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考歷史命題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實驗一、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高考題動態(tài):2013?浙江(21)、2013?江蘇(11)、2013?廣東(34)、2012?山東(21)、2011?廣東(34)、2011?全國課標(23)、2011?四川(22)、2011?上海(26)、2010?重慶(22)、2009?廣東(18)、2008?寧夏(22)等.
命題分析: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研究是歷年高考的必考內(nèi)容,測量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一般根據(jù)在一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測量加速度一般利用逐差法.
高考預測:試題的難度呈逐年增大的趨勢,且越來越偏重考查考生的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考查力學測量性實驗的試題綜合性強、難度中等.
預測考點1打點計時器及應用
電磁打點計時器的工作原理是靠交流電的方向改變來改變電磁鐵的磁極方向,從而使振動片上下振動的,且振動片的頻率與交流電的頻率一致.若使用50Hz的交流電,打點周期正好是頻率的倒數(shù)為0.02s.若使用直流電振動片將無法振動,打點計時器將打不出點!電火花打點計時器的工作電壓是220V的交流電.電火花打點計時器用墨粉和電火花打點.墨粉盤夾在兩條紙帶之間,當按下脈沖輸出開關時會產(chǎn)生高溫電火花,高溫電火花可以使墨粉汽化在紙帶上.當輸入交流電的頻率是50Hz時,電火花打點計時器的相鄰點間的間隔時間為0.02s.
樣題1.一同學在使用打點計時器時,紙帶上點不是圓點而是一些短線,這可能的原因是()
A.接在直流電源上
B.電源電壓不穩(wěn)
C.電源頻率不穩(wěn)
D.打點針壓得過緊
解析:接在直流電源上不會打點,A項錯.打點與電壓是否穩(wěn)定無關,點痕重輕與電壓有關,B項錯.頻率不同打的點仍為圓點,故C項錯.打點針壓得過緊,針和紙接觸時間長,打出一些短線,D項正確.
答案:D
點評:振針打的點不清晰或打不出點的情況,可能是復寫紙該換新的了;可能是振動片的振動幅度太小了,可以調(diào)節(jié)振動片的位置;可檢查壓紙框的位置是否升高而阻礙了振動片使振針打不到紙帶上,可將壓紙框向下調(diào)節(jié)到原來的位置;可能是振針的位置太高,調(diào)節(jié)振針直到能打出點為止;可能是選擇的電壓太低,可適當調(diào)高電壓,但不得超過10V.
預測考點2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
為了測量打點計時器在打出某兩個點的時間間隔中紙帶運動的平均速度,可以用毫米刻度尺量出這兩點間的距離Δx,數(shù)出這兩點間點跡的間隔數(shù)n,則打這兩點的時間間隔Δt=0.02ns,即可算出平均速度.
樣題2.(2013?珠海摸底)如圖1所示為某次實驗中打出的一條經(jīng)過處理后的紙帶,圖中O為小車運動的起始點,A為所選取的第一個計數(shù)點,O點到A點之間有部分點不清晰,相鄰兩個記數(shù)點之間有4個點未畫出,電源頻率為50Hz,用毫米刻度尺測量后可直接算出()
圖1A.從O點到F點運動的時間
B.從O點到F點運動的平均速度v
C.C點時的瞬時速度vC
D.G點時的瞬時速度vG
解析:由于從O點到A點間的部分打點不清楚,所以不能確定從O點到F點運動的時間,選項AB錯;BD間的平均速度最接近C點時的瞬時速度vC,選項C正確;無法求出G點時的瞬時速度,選項D錯.
答案:C
點評:根據(jù)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我們可以從紙帶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1)時間間隔.從打下的紙帶上數(shù)一下點的個數(shù)就知道時間.(2)位移.用刻度尺量一下任意兩個點間的距離,就知道了物體的位移.
實驗二、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
高考題動態(tài):2013?新課標Ⅱ(22)、2012?廣東(34)、2012?安徽(21)、2011?安徽(21)、2010?浙江(21)、2009?廣東(17)、2008?北京理(21)等.
命題分析:本考點要求知道實驗原理,規(guī)范的操作步驟;會用圖象法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并得出結論;能自行設計一些簡單的利用力的平衡知識探究彈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系.探究性實驗一般采用圖象法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作圖時要設法選擇適當?shù)奈锢砹孔骺v橫坐標軸,使圖象線性化,即“變曲為直”.考查“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實驗,試題難度中等.
高考預測:本實驗作為探究性課改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有很強的理念轉變作用,但在近幾年的高考中還處于一個相對較冷的狀態(tài)之中,高考試題難度不大.該實驗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實驗數(shù)據(jù)的記錄與處理要求較高.未來高考在本實驗上的命題頻率不會太高,難度也不會很高,為考生必得分陣地.
預測考點1探究與測定實驗
彈簧受到拉力會伸長,平衡時彈簧產(chǎn)生的彈力和外力大小相等.這樣彈力的大小可以通過測定外力而得出(可以用懸掛砝碼的方法給彈簧施加拉力);彈簧的伸長量可用直尺測出.多測幾組數(shù)據(jù),用列表或作圖的方法探索出彈力與彈簧伸長的定量關系.
圖2樣題3.(2013?遼寧高考檢測試題)在“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并測定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的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所用的每個鉤碼的重力相當于對彈簧提供了水平向右恒定的拉力.實驗時先測出不掛鉤碼時彈簧的自然長度,再將5個鉤碼逐個掛在繩子的下端,每次測出相應的彈簧總長度.
(1)有一個同學通過以上實驗測量后把6組數(shù)據(jù)描點在如圖3所示的坐標圖中,請作出FL圖線.
圖3(2)由此圖線可得出該彈簧的原長L0=cm,勁度系數(shù)k=N/m.
(3)試根據(jù)以上該同學的實驗情況,請你幫助他設計一個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的表格(不必填寫其實驗測得的具體數(shù)據(jù)).
(4)該同學實驗時,把彈簧水平放置與彈簧懸掛放置相比較.
優(yōu)點在于:.
缺點在于:.
解析:(1)用平滑的曲線將各點連接起來,如圖4所示:
圖4(2)彈簧的原長L0即為彈力為零時彈簧的長度,由圖象可知,L0=5×10-2m=5cm.
勁度系數(shù)為圖象直線部分的斜率,k=20N/m.
(3)記錄數(shù)據(jù)的表格如下表所示:
次數(shù)123456彈力F/N彈簧的長度
L/×10-2m(4)優(yōu)點是:避免彈簧自身所受重力對實驗的影響;
缺點是:彈簧與桌面及繩子與滑輪間存在的摩擦造成實驗的誤差.
答案:(1)見解析(2)520(3)見解析(4)見解析
點評: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時,兩軸上單位長度所代表的量值要適當,不可過大,也不可過?。杈€的原則是,盡量使各點落在描畫出的線上,少數(shù)點分布于線兩側,描出的線不應是折線,而應是平滑的曲線.記錄數(shù)據(jù)時要注意彈力及彈簧伸長量的對應關系及單位.
預測考點2拓展與創(chuàng)新實驗
本實驗的系統(tǒng)誤差來自彈簧的重力,所以改進實驗的思路應該是盡可能減小彈簧自重的影響:
方案1.將連接彈簧的細線穿過一個光滑的滑輪,在水平方向做實驗.
方案2.選擇勁度系數(shù)較小的輕彈簧,通過減小讀數(shù)的相對誤差來提高實驗的精確度.
樣題4.(2013?寧夏銀川月考)某同學在研究性學習中,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了如下問題:一輕彈簧一端固定于某一深度為h=0.25m,且開口向右的小筒中(沒有外力作用時彈簧全部位于筒內(nèi)),如圖5所示,如果本實驗的長度測量工具只能測量出距筒口右端彈簧的長度l,現(xiàn)要測出彈簧的原長l0和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該同學通過改變掛鉤碼的個數(shù)來改變l,作出Fl變化的圖線如圖6所示.
圖5圖6(1)由此圖線可得出的結論是;
(2)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N/m,彈簧的原長l0=m;
(3)該同學實驗時,把彈簧水平放置與彈簧懸掛放置相比較,優(yōu)點在于:;缺點在于:.
解析:(2)設彈簧原長為l0,由圖可知,彈簧伸長量可表示為h+l-l0,由胡克定律可得F=k(h+l-l0),F(xiàn)l圖線斜率表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100N/m.Fl圖線在縱軸截距表示l=0時F=10N,代入F=k(h+l-l0),解得彈簧的原長l0=0.15m.
答案:(1)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力與彈簧的伸長量成正比.
(2)1000.15
(3)避免彈簧自身所受重力對實驗的影響;彈簧與筒及繩子與滑輪間存在的摩擦造成實驗的誤差.
點評:彈簧長度的測量是本實驗的主要誤差來源,所以,測量時盡量精確地測量彈簧的長度.
實驗三、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高考題動態(tài):2012?浙江(22)、2011?江蘇(10)、2010?浙江(21)、2009?山東(23)題等.
命題分析: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要求考生掌握等效替代的思想.所謂等效替代法就是把復雜的物理現(xiàn)象和過程用簡單的物理現(xiàn)象和過程進行等效替代,或利用另一種測量儀器進行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例如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中,利用橡皮條伸長的長度相同,來保證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性.
高考預測:高考通過對“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驗證,強化考生對矢量的理解.實驗的考查難度一般不大.
預測考點1實驗誤差分析
1.讀數(shù)誤差
減小讀數(shù)誤差的方法:選擇相同的彈簧測力計并調(diào)整好零刻度;彈簧測力計數(shù)據(jù)在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大一些;讀數(shù)時眼睛一定要正視;要按有效數(shù)字正確讀數(shù)和記錄.
2.作圖誤差
減小作圖誤差的方法:作圖時兩力的對邊一定要平行;兩個分力F1、F2間的夾角越大,用平行四邊形作出的合力F的誤差ΔF就越大,所以實驗中不要把F1、F2間的夾角取得太大.
樣題5.(2013?杭州市七校聯(lián)考)將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點,另一端拴上兩根細繩,每根細繩分別連著一個量程為5N、最小刻度為0.1N的彈簧測力計,沿著兩個不同的方向拉彈簧測力計,當橡皮筋的活動端拉到O點時,兩根細繩相互垂直,如圖7所示.這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可從圖中讀出.
圖7(1)由圖可讀得兩個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別為N和N.
(2)在如圖8所示的方格紙上按作圖法的要求畫出這兩個力及它們的合力.
圖8(3)如圖9所示的(A)(B)兩圖是兩位同學得到的實驗結果,其中哪一個圖符合實際?若合力測量值F′是準確的,則F與F′有誤差的原因可能是哪些?
圖9解析:(1)彈簧測力計的最小刻度為0.1N,讀數(shù)時應估讀一位,所以讀數(shù)分別為2.50N和4.00N.
圖10(2)取一個小方格的邊長表示0.50N,作出兩個力及它們的合力如圖10所示.
(3)F′是用一個測力計拉橡皮條所得到的,其方向一定在橡皮條所在直線上,所以(B)圖符合實際.誤差的原因主要是彈簧測力計讀數(shù)誤差,確定分力方向不夠準確等原因.
答案:(1)2.504.00
(2)見解析
(3)(B)圖誤差原因見解析
點評:讀數(shù)時應注意使彈簧測力計與木板平行,并使細繩套與彈簧測力計的軸線在同一條直線上,避免彈簧測力計的外殼與彈簧測力計的限位卡之間有摩擦.讀數(shù)時眼睛要正視彈簧測力計的刻度,在合力不超過量程及橡皮條彈性限度的前提下,拉力的數(shù)值盡量大些.
預測考點2實驗方法的遷移
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時,往往會受到已獲得的知識和已有技能的影響,這種先前的學習影響后來學習的現(xiàn)象就是學習的遷移.由于前后學習在某些方面很相似或存在差異,遷移按照效果來分有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正遷移指先前的學習對后來的學習有促進作用,負遷移則指先前的學習阻礙了后來的學習.
樣題6.在課外活動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某研究小組設計了一個實驗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其設計方案為:用三根相同的橡皮帶、四個圖釘、一把直尺和一支鉛筆、三張白紙、平木板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其實驗的五個主要步驟如下:
①將拴有橡皮條的圖釘A、B適當張開釘在木板上,拉第三根橡皮條,使三根橡皮條互成角度拉伸,待結點處的圖釘O靜止時,釘下C圖釘,并記錄圖釘O的位置和圖釘A、B、C的位置.
②將x1、x2、x3按一定比例圖示表示出來,以x1、x2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求出其對角線OC′,比較OC′與OC的長度(即x3的長度)及方向,若相等,且在一條直線上,則達到目的,若OC′與OC有一微小夾角θ,則有誤差(如圖11所示).
圖11③測出此時這三根橡皮條的長度L1、L2、L3,分別算出它們的伸長量x1=L1-L0,x2=L2-L0,x3=L3-L0.
④將三根橡皮條的一端都拴在一個圖釘O上,將這三根橡皮條的另一端分別拴上圖釘A、B、C,注意此時四個圖釘均未固定在板上.
⑤用刻度尺測出橡皮條的自由長度L0,注意從圖釘腳之間測起.
(1)請你確定該研究小組的實驗步驟的順序是.
(2)對于本實驗下列論述中正確的是.
A.實驗中用到了圖釘O受到三個共面共點力而靜止,任意兩個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原理,使合力和分力在一次實驗中全部出現(xiàn),從而簡化了實驗的過程
B.實驗中用到了胡克定律,簡化了力的測量,可以不用彈簧測力計就完成實驗
C.由于實驗中總有OC′與OC的微小夾角θ,故實驗有誤差,該方法不可取
D.三根橡皮條不能做到粗細、長短完全相同,是該實驗的主要誤差來源之一
解析:(1)該實驗的過程中應該首先將三根橡皮條拴在圖釘上,這樣便于測橡皮條的原長,之后就要固定兩個圖釘拉第三個圖釘?shù)竭m當?shù)奈恢眠M行實驗,把第三個圖釘也固定好后就可測每根橡皮條的長度并計算出伸長量,最后按照胡克定律轉換成力作出力的圖示進行實驗研究,所以正確的實驗步驟是④⑤①③②.
(2)該實驗的關鍵是應用三個共點力平衡的推論進行實驗原理的改進,應用胡克定律將測量力的大小轉換為測橡皮條的長度,所以選項A、B都正確;任何實驗都有誤差,誤差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因為有誤差就把實驗完全否定,故選項C錯誤;實驗的誤差有系統(tǒng)誤差和偶然誤差,都是不可避免的,該實驗也是一樣的,從系統(tǒng)誤差來看,影響該實驗的主要因素不是原理,而是器材,特別是橡皮條的長短和粗細,所以說三根橡皮條不能做到粗細、長短完全相同,是該實驗的主要誤差來源之一,故選項D也是對的,所以正確選項為A、B、D.
答案:(1)④⑤①③②
(2)A、B、D
點評:近幾年的高考試題,每年都要考查設計性實驗題.實驗設計是考生實驗能力的較高體現(xiàn),通過它不僅可以考查考生對實驗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考查出考生對學過的實驗原理、方法靈活地遷移應用和綜合應用的能力,考查出考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因此可以預料,設計性實驗題將成為今后高考實驗命題的主要題型.
實驗四、驗證牛頓運動定律
高考題動態(tài):2013?新課標全國卷Ⅰ(22)、2013?新課標全國卷Ⅰ(14)、2013?天津(9)、2012?安徽(21)、2012?大綱全國(23)、2011?重慶(22)、2011?浙江(21)、2009?江蘇(11)、2009?上海(17)題等.
命題分析:驗證牛頓第二定律采用控制變量法.自然界發(fā)生的各種現(xiàn)象,往往是錯綜復雜的,決定某一個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和變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為了弄清事物變化的原因和規(guī)律,必須設法把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因素用人為的方法控制起來,使它保持不變,然后來比較、研究其他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這種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就是“控制變量法”.
高考預測:驗證牛頓第二定律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和熱點,考查力學驗證型實驗綜合性強、難度中等.
預測考點1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方法――圖象法,化曲為直的方法
利用圖象處理數(shù)據(jù)是物理實驗中常用的重要方法.在實驗中如果發(fā)現(xiàn)一個量x與另一個量y成反比,那么,x就應與1/y成正比.因為在處理數(shù)據(jù)時,判斷正比例圖象比判斷一條曲線是否為反比例函數(shù)圖象要簡單和直觀得多,所以可以將反比例函數(shù)的曲線轉化為正比例函數(shù)的直線進行處理.
樣題7.(2013?湖北省武漢月考)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12所示的實驗裝置,通過改變重物的質(zhì)量來探究滑塊運動的加速度a和所受拉力F的關系.他們在軌道水平和傾斜的兩種情況下分別做了實驗,得到了兩條aF圖線,如圖13所示.
圖12圖13(1)圖線①是軌道處于(選填“水平”或“傾斜”)情況下得到的實驗結果.
(2)圖線①②的傾斜程度(斜率)一樣,說明的問題是(填選項前的字母).
A.滑塊和位移傳感器發(fā)射部分的總質(zhì)量在兩種情況下是一樣的
B.滑塊和位移傳感器發(fā)射部分的總質(zhì)量在兩種情況下是不一樣的
C.滑塊和位移傳感器發(fā)射部分的總質(zhì)量在兩種情況下是否一樣不能確定
解析:(1)由圖13可知,對于圖線①,當拉力F=0時,加速度并不為零,故軌道應處于傾斜狀態(tài);
(2)設滑塊和位移傳感器的總質(zhì)量為M,在傾斜軌道上,由牛頓第二定律F+Mgsinθ-f=Ma,得a=1MF+(gsinθ-fM);在水平軌道上,由牛頓第二定律F-f′=Ma,得a=1MF-f′M;圖線①②的斜率均為1M,故選項A正確.
答案:(1)傾斜(2)A
點評:(1)明確圖象中截距、斜率的含義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2)在aF圖象中和a1M圖象中,只要不滿足小車質(zhì)量Mm(m為重物的質(zhì)量),就會出現(xiàn)圖象彎曲,圖象向F軸或1M軸彎曲.
預測考點2實驗誤差來源與分析
因實驗原理不完善引起的誤差.本實驗用重物重力(m+M)g代替小車的拉力,而實際小車所受的拉力要小于重物重力.重物的總質(zhì)量越接近小車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誤差越大;反之,重物質(zhì)量越小于小車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由此引起的誤差就越?。虼?,滿足重物質(zhì)量m遠小于小車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M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小因實驗原理不完善而引起的誤差.此誤差可因mM而減小,但不可能消除此誤差.
樣題8.(2014屆?浙江高考物理總復習創(chuàng)新設計試題)如圖14為“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砂和砂桶的總質(zhì)量為m,小車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為M.實驗中用砂和砂桶總重力的大小作為細線對小車拉力的大?。?1)實驗中,為了使細線對小車的拉力等于小車所受的合外力,先調(diào)節(jié)長木板一端滑輪的高度,使細線與長木板平行.接下來還需要進行的一項操作是()
圖14A.將長木板水平放置,讓小車連著已經(jīng)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給打點計時器通電,調(diào)節(jié)m的大小,使小車在砂和砂桶的牽引下運動,從打出的紙帶判斷小車是否做勻速運動
B.將長木板的一端墊起適當?shù)母叨?,讓小車連著已經(jīng)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撤去砂和砂桶,給打點計時器通電,輕推小車,從打出的紙帶判斷小車是否做勻速運動
C.將長木板的一端墊起適當?shù)母叨?,撤去紙帶以及砂和砂桶,輕推小車,觀察判斷小車是否做勻速運動
(2)實驗中要進行質(zhì)量m和M的選取,以下最合理的一組是()
A.M=200g,m=10g、15g、20g、25g、30g、40g
B.M=200g,m=20g、40g、60g、80g、100g、120g
C.M=400g,m=10g、15g、20g、25g、30g、40g
D.M=400g,m=20g、40g、60g、80g、100g、120g
(3)圖15是實驗中得到的一條紙帶,A、B、C、D、E、F、G為7個相鄰的計數(shù)點,相鄰的兩個計數(shù)點之間還有四個點未畫出,量出相鄰的計數(shù)點之間的距離分別為:sAB=4.22cm、sBC=4.64cm、sCD=5.08cm、sDE=5.49cm,sEF=5.91cm,sFG=6.34cm.已知打點計時器的工作頻率為50Hz,則小車的加速度a=m/s2.(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圖15解析:(1)在“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中,為了使細線對小車的拉力等于小車所受的合外力,則需要平衡摩擦力,并使細線與長木板平行.平衡摩擦力的方法是只讓小車牽引紙帶(撤去砂及砂桶),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并墊高長木板不帶滑輪的一端,打點計時器接通電源工作.如果打出紙帶上的點跡分布均勻,則說明小車做勻速運動.故選項B正確,選項A、C錯誤.
(2)在“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中,為使細線對小車的拉力等于砂及砂桶的總重力,則M≥m,且盡可能多做幾組.故選項C最合理.
(3)根據(jù)題意,相鄰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為T=0.1s,根據(jù)Δs=aT2,得
sDE-sAB=3a1T2
sEF-sBC=3a2T2
sFG-sCD=3a3T2
所以小車的加速度
a=a1+a2+a33
=(sDE+sEF+sFG)-(sAB+sBC+sCD)9T2
=0.42m/s2.
答案:(1)B(2)C(3)0.42
點評:力學實驗題中的“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實驗,是一道很傳統(tǒng)的實驗問題,卻全面考查了力學實驗中“選擇實驗原理、設計實驗方案、測量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的基本思路與方法的具體運用.試題立意靈活,傳統(tǒng)而不死板.
實驗五、探究動能定理
高考題動態(tài):2013?四川8(2)、2013?福建19(1)、2013?全國卷(23)、2012安徽(22)、2009?安徽(21)、2008廣東(34)、2009?廣東(16)、2008?廣東(16)題等.
命題分析:探究動能定理是學生學習動能定理之前必做的一個實驗,也是《考試說明》明確規(guī)定必須掌握的實驗之一.該實驗非常適合讓學生動手去探究,高考命題率極高,命題者常會從實驗操作過程、實驗誤差分析角度入手考查學生是否真正動手做過實驗,以及實驗過程中是否真正去體會和思考過,是考查實驗能力的好素材.
高考預測:預測2014年探究動能定理將是高考考查的熱點.試題逐漸向“考活題、考能力、考設計型”的方向轉化.
預測考點1實驗原理與實驗操作
探究動能定理實驗原理與實驗操作,可用口訣表示如下:一條皮筋單倍功,多條皮筋功倍增.先開打點計時器,放開小車向前沖.平衡摩擦是關鍵,每次車位不能變.測量點子均勻處,保證小車是勻速.作出圖象看關系,直線圖象是正比.
樣題9.關于“探究動能定理”的實驗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每次實驗必須設法算出橡皮筋對小車做功的具體數(shù)值
B.每次實驗中,橡皮筋拉伸的長度沒有必要保持一致
C.放小車的長木板應該盡量使其水平
D.先接通電源,再讓小車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彈出
解析:實驗中沒有必要測出橡皮筋做功的具體數(shù)值,只要測出后來各次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多少倍即可,選項A錯誤;為了使以后各次實驗中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實驗時的整數(shù)倍,必須使每次實驗中橡皮筋拉伸的長度保持一致,選項B錯誤;為減小誤差,實驗中應使木板傾斜以平衡摩擦力,選項C錯誤;實驗中應先接通電源,然后再放開小車,選項D正確.
答案:D
點評:此實驗不直接算W和v的數(shù)值,而只看第2次、第3次……實驗中的W和v是第1次的多少倍,這樣可簡化數(shù)據(jù)的測量和處理.實驗中要通過傾斜木板平衡摩擦力,這與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關系中平衡摩擦力的方法是一樣的.
預測考點2數(shù)據(jù)處理與誤差分析
1.小車速度的測量:探究橡皮筋彈力做功和小車速度的關系,要測量彈力做功結束時小車的速度,即小車做勻速運動的速度,應選用紙帶上的點均勻的部分.
2.圖象分析:以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W為縱坐標,小車獲得的速度為橫坐標,以第一次實驗時的功W為單位,作出Wv圖象,分析這條圖線,可以得知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W與小車獲得的速度v的定量關系.
3.減小實驗誤差注意的問題:
(1)在長木板上,小車、鐵釘、打點計時器的位置應調(diào)整適當,以保證打在紙帶上的點便于處理,求出小車運動的速度;
(2)平衡摩擦力時,可使木板略微傾斜,作為補償,保證小車脫離橡皮筋后做勻速運動;
(3)小車的質(zhì)量較小,當用多條橡皮筋時,打出的點過少,應改用質(zhì)量稍大的小車(或加砝碼),以保證打出的點便于處理.
樣題10.(2013?北京通州區(qū)二模)某實驗小組采用如圖16所示的裝置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小車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彈出后,沿木板滑行.打點計時器工作頻率為50Hz.
圖16(1)實驗中先后用同樣的橡皮筋1條、2條、3條……并起來掛在小車的前端進行多次實驗,每次都要把小車拉到同一位置再釋放小車.把第1次只掛1條橡皮筋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W1,第二次掛2條橡皮筋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為2W1,……橡皮筋對小車做功后而使小車獲得的速度可由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測出.根據(jù)第四次的紙帶(如圖17所示)求得小車獲得的速度為m/s.
圖17圖18(2)若根據(jù)多次測量數(shù)據(jù)畫出的Wv草圖如圖18所示,根據(jù)圖線形狀,可知對W與v的關系做出的猜想肯定不正確的是.
A.W∝vB.W∝1v
C.W∝v2D.W∝v3
(3)如果W∝v2的猜想是正確的,則畫出的Wv2圖象應是;
(4)在本實驗中你認為影響實驗效果的可能原因是.(只要回答出一種原因即可)
解析:(1)由紙帶后半部分兩點間距離相同,可知小車開始做勻速運動,可求得:
v=xT=0.04m0.02s=2m/s
(2)由Wv圖象可知,隨速度增大,W變化率增大,故選項A、B是不可能的.
(3)若W∝v2,由函數(shù)關系可知Wv2圖象應該是過原點的直線.
(4)影響實驗效果的因素很多,例如:橡皮筋規(guī)格不完全相同、小車質(zhì)量太小、木板傾斜過大或過小、每次實驗不能讓小車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釋放等等.
答案:(1)2
(2)AB
(3)過原點的一條直線
(4)橡皮筋的規(guī)格不完全相同、木板傾斜過大、小車質(zhì)量太小等(只要回答出一種原因即可)
點評:“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實驗中,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應該先逐漸變疏后均勻不變.本實驗給出的打點紙帶有明顯的誤差,這是由于摩擦力沒有被完全平衡的原因造成的,解題時無須考慮.
實驗六、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動態(tài):2013?全國新課標卷Ⅱ(22)、2011?海南(14)、2010?安徽(21)、2010?海南(14)、2010?全國新課標(22)、2008?全國理綜卷Ⅰ(22)、2008?江蘇(11)題等.
命題分析: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是高中力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實驗,是關于運動學、動力學、功能關系及其相互聯(lián)系的一個紐帶.本實驗重點是通過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難點是對機械能守恒條件的深入理解及本實驗的原理、實驗器材的選用和誤差的分析.
高考預測:源于課本而高于課本,注重求新求變求異,重視創(chuàng)新性的改造與拓展,是近年來高考實驗命題的一大趨勢.
預測考點1實驗原理與實驗操作
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的原理是: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證明它重力勢能的減小量是否等于其動能的增加量.實驗步驟按安裝、操作、數(shù)據(jù)處理進行.
樣題11.(1)利用自由落體運動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需要測量物體由靜止開始自由下落到某點時的瞬時速度v0和下落高度h.某班同學利用實驗得到的紙帶,設計了以下四種測量方案,其中合理的方案是()
A.用刻度尺測出物體下落的高度h,并測出下落時間t,通過v=gt計算出瞬時速度v0
B.用刻度尺測出物體下落的高度h,并通過v=2gh計算出瞬時速度v0
C.根據(jù)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時紙帶上某點的瞬時速度等于這點前后相鄰兩點間的平均速度,測算出瞬時速度,并通過計算得出高度h
D.用刻度尺測出物體下落的高度h,根據(jù)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時紙帶上某點的瞬時速度等于這點前后相鄰兩點間的平均速度,測算出瞬時速度v0
(2)下列實驗步驟操作合理的順序排列是(填寫步驟前面的字母).
A.將打點計時器豎直安裝在鐵架臺上
B.接通電源,再松開紙帶,讓重物自由下落
C.取下紙帶,更換新紙帶(或將紙帶翻個面)重新做實驗
D.將重物固定在紙帶的一端,讓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用手提著紙帶
E.選擇一條紙帶,用刻度尺測出物體下落的高度h1,h2,h3,…h(huán)n計算出對應的瞬時速度v1,v2,v3,…vn
F.分別算出12mv2n和mghn,在實驗誤差范圍內(nèi)看是否相等
解析:(1)選項A、B中用重力加速度g進行計算末速度,相當于已經(jīng)確認該過程中機械能守恒,故選項A、B錯誤;高度h應該用刻度尺測出,故選項C錯誤、選項D正確.
(2)實驗步驟要先安裝器材,然后操作,最后實驗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所以此題的合理步驟為ADBCEF.
答案:(1)D(2)ADBCEF
點評:在運用自由落體運動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中,常見的錯誤是運用自由落體運動的公式來計算速度,顯然這是錯誤的,因為這樣就已承認機械能守恒了.
預測考點2數(shù)據(jù)處理與誤差分析
1.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
直接用計算法處理數(shù)據(jù):瞬時速度不能由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求,只能由vn=hn+1-hn-12T得出.
圖象法處理數(shù)據(jù):從紙帶上選取多個點,測量從第一點到其余各點的下落高度h,并計算各點速度的平方v2.以12v2為縱軸,以h為橫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12v2h圖線.若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nèi)圖象是一條過原點且斜率為g的直線,則驗證了機械能守恒.
2.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誤差分析
(1)本實驗的誤差主要來源于紙帶數(shù)據(jù)的處理,及點與點測量的讀數(shù)上的誤差和各種阻力產(chǎn)生的誤差.
安裝打點計時器時,必須使兩個限位孔的中線嚴格豎直,以減小摩擦阻力.應選用質(zhì)量和密度較大的重物,增大重力可使阻力的影響相對減小,增大密度可以減小體積,可使空氣阻力減小.本實驗的另一個誤差來源于長度的測量,屬偶然誤差,減小誤差的辦法是測下落距離時都從O點量時,一次將各打點對應的下落高度測量完,或者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2)重物和紙帶下落過程中要克服阻力做功,所以系統(tǒng)誤差總是使動能的增加量略小于勢能的減少量.
樣題12.(2013?山東省兗州市高三入學診斷試題)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打點計時器接在電壓為E,頻率為f的交流電源上,在實驗中打下一條理想紙帶,如圖19所示,選取紙帶上打出的連續(xù)5個點A、B、C、D、E,測出A點距起始點的距離為x0,點AC間的距離為x1,點CE間的距離為x2,已知重錘的質(zhì)量為m,當?shù)氐闹亓铀俣葹間,則:
圖19(1)從起始點O到打下C點的過程中,重錘重力勢能的減少量為ΔEp=,重錘動能的增加量為ΔEk.
(2)根據(jù)題中提供的條件,可求出重錘實際下落的加速度a=,它和當?shù)氐闹亓铀俣萭進行比較,則ag(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思路剖析】(1)如何由紙帶求C點的速度?(2)如何由鄰差法求重錘的加速度?
解析:(1)重錘下落的高度為(x0+x1),重力勢能的減少量為mg(x0+x1);C點的速度為vC=x1+x24T=(x1+x2)f4,打C點時重錘的動能為Ek=12mv2C=m(x1+x2)2f232,即動能增加量為m(x1+x2)2f232;
(2)重錘下落的加速度a=x2-x1(2T)2=(x2-x1)f24T2,由于存在摩擦和空氣阻力,這個加速度小于重力加速度.
答案:(1)mg(x0+x1)m(x1+x2)2f232
(2)(x2-x1)f24T2小于
點評:用紙帶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的關鍵是求某點的瞬時速度.
預測考點3同類實驗拓展與創(chuàng)新
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方法很多,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有許多創(chuàng)新.無論設計哪種運動過程,都要確定初末兩個狀態(tài),設計測定運動過程動能變化量及勢能的變化量的方法,然后測量有關數(shù)據(jù),通過計算、比較得出結論.
樣題13.某探究學習小組的同學要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他們在實驗室組裝了一套如圖20所示的裝置,水平軌道上安裝兩個光電門,小車上固定有力傳感器和擋光板,細線一端與力傳感器連接另一端跨過定滑輪掛上砝碼盤,實驗時,調(diào)整軌道的傾角正好能平衡小車所受的摩擦力(圖中未畫出).實驗獲得以下測量數(shù)據(jù):小車、傳感器和擋光板的總質(zhì)量M,擋光板的寬度l,光電門1和2的中心距離為s.某次實驗過程:力傳感器的讀數(shù)為F,小車通過光電門1和2的擋光時間分別為t1、t2(小車通過光電門2后,砝碼盤才落地),已知重力加速度為g,為此還需測量的物理量是,機械能守恒的表達式為(用題中所給物理量和測量的物理量表示).
圖20【思路剖析】(1)系統(tǒng)重力勢能的減小量是多少?(2)如何求系統(tǒng)在t1、t2的速度?(3)系統(tǒng)動能的增加量是多少?
解析:設砝碼盤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為m,要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根據(jù)mgs=12(M+m)l2t22-12(M+m)l2t21,由此式可知還需測量的物理量是砝碼盤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
答案:砝碼盤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mmgs=12(M+m)l2t22-12(M+m)l2t21
點評: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方法很多,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有許多創(chuàng)新.無論設計哪種運動過程,都要確定初末兩個狀態(tài),設計測定運動過程動能變化量及勢能的變化量的方法,然后測量有關數(shù)據(jù),通過計算、比較得出結論.
總之,復習時應以掌握常規(guī)實驗原理、實驗方法、規(guī)范操作程序、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等為本,同時從常規(guī)實驗中,有意識地提取、積累一些有價值的方法,并逐步過渡到靈活運用學過的實驗方法設計新的實驗.體現(xiàn)“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達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物理難教、難學更難考,考場如戰(zhàn)場,戰(zhàn)略上要藐視,戰(zhàn)術上重視,分數(shù)是硬道理.只有科學備考,才能在高考競爭中“一覽眾山小”,獨立鰲頭.
愛因斯坦
【貢獻】
①用光子說解釋了光電效應.②相對論.
【經(jīng)典判斷題】
1.愛因斯坦提出了量子理論,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說(×)
2.愛因斯坦用光子說很好地解釋了光電效應(√)
3.是愛因斯坦發(fā)現(xiàn)了光電效應現(xiàn)象,普朗克為了解釋光電效應的規(guī)律,提出了光子說(×)
4.愛因斯坦創(chuàng)立了舉世矚目的相對論,為人類利用核能奠定了理論基礎;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說,深刻地揭示了微觀世界的不連續(xù)現(xiàn)象(×)
麥克斯韋
【貢獻】
①建立了完整的電磁理論.
②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并且認為光是一種電磁波(赫茲通過實驗證實電磁波的存在).
【經(jīng)典判斷題】
1.普朗克在前人研究電磁感應的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電磁理論(√)
2.麥克斯韋從理論上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赫茲用實驗方法給予了證實(√)
3.麥克斯韋通過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
卡文迪許
【貢獻】
測量了萬有引力常量.
【經(jīng)典判斷題】
1科學化
科學的價值在于揭示事物的變化、發(fā)展趨勢??茖W不但要定性地闡述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且要定量地分析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近些年來,高考地理命題充分體現(xiàn)了地理學科的最新發(fā)展和高考改革的最新要求,在試題形式、試題內(nèi)容、試題容量、試題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試題難易程度等方面都越來越科學化。
2綜合化
近些年來,高考地理命題也越來越綜合化,具體表現(xiàn)在試題內(nèi)容設置上將人文地理知識和自然地理知識相融合、將世界地理知識和中國地理知識相融合、將初中地理知識和高中地理知識相融合,甚至將其他學科知識和地理學科知識相融合。
3以能力立意為主
能力立意是高考地理命題的核心。近些年來,高考地理命題越來越重視以能力立意的命題原則,已由原來的以知識立意為主轉為以能力立意為主。高考地理命題突出考查考生的比較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歸納推理能力、表達能力、識記能力??傊疾榭忌C合運用知識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來說,主要有識記重要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描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解釋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規(guī)律和地理原理、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分布的原因、比較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等。
4多元化
這里所說的多元化是指試卷類型的多樣化。由于各省市區(qū)的教育質(zhì)量不相同,高考地理試卷沒有采取統(tǒng)一的形式,如2016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就分為三種試卷。另外,還有部分省市區(qū)采取自主命題的形式,如江蘇省、北京市、上海市等都采用自主命題的形式。
5以主干知識為命題重點
高中地理中主干知識主要有地圖與地球、氣候、水循環(huán)、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人口的變化、城市和城市化、農(nóng)業(yè)地域、工業(yè)地域、交通運輸布局、地理環(huán)境與區(qū)域發(fā)展、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自然災害、旅游地理、環(huán)境保護等。高考地理命題一向以主干知識為命題重點,不出偏}和怪題。例如,2016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Ⅰ第1~3題考查工業(yè)區(qū)位和產(chǎn)業(yè)轉移、第4~6題考查城市與城市規(guī)劃、第7~9題考查堆積地貌形成的條件和過程、第10~11題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第36題考查工農(nóng)業(yè)區(qū)位條件和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第37題考查區(qū)域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地形對氣候的影響、第42題考查區(qū)域旅游發(fā)展條件(旅游地理)、第43題考查泥石流(自然災害)、第44題考查修建高位蝦池養(yǎng)蝦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環(huán)境保護)。
6突出考查圖表分析能力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地圖作為記錄和傳遞地理信息的工具,是同學們獲取地理知識的重要來源。地圖與地理學是分不開的,它既是構成地理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對地理文字內(nèi)容最好的補充和說明。地圖能準確再現(xiàn)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的空間分布。地圖還可以將零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條理化。在高考地理試題中可以說無圖不成題,幾乎每道題都有地圖,因此掌握圖表分析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地理學習或者復習中,同學們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讀圖的習慣,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
7以熱點作為命題的切入點
一、高考歷史命題的專業(yè)化傾向
面對“一標多本”“一綱多本”的教學實際,以及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不難發(fā)現(xiàn)高考歷史命題的專業(yè)化傾向越來越明顯。歷史高考試題的學科專業(yè)性增強,針對學科能力的考查凸顯出來。高考試題的總體難度逐年增加。表現(xiàn)為:(1)試卷長度增加,材料的閱讀量加大。有文字的也有圖片的,所含的歷史信息隱蔽性較強。(2)考查知識進一步細化,所提供的試題背景材料及答案與教材的內(nèi)容基本上沒有關系。面對這一系列變化,為實現(xiàn)歷史教學與高考的有機統(tǒng)一,對高考歷史命題的專業(yè)化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高考歷史命題專業(yè)化傾向的基本特點表現(xiàn)如下:
1.“新材料、新情景”成為命題的基本思路。幾乎是無題不材料,無材料不出題。包括選擇題和主觀性試題,絕不拘泥于教材(或者說教材知識已在考試中背景化了)。
2.歷史學科的專業(yè)化程度越來越高。反映新史觀和史學的新視野,隱性考查新的史學理論和史學研究方法的試題出現(xiàn)。
3.歷史高考試題向精品化方向發(fā)展,承載高考的選拔性作用增強。試題的梯度明顯反映出來。
4.高考閱卷由采點得分,向采意得分轉化。這一轉化將成為非主觀性試題閱卷評分的必然趨勢。
二、教學對策及建議
面對高考試題的專業(yè)化傾向,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應對,需及時轉變更新教學觀念。
1.深入研究課標、考綱、考題之間內(nèi)在的關系。對于“一標多本”“一綱多本”的教學實際,教材課本僅僅是知識的載體,而高考以考試大綱為準,課標要求的主干知識重點知識是不變的重點和考點。
2.重視歷史階段性特征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意識、學科思維。隨著歷史學科命題的專業(yè)化程度越來越高,就必須加強史料教學。培養(yǎng)學科意識學科思維,反復研讀高考試題,打破錯誤的思維定式。
3.處理好必修教材與選修模塊之間的關系,教材內(nèi)容應相互補充滲透。命題中有必修與選修內(nèi)容綜合的趨勢。
4.加大對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的教學力度。試題難度加大,近幾年都反應在思想文化史模塊中。
為了更好地貫徹中學生學習報社面向讀者、品牌經(jīng)營、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的指導思想,更好地指導中、高考復習,更好地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特面向全國各地市一線教師和各省市縣中學教研員以及關注研究目前中、高考試題及政策的有識之士,舉辦《試題與研究》期刊編輯策劃方案的征集活動?,F(xiàn)將《試題與研究》系列期刊的現(xiàn)有品種、欄目和征集活動的相關事項介紹如下:
一、《試題與研究》系列期刊
《試題與研究》中、高考版在每學年的9月、11月、1月、3月分四次出版發(fā)行。
1《試題與研究》中考版含語文、數(shù)學、英語、物理、化學、思想品德、歷史,每季度共7冊。
2《試題與研究》高考版含語文、數(shù)學、英語、理科綜合(理綜物理、理綜化學、理綜生物)、文科綜合(文綜政治、文綜歷史、文綜地理),每季度共9冊。
二、《試題與研究》現(xiàn)有欄目簡介
命題研究剖析中、高考命題的思路與方法,探討中、高考命題的規(guī)律與模式,從中、高考命題專家的角度審視考題,讓讀者切實了解中、高考命題的真諦。
試題評析探討分析中、高考試題特點,分析命題趨勢,預測中、高考動向,指導中、高考復習。
解題探討探究解題思路,介紹解題方法,展示解題關鍵,提高解題能力。
考點專題以考綱中的考點為依據(jù),點擊中、高考熱點,突出中、高考重點,對知識和方法進行整合梳理,構建網(wǎng)絡;依據(jù)考綱對能力考查的層次要求,設置講練結合的專題講座,并注重變式思維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應考能力。
閱卷手記根據(jù)中、高考閱卷人在閱卷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的新穎巧妙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以及閱卷中發(fā)現(xiàn)的典型錯誤類型,搜集整理成文,供學生借鑒或吸取教訓,學習新穎的解法并避免類似錯誤再次發(fā)生;也可以根據(jù)平時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試的閱卷情況對學情進行深刻剖析,豐富考試經(jīng)驗,提高應考能力。
關鍵詞:歷史高考;試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1-0261-02
2007年是我國新課改以來的第一次新課標高考,山東、廣東、寧夏、海南4個省份成為第一批進入新課標高考的省份,新課改在這些省份推行已近10個年頭,到2013年,全國除了廣西以外,其他省份的高考均是新課標高考。新課程理念逐漸滲透到歷史學科的高考中,也成為歷史學科高考發(fā)展的大趨勢。從2013年高考文綜卷歷史部分看,既體現(xiàn)著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即“在內(nèi)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又具有不拘泥于教科書、運用新材料、中外關聯(lián)、古今貫通的命題特點。在試卷結構和分數(shù)設置上與以前高考題基本一致,試題的設置穩(wěn)中有變,不回避熱點,呈現(xiàn)出在對學生能力考查的同時又加強了對史實的考查??傮w難度適中,但學生想拿高分并不容易,所以人民網(wǎng)6萬多名網(wǎng)友投票的結果是:認為試題難的占65.4%,試題難度一般的占24.6%,試題不難的占10.1%。因此,對于試題的分析,對于今后的歷史教學有很強的導向性。隨著新老課程的試題平穩(wěn)過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程全面推開。高考的考察理念、試卷結構、考查方式、題型甚至考查內(nèi)容都越來越體現(xiàn)著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和終極目的。
一、對2013年高考文綜歷史部分試卷進行簡要的分析,從選擇題命題來看,呈現(xiàn)以下幾方面特點
1.知識分布較為合理,中國古代史三道題(25題、26題、27題),世界古代史一道題(32題),世界近代史兩道題(33題、34題),中國近代史三道題(29題、30題、31題),世界現(xiàn)代史一道題(35題)。其中政治史、經(jīng)濟史、文化史的內(nèi)容都有涉及。
2.難度層次比較分明,對學生有區(qū)分度,史實考查與能力要求并重。
3.從題目的設置上說,與去年考題有明顯不同,在題干材料的選擇上,與教材中的考點聯(lián)系比較緊密,緊扣教材,這與以往試題有明顯不同。如25題漢唐制定土地法規(guī),限制私有大土地發(fā)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據(jù)此可知宋代社會問題是什么?28題是一首歌詞“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zhàn)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京劇藝術中人物的臉譜此題,這些材料的選擇與教材知識點聯(lián)系很緊密,或者是日常生活都會見到,學生讀起題目來不會感覺很生疏,但在選項的設置上有些選項疑惑性很大。試題給人的感覺就是似曾相識,但做起來卻并不容易下手,不好拿分。
4.注重對教材中史實的理解以及史實之間的聯(lián)系。如34題:19世紀晚期德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經(jīng)濟突飛猛進與政治發(fā)展滯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沒有很好地理解這一史實與當時歷史背景之間的關系,就會影響學生的選擇。
5.強調(diào)時序性,通過提取有效信息判斷歷史時期。如35題:這道題要求學生有很強的歷史綜合知識,史實必須清楚,考查知識范圍涉及到了世界近現(xiàn)代史。這個題目的設置折射出歷史學習中要有明確的時序觀念。
總而言之,選擇題比較全面地考查了學生的綜合歷史能力。
二、從非選擇題命題來看,呈現(xiàn)以下幾方面特點
1.命題內(nèi)容,如40題、41題,考查世界史內(nèi)容比例比較大。第40題通過“愛因斯坦熱”在東西方的興起,以現(xiàn)代化史觀的角度和古今貫通的方式,考查考生對歷史基本知識的把握和運用能力.第41題以中國古代皇帝和英國國王和首相的官邸為主題,通過文明史觀的角度和中外關聯(lián)的方式,考查了考生論證和探討歷史的能力。
2.非選擇題平穩(wěn)過渡,主干突出,突破教材。同時引導學生從關注教材向關注課標轉變,如分值最高的40題,大題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反映對社會生活的關注。第41題為開放性試題總分12分。選做題共四道,分值均為15分,考生選擇任意一題作答即可??傮w難度適中,但要求學生有很強的概括能力,要求學生答題時要緊扣主題,全面地分析材料,盡可能多地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多角度的聯(lián)系,并能做出對主題的提升。這些題學生想拿高分很不容易。
3.在2013年材料解析題出現(xiàn)新變化是一大亮點,關注人類在歷程中的科技與文化成就成為新的命題熱點。今年的試題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第40題通過“愛因斯坦熱”考查中西科技成就與差別;2012年新課標卷第40題是關于“城市道路交通信號燈”問題。第41題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發(fā)生了變化,一是材料形式完全是圖片,這種題目對考生的識圖能力以及歷史知識的儲備有很強的要求。從解答方式上要求學生史論結合,典型特點是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信息,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表個人見解,提倡自主思考,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考生的歷史綜合素養(yǎng)。二是設問由評論改為比較分析。12分評論題改變的原因可能是,評論題已經(jīng)失去了考查的意義。今年的12分題,無需評析,只需比較分析,相對難度會下降。宏觀來看近三年的考題,41題的變化性最大,考查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考查比較明顯。
關鍵詞:高三歷史;二輪復習;教師;發(fā)現(xiàn)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3-0104
一、近五年全國卷歷史試題命題特點分析
1. 試卷結構基本穩(wěn)定
從題型結構看,文綜歷史卷依舊由必做題和選做題組成。必做題包括12道選擇題和2道非選擇題,選擇題每題4分,共計48分;非選擇題第40題25分,第41題15分,選做題要求學生從4道選修題中選出一道做答。
從選擇題看,往年至少會有一道圖表題,但毋庸置疑的是,文字型選擇題會是選擇題的主體。
從非選擇題上看,近五年兩道必做題基本上都是一道必做題。以古今中外大跨度綜合為主,或者縱向聯(lián)系,或者橫向比較;另一道為開放性試題。
選做題通常選取與教材關聯(lián)程度不大的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設計新問題。
2. 試題考查的知識點基本穩(wěn)定
全國課標卷1卷突出主干知識的考查,多圍繞重點主干知識命題。單就知識考點來講,沒有偏、難、怪、冷,基本上都是學生熟知的知識點。
3. 命題注重考查“能力素養(yǎng)立意”的宗旨
縱觀近五年高考試題,無論試題載體形式、設問的角度、考查的知識點怎樣變化,高考命題注重考查學科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宗旨巋然不動。近五年全國課標卷的選擇題和非選擇題,以主干基礎知識為素材,考查學生知R的遷移能力、靈活運用能力、辨析和認知能力,考查概括歸納、比較分析、史實論證、理性批判的能力。
4. 注重采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題形式
全國卷高考命題的取材已基本擺脫了對教材的依賴,從更大范圍內(nèi)選取思維含量高、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密切的材料,設置新的命題情境,提出新的問題。同時,為拓展命題資源,《考試大綱》還特別指出“根據(jù)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zhì)的要求,在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上確定歷史學科考試內(nèi)容”的要求,這就意味著高考會選用與初中教材相關聯(lián)的新材料。
5. 命題體現(xiàn)關注社會熱點,堅持學以致用、鑒古知今的價值追求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教育的落腳點不僅關注昨天,更應該關注今天。歷史學科的價值在于能對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提供借鑒。歷史問題現(xiàn)實思考、現(xiàn)實問題歷史反思既是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趨勢,也是高考命題的方向。
二、后期高三歷史二輪復習方法淺談
根據(jù)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在后期兩個月的二輪復習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按照國家新課程考試大綱構建以專題為基礎的通史知識體系
建議在第二輪復習時,加強三個必修模塊內(nèi)容之間的嫁接與聯(lián)系,注意選修模塊與必修模塊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挖掘同一歷史階段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三者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提高學生分析與整合知識的能力,這也是高考復習的必由之路。
2. 注意“貫通古今,關聯(lián)中外”的學習,重視歷史與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使學生從歷史中學會思考
在注重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加強與專題問題、熱點問題的聯(lián)系,注重把握古代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了解古代文明成果的現(xiàn)實價值,了解其世界意義等。通過“啟示”“借鑒”“經(jīng)驗教訓”“認識”“對策”等引導詞來提問,就某一個特定的歷史問題指導學生總結規(guī)律、提出對策、得出結論、分析得失,以實現(xiàn)歷史學科教育功能,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并提高學生的比較能力與歷史探究能力。
3. 加強對開放性試題的答題方法指導
如開放性試題中的評述觀點題一般常規(guī)答題步驟可分為兩步:第一步,根據(jù)材料歸納出觀點(觀點明確);第二步,結合史實論證觀點(史實準確、史論結合、論證有力),史實可以根據(jù)材料,也可以結合所學知識歸納。
4. 加強史料教學,創(chuàng)設新的問題情境
通過史料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觀察、理解、歸納、概括、分析、闡釋、論證等歷史學科能力,并加強對學生思維過程以及思維的發(fā)散性、靈活性、深刻性、創(chuàng)新性等思維品質(zhì)的訓練。
5. 關注時事熱點、周年大事等重要問題,要關心國內(nèi)外重大事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現(xiàn)實的熱點問題,如民生問題、中日問題、、中東的政局問題等。
(2)重大周年紀念問題,如2017年高考備考要關注有關年份后兩位是07或17的事件,也要關注次周年紀念的時間,如年份后兩位是06或16、08或18的事件等。
6. 加強學習質(zhì)量監(jiān)控,發(fā)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通過定期的定時訓練,監(jiān)控教學質(zhì)量,了解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與能力發(fā)展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調(diào)整教學復習策略,指導教學進程??梢圆捎谜w綜合訓練,也可以采用專項訓練,如選擇題專項、非選擇題專項、熱點問題專項等。以此提高學生解答歷史試題的基本能力,主要是正確的審題能力、史論結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綜合處理材料的能力、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簡潔有序的文字表達能力。要點齊全,語言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史論結合,使用歷史學科語言,避免文學化語言。加強學生行文答案規(guī)范性的訓練,填涂規(guī)范正確,書寫工整,書寫字體大小適中,答題不超出指定區(qū)域,答案形式上要要點化、序號化、段落化、整潔化,以提高非智力因素得分。
近年,中學歷史教學界存在著一種互相矛盾的現(xiàn)象,一方面是歷史課不受重視,學生學習歷史缺乏興趣;另一方面是每年一度的高考中,歷史試題大有越來越難的趨勢,其中有些題目本來是用來考研究生的,卻拿來考高中生。教師學生拿到成績,總不免英雄氣短。許多優(yōu)秀的中學歷史教師抱怨:我們沒有多少時間進行正規(guī)的教學,幾乎每年都在緊張的復習備考中度過。
出現(xiàn)這種矛盾現(xiàn)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對于前者,人們早已習以為常,因為歷史課不好學,學生對歷史缺少興趣,這是一個全球性的老問題。西方發(fā)達國家如美國,雖然十分重視歷史,將歷史列入總統(tǒng)規(guī)定的所有初高中必修的五門核心課程,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據(jù)美國全國人文科學捐款基金會對部分大學生抽查后公布的調(diào)查報告(1989年10月10日)中披露:當抽查問及“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句名言時,竟有1/4的人認為語出美國憲法;當問及杜魯門哪年發(fā)動朝鮮戰(zhàn)爭時,近60%的學生都回答說不知道;有50%的學生不清楚美國南北戰(zhàn)爭發(fā)生的年代。東方近鄰如日本,這方面的情形同樣不妙,“歷史課在(學生)不喜歡的課程中占據(jù)首位,這種情況由來已久了。歷史教師也因歷史課很不容易教而感到苦惱。學生們不喜歡的內(nèi)容又是什么呢?人們都說,那就是一些不要求思考的歷史用語、重要事項的羅列和強記的課程”(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xié)會、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辦、中國課程教材研究所編:《課程發(fā)展與社會進步——國際研討會論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179頁)。為改變這種狀況,世界范圍內(nèi),人們正在進行不懈的努力。
令人疑惑的是后者。誠如一位教育學者所指出的,“如果說教學工作是學校主體的話,那么課程與考試就是左右學校教學的兩翼。課程是實施教學工作的藍圖,考試則是評價教學工作的鏡子。”(呂達:《英國義務教育階段考試制度的改革》,載《課程·教材·教法》1989年第6期)。課程改革必然要引起考試制度的改革,考試制度改革的成敗,不僅反過來影響課程改革的進程,而且必將對教學產(chǎn)生導向作用。中國80年代中期以來的課程改革,為中小學歷史教學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這是公認的事實。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的初中歷史教科書,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新一輪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供試驗用)已于新近頒布并出版發(fā)行。與新大綱配套的高中教科書試驗本,也以嶄新的面貌陸續(xù)與廣大師生見面。然而,近些年的高考,雖然在歷史學科考試測量的目標、形式和內(nèi)容等方面都有所改進,在注重考查考生所學歷史知識的同時,尤其注重考查學科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們對歷史課的重視,但也確實存在不夠完善之處,客觀上給中學歷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為大學歷史專業(yè)選拔人才的命題指導思想,既不切合大學大文科選拔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中學歷史教學高考命題人員主要由大學歷史系教師組成,他們重視學術研究,命題首先注重考查“一個中學畢業(yè)生在歷史學科中將進入大學文科歷史系學習歷史時所應具備的學習潛能”,而不是考慮一個中學畢業(yè)生在歷史學科中將進入大學大文科各專業(yè)學習時所應具備的學習潛能,表現(xiàn)出明顯服務于大學歷史專業(yè)的傾向。幾年來材料解析這一題型占分比例越來越重的趨勢,是這種傾向的突出表現(xiàn)之一。用分析、解析某一材料的手段來測試考生的能力,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很古老的測試方法,但以材料解析題的形式引進中學歷史教學與測試領域,卻是近十年的事情,最早出現(xiàn)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的《初級中學中國歷史第一冊練習冊》當中。我們認為,適當?shù)夭捎眠@種題型進行訓練,給學生接觸文字材料的機會,有助于鍛煉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但是,把它作為一種固定題型運用于高考,將所占比分逐年增加至總分的24%,要求考生從材料中學究式地尋找微言大義,與科舉制似有相近之處。這種測試方法,多大程度上符合大學大文科各專業(yè)選拔人才的要求,我們且不去深究,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即這種超出學生實際認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試方法,程度不同地影響了正常的中學歷史教學。為幫助學生應付這類題型,“老師(只好)搞題海戰(zhàn)術,你去年考卷上出了一道A類題,我就讓學生復習時做100道、200道這種題。這就是完全不顧教學規(guī)律的所謂‘應試教育’,對于命題本身,也會走向僵化、單調(diào)、脫離實際,甚至‘新八股’的死胡同”(《國家教委考試中心負責人談高考命題》,見《光明日報》1996年7月11日第2版)。了解了這些,就不難理解近年有關材料解析的小冊子為何泛濫成災了。這一題型在高考中的出現(xiàn)與固定,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加大了老師的教學難度。
1995年的高考歷史試卷中,材料解析題共3小題30分,39行一千多字。過大的文字量,占去學生過多的時間,使全套試卷所能容納的信息量相對減少。例如,第一題有關司南和指南針的材料一和材料二,因與教科書敘述和所引材料基本重復,實屬多此一舉,使第①問缺乏效度;第③④問,因答案過于寬泛無定,既不嚴謹,也不唯一,缺乏信度。這一題型,是高考歷史服務于大學歷史專業(yè)選拔人才指導思想的產(chǎn)物,個別命題人員對此頗為得意地說:材料解析題測試功能的寬闊,廣為人們所肯定。一份中學歷史雜志載文評論這種題型功能時,曾指出:“高考試題中出現(xiàn)這種題型,是一個創(chuàng)造。它不僅可以為大專院校歷史系挑選優(yōu)秀生提供依據(jù),而且對今后中學歷史教學將產(chǎn)生革命性的影響”?!牧辖馕鲱}這一題型的功能,隨著逐年的實踐,其材料來源不斷被擴寬,其功能也逐年拓展,其〖ZZ(〗絕對難度也越來越大。他們對自己的只為大學歷史系挑選人才服務的指導思想并不諱言。如此下去,中學歷史教學只好將中學生當成準大學歷史系學生來培養(yǎng)。人們不免思忖,大學歷史系每年招多少學生,在大學文科招生總量中占多大比重?以歷史系的選拔標準要求所有文科專業(yè)的考生,是否具有針對性?是否有強人所難之嫌?由此可見,這類試題的導向作用越大,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負面影響就會越嚴重。
二、歷史命題即使改變了為大學歷史專業(yè)選拔人才服務的傾向,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負面影響也會大于積極導向作用
中學,包括初中和高中,是青少年學生獲取知識的最佳年齡段,在學校教育進程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都屬于基礎教育的范疇。這一時期,課程繁多,課時總量有限,各科教育內(nèi)容的平衡應擺在首要地位,因而各種矛盾相對集中。初中階段,是義務教育的后三年或四年,學生只在小學社會課中學過點滴的歷史,這一階段的歷史課擔負著傳授歷史知識、進行思想教育、提高學生能力的任務,是打基礎的好時機;高中階段,學生素質(zhì)有所提高,歷史課的三項任務沒有根本變化,但培養(yǎng)目標發(fā)生了變化,即一方面要向高等院校輸送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向社會輸送合格的中等水平的人才。既要滿足大學歷史專業(yè)的選拔要求,又要顧及大學其他各專業(yè)的選拔要求,更要符合其他各行各業(yè)對歷史學科素質(zhì)教育的基本要求。歷史課基礎教育的性質(zhì)沒有變化,面向的是大多數(shù),所以任何拔苗助長,只抓“40%”,不顧全體的做法,都將有損于基礎教育的辦學性質(zhì),影響正規(guī)的中學歷史教學。
受現(xiàn)行高考體制的制約,歷史高考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與普通高中畢業(yè)生會考不同,是選拔考試,其目的是為普通高等學校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yōu)錄取新生提供考試分數(shù)。普通高等學校要從當年的考生中選拔40%左右的新生,因此,考試還須在全體考生的成績中,從高分到低分‘拉開距離’,特別要在40%上下‘拉開距離’。高考試題的水平(或難度),是由全體考生,特別是成績在前40%左右考生的水平?jīng)Q定的”。事實上,只要上了高中,幾乎沒有學生甘居60%之列,也沒有哪位教師單純只抓40%,于是,高考試題的難度,也就成了中學歷史教學對所有學生的要求。如此居高不下的難度,使廣大學生忽視基本歷史知識的學習和基本能力的訓練,逐步陷入片面追求高、難、深畸形發(fā)展的境地。
中學歷史教學,無論初中還是高中,最主要的任務是傳授基本的歷史知識,培養(yǎng)基本的歷史學科的能力。“‘基本’這個詞,含有‘普通而強有力的適應性之意?!瘜W生所學的知識越是基本的,就越能不斷地擴充和加深,并對新問題的適用性越寬廣,知識越是歸納為定義、原理和法則,越是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應用”。掌握了“基本”的,就易于理解和掌握整個學科,有助于記憶,有助于從已知到未知,促進知識遷移,有助于縮小高層次知識與低層次知識間的差距。歷史高考因為“特別要在40%上下拉開距離”,所以不免脫離基本的學生、基本的知識與能力。在長期的考試導向作用的影響下,中學歷史教學也只好偏離“基本”,實施“應試教育”。這種情形不單影響高中,而且貽害初中。由于決定能否在高考中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是將要進入的高中學校的質(zhì)量,大多數(shù)初中的學生都面臨巨大壓力,千方百計要在這個既高度平均主義,又競爭十分激烈的體系中上一所好高中。為了準備中考,許多學校只好打亂正常的教學秩序,集中大量時間復習備考。因歷史往往被排斥于中考科目之外,歷史課僅有的每周兩課時理所當然地“臨時”取消。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歷史學科課時都得不到保證,何談“基本”,何求興趣與能力?長此以往,歷史教學大綱所設計的藍圖,只好遺憾地留下若干空白。
三、歷史高考引發(fā)出對歷史教科書地位與作用的兩種不切實際的看法
關鍵詞:高考語文作文;高考作文分析與研究;
高考語文命題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作為命題的好壞,直接影響考生對高考語文作文的發(fā)揮。自1977年恢復高考之后,至今為止已有三十多年了,在這三十多年里,高考語文作文命題已經(jīng)走過了一段不凡之路?,F(xiàn)如今,高考語文作文的命題代表著這個時代對于人類文明的要求。
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的四個時期:
我國高考制度始于1951年,十年中斷了高考,但是又在1977年被恢復,高考的作用非常的多,一是對學生所學科目的知識了解程度的考查,二是為給我國培養(yǎng)出高端人才。高考已經(jīng)走過一段不平凡的道路,通過高考,反映出我國社會的整體情況,側面反映我國社會時代的變遷以及對于人類文明的要求。縱觀歷史,我國高考語文作文的命題已經(jīng)歷了四個時期:
(一)傳統(tǒng)時期(1951――1966)
為什么說是傳統(tǒng)時期。因為這個時期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受當時社會大背景影響,政治色彩濃厚、階級情感強烈,高考語文作文命題必須與那個時候的政治形勢相關聯(lián),有的時候高考語文作文命題還要服務與那個時候的政治,所以考生在作文中很難有自己的想法思路,很難體現(xiàn)考生的個性,對于當時的考生來說,極大的束縛了考生的思想。
另一方面,高考語文作文命題導致老師和學生熱衷于追求押題和追求過于形式化、機械的寫作方式。
(二)過渡時期的命題作文(1977――1979)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后,那個時候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由各個省市自主命題,那個時期的作文命題有:《在主要抓綱治國的日子里》、《當我唱出東方紅這首歌》、《我在這里戰(zhàn)斗的一年》、《我的心已經(jīng)飛向紀念堂》等等。
從這幾年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中,我們依舊能看出過渡時期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仍然受傳統(tǒng)高考作文命題的影響,具有十分濃厚的政治氣息。這個時期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形式稍有改變,但是并沒有跳出傳統(tǒng)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的圈子,個人的小我依然要服從于社會主義國家的這個大我,壓制個人的感情和個性發(fā)展。
(三) 具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新時期(1950――1997)
這個時期我國高考作文命題的思路有所改變,特點鮮明,開始注重考查學生的具體寫作能力及學生想象能力的發(fā)揮和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材料作文的形式要求“一張卷子兩種文體,兩種文體體裁一大一小”,充分展現(xiàn)這個時期的高考語文作文的特點,材料為主,命題為輔,二者互相補充的新式高考作文命題格局。
1982年的作文命題材料是宋朝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經(jīng)典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強調(diào)個人、國家、社會責任的關系。以后的文章的命題線索關注個人命運的同時,也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責任問題,比如:1989年,“致青少年同學的一封信”,當時社會的熱點現(xiàn)象是外語比較受歡迎,沒有人關注歷史遺留問題,這個材料要求學生自己說說對高考志愿的總的看法,一旦高考志愿與就業(yè)問題相關聯(lián),要懂得犧牲人生目標,學會取舍。另外這一時期的高考語文作文還要求增強考生想象力和提高辯證思維力。辯證思維的能力是用哲學的思維去關注和分析所處的那個社會主要現(xiàn)象的能力。
(四)高中語文作文命題形式發(fā)生變化
這個階段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趨于完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由全國統(tǒng)一命題的方式改為當?shù)氐胤阶灾髅},所以,高中語文作文命題形式發(fā)生變化,十分具有當?shù)氐胤教厣?,材料作文由單料、雙料向三料作文發(fā)展,大大增強了學生話題的范圍和思維的廣度??偟膩碚f,高考語文作文命題有兩大方向:想象力作文的文化熏陶;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方式教育。
1999年高考語文作文《假如記憶力可以移植》這個命題,就是設限少,充分的給考生自由發(fā)揮的余地。但是這個命題作文要求作文的范圍、但是不規(guī)定文體,給考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自由性比較強。具體規(guī)定范圍,是指命題作文的內(nèi)容和“假如記憶力可以移植”相關聯(lián),就不算跑題,所以不管內(nèi)容還是寫作手法都是多種多樣的,不受限制。這個命題作文是有關于科學設想的,自然而然的聯(lián)想到想象力和觀察力。規(guī)定范圍不限制題目,為了方便考生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自主選擇所要寫的內(nèi)容。不規(guī)定文體,要求考生只要不寫詩歌文體的,其他什么文體的都可以寫。不管考生選擇哪種文體以及哪種寫法都是可以的。這一階段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的改革是比較適合當前發(fā)展的形式的。
結束語:
高考語文作文命題要符合當下時代的要求,盡可能不以具體觀點來命題,命題的范圍最好讓所有考生不受限制,可以暢所欲言,敘述自己的觀點,命題的范圍最好是辯證的,可以使考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度。命題角度可以從考生最擅長的、最感興趣的話題入手,保證他們言之有物,激發(fā)考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著重體現(xiàn)考生的個性,塑造考生人格特點。
高中生心理生理日趨成熟,但是他們涉世未深,終究沒有踏上社會的道路,高考語文作文的命題范圍不要過于寬泛、抽象、不確定,避免考生說空話、套話、假話,命題的范圍要以引導學生主動關心他人、思考人生等話題為著眼點,善于利用高中生的思維特點,適當激發(fā)其無可限量的能量。
參考文獻:
[1]余衛(wèi)兵.立足現(xiàn)實,邁向多元的命題趨勢 [J] 中學生,2011.(8)
[2]楊興芳.近三十年高考作文命題的人文追求 [J].教學研究,2012(5)
通知提及“為貫徹立德樹人任務要求,全面總結考試內(nèi)容改革成果,體現(xiàn)課程改革新理念,為實現(xiàn)2020年高考改革目標做積極準備,是《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精神,提升教育考試質(zhì)量的重要舉措。
也就是說: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考試中心組織專家修訂、審定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毙抻唭?nèi)容對2017年高考各科考試知識點均有刪減,值得每位備考考生注意。
修訂基本原則:堅持整體穩(wěn)定,推進改革創(chuàng)新。優(yōu)化考試內(nèi)容,著力提高質(zhì)量。提前謀篇布局,體現(xiàn)素養(yǎng)導向。
主要修訂內(nèi)容
一、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考核內(nèi)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fā)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
比如,在語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識的內(nèi)容,在漢語中增加文言文、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等內(nèi)容,在數(shù)學中增加數(shù)學文化的內(nèi)容。
教育部考試中心在今年高考前就提出,高考試題要增加反映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發(fā)展進步的內(nèi)容,考查學生對我國社會現(xiàn)狀、時事政策的了解、思考和把握,考查學生對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等價值準則的理解。
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凝匯在政治、哲學、經(jīng)濟、藝術以及生產(chǎn)生活中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在高考命題中,各學科都要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所體現(xiàn)。
如語文、政治等科目可以考查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傳承中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學生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進行思考、體悟的能力。歷史可以考查對中華文明長期歷史進程中的事實觀點、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斷等。地理可以考查對鄉(xiāng)土意識、環(huán)境保護等理念的掌握。
在數(shù)學和理科綜合等科目中,可以適當增加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考查的內(nèi)容,如將四大發(fā)明、勾股定理等所代表的中國古代科技文明作為試題背景材料,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科技文化對人類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
考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是簡簡單單地考查死記硬背的知識,而是要遵循繼承、弘揚、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路徑,注重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實中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考試的社會意義和現(xiàn)實目的。
二、完善考核目標。
結合學科特點和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在考試大綱中對考核目標的內(nèi)涵進行修訂,在考試說明中對各個考核目標進行具體解析,并補充試題樣例,進一步說明考核目標要求,便于考生理解和復習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