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社交禮儀的認識范文

對社交禮儀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社交禮儀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社交禮儀的認識

第1篇:對社交禮儀的認識范文

論文摘要:高校教師人力資源在發(fā)揮人力資源本身作用的同時,不斷地再造與重塑社會人力資源。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在為社會經濟發(fā)展做出貢獻的同時,重要的是她能夠也應該引領社會的先進文化、選擇與傳承優(yōu)秀的人類文明,從而區(qū)別于其他生產要素而為社會和諧與科學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縱觀企業(yè)管理的全部歷史,大致經歷了經驗管理、科學管理、文化管理三個階段,總的趨勢是管理的軟化。人力資源的開發(fā)與管理在這一背景下興起。中國改革開放后,對人力資源與社會發(fā)展的研究在理論上迅速與世界接軌,但在實踐中還比較滯后。一個總的發(fā)展趨勢便是更加注重個體的人的全面發(fā)展,強調社會的發(fā)展就是人的全面、科學的發(fā)展。

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稀缺資源,而教師人力資源位列所有人力資源之首,為社會再造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和后備力量,而超出諸如石油等其他資源成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同時教師自身人力資源的深度開發(fā)將為所在區(qū)域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先進的文化理念和現(xiàn)實的生產力,促進區(qū)域經濟和社會的和諧、均衡與科學的發(fā)展。

一、人力資源強國的戰(zhàn)略意義

人力資源強國思想將人力資源理論與強國思想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一種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通過自身資源與能力開發(fā)謀求和平發(fā)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國這樣一個后發(fā)展的人口大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目的在于解決實現(xiàn)科學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和平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問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將成為我國尋求和平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如何把我們巨大的人口資源優(yōu)勢變成人力資源優(yōu)勢需要一個踏踏實實的社會轉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得到真切的尊重,即實現(xiàn)“人本位”而不是“官本位”,這就需要政府作出痛苦的抉擇,接受外部的批評,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由“官本位”轉變?yōu)椤叭吮疚弧?。否則的話,目前大量的人才與資金外流的狀況就不會改變。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不斷增長,一些體育、影視等明星紛紛取得外國國籍,官員的家屬與子弟的移民,所有這些都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表明這些人并不看好中國的發(fā)展,懷疑它的可持續(xù)性與穩(wěn)定性。人力資源的問題關系到國家的安全發(fā)展戰(zhàn)略,對提升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深遠的意義。

人力資源開發(fā)水平是衡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重要指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就是要以人為本,堅持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怎樣依靠人民、如何為了人民、如何由人民共享這些具體實施與操作層面的問題,必須有人來做詳細的分解方案,扎扎實實地推進,否則只能流于形式和口號。而這些都是要由人來做,由有知識、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來擔此重任。所以,要給予這些人位置、待遇與發(fā)展的平等機遇,要有一種環(huán)境和制度,以保障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中國今天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居全球第二名。人口巨大的中國自身的發(fā)展與進步就是對世界的一個貢獻,但是我們一直號稱的和平崛起卻使我們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越來越出現(xiàn)與和平不協(xié)調的聲音和行動。一方面,的多邊化與國際化已經成為無法挽回的事實,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錯失了很多機遇,這也說明我們在這方面人才的匱乏;另一方面,人才在泱泱大國沒能有機會貢獻自己的智慧,這是一種悲哀,其實我們有能力為人類和平發(fā)展提供創(chuàng)新模式。

人力資源強國思想將人力資源理論與強國思想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一種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通過自身資源與能力開發(fā)謀求和平發(fā)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國這樣一個后發(fā)展的人口大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目的在于解決實現(xiàn)科學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和平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問題。中國的和平發(fā)展道路是“實現(xiàn)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fā)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fā)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fā)展”,這是我國有別于傳統(tǒng)資本主義國家強國之路的重要特征。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將成為我國尋求和平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高校教師人力資源對社會的獨特作用

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的作用是通過高等教育對社會發(fā)展的綜合作用來體現(xiàn)的。最初象牙塔式的高等教育從社會的邊緣走進社會舞臺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日益與社會的發(fā)展緊密的結合起來。更加開放的大學校園難免受到社會上不良習氣的影響。日益行政化的高校管理很難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這里的人既有學生,又有教師?!肮俦疚弧币廊粫侵髁鞯淖非螅瑢W術權威往往會屈從于行政的權威。法國的狄德羅曾說過:“除去真理和美德,我們還能為什么所感到?”——那是一個單純而美好的年代,大學是神圣的,曾寄托了多少圣潔的理想與期待。今天,當人們開始抱怨大學的世俗化的同時,也說明我們教師人力資源的積極作用沒能很好地發(fā)揮出來。大學作為先進的組織,其運行機制與文化氛圍應該成為所有其他組織效仿的對象,這就是大學的文化引領與文明的選擇與傳承功能的發(fā)揮。

縱觀高等教育發(fā)展史,特別是19世紀洪堡創(chuàng)立柏林大學以來,教學、科研與服務構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社會職能,并至今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同時,高等教育三大職能隨著社會變革的需求在不斷調整其內涵與外延。高校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實質性的合作形成良性的互動,這已經為許多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實踐所證實。比如,美國的硅谷就是以斯坦福大學等高校的教學(培訓力量)、科研為依托形成了令世人矚目的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一個增長點和加速器。而且,因此高校所形成和向社會傳播的“文化生產力”氛圍將為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科學的發(fā)展注入更深的底蘊。這些作用的充分發(fā)揮要依賴于教師人力資源的言傳身教,教師對社會的貢獻不單是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量化指標,而在于教師是如何把孩子們引領上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熱愛生命、關心他人等擁有良好素質和身心健康的幸福人生。在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緩慢進行這樣一個狀態(tài)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知識的傳播、道德的示范、創(chuàng)造力與心智的開啟,所有這些美好的東西都是要由教師來完成的,教師能夠做到這一點,但是前提條件是要讓教師在學校得到尊重,讓知識在學校得到尊重,學術的事情由學術的專家來決定,而不是屈從于行政權力,改變目前高等教育過度的行政化傾向。

今天,我們慨嘆社會發(fā)展了,很多人富了起來,有了大房子,有了車,一天忙忙碌碌,但是幸福感并沒有隨著財富的增長而增長。如今我們面對的是:寬闊的大街上車輛的愈來愈多,我們呼吸的空氣越來越污濁;酒后駕車造成的交通事故或逃逸或者更加令人發(fā)指的行為;毒奶粉與地溝油,加上各種激素、化肥的蔬菜水果,哪里還有安全的東西,人們無處藏身;道德的淪喪、學位的貶值……所有這些,有人把它歸結為教育的失敗,這是不公平的,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體制背景下,教育承擔不了這么多的職能,僅靠教育解決這些問題,就像我們把官員的廉政寄托在官員自身的道德品質上一樣是不靠譜的。

高校教師人力資源在發(fā)揮人力資源本身作用的同時,他們是在育人,教師身上的任何瑕疵都會作用于學生的身上,還有什么比這更重要的工作呢?教師人力資源不斷地再造與重塑社會人力資源從而塑造民族的未來。同時,教師人力資源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在為社會經濟發(fā)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她能引領社會的先進文化、選擇與傳承優(yōu)秀的人類文明,從而區(qū)別于其他生產要素而為社會和諧與科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作者簡介:鄭立新,副院長,副教授,從事教育文化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天翔.激勵機制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1,(1).

[2] 吳彩星,杜學元.對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特點及意義的再認識[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0,(3).

第2篇:對社交禮儀的認識范文

摘要:mba課程內容應符合學生要求,適應企業(yè)實際。以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為例,其主要教學對象是企業(yè)的非人力資源管理者。調查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人力資源管理意識很強,求知欲很強,其學習產生了顯著的培訓遷移效果。但作為非人力資源經理的MBA學生只介入企業(yè)一些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活動;在“軟”的人力資源管理如企業(yè)文化、勞動關系、員工道德建設方面較弱。這些“軟”的人力資源管理恰好是企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策略;而且MBA學生也表現(xiàn)出對這些內容很強的學習意向。因此,MBA的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模塊需要加強這方面的教學。

關鍵詞:MBA教學;教學內容;人力資源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610(2014)04-0101-05

收稿日期:2014-03-17

作者簡介:謝康(1990-),男,湖南寧鄉(xiāng)人,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研究生,從事企業(yè)管理研究;長沙,410082。謝玉華(1965-),女,湖南長沙人,法學博士,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從事人力資源、勞動關系、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長沙,410082。朱迎(1960-),北京人,管理學博士,澳大利亞南澳大學教授,從事企業(yè)人力資源研究;阿德萊德,5001。

一、問題的提出

MBA教學要求緊密結合社會實際,結合企業(yè)管理的現(xiàn)狀,同時還要預見未來,培養(yǎng)學員適應并把控商業(yè)發(fā)展新趨勢。以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為例,其主要教學對象是企業(yè)中基層的非人力資源管理者。而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的有效實施,需要人力資源經理和其他管理者的共同努力與合作[1]。企業(yè)基本的人力資源活動越來越多地被分散到中基層管理者[2]。但大部分管理者從來沒有受過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培訓,日常管理也隨性而為,這樣可能留下企業(yè)危機的隱患[3]。中基層管理者在實施人力資源管理政策時的戰(zhàn)略性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4]。在中國尤其如此,人力資源管理更多被看成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5],一般管理者的人力資源角色和中層管理者的人力資源角色都是比較新的概念[6]。因此,對大量非人力資源經理角色的MBA學員進行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的教育顯得更加重要。

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習是學習者在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主動對新信息加工處理、建構自己關于新知識的意義的過程[7]。學習者的原有水平對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深度與廣度)都會產生影響,因此基于建構主義的MBA教學策略,要求對學生進行充分的需求分析;根據(jù)企業(yè)變化持續(xù)推動課程內容的變化[8]。波蘭尼(M.Polanyi)在其構建的“個人知識觀”中指出,任何知識的傳播都與兩種特性相關:一是個人隱性知識,二是個人求知熱情。MBA教學應該遵循學生的求知需求,不僅通過“言傳”使學生獲得“顯性知識”,而且通過情景化使學生獲得隱性知識[9]。

中國MBA教學框架基本從歐美引進,課程教學內容也深受美國影響[10]。MBA教學內容怎樣本土化,一直是教學研究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以人力資源課程為例,歐美廣義的人力資源教學模塊包括人力資源戰(zhàn)略、工作崗位設計、人員招聘、績效考核、薪酬福利、員工培訓、職業(yè)規(guī)劃、勞動關系、企業(yè)倫理、企業(yè)社會責任、企業(yè)文化[11]。中國引進的人力資源MBA教學模塊基本相同,但中國企業(yè)亟需建立起現(xiàn)代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因此更重視崗位設計、招聘、績效、薪酬、培訓等基本制度的構建,MBA教學順應了這一特點,教學內容主要也是這些模塊。隨著中國企業(yè)管理架構的完善,MBA教學是否要進行一些新的內容模塊的探索,課程內容是否需要重新設計呢?學界對此少有探討,本文作一嘗試。

由于MBA教學對象主要為企業(yè)中基層管理人員,尤其面對企業(yè)開展的MBA教學,更以企業(yè)中層管理者為主。我們界定的中基層管理者是指企業(yè)高層管理以下、最基層管理即一線主管以上的管理者[12]。中基層管理者的地位和學識使他們能夠充當組織戰(zhàn)略和日?;顒又g的媒介[13]。巴拉古恩(J.Balogun)[14]和巴帕斯(J.M.Pappas)[15]的研究表明,在公司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和組織學習、戰(zhàn)略實施、戰(zhàn)略決策過程中,中基層管理者的戰(zhàn)略性作用和影響力較大。因為他們在組織內部是個人和組織之間的重要接口,起中介作用[16];他們更能削減周圍人際關系的模糊性,緩和工作場所矛盾[17]。因此,不同類型的中基層管理如部門經理、職能部門經理以及團隊或項目的管理者,都包含在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之中。

然而,中基層管理者戰(zhàn)略性人力資源角色的研究還有很多疑問,如中基層管理者是否充分地參與到了人力資源戰(zhàn)略和政策的初步制定中[18],人力資源政策是否傳達給了中基層管理者;中基層管理者在按照組織要求貫徹人力資源戰(zhàn)略和政策時,是否具備足夠的能力(知識、技能和個性)[19];在完成人力資源管理任務時,他們是否得到了足夠的教育和培訓[20]?以往的MBA教學研究中,幾乎對這些問題沒有關注,更沒有實證研究。

謝康謝玉華朱迎:基于MBA教學對象實證研究的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本研究分析作為教學對象的企業(yè)非人力資源經理MBA學生的知識意識、知識需求及他們的培訓遷移相關性,在此基礎上設計MBA的人力資源教學模塊內容。

三、研究設計和方法

要了解MBA學生對人力資源課程教學的需求,應先了解MBA學生在企業(yè)中的人力資源角色及管理職能。本研究以企業(yè)的中基層非人力資源經理為調查對象,這是因為MBA的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作為通用專業(yè)核心課,更多的教學對象是非人力資源管理者;至于少數(shù)人力資源管理的MBA學生,應該針對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專業(yè)教學。

問卷設計前,我們先對10位湖南大學的MBA學生進行訪談,其中3名企業(yè)人力資源經理,7名企業(yè)中層非人力資源經理。根據(jù)訪談制定初步問卷,又對30位在企業(yè)擔任非人力資源中層經理的MBA學生進行調查,請他們對問卷進行修訂。最后確定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口學背景問題。第二部分由與中基層管理者人力資源管理作用相關的6個問題,包括中層管理者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的來源、對人力資源知識和政策意識及中基層管理者人力資源作用、對人力資源管理的熟悉程度、參與人力資源活動程度及得到人力資源部門的支持程度等。問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為保證區(qū)域代表性,我們選擇了東北(占12%)、西北(10.3%)、華北(19.3%)、華東(14%)、華中(22.3%)、華南(22%)等地區(qū)的六所大學的商學院,對這些商學院的MBA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的對象為在企業(yè)擔任非人力資源的中基層經理(人力資源經理、企業(yè)高層管理者和一線主管被排除在樣本之外)。發(fā)放問卷400份,回收338份,剔除38份有缺失或不符合“中層非人力資源經理”的問卷,有效問卷共300份,有效回收率為75%。300份有效問卷中,男、女被調查者分別占63.7%和36.3%;25歲以下的被調查者占6.3%,26-35歲的占67.3%,36-45歲的占25.3%,46歲以上的占1.1%;工作年限在3年及以下的占46%,3-5年的占25%,5年以上的占29%;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的被調查者占39.3%,民營企業(yè)占32.7%,外資企業(yè)占17.7%,其他類型企業(yè)占10.3%;制造業(yè)的被調查者占35%,服務業(yè)占29.3%,其他行業(yè)占35.7%;規(guī)模在200人以上的占35%,200-500人的占23.7%,500人以上的占41.3%。

四、實證結果

(一)MBA學生人力資源知識來源及意識

被調查的MBA學生的人力資源管理知識主要有三個來源(該項為多選):31.6%來自公司內部的培訓,31%來自MBA學習,29.9%來自自學,這說明MBA學生群體知識來源較廣泛,自主學習的動機很強。如果對已在MBA學習中修完了人力資源課程課程的被調查者(占被調查者的47.1%)單獨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的人力資源知識來源中,“學校MBA學習或專業(yè)培訓”的比例最高,可見,MBA的人力資源課程學習對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是比較有效的,如表1。

被調查者有很高的學習人力資源知識的意識。在對“掌握人力資源知識和政策重要性”問題上有很高的肯定,得分均值為4.12,而且標準差較小,說明大家有著較一致的認識;而且86.3%的被調查者認為重要和非常重要。對“您認為您對于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的貫徹和推動是否重要”選項,肯定程度也高,得分均值為4.03,標準差較小,一致性強;而且80.6%的被調查者認為他們對人力資源政策的貫徹和推動作用是重要的和非常重要的,如表2。這表明,絕大部分MBA學生有很強的人力資源管理意識,并認為作為企業(yè)中基層管理者,在企業(yè)人力資源政策的貫徹和實施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二)MBA學生人力資源知識掌握程度

被調查的MBA學生對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的熟悉程度低于對重要性的認識程度。見表3。他們對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的熟悉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工作崗位設計、績效考核、薪酬福利、人員招聘、員工培訓與職業(yè)規(guī)劃、企業(yè)文化及道德建設、勞動關系協(xié)調;對以上選項作出“熟悉”和“非常熟悉”肯定回答的比例分別為:60.7%、49.4%、44.6%、40.7%、39.3%、39.6%、33%。這說明,作為企業(yè)中基層經理的MBA學生比較熟悉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是與他們日常管理相關的工作,如崗位設計、績效考核、薪酬福利、人員招聘;而對企業(yè)本來薄弱的培訓和職業(yè)規(guī)劃、企業(yè)文化與道德建設、勞動關系協(xié)調,他們的知曉度低。同樣,被調查者對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的參與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績效考核、薪酬福利、工作崗位設計、人員招聘、員工培訓及職業(yè)規(guī)劃、企業(yè)文化及道德建設、勞動關系協(xié)調。這說明,被調查者參與較多的是日常性人力資源管理;而基于企業(yè)長遠發(fā)展的員工培訓及職業(yè)規(guī)劃、企業(yè)文化及道德建設、勞動關系協(xié)調等人力資源管理參與較少。但是以上選項標準差很大,說明被調查者參與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的程度差異較大。

(三)MBA學生人力資源知識掌握程度與參與程度的相關性

我們對問卷涉及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知識、人力資源管理的意識、人力資源管理的參與程度、人力資源管理自主權、以及接受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支持幫助的程度進行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作為企業(yè)中基層管理者的MBA學生人力資源知識水平越高,獲得知識的意識就越強,而人力資源管理參與程度和自主權也較大。在對人力資源各項目如績效、薪酬、崗位設計、招聘、勞動關系、企業(yè)文化、企業(yè)倫理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同樣的規(guī)律,擁有的知識越多,參與程度和自主權就越大,如表4。

以參與程度作為因變量,其他四個維度作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參與程度(Y)=0.170*意識(X1)+0.534*自主權(X2)+0.198*咨詢幫助(X3)。表明,作為企業(yè)中基層管理者的MBA學生人力資源知識水平越高,人力資源管理的自主權越大,得到企業(yè)和人力資源部門的支持幫助越多,相應的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參與程度也就越高。

這說明,MBA學生人力資源管理的學習,產生了顯著的培訓遷移,人力資源知識掌握得越多,越能有利地指導他們在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并對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MBA學生人力資源知識模塊的學習意向

對MBA的人力資源課程各模塊的學習,學生有什么需求呢?調查發(fā)現(xiàn),除了通常的績效考核、薪酬福利、崗位設計、培訓及職業(yè)規(guī)劃、招聘外,MBA學生對勞動關系、企業(yè)文化、企業(yè)倫理也表現(xiàn)出很強的學習意向,而且關于各模塊學習意向的標準差較小,說明被調查者有比較一致的學習意向,如表5所示。

五、結論

我們的實證研究得出了一些有啟發(fā)的結論。

首先,作為企業(yè)中基層管理者的MBA學生有較強的人力資源管理意識,也有很高的學習愿望,這將對中國企業(yè)管理由簡單粗放向“人本管理”轉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的MBA教學內容應該適應學生的這一需求,加強對學生的人力資源管理知識普及。

其次,MBA人力資源模塊的教學內容,應該增加“軟”的內容,如企業(yè)文化、企業(yè)倫理、企業(yè)社會責任、勞動關系、員工職業(yè)生涯等的教學。原因在于:

其一,彌補MBA學生的知識缺陷。調查發(fā)現(xiàn),作為企業(yè)中基層管理者的MBA學生履行的人力資源管理職能還是基本的,僅僅與他們日常管理活動的職能如績效考核、薪酬福利、工作崗位設計、人員招聘等相關,即僅限于人力資源實務,他們掌握的人力資源知識也以人力資源實務為主。而人力資源管理“軟”領域,如員工培訓與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企業(yè)文化及道德建設、勞動關系協(xié)調方面,被調查者參加得很少。我們的現(xiàn)有教學內容也反應這一特點,重實務教學,輕理論及“軟”的模塊教學。因此人力資源教學模塊內容既要基于企業(yè)實際又要超越實際,增加理論及“軟”的模塊如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企業(yè)文化及道德建設、勞動關系協(xié)調的教學。

其二,MBA學生學習的知識產生了顯著的培訓遷移效果,他們掌握的人力資源知識越多、意識越強,其人力資源管理的參與程度就越高。這印證了建構主義的學習觀,MBA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并運用于實踐。因此加強MBA學生和企業(yè)都比較薄弱的企業(yè)文化、企業(yè)社會責任、勞動關系、企業(yè)倫理等知識學習,促進MBA學生在這些方面的培訓遷移,有利于企業(yè)管理轉型及基于長遠目標的發(fā)展。

其三,滿足MBA學生學習需要。調查顯示,MBA學生對“軟”的人力資源管理知識模塊有很強的學習意向。中國企業(yè)管理正在轉型,當企業(yè)建立起基本的績效、薪酬等制度后,培訓員工、幫助員工職業(yè)規(guī)劃,完善企業(yè)文化就成為更主要的人力資源管理升級提質的措施。而且,中國勞資沖突日益激烈,勞動關系管理成為企業(yè)人力資源的重要功能。因此“軟”的人力資源管理包括員工職業(yè)規(guī)劃、企業(yè)文化、企業(yè)倫理和勞動關系,對中國企業(yè)管理轉型和金融危機背景中的企業(yè)管理完善都很重要。如果管理者通過培訓獲得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企業(yè)倫理及社會責任方面的知識,企業(yè)的商業(yè)活動就會減少很多潛在危險[3]。

總之,MBA人力資源教學模塊的教學內容應適應中國企業(yè)管理轉型的變化,增強員工培訓、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模塊教學;增設企業(yè)文化、企業(yè)社會責任、企業(yè)勞動關系管理等模塊。隨著企業(yè)轉型升級,這些“軟”的模塊的教學可能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人力資源教學內容的主要模塊。

本文的不足有:我們的調查對象是參加MBA學習的中基層管理者,沒有將其和潛在的MBA學生需求做比較。之外,這種單一來源和被調查者自己填寫問卷的數(shù)據(jù)可能有共同方法變異問題。MBA學生越來越年輕化、基層化,因此,下一步我們將對擔任主管層次的企業(yè)最基層管理崗位的MBA學生進行調查,并與中基層進行比較;同時進一步跟蹤畢業(yè)的MBA學生,分析他們的培訓遷移效果,綜合起來提出更全面的教學內容設計。

參考文獻

[1]Currie, G. & Procter, 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R and Middle Managers[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2001,11(3): 53-69.

[2]Kulik, C. T.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non?HR Manager[M].London:Psychology Press,2004:245.

[3]Rowley, 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Market Scenarios: People Management and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EB/OL]. Cass Business School. City University London.(2010-09-27)[2011-05-20]. http://cassknowledge.com/article.php?id=338&title.

[4]Currie, G. & Procter, S.The Antecedents of Middle Managers’ Strategic Contribution: The Case of a Professional Bureaucrac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5 ,42(7): 1325-1356.

[5]Zhu, C. 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 Past, Current and future HR Practices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M]. New York : Routledge, 2005:152-180.

[6]Cooke, F. 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M]. New York : Routledge,2011:274-288.

[7]鄒艷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fā)展根源與邏輯起點[J].外國教育研究,2002(5):27-29.

[8]沈占波.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MBA教學策略研究[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6):94-100.

[9]羅彪,張雁冰.我國MBA教學方法改革趨勢與對策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78-82.

[10]陳亞民,王天東.從MBA教學談非會計專業(yè)會計教學問題[J].會計研究,2003(5):55-58.

[11]Dessler, G. A. Framework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 India:Pearson Education India, 2009:120-162.

[12]Wooldridge, B.,et al. The Middle Management Perspective on Strategy Process: Contributions, Synthesis, and Future Research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8,34(6): 1190-1221.

[13]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5 (1): 14-37.

[14]Balogun, J. & Johnson, G. 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ing and Middle Manager Sensemak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47(4): 523-549.

[15]Pappas, J. M. & Wooldridge, B. Middle Managers’ Divergent Strategic Activity: an Investigation of Multiple Measures of Network Centralit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7,44(3): 323-341.

[16]Floyd, S. W. & Wooldridge, B. Knowledge Creation and Social Networks i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The Renewal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9(23): 123-144.

[17]King, A. W. & Zeithaml, C. P. Competencies and the Causal Ambiguity Paradox[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1): 75-99.

[18]Heraty, N. & Morley, M. Line Managers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1995,19(10): 31-37.

[19]Colling, T. & Ferner, A. The Limits of Autonomy: Devolution, Line Managers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Privatized Compani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2,29(2): 209-227.

第3篇:對社交禮儀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社交禮儀;禮儀教育;大學生

自古以來,社交禮儀都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衡量社會公眾教養(yǎng)和道德水準的尺度,是人類社會為維系正常社會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簡單、最起碼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如今,中國社會經濟各個領域正逐步與世界接軌,人際交往日益頻繁,人們已經把社交禮儀看作是走向社會的名片,是廣交朋友的法寶,是生活和事業(yè)成功的基礎。

隨著高校生源擴招,來自不同社會、家庭和經濟背景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他們素質參差不齊。不同的生活和教育環(huán)境使他們對社交禮儀知識的掌握差別巨大,有的自小具有良好的家教并受到相關熏陶;有的成長在父母每天奔波只為維持一家溫飽的艱苦環(huán)境中;有的性格開朗,愛好學習,善于交際,能從不同的人和事中學習到更多社交禮儀;有的沉悶自閉,懶惰散漫,反應遲鈍,對社交禮儀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當代大學生社交禮儀知識相當匱乏,在社交禮儀方面還存在著諸多有待改進的地方,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當代大學生在和教師相處時的社交禮儀現(xiàn)狀

大部分學生見面時能向教師問好,但是見到教師卻擦肩而過或老遠見到就改道而行的學生也不少。他們怕和教師打交道,實在不能避免時也是畏首畏尾,極不自然,能經常和教師交流的學生屈指可數(shù)。

多數(shù)學生進辦公室不懂敲門,不懂向見到的認識或不認識的教師問好,沖進去只招呼自己要找的教師,而對經過身邊的人視而不見,有些甚至穿著拖鞋、吃著零食、帶著耳機就進了辦公室。當班主任或輔導員去寢室探訪時,熱情相迎并得體招呼的學生越來越少,有的學生招呼一下然后繼續(xù)做自己的,有的干脆沉浸在電腦游戲中頭也不抬,很少把教師當成客人接待。

學生給教師打電話不分工作和休息時間,往往只按自己的意愿,很多都不會主動匯報自己的班級和姓名。給教師發(fā)短信咨詢問題也經常不署名,教師不知道自己回答的對象是誰,從而不愿回答。

二、當代大學生在和學生相處時的社交禮儀現(xiàn)狀

除了擔任學生干部或從事社團工作的學生外,很多學生的社交圈子僅僅限于本班級甚至本寢室。學生回到寢室就關閉房門,相互串門也只成了偶爾為之的行為,大家相互了解少。很多學生是獨生子女,或是受到家庭過多的寵愛而慣以自我為中心,在和學生相處時往往個性要強,不顧他人感受或是隨意貶低、打擊、侮辱、中傷他人。

學生之間相處常不守時或是不誠信,約好兩點見面結果兩點半還沒出門,不為自己遲到而愧疚,反而振振有詞編織各種理由搪塞;開班會或學生例會時,等待人員到齊的時間往往比開會的時間還長,浪費其他學生的寶貴時間和精力。明明之前定好的事情,有的學生根本完不成,或是毫無緣由地反悔;有的學生借同學物品不還,損壞后也不賠償。

受當下社會風氣的影響,學生之間請人幫忙也越來越功利化和金錢化,請客、送禮、給好處成了必需的手段,過去只需一句“謝謝”就能解決的事情,現(xiàn)在往往還得有附加物。部分學生提供幫助不再無償,有的甚至借幫忙來賺錢。

由于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大學生情侶越來越多,在多數(shù)學生正常交往之外,也有一部分學生越來越不文明。有的情侶在教室上自習時過于親密,影響其他學生的正常學習;有的情侶在教師上課時也公然摟抱,影響課堂教學秩序。

三、當代大學生在其他校園生活中的社交禮儀現(xiàn)狀

上課時,總有學生遲到或中途隨意進出教室上廁所、接電話,也有學生穿著拖鞋、背心、吊帶,啃著面包饅頭就進了課堂,他們根本不覺得這些行為是對教師和其他學生的不尊重。升旗儀式上總能看到帶著帽子、左顧右盼、竊竊私語或低頭玩手機的學生,不知他們的愛國之心體現(xiàn)在何處??湛盏慕淌依锟偸悄芸吹綕M黑板的粉筆字、滿抽屜的垃圾和滿教室亮著的燈,不知擦黑板、丟垃圾和隨手關燈這樣的舉手之勞對學生來說有多難。

第4篇:對社交禮儀的認識范文

傳播社交禮儀文化以及上學期期末考試動員

二、活動目的:

“講文明、重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每一個人道德品質和行為規(guī)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傳承這一民族精神,繼續(xù)深入開展“社交禮儀文化”主題團日活動,全面提高同學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禮儀素養(yǎng),我們通過文明禮儀主題團日活動努力提高德育活動的實效性,積極營造有利于同學健康成長的德馨環(huán)境。

同時,上學期的課程即將結束,借著舉辦主題團日活動的這個契機,動員同學們好好分析這半學期來的得與失,上下同心認真迎考,爭取在期末考試中得到好的成績!

三、準備工作:

(一)活動準備

1、團支書召開班委會會,向其他班委介紹本次主題團日活動的主題,討論并預定本次活動的具體方案。包括:活動內容、活動形式,對各項任務進行人員分配討論等。

2、團支書編寫活動策劃書。

3、通知班級同學,告知其活動主題及目的,動員大家做好準備積極準備發(fā)言。

(二)活動前期

2、要求班級同學思考自己對社交禮儀的認識

(三)活動中期準備

1、PPT的制作

2、尋找關于社交禮儀的知識競答題

3、買獎品

4、準備關于社交禮儀的講解材料

(四)活動后期準備

1、相機的借用(對本次團日活動記錄,留下資料)

2、準備活動中用的工具

四、活動地點:

二教206教室

五、活動時間:

XX年12月20日 19:00—21:00

第5篇:對社交禮儀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高職;語文;禮儀;教育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氛圍,而語文教育向來被認為是基礎中的基礎,但對應人才培養(yǎng)的不同層次其功能也是多層次的。最為基本的層次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讀說寫能力。就其高層次而言,則以傳承中華民族古典文化、介紹和引進國外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及先進的人文精神為基本任務和核心內容。語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影響恒久,在當今社會人與人的交往中必須注重公關禮儀方面的禮節(jié)。所以對于高職院校而言,作為基礎課的語文課程是以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其背景,以學生的實際狀況為其基礎,以社會的需要為其歸宿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結合公關禮儀的教育。

一、公關禮儀教育的現(xiàn)狀及重要性

(一)學生在公關禮儀方面的現(xiàn)狀

經過我們對學院學生公關禮儀常識方面的調查,以及平時觀察和相關的測試來看,高職院校的公關禮儀方面教育普遍欠缺。人們認為公關就是陪吃飯和喝酒等方面的內容,禮儀就是注重形象、穿著等方面的內容,其實這是很片面的看法。禮儀應當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tài)、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guī)范。部分學生比較有禮貌,少數(shù)學生連禮貌都沒有。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驕狂,我行我素,自以為是,厚此薄彼,更有甚者傲視一切,目空無人,以貌取人,或以職業(yè)、地位、權勢壓人。為此加強學生的公關禮儀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公關禮儀的職能

1.塑造形象:是現(xiàn)代社交禮儀的第一職能,包括塑造個人形象和組織形象兩個方面。

2.溝通信息:是現(xiàn)代社交禮儀的第二職能,包括三種類型:一種是言語禮儀;一種是飾物禮儀;一種是行為表情禮儀。其中,一個信息的傳遞=7%的詞語+38%的語音+55%的表情。

3.聯(lián)絡感情:是現(xiàn)代社交禮儀的第三職能,其中最重要的情感特征是真誠。以真誠的心換取他人之心;以真誠的行為對待他人;以真誠的語言取悅他人。真誠是社交成功的一半,所以在社交場合,尤其需要付出一顆真誠的心,方能收獲溫暖。

4.增進友誼:是現(xiàn)代社交禮儀的第四職能。

(三)加強公關禮儀教育的原則

1.真誠尊重的原則。真誠是對人對事的一種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是待人真心真意的友善表現(xiàn),真誠和尊重首先表現(xiàn)為對人不說謊、不虛偽、不騙人、不侮辱人,所謂“騙人一次,終身無友”就是這個道理。其實表現(xiàn)為對他人的正確認識,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謂心底無私天地寬,真誠的奉獻,才有豐碩的收獲,只有真誠尊重方能使雙方心心相印,友誼地久天長。

2.平等適度的原則。平等在交往中,表現(xiàn)為不要驕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視一切,目中無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職業(yè)、地位、權勢壓人,而是應該處處時時平等謙虛待人,唯有如此,才能結交更多的朋友。適度的原則是交往中把握分寸,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情境而行使相應的禮儀,如在與人交往時,既要彬彬有禮,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熱情大方,又不能輕浮諂諛,要自尊不要自負,要坦誠但不能粗魯,要信人但不要輕信,要活潑但不能輕浮。

3.自信自律的原則。自信是社交場合的一份很可貴的心理素質,一個有充分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強者不自慚,遇到磨難不氣餒,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擊,遇到弱者會伸出援助之手。

4.信用寬容的原則。信用即講信譽的原則,孔子說:民無信不立,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在社交場合,尤其要講究一是要守時,與人約定時間的約會、會見、會談、會議等,決不應拖延遲到。二是要守約,即與人簽定的協(xié)議、約定和口頭答應的事,要說到做到,即所謂: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場合,如沒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輕易許諾他人,許諾做不到,反落了個不守信的惡名,從此會永遠失信于人。寬容是一種較高的境界,容許別人有行動與見解自由,對不同于自己和傳統(tǒng)觀點的見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一切,是你爭取朋友的最好方法。

二、語文教學中公關禮儀教育的設想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活潑性,可結合公關禮儀教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在語文教學中對公關禮儀教育的設想有以下幾點。

(一)加強公關禮儀常識的教育

現(xiàn)代公關禮儀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加強常識教育,有利于學生從基礎做起。其常識內容簡要包括公關禮儀的涵義,分類、基本理論、原則、注意事項、各類公關禮儀的具體做法、各民族的生活習慣及相關禮儀要求和禁忌、公共禮儀常識。

1.語言類禮儀。可分為語音類、口語類和書面類三種禮儀形式。

2.身體語言類。分為表情語言和動作語言。

3.飾物語言類。通過服飾、物品等語言符號表達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意義的禮儀行為。一種是由服裝、飾物化妝美容等代表的禮儀,一種是通過各種物品代表的禮儀。

4.酒宴類禮儀。通過設宴飲酒吃飯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和歡迎的一種禮節(jié),古今中外,以酒宴款待親朋好友已成為慣例。一則,通過美味佳肴表達對朋友親人的深情厚意。二則通過宴席上種種禮儀行為表示對客人的禮貌尊重,以求此后友好的發(fā)展互相的關系。

從主體應酬的工作對象分,可分為內務禮儀、公務禮儀、商務禮儀、個人社交禮儀等相關內容。

(二)模擬公關禮儀實習

在學院的各種學習生活中模擬相關的公關禮儀實習場所,讓學生得到實習的機會。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模擬實習。

1.語言禮儀;2.動作禮儀;3.會議禮儀;4.酒宴禮儀;5.行車、坐車禮儀;6.公務禮儀;7.商務禮儀;8.個人禮儀;9.各類角色的禮儀實習;10.各類社會公關禮儀實踐活動

第6篇:對社交禮儀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社交禮儀;行為規(guī)范;關系;大學生

作為一名華夏兒女,我們都知道我國是有著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文明古國,一直以來文明禮貌傳統(tǒng)代代相傳,因此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千百年來中國璀璨多樣的傳統(tǒng)文化孕育了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也在傳承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禮儀體系。

當今,在各種信息文化競相綻放的環(huán)境下,禮儀的內涵也變得更加豐富多樣。而能夠嫻熟靈活地掌握禮儀技巧并且得心應手地運用禮儀知識則會對一個人的成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所謂禮儀就是指人們在各種社會交往中為了互相尊重而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行為規(guī)范和程序,它是禮節(jié)和儀式的總稱[1]。社交禮儀是禮儀修養(yǎng)中的一種。

社交禮儀即指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具備的基本素質,交際能力等[2]。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交在當今社會人際交往中發(fā)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通過社交,人們可以溝通心靈,建立深厚友誼,取得支持與幫助;通過社交,人們還可以順利進行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而在大學校園中,我們和朋友、同學、老師們相互交流也是一種社會交往。

社交禮儀的意義主要有四點:

一、社交禮儀是一種道德行為規(guī)范。即社交禮儀是一種約束與規(guī)范人的行為舉止的法則。每個人做事的方法方式各有不同,同樣一件事業(yè)會因人們的不同處理方法而產生不同的結果。比如進老師辦公室,應該先敲門,得到允許再進入,而不是直接開門進去,這雖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似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但這種行為就是一種社交禮儀。而社交禮儀的遵守就要依靠我們每個人自覺地約束與規(guī)范,即是一種道德行為的規(guī)范。

二、社交禮儀表示對他人的尊重。這是社交禮儀的直接目的。尊重是社交禮儀的本質??释玫剿说淖鹬厥敲總€人的精神需求,在社交禮儀中如果我們自身做到了對他人足夠的尊重,那么,在給他人帶來愉悅和滿足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使彼此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融洽,對自己的發(fā)展也會有好處。

三、社交禮儀維護社會正常生活秩序。這是社交禮儀的根本目的。試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不遵循社交禮儀,以為得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我們的社會將會是一種怎樣的局面,難以想象。如果我們能夠自覺遵守社交禮儀,主動約束自我行為規(guī)范,那么我們的社會才會是如今的這樣有條不紊地向前發(fā)展。

四、社交禮儀要求在人際交往、社會交往中遵守。這是它的履行范圍。雖說社交禮儀很重要,但它一定適用于一定的范圍,而一旦超出了這個范圍將無法適用。比如在家里穿拖鞋,而在公眾場合穿拖鞋就顯得失禮了。因此,運用社交禮儀一定要分場合分地點,要靈活運用。

社交禮儀的主要目的有四點:

一、交流信息。交流信息即信息資源共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需要獲取大量的信息以方便我們這樣或那樣的需要。然而,僅憑我們個人直接獲取我們所需的一手信息資源是很繁雜的,也是無法實現(xiàn)的。這時,人際交流就顯得格外重要,而日常生活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比如某一天要停水停電,相關單位是不會直接告訴你的,我們更多的是通過樓道里的通知或是其他人那里得知這一消息的,我們會提前接一些水,準備好手電筒或蠟燭以備停水停電,這樣就避免我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措手不及。

二、增進感情。社會交往是一個人與人相互溝通的過程,它是雙向的,需要雙方都投入其中,因此在社交中投入的時間與精力會為我們的友誼和感情帶來收獲。比如經常與朋友一起休閑娛樂則會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使雙方更加了解彼此,相處更加融洽。

三、建立關系。社交在彼此熟悉的人中會增進感情,而在陌生人之間,很多時候則會促使彼此之間建立關系。比如在很多情況下會建立商業(yè)合作、感情姻緣等關系的紐帶。而當關系建立,我們則要注意跟進關系,加強聯(lián)系,以免忘記,以致淡化關系,失去聯(lián)系。

四、充實自我。在與不同人群、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接觸的時候,會豐富我們不同方面的經驗,從而豐富我們的人生閱歷與人生情感。

下面介紹幾個社交禮儀的具體相關禮儀:

一、 握手禮

握手禮是在一切交際場合使用最頻繁,適用范圍最廣泛的見面致意禮節(jié)。它表示致意、友好、寒暄、道別、祝賀、感謝等多種含義。有時候握手往往比語言更具有親和力,更充滿情感。

握手禮的場合:迎送客人、拜訪告辭、久別重逢、初次見面等。

握手禮的規(guī)則:行握手禮是存在先后次序,其次序主要根據(jù)握手雙方所處的社會地位、身份、性別等條件來確定。通常是上級在先、長輩在先、女士在先、主人在先,而下級、晚輩、男士、客人應先問候,在對方伸出手后再伸手同他握手,如果兩個人身份、年齡、職務等相仿時,先伸手為禮貌。如果男女初次見面,雙方可以不握手,互相致點頭禮即可。如果一方忽略了握手的先后次序,先伸出了手,那么另一方應立即回握,以免尷尬。

握手禮的正確姿勢:握手時雙方相距約一步,上身稍前側,伸出右手,四指并攏拇指張開,兩人的手掌與地面垂直相握,持續(xù)二至三秒,力量適中,注視對方,微笑或用簡單的語言致意或寒暄。

二、 鞠躬禮

鞠躬禮是一種人們用來表示對別人的恭敬的致意禮節(jié)。

鞠躬禮的場合:莊嚴或喜慶的儀式、演講、演員謝幕等。

鞠躬禮的方式:一鞠躬,行禮時身體上部向前傾斜15―20度,隨即恢復狀態(tài),只做一次;三鞠躬,行禮時身體上部向下彎約90度,然后恢復原樣,如此連續(xù)三次。

鞠躬禮的正確姿勢:行禮者和受禮者互相注目,不得斜視和環(huán)視,行禮時不可戴帽,脫帽所用之手應與行禮之邊相反,行禮者在距受禮者兩米左右進行。行禮時,以腰部為軸,頭、肩、上身順勢向前傾約20度至90度,雙手應在上身前傾時自然下垂放兩側,也可交叉相握放在體前,面帶微笑,目光下垂[3]。

三、 介紹

介紹時社交場合中互相了解的基本方法。通過介紹,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以便更好地交流,更好地深入了解彼此。

自我介紹:時間應選在對方有時間、心情好、有認識你的興趣的時候。態(tài)度要親切、友好、自信。內容包括姓名的全稱、供職單位、負擔的工作。

禮儀就仿佛一張人際交往的明信片。尤其是社會交往,它可以幫助我們規(guī)范言談舉止,學會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贏得社會尊重;架設友誼橋梁,通向成功之路。因此禮儀又是一張我們人生的通行證,它能幫助我們獲得成功,從而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自己的幸福與人生。在這個發(fā)展迅速,注重人際關系的社會中,社交禮儀無疑成為每個人立足社會的基本前提之一。

作為當代大學生,社交禮儀對我們來說更是至關重要。有利于我們同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形成和諧美好的氛圍,從而促進我們的心理健康成長。有利于促進我們大學生更好地與社會接觸,鍛煉心智,增強心理承受力。

總之,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重視禮儀修養(yǎng),一個人只有擁有良好的禮儀修養(yǎng),才能更好地展示出自身的氣質,更好地為他人所接受所喜歡,從而塑造更好的自我,實現(xiàn)更有價值的人生。(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遼寧;沈陽;110034)

參考文獻:

[1] 黃菊良:《大學生禮儀修養(yǎng)》,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第7篇:對社交禮儀的認識范文

稱呼禮儀

在社交中,人們對稱呼一直都很敏感,選擇正確,恰當?shù)姆Q呼,既反映自身的教養(yǎng),又體現(xiàn)對他的重視。

稱呼一般可以分為職務稱、姓名稱、職業(yè)稱、一般稱、代詞稱、年齡稱等。職務稱包括經理、主任、董事長、醫(yī)生、律師、教授、科長、老板等;姓名稱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生、女士、小姐”;職業(yè)稱是以職業(yè)為特征的稱呼,如:秘書小姐、服務先生等;代詞稱是用“您”、“你們”等來代替其他稱呼;年齡稱主要以“大爺、大媽、叔叔、阿姨”等來稱呼。

使用稱呼時,一定要注意主次關系及年齡特點,如果對多人稱呼,應以年長為先,上級為先,關系遠為先。

問候禮儀

問候是見面時最先向對方傳遞的信息。對不同環(huán)境里所見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問候語。和初次見面的人問候,最標準的說法是:“你好”、“很高興認識您”、“見到您非常榮幸”等。如果對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說“久仰”,“幸會”;與熟人想見,用語可以親切、具體一些,如“可見著你了”。

對于一些業(yè)務上往業(yè)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稱贊語:“你氣色不錯”、“你越長越漂亮了”等待。

握手禮儀

握手是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握手時應注意不用濕手或臟手,不戴手套和墨鏡,不交叉握手,不搖晃或推拉,不坐著與人握手。

握手的順序一般講究“尊者決定”,即待女士、長輩、已婚者、職位高者伸出手之后,男士、晚輩、未婚者、職位低者方可伸手去呼應。平輩之間,應主動握手。若一個人要與許多人握手,順序是:先長輩后晚輩,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級后下級,先女士后男士。握手時要用右手,目視對方,表示尊重。男士同女士握手時,一般只輕握對方的手指部分,不宜握得太緊太久。右手握住后,左手又搭在其手上,是我國常用的禮節(jié),表示更為親切,更加尊重對方。

名片禮儀

在社交場合,名片是自我介紹的簡便方式,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征,當前已成為人們社交活動的重要工具。

介紹禮儀

介紹就基本方式而言,可分為:自我介紹、為他人作介紹、被人介紹在種。在作介紹的過程中,介紹者與被介紹者的態(tài)度都要熱情得體、舉止大方,整個介紹過程應面帶微笑。一般情況下,介紹時,雙方應當保持站立姿勢,相互熱情應答。

第8篇:對社交禮儀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情景教學法 禮儀課程 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19-01

近年來,禮儀課程已經逐漸在各高校內開展起來,作為一門集實踐性、藝術性及實用性等特征為一體的課程在其理論指導下系統(tǒng)進行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等尤為重要,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在社會活動不斷豐富、人與人之間交流不斷加強的背景下,社交能力與禮儀形態(tài)成為學生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因此,廣大教師應結合禮儀課程的基本要求與內容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全面的禮儀知識并提升個人綜合素質。

一、情景教學法及其與禮儀課程教學結合的可行性概述

情景教學法即通過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與之相適應的模擬情景,將知識以更加具體、形象、直觀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旨在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認識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夠加深學生的知識鞏固,使其在獲得真實體驗的基礎上更好的把握重點[1]。

禮儀課程自身所具有的實用性、可操作性等特征為這一教學方法的運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并將學生作為運用禮儀知識進行情景活動的主體,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其主動學習與歸納總結,提高其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梢钥闯?,情景教學法與禮儀課程教學的融合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二、在高校禮儀課程中有效運用情景教學法的對策

(一)以“表演”形式創(chuàng)設情景、發(fā)揮示范作用

禮儀課程教學結果多以具體的外在形態(tài)展現(xiàn)出來,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實際示范、表演呈現(xiàn)教學內容能夠營造出情景化、模擬化的教學氛圍。禮儀課堂自身的藝術性要求學生不僅掌握基礎知識,還應從思想、情感上形成符合禮儀規(guī)范的意識。教師通過動作結合語言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禮儀知識所傳達的信息,在教師融合思想情感的情景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真切地進行感受和熏陶,從而自覺將禮儀知識內化為自身素質,從而規(guī)范自身道德行為、學會尊重他人、自覺遵守社會生活秩序并在人際交往關系及各種社會活動中展示出良好的儀表儀態(tài)。

(二)適當利用多媒體進行情景教學

社交活動是人們進行信息交流、增強情感、建立恰當人際關系以及豐富自身情感及閱歷的重要活動,因此良好的社交禮儀能夠直接將個人基本素養(yǎng)及禮貌態(tài)度等展現(xiàn)出來。禮儀課程是以講授指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行為、態(tài)度的實踐性知識為主的,這決定了傳統(tǒng)講授式的教學方法在禮儀課程教授中的局限性。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形式將教學內容模擬為真實的情景能夠有效彌補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的不足,將禮儀知識的實用性突出,使學生在多媒體模擬演示中獲得真切的感受,從而加深學習印象[2]。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夠有效縮短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針對禮儀課程教學能夠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保證學生真正掌握禮儀知識。在多媒體環(huán)境中,以直觀、形象的模擬情景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與技能技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深入了解禮儀知識。

當然,在課堂中引入多媒體還需從具體教學內容的可操作性著手,例如,在《用餐禮儀》這一部分內容的課件演示中,通過以幻燈片、圖片、視頻等資料展示中、西餐用餐禮儀能夠使學生清晰、直觀地把握禮儀要點及相關用餐注意事項。教師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聯(lián)系理論知識,靈活地在課堂上即時選擇某一位學生作為演示對象,模擬某情景對該學生的著裝禮儀進行分析,實現(xiàn)當堂學以致用的良好學習成效[3]。

(三)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真實情景

角色扮演即通過營造某種工作或社交活動的環(huán)境,讓學生模擬某角色將所學禮儀知識真實地呈現(xiàn)出來,從而在練習中糾正錯誤、鞏固知識。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對禮儀規(guī)范、相關重點及禁忌進行講解,可以以小組扮演的方式組織學生結合情景要求正確運用禮儀知識。如講授《饋贈禮儀》內容時,每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國家模擬其送禮禮儀,在扮演結束后教師應及時進行總結歸納,對正確的禮儀知識運用情況給予肯定,加深學生知識掌握印象,對錯誤演示予以糾正,并做好記錄,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講解。

綜上所述,情景教學法以教師主導、學生體驗的形式實現(xiàn)了禮儀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新,為學生構建了更加高效、真實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使其更好把握學習要點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xiàn)。因此,廣大教師應積極利用情景教學法提高禮儀課程教學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奕.禮儀課程教學中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分析[J].赤子,2014,22(2):160-160.

第9篇:對社交禮儀的認識范文

一、什么是幼兒禮儀

幼兒禮儀指幼兒在幼兒園、家庭、社會活動中所必須遵守的一些簡單的行為規(guī)范。幫助幼兒了解禮儀知識、學習禮儀言行、增長禮儀經驗,通過多種形式讓幼兒與禮儀親密接觸,是幫助他們建立禮儀習慣的有效手段。

“禮儀不用花錢購買,卻能透露一個人的身份?!倍Y儀是什么?有人把禮儀理解為繁文縟節(jié),覺得那都是虛偽的客套,這種想法顯然是錯誤的。也有的人認為學習禮儀是成年人的事,比如社交方面的禮儀,幼小的孩子又不參加正式的社交活動,學習那些繁瑣的禮儀很不現(xiàn)實。其實,這也是對幼兒禮儀的誤解。幼兒禮儀指幼兒在幼兒園、家庭、社會活動中所必須遵守的一些簡單的行為規(guī)范。長期以來的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在幼兒期進行禮儀啟蒙教育是切實可行的,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幼兒素質的全面提高都有積極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幼兒禮儀啟蒙教育應考慮幼兒的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起點要低,訓練要實,方法要靈活多樣;應充分發(fā)掘潛在的教育因素,重視家庭教育對幼兒禮儀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影響,因為幼兒禮儀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項長期的反復性的工作,讓孩子長期生活在講究文明禮儀的環(huán)境中,使禮儀教育得以延續(xù)和進一步加強。幼兒時期正是養(yǎng)成文明禮貌習慣的最佳時機,所以應該重視對幼兒的文明禮貌習慣的培養(yǎng)。

二、幼兒禮儀的分類

概括而言,幼兒禮儀分為生活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學習禮儀三大部分。其中生活禮儀又分為用餐禮儀、儀容儀表、交往禮儀三個方面。用餐禮儀主要要求幼兒學會正確地使用餐具以及用餐姿勢;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內的干凈與整潔;初步學會與人共餐時的禮節(jié),不搶食、不在喝湯時發(fā)出聲音等。儀容儀表要求幼兒能養(yǎng)成保持身體和服裝整潔、養(yǎng)成講衛(wèi)生的習慣;學會保持正確的坐、站、走姿勢。交往禮儀是指在與人交往中,養(yǎng)成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初步學會與人交談的禮節(jié);初步學會做客的禮節(jié);懂得尊重父母、長輩,會根據(jù)他人的年齡情況與他們打招呼。公共場所禮儀涵蓋面較廣,對幼兒而言,要做到初步了解就算達到要求了,進一步的要求為能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規(guī)則;在公共場所活動時,能做到謙讓,會尊重和原諒別人。學習禮儀是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了解并遵守的,引導他們在活動中做到發(fā)言舉手、會認真聽完別人的話,與別人一起活動(超過3個人)需要服從活動的規(guī)則,不能擅自改變規(guī)則或任性;在活動室內做到三輕:走路、說話、搬桌椅要輕輕地進行,盡量避免制造噪音;學會和他人在意見分歧時商量解決,能尊重別人的意見;觀看演出時,保持安靜、不吃零食、不亂扔東西,演出結束后,懂得鼓掌表示感謝。

三、幼兒禮儀的培養(yǎng)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