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快速學習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它的基礎是英語單詞的快速記憶,因為英語學習的基礎是單詞,有方法使單詞記得快了,與單詞有關的英語學習當然學得快了,但這里專論英語快速學習不單是從這個方面說的一種概念。
當然這里的英語快速學習也不是想讓4-5年制的大學英語??茖W習縮短成2-3年的概念。
我的英語快速學習法是指對某種范圍的英語學習希望在短期內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法。
諸如旅游英語,餐館英語,辦公室英語等等。對這些英語已經有專門的單詞列供學員記憶,若能快速記到一定程度已經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但這里又提出了快速英語學習就是說不僅僅在于單詞的記憶的快速上,而是希望能聯(lián)系到有關專題的課文的學習上。
換句話說,這個課題是從英文專題著手探討出一套方法使這個英文專題能在短期學習到一定的程度。
基本原理:任何專題都是以文章組成,本課題不涉及文章本身的專業(yè)性,邏輯性,語法結構,只涉及文章是由單詞組成的這個方面,把該專題有關文章的所有單詞列出(至于怎樣列出單詞已經有專門程序解決,一般情況下1-2天能完成)。把這些單詞用于我們已經系統(tǒng)化的單詞測定與識記的程度進行高速有效地記憶,再回到有關文章進行閱讀學習,這種閱讀與單詞記憶可以分段進行以配合不同情況,通過實驗確實能達到快速學習的目的。
操作過程
1.拿到學習材料;
2.列出材料中所有單詞;
3.配所有單詞的中文意義;
4.把帶有中文意義(必要時可帶上詞性與音標)的所有單詞寫入數據庫;
5.用單詞測定與識記記憶程度的程序,對以上數據庫進行測定與訓練;
6.訓練到一定程度后閱讀學習材料;
7.配以其他學習資源以達到必要的學習效果。
實例:有位教師英文程度很差(大學學的是俄語),想輔導學生SAT數學,但SAT的數學英文名詞很生疏,用字典反復對照學習進步很慢,一天學不了幾頁紙,前面查過字典的單詞到后面還要查,幾年下來仍然無法順利讀通SAT的數學教材。
借用英語快速學習法,把SAT的每一個章節(jié)的英語單詞做成單詞列,一個章節(jié)總共有1000個單詞左右,用測定與訓練程序作第一次測定,每一個單詞用4秒鐘判斷知與不知,4000秒后選到500是不知或不熟的,另500個是簡單的,這4秒鐘判斷過程是電腦化的,接下來對500個單詞進行識記訓練,第一次訓練是每6秒鐘識記一個單詞,花時3000秒鐘,再測試一次亦是3000秒,只剩下200單詞是比較難的了,再用同一程序用6秒(或長或短)左右進行識記訓練,再測定一次,只剩下40個單詞總是不能記到有信心的地步,最后對此40個單詞使用索引法記憶花時1小時,再把500個單詞進行測定已能達到95%的記憶程度了,記錯的5%單詞在程序里有儲存,再識記幾遍就進入這一章節(jié)的英文閱讀,發(fā)現大部分的數學題都能理解了,只有少數的題目因英文與中文的說法上的差異而卡住,經熟手一指點就通了,幾年都無法解決的英文學習問題2天里就解決了。
到第二章的學習,因為有第一章學習后的個體單詞數據庫的存在,當拿到第二章大約1000單詞后與個體數據庫做一下“差分”,拿到的差分單詞庫只有400單詞了。
到第三章的學習,差分單詞庫只有200多個了,一天的識記訓練后就能進行英文專題的閱讀。
關鍵詞 詞匯學習;快速映射;貝葉斯推理;自我監(jiān)控
分類號 B842.5;B844
1 “快速映射”(fast mapping)問題的由來
詞匯學習是語言獲得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同語音、語法的學習相比,詞匯的習得是一個更加持續(xù)的過程,可以一直延續(xù)到成年期。詞匯學習對語言獲得以及其他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大量研究表明,詞匯習得的年齡會影響以后的語義加工過程(Hemandez&Li,2007)。詞匯量大小可以預測將來的語法發(fā)展(Levy,Gottesman, Boroehowitz,Frydman,&Sagi,2006;Sansavini et al,2006)。來自不同母語樣本的研究均表明,語法能力的發(fā)展不僅是年齡的函數,同時也非常依賴詞匯能力(Hemandez&Li,2007;Sansavini et al 2006)。此外,詞匯量還與一般智力之間高度相關(Levy etal,2006)。因此,考察詞匯學習過程對于語言獲得以及其他有關認知能力發(fā)展都有重要意義。
研究表明,兒童大約1歲時說出第一個詞,到18個月的時候詞匯量開始大幅增長,自此到6歲,英語兒童平均每天要學習9個新單詞,幾乎在醒著的時間里每小時學會一個新單詞(Carey,1978)。在兒童早期語言發(fā)展過程中,養(yǎng)育者會在日常生活中重復“bye-bye”以及物體名稱等詞匯,但兩歲以后這種重復的聽覺練習逐漸減少。兒童必須通過在正常語言環(huán)境中傾聽他人的談話而學會大部分單詞,并且每學習一個新詞都需要在頭腦中作大量關于該詞的信息表征。兒童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呢?Carey(1978)通過研究證明,兒童第一次聽到一個生詞就會將這個詞和一個可能的意義聯(lián)系起來,因此首次將兒童猜測詞義的這一過程稱為“快速映射”(fast mapping)。后來,研究者將“快速映射”定義為通過最小限度地接觸(minimal exposure)某一新單詞而快速構建該詞的句法、語音以及/或者語義表征的能力(Carey,1978)。雖然“快速映射”最初是通過研究兒童詞匯獲得而提出來的,但是它在成人詞匯獲得中也同樣存在。通過對比兒童和成人學習詞匯的差異及其原因,可以為母語和第二語言的學習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研究者進一步將詞匯學習過程劃分為了三個階段:一是詞匯分割(word segmentation),即學習者要能夠從聽到的連續(xù)語音流中將目標單詞分離出來:二是對詞匯(口頭的或書面的)和它可能代表的意義(word-reference)做出快速映射;三是一個更長期的擴展過程,指在快速映射的基礎上,通過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多次遇到這個詞而不斷完善該詞的信息表征(Hoff&Naigles,2002)。其中,“快速映射”是詞匯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它對于詞匯學習的效果具有普遍的影響力。有研究表明,即使對于特殊兒童,如盲人、自閉癥兒童,快速映射能力對他們詞匯量的大小都有影響(Lederberg Prezbindowski,&Spencer,2000;McDuffie,Yoder,&Stone,2006);而且它對于早期第二語言的詞匯學習也有類似的影響作用。此外,快速映射能力本身還可能是一個通過詞匯學習不斷進行正向反饋的過程。最近,有研究者通過對16-18個月兒童的縱向研究發(fā)現,通過學習一組新詞能夠促進后來學習另一組新詞時的快速映射過程(Gershkoff-Stowe&Hahn,2007)。這樣的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加強早期詞匯學習可能有助于提高兒童進行快速映射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推動詞匯學習和語言發(fā)展。
大量研究表明,幼兒可以通過快速映射學習名詞(Kay-Raining&Chapman,1998;Houston-Price, Plunkea,&Harris,2005)和動詞(Cleave&Bird,2006)。這些研究采用了結構化實驗任務,而且控制了詞匯,所指(word-reference)之間的配對。那么,詞匯,所指之間的這種映射過程到底涉及怎樣的問題呢?Quine(1960)是這樣描述詞匯學習者所面臨的難題的:根據兒童所獲得的信息材料,對一個單詞的意義可能形成無數種假設――比如當兒童看到一只小兔子奔跑同時聽到“Gavagai”時,這個詞可能表示的意思有很多,如“兔子”、“白色的”、“耳朵”或“奔跑”。那么,為什么兒童會更傾向于認為“Gavagai”這個詞代表的意義是“兔子”而不是其它呢?為了解決類似這樣的疑問,研究者們提出了各種假設并作了實驗論證。
2 影響“快速映射”的認知因素
2.1認知空間的限制原則對快速映射的影響
有一種理論取向認為,兒童具有一些先天的認知策略,依靠一些原則和假設來縮減單詞可能意義的范圍,從而促進詞匯獲得過程(Golinkoff Mervis,&Hirsh-Pasek,1994;Hollich,Golinkoff &Hirsh―Pasek,2007)。研究者將這類理論稱為“限制,原則理論”(constraints-principles theories),也有學者稱之為“假設-剔除理論”(Hypothesis Elimination)。
研究者提出了幾類不同的認知原則。第一,整體性原則(whole-objectassumption)。兒童往往傾向將新單詞與客體的整體而不是部分或一些屬性特征匹配(Golinkoffet al,1994)。最新的實驗表明,即使某個物體包含兩部分并且有一部分在視覺效果上非常顯著,12個月和19個月的嬰兒聽到一個新詞的時候也更傾向于將物體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Hollich et al 2007)。第二,互斥原則(mutual exclusively assumption)。兒童在學習新單詞時往往采用“互斥”原則,假設客體只有一個名稱,因此將新單詞與沒有命名過的客體匹配(Markman& Wachtel,t988)。第三,“分類組織原則”(taxonomic organization)。研究表明,9個月的嬰兒就期望不同形狀的物體必須用不同的可數名詞來標記。由于形狀這一性質是提示類別成員的標志,因此這一結果表明,嬰兒在一開始進行詞匯學習的時候就期望不
同的標記能表示不同的物體類別(Dewar&Xu,2007)。
限制-原則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兒童可以根據少量的例子而獲得詞匯的意義,因為,這些認知原則可以幫助學習者剔除多余的假設,在剩下的假設空間中尋找詞匯的意義。比如,當兒童看到一只小兔子奔跑同時聽到“Gavagai”時,他們更傾向認為“Gavagai”指代這只小兔子而不是“耳朵”或者其他部分的特征,也不是指環(huán)境中別的已經命名過的客體。但是,這些似乎還不足以完全解釋兒童學習新單詞的快速過程。
2.2自我監(jiān)控能力對快速映射的影響
在詞匯學習的快速映射過程中,學習者聽到一個生詞的讀音后,需要在多種可能的意義之間進行選擇或經過整合而確定該詞的意義,這涉及到一個認知控制過程。研究人員結合了來自行為學、發(fā)展神經生物學和認知神經科學模型方面的證據認為,兒童在4歲左右似乎存在一個領域一般性的大腦加工能力轉變,使得兒童的學習模式和學習能力有了質的轉變(Ramscar&Gitcho,2007)。
隨著自我監(jiān)控能力的發(fā)展,4歲兒童開始能夠完成多種不同的實驗任務。比如,在交叉匹配任務(cross-mapping)中,4歲兒童可以同時認識到物體的對應性和位置的對應性(如,在OXO-XMX配對中,第一系列中的x物體和第二系列中的兩個x物體的特征相對應,同時第一系列中的x和第二系列中的M又有位置上的對應關系,因為它們都處于中間位置),而3歲以前的兒童卻只能認識到物體特征的對應關系(從x物體到x物體)(Loewenstein&Gentner,2005)。在二元選擇任務(binary choice tasks)中,兒童由過去的全或無判斷(或者隨機輪流判斷)轉變?yōu)楦鶕蓚€位置出現目標物體的概率而做出下一次判斷(Derks&Paclisanu,1967);具備了分辨表象和事實的能力,能夠通過錯誤信念任務(Resches&Pereira,2007)。這些變化都具有一個共同的顯著特征,那就是它們都涉及從多種備選反應中選擇或者整合出一個反應來(Ramscar&Gitcho,2007)。
4歲兒童在這些涉及反應選擇(responseselection)的任務中表現出來的能力轉變可能與他們對反應一沖突(response-conflict)進行加工的能力相關。在認知神經方面的最新發(fā)現表明,在生命的第四年,額葉(frontal codex)的成熟導致兒童的信息處理方式產生了一個定性的轉變(Posner,2005)。這些變化使得兒童能夠監(jiān)控錯誤反應和反應一沖突信息,并在二擇一情景中選擇與環(huán)境適宜的反應。對子目標的分辨和整合、以及形成和操作更高級的關系表征的能力均隨著前額葉(PFC,the prefrontalcortex)的成熟而發(fā)展。
雖然在快速映射過程中也同樣涉及從不同的子目標中進行選擇或者整合,但認知控制能力的發(fā)展到底如何影響詞匯-意義的映射過程仍然有待于通過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事實上,成人采用自我監(jiān)控的學習方式可能并不妨礙他們學習詞匯的快速映射過程。他們可能利用更有效的認知策略來進行詞匯學習,比如下文將要提到的貝葉斯推理模式。
2.3貝葉斯推理模式對快速映射的影響
貝葉斯公式表示在x事件發(fā)生的基礎上,重新判斷h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即試驗后的假設概率:
其中,x類事件只有在h類事件中的某一件發(fā)生的條件下才可能發(fā)生,p(h X)表示在x事件發(fā)生的基礎上判斷h事件發(fā)生的概率;p(h)表示h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即先驗概率。貝葉斯推理就是指在)(類事件發(fā)生的基礎上重新判斷h類事件發(fā)生的概率的推理過程。
心理學家們試圖驗證人類的心理推算過程是否符合貝葉斯定律。早期研究表明,即使受過良好專業(yè)教育的成人也多半不能解決貝葉斯推理任務。例如,醫(yī)學院的大學生在著名的疾病診斷問題上的正確率低于10%(Schwartz,Gorry,Kassirer,&Essig,1973)。然而,有研究者通過實驗表明,用自然頻率表征代替百分比概率表征以后,普通成人被試完成貝葉斯推理的正確率上升至約50%(Gigerenzer&Hoffrage,1995)。隨后,朱莉琪等以兒童為被試進行了研究,發(fā)現約有20%的四年級被試,40%的五年級被試和超過一半的六年級被試能夠解決自然頻率表征的貝葉斯推理問題(Zhu Liqi&GiRerenzer,2006)。
類似的,研究者通過自然頻率呈現的概率表征考察了詞匯學習的快速映射過程,試圖解釋為什么人們(兒童以及成年人)可以通過少量的范例迅速學習那些意義相互交疊的新詞匯(Xu&Tenenbaum,2007)。這個研究的實驗材料是通過計算機屏幕給被試呈現45幅真實物體的彩色數碼照片。這些圖片按類別從屬關系分為三個水平:高級水平(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如“動物”,包括貓,狗,蜜蜂等),基本水平(basical-level categories,如“狗”,包括拉布拉多獵狗,短腿獵犬等),從屬水平(subordinate-level categories,如幾只短腿獵犬)。所有圖片分屬動物,蔬菜,交通工具三大類。這45張圖片有21張分配在訓練階段;另外24張分配在測試階段,其中包括6個高級水平的物體,6個基本水平的物體和12個從屬類別的物體。實驗程序是每次給被試演示一個單音節(jié)假詞(這種詞是人造的,它符合詞的拼寫規(guī)則并且可以成為一個音節(jié))的物體實例(比如:告訴被試說,這是一個“fep”),給出的實例可能是一個或三個,分布在三個水平;然后要求被試幫助找出在剩余圖片中的所有同類物體(比如,請被試幫忙找出圖片集中所有的“feo”)。研究者考察了成人組(大學生)和3,4歲兒童在這個任務上的表現。結果表明,成人會根據主試所提供實例的不同(一個或三個)而調整自己的判斷,他們的反應模式與貝葉斯推理所預期的模式非常吻合;而3,4歲左右的幼兒則呈現不同的推理模式。
這項研究很好地考察了詞匯學習者的快速映射過程。在該實驗任務中,被試需要通過很少的實例(一個或三個)來猜測一個生詞的意義;而被試所猜測的這個單詞的意義范疇則可以通過他/她所選出的同類物品得到很好的體現,從而準確探查被試對詞匯意義的理解。由于實驗材料中采用的都是人造假詞,這就排除了詞匯頻率和被試對詞匯的熟悉程度等因素的干擾。其研究結果顯示,成人學習新詞匯的時候同樣存在快速映射過程,并且在這一過程中采用了貝葉斯推理的學習模式。關于3、4歲的兒童為什么沒能按照成年人所表現的貝葉斯推理模式來進行詞匯學習的快速映射,研究者認為這是由于早期詞匯學習者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加工方式(Xu&Tenenbaum,2007)。
3 影響快速映射的語言環(huán)境因素
注重環(huán)境因素的這一類理論認為,詞匯學習者可以利用環(huán)境中的語言或非語言線索來進行聯(lián)結一學習(associafive-lcarning)(PltmkeR,Sinha,Moiler,&Strandsby,1992;Xu&Tenenbaum,2007)。
首先,使用頻率可能是影響整個詞匯學習過程(包括詞匯分割和快速映射)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者認為兒童可以通過計算單詞與環(huán)境中參照物同時出現的頻率來積累詞匯。事實上,即使是8個月大的嬰兒也可以對他們聽到的假詞的發(fā)音模式做出統(tǒng)計學習(statistical learning)(Saffran,Aslin,&Newport。1996),在隨后的測試任務中嬰兒可以辨認出現頻率高的語音片段,而這些語音片段就是可能的詞匯。Huttcnlocher和Haight等(1991)發(fā)現,16個月兒童的母親對名詞的使用頻率與兒童產生該詞的年齡呈正相關。Naigles和Hoff-Ginsberg(1998)在另一個關于動詞習得的研究中也發(fā)現了相似的結果。
當單詞被放在言語輸入中高度顯著的位置(如最末位置)時,詞匯學習將變得更加容易。盡管Naigles~1]Hoff-Ginsberg(1998)的研究沒有發(fā)現言語最末位置(utterance final position)影響兒童對動詞的使用,但是其他許多關于名詞和動詞的研究結果都表明,言語最末位置對于詞匯學習是有幫助的(Smiley&Huttenlocher,1995;Shady&Gerken,1999)。有研究表明,母親在給孩子做讀書學習的談話過程中使用了最末位置來強調語篇中的新信息(Femald&Mazzie,1991)。使用頻率和言語最末位置對單詞學習的效應在跨語言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Choi&Gopnik,1995;Tardif,Shatz,&Naigles,1997;Choi,2000),可見這兩者對于詞匯學習的效應是普遍存在的。
除最末位置效應以外,母親對寶寶說話(motherese)的語速放慢,通過語音語調和重音來強調目標詞匯,這些都有助于兒童進行詞匯分割并進一步對目標詞匯和它所代表的意義作出快速映射。有研究發(fā)現,共同注意(joint-attention)以及養(yǎng)育者發(fā)音的時間順序對于詞匯學習也有影響(Childers&TomaseUo。2002)。比如,當嬰兒正在看著一個物體的時候對他說出物體名稱更有利于他對這個名詞的學習,而對于動詞則是在動作剛要發(fā)生之前或者剛結束的時候說比較易于學習。這說明不同詞類學習所偏好的語言環(huán)境可能不同。
還有一些研究認為學習者可以通過社會,語用(social-pragmatic)線索(Bloom,1993;Bloom&Tinker,2001)來判斷詞匯的意思,從而進行快速映射過程。比如Bloom(1993)認為并不是兒童通過認知偏向去猜測單詞的意思,而是成人通過猜測兒童的注意焦點從而提供適當的單詞。有研究考察了一種社會,語用期望,當兒童被問及一個新標簽所對應的指示物時會驅使他們去搜索周圍環(huán)境(Diesendruck&Shemer2006),這就是“能力期望”(Expectation of Competence)――如果成人讓孩子去尋找一個名稱所對應的指示物,這是因為成人可能認為這個孩子知道那個詞匯,所以孩子可以期望自己能夠找到它的指示物。
此外,跨文化因素也會影響詞匯學習過程。研究表明,各國兒童在詞匯獲得的早期階段即表現出了詞類差異(Choi&Gopnik,1995;Tardifet al,1997;陳杰,Tardif,&孟祥芝,2007)。比如,Tardff(2006)等考察了8-16個月的中美兒童的詞匯發(fā)展情況,結果發(fā)現,這些詞匯量均少于10個的兒童已經表現出了詞類差異現象:美國兒童說出的普通名詞多于動詞,北京兒童說出的動詞多于名詞,而處于多語言背景條件下的香港兒童在兩類詞匯上沒有差異。這說明語言和文化因素也會影響詞匯的學習,但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特征具體如何影響快速映射過程仍然有待于通過進一步的實驗研究來證實。
4 試圖整合內外因的理論趨向
有研究者認為,社會一語用因素(social-pragmaticforces)和以數據,分析(data-analytic)為特征的認知過程在詞匯學習中都涉及(Hoff&Naigles,2002)。社會一語用因素可能對最早期的詞匯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但是到了2歲時數據分析過程(頭腦中的認知加工過程)就占突出作用了(Hoff&Naigles,2002)。
類似的,提出詞匯學習的貝葉斯推理模型的研究者認為,貝葉斯推理模式是進行詞匯學習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模式(xu&Tenenbaum,2007);而處于詞匯學習的早期階段的兒童則可能是應用了別的認知策略,比如聯(lián)結學習(associative learning)(Colunga&Smith,2005;Regier,2005)來進行。
生成聯(lián)合模型(Emergantist Coalition Model。ECM)也是目前較新的一種理論(陳杰,2007),它整合了嬰兒在詞匯發(fā)展較早階段使用的注意線索(突出的知覺特點、詞匯和所指的客體與事件在時間上的聯(lián)系)、認知原則與稍晚階段使用的社會語用線索,用多方面的因素解釋詞匯獲得和進發(fā)現象(Regier,2005;陳杰,2007)。這種理論認為,在詞匯獲得的不同階段,每個因素的權重是不同的,而兒童傾向于使用的認知原則從不成熟階段(注意線索attentional CUES)發(fā)展到成熟階段(社會線索sociCUeS和言語線索linguistic CUES)。例如,在詞匯獲得的最早階段,兒童主要利用知覺突顯性、新異性或時間相鄰性等因素來吸引注意,從而將單詞與客體或行為匹配:在18個月以后,兒童開始對一些社會線索(如:他人的眼神、指向、或通過背景推測他人意圖)敏感(Hollich,Hirsh-Pasek,&Golinkoff,2000),并且逐漸開始發(fā)現語言本身提供的信息,從句法、音節(jié)出現的統(tǒng)計概率甚至言語的節(jié)奏和頻率中識別和學習新的單詞。
生成聯(lián)合模型似乎整合了限制一原則理論和聯(lián)結一學習理論的優(yōu)點,它能依次階段性地解釋種種描述性的現象。雖然一些實證研究已經發(fā)現兒童早期詞匯發(fā)展過程中線索使用的不平衡性(Tardif 2006;Colunga&Smith,2005;Regier,2005;陳杰et al,2007;Pmden,Hirsh-Pasek,&Golinkoff 2006),但總體來說,這種模型仍然沒有從本質上說明學習者的詞匯獲得機制,而且也不能解釋嬰兒在剛開始進行
詞匯學習的時候就表現出的跨文化差異(Choi& Gopnik,1995;Choi,2000;陳杰et a1,2007;Colunga&Smith,2005)。
5 小結
雖然目前的研究者普遍認為,認知能力和語言環(huán)境因素對詞匯學習中的快速映射過程都有重要影響(Hoff&Naigles,2002;Gigerenzer&Hoffrage,1995;Bloom&Tinker,2001;Regier,2005);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對各種線索作用的時間和比重仍然存在爭議,關于快速映射的具體加工機制也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認。
對于不同研究者對每個成分給予的權重和關注的時間點不同。比如,有研究者認為社會,語用因素對早期詞匯學習很重要,而到2歲時頭腦中的數據分析過程(認知因素)更占突出作用(Hoff&Naigles,2002)。還有研究者認為在4歲左右兒童認知控制能力的發(fā)展使得其學習能力出現一個轉折點(Ramscar&Gitcho,2007),但兒童自我監(jiān)控能力的發(fā)展具體會如何影響快速映射過程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外,有研究者認為成人采用貝葉斯推理模式來進行詞匯學習(Xu&Tenenbaum,2007),而早期詞匯學習者則可能采用了聯(lián)結學習的方式(Colunga&Smith,2005;Regier,2005)。生成聯(lián)合模型沒有明確提到各種線索的使用是否隨年齡增長而出現明顯的轉折點。如果通過研究能證實不同年齡的學習者采用了不同的快速映射機制,這對于母語和第二語言教學實踐將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因此,不同年齡的學習者的快速映射機制到底有無質的區(qū)別,如果有的話是否存在一個明顯的轉折時間,這都是值得研究者繼續(xù)關注的問題。
一、單元學習目標預設的三個依據
小學體育與健康單元學習目標預設的主要依據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課標要求”,它把握著學科教學的功能,規(guī)定著單元學習目標設置的方向,是課程設置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的微觀要求。體育教師要認真研讀課標,把握其精神實質,把準我們“為什么教”的問題;二是“教材分析”,它是對單元教材的功能、地位進行針對性分析,明確該教材在“課標要求”下,能夠促進學生哪些知識、技能、能力、情感的發(fā)展,讓體育教師明確“教什么”的問題;三是“學情分析”,它是學習主體體育學習現狀、潛能優(yōu)勢、可能的學習困難等的綜合表述。體育教師知道了課標要求,明確了教材價值,還必須理智地分析學生體育學習力的真實狀況,進一步明確“怎么教”的問題。
上述三方面,構成了單元學習目標預設的主要理論依據。三者缺一不可,不明白“課標要求”,單元教學將失去學科培養(yǎng)方向的指引,使各單元教學之間失去共性的指導思想;不進行“教材分析”,難以挖掘教材中蘊涵的育體、育心價值,更難精準把握單元教學的知識點、技能點、學習方法、情感體驗等要素;不客觀進行“學情分析”,難以進行單元前、中、后的診斷性、過程性、結果性評價,無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會導致教學的低效。
二、如何敘寫單元學習目標預設的三個依據
1.課標要求的敘寫。把握三點:一是認真領悟《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三部分“課程內容”中相應教材相應水平的具體目標要求。例如,水平三的快速跑教材,在運動技能學習方面提出了“完成有一定難度的基本身體活動動作。如完成后蹬跑……等。(P26頁)”當然,其他三個學習方面的相關要求也要認真研讀;二是盡力隱含地和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產生關聯(lián),有利于尋找三者的重合點;三是綜合考慮課程理念、學段目標、教材側重的學習方面、適合培養(yǎng)的體育實踐能力等因素,盡力精煉敘寫。字數在120~180為宜?,F以水平三(六年級)快速跑單元教學為例,進一步說明預設單元學習目標之前如何陳述“課標要求”。
【案例】明確水平三(六年級)快速跑單元的課標要求
在水平三(六年級)進行快速跑教學,課程標準關注小學生感受體育活動中的樂趣,追求成功體驗。注重體育知識積累,初步了解人體運動系統(tǒng)的簡單知識,讓學生嘗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在技能和身體健康學習方面,要求掌握一定難度的快速跑輔助練習,逐步提高靈敏、速度等身體素質。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及他人的身體條件和運動能力,對自己充滿信心,表現出良好的體育道德,以及對身體較弱者尊重的人文關懷。
2.教材分析的敘寫。把握三點:一是闡明本單元教材在體育知識技能鏈上的地位;二是根據課標要求,闡明教材中蘊涵的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的價值;三是精準地把握教材,明晰提煉出教材重點。敘寫教材分析,需要教師創(chuàng)新、拓展、鑒別、取舍,否則,容易出現“重點不明”“教材處理不到位”“走偏”等問題。要明晰單元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哪些知識、技能或經歷哪些過程或設身體悟到哪種感受,否則就不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字數在150~240為宜(接上述案例)。
【案例】水平三(六年級)快速跑單元教材分析
快速跑屬于健身性強、重復出現的教材。它在水平一階段強調形式變化和身體姿態(tài),水平二注重情境應用和動作正確性、敏捷性,水平三單元教學應當適度增加練習的難度,掌握一些快速跑的輔助練習,并在速度上提高要求。該教材易組織,對場地設備要求不高,既蘊含著運動文化價值,又利于發(fā)展學生的靈敏、速度等身體素質。它對學生先天素質要求明顯,適合分層教學,使學生保持相對均等的學習難度,從而樹立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自信。六年級快速跑單元教學中,讓學生明晰快速跑四個段落的相對劃分,掌握正確的跑步姿勢和動作,仍然是技能學習的重點。
3.學情分析的敘寫??梢詮娜矫娣治觯阂皇菍W生群體的體育基礎、興趣、組織觀念、合作意識等;二是描述學生與教材關聯(lián)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原有的技能掌握程度;三是分析學生在單元學習過程中,具備哪些優(yōu)勢,面臨哪些困擾,即教學難點。字數一般在150~240之間(接上述案例)。
【案例】太師二附小水平三(六年級)快速跑單元學情分析
我校六年級學生知曉快速跑的簡單術語和動作要求,能在教師有效的指導下進行獨立、合作的練習。由于日常大課間有計劃地安排迎面接力、障礙賽跑等項目,所以能承受合理的大強度運動負荷。學生普遍對快速跑的運動文化了解較少,對提高快速跑的練習方法不夠明確,有些速度素質較差的學生自信不強。在技術掌握上“連貫銜接四個段落,跑得輕松自然”,學生較難把握,形成了技能學習的難點。
三、從三個依據出發(fā)科學預設單元學習目標
單元學習目標預設的三個依據之間存在著內在聯(lián)系。一是互相依存:落實課標要求需要教材載體,教材功能的發(fā)掘需要課標指引,而這一切又必須基于學生、發(fā)展學生;二是互相制約:教材功能挖掘的深度、廣度制約課標要求的落實,學生現實學力又制約教材處理過程的方式、深度等。要想科學預設恰切的單元學習目標,就要正確把握三者關系,理性地尋找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點(重合點)。
1.從三個依據的關聯(lián)分析中提煉單元學習目標。體育教師可以這樣理解單元學習目標的提煉思路:課標要求是國家告訴教師在課程實施時“應該為之”,即告訴我們學生發(fā)展需要什么,是方向;教材分析讓教師明確該教材是否“能夠為之”,即告訴我們該教材能發(fā)展(學生)什么,是可能;學情分析明確學生現實基礎是否“可以為之”,即告訴我們(學生)適合干什么,是條件?!皯摓橹薄⒂帧澳軌驗橹?、還“可以為之”三者相重合的部分,才構成現實的、通過師生努力所能獲得的東西。它所框定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體驗……就是我們所要預設的單元學習目標(跳一跳,夠得著)。這樣預設的學習目標,體現著課程標準的靈魂,呈現出特定教材的身軀,標注著學生運動智能發(fā)展水平的新高。
2.單元學習目標的規(guī)范表述。體育與健康單元學習目標的表述,應當包括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三個維度。其中,第一維度的目標比較外顯,是單元保底目標。這類目標容易表述,基本可用ABCD法,它包含四個要素:教學對象、行為、條件和標準。其敘寫范句:“學生在……條件下……行為……程度”;第二維度的目標潛于心里,顯于行為,是養(yǎng)成目標。這類目標的表述,既可用ABCD法,也可用內外結合法(先用描述學生內部心理過程的術語,然后列舉一些能夠反映內在心理變化的行為,使得學生內在的心理變化也能夠觀察與測量);第三維度的目標很難量化,是培養(yǎng)目標。這類目標常用內外結合法表述,教師只能視具體情況而定?,F呈現前文案例中,在分析三個依據之后,預設的單元學習目標。
【案例】太師二附小水平三(六年級)快速跑單元學習目標
1.掌握2~3種快速跑輔助練習方法,了解快速跑提高速度的相關要素,對同伴說出自己搜集的關于奧運會快速跑(短跑)項目的名稱、規(guī)則、人物等信息。
2.有努力完成當堂快速跑練習任務的行為表現,能針對自己的情況采取相應的練習方法,在原有基礎上提高50米跑的成績,靈敏、速度素質獲得發(fā)展。
3.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身體條件和運動能力,對單元學習充滿信心,尊重身體較弱者,愿與同伴合作學習,共同進步。
一、“導學提綱”――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與興趣
夸美紐斯說過:“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多學?!闭n堂教學中采取什么樣的教學策略,才能夠實現這個目的?筆者以為,精心設計“導學提綱”,能夠將教材有機整合,合理調控課堂教學中“教”與“學”比例,通過課前自學、課堂提高、課后鏈接等環(huán)節(jié),降低學習難度,提高教學效率。
1.可讀性
低年級識字量不多,導學提綱的文字要淺屁,不認識的字可標上拼音。內容不宜過多,盡量讓學生讀懂。在問題的設計中,注意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去自學和探究?;A比較差的學生可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
2.開放性
提綱的編寫特別是問題的設置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個性化閱讀和思考的空間。另外,提綱還要給學生提出和發(fā)現問題留有空間,好讓學生很有目的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3.探索性
預習并不是使學生缺少了探索,反而是提高了探索的起點。這對教師來說,實際上是提高了要求,使得教師必須及時了解學生情況,對預習進行查缺補漏。因此,導學提綱可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上設置一些可探索性的問題。
導學提綱的有效運用,能實現課堂由“講堂”向“學堂”的轉變,把面向部分學生轉向面向全體學生。如學習《鐘表的認識》時,我設計如下:1.認真觀察時鐘并把它畫下來。2.和你的爸爸媽媽一起看時鐘認識整時。3.和你的朋友說說你的星期天是怎么過的:幾點在做什么事。通過導學提綱的使用,課堂與生活、知識與應用緊密相連,學生參與熱情大大提高。
二、“彈性”學習――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課堂上教師應騰出時間,針對學生與教材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式,釋放每個學生的精神活力,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
1.個別學習
對于接受能力強、數感好、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可放手讓他學習,并給足自學時間,盡情釋放他們的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引導學生自己設置問題、提出難題,老師幫忙解答,師生互動。
2.選擇性學習
難度較大、學生在生活中接觸較少的內容可由教師先點撥,學生再自學,然后在學中指導,形成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如學習《克與千克的初步認識》,由于克與千克學生日常較少接觸,因此在認識它們時教師可先從實物人手,讓學生建立1克與1千克的概念;然后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質量差不多1克和1千克的物體;最后全班交流反饋,比一比誰找的多又好。
3.遷移性學習
學習實際上是認知結構的重新組織、充實、完善和系統(tǒng)的過程,學習數學知識亦是如此。如學完兩位數的乘除時,學生可利用已有的學習方法自學三、四位數的乘除。學完長方形的知識,學生也可以自己找正方形的特點。學習了十幾減九,可讓學生自學十幾減8、7、6、5。
關鍵詞:樹型奇偶機;不要相信我的伙伴;學習規(guī)則;幾何攻擊;簡單攻擊
中圖分類號: TP309.7 文獻標志碼:A
英文摘要
Abstract:Focusing on the key exchange problem of how to get the higher security for neural cryptography in the short time of the synchronization, a new hybrid algorithm combining the features of “Do not Trust My Partner” (DTMP) and the fast learning rule was proposed. The algorithm could send erroneous output bits in the public channel to disrupt the attackers
eavesdropping of the exchanged bits and reduce the success rate of passive attack. Meanwhile, the proposed algorithm estimated the synchronization by estimating the probability of unequal outputs, then adjusted the change of weights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synchronization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synchronizat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outperforms the original DTMP in the time needed for the partners to synchronize. Moreover,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securer than the original DTMP when the partners do not send erroneous output bits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proposed algorithm outperforms the feedback algorithm in both the synchronization time and security obvious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obtain the key with a high level of security and a less synchronization time.
英文關鍵詞
Key words:Tree Parity Machine (TPM); Do not Trust My Partner (DTMP); learning rule; geometric attack; simple attack
0 引言
公共密鑰交換協(xié)議[1]自從由Diffie 和 Hellman提出后,在密碼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常,公共密鑰交換協(xié)議可以使兩個實體在公共信道上獲取一個共享密鑰,而攻擊者即使有監(jiān)聽信道的能力,也無法獲取該密鑰。然而,隨著神經網絡的廣泛應用,人們發(fā)現具有高度非線性的神經網絡也能應用于此,并且受到了密碼學界的關注,形成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神經密碼學[2]。
目前,在神經密碼學方面已經有大量研究[3-5]。研究發(fā)現,兩個樹型奇偶機(Tree Parity Machine, TPM)通過互學習的方式達到同步的速度要比通過單向學習達到同步的速度快得多,并將這一現象應用于解決密碼學中的密鑰交換問題。文獻[6-8] 研究了四種攻擊方法,即簡單攻擊、幾何攻擊、多數攻擊和遺傳攻擊,其中簡單攻擊和幾何攻擊都采用單神經網絡,而多數攻擊和遺傳攻擊都是基于幾何攻擊的多神經網絡攻擊方法。為了抵抗這些攻擊,文獻[9]的研究表明僅有一個或兩個隱藏單元的TPM模型被證明是不安全的,而含有三個隱藏單元的TPM可以通過增加突觸深度的值來使神經同步過程達到任意級別的安全性,但增加突觸深度會增加同步時間。攻擊者攻擊策略離不開通信雙方在公共信道上傳輸的輸入信息及輸出信息。根據攻擊者的這一特點,文獻[10]提出了一種反饋機制,這種機制可以使原來公開的輸入向量部分隱藏以達到阻礙攻擊者學習過程的進行。這種方法雖然可以使同步過程達到較高的安全性,但同步時間也大幅度增加。而文獻[11]提出了一種基于錯誤檢測的算法――不要相信我的伙伴(Do not Trust My Partner, DTMP),該算法依靠在公共信道上傳送錯誤信息,通信雙方可以檢測并且恢復出正確信息,而攻擊者卻無法恢復出正確信息,從而對攻擊者造成干擾。DTMP算法可以極大地提高同步過程的安全性,雖然其所需同步時間比前述的提高抗攻擊性能的方法少,但也仍需要較長的同步時間。
針對以上問題,為了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時盡量縮短同步時間,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DTMP和快速學習規(guī)則的聯(lián)合算法。該算法可以根據同步程度適當地調整權值修改幅度[12],從而加快同步進程,減少同步時間以及攻擊者采用新方法攻擊成功的機會。實驗結果表明,與DTMP以及反饋算法相比,聯(lián)合算法可以以較低的同步時間獲取較高的安全性。
1 樹型奇偶機
樹型奇偶機(TPM)是多層前饋式網絡,在神經密碼學中,通信雙方的神經網絡A和B以及攻擊者的神經網絡E都是采用的這種結構。樹型奇偶機的一般化結構如圖1所示。 τ表示神經網絡輸出; σ表示隱藏單元輸出; w表示權值; x表示輸入;K表示隱藏單元個數;N表示每個隱藏單元的輸入個數。解釋圖中參數
2 快速學習規(guī)則設計
傳統(tǒng)的學習規(guī)則包括Hebbian學習規(guī)則、antiHebbian學習規(guī)則和randomwalk學習規(guī)則。使用傳統(tǒng)學習規(guī)則的神經密碼學在協(xié)商密鑰時,每次權值更新的步長均為1,這就導致交換輸出值的次數過多,同步時間較長。因此,可以令通信雙方根據其同步程度,適當地調整學習規(guī)則中權值的修改幅度來加快同步進程。由于三種學習規(guī)則的修改方法是類似的,本文僅對Hebbian學習規(guī)則的修改進行研究,該學習規(guī)則可改為式(7)所示形式。
即在安全性提高的同時,通信雙方的同步時間也會大大增加。這樣不僅需要的計算開銷及通信開銷會隨之增加,同時由于通信時間過長可能會給攻擊者尋找新的攻擊方法提供更多的機會。而DTMP算法旨在通過以一定概率傳送錯誤的神經網絡輸出信息來提高神經密碼的安全性,并且不會對通信雙方的同步時間產生影響。但希望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時,能夠盡量地減少同步時間,以減少攻擊者使用新方法攻擊的機會。因此,這里將第2章所述學習規(guī)則引入到DTMP算法中。另外,DTMP算法是將通信雙方要發(fā)送給對方的輸出信息以一定的概率取反后再發(fā)送到信道上傳輸的,因此,通信雙方A、B最終在學習過程中使用的對方的輸出信息并非是直接從信道接收到的信息,而是進行檢錯糾錯后的信息。因此,為了適用于DTMP算法,需將上述學習規(guī)則改為如下形式:
4 系統(tǒng)仿真
4.1 實驗設置
本文仿真實驗中,通信雙方A和B均采用K=3,N=1000的TPM結構。隨機數發(fā)生器RNG中的兩組參數隨機取值。為使聯(lián)合算法既能保證安全性又能提高同步速度,根據文獻[13],本實驗中將快速學習規(guī)則中參數設置為m=2,q=1。
仿真中用兩種方法控制錯誤輸出信息的產生:
1)通信雙方A和B同時產生錯誤信息:
如果F(RAi,1,RAi,2)>0,A將發(fā)送一個錯誤的τA,否則就發(fā)送一個正確的τA;如果F(RBi,1,RBi,2)>0,B將發(fā)送一個錯誤的τB,否則就發(fā)送一個正確的τB。
2)通信雙方A和B不同時產生錯誤信息:
如果F(RAi,1,RAi,2)>0,A將發(fā)送一個錯誤的τA,否則就發(fā)送一個正確的τA;如果F(RBi,1,RBi,2)
這兩種方法不會對通信雙方產生影響,但會對攻擊者產生不同的影響:當A和B同時產生錯誤信息時,不會對攻擊者何時進行權值更新產生影響,而是對其權值更新的方向產生干擾;而雙方不同時產生錯誤信息時,對攻擊者何時進行權值更新以及其更新方向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攻擊實驗中,攻擊者與通信雙方使用相同的網絡結構及學習規(guī)則。實驗中,平均同步時間是10000次實驗的平均結果;攻擊成功率是10000次實驗中攻擊成功次數的比率是否為平均結果?平均同步時間是10000次實驗的平均結果;攻擊成功率是10000次實驗中攻擊成功次數的比率,不是平均結果。。
4.2 神經網絡同步仿真
隨著互學習過程的進行,通信雙方的同步程度增大,雙方神經網絡的權值向量的距離會越來越小,當雙方神經網絡達到全同步狀態(tài)時,通信雙方權值相等,即ED=0,權向量距離收斂速度越快也就意味著所需同步時間越短。因此,兩個神經網絡的同步過程也可以看作是這兩個神經網絡中權向量距離的收斂過程。
從圖2可以看出聯(lián)合算法的權向量距離收斂速度比DTMP原算法快,這是由于聯(lián)合算法中采用了快速學習規(guī)則,可以根據同步程度適當調整權值修改幅度,使權向量距離收斂速度加快,從而加快同步進程,縮短同步時間。由于神經網絡的同步過程是一個隨機過程,每次同步所需時間會存在差異,為觀察整體特性,還需采用平均同步時間進行研究。圖3是不同突觸深度時,采用DTMP原算法和聯(lián)合算法的同步過程的平均同步時間。圖3也可以說明,在同步時間上,聯(lián)合算法是明顯優(yōu)于DTMP原算法的。
權向量距離的變化與同步時間的關系坐標單位?在神經密碼學中,同步時間是指同步所需的學習次數,權向量距離是兩個權值向量的距離,均沒有單位。
4.3 安全性仿真
4.2節(jié)中通過仿真實驗對聯(lián)合算法的同步性進行了驗證,雖然快速學習規(guī)則可以有效地減少DTMP算法的同步時間,但是還需要對聯(lián)合算法同步過程的安全性進行研究。神經網絡的同步過程是一個隨機過程,因此,也存在一定的概率能使攻擊者E在A、B同步之前與A或B達到同步,因此,這個概率就可以用來描述神經同步過程的安全性。然而,在實際中,由于存在同步判定的問題,通信雙方可能并不能在同步時刻就及時地停止同步過程,若在A、B同步后到A、B停止學習過程這段時間內,E與A或者B達到同步,那么E的攻擊也是成功的。因此,本仿真實驗中,將攻擊成功率PE定義為在A、B同步時刻ρAE>0.9發(fā)生的概率。另外,目前主要有四種已知的攻擊方法,即簡單攻擊、幾何攻擊、多數攻擊以及遺傳攻擊。其中多數攻擊和遺傳攻擊都是采用多個神經網絡的,但都是基于幾何攻擊的,其攻擊成功率也受幾何攻擊成功率影響。因此,本文中,僅對使用單神經網絡的簡單攻擊和幾何攻擊進行仿真分析。在仿真實驗中,攻擊者E在應用快速學習規(guī)則時,所截取到神經網絡A/B的輸出信息為τAsent和τBsent。
表1和表2是A、B分別同時發(fā)送錯誤信息和不同時發(fā)送錯誤信息時的聯(lián)合算法及原DTMP算法的抗幾何攻擊實驗結果。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若A和B同時產生錯誤信息,聯(lián)合算法的抗幾何攻擊能力比DTMP原算法稍低;而若A和B不同時發(fā)送錯誤信息,則聯(lián)合算法的抗幾何攻擊能力明顯優(yōu)于DTMP原算法。
表3和表4是A、B分別同時發(fā)送錯誤信息和不同時發(fā)送錯誤信息時的聯(lián)合算法及DTMP原算法的抗簡單攻擊實驗結果。從表3和表4可以看出,兩種情況下,聯(lián)合算法和DTMP原算法均已達到較高的安全性,但A、B不同時發(fā)送錯誤信息時,聯(lián)合算法的抗簡單攻擊性要優(yōu)于DTMP原算法。
以上實驗表明,通信雙方不同時發(fā)送錯誤信息時,聯(lián)合算法的性能優(yōu)于DTMP原算法。這是由于此時聯(lián)合算法能使通信雙方根據同步程度確定合適的并且不至于過大的權值修改幅度,使通信雙方以較快的速度達到同步,而攻擊者受錯誤信息的影響,無法正確判斷通信雙方何時進行更新以及通信雙方使用什么樣的權值修改幅度,這就導致攻擊者不能在通信雙方達到同步前與通信雙方之一達到同步。
那么相對于經典的反饋機制,聯(lián)合算法的性能又怎么樣呢?圖4和圖5分別是幾何攻擊和簡單攻擊對使用反饋算法和聯(lián)合算法的同步過程的攻擊成功率與同步時間的關系圖,圖中攻擊成功率越低且相對應的同步時間越少說明其性能越好。顯然,聯(lián)合算法能以較低的同步時間獲得比反饋算法更好的抗幾何攻擊和簡單攻擊的能力。
5 結語
本文對基于DTMP和快速學習規(guī)則的聯(lián)合算法進行了研究。DTMP算法可以通過產生并發(fā)送錯誤信息對攻擊者的監(jiān)聽過程進行干擾來有效地提高同步過程的安全性;快速學習規(guī)則可以根據同步程度適當地調整權值修改幅度來加快同步進程。而二者的聯(lián)合算法則可以以較短的同步時間獲取較高的安全性。實驗結果表明,DTMP和快速學習規(guī)則的聯(lián)合算法所需的同步時間少于DTMP原算法,且明顯優(yōu)于反饋算法,達到很高的安全性,實現了以較短的同步時間獲得較高的安全性的目的。但目前對神經密碼學的研究都是基于實數神經網絡的,而復數神經網絡具有更強的處理能力,若將其應用到密碼學中是否能達到更高的安全性,這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DIFFIE W, HELLMAN M E. New directions in cryptography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1976, 22(6): 644-654.
[2]ROSENZVI M, KANTER I, KINZEL W. Cryptography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analytical results [J].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General, 2002, 35(47): 707-713.
[3]ROSENZVI M, KLEIN E, KANTER I, et al. Mutual learning in a tree parity machin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ryptography [J]. Physical Review E, 2002, 66(6): 135-138.
[4]VOLKMER M, WALLNER S. Tree parity machine rekeying architectur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2005, 54(4): 421-427.
[5]CAI J, LIU D, CHEN T. Review of neural cryptography [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07, 27(S1): 219-222.(蔡家楣,劉多,陳鐵銘.神經網絡密碼學研究綜述[J].計算機應用,2007, 27(S1):219-222.)
[6]RUTTOR A, KINZEL W, NAEH R, et al. Genetic attack on neural cryptography [J]. Physical Review E, 2006, 73(3): 132-136.
[7]SHACHAM L N, KLEIN E, MISLOVATY R, et al.Cooperating attackers in neural cryptography [J]. Physics Review E, 2004, 69(6): 5-11.
[8]MISLOVATY R, PERCHENOK Y, KANTER I, et al. Secure keyexchange protocol with an absence of injective functions [J]. Physical Review E, 2002, 66(6): 102-108.
[9]RUTTOR A, KINZEL W, KANTER I. Dynamics of neural cryptography [J]. Physical Review E, 2007, 75(5): 56-58.
[10]RUTTOR A, KINZEL W, SHACHAM L, et al. Neural cryptography with feedback [J]. Physical Review E, 2004, 69(4): 7-9.
[11]ALLAM A M, ABBAS H M. On the improvement of neural cryptography using erroneous transmitted information with error predic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2010, 21(12): 1915-1924.
關鍵詞:兩極分化;學習興趣;知識鏈;思維方式;教學對策
江蘇高考這幾年采用的是語數外加學業(yè)水平的測試這種形式來選拔學生,自然而然,數學學科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因為師生和家長都明白:得數學者得高考!但是高中階段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兩極分化呈現出比初中階段更嚴重的趨勢,特別是高一年級,表現得尤為明顯. 其實數學是從一年級,有些地方甚至是幼兒園大班就開始學習的一門課程,開始學習時,學生往往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熱情,這是由數學學科自身特點決定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知識的深化,尤其是從數字遷移到概念,從形象上升到抽象,部分學生表現出對數學的興趣開始下降,由積極變?yōu)橄麡O,由主動變?yōu)楸粍?,甚至暴露出畏難害怕的情緒.特別是剛上高一時,由于初高中教材的銜接、知識的逐漸深化等問題,相當一部分學生力不從心,逐漸地掉隊,慢慢地越來越跟不上教學的步伐,從而出現所謂的“兩極分化”現象.
高中數學是初中數學的繼續(xù),也是大學學習的準備,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學生在高一年級的學習中明顯表現出不適應,實際上主要是以下幾個因素在作怪:目標模糊,學習不得法,思維方式呆板單調,理解能力差,進而知識鏈斷裂,形成兩極分化. 當然,學生學習水平高低的形成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主觀原因,又有客觀因素. 下面,筆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具體談談一些看法.
數學學習分化的原因
1. 學習意志薄弱和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原因
對于中學生來說,學習主要取決于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 成績的好壞與學習興趣的濃厚與否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 高中數學難度加深,教與學的方式都發(fā)生了變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增強. 有的學生因為一兩節(jié)課或一兩次作業(yè)中發(fā)現自己的學習不理想,就自我放松,消極對待,這實際上表現了學生的學習情感脆弱和學習意志不堅強,在學習中,一遇到難題就束手無策,退縮躲避,缺乏上進的意志,沒有刻苦的精神. 特別是高一的開始階段,一旦考試結果不理想,就喪失信心,失去學習的興趣,從而導致數學成績下滑.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好數學的動力,學生如果能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產生興趣,就會形成較強的求知欲,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 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途徑很多,如通過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并讓其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創(chuàng)設一個適度的學習競賽環(huán)境;發(fā)揮趣味數學的作用等等. 這些內容往往容易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培養(yǎng)學習興趣.
2. 數學的知識鏈斷裂,不能形成較好的數學結構是分化的又一原因
與初中數學相比較,高中數學教材結構的系統(tǒng)性更強. 數學特別強調一個知識體系的問題,在教材的編排上,往往小學、初中的知識就是高中知識的基礎;在掌握數學知識的方法技能上,新的方法技能形成都必須借助于已獲得的方法和技能. 所以,一旦學生對以前學習的知識不能達到一定的要求,不能及時把握基礎,掌握知識,形成學科知識鏈,就造成了連續(xù)學習過程中的鏈條斷裂,整個數學知識的結構不能很好的構建,從而使得學生跟不上班級整體學習的進程,導致學生成績分化.
3. 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不適應數學學習要求
高一年級的起始階段是中學數學學習分化最為突出的階段,其主要原因是高中階段數學課程對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有了較大的提高. 而高一學生正處于由直觀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一個關鍵期,學生還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抽象邏輯思維方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總是要經歷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單一到綜合的過程,認識過程既不能斷裂,也不能隨意跳躍,學生的數學學習也必須遵循這一認識規(guī)律,教師在其中起著引導和催化作用. 針對高一學生認識事物容易犯片面性錯誤的這個特點,數學教學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從具體到抽象,引導學生扎扎實實、持之以恒,系統(tǒng)地、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再加上學生個體差異發(fā)展較大,有些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快一些,有的則慢一些,因此表現出數學學習接受能力的差異. 除了年齡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師沒有很好地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要求去組織教學活動,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fā)展,提高學習能力. 在高一數學教學中,教師更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訓練,尤其要針對后進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不適應數學學習的問題,從代數教學開始就加強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始終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 這樣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學到了數學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奠定較好的基礎.
4. 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沒有能夠把握
學生在初中的學習,相當一部分是那種“等、靠、要”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即使上了高中,依舊在不少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 學生不清楚高中數學知識結構、難度等,不明確為什么學、學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學. 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法進行深入研究的同時,還要用心研究學法,并要經常給學生做學法指導. 衡量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是體現在學生的“學會”,更應體現在使學生“會學”. 學法指導包括聽課、復習、作業(yè)等幾個方面,聽課中又有觀察、聽講、筆記、閱讀等具體方法,教師在備課時應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融入有關學法指導的內容.
減少學習分化的教學對策
1. 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興趣是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動力,它能驅使學生積極地進行探索,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并在艱苦的探索中獲得成功. 學生如果能在學習數學中產生興趣,就會形成較強的求知欲,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 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讓數學與生活相結合,使抽象的數學變?yōu)槿の稊祵W、生活數學,這樣學生也就能很快接受.
培養(yǎng)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途徑很多,如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并讓其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學習競賽環(huán)境;發(fā)揮趣味數學的作用,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藝術,發(fā)掘和揭示數學美,提高學生的數學興趣. 其實,高一數學無處不存在著美,教師要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中的美,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數學美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和鑒賞美的能力,繼而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以此全面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2. 教會學生學習數學的具體方法
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數學學習觀念.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活動,要長期堅持不懈地抓下去. 高一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應從培養(yǎng)他們的預習能力抓起,要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預習,使學生能初步看懂教材的內容,找準學習的目標和聽課的方向,然后借助例題的示范,解答教材中的部分習題,特別是要在預習中發(fā)現問題. 帶著問題去聽課,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點撥、啟發(fā),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學到了讀書的方法,并提高了學習的能力. 學完一節(jié)一章后,還要引導學生及時小結,形成知識網絡,逐步構建知識的系統(tǒng). 另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閱讀參考書籍,制訂閱讀計劃,豐富知識,通過自學來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3.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曾有一項調查:對于青少年來說,最好的學習誘因是什么?結果顯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好的教師”. “好的教師”不僅僅是指教師的教學水平,更是指教師的人品師德. 高一學生正處在青春發(fā)育期,是心理充滿矛盾、充滿危險的轉折過渡時期,他們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還處在“相對依賴”的階段,他們渴望教師親切的關懷誘導,渴望在班集體中得到表現與理解,得到教師的信任,甚至友誼. 如果教師僅僅將學生當作“被教育者”、“被管理者”,甚至憑自己的好惡,不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學生,其必然的結果是加劇學生的兩極分化.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師要摒棄“師道尊嚴”的作風,與學生真誠相見,互相尊重,多與學生做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 要了解學生,也要讓學生了解教師. 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對后進生要有更多的關愛,應多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熱愛數學. 同時,要注意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增強教師個人魅力. 要給學生提供學習活動的正能量,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就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技巧,使課堂教學盡可能富有吸引力.
關鍵詞:趣味性;英語; 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5-0164-01
初中畢業(yè)生英語的接觸仍停留在新鮮感層次上,雖然認識其重要性,但進入高中后,各科學習任務加重,學科難度加深,面對日益難學的英語知識,常望而卻步,望"洋"興嘆。因此初高中英語教學的銜接成了高一新生入學后英語教師亟待解決的課題。為了實現初高中英語學習的和諧過度,下面淺談幾點本人的拙見。
1 單詞詞根英語競賽
新生入學,高中教材難度體現在龐大的詞匯量。首先從初中英語教材上圈定若干個重要詞根單詞,作為競賽范圍。例如:1)fact(初中詞匯),在高中含義是"做,創(chuàng)造" 衍伸詞匯factory, faculty(高中詞匯)。2)fix(初中詞匯),在高中含義是"固定" prefix, affix(附加) 。選用常用的,與高中教材緊密相關的,有一定難度的詞根,然后競賽。積極利用學生爭強好勝、愿意在新環(huán)境中有個新起點的心理,有效地鞏固舊知識,正確使用詞根方式去擴大高中的詞匯。
2 充分利用前綴、后綴法
進入高中英語學習要掌握前綴和后綴,他們可以回想生詞由我們初中學過的詞和詞綴構成,詞的意義很容易推測出來。例如前綴:1)auto-, 表示"自己,獨立,自動"automobile, autobiography。再如后綴1)-ward(病房), 表示方向性質-wards, downward, inwards, upward。
3 組成單詞鏈,擴大詞匯量
教師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由此聯(lián)想依此類推形成許多詞組鏈,以一帶十,用較短的時間掌握更多的內容,利用單詞短語特有的規(guī)律,降低記憶難度,擴大詞匯量。
4 掌握詞匯現象中的"最熟悉的陌生詞"
英語詞匯中常有這種現象,同一個詞在這里是一個意思,而換個語言環(huán)境詞義就變了。高中英語學習必須能接受熟悉的詞匯具有陌生的意義。
例如: address(熟義:地址,寫地址)vt.A.稱呼The president should be addressed as "Mr. President."總統(tǒng)應稱為"總統(tǒng)先生"。 B.直接向……說She turned to address the man on her left.她轉身過去,向她左邊的那人講話。C.向……發(fā)表演說He is going to address the meeting in a minute.他一會兒就要在大會上講話了。類似現象還有不少,在教學中有意識積累一些,以擴大學生詞匯量。
5 以舊帶新,廣泛聯(lián)想,溫故而知新
如學生初中已學過sun"太陽",burn "灼燒",bath"沐浴",即由sun+burn組成sunburn。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由此展開聯(lián)想,"曬黑" 即sun-burn,"沐浴日光"即sunbathe。用詞匯同類記憶法就能掌握以sun為中心組成的一條單詞鏈,如sunglasses, sunlight, sunrise, sunshine ……因此學生可以自己構成更多的復合名詞。
6 警惕容易產生望文生義的習語
教師可以提供英美文化中諺語(proverbs)。由于文化差異,導致意義歧義,產生反差效果。
例如: 1)、throw a wet blanket歧義丟掉一個干的筐子,而實際掃人興致。2)、when my ship comes 歧義我的船來了,而實際當我發(fā)財的時。3)to be the cat's paw歧義貓爪子,而實際被人利用而自己無所得的人。習語解釋使學生聽后回味無窮,難以忘懷,這樣能擴大他們的詞匯量。
7 借助語言情景更形象記憶詞匯
新教材必修三 Unit2 Healthy Eating中一些有關食物的俗語,并配有英文釋義:
例如: 1)、as cool as a cucumber = calm 2)、mutton dressed as lamb = older people wearing the fashions of young people 3)、like peas in a pod = being similar
單純的解釋雖清楚但缺乏形象地語言環(huán)境,學生理解起來或多或少困難,此時我們借助語境就將抽象概念為具體化:
1)、James Bond is always as cool as a cucumber in any urgent situation.
2)、My aunt looks like mutton dressed as lamb when wearing my clothes.
一、 選苗子
我認為在普通中學,不是沒有信息學奧賽的苗子,很多時候是我們教師沒有發(fā)現苗子的意識,沒有發(fā)現苗子的行動,沒有營造培育苗子的土壤。選苗子標準是:一是對學習計算機有著濃厚的興趣;二是數學基礎扎實;三是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四是思維活躍,知識面廣,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五是能耐得住寂寞,能靜下心來鉆研問題。具體做法是:首先是參考各科考試的成績,其次是班主任的推薦,據此每班選出3-5名選手。通過智力測驗,階段性過關測試,進行層層篩選,最后思路開闊、知識面廣、智商高、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選手往往易于脫穎而出。
二、 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動力的源泉。為了使剛剛接觸到奧賽的學生能牽移興趣,在開始的時候可以給學生介紹程序設計、程序開發(fā)人員的就業(yè)前景、信息學奧賽,激發(fā)學生學習程序設計的意向、沖動。剛開始的時候一定不要追求速度,也不要一開始就講抽象的東西,否則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梢哉?guī)讉€很簡單的例題入手,通過講例題的時候把編譯環(huán)境、程序的幾大部分、一般的語句格式等基礎內容一一向學生介紹,介紹后要求學生照例子錄入程序,讓他們學會調試程序直至調試成功,讓他們在前幾次課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讓他們認識到程序設計不是想象中的高不可攀。對于普通學生,多些鼓勵,少些批評,耐心輔導,不要一味地追求每次給學生傳授了多少內容,應該考慮每次輔導中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輔導過程中還要注重輔導內容的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增加一些這方面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fā)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只有這樣,奧賽輔導才會帶給學生快樂,不是帶給他們累贅,他們才會在成功中樹立繼續(xù)學習的信心。
三、 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
要想引導學生快速進入競賽的角色,必須注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要有探索研究自學的能力,正如吳文虎教授所講:探索研究是信息學奧賽最大的、最重要的特點。若選手只能完成輔導的內容,不能通過自學解決新出現的問題,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優(yōu)秀選手。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要求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應該很主動地學習,富于探索精神,我們的格言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斷地進取,不斷地追求,從一道題目、一種方法開始。其次要有周密細致、嚴謹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當讀完一道題目要一下子能切入主題,抓住本質,然后將實際問題抽象并轉化為數理化模型的能力,這就要求數學的功底強,最好超強,接下來就是使用計算機解題,各種可能的特殊情況都要一一考慮到。細致到編程中的每一個字母、符號,都不能出現半點的差錯,而且具有嚴格的層次關系、邏輯關系,前后不能倒置。這要求對學生進行周密細致、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訓練。最后就是要注重協(xié)同合作和總結提升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們要有一種追求完美的精神。讓學生們一起討論、一起動作,甚至有時候可以讓學生來講題,其他學生提出質疑,大家共同解疑,以其達到一個問題掌握多種解決方法的效果。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要注重加強資料庫的建設。充裕的資料庫,給學生的自由學習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條件;注重競賽后備選手的梯隊性培養(yǎng),形成以老帶新、以老促新的良性循環(huán),減輕輔導教師的輔導壓力。
一、樣本學生訪談情況
不管對學校、還是社會,就業(yè)問題都是人們討論的第一話題。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研究者都將重點放在怎樣改善就業(yè)環(huán)境、學校從哪些方面提升大學生的就業(yè)能力等方面,而對畢業(yè)生自身對就業(yè)的看法有所忽視,尤其是層次較低的院校表現更為突出?;诖耍P者通過深度訪談的方法探索大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職業(yè)匹配問題。質化研究專家JaberF.Gubrium建議,“線性主題(Liner-Topic)的深度訪談(In-DepthInterview)樣本數在28-40為宜,這樣可以保證研究的集中度和有效性(Concentrationand Effectiveness)”。也就是說,只要保證樣本有效,30左右的樣本較可行。同時,考慮到地方高校大學生多以本科生為主,其次是研究生,還有大專生,故本研究共選取22名本科生、10名研究生和8名大專生作為此次深度訪談的對象。其中男性學生18名,占被訪談學生的45%,女性學生22名,占55%。為了保證訪談的深度性,采取半開放式訪談方式,被訪談對象針對所提出的問題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闡述,時間大約為一個半小時。具體而言,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如何認識職業(yè)規(guī)劃;對自身所學專業(yè)及就業(yè)傾向、職業(yè)意愿的認識;對就業(yè)意愿、就業(yè)能力與擇業(yè)情況的了解。通過對樣本學生進行深度訪談,發(fā)現以下幾個問題值得關注:
(一)畢業(yè)生普遍職業(yè)規(guī)劃意識淡薄 在此次訪談中發(fā)現:在被訪談的40名畢業(yè)生中,對自己職業(yè)發(fā)展有模糊想法和認識的大學生有21人,占52.5%,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選擇什么樣的職業(yè)的有7人,占17.5%,只有剩余的30%的大學生有過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但真正進行過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只有10%。大學生是其職業(yè)規(guī)劃的關鍵,決定著職業(yè)規(guī)劃實現的成敗。但目前大學生大多實踐經驗不足,對職業(yè)了解甚少,缺乏職業(yè)感、職業(yè)意識淡薄。絕大多數大學生沒有求職經歷,只是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一些勤工儉學、社會實踐活動等,對就業(yè)形勢的嚴峻性缺乏合理的估計,缺乏競爭意識和緊迫感。甚至有些學生還直接“復制”、“借鑒學習”他人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沒能把自身實際情況和社會需求結合起來確定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方向,導致其制定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缺乏科學性、針對性,無法實現。
(二)不少畢業(yè)生自我認識片面 在被訪談的40名畢業(yè)生中,只有5人即12.5%的大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個性和能力,大多數學生只是片面地分析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等,沒有涉及自己的職業(yè)價值取向、職業(yè)適應性等。世紀人才某資深咨詢師也曾經指出,當今的職業(yè)人在分析“自我”的問題上是需要補課的,目前多是分析工作、分析老板、分析家庭,而很少分析自我。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陸士禎教授的關于大學生就業(yè)方面的調查顯示只有11.6%的大學生接受過“個性特長和職業(yè)興趣”的測試??梢姡壳安簧俅髮W生不能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對事物的觀察和思考片面化,心理不成熟。
(三)半數以上畢業(yè)生缺乏職業(yè)準備,職業(yè)目標模糊 俗話說,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對于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而言,只有做好了職業(yè)準備,才有可能抓住機遇。此次深度訪談表明:60%的大學生在擇業(yè)時存在溝通障礙,且求職簡歷千遍一律,缺乏自身優(yōu)勢和特點的介紹。52%的大學生沒有研究過想要從事行業(yè)的發(fā)展前景、用人制度、企業(yè)文化等。甚至有些大學生為了追求大城市、大單位、高工資,不惜放棄自己的專業(yè)特長、興趣愛好。雖然有些大學生在校期間從事過相應的兼職工作,參加過多種職業(yè)技術資格考試,但其目的不過是向用人單位證明自己的學習技能,并沒有把這些真正應用到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中。
(四)一些畢業(yè)生職業(yè)規(guī)劃與行動相脫節(jié) 訪談中發(fā)現,一些大學生早就認識到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重要性,也相應制定了自認為適合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但并沒有認真執(zhí)行,甚至懷疑自己制定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可行性,操作性不強。很多學生存在著如果萬事俱備,我便去執(zhí)行的心理,過分追求最佳計劃,在規(guī)劃中面面俱到,忽略了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靈活、多變的動態(tài)特征。
二、大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與職業(yè)匹配路徑
從以上分析可知,雖然地方高校周邊的就業(yè)環(huán)境對其畢業(yè)生就業(yè)傾向有不小的影響,但就畢業(yè)生自身而言,其就業(yè)態(tài)度和就業(yè)能力明顯影響就業(yè)意愿,而其就業(yè)意愿與就業(yè)傾向和最終的就業(yè)情況呈正相關關系。如何能提高畢業(yè)生專業(yè)素養(yǎng)、職業(yè)規(guī)劃等與職業(yè)相匹配程度,進一步改善地方高校就業(yè)難的問題呢?筆者認為首先畢業(yè)生應從自身做起,在就業(yè)意愿、就業(yè)傾向以及就業(yè)能力上予以提高,主要建議和策略如下:
(一)合理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針對訪談中發(fā)現當前大學生擇業(yè)中存在的以上問題,首先要從大學生自身出發(fā),增強自身規(guī)劃的主觀意識,有效合理的進行規(guī)劃,其整體規(guī)劃如圖1所示,具體而言,可以考慮如下步驟:
圖1 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圖
(1)明確自己的職業(yè)理想及就業(yè)意愿。大學生在制定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目標和路線時,首先要弄明白的是:“自己將來最理想的生活是什么”,它是發(fā)自內心的最熱切、最渴望達到的結果,是一種期望的未來或意向。在樹立職業(yè)理想時,大學生應該考慮自我形象、家庭背景、健康狀況、人際關系、興趣愛好等因素。因為職業(yè)理想是指人們對可能從事的未來職業(yè)表現出來的強烈向往和追求,是人們對未來職業(yè)生活的美好構想和規(guī)劃,在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過程中起著調節(jié)和指南的作用。職業(yè)理想關系到一個人選擇什么樣的職業(yè),以及選擇這種職業(yè)的原因。
(2)對自身進行準確評估。大學生在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之前,首先要做到“知己”,即清楚的知道自己“有什么興趣愛好”、“學什么專業(yè)”、“性格特征如何”、“有無創(chuàng)新精神”、“能否吃苦耐勞”、“身體狀況如何”、“學習基礎如何”等,要明確知道“自己喜歡什么”、“能做什么”、“現在做什么”、“將來想做什么”,對自己有一個深刻、全面的了解。自我評估,又稱自我解剖,即自己通過各種信息和測評體系確定自己職業(yè)興趣、價值觀等自我了解、自我認識的過程,這包括對自己思維方式方法、興趣愛好、性格特長、學識技能、智商情商等方面的評價。具體講,大學生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如圖2)評估自己:表現自我(外貌、性別、年齡等)、發(fā)展自我(學校、專業(yè)、成績、經驗等)、動力自我(興趣、價值觀、需求)等、個性自我(性格、能力、氣質等)、品德自我(進取心、責任心、忠誠度等)。
(3)對不同職業(yè)有一定的認知與評估。對于大學生而言,應多方面、多渠道了解職業(yè)的種類、性質、特點、要求及職業(yè)發(fā)展前景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得以合理規(guī)劃。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新的職業(yè)越來越多、職業(yè)變遷越來越快,職業(yè)的要求不斷更新。職業(yè)評估要求大學生對“什么是最熱門的職業(yè)”、“自己的職業(yè)興趣是什么”、“未來職業(yè)的工作內容、環(huán)境、任職條件是什么”等要素做出正確的評價。具體步驟如下:一是分析職業(yè)的種類。我國的職業(yè)分類結構通常包括四個層次,即大類、中類、小類和系類。其中大類是根據工作性質不同進行的分類,如政府官員和企業(yè)經理、銷售工作者、服務工作者、專家、技術人員及相關工作者等;中類是根據職業(yè)所涉及的知識領域、使用的工具設備、加工和運用的技術及提品和服務的種類等相同要素劃分的;小類是按勞動者的工作環(huán)境、工作條件、技術性質的同一性進行分類的。二是要了解具體職位的任職資格。如自己最理想的目標職業(yè)有哪些、目標職位所要求的職業(yè)能力是什么、所學的專業(yè)適合什么職位,自己可以勝任什么職位等,要有充分的了解。三是結合自身專業(yè)進行分析。如會計類專業(yè)的學生不僅要了解與會計有關的專業(yè)資格,還要了解與之相關的金融、統(tǒng)計、證券、保險、倉儲等職業(yè)資格,甚至可以了解秘書、推銷等職業(yè)資格。
圖2 大學生自我評估結構圖
(4)外部環(huán)境分析。外部環(huán)境分析即是分析各種職業(yè)外部環(huán)境因素對自身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影響。人是社會的人,任何人都不能離開社會環(huán)境而獨立存在,大學生也不例外。近年來,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社會的快速變遷、市場競爭的加劇,無不對當代大學生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實現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所以,大學生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外部環(huán)境,將有助于其職業(yè)規(guī)劃目標的實現。大學生外部環(huán)境分析應該包括對其所處的經濟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行業(yè)環(huán)境、企業(yè)環(huán)境等進行的綜合分析。
(5)確定自身的職業(yè)發(fā)展目標。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目標的確定是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成功實現的核心,猶如海洋中的燈塔,指引著你避開礁石通往成功的彼岸。大學生在制定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目標時,要以自我評估、職業(yè)認知和環(huán)境評估為基礎,其具體過程如圖3所示。職業(yè)生涯目標通常可以根據目標的實現時間長短分為短期目標(1~3年)、中期目標(3~5年)和長期目標(5~10年)。當然,每個人的條件不同,目標也不會完全相同,但確定目標的方法是相同的。在制定職業(yè)生涯目標時,至少要考慮“興趣、性格、特長、價值觀與職業(yè)的匹配”、“內外環(huán)境與職業(yè)的匹配”,且同一期間的目標不宜過多,要具體明確。
(6)設定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路線。當職業(yè)確定后,職業(yè)發(fā)展路線的選擇是多樣的,可以走行政管理路線,也可以走專業(yè)技術發(fā)展路線,也可以先技術再行政或先行政再技術。因此,在職業(yè)規(guī)劃時必須設定職業(yè)規(guī)劃路線,通常的職業(yè)規(guī)劃路線分三個步驟進行(如圖4所示):首先,確定自身的目標取向(通過對自己興趣、理想、價值、成就動機等因素的分析獲得);其次,確定自己的能力取向(通過對自己性格、特長、技能、學歷、閱歷、智商等因素的分析獲得);再次,確定自身的機會取向(通過對自己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的分析獲得)。最后,綜合分析以上因素,確定最可能實現的、最理想的職業(yè)目標和最佳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路線。
圖3 大學生職業(yè)生涯目標確定圖
圖4 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路線圖
(7)實施、評估、反饋和修正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實施是計劃變成現實的最關鍵、最核心、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計劃實施過程中,由于個人所處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以及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往往會使事先設定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目標與現行的實際情況相偏離,這就要求大學生要不斷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內容進行評估、反饋和修正,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以使職業(yè)規(guī)劃更好的符合自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高校保障機制 高校作為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重要門檻,肩負著引導培訓學生和向社會進行人才分流的雙向作用。為此,高校應加強建設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服務體系,充分發(fā)揮其樞紐作用。為確保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順利實施,高校不但要從觀念上進行指導,還要在組織、制度、教師隊伍等方面給予保障。具體情況如下:
(1)建立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服務機構。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將其與學生就業(yè)工作一起來抓,成立集教育、管理、服務為一體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服務機構,鼓勵大學生參與職業(yè)規(guī)劃,形成學校重視、就業(yè)指導中心指導、廣大同學積極參與的局面,促進大學生高質量的就業(yè)。當然,學校還要在經費上給予大力支持。
(2)建立專業(yè)化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指導隊伍。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指導工作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并非所有的教師都可以勝任,學校需要配備一支精通專業(yè)知識、高能力、高素質的專業(yè)隊伍,不斷的在大學生中間開展職業(yè)指導、職業(yè)咨詢、職業(yè)推薦等服務工作,使其成為學生的“職業(yè)導航教師”。
(3)構建完備的職業(yè)生涯教育體系。首先,各個高校應設置大學生職業(yè)生涯系列課程。在課程設置上,除了要讓大學生了解職業(yè)生涯的相關理論知識外,重點應該放在幫助大學生規(guī)劃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同時,時刻關注就業(yè)過程中人才需求的變化及企業(yè)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在教學方法上要有所創(chuàng)新,加強模擬式、案例式、演練式、現場式等教學方法,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其次,開展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全程指導。目前,大多數高校大學生的就業(yè)指導課程或實習指導課都集中在畢業(yè)之前的一個月到半年之間進行,效果較差。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應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步實施完善而富有層次的規(guī)劃教育體系。最后,高校要搭建大學生職業(yè)生涯目標得以實現的平臺。高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社會實踐或實習基地,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和專業(yè)理論的學習有效的結合,讓學生體驗各種職業(yè)的同時,完成對自身及外部環(huán)境的充分認知。同時,還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社團的作用,利用寒暑假期,組織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社會實踐活動,如青年志愿者活動、三下鄉(xiāng)活動等。
當然,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不是短期的、固定的,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的、變動的過程,需要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共同努力。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原經濟區(qū)建設背景下高校會計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問題研究》(編號:2012-QN-405)、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教師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問題研究》(編號:[2011]-JKGHAB-0120)與河南省社科聯(lián)項目《河南省地方高校會計教師教育問題研究》(編號:SKL-2013-2643)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姚偉龍、鄭圓:《試論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輔導體系》,《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2期。
[2]周娜、閆建明:《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與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較》,《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3]雷華宇:《全國首屆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大學生調查報告》,《中國大學生就業(yè)》2006年第7期。
[4]羅雙平:《青年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基本步驟》,《中國青年研究》2003年第8期。
[5]張建國:《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導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