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融合教育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融合教育教學案例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融合教育教學案例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融合教育教學案例分析

第1篇:融合教育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案例分析

西師版小學數學教材的優(yōu)點在于,將數學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內容相互融合,特別是對數學概念知識以案例的形式表達出來,引導小學生從經驗的角度理解數學概念,對小學生正確地理解數學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西師版小學數學教材內容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西師版小學數學教材按照新一輪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指導意見,在教材的編寫上,將數學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小學生從經驗的角度出發(fā)學習數學,從生活常識中提煉數學知識,不僅可以對數學知識以深入理解,而且還能夠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各種問題.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知識教學中的基礎部分.為了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激發(fā)起來,可以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讓小學生針對數學概念從探索中學習,讓枯燥的概念學習變得更為有趣.開展情境教學,就是引導小學生通過不斷地觀察而針對數學問題采用猜想的方式進行思考,然后讓小學生親自操作,自主驗證概念理解的正確性.對于小學生所不理解的問題,可以鼓勵小學生相互討論,以合作的方式解決.當小學生在解決數學概念學習中所遇到的疑難問題的時候,如果獲得了一定的成就,就會提升自信,加之小學生充滿好奇心,且很喜歡探索問題,就會堅持下去,直到對數學概念充分理解為止.

二、充分認識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數學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也非常有限.數學教師無論采取何種教學方式,都要以完成教學計劃為主,而小學生學習的目的則是為了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因此,數學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往往會從完成教學任務的角度出發(fā),如果教學任務量大,就依然是以聽課和做習題為主,并不會展開情境教學.特別是數學概念教學,如果教學計劃并不符合教學實際,數學教師就會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這就難以對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以培養(yǎng),導致學生對數學教師產生心理依賴感[1].比如,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數學教師往往會用30分鐘時間進行數學概念教學,留下10分鐘時間讓學生做與數學概念相關的數學題,以深化小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對于沒有聽懂數學課的小學生而言,要能順利地進入練習階段是很難的.當然,也因此導致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失敗.

三、采用案例分析法開展小學數學概念教學

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引入案例分析法,就是要引導小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獨立學習.這就意味著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為主導,“教”要圍繞著學而展開.課堂教學以案例為主要參考內容而展開,其目的是讓小學生對數學概念以充分理解.以西師版第七冊小學數學教材中“角的度量”為例.為了讓小學生對這一節(jié)中的數學概念問題以理解,可以教材內容為參考,設計問題情境,也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問題情境是讓小學生針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展開思考,而思考的過程中就會根據自己的需要而查閱資料.由于是自主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因此而會從應用的角度理解數學知識,從而對數學概念以充分理解.

首先,數學教師可以給出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即“角”的理解.針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對相關概念以理解,之后,將自己的理解與教材中的概念解釋相對比,查看所存在的不同.之后,教師讓學生以討論的方式解決不同之處.比如,對于“角”的理解,數學教師可以讓小學生用量角器量一量教材中的一些圖形,看看度量的結果是否與書中給出的答案一致.在西師版第七冊小學數學教材中的65頁中有度量60°角.但是,學生度量的結果就會有所不同,或者是60°,或者是120°.如果對“角”的概念沒有準確理解,就會令小學生感到疑惑不解,為什么同樣是一個角,而度量的結果會有所不同.此時,數學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教材中關于“角”的概念方面尋找答案[2].這種教學方式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fā)而獲得理解,能夠讓抽象的數學概念讓小學生從經驗中獲得,要比死記硬背獲得數學概念知識的效果會更好.

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比較強,而數學概念具有較強邏輯性,內容表達的抽象性很強.導致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西師版小學數學教材在教學設計上是具有一定實用性的,但是,當設計內容落實到數學課堂教學中,就需要面對一些實質性的問題.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將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引入其中,可以有效地突破數學概念教學中的難點,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第2篇:融合教育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師范技能 “三實一?!?全程訓練

[作者簡介]劉麗麗(1963- ),女,江蘇鎮(zhèn)江人,連云港高等師范??茖W校物理與電子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物理課程論。(江蘇 連云港 222006)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以師范技能訓練為核心的‘三實一模’教學體系的研究”(課題批準號:D/2013/01/079)和2013年度連云港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生命教育視野下教師素質的建構”(項目批準號:13LKT1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11-0091-02

教師專業(yè)技能的訓練是師范生職前教育的必要訓練,是從培養(yǎng)師范生教師職業(yè)的基本素質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提高職前教師專業(yè)素質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師范教育專業(yè)化水平和教師職業(yè)專門化程度的重要保證。為了實現(xiàn)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及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我們要重新審視教師基本技能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能力的內涵,逐步形成符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的師范生技能觀,并探索科學、合理的師范生專業(yè)技能的訓練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形成以師范技能訓練為核心的“三實一?!比逃柧毮J健?/p>

一、對師范生進行技能訓練的必要性

(一)新課改對師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迫切要求師范教育為基礎教育培養(yǎng)出教學基本技能強,綜合素質高,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的師范生,而傳統(tǒng)的師范教育在教學中缺乏對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現(xiàn)狀尤其是新課改的充分認識,未能實現(xiàn)從培養(yǎng)學科專門化教師向培養(yǎng)專業(yè)化教師的轉變,不能使師范生較好地獲得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準備期所需的專業(yè)技能。所以,師范教育要培養(yǎng)出能夠適應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合格教師,就必須改進師范生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模式,使得師范生的學科專業(yè)技能同教學技能共同發(fā)展。

(二)教師專業(yè)化趨向需求

在經濟全球化、社會多元化的今天,中學生的需求趨于多樣化和個性化,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學內容不斷豐富與更新,使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性及技術性要求進一步增強,對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不僅要有寬廣的知識面,更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駕馭教育教學藝術的綜合能力,而傳統(tǒng)的師范教育教師專業(yè)化意識淡薄,未能給“師范教育”賦予終身教育的新理念,不能使師范生獲得持久的教師專業(yè)學習和自身發(fā)展所必需的知識結構和態(tài)度,傳統(tǒng)的培養(yǎng)模式顯然已經不能夠滿足未來教師的專業(yè)化需求。

(三)獲得實踐性知識需要積累

教師知識包括“專業(yè)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教師的專業(yè)性知識通常指的是教師教育教學專業(yè)領域的科學知識與技術的成熟度,而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依存于教師教育教學情境的經驗性知識,是實踐過程中的案例知識,是以教育教學實踐性問題的解決為中心的綜合性的知識,是教師的個體性知識,更是一種“隱性知識”,需要教育教學實踐的經驗積累,難以用語言去傳授,必須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得到鍛煉提高。

二、“三實一?!钡膸煼渡寄苡柧毮J?/p>

培養(yǎng)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師范生的目標決定了師范教育要關注兩個方面:首先是“人的發(fā)展”,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與高等教育水平相匹配,成為優(yōu)秀的人才;其次是“專業(yè)技能的發(fā)展”,突出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和拓展性,使學生成為具有一定師范技能的人才?;谝陨险J識,我們圍繞師范技能訓練以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實踐能力為核心,構建人才培養(yǎng)體系,通過“三實一?!睂W生在校期間全程進行教師教學技能訓練,把師范生教學技能的培養(yǎng)作為每一個學科專業(yè)課程教學的一部分,有計劃、有目的、系統(tǒng)地引導師范生將專業(yè)文化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與方法轉化為今后具體從師任教的職業(yè)行為方式,促進學生教育教學能力的形成,使師范技能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與提高,并使之規(guī)范化,為學生畢業(yè)后勝任教師工作奠定基礎。

(一)基本思路

針對師范生技能訓練存在的問題,“三實一模”全程技能訓練模式堅持“早接觸、長流水、不斷線”原則,采用實驗、實訓、見實習和模擬實踐課,對學生在校期間全程進行教師教學技能訓練,使教學技能培養(yǎng)貫穿高校師范教育始終,并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從而達成“融通式”技能訓練內容,突出體現(xiàn)教師專業(yè)的職業(yè)性、開放性,實現(xiàn)“三維目標”融通、“三個環(huán)節(jié)”融通和“三個模塊”融通,實現(xiàn)促進學生教育教學技能逐步形成。

“三維目標”融通,即“通識為基”為師范生成長打牢知識基礎;“能力為本”為師范生成才鍛煉內功;“育人為魂”為師范生成人確立正確方向。在“三大目標”融通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下,促使師范生在“服務為重”的教育實踐中實現(xiàn)成長。

“三個環(huán)節(jié)”融通,即構建并實施了“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理論基礎與實踐訓練”三個環(huán)節(jié)融通的一體化教學模式。校內技能訓練環(huán)節(jié)扎實基本功,校外訓練技能訓練環(huán)節(jié)強化師范生從教能力;課內技能訓練環(huán)節(jié)強化基礎,課外訓練活動作為補充,以賽促訓,通過各種技能競賽促進訓練效果;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增長師范生理論知識和信息素養(yǎng),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全面提升師范生的綜合素質。

“三個模塊”融通,即圍繞人才培養(yǎng)目標,構建“基礎性教學技能,綜合性教學技能和實踐性教學技能”三個模塊,各個模塊之間各自獨立又相互影響,以符合邏輯的技能訓練序列為主線貫穿始終,把專業(yè)知識傳授同基礎教學技能融通,把中學課堂、與名師對話、教學案例分析與綜合教學技能訓練融合,把綜合技能訓練與實踐性教學技能融會貫通。

(二)基本架構

“三實一?!比碳寄苡柧毷且粋€“全程性”的教育實習過程,將教師技能訓練嵌入在高校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實驗教學使學生專業(yè)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得到訓練,提高學生的科學實驗能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在指導老師的組織指導下通過實訓使學生了解教學基本技能的方式和內容,循序漸進地完成所規(guī)定的一系列教學技能訓練,以強化教學技能訓練,使學生初步形成系統(tǒng)技能模式;通過實習使學生深入了解中學教育教學教改現(xiàn)狀,既能使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不斷加大師范生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的力度,全面而客觀地評價師范生教師職業(yè)技能學習和掌握的程度,有助于提高師范生教師職業(yè)技能和教育實習效果;通過模擬實踐課的訓練使學生有效發(fā)展和提升自己在特定的情境和文化中形成的實踐性知識,在課堂教學實踐經驗中建構他們自己的學與教的理論和實踐性知識。

(三)模式內涵

“三實一?!比逃柧毥虒W體系以三類課程承載三個任務,以三大主線突出三種能力,以實施“三實一?!比逃柧毰囵B(yǎng)三種教學技能。

1.三類課程。(1)基本素質課程。立足通用素質,培養(yǎng)學生作為一個合格大學生應有的職業(yè)道德和一般的職業(yè)能力。(2)專業(yè)知識課程。立足師范素質,通過系統(tǒng)、全面地專業(yè)教學,使學生掌握教師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3)技能拓展課程。立足課改要求,通過開展模擬中學課堂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發(fā)展新技能,在現(xiàn)代教育新理念的引領下,不斷提升學生的教師專業(yè)技能。

2.三大主線。(1)素質教育主線。通過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系統(tǒng)教學,引導學生將文化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轉化為具體從師任教的職業(yè)行為方式,并使之規(guī)范化,促進學生教育教學能力的形成。(2)技能訓練主線。引導學生關注新課程改革的動向,關注中學教育的課堂,走進中學課堂,與一線教師交流實習,加強學生的綜合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基礎訓練技能訓練實訓訓練”的“三段式”實踐教學突出專業(yè)技能的訓練。(3)實踐教育主線。通過以研究性學習為主體模式,使目標引領與任務驅動相結合,開展模擬教學活動,并通過與名師對話和教學課例描述,讓學生走進真實教學情境,進行回顧、總結和反思,在課堂教學實踐經驗中建構他們自己的學與教的理論和實踐性知識。

3.三種技能。(1)基礎性教學技能。通過“三實一?!比逃柧毷箤W生掌握合格教師的基本通用技能,包括普通話、口語表達、規(guī)范漢字的書寫等。(2)綜合性教學技能。通過“三實一?!比逃柧毰囵B(yǎng)學生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能運用專業(yè)知識和教學理論進行教學設計,組織課內外教學活動和進行教學研究等一系列教學技能。(3)實踐性教學技能。通過“三實一?!比逃柧毰囵B(yǎng)學生具備一定的教學實踐性技能,教學實踐性技能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所必須具備的智力資源,是教師從事專業(yè)活動時所體現(xiàn)出的一種獨特的智慧技能。

(四)操作流程

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基本練習單位,結合各個學期和假期的特點,分別進行“三實一?!比逃柧殻灰越虒W技能的分解訓練和綜合訓練等為主要內容,通過固定時間進行實訓和模擬。在進行學科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關注、解讀、評判、參與教師的講授,學生就會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講授知識,而任課教師在教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擔任學生專業(yè)技能指導教師,不但形成了新型的密切的師生關系,又規(guī)范和提升了作為師范教師所特有的育人能力和教學能力。通過“三實一?!比痰挠柧殻箤W生持續(xù)不斷地接受準教師行為的訓練和熏陶,循序漸進地完成模式所規(guī)定的一系列訓練內容,從而實現(xiàn)課程內容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教師職業(yè)角色與學生角色相融合,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為指導學習,能力和素質得到明顯提高。

(五)評價體系

1.評價內容。根據訓練內容,訓練方式不同,創(chuàng)制并實施全新的技能訓練與考核目標,確定了語言表達、字畫識寫、媒體使用、教學技藝四大類共10項專業(yè)核心技能考核項目,將基礎性、技巧性、創(chuàng)新性三者有機地納入技能實訓教學評價的內容和過程中,實現(xiàn)考核訓練評價內容全面化。

2.評價方式。根據“能力、知識、素質考核相結合,形成性動態(tài)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實踐能力考核與理論知識考查相結合的方式”的三結合原則,實施訓練評價,實現(xiàn)評價方式多元化。

3.評價主體。根據不同的技能訓練內容輔以教師職場教學形式,使評價過程有益于學生教師職業(yè)能力的養(yǎng)成,對學生技能訓練評價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指導教師評與用人(實習)單位評等形式,實現(xiàn)評價主體多元化。

“三實一?!比痰挠柧氉プ≈攸c,解決難點,形成亮點,通過堅持以課程體系構建為重點,形成了專業(yè)教育與技能訓練一體化的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通過目標測評機制和學分評價機制,探索解決了技能訓練過程控制和效果量化考評的難題;通過走進中學課堂、與名師對話、教學案例分析等,突破了教學資源不足的瓶頸,找到了符合師范技能訓練的可行途徑。通過“三實一?!比痰挠柧?,使學生持續(xù)不斷地接受準教師行為的訓練和熏陶,促進師范生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第3篇:融合教育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項目教學;教學改革;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塊化;項目操作

1.引言

電子技術是一門應用性廣,實踐性強,發(fā)展迅速的科學技術。電子技能實訓課教學在電子技術專業(yè)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這就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專業(yè)特色,在掌握理論的前提下,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實驗和實訓教學,突破原有的教學模式,突出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授之以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以具備良好的適應職業(yè)變化的能力。

2.研究背景、任務及目標

2.1 研究背景

電子技能實訓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學好電子技能離不開印刷板的制作、安裝和焊接、電路的調試以及有關儀器設備的使用。要求從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走向行動導向教學,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學生電子技能水平的提高,體現(xiàn)了“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原則。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讓學生很快能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我們“以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理念為指導,以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依據,以改進教學為中心,引導教師不斷反思自我,促進教學改革”為目標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選擇這個課題進行研究,注重職業(yè)能力的考核,采用能力測試的考核方式,根據學生任務完成、項目實施的完成情況綜合評定。力求充分發(fā)揮實訓教學的優(yōu)勢,探索加強實訓環(huán)節(jié)教學的教學模式,促進電子專業(yè)各學科教育教學改革的開展,促進我?!肮W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形成,促進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通過項目研究形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來自生產實際的工作任務為教學內容,以項目教學、練講結合為主要教學方法的職業(yè)技能培訓教材——《電子產品裝配與調試》、《電子測量儀器及應用》,以及與之相關的教學材料。教材采用“模塊-項目-任務”結構形式,促進了理實一體化教學。項目實施步驟配有大量實操圖片,直觀演示操作過程,便于學生理解和實際動手操作。從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走向行動導向教學,增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促進了學生電子技術水平的提高,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學生很快能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使專業(yè)教學從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體現(xiàn)了“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yè)教育教學特色。

本項目注重研究對學生愛崗敬業(yè)、溝通合作等素質和能力培養(yǎng)。在每個實踐項目中都以實訓卡片的形式展現(xiàn),包括儀器儀表、操作步驟、要點提示、數據記錄和處理;每個課題中還都設置有操作注意事項等環(huán)節(jié),以養(yǎng)成學習安全意識、質量意識、環(huán)保意識等。練習拓展的內容與企業(yè)生產密切結合,讓學生很快勝任企業(yè)工作。

2.2 研究的任務及目標

1)結合電子技能課教學要求,通過對電子技能課項目教學法進行初步的經驗和成果總結,制定出電子技能實訓課“教、學、練一體化”教學指導方案,形成模塊化教學體系。研究項目教學考核體系,確立幾個典型的模塊項目,進行集體備課、集中上課、全體聽課、評課的方式。指導學生完成項目的組裝與調試。

2)探索并完善項目教學方法,研究項目教學組織和項目教學評價體系,總結理實一體的教學經驗。通過實踐課堂授課,落實實訓課教學成果,探究適合中職電子專業(yè)學生電子技能的方法手段。通過教學項目承載,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的融合,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改革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將學校機電專業(yè)課程體系由學科體系向工作過程體系轉變,實現(xiàn)了由“先理論后實踐”向“以職業(yè)實踐為主線”的轉變,形成了“任務驅動、行動導向”的理實一體教學模式,以職業(yè)領域和工作任務為基礎,構建模塊化項目課程體系,構建任務引領的教學模式。

4)開發(fā)電子實訓教材,形成理實一體化的電子實訓教材。按職業(yè)崗位能力要求編寫以項目教學、練講結合為主要教學方法的職業(yè)技能培訓教材——《電子產品裝配與調試》、《電子測量儀器及應用》,以及與之相關的教學材料。根據中職生《電子技能與實訓》工科教材編訂適合中職生電子動力操作能力職業(yè)技能鑒定培訓用書。

5)編制生產性實訓任務書。通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新增加了生產性實訓和企業(yè)專項實訓兩大模塊,以企業(yè)生產性任務作為學生實訓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以企業(yè)準員工的身份,了解企業(yè)生產流程和操作規(guī)范,縮小企業(yè)與學校的差距。充分體現(xiàn)校企深度融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3.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用調查問卷法、行動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經驗總結法等研究方法。

1)調查問卷法:深入實訓車間、企業(yè)、車間,以問卷調查、談話、考察等方法研究用人單位對階段實習、頂崗實習的要求,了解企業(yè)生產流程和操作規(guī)范,研究提高學生技能水平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2)行動研究法:從課題調研、設計開始,通過實踐研究,不斷反思和修正研究方案,在行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實訓,積極探索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并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驗證性研究。

3)案例分析法:把實際工作中出現(xiàn)的個案作為案例,加以解剖、研究分析、提煉,形成初步結論。

4)經驗總結法:在自身培訓學生提高技能的基礎上,從理性和實踐層面上總結、提煉,形成有專業(yè)特色的教育教學模式。

本課題研究以行動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為主,輔之以調查問卷法和經驗總結法等,以行動研究推動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

4.研究過程

4.1 論證準備階段(2011.9-2011.10)

組建課題組,明確成員的分工,進行調查問卷,制定課題實施方案,做好課題前期的準備工作,包括文獻搜集工作、調研工作等。為了了解學校原有的技能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課題組對學生、教師、企業(yè)三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2012年9月對我校10電子技術應用專業(yè)的50名學生接受了問卷調查;2012年9月,對我校機電部32名教師進行了相關問卷調查;2012年10月,利用我校實習生到企業(yè)實習的機會,對20家企業(yè)進行了相關的問卷調查。

通過以上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三方面都對學校原有技能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評價方式表示不滿意,都認為職業(yè)技能必須按實際工作環(huán)境和教學內容相一致的教學形式,才能符合當前的實際要求,應該使技能教學體現(xiàn)直接為產品生產和社會服務的職業(yè)特性,著眼于培養(yǎng)企業(yè)第一線操作型和應用型人才,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突出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

根據調查問卷,對我校中職生電子技能實訓課做詳細地分析,并且給出科學、合理的意見,結合老師培養(yǎng)需要選定課題。項目負責人在教改實驗項目研究中主要承擔包括課題研究計劃的制定、人員的遴選、研究的實施、聽課評課、階段性總結、提出下一階段改進意見、組織后一階段研究計劃的實施、課題結題,最后制定出電子技能實訓課項目教學法的教學方案。

4.2 研究應用階段(2011.11-2012.8)

全面開展課題研究,分析討論,確定模塊內容,確定項目實施對象進行課題個案實驗。根據個案實驗成果,組織教學資源,編寫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培訓教材《電子產品裝配與調試》。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召開課題研究匯報會,組織開展課題的中期評估檢查,取得階段性成果;實驗過程中不斷完善課題研究方案;擴大課題應用研究成果的示范和輻射效應。

4.3 總結提高階段(2012.09-2012.10)

認真總結提煉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申請專家進行鑒定,將成功的經驗以常規(guī)形成確定下來,組織研究成果的的推廣工作,通過課題組努力,圓滿完成結題驗收工作,達到預期目標。

5.研究成果

5.1 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

按照本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按照課題研究的思路和自己的教學實踐,邊研究邊教學,經過一年多時間,由此引發(fā)的變化很多。

首先,教師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恰當的手段充分調動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教師從實際出發(fā),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知識技能。其次,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多樣性,一方面所學知識盡可能聯(lián)系生產實際,從創(chuàng)設問題中解決問題,做到學以致用,另一方面,結合教學內容采取學生容易接受的授課方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5.2 項目課例分析

為了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掌握所學基本電路模塊,我們以“迷你小音箱電路”、“直流穩(wěn)壓電源”、“數字萬年歷電路”、“調頻收音機、對講機”、“搶答器電路”、“聲光控節(jié)能開關”等的設計、組裝、調試作為教學主線,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把這些實用產品帶進課堂進行演示,激發(fā)學生對電子技術學習興趣,增強了職業(yè)崗位針對性和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

下面以“迷你小音箱電路的組裝與調試”項目制作過程為例講解項目導向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按任務結構形式完成。

項目三:迷你小音箱電路的組裝與調試。

任務1:識圖

(1)認識各元器件及了解各元器件的作用。

(2)學習電路結構組成及各組成部分電路在產品中的作用。

(3)識讀電路原理圖、裝配圖、印制電路板圖。

任務2:安裝

(1)核對元器件。

(2)檢測元器件。

(3)安裝電路。

1)元器件的安裝。

2)電路組裝,按印刷電路板圖插入元器件。

3)整機裝配。

任務3:調試

(1)通電前對印制電路板進行安全檢測。

(2)電路故障的檢測與分析。

(3)示波器檢測。

(4)萬用表檢測。

整個過程學生動手為主,教師指導為輔,教師只是解惑者,回答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5.3 主要成果

形成了以項目教學法引領的《電子產品裝配與調試》和《電子測量儀器及應用》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案設計方案和課件;成熟的教學步驟和教學模式以及用該教學模式講授部分教學案例的影像資料;突出了以學習項目為主體的模塊化職業(yè)教育教學模式。初步完成了《電子產品裝配與調試》市級精品課建設方案和《電子測量儀器及應用》校級示范課建設方案。

在課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多年職業(yè)技能培訓經驗,整理出版了《電子產品調試工》(中級)、《電子測量儀器及應用》(中級)兩本技能培訓教材。這兩本書打破以往傳統(tǒng)教材先理論后技能訓練模式,將電子產品和電子測量儀器操作應掌握的理論知識有機嵌入每個項目訓練課題之中,教學中采用練講結合的教學方法,由學生按照操作步驟完成項目操作,達到規(guī)定的目標。讓學生始終在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做合一,理論與實踐合一;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學生學習理論時毫無興趣等現(xiàn)象。

選取了有代表性幾個模塊項目完成青島市職業(yè)教育公共實訓基地高二學生學工電子制作培訓,在學工教學中加以推廣。

5.4 標志性成果

(1)理實一體化項目教學,學生技能水平提高了,理論水平有了提升,大賽成績也一年比一年突出,真正體現(xiàn)了競賽與教學互相促進作用。近年來,學校參與各級技能大賽的學生數量、工種較以前增加,成績也是穩(wěn)步提升,在今年的全國技能大賽中我校代表青島市參賽,在電工電子組比賽中,取得了兩金一銀一銅的優(yōu)異成績,其中電子產品裝配項目獲全國技能大賽一等獎。

(2)由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具有代表性項目組裝與調試,展示學生部分工作成果。

1)迷你小音箱的組裝與調試。

2)數字萬年歷電路組裝與調試。

(3)根據教學案例實驗成果,組織教學資源,整理出版了《電子產品調試工》(中級)、《電子測量儀器及應用》(中級)兩本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培訓教材。這兩本書打破以往傳統(tǒng)教材先理論后技能訓練模式,將電子裝配和電子測量儀表應掌握的理論知識有機嵌入每個項目訓練課題之中,教學中采用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由學生按照操作步驟完成項目操作,達到規(guī)定的目標。讓學生始終在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做合一,理論與實踐合一;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學生學習理論時毫無興趣等現(xiàn)象。

(4)從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走向行動導向教學,增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促進了學生電子技術水平的提高。完成崗前培訓、技能培訓鑒定。組織完成校內和實訓基地學生中級電子產品維修工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操作訓練項目和理論訓練項目中采用了一些以往的職業(yè)技能鑒定的考試題目,兼顧學生考工。

6.研究成果在教學中的應用情況

電子技能實訓課項目教學在實訓室完成,保障課堂教學與實訓任務有機結合在一起。將課堂與實訓室一體化,根據項目組織實施教學與考核,實現(xiàn)課程項目化、學習自主化、教學互動化、技能訓練專業(yè)化。

1)深入企業(yè)調研,與企業(yè)深度融合,建構模塊化課程體系,重新整合和序化課程內容。

2)課程設置模塊化。把電子技能與實訓分為五大模塊,分別為常用儀表的使用與操作模塊、電子元器件的識別與檢測模塊、焊接工藝知識與焊接技能模塊、電子整機裝配工藝模塊、電子整機調試技術模塊。實行理實一體化教學,結合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標準的要求編入課表、階段性完成教學。例如《電子整機裝配》每周六節(jié)課,三至五周為一個階段完成一個教學模塊,同一模塊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由一位教師主講。

3)教材與資料一體化。結合教學實際,自編講義,作暫用教材,然后,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編寫出“寬基礎、活模塊、精專業(yè)”的教材和資料。

4)知識考核與能力考核一體化。能力考核注重平時考核,實行過程控制,采用等級評價制,具體考核方法靈活多樣,學生完成能夠體現(xiàn)若干項操作技能水平的工件,或調試、維修、故障診斷,同時解答與技能考核相關的理論問題,對考核出現(xiàn)的技術問題進行獨立解決,從而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

5)定期開展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比賽,評選設計制作小明星,提高了同學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6)在校園和周邊社區(qū)開展小家電維修服務,為同學們和居民提供了方便,鍛煉了自已的組織能力和與人溝通交流能力,豐富了社會實踐經驗,提升了學校知名度,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7)教學管理一體化。由專業(yè)教師兼管專業(yè)教室,使專業(yè)教師與專業(yè)教學設施“零距離”接觸,激發(fā)專業(yè)教師參與專業(yè)建設的熱情,方便教科研活動,全面提高專業(yè)教師的綜合能力。

8)選取了有代表性幾個模塊項目完成青島市職業(yè)教育公共實訓基地高二學生學工電子制作培訓,在學工教學中加以推廣。

9)師生各類技能競賽成績較往年突出。近年來,學校參與各級技能大賽的學生數量、工種較以前增加,成績也是穩(wěn)步提升,在今年的全國技能大賽中我校代表青島市參賽,在電工電子組比賽中,取得了兩金一銀一銅的優(yōu)異成績,其中電子產品裝配項目獲全國技能大賽一等獎。

7.存在的問題

在電子技能實訓課教學中采取項目教學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是非常有用的,但項目導向教學模式在實施中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至少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師資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完成一個項目所涉及到的所有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以應對學生的各種未知問題,使學生的行為掌控在教師的視野之下。

2)對教學條件的要求。一個項目所需要的所有實驗實習場所和設備一般應該具備,最好是實際的東西,沒有實際東西,教具、模型或仿真軟件必須具備。

3)對教材的要求。目前符合項目導向教學模式的現(xiàn)成教材很少,需要組織人力、物力編制校本教材。

4)對教學進度的要求?!绊椖拷虒W法”主要以學生工作為主,進度往往很慢,難于控制。

5)對班級人數的要求。人數太多教師指導起來不方便,實驗設備數量也要求多,資金和管理不太容易。

8.結束語

經過一年多的實驗,電子技能實訓課項目教學課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總的來說是非常成功的。在實驗階段也發(fā)現(xiàn)了諸多問題,需要我們不斷的摸索,不斷的改進,使電子技能實訓課真正起到我們想達到的效果,學生們能夠學得自己想學的感興趣的課程。能真正體現(xiàn)出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才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學生自我發(fā)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韋立.項目教學法對中職電子專業(yè)學生技能培養(yǎng)的思考[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2008.

第4篇:融合教育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教師教育課程;實踐取向;整合

作者簡介:陳小菊(1971-),女,廣西賀州人,賀州學院教育科學系,副教授。(廣西賀州542800)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2010年教改項目“廣西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研究”(編號:桂教師范[2010]60C21)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07-0032-01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國,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及教師專業(yè)化的推動下,提升教師教育質量成為了關鍵一環(huán)。教育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訓練在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中發(fā)揮著先導作用,[1]如何使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被視為教師教育的核心問題之一。因此整合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成為了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成為教師專業(yè)化對教師教育提出的時代訴求。

我國教師教育課程長期以來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是重理論輕實踐,理論與實踐割裂。其課程設置基于這樣的假設:“師范生能夠將所學理論用來指導實踐或直接應用于實踐,課程設計的整體思路是從理論到實踐、先理論后實踐、重理論輕實踐?!盵2]師范生缺乏相應的中小學教育教學體驗,缺乏對教育現(xiàn)象全面深入的感知和經驗準備,就直接學習高度概括化和抽象化的概念、原則、原理、理論,可想而知是多么空洞抽象,難以接受,更不易理解,他們?yōu)榱藨犊荚嚈C械記憶下來,但很快就容易忘了。另一方面,師范生只是在大學學習結束階段有一次實習,以驗證和鞏固所學過的理論。“實踐體驗缺乏精心安排和有質量的指導,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淪為單一的技能訓練,與理論學習脫節(jié)。”[3]教師教育課程將教育實習安排在大學學習結束階段,目的主要是檢驗并運用所學過的理論,因此實習無需多次,時間也無需太長。

在此背景下,當前“實踐取向”的教師教育課程成為教師發(fā)展研究中備受關注的重要研究課題?!绊攳弻嵙暋?、“支教實習”、“全程實踐”成為教師教育課程中非常時髦的話語。這些做法主要是為師范生提供實習機會和更多的實習時間。由于把實習基地更多地建立在師資匾乏、教學質量不高的農村中小學校,質量上難以得到保證。國內外以往的經驗和研究表明,“更多的實踐經驗對于職前教師不必然是有教育意義的,不必然能夠幫助他們學會如何成功地教學生”。[3]我國臺灣學者王秋絨認為:“教育實習能否發(fā)揮教育功效,并不在于其經驗時間的長短,而是要問是什么樣的經驗,要用什么樣的方式運用這些經驗,才可能使經驗產生拓展教育智慧與引導合理的實施方法的價值?!盵4]實踐經驗對他們的成長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流于形式的‘實踐取向’教師教育課程不能夠將師范生的實踐與理論聯(lián)系起來。

因此,打破單純以理論為中心或以實踐為中心的課程模式,建構一種能幫助師范生跨越理論與實踐的鴻溝,實現(xiàn)二者整合的教師教育課程成為我們思考的課題。

二、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的重構

1.課程設計的理念

教師是門具有自己特性的專業(yè),“如教學過程具有不確定性,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差異極大,每個學習環(huán)境都是一個獨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教學成果難以標準化度量,教學面對太多的利益相關者等”。[5]對于教師來說,具有較強反思意識與反思能力遠比光記住書本的理論知識更為重要。因此整合的教師教育課程強調教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的相互融合,借助于師范生“全程實踐”、“頂崗實習”、“支教實習”、“見習”等實踐形式,用書本的理論知識解釋、質疑、拓展和強化教師實踐知識,從而轉化為教師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行為。另一方面實踐性知識也為教師掌握書本的理論知識提供了豐富、鮮活的經驗基礎,并通過反思不斷豐富與發(fā)展,正是在這樣的相互融合過程中,培養(yǎng)具有較強反思意識與反思能力,善于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中的教育問題,具有一定的分析、解釋能力的新型教師成為教師教育課程的核心目的。

2.課程內容的組織

整合的教師教育課程應根據主題、問題來組織課程內容,通過特定主題將理論講授、實踐體驗、反思討論、批判質疑有機整合起來,使課程的學習成為一個持續(xù)探究的過程。教學的目的是探討主題本身(而不是邏輯知識的掌握),它強調真實問題及其解決,而不是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科體系。以主題來組織時,教育理論是根據學生的問題、主題和活動的情境進行安排的,如借助于基地學校課堂觀察、教學案例分析、教學錄像、微格教學、課堂即時演練、實際問題解決、教學設計等活動,讓準教師在具體情境中分析、討論,豐富和建構理論,形成對教育行為真正起作用的實踐性知識。這樣,學習教育理論的重要性就從實際問題中浮現(xiàn)出來,被置于個人關注的情境中,所以它們更可能使學習者獲得真實的意義。

以主題為中心來組織課程,并不是要放棄教育學知識(教育理論),教育理論扮演著一種資源供給者的角色,為主題、相關議題和活動提供資源,它的目的是幫助建構實踐性知識。由于理論的含義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加以理解,理論的這種作用是通過反思來實現(xiàn)的。借助于口頭的、書面的或頭腦中的反思,學習者將普遍化的理論與特定的教育情境或事件聯(lián)系起來建構知識。

3.課程實施的方式

以主題、問題來組織的課程內容需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來實施。這正是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傳統(tǒng)的教師教育教學模式存在著“四重”、“四輕”的現(xiàn)象:“重知識的傳授,輕能力的培養(yǎng)和素質的提高;重知識的灌輸,輕師范生學習方法的研究;重教師中心,輕師范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重整齊劃一,輕師范生個體的差異和個性的發(fā)展?!盵6]這樣的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基礎教育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難以發(fā)揮教師教育的示范性,難以使準教師習得“個人的”教育實踐性知識。試想一下,假如未來的教師們自己都不曾用過“探究”的方式去學習,那又怎能奢望他們以后能指導學生用這樣的方式去學習?因此,創(chuàng)建一種有利于調動師范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有利于主體作用發(fā)揮的教學方式――以問題為中心,引導師范生“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讓準教師就教師角色、教學任務以及整個學校教育中那些經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進行批判質疑,在探究中建構理論,形成“個人”的實踐性知識,使師范生“學習并實踐著”。

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角度看,教師專業(yè)能力的形成需要實踐活動與探究反思的統(tǒng)一,實踐活動是教師成長的必要條件,但它本身并不能引發(fā)學習,如僅僅創(chuàng)設條件,為實踐體驗提供時間、場地的保證,以及使大學教師與師范生或中小學教師走在一起,對于未來教師的培養(yǎng)都必要而不充分。只有對自身的實踐進行探究、反思時,實踐之中的知識才能夠被自覺地認識和分析,“理論”與“實踐”在個體教師身上才能實現(xiàn)實質性整合。

4.建設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實行“行動研究”的職前教師培養(yǎng)模式

師范生實踐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是中小學校教育場景,很多發(fā)達國家紛紛把它作為教師教育實踐性課程的主要資源來開發(fā)。例如,1992年,英國教育大臣克拉克宣布80%的教師職前教育課程應放在中小學進行;澳大利亞教師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將職前教師教育60%的課程安排在中小學進行,有14所大學的教育院系與130多所中小學結成了教師教育的伙伴關系。[7]由此看來,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獲得,應是建立在高校與中小學合作的平臺上,由大學指導教師與中小學教師一起,“在行動中研究”,“在實踐中探索”,不斷地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因此需要為師范生配備兩類指導教師,即側重于理論指導的大學老師和側重于實踐引領的中小學教師。中小學教師的實踐引領,以老帶新的學徒制,讓師范生在“看中學經驗”、“做中學經驗”、分享經驗,使得師范生進一步感悟這種具有“緘默性”、“隱形”的,難以用語言來傳授,只能面對面直接接觸才能領悟到的教育實踐性知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yè)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艷玲.培養(yǎng)“反思性實踐者”的教師教育課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3]王艷玲.“實習支教”熱的冷思考――兼議高師教育實習改革[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4).

[4]王秋絨.教師專業(yè)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M].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1.

[5]曾榮光.教學專業(yè)與教師專業(yè)化:一個社會學的闡釋[J].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1984,(12).

第5篇:融合教育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中小學教師培訓形式多種多樣,但效果不盡相同,以賽促培在教師培訓中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本文從賽與培、賽與學、賽與用的關系闡述中小學教師培訓的又一種方式、方法,調動了參賽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經多年實踐,實效性較強。

[關鍵詞]

以賽促培;教師培訓;提升效果

根據《教育部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訓質量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強化培訓自主性、激發(fā)教師參訓動力的要求,筆者探索以賽促培的教師自主學習機制,轉變原有的培訓方式,提升了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常情況下,組織中小學教師教學大賽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適應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需要,而采取以賽促培、以賽促學、學以致用是教師培訓的又一種方式、方法。

一、賽與培的關系

以賽促培,借大賽的機會做好培訓。在組織教師大賽前首先要制訂方案,規(guī)定參加人員、時間、地點、內容、組織方式及大賽流程等。這里對大賽內容的確定值得深入研究,因為它決定大賽的方向,一般是由培訓內容來確定,也就是說培訓的主題即是大賽的主題,尤其是教師普遍需要提高的內容就應強化培訓,并作為大賽與培訓的主要內容。

1.關于賽的內容的確定

《指導意見》中提出改進培訓內容,貼近一線教師教育教學實際的要求。我國有許多專家學者對中小學教師需要的培訓內容進行過詳實的調查,歸納起來大致分為七個不同的種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培訓、教學設計培訓、學科教學法培訓、特定資源使用方法培訓、設備操作技能培訓、科研方法培訓、教育信息化理念培訓。[1]舉辦中小學教師教學大賽,其內容可從教師基本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實驗操作、優(yōu)秀課件、說課、講課等方面來確定。為使大賽達到預期效果,必須從當地(學校)教師實際需求出發(fā),研究分析教師普遍需要提高的方面來確定賽的內容,從理論上講賽與培的內容是一致的、統(tǒng)一的,從而實現(xiàn)以賽促培的目的,使賽更具有實際意義。有了大賽的內容就可以提煉出主題,進而給大賽冠名。如:教師基本功大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大賽,中青年教師青藍杯、求實杯、進取杯、滋藍杯、創(chuàng)新杯大賽等。

2.關于培的內容的確定

大賽內容確定后,培訓的內容必須由此展開?!吨笇б庖姟分兄赋龈鞯匾獙⑻岣呓處熃逃虒W技能作為培訓的主要內容,以典型教學案例為載體,創(chuàng)設真實課堂教學環(huán)境,緊密結合學校教育教學一線實際,開展主題鮮明的技能培訓。實踐性課程應不少于培訓課程的50%。中小學教師培訓往往是實踐課程少,理論課程多,以賽促培恰恰緩解了這一問題。筆者組織大賽采取筆試、說課、講課、師德測評四個部分進行。大賽中與培的內容相關的教學法知識是教學最有用的知識基礎,也是補充實踐性課程的一種途徑。在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好的教學關鍵在于找到內容和教學法的結合點,在于教師把他(她)所掌握的內容知識轉變?yōu)榻虒W法上有效并適合學生能力和背景變化的多種形態(tài)的能力。同時與內容相關的教學法知識應是教師培訓的最重要內容。[2]因此,方案設計中第一階段規(guī)定筆試范圍及各部分權重比例:師德占15%,課改占15%,案例分析占10%,課標占10%,學科知識占50%。筆試部分采取參賽教師電腦隨機答題的方式,分數由電腦自動生成,一切在陽光下操作。而培訓管理者在賽前要組織教研員出題,指導各學校開展有針對性的校本培訓,彰顯賽的內容的重要性。

3.掌握好賽與培的關系

從廣義上講賽與培是兩個不同的行為動詞,而舉辦一次教學大賽就要注重賽前和賽中對教師的培訓,即賽中有培,培中有賽,二者相互融合,促進教師專業(yè)水平提升。在賽前組織者要利用賽的機會把培的內容具體化。首先,找準培的切入點,從哪開始進入賽前培訓;其次,組織專題培訓,以適應大賽的規(guī)定,滿足教師參賽的需求,提高大賽的檔次;第三,培訓的內容要結合教材、教法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大賽進入說課階段利用評分量表,來檢驗參賽者對課堂教學的設計能力和應用能力,要求相對應的學科教師做群眾評委,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應用、教學過程、教學結構、教學表象等幾個方面進行評價打分,并接受一次現(xiàn)場實踐性課程培訓。所以,賽的內容必須在理論與實踐上都有現(xiàn)實意義和一定的可操作性,讓參賽者“蹺蹺腳能夠著”,又引發(fā)教師參賽的信心和興趣,并體現(xiàn)出賽的內容的多樣性,充分滿足所有參與活動教師的個體性需求。

二、賽與學的關系

舉辦中小學教師大賽,既是組織教師學習實踐性知識,又是鞏固中小學教師培訓效果的有效方式,處理好賽與學的關系,可以大大提高教師的業(yè)務素質和能力。根據教育部要求中小學教師崗位培訓時間每五年累計不少于240學時的規(guī)定,把學融于賽中,在賽中學、在實踐中學更有利于教師崗位培訓的效果,也借助大賽的平臺發(fā)掘人才,激發(fā)教師的學習熱情,營造一個“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1.搭建賽與學的平臺

隨著信息技術全面應用,“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使人們獲得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各種知識信息的來源鋪天蓋地,每個人獲取知識信息是很容易的,但如何將知識再生成能力卻不容易,讓教師在教學中產生新的飛躍就更難了,因此大賽的組織者就要搭建賽前教師學的平臺,完善中小學“三通兩平臺”建設,營造網絡學習環(huán)境。從認知的角度創(chuàng)設教師學的平臺,教師能從平臺中獲取本體性知識和學科前沿性知識;從教研的角度要搭建教師互相交流的平臺,一般是讓教師隨時可交流,促進教師同行交流,就筆者多年來的實踐經驗認為,比較理想的是建立學科年段QQ群更為實用;從實踐角度要建立大賽資源、評價、展示平臺和建立云平臺,教師可以進入大賽設置的“云盤”,使教師從中獲得更多的教學資源和實踐性知識,提高教師實踐應用能力。

2.研究賽與學的方式、方法

以賽促學是教師獲得實踐性知識的重要方式。從教師培訓角度出發(fā),設計與培訓計劃的指導思想相一致的大賽,可以得到與培訓目標相一致的結果。要使教師的觀念發(fā)生轉變就必須在培訓模式方法上有重大變化。[3]在中小學教學大賽中,由于參賽的主體是成人,而要適合成人的特點,賽與學也必須在方式、方法上有重大變化。筆者認為采用參與式、反思式、體驗式更為有效。所謂參與式是指教師在大賽過程中全程參與、全體參與,并承擔一定任務,而基于問題和基于大賽內容的學習都是參與式學習;反思式是指教師對大賽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反思,科學地評判過去,既要總結好的一面也要找出不足的一面,有必要讓組織者進行全面的反思,促以學的再提高;體驗式是指教師的一種感悟,對實踐性知識的一種獲得甄別,只有親身經歷過的才有新的體驗,才會進一步理解。賽與學的方式、方法很多,行之有效的為最佳。

3.掌握好賽與學的關系

以賽促學是解決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學習倦怠的重要手段。以往的教師培訓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于原有的培訓方案和培訓材料,培訓內容嚴重滯后,與實際教學需求相脫節(jié),出現(xiàn)了“二少一脫離”的現(xiàn)象,即涉及教育教學科研的內容較少,達不到提高教研水平的目的;涉及的學科前沿發(fā)展情況少,達不到開闊眼界的目的;部分培訓內容脫離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實際,達不到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4]多開展各類大賽或長時間開展大賽對提升教師思想素質和業(yè)務能力有重要意義,同時激活教師參與培訓的熱情,使教師培訓賦予新意。只有處理好賽與學的關系才能使教師培訓落到實處。由于現(xiàn)在的“國培”項目、各級遠程培訓、崗位培訓等相繼展開,教師對本體性知識掌握比較有余,而實踐性知識相對欠缺,組織者可以把學的過程確定為校本培訓的過程,依據學的內容確定學時,上報主管部門批準記入學分。以賽促學,其賽前教師的準備過程、賽中教師技能的切磋和相互間交流都是一個充分學習的過程,大賽過后也是教師把學到的知識物化的過程。

三、賽與用的關系

檢驗培訓成果,營造不斷學習、自我提升的氛圍。通過大賽,正確把握賽與用的關系,筆者所在區(qū)域連續(xù)10年開展教師技能競賽,依靠技能競賽的激勵作用和示范效應,影響廣大教師主動學習新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技能知識,進一步苦練內功,促進賽與用的效果。

1.建立賽與用的評價平臺

建立賽與用的評價平臺,促進教師通過大賽提高培訓的效果?,F(xiàn)行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缺乏行之有效的評估機制。從培訓課程的設計與規(guī)劃以及活動的實施是否符合教師的需求,到教師參與培訓后,其教學效能有無提升,是否有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等方面,都缺乏可行的評估機制。[5]因此,要建立賽與用的評價平臺,配以各種教研、備課、經驗交流、課題研發(fā)等制度,制訂大賽評分量表和問卷調查以及民議測評表。首先要制訂大賽各個項目的評分標準,評價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和執(zhí)教能力,檢驗教師綜合運用能力。首先在大賽進入講課階段制訂講課評分表,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方法,教學手段,教師素質等方面進行評價賦分;其次是師德考核部分,實行問卷調查或網上投票,規(guī)范教師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第三是成立專家評審委員會,全面準確地評選出大賽各名次的獲獎者,計算出每一階段參賽教師獲得的參培課時數并頒發(fā)證書。

2.建立賽后應用的長效機制

建立賽后應用的長效機制就是要建立促進教師可持續(xù)發(fā)展機制。對組織者(學校)不僅是一項重要的內容,也是學校發(fā)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教師在大賽中學到很多新的知識和技能,又會激發(fā)新的更強烈的發(fā)展欲望,組織者建立良好的應用長效機制,使教師發(fā)展成為持續(xù)不斷的過程。一是制訂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案,對教師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是建立賽與培的學時學分轉化制度,將賽中的培訓準確記入學時;三是圍繞提高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建立評價機制,筆者試用的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平臺;四是建立學科團隊,形成以獲獎教師為主持的各學科各年段研修小組,繼續(xù)發(fā)揮其輻射帶動作用。

3.處理好賽與用的關系

以賽促培、以賽促學關鍵是用,從教師的實際出發(fā)找準賽與用的結合點。一是要自主和引導相結合。走出“傳、幫、帶”的傳統(tǒng)模式,把教師的自學與研修結合在一起,以自己為中心去挖掘自身的潛力。二是要把問題和研究相結合。一線教師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和閱歷,因此,在大賽中要重視他們個人的經驗與問題,只有把經驗和問題結合起來,把大賽和研究結合起來,才能促使教師邊學邊用,活學活用。三是要把需求與發(fā)展結合起來。要了解并滿足教師需求,激勵其學習動機。賽與用的關系不僅僅是賽的形式和過程之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賽的內容與教學實際相聯(lián)系的關系。真正解決教師觀念、業(yè)務、操作技能等關鍵問題,使教師用起來方便、用起來順手、用起來自如。賽的內容再好,與教學實際關系不大只會導致教師為了賽而賽,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賽與用的關系是互相聯(lián)系、切合實際的。

綜上所述,以賽促培在中小學教師培訓中發(fā)揮出重要作用。在知識信息化迅速膨脹的今天,教師如果還吃老本,不求新知,定會落伍,尤其是面對部分教師職業(yè)倦怠,參加崗位培訓積極性不高,事業(yè)心不強,個人目標與學校目標不一致時,需要我們培訓管理者更加深層次地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反思培訓中遇到的困惑,從科學的角度把握中小學教師發(fā)展的脈搏,使我們的培訓在極具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中進行。

作者:劉金永 單位:長春市二道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參考文獻:

[1]徐恩芹,劉美鳳.關于中小學教師對培訓內容需求的調查報告[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4):20-22.

[2][3]龔森.中小學教師培訓的內容、模式(方法)及評價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2(6):27-29.

第6篇:融合教育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交互式視頻會議:遠程教學;高等教育:信息技術

引言

現(xiàn)代高校以高度發(fā)達的計算機網絡為核心技術,以信息和知識資源的共享為手段。這種新型的開放式教育模式提供適應學習者個性化成長和發(fā)展需求的學習環(huán)境,包括自主選擇多種媒體結合的學習方式,并能創(chuàng)新運用和創(chuàng)造資源。隨著跨校區(qū)、地區(qū)辦學的高校劇增,信息技術成為支撐遠程教學的必然趨勢,以高速的校園網絡帶動“交互”體驗是開放式遠程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高質量的教學應用創(chuàng)新及管理服務保障是校園信息化可持續(xù)的關鍵,從而促使交互式視頻會議系統(tǒng)的建設與應用在高校遠程教學中發(fā)揮重大作用,其搭建部署和跟蹤策略對高?,F(xiàn)代遠程教學創(chuàng)新具有一定價值。

一、視頻會議系統(tǒng)在高校的應用現(xiàn)狀與趨勢

1 大學導向的教學行為需求

現(xiàn)代教學對網絡信息技術的需求是基于形成教學交互的情景信息空間,從展示文字到多維度的虛擬界面,遠程教育與信息活動兼顧到多種技術和教學模式。以網絡技術推動學校制度改革、管理創(chuàng)新,以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決策科學化和管理規(guī)范化,服務于教、研、管和校際合作的整個過程。此外,把教學目的中眾多因素內化,從而確立教學行為導向,并集中體現(xiàn)于教學活動中,智能化教學、辦公和對外聯(lián)系,以形成校園基礎信息化環(huán)境的系統(tǒng)應用構建。因此,掌握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多種信息技術及其適應性轉化是必要的,已達到網絡化環(huán)境、信息化終端、多媒體教室的基本功能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持續(xù)開發(fā)新的教學設計互動手段,有效支撐現(xiàn)代教學。

2、視頻會議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趨勢

隨高校辦學規(guī)模擴大、校區(qū)數量增多,尤其考慮到常年奔波于校區(qū)間教學一線的教師和組織教學活動的教務督導人員。如某些校區(qū)間車程需要兩三個小時,大大降低了各種資源的利用率,教學效果也不穩(wěn)定。很多大學搭建視頻會議體系,就是看中其動態(tài)擴展的特點和低成本、便捷化的優(yōu)勢,盡可能減少分散教師的精力,其應用必將在遠程教育實踐與高等教育改革中發(fā)揮作用。

視頻會議在遠程協(xié)作中占主導地位,其利用通信網絡,傳輸多個與會者連續(xù)活動圖像和聲音,將不同時區(qū)和地域的兩個或多個多媒體會議終端連接,實時傳輸各種圖像、語音和數據文件,保證各種媒體質量的同時,提供雙向互動交流信息的平臺。目前,視頻會議廣泛應用于網絡路演、現(xiàn)場采訪播報、應急指揮及遠程教學等服務中,然而由于技術應用受到傳統(tǒng)系統(tǒng)功能的束縛,缺乏多媒體信息之間的傳輸交互,該技術的實時、交互、高效和經濟等特性成為各實踐領域的焦點,隨寬帶網和高速無線接入技術的發(fā)展,流媒體技術與IP視頻會議均為視/音頻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視頻會議技術與網絡技術相適配的特征成為最有力發(fā)展途徑,其融合正在逐步產生規(guī)模效應的應用空間。

3、現(xiàn)代高校的應用現(xiàn)狀

隨著信息技術的動態(tài)趨勢和實時交互性發(fā)展,實現(xiàn)大學管理數字智能化是新時期對高校發(fā)展提出的新要求。視頻會議系統(tǒng)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承擔優(yōu)化和完善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責任,讓優(yōu)質教學資源得以充分共享,有利于擴大國際合作院校在遠程教學及學術會議中的有效互動,尤其利用網絡視頻會議動態(tài)多集成的特點,幫助擴大國際合作學校的聯(lián)盟互動傳送,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視頻會議系統(tǒng)主要有單播、組播、點播三種流媒體播放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采取單一模式搭建,根據編碼標準、體系結構、流媒體服務三項關鍵技術指標特征,其“交互應用”的模式實施,遠不能滿足高校辦學規(guī)模擴大、校區(qū)數量增多、教育教學資源擴充,更談不上最大利益化校區(qū)管理與資源共享。因此,部分大學也逐步轉向集成模式搭建視頻會議體系。

“交互式視頻會議”是指異地多方通過網絡多媒體設備達到實時溝通,實現(xiàn)多方相互操作、共享應用程序或數據,完善會議類型目的的多交互功能個性化設計應用的活動,系統(tǒng)主要由高清視頻會議系統(tǒng)和交互式信息系統(tǒng)有效組成,兩者相對獨立,可視化通訊和協(xié)作服務是其核心環(huán)節(jié)。隨著帶寬自由度提高,穩(wěn)定的移動設備使用習慣,迫使靈活地隨時隨地參加會議或討論的需求產生。在會議過程中,與會者能夠在多個終端中實現(xiàn)“不間斷”行程。如表1。

二、高校視頻會議系統(tǒng)的搭建策略

視頻會議將進一步改變現(xiàn)有的教育教學方式,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實時、可信任的教育傳播途徑。目前,很多高校引進所需的視頻會議系統(tǒng),目的是將信息化手段與工具應用到現(xiàn)代教學、學術交流與教務管理中,形成開放的教學管理模式。而使用常見的則是遠程會議交流,在教學、實驗等效果并不明顯。相關調查統(tǒng)計表明,跨平臺的系統(tǒng)應用標準成為高校間合作交流的障礙,故兼容效果才能保障實現(xiàn)跨平臺信息高速傳遞的需求。

1 搭建原則與互動設計

進行交互視頻會議體系的構建,要以需求為先,避免盲目實施。鑒于視頻會議的發(fā)展趨勢和目前大多高校屬于綜合型大學的實際,首先,應充分認識系統(tǒng)的建設,是推進區(qū)域教育數字進程的組成部分,是落實和加快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節(jié)約教育經費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最終目的。應用較成熟的系統(tǒng),能與國際主流的網絡視頻會議設備互聯(lián)互通,滿足學校國際交流的需求,采用先進的組網設備,系統(tǒng)標準應遵循國內外相關規(guī)范。其次,以各校網絡運行實際情況為基礎,盡量適應高校內外主流設計教育教學活動的要求,采取多播放方式建設,智能程度高,易用性強,可對視頻會議進行跨校區(qū)直播,指定部門、專人負責,確保使用安全。另外,應用實踐中,既考慮信息資源的充分共享,更要注意信息的保護和隔離,如在學科范圍內開展示范性課程,融合經典教案,組織名師,話題化知識信息,確定參考目標,給予教學過程最優(yōu)干預因子,因此系統(tǒng)要分別針對不同應用和不同網絡通信環(huán)境,采取不同措施,包括系統(tǒng)安令機制、數據存儲的權限控制、多種級別的用戶身份認證等。

2 交互應用與跟蹤實施

視頻是高校遠程支持教育教學活動的關鍵因素,交互模式則直接約束其形成效果。以我校為例,多媒體教室占令??偨淌业?8%,師生上課對交互功能的實際需求甚高。在視頻會議系統(tǒng)中下設“教師跟蹤”模塊,加入實時錄制功能,采用圖像識別技術自動跟蹤拍攝教育教學實況的智能化系統(tǒng)設備。教師在上課時快速走動或板書,系統(tǒng)均能準確以別并自動變焦跟蹤拍攝,并更新和保存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根據教學的具體要求,通過系統(tǒng)視頻會議及數據會議的各種組合,創(chuàng)建了符合遠程互動教學的各種會議模式。這種交互方式,引導教學的潛在交流行為,培養(yǎng)學習的主動探索意識,挖掘信息的快速流通與轉化,在知識獲取途徑上逐漸改變學生依賴教師獲取信息的狀態(tài),從根本上實現(xiàn)學習者自我發(fā)現(xiàn)的角色轉換,達到創(chuàng)新信息的電性循環(huán)。如通過我校視頻點播(Video On Demand)板塊來集成、實時更新多媒體資源中心和國內外優(yōu)質資源庫,方便了全校師生接入網絡服務器中存儲的教育教學內容,形成以多媒體視頻會議系統(tǒng)為輔助手段的現(xiàn)代教學體系管理組織架構,形成“多媒體教學管理系統(tǒng)”、“教學交互系統(tǒng)”、“教學實況轉播與組播系統(tǒng)”、“教學實況觀摩與督導系統(tǒng)”相互關聯(lián)的“鏈效應”,使多媒體教學管理系統(tǒng)的建立,實現(xiàn)了教學活動遠程集中可控、可管。同時,這些跨校區(qū)實時傳輸的視頻也可在視頻服務器中錄制下來,編輯整理備用,形成持續(xù)的資源積累。我校視頻會議系統(tǒng)目前主要應用在跨校區(qū)的遠程實時教學課程、政府指導工作會議、學科項目協(xié)同工作、遠程答疑系統(tǒng)平臺、信息化業(yè)務培訓、國際課堂的資源共享等幾方面,堅持貫穿網絡、服務、管理為一體的交叉技術應用模式。

網絡實時輔導答疑系統(tǒng)于我校2005年啟用,由多個功能模塊構成,基于開放的架構設計、并采用先進的多播技術而構架的分布式、模塊化、大容量的網絡實時輔導答疑系統(tǒng)平臺。提供強大的可擴充能力和高度的配置靈活性,可根據師生解決課程問題來進行系統(tǒng)的模塊化配置部署,通過服務器集群,系統(tǒng)規(guī)模還可以成倍擴大。如圖1,這種“跟蹤”策略,反饋以學期、年紀、專業(yè)等因子劃分考核信息,形成映射式評價標準,依照個案,以特征點向區(qū)域輻射,提取適應性模塊化對策。

在教學服務中,以教學為主的高校教學活動的數字化過程要符合適應性學習個人特征的規(guī)律。圍繞遠程溝通這一核心,實現(xiàn)師生異地間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完成交互教學、協(xié)作學習、實時答疑和教學管理等功能,為個性化學習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務,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網絡學習平臺設計思想。此外,應用范圍的不斷拓寬將視頻通信的應用定義的更加多元化,避免單純的會議服務。如在交互視頻會議架構下的答疑模塊,利用可視化文本編輯器,優(yōu)化操作界面的美觀性、易用性、發(fā)掘網絡可共享及強交互的特點開展多種方式的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型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式教學,如圖2,采用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增加交互演示,并加強外部資源的有效鏈接。

交互式網絡活動是當前最廣泛的校園互聯(lián)網應用之一,根據我校近五年“三航四方”BBS信息化服務用戶調查,師生使用率逐年上升并成倍增長。因此。有必要建立校園交互網絡應用服務,充分利用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數據優(yōu)勢,整合學校教學、科研、文化生活的相關服務信息資源,挖掘師生、校際之間潛在的各種合作、交流關系資源。因此,交互式應用還要和高校數字校園密切結合,如存儲服務、通信服務、位置服務、視頻服務、圖像服務、搜索服務,并和校園云知識管理服務緊密銜接,形成服務系統(tǒng)。

三、交互式視頻會議的應用模式

1 應用特點與優(yōu)勢

區(qū)別于以往的視頻會議,交互式視頻會議系統(tǒng)利用網絡技術的支持,無須下載安裝插件,以教學設備拍攝的教案影像完整無誤的進行視音頻即時同步快速傳送,集成多種網絡多媒體解決方案的應用工具,順利訪問視頻會議服務器,保證遠程教學的有效質量,故其顯著優(yōu)勢就在于跨平臺應用的普遍性。在交互通信領域內,目前許多新應用形式和技術被引入,視頻會議技術逐步向多網協(xié)作、高清呈現(xiàn)的方向發(fā)展,桌面用戶通過PC參與交互體驗,這是在視頻會議基礎上的衍生。為遠程教學、留學生遠程答辯提供高效可靠的網絡支持,系統(tǒng)還提供多選擇呼叫方式,實現(xiàn)各操作系統(tǒng)平臺間的無縫連接。良好的擴展性、數據兼容性和穩(wěn)定性等特點,在充分利用硬件提供的有限資源的前提下,實現(xiàn)大流量的網絡視頻輸出和高效的事務處理,提供了與PACS、HIS等進行數據交換和互動的接口,保證了資源的利用。

2 應用模式分析

交互式視頻會議應用模式沿著“跨校區(qū)視頻會議管理平臺一校園網絡互連基礎架構一移動終端策略控制一數據傳送鏈路體系”這一主線,對各主流自有系統(tǒng)全面開放接入,廣泛實現(xiàn)與OA、RTX、遠程教育、門戶網站等現(xiàn)行系統(tǒng)的無縫融合,作為每天忙碌在教學區(qū)、生活區(qū)或新老校區(qū)時空位移的師生們,可以在任意場合通過智能終端快速應用開放式會議系統(tǒng),同步分享視音頻和會議數據協(xié)作,對傳輸內容進行壓縮加密,確保安全,實現(xiàn)公網平臺下高品質視頻應用。我校結合學習綜合支撐平臺,在教學中形成視頻督導策略化教務與學習環(huán)境,實現(xiàn)課堂監(jiān)管、實時課堂教學、學習管理、評估、交流協(xié)作等功能。提供方便的知識分享的同時,強化移動互聯(lián)訪問和各種手持智能終端的訪問服務,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傳輸中信息及流量的監(jiān)控,如圖3。

3 桌面式交互應用實踐

為加強對網上師生的遠程教學支持服務,我校早在2005年全面啟動交互式遠程視頻會議系統(tǒng)建設工作。設計初期就明確提出利用當時基于IP網絡的多媒體通信廣播技術,隨后開發(fā)了網絡實時輔導與答疑系統(tǒng),部署和實施Ploycom多媒體視頻會議系統(tǒng),實現(xiàn)音視頻和數據流的多方位交互平臺,后續(xù)搭建仍以統(tǒng)一的視頻輸入輸出標準及一系列的互通模式轉換標準,先后實現(xiàn)了交互式教學和課堂直播功能(音視頻交互、文字交互、電子舉手、協(xié)同瀏覽、屏幕廣播、課件共享、郵件通知、文件管理、文件傳輸、電子投票、遠程控制、課程錄制、課件點播),實時答疑功能(多課程操作、答疑交互、實時轉播、實時錄制、權限設定),教學管理功能(課程角色管理、課堂監(jiān)控、權限管理、定制教學計劃)。

基于桌面的視頻會議系統(tǒng),在我校教學中應用也有8年左右,建立起“大學遠程教育學院網絡直播課堂與實時答疑系統(tǒng)”的整體架構,實現(xiàn)跨校區(qū)師生間的遠程實時課堂直播與輔導答疑,從而構造一個逼真的模擬真實學習輔助環(huán)境,解決了基于網絡數據庫式答疑系統(tǒng)中出現(xiàn)的實時性差、解答不準、答案不全的缺點。具有智能答疑及教學秩序管理功能,如能將重復性問題及答案自動入庫,并在下次同問題提出時自動調出答案,同時對問題進行歸類,形成有效問題、追問問題、無效問題、禁止提問問題等“一鍵式”便捷的應答模式,方便教師最有效率地完成答疑任務,有效地彌合教學雙方空間的鴻溝,享受到了系統(tǒng)給教學帶來的便利。

應用中的擴展環(huán)節(jié)是細化應用理念的過程,如資源(文檔、圖紙、試題)共享數據應用程序(構建系統(tǒng)化)桌面交互(需求多元化)視頻通信(綜合信息溝通平臺)教學、科研、管理流程(廣泛關聯(lián)性)這一過程使視頻通信所擔負的職能越顯綜合化。

四、“上海人工智能國際課堂”教學案例

我校已與亞洲、歐洲、美洲的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百余所高校、企業(yè)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并先后加入“中國-芬蘭大學聯(lián)盟”、“中國-西班牙大學聯(lián)盟”、“中國-白俄羅斯大學聯(lián)盟”、“中俄工科大學聯(lián)盟”?;谌轿?、高質量、多層次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開展的目的,我校早在2010年利用遠程視頻會議系統(tǒng)進行由瑞士蘇黎世大學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承辦的“上海人工智能國際講堂”,到目前已有四年時間。為了拓展實踐,匯集國內外豐富的教學資源,系統(tǒng)既能實現(xiàn)校內教授與學生之間的教學課堂功能,也能實現(xiàn)與國際如美國夏威夷、德國慕尼黑等地合作院校間的學術交流和研究生答辯等交互功能。

匯集多方學院對視頻會議系統(tǒng)有以下要求:教師授課位置的移動性必須要求有一套教師場景視頻的跟蹤定位系統(tǒng)。具備流暢的音視頻通話效果;具備PPT、EXCEL等文檔的共享輔助功能:支持未來多點擴容:能夠與其他品牌系統(tǒng)兼容互通;在低帶寬網絡情況下,保證交互順暢。

1 設計與跟蹤實施

基于SUN系統(tǒng)的開源軟件,通過對“上海人工智能課堂”視頻技術的設計研究,在世界各地設置多個課堂地點,于三維協(xié)同虛擬環(huán)境下跟蹤實施虛擬現(xiàn)實技術,由嵌入式的硬件架構和“軟硬結合”的應用模式,保證會議的穩(wěn)定性,滿足課堂現(xiàn)場的不同要求。屏幕幻燈片通過AdobeAcrobatConnect Professional利用Adobe Flash Player進行遠程共享連接。

該系統(tǒng)通過網絡通信技術實現(xiàn)虛擬會議,使地理上分散的用戶通過圖形、聲音等多種方式直接溝通,支持實時信息共享與協(xié)作交流以達到協(xié)同工作的目的,具有直觀、真實、高效、實時的特點。采用美國Ploycom公司基于H.323標準的多媒體視頻會議系統(tǒng)為主要終端設備,包括MCU會議控制中心,由1個主播點和全球15個分播點組成,采用數字信號傳輸方式,常用碼流為512kbit/s,基于TCP/IP、影音與數據交互技術,能實現(xiàn)語音、圖像、數據等綜合信息的寬帶承載和交互,此交互亮點,利用計算機,電子白板等設備實現(xiàn)遠程交流的虛擬環(huán)境,綜合了計算機圖形學、圖像處理,智能網絡等技術,使各國師生進行真實互動,雙方及時收到共享反饋,指導課程的順接程序。如圖4,主講課堂機位的設置和數量、跟蹤實況直接影響互動效果,形成“對話-語言服務-微程序控制-屏幕共享”的交互因素。

2 案例解析

我校視頻會議應用教學案例,主課堂在瑞士蘇黎世大學,課堂前的兩塊大屏幕是主要視頻界面??梢钥吹讲煌瑖腋鞣N膚色的師生,其一顯示教學多媒體課件,另一同時顯示卜幾路同步傳輸的視頻畫面,會議可直接向主講教師提出問題并作答,這些視頻信號分別來自分布在全世界4大洲的15所大學教室,包括瑞士的蘇黎世大學和蘇黎世高工、11本的政法大學(東京)、大阪大學和千葉大學、英國的索爾福德大學、德國的慕尼黑工業(yè)大學、韓國的水原大學、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大學(霍巴特)、阿爾及利亞的科學技術大學(阿爾及爾)、中國的北京大學和西北工業(yè)大學(西安)以及作為主場的上海交通大學。

本課程歷經lO次國際課堂,每周1次,共20學時,教學組的教師均分散在各教學區(qū)現(xiàn)場。每次授課前一天,山瑞士主講老師本次課堂討論主題,由學生查找資料,經整理在系統(tǒng)上做一次陳述。上課時,以類似電視專題節(jié)目方式,由瑞士課堂教師作為主持人,由事先作好發(fā)言準備的幾位學生圍坐講臺,整個互動教學過程,都由瑞士主講教師調控,由教師逐一提出話題,由臺下一位學生主講,借助PPT投影,無線話筒發(fā)言,這種視頻壓縮協(xié)議,適合低帶寬等條件下的傳輸視頻,并能保持圖像品質。其余在不同國家課堂的學生可以在發(fā)言后完成提問,每次教師都作簡短的評論,在各個國家不同種族中有時談到和主題相關的重要話題還會引起各個國家學生熱烈的互動討論,這就再次引發(fā)各跟蹤因素相互作用,教學效果可達到預期。

這種難得的授課形式在國內較少,主、分課堂較生動地打破了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的局面,激發(fā)學習興趣,形成知識信息循序漸進的獲取與掌握,與各國家的老師同學直接面對交流、共同探討。如圖5。

知識點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交互性、網絡通信技術的分布性、視頻會議技術的真實性和網絡學習管理平臺的系統(tǒng)性融為一體,建立起語音、視頻、操作的雙向交流和數據通信,形成一個交互方便的、探究學習過程研究的虛擬課堂。

3 相關交互成因

(1)會前仔細調整好網絡、設備的數據設置,避免影響聲音、圖像的傳輸。

(2)視頻會議遠程教學固在很大程度上打破教學互動的時空限制,但想要真正引起學生重視,需要一個有效地適應學習者個人特征的學習過程,還需更新學習策略的指導,形成問題意識和對話交流的習慣,創(chuàng)建對話型課堂、同步參與型課堂、研討型課堂,并突破外語關。

(3)對于參加實踐的師生,有利于促使在學習和了解更多該領域的最新國際研究進展,建立系統(tǒng)學習專業(yè)知識的興趣,爭取了更多的資源。

(4)需要教師根據視頻會議系統(tǒng)設計相應的教學信息傳遞模式與信息展示方式,充分發(fā)展系統(tǒng)的交互性、溝通性,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需要教師或教學團隊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學活動,積極關注、及時更正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95%學生認為視頻在線課可達到普通課教學效果,能激發(fā)足夠興趣,特別是部分學生和外籍教師能保持長期的通訊交流,為學生學習開啟新視野。

(5)過于抽象難懂的課程內容、對聲音圖像要求過高、互動性過強的環(huán)節(jié)通過視頻會議系統(tǒng)進行教學時要制定科學的教案,參與動手、動腦、感觸或采取傳統(tǒng)模式和在線課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有針對地解決問題,掌握高效獲得知識和思維技能。

從交互視頻會議應用于校內、校際互聯(lián)需要解決的問題來看,跨地域互聯(lián)的視頻會議網絡體系架構以實時、雙向、交流、互動、共享的優(yōu)勢,隨時隨地虛擬出真實的課堂,為跨校區(qū)、跨國界的時實互動教學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臺,為學生平等獲取高水平教育、拓展視野,全面發(fā)展提供了保障,為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遠距離教育信息的充分交流提供了支持。根據各應用層的功能構,對視音頻質量、數據協(xié)作共享、靈活易用性、易管理性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交互式遠程會議系統(tǒng)帶動了互聯(lián)網基礎服務的視頻應用類型成長,讓學習者了解和熟悉適應網絡使用條件是應用教學或課程網上資源的首要前提。各高校應加大推廣和應用力度,大學生應擁有較便利的網絡使用條件,增加多種移動終端服務,重在解決媒體呈現(xiàn)知識與解決學習問題,增加智能性的交互功能,構建專用平臺予以支撐。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關熱門標簽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