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芙蓉樓送辛漸詩意范文

芙蓉樓送辛漸詩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芙蓉樓送辛漸詩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芙蓉樓送辛漸詩意范文

一、知人論世――作品背景教學

所謂“文如其人”,其實,詩也如其人。絕大多數的詩人,都是在借詩抒情或借詩寄意的。中國石油大學附小的陳曉梅老師在全國首屆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大會上的演講中強調:“要有滋有味,傳情達意,感動自己亦感動他們地誦讀一首古詩詞,不可不先理解詩人,了解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樣才能解讀詩詞的內容?!庇捎诟鱾€歷史時期的環(huán)境、政治、氣氛不同,文風自然不同;時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風格的詩人;在了解了詩作的時代背景后,還應了解詩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們理解詩作內容。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如果對“南北朝”這段歷史時期不理解的話,那就很難體會這首傳頌千古的描寫草原風光的詩歌的廣闊意境。同樣,也只有知道漢朝的一些風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漢樂府”《江南》在低吟淺唱之中所描繪的婉麗風光。

二、細讀文本――字詞語句教學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古詩文教學離不開對字詞語句的理解。有時字詞理解了,就理解詩意,體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詩眼: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xiāng)”“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只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詞語: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盾饺貥撬托翝u》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而《送元二使安西》寫到: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前兩句寫景,寫到“朝”雨與“輕”塵,寫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語輕快,一派為送別故人而洗掃一翻的新氣象。從中可見,作者送別故人并不像《陽關三疊》那樣凄婉哀傷,因為他們雖然有可能生離死別,可畢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幾十年沒見面了碰巧在這兒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勸他“更”盡一杯。所以,作者還能帶著輕松的心情像一個主人送別客人那樣看看周圍明麗潔凈的景色。

3、抓詩句: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薄鹅o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薄额}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抓詩題: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么內容。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后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梢墙Y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fā)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

三、解讀作品――作品內涵教學

每一首作品,結合當時的實際都蘊含著無窮的意境。有的借物寄情。就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為例。為什么說它寫出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呢?前兩句“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多么像是說:“畢竟是上京任職,行李、車輛,送別的情景都與平時不同。”后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就像是說:“能夠到京師天子腳下任職,這真是無窮無盡的榮耀啊!祝你侍奉在皇帝的身邊,受到皇帝的重用,就像映日的荷花一樣特別紅!”作者明寫蓮葉、荷花,實際寫出了對林子方的一番情意,祝他前程遠大,鵬程萬里。記得我在進行這一首詩的教學時,面對的是五年級的學生。我讓他們讀了題目后,找出了“送”這個重點詞,向他們提出了這個問題:“從題目看,這首應該是送別詩。我們學過幾首送別詩,有的表達作者戀戀不舍的感情,有的表達作者豪邁樂觀的感情。這首詩看起來似乎是寫荷花的,到底是不是寫送別情景的呢?如果是,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他們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了興趣,進行了反復的思考與閱讀,有的還展開了討論。終于有一個學生勇敢地舉起了手,很肯定地認為它也是送別詩!還基本上表達出了詩中蘊含的意思:作者祝林子方在天子身邊成為紅人。同樣,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也包含著借物抒情之意:草能“一歲一枯榮,春風吹又生”,人別后能再團圓嗎?不知道,只有“萋萋滿別情”了。

第2篇:芙蓉樓送辛漸詩意范文

作者:聞 俊

自洪荒的世紀迤邐而來,人類已越過了短暫而又漫長的幾千年。千年歷史,千年文明,古詩詞作為古代文化的主要載體,在我國文學文化史上熠熠生輝。由于我國古代文化注重“含蓄”之美,所以古詩詞大都“深文陷蔚,余味曲包”。因此需要我們后學者運用鑒賞來領會他們的“韻外之致”,把握他們的“味外之旨”。

《高考考試說明》規(guī)定文學鑒賞的層次是“初步”,主要鑒賞文學作品的內容、語言、表達技巧。作為古詩詞鑒賞能力帶有很強的綜合性,它不僅需要知識基礎,還需要閱歷、見識、思想、情感,以及個人的氣質等。從對作品的鑒賞本身來說,又包括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如對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對藝術現象的理解,對藝術技巧的評析,對藝術語言的咀嚼,等等。

所謂“初步鑒賞古詩詞”,包括兩個方面:一、感受作品的形象、品味語言及表達技巧。二、領悟作品的思想內容。具體指能初步把握思想內容,分析作品思路,理解藝術形象,評價藝術技巧,鑒賞文學語言。

縱觀高考題目中的古詩詞鑒賞,可以歸納此類題目有以下幾個特點:

1.從課外取材,但難度均小于教材內同類作品。一般不用教材以外的典故,倘用典故,則多系教材中提及的事件或人物,有助于課內外結合上考查學生。當然有些典故也還需要我們從上下文具體語境來推測。

2.注重藝術鑒賞。從作品的整體認識、意境、風格上體會和評價。

3.逐句分層理解。要求我們從原作的遣詞造句中準確理解作者的意圖。

4.考查內容仍主要在唐詩、宋詞、元曲的范圍內進行,主要從內容的理解和藝術手法來把握命題。

古詩詞鑒賞問題屬主觀性命題??梢浴叭收咭娙?,智者見智”,即使是對同一首作品,由于閱歷不同,感受能力差異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那么如何才能準確把握此類題目呢?

1.整體把握詩意。首先,通讀全詩,找到作者的主觀感情與客觀物象的融合點,也即“意象”,再通過“意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然后再將它歸入古人論述的詩歌審美意境類型的“花鳥纏綿,云雷奮發(fā),弦泉幽咽,雪月空明”中的某一類。將本詩的理解先定位。同時注意古詩詞創(chuàng)作意旨――“詩言志”,一首詩必定要體現作者某一主觀意愿。

2.分析本詩作者。注意調集大腦中的知識儲備,搜索名作家所處的時代――大環(huán)境,和他們的人生軌跡,以及當時具體的社會歷史背景――小環(huán)境。然后從大小環(huán)境的交點上理解詩詞反映的社會生活。如杜甫的“三吏”“三別”就很容易從當時“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而衰的歷史大動蕩和杜甫的顛沛流離、窮困潦倒的生活中把握住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第3篇:芙蓉樓送辛漸詩意范文

一、明白詩歌含蓄類型,從含蓄立意上,歸納為三種類型

1.寄寓形象,含蓄雋永

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詩人將自己千思萬緒凝結定格于一個畫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懷,手法之嫻熟、令人嘆為觀止。

2.側面迂回,虛中見實

優(yōu)秀的詩人追求含蓄的境界和濃郁的詩味,落筆往往不在正面的具體的描寫上,而是從側面、對面迂回地表情達意,務求從虛中見實。

3.以“反”見“正”,曲折有致

“反筆”和正筆相反,是指構思從反面切入,將人的思想情感置于與環(huán)境相反的狀態(tài),表意曲折而有情致,體現出立竿見影或見影知竿之妙處。

二、從含蓄造景上,歸納為三種方式

1.以景啟句,欲露還藏

一般來講,詩忌露忌盡,所謂“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下語三分,不說到盡,留有“空白”,自然會引發(fā)讀者的思索想象,詩也就耐人尋味了。

2.層層布景,亦景亦情

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有些詩句句寫景,但情寓景中,極具含蓄之美。如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边@著詩由蒼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詩人頂風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著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鮮明,蓄意豐富,耐人尋味。

3.以景結句,情韻悠長

“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樂府指迷》)。詩歌在抒情議論是,戛然而止,轉而以景作結,或以景襯情或情寓景中,就可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三、從含蓄煉句上,歸納為三種辦法

1.棄直就曲,引人入勝

常言道:話有三說,巧說為妙。比方,明是心愁而眼中淚難止,偏怪風兒往眼里吹;心中有結,而言“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

2.疑問作結,發(fā)人深省

問而不答,構設懸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詩具有含蓄不盡的韻致,是古人營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

3.避實就虛,授人以柄

特別以夢境、聲音作結,創(chuàng)造一種清幽縹緲的境界,也是古人創(chuàng)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自不必多言。

第一步,通過篩選意象初步感知詩歌。所謂意象,指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詩中熔鑄了詩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詩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來表情達意的。

情景交融是詩人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耙磺芯罢Z即情語”,分析詩中之情自然離不開所描寫的景物――意象。讀詩先觀意象,即可初步明確詩歌的抒情指向。“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保ㄍ醪g《芙蓉樓送辛漸》)前兩句,秋雨連江,客隱楚山,渲染離別之愁苦。后兩句筆鋒一轉,以“冰心玉壺”自喻來告慰洛陽親友,自然是情蘊景中。

第二步,由詩的意象推及詩的意境。所謂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諧、深邃幽遠的審美特征,能使讀者產生想像和聯想,如身臨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由意象構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自然也就離不開意象。

第4篇:芙蓉樓送辛漸詩意范文

通過詩詞中“雨”這一意象,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要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不同詩詞中寫雨句子的賞析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

雨是天空的眼淚,雨是河流的源頭,雨也是詩人的筆墨。

雨從《詩經》中姍姍走來,傳送著悲歡離合;雨從唐詩中款款走來,寄托著愛恨離愁;雨從宋詞中纖纖走來,蘊含著人生況味。她,曾在王維的筆下飛舞;她,曾在陸游的夢里放歌。志和在斜風細雨中沉醉,元稹在寒窗冷雨中哀嘆。因了雨,遷客騷人多了一份情感的寄托,才子佳人多了一份浪漫的情懷。雨中飄灑著濃濃的詩情畫意。

今天我們首先來欣賞飄灑在遠古天空中的一場雨。

一.閱讀欣賞《詩經?風雨》,領會“以哀景寫樂情”的妙處。

詩經?風雨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1、指名讀。思考:詩中描寫了生活中的一個什么場景?

描寫了一位女子與久別的意中人相聚的情景。

2、女生讀。思考:詩中的風雨起什么作用?

以哀景寫樂,渲染了陰沉昏暗的氣氛,烘托出了女子忽然見到久別意中人的欣喜心情。

3、研討:

(1)“以哀景寫樂情”的妙處。

“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后一句都是“以樂景襯悲”,詩句膾炙人口,給讀者留下了深切的感受。

(2)反復吟詠的好處。

本詩一詠三嘆,逐層遞進,反復詠嘆,更加突出女子見到意中人的欣喜之情。

4、齊聲讀。

小結過渡:

《詩經》中的雨凄涼而幸福,深深影響了后來的詩人,撩撥著他們的才情。接下來我們一起欣賞從唐代和宋代天空飄落的兩場雨。

二.比較閱讀欣賞《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和《約客》,理解先敘事后寫景與先寫景后敘事這兩種不同的寫景形式。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唐?元?。?/p>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約客 (宋?趙師秀)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1、指名讀。男女生各一名,看誰讀得更有韻味更精彩。

2、研討:

(1)“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聞》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用“殘燈”“冷雨”“寒窗”等意象,融情于景,抒發(fā)作者內心的孤獨、寂寞及對友人的擔憂之情。

(2)《約客》中的雨是“焦躁”的雨還是“閑適”的雨?

“有約”點出詩人曾“約客”來訪,“過夜半”說明了等待時間之久, “閑敲棋子”這一細節(jié),用貌似內心焦躁的動作,反襯出詩人閑逸的姿態(tài)。約客不來,聽夜雨沙沙,蛙鳴池塘,也別有一番風味。宋代文人追求閑適淡泊,從下面一些詩文中不難發(fā)現: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之一

閑人閑處住,載酒荷高情。崖前未有桂花開,觀里閑尋道士來。――趙師秀

松江幾閑客,日夕聽波鳴。――趙師秀

(3)兩首詩一首后寫雨一首先寫雨,各有怎樣的妙處?

《聞》詩先敘事后寫景,情景交融,在凄風冷雨中蘊含著詩人對友人深深的擔憂與掛念,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約客》先寫景,后敘事,緣情設景,在雨落蛙鳴的背景中,引出詩人的閑適人生,韻味綿長。

3、朗讀背誦。

小結過渡:

宋代的雨飄灑進崇尚閑適、淡泊的文人心中,迸發(fā)出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催生了許多寫雨的華章,而其中獨步詞壇的則是宋末元初的詞人蔣捷寫的《虞美人?聽雨》。

三.閱讀欣賞《虞美人?聽雨》,理解相同的意象在同一首詞當中表現的不同的情感。

虞美人 聽雨(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1、指名讀。思考:詞中寫了幾幅畫面?

三幅畫面

2、聽錄音。思考:詞中寫了哪三幅畫面?(可以從時間、地點、境況三個角度概括)

少年尋歡作樂享受陶醉;壯年四處飄泊觸景傷懷;老年寂寞獨居孤獨悲苦。

3、集體讀。各用一個詞語概括三幅畫面的特點。

浪漫,滄桑,無奈。

4、總結這首詞的精妙之處。

高度的濃縮性,鮮明的畫面感,高超的技巧性。

小結過渡:

雨滋潤了詩人的心田,雨激發(fā)了文人的情懷,雨澆灌了詩歌的原野。雨灑落在詩的國度上,匯成了一條大河。

四.拓展延伸。

1、還知道哪些寫雨的詩句?

2、朗讀并選擇背誦下列寫雨的詩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3、賞析交流。

運用這樣的句式:我喜歡“ ”,因為這一句中的雨 ,表達出了詩人 。

示例:我喜歡“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因為這一句中的雨清新、細膩,雨中融情,表達了詩人與友人離別時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

小結過渡:

中國現代的詩人也鐘愛寫雨,酷愛吟雨,其中給后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莫過于戴望舒的《雨巷》了。

五.欣賞視頻《雨巷》,感受現代詩歌中雨的意象。

淅瀝的小雨,悠長的雨巷,淡淡的哀愁,惆悵的姑娘,詩人用這些朦朧優(yōu)美的意象,為我們營造出詩意盎然的境界,也為自己留下了“雨巷詩人”的美名。

六.課堂小結。

下雨只是一種自然現象,但詩人帶著情感把它采擷到詩里,創(chuàng)設成了優(yōu)美的意象。“一切景語皆情語”,相同的雨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意境,傳送出不同的情感。雨和風、花、雪、月等美好的事物一起,都成了詩人的心愛之物,匯成了詩意的海洋,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詩意的棲居,盡情享受著詩意的芬芳!

最后送給大家一首我非常喜愛的校園歌曲《三月里的小雨》,與大家一起分享。

七.播放視頻《三月里的小雨》。

[教學反思]

這是一堂古詩詞閱讀欣賞課,旨在通過對五首詩詞中“雨”意象的賞析,引導學生理解其中蘊含的不同情感,進而掌握“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要義。

雨,飄灑著詩情,流淌著畫意。雨是富有浪漫氣息的一種物象,為遷客騷人鐘情之物,也倍受普通百姓青睞。觸摸春雨,感受愛意溫情;沐浴夏雨,享受舒心酣暢;凝望秋雨,涌動才思詩情;品味冬雨,回眸人生況味。聽雨、觀雨、吻雨、品雨,都能給你心靈的悸動。選擇“雨”作為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切入口,無疑為學生找到了一把打開寫景詩歌大門的鑰匙。學生在讀雨、賞雨、品雨中讀出了雨的多情、賞出了雨的浪漫、品出了雨的意境。一節(jié)課,學生暢游雨中詩海,愉悅地讀、盡情地賞、快樂地品,在詩中樂而忘返。身為語文教師,愿做那位永遠的“丁香”,在詩巷中帶領學生盡興踱步。

第5篇:芙蓉樓送辛漸詩意范文

關鍵詞: 新課標 小學古典詩歌 閱讀教學

詩是抒寫心靈的藝術,在所有的文學體裁中,它是最富于靈氣與情感的言說形式。詩歌之美,不僅源于它所表達的內容,而且表現在它所呈現出的形式上。它的內容含蓄而雋永,形式靈活而多變。在所有的語言中,詩是語言的鉆石;在所有的情感表達中,詩是情感的結晶。

一、開展古典詩歌閱讀教學的意義

宋代大詩人蘇軾曾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庇軐W家培根也認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p>

1.開展古典詩歌閱讀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古典詩歌體現了我們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精髓。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反映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形象地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認識生活、面對生活和創(chuàng)造生活。

讀詩、誦詩,可以感受詩人一顆顆鮮活的心,可以領悟他們所傳達的高尚情操,每誦讀一首優(yōu)秀的古詩,就像和一個高貴的靈魂在交流。吟誦古典詩歌,可以使學生感悟人生百味,體會真善美的情感,塑造美好心靈。

2.開展古典詩歌閱讀教學是新課程標準的需要。

《小學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一至二年級能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二、小學古典詩歌閱讀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1.學生閱讀古典詩歌的興趣不高。

當前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典詩詞沒有興趣,即使有的學生閱讀古詩,也是為了應付考試。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然而真正能完全背誦出來的究竟有多少人呢?

2.教師缺乏現代閱讀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沒有創(chuàng)造性。

有的教師僅僅局限于對教材和教參的了解,而對詩歌相關的背景等知識一片空白,上課時側重于對字詞的講解,教學方法單一落后,缺乏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學生在學習中也只進行囫圇吞棗的背誦、記憶。這樣一來,本應該是令人賞心悅目的詩詞欣賞便變得枯燥乏味。詩歌對學生所應有的濡染心靈、陶冶性情等功能幾乎喪失殆盡。而這種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賦予古詩時尚元素,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

優(yōu)美的古詩韻律和諧,聲情并茂,不僅可吟唱,而且可入畫,更可表演。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25%,而同時使用兩種傳遞信息的工具就能夠記憶65%。我們可以將詩歌閱讀融匯在音樂、繪畫、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之中,賦予古詩以時尚的元素,鼓勵學生動口、動手、動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1.將音樂藝術融入到詩歌教學之中。

我們認為,賦予古典詩文時尚的流行元素,將之改編為流行歌曲進行傳唱,不失為一種積極的嘗試。對于很多孩子來講,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宋詞不見得能完整背誦,但是對王菲的《明月幾時有》卻是耳熟能詳。王菲對聲線飄渺處的處理技巧,恬淡的演唱風格,正切合此詞的意境,遠比教師的范讀要深情得多。

詩歌富有音樂之美,選用相應的樂曲或朗讀,或歌唱,讓慷慨激昂、輕松歡快、委婉低沉、凄美悲愴的音樂在不知不覺中帶動學生進入古詩的意境,達到對古詩意境的感悟。如教學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可用古箏曲《梅花三弄》,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可用古琴曲《高山流水》,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可配江南民樂《紫竹調》等等,動情的樂音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也許,在這些賦予了流行元素的傳唱里,那些靜默千年的古典詩歌的傳統(tǒng)精髓,會不知不覺地影響著孩子們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一生。

2.將繪畫藝術融入到詩歌教學之中。

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動人的畫,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旖旎,“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的秀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雄渾,“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幽美……這些詩情畫意,倘若只從文字上去理解,那是不可能悟其精髓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大腦中想象色彩與畫面,想象那無邊的蓮葉、朦朦的細雨,那皎潔的明月、灰黃的夕陽,還可鼓勵有興趣的學生拿起畫筆,借助線條、色彩、構圖,描繪出所想象的古詩的畫面。這種繪畫和美術課上的繪畫有很大的區(qū)別。美術課上對畫法有一定的要求,古詩的繪畫應盡可能給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不管學生畫得如何,教師都應盡量進行鼓勵和表揚,并且適時評議,還可選較好的學生作品進行展示,使賞詩、賞畫相得益彰,從而將教學推入一個。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詩歌語言之美、意境之美的理解,又能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繪畫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

3.將表演藝術融入到詩歌教學之中。

在古詩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法,它最大的優(yōu)點是能擺脫那種單調乏味的朗誦和可有可無的回答,使學生真正地走進作品的深處,揣摩詩人的內心;學生的視野、思想不會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里,而是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最好是把學習變成一種游戲,使孩子在游戲中學習知識,這是優(yōu)良教育的基本原則。”因此老師應鼓勵學生在學中演,在演中學,體悟詩歌的言外之意,進行聯想、想象和創(chuàng)造。這里的表演,可以是教師的、學生的,也可以是師生同臺獻藝。

如教學《游子吟》:母親密密縫著衣裳,兒子躺在床上漸起鼾聲,一盞油燈,一輪明月,勾勒出了一副慈母情深的美麗圖景,讓人倍感溫暖;教學《贈汪倫》:一葉扁舟載著李白,汪倫舉杯踏歌而來,李白不禁吟詩贈友,情深意長……每一首古詩都可以演繹成一個個動人的情境故事,師生分工合作,不僅能融洽師生關系,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文意境,而且能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

四、結語

總之,詩歌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應當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應當成為新時期語文教師不斷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課題。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我們更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與其鋪排分析浪費時間,不如多讀多背幾首好詩,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把學生領進廣闊的詩歌天地。

參考文獻:

[1]董宗森.讀畫歌古詩教學法[N].語文報?教師版,2009.1,(136).

第6篇:芙蓉樓送辛漸詩意范文

詩歌鑒賞作為必考題近年已漸趨穩(wěn)定。

首先是內容趨向穩(wěn)定:一般從詩歌的意象、意境、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等方面來命題。

其次是考查的形式趨向穩(wěn)定:即主觀簡答取代客觀題成為主要形式。02年把客觀題改為主觀表達題,并由Ⅰ卷移到Ⅱ卷,這就出現了完全意義上的詩歌鑒賞,即對詩歌既要理解透徹又要表達清晰。06年至今只有北京上海兩卷設計了選擇題和簡答題。11年北京卷另有200字的小作文,12年則是 “由景及理”詩歌技巧拓展賞析。題型穩(wěn)定的同時數量也基本穩(wěn)定在兩小題,分值則普遍從09年之前的6分上升到8分。

第三是詩歌的樣式趨向穩(wěn)定:選材以詩為主、詞為次、曲最少。06年17套試題中詩占12套之多,詞3套,曲2套。08年18套試題中考查詞的有3套,09年升到6套,曲兩年都只有2套。近三年(2010——2012)則漸趨集中考查律詩、絕句和詞三種體裁。

第四是取材范圍穩(wěn)中有變:以唐宋詩詞為主,其它朝代作為點綴。唐詩高地名家輩出佳作如林。除了李杜雙峰對峙的藝術顛峰外還形成了流派紛呈群星璀璨的局面。魯迅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p>

宋詩是唐詩之后的另一支奇葩。宋人一生勤奮創(chuàng)作,著作等身,宋詩自有其獨特魅力。唐詩代表了高度成熟的典范,宋詩則代表了求變求新的典型,形成了兩大系統(tǒng)。宋人以議論理趣入詩,其哲理詩成為詩歌史上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淪于敵手,愛國之士“位卑未感忘憂國。”陸游、辛棄疾、李清照等滿懷赤誠地唱出了憂國憂民的時代最強音。他們把自己的終生追求和國家命運完全融為一體。作為民族精神核心的愛國主義結晶的作品受到重視也就不奇怪了,這也正是宋代詩歌漸受重視的原因。09年的江蘇卷以岳飛的《滿江紅》入題,四川卷以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入題就是明證。

09年的出題者也和08年的一樣依然對唐宋詩詞青睞有加,宋詩均占到50%,10年和11年分別有9首和10首,2012年有所下降考了7首,卻也占了比例最高的41%。甚至在同一年有詩人的兩首作品均入選(10年陳與義、12年楊萬里)。唐詩則基本穩(wěn)定在3首或4首,因此宋代詩詞的復習應成為我們備考的重點。同時,從作者來看,以名家作品為主,但作者的范圍在逐漸擴大。例如,09年的試卷中,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辛棄疾等名家大家的詩占到18套試題的77%。10年之后名家名作淡出,作品陌生化漸成命題者的共識。2012年“李杜歐蘇”等著名詩人一個都沒有,比較熟悉的僅賈島、楊萬里、元好問等六七個,學生少見甚至老師也感陌生的則不少:晚唐的修睦(大綱卷)、金朝的王寂(重慶卷)、元朝的白珽(廣東卷)和曹伯啟(四川卷)等。

以上簡要梳理了近年詩歌鑒賞的幾個變化,它是復習備考的基礎。下面結合詩歌教學的特點和復習迎考要點談談如何引導學生學之有方、習之有得、用之有效。

一、積累

感性積累對語言的學習非常重要,“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惫P者常引用香菱學詩鼓勵學生樂于積累勤于積累。我們不妨來重溫一下天才作家曹雪芹的高見:“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詩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當明白詩歌得用王、李、杜三家共計五百首左右的名作作為底子時,他們再次悟到積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復習

授之以漁,綱舉目張。高考多從詩歌的意象、意境、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等方面來命題,下文就前三類進行舉例分析。

(一)表達技巧歷來是主要題型,我們要熟悉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答題時要準確全面地判斷并規(guī)范地表達。典型例題:裴潾的《裴給事宅白牡丹》。這首詩是怎樣描寫白牡丹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解題思路: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要先整體把握從詩作的藝術構思入手。其次指出表現手法及其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第三分析該手法的效果。參考答案:用“玉盤”作比形象地寫出了白牡丹的高潔。以冷露、月白、風清襯托了白牡丹的超凡脫俗。觀賞紫牡丹時車水馬龍、觀者如云的喧囂情景與下聯無人問津白牡丹、庭園寂寥的冷落景象構成了鮮明對比,寫出了二者迥然不同的際遇。表達了作者對白牡丹冰清玉潔卻無人賞識的同情,同時也抒發(fā)了自己無人賞識的幽怨之情。

(二)把握詩歌的意象和意境和詩歌的形象是感受詩情、領悟詩意的基本途徑。

首先理解記憶參考資料中那些具有象征和比興意義的自然物象即自然意象。它們往往是喻人之物,或是寓志之物,或是寄情之物,詩人借助特殊意象抒感。比如,詩人欲抒發(fā)閑情雅致,多以清風、明月、泉溪、花草等意象入詩;詩人想表達高潔堅貞之志,多借助松、菊、梅、竹等意象寫意;詩人要抒發(fā)凄涼悲傷的思緒、孤獨惆悵之情,又多憑冷雨、梧桐秋蟬、落日、古道等意象傳遞。意象包括“意”和“象”兩方面的內容。這里的“意”指的是詩歌中的思想感情;這里的“象”指的是詩歌中人和物的形象。所謂“意象”就是作者主觀情感和客觀物象的融合。所謂“意境”就是寄托詩人情感的一系列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而成的意蘊豐富的境界,具體包含景、情、境三方面內容。唐代詩人王昌齡就提出“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同時,他把境界分為三類:物鏡、情境、意境。意象是詩歌的基礎,意境是詩歌的畫面,詩情是詩歌的內涵。鑒賞一首詩歌必須從意象著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詩情。“意象——意境——詩情”是鑒賞詩歌從局部到整體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常用的意境術語有“雄壯開闊、壯闊深遠、生機勃勃、恬靜優(yōu)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涼”等。

古詩中有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諸如沙場將士與居所閑人、得志官宦與失路文人、建功立業(yè)者與報國無門之人、積極仕進者與江湖隱逸者等。這些知識多用于解答用典類題目。例如,08年浙江卷中“大夫澤畔行吟處,司馬江頭送別時”中的“大夫”和“司馬”各指誰?12年江蘇卷第二小題“詞中三、四兩句刻畫了什么樣的主人公形象?”

(三)分析詩歌的語言特色: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歷來講究“煉字”“煉句”“推敲”,所以“詩眼”的考查是一個重要的考點。例如06年福建卷的“只有空床敵素秋”的“敵”,11年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對“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進行賞析以及12年簡要賞析“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精妙的描寫。09年四川卷中分析“入”和“摩”的表達效果以及12年簡析“空”字(11年天津12年湖北安徽均為煉字題型)。其次是語言風格的考查,答題術語: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委婉含蓄、雄渾豪壯、簡練生動、都用口語等。

三、追本溯源,以簡馭繁

復習當然不能集中突破,而應細水長流,講究潤物細無聲的涵詠陶冶。12年所學的古詩是個重要寶藏,尤其高中三年的所學應充分挖掘其價值。分析講解時要盡量聯系課本知識,追本溯源以期源清流明。只有這樣才可使學生免于題海跋涉。下面以2005年全國卷Ⅱ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為例,說明如何在課內外架設知識之橋,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甜頭。

第一小題平易而直接,學生也多能從許多學過的思鄉(xiāng)念親的詩歌中推斷出表達了“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孤寂之情。第二問是“作者怎樣寫‘思家’的?語言上又有什么特點?”一是通過“抱膝獨坐”的細節(jié)來表現;二是通過一幅想象的畫面,即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以此來表現“思家”的;三語言特色是樸實無華。這里考查了表現手法和語言風格。語言風格不難,“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愛唱《琵琶行》”白居易文如其名,老嫗能解自然明白曉暢。前題難度較大,學生的答題情況也說明了這點。但筆者感到很遺憾,畢竟我們類似技巧的詩學了不少了。筆者開始引導他們溫故而知新:很快找到了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和柳永《雨霖鈴》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這種手法很重要,想象出來的虛境是還沒有發(fā)生的,它表現的情感將延續(xù)到未來而不斷絕。對面落筆,往往虛寫,詩人不從自己的角度著筆,而從對方入手,進行懸想揣測,從而曲折達意。杜甫的《月夜》堪稱典范。安史之亂,作者妻離子散,自己身在長安,妻子卻遠在鄜州,兩地阻隔,生死莫測,詩人內心情感激蕩,如波濤洶涌;但表現時卻從對面落筆。另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也都用此法。經過這樣的舉例聯系使學生看到了希望和方向,最重要的是克服了他們恐懼、浮躁心理。前者是從無從下手到無所是從最終無所事事一塌糊涂;后者是急于求成拋棄課本最終欲速則不達。

無獨有偶,06四川卷又考了這一知識點:第二小題問“‘竹窗斜漏補衣燈’這一耐人尋味的畫面中蘊含了哪些感情?”所以,只有真正扎實地掌握了技能,方可以不變應萬變。

詩歌是美的,即使作為考題也無損她的藝術魅力,所以教師要授之以漁使之綱舉目張、善于追本溯源教會以簡馭繁。我們要突破詩歌鑒賞這一難點,使之成為亮點、興奮點和審美點,既要學習繼承燦爛的古代文化又要提高解題的技能技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張斌.2012年高考詩歌鑒賞題盤點[J].語文建設,2012,(07—0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