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手的康復訓練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制定康復計劃卡:出院時由責任護士為患者評估,根據診斷、受傷部位、手術方式、手術日期、切口愈合情況、患肢末梢血循及出院時的心理狀態(tài)制定康復計劃卡,卡的正面印有醫(yī)院,本科室科主任、護士長、主管醫(yī)生、責任護士的姓名,科室聯系電話及電話隨訪日,并印有科室的服務理念;卡背面由責任護士針對患者的病情制定的具體康復訓練方法及訓練時間,并由責任護士按照卡片上的訓練方法指導患者,使患者掌握各階段功能鍛煉的意義、方法和注意事項,功能鍛煉應遵循個體化、漸進化、全面性三大原則。即使出院后在家中也能自行逐期進行康復鍛煉。
電話隨訪:出院時由責任護士將患者的診斷、手術方式、手術日期、切口愈合情況、家庭住址、電話號碼填寫在電話隨訪登記本上。每周五下午有本組責任組長電話隨訪,詳細了解病人用藥、傷口換藥時間、愈合、患肢感覺血循、外固定及功能康復情況,針對病人狀況指導功能鍛方法。將每次隨訪內容詳細記錄備查,為下次隨訪提供依據。
了解患者傷口情況:電話隨訪時要詢問患者傷口愈合情況,如果傷口有紅腫和分泌物,則要繼續(xù)服用抗炎藥,每隔兩天換藥一次,如果傷口干燥無紅腫可停服抗炎藥,也不需換藥包扎。
了解患肢康復訓練舒適度:詢問患者佩帶外固定有無不適,患肢有無紅腫痛,應根據患者年齡、體質和手術方法不同而靈活掌握,遵循主動與被動相結合,活動幅度從小到大,次數從少到多,患者不感到疲勞為度進行練習,以達到防止關節(jié)功能喪失和肌肉廢用性萎縮。如鍛煉后出現不適或疼痛應及時聯系,防止意外發(fā)生,并進一步調節(jié)功能鍛煉的度和量,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
復診:督促患者出院后一月帶上病歷和出院小結來院復診,并預約好主管醫(yī)生。通過X線了解骨折愈合情況,和醫(yī)生一起觀察功能康復效果,了解出院后康復的情況,指導功能恢復正常的患者按計劃進行康復訓練,對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指導修改康復計劃。
了解患者康復訓練后的心理狀態(tài),康復效果好的要給予鼓勵,有的患者會因為進展緩慢而感到失望失去信心,應使患者認識到功能恢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要堅持鍛煉才能看到康復的效果,以提高康復訓練的興趣。
根據中華醫(yī)學會手外科分會斷肢再植功能評定試用標準,兩組病例中都有完整的隨診記錄,隨診時間為6月~2年,實驗組優(yōu)為58例,表現關節(jié)自主活動與正常相比相差5°~10°指端痛溫覺全部恢復,兩點辨別差3~5mm,日常生活活動均完全自理,均已參加原工作。良為39例,表現關節(jié)自主活動與正常相比相差10°~15°,指端痛溫覺大部分恢復,兩點辨別差5~8mm,日常生活活動均基本自理,已參加較輕的工作。
【關鍵詞】 低視力; 視覺康復訓練; 兒童; 視力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vision of low vision children.Method:A total of 72 low vision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from January 2015 to September 2016,3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with routine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developed individualized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lan and implemented the relevant training strategy.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as observed.Result: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visual acuit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0.05-0.09(11.11%) and 0.10-0.29(30.56%)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33.33% and 47.22%(P
【Key words】 Low vision;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hildren; Vi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Dongguan,Dongguan 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36
低力(low vision,LV)是一種兒童常見的眼部疾病,該病病因復雜,主要包括先天性眼球震顫合并屈光不正、高度復性近視散光、視神經萎縮中度遠視等,此外先天性青光眼術后、先天性白內障術后患兒在一段時間內也屬于低視力范疇[1-2]。低視力患兒存在明顯視覺損失,這對兒童正常生長發(fā)育影響較大,因而需盡可能的改善患兒視力。視覺康復訓練是低視力治療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改善患兒視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選擇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間在本院就診的72例低視力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視覺康復訓練方法和效果進行了分析,旨在總結一套高效的視覺康復訓練方法?,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間在本院就診的72例低視力兒童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6例。納入標準:患兒雙眼中好眼的最佳矯正視力≥0.05且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性視覺康復訓練,觀察組患兒均編制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計劃,并實施相關訓練策略如下:
1.2.1 設計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計劃 訓練前收集患兒相關病歷資料,詢問家屬患兒視覺活動、日常生活特點和障礙問題,并與患兒交流溝通,了解患兒性格特征,與相關醫(yī)師共同協(xié)商,編制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計劃。計劃制定后,向患兒家屬講解,及時調整計劃,滿足家屬的相關需求。
1.2.2 心理干A和健康教育 為提高家屬和患兒治療依從性,應對患兒和家屬進行相關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采用一對一模式,向家屬介紹患兒的病情、視覺康復訓練安排、家庭護理知識與技能等信息,告知家屬和患兒堅持視覺康復訓練可顯著提高患兒視力,有助于改善患兒預后,獲得家屬和患兒的積極配合;訓練前應觀察患兒心理狀態(tài)變化,出現負性情緒反應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選擇成功案例鼓舞患兒,幫助患兒重塑治療信心。
1.2.3 合理使用助視器 嚴格依據患兒視力,選擇合適的光學或非光學助視器,視覺康復訓練中要求患兒佩戴助視器;同時,設計配套閱讀材料,要求字體從大至小,配合不同訓練階段使用,便于監(jiān)測患兒視力和閱讀能力改善情況[3-4]。
1.2.4 視覺定位能力訓練 選擇兒童感興趣的閱讀圖冊或文字材料,從中選擇某個圖案、字母或文字,讓患兒在材料中找出,訓練患兒快速閱讀能力和閱讀的精準度;指導患兒進行筆畫訓練,從簡單到復雜圖案,讓患兒沿著線條軌跡描紅臨摹,鍛煉患兒頭部運動追蹤能力,提高眼部與手部配合的能力。
1.2.5 視覺記憶能力訓練 讓患兒先觀察房間內陳設,再取走房間內的某個物體,讓患兒回到房間,觀察移走了哪個物體,并描述物體的顏色、形狀和位置,鍛煉患兒的視覺記憶能力[5]。
1.2.6 日常生活技能訓練 帶領兒童在音樂中練習日常生活技能,如刷牙、穿衣服、洗澡、洗手、整理衣物等,積極鼓勵患兒自己完成個人衛(wèi)生清潔等,提高患兒獨立意識和日常生活能力。
1.3 觀察指標 兩組均行視覺康復訓練6個月以上,訓練6個月后檢查患兒視力情況,記錄兩組最佳矯正視力并比較。采用中文版低視力者生活質量量表(Chinese-version low vision quality of life,CLVQOL)評估低視力患兒生活質量情況,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性[6]?;純河柧毲昂蠓謩e進行CLVQOL評估,統(tǒng)計遠視力、調節(jié)能力、閱讀和精細工作、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情況,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評分變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康復訓練前后最佳矯正視力比較 康復訓練后:觀察組視力0.05~0.09和0.10~0.29的比例分別是11.11%和30.5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3.33%和47.22%,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兩組訓練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康復訓練前,觀察組遠視力、閱讀和精細工作、調節(jié)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及總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康復訓練后:兩組遠視力、閱讀和精細工作、調節(jié)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訓練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對于兒童眼部衛(wèi)生問題關注度逐漸提升,而兒童低視力人群也成為眼部疾病研究的重點。低視力直接影響患兒對社會及環(huán)境的正常認知,干擾兒童的各項肢體活動,對于兒童生長發(fā)育負性影響較大,隨著病程延長危害性逐漸增加,甚至導致兒童終生視力損失。故應盡早開始低視力的治療尤其應做好視力康復訓練,并長期堅持改善患兒預后[7]。
與成人低視力相比,兒童視覺經驗較少,缺乏建立起完善視覺記憶,多數患兒意識不到自己存在視覺缺陷,僅使用殘余視力,且部分患兒合并其他生理缺陷,視覺康復訓練難度較大,要求更多且時間更長[5]。根據兒童低視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視覺康復訓練方式,在訓練中遵照兒童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積極改善患兒視覺功能,并注意糾正患兒心理和智力發(fā)育障礙[8-9]。本院針對兒童視覺康復訓練的特點,充分考慮到每個兒童生長發(fā)育的異同,編制了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模式,針對每個兒童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訓練方法,為日后康復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次研究對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模式實踐效果進行了對比試驗,發(fā)現康復訓練后:觀察組視力0.05~0.09(11.11%)和0.10~0.29(30.56%)者顯著低于對照組33.33%和47.22%,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兒童視覺康復訓練開展起來較為困難,尤其是患病年數長、視覺損失大、性格內向的患兒低視力治療和康復訓練難度更大[10]。在實際視覺康復訓練中,應把握兒童低視力的病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根據視障兒童視功能和心理狀況制定合理的訓練方法,不宜刻板的使用標準的視覺康復訓練模式和方法[11-13]。家屬的積極配合和支持是視覺康復訓練成功的基礎,眼科醫(yī)師及護理人員要耐心指導家屬配合視覺康復訓練,并定期評估患兒視覺功能改善效果,告知患兒和家屬已經取得的成果,督促和鼓勵患兒及家屬更好的堅持康復訓練,全面改善視覺功能[14]。本次研究認為個性化視覺康復訓練模式較為適用于現代低視力兒童及家庭,家屬較容易接受和配合治療,在訓練中應先設計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計劃,積極爭取家屬的意見,同時訓練前和訓練中應實施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保證患兒和家屬保持良好的視覺康復訓練熱情。此外應嚴格依據患兒視力,選擇合適的光學或非光學助視器,在視覺康復訓練中合理使用助視器及配套閱讀材料,使視覺康復訓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視覺功能訓練方面,視覺定位能力訓練和視覺記憶能力訓練為主要訓練項目,靈活選擇兒童喜歡的形式進行訓練,提高患兒參與積極性[15-17]。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忽視技能訓練,提高患兒獨立性,提高其生活能力,促進患兒正常行為發(fā)育,并減輕家屬照顧負擔[18]。
綜上所述,低視力兒童視力采取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模式,可有效改善患兒視力,并提高其生活質量,預后良好,值得推廣借鑒。
參考文獻
[1]胡運濤.康復訓練對低視力兒童視覺質量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5,8(7):119-120.
[2]胡甸萍,O建初,王劍鑒,等.康復訓練對高度遠視兒童屈光結構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1,5(2):149-151.
[3]肖婷,張黎.兒童低視力康復概況[J].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15,7(2):45-46.
[4]楊俊芳,陶利娟,漆爭艷,等.低視力兒童應用助視器提高視覺質量的效果及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8(10):63-64.
[5]李桂芹.康復訓練儀在低視力兒童治療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5,5(24):2897-2898.
[6]胡愛蓮,孫葆忱,張旭,等.北京市醫(yī)療機構低視力康復服務狀況調查[J].眼科,2015,10(5):348-351.
[7]邵錦華.康復訓練對兒童低視力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6,8(10):113-114.
[8]覃建.不同類型助視器在視力殘疾學齡兒童康復中的應用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3.
[9]曾素華.家庭護理干預對低視力患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質量的影響[D].廣州: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
[10]曾玉.技能訓練干預對成人低視力患者自我效能、生活質量影響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11]曹紫玄,王萌,陸悅美,等.對我國兒童低視力康復的一些思考[J].中國康復,2015,10(2):149-150.
[12]陳章玲,雷方,陳彬川,等.鄭州市惠濟區(qū)3~6歲兒童盲和低視力流行病學調查[J].眼科新進展,2014,12(5):441-444.
[13]楊媛,黃耀忠,張超,等.臺州市椒江區(qū)幼托機構兒童低視力原因及康復情況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管理,2014,10(2):304-305.
[14]蔣春秀,馬麗華.柳州市學齡前兒童盲和低視力原因分析[J].華夏醫(yī)學,2011,5(2):167-169.
[15]朱文琿,周建華,林先軒,等.低視力兒童的屈光狀態(tài)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5(10):967-969.
[16]鄧岳敏.“殘―醫(yī)―教”一體化低視力兒童康復模式的構建[J].綏化學院學報,2016,5(1):119-123.
[17]林穗智,古衍萍,胡運濤.低視力兒童三位一體綜合康復干預治療臨床數據分析[J].廣州醫(yī)藥,2015,5(1):88-89.
關鍵詞:精細動作訓練;運動發(fā)育遲緩;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9-0241-02
兒童運動發(fā)育遲緩,又稱精神運動發(fā)育遲緩。常用來描述運動或智力技能的落后,達不到正常發(fā)育所要求的內容。兒童多由腦損傷引起[1]。常見的原因有:由圍生期腦損傷引起;由先天缺陷所引致;由遺傳疾病所引致;周圍神經損傷或肌肉系統(tǒng)病變引起;染色體病:如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遺傳性代謝缺陷病等。手部精細動作就是兒童運用手特別是手指訓練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本質就是手、眼、腦的協(xié)調能力。近年來,兒童手部精細動作訓練越發(fā)受重視[2]。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常兒童手部精細動作研究方面,對運動發(fā)育遲緩兒童手部精細動作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從訓練方法入手展開研究,以期為運動發(fā)育遲緩兒童的康復工作者及家長提供幫助。
一、研究對象
小藝,6歲,女,運動發(fā)展遲緩兒童。個子矮小并伴有智力低下、肢體及言語等多重障礙、手部肌肉損傷程度2級,肌張力1級,2015年9月入貴州某特殊教育學校培智班接受教育康復訓練。入校時,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經過近一年的訓練,基本學會如廁等生活自理能力,但其手部的肌力仍比較弱,主要表現在:(1)手腕關節(jié)活動僵硬。(2)對伸、屈、抓、握、捏比較困難。(3)手指很難分開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1.訪談法。此次采用了家庭訪談與班主任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家人和老師以書面填寫的方式了解案例的基本情況、家庭環(huán)境以及障礙程度做一個初步的了解,為后面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2.評估測量法。本次測量采用《手部關節(jié)活動度測量表》用量角器對個案進行測量,康復前測量結果如表1。
3.手部精細動作訓練法。本研究采用手部精細動作訓練法為個案進行精細動作方面的測評與訓練。通過康復教具的使用,鍛煉個案的手指功能的訓練方法。
三、研究目標
1.短期目標。腕部關節(jié)的背伸、掌前臂旋前、旋后能力改善;掌指和指間關節(jié)的屈、伸、屈、抓、握、捏改善;手指分指,合指彎指的靈活性改善。
2.長期目標。手指的內收和外展,拇指屈伸,拇指外展和內收能力改善;能完成拇指與其他指的對指,拇指屈伸;增強患兒自信心。
四、研究訓練教具
此次研究所運用的康復方法為手部精細動作訓練法,教具有:(1)彩紅按摩球(7.5M),主要用來對手指屈伸肌肉進行訓練,也對手掌肌肉進行訓練,增加手部血液循環(huán)。(2)握手棒(插孔訓練),主要是對肱二頭肌,手掌、手指、手腕的肌力訓練,加強外在肌和內在肌訓練。(3)剪刀(剪紙訓練),使用剪刀重點是拇指和食指的用力配合,而拇指、食指在整個手指抓、握、拿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五、研究訓練過程
該訓練每天訓練一次,每次為30分鐘,一個月30天為一個訓練療程。每天30分鐘的訓練過程如表2。
六、研究結果
通過對個案實施為期一個月的手部精細動作訓練。個案的手部關節(jié)活動度有所改善,具體改善程度如表3。
從表3可以看出,個案通過為期一個月的手部精細動作訓練,左右手關節(jié)的活動度在屈曲、伸展、內收、外展方面所有了很大的改善。左手屈曲由原來的30度變?yōu)?0度,右手屈曲有原來的20度變?yōu)?5度。左手的伸展有原來的6度變?yōu)?0度,右手的伸展由原來的5度變?yōu)?度。左手的內收由原來的4度變?yōu)?0度,右手的內收由原來的4度變?yōu)?5度。左手的外展由原來的3度變?yōu)?5度,右手的外展由原來的6度變?yōu)?0度??傮w來看,左右手通過此康復訓練在功能上均有所提高。并且左手的功能恢復比右手的功能恢復更好一些。
通過為期一個月的手部精細動作訓練,該案例的手部關節(jié)各項活動度改善明顯,其心理和智力也有明顯的發(fā)展。由此可以看出循序漸進的手部精細動作訓練能對發(fā)展遲緩兒童的手功能、心理、智力等多方面產生影響。這為我們的特殊教育教師和發(fā)展遲緩兒童的父母提供了訓練的方向,當然,在以后的教育康復訓練中,建議增加手部精細動作訓練的活動內容,例如:撥算盤訓練、擰旋訓練、挾物訓練等,以激發(fā)患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唐樂群.唐氏綜合征兒童精細動作訓練的個案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2014,(11).
[2]劉振寰.兒童運動發(fā)育遲緩康復訓練圖譜[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4.
A Case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Hand Fine Motor Training i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Motor Delays
LU Yan,XING Ming-ming
(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Guizhou 554300,China)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呼吸肌訓練;基線指標;效果評估
[中圖分類號] R5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4(a)-0038-03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呼吸道病毒、理化損傷等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氣道非特異性炎癥反應和阻塞性通道障礙[1],慢性氣道炎癥與不完全可逆性氣受限是其主要病理特征,是一種發(fā)病率和致死率持續(xù)增強的疾病[2]。Rabe等[3]報道COPD排在美國慢性病疾病發(fā)病率與死亡率的第4位,我國也有學者報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40歲上的發(fā)病率高達8.2%,老年人發(fā)病率更是達到驚人的12.11%[4],世界銀行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預測,到2020年COPD的醫(yī)療費用將升至所有疾病費用的第5位[5]。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藥物治療逆轉肺功能損害成效有限,呼吸康復訓練能夠有效延緩肺功能損害進展、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顯著改善肺功能狀態(tài)。為此WHO以及各國COPD防治指南都把呼吸康復訓練作為非藥物治療穩(wěn)定期COPD的主要療法[6]。
從眾多的文獻資料中可以發(fā)現,在治療COPD中,呼吸肌訓練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一方面源于呼吸肌訓練方法缺少統(tǒng)一而又成熟的模式,另一方面源于呼吸肌訓練沒有科學實用的基線評價標準,三是缺少大規(guī)模、多中心令人信服的實驗數據。本文試圖從這3個方面做一闡述,從而探討呼吸肌訓練在COPD治療中的作用。
1 呼吸肌訓練方法
從呼吸肌的生理特征分析,呼吸肌包括膈肌、肋間肌、腹肌以及胸廓輔助肌。平靜呼吸時,膈肌和肋間外肌通過收縮運動實現吸氣,通過肺和胸廓回縮而呼氣。也就是說,膈肌是呼吸的主要動力來源,由膈肌收縮而增加的通氣量為平靜呼吸時的70%~80%[7]。一旦呼吸肌機械負荷增加、營養(yǎng)不良、感染,就會造成呼吸肌疲勞,這也是COPD患者發(fā)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進行有效的呼吸肌功能鍛煉是可以預防呼吸肌疲勞以及呼吸衰竭發(fā)生的。目前呼吸肌功能鍛煉主要有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兩種。
1.1 特異性呼吸肌鍛煉
特異性呼吸肌功能鍛煉就是通過增加呼吸負荷來實現,經常使用的有一些吹氣球、吹蠟燭、縮唇呼吸、呼吸操等特別簡單的訓練方法,也有二氧化碳過度通氣法、阻力呼呼法等定量訓練方法,近來經皮膈神經電刺激等需要儀器設備輔助訓練的方法也被使用。
1.1.1 吹氣球訓練 需根據患者身體情況,選取適當的氣球,做深呼吸,用力將肺內氣體呼出,每天訓練3~4次,每次訓練時長3~5 min,以20 d為1個訓練周期,1個周期后對患者進行呼吸肌功能評估。
1.1.2 縮唇呼吸 將口緊閉,通過鼻道吸氣,通過縮唇緩慢呼氣,時長4~6 s,根據患者身體狀況自行調節(jié).
1.1.3 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訓練采取吸鼓呼縮的方式,患者可取臥、立、坐3種方式,一手置于胸前,一手置于腹部,呼氣時盡量按壓腹部,促使腹部回縮;吸氣時盡量鼓起腹部。吸氣緊閉口腔,使用鼻進行深吸氣,呼氣同樣通過縮唇進行慢呼氣。保證呼氣時間長于吸氣時間。每次訓練反復2~3次,每次時間10~15 min。
1.1.4 呼吸操 周玉蘭等[8]曾介紹過臥式、立式、坐式3種呼吸肌訓練方法。臥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仰臥位于床上,通過肘關節(jié)屈伸達到呼吸肌的鍛煉;坐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坐位,通過肘關節(jié)屈伸、雙膝屈伸、旋轉身體促成呼氣、吸氣訓練;立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站立位,保持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取雙手叉腰、單手叉腰、雙手搭肩、抱胸、彎腰等方式鍛煉,訓練強度視個人身體情況而定。
1.1.5 膈肌起搏器治療 李海珠等[9]曾做過試驗,以10 d為1個訓練周期,1次/d,30 min/次,通過體外膈肌起搏器治療,患者潮氣時明顯增加,膈肌移動迅速,同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膈肌纖維狀態(tài),增強抗疲勞能力[10]。
1.2 非特異性呼吸肌鍛煉
非特異性呼吸肌鍛煉一般是指通過行走、慢跑、登梯、游泳等運動形式來實現。COPD患者呼吸功能不同程度存在受損,或多或少地對運動鍛煉存在心理障礙。其實適度的鍛煉對增加肺通氣量、增強呼吸肌功能、改善呼吸類型、提高呼吸效率是大有益處的。目前非特異性呼吸肌鍛煉主要形式有耐力運動和力量運動。據文獻報道,二者運動形式對呼吸肌訓練都有比較好的效果[11]。謝淑麗等[12]曾做過一項實驗,對社區(qū)內COPD患者,以3個月為1個訓練周期,每周訓練4次,鍛煉項目有:熱身操(15 min)、快步走(30 min)、慢跑(30 min)、放松(15 min),每次鍛煉時間90 min,每天早上5:30~7:00,后期評估效果非常滿意。
2 呼吸肌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響
2.1 呼吸肌訓練評價指標
目前,從現有的文獻資料分析,國內外對于呼吸肌訓練的研究大多屬于小樣本的對比研究,尚缺乏大規(guī)模、多中心隨機對照實驗,目前僅見報道來自英國國王大學醫(yī)院呼吸肌實驗室的1項6年506例的分項目實驗[13]。從評價指標來看,基本可以劃分為生理學評價、生活質量評價、運動能力評價3個方面,而且表現最多的是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上。下面選擇國內外有代表性的幾組實驗進行進一步分析。
Lotter等[14]選取的評價指標是最大吸氣壓(PImax)與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Beckerman等[15]選取的是PImax、6分鐘步行實驗(6MWT);Koppers等[16]選取的是呼吸耐力試驗(HET)、PImax、連續(xù)負荷運動試驗(CLET);戴曉天等[17]選取的國際通用的SCL-90量表、FEV1、肺活量(FVC);Steier等[13]選用的是PImax、吸氣跨膈壓(Sniff Pdi)、神經顫搐刺激跨肺壓(Twitch Pdi)、最大呼氣壓力(PEmax),殷稚飛等[18]評價的指標是FEV1、FVC、一秒用力呼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pred)。具體見表1。從6組實驗可以看出,評價大都從運動能力、生活質量、生理學指標上進行,從一定程度上反應目前呼吸肌訓練對COPD的客觀評價指標,也大體上可以研究出呼吸肌訓練對COPD的影響因素。然而對于生理學評價指標,特別是一些常用的最大呼氣壓、最大吸氣壓、跨膈壓缺少更深入的分析與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呼吸肌訓練在COPD治療中的地位。
2.2 呼吸肌訓練效果評價
從治療后生命質量效果影響分析,戴曉天等[17]使用國際通用的SCL-90量表,從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和敵對因子幾個方面入手,說明呼吸肌訓練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生命質量。從PImax分析,6組實驗均表明呼吸實驗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PImax,特別是殷稚飛等[18]設計的縮唇呼吸、壓腹呼吸、抱胸呼吸、彎腰呼吸、畫圈呼吸、旋轉呼吸6節(jié)改良呼吸操的研究,以祥實的數據佐證了這一觀點。
從FEV1、一秒用力呼氣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FEV1%pred分析,實驗都從客觀性指標上支持呼吸肌訓練可以改善COPD的心肺功能。Steier等[13]通過歷時6年的研究,將506例COPD患者分為A、B、C三組,分別吸氣強度、膈肌強度、呼氣強度測定,得出單一測定有可能造成過度診斷呼吸肌無力的結論,呼氣強度、膈肌強度聯合檢測可以提高呼吸無力診斷率19.2%,膈肌強度聯合吸氣強度聯合檢測可以提高診斷率18.9%。
另外Beckerman等[15]的6MWT測定、Koppers等[16]的HET和PImax、CLET都從不同的側面顯示出呼吸肌訓練的卓越效果。
3 討論
眾多的文獻資料研究表明,在COPD的康復治療中,呼吸肌訓練發(fā)揮著獨特而又顯著的作用,特別是隨著社區(qū)醫(yī)療服務機構的普及,呼吸肌訓練的形式越來越多被人所接受。然而要想提高呼吸肌訓練在COPD治療中的地位,仍需要從幾下幾個方面予以努力:一方面是要加強呼吸肌訓練方法的普及和宣傳;二是要建立更完善合理的呼吸肌訓練評估體系,以尋求最佳的訓練方法和訓練途徑;三是要開展大規(guī)模、多中心的隨機對照實驗,取得更令人信用的實驗數據;四是要加強科研方面的投入。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發(fā)揮呼吸肌訓練在COPD康復治療中的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丹,黃行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功能鍛煉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教育,2009,6(12):564-567.
[2] 張中魯,徐立新.COPD的研究現狀[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26(18):1384.
[3] Rabe KF,Hurd S,Anzueto A,et al.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GOLD executive summary [J]. Am J Rr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6):532-535.
[4] 馬睿,程齊儉,姚迪.上海地區(qū)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J].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學報,2005,25(5):521.
[5] 孫芳艷,錢培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綜合肺康復方案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754-757.
[6] 劉華,王華,陳艷波,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康復治療進展[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7,23(9):1275-1277.
[7] 周彩存,許鳳珍,王愛華,等.慢性阻塞肺病患者極量運動后氣體交換參數的恢復[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8,22(4):16.
[8] 周玉蘭,劉樞曉,揚順秋.COPD患者康復期呼吸肌功能鍛煉的康復指導及護理[J].中華國際護理雜志,2003,2(6):393.
[9] 李海珠,鮑文華,閻曉林.緩解期肺心病病毒人的康復治療與護理[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1998,4(3):126.
[10] William D C Man,Mohamcd G G Soliman,Johhannc Gcaring,et al. Symptoms and quadriccps fatigability after walking and cycling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3,168(5):562.
[11] Karl E Mille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 with COPD [J].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2004,67(3):711.
[12] 謝淑麗,朱明光,崔渙波.社會康復鍛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3,18(5):301.
[13] Steier J,LKaul S,Seymour J,et al. The value of multiple tests of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J]. Thorax,2007,62(11):975-980.
[14] Lotter F,van Tol B,Kwakkel G,et al. Effect of controlled inspir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a meta-analysis [J]. Eur Respir J,2002,20(3):570-576.
[15] Beckerman M,Magadle R,Weiner M,et al. The effects of 1 year o fspecific in 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 [J]. Chest,2005,128:3177-3182.
[16] Koppers RJH,Vos PJE,Boot CRL,et al. Exercise performance improves in patients with COPD due to respiratory muscle endurance training [J]. Chest,2006,129:886-892.
[17] 戴曉天,熊瑋,楊和平,等.呼吸康復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狀況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7,16(2):120-121.
【關鍵詞】 乳腺腫瘤;康復操;集體訓練;功能恢復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中國占全身各種惡性腫瘤的7%~10%,并呈逐年上升趨勢[1]。乳腺癌外科治療以改良根治手術為主,保乳手術和根治術為輔[2],由于手術切除組織廣泛,創(chuàng)傷大,往往切除了胸大肌、胸小肌、腋窩及鎖骨下脂肪及淋巴組織,影響了患側上肢的靜脈淋巴回流及運動功能,使患者術后出現肩部僵硬、肌肉萎縮、上肢功能障礙,因此,對術后患側上肢進行功能鍛煉尤為重要。我科2008年1月至12月對乳腺癌術后患者采用自編功能康復操集體訓練,取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0例乳腺癌患者,均經病理切片確認為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45.2±2.5)歲;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89例,根治術11例。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2組年齡、文化程度、臨床分期及手術方式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觀察組由責任護士專一指導,協(xié)助完成康復訓練動作,出院后發(fā)放自制光盤,并定期復查、電話聯絡隨訪,使患者能夠按要求完成各階段的康復訓練計劃;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鍛煉方法,患者進行隨意自我功能鍛煉[3],主要以術側腕部運動、爬墻、吊繩運動及上舉練習為主,由護士階段性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wwW.133229.COm
1.2.2 康復訓練方法以“乳腺癌上肢功能鍛煉方法”為標準,分3階段進行。第1階段,術后24 h至拔除引流管為第1階段,此階段主要進行握拳、伸直手指關節(jié),腕關節(jié)外旋、內展和肘關節(jié)屈伸運動,配以患側上臂輔助按摩,促進淋巴和血液回流,減輕因手術創(chuàng)傷、回流不暢引起的肢體腫脹。第2階段為拔管后24 h至術后2周,此階段主要運用主動與輔助運動,由健側上肢協(xié)助術側上肢進行上臂肌和肩肌的收縮運動。指導患者進行上舉,前后左右擺肩、滑輪、摸耳和爬墻活動。增加肩關節(jié)活動度,促進術側上肢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第3階段,一般在術后2周進行,按照自編功能康復操每天下午組織觀看vcd光盤和示范圖,主要增加外展、抱頭、擴胸以及兩手后背向上舉的運動。此3階段訓練方法均由專職護士示范,指導訓練均在音樂的旋律下集體進行及評價效果,出院時發(fā)放光盤,隨訪進行指導。
1.3 療效評價 肩關節(jié)活動度(rom):rom是指肩關節(jié)活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或轉動的角度,運用rom作為測量功能康復的客觀指標。使用專用的量角器測量健側和患側肩關節(jié)于術后4、12周肩關節(jié)活動度(肩前屈、肩后伸、肩外展、肩內收)。以患者不出現不適或疼痛為宜。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重復測量數據的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組術后患肢rom比較見表1、2。
3 討論
乳腺癌術后伴有不同程度患側上肢功能和患肢淋巴水腫及心理問題,患側上肢水腫主要由淋巴回流障礙和血液回流障礙兩大原因引起。其除了與手術方式、腋窩淋巴組織清除等因素有關,術后的康復鍛煉有很大關系。術后正確有效進行患側上肢功能鍛煉,是預防患側上肢淋巴水腫及瘢痕攣縮的重要護理措施之一[4]。表1 2組術后4周患肢rom比較表2 2組術后12周患肢rom比較
乳腺癌患者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及心理壓力等因素,臥床多活動少,肌肉在短縮狀態(tài)下固定5~7 d,肌肉長時間固定不運動,容易造成失用性萎縮,使肌力不同程度的減弱和消失,由于動力作用喪失,收縮幅度減少,使相應關節(jié)受限。尤其是肩關節(jié)功能占上肢功能的60%[4]。
目前,常規(guī)的功能鍛煉方法是通過文字資料及護士的言傳身教進行,但由于患者語言、文化程度、理解能力、護士技術水平、表達能力、人員少、工作繁忙等原因,康復指導達不到預期效果,患者依從性差,護士花費的時間也多。將自編功能康復操制成光盤,發(fā)放于患者,能使患者更直觀、通俗易懂地掌握功能鍛煉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還可反復觀看或跟著學,提高了患者鍛煉的興趣[5]。同時,將音樂的旋律與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集音樂運動于一體,以不同速度、旋律、音調、音色,使患者患側上肢產生共振,肌肉主動或被動的節(jié)律性收縮和松弛,有效地促進腦與肌肉之間的信息雙向傳導作用,同時緩解了乳腺癌患者焦慮、恐懼、憂郁心理[6]。
集體訓練促進了患者互相交流,提高患者堅持康復訓練的主動性和順從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在肩關節(jié)恢復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充分利用了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代替胸大肌、胸小肌及腋下組織的作用,并通過對皮膚的主動和被動的牽拉能有效地防止瘢痕攣縮所造成的不良后果[4]。促進了肩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和對生活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 韋田福,何全玲.乳腺癌術后上肢功能康復鍛煉研究現狀.現代護理,2007,13:218.
2 沈鎮(zhèn)宙,李鶴成.談乳腺癌外科治療中的熱點問題.外科理論與實踐,2004,9:89.
3 蘇蘭若.新加坡乳腺癌病人的健康教育.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0,19:146.
4 郭蘭青.健康教育路徑對乳腺癌患者術后患肢功能康復的影響.中國全科醫(yī)學,2008,11:19711972.
【關鍵詞】 腦出血;康復訓練;臨床療效;預后
腦出血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腦血管疾病之一,是造成神經功能缺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與病死率等特點[1,3],且近年來,患者出現逐年年輕化的趨勢[4,5]。腦出血患者即使經過積極的臨床救治,但是仍然常常殘留肌肉萎縮、關節(jié)攣縮、肩關節(jié)脫位、肩手綜合征、足下垂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影響其社會交往及生活質量,甚至生活自理都成問題。患者患病后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經濟壓力[6,10]。如何減輕腦出血患者的殘疾,提高腦出血患者的生活質量是廣大臨床醫(yī)師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本研究通過對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神經內科治療的腦出血偏癱患者實施康復治療,從而探討康復治療對腦出血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為進一步提高腦出血患者的臨床康復療效、改善腦出血患者生活質量提供參考依據,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158例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且經顱腦CT確診。所有入組患者滿足以下條件:①患者為初次發(fā)病或者患者雖然既往有發(fā)作但是未遺留神經功能障礙,病程在1周以內。②患者有單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入選患者排外有以下情況的患者:①患者病情持續(xù)惡化,出現新的腦出血灶或者腦出血灶。②患者有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減退或者衰竭以及嚴重感染等。其中,男87例,女71例;年齡35~78歲,平均(66.37±11.38)歲,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符合標準的腦出血患者分為早期康復訓練治療組和常規(guī)治療組。在79例早期康復訓練治療組患者中,男45例,女34例;年齡35~77歲,平均(66.21±11.18)歲。在79例常規(guī)對照治療組患者中,男42例,女37例;年齡35~78歲,平均(66.48±11.45)歲。兩組患者年齡及性別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腦出血患者均按照神經內科常規(guī)處理,主要進行以下幾方面的處理:控制血壓血糖、止血、調脂、穩(wěn)定斑塊、營養(yǎng)腦神經等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神經內科常規(guī)藥物治療,而康復組腦出血患者在其生命體征穩(wěn)定及神經系統(tǒng)癥狀不再進展48 h后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具體早期康復訓練干預措施如下。
訓練方法:①按摩康復:從肢體的遠心端向近心端按摩,按摩力度先輕后重,由淺入深,先慢后快,2次/d,15 min/次。②主動運動:手握輕器械創(chuàng)造上肢的閉鏈運動;在額狀面和矢狀面上,用不同硬度的球支撐腕關節(jié),在各個關節(jié)度采用漸進負重的方法進行手臂的靜力性練習和離心練習。③被動運動:患者取仰臥位,患側下肢膝關節(jié)屈曲,康復師用其中一手固定患者打合一側肩關節(jié),另一側手放在患者的骨盆部位,使肩和骨盆向相反的方向旋轉并停留數秒鐘。④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心理暗示貫穿其中,這可增強患者對身體早日康復的信心,視患者肢體運動障礙情況,循序漸進地增加患者肢體的訓練次數,延長訓練時間。
1.3 療效評定標準
按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于入院時及住院治療14 d后對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并評定臨床治療療效,療效評定標準[11]:①痊愈:治療后腦出血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腦出血患者可以正常日常勞作。②顯效:治療后腦出血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5%~90%,病殘程度1~3級,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減輕,腦出血患者生活可以自理。③有效:治療后腦出血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腦出血患者肢體肌力提高2級或失語、偏癱癥狀好轉。④無效或者惡化:治療后腦出血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以下,癥狀無好轉,腦出血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傆行蕿橹斡?、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及t檢驗。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 結果
經過為期14 d的住院治療后,早期康復組患者72例有效,而常規(guī)對照組則有61例患者有效,早期康復治療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χ2=5.750,P
表1
3 討論
急性腦出血是中老年人中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之一[1,5]。以往對腦出血的治療主要通過藥物或者手術的方法阻斷其病理過程,抗腦水腫及神經保護,最大程度地減少腦出血患者腦部的損傷。通過這些積極的治療措施能挽救許多腦出血患者的生命,但由于早期沒有積極地介入康復干預,有些患者因臥床制動,會出現如關節(jié)攣縮、肌肉萎縮、血管功能減退、直立性低血壓、骨質疏松及精神衰退等繼發(fā)性殘疾和廢用綜合征,嚴重影響了腦出血患者的功能預后。近年來,腦出血的早期康復已愈來愈受到臨床醫(yī)生的重視,腦出血的治療,不僅要保全腦出血患者的生命,而且要使腦出血患者最大化的恢復功能,使得腦出血患者達到盡早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的目的。近年來已經提出的早期康復的理論,即在對腦出血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介入康復的治療,因而大大減少了腦出血患者由于康復不及時而留下的廢用綜合征和誤用綜合征,提高了腦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2,15]。
本文通過對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158例腦出血患者在腦出血治療2~3周后對早期康復訓練治療組實施康復治療無不良反應發(fā)生,頭顱CT檢查血腫吸收,無進一步出血。這提示只要腦出血患者神志清晰,生命體征穩(wěn)定,無嚴重并發(fā)癥,早期康復訓練治療是安全的。經過為期14 d的住院治療后,早期康復組患者72例有效,而常規(guī)對照組則有61例患者有效,早期康復治療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χ2=5.750,P
參 考 文 獻
[1] 孟秀君,林巧,田沈,等.遼寧省三城市居民腦卒中患病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研究.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1, 14(9B):3003,3006.
[2] 葛錫泳,胡一河.蘇州市居民腦卒中流行現狀及危險因素分析.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 2011, 25(11):77,79.
[3] 滕玲,吳慧娟,楊成.重癥監(jiān)護室老年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臨床特點分析.心腦血管病防治,2007,7(6):425,427.
[4] 張群飛.臨床觀察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方法及效果.中外醫(yī)療,2011,26:79.
[5] 董媛媛,劉雙雙,孫兆青,等.遼寧省阜新農村地區(qū)非青年人群腦卒中患病率調查.山西醫(yī)藥雜志,2010,39(5):404,406.
[6] 王穎,齊曉飛.我國各地腦卒中流行病學調查近況.包頭醫(yī)學,2010,34(1):1,3.
[7] 李云鵬,柳勝生,蘇旭燕,等.上海市松江區(qū)2001,2008年腦卒中流行病學分析.上海預防醫(yī)學,2010,22(1):22,24.
[8] 馮麗娜,馮振翼,紀愛兵.腦卒中疾病經濟負擔的評價分析.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9,12(1):170,171.
[9] 蔡樂,舒占坤,何麗明,等.昆明市城鄉(xiāng)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負擔分析.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1,27(2):168,169.[10] 舒占坤,蔡樂,楊媚,等.云南省麗江市農村居民腦卒中經濟負擔研究.現代預防醫(yī)學,2010,37(13):2449,2450.
[11]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 379.
[12] 王芳靜.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在基層醫(yī)院的效果評價.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17): 82,83.
[13] 龐翔,趙麗繁.康復訓練在偏癱康復中的意義.實用醫(yī)技雜志,2006, 13(24):4379.
方法:選取74例手深度燒傷患者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所有患者進行局部和全身治療,防止感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給予系統(tǒng)的康復護理,對比兩組護理結果。
結果:觀察組手功能恢復率(86.5%)明顯高于對照組(35.1%)。
結論:對手深度燒傷患者進行系統(tǒng)的康復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復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手深度燒傷 系統(tǒng)護理 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445-02
人的手是人體的重要器官,是進行勞動的重要工具。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我國每年手部燒傷的占燒傷病例的44%,其中造成手深度燒傷的占手燒傷的39.5%[1]。手深度燒傷后會造成骨關節(jié)的強直和僵硬、手部產生攣縮、疤痕增生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手部功能,從而降低生活質量。若不及時治療和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造成患者手功能障礙,甚至殘廢的情況。因此,應及時進行治療,并開展針對性的手部功能恢復訓練。本文對74例手深度燒傷患者進行了常規(guī)護理以及系統(tǒng)的護理干預,揭示了系統(tǒng)護理對于手深度燒傷患者手功能恢復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燒傷整形科治療的手深度燒傷患者74例作為研究對象。先進行隨機分組,觀察組37例,23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5~69歲,平均年齡36.5±2.8歲;12例為火焰燒傷患者,7例化學燒傷,15例熱液燙傷,3例電擊傷。對照組37例,21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7~71歲,平均年齡38.5±2.7歲;10例為火焰燒傷患者,8例化學燒傷,17例熱液燙傷,2例電擊傷。所有患者均符合深度燒傷的診斷標準,87%的患者合并有其他身體部位的燒傷。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按照患者的燒傷程度給予兩組患者局部和全身治療,預防低血容量造成的休克現象以及傷口感染、并發(fā)癥等。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的臨床護理以及出院指導,觀察組則按制定的系統(tǒng)護理方案進行康復護理。
1.2.1 心理護理。研究證明,為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對改善病情具有重要作用。根據患者的病情程度、疾病特點以及患者心理問題,展開心理護理工作,及時與患者溝通,為患者解疑除惑,給予必要的安慰和鼓勵,列舉成功范例,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依從性,有利于疾病的恢復。
1.2.2 創(chuàng)面的護理。加強創(chuàng)面的護理有利于創(chuàng)面的盡快恢復以及預防感染。創(chuàng)面愈合期間,創(chuàng)口表面會有一些分泌物,對這些分泌物進行及時的清洗,能加速創(chuàng)面的愈合;避免對瘢痕的刺激作用,預防創(chuàng)面出現潰瘍或者產生水泡現象;控制陪護和探視人員,并做好病房的消毒工作等,以減少創(chuàng)面感染的幾率。
1.2.3 對抗皮片以及瘢痕攣縮?;颊邉?chuàng)面愈合后,應及時給患者戴上彈力手套或者彈力繃帶,在康復訓練的早期堅持每天24小時持續(xù)使用。隨著康復訓練的不斷加強,30天后可解開彈力手套或者彈力繃帶,但夜間休息時仍需佩戴。每天做好功能位的包扎固定工作,可利用矯形工具進行抗攣縮以及功能位的固定工作,若為掌側燒傷患者則每晚堅持使用夾板做手指伸直位的固定,并使用紗布或指蹼套將指蹼分離。
1.2.4 浸浴療法。在燒傷后期,可使用浸浴療法促使瘢痕軟化,以增強受傷皮膚的彈性,有助于各關節(jié)的功能鍛煉。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在40℃左右的水中進行握拳、關節(jié)屈伸、對掌等鍛煉活動,每2天進行一次,每次堅持25分鐘左右。
1.2.5 局部按摩。每天堅持徒手按摩燒傷的手背,有利于止痛、消腫和促進血液循環(huán)。如對皮下組織與關節(jié)的間隙、植皮區(qū)域以及植皮的邊緣,進行有彈性和柔韌的按摩,可增強皮膚的彈性,按摩力度應適當,避免皮膚破潰或產生水泡。
1.2.6 功能訓練。
1.2.6.1 主動活動。指導患者使用拇指指腹與其他指腹做屈伸、握拳、對掌等活動,健手幫助患手進行掌指的指間關節(jié)活動,如左右手指的交叉、插入指蹼等活動??山柚樟毩暺?、手指肌力練習器等體療器材進行功能訓練。
1.2.6.2 被動活動。護理人員幫助患者進行關節(jié)活動訓練,每天2~3次,每次30分鐘。活動的頻率以及幅度根據患者的承受程度決定,肌腱受傷的患者,活動的幅度要小,以防造成肌腱的斷裂或者滑脫。嚴格遵守掌指關節(jié)與指間關節(jié)先屈伸,后握拳,最后對指訓練的順序。
1.2.6.3 生活能力的訓練。早期訓練期,鼓勵患者自己刷牙、穿衣、吃飯等;然后指導患者進行洗衣、晾衣服、鋪床、打掃衛(wèi)生等活動。隨著瘢痕逐漸成熟,受壓迫能力增強,可鼓勵患者進行寫字、拿袋子、進行手工制作等活動。
1.2.7 出院指導?;颊叱鲈簳r,耐心傳授患者或者家屬康復訓練方法,并指出訓練時應注意的事項,為其制定科學有效的功能恢復訓練計劃,并做好回訪監(jiān)督工作。
1.3 統(tǒng)計學意義。用百分率表示數據資料,使用t檢驗[2],P
2 結果
治療護理半年后,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護理療效,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較大,P
3 討論
本組研究中,觀察組采取系統(tǒng)的護理干預,對照組僅進行常規(guī)的護理,觀察組的護理結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系統(tǒng)的護理干預能有效促進手深度燒傷患者的康復,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腦卒中 坐站轉移能力 PNF骨盆模式訓練
腦卒中后肌力和姿勢穩(wěn)定能力不足,無疑會導致患者在試圖站起時易于跌倒,缺乏獨立坐站轉移能力已經被認為是導致日?;顒游kU性不斷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更好地訓練坐站轉移能力對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本研究在常規(guī)的康復訓練基礎上,加以神經肌肉本體感覺促進療法的骨盆訓練模式進行練習,以促進腦卒中患者坐站轉移功能的恢復,現分析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4年7月~2016年2月在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康復科住院治療的腦卒中患者60例,入選標準:①診斷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②患者均系第一次發(fā)病入院;③經頭顱CT或MRI明確診斷為腦卒中;④無嚴重心臟病和高血壓;⑤排除有其他引起坐-站轉移障礙的情況,如既往有脊髓損傷、截肢、嚴重的下肢關節(jié)疾病及有共濟失調癥狀的患者;⑥無聽理解障礙性失語,能正確執(zhí)指令。6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病變部位比較無顯著差別(表1)。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腦血管病治療方案,采用基本相同的藥物治療,在病情穩(wěn)定48小時后開始。實驗組和對照組均由專業(yè)的同年資、技術水平相當的治療師負責治療工作。均采用如下康復訓練方法:①仰臥位下肢股四頭肌N繩肌等參與坐站轉移能力的肌肉的肌力強化訓練;②下肢本體感覺恢復訓練;③坐位平衡訓練;④輔助-獨立站立訓練;⑤站立位平衡訓練。
實驗組在進行常規(guī)訓練的同時,增加骨盆的前伸模式訓練和后縮模式訓練。具體訓練方法為:患者取側臥位時髖膝屈曲90°,脊柱呈中立位。治療師站在患者的身后,面部對著對側肩關節(jié)。治療師雙手疊加在一起呈“夾狀手”,放在髂嵴上,手指在髂嵴的前方,阻力的方向為向后、向下拉?;颊呗爮闹委煄煹目诹?,同時讓骨盆向上、向前移動,同側的軀干縮短,至所有的協(xié)同肌都已充分收縮為止。然后治療師迅速將雙手疊加在一起,掌根放在患者坐骨結節(jié)上,手指朝著對側的肩關節(jié),阻力的方向是向前、向上推,使患者聽從口令將骨盆向后、向下運動,同側的軀干伸長,至所有的協(xié)同肌都充分收縮后結束[3]。具體訓練頻率按照“tens”原則,10次一組,一組10個,一天10組,持續(xù)8周。
1.3評定方法
①5m起立-行走計時測試(5m timed up-and-go test,5m-TUGT)[4]:即測試受試者從座位站起,向前以最快最穩(wěn)的步伐在無障礙的平地上行走5m的距離,轉身返回原座位坐下所需要的時間。②下肢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評分,共17項,總分34分[5]。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
2.結果
治療前5m起立-行走計時測試和下肢FMA評分2組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的5m起立-行走時間較治療前均縮短,實驗組短于對照組;下肢FMA評分兩組均明顯提高,實驗組評分高于對照組(P
3.討論
腦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會受到較大影響。坐站轉移在日常生活中平均應用次數達到4次/h[6]。據報道,站起困難是跌倒的常見原因,20%的跌倒發(fā)生在從輪椅站起的時候,22%則發(fā)生在從床旁邊站起的時候[6]。因此,坐站轉移在腦卒中患者治療過程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神經肌肉本體感覺促進療法的骨盆訓練,可以加強骨盆周圍肌肉的肌力,改善身體兩側的平衡能力;同時可以促進興奮向下肢傳導,使下肢的多個肌群協(xié)調收縮。其中的骨盆前伸和后縮模式符合患者的坐站轉移過程中骨盆的運動模式,多加訓練能提高骨盆和髖部的穩(wěn)定性和控制力[7]。此訓練方法對建立腦卒中患者的正常運動模式,促進患者潛在能力的恢復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南登昆.康復醫(yī)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
[2]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1996,29:379-380.
[3]紀樹榮,王玉龍.神經肌肉本體感覺促進療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4]李敏,甕長水,畢素清,等.計時“起立-行走”測驗評估腦卒中患者功能性步行能力的信度和效度[J].中國臨床康復,2004,8(31):6819-6821.
[5]王玉龍,張秀花,周菊芝.康復評定技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
聾兒康復機構寄宿制的托教方式,是一種客觀存在,它的產生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經濟條件的制約。近年來,聽障兒童康復機構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因經濟條件及康復力量的制約,以及聽障幼兒居住地的分散,機構建設無法普及到基層,甚至有的縣市一級至今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干預機構,這種狀況勢必給那些距離機構較遠的家庭帶來了接送子女的困難,因此,寄宿制方式成為家長和管理機構無奈的選擇。二是不同層次的家長需要。有些文化水平低,尤其是本身存在聽力障礙的家長,他們認為在機構比在家里更有利于孩子語言學習和訓練;少數家長借口工作繁忙,不十分重視幼兒的康復訓練,把幼兒康復的責任推卸給機構和老師;還有的家長對康復效果失去信心,存在甩包袱的心理,趨于給孩子選擇寄宿。三是市場經濟選擇的結果。雖然康復機構被列為政府扶持、資助的對象,但有限的財政撥款及財政預算內的職工編制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兼有民間康復機構的出現,機構管理者愿意設置寄宿班來吸引家長,同時略微提高有償服務費用以補支出的不足。
二、寄宿制管理的三種保教模式及特點
學前聾幼兒康復機構不僅擔負著聾兒聽力語言康復的重任,同時也承載著普通托幼機構保教結合的責任,而在寄宿制機構內處理好保育與教育的關系尤為重要,重保輕教或重教輕保都會給聾幼兒的康復和身心健康帶來影響。從保教結合的緊密程度來看,寄宿制條件下大致有三種保教模式。
1.保育模式。保育模式是指晚間活動主要由保育員來組織,它減輕了家長每天接送幼兒的煩惱,但保育員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好幼兒的日常生活,因此,保育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發(fā)生分離,阻礙著聽障幼兒語言、思維、身心的全面發(fā)展。首先,在保育員人手不夠的條件下,組織幼兒寫字、畫畫、閱讀、觀看電視等靜的活動較多,幼兒的戶外活動相對減少,其直接的后果是壓抑了好動期幼兒身體的自然發(fā)育。其次,缺乏溝通交流的語言環(huán)境。保育員忙于照顧幼兒的瑣事,無暇和幼兒交談,而孩子們面對的又是同樣不能自由表達的同伴,在這種環(huán)境里,幼兒白天所學的語言知識無法得到鞏固和使用,學習正常語法的機會相對減少,相反為幼兒使用和自編手勢語創(chuàng)造了條件,給幼兒的語言康復效果帶來障礙。第三,保育員無法協(xié)調自由與紀律性的矛盾。為了便于集體活動的組織以及從孩子的安全考慮出發(fā),保育員更多地強調幼兒對命令的服從和行動的統(tǒng)一,忽視幼兒好奇心的激發(fā)和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而紀律一旦固化為一成不變的規(guī)矩,那么也就會成為束縛幼兒心智的繩索,容易導致幼兒機械性思維的形成。
2.參與模式。有條件的康復機構,意識到晚間活動是白天課間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安排教師直接參與組織晚間集體游戲,同時為了滿足家長的需要,要求教師對部分聾兒進行有償性的個別訓練。這種方法雖然能夠一定程度地改善晚間幼兒活動的無序和自發(fā)狀態(tài),但是由于教師精力有限和人手不夠,還是無法為住宿機構內幼兒創(chuàng)造豐富自然的語言交流環(huán)境。
3.委托模式。有些家庭,客觀上存在著每天接送孩子的困難,但又迫切希望孩子能早日康復,在經濟許可的前提下,由家長向機構提出,委托機構內教師擔負起機構以外的時間的看護和康復訓練。這種訓練因為能夠借助于教師家庭內的自然環(huán)境而優(yōu)于前兩種模式,比如本機構內教師了解孩子身心發(fā)展狀況和語言發(fā)展水平,熟悉語言康復訓練的方法,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開展語言訓練;更重要的是,教師能夠在日常活動中開展家庭式訓練,讓幼兒在較輕松游戲的環(huán)境里學習發(fā)音、習得語法;有機會與教師的其他家庭成員開展交流,通過擴大交流對象和范圍,能促進幼兒擴展所學的知識,同進拉近與幼兒的心理距離,讓幼兒感受家庭的溫暖。但是這種方法費用較高,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服務對象比較狹窄。
三、對策與思考
與學前教育理論大教育觀念相呼應,康復界對聽障兒童的康復訓練提出了以家庭為依托,以機構為骨干,以社區(qū)康復為支持的指導原則。但是目前如果完全取消寄宿制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在單純日托條件下,距離機構較遠且貧困的家庭,家長可能放棄給孩子受教育的權利;有的舍近求遠,去更遠的機構寄宿學習。因此作為具有搶救性意義的聽力語言訓練的機構,在兼顧不同家庭的實際情況的同時,要盡量發(fā)揮家庭、機構、社區(qū)的作用。
1.坦陳利弊,建議家長盡可能選擇合適的托教方式。機構管理者和教師不能因為擴大生源或片面完成任務指標而隱瞞或輕描淡寫各種模式的弊端,應向家長實事求是地介紹機構內的情況及寄宿制方式的利弊,建議家長能夠周托的就不要月托,能夠日托的就不要周托。這種溝通工作很有必要,它既是對幼兒負責的表現,又是樹立家長科學的康復觀及正確對待康復效果的基礎。
2.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會資源,為家長給幼兒選擇日托創(chuàng)造條件。7歲以前是幼兒學習語言的關鍵期,錯過這個階段,或者沒有給幼兒創(chuàng)設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那么其學習語言的潛力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進行聽力語言康復也將事倍功半,因此殘聯組織及康復機構應該想方設法為那些希望日托的家長創(chuàng)造條件。比如,康復機構可以安排接送車輛派專人跟車接送孩子,或者與有關部門協(xié)商,建議增加往來機構的公交線路或公交站點,以便減輕家長來去接送之苦和經濟之累,擴大日托的范圍,增加聽障孩子康復訓練的機會,提高康復效果。在一些經濟發(fā)達、轄區(qū)較廣的地區(qū),還可以適當發(fā)展康復訓練的分支機構,增加康復訓練點,擴大康復覆蓋面。此外,要調動國家、集體、個人辦特殊教育的積極性,鼓勵個人開辦康復訓練機構吸納聽障幼兒,提高同類機構的康復水平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