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對待文化差異的正確態(tài)度范文

對待文化差異的正確態(tài)度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待文化差異的正確態(tài)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待文化差異的正確態(tài)度

第1篇:對待文化差異的正確態(tài)度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能力 人文素質(zhì)教育

引言

2000年開始實施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中指出:“專業(yè)課程教學不但要提高學生的業(yè)務素質(zhì),而且要培養(yǎng)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文化素質(zhì)和心理素質(zhì)?!背藦娬{(diào)注意學生知識結(jié)構(gòu)的合理性和打好扎實的語言基本功以外,《大綱》還首次明確地提出要“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庇纱丝梢?,在社會發(fā)展如此迅猛、文化交流日益深化的今天,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除了掌握牢固的專業(yè)基礎知識之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容忽視。

1 跨文化交際學的起源

跨文化交際興起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浪潮的推進以及國際交流、合作與競爭的進一步深入,使得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學者和教師對跨文化交際產(chǎn)生了普遍的關注和研究的興趣??缥幕浑H學是以運用眾多相關學科的理論研究成果為基礎,解釋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際時會發(fā)生什么、怎么發(fā)生、為什么發(fā)生、帶來什么后果,以及如何解決和避免交際障礙和文化沖突,以達到有效的交際。換言之,跨文化交際學研究的就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活動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2 研究方法和結(jié)果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Fantini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為理論基礎,設計了由四部分組成的調(diào)查問卷:學生的個人基本情況,以及學生對跨文化交際、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和跨文化外語教學的看法。研究者試圖通過這一問卷,了解跨文化外語教學與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以及應對的措施。本研究的受試者為隨機抽取的昆明某高校英語專業(yè)三個不同年級的65名學生。所有學生都自愿參與本次定性研究,并保證對問卷所涉及的問題如實作答。收回有效問卷60份。

2.2 研究結(jié)果

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75%的學生認為中華文明最古老、最優(yōu)秀。95%的學生對歐洲文明感興趣。92%的學生認為對待西方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98%的學生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對待文化沖擊。顯然,絕大部分學生能夠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明,并能在面對文化沖擊時,以一顆平常心去體恤對方的感受。但另一方面,76%的學生無法與西方人進行深入的文化探討。78%的學生因緊張和焦慮而無法適應不同文化群體的交際風格。

嚴明將跨文化交際能力概括為四個發(fā)展階段:無意識、無能力階段,交際主體誤解了他人行為卻不自知;有意識、無能力階段,交際主體知道自己誤解了他人的行為卻不知道如何糾正;有意識、有能力階段,交際主體在與來自其他文化的人進行交際時,有意識地調(diào)整自身的行為,以增加交際的有效性;在無意識、有能力階段,交際主體能夠根據(jù)交際對象所處的不同文化背景來使用正確的交際策略。

對這一部分的研究顯示,多數(shù)學生基本已經(jīng)進入跨文化交際能力發(fā)展的第三階段。在掌握了相關理論后,學生們能在與來自其他文化的人們進行交流時,用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其文化,調(diào)整自己感知、理解和表達的方式,并采用適當?shù)慕浑H策略以達成有效交流,但交際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也依然存在。

就人文素質(zhì)教育而言,63%的學生肯定了學習文化的重要性。91%的學生認為英語專業(yè)的畢業(yè)生應熟悉中國文化傳統(tǒng),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熟悉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具有較多的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以及較強的英語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87%的學生認為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80%的學生認為英語學習與人文素質(zhì)的提高不容剝離。

這部分問卷顯示,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理解人文素質(zhì)教育與專業(yè)學習是相輔相成的。語言學習已不僅意味著學習語言知識和培養(yǎng)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習俗,并同時提高自身修養(yǎng)。

在跨文化教學方面,69%的學生認為課堂上老師對文化因素的處理仍以作者簡介、作品背景為主。96%的學生認為老師在閱讀課上很少涉及對篇章的理解和文化的討論。但89%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課堂中引入了價值觀念和交際模式等文化因素。93%的學生覺得自己在課堂上了解了一些語言文化知識。85%的學生認為老師通過分析具體案例來幫助他們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誤區(qū)。100%的學生認為文化知識的講授應當在課堂中體現(xiàn)。

從以上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不難看出,多數(shù)學生認識到文化知識的講授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必要性。雖然老師也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幫助學生們意識到要不斷積累文化知識、了解國家間的文化差異和不同文化所帶來的交際誤區(qū),但學生在語言課堂上收獲最多的仍是語言知識。

3 啟示

3.1 跨文化交際的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有些英語專業(yè)的老師仍過多地將注意力放在作者、背景介紹以及語言點的講解上,卻將對篇章的理解和對文化知識的講授放到了相對次要的位置。而文化知識恰恰是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需要深入了解的。因此,英語專業(yè)的課程設置應該考慮到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讓學生親歷不同的文化場景,無疑對學生文化知識的積累具有積極的影響,并能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為日后正確對待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文化沖擊做好理論和心理上的準備。

3.2 學生應對跨文化交際中各類突況的能力有待增強。

目前我國仍以筆試作答題目作為對學生進行測試和評估的主要方式,這就必然導致老師和學生都過分強調(diào)知識的教授和學習,而忽視了對學生實際應變能力的培養(yǎng)。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已顯得迫在眉睫。高一虹將這一新的教學模式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核心是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即培養(yǎng)學生對于文化多元性的認識、對文化差異的寬容、對異文化成員的共情,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的覺察和反省;第二,重視態(tài)度、情感和認知層面,特別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第三, 培養(yǎng)與任何他文化成員間的人際交往。只有以文化意識為中心的外語教育,才真正符合提高學生總體素質(zhì)的教育目標。

3.3 學生對西方國家日常生活和價值觀的了解有待加強。

胡文仲指出,一個人可以在另一種文化中生活很長時間、掌握其語言、了解其習俗,但仍然可能無法理解其價值觀中的某些部分。這就說明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識,并不意味著他們已經(jīng)熟悉和理解了該文化。作為文化中最深層、最核心的部分,價值觀時刻支配著人們的信念、態(tài)度和行為。由價值觀所引發(fā)的跨文化交際中的某些問題,往往就容易被學生所忽略或在短時間內(nèi)難以找到解決的辦法。貫穿于社會文化習俗中的價值觀,也是跨文化交際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語篇訓練,逐步積累閱讀技巧,并達到提煉文學作品的主題、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脈絡和基調(diào)的目的。這樣,學生就能通過文學作品對其所體現(xiàn)的歷史時期的價值觀有更深的了解。

3.4 學生跨文化交際的實踐能力有待提高。

Lustig和Koester認為,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的行為是得體而有效的,而這一能力的具備需要足夠的知識、合適的動機和交際技巧。教師因此要鼓勵學生在跨文化交際的實踐中培養(yǎng)和檢驗自己的應變能力,使他們更深切地體會中西方的文化、交際模式和行為方式的差異,并能鍛煉自己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來恰當?shù)亟鉀Q交際過程中的各類問題。校內(nèi)英語角、俱樂部、辯論賽和演講比賽等活動,都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實際的交流場景。另外,學校也可以通過與外資或合資企業(yè)的合作,為學生提供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的機會,讓學生了解外資或合資企業(yè)的管理和運營制度。

3.5 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步伐有待加快。

人文素質(zhì)教育,就是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huán)境熏陶使之內(nèi)化為人的人格、氣質(zhì)、修養(yǎng)等相對穩(wěn)定的內(nèi)在的品格。從社會層面上講,就是要讓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同時又能正確對待自身同社會的矛盾,以高度的責任感去克服社會的種種不完善給自身發(fā)展帶來的不良影響,使其向著更高階段發(fā)展。就個人而言,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家庭以及他人的關系。要讓學生批判地繼承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為創(chuàng)造互助互愛的良好的倫理和道德風尚而貢獻自己的力量,并努力培養(yǎng)自己正確的理性、高尚的情操和堅忍的意志。

4 結(jié)語

語言學習和文化教育密不可分。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如果只學習語言而不了解其代表的文化,語言學習的過程將失去意義。不斷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化,語言學習者對語言和文化的興趣就會隨之增強,也有助于學生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并在與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們接觸時,與之達成更為恰當而有效的交流,最終提升其人文素養(yǎng)。這更體現(xiàn)了嚴明所認為的“從更為廣泛的意義上來講,文化習得是創(chuàng)造世界和平、保障經(jīng)濟合作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Lustig, Myron W. & Koester, Jolene.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2003.

[2]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跨越”與“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27-31.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第2篇:對待文化差異的正確態(tài)度范文

一、培養(yǎng)學生的移情能力

當今,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能力系統(tǒng)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移情”?布魯諾認為“移情的字面意義是用自己的感覺去‘體驗’他人的感覺,他是代替性,目的是實現(xiàn)一種‘自我——你’的一致性?!蔽幕魄榭梢暈榻浑H主體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為了保證不同文化之間順利溝通而進行的一種心理體驗,感情位移和認知轉(zhuǎn)換,即有意識地超越本民族語言文化定勢的心理束縛,站在另一種文化模式中進行思維的心理傾向。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學校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在文化教學中幫助學生戰(zhàn)勝情感上的障礙,對異域文化樹立正確態(tài)度,既保持自己原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同時又能積極理解和吸納異域文化。教師應幫助引導學生培養(yǎng)這方面的習慣和意識,同時又能正確對待本民族文化,能比較客觀地認識和理解各具特色的多樣性文化,避免因文化偏見而導致的跨文化沖突,保證雙向交流和溝通的實現(xiàn)。這樣就有利于中學生在接觸外語的同時,就有一種開闊視野來審視學習。

二、擴展傳統(tǒng)詞匯教學

傳統(tǒng)詞匯教學注重詞義的講解及它在句中的功能,這樣只會使學生成為詞的記憶者,而不是靈活的應用者。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產(chǎn)生了語言和文化的差異,都會首先反映在詞匯上。因此,引導學生認識和掌握詞語的文化意蘊,對培養(yǎng)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意義深遠。

1、詞的涵義

《朗曼現(xiàn)代英語詞典》里講,涵義是“一個詞的基本意義之外的含義。”這一定義說明詞的涵義不同于它的字面意義——基本的或明顯的意義,涵義是詞的隱含的或附加的意義。在詞匯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講授詞的字面意義,而且還要注意揭示其隱含的文化內(nèi)涵,以確保學生正確的掌握及應用詞匯。例如英語中的peasant與漢語中的“農(nóng)民”所體現(xiàn)的涵義并不相同,在英語文化里peasant具有貶義。如果把這搞不清的話,我們中學生就會介紹自己家人時談到“My father is a peasant, and my mother is a peasant, too.”時,在外國人看來就非常的不解。如果他們用“farmer”這個不帶任何貶義的詞就對了。

2、詞匯聯(lián)想意義的差異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響,一個普通的詞在語言中常有極其豐富的聯(lián)想意義,而在另一種語言中就可能僅僅是一種語言符號,或所聯(lián)想的特征截然不同。如:在中國文化中,“龍”(dragon)在中國封建王朝時代被視為至高無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權象征。時至今日,龍仍然是一種象征吉祥的動物。而在以英語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龍是邪惡的象征,認為龍是兇殘肆虐的怪物,應予以消滅。如果不能弄清諸如此類的詞的意義,對中學生的以后學習和英語交際實踐是非??膳碌?。

三、引入文化背景知識,豐富課堂教學

一種文化背景下合乎常識的習慣,禮貌的行為,在另一種文化思維中可能會被視為無禮抑或冒犯。人們往往在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進行交往時會無意識地用本民族的文化準則、社會規(guī)范、社會語言規(guī)則等來判斷和解釋別人的言語行為,而造成實際失誤。例如:有一位同學,假期在一次旅游中,登山時看到一位長者有些吃力,便主動提出幫助,這卻令這位老人十分惱怒,冒犯了他。有些學生看到這樣的情景大為不解,這時教師就應給學生引入一些文化背景知識以解釋其中原因。在中國,尊老愛幼的文化傳統(tǒng)是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視獨立為榮,即便是老人,也是忌諱被看作年老無用。我們現(xiàn)行的中學教材涉及了很多方面的文化教育的內(nèi)容,我們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這方面的教育和培養(yǎng),增強其對跨文化意識的理解與培養(yǎng)。同時我們教師能大量搜集與教材內(nèi)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豐富課堂教學,以此增強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四、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改善教學條件

中學的英語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主要在課堂,為此我們教師應盡量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比較真實的和自然的文化語言環(huán)境,盡量使學生在無意識中感受和體驗異國風情與文化氛圍。在具體實踐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和網(wǎng)絡的虛擬真實環(huán)境彌補教室環(huán)境文化真實性不足。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把真實的材料帶進教室展示給學生。教師可以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間建立網(wǎng)絡聯(lián)系,體驗和使用跨文化意識進行英語交流。

五、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第3篇:對待文化差異的正確態(tài)度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堂;生態(tài);和諧

在倡導新課程的今天,每一位教師都在學習著最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實踐著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課堂上,如何運用有限的時間,提高課堂效率,打造精品課堂,是一名政治教師應該用心去探索的課題。

課堂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教師開展教學、學生進行學習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要實現(xiàn)高效益,體現(xiàn)其價值意義,教師就必須認識這門學科課堂教學的特點、深入理解課堂教學,甚至通過自身的教學理念去改造課堂。而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能符合現(xiàn)代學生的需要。所以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生態(tài)課堂”就自然而然被許多的有識之士提出來,更多的成為教育界探討的話題。

經(jīng)常聽到“生態(tài)”這個詞語,比如: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生態(tài)旅游……在我看來,生態(tài)就是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沒有矯揉造作,有的就是事物最本質(zhì)的東西。顯然,我們的課堂也應該回歸這種“原生態(tài)”的教學理念中來。顧名思義,“生態(tài)課堂”就是在課堂學習中追求人的身心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和諧,人與學習內(nèi)容之間的和諧。“生態(tài)課堂”也就是呼喚師生在課堂中互動的和諧、氣氛的和諧。

首先,教師要親近學生,關心學生。教師工作的對象是人而不是機器,人與人就必須要交流,溝通。政治老師一周基本上只要兩節(jié)課,與學生在一起的時間相對較少,所以在課堂上更要注重用各種方式與學生聯(lián)絡感情。一名教師,在課堂上展示豐富的知識是一種美;而面對學生,能平等的對待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關心他們,更是一種美。教師一張真誠的笑臉,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動的話語,一次真誠的交流,都會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這樣才能使老師與學生互相尊重,使課堂氛圍充滿民主與和諧。

有一個學生,成績一般,但發(fā)現(xiàn)幾次作業(yè)有了很大的進步,字跡比以前工整了,答題也更加規(guī)范不再偷懶了。在一次周記中他這樣寫到:在上星期的政治課上,我在完成課堂作業(yè)時,不小心把自己的文具盒碰倒在了地上,老師看到后沒有叫我撿,而是毫不猶豫的彎下腰幫我撿了起來,我覺得很驚訝,老師竟然會幫我撿筆。老師對我很好,我要用功學好這門課,字跡寫得端正,不能丟老師的臉。這是回報老師對他的關心??!這些小事,老師覺得無所謂,但在學生的心中確很有分量。可以說在教育中這樣的細節(jié)有很多很多,教師習慣了漠視、冷淡。又如,老師和學生一起走時,發(fā)現(xiàn)地上有一張紙屑,常見的是老師會叫學生把紙撿起來,而不是老師親自彎腰撿起來,學生雖然撿了,但他也會想老師為什么不自己撿呢?這看是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卻拉遠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

其次,教師要關注好課堂。在課堂上,新課導入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導入導的好,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促其積極思維,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的過程。導入的方式并非一定是固定的套路,要根據(jù)內(nèi)容確定。如,在教學“成長不煩惱”一課時,我用了FLASH《小小少年》和學生一起唱改編過的這首歌曲。在唱完后,學生訴說各自不同的生活點滴。這使得在教學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作了鋪墊。唱改編的歌,本身就會引起學生的思考,很自然地引出煩惱,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不僅說出了煩惱,而且通過彼此的討論和交流,大家相互借鑒方法,嘗試著去排除煩惱。如果加入老師的肯定、引導,學生的知識、情感、態(tài)度、能力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導入環(huán)節(jié)的精心設計使學生很快投入到新知識的探索中去,新知識的教學則是通過課堂豐富的活動來實現(xiàn)的。生態(tài)課堂里有生動的學習情境、活潑的課堂氣氛、積極的師生交流、多樣的互動方式。這里,有心靈的對話,有激情的碰撞,有智慧的交鋒,還有價值的共享。在課堂上應該充滿著民主、平等、歡笑。精彩的活動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其學習的欲望和探索熱情,同時也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在展開“文化習俗、多姿多彩”一課教學的時候,我采用央視兩套開心詞典的形式開展教學,設計了一系列搶答題目,讓每個學生都置身于活動之中,去感受、體驗各國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在教學“相互尊重、促進交往”一課時,學生自己設計和表演了一個反映由于在國外不了解當?shù)氐奈幕曀锥[了不少笑話的小品,學生在歡快的笑聲中感受到各國文化的需要學習和了解,同時也為后面探究對待文化差異的正確態(tài)度埋下了伏筆。

當然,對于政治課來講,一堂課的結(jié)束其實只是一個開始,因為思想政治課的內(nèi)容具有實踐性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特點,要求學生把課堂知識落實到生活實際中去,才算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課堂上留給師生的既是對本節(jié)課的總結(jié)與反思,又是對人生的思考與實踐。在“天下父母心”這一課的結(jié)尾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活動:現(xiàn)在靜靜的回憶父母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辛勞,然后以“父母的愛”為主題寫一封信,通過郵局寄給自己的爸爸媽媽,給他們一份驚喜……帶著對本節(jié)課的收獲以及對子女和家長交往的思考,學生們認真地寫下自己想說的話。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