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有關漢字的來歷范文

有關漢字的來歷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關漢字的來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有關漢字的來歷

第1篇:有關漢字的來歷范文

一、通過對比,了解漢字的規(guī)律

漢字作為一種規(guī)范的文字,在構字的時候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這就決定了其在書寫的時候也是有規(guī)律的。漢字都是由部件和基本字組成的,漢字的偏旁大多是由基本字構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要掌握了一個基本字及其字義以后,就可以根據它來學習一系列的漢字,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減少寫錯字的現象。如,在教學生寫“?!弊值臅r候,學生經常犯的錯誤就是將“示”字旁錯寫為衣字旁,這個時候就需要把學生容易寫錯的帶示字旁的字進行簡單的歸類,可以寫出“祝、禮、神、祀、祖”等字出來,讓學生觀察思考這些偏旁相同的字有什么樣的共同點,學生經過仔細的觀察后會得出這些字都與祝福、祭祀、崇拜等有關。學生在了解并掌握了這一規(guī)律以后再寫與這兩個偏旁有關的字的時候就不會弄混淆,不會出錯了,這樣要比教學生死記硬背的記憶要好得多。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糾正錯別字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熱情。

二、追根溯源,了解漢字的來歷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其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它作為表情達意的重要的工具,其書寫正確是非常重要的,錯誤的書寫有時會使得所要表達的意思大相徑庭,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尤其是小學階段尤其要注重漢字書寫的準確性。在書寫的過程中,漢字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由一個個詞語來將其串為有機聯系的整體。事實上,有些詞語的背后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有些詞語是由歷史典故演變而來的,有些詞語會附帶有趣的寓言故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地挖掘漢字背后的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減少學生的錯別字數量。比如,在講解“破釜沉舟”這個詞語的時候就要給學生講解一下這個詞語的含義,否則的話學生可能將“釜”寫成“斧”,就曲解了該詞原來的意思,“破釜沉舟”這個成語出自于楚漢之爭中項羽的戰(zhàn)略,當年,項羽為了打勝仗戰(zhàn)勝秦軍,將自己軍營中的做飯的工具都砸掉,將渡河用的船只都燒掉,每個士兵只帶有三天的糧食,不給自己留下任何的退路,由此可以知道“釜”就是指做飯用的工具,而不是作為工具用的斧頭,學生在了解到這一點后就不會輕易地將這個詞語寫錯了。

三、用心體會,分析漢字的構成

漢字是一種具有藝術的文字,在點、橫、豎、撇、捺之間構成一個個具有生命力的文字,所以就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認真的分析漢字的構成,用心去體會,體會漢字本身的形體之美。這是從根本上幫助學生糾正錯別字的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學習“唐”這個字的時候可以認真研究中間的部件,然后讓學生進行仔細的觀察,然后可以讓學生聯想與這個字中間部分相關的漢字進行辨別,如“事、急、慧、皺”等,讓學生仔細觀察什么時候這個部件是出頭的,什么時候這個部件是不出頭的。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理解這些漢字的對稱之美,要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注意觀察漢字的形體之美,從而幫助學生寫出正確的漢字。

四、勤于動手,規(guī)范漢字的書寫

勤于練習,練習寫漢字是規(guī)范漢字書寫,幫助學生糾正錯別字書寫習慣的最為有效的途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理解,理解漢字的構成規(guī)律,理解漢字所蘊含的真正的意思,但是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所以在課余的時間就需要學生自己進行有規(guī)律的練習,堅持練習,在進行練習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注重練習的數量,更要注重練習的質量與效率,比如,在學習完《長江之歌》一文以后,要求學生將文中的生字“滌、溉”進行反復地讀和寫,更要教會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自己所學的字和以前的進行聯系對比,分析它們之間有什么異同點,同時可以在小組之間進行漢字聽寫比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勤練筆的良好習慣養(yǎng)成,使學生不僅僅能夠少寫錯別字,更能夠寫出漂亮的規(guī)范的漢字。

第2篇:有關漢字的來歷范文

關鍵詞:識字教學法;切實有效;作用;字理教學

識字教學在小學教學中十分重要,依據漢字的構字理據和形義特點進行識字教學,是我國傳統蒙學中最基本的方法。那么,如何使字理在識字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呢?

一、運用字理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字義、記憶字形

1.依據實用字義靈活地析解字理。有些漢字因時代演變或現代簡化,現已很難形象地析解其字源,人們只有依據其現代字形憑生活經驗想象并推斷其字義,這就是實用字義。不同的人(如外國人、中國人,小學生、成年人)可以依據漢字音形義的特點作出最易理解的聯想,這有利于快速和牢固地識記漢字。如何運用漢字的構形理據來解析簡化字是繼承與發(fā)展的問題,值得認真研究。簡化字有簡化字的理據,有的是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原理重新造字有的是保留了一部分;有的是省略了部分筆畫;有的是草書楷化;有的是將繁雜部分符號化造出新字;有的是恢復了古體。總的說,我們一般可按簡化的理據去析解。

2.依據偏旁意義,比較明理。漢字中的形近字很多,即擁有相同或類似偏旁的形聲字。在識字教學中,針對形聲字和會意字的特點來引導學生理解掌握意義,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聲字在現代漢字中占有近百分之六十以上,所以引導學生掌握形旁表義這一規(guī)律很重要。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很多老師和學生都不理解帶兩點水“冫”的意符含義,由于教師沒有很好地引導,導致學生經常將兩點水寫成三點水,于是又產生別字。如“冷”寫成“泠”,“冶”寫成“治”,運用字理分析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這一難題。先從意符“冫”(bīng)入手,出示――(甲骨文)、(金文)、(篆文),引發(fā)學生觀察想象:這像什么?最后才拋出正確理據――模擬水面結成冰時上拱或裂紋的形狀,字義就是“冰”,是“冰”的初文(即開始寫法)?!百弊鳛槠裕晳T上稱為“兩點水”。帶有這個意符的字多與寒冷、凝結等意思有關,如“凍、冷、冽、凌、凜、凝、冬、寒”。而“泠”則是與水的清澈有關,所以是“氵”旁。這樣分析意符的不同含義,有助于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字的不同含義,避免混用。

二、字理教學,演示使生字扎根

在日常教W中,讓教師經常感到頭疼的是“染”字,因為總有學生多寫一點,將“九”寫成“丸”字。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筆者在教學“染”字時,講臺上,擺放一個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實驗,在觀察中明確“染”的意思與偏旁的聯系。教師用水調好各色顏料,用鑷子夾起一個棉球,浸到紅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紅色,教師又夾起一個棉球浸到綠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綠色。教師又讓幾個學生分別將幾個棉球染成黃色、紫色、藍色。在學生驚嘆中,告訴學生,棉球浸到紅、綠等水中,由白變成了紅、綠等顏色,這就叫“染”,大家看這個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種植物,它能榨出使物體著色的顏料;“氵”表示制成染料還需要加上適量水,把要染的東西放進這有顏色的水中,經過多次浸曬,東西就著色了,這個“九”就是表示多次的意思。這樣在愉快的實驗和觀察中,學生理解了左上方“氵”和右上方“九”的來歷。悟出了“染”字下方“木字底”的理據。于是,“染”字隨著這個有趣的實驗,深深扎根在學生的腦海中。

三、字理教學,通過偏旁的辨析,理解生字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未經過系統的漢字學培訓,只認識“月”字旁,不知曉該部首是同形字,有兩個稱呼:一個是“月字旁”,另一個稱作“肉月旁”。其實甲骨文是“月”字,模擬半月形。本義是月亮。帶有“月”字旁的字與月相、光亮、時間等意思有關。在讓學生理解偏旁構意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尋找與這些意思相關的帶有“月”字旁的字。學生可以打開記憶的閘門,搜索出“朝、明、朗、朦、朧”等字。此時老師在黑板上寫“肌”讓學生說說字義。當學生說出“肌”是人體的一部分――肌肉時,老師質疑:剛剛不是說帶月字旁的字和月相、光亮、時間等意思有關嗎?在學生陷入迷惑時,老師再出示甲骨文告訴學生這不是月,而是“肉”字,模擬切下的一塊食用牲肉。古文字中“月”與“肉”形狀相似,容易混淆。作偏旁時“肉”仍寫作“月”,本義是肉。表示“肉”的“月”旁多作意符,所帶的字與肉體意思有關,再出示“有、肌、腸、腎、背、炙、祭”等一串字讓學生來理解字義。

四、運用字理教學要適度

1.難易適中。首先我們要明確識字教學的目的是掌握漢字的音、形、義,為閱讀和寫作打好基礎。為了讓學生正確了解字意,適當地進行字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難易適度。有些漢字形體的演變和社會生活的發(fā)展,不少漢字的音、形、義已經失去聯系,而有些漢字的字理未必能為學生所接受。如“廳”,原本寫作“”,指“事”之處,即官員辦公事的堂屋,后省說為“”。以后楷書寫作“d”,成為形聲兼會意字,從廣(寬敞屋),聲,兼表聽事之意。

2.分步推進。在運用字理分析識記漢字時,我們也不能一口氣想吃成個大胖子,每認識一個漢字,都想把相關的一切全部塞給學生,而是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分階段理解和運用。如“行”,(甲骨文)(金文)、(篆文)。甲骨文、金文是象形字,模擬十字路口形,音háng引申泛指道路。由條條道路引申為行列,再引申為行輩、排行。以后又引申為行業(yè)、行業(yè)機構,如“行行出狀元”,“銀行”。音xíng,“道路”供人行走,又引申為走,并成為常用義。再引申為做、進行,如“身體力行”,“舉行”。由“行走”引申作名詞:表明品質的舉止行動,如“行為”,“品行”(舊讀xíng)。而用作副詞:將要,如“行將滅亡”。這個含義可以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在閱讀教學中,或課外閱讀時巧妙滲透,使學生對“行”的意思的理解以螺旋式上升達到全面而透徹。

參考文獻:

第3篇:有關漢字的來歷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學滲透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需要我們每一個華夏子孫的傳承,而如何使其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fā)揚光大,則肩負在我們年輕的一代身上。正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弊鳛檎Z文教師,如何讓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把傳統文化滲透到識字教學之中,使小學生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

1.開展猜字謎游戲,體會漢字的趣味

在識字教學中,語文教師可嘗試讓小學生學會自己動手去搜集并編寫一些簡單的字謎,在此基礎上組織、開展一些能調動小學生學習興趣的猜字謎活動,能夠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漢字的有趣。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先讓小學生知道猜字謎常用途徑,即組合、象形和意會三種方法。

組合法是根據已有謎面上的暗示,把原有字的筆畫或偏旁部首,以加或減的形式,使之可以組合成另一個字。例如“西安一住三星期”,就可組合成“醋”字。象形法則是依據漢字的結構,將其筆畫比擬成某一事物,繼而對此進行觀察和想象,從而得出謎底。例如“四個開間四個窗”則為“噩”。意會法則要求猜謎者根據謎面的意思去思索和聯想,最終才能得出謎底。例如“河心橋墩”(打一常用成語),根據謎題的要求,謎底就是“中流砥柱”。又如,教師在教學“噩”字時,為了加深學生的記憶,則可編寫這樣的字謎“分田分到帝王家”,就能很好地讓學生記住這個筆畫較多的“噩”字。

2.利用諧音,體會漢字的神奇和獨特魅力

在日學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漢字的諧音,讓學生體會到漢字的神奇和獨特魅力。在一些古典詩歌、歇后語和對聯當中就有很多的諧音字,其中在歇后語中是最多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和網絡資源對諧音歇后語進行搜集,并拿到課堂上進行交流。例如“宋江的軍師”――無用(吳用);“外甥打燈籠”――照舊(照舅)。

3.了解漢字的起源及演變,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引領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及變化這一方式,讓學生從中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教師可以在識字教學中讓小學生先了解一些有關漢字的演變歷程,并知道漢字起源于甲骨文。此時,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就可以借用幻燈片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看圖并說說它們都像什么,在演示了牛、羊等漢字的演變歷程后,告訴學生這些就是我們所說的象形字,它們也是我國漢字發(fā)展的最初階段,而在這之后才逐步地從象形文字慢慢走向符號化的,為了書寫的迅速和便捷,其筆畫也越來越簡單。而通過這些認識和對漢字的學習,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學生對漢字的感情。

二、傳統文化在古詩歌教學中滲透,能讓小學生感受到中國古典詩歌的美

1.通過反復誦讀和吟詠,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詩歌的韻律美

古典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古代文明的結晶,需要學生借助于有節(jié)奏且富于感情的誦讀、吟詠,去理解詩歌的內容,感知詩歌所表達的形象,繼而來領悟其所傳達的情感。

2.在詩歌中感受中國傳統節(jié)日的文化美

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有很多,如除夕、春節(jié)、上元節(jié)(即元宵節(jié))、寒食節(jié)、端午、七夕、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冬至等,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能在重陽節(jié)時,向學生介紹重陽節(jié)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并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中秋節(jié)時,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并收集有關月的古詩文,專門開一節(jié)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進行一次詩文熏陶;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等詩篇;在端午節(jié)時,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jié)相關的一些信息,從而了解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總之,在日常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激發(fā)學生探究漢語的博大精深,并在語文教學中不斷滲透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方能使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繼而展現出其獨特的文字魅力。

參考文獻:

[1]房殊.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1):277-278.

第4篇:有關漢字的來歷范文

漢字是漢語言文化的基石,是漢語言的微縮景觀,“以形寫意,以意賦形”的造字規(guī)律使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文化氣息。一些復雜的漢字都是由簡單的漢字按照一定的結構組成的,指導學生學會分析,就能觸類旁通。

利用象形字特點指導學生識字。上課前,教師先簡單介紹一下象形字的來歷。

象形字來自于圖畫文字,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如,在教山、龜、象、鼠、鳥等象形字時,教師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教師利用課件出示一些實物的圖片,然后出示象形字,再出示現代的漢字,逐漸演變的過程讓學生一目了然,生動有趣的畫面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把生字牢牢地記住了。

利用形聲字的特點指導學生識字。大多數漢字都是形聲字。因此,掌握形聲字的識字方法非常重要。在教“破、披、波、坡、?!边@些生字時,讓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發(fā)現。一般學生都能發(fā)現:這些字的右半部分是一樣的,都是“皮”,這些字的意思與左半部分的偏旁有關。細心的學生還能發(fā)現:這些字的讀音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韻母是一樣的。此時,教師順勢指導:這些字都是形聲字,形旁有表意的功能,聲旁有表音的功能。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根據形聲字的特點把這些字編成一句兒歌:衣兒破,發(fā)兒披。水面波,上山坡,雜碎玻。這樣,學生就輕而易舉地把這組形聲字記住了,在以后的識字過程中,學生還會觸類旁通,能記住更過的生字。

課堂上,教師依托文本,適時引導學生發(fā)現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這樣的識字教學是非常有效的。

二、依托文本,巧用課文插圖,提升識字情趣

低年級的課文圖文并茂,十分形象生動,本來看似抽象的文字,因為有了色彩鮮艷的插圖而變得有聲有色,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也因為有了插圖而充滿活力。在識字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依托課文插圖識字,圖文對照,感受識字的快樂。

如,在引領學生學習“樹林里”認識“樹洞、天牛、鳥窩”這幾個詞語時,我們可以這樣利用插圖:先請學生朗讀課文,讀通課文讀準字音,然后讓學生圖文對照,圈出已經認識的詞語,再把這些詞語和課文中的插圖“手拉手”。

三、依托文本,挖掘生活資源,提高識字效率

《新課標》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知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边@就要求我們把識字教學與學生生活相聯系起來,教師要依托文本,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將識字與生活緊密結合,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首先,在校園環(huán)境中識字。如,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察校園內的標語、宣傳欄、黑板報,從中尋找熟字朋友,課間時常和學生一起做“生字開花”游戲,語文活動、課外活動經常開展“組詞接龍”游戲,在班級的板報上專設“漢字百花園”專欄等。濃厚的識字氛圍縈繞學生的學校生活,激發(fā)了他們的識字熱情。

其次,生活中識字,學生作為社會大家庭的一個成員,每天與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接觸,也豐富了他們的學習渠道。要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學生去主動識字。不論在城區(qū)還是在鄉(xiāng)村,不少學生注意觀察街道兩旁的標牌、廣告牌、標語,如,“太平洋保險公司”“建設銀行”“聯華超市”等,就會問家長這些字怎么讀。生活中的各種食品包裝袋上也有許多字,孩子在吃食品的同時,也會留意包裝袋上的品牌、商標,如,“伊利牛奶”“旺旺雪餅”等。而且很多學生都是很自然地去學習生字的,他很樂意去做,效果很不錯。這些第二課堂學習資源的有效開發(fā)和利用,將使學生受益匪淺。

四、依托文本,提供識字展示平臺,享受成功的快樂

“好表現,好表揚”是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加以肯定,使學生產生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它會有效地支持學生奮發(fā)向上,激發(fā)學習語文的興趣。如,我經常在班上開展“識字小擂臺,識字小明星、我會認,我會讀”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樹立競爭意識,在活動中相互評價、共同提高,讓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第5篇:有關漢字的來歷范文

[關鍵詞] 漢字教學 漢字文化 識字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學生只有識了一定數量的字,才可以順利地閱讀書報,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僧斍?我國小學識字教學狀況并不樂觀,學習興趣低落,識字鞏固率低,回生現象嚴重……教師對漢字本身的認識膚淺,教學方法機械。長此以往,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越來越低落,至于識字方法的掌握更是無從談起。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 我們不但肩負著漢字教學的重任,也承擔了傳承中國漢字文化的責任。教師如果能夠充分挖掘漢字中的文化意蘊,就會大大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一、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

漢字形義結合的構字特點以及由畫到字的演變規(guī)律,與兒童直觀形象的思維特點不謀而合。所以,我們在識字教學中,應借助圖畫、動作、表情等直觀手段,把抽象的文字符號具象化,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形、音、義的來龍去脈,可以提高記憶生字的效率。

如在教學“魚”字時,我通過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對“魚”的造字過程一目了然。教學時,教師先出示一條簡筆畫的魚,然后出現楷體的“魚”字,在圖畫與字之間演示“魚”字的形體演變,最后鼠標點擊魚頭,魚頭變成“”,點擊魚身,魚身變成“田”,點擊魚尾,魚尾變成“一”。 再如,像“鼠”和“燕”這樣復雜的字,只要通過形象的古體字到現代楷體字的演變展示,學生就會展開豐富的想象力,發(fā)現:鼠的上部好像一只露齒的鼠頭,下部像鼠的腳趾和尾巴;“廿”是燕子的頭,“口”是燕子的嘴巴,“北”是翅膀,“灬”是尾巴,一只活靈活現的燕子便出現在學生的眼前。

一些表示動物的字都可以通過這種方法,使生動有趣的造字形態(tài)被孩子的眼睛所發(fā)現,自然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識字興趣。

二、規(guī)范漢字書寫和運用

現在,小學生的錯別字問題十分嚴重,主要原因是對漢字的構字原理沒有掌握。教師可在課堂中滲透字理知識,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學會分析字理,規(guī)范書寫和運用。

如書寫“冒”字時,學生會將上面部分寫成日部。于是,我在課堂中這樣教學:首先板畫“冒”的古文字,然后進行解說:缺口框就是帽子的象形,中間兩個短橫像帽里的頭發(fā),下面“目”是眼睛,缺口框里的兩橫封死的話就像把帽子上下封死了,這樣就戴不進去了。再如,“久”這個字,撇表示人的腳,捺表示墊子。古時候的人是跪著坐的,跪的時間長了就會腿酸,于是便在膝下放個墊子,這樣就可以跪得久了。在書寫時,提醒學生注意捺要從撇的中間起筆,因為墊子是放在腳的一半部分膝蓋下的。這樣,學生就不會寫錯了。

此外,對于形似字、同音字的區(qū)別也可以通過漢字的文化追溯,讓學生獲得真正清晰的認識。比如,為了讓學生明白“荼”和“茶”的區(qū)別,我首先講了一個成語故事:春秋時代后期,吳王夫差想當中原霸主,于是,他在公元前482年,帶領大軍來到衛(wèi)國的黃池,要大家推他為盟長。為了顯示實力,夫差在一夜之間把帶來的3萬軍隊分成左、中、右三路,中軍全體將士,全都身穿白色戰(zhàn)袍,打著白色旗幟,插起白色箭翎,遠遠望去,好像遍野盛開的一片白花;左軍一萬將士,一律身穿紅色戰(zhàn)袍,打著紅色旗幟,插起紅色箭翎,望去好像一片熊熊烈火;右軍則全用黑色,猶如一片烏云。天剛蒙蒙亮,3萬人一齊大聲吶喊,那聲音簡直像天崩地裂一般,驚動了到會的各路諸侯。各國諸侯都不敢和夫差相爭,不得不承認吳國為盟主。學生明白了“如火如荼”這個成語的來歷,理解了“荼”的意思就是“茅草的白花”,也就不會和“茶水”的“茶”混淆了。

長期引導,學生在用字時就會減少隨意性和盲目性,逐漸規(guī)范漢字運用。

三、啟迪兒童思維和智慧

學生經常從造字方法理解字形字義,對漢字進行分析和綜合的辨識能力會日益劇增,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中國的漢字文化得以傳承,而且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也不斷提升。

在教學生字“家”時,我引入了有關漢字文化的知識,啟迪學生思維。我首先在黑板上畫了個可愛的小豬頭,學生的興趣頓時大增,都發(fā)出了“好可愛”的贊嘆聲。接著,我適時地在豬頭下面寫了個“豕”字,教給學生讀音與字義:古代把豬叫豕。原始社會時,人們靠漁獵為生,那時的豬都是野生的,人們把活捉來的豕養(yǎng)在屋里就成了現在的家豬。講解到養(yǎng)在屋里時,我在豬頭圖像上加了寶蓋頭,板書“家”后教念口訣:“野豬是個寶,養(yǎng)在家里頭。”“家”以前這個意思啊!真有趣!學生在漢字知識中熏陶,很好地識記“家”的音形義。

這個“豕”字的引入,學生們不僅加深了對“家”字的理解、記憶,還認識了一個新字“豕”,明白“豕”就是豬,學生馳騁在想象的星空中,和古人進行一次對話,漢字在學生心中就不再是一個個無意義的符號,而是變成了一幅幅形象的圖畫、一個個動聽的故事,一個個樸素的動作。

四、滲透人文情感教育

漢字滲透了祖先的情感和信仰。一些漢字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就有一種力量,教師在教學生識字的過程中,應讓學生感受漢字文化和人類優(yōu)秀文化,接受優(yōu)秀的人文精神熏陶,培養(yǎng)健康的人文意識。

如“人、從、眾”這3個字,“人”是象形字,表示一個人,而“從”字是一個人后面跟著一個人,本意是隨從、下人,這是兩個人,“眾”是指多人,從一個人到很多人,這3個字的發(fā)明過程,似乎也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積少成多。同樣積“小”可以成“大”,“大”就是由“小”組成的,只有做好“掃一屋”之小事才能做好“掃天下”之大事。深刻的道理用簡單的字就可以解釋。

再如,“教”字,由“孝”和反“文”組成,卻告訴了我們傳授“文”(知識)之前要傳授“孝”義,一個“孝”字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道德體系,“百善孝為先”,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今天我們也不能忘記“孝”這個本。

相信在如此學習中,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識字數量的增多,還可以獲得精神的豐盈以及對漢字文化的敬畏感和驕傲感。

一個漢字,就是一方天地;一個漢字,也是一種原始古樸的思維意象;一個漢字,也是一份關愛生命的人文情懷。漢字是包羅萬象的文化世界,包含著厚澤的精神資源。我們應該挖掘漢字文化意蘊,探尋趣味橫生、開智育人的識字之道,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王云峰,馬長燕.語文教學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曾明海,張秀清.語文教育文化過程研究.2005.

第6篇:有關漢字的來歷范文

日常用語能見到“中國”的影子

巴西人自古就很欣賞中國,在該國語言里,“好買賣”一詞原意為“和中國人做生意”,“風光秀麗”一詞原意為“中國式風景”,足見其對中華之傾心。友人告訴我一件趣事,說是巴西的日本僑民最初在當地推廣一些日本食品的時候,用的都是“日本某某”的名字,但二戰(zhàn)時期大家都不買日本人的賬,其商品難于打開銷路,于是日本人就把這些食品的名字改成“中國某某”,結果頗為暢銷。到現在,這些巴西化的日本食品依然還叫“中國某某”。

近些年來,巴西民眾對美國的不滿情緒日漸濃烈,對中國倒是感覺越來越親近。當初“神五”發(fā)射成功后,我在一個巴西人的車里聽廣播,他告訴我,廣播里連篇累牘全是對中國的祝賀。我稍事謙虛了一下,隨手翻開車座上的一份雜志,看見封面醒目地印著“中國將在20年內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行車途中,我這個未來第一強國的公民稍覺有些無聊,就拿起車上一個小玩具來玩。那是一只很可愛的橡皮青蛙,每在肚子上捏一下就怪叫一聲。當我把它翻過來研究發(fā)聲原理時,在青蛙屁股的位置看見了熟悉的“Made in China”。

很推崇“中國人的耐心”

巴西有一句盡人皆知的俗語,叫做“中國人的耐心”,指的是一個人不急不躁,耐心達到了極致。在報紙的招聘廣告里常能看見,某職位對所需人才的要求除了學歷、經驗外,特別提出要有“中國人的耐心”。

關于這個俗語的來歷,有種說法是和180多年前到里約州來的一批茶農有關。這批茶農可能是巴西史上第一撥中國移民,他們在農藝方面細致認真的工作受到巴西人的普遍尊敬,到現在里約市還有一處專為中國茶農建的名叫“中國風景”的勝地??上М敃r的大清政府瞧不上巴西,拒絕簽署農藝人才移民協議,于是巴西轉而求助于日本,致使此地成了日本本土之外最大的日本人定居地。

在我看來,中國人的耐心其實遠不如巴西人。巴西人性情太悠閑,遇上飛機晚點、約會等不到人的場合,照樣自尋快活,絲毫沒有半分焦慮。盡管如此,巴西人還是堅定地認為,中國人的耐心誰都拼不過。不信可以看看巴西的電信寬帶廣告片。片中主角是兩個中國云游和尚。此二僧撐著油紙傘徘徊在圣保羅街頭,無論是行人的推搡、堵車、語言不通還是交通事故,都不能改變他們的從容之態(tài)。但是當他們回到家里,在一幅寫有“毅力”二字的條幅下試圖撥號上網和遠在中國的方丈聊天時,老牛拉車的網速終于逼得二僧失態(tài),揮拳砸爛了電腦。結尾是一句畫外音:“如果沒有巴西電信的寬帶服務,即使你有中國人的耐心又能怎樣?”看到這里我笑得都快昏死過去。因為我家用的正是這項寬帶服務,其速度之慢就差點逼得我揮拳砸向那無辜的電腦……

腦門上文著“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在巴西,漢字已然是一種極度流行的裝飾圖案。印著英文的衣服不常見,而且一旦穿出來還會遭到民族主義者的敵視,印有漢字的衣物卻比比皆是。但是由于懂中文的巴西人很少,因此也鬧出不少笑話。有一次我看見一個身著便裝的政客到某電視欄目里拉攏民心。他一臉誠懇地大談施政理想,但身上的襯衫卻赫然印著一個巨大的“豬”字,無意中暴露了他的政治能力。在一個雞尾酒會上,我還見到一個優(yōu)雅的白領女性穿著一條美麗的亞麻裙子,但上面作為裝飾的漢字卻是莫名其妙的“上”和“我”兩個字……

第7篇:有關漢字的來歷范文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F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chuàng)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yè)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fā)生、發(fā)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并不那么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后發(fā)現10余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huán)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區(qū)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qū)。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fā)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fā)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于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guī)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征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征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chuàng)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征。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征。

漢字來歷的故事:

“被”是一個形聲字兼會意字。如果從形聲字的角度來看,“被”字左邊的“衣”字旁表示意義,說明被子是屬于衣物一類,右邊的“皮”字在造字的時代和“被”的讀音相似,表示這個字的讀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皮”和“被”的讀音變得不一樣了,逐漸失去了它表讀音的功能。如果從會意字的角度來看,用皮做的衣物就是“被”。被的最初意義指的是一種小被子,到了后代,在被的本義基礎上又引申出“蒙受”等意義。

在我國的古籍《尚書》中曾有“島夷皮服”的記載,意思是說,當時有海島上的居民向中央進貢由皮做成的衣服。由此可見,我國遠古的先輩們的確有穿獸皮的事實。既然遠古的人們有皮衣,那么當時出現用獸皮做的被子也就不足為奇了。皮在古代是專門用來指有毛的獸皮,如果除去了毛就稱為革了,毛皮溫暖舒適而且比較容易獲得,作為遠占人類的御寒工具是再合適不過了。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曾解釋道“大被為衾,小被為寢衣”,說的是大小不同的“被”的名稱。“被”在最初是和“衾”對立的概念,“衾”專門用來指大被子,而“被”專門用來指小被子。這可能與被的材質有關系,一張獸皮如果從面積上來看,不正好就是一床小被子嗎?這也可以從一個方面來證明,被在最早的確是用獸皮制成的。

第8篇:有關漢字的來歷范文

觀看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所寫的許多詞語都是我們生活中極少用到的。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漢字聽寫大會觀后心得體會小學范文,歡迎大家參閱。

漢字聽寫大會觀后心得體會小學范文1中華漢字,生動形象。傳播文明,蓋世無雙。

連綴成句,頓挫抑揚。書法字體,各具特長。

篆書隸書,古色古香。行書流暢,正楷端莊。

狂草奔放,鳳舞龍翔。對聯形式,漢字獨創(chuàng)。

左右工整,能簡能詳。既便言志,又供觀賞。

——《贊漢字》【汪竹柏】

漢字, 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中國的漢字——歷史悠久。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個節(jié)目最近正在CCTV-10科教頻道熱播著。對漢字情有獨鐘的我,當然不會錯過這積累詞語的好機會——每周五晚上,我都會準時收看這個喚醒我們提筆寫字的節(jié)目。

我們來想一想,為什么要舉辦這個節(jié)目?很簡單,在電腦時代,我們經常提筆忘字,只記得鍵盤,卻將筆桿忘懷??赡埽覀兪钦业搅艘粋€代替筆的替代品——鍵盤。手指輕輕一敲鍵盤,漢字便一下子蹦出來,那里還 用得著提筆寫字?這樣,輕松,方便,快捷……可是,在我們使用替代品的同時,你是否注意到,你的漢字書寫能力正在退化?你是否已經開始提筆忘字?

一連準時收看了3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幾個詞語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第一個詞語是“日冕”??赡軙性S多同學也和我一樣沒有注意到——“冕”的上半部分不是“日”,而是一個“冒字頭”。要知道,這個字我寫了無數遍了,卻一直都在書寫著一個錯字。那時候,我下決心:以后寫字一定要注意細節(jié)!

第二個詞語便是“妖孽”。很佩服書寫這個詞語的同學,那么復雜的“孽”字都能完全正確地書寫出來:上面一個“薛”,下面一個“子”。看來,要想寫好字,日常積累也是必要的。

第三個詞語是“蟬蛻”。 當主考官說出這個詞語時,我腦中一片空白,因為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詞語,可當主考官將這個詞語的意思解釋出來以后,我就正確的書寫了出來。由此可見,借助釋義,我們就可以想象,就可以正確書寫陌生的詞語。

……

我愛你,中國的漢字!與聽寫大會同步寫字的時候,我真不忍心將這一個個快活的精靈框在田字格中,我想讓他們去舒展自己的身體;無拘無束在地去享受自己的歡樂;自由自在地去玩?!?/p>

漢字,本身就帶著一股力量,它帶著我,翱翔于遠方。

漢字聽寫大會觀后心得體會小學范文2近期,中央教育部要在我校進行有關《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調研活動,我們給學生放這個節(jié)目,并和學生一同觀看。在和學生觀看的同時,我從中了解了很多知識并重溫了很多自己都不太確定的漢字,這讓我感觸很深。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一場),參加隊伍是河南、浙江、新疆和貴州隊,最終由浙江隊的大師劉浥塵代表浙江成功殺入半決賽,他也因為把“惲代英”“尥蹶子”“神龕”“核苷酸”“梟首示眾”等生僻字詞寫的完全正確而出名。觀看(第二場)后,我是既興奮又慚愧。興奮的是幾個隊,尤其是云南、內蒙、湖南等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孩子,其漢字聽寫能力之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尤其是內蒙古隊的李響悅同學居然連續(xù)12次出場而不敗,作為內蒙古隊僅剩的獨苗,單獨一個人送走了兩個對手隊!最后失誤在“瓤”字上了。在這場比賽中有一個非常常見的詞——“癩蛤蟆”,這個詞可能人人都會說都會讀,但真正寫起來卻不見得很容易,在現場的成人團里面也只有30%的人寫對了。慚愧的是我一邊看視頻,一邊同步考自己,結果“成績”還不如選手。

現在鍵盤的敲擊代取代了握筆書寫,人手寫漢字的能力逐漸下降。至于“提筆忘字”,一般怪罪于眼下的電腦打字,尤其是智能拼音法打字,這也許是有道理的。所以我們必須有愛讀書和翻字典的好習慣。遇到提筆忘字就查,查多了、寫多了,就不容易提筆忘字了。

漢字聽寫大會觀后心得體會小學范文3第一次看到了這樣的漢字聽寫大會,而且放在中央一套的黃金時 段播出,覺得太有必要了。隨著電腦的廣泛運用,電腦打字幾乎代替了 書寫。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生活,人們的文本閱讀時間縮短,漢字書寫大幅度減少,人們對沿用了五千年,祖宗傳下來的漢字是越來越陌 生了。網絡上錯別字大行其道,充斥視野,人們已經習慣了錯用錯 寫,胡亂代替,外文符號夾雜其間的現狀,甚至有些見怪不怪了,這情形發(fā)展下去,不僅僅是有礙于人們之間的溝通、理解,而是整個民族的漢字書寫、運用水平下降,是整個民族文化素質的降低,此情堪憂。所 以這樣的漢字聽寫大會明白無誤地表明: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非常重 視自己的母語,重視漢字的書寫和運用。

昨天漢字聽寫大會上的選題,對于中學生來說,覺得第二輪時段 有的是偏了一些,不是常用字,常用詞語。如“ 覬覦、眄視、朝覲、踆烏”,也可能是設計者出于淘汰選手的考慮,故增加了難度。我覺得當 務之急是引起人們對三千五百個常用字書寫、運用的關注,如“推卸”“眼花繚亂”“瓜葛”“怨天尤人”這類字,考一些時下還有著旺 盛生命力的,運用廣泛又容易寫錯的詞語如“顫顫巍巍” “獼猴”“黃 疸”之類,在題目設計上既有書面語如“萬馬齊喑”“呦呦鹿鳴”“美 輪美奐“又有口語如“硌牙”“撂挑子”“嘎嘣脆”,看得出題目設計者是花費了一些心思的,為了引起國人對漢字詞語的關注、學習、運 用,提高正確使用率。多制作這類節(jié)目無疑是有益的。

漢字聽寫大會觀后心得體會小學范文4《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引發(fā)了大家對漢字的討論,甚至有些學生也說:很多字聽到之后不會寫,而寫出來才發(fā)現,啊!原來是這個字。我是會寫的嘛。是呀,電腦時代,我們除了必要的簽名,很少去用筆寫字,每天都是對著電腦打字,筆已離我們很遠了。

這就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意思所在,看著這個節(jié)日,讓我們重新認識到漢字的重要性,了解漢字的魅力。

漢字作為現在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我們應該更多好的保護它,使他永遠的應用下去。

漢字聽寫大會觀后心得體會小學范文5在當今這個快節(jié)奏,創(chuàng)新層出不窮,信息瞬息萬變的年代,我們難免眼花繚亂。在快得心煩意亂時,不妨回頭看看,我們是否遺失、漏掉了什么?

近期在中央電視臺周末黃金時間熱播的節(jié)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吸引了我的目光,感觸頗深,一些以寫字為基本功的中小學生對有的常用字,習慣用語不能正確書寫,試問這些孩子的父母又會正確書寫多少?相信有些父母還不如他們。隨著電腦、手機的全方位“吞噬”,人們有事打電話、發(fā)短信、發(fā)微博,方便、快捷、根本不用紙、不用筆、不用手寫、按按健全部搞定,而且還有一個好處,不用擔心漢字不會寫,認不清,又能擺脫手寫不堪的“尷尬”,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大量的打印、印刷文本出現,雖干凈、工整,但總給人生硬、呆板、程序化,沒有感情,沒有靈魂的感覺。我們早年寫信常說“見字如面”,說明寫的漢字是一個人的載體,代表本人,字寫的清新雋永或渾厚圓潤抑或龍飛鳳舞,不管何種字體,字里行間都包含本人待人的態(tài)度。

現代優(yōu)秀通訊工具的大量使用,雖然讓撰寫文章、與人交流都變得更加快捷,但文字錄入形式的變化卻在一定程度上帶給漢字本身意蘊的湮滅,也養(yǎng)成了人們的懶惰和依賴的壞習慣。中國的方塊漢字是世界上最具東方神韻、意境最深遠的字體。當評委們將某個字的構成、來歷解析道來時,我們便意識到,這一筆一劃不僅是用于交流和記載的符號體系,更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和深厚底蘊,我國的漢字發(fā)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甲骨文到金、隸、篆、楷、行,再從繁體到簡體,一路走來,五千多年的光輝燦爛史,沒有理由不珍惜。

看看我們古代的一些書法大家:王羲之、顏真卿、虞世南……他們用畢生的精力在書寫、研究漢字的精髓。元朝有個書法家叫康里子山,蒙古族人,他為了練好字,從小給自己規(guī)定,每天早晨必須寫完一千個字才能吃飯。幾十年過去了,子山一直保持著這個習慣,終于成為當時有名的書法家。這些書法大家留給后人的墨寶在現在的名山大川、樓臺亭閣中可見一斑。

第9篇:有關漢字的來歷范文

關鍵詞:語言知識 蘇教版 小學語文教材 教學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2016YYB130)的研究成果

從陳述性知識“是什么,為什么”出發(fā),可以將語言知識分為原理層和工具層,從程序性知識“怎么辦”入手,將語言知識分為實踐層。針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三個層面語言知識教學進行分析和探索,對于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增強原理層語言知識教學

原理層語言知識處在最基礎的層面,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對原理層語言知識的呈現略顯淺少,因此,為彌補教材中此層語言知識的不足,需加強原理層語言知識教學,以期學生能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教師應加強自身原理層知識的儲備

為加強原理層知識教學,首先要從教師自身知識儲備量入手,教師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原理層語言知識,才能對教材中未涉及而又需要學生了解的語言知識進行有效地傳授。那么教師究竟需要掌握哪些原理層語言知識成為困擾教師的一大難題。筆者針對此問題結合黃強軍語言知識內容的量化標準[1],對教師需要掌握的原理層語言知識進行整理和分析。

首先,語言的本質方面,包括語言特點、漢語定義、漢語特征。其次,漢語方言基本知識方面,包括漢語的變遷,漢字產生以前的原始漢語;先秦時代的上古漢字;兩漢至隋唐時代的中古漢語;從晚唐到五四的近代漢語;五四之后的現代漢語;以上漢語的五種形態(tài)及其各自的特征等。

另外,關于其他層面的具體語言知識如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的發(fā)展源頭和歷史變遷過程等知識也包含于這一層面的語言知識內容中。

(二)教師運用多種形式增強教學效果

由于教材中原理層語言知識分布較少、形式相對單一,因此,教師不能僅根據教材停留在“說教”這一層次的單一教學方法中,很難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和相應工具書,采取適當的教學模式將自己儲備的原理層語言知識活化地傳遞給學生,將枯燥的課程轉化為生動、形象和充滿趣味性的內容,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變得更加活躍,充滿生機和活力。

例如教授四年級上冊第24課《春聯》時,除了講解書中有關對仗(即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的工具層語言知識外,還應當依據自身所儲備的原理層語言知識,讓學生知道春聯的來歷以及對偶修辭的演變和發(fā)展,單一的講述法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減弱學習動機。應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采用多種手段進行有效的對偶教學。由于四年級學生的具有較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教師需要以直觀形象的圖表形式和引發(fā)學生感性的情境創(chuàng)設為主要呈現形式,利用圖表形式介紹對偶和對仗的不同,直觀表現出對偶大起大落的發(fā)展史,從而使學生一目了然,激發(fā)興趣,拓展知識。對于“春聯”起源,可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以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春聯”的來歷,“桃符的故事”“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過春節(jié)的故事”“明代朱元璋寫春聯的故事”將其原理層語言知識化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更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春聯所表達的含義。

二、重視工具層語言知識教學

教材中呈現最多的即為工具層語言知識,它處于中間層面,作為工具指導和服務于實踐層語言知識,因此重視工具層語言知識教學,有利于學生為實踐層語言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更是促進學生直面生活的動力源泉。

(一)依據漢字特點,加強識字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這是在強調語文教學必須遵從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guī)律。由于漢語具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包含著大量古代漢語的因素,無論是從語音知識的漢語拼音,還是文字知識的字構書寫,甚至是詞語知識中詞匯的積累和詞義的理解,都是作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載體,承續(xù)著歷史的脈絡。因此在充分解讀和分析教材中工具層語言知識的同時,要與漢語言文字特c相結合。

漢字知識教學,教材中以集中識字法、分散識字法和字理識字法為主要方法呈現。而教材中的根據字構呈現的字理識字卻被許多老師忽視,應充分依據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運用漢字形音義的關系進行識字教學。例如教“鳥”字,出示鳥的圖畫,解析“鳥是有眼睛的,里面的一點就是眼睛,千萬不要丟了,丟了,小鳥就什么也看不見了?!比缃獭澳痢弊郑c出“牧”的本義是手拿鞭、棍在放牛?!吧场弊纸虒W時,啟發(fā)學生想象河水少會出現什么――水少而沙現。字理識字法運用范圍廣,遵循漢語言特點,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強化兒童對漢字音形義的記憶,能有效地預防錯別字,有利于學生觀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培養(yǎng)。

(二)結合閱讀和寫作,加強語法和修辭知識教學

通過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語法知識呈現內容的分析可見,其語法知識呈現零散分布的特點,但是在小學教材中將其整合又是難度極大的,因此,便需要教師結合閱讀和寫作對語法知識進行教學時采用適宜的方法,讓學生“在零散中學,在整合中內化”。付惠均[2]在《語法教學方法論探討》提出“三個結合”的方法論體系,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動態(tài)與靜態(tài)相結合、示正與糾誤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一語法教學方法要求一是精簡語法項目,淡化理論色彩;二是緊密聯系實際,強化具體運用。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依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必要的語法項目有針對地進行教學,低年級重點在于單句語法的練習和鞏固,初步了解和學習人稱代詞的使用方法;中高年級出現復句以及單句、復句相融的較復雜句式。而且在強調語法規(guī)則的同時緊密聯系語言實際,如一年級上冊練習4中“我喜歡吃的水果有……”單句的學習,在分析句子成分的同時又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實際,提高了語法教學的效果。靜態(tài)與動態(tài)相結合,脫離實際的語言單位和聯系具體語言環(huán)境進行語法分析,兩者在語法教學中應該結合運用,相輔相成。示正與糾錯相結合。是語法教學中不可偏廢的兩種方法,告訴學生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雙管齊下,才能更有效。

根據教材中各學段修辭格出現頻率,充分利用修辭的表情達意作用。修辭知識教學主要采用“切境法”。語言材料選得好與不好,主要就是看選用的語言材料是不是切合于具體的語境,即題旨情趣。因此我們在修辭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結合語言環(huán)境來閱讀理解文中修辭藝術。修辭教學只有在應用中教學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切不可為教修辭格而教修辭格,要使學生真正體會學好修辭對閱讀和寫作帶來的好處。

三、關注實踐層語言知識教學

實踐層語言知識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層面知識,強調語用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教學中應重點關注的層面,為學生直面生活、提高語言交際能力起到推進作用。

(一)注意語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習得言語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十分重視語境的創(chuàng)設,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語境的創(chuàng)設,關注話語語境,其中上下文語境在中小學閱讀教學中尤為重要,它要求在書面語的話語閱讀理解時,要注意聯系上下文,整體把握,不要孤立地去理解語言片段;除此之外,教師能夠根據課堂氛圍作適當調整,對前后語境構建,使其相銜相配,并且運用情景化的語言讓學生融入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去,引導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學習語言。

例如可以在虛擬情境中根據語境理論來創(chuàng)設虛擬語境,如教學一年級下冊《奶奶的白發(fā)》的復習鞏固階段中,可以通過扮演奶奶的角色來檢查學習效果。這樣的虛擬語境創(chuàng)設,不僅可以幫助理解文本,更加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藝術性地創(chuàng)造語境,引發(fā)學生自主性和積極性,試看以下于永正老師通過藝術性的創(chuàng)設語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于永正老師教學《翠鳥》中“翠”字:

師:下面看于老師寫課題。哎,這個“翠”字怎么寫?提筆忘字,誰能提醒老師一下?生甲:“翠”字上面是個“羽毛”的“羽”字。生乙:不帶鉤的。師:噢,明白了,謝謝大家的提醒。請學生看于老師寫,并且抬起手跟著于老師把課題寫一寫。

于永正老師并沒有直接將課題寫在黑板上,而是藝術性的“懂而裝不懂”,營造了一種“不懂就問,積極好學”的學習氛圍,滿足了學生自豪感,認為老師對自己擁有極大的期望,這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提高了學生自信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遵循會話得體原則,增強話語評價功能

“得體原則”是衡量言語行為的終極標準,無論你遵守的是合作原則,還是禮貌原則,但最終都必須以“得體”作為評價標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是否得體做具體的評價。如看是否適應不同語境要求。在正式的場合,說話應當嚴肅、認真;在歡慶場合,說的話就應當有助于歡快氣氛的營造,例如二年級上冊練習1中口語交際“學會祝賀”,顯然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在親人離散之時發(fā)出的渴求團圓期望的詩句在這里就極不合適。

例如教師在教授一年級上冊練習5中“別人你什么,有時可以這樣回答。”舉了這樣一個例子[3]:

一姓張小孩聽到別人跟爸爸初次見面,總是先問:“您貴姓?”,爸爸總這樣回答:“免貴,姓張。”接著別人又問:“弓長‘張’,還是立早‘章’?”于是他也耳熟能詳了。有一天,只有孩子一人在家,有客人來訪。小孩問:叔叔,您貴姓?客人:我姓李。小孩很恭敬地又問:是弓長“李”,還是立早“李”?客人:愕然,不知如何應對。

上述例子表明在進行語用知識學習時,要能夠靈活運用,注意語言得體原則,案例中小孩的表達是不得體的,老師舉了這個例子之后,學生能夠體會到表達需得體,從而對自己和他人的表達也能進行合理評價。

參考文獻

[1] 黃強軍.語文課程教材中語言知識內容的建構[A]// 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語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語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0-12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