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談談對儒家思想的認識范文

談談對儒家思想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談談對儒家思想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談談對儒家思想的認識范文

的確,“只有當行為給學生帶來真實感,激勵著學生在他的心靈留下愉快、振奮的情感時,知識才會轉變?yōu)樾拍睢薄R虼?,教師應該?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自己積極參與,選擇一些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做素材,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緒,喚起學生的生活感受,從而達到“欲罷不能”的效果,來激活我們的課堂。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濃厚興趣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簿褪钦f,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學生如果對某項事物感興趣,就會主動地去接近它、思考它,會主動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反之則會討厭它、逃避它。因此,在教學中我總是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注重導入環(huán)節(jié)。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币惶脷v史課,如果有個好的開頭,在教學中會產生先聲奪人的效果,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例如在講《》一課時,在導入部分我借用一位法國偉人的話:“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連蒼蠅都敢落到它的臉上叫幾聲。中國一旦驚醒,世界會為之震動?!睋?jù)此設置以下兩個問題(1)同學們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2)大家知道這句話的后半句是什么嗎?由于學生對這句話比較熟悉,他們能異口同聲地說出是拿破侖,但這句話的后半部分學生比較陌生,學生會深思,這就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了求知的欲望。在學生進行了各種猜測后,將正確答案公布:“它在沉睡著,謝謝上帝,讓它睡下去吧!”學生又對這句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緊接著讓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之后提出第三個問題:為了讓中國繼續(xù)沉睡,西方列強對中國采取了什么行動?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什么危害?至此,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地調動起來,關注新課的內容,本課的教學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用鄉(xiāng)土文化激發(fā)興趣

一般而言,學生對所居住的地方較為熟悉。歷史教學中,教師如能適度講一點鄉(xiāng)土史事,既能增加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親切感,又能對歷史產生親和感,達到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目的。例如講授《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模式的形成》一節(jié),為了便于學生理解中國古代小農經濟,我組織同學們參觀了家鄉(xiāng)著名的旅游景點――牟氏莊園,通過對一系列景點的講解,如莊園的建筑格局――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以及黑漆大門刻有“耕讀世業(yè),勤儉家風”的金色對聯(lián)等,讓學生真實地感受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基本特征――自給自足、封閉性,并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結合現(xiàn)今實際理解牟氏莊園當今能聞名全國的原因。這既讓學生透徹地理解了知識,也增強了同學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三、有效地挖掘、處理教材,尋找興奮點,讓枯燥化、理論性的知識趣味化

為了達到這一效果,平時我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最大限度地保證教學內容生動有趣,讓學生“愿學”、“樂學”。比如在講《宋明理學》時,我通過《西游記》中塑造的老少皆知的人物――孫悟空,點明他是中國古代塑造的“三教合一”的典型代表,讓學生理解三教合一 的含義。這樣使抽象的歷史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變得有血有肉,讓學生在輕松中掌握了知識,效果不錯。再比如講《明清之際的批判思想》,對于異端思想家“李贄”的“萬物皆生于兩,而非生于一”的思想,我做了如下處理:引用《西游記》中唐僧、豬八戒在女兒國懷孕但未生下的特殊經歷,論證觀點的正確性。由學生耳熟能詳?shù)墓适聛矸治?、理解理論,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引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心想:原來歷史這么有趣,生活中處處皆歷史。這樣就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第2篇:談談對儒家思想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 生活化教學 高中歷史教學 教學應用

由于高中歷史知識點比較多,因此學生記憶時會有一定困難。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過于注重對學生灌輸知識,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忽略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率自然很低。針對這些情況,教師應該豐富教學手段,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在緊密聯(lián)系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生活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保證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知識。

1.明確教學目標,開展生活化教學

由于歷史知識的復雜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盲目讓學生記憶知識點,應該明確教學目標,緊密聯(lián)系歷史知識與生活實際,避免單純的歷史知識讓學生感覺到枯燥和乏味,失去對于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要讓學生在記憶知識點的基礎上,能夠把歷史史實與現(xiàn)實生活有效結合,提高學生對于歷史發(fā)展的認識,對一些現(xiàn)象有清晰的解讀。例如當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反對日本首先參拜靖國神社,這一現(xiàn)象最高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是對于軍國主義的肯定,沒有認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帶來的慘痛教訓,很多國家都會對此行為持反對態(tài)度。通過聯(lián)系史實和生活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記憶歷史知識,同時能夠對當今世界的一些現(xiàn)象進行解讀,明確歷史教學的目標,強化生活化教學效果。

2.優(yōu)化教學內容,開展生活化教學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教學內容往往只是書本上的知識,都是一些歷史史實的敘述,但是忽略了歷史知識中的生活化元素。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該使教學內容更加生活化,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能夠聯(lián)想到生活中的因素,同時,在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學生能夠在歷史中找到起源。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知識。例如,當前孔子學院在許多個國家都很受歡迎,但是孔子學院受歡迎的原因有哪些呢?這個時候就涉及高中歷史知識《儒家思想的形成》,因為儒家思想中有諸多在當今社會仍然適用的觀點,許多人都非常認可儒家思想,所以孔子學院在世界范圍內容廣受歡迎。

3.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開展生活化教學

開展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實現(xiàn)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是重要途徑。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獲取知識,增加教學生活化色彩。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開展生活化教學,利用多媒體的文字、圖像、動畫和聲音的特效講解歷史知識,讓學生在視覺上能夠有一個沖擊,能夠更加準確記憶知識。例如講解《》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電影的小片段或者報紙上的一些照片,讓學生對于史實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同時可以開展“鑒別活動”,例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不同時期的文字作品,讓學生鑒別其朝代或者時期,這樣可以讓學生對于知識留下更加深刻的記憶,同時能夠讓學生通過這些生活化的方式,提高學習能力,保證學習效率。

4.豐富教學手段,開展生活化教學

教學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要設計者,歷史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注意教學語言的生活化,在授課過程中注重使用語言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積極與教師互動,創(chuàng)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同時,教師在布置習題時應該注重靠近生活,讓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問題,讓學生不再感覺歷史知識是簡單枯燥的知識,增加生活元素,保證歷史生活化教學的高效率。相信只有讓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才能夠保證理論更好地應用于實踐。

5.結語

高中歷史在學生高中學習階段具有重要作用,會對學生的價值觀念等產生重要影響。開展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的意義更加重要。歷史生活化教學能夠讓學生在積累豐富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習能力,對于歷史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徹,了解更多史實,保證教學效率的穩(wěn)步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備課效率,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進行歷史生活化學習,使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能力迅速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第3篇:談談對儒家思想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求真書法 書法太極 書法心靈模型 象音法

一、求真書法的來由

經過一段時間潛心鉆研漢字造字與書法的相互之后,我們敏銳地察覺:當下的書法,由于被歸入西方文化體系里所講的藝術門類,令許多習練書法者大多只獲得了書法中的有形之美,此為常美,而書法本身還有無形之美,此乃非常美。

古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于是,我們依據(jù)追求標準,把追求常美的當下書法歸為求美書法,把追求非常美的我們的書法歸為求真書法。如此區(qū)別后,我們發(fā)現(xiàn),求真書法已觸及東晉書法家衛(wèi)夫人所講“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的書道層面,這本是文言文中“書”字所固有的,只不過在白話文里被“書法”的“法”字所遮蔽了。經此格義,我們覺得“書”轉譯為“書法”欠妥,改為“書道”好一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書法文化里的神秘性信息。此為我們的一點書法主張。

在上述過程中,我們有了兩點收獲:

跳出藝術看書法,發(fā)現(xiàn)美里藏真;

跳出“書法”看書法,發(fā)現(xiàn)法外有道。

因此,我們認為:書道者,金山也,而求真書法乃開采金山的有效工具也。

二、求真書法道路

用文字表述如下:

第一級初學者:有一定書法常識,能區(qū)分寫字與書法的外在區(qū)別與內在聯(lián)系;

第二級書法匠:已掌握了一些書法技巧;

第三級書法家:有自己的書法理論,并在理論指導下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書法風格;

第四級書法宗師:已找到攀登書法山之路。

我們認為:書法道路清晰了,習練書法才會心中有數(shù);心中有數(shù)了,才會持之以恒;而持之以恒則定能達到彼岸;過程實實在在,結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正所謂精誠所致,金石為開。

本書法道路的最大特色有二:1.理論先行;2.非臨摹。

上述四級書者共同構成求真書法的書壇。

三、法、理、道─── 漢字造字之我見

當下,人們在談論漢字造字時,第一反應首先會想到的是造字六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和轉注,鮮有人觸及法背后的理和道,本篇嘗試探索之。

一般認為,象形字是最初始的漢字。象形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法;該法可簡要描述為:用線條直接描畫視覺所見實物的外部輪廓特征,所得圖像與實物掛起鉤,指代實物,即成為象形字。例字:山,木,羊,牛,馬,日,月,等等。就這樣,實物被轉化為漢字。細心分析,象形字的文字要素有二:形與義,形即圖像,義即實物,此義為物義;形與義的相互關系,可用中醫(yī)術語理解為:形為表,義為里,表里如一,形義合一。從某種意義上說,象形即象型,象形法乃象物像也。若對象形法進行濃縮,可表述為:畫形指義。

指事法是象形法變化了一點點。從文字學角度分析:在構形方面,只在象形字里加上了指示符號;在構義方面,不再指代實物整體,而是指向整體實物中的細部。例字:本(在木字下部加一劃,指代樹木的根部),末(在木字上部加一劃,指代樹木的枝枝葉葉),刃(在刀字里加一點,指代刀的鋒利部份),等等。從某種意義上看,指事法可理解為指示法。比較象形字與指事字會發(fā)現(xiàn):象形字之義為大物義,而指事字之義為小物義;象形法象大物像,而指事法象小物像。數(shù)字是特殊的指事字,數(shù)目、數(shù)量即其義,此義為數(shù)義,乃象數(shù)像也。例字:一、二、三、十,等等。就這樣,數(shù)也被轉化為漢字。

會意法是指事法前進了一點點。從文字學角度分析:在構形方面,應用了指事字所得數(shù)量的成果轉而對象形字進行數(shù)量疊加;在構義方面,采用了新方式──意會。例字:林(兩個木,其義可意會為樹林),森(三個木,其義可意會為許多樹木的大樹林,即森林),休(人靠在樹旁,其義可意會為休息),卡(不上不下,其義可意會為卡?。鹊?。從某種意義上看,會意法可理解為匯義法。休、卡這一類會意字,其義為事,此義為事義。會意法乃象事像也。就這樣,事也被轉化為漢字。會意法可濃縮為:拼形示義。

以上三種漢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見形知義,即非常直觀、直白,因此,以上三種造字方法可統(tǒng)歸 象形類造字法。若對此類造字法進行抽“像”,可得其造字之理,表述為:造形表義,或假形表義,或假形載義,或寓義于形,或注義入形。理乃法之形而上也。

在象形類造字法的基礎上,古人觸類旁通對聽覺聽到的、無形但實在的聲音也進行造字,產生了象音法。從文字學角度分析:在構形方面沿用會意法拼形的路子;在構義方面,采用了新方式──重義,即分為陽義和陰義,或者說淺義和深義,共兩層。以鳴字為例,字形上:口+鳥;字義上:陽義或淺義指鳥張開嘴巴,陰義或深義指鳥的叫聲,此義為音義。其它例字還有:啼(雞的叫聲),吠(狗的叫聲),等等。就這樣,古人巧借外力把聲音轉注入漢字,令漢字實現(xiàn)了有聲化、可讀化,極大地幫助記憶漢字。逆向思之,此乃實現(xiàn)了無形的聲音漢字化、有形化也。從某種意義上看,象音法可理解為錄音法。象音法乃象音像也。象音字的特點是見形知音。文字要素增加了一項:音。象音法可濃縮為:拼形示音。若對此法進行抽“像”,可得其造字之理,表述為:借形表音,或借形載音,或寓音于形,或注音入形。象音字在漢字造字上有重大意義,標志著漢字從無聲時期進入有聲時期,是漢字造字的重要分水嶺。估計,象形類漢字的發(fā)音是后來重新賦注的。

在上述兩類造字法的基礎上,古人對純想象的、精神性的、虛的東西,即心覺的東西也進行造字。于是,出現(xiàn)了形聲法。此法可公式化為:形符+聲符表意。意者,虛義也,義之義也,義之形而上也,此為意義。例字:增、贈、憎,等等。形聲法令虛的東西實化,無形的東西有形化。逆向思之,乃實現(xiàn)無形的意漢字化,意被轉化為漢字。從某種意義上看,形聲法可理解為象意法或攝意法。形聲法乃象意像。文字要素再增加了一項:意。形聲法可濃縮為:拼符示意。若對此法進行抽“像”,可得其造字之理,表述為:借符表意,或借符載意,或寓意于符,或注意入符。

至此,漢字造字經歷了從視覺到聽覺再到心覺,從外到內,從象實像到象虛像,從表義到表音再到表意,對有形、無形的東西均可造字。其內涵由實而虛,外延由小而大,由有限而無限,逐步推擴。若對上述三類造字法的造字之理進行一般化處理,可得:作形表×,或作形載×,或寓×于形,或注×入形;×可以是義,可以是音,可以是意,或許還可以是其它。而對此理再抽“象”,可得造字之道,表述為:寓無限于有限,或注無形入有形,或注陰入陽,或假陽注陰。道是理的形而上也。由此,漢字造字實現(xiàn)了某種意義上的造字自由。

四、源與流

根據(jù)前述漢字造字理論,我們對書法史有如下理解。

1、關于書法之源

查有關文獻的記載,書法之源可追溯至秦代程邈創(chuàng)隸書。程氏所下功夫至少有兩重:淺層或陽層,把作為字體的小篆的筆劃化圓為直,變連續(xù)為斷絕,字形改長為扁;深層或陰層,小篆隱含傳統(tǒng)漢字造字六法,像味濃烈,程氏把其構字的部件、組件符號化、抽象化,成為無像之象,即由實變虛,從而實現(xiàn)從字體到書體的蛻變。若對此進行抽“像”,可得其變之理,表述為:抽舊像注新象。字體,像也;書體,象也。因此,程氏洞開了書法世界的大門,結束了無書法的舊時代開創(chuàng)了有書法的新紀元。

2、關于書法之流

隸書之后,楷書、行書、草書等新書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書法流變可理解為書體衍化史。

在書法流變過程中,不同書體有不同書法風格,同一書體也有不同書法風格,關鍵在于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書法家,同一時代也有不同風格的書法家。而書法家所用書法之理,大致如程氏隸變之理,只不過稍稍改變?yōu)椋撼榕f象而注新象。所以,從另一意義上說,書法流變又可理解為書法風格演化史。

若對書法風格演化再深究之,抽“象”之,則會發(fā)現(xiàn):隸書體現(xiàn)著強秦嚴正雄渾、氣吞山河的氣概,可理解為法家勢、法、術思想體系的隸書化、有形化、陽化;逆向思之,法家思想的精神乃隸書的書法標準,即其魂。及后,顏真卿的楷書作品體現(xiàn)著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君子形象,可理解為實現(xiàn)了儒家思想楷書化、有形化、陽化,儒家思想的精神成為其楷書的書法標準,即其魂。張旭、懷素的草書作品體現(xiàn)著道家大象無形、渾然一體的人生境界,可理解為實現(xiàn)了道家思想草書化、有形化、陽化,道家思想的精神成為其草書的書法標準,即其魂。所以,從此意義上說,書法流變又可理解為書法標準變化史。

若把法家思想的精神、儒家思想的精神、道家思想的精神視為相,則對上述隸書化、楷書化、草書化可作一般化處理,表述為:抽象而注相,或注相入象,即注精神入書法,猶如注水入瓶,而進一步抽“象”之,可得書法之道,表述為:寓無形之書意于有形之書形,或注書意入書形,或假書形載書意,即書意書形化。

3、結論

欲把握書法史,至少要抓住兩個關鍵字:源、流;欲把握書法的精妙,至少要抓住三個關鍵字:像、象、相。

得法未得理者,能用法象像,書法匠也;得理未得道者,能以理象象,書法家也;法、理、道全得者,能借道象相,書法宗師也。

五、節(jié)外生枝─── 漢字造字與書法的關系

根據(jù)前述,就漢字造字而言,每一類每一種造字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造字技巧,三類五種造字法的造字技巧合起來就構成了全套完整的漢字造字技術,再糅合造字的三個層次:法、理、道,則形成了漢字造字哲學,即漢字造字的智慧。

同理,就書法而言,每一種書法風格都有各自不同的書法技巧,各種書體不同的書法技巧串起來就構成了全套完整的書法技術,再糅合書法的三個層面:像、象、相,則形成了書法哲學,即書法的智慧。

若把漢字造字與書法進行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書法可理解為另類造字,乃另類象意法造字也,這不是在法的意義上造字,而是在理、道的意義上的另類造字。若更深入去分析,二者的關系可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術語概括為:漢字造字是本,書法是末;漢字造字是體,書法是用;漢字造字是源,書法是泉;因此,書法是漢字造字的節(jié)外生枝。若把本末合一、體用合一、源泉合一,三合一,大而化之:書法是讓漢字之形說話,書法是大寫意之文章。此為我們的書法觀。

六、書形與書意構成太極─── 求真書法的哲學

該模型的結構可具象地理解為:狀若果實。

由表及里,用文字表述如下:

第一層:情緒。主要指喜、怒、哀、樂等。通常是“我”受外界事物刺激而引發(fā)的應激反應。大致與性格有關。

第二層:情感。主要指愛、恨、憂、愁等。通常是“我”對外界事物思考之后的心理反應,帶有一定主觀性。大致與個性有關。

第三層:情操。主要指與倫理道德緊密聯(lián)系的品行表現(xiàn)。通常是“我”對外界事物深思之后的外在行為,具有一定思想性──以某種政治信仰為標準。大致與品德、品格有關。

第四層:情懷。主要指一個人自覺是人類的一份子而具備的根本精神品質。通常是“我”對外界綜合考量之后的境界,具有一定精神性──以某種精神信仰為標準。大致與人格有關。

第五層:未明??赡苁恰拔摇睂τ钪嬗凶晕叶x之后的神秘狀態(tài)。

一般地,由表及里,越來越深入,越來越穩(wěn)定。若視此模型為一把無形的心梳,能令心靈有序化;若視之為一把無形的心靈密鑰,能打開心靈枷鎖,甚至能進行心靈洗禮;等等??偠灾?,解放思想,釋放精神,方能讓心自由飛翔。

據(jù)此,習練求真書法者,至少要過五關:

第一關:情緒自由。指能夠嫻熟地運用求真書法太極,輕松自如地把情緒即時轉注入書法,實現(xiàn)情緒──書意書形化、有形化、陽化。關鍵要先打開感覺開關。

第二關:情感自由。指能夠輕松自如地把情感轉注入書法,實現(xiàn)情感──書意書形化、有形化、陽化。關鍵要先打開知覺開關。

第三關:情操自由。大致同上。關鍵要先打開感受開關。

第四關:情懷自由。大致同上。關鍵要先打開感悟開關。

第五關:書法自由。因人而宜。

其背后的道理是:滿則益(溢)。

建議:習練求真書法時,只寫有感觸、有感覺,有感受、有感悟、有感應的字、詞、句等,最好是自己想出來的東西。總而言之,真是靈魂。

八、創(chuàng)造性意識一條龍───創(chuàng)造性意識路線圖

一般而言,創(chuàng)造性意識的出現(xiàn)、發(fā)展、成熟,大致要經歷如下的過程:

靈光一現(xiàn),即靈感,可能是創(chuàng)造性意識的最初始狀態(tài)。而這之前大多有一個無意識的積淀階段,靈感的出現(xiàn)通常是受某些特殊的東西所刺激,身體某個開關被激活了。有人把此種現(xiàn)象詩意地描述為:心弦被撥動了。若能迅速地采取行動捕捉住,例如一個字,一個符號,將靈感轉化為想法,則想法就成為了創(chuàng)造性意識的第二種狀態(tài)。當把想法與別人互動,若得到肯定或鼓勵,繼續(xù)采取相應的行為,例如找資訊,強化想法轉化為主意、主張或觀念,則主意、主張或觀念就成為創(chuàng)造性意識的第三種狀態(tài)。運用各種思維手段,對主意、主張或觀念作進一步深化,凝固為概念,則概念成為創(chuàng)造性意識的第四種狀態(tài)。概念經過豐富和充實就會產生思想,則思想成為創(chuàng)造性意識的第五種狀態(tài)。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把相關的多種思想認真梳理、比較,使之系統(tǒng)化,總結為理論,則理論是創(chuàng)造性意識的第六種狀態(tài)。例如,法家勢、法、術三位一體的思想體系即成為秦統(tǒng)一六國的指導理論。若理論能聯(lián)系實際,經過實踐,或成功,或失敗,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必然會升華出一套哲學,則哲學是創(chuàng)造性意識的第七種狀態(tài)。哲學者,捷學也,走捷徑的學問也。此即創(chuàng)造性意識一條龍。

九、構筑書法人生道路的技術

本篇由下列A、B、C三部分有機構成。

A、活出真我的本色

在當下的許多主流媒體里,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通常并舉;這三者相互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呢?以下嘗試梳理之。

(一)、區(qū)別

1、世界觀

簡而言之,是指“我”對所生存社會的總的看法。至少涉及三方面:①歷史。一般地把人類社會的歷史劃分為:古代、近代、現(xiàn)代、當代。通常,時代不同,社會也不同,人們的世界觀亦不同;時間跨度越大,世界觀越深厚。②社會范圍。例如,村級范圍的社會,鎮(zhèn)級范圍的社會,直至國家級范圍的社會,地球村范圍的社會,即世界。一般地,空間跨度越大,對社會了解越全面。③社會深淺。這主要是對社會結構和人性的認識。一般而言,社會范圍小,社會結構簡單,人性純樸;反之,社會范圍大,社會結構繁多,人性復雜。

2、價值觀

簡而言之,是指“我”為人處事的價值標準。由于每個人所接受的思想不同,所持價值取向不同價值取舍也就不盡相同。例如,接受道家思想者,大多以恬淡自然為價值取向標準;而接受儒家思想者,大多以仁、義、禮、智、信為價值取舍標準。

3、人生觀

簡而言之,是指“我”對人生的總的看法。具體而言,就是賦予人生某種意義。例如,歷代的政治精英們大多以改造社會作為自己生存的意義,此即其人生觀。通常,人生境界不同,人生觀也不同;人生不同階段,人生觀也不盡相同。

(二)、聯(lián)系

對一個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而言,要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即如何賦予人生意義、選擇走一條怎樣的人生道路,這就涉及價值觀的問題,即其接受何種思想作為價值取向、價值取舍的標準;而接受何種思想,又進一步涉及其世界觀,即其對社會的認識,包括對不同思想進行比較、分析、判斷,等等。因此,這三者的關系是:世界觀決定價值觀,價值觀決定人生觀;世界觀對外,價值觀對內,一內一外,一陰一陽構成太極,無形也;走出的人生道路,有跡可循,有紋有路,有形也;無形有形構成太極。

(三)、結論

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乃人生──即“我”的三塊基石,直接影響“我”的人生半徑的長短,對生活感受的深淺,人生質量的高低,人格魅力的強弱,個人場的大小,等等,因此,可視為人生三大指標或三大參數(shù)。

B、你的宇宙會因你的宇宙觀變化而變化?──跟宇宙談談

(一)、“我”為什么要有宇宙觀?

互聯(lián)網誕生,可能標志著人類已邁入了地球村時代。這個時代的基本特征可能是渾然一體、均衡。這個時代可能是宇宙世代的重要階段。宇宙世代可能是宇宙公民的時代。

欲從地球村村民轉變?yōu)橛钪婀?,實現(xiàn)身份華麗轉變,關鍵可能在于是否有自己的宇宙觀。有自己宇宙觀者,才能擁有完全健康的心智,各色說辭理論才不能左右自己的是非善惡;有自己宇宙觀者,方能占宇宙一席之地,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用自己的宇宙觀觀世界,則洞若觀火;用自己的宇宙觀觀宇宙,則一目了然。

(二)、究竟什么是宇宙觀?

欲弄清楚什么是宇宙觀,須先搞清楚宇宙是什么。在當下的漢語語境里,由于西學東漸的緣故,宇宙一詞的含義主要來自西方天文學。而在西方天文學里,宇宙一詞大致經歷了如下的過程:中世紀的天文學家哥白尼經過長期觀測研究,提出日心說取代了一直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地心說,宇宙由地球變成太陽系;哥白尼之后,觀測手段不斷發(fā)展,宇宙又從太陽系變成銀河系;而當下,西方天文學家傾向于宇宙無中心。據(jù)此,可以說,以西方文化為背景的宇宙是天文學意義的,是科學層面的。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宇宙一詞其實是指宇宙觀,大致可理解為一位哲學家的學問基石。曾有一位哲學家給宇宙下定義為:所有的空間和時間。宇者,本義為房子,引伸為空間,以小見大也;宙者,空間也。

細心比較中西二者,不難發(fā)現(xiàn):西方所講的宇宙,其實類似于宇宙模型,偏科學性;中國古代的宇宙,其實是宇宙觀,偏哲學性;科學講究實證,而哲學講究思辨,不可混為一談。

(三)、該怎樣確立自己的宇宙觀?

我們認為,地球村時代的宇宙觀可能是:宇宙可以自定義。

我們嘗試把宇宙定義為:以任意點為球心,半徑可無限的球狀物。這是一種數(shù)理式定義法,估計還有非數(shù)理式定義法,因人而異。

(四)、結論

宇宙觀是人生──即“我”的基石的基石。

(五)、猜想

你的宇宙可能會因你的宇宙觀變化而變化?

C、跟人生談談───站在哲學巨人馮友蘭先生的肩膀上

已故中國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晚年總結自己大半生的人生經歷,提出了人生四重境界學說。可簡述如下:

自然境界。人生觀:“我”作為超越自然的存在,自覺地使自然界滿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價值觀:按著“本能”或“社會的風俗習慣”去做事。

功利境界。人生觀:意識到“我”的主體地位而追求個人目的的實現(xiàn);價值觀:意識到為自己做各種事.

道德境界。人生觀:自覺“我”作為人類而存在,并努力使“小我”融會于“大我”之中;價值觀:意識到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有利他的道德意義。

天地境界。人生觀:超越道德境界,自覺地達到“我”與自然界的合一。價值觀:意識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員,并為宇宙利益而做各種事。

境界不同,追求不同,各行其道。

經初步研究,我們認為,可以把此學說理解為一條完整的人生道路,且呈螺旋式上升,越走越寬廣,狀如螺絲釘。為了進一步夯實此人生道路,我們對該道路的橫切面設計如下:基石層為宇宙觀,然后由深至淺分別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蓤D示為:

────人生觀

────價值觀

────世界觀

────宇宙觀

此人生道路,暫命名為:金色大道??偠灾?,我們認為人生學即人生道路學,道路不同,人生亦不盡相同。

全文可視為我們的書法人生學。

參考文獻:

[1]黎孟德.書法講讀.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2]聶清.道教與書法.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3]謝光輝.漢語字源字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4]葛承雍.書法與文化十講.文物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5]董偉嘉,敖群.漢字知識與漢字問題.商務印書館,2009年6月第1版;

第4篇:談談對儒家思想的認識范文

如何才能使我的課變得豐滿起來呢?為此我做了一些大膽的改革,現(xiàn)整理如下。

一、讓學生走進歷史,真正成為歷史的主人

我們學?,F(xiàn)在實行的是走班制,課節(jié)的減少加上可控時間的流失使得教學任務異常艱巨,歷史知識煩瑣的特點讓我疲于奔命,忽略了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

幾番思考后,我決定把感受歷史的機會”讓”給學生,讓他們體會到歷史真正的魅力。如在講到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成熟這一課的課堂小結時,我讓學生走進歷史:如果穿越時空,作為文人/貴族/皇室/士兵的你最想回到哪個朝代?你有望進入仕途嗎?如果有的話要通過怎樣的方式?進入權力中樞的你有哪些權力?又會受到哪些機關的制約?這里我讓學生把思路變成文字(字數(shù)不超過100字)。學生的興致也很高,其中一個學生想回到唐朝做皇帝,寫到了他登基前的忐忑不安,偉大的抱負以及困惑。下課后他喜滋滋地告訴我:老師,歷史課真有意思!

二、引入歷史故事,還歷史本來的魅力

看過百家講壇后我很感慨,易中天,一個門外研究歷史的人都能把歷史講得如此生動,而我作為一個專業(yè)的歷史老師卻讓我的學生與歷史漸行漸遠。這其中的原因,有課本的編排,如根本原因、根本目的、政治、經濟的分析嚴重削減了歷史的趣味性;有課堂的限制,只有45分鐘,還要顧及到師生互動,留給學生足夠的鞏固時間;也有高考體制的束縛,有的老師就說了如果沒有高考卡著,我們也可以來個講壇,保準妙趣叢生。當然不能因為有困難就止步不前,我的攻堅計劃從將故事引入課堂開始。開始的時候純講故事,學生聽得真是有滋有味,作業(yè)做得也真是一塌糊涂。

我重新剖析自己的課堂,覺得這種教學方式背離了教學的根本目的。興趣從最終目標來看興趣是為效益服務的。而我的做法只是為興趣而興趣,這最終的結果不言而喻。

就那么點課堂時間,如何才能將這些妙趣橫生的歷史故事有效地用上,并且還要保證課堂的效率呢?

我采取了以下的方式:篩選歷史故事來剖析或鞏固歷史基礎。比如在講到古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時,預習提綱中有一個問題,蘇格拉底研究的重點是什么?學生錯的特別多。于是我便引入了這樣一個故事:

蘇格拉底妻子是個悍婦。她心胸狹窄,性格冥頑不化,常使蘇格拉底困窘不堪。別人問蘇格拉底“為什么要娶這么個夫人”時,他說:“擅長馬術的人總要挑烈馬騎,騎慣了烈馬,駕馭其他的馬就不在話下。我如果能忍受這樣女人的話??峙绿煜戮驮僖矝]有難于相處的人了。”據(jù)說蘇格拉底就是為了在妻子嘮叨申訴聲中凈化自己精神才與她結婚的。

我在這個故事的后面跟了一個問題:這反映了蘇格拉底研究哲學主要集中在什么方面?

學生在閱讀完這個故事后,很容易就理解了蘇格拉底專門探討人的心靈智慧,重點研究人的倫理道德問題。

三、讓歷史服務于現(xiàn)實,讓歷史活起來

歷史教學應該為現(xiàn)實服務,我們應該在生活中找尋歷史。歷史課堂是面向生活的教學,它要求我們把教育、教學內容從書本里、課堂中引向學生五彩繽紛的生活世界。

我最怕聽到別人對歷史的評價是:研究死人的學問。為此我特別注意在教學中將知識與現(xiàn)實掛鉤,讓歷史“活”起來。從這幾年的高考題我們可以看到,考查的方式越來越靈活,光靠死記硬背根本答不了高分,也就是說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再也不能固守傳統(tǒng)思維,要讓“死”的知識“活”起來,而不應該把歷史變成一個干癟的老人,讓它失去青春的光澤。由知識和課堂的活躍帶動學生思維的活躍,這個策劃者和引路人毫無疑問應該是我們教師了。

為了鍛煉學生回答問題的層次感,鞏固儒家思想對現(xiàn)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作用,我引入了下面一則材料:

汶川大地震后,中國飲料業(yè)巨子罐裝王老吉以一億元人民幣的國內單筆最高捐款,詮釋了這個時代最值得樹立的民族企業(yè)精神。接著,一個名為“封殺王老吉”的帖子得到網友熱捧,帖子號召大家“買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買一罐”,“讓它從大家面前徹底消失!”記者注意到,這個“正話反說”的“封殺王老吉”倡議,在天涯社區(qū)發(fā)出后,迅速成為最熱門的帖子。

問題是:請結合孔子對“仁”的解釋談談儒家傳統(tǒng)文化對王老吉這樣的民族“企業(yè)”管理的改革與變遷,企業(yè)文化的鑄就與發(fā)展所產生的影響?

第5篇:談談對儒家思想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 民族性 相對穩(wěn)定性 雙重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104-01

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通過三部分:傳統(tǒng)文化面面觀,傳統(tǒng)文化在今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分析傳統(tǒng)文化是什么,為什么要繼承傳統(tǒng)文化以及該如何繼承傳統(tǒng)文化。這一課的知識目標要求: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分析傳統(tǒng)文化具有的相對穩(wěn)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解析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積極作用的正確態(tài)度。課程思路較清晰,但在設計制作課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設置、引導太多,課容量太大,如何既突出重點,又能完成課標要求,這是本人在設計課件時思考的一個問題。

PPt1:請大家以小組形式討論并列出你所知道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每小組至少說出三個且不得重復。大家討論熱烈,集思廣益,聯(lián)想出很多傳統(tǒng)文化元素,比如南京的明孝陵、夫子廟、江南的山水畫、風箏、京劇臉譜、北京四合院、貼倒福、貼春聯(lián)、傳統(tǒng)服飾(唐裝、旗袍)、刺繡、剪紙、書法、渾天儀、西安的兵馬俑、茶文化、古代四大發(fā)明等等。教師過渡道:“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文化悠久,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傳統(tǒng)元素都體現(xiàn)了本土文化,是人們長期生活共同的積淀,說明了它們都具有什么特點?”學生:“象征性、代表性、傳統(tǒng)性……”(就是無法用準確的詞語――民族性來描述,需要教師進行強調)教師:“大家再想想為什么京劇這種藝術形式至今仍活躍在藝術舞臺上?說明了它的什么特征?”學生:“繼承性?!苯處煟骸皞鹘y(tǒng)文化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從過去到現(xiàn)在,新舊交融,體現(xiàn)了它的相對穩(wěn)定性?!蓖ㄟ^第一張PPt,讓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有所感知,歸納出它所具有的特征。

“傳統(tǒng)文化包含的內容是廣泛的,下面我們從四個方面:傳統(tǒng)習俗、傳統(tǒng)建筑、傳統(tǒng)文藝、傳統(tǒng)思想一起來感受我們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PPt2:吃餃子、貼倒福、賞月、劃龍舟的四幅圖片,這些都屬于傳統(tǒng)文化中的哪種表現(xiàn)形式?學生:“是傳統(tǒng)習俗?!苯處煟骸坝姓l知道這些習俗的來源以及能夠保持到現(xiàn)在的原因?”學生:“符合人們美好的愿望,有吉祥如意之意?!盤Pt3:傳統(tǒng)習俗的含義。PPt4:北京四合院、故宮、江南民居、夫子廟四幅圖片,分析南北建筑的特點及所包含的文化意義?學生:“北京四合院以南北為縱軸線,講究對稱,而且按照長幼次序住在不同的房間;江南民居一般墻圍較高,體現(xiàn)了私密性。屋頂呈尖形,與南方雨水多有關系?!苯處煟骸巴瑢W們說得很好,南北建筑都講究風水學說,強調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符合儒家思想與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所以傳統(tǒng)建筑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標志?!盤Pt5:剪紙、臉譜、書法、繪畫四幅圖片,誰能談談你對書法、繪畫的認識?學生討論作答。教師:“有誰能唱幾句地方戲?”一位學生的幾句黃梅戲《女駙馬》引起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教師總結:“中國傳統(tǒng)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tǒng)戲曲、傳統(tǒng)繪畫為代表,它們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薄啊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出自哪里?代表的是哪種思想?大家還知道哪些傳統(tǒng)思想?”學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教師總結:“這些思想已深深融化在我們每個人的血液里,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對中國社會發(fā)展都有深刻的影響。以上便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四種表現(xiàn)形式及其地位。”

第6篇:談談對儒家思想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儒、道”思想;山水畫;審美精神;靜穆玄遠;中庸柔和

不同的民族、地區(qū),必然產生不同的文化現(xiàn)象,藝術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最活躍、最深刻的表現(xiàn)形式。作為重要畫科之一的山水畫,蘊涵著豐富、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根深蒂固的儒、道思想可謂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兩千多年來,它對中華民族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之深之廣是不言而喻的,山水畫固然不能例外。

首先談談中國山水畫和儒家思想的關系。中國古代先賢們早就認識到“比”、“興”的藝術魅力,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贝笠馐钦f:詩中的比、興手法的運用,使人可以通過形象的比喻,更深刻而又直觀地感悟到有關自然的、社會的和人生的哲理。通過對比、興的藝術形象的審美,我們可以從中觀察到自然、社會與人的某些相通的本質來,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

文學藝術和造型藝術有著很多相同之處,可以說孔子“比德”觀點予山水畫以深厚的思想內涵。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笨鬃邮钦f聰明智慧的人愛水,因為聰明人活躍、樂觀,正像水一樣川流不息,富有生命的活力。有仁德的人愛山,因為他沉靜、高大、寬厚而長壽,故有“福如東海水,壽比南山松”之妙比。先賢們通過漫長的社會實踐在認識上終于沖破了人與世界的純物質的聯(lián)系,而上升到了精神層面的高度。

“孔子在高揚人格美的同時,取山水以喻仁、智,正是要把人的這種內在的、視而不見的品格,與經驗中的山、水的特點相比,賦予這種內在美以具體可感的形式?!边@種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統(tǒng)一、融合的審美觀點和道家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著很大的共通性,或者說在道家思想中表現(xiàn)得更為徹底。正如莊子所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宗炳說:“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像。至于山水,質有而趣靈……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于此,宗炳認為:山水之形象中蘊含著“道”,體現(xiàn)著“道”。道映于物,需要賢者靜氣、凈心去體味。與宗炳同時代的王微也說:“本乎形者融靈……止靈亡見,故所托不動?!蓖跷⑼瑯诱J為,神和靈是與形不可分割的整體,神無所見,所以托于山水之具體形式上。這里“靈”其實就是指的“道”。看來山水畫在萌芽時期就和“道”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正是受“道”的深刻影響,中國山水畫才沒有把追求形、色、體、光的逼真放在首位,而是把“澄懷觀道”作為終極目標。

那么“道”為何物呢?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里的“自然”,并非指客觀存在之物形,而是宇宙萬物自身存在之因,是無所不在,不可言說的至理。正如老子所釋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币馑际钦f,可以言傳的則不是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可名狀的也不是恒常不變的事物,但“道”又的的確確存在著,正如老子所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的“道”在美學上的體現(xiàn)就是一種含蓄、玄遠的朦朧之美。也正是這“大象無形”之美賦予了山水畫以無限生機。

從山水畫的圖式中我們可以看出:山水不像人物、禽鳥那樣結構嚴謹,比例精確。山石樹木等的形體造型可以說不受太多束縛,無“常形”的山水畫,正有利于完美體現(xiàn)“大象之美”。惲南田的一段論說更能幫助我們對山水畫與“道”之親和關系的把握和體悟,作為畫家,“須知千樹萬樹無一筆是樹,千山萬山無一筆是山,千筆萬筆無一筆是筆。有處恰是無,無處恰是有,所以為逸。”不是樹不是山也不是筆墨,是什么?是“道”的化身。

即使是最工整細膩的中國山水畫,也是“寫意”的,正所謂“妙在似與非似之間”也。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也是直接或間接地受儒家“中庸”思想之影響所致。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他還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笨鬃颖疽馐菑娬{做人要把內在本質的人性,與外在言談風范文采巧妙配合恰當、協(xié)調,才能成為君子,不可偏執(zhí)一端。這對文藝創(chuàng)作更是影響至深至廣,對中國山水畫來說亦頗有啟示:過分追求自然山水之形質,就會走入“媚俗”之自然主義的極端;相反,絲毫不顧自然山水之形態(tài),一味追求筆墨技巧,搞表面游戲,勢必陷入“欺世”的形式主義之窘境。這在音樂藝術上主要體現(xiàn)在對“中聲”和“中和”的追求上,此不贅言?!爸杏埂弊鳛槊缹W思想強調的是“中和之美”、“敦厚之美”,“這不僅決定性地影響了我國藝術的內容;而且也影響著我國藝術的風格:偏重于柔美者多,偏重于壯美者少。”

另外,從中國山水畫的整體面貌來看,還有一個明顯的審美特征,那就是呈現(xiàn)出一種靜穆、渾茫的陰柔美,極少有浮躁不安、劍拔弩張的火氣與剛猛之感。就是五代末北宋初代表山水畫家荊浩,關仝及范寬之作,那大山大水的構圖,雖有“遠視則不離座外”之宏大壯美感,但它所真正展現(xiàn)出來的還是一種平和的靜態(tài)之美,因為它所蘊含的運動及張力是內斂的而非張揚的,可以說是寓動于靜的。這在范寬的《蹊山行旅圖》中,我們能更清楚地感到這一美征。這大概也和儒、道思想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大家知道,儒家講“仁”與“德”等等,“仁”與“德”都是建立在“中庸”平和,甚至是“謙讓”基礎上的??芍^謙遜有加,這在整體心理上無不表現(xiàn)為無示張揚、不露鋒芒而傾向于平靜的。

荀子曰“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靜則察。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荀子認為,人必須靠心才能認識真理,因為心是人形神的主宰,它必須做到空靈、專一、不亂、即“虛壹而靜”。做到虛壹而靜,方可明察秋毫,體悟萬物之理,從而也就認識了“道”?!疤撘级o”的觀點不僅在哲學史上影響甚大,而且還深深地滲透到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致使它在整體上表現(xiàn)為偏于靜穆的沖虛之美。此正如歐陽修所云:“蕭條淡泊,此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也。故飛走遲速,意近之物易見,而閑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從兩個“難”字上,我們不難看出歐陽修也是推崇繪畫“沖虛、寧靜”之美的。這和道家的某種思想是一脈相承的。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顯然,相比較而言,道家的一些思想對山水畫趨于“陰柔”的審美特征的形成,影響更為深透。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薄疤煜履崛跤谒?,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認為水雖柔弱,但其恩澤萬物而不與之爭利,天下雖沒有比水再柔弱的事物了,但它能以弱勝強,以柔克剛。這些觀點充分地體現(xiàn)老子注重“陰柔美”的美學思想內核。這在董源、巨然,尤其是“二米”蕭散簡遠、平淡天真的山水作品里得到了較好的展示。

由“道”產生的萬事萬物都包含著陰陽兩面,而它們的調和卻是以“寧靜”、“沖虛”為前提的,這正和儒家中“德”、“仁”、“謙”、“讓”的思想有著相通之處。天地萬物皆然,既然山水“以形媚道”,賢者“澄懷觀道”,那么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欲合于“道”,達于“自然”,必戒火躁、硬實、剛猛之弊,而求靜穆、陰柔、玄遠之境。這一點,我們不僅能從歷代繪畫品評中得以印證,更可以從歷代山水畫代表作品的觀賞中獲取更真實的體悟。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85頁。

[2]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2頁。

[3]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第1卷,,齊魯書社,1987年版,第140頁。

[4]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79頁。

[5]宗炳:《畫山水序》。

[6]王微:《敘畫》。

[7]老子:二十五章。

[8]《老子·一章》。

[9]《老子·二十一章》。

[10]陳傳席:《陳傳席文集》(1),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917頁。

[1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4頁。

[12]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1頁。

[13]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第1卷,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版,第155頁。

[14]《荀子·解蔽》。

[15]楊大年:編著《中國歷代畫論采英》,河南美術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頁。

[16]《老子·十六章》。

第7篇:談談對儒家思想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 初中語文詩歌教學 詩教 心靈感動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有著悠久的“詩教”傳統(tǒng)。所謂“詩教”,本指《詩經》“溫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來泛指詩歌的教育宗旨和功能??鬃邮恰霸娊獭钡淖钤缫彩亲罘e極的倡導人和身體力行者。相傳他親自刪定《詩》三百篇,此說雖無考證,但孔子出于“詩教”的需要,對《詩經》下過很大的工夫,《論語》和《史記》都有記載。由于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對我國文化的深遠影響,兩千多年來“詩教”的傳統(tǒng)綿延不絕。

如今,初中語文教師對于詩歌教學普遍不重視。據(jù)統(tǒng)計,在120分的中考語文試卷中,涉及詩歌的部分僅為10分左右,由此導致初中語文詩歌教學處于尷尬的境地。這樣惡性循環(huán),使詩歌正在遠離青少年。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教育部頒發(fā)試用的“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詩歌的教學及其文化的傳承,是很有遠見和必要的。

中小學生從踏入校門開始,便逐步加深對世界的認識,到了中學階段,開始關心社會,渴望了解生活,積累人生經驗,也需要得到啟發(fā)幫助。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總是從某一方面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不同的詩歌反映多樣化社會生活,同時也形象地告訴人們應該怎樣認識生活,怎樣面對生活,怎樣創(chuàng)造生活??梢哉f,詩歌是社會人生的濃縮,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師益友。

1.讀——詩歌教學之魂

語文教學離不開“讀”,更何況是不好講解的新詩呢?學詩歌最原始、最好的方法,就是誦讀。同樣一個意思如果用大白話講就索然無味。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讀,讀出韻味,讀出節(jié)奏,讀出意境。當然并不是說排斥講,講解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講出體會,是“我”讀詩的體會,而不是別人的理解。也要讓學生在讀后談談感受。

鑒賞能力的形成也離不開朗讀。“文章的美是集語言美、意象美、音樂美、意蘊美、意境美的大綜合”。而詩歌更是高度體現(xiàn)了這一切美。詩歌的語言美、意象美、音樂美屬于表層的直覺,是感性的東西,而意蘊美、意境美則屬于深層的領悟,是理性的認識。學生通過朗讀獲得感性印象,通過反復朗讀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和審美熱情。對于文章的形式美,學生通過學習朗讀可以獲得真切的感受。當感性認識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也就到了理性認識的境界了。

當然如果教師用語言或者其他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在情境中感悟,在情境中誦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品——詩歌教學之軀

“品是發(fā)現(xiàn),是欣賞,是咀嚼,是感受”。品離不開讀,先讀后品,品后再讀,讀讀品品,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也是詩歌必不可少的?!捌贰保褪窃趯ψ髌氛w把握的基礎上,或者說是對整體語境感受的基礎上,對作品中那些閃閃發(fā)光的“珍珠”進行鑒賞?!捌贰?,有對妙詞妙句的品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到之處,學習作者的創(chuàng)作技巧,積累精妙的語言?!捌贰保€指對詩歌意象的品味?,F(xiàn)代詩歌,在對意象的運用上很有獨到的地方。意象是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載體。品味意象,也就是對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剖析,以深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做到對文本的完全解讀。品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文本,即更好地“讀”。

3.從賞析的角度來體味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對詩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哈姆萊特,基于這一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勇于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一首詩的主題并非是絕對的唯一,學生的見解,只要合情合理,教師完全可以鼓勵他們保留,即使不妥,也要承認他們動了腦筋。倘使學生實在談不出所悟,就應當指導他們利用豐富的圖書資源來探究詩歌所表達的豐富感情。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經過一番思考加工,自己悟出來的就不再是教師傳授的統(tǒng)一知識了。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達成共識,提出疑點,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從而得出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的結論。

4.從心靈感動的角度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詩歌

創(chuàng)作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是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詩歌教學,決不能局限在詩歌的講授上,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詩歌創(chuàng)作的能力,或者是創(chuàng)作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將民族文化的生命延續(xù)下去。

第8篇:談談對儒家思想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歷史課;教學重點;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12-0124-02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把握教學重點是教師要解決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它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高低。善于把握教學重點,教學效果好;最近學習了歷史教育專家葉小兵教授聽課隨筆后有所啟發(fā)。本文就這個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究。

一、重點的切入

這是指對教學重點展開時所進行的鋪墊和引導,如背景介紹、相關知識的聯(lián)系等;《三國鼎立》一課的重點一是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國鼎立;二是分析曹操統(tǒng)一北方和三國鼎立形成的原因;這就要把赤壁之戰(zhàn)作為重點了。因為赤壁之戰(zhàn)以后,曹操被迫退居北方,重新積聚力量;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得到兩湖大部分地區(qū),回來又得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但任何一方都不具備統(tǒng)一全國的條件。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洛陽,廢漢獻帝,自稱為帝,劉備和孫權也先后稱帝稱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了。

二、重點的激活

這是指對重點的打開,引起學生的關注,如設置情境、提出疑難問題等。如在《第二次》的教學中,利用《》影片片段導入新課,通過圓明園火燒前后對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讓學生走入創(chuàng)設的歷史情景,感受歷史事件的過程,當學生看完影視資料時,學生已經融入到歷史情景中,然后讓學生進一步探究,教師加以適當引導,學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知識、觀點、態(tài)度、情感。如在講“”時,我們可以把學生分成兩個小組,模仿維新派和頑固派之間的論戰(zhàn),這實際上類似一場辯論賽,“頑固派”會找出各種理由來反對變法,而“維新派”則從各個方面來“頑固派”的謬論,在立與駁的過程中,學生更加深了對當時時勢的了解,認識到變法的緊迫性,無形中就會站在“維新派”這邊支持他們,內心也理解了康梁他們這些仁人志士為何挺身而出的緣由。

三、重點的豐富

這是指對重點的充實,如提供有關的材料、對重點進行具體的講授、演示等。如《大一統(tǒng)的漢朝》重點是“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這一子目的重點寫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削弱諸侯勢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無力與中央政府對抗,實現(xiàn)了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使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統(tǒng)治思想,實現(xiàn)了思想上的大一統(tǒng)。而學生對“大一統(tǒng)”的意思搞不清楚,他們會問為什么不叫大統(tǒng)一呢?所以我認為要講清楚“大一統(tǒng)”與“大統(tǒng)一”的區(qū)別,故也把它豐富為重點。要講清楚“大一統(tǒng)”所涵蓋的范圍比“大統(tǒng)一”要廣得多?!按笠唤y(tǒng)”不僅是地域上的統(tǒng)一,更是思想、文化、經濟的統(tǒng)一。比如秦朝的“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秦還做到了經濟上的統(tǒng)一——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漢武帝的政治上、思想上等內容,而“大統(tǒng)一”就僅僅是地域上的統(tǒng)一了。

四、重點的認識

這是指對重點組織相關的學習和認識活動,對重點進行探究,如開展討論、辯論等活動。如《秦王掃六合》教學重點:秦的統(tǒng)一及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秦的措施幾乎囊括了我國不同統(tǒng)一時期所例行的諸多方面,學好這一內容對今后學習我國不同時期的落實將有極好啟迪。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探究學習。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教師播放影片《荊軻刺秦王》,創(chuàng)設情景,口述目標,導入新課。學生欣賞影片,思考答問,明確本課學習目標。第二環(huán)節(jié)——自主探究,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完成秦朝建立的條件、過程以及措施和意義等知識要點的填寫。教師巡回檢查,個別輔導,根據(jù)學情調整教學重難點。第三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學生分析思考,合作討論,展示交流。教師隨機調控,引導點拔,促進生成。第四環(huán)節(jié)——活學活用,教師把握課標,靈活設題,檢查反饋。學生分析思考,討論交流,學以致用。幾個環(huán)節(jié)之后學生就基本掌握了秦的統(tǒng)一及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達到教學目的了。

五、重點的鞏固

第9篇:談談對儒家思想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新課標;教學效果;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7-0074-02

2010年暑假,甘肅教師參加了新課改網上通識培訓,秋季開始高中新課程改革在高一全面推開。如何實施新課改,如何在新課改下上好高中歷史課,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面對的新的課題。到2013年,全國除了廣西以外,其他省份的高考均是新課標高考。而青海、、甘肅、貴州在2013年是實行新課改之后的首次高考。新課程理念逐漸滲透到歷史學科的高考中,也成為歷史學科高考發(fā)展的大趨勢。彈指一揮間,新課改在我校推行已經三年了,在這三年教學實踐中,對新課標、新教材、教學過程也產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對于如何在新課標下上好歷史課談談我的體會。

一、打破思維定式,建立課改觀念

過去課堂教學過分強調知識的灌輸記憶,強調教師要講得全,講得細,講得深,講得到位,并且以此作為衡量好教師的標準。好像教師不講學生肯定不會,考試肯定要吃虧,學生的學習目的好像都是為了應試。并且強調學生對知識點記憶,甚至過分強調“記死背硬”,導致一部分學生學習歷史失去信心,關鍵是“我記不下”。但事實證明這種認識是錯誤的,這種教育觀念已經妨礙了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窒息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堵塞了學生的實踐渠道。因此,這種教學理念必須改革,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在思想上真正認同課程改革。

二、以課標為依托,整合課程內容

歷史新課程依據(jù)“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的原則,采取模塊式教學模式。新教材高度概括,歷史跨度大,基礎性知識介紹得較少;專題式模塊教學將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割裂,不利于全面透徹地理解;有些章節(jié)內容“繁、難、偏、雜”,觀點超過學生目前的認知水平。如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安排了中外歷史上9個影響較大的改革實例,其中,中國4個,外國5個,時間跨越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真是古今中外。新課程教材雖然避免了高中歷史舊教材與初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復,有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但也存在著許多“硬傷”,學生印象是“突如其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教師感覺“老虎吃蒼蠅——無從下手”,影響了教學的實際操作,更影響了教學效果。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適當整合教學內容是有必要的,從而更好地凸現(xiàn)新課程的優(yōu)勢,彌補其不足之處。

三、加強集體備課,提高合作教學

歷史教科書經過多次修編,它有許多新內容、新目標、新理念、新教法,同時它也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教學內容涉及面廣、時空跨度大。而教師一般都存在著知識結構的缺陷,懂文科的教師往往不懂理科,知識體系不完整,綜合課教師不僅缺乏相應的學科知識,更缺乏對綜合知識進行整合的方法和能力。如必修三,第一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3課“宋明理學”,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涉及哲學內容;第四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科學發(fā)展歷程”第11課“物理學重大進展”,第12課“探索生命起源之謎”這兩課涉及到物理、生物、化學方面知識。所以,單靠教師個人的力量實施綜合課程難度確實很大。那么,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幫助教師完善知識結構,迅速掌握新的教材教法,落實課程目標,體現(xiàn)課程理念,凸顯綜合特色呢?這就需要發(fā)揮集體的力量,匯聚集體的智慧,建立集體備課制度,高二以來,我校采取了以年級組為單位集體備課的形式,有利于學科之間交流合作,提升了老師們的文化修養(yǎng)。

四、以學生為主體,轉變教學方式

認識到新課改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教學的目的就是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讓學生學會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歷史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要求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和指導者。教學過程中,我把“趣”作為學生學習的動力,把“思”作為學生學習的目標,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使課堂教學更有深度。讓學生從“樂學”到“會學”,我把這一過程稱為“快樂思考”的過程?!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我在實際教學過程別注意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其一,上好前言。成功地導入教學,就能先聲奪人。其二,結合歷史人物活動,增強歷史的感性,而不僅僅只是一些時間地點過程的敘述。其三,運用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圖片、視頻中感受真切的歷史場景。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思”。獲取知識是為了更好地運用知識,所以學生要學會的不僅僅是基礎知識,更要注意思考“我是怎么理解的”、“還想到了什么”、“遇到類似問題應該怎樣去思考”。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啟發(fā)學生暴露思維過程,并對學生的思維過程做出評價、剖析。傳授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激發(fā)學生潛能、提高學習效率,有著很關鍵的作用。

五、提高教師素質,適應課改需要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