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詩經(jīng)中的愛情名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蓮;意象;內(nèi)涵
從《詩經(jīng)》中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楚辭》中“集芙蓉以為裳”,到曹植的《洛神賦》中“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李白的《古風》中“美人出南國,灼灼芙蓉姿”,再到周敦頤的《愛蓮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蓮”意象貫穿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學作品。在這樣一個文學發(fā)展的長河之中,“蓮”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內(nèi)涵不斷得到豐富。而“蓮”最早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里,則是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當中??梢哉f,《詩經(jīng)》開啟了文學作品中“蓮”意象的濫觴。本文就《詩經(jīng)》中“荷”的內(nèi)涵展開探討,進而發(fā)掘作為文學作品中“荷”意象的源頭的意蘊。
一、《詩經(jīng)》中的“蓮”
《詩經(jīng)》中提到“荷”的詩歌主要有三篇,分別是《邶風·簡兮》、《鄭風·山有扶蘇》和《陳風·澤陂》。
《邶風·簡兮》:“簡兮簡兮,方將《萬舞》。日之方中,在前上處。碩人俁俁,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zhí)轡如組。左手執(zhí)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錫爵。山有榛,隰有苓。云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p>
《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彼澤之陂,有蒲與蕳。有美一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悁悁。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zhuǎn)伏枕?!?/p>
從上面可以看出,這三篇都是表現(xiàn)愛情的詩歌,并且都是用“蓮”來比喻女性?!多掞L·簡兮》是一個女子贊美似愛的情歌。末章以“山有榛,隰有苓?!保ā败摺惫拧吧彙弊郑﹣砥鹋d?!多嶏L·山有扶蘇》也是寫一位女子與愛人歡會時,向?qū)Ψ匠隽藨蛑o嘲笑的短歌。首章以“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來起興,“荷華”就是荷花?!蛾愶L·澤陂》是一位男子追求愛人的歌,分別以“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起興,蓮與蒲草并提。這三首詩中“蓮”均出現(xiàn)在表現(xiàn)愛情的詩歌中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特殊內(nèi)涵的。
二、《詩經(jīng)》中“蓮”的象征內(nèi)涵
2.1荷花象征著女性,突出其美麗的特點
《詩經(jīng)》中花的種類繁多,以花喻女子的名句很多,比如:“有女同車,顏如舜華”、“桃之天天,灼灼其華”等。當然,上面提到,荷花就是其中之一,《邶風·簡兮》中,“山有榛,隰有苓?!敝虚淮淼木褪悄行裕败摺奔础昂伞?,代表的就是女性。
《鄭風·山有扶蘇》中,“隰有荷華”,孔子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提到:“放鄭聲,遠佞人。鄭聲,佞人殆?!焙蟠u論者也誤解此句的真正含義,皆以為鄭詩。《毛詩序》:“《山有扶蘇》,刺忽也。所美非美然。”①朱熹將其定為“”詩。其實只要以客觀的眼光來看,這不過是一首清新的宛如民歌的情詩。這首詩中以植物起興,首句分別以“扶蘇”和“荷華”喻男性和女性,寫的是一位女子與情人約會時的歡快心情,與情人調(diào)笑的情景。
《陳風·澤陂》中有“彼澤之陂,有蒲與荷。”“蒲”又名“香蒲”。生在淺水處,葉子可做扇?!昂伞?、“茼”和“菡萏”均為蓮的別稱。其中,“茼”特指蓮蓬?!捌选焙汀昂伞蓖瑸樗参?,在水中相伴而生,交相輝映。此詩是一首發(fā)生在水邊的戀歌。聞一多以為這是一首“女詞”,以女性的口吻詠唱的情歌,以“蒲”和“荷”來比喻男女雙方?!多嵐{》中認為:“蒲以喻說男之性,荷以喻說女之容體也”。②荷花作為女性的象征首先是源于它的外形特征,“夫比之為義,取類不常: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擬于心,或譬于事?!雹圻@里以荷之外貌和女性外貌做比。從《爾雅》對“蓮"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先民對荷花的各個部分區(qū)分很細,與審美觀念密不可分,荷花的花冠碩大而美,高高挺立于水面之上,猶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在《詩經(jīng)》很多的篇章里流露著先民的女子之美:高大、豐腴、艷麗。在以描繪美人而著稱的《碩人》中有“碩人其頎”,《澤陂》中有“有美一人,碩大且卷”、“有美一人,碩大且儼”的詩句,均以“碩”來形容人的美麗。可見,先民對美人的判斷來源于其外形的碩大,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由上可見,“荷”首先代表的就是女性,突出了女性美麗的特點。
2.2《詩經(jīng)》中“荷”的生殖崇拜內(nèi)涵
《詩經(jīng)》是我國文學史上現(xiàn)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開端,是富有人民性的文學遺產(chǎn),有大量詩歌描寫了古代先民對愛情和幸福的大膽追求,把愛情生活與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或勞動生活結(jié)合起來,感情真摯樸實、生動活潑。所以,《詩經(jīng)》所體現(xiàn)的內(nèi)容和情感的民間性與真實性是我們探討“蓮”意象生殖崇拜意義的重要前提。
2.2.1“蓮”象征著男女情愛
上面提到過,《詩經(jīng)》中的“蓮”意象都出現(xiàn)在表現(xiàn)男女愛情的詩歌之中。都是以“蓮”來起興?!芭d”是《詩經(jīng)》三大表現(xiàn)手法之一,“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詩經(jīng)集傳·關(guān)雎注》),實際是“象思維”的一種顯現(xiàn),屬于聯(lián)想法,借著鳥獸花草、風霜雨雪、日月星辰等自然之物來興和抒發(fā)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更為重要的一點在于,創(chuàng)作者對興之物即意象的選擇不是隨心所欲、一時性起的,而是選擇那些與托興之物的特點有相似性和相關(guān)性的意象。如《周南·關(guān)雎》借鳴春求偶、相依相戀的水鳥起興,表達了君子對“伊人”的愛慕思戀,欲與之相思相守的熱烈情懷;《齊風·敝笱》以“敝笱”即破舊的漁網(wǎng)象征沒有的女性等。所以,《詩經(jīng)》中的“蓮”意象不約而同地出現(xiàn)在愛情詩當中,表明了“蓮”與男女情愛有必然的聯(lián)系。
2.2.2“蓮”象征女陰
對于“蓮”象征女陰,其實在很多民俗事象中很明顯的體現(xiàn)出來。像比如“魚戲蓮”的剪紙畫等。
另外,《國風》當中的起興句式幾乎沒有相同的,唯有“山有,隰有”這種句型共出現(xiàn)了5次:《邶風·簡兮》中的“山有榛,隰有苓”;《鄭風·山有扶蘇》中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唐風·山有樞》中的“山有樞,隰有榆”;《秦風·車鄰》中的“阪有漆,隰有栗”;《秦風·晨風》中的“山有苞櫟,隰有六駮”。令人驚奇的是,“山有,隰有”均出現(xiàn)在表現(xiàn)男女情愛的詩歌當中,《詩經(jīng)譯注》對此解釋為“一般是以‘山有’喻男,‘隰有’喻女”④。選擇“山”與“隰”作為區(qū)分男女兩性的意象,這并非偶然,而是古人原始思維中生殖崇拜的體現(xiàn)。正如黑格爾所說:“東方所強調(diào)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識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創(chuàng)造力?!雹菽信缓鲜侨松兄谋灸?,也是人類生長繁衍的重要手段,特別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上古時期,人口的繁衍意義非凡,因此產(chǎn)生了對生殖的極度崇拜。生殖崇拜不是某一民族、某一地區(qū)獨有的歷史現(xiàn)象,它遍及世界各地。黑格爾說:“對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狀來表現(xiàn)和崇拜的。”⑥這種崇拜直接體現(xiàn)在對生殖器官的敬仰和崇拜上。在原始先民心中,男女兩性的本質(zhì)區(qū)別就在于生殖器的差異,從當今生物學的角度分析,這種說法也是正確的。在世界各地都有古人留下的生殖崇拜的圖騰,外形酷似男女的生殖器官。于是,一些有特別形狀的動物、植物被先民用來作為男根、女陰的象征。由于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用來作為生殖象征的植物也不一樣。在我國遠古時期,生殖崇拜也必然存在,加上“象思維”的影響,我國先民總是以外在事物為參照來認識自己的身體,用特征或功能相似的自然之物指代身體的某些器官。比如,我國先民常以花喻女陰,瓜喻子宮,除了兩者形狀相似之外,在先民眼里,植物的春華秋實還蘊涵著生生不息的生殖繁衍意義。以花卉象征女陰,表達了先民們祈求女性能像花卉一樣果實累累的樸素心愿。所以,以上五首詩歌同時選取“山”和“隰”比喻男和女,包含著生殖崇拜的意義。況且,“山”的突起之狀與男性生殖器外形相似,“隰”為“低濕的洼地”,其凹陷之形與女性相似,這些足以證明以“山”和“隰”作為生殖崇拜象征物是合情合理的。由此推之,“山有”的賓語部分,如“榛”、“扶蘇”、“樞”、“苞櫟”等樹木同樣象征的是男性生殖器官,同理“隰有”的賓語部分,如“荷花”、“苓”,理所應(yīng)當是女陰的象征了。
2.3“荷”象征了女性的陰柔特點
《詩經(jīng)》中情詩以植物喻人時多是成對出現(xiàn),如上面提到的《山有扶蘇》中的句式“山有,隰有”,上句喻男性,下旬喻女性,成對出現(xiàn)使用。上面提到的這種句式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即“陰陽”的角度?!对娊?jīng)》中常常以具有陽剛意味的植物來喻男性,以陰柔的植物來喻女性。女性在愛情中是以柔美、較弱的形象出現(xiàn),一陽剛、一陰柔,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成對的出現(xiàn)的意象體現(xiàn)著先秦時代“陰陽"理論。在《易經(jīng)》和相傳產(chǎn)于伏羲時代的八卦圖都是以陰陽兩種符號代表萬物,認為世間萬物都是陰陽相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cè)釘嘁印薄扒莱赡校さ莱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先秦時期的文學和哲學在《詩經(jīng)》得到了契合,先人的哲學思維以文學的形式得到了體現(xiàn)。假如我們把《山有扶蘇》和《澤陂》中的對稱句子以《易經(jīng)》中陰陽兩種符號來抽象化,那么“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山有嶠松,隰有游龍”,“有蒲有荷”,“有蒲有茼”,“有蒲菡萏"做為比興的句子都是以“—”和“——”的形式交替出現(xiàn),在形式和象征上都和《周易》陰陽理論吻合。這種產(chǎn)生于上古的樸素辨證思維作為一種集體記憶保留下來。所以說“荷”代表了女性陰柔的特點。
三、“清水出芙蓉”的自然表現(xiàn)手法
《詩經(jīng)》中雖然是以簡單的形式,用植物來象征男性和女性,但是并不影響著詩的意境傳達。這與“荷花”“清水出芙蓉”的特征不謀而合。
《山有扶蘇》和《澤陂》中的荷花沒有形體、顏色、姿態(tài)的描寫,甚至僅僅是名稱的羅列,和魏晉以后詩歌中對事物的繁縟描寫相比近于簡單。很多人將這種方式的產(chǎn)生僅僅歸為先民語言的匱乏和思維的原始,沒有足夠的詞語去描繪自己看到的景色。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是這種簡單卻也自有特點,簡單的形式所蘊含的詩意往往是含蓄婉曲的。繁縟是精雕細刻的工筆之作,這種簡單卻是一種寫意的白描。兩種方式都各有自己的意境。
一種美的意境未必一定需要修飾。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認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兩句歷來被人稱頌,僅是十種景物的排列,除了最后“西下”兩字之外,全無修飾之詞語。與其說深得唐人絕句之妙境,還不如說和《詩經(jīng)》神韻相通。在“山有扶蘇,隰有荷華"這樣的景色描寫中不著一字,而水邊美景,荷花嬌艷,荷花與扶蘇、蒲的相映成趣,如在眼前。
《詩經(jīng)》中荷花之美盡在它的“自然”之美?!肚f子》中有這樣一段話: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溝也,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惰焉!”
——《莊子·外篇田子方》
高等院校英語專業(yè)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是專業(yè)方向的重要課程,它通過對英美文學中的重要作家及其景點作品介紹,增強學生的語言功底并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英美文學的興趣。然而,長期以來,高等院校的外國文學課程在詩歌教學上都是一個難點,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模式和傳統(tǒng)文學研究一樣,以詩歌作品的文本欣賞為中心,主要限制在詩歌文本內(nèi)部的欣賞上,如措辭、修辭、創(chuàng)作手法獨具匠心之處等等。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很難讓學生提起興趣,而且對于外國文學中的古代詩歌,更容易在學生和文本之間造成隔閡,讓學生對作品的認知程度不深,更談不上有開闊眼界、提高綜合研究素質(zhì)的作用,文學教學也就失去了其意義。而改變這種現(xiàn)狀,真正使文學課學有所用,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基礎(chǔ)和文學素養(yǎng)就成為當務(wù)之急。英國古代敘事長詩《貝奧武夫》是現(xiàn)存故英語文學中最古老的作品和流傳至今的歐洲最完整的一部史詩,也是歐洲最早的方言史詩,在語言學方面是珍貴的文獻,所以在高校英語專業(yè)的英美文學課程設(shè)置里是重要的構(gòu)成部分?!敦悐W武夫》的現(xiàn)存手稿在公元5世紀時已開始口頭傳誦,約8世紀時成書[1]18。由于古英語語篇完全不同于現(xiàn)代英語,語法構(gòu)成上也極其晦澀難懂,所以一直以來都很難被中國學生理解、喜愛并重視,因此如何讓學生喜歡并愿意去深讀史詩的探討也是歷來高校英美文學課程之熱門話題。在課堂上,《貝奧武夫》詩篇中古英語的語法構(gòu)成以及其生澀的詞匯讓學生望而卻步。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將《貝奧武夫》與《詩經(jīng)》進行比較,以喚起學生的研究興趣。當最開始談起《貝奧武夫》,學生莫不茫然,但老師轉(zhuǎn)而談起《詩經(jīng)》時,全班卻興趣盎然,紛紛大聲列舉其中膾炙人口的名句:“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薄拜筝缟n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保?]43氣氛煞是火熱,既然學生對《詩經(jīng)》如此熟悉并熱愛,那兩者之間的比較必然是可行并有效的。在教學中,對《貝奧武夫》和《詩經(jīng)》的比較可以從其故事主題、語言意象、主要思想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首先,《貝奧武夫》是以斯堪的納維亞的英雄貝奧武夫(Beowulf)的英勇事跡構(gòu)成主要內(nèi)容,講述關(guān)于勇士貝奧武夫與怪物格蘭道爾搏斗,使其斷臂而死。怪物之母為子復仇,又被他追蹤殺死。他做了國王后,一次火龍來犯,他挺身斬龍,傷重而死。人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1]23。也就是說,《貝奧武夫》這部詩作即是一部英雄史詩,描述渲染的是人民心中的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他為民殺敵,從而深受他的人民愛戴。而與之相反,中國的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收錄的是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詩歌,其中“風”是《詩經(jīng)》中的核心內(nèi)容,包括今天山西、陜西、河南、河北、湖北(齊、楚、韓、趙、魏、秦)十五個地方的民歌。何為“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27其實就是普通人民的生活歌息和愛情追求,也是“風”的代表。何謂“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jīng)營四方?!币簿褪桥`春耕、采桑、紡織、田獵、造酒、貯藏和準備過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勞動生活[2]28,所以《詩經(jīng)》中大多都是社會性的群眾性的作品,而這些群眾性的作品反映的就是當時社會以農(nóng)業(yè)立國的特征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以及人民的生活作息的社會總體概貌,可以是說提供了當時社會的一幅全景畫面[2]46。這不免就給學習者提出了問題:為何同為某個民族最古老的文學形式,都是詩歌體裁,但是英國的詩歌卻是關(guān)于英雄的史詩,而中國的詩歌是歌頌普羅大眾蕓蕓眾生的愛情故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眾文學”?其實帶領(lǐng)學生一起追根溯源,我們會發(fā)現(xiàn)找到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也不難,即是人們平素所稱的“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之分帶來的區(qū)別[3]。“黃色文明”和“藍色文明”指的是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賴的地理環(huán)境基礎(chǔ)的差異為依據(jù)而劃分的內(nèi)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的中西文化雙方[4]18。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huán)境使中國幾乎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wěn)定性和歷史延續(xù)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心理,因此誕生于半封閉大陸自然環(huán)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tǒng)中沉淀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4]22。故此,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便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自己和周遭的圈子里的人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所謂中國古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币虼耍谖覀冏罟爬系脑姼琛对娊?jīng)》當中記錄的便是關(guān)于這個封閉環(huán)境當中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故事。而在“海洋型文化”發(fā)源的西方,西方文明史其實就是一部海上冒險史,西方社會海上航運的冒險生涯,使西方人時刻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和激烈沖突,因此西方人自古就相信天人相分,在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支配下,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就把自然與人區(qū)分并對立起來,自然僅是被人認識、利用、征服的對象,強調(diào)人的獨立自主和積極進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5]109,西方古代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窺出“和諧來自斗爭”,普羅泰哥拉則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些都是人與自然孑然分立的鮮明寫照。在《貝奧武夫》詩篇當中,自然和社會就是那個半獸半人的格蘭道爾,人類就是貝奧武夫,兩者只有進行殘酷的斗爭,才能為人們?nèi)〉煤推叫腋5纳睢R虼嗽诂F(xiàn)代社會,西方人也更富有直面挑戰(zhàn)、急功近利的特征;在人際關(guān)系上,西方更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重視私有財產(chǎn)的獲取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而東方則是典型的集體利益至上的傳統(tǒng)教育[5]188。
兩者進行一番比較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看似風牛馬不相及的事物,其實背后深藏著聯(lián)系和妙趣,而通過對“英雄史詩”和“市井愛情”的比較,學生對英語詩歌的興趣莫不被激起,并且對《貝奧武夫》也有了全新的了解和深刻的記憶。因此,實踐證明,在英語詩歌教學過程中,可以對東西方的文學中的詩歌作品對比分析,在外語文學學習者的母語文學作品中找到相對應(yīng)的代表性的作品,并與所學目標文本進行比較分析,增加學生與兩種文本文化之間的互動溝通,可以提高英美文學詩歌的教學質(zhì)量,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研究素質(zhì)。
從詩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部分是通過詩歌途徑來傳承的,詩經(jīng)、樂府、唐詩、宋詞、元曲,詩人們通過歷史的長河向我們展示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和精神。
在“坎坎伐檀”聲中,我們可以傾聽到祖先對苦難生活的傾訴,對封建統(tǒng)治者盤剝百姓的憤慨;在 “采采苡”中感受到勞動的快樂,體驗到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孟子》“魚和熊掌”的類比中,感受到了他對“生”和“義”的態(tài)度,領(lǐng)悟到了即使舍棄生命也要維護義理的重要意義;在《莊子》河伯的“望洋向若而嘆”中感受到宇宙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
通過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學生看到了遠離塵世的恬淡悠然的陶淵明;通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學生看到了至死不渝,一心向宋的愛國詩人文天祥;通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學生看到了不與權(quán)貴同流合污的李白;通過王之渙《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感悟到了詩人積極進取,不斷開拓的精神;通過王冕《墨梅》的“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感悟到了詩人的高貴人品和高尚情操;通過《指南錄后序》,學生感受到文天祥的拳拳愛國情……
“腹有詩書氣自華”,在詩詞的學習中,同學們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通過詩詞,我們還可以獲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習俗的信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與我們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jié)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一 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愛國主義傳統(tǒng),由古及今源源不斷地貫注于詩詞瀚海之中,成為我國文林詩苑中一道璀璨奪目的風景線。由《詩經(jīng)》、《楚辭》、樂府歌行,乃至唐宋以迄于近代詩詞,無不有關(guān)注國運、系心中華的杰作。其中有不少名句,如“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屈原);“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陸游);“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這些警句至今仍具有感人至深的藝術(shù)魅力和催人奮進的精神動力,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把這類愛國吟唱、膾炙眾口的詩詞精品,貫穿在高中的詩詞教學中,對振奮學生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強化青年建設(shè)祖國的責任意識,激發(fā)青年效力民族的奮進熱情,大有裨益,意義深遠。
二 培養(yǎng)審美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教育是一種美育,文學教育應(yīng)當給人以豐富的審美體驗,通過文學的陶冶,鑄成審美的心靈。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為歷代讀者所喜聞樂見,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非常適宜。學習這些古詩詞,體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藝術(shù)美、語言美,在優(yōu)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能受到美的教育,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好的詩歌散文,特別是詩歌直接訴諸情感,又有節(jié)奏,語短意深,易于記誦,使人百讀不厭,無形中會受到熏陶。如讀《靜女》、《蒹葭》等,青年男女對愛情的喜悅和憂傷,就會深深觸動我們的情感之弦;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詩仙李白的高傲人格能令我們激揚奮發(fā);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自然能體會到蘇軾那恢弘的氣勢;杜甫《春夜喜雨》的“喜”與《春望》的“憂”會帶給讀者截然不同的感受?!安萆b看近卻無”是初春;“接天蓮葉無窮碧”是盛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春花喻嚴冬,妙不可言;“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景象宏大,美不勝收。詩詞如一泓清泉,注入學生干涸的心田,會使他們以一顆敏感細膩的心去看待春夏秋冬,山川景物,感動于一片凋零的落葉,一棵枯黃的小草;讓他們以一顆關(guān)愛柔軟的心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去對待生活和人生,同情弱小,向往美好。
三 培養(yǎng)學生求真樂美、向善博愛的健康人格
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痹娫~“養(yǎng)心修身,潤人心田”,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的載體。小說家金庸曾說:“讓孩子背誦古詩文,不是要讓他們學習很多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繼承溫柔敦厚、樂而不、哀而不傷的詩教,使孩子們養(yǎng)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敝袊窃姷膰龋怨排囵B(yǎng)學生就注重“詩教”。孔子教誨弟子學詩,指出詩有“興、觀、群、怨”等多種功能。我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學詩,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國平天下”。讀詩,是接觸、感受一顆顆鮮活的心并與之共振?!耙嘤嘈闹瀑?,雖九死其猶未悔”,讓我們感受到屈原堅持理想,九死未悔的高潔之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使我們看到陶淵明那顆追求自由、向往平靜的淡泊之心;讀“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誰不為坡那雖歷盡挫折磨難仍樂觀曠達的開闊胸襟所傾倒!……讀詩,口誦心惟,咀嚼體悟,共鳴感情,自然就潤養(yǎng)身心,優(yōu)化靈魂,鑄造人格。
四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鑒賞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fā)?!弊鳛楦咧姓Z文教師,只有在日常的教學中,重熏陶、重課堂、重活動、重積累,引導學生誦讀大量的古詩詞,實現(xiàn)“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其精華,得到詩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增強語言感受力、領(lǐng)悟力和想象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
更有葦竿堪作釣,畫工點染入滄浪。
葦花秋水逼秋清,畫舫江南舊日情。
最是采蓮諸女伴,髯高風鄭笑呼名。
――鄭板橋
八月,正是荷花盛用時。
傳說,荷花原是王母娘娘身邊一個名叫玉姬的美貌待女。玉姬羨慕人間景色,動了凡心,便能偷出天宮來到了西子湖畔。西湖秀麗的風光使她依依不舍,流連忘返,王母娘娘知道后大怒,用蓮花寶座把她打入湖中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天庭。于是,入宮中從此少了一位美貌的待女,而人間則多了一種玉璣水靈的花――荷花
傳說不能當真,荷花不可能是由仙女變成的。實際上,花花是一種原產(chǎn)于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qū)的古老植物,據(jù)考證,其歲齡有1.3億年之長。我國栽培花花的歷史久遠,《周書》中就有“藪澤已竭,既蓮掘藕”的記載,《詩經(jīng)》中也有“山有扶蘇,隰與荷花”的描述,而1973年“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蓮子粉化石,說明至少在7000年前,荷花在我國就已經(jīng)頒生長,并被食用了。
荷花除了蓮花、芙蓉等別稱外,還有其他幾個稱謂:由于三國曹植在其《芙蓉賦》中有“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靈”之句,故荷花又有“炙芝”之謂。又因北宋周敦頤寫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贊荷名句,所以荷花又有“花中君子”之雅稱。而據(jù)《北夢瑣言》記載,唐代元和年間,蘇昌遠居吳中(今蘇州),邂逅一位素衣粉臉的女郎,贈給他一枚玉環(huán),不久,他發(fā)現(xiàn)自己庭院的水池中荷花盛開,其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樣的玉環(huán),但“折之乃絕”――因而,荷花又常被稱做“玉環(huán)”。
荷花麗質(zhì),出淤泥而不小染,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詩人屈原在他的《離騷》中寫道:“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碧拼醪g在《采蓮曲》中也寫道:“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彼未娙藯钊f里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更有這樣的寫荷佳句:“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p>
有意思的是,由于“蓮”與“憐”音同,古人在寫蓮的詩文中,還常借其諧音來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薄吧徸印奔础皯z子”,“肯”即“清”,這里采用諧音雙關(guān)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荷花麗質(zhì),出淤泥而不染,還常被看作用嚴神圣的象征,這在佛教中尤有表現(xiàn)。寺院中的佛像,都是坐在蓮花上的,而佛教最重要的一部經(jīng)典便是《妙法蓮花經(jīng)》。在我國龍門石窟中,有一窟蓮花洞,洞內(nèi)除了四面的佛像外,就是頂部一朵燦然生輝的巨型蓮花。佛經(jīng)中還有一則“蓮花夫人”的故事,說有一只鹿生了一個美麗的女子,仙人將她撫養(yǎng)成人,她走過的地方,都會有蓮花長出――這便是“步步蓮花”一詞的由來。
古時的濟南以大明湖為主體,連接著城外難以數(shù)清的池渠水塘。秋日,這眾多的池渠水塘紅顏出水,綠衣并展,散發(fā)出陣陣菱藕清香;更有岸邊的釣者,風起的滄浪,游動的畫舫……如此如詩如畫的宜人景色恰似南國一般,無怪乎詩人會夸張地說連水上的采蓮女也曾經(jīng)相識,能夠呼出姓名來了。鄭板橋的這首詠荷詩,從一個側(cè)面有力地證明了古濟南“展放荷花三十里”的舊時景貌。
記得第一次途經(jīng)東湖,一個轉(zhuǎn)彎,一片意想不到的綠色映入眼簾,那竟是一池舞動的蓮葉!亭亭玉立的紅花點綴其間,迎風招展,盡情享受陽光的洗禮,恣意展現(xiàn)它們的清新與脫俗。紅與綠的色彩濃烈而張揚,讓我親身感受到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震撼,就像是在觀賞一出唯美的愛情電影,既有纏綿悱惻,又有刻骨銘心。植物的美,原來可以如此深入我的內(nèi)心,讓我產(chǎn)生共鳴!
隨著研究的深入,荷花的魅力逐漸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深深吸引著我,讓我對它們產(chǎn)生了一種特殊的感情,不僅去查閱相關(guān)文獻,了解其起源、栽培歷史、形態(tài)特征、分類進展、文化內(nèi)涵,還樂于將這些知識介紹給我的同學、朋友,希望他們也能從中體會到我研究過程的愉悅,能夠在繁忙的學習間隙,放慢腳步,留意身邊的一花一草,感受植物給我們帶來的驚喜。而“我的荷花”也成了我在給別人介紹時對它們的稱謂。
荷花是一種即古老又現(xiàn)代的植物。說它古老,是因為它靜觀了一億三千五百萬年的地質(zhì)變遷,與我們熟悉的活化石植物如水杉、銀杏一樣,都是未被冰期的冰川吞噬而幸存的孑遺植物代表。說它現(xiàn)代,是因為作為我國十大名花之一,荷花栽培歷史悠久,不僅有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品種,也有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相關(guān)科研機構(gòu)及個人愛好者培育的一系列新品種,使我國的荷花品種達到近千個。大花型者花朵碩大,直徑達25~28厘米,小花型者嬌小,直徑僅5~6厘米;少瓣型瀟灑,重瓣型端莊;紅色花艷麗,白色花素雅,而美洲黃蓮黃色花的引種與雜交選育,豐富了我國荷花的品種,出現(xiàn)了一些蓮中奇品,如“三色蓮”就表現(xiàn)出花瓣從上到下,由紅、粉到黃漸變的特點。
荷花姿、色、香、韻兼?zhèn)?,?jīng)濟用途廣泛,文化底蘊深厚,三國時期曹植贊之“覽百卉之英貌,無斯花之獨靈”。初夏觀荷,可感受“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朝氣蓬勃,看清水下一尾小魚繞荷葉游動,觀望“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的精彩,似一幅充滿情趣的水彩畫。仲夏時節(jié),百花凋謝,唯有那一池碧綠與火紅,傲然于清漪之上,享受似火的驕陽,聆聽熱鬧的蟬鳴,正是“荷花風前暑氣收,荷花蕩里碧波流”,“碧香花香入袖香”,那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到“芙蓉老秋霜”的季節(jié),則可品味“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情趣,欣賞一幅寧靜的墨色山水。
荷花、荷葉、蓮子、蓮藕都是食用兼藥用的寶貴資源。荷花泡茶,降脂美顏,透過氤氳的熱氣,看片片透紅的花瓣旋轉(zhuǎn),既賞心又悅目;荷葉裹物蒸煮食物,清香四溢,古樸歸真;而甜湯中有了蓮子的點綴,則香糯滋補,祛火解毒;蓮藕入饌,健脾開胃,涼血行瘀,安神健腦,輕身延年。
“有色有香兼有實,百花都不似蓮花”,荷花具有花中君子的品格,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借物抒懷的載體。屈原是賦予荷花人文內(nèi)涵的第一人,其《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及其《九歌》“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的辭句,既抒發(fā)了對荷高潔稟性的贊美之情,也表露了自己不愿與渾濁社會同流合污之意?!芭e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文化內(nèi)涵開始出籠,為荷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周敦頤的《愛蓮說》則是荷文化形成的標志,是荷文化發(fā)展史上的分水嶺?!俺鲇倌喽蝗荆鍧i而不妖”的名句,寫出了荷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天真自然、不顯媚態(tài)的可貴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表現(xiàn)的是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zhì);“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荷花還是美好愛情的象征。蓮與“連”、“戀”、“憐”諧音,很自然地被用來表示愛情。江南自古采蓮之風盛行,《西洲曲》中有女子相思、歌頌愛情的描寫:“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唐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倍苫ㄖ械摹安⒌偕彙?,常被譽為男女忠貞不渝的愛情,夫妻百年好合,相親相愛,永結(jié)同心?!盃炕☉z共蒂,折藕愛連絲”,體現(xiàn)了人們對純真愛情的向往和追求。
喻花草為美女,是文人慣用的手法。荷花花姿艷麗,美而不媚,香遠益清,超凡脫俗,使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美女的神韻或下凡的仙女。從《詩經(jīng)》“灼灼芙蕖”開始,荷花就與美女聯(lián)系在一起。王昌齡《采蓮曲》中“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表現(xiàn)的就是荷花與少女之美相互映襯,予人以無盡的遐想?!八畬m仙子斗紅妝,輕步潛波踏明鏡”,喻荷花如下凡仙子,既贊又嘆且羨。文人筆下,荷花如絕代佳人般俏麗,令人刻骨銘心,又如天上的仙女,讓人倍感圣潔尊敬。以荷花為象征,表達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和追求。
現(xiàn)代荷花研習中,不能不提兩位前輩,他們就是被稱作“并蒂蓮”的王其超教授和張行言教授,兩位專家編著的《中國荷花品種圖志》,系統(tǒng)總結(jié)了他們幾十年來荷花研究的成果,是一部傳統(tǒng)名花品種研究方面的專著,內(nèi)容廣泛而全面,既有種質(zhì)資源與其分布、栽培史略與生態(tài)習性等,又包括栽培、育種、品種分類與應(yīng)用以及608個品種的記載和彩圖等。而我在學業(yè)上也有幸得到了老先生的指導。
兩年前,與張教授的不期而遇,讓我感受到了一位荷花科研工作者對其研究對象的那份摯愛。那次,我在中國荷花中心進行實驗材料的采集工作,烈日下,見一位老奶奶在荷花池畔穿梭,用相機記錄著朵朵綻放荷花的神韻。當發(fā)現(xiàn)我在采集蓮的幼葉時,特地關(guān)照我不要弄傷了柔嫩的花蕾。看到老奶奶心疼的樣子,我很欣喜遇見了一位也對荷花如此癡迷的知音。事后才得知,她就是我早已耳聞的張教授,遺憾的是錯過了向前輩請教與交流的機會,感受她幾十年如一日,飽含熱情的工作態(tài)度。而一次采樣就能與她相遇,可見張教授定是關(guān)注著荷花的生長變化狀況,活躍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線。
兩年的學習生涯很快就要結(jié)束了,我的荷花分類研究工作也進入了總結(jié)階段。這時,有幸聯(lián)系到了王教授作為我畢業(yè)論文的審稿人。進入王教授的書房,壁上懸掛的有關(guān)荷花的字畫,讓我仿佛感受到一陣“細細風來細細香”。王教授已八十歲高齡,但仍然活躍在我國荷花研究相關(guān)領(lǐng)域,對研究動態(tài)了熟于心。老先生首先詢問了我對于近年來相關(guān)領(lǐng)域研究進展的了解,然后聽取我研究工作的匯報。王教授對我在荷花品種分類上做出的微薄貢獻給予充分的肯定,我也表達了我要靜下心來做科研的想法和對王教授獻身荷花事業(yè)的敬佩。最后,王教授不忘和我談起了荷花育種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歐洲尚無荷花引種栽培,因為荷花開花需要全光照的環(huán)境,歐洲的氣候不能滿足其對光照的需求;碗蓮走入千家萬戶的計劃也因為不能解決室內(nèi)光照不足的問題而尚未實現(xiàn);縱觀近千個品種,尚無一個藍色花的品種,培育藍色荷花是對育種工作的一個挑戰(zhàn);而荷花要用作鮮切花,就要解決花蕾采摘后就不能開花的問題。
【論文摘要】:意象的兩個基本要素,象和意。從四個方面加以闡述二者的演變及其關(guān)系:第一方面從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出發(fā),第二方面從實踐派美學觀點出發(fā),第三方面象和意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并最終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的,第四方面從藝術(shù)技巧角度來說.
縱覽中國古典詩詞,大凡能夠在詩詞殿堂里占一席之地或獨領(lǐng)的均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千古流傳。這些詩詞多是意境全出的,有的意境優(yōu)美,有的意境壯觀,有的意境悲凄,有的意境蒼涼、、、、、、當繪成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意境時,是由一個個生動具體的意象有機組合而成產(chǎn)生的藝術(shù)效果。
意象作為一個概念,在古代被廣泛使用,卻沒有一個確定的含義。袁行霈先生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一文中對前人關(guān)于意向的含義進行了歸納,大致有四種:
第一,有的意象指的是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如:
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shù),謀篇之大端。(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第二,有的意象指意和象,如: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曰生思。(《唐音癸簽》卷二引王昌齡語)
第三,有的意象接近于境界,如:
予與二三友日蕩舟其間,薄荷花而飲。意象幽閑,不類人境。(姜夔《念奴嬌序》)
第四,有的意象接近于今天所說的藝術(shù)形象,如:
意象大小遠近,皆令逼真。(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八)
孟東野詩,亦從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氣不無斫削耳。(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
綜上可知,對于意象這一概念的論述和闡釋是見仁見智的。既便如此,他們似乎有著某些共通之處。而這個共通之處好像又在可言與不可言之間,大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狀其“貌”。似乎大家都知道,可又說不清道不明。
為此,我僅從二分法角度把意象拆分為象和意,暫把這它們作為意象的兩個基本要素。《周易·系辭》說:“圣人立象以盡意。”“以象立意”。我認為意象是以象載意的,即以象的物質(zhì)載體承載內(nèi)涵豐富多樣的主觀的意。意象原本是一個整體,一個新質(zhì),它既不是單獨的象,單獨的意,也不是象與意的簡單相加,它是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整體;既有象的外在表現(xiàn),又有意的內(nèi)在情韻,二者和諧統(tǒng)一而成意象。
首先,從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出發(fā),物質(zhì)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與物質(zhì),二者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象是物質(zhì)性的東西,是第一性的,客觀的;意則屬于意識范疇,是第二性的,是主觀的。象包括自然界的物象和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物與事。而意則包括人內(nèi)心世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認知。象是意的物質(zhì)基礎(chǔ)和載體,意是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意識。例如,王充在《論衡·亂龍》里所舉之例:
禮,宗廟之主,以木為之,長尺二寸,以象先祖。孝子之廟、、、、、、雖知非真,示當感動,立意于象。
一個長尺二寸、用木頭做的靈位,它本質(zhì)是一塊木頭,不包含什么精神上或意識上的東西。但后人卻以此來懷念先祖,祭奠圣賢,表達一片赤誠之心、敬仰之情。為什么后人在看見一塊木頭——靈位時,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一種情感?因為此時的木頭已不再是木頭了,它是人們情感和精神的寄托。在此,木頭是象的具體表現(xiàn),赤誠之心和敬仰之情則是意的具體表現(xiàn)。二者豈不是和諧統(tǒng)一在一起了嗎?這個表現(xiàn)不僅具體可感,而且抽象可悟。這和先民的圖騰崇拜一樣。
然而,這只是早期的對于意象的認識和理解,并沒有入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這些負載著意的象,即意象,也隨之逐步進入較為高級的文化領(lǐng)域——詩歌和詞。我國最早的兩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和《楚辭》中大量使用意象,這使得詩歌意境優(yōu)美,令人賞心悅目。同時,這不僅開拓了詩歌的藝術(shù)境界,也提高了詩人和后人的審美水準。例如,《詩經(jīng)》用“關(guān)雎”比喻愛情,用“青蠅”比喻阿諛奉承的奸惡小人;《楚辭》用辟芷、秋蘭、木蘭、秋菊、芙蓉等比喻不與人同流合污的人生志趣和高潔品格、、、、、、這些象都滲透著詩人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隨之逐漸發(fā)展到一個客觀的單獨的象都能承載一些內(nèi)涵豐富而旨意深遠的意了.例如杜鵑鳥這一象。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弊右?guī)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比鹿庹赵谕ピ豪镅┌椎睦婊ㄉ希霹N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鄉(xiāng)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guī)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思歸的情思。
還有像月亮、鷓鴣、鴻雁、梅、竹、松、菊等等客觀的象,最終都負載著人類豐富的情思和精神感受,終成意象。這就是客觀的象與主觀的意的對立統(tǒng)一。
其次,從實踐派美學觀點出發(fā),美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產(chǎn)物,他必然受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制約,并且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起來。“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間詞話》)詩詞“有境界”,我們大多會覺得它很美。意境是由意象有機組合而成的,意境美,那么意象也是美的??陀^的象本來是無所謂美與不美的,當人關(guān)照客觀的象,這個象就能體現(xiàn)出人的本質(zhì)力量,那么二者的有機結(jié)合體——意象當然也就是美的。隨著人類社會生產(chǎn)實踐活動的發(fā)展,人的大腦逐漸被改造,因而對客觀的象的認識也逐漸發(fā)展了。這個發(fā)展是象所負載的內(nèi)容由單一變豐富,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而象所負載的內(nèi)容即是意。例如,大自然“云”這個象,可能先是產(chǎn)生“愁云”這一意象,這時它便承載著憂愁、焦慮等意;隨著發(fā)展而產(chǎn)生了“孤云”、“暖云”、“停云”等意象,其內(nèi)涵便愈來愈豐富,含有貧士幽人的孤高性情,對春的喜悅感受,對親友的思念、、、、、、例子很多,這里就不一一舉例說明了。“以象立意”。我認為在詩歌里象是美的形式,是顯現(xiàn)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感性顯現(xiàn);意是美的內(nèi)容,是在具體形態(tài)(這里指的是詩歌中具體的象)中體現(xiàn)出來的人的本質(zhì)力量。二者是既相互區(qū)別,又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離,是辯證統(tǒng)一的。同時,美的內(nèi)容是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并不斷豐富和完善;美的形式卻可以是多樣性的。那么,意也可以通過多樣性的象來體現(xiàn)。例如,“憂愁”這一意(情感),“詩仙”李白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用明月和白發(fā)比喻憂愁;李煜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用流水寫憂愁;蔣捷有“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一剪梅》)用時節(jié)的變化來寫憂愁;李易安有“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醉花陰》),用薄霧濃云的天氣比喻憂愁
同時,我們也可以從真善美的辯證關(guān)系來看象和意。真,是指各個物種自身的自然狀況及其內(nèi)在的客觀規(guī)律。象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物和事,它首先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應(yīng)運而生的,有自己的“個性”,所以它是符合真的;善,就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追求的有用的或有益于人類的功利價值。意是在具體形態(tài)(這里指的是詩歌中具體的象)中體現(xiàn)出來的人的本質(zhì)力量,它是人類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體現(xiàn),它反映了人對客觀事物的意志和要求,所以它是符合善的。但這還不足以產(chǎn)生美。狄德羅說:“真、善、美是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種罕見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變成美了,善也就變成美了。”只有真與善以“某種罕見的、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現(xiàn)出來,它才能成為審美對象,具有審美價值。而象和意的有機組合正是以“某種罕見的、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現(xiàn)出來。所以,其有機統(tǒng)一體——意象正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真和有益于社會發(fā)展的善的具體而光輝的形象。所以,這個形象(意象)就是美的了。
再次,象和意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并最終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這就需要我們大腦豐富的想象力。借助袁行霈先生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一文中把已經(jīng)分為詩人之意境、詩歌之意境和讀者之意境,我們不妨也把象和意分為詩人之象和意,詩歌之象,讀者之象和意。詩人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包括思想、感情、志趣和個性等傾注于客觀的象,使客觀的象負載著意,從而使象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同時,意也有了生動具體的外在表現(xiàn)。此時,詩人眼中的象是詩人之象,詩人的主觀意識是詩人之意。語言是意象的物質(zhì)外殼。在文本中,詩歌只能展現(xiàn)出一個個的字詞,這些字詞往往又是客觀的象的名稱化,而不能體現(xiàn)出意來。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詞的詞面都是象。此刻只有詩歌之象。而當讀者在閱讀欣賞文本時,通過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與聯(lián)想)激活自己的各個審美細胞,把象呈現(xiàn)在大腦中,然后根據(jù)自己的“因素”再現(xiàn)出一片有意韻的畫面,以此來調(diào)動和觸發(fā)自己的思想情感。那么,讀者所欣賞的象就是讀者之象,讀者所產(chǎn)生的情感想象就是讀者之意。這里,詩人之象、詩歌之象和讀者之象是貫穿整個過程的,它們是客觀的,同一的,不變的。而詩人之意和讀者之意卻是有差異,有時甚至很大。這是由于詩人和讀者所處的時代、地域環(huán)境、生活閱歷、情感歷程、思維方式、性格等“因素”不同而產(chǎn)生的差異。而且,這也是讀者之意和讀者之意有差異的原因。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首先,是詩人通過他的視角把自己眼中的象——詩人之象描繪出來,由此給我們創(chuàng)造出了一幅壯闊的畫面,同時在這畫面里飽含了詩人豐富的思想情感——詩人之意。在文本中體現(xiàn)出的是這首詩歌的語言。在這一層面我們是體味不到詩人有什么思想韻籍,無非是一些象:白日,遠山,黃河,高樓——詩歌之象。但是當我們(或讀者)的大腦被激活了,進入審美這一高級層面,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把這些象有機組合,并且以意賦予象,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幅有意境的畫面:詩人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云海蒼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前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后令人振奮。后兩句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扒Ю铩薄耙粚印?,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揭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但如果讀者沒見過黃河,怎能身臨其境的體會到親奔騰之勢?如果讀者所處的是一馬平川,目之所及皆是一望無垠,怎能體會“千里目”這一詞蘊涵著詩人的崇高理想和人生哲學?這就很可能造成詩人和讀者之間的距離感,即就是詩人之意與讀者之意有別。讀者之意和讀者之意的差異也就很容易說明了,這就不加以贅述。
這就是詩人和讀者借助自己的豐富想象與聯(lián)想把自己的意(生活閱歷、人生情感、志向志趣)附加給象,從而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傳情達意。
最后,從藝術(shù)技巧角度來說,詩歌的象能負載意是通過人們(這里指詩人)的各種手段而完成的,這個手段則是使象藝術(shù)化的過程。例如象征這一寫作手法,《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象征如下解釋的:“①、用具體的事物表現(xiàn)某種特殊意義:火炬象征光明。②、用來象征某種特別意義的具體事物:火炬是光明的象征?!保ā冬F(xiàn)代漢語詞典》1378頁)第二種意思跟我們的論題無關(guān),第一種說法又并不十分準確。我則傾向于崔錫臣先生的看法:用具體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崔錫臣著《修辭方法辨析》)。象征即是“以物征事”,簡稱象征。請注意,這里用的是“暗示”。既然是暗示,就不能非常直白地把意思直接地說出來;說出來也可以,但不能叫做象征。通過象征,象暗含著意,讀者讀到象的時候就會立刻領(lǐng)會出象所承載的意。有些象已經(jīng)固定具有某種意了:歲寒三友“松竹梅”象征品格高潔的隱士幽人,蓮和蘭象征品質(zhì)高貴的君子,秋雨梧桐暗含悲傷凄涼之情,白發(fā)暗含年近遲暮或憂愁,額上皺紋暗含歲月滄桑桑、、、、、、再如我國最早的兩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楚辭》中的“比”、“興”手法的運用。還有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使用,這些都可以把象和意很好的聯(lián)系為和諧的一體。
意象的兩個基本要素,象和意的發(fā)展演變是經(jīng)過歷史的演進和人類社會生活的不斷發(fā)展而逐步走向豐富和完善,是人類認識水平和審美水準不斷提高的表現(xiàn),同時人類認識水平和審美水準的提高又推動著意和象的和諧統(tǒng)一進程。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shù)研究(第三版)之中國古典詩歌意境中國古典詩歌意象【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2.陳節(jié)注譯.詩經(jīng)注譯【M】廣東省出版集團花城出版社2007年4月
3.湯漳平注譯.楚辭【M】中國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4.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修訂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關(guān)鍵詞:“月”的意象;涉月詩;象征意義;月亮崇拜;意境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3-0216-02
在文學作品中,月亮受到了中華民族的青睞,與中國文學尤其是古典詩詞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在歷代詩人的筆下,月亮和人們的命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升沉起落,流轉(zhuǎn)變動,人和月共喜,月與人同憂。如靜態(tài)的明月、清月、圓月、殘月、微月、孤月、煙月、風月、霜晨月、瓊枝碧月……;動態(tài)的有月出、月涌、月朝、月夕、月旦、月塑、月徘徊、月舒波、月自明、月籠沙、水中月、江浸月、月下飛天鏡……;在不同的時間有古月、今月、春月、秋月、曉月、秦時明月……;在不同的地點有林月、松月、江月、海月、湖月、池月、關(guān)山月、閨里月、春庭月、娥眉山月郎、春江花月夜……,真可謂“多情誰似南山月,天上人間長相知”。
月亮崇拜――華夏民族心理的原始選擇
中國文學中有關(guān)“月亮”的原型意象,根植于原始的月亮崇拜。雖然我們現(xiàn)在確認上古初民對月亮的情感心緒和崇拜動機,似乎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了,但從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來看,上古至先秦兩漢,人們確是把月亮作為神靈來崇拜的。《禮記?祭法》云:“夜月,祭月也”。鄭玄注曰:“春秋傳曰:日月星辰之神”。《禮記?祭義》云:“祭曰于壇,祭月于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妒酚?天官》亦明確地說:“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神也”。透過這種視月亮與金神的祭禮,便可發(fā)現(xiàn)一種顯明的月亮崇拜的文化心態(tài),是伴隨著人類自身的渴望與需求而存在的;也正是這種渴望與需求,使這種月亮的祭禮逐漸轉(zhuǎn)換成一種特定的文化習俗,在中華民族中保存下來并且世代相傳。在先秦兩漢時期,我國就有了拜月的風俗,但還沒有脫去祭禮的某些儀式,到了隋唐時代,則已完全成為一種特殊的風俗習慣。《古今圖書集成》引《廣昌府志》云:“奇襲,婦女作乞巧會,羅拜月下,以諸果置糖蜜水中,厥明飲之,謂之巧水”。可見,拜月習俗的普泛化程度。如果從描寫拜月這一習俗現(xiàn)象的詩作來看,更可見拜月習俗的廣泛性。這一習俗在宋元明清一直延續(xù),《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夢梁錄》等書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元明戲曲中亦有反映,如《西廂記》中崔鶯鶯拜月燒香,祈求美好的愛情生活,《拜月亭》中寫王瑞蘭拜月燒香,祝親人安康,夫妻團圓等等……,現(xiàn)在看來這種習俗是緣于原始初民處于自然混沌狀態(tài)時,由對自然界的無知,依賴,將自然中的月亮想象為一個有人性的,有意志的實體而虔誠的加以崇拜,從而導致某些神秘的信仰。月亮崇拜成為一種表現(xiàn)在華夏民族世代相傳的一種行為與意念,而人們對月亮的畏懼、敬仰與崇拜等感情又顯然與遙遠的原始崇拜有著密切的淵源。
涉月詩――中國詩歌的一朵奇葩
沿著詩歌源頭順流而下,就會發(fā)現(xiàn),月亮與中國詩詞的關(guān)系源遠流長?!对娊?jīng)“陳風”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的詩句,以皎潔的月光襯托美麗的女子,抒發(fā)男女青年相約相念之情?!豆旁娛攀住分幸灿小懊髟潞勿?照我羅床幃”的佳句。魏晉南北朝時期,詠月抒情詩日漸增多,風格和表現(xiàn)手法也多種多樣。曹操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名句創(chuàng)造了寓情于景的含蓄意境,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曹植的“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等頗為膾炙人口。何遜的“青草似青袍,秋月團如扇”比喻新穎雅致,別具一格。謝莊的名篇《月賦》:“白露暖空,素月流天”,“美人邁兮青生絕,隔千里兮共明月”,聲情并茂,寫景生動,情深意長。沈約的《登臺望秋月》堪為詠月名篇:“隱言崖而半出,隔雉幌而才逼。散朱庭之奕奕,入清硝之玲瓏。間階悲寡鵠,沙洲怨別鴻。文姬泣胡殿,明君思漢宮。余亦何為者,淹留此山東”。聯(lián)想豐富,深切動人。
中國古典詩歌的王冠產(chǎn)生在唐代,唐詩中情景交融的詠月詩更燦若群星?!度圃姟分袔缀趺總€著名的詩人都有描寫月色的佳句,風格多樣,各有千秋。張若虛之婉轉(zhuǎn)優(yōu)美,孟浩然之恬靜自然,王維之清新飄逸,李白之雄奇豪放,杜甫之沉郁頓挫,白居易之通俗平易,李賀之奇峭瑰麗,杜牧之哀傷清逸,李商隱之凄惻濃艷,韋莊之疏淡清遠等風格,都在詠月詩中充分表現(xiàn)。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以景抒情,恬淡自然。王昌齡的“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白居易的“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币跃耙r情,含蓄蘊藉,意在言外,余音繞梁。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杜甫的“幾時杯同把,昨夜月同行?!币栽聰M人,真摯生動。沈期的“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溫庭筠的“玉樓明月長相憶”,韋應(yīng)物的“西樓望月幾回圓”,懸想委婉,耐人尋味。品嘗這些詩句,怎能不使人沉浸在藝術(shù)美的享受之中呢?
宋詞在寫月抒情,創(chuàng)造意境上別開生面,不朽之作俯拾皆是。馮延已的“夢里佳期,只許庭花與月知”,寫重重離情,婉約含蓄;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人格化景物,生動逼真。晏幾道的《臨江仙》把幸福的愛情訴諸明月作證;朱淑真的《去年元月時》通過“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往昔與“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的今日的對比,抒發(fā)了對美好往事的無限眷戀。姜夔的“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借月光發(fā)泄了對金人的南侵,兵荒馬亂慘景的感慨。文天祥的“伴人無寐,秦淮應(yīng)是孤月”寫出了他身陷囹圄,報國無門的激憤。
元散曲中也有不少詠月佳篇。曾瑞在《商調(diào)‘集賢賓’宮詞》中,用“唯嫦娥與人無世情,可憐自孤另。透疏窗斜照月偏明”,寫出了被冷落的妃嬪的痛苦之情。關(guān)漢卿的“愛的是透長門夜月嬋娟”,張可久的“紫蕭寒月滿長空”等等都是千古流傳的佳篇佳句。
月亮――豐富象征意義的載體
“月亮”這樣具有多種象征意義的自然物實屬罕見,在詩人詞人的筆下,它既是一個具有凡胎俗骨,情感靈性,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又是超脫于人的胸襟之外的“物”。我們很難用理性的概念來概括它的象征意義,粗略地勾畫一下,它在不同情境之下,大體具備以下象征意義。
其一,孤苦的象征,思念的寄托。幾千年來,不論是游子,還是婦姑,都把月亮看成了寄托思念,象征孤苦的理想象征物,表現(xiàn)的是一種離愁別恨的主題,委婉柔弱的情調(diào)。他們或是埋怨“屏風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無眠”,“照它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或是直抒胸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xiāng)”。這類象征意義包含著極其復雜的感情心理。有的是苦澀的回憶:“舊時月色,曾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庇械膫?cè)重于思念親人:“幾時杯同把,昨夜月同行”,“嘗聞此宵月,萬里共陰晴”。有的表達思念故土之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玉樓明月長相憶”,“西樓望月幾回圓”,“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人們把種種豐富復雜的感情寄托于明月,把它當作知己,道出了心靈當中的隱秘,因而也就賦予月亮多重的象征意義。
其二,象征美的靈魂與歸化。月亮的美德是純凈的美,多姿多彩變換無窮的美?!吧焦夂鑫髀?池月漸東上”。畫出了夕陽西下與素月東升之時的奇妙景色,正是“荷風送香氣,竹滴清露香”。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沒有比這樣的描寫更真實的了。“竹涼侵臥內(nèi),野月滿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組?!睆脑律皆侣?描繪出一幅恬靜自然的郊野月夜圖。在王維筆下,月更是達到了美的最高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一個“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聲”的有如世外桃源的地方。 “月”給人美的感慨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它的形是具體的,它所包含的各種意蘊是抽象的。自古以來,詩人們依月亮這一獨特的美感特征,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月景”。
1激發(fā)高中生對學習詩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小學生還是高中生只要有興趣,就會在學習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詩詞教學時要從高中生的興趣出發(fā),結(jié)合高中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把具體的詩詞和高中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激發(fā)高中生對學習詩詞的興趣,從而愛上古詩詞。我們不能否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高中生接受的都是處在時代最前沿的新潮事物,高中生早已對古代文人騷客的低吟淺唱喪失了趣味。語文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把先賢名句和時展潮流相結(jié)合,賦予古詩詞時代的氣息充分展現(xiàn)古詩詞的魅力從而激發(fā)高中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教師可以講解古詩詞中男子對女子愛慕的詩句,讓學生品味和現(xiàn)代社會男子愛慕女子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例如,在《詩經(jīng)》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边@一句表達了君子對窈窕女子的愛慕之心,從而使感情更加細膩,娓娓道來。同時高中生又處在成熟階段,情感活躍卻受到各種因素的束縛,為此教師可以以《氓》為例講解棄婦自訴婚姻悲劇的故事。這是一首典型的受封建禮教迫害導致女子婚姻悲劇的四言古體詩,教師可以對這首詩進行講解在教學過程中適當?shù)囊霅矍榈脑掝},從而增加詩詞教學的興趣。因為感情二字是高中生活中相對比較敏感的詞,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是很少涉及的,但是高中生有著極強的好奇心,以及懵懂的心態(tài)從而會對感情產(chǎn)生一種異樣的感覺。教師可以借助教學活動滲透有關(guān)感情方面的教導,從而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生活態(tài)度,避免學生走入歧途,影響學業(yè)。語文教師把感情問題穿插到詩詞教學過程中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欣賞詩詞文化的魅力,還有利于糾正高中生的感情觀,從而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詩詞風采的平臺,讓一些對古詩詞感興趣的同學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教師借助這種方式也為其他同學學習知識開通了渠道。近幾年的高考題型中考查的多是高中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單純的背誦能力,因此語文教師需要格外注意在興趣的基礎(chǔ)上培養(yǎng)高中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從而提高高中生的詩詞鑒賞效率,也推動高中詩詞教學的進程。
2營造利于詩詞教學的良好氛圍
古詩詞中蘊含的文化、描寫的詩詞背景、所寫的故事情節(jié)都不是三言兩語或者短短幾行字就能概括的,它所描繪的具體畫面也是高中生在短時間內(nèi)不能完全的接受和理解的。學生通過一字一字的讀、背誦不但不會有很高的學習效率,長此下去學生無法進入詩詞描繪的具體意境,從而降低學習詩詞的興趣,嚴重影響學習效果。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營造具體的詩詞氛圍,利用信息技術(shù)渲染課堂氛圍,從而變學生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例如,在俞桂《送人到松江》中“西風蕭瑟入船窗,送客離愁酒滿缸。要記此時分袂處,暮雨細雨過松江?!比姷牡谝痪渲饕鑼懥耸捝镲L吹打著江中即將遠行的小舟的景象,并且交代了送別的季節(jié)和地點。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幻燈片為學生播放具體的詩句情境,教師為學生提供具體的畫面可以把學生帶入具體的古詩氛圍中,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具體含義。教師還可以借助音樂營造古詩氛圍,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靜夜思》等表達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中教師可以借助古色古調(diào)的《思鄉(xiāng)曲》渲染具體的氛圍,在《思鄉(xiāng)曲》中如泣如訴的簫聲可以充分表達離家游子渴望回歸家中的那種思鄉(xiāng)之情。在詩詞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還要展現(xiàn)與其他教學活動不同的語言風格,顯現(xiàn)詩詞教學課堂的不同,從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可以選擇用更加具有詩意抒情的語言或者是華麗壯美的詞匯來描繪詩詞中的具體意境,從而為詩詞教學課堂奠定具體的基調(diào)。例如,在《村行》的頸聯(lián)中教師可以借助照片對學生們說:“同學們看啊,在這張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棠梨葉已經(jīng)紛紛的飄落,呈現(xiàn)胭脂的顏色,如雪的蕎麥花開慢山野,細細感受,仿佛可以聞到淡淡的花香。這讓我想到《村行》中的詩句‘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首先為學生營造具體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為學生理解詩句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提高高中生的學習效率。
3開展豐富多彩的詩詞鑒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