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毛遂之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從古至今,人們對曹操評價不一。他是京劇中的“白臉奸臣”,還是歷史上的“治世能臣”?我認為,曹公乃“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曹公招賢納士,知人善用:聚郭嘉、程昱于帳下,收許褚、張遼于陣前,文有能臣,武有良將。曹公胸襟豁達,包容天地:陳琳曾寫檄文辱曹,曹公愛之,收于帳下;張繡曾殺曹之子,曹公禮之,待如上賓。曹公以誠待人,有情有義:歷盡艱險尋文姬,惺惺相惜放關羽。曹公以民為貴,愛民如子:廢除寒食,以民為本;割發(fā)代首,保護民田。曹公精通韜略,長于用兵:官渡之戰(zhàn),以少勝多;望梅止渴,一鼓作氣。曹公自信豪邁,威武勇猛:煮酒論英雄,自信不下毛遂;只身刺董卓,勇猛不讓荊軻。曹公才華橫溢,獨領:《龜雖壽》蒼涼悲壯,《短歌行》流傳千古。
魯迅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蔽覄t認為,曹公文韜武略、禮義智勇集于一身,真乃千古一人!
舊時的戲曲,多將曹操塑造成一個白臉的奸臣,《三國演義》也視曹操為陰險的化身。有人說,曹操多疑,疑殺華佗,誤斬蔡張,但身處亂世,要無疑卻也不易。君不見孔明正是因為“無疑”,才讓馬謖失了街亭,丟了北伐的大好形勢。有人說,曹操嚴酷,但我說曹公“嚴”得中規(guī),“酷”得合矩。君不見孔明正是因為“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才造成了關羽“放曹”、李嚴“誤糧”的重大失誤。有人喜歡拿“楊修之死”來說事,指責曹操嫉賢,且不說楊修軍前散布謠言蠱惑軍心當斬,就是他插手曹家立嗣之爭就犯了謀士的大忌?!皸钚拗馈逼鋵嵟c他的“賢”與“非賢”并無多大關系。有人說,曹操功高震主,弄漢天子于股掌之上,“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然而“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漢獻帝腐敗無能,憑曹公的文治武功早該“代漢自立”,惜曹公擺脫不了“愚忠”的封建思想的羈絆,到頭來卻撿了一個“漢賊”的罵名。
章太炎說曹操“信智計絕人,故雖詭而近正”,此言大合我意!
曹公,正所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生不能與公游,吾生之大憾矣!
【作者系山東省信陽縣第一中學啄春泥文學社社員】
點評
由于自我意識的存在,人們非常關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在這種情況下與人交往,自然免不了緊張、不安和擔心等情緒反應.那如何克服這種緊張的心理呢?
一、降低內在欲望,不過分在意自己的表現.人們地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都會有一種內在的欲望,希望給對方留下好印象,而想把自己的缺點隱藏起來,這是很自然的事.然而,這種欲望過強,就會很在意自己的表現是否完美、出色,因而造成緊張情緒.當我們不苛求自己能讓人人滿意,能容忍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失誤或失態(tài),不去過分在意自己的表現,而是追求自自然然地與人交往時,緊張情緒自然不會發(fā)生了.
二、提高自信心.很多社交焦慮者缺乏自信,提高自信心有助于消除焦慮感.提高自信心有兩個原則,一是減少對自己的否定性評價,增加肯定性評價,如“我現在的自我狀態(tài)不錯”、“我做得很棒”、“別人不會看不起我”;二是參與那些容易成功的活動或社交情境,當你與某個人接觸能夠不太焦慮時,就是一個信心的支持,通過多次的鍛煉,你的自信心就會越來越強.
三、放松的方法.深呼吸是最簡便的放松法,當自己在社交場合感覺緊張時,可以暫且找一個不引人注目的角落,有規(guī)律地作幾次深慢呼吸,同時在心里默念:放松、放松.第二種放松的方法是“想象性放松法”,平時想象自己進入了在最容易放松的情境,如在幽靜的公園里散步、或在溫暖的沙灘上曬太陽、或在草原,每天練習幾次,想象得越逼真、越鮮明越好.當你以后在社交場合中感覺緊張時,便可想象經多次練習的情景,以達到放松的狀態(tài).
四、模仿學習.在平時看電視或日常的生活中,可以仔細觀察他人在與人接觸時,在言語、表情、手勢等方面的運用,模仿他人是如何待人接物的,從而增加自我的人際交往技能.
要學會換位思考,其實有時候自己的舉動別人根本就沒有注意到,而你卻為此揣揣不安了半天.要認識到別人對你的看法,其實對你來講并不重要,別人的譏笑或不屑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你,是他們的錯而不是你的錯,你不需為此負責,你也不需向他們做任何解釋.要對自己負責,當你為了取悅他人而做出違背你本意的選擇,那么所產生的后果是要由你自己來承擔的,別人是沒辦法幫助你的.學會原諒自己,自己做決定,自己承擔后果是敢于負責任的表現.不要為一個決定的失誤或一時失態(tài)耿耿于懷.
演講前準備
1、演講的前一晚必須睡眠充足,使喉嚨獲得良好的休息。
2、穿著合宜得體的服裝。
3、在演講前,如果有機會與聽眾打成一片,應該把握住,與聽眾握握手,對他們微笑,或打個招呼。
4、心理上、情緒上、精神上保持放松,預先假設可能發(fā)生的事,但不要被它困擾。
5、在講臺上,要輕松自在地站好。
6、最應該注意的當然是演講的內容。在做引言時,應先將重點主題陳述出來,然后在主文中,將主題一一剖析,并且賦予新的觀點。試著多講一些詞藻豐富的話??赡艿脑挘詈脫饺胍稽c幽默的字眼(千萬不能使聽眾覺得無聊)。注意強調重點,戲劇性地把它們說出來,隨后降低聲音,再安靜下來。
7、準備周全的題材,并且做充分的預備和練習。
8、演講前不要進食。乳制品尤應禁止,因為它可能使你的喉嚨充滿粘液。
9、演講前對自己說:“你很棒!”
10、上臺前做幾次張大嘴巴的動作,當然,大笑也可以,如果有理由,這樣你的下顎會變得柔韌舒服。
11、要開始說話時,保持微笑環(huán)視所有聽眾,然后做一次深呼吸。
12、頭幾句要輕松一點,引領聽眾不由得發(fā)笑。
13、在聽眾人群中找一兩張快樂友善的臉,經常望望他們,這會令你覺得自己被重視。
14、仔細聽一聽麥克風傳來的自己的聲音,以確定自己的嘴巴是應靠麥克風近一點,還是遠一些。
15、多用一些肢體語言,借此幫助你吸引聽眾的注意。
16、手邊放一杯冰水,喉嚨干燥時就啜一口。
成功演講個特征
從古至今,由中到外,無數著名的演講家的演講藝術雖然各顯風采,但是,它們有著共同的、本質的藝術真諦,即筆者下文所歸納的八個特征:
一、演講目的的真理性
人們登臺演講都受制于一定的動機,誘發(fā)于一定的目的,這是人類行為特征所決定。但是,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角度出發(fā),就會有不同的演講目的。而真正成功的演講,其目的在于謳歌“真理”,在于激發(fā)人們去追求“真”“善”“美”,即富有“真理性”。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張岱年認為:“真”是認識的價值,即對客觀世界與人類自身有正確的認識;“善”是道德的價值,即用道德準則來調整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國家、民族需要之間存在的矛盾;“美”是藝術的價值,即客觀世界的事物,有些適合人的情感,令人感到愉快,人類能創(chuàng)造出一些令人愉快的物品即藝術品,藝術品能給人美感。成功演講的目的——追求真、善、美,就是:要極力揭示或傳播主觀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而不是宣傳謬論;要大力引導人們用道德準則去正確調整個人與個人,以及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而不是設法誤導人們的倫理道德;要努力完善演講,使自身演講成為“藝術品”,給人以美感,同時,教會人們去追求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而不是讓人美丑不分,以丑為美。演講只有為真理而演講,為呼喚真理而演講,那它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會經得起時間與歷史的考驗,才會有利于社會的進步、事業(yè)的發(fā)展。一切違背真理的“咆哮”,終將被真理所拋棄,而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二、演講形象的人格性
演講的圣堂并非任何人隨意所能登踏,也并非任何人所講都能如愿。成功演講本身對演講者是有選擇的。不論是談論自己,還是抒發(fā)他人、他物,演講者都要有形象的塑造。這個形象是以“人格化”為基調的,演講者人格形象的樹立,事實上就是形成演講者的人格魅力與磁性,演講者有了這種魅力與磁性就為演講成功營造先入為主的意境。演講者的人格不在于美麗的外貌和華貴的裝飾,而在于具有堅定信念、優(yōu)良品行、剛毅果敢、一身正氣、熱愛祖國、忠于人民、無私奉獻、光明磊落、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以及充滿活力、蓬勃向上的品格。這種品格也是演講的一種無聲語言,它會自然吸引人、產生感染力??鬃釉唬骸安荒苷渖恚缯撕??”“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大凡成功的演講者都十分注重修身養(yǎng)性和人格形象再塑。沒有人格、品德敗壞的人是無權登臺演講的。一個行動的矮者、知行不一的人,充其量只能來一陣理論的空喊;一個品行敗壞、圖謀不軌的人再動聽的語言只能是一時的欺騙。
三、演講觀點的共鳴性
任何演講離不開談理論、講觀點。但談理論講觀點決不可以盲目進行。在注意觀點正確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聽眾的可接受性。聽眾接受、形成共鳴,才能成功。演講的觀點闡述必須考慮聽眾所處的時代、場合,必須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層次的聽眾選擇不同的觀點和語言表達方式,最終實現演講者與聽眾心理相容、觀點共鳴。成功演講者常常把句句言辭說在聽眾的心坎上,或讓聽眾點頭稱是,或讓聽眾激動不已,甚至讓聽眾無法控制自己而爆發(fā)出陣陣笑聲和掌聲。這就使演講者與聽眾融于一體,形成共鳴。這種共鳴源于演講者善于抓住聽眾的所思、所想、所言的困惑,并且能加以突破。成功演講者注重演講選題,使之具有時代性;注重觀點選擇,使之符合科學、符合實際、符合聽眾且富有新意。老生舊說不行;不顧對象瞎說不行;不分場合亂說不行。相反,應老生新論、因人而說、因地而講、因事而談,實現演講者所言、所語、所感、所悟、所舉、所動與聽眾達成最佳的交流,形成最強烈的共鳴。
四、演講思維的哲理性
成功演講都能給人留下難忘的言語、深邃的思考以及人生美好的啟迪。這種外在的成功離不開內在的功夫,即演講者哲理性的思維,形成思維哲理性的品質。演講者無論對本人或他人的經歷、事跡、教訓、感想,還是對事物、事件的評價、感受都應進行縝密的思維、提煉,使之具有哲理性。李燕杰同志指出:哲理是人們基于深刻的現實感受與觀察,對生活所做的藝術概括,其中閃耀著作者的真知灼見,它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智慧,還能陶冶情操,給人帶來審美的愉悅。為此,成功的演講者必須常常觀察社會、洞察現實、思索人生、理性思辨、深層思維、哲理概括。雖然,聽眾不可能記下演講者的句句話語,但經過演講者千錘百煉而成的哲理性語言,能打動聽眾的心,能給聽眾無窮的思考和深遠的啟示。
五、演講語言的多樣性
演講者與聽眾的信息交流是通過演講語言來實現的,離開了語言,演講也不復存在。演講語言是個豐富多彩的王國:既有意美以感心的內部語言,又有音美以感耳的口頭語言;既有形美以感目的態(tài)勢語言,也有物美以感人的道具語言;既有詩詞的熟練背誦,又有名言警句的靈活運用;既有抑揚頓挫,又有輕重緩急;既有高昂的語調,又有低沉的聲音;既有嚴肅的格調,又有詼諧的幽默等等。成功演講正是能適時、適度、適情、適意靈活自如地綜合運用這些語言。綜合運用多樣性語言就是讓聽眾接受多方的語音刺激,從而調動聽眾“聽”的積極性,強化演講主題,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記,為演講成功服務。用貧乏枯燥的語言、用單一乏味的言辭演講是難能獲得成功的。
六、演講選例的典型性
演講離不開舉例,舉例目的為佐證或導論。但選何事例、選多少則必須依演講主題、觀點需要而定。不必多選,也不可少選。多選常常給人以事例堆砌、講解故事之感;沒有事例則又給人缺乏說服力之感。成功演講其選例要具有“典型性”:一方面選用事例必須同闡述觀點緊密相連,必須能說明問題,不能說明問題的事例,決不可牽強附會,否則適得其反。“理解萬歲”演講如果將100個故事、事例都講,那就未必有“理解”的效應,而蔡朝東同志最后精選了十五個事例說明問題,從而獲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引用的事例必須是具有代表性、時代性,偶發(fā)的事例不能做為本質認識的依據。為此,選例的典型性就在于“精”“實”“新”,同時,所選之例應能感動人、吸引人、折服人。
七、演講神形的情感性
演講貴在打動人心,而要打動人心離不開演講者的情感注入,即演講者的感情流露和情緒表現。無論在演講的起始、過程、還是推向,乃至結束,演講者的神形都應隨著演講情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富有情感性。例如,萬承奎教授在做“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演講時,表現出對有人自我踐踏生命的痛惜、對掌握命運強者的贊頌,表現出的情感變化、神情動作令人叫絕,自覺不自覺地把聽眾帶入情感世界從而讓人去體驗百態(tài)人生、去領悟生命把握之要領。可以說,成功演講者都是情感豐富者。這種情感發(fā)自演講者的內心,表現出:愛憎分明、喜怒分辨、苦樂分界。沒有演講者的情感投入,就不會有聽眾的情感付出。沒有演講者的情感變化,也就難以激起聽眾的層層情感波瀾。
八、演講結局的激勵性
如果說,演講目的企盼是希望聽眾去追求真理,那么,演講的最后結局與歸宿就是實現這種期望。演講無論其過程是給人興奮,還是叫人沉思,但最終都必須給人以激勵、給人以啟迪。激勵性正是演講的效益所在。通過演講實現激發(fā)人的正確動機,引發(fā)人的良,這是所有成功演講最根本的目的。演講者通過自身的優(yōu)良品德、完美人格讓聽眾產生可敬、可愛,令其學習、效仿產生激勵,通過演講中表現出的高亢激情、純真熱情、樂觀心境等情感活動滿足或符合聽眾需求,使聽眾產生積極的態(tài)度和肯定的情感;以演講者活躍的思維、煥發(fā)的精神、倍增的干勁催人上進;也可通過演講中對聽眾的特殊評價、信任、鞭策等予以激勵!蔡朝東同志在首都師范大學做的“創(chuàng)業(yè)萬歲”演講就給聽眾以極大的激勵與啟迪,調查顯示,98%以上的人聽了他的演講后有收獲、有啟迪。有的聽眾說:“蔡朝東同志的演講不單是激動三分鐘,甚至可以啟迪我一生,從他樸實的話語中,我聽到了一顆火熱的心在跳動,我為此而深深的感動,我想,如果將來我也是一縣之長,我將效仿蔡朝東同志為人民說話,為人民干事,即使當教師,我也將盡我的職責。當然,演講給我啟示的不止是這些,還有很多很多……”歷史上凡是成功演講無不是催人向前的進行曲!
上述演講“八性”是成功演講最主要的特征和藝術性所在。我們要實現成功演講就要做到“八性”,我們要逼近成功演講,就是盡力減少與“八性”之間的差距。同時,演講“八性”又是成功演講的評價指標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涉及了演講的參與要素即演講者(形象、思維)—內容(觀點、選例)—手段(語言、情感)—聽眾(目的、結果),涵蓋了演講的全過程,即目的—演化—結局。這“八性”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lián)系,從而構筑成成功演講的藝術真諦。
喚起聽眾的共鳴
演講者發(fā)表演講的目的,就是要吸引、說服、鼓動、感召聽眾,因此,如何使自己的演講喚起聽眾的共鳴,從思想深處征服聽眾,就成為演講者最為關注的問題。那么,演講者怎樣才能喚起聽眾的共鳴呢?
一、用趨同法喚起
演講者與聽眾之間共同的地位、經歷、愿望、志趣、信仰、理想等,都具有趨同性,演講者可以從趨同的角度入手,去尋找與聽眾的共同語言,渲染與聽眾的共同體驗,去縮短與聽眾的心理距離,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美國作的圣誕演講:
我今天雖然遠離家庭和祖國,在這里過節(jié),但我一點也沒有異鄉(xiāng)的感覺。我不知道,這是由于本人的母親血統(tǒng)和你們相同,抑或是由于本人多年來在此所得的友誼,抑或是由于這兩個文字相同、信仰相同、理想相同的國家,在共同奮斗中所產生出來的同志感覺,抑或是由于上述三種關系的綜合??傊以诿绹恼沃行摹A盛頓過節(jié),完全不感到自己是一個異鄉(xiāng)之客。我和各位之間,本來就有手足之情,再加上各位歡迎的盛意,我覺得很應該和各位共坐爐邊,同享這圣誕之樂。
在圣誕之夜的特定氛圍中,演講者娓娓述說共同的血緣、文字、信仰、理想,以及共同的奮斗結下的同志般的情誼。這些共同的體驗把彼此的心連在了一起,實現了雙向交流,喚起聽眾溫馨親切的心理感受。
二、用求異法喚起
追求新奇是聽眾的正常心理,演講者可以巧妙構思,以求異為“突破口”,給聽眾以新鮮奇特的刺激,設置吊起聽眾胃口的懸念,調動聽眾的逆向思維,在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使聽眾產生恍然大悟的心理愉悅。
例如,在一次演講賽中,某演講者走上講臺,展示出一張紙,上面寫著“1>2,1>多”,然后講道:
朋友們,看到這個題目,怎么樣,很荒唐吧!是的,單從數字上說,“1”是所有自然數中最小的一個??墒牵乙f,任何數字離開了具體事物只能是枯燥無味的,只有同具體事物聯(lián)系起來才有實際意義?!?”在有些時候,它可以大于2、大于3、大于4,甚至大于多。比如計劃生育吧,多生有害國家,多生有害人民,多生有害自己。夫妻同育一枝花,利國利民又利家。從這個意義上講,難道不是1大于2、1大于3、1大于4、1大于多嗎?……
在這里,演講者匠心獨運,巧設懸念,反彈琵琶,求異促思,激發(fā)了聽眾的好奇心和思辨欲,最終在揭秘解惑的釋然中,對演講的主旨心領神會而產生強烈的共鳴。三、用對比法喚起
事物之間的對比能更清楚地顯示各自的特征,引起人們的重視。在演講中,用對比的方式來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可以突出演講主旨的傾向性,引起聽眾對演講信息的高度重視,從而與演講者產生心理的交融。
例如,某大學邀請一位老教授作關于演講技巧的報告,當時校園里正同時舉行青年歌手大獎賽。老教授走上講臺,發(fā)現臺下雖有空位,但走廊上卻站著不少學生,可見這是心中猶豫不決的聽眾,他決定要爭取這部分人。他放棄了原來的開場白,這樣講道:
同學們,今天首先是你們鼓舞了我,你們放棄了青年歌手大獎賽,來這里聽我演講,這說明你們嚴肅地作了選擇,在說的與唱的之間,一般人選擇唱的,而你們卻選擇了說的;在年輕小伙子、姑娘和老頭子之間,一般人選擇小伙子和姑娘,而你們卻選擇了我這半老頭子。這說明你們認定說的比唱的好聽,老頭子比年輕人更有魅力,這使我產生了一種返老還童之感。
開場白后報告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走廊里的人擠進了座位,后面的人又擠進了走廊。老教授先把說與唱、年輕人與老頭子對比,再把一般人與聽眾在二者之間的選擇作對比,既褒揚了聽眾,又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睿智,引起了聽眾的重視,使雙方心理相容,產生共鳴。
四、用想像法喚起
人的一切行為都離不開想像。在演講中,運用想像激發(fā)聽眾的心理共鳴,變演講者的有意想像為聽眾的無意想像,變演講者的創(chuàng)造想像為聽眾的再造想像。通過演講者繪聲繪色的描述和生動形象的比喻,使聽眾在內心再現演講者描述的藝術境界,從而心馳神往,深受感染。
例如,楊鵬程在湘潭師院新生開學典禮上的演講《門》,他抓住該校新建校門的造型——“兩個交叉的‘S’”,以此為“激發(fā)點”展開想像:
漢語教授認為它是校名第一個字“湘”的第一個字母“X”,代表新生一入大門,就成為一名光榮的師大生。數學教授認為它是數學王國里代表未知數的“X”。物理教授認為是一條拋物線,是聲波震動示意圖。英語教授認為是英文“科學”的第一個字母,這是一座科學之門。哲學教授認為是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兩種理論命題的探討……
最后,演講者在想像的基礎上滿腔熱情進行總結。?演講者關于校門的奇異誘人想像,喚起了莘莘學子強烈的進取意識,必將使之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
五、用情感法喚起
情感是藝術的靈魂,也是演講生命力的源泉。演講只有用真情實感的流動、跳躍和燃燒才能感動聽眾,演講者只有用血、用淚、用自己生命的激情去呼喊、去敲擊才能叩開聽眾的心扉,震撼聽眾的靈魂,才能有效地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
例如,一次余秋雨先生在四川大學作演講,述及他的一位上海音樂學院的朋友之死的情景,他深情地講道:他的兩個學生正在國外,聽說老師病危,中止合同,飛回上海,為老師臨終演出。那一天,有著許多毛病的上海人,正如我曾多次寫過的一樣,都激動起來、崇高起來,好多不懂音樂的人也買票去聽。小學生們的家長對記者說:“帶他們來,是為了讓他們明白什么叫音樂,什么叫老師……,幾天后,這位教授死了,龍華附近花店的花一售而空。病房里堆滿了鮮花,樓梯上一層一層地疊滿了鮮花……”
這發(fā)生在現實生活中感人的一幕,使聽眾分明感受到,那曾經在上海的帶了幾分悲愴和崇高的氣氛,此刻就彌漫在演講會場。聽眾的靈魂在演講者動情的講述中得到了凈化和升華,產生了強烈的心理共振。
六、用理趣法喚起
演講的說理最忌空洞抽象,生硬說教,演講者要善于揣摩聽眾心理,順應聽眾需求,激起聽眾探究的興趣,做到理趣相生。而理趣相生的說理能夠使演講的道理更加深入人心,激起聽眾發(fā)自內心的共鳴。
例如,某青年的演講《新時代的流行色》中的一段:
也許有人會說,這不是表現自己嗎?可我要說:表現自己又有什么過錯呢?大千世界,萬事萬物不都在表現自己嗎?孔雀開屏、白鶴亮翅;一粒種子總要發(fā)一片芽葉,一株小草總要頂一朵花蕾。就連沒有生命的礦物質也是自我表現的呀,金子要發(fā)光,硫磺有氣味,更何況我們人呢?……如果我們屈辱地保持那種夸張變形的謙虛,臨陣畏縮不前,凡事后退一步,盡管你有經天緯地之才,萬夫不當之勇,也只能自我埋沒,自我淘汰。
這段話以一系列自然現象說明宇宙萬物皆自我表現,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演講者把精辟的論述與形象的描繪融為一爐,既給人以哲理的啟迪,又給人以藝術的美感,理趣渾然,相得益彰,激起聽眾心理共鳴。
七、用反問法喚起
演講中的反問句并不需要聽眾來回答,而是一種表達強烈情感、進行雙向溝通的手段,以反問的方式來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能激起聽眾心中的波瀾,把演講推向,增強演講的鼓動性和感染力。
例如,董文華的演講《我不愿做這樣的飛鴿》中的一段:
我怎能嫌棄腳下的土地,難道她不是960萬平方公里的組成部分?我們怎能嫌棄大別山貧窮,難道她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模樣?難道祖國的兒女只有躲開的理由,而沒有建設的義務?難道一個新時代的人,一個有血氣的青年能做這樣的“飛鴿”?
可以看出這一連串的反問,寓答于問,反復激發(fā),句句扣動心弦,字字催人猛醒,使聽眾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
總之,演講者要善于根據不同的內容、形式、語境、對象等,選擇恰當的手法,叩擊聽眾的心扉,震撼聽眾的心靈,喚起聽眾的共鳴。當然,也可以綜合運用幾種手法,對聽眾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渠道的心理激發(fā),打動聽眾,征服聽眾,取得最佳的演講效果。
怯場的心理因素和防治
有過公眾演講經歷的人都知道,很少有人能心情平靜信心十足地登上演講臺。即使如鯁在喉,即使深感榮幸,或毛遂自薦,隨著演講日期的臨近,絕大部分演講人都會心中忐忑不安:我是否已準備充分?聽眾會喜歡聽嗎?我會不會一上臺便會把演講的內容忘得一干二凈?
造成怯場心理的原因多種多樣,往往也因人而異。但下面幾點原因卻帶有極大的普遍性:
1、評價憂慮。這是造成怯場心理的最主要的因素?,F代心理學認為,在任何存在評價的場合,人們一般很難發(fā)揮自己原有的水平。大多數人對自己在初次約會中的表現不十分滿意。在演講中,由于評價是單向的,也就是說聽眾在“裁判”演講人,所以演講者的憂慮更多,心理負擔更重。
2、聽眾的地位。如果我們面對的聽眾比我們的地位高,或者我們認為比我們重要,我們講話時便感到特別緊張。求職者在評估小組面前的表現往往很不自然,這一方面是因為評價憂慮,另一方面也無疑是因為評估小組“大權在握”。
3、聽眾人數。一般人都愿意在“小范圍”內講話。如果聽眾人數很多,演講者便會倍加謹慎。因為他們覺得一旦出錯或表現不佳,“那么多人”一下子都知道了。過分的小心謹慎加大了怯場的可能性和程度。
4、對聽眾的熟悉程度。大多數人在“熟人”面前講話比較自然。面對陌生的聽眾我們之所以緊張是因為我們對他們幾乎一無所知,而他們在幾十分鐘甚至十幾分鐘內便會對我們作出評價。
5、聽眾的觀點。如果你知道聽眾或大多數聽眾所持觀點和你的觀點一致,那你便會信心十足。反之,你便會有很多擔心。
6、準備是否充分。若演講者自己心里覺得自己對演講準備得不充分,覺得有“出丑”的可能,那他的自我保護意識很可能出賣他。
上面我們分析了造成怯場心理的主要原因,下面是幾種“藥劑”。
1、充分準備。對付怯場心理最有力的武器是誠心實意地告訴自己你對本次演講準備得十分充分:你的選題不僅對自己而且對聽眾很有吸引力;你對該題目已深思熟慮,而且收集到了所有所需資料;你的演講稿緊扣主題,安排有序;經過反復演練,你已能恰到好處地把握演講時間;你對自己的儀表和臨場表現有充分信心;你有能力很好地對付講演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
2、適應變化。如果你原計劃給二三十人作演講,到場后發(fā)現聽眾有二三百人,你會怎么辦?你準備了一份非常正式的演講稿,走上演講臺你卻發(fā)現大家都穿著牛仔服和T恤衫之類的衣服,你將如何想?你準備了長達兩個小時的內容,可上場前主持人告訴你你只有十五分鐘的演講時間,你又該怎么辦?諸如此類的情況在演講中絕非偶然事情。所以,如果你被邀去演講,不要忘了事先收集如下信息:1有無固定論題?論題范圍?2聽眾成分(包括人數、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質以及參加演講的原因等);3演講地點(包括其地理位置、場地大小、有無話筒等內部設施),如果有可能,最好親自去演講地點看一看,作到心中有數;4演講時間;5有無聽眾提問。
3、練習放松。演講前,如果你仍感到緊張,下面幾種方法有助于你放松:
(1)深呼吸。作深呼吸的目的是供給你充分的氧氣,幫助你在演講中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聲音。這里所講的“呼吸”當然指的是腹呼吸而不是肺呼吸。歌唱家和演員們都知道腹呼吸在控制聲音方面的重要性。
(2)肌力均衡運動。肌力均衡運動是指有意識地讓身體某一部分肌肉有規(guī)律地緊張和放松。比如你可以先握緊拳頭,然后松開;你也可以固定腳掌,作壓腿,然后放松。作肌力均衡運動的目的在于讓你某部分肌肉緊張一段時間,然后你便不僅能更好地放松那部分肌肉,而且能更好地放松整個身心。
(3)轉移注意力。演講前要積極聽取主辦人和聽眾意見,這樣你便可以暫時轉移注意力,更好地放松身體和思想。
4、帶點幽默感。幽默是演講中的食鹽。優(yōu)秀的演講人和有吸引力的演講內容只有加上恰到好處的幽默才能創(chuàng)造出成功的演講。所以當你遇到怯場心理的襲擊時,不妨將之“幽默”而去,在聽眾輕松的笑聲中解脫自己。
演講是冒險。冒險家的事業(yè)中總是存在著恐懼,但成功的冒險家都有對付恐懼的辦法。作演講應時刻銘記這一點。
正確把握演講的時限
眾所周知,演講既不是連續(xù)說話永不休止的純耐力角逐,也不是上臺鞠個躬后就飄然而去的黑色幽默,而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這就涉及到了演講的時限問題。在人人都信奉時間就金錢、時間就是效率、時間就是生命的今天,我們不妨就這個似乎不成問題的問題做一下探討。
一、演講的特定目的和內容是決定演講時限的本質因素
任何演講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內容,人們據此一般把演講分為公務報告、學術研討、社交禮儀、專業(yè)比賽等多種類型。各種類型的演講對時限的要求也就不盡相同:
人為限制。比如比賽性演講,”比賽”就是在特定的目的下,機關、單位或者團體、組織為了考核和評價人才素質而集中組織多人參加的演講活動。為了防止參賽者因信口開河而浪費時間,一般都有”三至五分鐘”這樣的明確要求,參賽者雖或多或少有”戴著鐐銬跳舞”的感覺,但不得不按這個特定的時限要求精心準備。一旦出現超時現象,就會削弱演講效果從而導致”失分”。又如在一些國家的公眾性發(fā)言場合,為了防止一些”雄辯家”漫無目的的長篇大論,還采取手拿冰塊、打鈴警告、單腿站立這樣一些”新奇”的辦法,這也是人為限制演講時間的表現。
非短不可。如社交禮儀類中的歡迎辭、賀辭等,主要講究規(guī)范性、程式性和禮儀性,大都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如果冗長羅嗦,就會顯得”失禮”而貽笑大方。比如在文藝晚會上,觀眾對精彩節(jié)目望眼欲穿,此時若有不識時務的領導或”貴賓”手執(zhí)話筒就老掉牙的所謂”意義”嘮叨個不休,一定會引得噓聲四起,從而影響了演講的效果。
非長不可。比如學術研討類的演講,一般是就某一門類專業(yè)知識進行說明和論證,講法語理論性、邏輯性和科學性,要求把所講述的觀點和所使用的材料、數據準確無誤地傳達給聽眾,演講者如果急于求成,一味求”簡”,就會降低演講本身的學術價值。據載,古希臘的一位國王曾要求歐幾里德用最經濟、最簡潔的語言把幾何原理講清楚,盡管歐幾里德盡了最大的努力,國王還是不能聽懂,歐幾里德只好坦率地說:”陛下,鄉(xiāng)下有兩種道路,一條是供皇家走的坦途,一條是供老百姓走的坎坷小路,但是在幾何學里,大家只能走同一道路。走向科學,是沒什么皇家大道的。”由此可見,這類演講是不能用幾句話就說得清的。
以上說的是演講的特定目的和內容是決定演講時限的本質因素,但是演講的目的和內容一旦確定,是否就意味著演講時限被徹底”定格”了呢?實踐證明,演講者還可以根據聽眾和環(huán)境的變化在演講過程中隨機應變地調整演講內容和演講時限。這就涉及到了演講時限的”機變”藝術。
二、演講時限的機變處理
任何演講都既是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直接的信息傳播過程,又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里進行的社交活動。一般而言,盡管演講者在演講前都有較為充分的準備,但由于受演講中主觀和客觀諸方面因素的影響,難免會發(fā)生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在這種情況下,演講者就應酌情予以機變處理,調整內容和時限就是一種重要方式,而調整內容和時限通常有兩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