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中外比較文學論文范文

中外比較文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外比較文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外比較文學論文

第1篇:中外比較文學論文范文

關(guān)鍵詞:地方本科院校;比較文學;教學改革

中文是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中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學科。由于其厚重的專業(yè)基礎、廣泛的就業(yè)面以及相對固定的社會需求量,成為地方性院校普遍開設的專業(yè)。然而,隨著許多地方性本科院校開始放棄傳統(tǒng)的精英大學發(fā)展目標,選擇了多學科性、應用型大學發(fā)展之路,傳統(tǒng)中文專業(yè)課程教學亟待進行改革,以使中文教育為社會服務,為實踐服務,培養(yǎng)中文應用型人才。面對地方本科院校當今的轉(zhuǎn)型發(fā)展之路,如何在教學中將必可不少的理論與時代需求相結(jié)合,就成為中文專業(yè)教師普遍面臨的困境和迫切解決的任務。

一、比較文學本科課程教學現(xiàn)狀與反思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比較文學正式作為一門課程進入我國高等教育的課堂??v觀現(xiàn)今比較文學的本科課程,無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學內(nèi)容,都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征。正如陳惇所言:“隨著比較文學研究的深入發(fā)展,各校開設的課程也與以往不同。除了講比較文學原理的課程之外,還有作家作品的比較研究、文學類型的比較研究、文學思潮的比較研究、比較詩學、中外文學關(guān)系史、跨學科研究等,確實比以前豐富多了?!保?]造成比較文學在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等方面多樣化發(fā)展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各學校在具體培養(yǎng)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進度、教學大綱等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自。這種多樣化又是沿著三個方向在演變:一個方向是繼續(xù)講比較文學的基本原理;第二個方向是比較文學理論體系中的某一個方面的拓展和深化,如中外文學關(guān)系史、比較詩學、跨學科研究等,它們本來屬于比較文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部分,現(xiàn)在把它們單獨分離出來,自成一個專題,進行深入的探討;第三個方向是把比較文學與其他學科結(jié)合起來,或者說是有意識地運用比較文學的觀念和方法去研究另一種學科的某個專題。[1]而對比較文學本科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學界有多種看法。有學者認為“高校中文系或外文系比較文學本科課程的最好形態(tài),是將中國文學史,特別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與外國文學史的內(nèi)容,與現(xiàn)有的比較文學相關(guān)理論探討與方法講解結(jié)合起來,以文學史上的作家作品為主的種種現(xiàn)象方面的內(nèi)容來充實現(xiàn)有的比較文學教材與課堂,讓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內(nèi)容更加多樣化、綜合化、‘文學史化’”。[2]還有學者認為“比較文學本科課程要輕概論,而重在講具體案例”[3]。持后一種看法的不只一位學者。有學者因為在本科階段進行的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學的實際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學生在學完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后,仍然不清楚什么是比較文學,學習本學科有什么用,比較文學的論文應該怎么寫”,所以主張比較文學“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重點就不再是對純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在于具體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學習,包括比較文學的基本類型和研究方法,文學范圍內(nèi)比較研究的領域,以及每一種研究方法應該怎樣去操作等”[4]。針對上述教學目標演變的三個方向課程安排各有特點與優(yōu)勢,但都有不足。全面講授學科原理的課程易失于枯燥晦澀,專題研究的如中外文化史、比較詩學等課程雖長于專精,但有失廣博與系統(tǒng),與其他學科結(jié)合的課程如“西方現(xiàn)代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主義”“魯迅與中外文化”“俄國文學與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中西戲劇比較”等課程針對性強,但也因為專精,容易失卻比較文學的學科特色。

二、比較文學教學建議

(一)堅持理論與實例教學并進

在堅持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的原則之下,既要講授比較文學作為學科的相關(guān)理論知識,又要有研究方法、研究實例的介紹。學科的基本理論介紹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經(jīng)過一學期的學習,作為初學者,學生能掌握比較文學的學科性質(zhì)、學科歷史、學科特征、學科研究范疇等具有完整性和體系性的知識。另一方面,從比較文學本科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來看,如果將學貫中西從事高級研究的人才培養(yǎng)作為比較文學本科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并不現(xiàn)實,因通過大學四年級一個學期幾十個課時的教學就能讓學生一躍成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專家未免不切實際,而幾十個課時的教學讓學生對比較文學有大致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比較文學研究意識和較為開闊的比較視野則是有可能實現(xiàn)的。有學者主張“比較文學課的主要內(nèi)容則大致可分為三大塊:一是比較文學的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二是比較文學的歷史,包括中外比較文學的發(fā)展史和目前的研究動態(tài);三是比較文學的研究策略和方法。這三塊內(nèi)容中,第一塊和第二塊是較固定的內(nèi)容,更多的屬學理知識,同時也因比較文學歷史較短而容量較小。第三塊既是學理性的,又具有操作實踐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內(nèi)容的選擇往往受到教師科研方向和成果以及課時長短的影響,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隨意性”[5]。筆者對此分類非常贊同。實際上,這三塊內(nèi)容較好地將理論講解與實踐操作結(jié)合在了一起,一并考慮了本科課程設置的規(guī)范性與高校教師授課的個性化特點,既有相關(guān)的概念原理、學科發(fā)展歷史的介紹,又有研究方法與研究實例的詮釋,精專與文博兼而有之。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因為課時有限,內(nèi)容安排過多并不合適,以上三塊內(nèi)容還是應該擇其重點,合理分配比例。簡之,教學對象、教學目標的不同決定了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在設計與選擇比較文學本科階段的課程教學內(nèi)容時,一定要將其與研究生階段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區(qū)分,本科階段主要是為了普及比較文學的學科基礎知識,自然應當側(cè)重前兩塊內(nèi)容,而研究生階段則重在提高學術(shù)水平,可以進行一些專題性的介紹。

(二)堅持課堂講授與討論結(jié)合

要想真正有效地完成比較文學的本科課程教學,在教學方法上應堅持講授與討論相結(jié)合。因為教學方法一定程度上由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的來決定。比較文學本科課程堅持理論與實踐兼?zhèn)涞慕虒W內(nèi)容決定了教學方法中需同時采用講授與討論兩種方法。對于那些理論性強的名詞術(shù)語、概念、學派觀點應由教師進行細致分析與解釋,但是也不能任由教師一言堂、滿堂灌,教師應適時地舉些例證或者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嘗試著進行分析,以期養(yǎng)成研究的習慣與思維方式。為了取得更好的討論效果,最好由教師提前布置好題目讓學生準備,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論之有效。比如在比較文學中關(guān)于“形象學研究”講授時,筆者發(fā)現(xiàn)同學們往往對“他者形象”特別是隱藏在“他者形象”背后的“自我形象”等概念理解有難度,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形象學的研究內(nèi)容和對象,在老師對相關(guān)概念進行講授之后,以討論的形式,組織學生們親自閱讀具有“他者形象”的代表性作品,并在課堂中分析討論“作者是如何塑造異國異族形象”“塑造異國異族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們在討論中體會和理解“形象學”的相關(guān)理論知識,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在理論中培養(yǎng)實踐能力。

(三)充分體現(xiàn)比較文學專業(yè)特點,做好跨界融合

比較文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是超越一國范圍之外的文學研究,并且研究文學和其他知識及信仰領域之間的關(guān)系,例如藝術(shù)(如繪畫、雕塑、建筑、音樂)、哲學、歷史、社會科學(如政治、經(jīng)濟、社會學)、自然科學、宗教等等。換言之,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文學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xiàn)領域的比較”[6]。因此,比較文學具有跨文化、跨學科的特點,所以,在進行本科課程教學時必須堅持其“跨”的特點,要跨越單一的文化背景和學科背景,達到真正的跨界融合。所謂跨界融合的第一層意思是跨對象之界的融合,即既要做好文學內(nèi)容的比較研究與講授,又要做好文化現(xiàn)象的比較研究與講授。當然,文學作為學科的出發(fā)點,其內(nèi)容所占比例應相對高于文化現(xiàn)象的講授比例。在文學類關(guān)于中西方詩歌異同的研究與講授中,除了要對詩歌這一文體在中西方的差異進行分析外,更重要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從文化差異的角度來思考分析導致中西方詩歌差異的原因??缃缛诤系牡诙右馑际强鐚W科之界的融合。即既要與中國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等學科在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區(qū)別,又要及時吸收這些學科的新理論、新觀念和新成果。一般來說,高校的比較文學課程的開設晚于中國文化概論、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等課程,此時的學生已有了較為系統(tǒng)的中國文學史知識和外國文學史知識,這樣在比較文學課程教學時教師既不是炒冷飯,重復介紹,又可以充分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比較研究??缃缛诤系牡谌龑右馑际强绲赜蛑绲娜诤?。即做好中國與外國的比較。中國的比較文學無論在研究還是教學方面都應該立足于本民族,從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出發(fā)進行中外文學、文化的比較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形成中西文化的對話與溝通。也只有在對別國文學、文化的觀照中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國的文學與文化。這一點正如學者嚴紹璗所說:“一旦把這種跨文化的立場變成自己的學術(shù)觀念和方法論基礎,我發(fā)覺自己對從前擁有的關(guān)于中國文學和東亞文學的各種知識產(chǎn)生了不少躁動不安的情緒,即時常懷疑自己已經(jīng)獲得的知識的真實性價值?!保?]

[參考文獻]

[1]陳惇.勢在必行———中文系怎樣開設比較文學課程[J].中國比較文學,2000(1):89-90.

[2]鄒建軍.論高校本科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內(nèi)容的“文學史化”[J].世界文學評論,2007(1):235.

[3]梅啟波.中國比較文學課程與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語文知識,2010(3):62.

[4]袁盛財.關(guān)于普通高校比較文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邵陽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1):22-23.

[5]韋建國,吳孝成.試論比較文學教學中的具有實踐功能的可操作性———關(guān)于21世紀高校文學課教學改革的思考(之四)[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2(2):51-52.

[6]陳惇,劉象愚.比較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

第2篇:中外比較文學論文范文

首先,該論著具有中韓兩國古代小說學習、研究的工具書職能,也體現(xiàn)了研究狀況總結(jié)、概覽的學術(shù)史價值。按照文學史、小說史的發(fā)展脈絡,該書以中國古代小說發(fā)展歷程的時間線索經(jīng),以共時性的向東鄰朝鮮空間傳播的狀況緯,概要而較全面地描繪了一部中國小說史及其向朝鮮半島傳播的文化地理圖。讀者不僅能夠從中了解主要作品“是什么”,還能知道何時、怎樣在另一國度、民族中接受、闡發(fā)甚至再創(chuàng)作的。全書體例由“正編”、“附編”相輔相成:“正編”《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評述資料》有“中國古代小說總論”、“明以前小說評述資料”、“明代小說評述資料”、“清代小說評述資料”;“附編”《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分類書目》則延伸閱讀,臚列精心選擇20世紀以來中國學者有分量的、代表性的古代小說研究論著書目,韓國學者所撰寫中國古代小說博士學位論文目錄。

論著描繪的中韓以小說媒介的文化交流史,呈現(xiàn)出韓朝半島對中國小說喜好的歷史事實。如我們由此可知《列女傳》是被最早翻譯的;《酉陽雜俎》于朝鮮成宗二十三年(1492)就已在韓出版;《嬌紅記》于燕山君十二年(約1506)就傳人韓國,幾年后就有刻本流傳。

該書介紹韓國對中國小說受容情況是近乎全方位的,并沒有回避朝鮮文人那些貶損攻擊小說社會功能的言論,而且他們難免有些燕書郢說的誤讀,仍舊有助于窺見那個時代跨文化交流的印痕。如《太平廣記》的傳播、簡縮、多次翻譯,如《三國演義》何以在韓國古典小說史上影響最大,而《三國志平話》早在高麗末期就已傳人高麗以及《三國志演義》周曰校本的發(fā)現(xiàn)(采自樸在淵)等。朝鮮時代翻譯或翻案(改寫)中國古典小說的風氣已經(jīng)形成,并提供了確切的書目和具體史料甚至婦女喜愛的情況。

其次,該論著善于在中韓文學創(chuàng)作及其接受的比較中,發(fā)現(xiàn)與闡發(fā)各自作品的價值。作者將中國古代小說傳人韓國的方式概括五個類型:“第一是中國的賜贈,第二是韓國使臣從中國帶回,第三是中國使臣帶來贈與韓國,第四是韓國貿(mào)易商從中國購買,第五是中國貿(mào)易商帶來?!痹谖镔|(zhì)層面宏觀審視后,又具體化到作品個案,如對于曾風靡朝鮮的明代小說《剪燈新話》等,中韓兩位作者引述了多數(shù)大陸研究者難于獲得的半島接受者彼時自身的評價,如《廣寒樓》與《西廂記》在明代朝鮮人眼中的異同:“《西廂》之鶯鶯易,而《廣寒樓》之春香難?!段鲙分畯埦饎t小,而《廣寒樓》之李花卿則大也?!淠c斷淚枯,怊悵送別一也,鶯鶯則失身于音書未絕之時,春香則保節(jié)于困苦將死之際。是則不同也。其瓊琚相投、指心約一也,君瑞則背之,花卿則踐之。是又不同也。故《西廂》之辭哀而促,《廣寒樓》之辭樂而緩。此又觀風者之所可辨也。”雖然所持批判的武器還是中原所傳,但其中的朝鮮民族的自信心、民族特性等國別要素,皎然可見,而中韓雙語文獻的互補,也使得以往的片面或可得到較多糾正。

其三,該論著嫻熟運用了新理論、新視角。新視角意味著新方法、新認識的得出。如“裝飾性描寫”,《三國演義》以此虛構(gòu)了若干情節(jié),塑造人物卻并未因此影響歷史進程;“歷史連綴意義”如馮夢龍《新列國志》編撰,在實錄中又符合史傳文學的一般規(guī)律,不是羅列歷史,而是“把所報告的種種孤立事件聯(lián)系起來,從混亂而不連貫的往事中找出某種道理和意義”,致力于讓小說“揭示歷史的經(jīng)驗和教訓,以期對讀者和社會生活發(fā)生影響”;還有作者自己命名的“揶揄模仿”,用來評價《儒林外史》的仿寫現(xiàn)象(并且有意識地提醒讀者尋找出處),其對讀者追索深層意義的引導作用,等等,都能將具體上升到一般,個別擴展到普遍,并且與當代西方的“互文性”理論聯(lián)系起來,點到止。

“他者”視角的運用,如對李贄評論《水滸傳》宋公明“忠義”的辯證分析,引述了美籍華人學者夏志清站在廬山之外視點上對好漢故事的看法:“中國的說話人和小說家,不僅對神奇的東西,事實上對生命的一切都感到興趣,包括那些假若我們遵守美國出版界數(shù)年前的協(xié)約就會覺得有傷風雅的描寫。盡管表面上擁護嚴厲的道德,中國小說并不戴維多利亞時代假正經(jīng)的面具更值得我們注意。但是這種容忍,原來萌發(fā)于說話人與聽眾的低文化,與其說顯示了現(xiàn)代人的開明,倒不如說是對疾病感到無須隱諱的一種興致?!边@樣就更容易對古人有一種“理解之同情”,將《水滸傳》的研究史扼要地勾勒出來。

其四,該論著也具有難得的史料價值,所涉范圍如題解、研究史概述、翻譯及改寫、禁毀及傳播、評論與爭論等,頗廣泛全面,并能以少總多,以一代眾。如《閱微草堂筆記》“題解”就借此細致解讀了“子部小說”的特征及成因。而了增大信息量,往往采取“互文足義”,并且作一種體例。還表現(xiàn)在濃縮在具體作品的研究史方面,特別是那些名著研究,作者基本做到了要言不煩,如數(shù)家珍,如《三國演義》成書時代、作者、版本的爭論,《水滸傳》作者、版本等爭論以及《西游記》主題風格的爭論及其說法的原創(chuàng)性等,都甚見功力。而相關(guān)的評論,則提示參見某處某處。如講“搜神”體有別于“拾遺”體、“博物”體后,又提示參見《山海經(jīng)》題解的詳細辨析;關(guān)于一些具體作品在韓反響資料的別處另見,一般都尾隨在主要論列之后。這樣有點有面,使用非常便捷。同時也使得全書作一個有機的整體,減少了交叉重復,特別有利于初學者和實際應用。該書卷首“編寫說明”言:“本書的寫作以文獻學方法主,‘竭澤而漁’,致力于完整、全面地提供相關(guān)史料?!钡拇_是做到了。

其五,在充分吸收現(xiàn)有研究成果基礎上,該論著出色地描述了中韓文化交流的小說史價值。(1)中國佚失韓國保存的,如《鐘離葫蘆》(采崔溶澈說)、《南溪演談》、《太原志》等,還有的韓國所藏刻本品種超過中國的如《玉壺冰》;(2)韓國失傳的,如《涿鹿演義》;(3)借鑒中國小說,由朝鮮人編選的,如《刪補文苑楂橘》,就是以中國的《艷異編》等底本編選的(采樸在淵說)。顯然,這不僅具有國別文學的研究價值,而且深具中外比較文學的研究價值。

其六,值得注意的,還有該論著不尊者、賢者、長者諱,如海外學人論述,大陸往往罕有不同意見,而該書卻能直言不諱其可能存在的偏頗。如指出夏志清中國傳統(tǒng)志怪的原則缺乏親切體會,對某一人物性格不同層次的看法的不足和成因不明,當然這并不影響對于同一海外學者正面引用。還有對視《西游記》“政治批評”、“仙話小說”的批評,將夫視“才子佳人”、視“戀愛”的批評、對女怪態(tài)度定位、人怪戀愛評價的不贊同等,這種唯學術(shù)尊的態(tài)度,貫徹了不曲學阿世的嚴謹治學理念,這在唱頌歌的多、談不同意見少的近些年學界,似乎有些不合時宜,卻明顯地具有矯正學風的意義。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關(guān)熱門標簽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