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有關(guān)夏天的詩句范文

有關(guān)夏天的詩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關(guān)夏天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有關(guān)夏天的詩句

第1篇:有關(guān)夏天的詩句范文

關(guān)鍵詞:古典詩詞;比較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076-01

讀初中時,在學《岳陽樓記》前老師給我們推薦了杜甫和孟浩然的《登岳陽樓》和《臨洞庭上張丞相》,并把這兩首詩和課文比較,通過比較學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記住了這兩首詩。的確,用比較法學習古典詩歌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其法有:

一、同一詩人不同作品的比較

為了對詩歌作品了解得更加深入,我們可以聯(lián)系詩人的其他作品進行比較學習。如在學清照的《武陵春》時,就可以聯(lián)系她以前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來學習。

先看看《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敘她一次泛舟流連忘返,酒醉后幾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無憂無慮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洋溢著青春活力。

再看看《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與前相較,這首詞有明顯的不同:從時間上看,《如夢令》寫夏天之景,《武陵春》則寫暮春之景;景物特點是上次荷花開得正盛,以至“誤入”,這次花是開盡了,只留下“塵香”。這是傷心人的感覺。再看看行動,上次“爭渡,爭渡”,充滿活力,這次卻連頭都懶得梳了,一個女人不再注意自己的形象,說明詩人已心灰意冷;上次是“興盡”而歸,這次最終沒有出游。上次的心情是愉快的,盡興“沉醉”才歸以至于“常記”,這次臉上寫滿了愁,“欲語淚先流”。我們將李清照兩首有關(guān)泛舟出游的詞進行比較學習,就會清楚地感受到詩人由少女成為,再成為老婦,其情感的變化歷程,對詩歌的理解將會更加深刻。

二、同一題材不同作者的作品比較

古典詩歌有許多相同的題材,諸如相思、送別、友情、春景、報國等。學習時將同一題材的作品比較,可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如學習杜甫的《春望》時可以聯(lián)系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進行比較學習。

春 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乎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比景物。二者都是寫春景,都寫了花草,都寫了鳥兒的活動;但《春望》一詩中“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詩的憂傷之情已顯。而《錢塘湖春行》暖樹上追逐嬉鬧的是“早”鶯;西湖邊啄泥做窩的是“新”燕;參差凌亂的小花“漸欲”令人目眩心迷;地上的草剛剛長出綠葉,僅能覆蓋住馬蹄。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都是“新”的,“稚嫩”的,剛剛發(fā)韌著,顯露生機勃勃之態(tài)。

比人物??梢詮娜宋锷駪B(tài)、行動、心理、情感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加以比較?!洞和分性娙艘驊?zhàn)遭亂思家和因傷時心事重重,頭發(fā)很快變白變稀了,一個“搔”更讓詩人焦急難耐之態(tài)立顯;《錢塘湖春行》里詩人時而騎馬一路穿行,時而漫步在湖東柳蔭里,也許他會以為,絢爛的時刻一會兒就到來了呢! “最愛”透露出了詩人抑制不住的喜悅依戀之情。

比意境。二詩同寫春天之境,但意境迥然:杜甫筆下春城衰敗,滿目凄然,怎不令人傷感;在白居易眼里春天萬物復蘇,氣象更新,燕舞鶯歌,百花吐馥,無不令人喜愛。

通過比較分析,我們很快就能把握住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對詩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同一情緒不同意象的詩句之比較

詩歌語言具有形象性的特點,如艾青《詩論》所說,能“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使原來感覺不到的東西感覺到,看得見,聞得著,知道它的溫度和硬度”。比如“愁”是一種情感,看不見,摸不著,但是詩人有辦法將其物質(zhì)化。學習時可以搜集寫“愁”的詩句,比較賞析:

李煜“剪不斷,理還亂”將離愁比喻成物—“亂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再將愁變?yōu)樗?。秦觀“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眲t愁已經(jīng)物質(zhì)化,變?yōu)榭梢苑旁诮?,隨水流盡的東西了。李清照又進一步把它搬上了船“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隨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來載。到了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眲t把愁從船上卸下,馱在馬背上。而王實甫雜劇《西廂記》說“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庇职殉顝鸟R背上卸下,裝在車子上。通過對寫愁的詩句的比較品味,豐富了知識,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自己的鑒賞能力。

四、同一詩句中換用不同詞語的比較

第2篇:有關(guān)夏天的詩句范文

關(guān)鍵詞:昆蟲文化;現(xiàn)代科普;研究分析;文化意蘊

引言

昆蟲是地球上最為繁盛的一個動物種群之一,歷經(jīng)長久的發(fā)展和演變歷程,昆蟲的文化也是滲透到了藝術(shù)、人文、語言、宗教以及神話等等多個層面當中,對許多領(lǐng)域都形成了巨大的影響。我國的昆蟲文化的歷史可謂是源遠流長,在我國的文字當中,以蟲字為偏旁的數(shù)量達到了三百多個,而在我國的姓氏當中,以蟲字旁為姓氏的則有多大四十個以上,我國有關(guān)昆蟲的詩歌一共有一萬多篇,以蟲字為地名的地區(qū)則有兩百多個。所有的這些,都證明了昆蟲文化在我國可謂是根深蒂固,有著巨大的影響。同時,昆蟲文化也是具有較大研究價值的科普教學文化資源,所以,深入地對昆蟲文化的科普價值進行研究和探討,并且對當前階段科普研究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將有助于更好地提升科普研究的質(zhì)量。

1. 昆蟲文化的科學意蘊研究

昆蟲文化的科學意蘊,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即季節(jié)氣候、繁殖以及害蟲等。

(1)季節(jié)氣候。在我國的歷史當中,很早就將昆蟲作為時令的象征和比喻。在我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當中,就有“驚蟄”之說,其內(nèi)在的含義,是春雷驚醒了正在冬眠的昆蟲,這也就意味著春天的來臨。同時,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當中,一些經(jīng)典的冠以昆蟲的文化,不僅包含了人們深厚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內(nèi)涵,同時,還蘊藏著深刻的科學道理,諸如唐朝詩人劉方平的著名詩句當中所描述的“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逼渲芯吞N含著深刻的人文情感和科學的道理,昆蟲鳴叫的聲音遠遠傳來,透過窗戶,這也就意味著春天的到來,又比如宋朝著名詩人朱熹的詩句“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因為蟬是在夏天才鳴叫的,所以產(chǎn)音會在茂密的樹林當中久久的回蕩。另外,蟋蟀也往往能夠激發(fā)一些文人的思想和感情,這一點在我國的許多著名詩歌當中也都有深刻的體現(xiàn)。按照科學的角度來進行分析,昆蟲是一種變溫動物,對于季節(jié)以及氣候溫度等的變化,有著非常敏銳的感知能力,而我國的科學家通過建立一系列相應的監(jiān)控裝置系統(tǒng),來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昆蟲對于季節(jié)氣候變化而出現(xiàn)的規(guī)律,進而對溫室效應進行評估、對當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分析。根據(jù)相關(guān)的研究報告,溫室效應對于昆蟲有著較大的影響,熱帶的昆蟲很有可能是全球氣候變暖而導致滅絕的第一批物種。

(2)繁殖。在著名的詩經(jīng)當中,對于昆蟲的繁殖就有著大量的描述,諸如詩句“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逼涿枋龅木褪抢ハx的繁殖。古代的人們對于昆蟲的高超繁殖能力有著深刻的認識,這一點從上述的詩句當中就可以有著很好的了解。雖然根據(jù)現(xiàn)代科學的研究,昆蟲的個體生命力比較的脆弱,但是其群體性的繁殖能力卻十分的強大,所以,長久以來,昆蟲都是以旺盛的繁殖能力來應對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這一樣一種高超的繁殖能力,可以使得昆蟲的種群不斷的進化和演變,進而可以應對一些不利的環(huán)境因素,諸如農(nóng)藥、季節(jié)氣候的變化等等。

(3)害蟲。在人們的認識當中,往往普遍的人為昆蟲當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害蟲,不是傳播一些恐怖的疾病就是導致糧食減產(chǎn),所以,在我國文化的發(fā)展和演變歷程當中,一些描述害蟲的語句也比較多。人們和害蟲之間,總是會出現(xiàn)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常見的諸如蒼蠅、蝗蟲、蟑螂或者是蚊子等等,都會對人們帶來或多或少的麻煩,嚴重之時甚至會對整個歷史的演變過程形成直接的影響。同時,在西方國家的許多語境之中,也都是將蒼蠅、蝗蟲以及跳騷等,描述成為貪婪或者是災禍,仿佛這些昆蟲就是災難的象征。但是人們使用藥物來防治害蟲,卻也導致了農(nóng)藥在食物上的殘留,進而對人們自身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所以,在與害蟲斗爭的過程之中,還需要從昆蟲自身對于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的生存規(guī)律角度著手,來進一步的研究控制的方式,不能一味地采取農(nóng)藥等方式進行防治。

2. 昆蟲文化的人文意蘊研究

昆蟲文化同樣蘊含著深刻的人文意蘊。我國的民族記憶以及感情的認知,在昆蟲文化這一方面都有著深刻的體現(xiàn)。諸如我國的一些非常古老的關(guān)于昆蟲的文化,一些昆蟲的民俗的節(jié)日、關(guān)于昆蟲的故事以及傳說等等,都是其良好的體現(xiàn)。同時,在眾多的昆蟲節(jié)日當中,都展現(xiàn)出了一種深厚的情感的認知以及民族的記憶。根據(jù)相關(guān)的研究和分析,我國著名的紅山文化當中的龍,就是蠶的變形。而一些麒麟、蛇、鹿角以及鷹爪等等,都是許多圖騰相互結(jié)合而形成的一種產(chǎn)物,從這一點也就可以看出昆蟲文化在我國的民族記憶以及感情認同當中的重要地位。另外,我國的文化當中還有許多關(guān)于昆蟲的崇拜的體現(xiàn),最著名的就是劉猛將軍以及蠶神等等。

除了感情的認同以及民族的記憶,蟬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當中,也有著深厚的人文意蘊。我國的文化是將一種內(nèi)斂的氣質(zhì)與外在的環(huán)境相互結(jié)合,進而形成一個獨特的心理特質(zhì)。我國的歷史文化往往對于一些猛獸都敬而遠之,但是對于蠶、蝴蝶、蟬以及螢火蟲等等,卻格外的賞識。這樣一種文化的特質(zhì),也可以深刻地反映出我國人文關(guān)懷的特質(zhì),體現(xiàn)出了一種與天地萬物共存的自然生態(tài)發(fā)展的觀念。在我國的儒家學說當中,就有著很好的描述。儒家的學說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基礎(chǔ),其中囊螢映雪的表達,就是對昆蟲文化的一種極佳的闡釋,并且也向人們描繪了一個精彩的畫面。另外,諸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等詩句,更是對昆蟲文化在我國深厚的人文意蘊當中體現(xiàn)的絕佳闡釋。

3. 昆蟲科普工作的現(xiàn)狀以及前瞻

經(jīng)過了長時間的發(fā)展和研究,我國針對昆蟲研究的領(lǐng)域也在不斷的進行細分,研究的程度日益加深,同時也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果。但是,相關(guān)的問題和缺陷也是同樣的明顯,我國目前存在有文理分割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進而就導致一些主流的、前沿的科學專家推出了科普陣地,這一點對于我國的昆蟲科普工作是一個較大的影響。另外在此方面的投入力度也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大。

今后昆蟲科普工作的發(fā)展,還需要很好地將文學和科學相互結(jié)合起來,做到文理交融,更進一步地促進昆蟲科普工作的發(fā)展。此外,還需要體現(xiàn)出一種多元立體的發(fā)展結(jié)構(gòu),對多個自然現(xiàn)象,諸如蝴蝶效應、溫室效應等等,進行科學化的、立體化的解釋,對一些相關(guān)的知識進行有效的科普,使得更多的人們可以理解其中的含義,為科普工作的進步做出積極的貢獻。

4. 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根據(jù)對昆蟲文化與現(xiàn)代科普的結(jié)合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從實際的角度出發(fā),深入細致地對昆蟲文化進行了闡述,力求為研究工作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條件。

參考文獻

[1] 張平.淺析歷史文化傳說[M].科普教學,2010.7

第3篇:有關(guān)夏天的詩句范文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總與酷暑炎熱聯(lián)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詩中卻有這樣的詩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來得可愛溫煦。)

詩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愛而溫煦?!跋奶臁睅Ыo中國人和英國人的聯(lián)想竟是如此的迥異。

二、生產(chǎn)勞動

英語中與水產(chǎn)、航船有關(guān)的詞語非常多,如fish in the air(緣木求魚)、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錯過機會)等。漢語中這類詞語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國四周環(huán)水、水產(chǎn)捕撈業(yè)和航海業(yè)在其經(jīng)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類詞語。而在中國只有沿海地區(qū)才有漁民結(jié)網(wǎng)捕魚,所以該類詞語相對較少。

要表達“用體力負運東西”的動詞在漢語中有許多,如“扛、荷、挑、擔、抬、背、馱、負、提、挎”等,每個詞都有一定的負運的東西與之相應(如,挑土、擔水、提箱子),真是細密之極。在英語中卻只有一個carry來泛指這個動作。漢語之所以將這個動詞細加區(qū)分,大概因為中國長期處于農(nóng)業(yè)社會,體力勞動特別多的緣故。

三、風俗習慣

學習英語時,我們發(fā)現(xiàn)英語中的稱謂名稱比漢語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語中cousin一詞,對應于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們看到,漢語把表親關(guān)系區(qū)分得非常嚴格,既要說出性別,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語籠統(tǒng)一個詞了事。英語中的稱謂為數(shù)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幾個稱謂經(jīng)常使用外,其他的幾乎都不用。

四、

漢英語言中涉及宗教的詞語數(shù)目龐大,蔚為壯觀。比如,“天公”“陰陽”“菩薩”等。語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詞匯是兩個民族宗教觀念迥異的真實寫照。在英國,則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該教于597年傳入英國。在隨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大量與此相關(guān)的詞語陸續(xù)匯入英語行列。這里既有古英語時期由拉丁語滲入英語的詞、如angel(天使)、monk(僧侶)等,結(jié)果英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遠比其他語種來得多。

五、歷史典故

用典是每個民族日常交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常常在不自覺間運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典故,比如中國人會說,“真是馬后炮”“原來是個空城計啊!”西方人則會講That all Greek tome.(我對此一竅不通。)He’s a Shy lock(他是個守財奴)。而西方人的典故則多出于莎士比亞戲劇和以后英美文學中的許多其他人物或名稱、希臘、羅馬神話、《圣經(jīng)》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如美國的棒球、橄欖球等。

六、個人主義價值觀

在西方文化中,與“自我”(self)相關(guān)的觀念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無所不在。在英語中就有許多以自我為中心的詞匯,如“self-absorption(自我專注)、self-admiration(自我贊賞)、self-cultivation(自我修養(yǎng))等等。故此西方社會盛行的是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強調(diào)個人自由、不受外來約束。而中方文化強調(diào)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先利民,再利己”的話語隨處可見。

第4篇:有關(guān)夏天的詩句范文

一、知人論世――作品背景教學

所謂“文如其人”,其實,詩也如其人。絕大多數(shù)的詩人,都是在借詩抒情或借詩寄意的。中國石油大學附小的陳曉梅老師在全國首屆中華經(jīng)典詩文誦讀大會上的演講中強調(diào):“要有滋有味,傳情達意,感動自己亦感動他們地誦讀一首古詩詞,不可不先理解詩人,了解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樣才能解讀詩詞的內(nèi)容?!庇捎诟鱾€歷史時期的環(huán)境、政治、氣氛不同,文風自然不同;時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風格的詩人;在了解了詩作的時代背景后,還應了解詩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們理解詩作內(nèi)容。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如果對“南北朝”這段歷史時期不理解的話,那就很難體會這首傳頌千古的描寫草原風光的詩歌的廣闊意境。同樣,也只有知道漢朝的一些風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漢樂府”《江南》在低吟淺唱之中所描繪的婉麗風光。

二、細讀文本――字詞語句教學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惫旁娢慕虒W離不開對字詞語句的理解。有時字詞理解了,就理解詩意,體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詩眼: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敝灰プ∫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xiāng)”“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只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詞語: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盾饺貥撬托翝u》寫到: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guān)。而《送元二使安西》寫到: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前兩句寫景,寫到“朝”雨與“輕”塵,寫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語輕快,一派為送別故人而洗掃一翻的新氣象。從中可見,作者送別故人并不像《陽關(guān)三疊》那樣凄婉哀傷,因為他們雖然有可能生離死別,可畢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幾十年沒見面了碰巧在這兒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勸他“更”盡一杯。所以,作者還能帶著輕松的心情像一個主人送別客人那樣看看周圍明麗潔凈的景色。

3、抓詩句: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薄额}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抓詩題: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么內(nèi)容。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后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結(jié)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

三、解讀作品――作品內(nèi)涵教學

每一首作品,結(jié)合當時的實際都蘊含著無窮的意境。有的借物寄情。就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為例。為什么說它寫出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呢?前兩句“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倍嗝聪袷钦f:“畢竟是上京任職,行李、車輛,送別的情景都與平時不同?!焙髢删洹敖犹焐徣~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本拖袷钦f:“能夠到京師天子腳下任職,這真是無窮無盡的榮耀啊!祝你侍奉在皇帝的身邊,受到皇帝的重用,就像映日的荷花一樣特別紅!”作者明寫蓮葉、荷花,實際寫出了對林子方的一番情意,祝他前程遠大,鵬程萬里。記得我在進行這一首詩的教學時,面對的是五年級的學生。我讓他們讀了題目后,找出了“送”這個重點詞,向他們提出了這個問題:“從題目看,這首應該是送別詩。我們學過幾首送別詩,有的表達作者戀戀不舍的感情,有的表達作者豪邁樂觀的感情。這首詩看起來似乎是寫荷花的,到底是不是寫送別情景的呢?如果是,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他們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了興趣,進行了反復的思考與閱讀,有的還展開了討論。終于有一個學生勇敢地舉起了手,很肯定地認為它也是送別詩!還基本上表達出了詩中蘊含的意思:作者祝林子方在天子身邊成為紅人。同樣,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也包含著借物抒情之意:草能“一歲一枯榮,春風吹又生”,人別后能再團圓嗎?不知道,只有“萋萋滿別情”了。

第5篇:有關(guān)夏天的詩句范文

城市,以一張海報,接納了退伍兵肖坤書。當他抹一把汗水走進文廟講習班一塵不染、圣潔明亮的教室時,我正端坐講臺,兢兢業(yè)業(yè)地為詩歌布道。據(jù)目擊者說,當時的我,和藹可親,滿臉文化的光輝。

肖坤書留下來,以文學的熱血,生存的汗水,周這座城市攪拌在一起了。

十多年后的今天,肖坤書詩集出版。讀者也許會覺得十多年來出本書無論如何都很難稱得上勤奮,但是,如集你知道這是一本企業(yè)老板寫的書,這是他在為生存苦苦打拼之余仍未放棄的創(chuàng)作夢想,是他從物欲橫流的濁世中打撈出來的美麗的漢字,那你應該會為此肅然起敬。多年過去,坤書的創(chuàng)作雖然不洶涌澎湃。然而卻像清澈的涓涓細流,從未間斷,并不時地散見報端。作為老板詩人,在業(yè)界受人傾慕,在詩界為人稱道。

在此,再講一個故事: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一個夏天,作為企業(yè)的老盟,坤書出資邀我們一伙朋友外出游玩,我覺得只是青山綠水地走走似嫌單調(diào),還應該更文化一些。我提議在山情水意之余,開一個肖坤書詩歌研討會。此議一出,眾人皆積極響應。當日下午剛抵達目的地,坤書就抱來一摞他的作品,我一數(shù),嚇一跳:整整8本筆記本!我問:全是你的詩?他憨厚一笑:家里還有。來不及整理了。我當即將這些詩歌筆記本一人一本,下發(fā)給同來的人,規(guī)定他們下午不許外&,在賓館認真讀詩,晚上開會。因為是以玩為主,所以來者中除了兩三個詩人外,其余的都是與詩不搭界的三教九流,但現(xiàn)在他們都為我所迫,口中念念有詞地苦讀肖坤書的詩作,其情其景,很像是我的一次惡搞,讓我回到房間關(guān)上門就爆笑不止。晚上開會時,我擔心這些不懂詩的“三教九流”信口雌黃,胡說八道。然而,讓我詫異的是,會上的表情是這樣幸福,仿佛他們剛經(jīng)歷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每個人的發(fā)言都令我驚嘆不已,這比起作協(xié)討論會上的套話、酸話、騷話、自以為是的廢話,讓人心情大爽!比如一個廣告公司的經(jīng)理發(fā)言說:以前我一直以為我是一個不懂詩也不喜歡詩的人,但現(xiàn)在,我明自我會被一種東西感動,這就是詩歌:由此我還領(lǐng)悟到廣告的本性就是詩性,否則,它不可能打動人心。說得真好!這些“好話”被坤書一一認真地記錄下來,現(xiàn)場的模樣很像是一個怯生生的小學生。多年后這次討論會一再地被朋友們提起,使我們一再地重溫了那業(yè)已絕版的詩歌氛圍――真的非常美好!

有關(guān)詩歌的故事在上世紀全部結(jié)束,有關(guān)詩歌的寫作在本世紀繼續(xù)進行。

第6篇:有關(guān)夏天的詩句范文

有一次,朝廷決定考試天下的畫家。詔命一下去,各地的畫家都紛紛來到京城。到了考試那天,主考官出了一個命題:“踏花歸去馬蹄香”,讓畫家用畫筆把這句詩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來。

開始,畫家們個個都面面相覷一籌莫展。過了一會兒,便先后動起筆來。有的畫家絞盡了腦汁,在畫面上畫了許許多多的花瓣兒,一個人騎著馬在花瓣兒上行走,表現(xiàn)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畫家的畫面主體是一位躍馬揚鞭的少年,在黃昏疾速歸來;有的畫家煞費苦心,在畫面上畫了一只大大的馬蹄子,特別醒目。這些畫家審出了“歸去”(游人)、“花”(四周似錦的繁花、地上大片的花瓣)、“馬蹄”、“踏”(馬蹄踩著花瓣),但是,漏掉了“香”。而這句詩的詩眼就在于一個“香”字,非畫出來不可。把那個“香”字丟了,這是審題的嚴重失誤,畫出來的作品,就離題了。

只有一位畫家獨具匠心,他不是單純著眼于詩句中的個別詞,而是在全面體會詩句含義的基礎(chǔ)上著重表現(xiàn)詩句末尾的“香”字。他的畫面是:在一個夏天的落日近黃昏的時刻,一個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騎著馬回歸鄉(xiāng)里,馬兒疾馳,馬蹄高舉,幾只蝴蝶追逐著馬蹄蹁躚飛舞。

顯然,這位畫家之所以能一舉奪魁,就在于他很好地畫出了一種意境。

意境原多用在詩歌及詩歌的近親音樂、繪畫和書法創(chuàng)作上,現(xiàn)在則被廣泛地運用到小說、散文和電影等創(chuàng)作上。近代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說:“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

何謂“意境”?講得簡單些,就是文章通過形象描寫表現(xiàn)出來的境界和情調(diào)。境界的高低,情調(diào)的雅俗,是上不上得了一類卷的一個關(guān)鍵。這種境界和情調(diào),和一個人的思想性格有關(guān),和一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guān),和一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有關(guān)。不管是記敘文、議論文還是散文,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進形象中,融進情景中,融進敘述描寫抒情議論中,讓人有看頭,有想頭,讀了以后感到有余味。意境的“深遠”決不是“玄虛”,它最終取決于文章形式的優(yōu)美和創(chuàng)新,更取決于文章內(nèi)容的充實和深刻。如2004年全國卷滿分作文《握住別人垂下的藤索》的片斷:

曾經(jīng)流浪在一個聽不見風聲,沐不著云雨的角落,以為在天與地之間,日與夜之間,只聽得見自己的呼吸就夠了,于是拒絕了陽光。濕潤的空氣竟在一夜之間將我流浪的繩子斑駁上悠悠綠意,像是走進氤氳的夢境,無奈最終棉絮收容了溫存的淚水。我記得很早很早的我像獅子般張開雙臂在細膩的煤渣跑道上狂奔,跑道像一條寬長的海藻發(fā)出古樸深邃的幽香?;蛟S是自己的疏忽,一時間成績竟成了我唯一的救命稻草,被風雨肆虐了一季的操場如玻璃紙般迷眼,可我覺得它仿佛是一座孤島,而我也正在自己的路上頂著風,冒著雨,苦苦地走,所有的顛簸都在腳底打繭,所有的風云都在胸中郁積,所有的汗水都在膚上打皺。可結(jié)果呢?步步引出迷茫,似乎一路風塵仆仆而來,揚起的風沙掩埋了身后孤寂的腳印,而前方亦困惑,亦恐懼。

這篇文章的獨特之處是巧妙將多幅描寫細膩、意境清遠的場景連綴在一起,意與境結(jié)合嚴密緊契,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何謂“意境”?講得藝術(shù)些,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描寫的客觀事物(景)與作者的主觀的情感態(tài)度(情)能夠互相契合,互相生發(fā),達到情能稱景、景能傳情的境界。就是文學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就是文學作品中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fā)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shù)境界。其特征是:1.意與境互相滲透、和諧統(tǒng)一。“意”包括情與理,即作者主觀的感受、情感和對生活的理解、認識兩個方面;“境”細分為形與神,即客觀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和內(nèi)在精神、本質(zhì)兩個方面。情、理與形、神對應或交叉的多層次滲透和渾然統(tǒng)一,是意境形成的基礎(chǔ);而互相聯(lián)系交融中的不同偏重,又使意境呈現(xiàn)豐富多姿的形態(tài)。2.意境是一個和諧的、廣闊的藝術(shù)空間,具有豐富的、蘊藉的情思內(nèi)涵。3.意境能夠引發(fā)讀者的想象和思索。如2006年浙江卷滿分作文《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開頭:

管他滿城風絮也好,風浸紙窗也罷,斜風細雨不須歸。

走在雨霧氤氳的街道,踏著潮濕的路面,擁抱紛揚的雨絲,親吻一顆靜謐的心。

我們生活在城市的繁碌與匆忙中,在萬千的呵護期許之下尋找一條心靈的出路,家與學校的兩點本就可以構(gòu)成我們生活的全部,然而我們還需要一處心靈的棲息之地。終日禁錮在鋼筋混凝土的牢寵中,身心在這機械的生活中疲憊的我們,真的需要一份寧靜的恬然。

第7篇:有關(guān)夏天的詩句范文

靜悄悄的,只有清晨披著薄薄的涼意出門時才知道,秋天真的來——-而昨天還有點熾熱得忘了放進冰箱的菜都變味了。

這里是南國的秋,以前聽說昆明是四季如春——-如此,那里應該是沒有四季分明吧?這個邊陲小城市離昆明不甚遠,幾個小時的列車。所以,自然也沒有那么明顯的秋。

這里的秋,不像江南的秋。

我還很記得,江南的秋天草木開始凋零,但很慢,是那種不知不覺的漸變。某天你還不經(jīng)意的,再經(jīng)過玄武湖邊時就可以看到那些銀杏樹下枯黃干燥的草坪上已經(jīng)錯落有致地掉有一些銀杏的落葉,仿佛用手拋灑一樣的均勻,沒有哪里多一片少一片,恰好把那樹下的一方草坪灑滿。銀杏的葉很美,形如扇子,金黃金黃的,而且葉面依然光澤如故,絲毫沒有枯枝敗葉的頹糜和失魂。

繞著湖邊漫步,可以感受到紫金山和雞鳴寺上林間彌漫開來的薄薄涼霧,湖面有令人驚奇的呈各種奇妙幾何圖形的殘荷莖干。那些干枯破敗只剩下粗粗網(wǎng)狀纖維的荷葉軟軟的爛在湖面,放佛那盛夏的滿湖蒼翠未曾來過。

江南的秋,有點像魯迅筆下的那個故鄉(xiāng)——空曠,蕭瑟而孤單的臥著,但令人回味永久。因為那里四季分明,你可以知道:那就是秋天的枯黃。

后來到了山城,那是一座有山有水充滿靈氣的城市,也稱為霧都。

一年四季幾乎總是霧蒙蒙的,陰霾低沉的灰是山城天空的主調(diào),空氣也總是濕潤潤的。難怪,那里的人皮膚都嬌嫩水靈,連我這曬黑的南蠻子在那呆了兩年回去時有人說我居然白了不少。

山城的人說這里沒有春秋,只有夏天和冬天。因為不是火爐的酷熱就是冬季的冷雨——-而在我這經(jīng)歷過江南的雪的冬天的人看來,山城的冬天其實更像江南的秋天,晚秋接近冬的那段時間。

山城的四季都離不開雨,初到時,某天艷陽高照。當?shù)嘏笥汛蛉ふf,快回去曬被子,在重慶這樣的太陽很難得哦!我其時不信,但后來我漸漸信了——因為難得的幾個太陽天后,就開始低垂著灰蒙蒙的,甚至一連十天半個月個把月的都是綿綿小雨。難怪,那個詩人能寫出“卻話巴山夜雨時”的詩句,因為那個地方,永遠不缺夜雨,不管是春,夏,秋,冬。

印象中的山城的秋天,樹木依然是蒼翠的,氣溫也不是很明顯,早晚也差不多。但經(jīng)常會飄過一層層灰溜溜的積雨云之后,淅淅瀝瀝就滴起了雨,但卻沒有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意境因為那里的雨天不那么稀缺。習以為常的當?shù)厝艘琅f在飄滿麻辣火鍋味的空氣里的茶樓里打麻將,通宵達旦的,全然不顧窗外風云變幻如何。茶樓遍布各處,幾乎每一棟樓的一樓都被開辟為裝修各異的茶樓,白天黑夜都可以看到一些穿著亮麗發(fā)型時尚的山城女子或四個一桌,或間插在男女間,或站立在一旁觀戰(zhàn)。有些人嘴角叼著一根煙卷,云霧繚繞中大家嘩啦啦嘩啦啦的洗牌,也有自動機麻的。

屋內(nèi)其樂融融,屋外陰雨霏霏,路邊永遠泛著清冷的光。這是山城的秋天給我的印象。

如今身處這南國的秋晚,沒有月朗星疏,也沒有秋蟲鳴吟,也沒有繁華都市的人聲鼎沸。

第8篇:有關(guān)夏天的詩句范文

關(guān)鍵詞:漢語課堂 多媒體 應用

隨著新課改在進一步深入。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設(shè)備已經(jīng)成為我們漢語課堂上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同學們學習最得力的助手,假如沒有了它,猶如炒菜不放鹽,吃起來是那么淡然無味,課堂上師生的互動也顯得如此蒼白、無力,下面,我就個人對多媒體教學談談自已的認識。

一、多媒體的巧妙運用,使課前導入形式新穎

我覺得一堂課上,如有一個新鮮,與眾不同的導入,可以將學生的視野吸引到課堂上來,將對整堂課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所以我特別注重課前導入的環(huán)節(jié),如初中漢語第二冊第二單元的課文是描寫大自然迷人風光的,備課時,我就在網(wǎng)上收集許多關(guān)于四季的風景畫,青山綠水、茫茫雪原,落日黃沙、百花齊放等等,上課伊始,我就將這些播放給學生欣賞,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大自然的壯美。在他們一陣陣驚嘆聲、歡呼聲,在情不自禁地贊嘆美麗的山水之時,就不著痕跡地將學生帶入到第五課《春》中去,一改過去單調(diào)、乏味的說教式開場白。

二、巧用多媒體,能突破時空限制,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材中有很多內(nèi)容距離現(xiàn)在年代久遠,學生由于受到生活時空的限制,沒有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光憑老師一張嘴的講述,難以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積極情感,而在此時,我們利用多媒體來彌補時空上的缺憾,將文本描繪的情景直觀地在屏幕上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視覺、聽覺上去感受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美的情景,《望廬山瀑布》是詩人李白的豪邁大作,氣勢磅礴、景色壯觀,他把美好的想象和現(xiàn)實交融在一起,而學生從來沒有見到過真正的瀑布,更別說是廬山的瀑布,那如何讓學生感受李白當時的激昂澎湃心情呢?于是。我讓學生觀看錄像,瀑布從山頂一瀉千里,水珠四濺,在陽光的照射下,一派迷茫的紫色,陡峭的山壁,垂掛的瀑布,飛濺的水珠,構(gòu)成了壯麗的廬山瀑布,在觀看的同時,學生不知不覺對“景、煙、掛”等詞有了感性的理解,感受到了詩詞的氣勢,感受到詩人當時聽到瀑布的心情,體會到詩詞的精練,激發(fā)了學生對中國詩句的熱愛及興趣。課后鼓勵他們主動找一些描寫自然風光的詩詞來和同學們朗誦,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再現(xiàn)情景,突破知識的重難點,便于學生掌握

有一句話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兩句話用來強調(diào)親身實踐的重要性,那么,要巧妙地突破課文的重難點,就要恰如其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如我們講《田園詩情》時,為了讓同學們理解“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就可以利用現(xiàn)代化的設(shè)備,給學生播放一段關(guān)于荷蘭簡介的視屏,讓他們零距離領(lǐng)略一幅靜謐詩意的田園美景。課文的重點是寫荷蘭這個牧場之國的詩情畫意,在播放視屏時,我們就可以對牧場部分重復播放,加深學生的印象,以突出重難點。課文的重難點就迎刃而解了,我想我們合理運用多媒體,不僅能突破知識重難點,而且能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中增強學習的趣味。

四、讓動漫走進課堂,激發(fā)學生讓表達的欲望

在生活中,沒有一個學生是不喜歡動畫片的,而多媒體正好可以滿足學生這方面的需求,利用多媒體制作動畫或播放與課文有關(guān)的動畫片,配以老師適當?shù)闹v解,創(chuàng)設(shè)出一個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勾起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紛紛發(fā)表自已的見解,在現(xiàn)在的教材中,口語表達一直是農(nóng)牧區(qū)漢語教學中一個痛苦的環(huán)節(jié),每次叫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總是會遭受冷場,很多學生不會用漢語準確表達心中的想法,老師的提問誰見了誰怕。但在上《熊告訴你什么》一文時讓我印象深刻。我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播放了一部動畫片,在教學時逐步幅播放,同時根據(jù)動畫內(nèi)容提出相關(guān)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當畫面播放到光頭強倒在地上裝死時,學生們就開始計論紛紛,有些學生還情不自禁地喊道:“光頭強太聰明了,這種辦法都想得到……”這時我趁機將畫面停住,問道:“同學們,你有什么想說的嗎?”接下來的場面可是我在課堂上從未見到過,他們把手舉得一個比一個高,都爭先恐后地想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五、利用多媒體,還可以加強漢語學科和各學科的聯(lián)系

中學漢語內(nèi)容廣泛,教材大部分是節(jié)選名篇佳作,含有豐富的社會美、自然美、藝術(shù)美的內(nèi)容。與其他學科有絲絲縷縷的聯(lián)系。

1、與音樂學科的聯(lián)系。如七年級漢語第二冊《藏族空姐》一文主要寫十五名藏族姑娘克服了重重困難實現(xiàn)夢想:“漂亮的服裝、美麗的容貌、親切的微笑……”這段語言生動形象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迷人的空姐畫面,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時,播放與課文相配套的錄像,讓學生仔細體驗情境,跟著眼前的畫面,隨著老師的導語,進行朗讀訓練:(朗讀)“有這樣一首歌:在每一天太陽升起的地方,銀色的神鷹來到了古老村莊,雪域之外的人們來自四面八方,……”隨后,播放大家耳熟能詳?shù)囊魳贰断蛲聱棥?,讓學生跟著節(jié)奏一起唱起來。在歌聲中結(jié)束這節(jié)課,使他們有一種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的感覺,不由自主地喜歡漢語課堂。

第9篇:有關(guān)夏天的詩句范文

1932年,普拉斯出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8歲那年經(jīng)歷了父親去世,這被認為是她一生的重大轉(zhuǎn)折點。評論家們相信普拉斯所具有的極端個人化情緒與行為,可能與她父親的死亡和身份(德國血統(tǒng))有關(guān)。她始終懷有強烈的伊萊克特拉(戀父)情結(jié),如成名作《巨像》中對父親圣神似的塑造,顯現(xiàn)出詩人精神上難以超越的傷痛感?!笆澜鐐ξ?就像上帝傷害著我的身體”,從痛感中汲取營養(yǎng),追求極端與暴力之美,育成普拉斯極富感染力和充滿魔性的文本風格。

從留存的影像中可以看出,普拉斯的長相既契合了西方人的審美眼光,也完全符合東方人對于西方美女的想象:金發(fā)碧眼,玉腿修長。對于容貌,普拉斯向來是自信的,而她學霸般的課程表現(xiàn),更成為她自傲之資本。1955年,23歲的普拉斯從美國斯密斯學院畢業(yè)后,得到富布萊特法案基金獎學金的支持來到劍橋,在那里遇到了同樣是天才詩人的特德?休斯(Ted Hughes),由此開始了她與休斯短暫卻不平凡的婚姻歷程。

從位于布盧姆茨伯里地區(qū)的地標羅素廣場沿南安普頓路南行500米,在與之交口的科斯莫短街東行幾步,便能看到一座并不算顯眼的教堂。穿過這座名為“殉道者圣喬治”的教堂,眼前就是王后廣場。這時轉(zhuǎn)身朝向教堂的方向,它的尖頂經(jīng)常沒入高聳的樹枝中,如果不保持向上觀望的姿態(tài),很難意識到這座和周邊建筑聯(lián)結(jié)一體的教堂的存在。 休斯c普拉斯

1956年6月16日12時30分,休斯與普拉斯的婚禮在一場大雨中開始,這場婚禮充滿了詭異之氣。普拉斯的母親到場了,而休斯的父母根本沒出席(因為他們尚不知道兒子結(jié)婚這件事)。除此之外,牧師原本沒有時間為他們證婚,因為他計劃帶著當?shù)厣鐓^(qū)的孩子們?nèi)ス鋫惗貏游飯@,在休斯苦口婆心的勸說下,牧師才草草為他們舉行了儀式。與此同時,孩子們就坐在教堂外的巴士里等待著儀式結(jié)束。種種倉促與草率,仿佛為新人的未來預示了某些不安分的東西。

當鐘聲敲響的那一刻,休斯與普拉斯都沐浴在幸福之中。然而對普拉斯而言,一切幸福都孕育著災難的力量,惡自然能產(chǎn)生惡,而善與美聚集到一定的程度,同樣會向相反的層面轉(zhuǎn)化。在美麗的表象下,普拉斯早已產(chǎn)生迷亂、叛逆的情緒,因而她這樣抒寫自己的愛情:“我已極端地墜入愛情里,這只能導致嚴重的傷害,我遇到了世界上最強壯的男人,最壯碩最健康的亞當,他有著神一般雷電的聲音?!币驉鄱鴤@首詩無疑帶有強烈的預言性。

教堂的側(cè)門似乎推不開,于是我選擇從位于科斯莫短街上的正門進入,短街遍布著18世紀開業(yè)的餐廳酒館,人們安然坐在綴滿鮮花的門檐下,用很久的時光消磨一杯啤酒或是一支煙。走入簡樸的石砌正門,里面的景象多少讓人有些難以預料。主禮拜堂已被改造成一個餐廳,布置著簡潔的木質(zhì)桌椅,上面鋪有洗得老舊卻很潔凈的桌布。閱覽了一些資料,好像這里已經(jīng)成為周邊老年人聚會活動的場所,相當于中國的某某社區(qū)老年人活動站。不知道普拉斯如果知曉這些,會作何感想。

離殉道者圣喬治教堂不遠的拉格比街18號,并未尋見藍徽章(建筑物上用以標記名人曾居住于此的藍色圓徽章)的蹤跡,但這里的確就是普拉斯與休斯共度洞房花燭夜的地方。據(jù)說普拉斯非常反感這所房子,將它形容為“貧民窩”??啥裼^之,這里出門就是布盧姆茨伯里著名的羊腸街,到處都是時髦的小店和誘人的餐館,離一些出名的二手書店也不遠,而且按今人的要求,附近的大奧蒙德街就有兒童醫(yī)院和公立醫(yī)院,絕對屬于好地段。況且,普拉斯住的這個房子本身也是經(jīng)典的三層式構(gòu)造,房型中規(guī)中矩,如果不仔細看看傳記,真不知道她抱怨什么。 被改造成餐廳的主禮拜堂

結(jié)婚后兩年可能是普拉斯最幸福安逸的一段時光,她回美國教書寫作,1959年又搬回倫敦,女兒弗里達與兒子尼古拉斯先后出生。文學界的金童玉女,家庭中有一兒一女,看似無欲無求,然而事實并非如此。1960年2月,普拉斯夫婦搬入普利姆羅斯地區(qū),這里地勢較高,離攝政公園頗近,今天已經(jīng)成為倫敦地理位置最優(yōu)越的地區(qū)之一。不過在當時,這里尚未開發(fā),處處流露著破敗之氣。

我從普利姆羅斯那個高高的、可以看見倫敦全景的山坡上向東北徐行不到一公里,在查柯特廣場找到了這里的3號宅子,藍徽章準確無疑地提示我,這就是普拉斯和休斯度過婚姻尾聲的地方。這座聯(lián)排別墅的外立面按照不同的院落涂上了各類顏色,普拉斯的家是粉紅色的,前院有著一個植物類別與造型頗有層次感的小花園。時近午后,院落與廣場空無一人,分外靜謐,這不由得讓我開始相信普拉斯告訴她媽媽的話,當時她聽這里的住戶講過,夏天推開公寓的窗子,可以清晰聽得倫敦動物園(步行到普拉斯家約半小時路程)里的獅子和鳥類叫聲。 普拉斯曾經(jīng)的住所

隨著休斯的移情別戀,普拉斯的婚姻結(jié)束了,她和孩子們搬到離原住所只有寥寥數(shù)步的菲茨洛路23號,就在查柯特廣場的東南方。但房子上的藍徽章卻僅寫著:“愛爾蘭詩人葉芝曾在此居住?!比~芝9歲前確實居住在這棟房屋里,普拉斯也知曉這個故事,并為此激動不已。

發(fā)生悲劇的時間是1963年2月11日星期一,一個非常寒冷的早上。寒冷和周一,都極易激發(fā)抑郁癥患者滑向深淵,恰恰那又是有史以來倫敦溫度最低的一段時間。普拉斯曾在《雪的閃電戰(zhàn)》里寫道:“我的孩子們長大后,會成為果敢、獨立和堅強的人,在我打著寒戰(zhàn)的老年時,辛苦排隊為我買蠟燭……”然而她沒有等到這一天。周一早上6點,她輕輕走進兩個孩子的房間,為他們留下了媽媽最后一次做的早餐:奶油面包和牛奶,然后敞開窗戶,關(guān)上房門并用膠帶封上門縫,在縫隙處塞滿毛巾和衣物。顯然,這是母親對孩子最后的愛與照顧。隨后她走進廚房,服下過量的安眠藥,打開煤氣,躺進了爐門……她以死亡將那個時代倫敦人最為盼望的下一次春天擋在門外。

我在普拉斯自殺的寓所前站了很久,不斷向里張望,試圖去尋找照片上的那個壁爐,但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窺見房中面貌,只見得房中墻壁上內(nèi)嵌有木制的古典書格,涂上了一層厚重的白漆,書籍寥寥,小小的鏡框倒是有幾面,可惜離得遠,無法看得仔細?!耙蝗鐬踉茷⑾乱幻骁R子去映照自己緩緩/消逝于風的擺布”。她在詩歌中曾經(jīng)這樣暗示著死亡,而她的那句 “死亡是一T藝術(shù)”更讓人瞬間聯(lián)想起海子那“沉浸于冬天,傾心死亡”的詩句。從20歲開始,普拉斯先后四次自殺,哥特式的建筑、罌粟花、墳墓構(gòu)成死亡的象征,在她筆下詩化為精神的樂園。 普拉斯與孩子在一起

死亡在普拉斯那里具有充滿儀式感的“魅力”“,我又做了一次/每十年當中/我要安排此事”,“看,黑暗從爆裂中滲出/我不能容納這些,我容不了我的生命”,“從灰燼中/我披著紅發(fā)升起/像呼吸空氣般地吞噬男人”,我“像貓一樣可死九次”。這些詩句或許啟示我們,對普拉斯而言,死亡就是一種宿命,即便是在她精神相對穩(wěn)定的時期,她也常常和朋友談到死亡,如普拉斯的朋友、美國自白派女詩人安妮?塞克斯頓(1974年自殺)所言:“我們熱切地討論死亡,我們倆被死亡吸引如同飛蛾撲火?!?/p>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