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腫瘤臨床論文范文

腫瘤臨床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腫瘤臨床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腫瘤臨床論文

第1篇:腫瘤臨床論文范文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8月至2012年2月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yī)院42例MOGCT患者,所有病例均經(jīng)病理學診斷證實。按照腫瘤病理分型包括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16例(38.1%)、未成熟畸胎瘤12例(28.6%)、無性細胞瘤6例(14.3%)、卵黃囊瘤4例(9.5%)、絨毛膜癌1例(2.4%)、胚胎癌1例(2.4%)、多胚胎癌1例、左側卵巢成熟性畸胎瘤鱗狀上皮癌變1例。臨床資料包括患者年齡、主要癥狀、體征、病理診斷、分期、手術方式、化療方案及隨訪情況等。該研究得到四川大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手術方式

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有生育要求的行保留生育功能手術,僅行患側附件切除術或患側腫瘤切除術;無生育要求的根據(jù)腫瘤分期、組織學類型及轉(zhuǎn)移瘤大小范圍等行卵巢癌根治術或腫瘤細胞減滅術,全面探查盆腹腔,行全子宮加雙側附件切除術、大網(wǎng)膜闌尾切除術及盆腔淋巴結切除術,腫瘤細胞減滅術則盡最大努力使殘存瘤灶直徑<2cm。

1.3靜脈化療方案

BEP方案:博來霉素15~30mg/d,5天方案中第1天(d1)及第3天(d3)靜脈輸注;依托泊苷100mg/m2•d,第1天至第5天(d1~d5)靜脈輸注;順鉑20mg/m2•d,d1~d5,28天為1個周期,共1~8個周期。不能耐受BEP方案的采用BVP方案:博來霉素15~30mg/d,d1~d3;長春新堿1.5mg/m2•d,d1;順鉑20mg/m2•d,d1~d5。含有滋養(yǎng)細胞成分的給予EMA-CO方案:依托泊苷100mg/m2•d,d1~d2;放線菌素D400μg/m2•d,d1~d2;甲氨蝶呤100mg/m2+200mg/m2,d1;長春新堿1mg/m2•d,d8;環(huán)磷酰胺600mg/m2•d,d8。

1.4隨訪

所有患者均在術后開始隨訪,生存期為患者開始治療至死亡或最后隨訪的時間。失訪患者生存期計算至末次隨訪日。隨訪資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況、診療過程、生存狀態(tài)、化療毒副反應及生殖內(nèi)分泌情況等。

1.5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Fisher''''sExactTest檢驗,全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計算。

2結果

2.1臨床特征

2.1.1臨床表現(xiàn)

患者發(fā)病年齡6~52歲,中位發(fā)病年齡13.4歲,25歲以下患者占57.1%(24/42),26~35歲占33.3%(14/42),超過35歲患者約9.5%(4/42)。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16例,38.1%)、下腹脹痛(23例,54.8%)及腹部包塊(23例,54.8%)。以腹痛就診的16例患者中2例出現(xiàn)卵巢囊腫蒂扭轉(zhuǎn);以腹脹就診的23例患者,B超檢查均發(fā)現(xiàn)有盆腔包塊,其中有5例初診時發(fā)現(xiàn)有腹水;此外有1例以發(fā)熱就診,2例體檢時發(fā)現(xiàn)卵巢囊腫就診。42例患者均予手術治療,術中發(fā)現(xiàn)包塊最大約30cm×20cm×20cm,平均腫瘤直徑為11.5cm。

2.1.2手術方式

初次手術,42例患者中有30例保留生育功能。

2.1.3FIGO分期

按FIGO手術病理分期(2000年),Ⅰ期18例(其中ⅠA期12例、ⅠB期2例、ⅠC期4例),Ⅱ期6例(其中ⅡB期2例,ⅡC期4例),Ⅲ期11例(其中ⅢB期1例,ⅢC期10例),Ⅳ期2例。Ⅰ期+Ⅱ期占57.1%(24/42)。此外,尚有5例為外院行單純囊腫剝除術,術后病理檢查發(fā)現(xiàn)惡性腫瘤于我院化療,未行再次分期手術。

2.1.4化療情況

42例患者中有6例(包括1例無性細胞瘤ⅠA期、3例未成熟畸胎瘤ⅠA期、1例卵黃囊瘤ⅠA期及1例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術后未補充化療。31例患者接受BEP方案,3例因不能耐受BEP方案予BVP方案化療,1例絨毛膜癌及1例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左側卵巢卵黃囊瘤伴灶性滋養(yǎng)細胞分化)給予EMA-CO方案化療。

2.2預后

截止2014年3月,隨訪時間25~91個月,中位隨訪時間43個月,2例失訪。

2.2.12年生存率

隨訪2年,2例失訪,1例死亡,無瘤生存24例,2年復發(fā)及帶瘤生存15例。2年生存率97.5%(39/40),死亡者為1例Ⅳ期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患者。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患者的2年生存率(93.8%)與其他類型腫瘤患者2年生存率(100.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2年復發(fā)率37.5%(15/40),而在15例復發(fā)及帶瘤生存患者中,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占66.7%(10/15),未成熟畸胎瘤、絨毛膜癌、卵黃囊瘤及胚胎癌各有1例,各占6.7%。

2.2.25年生存率

42例患者除2例失訪外,40例中隨訪滿5年者17例,死亡2例。5年總生存率88.2%(15/17)。Ⅰ~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100.0%)高于Ⅲ~Ⅳ期(66.7%),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ⅢA期以上患者6例,2例Ⅳ期和ⅢC期惡性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患者分別于術后18個月和26個月死于腫瘤進展或全身轉(zhuǎn)移。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60.0%)低于其他類型腫瘤患者(100.0%),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例死亡的患者均為惡性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其腫瘤成分中均合并有卵黃囊瘤成分。

2.2.3生育功能影響

保留生育功能的30例患者中,1例失訪,隨訪至今1例復發(fā)的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12例復發(fā)患者二次手術有7例再次保留子宮及一側附件,4例卵巢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及1例胚胎癌患者二次手術予全子宮加雙側附件切除術。對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進行隨訪觀察,23例患者中有5例為,尚無月經(jīng)來潮,18例青春期后患者化療期間予曲普瑞林保護卵巢功能,化療結束后3~6月復潮,月經(jīng)周期規(guī)律,經(jīng)量正常,復查性激素水平無明顯異常。

3討論

3.1臨床特征及預后相關因素

MOGCT好發(fā)于年輕女性甚至,主要包括卵黃囊瘤、未成熟畸胎瘤、無性細胞瘤、胚胎癌、原發(fā)性絨毛膜癌以及混合性生殖細胞瘤。在本研究中,患者年齡最小6歲,中位發(fā)病年齡13.4歲,35歲以上患者僅占9.5%。雖然MOGCT卵巢卵黃囊瘤可產(chǎn)生甲胎蛋白(AFP),含有絨毛膜癌成分的腫瘤能產(chǎn)生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并以此作為腫瘤標志物作為病情監(jiān)測的依據(jù)。在發(fā)病早期,因發(fā)病年齡小等因素,往往被忽視,待到有癥狀就診時腫瘤多較大。在本組資料中最大腫瘤約30cm×20cm×20cm,平均腫物直徑為11.5cm。故而我們認為應加強對青春期甚至青春前期女性生殖系統(tǒng)疾患的關注,力爭早診斷、早治療。既往研究表明,MOGCT中除無性細胞瘤預后較好外,其他各類非無性細胞瘤惡性程度較高,其腫瘤成分中混合有卵黃囊成分可作為一個獨立的不良預后因素。混合性細胞腫瘤中卵黃囊瘤成分所占比例相對較高。Kojimahara等報道,33例卵黃囊瘤中,單純型18例,混合型13例,25例予BEP方案化療,5年生存率87%。在本組資料中,雖然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5年生存率(60.0%)與其他類型腫瘤(100.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我們發(fā)現(xiàn)2例死亡患者均為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其腫瘤成分中都合并有卵黃囊瘤成分,且2年復發(fā)患者中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占66.7%。因此,我們認為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預后相對較差。然而,目前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的化療,除了合并有特殊成分如絨毛膜癌,其化療方案較為明確地選用EMA-CO(依托泊苷+放線菌素D+甲氨蝶呤+長春新堿+環(huán)磷酰胺)等針對滋養(yǎng)細胞腫瘤的化療藥物取得較好治療效果外,其他仍然以BEP(博來霉素或平陽霉素+依托泊苷+順鉑)或BVP(博來霉素或平陽霉素+順鉑+長春新堿)為主,但其治療效果遠不如單純生殖細胞腫瘤,故而對混合性MOGCT應給予個體化治療,針對其腫瘤成分不同選擇不同的化療方案。Al-Jumaily等報道,1例12歲的混合有高度惡性肉瘤成分的生殖細胞腫瘤,其腫瘤成分合并有20%卵黃囊瘤、30%成熟畸胎瘤、40%胚胎性癌、5%絨毛膜癌及5%的肉瘤成分,在給予經(jīng)腹盆腔包塊切除+右側附件切除+大網(wǎng)膜切除+淋巴結取樣術后,隨病情調(diào)整化療方案,總共給予了6療程的BEP方案和4療程VAC(長春新堿、放線菌素D和環(huán)磷酰胺)方案化療,患者獲得了32個月的無瘤生存期。據(jù)報道,腫瘤病理分期、腫瘤大小及徹底的減瘤術也與MOGCT的預后密切相關,MOGCT的早期患者預后明顯好于進展期,而殘存瘤灶直徑≤2cm者預后好于減瘤未徹底的患者。在本研究中,不同病理分期、腫瘤大小的5年生存率比較,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是否與研究中病例數(shù)較少等因素有關,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3.2手術治療

MOGCT患者絕大多數(shù)未婚、未育。至20世紀70年代起,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已使大多數(shù)渴望生育的婦女經(jīng)治療后獲得了妊娠。在本組資料中,42例患者中有30例保留生育功能,除1例復發(fā)的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患者死亡以外,其余患者均存活。保留生育功能手術與子宮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既往報道中,我們曾對生殖細胞腫瘤患者保守治療后進行了追蹤隨訪,有生育計劃的20例患者中,13例患者有15次妊娠,9次足月分娩。本研究中,30例患者大多年幼,至隨訪結束尚未了解到有正常妊娠分娩的病例,目前所有保留生育功能手術患者均在繼續(xù)隨訪中。在Zanetta等的研究中,回顧性分析了169例MOGCT,盡管其中有58例患者病變范圍超過卵巢,仍共有138例實行了保守手術,81例術后進行了輔助化療,總存活率達到94%,保守手術與子宮加雙側附件切除術患者存活率無顯著差異。故而,多數(shù)學者認為,保留生育功能對MOGCT預后影響不明顯。MOGCT的子宮和卵巢復發(fā)相對少見,即使腫瘤復發(fā)也多不累及子宮及對側卵巢,切除對側卵巢及子宮并不改善預后。年輕患者有生育需求,不論腫瘤期別,只要有正常卵巢組織存在,均可行保守手術治療。

3.3化療及卵巢功能保護

MOGCT對化療藥物高度敏感,目前化療方案首選以博來霉素為基礎的BEP方案或BVP方案,另外還有VAC及VAC/EI(VP-16,異環(huán)磷酰胺)等針對特殊類型的二線方案。BEP及BVP方案作為MOGCT目前最為有效的一線化療方案,化療毒副反應相對較小。在本研究中42例患者中,30例接受BEP方案化療,3例因不能耐受BEP方案,予BVP方案化療,1例絨毛膜癌及1例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左卵巢卵黃囊瘤伴灶性滋養(yǎng)細胞分化)給予EMA-CO方案化療。本組資料42例患者2年及5年總生存率分別為97.5%及88.3%,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但是因博來霉素、多柔比星類和長春新堿等有終生劑量,且化療藥物的毒副反應如順鉑的腎毒性,博來霉素和平陽霉素的肺纖維化,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的心臟毒性等問題,對于年幼不能耐受化療的患者及晚期復發(fā)已達終生劑量的MOGCT患者,更理想的化療方案尚待進一步探討完善?;熕幬飳π韵偌吧彻δ艿母狈磻1憩F(xiàn)為卵巢功能早衰、閉經(jīng)。部分患者化療結束后2~3個月恢復正常月經(jīng)及生殖功能,但也可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損傷。對行保留生育功能手術的年輕患者,化療期間應考慮保護患者的卵巢功能,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應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Gn-RHa可耗盡垂體促性腺細胞上的GnRH受體,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或直接阻斷卵巢雌、孕激素的合成,使卵巢在化療期間處于靜息狀態(tài),從而起到保護卵巢的作用。有正常月經(jīng)來潮的患者在化療期間予曲普瑞林保護卵巢功能,化療后均恢復正常月經(jīng)。本研究中,18例保留生育功能的青春期后患者化療期間予曲普瑞林保護卵巢功能,化療結束后3~6個月復潮,月經(jīng)周期規(guī)律,經(jīng)量正常,復查性激素水平無明顯異常。

4.總結

第2篇:腫瘤臨床論文范文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50例,按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5例,入選病例Kamofsky評分(KPS)≥60分,且均經(jīng)細胞學檢查或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其中,實驗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65~86歲,平均年齡(73.2±2.5)歲,胃癌10例,食管癌6例,直腸癌6例,結腸癌3例;對照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66~86歲,平均年齡(73.6±2.4)歲,胃癌10例,食管癌7例,直腸癌5例,結腸癌3例。入選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癌癥類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單純采用香菇多糖治療,將20mg香菇多糖針劑溶于250mL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靜脈滴注,2周治療1次。

1.2.2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艾迪注射液(貴州益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52020236)治療,將100mL艾迪注射液溶于400mL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靜脈滴注,1次/天,3個月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28天。兩組患者均進行2年的跟蹤調(diào)查。

1.3療效評定按WHO標準評價治療效果,療效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wěn)定、進展。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毒副作用與生存質(zhì)量。

1.4數(shù)據(jù)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錄入Excel數(shù)據(jù)庫,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珚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療效經(jīng)治療,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48.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2.0%,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毒副作用治療過程實驗組共出現(xiàn)13例胃腸道反應,其中Ⅰ級11例、Ⅱ級2例;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2.0%,低于對照組的56.0%。

2.3患者生存期隨訪調(diào)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平均生存期為(16.32±2.29)個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8.66±2.61)個月,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122,P<0.05)。

3討論

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預后較差,多數(shù)患者無手術治療機會,惡性腫瘤已成為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臨床上需給予合適的治療方法。老年腫瘤患者常伴有多種內(nèi)科疾病,對化療及放療的耐受度較差,風險較大,治療方案選擇困難。因此,改善老年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zhì)量尤為重要。據(jù)報道指出,采用艾迪注射液治療老年消化道腫瘤患者可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大量研究證實,艾迪注射液具有消瘀散結、清熱解毒、扶正祛邪的效果,可抵抗腫瘤,還可提高機體免疫力。艾迪注射液為中藥制劑,已成為治療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的有效藥物,制劑中含有斑蝥、刺五加、黃芪、人參等藥物,具有雙相廣譜抗癌效果?,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斑蝥活性成分斑蝥素具有較佳的抗癌活性,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RNA和DNA合成,且抗癌過程中不會產(chǎn)生骨髓抑制;刺五加含有刺五加多糖,具有明顯的癌細胞抑制作用;黃芪多糖可提高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吞噬功能,起到殺死癌細胞的效果,還具備較強的解毒功能;人參提取物含有人參多糖和多種皂苷,具有提高白細胞、抑制腫瘤新血管生成、抑制細胞因子生長、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機體適應性等作用。經(jīng)治療,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48.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2.0%,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2.0%,低于對照組的56.0%;實驗組平均生存期為(16.32±2.29)個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8.66±2.61)個月,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文實驗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提示艾迪注射液治療老年晚期消化道腫瘤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延長生存期,減輕毒副反應,提高生活質(zhì)量,改善預后。

第3篇:腫瘤臨床論文范文

1.1一般資料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妊娠合并婦科良性腫瘤患者,年齡22~43歲,平均年齡(29.76±5.54)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65±2.66)周,排除凝血機制障礙、嚴重內(nèi)外科合并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各4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者均為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切口在下腹正中,子宮下段橫切口,在胎兒娩出后宮體內(nèi)肌內(nèi)注射縮宮素20U。觀察組患者在剖宮產(chǎn)術結束后同時進行腫瘤剔除術,在對剖宮產(chǎn)切口進行縫合時,子宮娩出腹腔,對子宮肌瘤的大小、數(shù)目、位置進行觀察,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切口,行剔除術。在剔除子宮前,將縮宮素20U注射入基底部及肌瘤四周,將肌瘤分離并剔除,采用1-0可吸收線對肌壁瘤腔進行縫合,之后褥式鎖邊縫合,在縫合時注意不留死腔。觀察無活動性出血后,將子宮送回腹腔,對于滲血的針眼部位,采用細絲線縫合或者用紗布按壓,術后常規(guī)靜脈滴注抗生素3d,肌內(nèi)注射縮宮素10U,2次/d,共3d。參考組患者剖宮產(chǎn)術后根據(jù)產(chǎn)婦恢復情況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24h陰道出血量,詳細記錄兩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惡性惡露持續(xù)時間。

1.4統(tǒng)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24h陰道出血量與參考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及惡性惡露持續(xù)時間均明顯短于參考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發(fā)生率在0.3%~2.6%左右,其中合并卵巢腫瘤幾率為0.08%~0.90%,而21~31歲的女性為疾病的多發(fā)人群。通過妊娠早、中、晚期對腫瘤進行動態(tài)檢查對于明確診斷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通過早期診斷能夠?qū)崿F(xiàn)早診斷、早治療,有效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目前臨床關于剖宮產(chǎn)術與子宮肌瘤剔除時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傳統(tǒng)臨床認為在剖宮產(chǎn)術中同時進行肌瘤剔除極易導致感染、出血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不利于患者康復。然而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進展,學者發(fā)現(xiàn)在剖宮產(chǎn)術中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有效避免了分娩后子宮肌瘤對子宮修復的影響,患者產(chǎn)后出血量明顯減少,床褥感染率明顯降低,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有效阻滯了肌瘤的繼續(xù)發(fā)展,具有較大的使用價值。然而并非所有患者均適合在剖宮產(chǎn)術中行子宮肌瘤剔除術,若操作不當極易引起產(chǎn)后出血等嚴重并發(fā)癥,因此在手術前,醫(yī)護人員需要對肌瘤數(shù)目、大小、部位及性質(zhì)等進行全面準確的觀察,從而對肌瘤綜合情況進行評估,嚴格掌握適應證,給予患者針對性的治療。在手術操作中為減少損傷的發(fā)生,醫(yī)護人員要嚴格手術操作,尤其是存在出血傾向、肌瘤較大的患者,需要常規(guī)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之后再行肌瘤剔除術,在對瘤核進行分離時,盡量沿包膜進行分離,同時結扎血管以止血,在手術中減少對過多組織的剪切,從而減少術后出血的發(fā)生。對于肌瘤數(shù)目較多或者肌瘤體積較大患者,術后盡量腹腔引流,從而保證滲液能夠及時被排出,有效減少繼發(fā)感染的發(fā)生。在妊娠期,卵巢腫瘤可出現(xiàn)破裂、蒂扭轉(zhuǎn)等,偶爾可對盆腔產(chǎn)道進行阻塞,而臨床判斷其良性或者惡性難度較大,因此在進行剖宮產(chǎn)之前需要對卵巢腫瘤的情況進行評估,觀察是否出現(xiàn)破裂、扭轉(zhuǎn)或者惡性情況等,并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

第4篇:腫瘤臨床論文范文

1.1臨床資料患者女性,36歲。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腹部陣發(fā)性絞痛,隨后出現(xiàn)便意,為小塊狀成形便,表面覆有黏液、膿血,6~8次/日。電子腸鏡示距15cm處可見5cm×4cm大小息肉樣腫塊,表面高低不平。臨床診斷:直腸占位。腸鏡病理活檢報告:(直腸)小塊黏膜中見散在核大異型細胞伴炎細胞浸潤,建議腫塊切除后進一步檢查。遂行直腸癌根治術。術中見腫塊位于直腸上部,緊接乙狀結腸。腫瘤外浸到漿膜層,尚未累及腸外組織和器官。

1.2方法標本經(jīng)4%甲醛固定,常規(guī)脫水、石蠟包埋,4μm連續(xù)切片,HE染色,光鏡觀察。免疫組化染色采用EnVision二步法。所用一抗vimentin、SMA、desmin、ALK1、CD117、KP1、CD30、CD34、AE1/AE3、myogenin、H-caldesmon和HMB45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2結果

2.1巨檢腸管一段,長13cm,直徑3cm,距一側切緣5cm處見一境界較清楚的黏膜下腫塊,大小5cm×5cm×5cm,突出于腸腔,表面見潰瘍,無包膜;切面灰白色、質(zhì)中,無壞死、出血。

2.2鏡檢腫瘤組織彌漫浸潤黏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局部腸黏膜層炎性壞死,有潰瘍形成。腫瘤組織主要由長梭形、短梭形細胞呈束狀交錯排列,部分排列緊密,部分排列疏松,間質(zhì)黏液變性,瘤細胞無明顯異型性,可見核分裂。間質(zhì)中有大量慢性炎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為主,也見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彌漫浸潤。

2.3免疫組化瘤細胞vimentin、SMA和desmin(+),Ki-67陽性指數(shù)為20%,ALK1、CD117、KP1、CD30、CD34、AE1/AE3、myogenin和H-caldesmon均(-)。病理診斷:(直腸)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患者術后恢復良好,隨訪至今18個月,無復發(fā)。

3討論

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是一種少見的間葉性腫瘤。1973年Bahadori和Liebow描述了一種發(fā)生于肺的病變,稱為漿細胞肉芽腫。此后,根據(jù)構成細胞主體的不同出現(xiàn)過多種名稱來描述該病,如炎性假瘤、黃色肉芽腫、黃瘤性炎性假瘤、炎性肌纖維母細胞增生和炎性假瘤等。WHO(2002)軟組織腫瘤分類將其命名為炎性肌纖維母細胞性腫瘤(IMT)。該腫瘤目前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組織學類型,其生物學行為已在WHO分類中列入中間性(偶有轉(zhuǎn)移)一組,其復發(fā)率約25%,轉(zhuǎn)移率<5%。但其形成原因、與局部炎癥有/無明顯關系及其生物學行為在少數(shù)病例是否表現(xiàn)出惡性等問題,至今仍為文獻關注的熱點。

3.1臨床表現(xiàn)IMT好發(fā)于兒童和青少年,常見部位為肺、腸系膜、后腹膜以及四肢軟組織。發(fā)生于直腸的IMT報道少見。Coffin等于1995年報道了首例發(fā)生于直腸的IMT,至今國內(nèi)外報道僅5例直腸IMT,加之本例共6例(表1)?;颊甙l(fā)病年齡13個月~60歲,臨床癥狀無特異性,多為貧血、腹痛、體重下降,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血便等。直腸IMT易被臨床醫(yī)師誤診為惡性腫瘤,因其臨床癥狀和腸鏡檢查、病理活檢都表現(xiàn)出腫瘤特點,加之腹腔臟器的IMT常常表現(xiàn)出侵襲性生長和復發(fā)的特點,更突顯出病變的腫瘤特性。

3.2組織學大部分IMT為界限清楚的結節(jié)狀或分葉狀腫塊,部分呈浸潤性生長。腫瘤切面灰白或灰黃色,質(zhì)中、偏硬,可伴有黏液變及出血、壞死等。鏡下梭形肌纖維母細胞、纖維母細胞和炎癥細胞構成IMT的3種基本結構。基于此,Coffin等總結了IMT具有以下組織學特點:①梭形肌纖維母細胞疏松排列,周圍有水腫性黏液樣背景,其中有大量血管和炎性細胞類似肉芽組織、結節(jié)性筋膜炎或其他反應性病變;②增生的梭形細胞緊密束狀排列,伴有不同程度的黏液和膠原化區(qū)域以及彌漫性炎細胞浸潤,類似于纖維組織細胞瘤或平滑肌腫瘤;③有板形膠原,細胞密度低、炎性細胞稀少,類似瘢痕或韌帶樣型纖維瘤病。

3.3免疫組化腫瘤細胞vimentin彌漫陽性,多數(shù)病例desmin陽性,SMA可灶性至彌漫陽性,約1/3病例局灶CK陽性,部分病例ALK陽性。

3.4鑒別診斷直腸IMT需要與直腸的其他梭形細胞病變鑒別。①胃腸平滑肌肉瘤:多發(fā)于中老年人,兒童罕見。瘤細胞豐富,異型性明顯,核常呈雪茄樣,核分裂象多見,并見病理性核分裂象。瘤細胞呈長的束狀排列,胞質(zhì)豐富、紅染,間質(zhì)內(nèi)一般不含大量的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灶。免疫組化actin和h-caldesmon呈彌漫陽性。②胃腸炎性纖維肉:體積較小,內(nèi)窺鏡下常表現(xiàn)為小的息肉狀突起,可伴有潰瘍形成,有時可帶蒂,形似腫瘤。鏡下見病變多位于黏膜下層,由梭形間質(zhì)細胞組成,呈交織的短束狀排列,常圍繞血管形成旋渦狀或洋蔥皮樣結構,背景常呈黏液樣,炎癥細胞成分較雜,以嗜酸性粒細胞多見。免疫組化梭形細胞vimentin、CD34和fascin陽性。③胃腸間質(zhì)瘤:梭形細胞為主型瘤細胞常呈梭形交織的短束狀或旋渦狀排列,也可呈魚骨樣排列,有時可看到器官樣、假菊形團樣結構;上皮樣細胞為主型的瘤細胞呈巢狀、片狀分布,胞質(zhì)透亮、空泡狀或深嗜伊紅染色。免疫組化CD34和CD117陽性。④霍奇金淋巴瘤:病變由單核霍奇金細胞和多核RS細胞組成,背景中有數(shù)量不等的非腫瘤性小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漿細胞、纖維母細胞和膠原纖維。免疫組化示CD30和CD15陽性。⑤惡性黑色素瘤:直腸惡性黑色素瘤常位于直腸下端和齒狀線附近,大體呈結節(jié)息肉狀,臨床就診時常伴有腹股溝淋巴結轉(zhuǎn)移。鏡下可見不等量的黑色素顆粒,腫瘤結構復雜,細胞形態(tài)多樣,瘤細胞類型可分為大透明細胞、小透明細胞、大上皮樣細胞、小上皮樣細胞、瘤巨細胞和梭形細胞6種。免疫組化HMB45、S-100和vimentin陽性。⑥肉瘤樣癌:直腸肉瘤樣癌是一種具有雙向分化的少見腫瘤,該腫瘤侵襲性強,進展快。鏡下主要由上皮樣細胞和梭形細胞組成,核分裂和病理性核分裂易見。免疫組化CKpan和EMA陽性,而非上皮源性標記SMA、CD117、CD34、desmin和S-100陰性。

第5篇:腫瘤臨床論文范文

論文的參考文獻的撰寫是作者對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也是對科學研究的嚴謹態(tài)度,本文結合了心理護理論文參考文獻的寫作標準格式和要求等范例,來幫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心理護理論文參考文獻的寫作,歡迎大家閱讀借鑒。

心理護理論文參考文獻:

[1]丁娜,胡成文,陶艷,等.惡性腫瘤患者死亡焦慮與焦慮、抑郁的相關性研究[J].醫(yī)學與哲學,2015,36(18):78-81.

[2]趙秋歌.首次化療惡性腫瘤患者心理護理的觀察[J].醫(yī)學信息,2015,28(46):168-169.

[3]程和瑞,翟西菊,亓德美,等.奧氮平治療伴腫瘤相關性焦慮抑郁腫瘤的療效觀察[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15,13(4):28-30.

[4]崔孝菊.惡性腫瘤患者心理問題調(diào)查及護理對策[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19(2):106-108.

[5]黃露,梁鍵,林海珍,等.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對惡性腫瘤患者心理狀況干預研究[J].光明中醫(yī),2015,30(1):155-157.

[6]張婧.對住院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5,13(13):62-63.

心理護理論文參考文獻:

[1]王懷素.心理護理干預對小兒白血病病人心理狀況影響的研究[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4,21(11):1489-1490.

[2]婁春燕.個性化護理干預對小兒白血病骨穿和腰穿依從性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2,13(11):100-101.

[3]韓靜,劉均娥,肖倩,等.學齡期白血病患兒的心理行為狀況及其護理干預現(xiàn)狀[J].中華護理教育,2009,6(5):219-221.

[4]梁艷梅,雷永紅,韋慧,等.護理干預對小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初次化療的效果研究[J].內(nèi)科,2014,(2):181-184,198.

[5]田艷珍,任小紅.白血病患兒家屬的心理健康問題及護理進展[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09,15(31):3321-3324.

[6]肖智智,簡黎.白血病患兒的心理特征與護理干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1,27(1):141-142.

心理護理論文參考文獻:

[1]謝剛敏,劉玉馥,馮正直,楊國渝,梁莉,趙瑪麗;心理護理研究方法與內(nèi)容的進展與展望[J];現(xiàn)代護理;2003年09期

[2]湯羽達,張慧;我國近10年心理護理研究文獻的調(diào)查分析[J];實用護理雜志;1999年01期

[3]趙魯平;熊偉;;試論優(yōu)化醫(yī)療執(zhí)業(yè)環(huán)境[J];中國醫(yī)院管理;2006年10期

[4]蔡雁;施曉群;金艷;;乳腺癌患者術后乳房缺失心理體驗的質(zhì)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年02期

[5]麻妙群;護理程序在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1999年06期

第6篇:腫瘤臨床論文范文

關鍵詞:卡培他濱;奧沙利鉑;晚期胃癌;Meta分析;聯(lián)合用藥

胃癌在我國屬于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病情早期多無癥狀,多數(shù)患者就診時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中、晚期,手術治療預后較差,5年生存率僅為20%~30%[1]。由于術后容易復發(fā),手術后通過化療來鞏固治療效果,但化療藥物存在各種不良反應。因此,尋找確切有效、不良反應小的化療藥物迫在眉睫。近年來,臨床上多采用卡培他濱聯(lián)合奧沙利鉑聯(lián)合用藥治療晚期胃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運用詢證醫(yī)學的方法比較卡培他濱聯(lián)合奧沙利鉑與其他方案治療晚期胃癌的臨床療效,對今后臨床上選擇治療方式提供幫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2014年公開發(fā)表在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光盤數(shù)據(jù)庫、中文期刊網(wǎng)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優(yōu)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萬方數(shù)據(jù)庫卡培他濱聯(lián)合奧沙利鉑治療晚期胃癌的隨機對照研究,并輔助手工健碩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相關學位論文。

1.2 文獻檢索 由2名研究人員分別檢索文獻,收集文獻,并進行比較分析,當存在異議時,請第3人進行裁決判斷,文獻檢索詞為卡培他濱、奧沙利鉑、XELOX、希羅達、晚期胃癌、隨機對照研究。

1.3 納入文獻標準 ①研究的設計類型均為隨機對照研究(RCT);②納入的文獻具有相似的研究目的、方法及評價指標;③納入的文獻研究對象均為晚期胃癌患者;④納入文獻的研究對象預期生存期限均>3個月;

1.4 排出文獻標準 ①文獻發(fā)表在2005年以前或未公開發(fā)表的文獻數(shù)據(jù);②治療方法不明確、診斷標準不明確或未提及診斷標準;③非隨機對照試驗。

1.5 文獻質(zhì)量評價 對納入的RCTs由2名研究者分別進行評價,根據(jù)其是否采用隨機方案、隨機方法是否恰當,是否對隨機分配方案進行隱藏、是否采用盲法、是否進行治療意愿分析及有無報告退出及失訪病例等,根據(jù)Jadad質(zhì)量評價量表對納入的RCTs進行質(zhì)量評估。所得分數(shù)高于或等于3分為高質(zhì)量文獻,所得低于3分為低質(zhì)量文獻。

1.6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采用Revman 5.0軟件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相對危險度及其95%可信區(qū)間CI作為統(tǒng)計效應量;連續(xù)性變量根據(jù)測量時都是否相同分別采用加權均數(shù)差或標準化均數(shù)差及其95%CI作為統(tǒng)計分析效應值。

1.7 異質(zhì)性檢驗 對于不同原始研究結果的變異程度進行補繳,若P≤0.10,I2>50%,說明各個實驗結果間存在異質(zhì)性,首先應該進行異質(zhì)性分析,找到原因,若無法消除異質(zhì)性的資料,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對于P>0.10,I2≤50%的研究結果,說明其具有同質(zhì)性,可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納入本研究文獻概況 本次納入研究文獻均為RCTs,共納入文獻7例[2-8],各個研究均提及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情況,且各個研究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病情等一般情況具有可比性,納入研究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2.2 納入研究的文獻的質(zhì)量評價 本次納入研究14篇文獻均為中文文獻,其中有8篇為高分文獻,6篇為1~2分的低分文獻,所有納入文獻均采用隨機分組,但未提及隨機方式及隨機分配方案的隱藏,均未使用盲法,其中7篇文獻進行了隨訪,5篇文獻進行了意向性分析。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的比較 本次研究所納入的14篇文獻均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進行了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有效率有顯著差異(Z=2.57,P=0.01)。各個研究屬于同質(zhì)性研究,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標準平均差為1.65,其95%CI[1.13,2.50](圖2)。

3 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逐步老齡化,胃癌的發(fā)病率也逐年升高, 70%胃癌患者在確診時已經(jīng)是晚期,只能依靠化療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9]。胃癌對化療較為敏感,通過積極的治療,可取得較好的近期療效。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在疾病確診時,重要臟器功能已經(jīng)退化,因此在選擇化療藥物時不僅關注藥物的有效性,更應關注患者的耐受性及藥物的安全性。

卡培他濱是一種新型口服的5-氟尿嘧啶前體藥物,口服吸收后,可通過肝臟及腫瘤細胞內(nèi)相關酶促反應后,在腫瘤細胞內(nèi)生成氟尿嘧啶,從而發(fā)揮高選擇性的靶向抗腫瘤作用。其原因可能由于在腫瘤細胞中一些酶的活性及表達量遠遠高于正常機體組織細胞內(nèi)的表達量,因此使得卡培他濱得以在腫瘤細胞內(nèi)選擇性激活,釋放除氟尿嘧啶,腫瘤細胞內(nèi)的藥物濃度遠遠高于正常組織,增加了藥物的靶向選擇性,提高了抗腫瘤的療效,減少了抗腫瘤藥物發(fā)揮細胞毒作用時對正常器官組織的損傷。且該藥可口服用藥,在應用上更為方便。奧沙利鉑是第三代鉑類抗腫瘤藥物,可將DNA作為細胞毒性的靶作用部位,阻止腫瘤細胞的復制與轉(zhuǎn)錄,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快速生長??ㄅ嗨麨I聯(lián)合奧沙利鉑是目前臨床上常用且有效的化療方案,王軼霖[10]的一項118例晚期胃癌患者的臨床研究中,卡培他濱聯(lián)合奧沙利鉑治療的臨床總有效率達46.61%,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包括白細胞下降、貧血、血小板減少、惡心、嘔吐、腹瀉、便秘、外周神經(jīng)毒性、手足綜合征等,但不良反應程度均為Ⅰ、Ⅱ度居多,在停藥后可自行恢復。

本次共納入14篇文獻,均對兩組患者疾病改善程度進行了報道。卡培他濱聯(lián)合奧沙利鉑治療晚期胃癌療效優(yōu)于其他方案,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標準平均差為1.66,其95%CI[1.27,2.18]。14篇文獻均未報道有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所有患者均完成了2個周期以上的化療,患者耐受良好。出現(xiàn)輕度不良反應均在停藥后自行恢復。此次納入的部分文獻也對疾病中位進展時間及中位生存期進行了相關報道,但無法利用其進行meta分析。此外,本次納入的文獻樣本量均較小,缺乏大樣本、多地區(qū)的臨床RCTs實驗,提示我們在今后的臨床實驗中,應努力開展多中心、大范圍的臨床RCTs實驗,為臨床用藥提供更可靠的文獻依據(jù)。

參考文獻:

[1]陸文,劉燕,邵麗華.奧沙利鉑聯(lián)合卡培他濱新輔助化療治療進展期胃癌的臨床觀察[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02):295-297.

[2]胡章華,毛紹蓉.XELOX化療方案用于老年胃癌患者治療的臨床觀察[J].重慶醫(yī)學,2013,2(42):156-159.

[3]趙文英,吉兆寧.XElOX或FOLFOX4方案治療晚期胃癌的隨機對照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09,18(36):1044-1046.

[4]張麒.奧沙利鉑聯(lián)合卡培他濱方案治療晚期胃癌68例臨床分析[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9):4383-4384.

[5]曲智鋒,馮笑山等.奧沙利鉑聯(lián)合卡培他濱治療晚期胃癌臨床療效觀察[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7,4(29):41-43.

[6]顧術東,劉艷.卡培他濱聯(lián)合奧沙利鉑或順鉑一線治療晚期胃癌臨床觀察[J].藥物與臨床,2013,26(10):96-98.

[7]樊翠珍,初玉平等.卡培他濱聯(lián)合奧沙利鉑與替吉奧聯(lián)合奧沙利鉑治療進展期胃癌的對比研究[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1,8(16):725-728.

[8]雷俊華,洪濤等.XELOX方案治療進展期胃癌臨床觀察[J].華北國防醫(yī)藥,2009,4(21):10-12.

第7篇:腫瘤臨床論文范文

英文名稱:Chinese Clinical Oncology

主管單位:解放軍聯(lián)勤部衛(wèi)生部

主辦單位:中國第八一醫(yī)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蘇省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9-0460

國內(nèi)刊號:32-1577/R

郵發(fā)代號:28-267

發(fā)行范圍:國內(nèi)外統(tǒng)一發(fā)行

創(chuàng)刊時間:1995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lián)系方式

第8篇:腫瘤臨床論文范文

com/)上查詢。

《中國醫(yī)學文摘■中醫(yī)》設有18個大欄目,其中的內(nèi)科11 個欄目外科3個欄目,以報道中醫(yī)藥臨床研究為主。本刊在 對期刊中的文章進行篩選時,首選基金文章,由于版面需要, 再補充非基金文章,制作文摘。所以,本刊基本能完全收錄 各期刊中的基金文章(中藥類期刊除外)。本文首先對收錄 的各類基金文章進行梳理分析,再結合欄目設置,探討基金 資助的方向及中醫(yī)各科的研究現(xiàn)狀。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

對2011年全年共6期《中國醫(yī)學文摘■中醫(yī)》各欄目進 行進一步統(tǒng)計,得出每一個欄目的基金文章比。研究方法

為了便于統(tǒng)計,本文將各種基金按級別從高到低進行分 類,共分為五類:1類:863、973、十五、十一五、全軍級、博士 后;2類:省部級(包括廳局級)、全國性學會、直轄市(包括局 級)、中醫(yī)局、軍區(qū);3類:地市(包括局級);4類:院校級;5 類:區(qū)級及以下。使用Excel 2007軟件,對《中國醫(yī)學文摘- 中醫(yī)》2011年度收錄的1 348篇基金文章按各級別進行統(tǒng)計 分析,并生成透視圖進行比較。

2 結果

2.1 《中國醫(yī)學文摘■中醫(yī)》18個大欄目、14個小欄目的收 錄情況

對《中國醫(yī)學文摘■中醫(yī)》18個大欄目、14個小欄目的收 錄情況進行統(tǒng)計,見表2、表3、圖1。基金文章比超過50%的 欄目有10個:心臟血管疾病、消化系及腹部疾病、創(chuàng)傷感染、 骨傷科、腫瘤科、神經(jīng)精神科、針灸針麻、按摩及其他療法、中 藥學、方劑學;其中中藥學、方劑學的基金文章比分別高達 98.58%、6.27% ,說明在中醫(yī)藥研究領域,重視中藥、方劑 的研究與開發(fā),高于重視中醫(yī)藥的臨床應用。

    2.2 基金論文統(tǒng)計

使用Excel 2007軟件的統(tǒng)計結果為,1類基金論文276 篇,占全部基金論文的20. 48% ;2類基金論文770篇,占全 部基金論文的57.12% ;3類基金論文180篇,占全部基金論 文的13. 35% ; 4類基金論文85篇,占全部基金論文的 6. 31% ;5類基金論文37篇,占全部基金論文的2.74%。

對收錄的基金文章按各欄目進行分類,見表4、圖2。對 1類基金文章進行分析,基金文章比為50%的欄目有結核病、 中藥學;30% -50%的欄目有醫(yī)史、歷代醫(yī)家論述、基礎理 論、造血系及淋巴疾病、方劑學;1類基金文章為0的欄目有 寄生蟲病、泌尿外科、男科、眼科、口腔科等。可以看出,在這 些中醫(yī)藥臨床領域,重點基金資助為空白。

    2. 3 文獻來源統(tǒng)計

本刊以篩選中醫(yī)藥臨床類文章為主,實驗類文章均沒有錄用。限于本刊的錄用范圍,對各來源期刊的基金文章比的統(tǒng)計有失偏頗,僅供參考。見表5。

    3討論

第9篇:腫瘤臨床論文范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K562細胞株購自上海中科院細胞研究所,RPMI-1640培養(yǎng)基為四季青公司產(chǎn)品,新生牛血清為Gibco產(chǎn)品,藻紅B染色購于上海四季青公司,兔抗Rac1(c-14)多克隆抗體、羊抗兔IgG二抗、兔源性抗人Actin抗體均購自美國Santa Cruz公司,直線加速器購于西門子公司(劑量率200cGy/min)。

1.2細胞凋亡分析 K562細胞用含有10%新生牛血清的RPMI1640培養(yǎng)基于37℃、5%CO2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至對數(shù)生長期,X射線分0、2、4、8 Gy四個劑量點照射對數(shù)生長期K562細胞,于照后24h和72h收集細胞,用染料藻紅B﹙Erythrosine B﹚對細胞染色,活細胞不能被染色,死細胞的核被染成紅色,根據(jù)被染色細胞占總觀察細胞的百分率計算細胞的凋亡率,每次處理觀察200個細胞。

1.[lunwen. 1KEJIAN.C OM專業(yè)提供寫作論文和畢業(yè)論文寫作服務,歡迎您的光臨]3 Western blot 0、2、4、8 Gy的X射線照射對數(shù)生長期K562細胞,于24 h、72h收集細胞,用含苯甲基磺酰氟的裂解液提取細胞總蛋白,未經(jīng)照射的細胞作為對照組,BCA法測定蛋白濃度,等量蛋白上樣,12%SDS-PAGE凝膠電泳后轉(zhuǎn)移至硝酸纖維素膜上。5% 脫脂奶粉室溫封閉3h。洗膜后加入兔抗Rac1(c-14)多克隆抗體(1:1000稀釋)封閉2h,TBST洗膜3次,10min/次,加入相應的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二抗(1:2000稀釋)37℃ 雜交1h,曝光、顯影、定影。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劑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均數(shù)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劑量X射線照射K562細胞的凋亡率 用0、2、4、8 Gy的X射線照射K562細胞,分別在24h、72h時收集細胞,藻紅B染色的方法檢測細胞的凋亡率,由表1可以看出,隨著劑量的增加,兩個時間點的凋亡率亦增加,呈現(xiàn)一定的劑量相關性。由表1亦可看出受照后72h的細胞凋亡率明顯高于24h的細胞凋亡率。

2.2 X射線照射后K562細胞中Rac1蛋白表達變化 0、2、4、8Gy的X射線照射K562細胞后,由圖1可見總的Rac1蛋白表達未發(fā)生明顯變化,72h時Rac1蛋白表達水平比24h時Rac1蛋白表達水平有所減少。

3討論

細胞凋亡(apoptosis)是正常機體細胞在受到刺激后出現(xiàn)的一種自發(fā)的程序性死亡過程,它是一個能被抑制或激活的可調(diào)節(jié)過程,調(diào)節(jié)失衡則是腫瘤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機制。電離輻射可通過直接或間接作用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促進細胞凋亡。本實驗所選的K562細胞在8GyX射照射后72h時細胞的凋亡率僅約13%,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電離輻射抗性,但隨著照射劑量的增加和時間的延長,K562細胞凋亡率有逐漸升高趨勢,呈現(xiàn)時間、劑量依賴性。而Racl作為Rho蛋白家族中的重要一員,是Ras基因的下游分子,參與了ras基因的惡性轉(zhuǎn)型,而其本身也是個癌基因,它的激活也可以導致細胞的癌變[3]。有研究發(fā)現(xiàn)它在宮頸癌、結腸癌 、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等多種腫瘤組織中高表達,其主要通過促進腫瘤細胞的增值、侵襲和轉(zhuǎn)移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4-8]。有研究發(fā)現(xiàn)活化的Rac1可促進整合素類蛋白分子在細胞頭部表面募集,進而誘導肌動蛋白微絲聚集于細胞質(zhì)膜,導致細胞膜多極化,從而影響細胞的運動遷移,它還可以激活Ⅳ型膠原酶,促進細胞外基質(zhì)降解,增強腫瘤細胞侵襲穿透能力。Rac1也可通過調(diào)節(jié)NF-kB活性及增加[lunwen. 1KEJIAN.C OM專業(yè)提供寫作論文和畢業(yè)論文寫作服務,歡迎您的光臨]細胞內(nèi)超氧化物陰離子的濃度進而抑制腫瘤細胞凋亡。Rac1有可能作為反映腫瘤生物學行為的一種新型標志物。本研究采用不同劑量的X線照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K562細胞,WB方法檢測不同時間點Rac1蛋白的表達,發(fā)現(xiàn)照射前后總的Rac1蛋白表達量無明顯變化,但隨著時間的延長,Rac1蛋白的表達量有所減少。由此可推斷Rac1參與了輻射誘導K562細胞凋亡的過程。Rac1蛋白表達的減少可促進K562細胞的凋亡率的增加,抑制Racl蛋白表達可以促進K562細胞的凋亡。這將為臨床腫瘤放射治療提供新的治療靶點。

參考文獻:

[1]Duran RV,Hall MN.Regulation of TOR by small GTPases.EMBO Rep 2012;13:121-128.

[2]Paulo Matos, Jennifer Skaug; et al. Small GTPase Rac1: Structure, Localizationand Expression of the Human Gene[J].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00,277:741-751.

[3]Wang, Qing Rao; et al.Overexpression of Rac1 in leukemia patients and its role in leukemia cell migration and growth[J].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09,386 :769-774.

[4]魏世平,王克猛.結直腸癌中Racl的表達研究[J].河北醫(yī)藥,2011,33:3701-370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