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范文

人與人之間的關愛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與人之間的關愛

第1篇: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范文

【關鍵詞】 腦白質(zhì);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磁共振; MR擴散張量成像

The Changes of Cerebral White Matter M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of Brain on Patients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gnitive Dysfunction/FANG Xi-xin,WANG Shao-rong,CHEN Yu-zh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5):064-067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cerebral white matter M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of brain on patients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the correlation with cognitive dysfunction.Method:120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2 to July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 in accordance with no deep white matter ischemia were divided into ischemia group (n=78) and non myocardial ischemia group (n=42), and 30 cases of healthy normal people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the three groups object were respectively given conve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d detection, and using MoCA (Montreal cognitive) scale and MMSE (mental state) rating scale evaluated mental status of the object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nd cognition of white matter changes and function correlation between barrier in brain of three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The function of ischemic group cognitive outcome score of (20.29±2.00), was significant lower than the ischemia group (22.11±2.26),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obvious difference (P

【Key words】 Cerebral white matte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MR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Puning City, Puning 515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5.022

臨床上對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腦皮質(zhì)與海馬等方面,但對患者皮層下端深部腦白質(zhì)的研究甚少[1]。有研究提示,深部腦白質(zhì)缺血是老年患者常見生化代謝與腦部結構變化情況,可在臨床診斷上反饋異常信號,對患者的智能發(fā)育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且一般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均可能伴有深部腦白質(zhì)缺血[2]。同時早期檢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可避免MCI患者轉向癡呆發(fā)展,優(yōu)化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3]。因此,為探討早期檢出MCI的有效診斷方式,分析MCI患者腦白質(zhì)與認知功能之間的聯(lián)系,本院對收治的120例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依照有無深部腦白質(zhì)缺血將其分為缺血組(n=78)與無缺血組(n=42),同時選取30例健康正常人作為對照組。缺血組男58例,女20例;年齡55~81歲,平均(64.9±3.3)歲;深部腦缺血程度:輕度40例,中度32例,重度6例。無缺血組男31例,女11例;年齡56~83歲,平均(65.3±2.9)歲。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53~80歲,平均(65.1±3.0)歲。三組對象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MCI診斷標準 (1)MoCA量表評分異常,但MMSE量表評分正常;(2)臨床檢查提示存在與教育程度及年齡不符記憶損害表現(xiàn);(3)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記憶減退。

1.3 方法 所有納入研究對象均接受常規(guī)MR與MR擴散張量成像檢測。常規(guī)MR掃描:取橫軸位快速自旋回波T2W1序列,液體抑制翻轉恢復T2W1及T1W1序列,設定掃描層厚為6 mm,視野為24 cm×24 cm,層間距1 mm,矩陣256×256。MR擴散張量成像掃描:采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序列。設定矩陣為128×128,視野24 cm×24 cm,層厚4 mm,層距0.5 mm,TR(重復時間)為8500 ms,TE(恢復時間)為74.7 ms,設定b值為0與1000 s/mm2,擴散梯度編碼15個,同樣取橫軸位,確定掃描范圍為研究對象頭頂至顱底。將掃描圖像傳輸至工作站,做好圖像評估與分析。

1.4 觀察指標 記錄三組對象腦白質(zhì)額葉、頂葉、枕葉、顳葉、胼骶體、海馬旁回、扣帶回、內(nèi)囊FA(各向異性分數(shù))與ADC(表觀擴散系數(shù))值,比較其存在的差異,同時統(tǒng)計兩組MCI患者認知量表評分。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本組研究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三組ADC與FA值差異的比較 與未缺血組對比,缺血組額葉ADC值明顯上升,F(xiàn)A值顯著降低(t=4.228、3.250,P

2.2 兩組MCI患者MoCA及MMSE量表評分的比較 兩組MCI患者MMS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處于正常范圍;缺血組認知功能評分為(20.29±2.00)分,明顯低于未缺血組的(22.11±2.26)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主要指患者認知能力降低至超出個體正常年齡及教育水平范圍,但未達到阿爾茲海默癥(AD)的范疇,屬于介于阿茲海默癥與正常衰老之間的認知功能損害性疾病[4]。有相關統(tǒng)計資料顯示,每年約有13.0%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轉變?yōu)榘⑵澓DY,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5]。早期檢出MCI對指導患者的治療有積極的意義。

早期有研究報道提示,大部分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深部腦白質(zhì)缺血表現(xiàn),在MRI圖像上則呈現(xiàn)雙側對稱異常信號,病理特征為患者大腦半球深部腦白質(zhì)呈變性表現(xiàn),且附近血管間隙有所擴大,伴腦室旁腦白質(zhì)壞死、脫髓鞘[6]。大部分統(tǒng)計資料顯示,MCI常見于老年群體[7]。而當前臨床上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診斷主要參照其臨床資料,尚未獲取影像學資料的支持。伴隨著醫(yī)療科技的快速發(fā)展,擴散張量成像技術的誕生與完善,為MCI的檢出奠定了技術支持[8]。且最近幾年來,DTI技術在脊髓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影像學研究中的應用也愈發(fā)廣泛,其使得在活體條件下大腦白質(zhì)纖維超微結構的無創(chuàng)性研究成為可能[9]。DTI技術主要以檢測水分子的自由擴散的擴散強度與各向異性為基礎,屬于新型磁共振技術的范疇。其主要通過組織內(nèi)水分子擴散方向與程度來顯示人體腦白質(zhì)纖維束,并確定其損傷程度[10]。其中ADC值則主要指體素內(nèi)擴散橢球體的徑向與軸向均值,即不同方向水分子擴散范圍的均值。通常軸索膜與髓鞘的丟失是造成所有方向水分子擴散不受限制的原因,是引起平均擴散率上升的相關因素[11]。而FA值則為提示患者神經(jīng)纖維完整性與損傷程度的指標,其值在0~1之間,1則為最大各向異性表現(xiàn),若檢測FA值越高,則提示患者組織各向異性越強,排列越緊密[12],則表現(xiàn)軸索完整性較好,提示髓鞘化程度優(yōu),表示人體神經(jīng)傳導功能好,相反,若FA值降低,則提示腦白質(zhì)損傷程度高,軸索完整性差[13]。且大量研究報道證實一般在MCI患者腦組織微結構產(chǎn)生變化或受到損傷時,F(xiàn)A值可能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可將其作為反饋神經(jīng)纖維損傷程度的標志[14]。

臨床上對MCI患者的早期診斷,主要有賴于神經(jīng)影像學,將結構MR診斷作為確定與年齡相關腦改變的重要措施[15]?;贒TI技術的高敏感性,其可在結構MR上反饋正常腦白質(zhì)的改變情況,因此,當前臨床上將其作為早期診斷MCI的主要措施。且很大一部分研究資料表示,與正常健康人對比,AD及MCI患者DTI診斷均提示腦葉FA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MD值則有所上升,尤其以顳葉內(nèi)側腦白質(zhì)變化情況更為明顯。國外研究表示,MCI患者雙側額葉、胼骶體、顳葉腦白質(zhì)的FA值降低情況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因此認為可將FA值的降低情況作為鑒別正常健康人與MCI患者的有效指標[16]。也有研究結果提示,一般MCI患者左側側腦室前方額葉及右側側腦室后腦白質(zhì)FA值均有一定的減低表現(xiàn),而AD患者則主要表現(xiàn)為頂葉、額葉、枕葉皮質(zhì)、胼骶體腦白質(zhì)FA值降低,其可作為鑒別AD患者與MCI患者的相關標識[17]。

本組研究結果提示,伴深部腦組織缺血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不僅存在病變結構變化,同時其頂葉及額葉腦白質(zhì)結構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與早期學者研究內(nèi)容基本一致。而一般未伴深部腦白質(zhì)缺血的MCI患者海馬旁回與額葉的FA值呈降低表現(xiàn),ADC值則呈升高特點,提示患者腦部海馬旁回與額葉腦白質(zhì)纖維完整性受到一定的損害,是表示海馬旁回與額葉腦白質(zhì)纖維束受損的重要指標,因此認為在深部腦白質(zhì)缺血與MCI患者中額葉MR擴散張量成像檢測有積極的意義,提示額葉在認知功能障礙患者臨床診斷中有關鍵的意義。額葉是連接頂葉、枕葉、顳葉的重要傳導通路,富含豐富的皮質(zhì)下纖維,在人體認知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額葉、頂葉、海馬旁回等區(qū)域的損傷均可能對患者的認知功能造成影響,且擴散張量成像檢測中ADC值與FA值的變化是反饋患者腦白質(zhì)早期異常改變的重要標志,可作為臨床干預的關鍵指導手段。而本組研究中對MCI患者認知功能的評分主要參照MoCA與MMSE評分量表,其屬于臨床常用老年癡呆的篩查量表。國外有研究提示,患者腦白質(zhì)缺血的嚴重程度與其認知功能存在明顯的相關性。本組研究通過對伴缺血性與未伴缺血性MCI患者作MoCA與MMSE評分,結果提示,伴腦白質(zhì)患者MoCA認知功能評分明顯低于未伴深部腦白質(zhì)缺血組,而MMSE量表評分差異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伴深部腦白質(zhì)缺血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更易進展為阿茲海默癥。但同時還需注意,由于本組研究樣本數(shù)量較少,且納入病例均未給予較長時間的隨訪研究調(diào)查,測量數(shù)據(jù)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后續(xù)研究需改進。

綜上,在輕度認知損傷障礙患者的臨床診斷中,采用MR擴散張量成像檢測,可量化分析患者腦白質(zhì)病變程度,確定其向阿茲海默癥轉化的可能性,同時為患者的早期治療提供指導,對優(yōu)化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有積極的意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雷立存,杜亞強,何麗,等.深部腦白質(zhì)缺血與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R擴散張量成像的相關性[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3,14(10):737-740.

[2]段金海,汪華僑,陳少瓊,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白質(zhì)損害與認知功能的關系[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1,39(2):76-79.

[3]王桂芳,張傳臣,陳偉,等.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和CO中毒遲發(fā)性腦病認知障礙相關性研究[J].中華勞動衛(wèi)生職業(yè)病雜志,2014,32(10):769-771.

[4]管錦群,王魯寧,張熙,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研究[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10,49(2):107-110.

[5]任慶云,何麗,劉齋,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在 MR 擴散張量成像中腦白質(zhì)各向異性分數(shù)值的變化[J].疑難病雜志,2014,10(1):34-36,39.

[6]張琳,鄭林豐,張貴祥,等.老年人認知功能與白質(zhì)異常相關性的MR擴散張量成像研究[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1,17(1):12-17.

[7]李亞迪,馮曉源,何慧瑾,等.基于體素的遺忘型輕度認知障礙和輕度阿爾茨海默病全腦白質(zhì)MR擴散張量成像分析[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1,45(4):341-347.

[8]何麗,劉齋,任慶云,等.輕度認知障礙的 MR 擴散張量成像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4,14(8):1255-1258.

[9]馬萬欣,史珊,廖晶,等.三種腦白質(zhì)損害評分標準在輕度認知損害與阿爾茨海默病中的應用[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3,32(10):1042-1046.

[10]朱阿娣,張穎冬,周俊山,等.腦小血管病患者 MR 彌散張量成像的改變及其與認知功能障礙的關系[J].臨床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14,16(3):161-164.

[11]任慶云,何麗,劉齋,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在MR擴散張量成像中腦白質(zhì)各向異性分數(shù)值的變化[J].疑難病雜志,2014,16(1):34-36,39.

[12]龐冉,趙晶,張允嶺,等.基于腦白質(zhì)疏松的血管源性輕度認知障礙DTI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4,13(7):1071-1074.

[13]李瑞利,李宏軍.DTI評價不同期HIV相關性癡呆腦白質(zhì)微細結構損害[J].放射學實踐,2011,26(10):1036-1039.

[14]張倩,夏永華.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與腦膠質(zhì)瘤[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8):122-123.

[15]彭飛,萬大海.彌散張量成像對膠質(zhì)瘤手術切除程度的早期評估價值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2(14):1-3,4.

[16]袁俊亮,王雙坤,胡文立,等.腦白質(zhì)疏松癥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神經(jīng)影像學研究進展[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3,93(5):394-396.

第2篇: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范文

【關鍵詞】欠發(fā)達地區(qū)高職院校 人本關愛 高效課堂模式

一、研究的目標與主要內(nèi)容

(一)研究目標

探討、構架“人本關愛”高效課堂模式:

1.形成人本關愛文化。

2.培養(yǎng)人本關愛型教師。

3.創(chuàng)建人本關愛教育特色。

(二)研究主要內(nèi)容

探討研究“人本關愛”高效課堂模式:形成“人本關愛”文化培養(yǎng)“人本關愛型”教師創(chuàng)建“人本關愛”教育特色優(yōu)秀學生更優(yōu)秀、一般學生變優(yōu)秀、學生潛能得發(fā)展、學生有健全人格、學生愛校愛知識

1.“關愛”理念下的學校德育實踐與研究

構建關愛理念下的學校德育工作模式。根據(jù)我院實情,在培養(yǎng)目標上,科學地規(guī)劃各年級的教育目標、內(nèi)容和實施途徑,分年級、分階段實施關愛教育;從培養(yǎng)對象上看,要對教育對象“分層”“分類”實施關愛教育。尤其是對“學困生”“特殊家庭子女”的“雙困生”和行為習慣存在偏差的“邊緣學生” 的關愛教育策略研究,關注“中間生”關愛教育探索。抓好起始教育、鞏固教育,通過各種活動,在活動中體現(xiàn)關愛教育。

具體操作方法:將學生在校二年時間劃分為四個階段,每個學期為一個階段。學生入學的第一學期(第一階段),此階段對學生是否愛校、愛專業(yè)、愛學習、愛知識――是否能留得住是一個關鍵時期。所以在此階段,首要的任務是營造人本關愛氛圍,形成人本關愛文化。通過設計學生心理健康自評量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自我評價,根據(jù)評價結果對學生進行“分層”“分類”并給出測評報告,針對學生心理素質(zhì)特點,設計關愛教育策略,尤其是對“學困生”“特殊家庭子女”的“雙困生”和行為習慣存在偏差的“邊緣學生” 的關愛教育策略,這些策略包括了針對性的學習和訓練,也包括了對學生將來人生的設計,使學生比較清楚自己心理上存在的問題,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愛,了解學校對他的成長的重要性。

2.“量體裁衣”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操作研究。

以愛領航,播撒陽光――構建人本關愛理念下的“量體裁衣”教學。

“量體裁衣”,顧名思義,就是測量自己身體的尺寸來剪裁合適的衣服。因此,“量體裁衣”教學就是一種追求個性特點、追求個性完美的教學。

“量體裁衣” 教學的特征:是充滿關愛的教學,是關注“每一個”的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是富有創(chuàng)新的教學。

“量體裁衣”教學的操作載體是:“量體裁衣” 自學,“量體裁衣” 導學,“量體裁衣”練習與作業(yè),“量體裁衣”檢測與評估。

3.關愛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與研究

“人本關愛”高效課堂模式下的人本關愛文化和人本關愛教育特色的形成,均以具有一支關愛型教師隊伍為前提,通過理論學習、讀書活動、教師論壇、班主任培訓,“一對一”幫扶活動,使所有的教師都成為關愛型的教師,使教師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具備多種教育策略的教育工作者。

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主要成果

1.應用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從中學生行為、學習問題、親子關系、學校人際青春期和性心理6個心理健康維度對學生進行測評,根據(jù)測評結果對學生進行“分層”“分類”,特別篩選出“學困生”“特殊家庭子女”、行為習慣存在偏差的“邊緣學生”及“中間生”,給每個學生建立學生入學時的心理健康檔案,并形成每位學生相應的測評報告。

2.初步形成關愛教育的德育體系和特色。以主題活動和愛心教育基地為主線,對學生實施有目標的關愛教育,讓學生學會關愛自己、關愛他人、關愛社會;以隨機教育為引線,激發(fā)學生的關愛情感,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相互關愛,將關愛教育滲透到教育活動的點點滴滴中;以學校、家長、社區(qū)教育的有機結合為輔線,讓關愛教育延伸到學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關愛品質(zhì)。

3.初步構建以關愛為中心的師德建設模式和機制。

培養(yǎng)關愛型教師的內(nèi)涵研究;

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的校本培訓研究;

打造關愛型教師團隊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特色

1.形成特色的學生心理健康評估報告。應用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從中學生行為、學習問題、親子關系、學校人際、青春期和性心理6個心理健康維度對學生進行測評,根據(jù)測評結果對學生心理健康度進行“分層”“分類”,特別篩選出“學困生”“特殊家庭子女”“行為習慣存在偏差的”邊緣學生及“中間生”,給每個學生建立學生入學時的心理健康檔案,并形成每位學生相應的測評報告。該報告的特色在于每個學生都有,報告的內(nèi)容有別于醫(yī)療領域的診斷性報告,它是以一種學生比較喜聞樂見的描述方式,在報告形式的構成上除幫助學生分析其心理狀況,指出心理、人格上屬于哪一種類型,他的閃光點在哪里,可能的盲點在哪里,同時給出學習建議。

2.形成“量體裁衣”教學方案。

以愛領航,播撒陽光――構建人本關愛理念下的“量體裁衣”教學。

“量體裁衣”,顧名思義,測量自己身體的尺寸來剪裁合適的衣服。因此,“量體裁衣”教學就是一種追求個性特點、追求個性完美教學。

“量體裁衣” 教學的特征:是充滿關愛的教學,是關注“每一個”的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是富有創(chuàng)新的教學。

(三)編寫“量體裁衣”教學的校本教材

“量體裁衣”教學操作載體是:“量體裁衣” 自學,“量體裁衣” 導學,“量體裁衣”練習與作業(yè),“量體裁衣”檢測與評估。主要表現(xiàn)在緊扣課時,主要以案例、游戲等形式為主,輔以討論、角色扮演等為主線,每次課完成一個案例或一個游戲,然后再完成一定的作業(yè),使學生對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再從理論落實到行動。

(四)關愛型教師隊伍建設方案

通過理論學習、讀書活動、教師論壇、班主任培訓,“一對一”幫扶活動,使所有的教師都成為關愛型的教師,使教師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具備多種教育策略的教育工作者。

三、研究成果的應用及效果

(一)項目進行的第一階段,充分做好學生的培訓工作,包括解釋項目實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別是要向學生傳遞一個信息,就是進入我院的學生,無論家庭背景如何,無論在中學的表現(xiàn)如何,都會得到學校、老師和同學的關愛。為了學生在學校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師對學生及學生對自己的個性、特質(zhì)有所認識,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有針對性地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勢,成為優(yōu)秀或雖然各方面不夠優(yōu)秀,但至少具有某些特質(zhì)的人才。學生對項目的意義充分理解后,就很積極地參與,為項目的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然后,等到每個人的心理健康評估報告到手后,各種心情充分表現(xiàn)出來,最主要是對自己有了重新的認識,同時也期待著教師如何帶領大家去發(fā)展自己的個性。這就是“人本關愛”高效課堂的基礎,首先就是讓學生感到教師關心他們,熱愛他們,沒有拋棄他們,學校辦學不僅僅是為了錢,而確實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這樣就為實施讓學生愛校、愛學習、愛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項目進行的第二階段,也是項目實施的主要階段,此階段的關鍵是做好“量體裁衣”教學方案并實施“量體裁衣”特色教學。教學方案中的設計重點,一是做好教學時間的安排,一般是每周2學時,其中1學時為理論學習,另1學時為實踐訓練;二是給每一類型的學生配備一名教師,教師要按照教學內(nèi)容和教師各人特長配備,教師的配備原則上是本班科任老師,便于將培訓的內(nèi)容與所授學科的知識有機結合,增強培訓效果,同時也對提高所授學科的課堂教學效果起到很大作用。

(三)編寫與之相配套的特色教材。編寫校本教材成為本項目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關系到教學過程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通過廣泛查閱資料,認真篩選組合,我們初步編寫出校本教材試用,感覺效果不錯。主要表現(xiàn)在緊扣課時,主要以案例、游戲等形式為主,輔以討論、角色扮演等為主線,每次課完成一個案例或一個游戲,然后再完成一定的作業(yè),使學生對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再從理論落實到行動。

【參考文獻】

第3篇: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范文

關愛,就是關心愛護,它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關愛,生活上也少不了關愛,別人給予我們關愛,那我們更應該去關心愛護他人,這樣世界上才會充滿——愛!

關心是一種付出,關心是一種奉獻,關心是一種美德,讓我們從一點一滴的生活小事做起,學會理解,學會關心,學會做人。“愛人”是帆,“愛己”是船,只有彼此的推動和支撐,才能使愛心常存,愛意永駐。

關愛別人就是關愛自己,因為只有你關愛了別人,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才會回報你。關愛別人其實就是在關愛我們自己,關愛別人是我們得到別人關愛的前提。

為人,則是為己。

朋友,是你播下的友愛、溫情的種子,就會發(fā)芽、成長;是你幫助過的人、溫暖過的人,最終也會令你受益無窮。

只有純粹的溫暖才能溫暖人心,只有用真誠的情感才能感動他人,那種被金錢和利益包裹著的所謂幫助,只會引人厭惡而已。

真正的助人者,是通過幫助別人,來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真英雄。他們不思回報,人格的完善就是最高的境界。

無限芬芳落盡,惟有綠樹依然。因為它扎根在人格的土壤里,默默地奉獻著自己,也漸漸地壯大著自己。

世界上有60多億人口,蕓蕓眾生,擦肩接踵。這當中有我們認識的,有我們不認識的。那么人與人之間需要什么來維系呢?媽媽補課這件事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的確,人與人之間需要的不只是權、錢的施舍?;ハ嚓P心幫助更為重要。只要你以誠待人,就同樣會得到一顆來自他人的誠摯的心。“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啊,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不是只存在于親朋好友間,我們應該充滿熱情地幫助任何一個需要我們的人。我、媽媽、爸爸是一家人,所有中國人也是一家人,甚至可以說全世界就是一個大家庭。既然我們都是這個家庭中的成員,那就應該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彼此關愛。人與人之間只有充滿了濃濃的關愛,才會有更多的人愿意與你患難與共;才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做你的朋友;你才會享受到更多的來自他人的愛。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擁有了這份愛,世界這個大家庭將會更加合睦、團結。

第4篇: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范文

正如“不和陌生人說話”無法真正保護自身一樣,“親吻陌生人”也同樣難以構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盡管如此,大學生們對當下社會信任缺失現(xiàn)狀的思考和勇于行動的精神也是值得贊許的,他們行動的意義不在行動本身,而在于讓人思考:當下社會人與人信任缺失的根源何在,以及教育該從何處發(fā)力。

人們對當下社會信任整體不佳的現(xiàn)狀已有共識:快遞來了不敢開門、查水表的不讓進屋、買菜時習慣性地把小販的秤搬到眼前、買肉時總要用手按按有沒有注水;我們的教育也總是告訴孩子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吃別人給的食物、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等等。2013年年初,中國社科院的《社會心態(tài)藍皮書》顯示,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度進一步下降,已跌破60分的信任底線,不同階層、群體間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近年來頻繁發(fā)生的“老人跌倒無人扶”事件也似乎印證了這一點。

盡管人們對造成社會誠信缺失的根源公說公理、婆說婆理,但社會信任機制變遷的客觀要求與新的社會信任機制構建相對滯后之間的反差,恐怕是造成目前失信和不信的根本原因。

有學者指出,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舊的熟人社會的“信任關系”賴以存在的經(jīng)濟基礎和社會條件已不復存在,必然要求構建新的“契約型信任”機制。高度的開放性和流動性使熟人社會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互不相識的陌生人社會。在陌生人社會,信任的維系只能靠契約、制度和法制。

依靠法制、制度、契約當然是一種理性的制度層面的思考,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更像是一種心靈契約。在筆者看來,構建這種心靈契約,需要的既不是距離過遠――“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也不是距離過近――“親吻陌生人”,而是基于關愛基礎上的彼此平等、尊重、理解和包容。這正是我們教育的著力點和發(fā)力點。

第5篇: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范文

生活和工作中,沒有人可以一帆風順,相反,卻會遭遇數(shù)不盡、道不完的不幸和挫折。正所謂“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那么,面對失敗,我們就必須學會堅強和堅持,從失敗中學習,從跌倒處站起來重新開始。失敗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從此一蹶不振。

為什么我們現(xiàn)階段出現(xiàn)了一些人,在工作上不主動不積極,甚至還有極少數(shù)人自己不好好干工作,別人干好工作還會冷潮熱諷的,有可能他或者她曾經(jīng)也是想要干好工作,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打擊,從此一蹶不振,這就是一種心態(tài)上的病變。心病還需要心藥來治,思想上的轉變就非常重要。

要知道當前的社會是合作的世界,“共贏”就是通過加強合作,而不是單獨的一方獲利,另一方受損。“共贏”就需要把握有利時機,“共贏”就需要心懷感恩,努力工作。人需要有感恩的心態(tài)來對待周圍的一切,這是必然也是當前工作中所必須要掌握的技能。

我們借用一段非常經(jīng)典的話來詳細說清楚產(chǎn)生這一切的原因所在:

“感恩能夠促使我們擴充心靈空間的“內(nèi)存”,讓我們變得仁愛、寬容,感恩能夠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化解人與人之間的摩擦,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合作。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會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信念,是一種情懷,同時也是人生的一種使命。

就好比父母對我有養(yǎng)育之恩,老師對我有教育之恩,領導對我有體恤之恩,同事對我有幫助之恩,朋友對我有知遇之恩,社會對我有關愛之恩,祖國對我有呵護之恩……

學會感恩,就會懂得寬容,不再抱怨,不再計較。學會感恩,便能以一種更積極的態(tài)度去回報我們身邊的人;學會感恩,會抱著一顆感恩之心,去幫助身邊有困難的人;學會感恩,會摒棄陰暗自私的欲望,使心靈變得澄清、明凈……

通過以上的經(jīng)典名句,讓我們了解了如何調(diào)整心態(tài),用感恩的心來對待工作,特別是我們現(xiàn)在作為工會工作來看,正確引導員工用感恩的心態(tài)來開展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工會是員工的娘家,正確處理好員工和企業(yè)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所以學會感恩來開展工作,這是必備要求。

第6篇: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范文

在我的回憶中,那件事像打印機一樣把這件事深深地刻在我的腦子里,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有一次,我坐公共汽車時,我“搶”到了一個位子,在司機的旁邊,上車下車都非常方便。車開出一站后,就上來一位老奶奶。她凹下去的眼睛有著不一樣的光澤;皺皺的臉,讓人看起來十分和藹可親;高高的鼻梁又讓人覺得很嚴肅。

“有沒有人給這位老奶奶讓座呀?有沒有人給這位老奶奶讓座呀?”我的耳朵差一點點兒就被震聾了??墒擒嚿线€是一片沉默,似乎每一個人都是木頭人。老奶奶充滿光澤的眼睛突然黯淡下來。那時,我正在猶豫:“到底要不要給這位老人讓座?”我猛然站起來;“奶奶您坐吧!”我的聲音太響亮了,所有人的眼睛都看著我,臉上不由得發(fā)紅。

哪位老奶奶露出了微笑像茉莉花一般純潔,又像向日葵一樣美。司機也用贊許的眼光看著我。老奶奶用不是很標準的普通話對我說:“來,孩子,來,和我一起坐下?!边€不時的摸摸我的腦袋,自言自語。

第7篇: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范文

人與人之間正是因為關心,才會使人感到溫暖,更加和睦。其中,在我的朋友中,就有一位非常關心我的人——徐碧霜。

還記得那一次……

那一天,陽光明媚,是個難得的好天氣,我和徐碧霜一同走在通往學校的道路上。我們手牽著手,一起行走。然而,再過馬路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一幕發(fā)生了……

我和徐碧霜正說說笑笑的走著,過馬路時,有一輛摩托車想我疾馳而來,我嚇的還不及閃躲,根本不知道該怎么辦,腦子里一片空白,然而,就在這時,徐碧霜馬還是那個把我向后拉了一把,才是我躲過這輛“瘋狂”的摩托。過了馬路以后,徐碧霜還想媽媽叮囑小孩一樣的叮囑我說:“你怎么這么不小心呀!幸虧我把你拉了一把,不然……哎,算了!你下次走路小心點!”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話,但從中我卻深刻的感受到了他對我的關心,對我的關愛。

第8篇: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范文

在生活中,人與人相處處處需要理解。

何為理解?字典給出的解釋是“懂得,了解”。雖然僅僅才四個字,但它卻暗含著生活的真諦。在我看來,理解就是凡事都要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即想象自己如果是對方會怎么做?是否和他一樣?甚至不及他?這也是學會理解的好方法。

夫妻之間需要理解,兄弟姐妹需要理解,朋友需要理解……總之,理解成為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解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可以讓人學會寬容,學會關愛。

朋友,請讓這個世界多點理解,多點愛!??!

第9篇: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范文

猶太作家威塞爾曾說:“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異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

曾經(jīng)一度,因“小悅悅事件”、“彭宇案”……等極端事件,讓我們有過道德下降的擔憂和焦慮。同時,每一個善良而正直的人心中都深藏著一種渴望,渴望我們這個社會少點冷漠多點溫暖,渴望人與人之間少點戒備多點相助。任由世遷,愛與善終是社會的主流、時代的潮流。從這件小事的加速度發(fā)酵、傳播,不難看到它帶給人們內(nèi)心的觸動和產(chǎn)生的共鳴。

大家對這種愛心產(chǎn)生溫暖的感覺,源于人與人之間那種最為寶貴的理解和對善的認同。正是這種理解和認同,穿透了世間的冷漠與輕視,用一種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心理,獲得一種感同身受的情懷。

愛心,被看作是人類最珍貴的情感,最高尚的情操,是人類良知的生動展示,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集中體現(xiàn)。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乏善心和愛心,只是在等待一個被觸發(fā)的機會。當一個人被感動之時,也是他的愛心和善心被觸發(fā)之時。讓人“一看就暖和”的溫柔,這是激發(fā)了我們內(nèi)心柔軟與善意的溫情。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熱淚盈眶,總有一種感動讓我們深刻銘記。

央視主持人張泉靈評論,“總希望自己是這溫暖鏈條上的一分子,讓這樣善的傳遞不在我身上斷掉”。正如有人認為,此事釋放的是“正能量”,自己看到了,有責任傳遞下去。

在現(xiàn)實中,“正能量”帶來的正效應確實不少。我們身邊有阿里木帶給我們的感動,他靠賣烤肉資助貧寒學子,而不少人專程去“捧場”,這里面有感動,也有“正能量”的傳遞。

社會需要愛,時代呼喚愛。對善行、對愛心的感動,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但很多人缺乏的不是感動,而是一種顯示感動的勇氣,一種傳遞感動的行動。傳遞感動,就是“正能量”的傳遞。愛心無價,不分大小,“正能量”也沒有強弱之分。愛心是春風,可以溫暖生活的每一寸空間;是火炬,可以照亮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愛心是擔當,是奉獻,也意味著收獲。愛心照亮四周,同時也溫暖自己,幫助別人也就是完美自己,升華自己,幸福自己。送人玫瑰手留香,那是一種心靈的溝通、相互的給予、共同的追求。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