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幼師個人畢業(yè)論文范文

幼師個人畢業(yè)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幼師個人畢業(yè)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幼師個人畢業(yè)論文

第1篇:幼師個人畢業(yè)論文范文

(日本大阪綜合保育大學,大阪;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48)

[摘 要] 針對當前日本教師缺乏“實踐指導能力”的現(xiàn)狀,以培養(yǎng)保育員、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為主的大阪綜合保育大學致力于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師培養(yǎng)模式改革,其教育課程主要分為以培養(yǎng)具有豐富人性的教育者為目的的“基礎科目”和以培養(yǎng)實踐指導能力為目的的“學科科目”兩大類。一至四年級的系統(tǒng)實習指導體制是其教育課程編制的軸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每個學生“與孩子共度1700個小時的體驗實習計劃”與由專職教師每周指導實習學生一次、學生每周必須提交“體驗實習日志”用于交流討論的專題研討會。同時學校還為每位學生建立了“個人學習檔案卡”,根據(jù)學生的資質能力提供在校的學習指導以及畢業(yè)后的擇業(yè)幫助。

[

關鍵詞 ] 實踐指導能力;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教育課程

日本長期以來在教師培養(yǎng)課程中多注重理論,缺少與實踐的融合,造成教師“實踐指導能力”弱的弊端。大學畢業(yè)被錄用的新任保育員和教師,在保育教育現(xiàn)場存在著諸多問題,尤其是缺乏應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010年9月公開發(fā)表的題為《重新評估提高教師資質對策》的研究報告顯示,新畢業(yè)就職的保育員和教師往往無法很好地解決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對學校校長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在回答“是否必須提高教師的資質能力”時,認為新任教師能力“不足”或“非常不足”的綜合評分為62.1%,其中與“實踐指導能力”相關的不足事項高達50%以上,如認為教師“指導兒童/學生的能力”不足者占58.7%;認為教師“班級組織能力”不足者占58.6%;認為教師“學習指導/授課能力”不足者占54.8%;認為教師“解釋教材的能力”不足者占53.7%;認為教師“理解孩子的能力”不足者占51.6%。為解決上述問題,日本文部科學省提出新目標,要求2010年所有的學校在教育教學中使用信息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在師資力量培養(yǎng)方面則提出要從根本上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提高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

20世紀80年代,日本把“實踐指導能力”作為改革教師培養(yǎng)的

關鍵詞 。1987年教育職員培養(yǎng)審議會的報告《有關提高教師資質能力的對策》就指出:對教師而言,應該深刻理解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對人的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對幼兒、兒童和學生的教育要充滿熱愛,同時要具備豐富的專業(yè)知識、良好的品行教養(yǎng)以及與本職工作相適應的能力。這種資質能力的培養(yǎng)要通過錄取、培訓、在職研修等各個階段來完成。為提高教師綜合能力制定的各項對策也應綜合考慮,使之能夠貫穿于各個培訓階段的始終。

為提高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大阪綜合保育大學提出了具體的應對舉措。對志愿選擇教師職業(yè)的學生,除了重視作為“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互作用的重要場所”的教育實習外,還通過選修課、課外各項活動(福祉體驗、義工體驗、大自然體驗)等,提供更多機會鼓勵學生與孩子接觸,了解觀察孩子。為此,大阪綜合保育大學與地方教育委員會、中小學校聯(lián)合協(xié)作,保證志愿從事教師職業(yè)的學生每周可去實習一天,以此作為學校的輔助課程。中國的教師教育同樣存在著教師“實踐指導能力”弱的問題,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的經(jīng)驗值得我們借鑒。

一、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創(chuàng)辦于2006年4月,是以培養(yǎng)保育員、幼稚園教師以及小學教師為目標的四年制專門大學。該大學在注重保育員、幼稚園教師以及小學教師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的同時,還注重與保育教育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在“保育所、幼稚園和小學攜手合作”(保幼小一體化)的呼聲下,大阪綜合保育大學設置了可以同時獲取保育員、幼師以及小學教師三種資格的課程。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自創(chuàng)辦以來發(fā)展順利,根據(jù)2012年度的數(shù)據(jù),學生由創(chuàng)辦時的80名定員增加到現(xiàn)在的110名定員;能夠取得的資格證除原來的保育員資格和幼稚園教師資格外,又增加了小學教師資格。該校根據(jù)障礙者權利條約的理念,構建了障礙兒童與健康兒童共同學習的“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體系。針對近年來患LD(學習障礙)、ADHD(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癥)等障礙的兒童增多的趨勢,考慮到擔當特殊教育的老師明顯不夠,該校還設立了一種為特殊支援學校服務的教師資格證。當然,對當今的日本大學來說,課程安排是有“上限制”(CAP制)的。為確保學生有充足的學習時間,該校規(guī)定了一個學年選修課程數(shù)量的上限,因此也不是全部的學生都能獲取這四種資格證。但大阪綜合保育大學還同時享受“上限制”的例外規(guī)定,即該校可根據(jù)學生一、二年級的成績,為其提供獲取四種資格證的可能性。例如,對沒能取得特殊支援學校教師資格證的學生,只要認識到“全納教育”的重要性,就可以得到獎勵,獲得與特殊支援教育相關的學分。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是培養(yǎng)從事嬰幼兒/兒童教育的人才的專門大學,原則上要求學生必須獲得保育員、幼師或小學教師中任意一種國家資格證作為畢業(yè)條件。在此基礎上,盡可能鼓勵學生獲取多種資格證。在日本取得教師資格證書的必要條件,是在大學或者文部省指定的培養(yǎng)機構修完規(guī)定的課程,獲得相應學分,完成畢業(yè)論文,答辯通過后,即可向大學所在的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提出申請,由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審批同意后頒發(fā)教師資格證書。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要求畢業(yè)生必須修滿124個學分以上,其中基礎科目24個學分,學科科目100個學分。取得保育員資格的必須修滿87個學分以上,取得幼兒園教師資格證需修滿64個學分以上,取得小學教師資格證需修滿79個學分以上。學生取得規(guī)定的學分后,可向大阪府教育委員會提出獲取教師資格證的申請,由大阪府教育委員會審批決定授予教師資格證。

二、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的課程設置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的教育課程主要分為以培養(yǎng)具有豐富人性的教育者為目的的“基礎科目”和以培養(yǎng)實踐指導能力為目的的“學科科目”兩大類。下面根據(jù)2012年度該大學的教育課程、兒童保育學部與兒童保育學科課程選修科目表對照討論。

(一)以培養(yǎng)具有豐富人性的教育者為目的的基礎科目

基礎科目是學生的必修課,共設14個科目,24個學分(見表1)。通過學習教育學概論、社會學、日本國憲法、兒童文學、信息處理、專題研究討論等課程,培養(yǎng)學生具有寬廣豐富的常識與教養(yǎng),提高學生的對話交流能力(其中包括外語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同時,還特別設有哲學科目,但不是純哲學,而是作為實踐哲學的倫理學、人間論。設置這些科目的目的是要把學生作為“人的教育者”來培養(yǎng)。

(二)以培養(yǎng)實踐指導能力為目的的學科科目

學科科目設置主要分為保育系科目、幼兒園/小學相關科目、實習相關科目和特別研究科目四種。

1.保育系科目。

保育系科目是在保育所以及一些保育設施開設的實習課目,從大學二年級的下學期開始。一年級的課程和二年級的前期課程多以《保育原理》《保育內容(健康、人際關系、環(huán)境、語言、綜合表現(xiàn)、造型表現(xiàn))》《表現(xiàn)技術(音樂、基礎造型、兒童體育)》《幼兒保健》《幼兒飲食和營養(yǎng)》等為主,還設有與實習相關的科目。在四年級開設《家庭支援論》和《保育內容總論(I.Ⅱ)》,這樣可以使學生以更加綜合的視角來全面審視在課堂或實習中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包括理論)。

2.幼兒園川、學相關科目。

與幼兒園/小學相關的科目,幼兒園及小學的教育實習都是從三年級開始的。有關各科實習的指導方法以及教育方法的研究,重點設置在二、三年級。學校對四年級的學生開設《保育指導法I - II》,作為實習后的指導;對2010年入學的學生,開設作為獲取教師資格證的必修課《教職實踐專題研究討論》。在此專題研討會上,學生要回顧實習生活,查找自己成為一名教師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還有哪些知識和技能需要彌補,通過對自身的反思,為拓展未來提供機會。當然,在幼兒園/小學的相關科目中,還設置了其他課程,如為培養(yǎng)學生對教育職業(yè)的熱愛與自豪感、一體感的科目《保育者論》《教育者論》;為培養(yǎng)學生深入理解幼兒/兒童成長發(fā)展能力的科目《保育心理學》《幼兒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為培養(yǎng)學生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能力的科目《學校咨詢》(I.II);為培養(yǎng)學生具備所需的知識、技能以及態(tài)度的科目《保育指導法》《學生升學或就業(yè)的指導》等。

3.實習相關科目。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設置的實習相關科目,以培養(yǎng)具有高度專業(yè)化知識的保育員、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和特殊支援學校教師為目標,十分重視課程的設置。學校從一年級至四年級的系統(tǒng)實習指導體制是教育課程編制的軸心。作為獲取保育員、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和特殊支援學校教師資格的必備實習條件,分別設有二年級(與保育相關設施/保育所)保育實習和三年級(與保育相關設施/保育所)保育實習兩種。教育實習安排在三、四年級(幼兒園或小學)。特殊支援學校的教育實習將于四年級實施。

4.特別研究科目。

特別研究科目是與實習相關科目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項目。一年級設有“綜合基礎專題研究討論”,二年級設有“綜合專題研究討論”,三年級設有“畢業(yè)論文I”,四年級設有“畢業(yè)論文Ⅱ”。這些都是由專職教師以討論課的形式進行的小班授課,通過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來達到兩者的融合。同時,它還為學生撰寫畢業(yè)論文、研究各種學習方法、培養(yǎng)不斷鉆研求索的學習態(tài)度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三年級期末舉行“畢業(yè)論文中期發(fā)表會”,四年級期末舉行“畢業(yè)會”,學生發(fā)表各自一年來的研究成果,將此作為總結性的學習成績。

三、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的特色教育課程

如上所述,實習相關科目是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的特色,一年級至四年級的系統(tǒng)實習指導體制是其教育課程編制的軸心。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孩子們的實際狀態(tài),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編制了理論與實踐能夠融合的教育課程。學生在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往返于現(xiàn)場實習和學校理論學習之間,使理論與實踐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此學校實施了被稱為“與孩子共度1700個小時的體驗實習計劃”,同時為每位學生建立了“個人學習檔案卡”。

(一)與孩子共度1700個小時的體驗實習計劃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特色實習課程,是在一年級設置的《保育實踐學習I》、二年級設置的《保育實踐學習II》,并且每周組織一次相應年級的學生到保育所、幼兒園、小學,進行“現(xiàn)場實踐實習”。該大學還將另一種“保育/教育實習”置于重要地位——職前體驗,就是為學生畢業(yè)后選擇保育員、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或特殊支援學校教師等職業(yè)進行的擇業(yè)前培訓。學校與附近都道府縣的教育委員會(大阪市、京都市、堺市、池田市、門真市、寢屋川市等)以及私立保育所或幼兒園簽訂協(xié)議,積極指導學生選擇在被指定的保育所、幼稚園或小學進行“體驗實踐學習”。學校還負責與相關的公立和私立機關、保育相關設施的接受部門,確認條件、委托接受、掌握實習活動狀況,應對解決體驗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與“職業(yè)生活支援室”和相關授課(包含討論科目)的單位共同合作,將職前體驗培訓納入到學校教學的整個過程中。總的來說,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的“體驗實習”具有以下特點:自一年級起就安排學生去體驗實習;體驗實習固定時間,每周一次;在一年時間里,每周去同一場所實習;通過一年的體驗實習,學生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長,學會組織現(xiàn)場教學活動,熟悉相應的工作流程;學校對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的體驗實習,進行學分評定;每一學年有8位擔當體驗實習的教員,負責體驗指導和實習體會的交流。

從一年級就開始的保育/現(xiàn)場教學的體驗( Practice),是與各科理論課程的學習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的,通過理論與實踐的互動達到融合兩者的目的。體驗實習計劃被稱為“與孩子共度1700個小時計劃”。1700個小時包括獲取畢業(yè)資格所需的740個小時以及一年級至四年級的學生每周用時一天,總共960個小時(見表2)。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三、四年級的學生主動參加體驗實習的時間在逐漸減少。這部分學生多采取在保育所、教育現(xiàn)場等做義工的方式,獲取相應的學分和工作體驗。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為保障體驗實習取得更好的效果,作為相關的授課科目,在一年級設置《保育實踐學習I》《綜合基礎專題研究討論》;在二年級設置《保育實踐學習Ⅱ》《綜合專題研究討論》等課程。這些課程都是由專職教師以討論課的形式進行的小班教學(大概人數(shù)為14~15名),學生每周必須提交“體驗實習日志”(日志以填寫表格的形式提交,詳細記載參加次數(shù)、學籍號碼、實習生姓名;詳細日期、當日天氣、實習單位名、詳細時間段;觀察對象兒童、指導者/實習生的活動;考察與反?。恢笇握叩闹笇б庖姷龋?。通過這樣的總結和交流,加強學生對孩子、保育、教育的共同理解,從而使個人的體驗能與他人共同分享。同時,通過體驗實習,還能使學生對保育員、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的職務有基本的理解。主持研究討論會的老師要對學生提交的“體驗實習日志”給予點評和修改,提出意見和建議,并在下周的研究討論會上反饋給學生,同時進行講評,其評價基準為5分制,它將作為學生學分評定的依據(jù)之一。

(二)個人學習檔案卡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充分發(fā)揮小規(guī)模學校的特點,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為每位學生定制了“個人學習檔案卡”,內容包括學生的高中畢業(yè)校、畢業(yè)年份、合格人試種別、畢業(yè)后的去向、體驗實習場所(單位)、實習單位的評價、希望取得的資格證的種類以及就職內定去向等。通過這張“個人學習檔案卡”,學校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夢想與目標,還可根據(jù)學生的資質能力,提供在校的學習指導以及畢業(yè)后的擇業(yè)幫助。學生通過體驗實習和保育教育實習,與孩子面對面的相處,了解孩子成長和發(fā)展的過程,可以把握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狀況,理解不同孩子的要求,培養(yǎng)與孩子同喜同悲的情感,為每個孩子提供適合他們的學習指導和生活幫助。

四、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師培養(yǎng)模式的特征

建立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師培養(yǎng)模式是大勢所趨。雖然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的教師培養(yǎng)改革剛剛起步,還在探索階段,但已經(jīng)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上述討論我們不難看出,該校在課程設置方面,除理論課程學習外,體驗實踐的學習始終貫穿于四年的大學教育中。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緊密互動,有助于達到融合兩者的目的。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師培養(yǎng)模式主要有以下四個顯著特征:其一,其課程設置可以讓學生同時獲取保育員、幼師以及小學教師三種資格,同時學校盡可能鼓勵學生獲取多種資格證;其二,體驗實踐的學習始終貫穿于四年的大學教育中。從一年級第一學期開始至四年級持續(xù)每周一次的體驗實習和保育教育實習,為學生直接接觸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機會;其三,為每位學生定制“個人學習檔案卡”。從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開始,根據(jù)學生的資質能力,提供在校的學習指導以及畢業(yè)后的擇業(yè)幫助;其四,設置與體驗實習相關的專題討論課程。該課程由專職教師以討論課的形式進行小班教學。在體驗實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可及時在研究討論會上,與教師、同學一起討論、分享、交流,解決問題,提高“實踐指導能力”。

第2篇:幼師個人畢業(yè)論文范文

一、改變理論課程的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學前教育專業(yè)理論課大多是“填鴨式”的教學,主要就是教師講,學生記筆記,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積極性不高,較少關注實際問題,缺乏實感,效果可想而知。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而學前教育專業(yè)是一個綜合性、應用型很強的專業(yè),對教師的能力要求較高。如果一直采用這種方法,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難以勝任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

針對存在的這種問題,目前,理論界就提出了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虛擬現(xiàn)場。所謂虛擬現(xiàn)場,是指創(chuàng)設一種較為真實的課堂教學的問題情境,教師或扮演教師或扮演幼兒,或作為觀看教學活動并要發(fā)表觀點與見解的觀眾,共同建構模擬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在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可把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扮演教師或幼兒,來完成指定的活動。雖然它是一種虛擬的課堂教學活動,但它已邁出了課堂教學重要的一步,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進學生實踐智慧與能力的形成。這種教學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高,效果頗佳。

二、加強教育實踐活動

為了保障學生的見習和實習,我系先后在廣西條件好的幼兒園如廣西軍區(qū)幼兒園、區(qū)第三保育院、南寧地區(qū)保育院建立了教育科研實習基地,還與區(qū)黨委幼兒園等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為了加強與基地教師的聯(lián)系,我們還聘任了幼兒園一些有經(jīng)驗的教師做我們見習和實習的指導教師。

以往高師院校見習、實習時間短、集中,帶來不少問題。為了克服這種安排帶來的弊端,我們在每學年都安排有見習活動,實習的時間也比以前多。我們還鼓勵并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利用假期到幼兒園見習。見習內容有班級管理工作、各領域教學、保育等,形式分集中、分散、小組見習。除了正常教學計劃安排的見習外,我們也把見習貫穿到課程當中,這樣既避免了理論課枯燥乏味,又使教學內容能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

我院要求學生寒暑假要進行社會實踐調查,撰寫實踐調查報告。我就鼓勵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到幼兒園、社區(qū)等做調查研究,撰寫學前教育方面的調查報告。并且鼓勵他們在幼兒園見習、實習、調查中多留心,發(fā)現(xiàn)實際問題,作為研究的題目。這樣的研究能夠理論聯(lián)系實際,才能解決實際問題,更有實際意義。也可協(xié)助老師做課題,如我的課題《廣西農村學前教育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就會讓學生參與。通過這些科研活動,可加深學生對幼兒教育的認識,鍛煉學生的文字功夫,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和學術意識,提高學生的教育科研能力。這樣,大四的畢業(yè)論文就會得心應手,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以后成為一名研究型的幼兒園教師做好了準備。

除了見習、實習、調查等實踐活動外,我還鼓勵學生開展并參加各種活動,提高他們的能力。要求他們在幼兒園或社區(qū)開展與家長訪談、兒童心理健康咨詢等活動,讓他們學以致用。在學前教育班開展有關兒童故事、兒童舞蹈、兒童歌曲、繪畫、書法、說課等比賽,要求人人參與,大膽展示個人才藝,也與其他班級聯(lián)合起來開展一些比賽,并且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學院及系里組織的各項活動。每次活動都會評出獎項,給予獎勵,以便提高他們參加活動的積極性。此外,還讓學生參與到幼兒園的六一活動、文藝匯演等活動中去,協(xié)助幼兒園教師組織活動,以便讓他們了解幼兒園教師怎樣教小朋友跳舞或唱歌等,并了解幼兒園的舞蹈和音樂等活動。

三、重視教育技能類課程

教育技能類課程主要包括鋼琴、樂理與視唱、樂器演奏、舞蹈基礎和創(chuàng)編、繪畫、手工制作等,培養(yǎng)學生彈琴、唱歌、跳舞、畫畫、做泥工和紙工等基本技能,這些技能是幼兒教師必備的基本技能,如果學生這些技能差,將會直接影響以后的就業(yè)。因此,我們應重視這些課程。

目前,我院掌握學前教育專業(yè)理論的專職教師不少,而擔任這些技能課程的專職教師少,大多數(shù)是藝術系的教師來教,他們的教學偏重于理論,與幼兒園實際聯(lián)系不夠緊密,上課針對性不夠強。所以,我們應培養(yǎng)專職學前教育技能技巧教師。除此之外,還可邀請擅長于音樂、舞蹈、美術等教學有經(jīng)驗的優(yōu)秀幼兒園教師來做指導,這樣就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幼兒園音樂、舞蹈、美術等教學,并掌握彈、唱、跳、畫、做等基本技能。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沒有進行過音樂、舞蹈、美術等專業(yè)訓練,對這些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本來就是一大難題,再加上一般高師院校教育技能類課程學時普遍偏少,學生學習都不夠深入,更談不上練習,他們的技能怎能提高?因此,為了培養(yǎng)學生這些重要的技能,必須加大這些課程的課時,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學時來學習這些課程,掌握這些技能。

四、制定技能考核制度

師范院校要重視制定學前教育(幼兒教育)專業(yè)學生切實可行的基本達標細則與要求,以此促進其教育教學技能的訓練提高。在社會實踐活動如教育見習、實習和一些比賽活動中,可對學生的彈、跳、唱、畫、做等技能進行考核和評價。學生也可根據(jù)考核指標進行自我檢查和分析,找出差距,及時調整努力的方向,加強某方面技能的培養(yǎng)。

五、改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