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狗的說明文范文

狗的說明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狗的說明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狗的說明文范文

【關鍵詞】說明文;精彩;教學;方法

長久以來,小學階段的說明文教學是少有人關注的。關于說明文單元的習作指導,老師難以把握方向,講得多也不見得學生就能吸收寫得好,講得少更成了“無話可說”“無從下手”。但,說明文單元的教學是不能草草了事的,怎樣才能把教材用的好?讓學生學得透徹明白,并讓他們學習寫說明性的文章呢?這成了我們必須要解決好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摸清教材和課標的要求,單元規(guī)劃有的放矢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5-6年級)中關于“閱讀”第六條明確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我們分析教材,進行教學設計,確定教學重難點的時候就以此為依據。我們的基本教學思路確定為:

1.閱讀教學、口語交際和習作教學都清楚說明的對象是誰?文章介紹了關于說明對象的哪幾個內容?

2.在介紹對象時作者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比如: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等。

3.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進行介紹的。比如:由外到內、由外形到特征等。具體怎樣把這三項要求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我們必須講究教學策略和步驟。

二.落實課標要求,理清教學層次,閱讀教學張弛有度

指導學生學習說明文,老師需要明確把說明文的“定義點”給學生:知識性、科學性、準確性。

1.知識性。即它著眼于解說和傳播某種已經得到公認的知識,而不是像記敘文著眼于表情達意。

2.科學性。即它在介紹、解說、傳播知識時必須科學,能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實際及其規(guī)律性,不允許任何的主觀隨意性。

3.說明性。即它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說明性文章的意義在于通過如實的解說,讓人明白事相,懂得成因,給人知識,而不是像記敘文通過人物形象或故事情節(jié)的刻畫,動人以情。

《鯨》是整個單元說明特征最清晰,說明方法使用最全面的課文,它為學生全面體驗說明性文章提供依據。在整個單元的教學中,需要逐個落實說明內容、說明方法、說明順序這三項內容。

策略一:提煉單元“交流平臺”中“列圖表”的學習方法。例如,我們通過填表格布置自主學習任務(如圖)。

說明的內容 說明方法 說明順序

策略二:在使用“列圖表”學習方法的同時,注重借此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并通過匯報交流檢查自主學習效果,明確落實教學目標(如圖)。

說明的內容 說明方法 說明順序

1.鯨的體型 列數字、作比較 由外形到習性

2.鯨的演化 舉例子

3.鯨的種類 分類別

4.鯨的飲食 舉例子、列數字

5.鯨的呼吸 打比方、分類別

6.鯨的睡眠 舉例子

7.鯨的繁殖 列數字

三.在實踐中尋找問題,習作教學迎難而上

單元習作中明確要求:“本次習作,我們就練習寫說明性文章。你可以選擇一種物品介紹給大家,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電器。在習作之前,通過觀察、參觀、訪問、閱讀說明書等方式,盡可能多地了解這種物品,然后再想一想,可以從哪些方面、按照怎樣的順序來介紹,能用上哪些說明方法?!?/p>

可是,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區(qū)分說明文與記敘文還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階段,如果我們的指導不到位,肯定就會出現(xiàn)老師布置寫“說明文”,學生寫出來一大半都是“記敘文”的現(xiàn)象。怎么辦呢?

方法一:讓學生不怕寫說明文。

說明文相對比記敘文而言,寫作方法截然不同。一個重敘述,一個重說明。怎樣讓學生消除距離感,不怕寫說明文?首先,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輕松、有趣,渴望了解。

我想到了食品――“喀吱脆薯片”,它小巧易攜帶,從外到內觀察易深入,包裝讓更多材料成分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上課可以用摸一摸、猜一猜。

方法二:示范引領,以點帶面開展說明方法的積累和運用。

觀察是可以區(qū)分層次的,就拿“喀吱脆薯片”來說,可以由外到內。物品的包裝、產地、生產日期、重量等都是外在信息;物品的味道、口感、色澤等都是內部信息。利用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平臺,學生漸漸體會到說明性文章就是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把這個說明對象介紹清楚。這時候,我們還是可以借助“圖表法”,要求學生先列出習作提綱,確定習作對象、習作內容、習作方法和習作順序后,在進行習作。

方法三:要重視反饋,關注全體,及時幫助學生糾正誤區(qū)。

由說到寫,有個別學生還是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比如,有的同學介紹“狗”這種動物,寫著寫著就開始記述狗的故事。這時請學生自己看看問題出在哪里。再圍繞圍繞著“習作內容”展開修改,我們可以從狗的種類、體形、大小、重量、毛色、飲食習慣、生活習性等多個方面思考;對應選擇分類別、列數字、舉例子等多種說明方法,層次就清晰明朗了。所以,有時候,抓住臨場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和狀況往往可以成為充分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前提。

在新一輪教材使用中,我們或多或少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一些難題和問題,當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思考的時候,解決問題和困難的路徑就被開啟了。我們解讀教材,開展說明文教學的路就是這樣走過的。

【參考文獻】

[1]王小龍.小學語文課本中科普說明文的教學策略[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1(8).

[2]任義.對小學高年級說明性文章的兩點認識[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11).

教育學知識

動機的特征和作用

有機體的行為和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動機是推動有機體進行活動的內部原因或動力。從動機與行為的關系上分析,動機具有下列特征和作用。

1.啟動性。動機具有發(fā)動行為的功能,它能使有機體由靜止狀態(tài)轉向活動狀態(tài)。例如,因饑餓引起攝食活動,為獲得優(yōu)良成績而勤奮學習,為受到他人贊揚而盡力做好工作。攝食活動、勤奮學習、盡力做好工作的行動分別由饑餓、獲得優(yōu)良成績、受到他人贊揚的動機所驅動。

第2篇:狗的說明文范文

一、以生為本,激發(fā)興趣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一個人積極的心理表現(xiàn),是促使個人行為主動積極的動力。因此,教師在學生寫作時要降低寫作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我在教學《鼎湖山聽泉》的時候,利用多媒體引導學生通過感官感受泉聲輕柔、清脆、厚重回響、雄渾磅礴、變化多端的特點。同時,讓學生用不同的詞來概括泉水聲音的特點,如“清純悅耳”、“雄渾”、“磅礴”、“忽清忽濁”,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了詞匯。泉聲聽在耳里,泉水流進心田。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泉水之長,泉水之美、泉聲之美,而且激發(fā)了他們的審美情趣。這么優(yōu)美的語句,要是能背下來,變成自己的語言,那該多好啊!于是,有一位學生這樣寫上??萍拣^里的景色:“蔥翠的樹林里,水霧蒙蒙,百鳥齊鳴――原來在許多假山里有音箱,自動播放各種鳥的叫聲。盡管沒有親自去過熱帶雨林,這里卻帶給我身臨其境的感覺。我看見許多從不知道的動植物標本。再往上,是崎嶇的山路,奇形怪狀的山石,堆成了一座小山,真好看。”此時,啟發(fā)學生根據平日所見并仿照課文的寫法,展開合理想象,對熟悉的景物或聲音進行新的抒寫,那就渾然天成了。

二、扎根文本、積累詞匯

萬丈高樓平地起。詞匯是句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詞匯,就為作文奠定了最基本的材料。如同電腦硬盤里儲存的數據一樣,可以隨時檢索、篩選、運用?!霸~匯反映著語言發(fā)展的狀態(tài),詞匯越豐富、越紛繁,那么語言也就越豐富越發(fā)展”。(斯大林:《與語言學》人民出版社,第21頁。)我們應巧用文本,讓學生積累詞匯,課文可以說是文質兼美的范本,這就為幫助學生積累詞匯與語句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例如,小學語文課本描寫春天的詞語有:萬木萌發(fā)、春寒料峭、春暖花開、花紅柳綠、百花爭妍、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等;贊美人物品格的成語:光明磊落、雷厲風行、高風亮節(jié)、臨危不懼等;描寫人物高興的成語:興高采烈、心花怒放、興致勃勃、歡天喜地等。積累詞匯的直接方法就是練習,練習的方式多種多樣,如默詞、填詞、組詞、辨詞、造句,等等。尤其是注意了詞的辨析練習,這就有利于克服亂用詞語的毛病。我覺得,利用文本向學生有意識地提供作文材料,既提高了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和靈活地運用知識的能力,開發(fā)了學生的智力,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和寫作文的興趣,讀寫結合,同時還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水平。

三、以文為本,學習方法

文章無非是個例子,教師應該用范文引導學生如何去學習寫作的方法。讀中學法,即教學時要滲透一些閱讀和寫作的對應知識,讓學生明白讀和寫的相通之處。如:閱讀中的“解題”,寫作中的審題;閱讀中詞句的選擇與作文中的遣詞造句;閱讀中“歸納中心思想”與作文中的“確定中心思想”;閱讀中把握各段落大意與作文中寫提綱;閱讀重點與作文中“詳略得當”都是對應關系。教學時要讓學生自覺地吸收、積累,作文時再運用。

第3篇:狗的說明文范文

[策略一]以關鍵詞語為結合點

關鍵詞語我認為可以簡單分為三大類:一類是指從文章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或體現(xiàn)教學目的)的字詞;一類是指在理解上有困難,解決后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整個句子和段落的詞語;一類是指可以通過這個詞語讓學生聯(lián)想到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情景,便于學生進入文本創(chuàng)設的情境。

例如,在教二年級《“這條小魚在乎”》一文時,我抓住關鍵詞“近在咫尺”,通過在課文語境中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學生一下子就能體會魚兒們無可奈何的心情。我讓學生假設自己是那條被暴風雨卷上岸的小魚,試著寫上一兩句話,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很多學生都寫道:“多么希望有個人能幫助我回到大海中??!”經過這樣的練筆,學生對后文中說到的小男孩的舉動也更加理解了,他們仿佛也是這個小男孩,希望魚兒們快快游回家,這才會“不停地……彎下腰……用力……”,對于中心句“這條小魚在乎!”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二年級《芭蕉花》一文中有一個詞語“照實”,課文講的是作者和二哥出于孝心,給犯了頭暈病的媽媽偷摘芭蕉花的故事,被媽媽發(fā)現(xiàn)后,“我便照實說了”。如果能講清楚“照實”的內容,學生對課文中“我”和二哥怎么摘花的過程便讀懂了。我是這樣設計的:如果是你,此時你要怎么對媽媽說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于摘花過程進行了梳理,也更形象理解了動詞“翻、托、摘、捧”,感受到了作者對母親的孝順。

教三年級《童年的朋友》一文時,我緊抓“形影不離”這個詞,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主題。剛開始學課文,我就問學生:“你們童年的朋友是誰?你和他(它)是怎么相處的?”很多學生的回答里,都包含了“形影不x”這個詞的意思。在學習了第3自然段后,再讓學生說說作者和小熊又是怎么相處的;結合自己的生活,說說平時和誰也是形影不離的。這樣一來“形影不離”這個詞就具體化了,文中的情境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境交織在一起,詞語做到了活學活用。文中“吃飯時……睡覺時……”等具體例子也成了模板,教會學生如何寫。

[策略二]以規(guī)范句式為結合點

句式訓練在語文課堂上不為少見,許多老師也都能抓住文中出現(xiàn)的關聯(lián)詞讓學生模仿著說說看。我仔細翻閱了最近教的二、三年級的三冊語文教材,發(fā)現(xiàn)二年級上半學期出現(xiàn)了多次“有的……有的……”的句式,這些看似相同的句式在同一冊教材中反復出現(xiàn),在反復接觸的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有的……有的……”不僅可以描述人的行為動作,還可以描寫景物,可以講述用途等等,內容不局限。其實,教材選文中有許多關聯(lián)詞都是反復出現(xiàn),在課堂上,我們可以一次次教學生,如何用上這些詞語來提高寫作的邏輯性,讓文字更為連貫、有序。

基本句式除了以上所說的關聯(lián)詞,其實還有許多連接詞和一些優(yōu)美的可模仿的語句、段落。例如《小毛蟲》一文中有這樣一句:“各種昆蟲輕歌曼舞,飛的飛,跑的跑,又是唱,又是跳……到處生機勃勃?!边@樣帶有省略號的句式也特別有代表性,學生仿寫道:“公園里的花朵五顏六色,紅的艷麗,黃的耀眼,綠的清新,紫的特別……到處春意盎然?!?/p>

[策略三]以文章內容為結合點

讀寫結合就是以文章為載體,從文章的內容出發(fā),設計與之相關“寫”的訓練,使閱讀、寫作、思維訓練三者融為一體,通過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讀寫訓練,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能力得到提升。如何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表達清楚文章的主要內容,需要老師多關注文本內容,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從低年級的閱讀課上就要用心做好鋪墊。

教二年級《新型電影》一文時,我說:“假如現(xiàn)在你們就是這種新型電影了,請你們?yōu)樽约鹤鰝€廣告吧,看看誰最會夸自己,說清楚自己的特點和作用。”結合課文的內容,采用“自述”這樣新穎的方式,讓同學們有興趣寫,激發(fā)了他們的想象力。

三年級《動物的休眠》一文,是通過四個方面把蝙蝠和海參如何休眠寫清楚的。初讀課文,學生不知道像這樣的說明文是通過不同的方面來介紹的。在學習完課文后,結合板書,同學們就能很輕松地說出:“____________ ,這就是蝙蝠的休眠?!贝蟛糠滞瑢W都知道要把蝙蝠休眠的四個方面說清楚才算表達完整。課后,我又讓他們寫一寫其他休眠的動物,大部分同學也都是從這四個方面入手來寫的,條理清晰,表述準確。

[策略四]以情節(jié)延伸為結合點

通過一些片段的續(xù)寫,學生在閱讀完文章后所積累的好詞好句能遷移轉化,情感得以表達和釋放,加強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發(fā)展了他們的想象力。

例如,《霧》這篇課文語言生動、活潑,每一自然段內容相似,是讓學生續(xù)寫的好材料。學完課文后,我讓學生想象一下,霧還會把什么藏起來,又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學生在續(xù)寫的過程中會用到“于是、同時、連同、甚至”等詞語,有的學生說霧把學校藏起來了,同學們都開懷大笑,這樣的表達既符合生活實際,又生動形象。

再如,《黃山奇石》一課,詳細介紹了“仙桃石”“猴子觀?!焙汀敖痣u叫天都”,對“天狗望月”等奇石則很簡單地一筆帶過。在教這篇課文時,我出示了“天狗望月”的圖片,讓學生看著圖片,根據文中“仙桃石”“猴子觀海”和“金雞叫天都”的寫法,試著自己也來當個小作家,寫一段話介紹“天狗望月”。學生能從外形著手,用上“似乎、仿佛、好像”等詞語,把句子寫生動。

第4篇:狗的說明文范文

一、理解課文是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

重視邏輯理性,在語文教學中最本質地表現(xiàn)為重視對課文的理解。理解課文應當是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誤區(qū)就是重體驗而輕理解。許多人過分地強調體驗的價值,又不清楚為什么體驗和體驗什么。有人說是體驗生活,其實,體驗生活的根本就在于生活本身。學生每天都在具體的生活中: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為了體驗生活而離開生動的生活本身來上語文課,那是很荒唐的。我們需要明確體驗在語文教學中的真正意義。第一,課文所提供的具體情境許多是學生不曾經歷過的,閱讀這些課文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第二,借助課文所提供的生活情境豐富語言符號表征的內涵。例如,“偉大”“高尚”之類的形容詞,只有通過了解古今中外志士仁人的生動事跡才能有切實而豐富的內容。第三,借助已有的生活體驗來理解課文,理解作者在課文中表達的思想情感。第四,體驗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意義在于通過文本的言語材料,感悟和理解語言特別是母語的規(guī)律和特點。例如,“祖國偉大,山河美麗”可以讓學生真切地體驗到漢語聲調的抑揚頓挫。然而,語文教學中的任何體驗只有伴隨著理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應有價值。更準確的說法是,語文教學中的理解應當伴隨著豐富的體驗。上世紀末,美國紐約大學帕金斯教授提出了“理解性教學”,其意義正在于強調教學中的理解。有人把“理解性教學”解釋為一種教學模式,那是誤解。理解應當是任何學習和教學不可或缺的要素。《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理念”中強調的是學生對文本文化內涵的多元反應、感染熏陶和獨特體驗,而偏偏忽視了對課文的理解?!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增加了“理解”。這是新版語文課程標準的重要進步,也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進步,是語文課程改革由浮躁走向從容的一個表現(xiàn)。

邏輯思維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而理解課文又是鍛煉邏輯思維的有效方式。

《兩小兒辯日》,究竟誰輸誰贏?必須通過邏輯分析才能知道,兩小兒各自的理由均不能證明各自的觀點,而恰恰均能駁倒對方的觀點,雙方勢均力敵?!翱鬃硬荒軟Q”的原因也正在這里。離開了對兩小兒觀點與理由的分析說孔子謙虛,只能培養(yǎng)學生淺嘗輒止的閱讀習慣。缺乏理解的語文教學是很容易走入誤區(qū)的。有位名師教學《兩小兒辯日》,讓學生模擬辯論的過程,由于兩小兒的話很少,教師就引導學生“扯著嗓門喊”“拍著胸脯說”。教師說這是享受語文,殊不知恰恰是在培養(yǎng)不尊重對方的、粗俗的話語方式。

對課文的理解應當深入到字里行間。《察傳》第一段:“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痹S多學生認為中間兩句是兩個比喻,這是沒有讀懂課文。第一句提出論點:“必須審查傳言?!钡诙渚吞岢隼碛桑阂驗閭餮越洺J亲吡藰拥?,甚至是黑白顛倒,面目全非。讀者不禁要問,黑與白異常鮮明,何致如此混淆?于是第三句說明,這是由于量變的積累引起了質變。古人善于用形象來表達抽象的思想,此段二三兩句正是如此。將其理解為兩個比喻,就無法理解文章句與句之間縝密的聯(lián)系。

對課文的深入理解,需要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蹲鏇_之》最后一段說:“直到十五世紀,中亞細亞的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把圓周率計算到十七位數字。這時,祖沖之已經去世將近一千年了。”這一段話意在說明祖沖之比國外的數學家更偉大。問題在于,這樣的表述能夠得出作者想表達的結論嗎?課文只是進行了時間上的比較,卻沒有成就上的參照。比較,應當有一個共同的參照系,如果以相同的成就比時間,就要說明,祖沖之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七位數字,外國數學家是什么時間得到這一成就的;如果以相同的時間比成就,就要說明,在祖沖之的時代,外國數學家是否提出了圓周率或者計算到了多少位。這樣的比較才是有說服力的。

語文教學還應當鼓勵學生對課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反思和理解。南開大學徐江教授在中學講《廉頗藺相如列傳》,引導學生反思“完璧歸趙是藺相如最恰當的選擇嗎”,學生思想活躍,有效地促進了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二、課堂討論應倡導有理有據

在語文教育中倡導邏輯理性,最根本的方法是在課堂討論中倡導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從而使學生明白,任何觀點、任何思想都應當是有理由的。這正是批判性思維的要義。不少語文課堂為了鼓勵學生參與討論,發(fā)表意見,無論學生說什么都加以肯定,美其名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或自主學習。殊不知這樣的討論放棄了培養(yǎng)科學思維和邏輯理性的重要契機,反而使學生養(yǎng)成了不仔細閱讀課文的習慣和思維的隨意性。

語文教學應當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反應和獨立見解。過去對文本文化內涵的理解定于一尊的做法是違反規(guī)律的。教師把所謂的標準答案告訴學生的做法更為有害。然而,獨立見解也是需要理由的。美國的語文考試有這樣的題目:“瑪蒂爾德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而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你認為,這樣最終是毀了她還是拯救了她?解釋你的答案?!笨荚嚨某煽兣c觀點無關,只看解釋是否合理,是否有說服力。許多人只看到了發(fā)達國家的教育鼓勵獨立見解,卻忽視了倡導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一深刻的本質。

深圳一位教師教學《犟龜》,引導學生思考:犟龜堅持要去參加獅王二十八世的婚禮,它的愿望實現(xiàn)了嗎?有的學生說:“犟龜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因為犟龜趕到那里的時候,獅王二十八世已經在與其他動物的爭斗中戰(zhàn)死?!绷硪晃煌瑢W卻說:“犟龜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因為它的目標是‘參加有史以來最隆重、最熱鬧的婚禮’。雖然獅王二十八世已經戰(zhàn)死,但犟龜趕上了獅王二十九世的婚禮,而獅王二十九世的婚禮正是有史以來最隆重、最熱鬧的婚禮。”這樣的討論就是有理有據的。

要培養(yǎng)學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習慣,教師應當以經常的質疑引導學生反思?!犊丛谱R天氣》,有的學生將八種云分為“晴天的云”和“雨雪天氣的云”。教師提出質疑:“課文告訴我們‘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其中的‘預兆’該怎樣理解?”學生醒悟了,將云的種類分為:“晴天將持續(xù)的云”和“雨雪天氣將來臨的云”。學生的思維品質就在這樣的質疑和反思中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提升。

語文課堂的討論和質疑,不僅可以指向文本的思想內容,而且更應當指向文本的語言表達形式。董旭午老師教學說明文《一個好樹種——泡桐》,問學生:“課文第1段概括說明泡桐的特點是生長快、分布廣、材質好、用途多、適于農桐間作,具體說明的順序也是這樣嗎?”學生看課文,搖頭,說:“不是?!眴枺骸跋葘懥耸裁??”答:“先寫了分布廣?!苯處熅o跟著質疑:“為什么不一致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嗎?”學生思考后說:“第2段開頭寫了泡桐的原產地和種類,這樣比上來就寫生長快的特點更自然。既然寫了原產我國,寫了種類,接下來寫分布廣就很自然?!逼渌麑W生點頭,教師肯定。一會兒,另一位學生站起來說:“適于間作和材質好、用途廣這些特點的順序與概括說明也不一致??赡苁且驗?,第3段寫了生長快,所以接下來就寫適于間作,因為適于間作也是從生長規(guī)律來分析的。”又有學生補充:“把材質好和用途多寫在后面更好?!苯處熗ㄟ^切實的質疑,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的機理,把握作者的思路,并借以感悟寫作的一般規(guī)律。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以評說引領語文表達能力的提升

培養(yǎng)邏輯理性的最好方法是鼓勵評說。評說也是提高語文表達能力,并進而提高整個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境界的有效途徑。

表達是比聽、讀更積極的語言行為。語文表達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集中體現(xiàn),從價值取向到思想方法,從審美情趣到話語方式,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甚至整個文化修養(yǎng),都會在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來。語文表達水平高的人,一般來說,其言語接受能力也比較強。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學應當以表達來引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建構。這里的所謂引領,并不是指學習時間上的先后順序,而是指目標的引領。從時間順序而言,當然要先讀后寫,在閱讀教學中獲取營養(yǎng)和借鑒。就教學目標而言,就學生語文素養(yǎng)建構的目標而言,以表達來引領語文素養(yǎng)的建構,可以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和主動精神。語文教師應當培植學生這樣的語文理想和人生理想:做一個善于表達的人,做一個能夠與周圍的人乃至整個社會積極對話的人,做一個以自己富有個性的言語和思想昭示自己的社會存在和人生價值的人。這樣的理想和目標可以激勵學生巨大的寫作積極性和口語表達熱情。當我們將表達作為引領目標的時候,促進的當然不僅是表達本身。閱讀教學由于有了表達目標的引領,學生的學習會產生更大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由于表達能力建構的需要,學生可以在文本中主動學習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他們會有更敏銳的眼光和感悟,不僅學習、模仿、借鑒文本表達的語言形式,獲取文本思想內容的營養(yǎng),而且可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互相交流,在語文學習的實踐中鍛煉口語表達。

學生語文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應當重視評說,因為評說是最生動、最有個性、最富挑戰(zhàn)性的表達方式。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生活乃至社會文化的評說,可以最快、最多地得到反饋,從而更真切地感受表達的意義,體會表達的奧妙。恰當的表達所帶來的成就感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表達熱情,而表達的困難可以激勵學生下功夫學習、感悟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評說能力的提升,可以深層次地促進敘事能力的提升。因為從根本上說,敘事的目的在于用生動的事情表達思想情感。因此,記敘文寫作能力的獲得不僅在于學會記敘、描寫的表達方式,而且在于善于領悟事情與思想之間的關系:什么樣的事情、什么樣的事件過程最能體現(xiàn)什么樣的思想。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