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流行音樂中的古典元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國的民族器樂藝術,發(fā)展可謂非常久遠,從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到古典的《春江花月夜》,在發(fā)展到現在的《瑤族舞曲》,都有著具有十分獨特的魅力,以及十分廣大的群眾基礎。所以現階段我國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作很多都是以此為靈感進行創(chuàng)作的,如“花兒樂隊”的《化蝶飛》與卓依婷《化蝶》之中,都采用了傳統民族器樂《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部分器樂曲調。對于器樂的運用,既有簡單地使用其曲調加以填詞進行演唱,也有對于傳統民族器樂進行的現代化演繹,很多現代化演繹,往往區(qū)別與傳統器樂,使用現代樂器進行演奏,這些演奏都收獲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日本走紅的“女子十二樂坊”更加是直接對于我國民族器樂進行流行化的演奏,受到了廣大聽眾的熱烈歡迎。
2中國流行音樂中的戲劇曲藝元素
中國的戲劇曲藝早在元代就開始發(fā)展壯大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既飽含了古典音樂的魅力,也包含了傳統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與底蘊,將這種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戲劇與曲藝吸收到中國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作之中,為我國流行音樂增加了新的魅力。京劇在我國一直被稱為國粹,尤其是現代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都是中國普通民眾耳熟能詳的藝術作品?;▋簶逢犜凇陡F開心》之中就吸收了《紅燈記》的部分元素,其中甚至有原話、原曲的引用“一顆紅亮的心”一句。又如蔡國慶所演唱的《大碗茶》其中就是包含了京腔京味。所以,流行音樂對于我國傳統以及現代戲劇、曲藝的創(chuàng)作手法,以及創(chuàng)作風格的借鑒,使得流行音樂在經典之中創(chuàng)造出了極其鮮活的新的生命力(。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和信樂團的《北京一夜》是典型)
3中國流行音樂中的民族樂器元素
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有哀傷的二胡,有婉轉的葫蘆絲,有悠揚的古箏,有韻味久遠的古琴,有易動易靜的琵琶等,可見中國的民族樂器種類繁多,且歷史悠遠,而運用民族這些民族樂器到中國流行音樂之中,相信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中國流行音樂的必然選擇。例如,曾在我國流行音樂榜首的唐朝樂隊,其樂隊鍵盤手的網友,雖然其是中國搖滾的先驅,但是他始終在作品之中強調對于民族樂器的運用。例如《,往生》這一作品,以柳琴、笙簫、古箏等樂器進行創(chuàng)造,民族樂器與搖滾元素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顯得整首音樂具有傳統風味,與流行特征,表現出了極強的感染力。同時,曾格格等人利用傳統樂器對于流行歌曲的演奏,將民族樂器與流行元素結合得恰到好處,形成了時尚唯美的新流行樂。
4中國流行音樂文本內容中的民族元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有的中國流行音樂都是民族,在樂曲之中表現的是中國人對于世界的理解,對于生活的感悟,對于愛情的憧憬,對于審美情趣的要求等等,是對于中國從古典到現代生活的基本演繹,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表現。例如,星光大道走出來的歌手米粒,在演唱《枉凝眉》的時候,就是借用的元曲的形式,對于文本的來源則是我國傳統的四大名著《紅樓夢》。再如,寶島臺灣的著名歌手鄧麗君其很多歌曲,無論是名字還是歌詞都來源于我國傳統的宋詞之中,比較著名的是其《但愿人長久》,與《獨上西樓》,這些對于古典詩詞的再譜曲與演唱,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新的流行音樂。同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種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形式,也廣受世界各個民族所喜愛。這些也正是“女子十二樂坊”等中國傳統演奏組合走紅的很大原因。
5結語
【關鍵詞】流行音樂;藝術形式;演奏
流行音樂相比于西方古典音樂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流行音樂實質上是古典音樂的延伸。比如美國從19世紀20年代逐漸開始被人接受的爵士樂的發(fā)展來說,爵士樂演奏中所用到的爵士鼓,是從西方古典音樂中定音鼓和軍鼓以及其他的一些打擊樂器發(fā)展而來,而小號和薩克斯在爵士樂中的運用,也是對交響樂中管樂的一種發(fā)展和運用。在弦樂上,從低音提琴到貝斯的發(fā)展,以及鋼琴廣泛應用于流行音樂藝術中也是如此。這些樂器已經成為了流行音樂藝術表達的一種主流形式。從樂曲風格上來看,流行音樂也繼承了西方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的很多元素。
首先,民族音樂與元素的加入,成為了流行音樂表現的顯著標志。我們經??梢栽诹餍幸魳分锌吹?,民族音樂的元素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流行音樂中。在中國流行音樂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許多“中國風”的歌曲,這種“中國風”,并不是流行歌曲完全使用了中國古典的五調式的形式而創(chuàng)作,而是將這種調式融入到了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中。不僅是“中國風”,在西方的音樂中,我們也看到以美國鄉(xiāng)村音樂中的約德爾調式為主題元素的鄉(xiāng)村流行音樂、融合了凱爾特調式的民謠等等。我們可以看到,流行音樂的發(fā)展趨勢已經不再局限于原來簡單的以西方古典的音樂創(chuàng)作形式來創(chuàng)作流行歌曲,更多的民族藝術元素的加入,使得流行音樂的發(fā)展更加豐富,表達的內容也更加多樣。其次,藝術表演形式上的變化也成為流行音樂藝術發(fā)展多元化的新趨勢之一。在我們對流行音樂的理解中,簡單清晰的旋律,弦樂組的加入是流行音樂的一個重要標志。而通過近幾年流行音樂的變化,我們發(fā)現,流行音樂的表演形式也開始發(fā)生變化。電子音樂的出現是流行音樂一個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最早能看到的是電子效果器的運用,通過不同的效果模擬真實的聲音,同時還為觀眾們帶來了一種如入夢境一般的感受。另一種形式上的大變化就是古典音樂的流行化表演趨勢。在我們眼中的傳統古典音樂中,演奏者一般在很正式的場合進行表演(比如劇院、會堂等),并且要求演奏者和觀眾穿著正式的服裝,交響樂的欣賞對觀眾的素質有著較高的限制。
而隨著流行音樂的發(fā)展,我們可以看到,對西方古典音樂的演奏,也不局限于某種時空限制,交響音樂的演出也從原來的劇院、音樂廳發(fā)展到戶外、舞臺等不同的表演地點,在曲目上,交響樂也不僅僅只演奏貝多芬、莫扎特等大師的作品??梢?,交響樂的演奏中,逐漸產生出了一種與西方古典音樂演奏完全不同的新形式。對于我國的民樂來說,這種體現就更加明顯。在我們看過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演出中,我們總會看到演奏民樂的演奏者站在舞臺上進行演奏,同時還加入了許多諸如爵士鼓、電子樂等流行音樂的表演因素。這大大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民樂演奏形式上的概念。這些變化可以說明,流行音樂發(fā)展的趨勢正在向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而不只是停留在一個層面上。因此,通過流行音樂的表達我們可以看到,流行藝術正在向一個多元化的趨勢發(fā)展。這種發(fā)展對流行藝術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它已經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某種形式,這使得它的傳播方式有了更為廣泛的發(fā)展。流行藝術相比于古典藝術和民間藝術,其讓人們接受的程度在這三者之間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這也是流行藝術的一大特征,而流行藝術中所具有的商業(yè)性則是推動其發(fā)展多元化趨勢的一個原因。所以,我們可以說,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推動了流行音樂的多元化。
隨著這種過程的持續(xù)發(fā)展,流行音樂也會體現出更加明顯的多元化趨勢,也勢必會出現更多不同形式的流行藝術形式。藝術的產生都是伴隨著我們對藝術的理解而來,這種多元化的藝術形式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藝術創(chuàng)作和理解過程中為我們賦予的意義。所以,更多形式的藝術出現并不是一件壞事,至于我們如何理解這些藝術形式,以及如何評價這些藝術形式,是我們在欣賞和看待流行藝術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因此,這種多元化的流行藝術形式的出現,其積極意義還是要大于消極意義的,并且這種流行藝術的多元形式還是會繼續(xù)下去,并發(fā)展得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1]胡娜.中國流行音樂的現狀與發(fā)展[J].大眾文藝(理論),2009(03).
關鍵詞:跨界音樂 融合 價值觀
跨界音樂也稱混合音樂,是指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音樂風格交融在一起的音樂形式。它的誕生為不同的音樂形態(tài)、不同的音樂風格的結合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為大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跨界音樂的含義可分為兩層:廣義上泛指任何幾種音樂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音樂,狹義上則單純指古典音樂與通俗音樂相交融的古典跨界音樂,它是跨界音樂中最流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音樂形式??缃缫魳返臍v史時間不長,但是它符合社會多元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和人們審美需求的多樣化的要求,深受大眾的關注和喜愛,在世界樂壇上有著很強的影響力。
1 跨界音樂的起源和定義
跨界音樂的產生比較晚,大約起源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現于美國。它的產生與音樂排行榜有關,一張新唱片登榜在不同類別的音樂排行榜上即被認為是某種意義上的音樂形式的交叉,成為跨辦音樂的原始模型。伴隨著這種發(fā)展趨勢,出現了許多跨界音樂人,如古典辣妹組合、神秘園組合、莎拉.布萊曼、馬友友、陳美等等。上世紀90年代,跨界音樂在中國逐漸興起,女子十二樂坊的二胡演繹、刀郎的老歌新唱、西洋器樂伴奏在中國傳統戲劇中的使用等等正成為一種新銳時尚的生活態(tài)度和審美方式,跨界音樂在中國的藝術領域獲得了更新的詮釋。
音樂和音樂家的跨界現象發(fā)展到今天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如何給跨界音樂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根據查看的相關資料以及所聽到的跨界音樂,筆者總結為在廣義上是指不種類、不同形態(tài)、不同風格的音樂相融合的一種藝術形式,在狹義上是指古典音樂元素與流行音樂元素的相互交織、結合的藝術形態(tài)?!巴ㄋ椎卣f就是將不同領域的歌唱方法、演奏方法根據需要改編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由多種音樂元素混合而成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歡迎”。[1]
2 跨界音樂的特點
(1)跨界方式具有廣泛性性和多樣性。常見的有移植、改編、引用等。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就是在古今中外、東西南北、雅俗文野、激進保守和樂內樂外之間的縱橫馳騁、自由跨越。如中國作曲家周文中用古琴曲作為藍本,用西洋的室內樂的編制來呈現的《漁歌》。
(2)跨界音樂人大都具有深厚的古典音樂修養(yǎng)??缃缫魳啡舜蠖籍厴I(yè)于專業(yè)的音樂學院或受到過名師指點,這是由跨界音樂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缃缫魳访撎ビ诠诺湟魳?,跨界音樂人必須有堅實的古典音樂基礎,才能駕馭這些作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變化創(chuàng)新。
(3)跨界音樂是一種嫁接,更是一種發(fā)展。[2] 跨界音樂由多種音樂形式融合而成,既不同于母本,又繼承了母本的優(yōu)點,是一種突破和創(chuàng)新。我們在以看到跨界音樂以打破傳統、運用時尚元素和現代技術、融合多態(tài)風格的面孔吸引了更多不同層次的聽眾,形成了新的音樂演繹手法和演出方式組合。
3 跨界音樂的分類
(1)用古典音樂的演唱方式表現流行音樂。如“華人世界第一男中音”的廖昌永用在專輯《情釋》通過翻唱王菲的《紅豆》、那英的《征服》、迪克牛仔的《有多少愛可以重來》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讓古典音樂走近聽眾、走向市場作出了積極嘗試。
(2)用流行音樂的方式演繹古典音樂。
[關鍵詞]流行音樂 民族化模式 “中國風”
一、什么是民族化模式
筆者認為,所謂民族化模式,并不是單一的民族化方式的特征,而是在某一特定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下,由各種民族化系統全部特征的總和有機聯系構成的一個穩(wěn)定的體系。它不僅僅意味著一種民族化方式的存在,而是強調了構成民族化各種因素內部的一個有機聯系,并以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呈現,一經形成,將會在一定時限內發(fā)揮作用。
該定義著重強調了“民族化模式”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間的穩(wěn)定性與立體性。也就是說,“民族化模式”的各組成要素必須具備自身穩(wěn)定的文化特征,并且各要素之間必須是相互影響的有機關系。
在完成了對“民族化模式”內涵的解讀之后,結合筆者對“民族化”與“流行音樂民族化”的認識,本文開始對華語樂壇近些年來影響力較大的“中國風”現象進行具體的民族化分析。
二、“中國風”所體現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民族化模式特征
“中國風”這一稱謂并不是最早由音樂理論界提出的針對流行音樂某一時期發(fā)展特點而命名的概念,但為了理論研究的嚴謹與規(guī)范,本文在對“中國風”展開分析之前,嘗試著對“中國風”的內涵做一界定。
1.什么是“中國風”
對于“中國風”的內涵,不同身份“中國風”的參與者和愛好者,都有著自己的觀點。在一些流行音樂人看來,“最近所提到的‘中國風’一般指的是近幾年來的,比如從周杰倫他們開始,有一批新生代的創(chuàng)作人和創(chuàng)作歌手,他們自覺地把中國一些民族元素和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里”。
此外,在互聯網上有人把“中國風”的概念界定為“三古三新(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結合的中國獨特樂種?!贬槍@一概念,筆者認為,它對“中國風”的理解只停留在了音樂形態(tài)的層面,而缺少了從觀念形態(tài)方面對“中國風”特點的總結,并且該概念中“三古三新”的提法還有待商榷。
在上述相關認識的基礎上,本文對“中國風”的理解如下。
“中國風”指的是于2005年開始興起的,以周杰倫、王力宏、陶為代表的,以R&B音樂風格為主,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強調與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作品中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并能引起聽眾民族審美心理共鳴的流行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風潮及其音樂作品。
這里所說的“民族符號”指的是所有能體現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中國風”分為顯性與隱性兩種,顯性的“中國風”指的是作品中包含有鮮明的民族符號;而隱性的“中國風”指的是作品中雖然沒有鮮明的民族符號,但整個作品卻營造出了一股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而此時,民族審美心理就成了衡量這首作品是否屬于“中國風”的標準。
2.“中國風”民族化創(chuàng)作特點分析
(1)以R&B與Rap曲風為主的音樂旋律―音響形態(tài)層面的特點
“中國風”作品大多采用R&B曲風或Rap說唱,配器與伴奏中常出現民族傳統樂器,以及戲曲音樂的旋律片段。如陶的《susans說》,信樂團的《北京一夜》,黃閱的《折子戲》,周杰倫的《霍元甲》等歌曲,都加入了傳統戲曲唱段;而王力宏的《在梅邊》與《花田錯》雖然沒有直接采用戲曲唱段,可在樂曲的旋律寫作與說唱部分,均使用了與傳統戲曲頗為神似的創(chuàng)作技巧。至于在樂曲的開頭與間奏中加入民族傳統樂器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中國風”作品中更是隨處可見。
(2)古典意象詞語與鮮明民族符號詞語的運用――歌詞內容的特點
“中國風”作品的歌詞主要表現出兩大特點:一是以周杰倫為代表的一派,作品中多使用具備中國古典文學意象的詞匯,來營造傳統文化氛圍。二是依靠歌詞中包含的,具有符號性質的中國傳統文化詞匯來體現作品的民族特色。
①古典意象詞語的運用
在運用具有古典文學意象詞匯進行歌詞創(chuàng)作方面,方文山為周杰倫創(chuàng)作的“中國風”系列作品,可以說是個中翹楚。這些作品,如《東風破》、《發(fā)如雪》、《千里之外》、《臺》、《青花瓷》,無不營造出一股憂傷的情愫,這些恰恰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陰柔傾向不謀而合,從而很容易引起欣賞者民族審美心理的共鳴。
這類作品雖然在詞作中沒有出現具有鮮明民族符號性質的詞語,但仍可以引起欣賞者審美心理的共鳴。關鍵是創(chuàng)作者在其中運用了大量具有傳統文化意象的詞匯。因為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可以見到大量的不斷重復出現而具有某種隱喻和象征意味的意象,在植物方面有:梅、蘭、菊、松、柳、荷、梧桐等;在動物方面有:杜鵑、歸燕、啼猿、鳥雀、馬等等;在天象方面有:日、月、云、風、霜、雨、露、雪以及黃昏、夜色等等;在自然風物方面有:青山、流水、灞橋、荒冢等等;在人事方面有:歸舟、危樓、殘燭、笛聲、美人,等等;這些傳統意象不僅僅是個體情感對外在物象的偶然性投射。而是積淀在一個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集體無意識,是一個民族的心理性格的顯現。
此類的中國風作品,正是在歌詞中大量運用了許多具備中國文學傳統意向的詞語,并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觸覺意象與聽覺意象,使作品顯現出濃郁的傳統文化的氛圍,以便從民族審美心理的角度,贏得欣賞者對作品民族特性的認可。
②帶有符號性意義的傳統文化詞匯的使用
除了運用傳統意象創(chuàng)作手法使作品顯現出民族特性之外,“中國風”歌詞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運用具有代表性的,在社會中認知率較高的傳統文化詞語,作為一種民族符號來使作品體現出民族特色。
該類作品例如,陶的《孫子兵法》、《討厭紅樓夢》;林俊杰的《曹操》、《江南》;吳克群的《將軍令》、《老子說》;胡彥斌的《皇帝》、《葬英雄》;后弦的《西廂》;SHE的《十面埋伏》、《金鐘罩鐵布衫》;周杰倫的《本草綱目》、《亂舞春秋》、《霍元甲》、《四面楚歌》;Tank的《三國戀》;江凱文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紅豆》;華少羿的《梨園英雄》,伊能靜的《念奴嬌》等。這些具有符號性的詞匯,一經出現便會很輕易的引起欣賞者民族審美心理的回應。
(3)多元表演方式與多重社會因素干預―行為層面的特點
①操作行為層面的特點
“中國風”作品在操作行為方面,常采用說唱、戲曲唱腔、自由轉音等演唱方式,賦予表演者較大的自由發(fā)揮的空間,這一特點主要是受R&B與Rap曲風的影響。
②文化參與行為層面的特點
在文化層參與行為層面,對“中國風”的形成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流行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的不間斷嘗試,政府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扶持,以及音樂界的跨界創(chuàng)作與演出這三個方面。
伴隨著音樂領域跨界風的盛行,人們的音樂創(chuàng)作觀念變的更為開放與多元,民族文化元素與西方現代流行音樂與科技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開始被越來越多的音樂人所使用和關注。正是在這樣的一種社會背景下,流行音樂界的“中國風”終于找到了得以廣闊發(fā)展的文化空間。
3.“中國風模式”分析
“中國風模式”主要指興起于2005年,由流行音樂民族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作品的民族特色以及影響這一時期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的文化環(huán)境等諸要素所構成的一個較為穩(wěn)定且相互作用的體系。
“中國風模式”的構成要素如下。
(1)音樂作品形態(tài)方面大量民族符號的運用。這些符號可以是具體的,如民族樂器、戲曲旋律、傳統民間故事、文學經典、繞口令等等。也可以是抽象的,這主要體現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意象內涵的詞語或畫面,這就有可能讓欣賞者從審美心理的角度,產生對作品體現出的民族精神的認可。
(2)“中國風模式”下流行音樂作品在音樂風格方面,主要以R&B與Rap曲風為主,并在此基礎上融合了多種形式的民族傳統文化元素。
(3)“中國風”代表作品的演唱者與表演者往往是同一個人,而且他們在創(chuàng)作觀念上,都表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追求和喜愛。
(4)整個音樂界出現的跨界與多種音樂元素相互融合與碰撞是“中國風模式”所依托并對“中國風”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的音樂創(chuàng)作背景。
“中國風模式”各要素間的結合方式表現為:在音樂界多元音樂元素“混搭”創(chuàng)作風潮的影響下,華語樂壇的一批新生代“唱作”(集音樂詞曲創(chuàng)作與音樂演唱于一身)歌手,開始把流行的、時尚的元素,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進行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作,該類流行音樂民族化作品,主要以R&B與Rap曲風為主,并依靠作品中大量的民族符號來體現其民族特色。
在“中國風模式”中,東西方音樂元素有機結合的方式,主要體現為在西方流行音樂的基礎上,融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其作品民族特色大多通過鮮明的民族符號得以體現,或是綜合運用視覺意象、聽覺意象以及傳統詩詞所代表的文學意象來獲得欣賞者審美心理的認可。并且,在“中國風”盛行之前,政府部門出臺的一系列對民族音樂的保護政策也同樣對“中國風模式”的最終形成產生了影響。正是由于社會主流意識的干預,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者才會在自覺不自覺中對傳統文化產生創(chuàng)作上的偏好。
除了主流社會意識的影響,“中國風”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對傳統文化也充滿了興趣。例如,王力宏在談到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時說:“我還在研究中文說唱,因為很多英文說唱轉換成中文后,感覺怪怪的,就像直譯的東西一樣。Hip-pop、Rap的東西很吸引我,阿姆的詞我研究的很多,英文中很多精巧的押韻,非常密集,甚至每一個詞都帶韻,中文根本做不到,這是種很新鮮的聽覺。Hip-pop和R&B整體感覺很重要,每年黑人音樂里,都會有些破壞語言規(guī)則的生詞冒出來,中國也該這樣,不但聽覺很新奇,而且后來都變成了俚語,我在唱Hip-pop和R&B時試著融入很多中國的神韻和內涵。”
此外,“中國風模式”作品隨著音樂電視的發(fā)展,還表現出另一種特征,就是在音樂電視的畫面中出現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視覺意象,從而在作品本身并不具備民族符號的情況下,通過音樂電視呈現的視覺意象,為作品增添民族特色。這是其它兩種模式的音樂作品所不具備的,同時也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中國流行音樂民族化產生影響的一個方面。
三、小結
“中國風”可以說是流行音樂界民族化創(chuàng)作的一次集中爆發(fā),也是中國流行音樂發(fā)展到2003年之后,受社會文化環(huán)境影響下的一次主動選擇,之所以說是主動選擇,是因為,流行音樂發(fā)展到2003年,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唱片市場,進入了一個低潮的調整期,好的被大家記住的經典歌曲少之又少,唱片的賣點更多的轉移到了音樂之外,這當然有商業(yè)運作的原因,但同時也顯示出了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作又走入了一個瓶頸,此時,受國際樂壇“世界音樂”流行的影響,加上國家政府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扶持與關注,以及2004年中國在奧運會上的精彩表現,使得民族意識在音樂界重新燃起了力量。而流行音樂也在這種大的文化環(huán)境的驅使下,開始了把西方流行元素與科技同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相結合的探索。
參考文獻:
關鍵詞:跨界音樂 融合 價值觀
跨界音樂也稱混合音樂,是指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音樂風格交融在一起的音樂形式。它的誕生為不同的音樂形態(tài)、不同的音樂風格的結合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為大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跨界音樂的含義可分為兩層:廣義上泛指任何幾種音樂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音樂,狹義上則單純指古典音樂與通俗音樂相交融的古典跨界音樂,它是跨界音樂中最流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音樂形式。跨界音樂的歷史時間不長,但是它符合社會多元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和人們審美需求的多樣化的要求,深受大眾的關注和喜愛,在世界樂壇上有著很強的影響力。
1 跨界音樂的起源和定義
跨界音樂的產生比較晚,大約起源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現于美國。它的產生與音樂排行榜有關,一張新唱片登榜在不同類別的音樂排行榜上即被認為是某種意義上的音樂形式的交叉,成為跨辦音樂的原始模型。伴隨著這種發(fā)展趨勢,出現了許多跨界音樂人,如古典辣妹組合、神秘園組合、莎拉.布萊曼、馬友友、陳美等等。上世紀90年代,跨界音樂在中國逐漸興起,女子十二樂坊的二胡演繹、刀郎的老歌新唱、西洋器樂伴奏在中國傳統戲劇中的使用等等正成為一種新銳時尚的生活態(tài)度和審美方式,跨界音樂在中國的藝術領域獲得了更新的詮釋。
音樂和音樂家的跨界現象發(fā)展到今天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如何給跨界音樂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根據查看的相關資料以及所聽到的跨界音樂,筆者總結為在廣義上是指不種類、不同形態(tài)、不同風格的音樂相融合的一種藝術形式,在狹義上是指古典音樂元素與流行音樂元素的相互交織、結合的藝術形態(tài)?!巴ㄋ椎卣f就是將不同領域的歌唱方法、演奏方法根據需要改編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由多種音樂元素混合而成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歡迎”。[1]
2 跨界音樂的特點
(1)跨界方式具有廣泛性性和多樣性。常見的有移植、改編、引用等。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就是在古今中外、東西南北、雅俗文野、激進保守和樂內樂外之間的縱橫馳騁、自由跨越。如中國作曲家周文中用古琴曲作為藍本,用西洋的室內樂的編制來呈現的《漁歌》。
(2)跨界音樂人大都具有深厚的古典音樂修養(yǎng)??缃缫魳啡舜蠖籍厴I(yè)于專業(yè)的音樂學院或受到過名師指點,這是由跨界音樂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跨界音樂脫胎于古典音樂,跨界音樂人必須有堅實的古典音樂基礎,才能駕馭這些作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變化創(chuàng)新。
(3)跨界音樂是一種嫁接,更是一種發(fā)展。[2] 跨界音樂由多種音樂形式融合而成,既不同于母本,又繼承了母本的優(yōu)點,是一種突破和創(chuàng)新。我們在以看到跨界音樂以打破傳統、運用時尚元素和現代技術、融合多態(tài)風格的面孔吸引了更多不同層次的聽眾,形成了新的音樂演繹手法和演出方式組合。
3 跨界音樂的分類
(1)用古典音樂的演唱方式表現流行音樂。如“華人世界第一男中音”的廖昌永用在專輯《情釋》通過翻唱王菲的《紅豆》、那英的《征服》、迪克牛仔的《有多少愛可以重來》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讓古典音樂走近聽眾、走向市場作出了積極嘗試。
(2)用流行音樂的方式演繹古典音樂。
以古典的弦樂四重奏組合“古典辣妹”為代表,“用流行音樂的形式和現代化的演出方式打破音樂的界限,將古典音樂的精粹與世界各地的聲音和節(jié)奏互相結合,實現音樂的大同,把不被大多數人涉足的古典音樂展現出全新的概念?!?/p>
(3)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的交織融合。英俊瀟灑、實力唱將IL DIVO(美聲男伶)為大家充分展示了這一跨辦界音樂類型。他們的音樂把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在音樂界可謂是獨樹一幟。
(4)民族與古典相整合的中國特色的跨界音樂。在這一跨界音樂形式中,譚盾的《地圖》極具代表性。他將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樂與現場交響樂融為一體,為我們呈現了一場傳統與現代、時間與空間連接在一起的跨界音樂盛宴。
4跨界音樂產生和存在的必然性
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跨界音樂能夠長期存在并迅速發(fā)展,一定有它的必然性。
首先,跨界音樂的產生和發(fā)展符合欣賞者價值觀和審美需求。人們傳統的價值觀認為,古典音樂等于高雅藝術,是上層社會的欣賞特權,欣賞古典音樂意味著高雅的品味和高貴的身份和地位。跨界音樂則化解了人們想顯示自身的高雅品味卻又缺乏對古典音樂的理解之間的矛盾,跨界音樂通俗易懂的特征使受眾不同程度地產生“藝術修養(yǎng)較高”的自我認定,體現了受眾的價值觀。另外,接受群體審美需求的多樣化導致了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的多樣化,而吸收古典音樂元素則為多元化的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厚了創(chuàng)作母體,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從波切利與莎拉.布萊曼在中國演出獲得的巨大成功右以看出,多元文化更加受到現代社會人們的喜愛??缃缫魳匪囆g正是滿足了觀眾對古典、民族與現代等多重文化因素的需求,才受到人們廣泛的歡迎和贊譽。同時,對青少年來說,欣賞跨界音樂也是一種時尚,正如何曉兵教授所說:“流行音樂的低齡消費群體真正想購買的,并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音樂,而是以某種熱門音樂為載體的時尚生活方式”。[3]
其次,跨界音樂的內涵在于融合和創(chuàng)新。在各種音樂元素通過自我調節(jié)融合在一起的基礎上,結合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的更新與超越,從而使其表現力更加豐富,更具廣度和深度。
第三,跨界音樂所蘊含的文化內容是跨界音樂長久發(fā)展和生存的基石??缃缫魳肥且粋€極具包容性的概念,它所包含的音樂因素比世界上任何一種類型的音樂都要豐富,它應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極大的發(fā)展?jié)摿?。無論是不同民族或不同風格或是古典與流行、嚴肅與通俗的音樂都能為跨界所用,并賦予原形式以新形象,從而更加鮮活、更具有時代感、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第四,經濟發(fā)展、商業(yè)利益是跨界音樂發(fā)展的又一驅動。企業(yè)的營銷宣傳、演藝公司的商業(yè)演出往往會選擇社會上正在流行或已經出現流行趨勢的音樂形式,這無疑使跨界音樂成為被選擇的對象并被進一步推動發(fā)展。一些作曲家、演奏家、音樂人也會通過不同的方式嘗試對古典音樂的改編,以達到名利雙收的目的。這些低成本、高效益和廣受歡迎的跨界形式便成了古典音樂延續(xù)和重構的載體。
5跨界音樂未來發(fā)展的展望
一、開設高校流行音樂課程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高校音樂課程教學的必然需要
高校音樂課程教學長期在固有的模式當中開展,以傳統音樂和古典音樂為主體教學內容。流行音樂只是新加入到高校音樂課程當中的內容。隨著社會流行文化的發(fā)展與轉變,網絡及多種媒體形式的普及應用,學生的文化視野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傳統形式的高校音樂教學很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高校音樂課程教學多元化已經成為必然的發(fā)展趨勢。流行音樂由于通俗易懂、能夠直擊內心情感的文化形式,能夠滿足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心理訴求。我們不能否認傳統音樂和古典音樂的藝術價值,但也不可輕視流行音樂的重要性。在高校音樂課程教學當中,流行音樂形式的引入,與民族、古典共同形成完整的音樂體系,使高校音樂課程更加全面。流行音樂的融入,為高校音樂教學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對音樂教學的開展有著積極影響。開設高校流行音樂課程,是高校音樂課程教學的必然需要。
(二)社會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
近年來,流行音樂蓬勃發(fā)展,受到大眾的歡迎和喜愛,成為重要的社會流行文化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引領著社會文化的潮流。流行音樂的快速,發(fā)展,多種流行音樂形式也逐漸被大眾所熟知,是社會文化多元化共存發(fā)展的重要體現。流行音樂文化對于年輕大學生有著極大的影響,流行音樂也逐漸深入到高校校園當中。高校校園舉辦的歌唱比賽、校園樂隊、音樂文化節(jié)都是社會流行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的最好體現。社會流行文化呈現多元化的發(fā)展,但是需要積極理性的對待。對流行文化要有爭取的認識,流行音樂同樣也是如此。高校流行音樂課程教育的開展,對學生予以正確的引導。提升其鑒賞力和判斷力,能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流行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吸取社會文化當中的精華,以完善和豐富校園文化,為流行音樂課程教學的開展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氛圍,極大滿足了社會文化的發(fā)展需要。
二、高校流行音樂課程教學現狀
(一)缺乏特色
流行音樂在高校音樂教學當中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缺乏特色,簡單的幾首流行歌曲以及流行樂器的演奏是不足以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流行音樂的內容。高校音樂教學與流行音樂文化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流行音樂文化的引入,極大的豐富了高校音樂課程教學的內容。而高校音樂教學開展,對流行音樂的發(fā)展與傳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校流行音樂教學當中卻沒能體現出來。過于單一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往往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對于流行音樂的學習有著很高的熱情,但是對于音樂課卻缺乏興趣。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高校流行音樂教學缺乏特色,吸引力不足,沒有將流行音樂的魅力充分表達。流行音樂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對流行音樂的鑒賞能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流行音樂。但是在流行音樂教學當中,缺乏鮮明的特色,教學與流行音樂的聯系不夠,失去了流行音樂本來的特色。
(二)師生的分歧和矛盾
通過對多所高等院校進行研究調查,以南京師范大學為例,針對該校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樣本共計400份,問題包括對音樂的喜愛程度、對于音樂課的喜愛程度以及對音樂課的看法。這四百名同學當中喜歡音樂的占了91%,而喜歡音樂課的人數只有18%,90%以上的學生認為音樂應該改革創(chuàng)新。另一張問卷則是針對高校所開設的音樂課程比例,傳統音樂和古典音樂占據了80%以上,而流行音樂只占了不到10%。而更多的學生更喜歡流行音樂,而教師著重于傳統音樂和古典音樂,成為了當前高校音樂教育的普遍現象。在高校音樂教學當中,任課教師與學生對流行音樂的理解和認識存在有很大的差異。長期以來,高校音樂都著重致力于傳統音樂和古典音樂的研究和教學,對于流行音樂的關注度不夠,還有一部分教師將流行音樂看做為“非主流”音樂。對于高校學生來說,與傳統法音樂和古典音樂相比,流行音樂更受歡迎和喜愛。教師與學生就會產生一定的分歧和矛盾。教師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進行流行音樂教學,很難得到學生的認可。這樣的教學方法很難滿足學生對于流行音樂學習的需要,學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興趣自然會下降,流行音樂很難達到理想中的效果。教師應該正確認識流行音樂的內涵,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并盡量予以滿足。流行音樂教學目的不完全是教會學生技能和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流行音樂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是非常重要的。師生之間要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為流行音樂課程教學的順利展開有著積極的影響。
三、高校流行音樂課程教學實踐
(一)正確認識流行音樂
在高校流行音樂課程教學當中,需要教師的努力以及學生的配合。教師應該正確認識流行音樂在高校音樂音樂教育當中的重要作用,一部分教師則需要放下對于流行音樂的“偏見”。而學生需要對流行音樂正確的認識和理解,不盲目追求。高校音樂教多元化發(fā)展,流行音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高校音樂教育當中,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以及民族音樂一樣,以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和審美能力為教學目標。流行音樂有著多種形式和風格,包括搖滾樂、爵士樂、布魯斯、Rap、Hip-Hop、R&B等。結合當前流行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形勢,我國的流行音樂形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得到了極大的拓展。隨著拉丁、爵士等西方音樂元素被人們所熟知,在流行音樂教學當中,有效開拓了學生的音樂視野。流行音樂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并不是通過簡單的聽幾首歌曲、演奏幾種樂器就能理解掌握的。流行音樂在高校音樂教學當中的融入,需要教會學生對音樂的判斷力。正是由于流行音樂的多種風格和多種形式,其中一部分流行音樂的藝術性單薄,藝術價值不高,但同樣也包括具有很高藝術價值,被稱作經典的作品,這就需要學生正確的鑒別與判斷,從中獲得有價值的流行音樂知識。高校流行音樂課程教學,是一種傳播和推廣的途徑。流行音樂之所以受到歡迎,因其擁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能夠觸碰到人的情感。而高校流行音樂課堂教學則是將流行音樂的魅力充分的發(fā)揮出來。學生能夠真正的理解流行音樂,并能夠在歌曲的演唱以及樂器的演奏當中將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充分的進行表達,打破所謂線條、技巧的限制,不能將流行音樂教學固定在某一種模式當中,流行音樂就失去了其本來的藝術魅力。在高校流行音樂課程教學當中,擺正流行音樂的位置,正確的認識和了解,滿足流行音樂普及以及高校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建立別具特色的流行音樂教學課堂。
(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
高校音樂教學模式過于單一,課堂氛圍枯燥學生對于音樂課缺乏熱情。流行音樂課程的開設,將受到學生歡迎和喜愛的音樂形式引入到音樂教學當中,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課堂教學的氣氛。流行音樂課程教學需要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以更加靈活、輕松的形式來展開。教師從自身做起,活躍課堂氣氛,以唱歌、跳舞以及演奏的多種形式,向學生講解流行音樂知識,而不是將音樂課變?yōu)殍b賞課。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的表現自己,通過學生演唱的流行歌曲,能夠有效掌握學生的音樂水平以及音樂方面的興趣。增進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彼此了解所喜歡的音樂形式和作品。在溝通的過程中,學生的流行音樂知識會得以有效的豐富。隨著流行音樂課程教學的深入進行,許多高校的音樂教學模式得到了改革創(chuàng)新,以一種全新的形式進行音樂教學音樂文化節(jié)、校園歌唱比賽都是在流行音樂課程教學的基礎上的衍生活動。給予學生表演的舞臺,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能夠在表演當中懂得將流行音樂的魅力充分的表現出來,將流行音樂作為情感傳播的重要媒介,學生對流行音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
在高校音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基礎之上,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當前流行音樂的傳播媒介有了極大的拓展,網絡以及多種媒體形式都是流行音樂傳播推廣的新途徑。在高校流行音樂課程教學當中,需要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給流行音樂作品的演繹增加新的元素,以滿足當前高校大學生的需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網羅國內外多種形式不同風格的流行音樂作品,并將其作為流行音樂教學的內容,使學生了解更加豐富的流行音樂知識。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將流行音樂更加生動的呈現出來,在教學當中營造與流行音樂相符合環(huán)境氣氛,從中體會音樂所表達情感,使學生能夠對流行音樂文化有著更加深入的理解。
(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流行音樂的理解和學習,需要對音樂的情感表達予以把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流行音樂情感表達的方式代表了音樂的風格。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夠使其更好的對流行音樂進行理解。通過情感體驗,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除了對流行歌曲進行欣賞以外,可以結合影視視頻當中的流行音樂元素進行體會和理解。對電影《泰坦尼克號》背景音樂《我心永恒》進行鑒賞,從電影人物的情感角度出發(fā),感受災難之后的生離死別,以及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愛情。正是由于這首歌曲在情感表達方面有著獨到之處,能夠給人帶來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我心永恒》已經成為流行音樂史上的經典。由此可見,對于好的音樂作品,能夠從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反之,通過情感體驗,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流行音樂作品。
四、結語
關鍵詞:流行音樂;中學音樂教學;應用
G633.951
對于中學生而言,音樂是最為喜歡的課程之一,與中學生的日常生活興趣存在著很大的關系,大部分學生都對音樂情有獨鐘。在中學音樂教學階段,教師應根據中學生的音樂興趣、喜歡音樂的類型來優(yōu)化音樂教學,將流行音樂應用到教學之中,將現代流行音樂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與元素,利于調動學生對音樂學科的學習興趣,利于教學實效性的實現??梢姡谥袑W音樂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成為正確的選擇。
一、流行音樂在中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流行音樂是一種比較通俗易懂、易流傳與發(fā)展的音樂表現形式,具有即興、時尚、娛樂等特點,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調味品,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輕人,其對流行音樂的熱忱是毋庸置疑的。通過對中學生音樂興趣調查,了解到有九成以上的學生都對流行音樂具有很高的興趣,甚至很多學生具有很高的音樂天賦[1]。為提高中學音樂教學質量,教師應結合中學生的興趣,將流行應用搬到課堂,也就是將學生的音樂興趣搬到課堂中,能讓學生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做好流行音樂良好導入,是對教師的一項重大的挑戰(zhàn)。
將流行音樂應用到中學音樂教學中,利于實現對學生審美情趣、音樂興趣的培養(yǎng),能讓學生產生音樂學習的動力,不會讓學生產生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能在輕松、活躍、興奮的狀態(tài)下達到音樂教學的效果,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進而提高中學音樂教學質量。由此可見,將流行音樂應用到中學音樂教學中具有諸多的優(yōu)勢和作用,其價值意義是不容忽視的[2]。
二、流行音樂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科學選擇流行音樂作品
在中學音樂教學中融入流行音樂,若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前期對音樂作品的選擇很是關鍵,合適的音樂作品能達到重要的教學目標。為此,教師必須及時掌握學生對流行音樂的興趣特點以及風格類型,科學選擇流行音樂作品,才能讓學生接受此音樂教學風格,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F下,最具人氣的流行歌手很多,如周杰倫、蔡依林、羅志祥、陳奕迅等,成為時下中學生最為喜愛的歌手,將其經典的作品應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定能達到吸引學生的效果,符合中學生的音樂欣賞風格,利于音樂教學的進一步開展。除了學生的興趣外,教師還要對歌曲類型、風格進行選擇,選擇積極向上、鼓舞人心的歌曲,能將積極的元素傳遞給學生。例如,若想激勵學生努力學習,激發(fā)學生自信心,可選擇零點樂隊的《我相信》;若選擇具有青春活力的歌曲,可選擇魏晨的《夢的怒放》;若端正學生態(tài)度,摒棄網絡霸凌的歌曲,可選擇羅志祥的《夠了》,積極將正能量傳遞給學生,對學生的成長意義非凡。此外,也有一部分學生對民族風的流行歌曲具有高度的興趣,如《套馬桿》、《山歌好比春江水》等。
2.以流行音樂為資源,豐富教學模式
在中學音樂教學中,音樂類型主要以流行音樂、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三種為主。現如今,我國的音樂事業(yè)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新一代的青年人對流行音樂具有高度的興趣,其獨特的魅力,讓中學生為其折服。為了提高中學音樂教學的實效性,應將流行音樂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烘托更為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利于音樂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應將傳統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以流行音樂為突破口,先利用多媒體播放莫扎特的音樂作品,然后播放SHE的《不想長大》,《不想長大》這首歌曲中副歌的旋律是采用的莫札特知名的第40號交響曲的主題,再加上管弦樂的編曲,使得整首歌曲變得更為古典、華麗。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兩個作品的共同點來開展音樂教學活動,以流行歌曲為教學材料,會讓學生以快樂、興奮的狀態(tài)來參與教學,利于中學音樂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3.積極開展音樂實踐活動
在中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為了提高中學音樂教學質量,應積極開展音樂實踐類活動,舉辦校內流行歌曲大賽,定能吸引大量的學生前來報名。通過音樂歌唱比賽的開展,學生會為了獲得更好的名次而努力唱歌、學歌,在不斷練習與接觸音樂的過程中,再加之教師的輔導,能使得學生的音樂功底進步更快,真正的吸收與感悟音樂的魅力和內涵,是音樂教學開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與此同時,為了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應開展原創(chuàng)歌曲大賽,能激勵學生去學習音樂知識點[3],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音樂作品,提高成就感,進而更為認真的投入到音樂學習之中。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達到理想的音樂教學效果,將現代的流行元素融入其中,將流行音樂應用其中,制定科學音樂教學方案,能大大激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符合中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可將流行歌曲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積極開展音樂文化活動,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逐漸提升學生的音匪匱,也能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利于中學生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蔣邦飛. 如何發(fā)揮流行音樂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最大功能[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07:164-165.
【關鍵詞】跨界;界定;古典鋼琴音樂;流行鋼琴音樂
一、關于界定
“界定”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意思為:劃定界限,確定所屬范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概念?!翱缃缫魳贰边@一概念的使用最早起源于大約半世紀以前的美國樂壇。本文所講的“跨界鋼琴音樂”是“跨界音樂”中的一種,或者說是由最早的聲樂上的跨界現象延伸到鋼琴音樂上。在音樂中的“跨界”不是指地理中所說的領土、領空范圍中的界限,而是指音樂中各種音樂元素、類型分類過后的由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的相互滲透。
二、“跨界鋼琴音樂”的一個前提
跨界鋼琴音樂必需要有一個前提——鋼琴音樂的界限。只有有了界限才有跨界這一詞可談。在音樂中的各種界限都是我們將音樂進行的分類。鋼琴音樂中的分類是多樣的,根據不同的分類方向可以分為各種不同的類別,通常我們按時間順序分為:
早期鍵盤音樂,1709年意大利人巴爾托洛奧﹒克里斯托福里(Bartolomeo Cristofori)制造出第一架鋼琴標志著鋼琴時代的到來,直至以后的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鋼琴音樂。1600——1750年音樂開始進入了巴羅克時期。這時的鋼琴音樂與當時的建筑以及美術等審美一致,以豪華、絢麗、帶有很強的裝飾性為主要特點。1750——1820年鋼琴音樂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具有平衡、清晰、嚴謹、有節(jié)制等特點。1820——1900年鋼琴的浪漫主義時期所表現的鋼琴音樂特點是過分華麗、充滿戲劇性的對比色彩、注重感情的表達。印象主義時期大約是在1880---1930間,在音樂表現上通過和聲與音色喚起人們的感官印象,從而表現出模糊的意象。在鋼琴音樂上通常是通過弱音踏板使顫動的和聲與音色飄浮在空間。進入20世紀后,音樂的表現不再是那么統一,而是每個作曲家都有自己的一種表現音樂思想。
這種按時間進行順序進行分類的統稱為古典音樂,與古典音樂相對應的是流行音樂。鋼琴流行音樂中以爵士音樂及情調音樂為多。
鋼琴爵士音樂具有一定的即興演奏性,但也有較多的是通過一些已有的樂曲為題材進行改編的。在節(jié)奏方面大量運用切分音節(jié)奏,長期或連續(xù)地打破原有按小節(jié)劃分的強拍,表現得極其復雜。鋼琴情調音樂以理查德﹒克萊德曼為代表,通常作為一種背景音樂。
有了這些分類,才有了界限,有了各種各樣的界限才能夠去談“跨界”音樂。從宏觀上看,在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這兩大音樂藝術流派之間的跨界,從微觀上看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在各自的內部各種不同的時期及不同類型之間也是可以跨界的。從演奏上看,這種跨界可以是一種技術上的跨界,即某一演奏者可以以自身的高超的演奏技術來演奏不同類型的鋼琴音樂,也可以是演奏者在演奏某一首鋼琴曲,一首鋼琴曲的演奏效果和技巧已經超越了這兩種或多種風格和技巧,以達到兩種或多種風格和技巧的大融合,從而能夠形成一種新的風格與技巧。如理查德·克萊德曼最初是演奏古典音樂的,后來轉入了流行音樂。作為一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他能夠自由地行走于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之間,同時他又能以自己高超的技術以流行音樂為表現形式地來演奏古典音樂(如致愛麗絲),從而行成了自己獨特的一種超越于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演奏風格。
三、跨界音樂與拼貼音樂的異同
拼貼音樂,是把完全不同的作曲家、流派和風格等音樂粘合在一起,使其作品中“引用的材料的時空跨度和對比度等方面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i,這種音樂通過解構和重組對傳統音樂進行新的解釋,建立起新的意義??缃缫魳放c拼貼音樂常被人誤認為是相等的,雖然兩者有相類似的地方,但兩者還是不同的。
拼貼音樂與跨界音樂的共同點:它們都是由多種風格多種音樂元素進行的一種融合物,都具有復雜性。這種融合可以是多樣的,如各個時間段的不同,各種流派的不同,各種風格的不同,各種類型的不同等內部的融合(巴羅克時期鋼琴音樂與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音樂)及外部的融合(情調鋼琴音樂與古典主義時期的鋼琴音樂)。
拼貼音樂與跨界音樂的不同點:兩者的組合程度不同,拼貼音樂是要將所要組成的各種音樂元素做出最大程度的對比,所講究的是各種元素的不同,是一種對抗與分離狀態(tài),而跨界音樂與之相反,它所要求的是將各種音樂元素做最大的融合,這包括技術的融合和音色的融合,是一種多合一的狀態(tài)。兩者的組合形式也不同,拼貼音樂具有板塊性或局部性,在一段時間內所表現的是某種固定的音樂元素或風格或流派,而每一個板塊都可以單獨作為一個整體,跨界音樂由于各種元素或風格的融合從而具有統一性,整體性。
四、對“跨界鋼琴音樂”研究的意義
“跨界鋼琴音樂”是新音樂中的一個小門類,對于新音樂的研究已是音樂學研究的重點問題,2011年5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現代音樂節(jié)上專門就“中國新音樂的現狀和未來”進行了研討,在本次研討會上將“跨界”作為一個重要議程。“跨界音樂”已是音樂發(fā)展到今天不可回避的研究對象,它是音樂向前發(fā)展中尋找突破的一個徘徊時期。
對“跨界鋼琴音樂”的研究具有科學與實踐意義??茖W意義:在當代人類社會中,各行各業(yè)和人類的需求都趨向于一種全新的社會化現象發(fā)展——跨界。作為人類不可缺少的音樂文化,當然也同時向著多元化的跨界現象發(fā)展。這是一種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哲學告訴我們,任何一種事物都不可能孤立而單一地出現,它都是依靠于其它事物,而同時去發(fā)展。社會是發(fā)展中的社會,音樂也是發(fā)展中的音樂,要想音樂有所發(fā)展,如果只靠音樂中的某一單一現象或某一單一元素來發(fā)展音樂,那是不可能的。從音樂發(fā)展趨勢與長遠的價值來看,音樂只有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學習,才能夠有未來,有長遠的發(fā)展,有更好的音樂。本文所講述的是樂器之王——鋼琴音樂的跨界,這對鋼琴音樂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具有很大價值。
實踐意義:鋼琴的跨界現象將鋼琴音樂進行了內部融合,從而使得鋼琴音樂大眾化。通過跨界中的鋼琴音樂,將帶動人們去接受不同的鋼琴音樂,同時也使人們去慢慢了解不同的鋼琴音樂,從這個角度來說,跨界鋼琴音樂對于聽眾起到了一個過度和大融合的作用。那么對于演奏都來說,演奏跨界鋼琴音樂是一種新的挑戰(zhàn),在挑戰(zhàn)的同時,演奏者也可以不斷提高自己,從而尋找到更高,更新的自身要求。作為一個對鋼琴音樂跨界研究者來說,對這一現象的研究是必要的。通過研究這種現象的發(fā)展方向與趨勢,才能夠提高我們自身的研究水平和演奏水平,才能夠在今后的鋼琴音樂理論發(fā)展中不斷提高和尋找到新的觀點。
注釋:
i 沈旋 谷文嫻 陶辛 《西方音樂史簡編》 上海音樂出版社 1995年 472頁
【參考資料】
[1]《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Z].英國麥克蘭公司出版,2000.
[2]雷金納德,史密斯.布林德爾.新音樂—1945年以來的先鋒派[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3]張式谷.西方鋼琴音樂概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4]宋學軍,王小夕.中國新音樂的現狀和未來——2011北京現代音樂節(jié)·中國美育論壇之新音樂跨界論壇綜述[J].人民音樂,2011(8).
流行音樂是臺灣普及文化極重要的一環(huán)。在90年代之前,此地學術界對臺灣流行音樂從來少予重視。只有偶然出現在大學學生刊物的一二文章,會論及流行音樂。因為學術界的一大部分學者認為,流行音樂不嚴肅,也不是藝術,不像正統音樂具有研究價值。本人認為,流行音樂雖然具有娛樂性,但是據蒙特利爾大學音樂系主任菲立德嘉的統計,現代人每天平均有三個半小時會和音樂接觸,而接觸的又大部份是流行音樂。單從比重來看,已經具有研究價值。
1910年前后,留聲機由日本引入臺灣。由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殊原因,臺灣流行音樂融匯了中國、日本、美國等多元文化的元素而發(fā)展起來。其中包括了臺灣本土的傳統民謠、上?!皶r代曲”、日本歌曲、英文歌曲等。
臺灣傳統民謠是體現臺灣風土人情、社會變化以及生存狀態(tài)的歌謠,是臺灣本土的“原生態(tài)”歌曲。三四十年代,創(chuàng)作民謠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并出現了一大批詞曲作家和新創(chuàng)作的民謠作品。
三四十年代,當上?!皶r代曲”在內地廣泛流行之時,并沒有對臺灣市場造成影響,臺語歌曲在臺灣沒有什么地位,此時的臺灣主要沉浸在臺語歌曲和日語歌曲中。50年代,“時代曲”南遷香港,此后,香港“時代曲”開始在臺灣體現出了重要影響。
在長達50年的“日據時期”,臺灣文化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較大。30年代,日本人為了加深對臺灣的殖民影響,開始在文化上采取行動。由于五六十年代的年輕人曾深受英文歌曲的影響,隨著這一代人的成長,以及他們在流行樂壇中體現出的作用,歐美文化根基在后來的臺灣流行音樂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60年代后期,臺灣流行歌曲雖已崛起,其創(chuàng)作遠遠滯后于發(fā)展速度,很多歌手開始尋求海外發(fā)展,其中日本和香港成為眾多歌手的選擇地。60年代末,臺灣的創(chuàng)作力量開始崛起,出現了一批優(yōu)秀詞曲作者,如莊奴、左宏元、等。隨著原創(chuàng)力量的增加,帶動了一大批本土歌星的走紅,因此,從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臺灣流行音樂逐步崛起,并在華語樂壇體現出它的重要位置。
1975年6月6日,一個名叫楊弦的年輕人在臺北中山堂舉行了一場名為“現代民謠創(chuàng)作演唱會”,在演唱會上,楊弦演唱了8首譜自詩人余光中《白玉苦瓜》詩集中的創(chuàng)作歌曲《鄉(xiāng)愁四韻》、《民歌》等,從而掀起了一場文化尋根運動―“民歌運動”的序幕,引發(fā)了長達十年之久的臺灣流行音樂革命。
80年代,臺灣社會呈現出了巨大活力,各種社會運動非?;钴S,臺灣通過技術引進、勞務輸出、商品交易,使經濟飛速增長,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和香港、新加坡、韓國并駕齊驅。經歷了“民歌運動”的洗禮后,深層的文化思考在流行音樂中日益顯露。
臺灣流行音樂在80年代的基礎上繼續(xù)繁榮發(fā)展,注入新的元素。隨著國際唱片集團先后入駐臺灣,使明星制,偶像制得到進一步深化,流行音樂開始呈現娛樂化傾向。直到90年代末至新世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