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愛弱勢群體的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
一、引言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fā)展的基本趨勢,我國自1999年開始步入老齡社會的同時,也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fā)展階段。2010年國家統(tǒng)計局進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的人口已達13.7億,而60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3.26%,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8.87%,這說明我國的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加劇。而我國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近六成分布在農村,農村老齡化的程度明顯高于城鎮(zhèn)和全國水平,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年輕人向城市的流入,這一比例還會增大。老年人群體屬于生理性的弱勢群體,農村老年人又由于各種各樣的內在或外在原因使得其缺乏勞動能力、經濟水平低下、難以適應社會發(fā)展要求、在市場經濟中處于弱勢地位,并且很難通過常規(guī)渠道來尋求自身利益的保護[1]。因此,農村老年人成為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如何解決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養(yǎng)老問題,使他們能夠“老有所養(yǎng)”、安度晚年,受到了政府、社會和家庭越來越多的關注。
二、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的問題分析
在農村當中,老年弱勢群體獲得的支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式的社會支持,另一類是非正式的社會支持。前者的支持主要是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社區(qū)正式組織的幫助等,后者的支持是指在血緣、地緣基礎上形成的,涉入老年人生活較多的家庭成員、親友、鄰里、志愿者等提供的支持[2]。
本文主要從家庭、政府、社區(qū)和社會四個層面來分析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網絡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的支持主體地位受到動搖
從我國的現實狀況來看,家庭支持不僅是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的基礎,也是其社會支持網的主體。家庭支持的重要性既體現在它在所有的社會支持中所占的比重,同時也體現在老年人的個人選擇之中。“養(yǎng)兒防老”的傳統(tǒng)觀念在農村尚未改變,在老年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最先想到和最先尋求的往往是家庭的協(xié)助,只有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才會尋求其他途徑的支持。但隨著我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流,再加上家庭趨于小型化、核心化,傳統(tǒng)養(yǎng)老觀念的轉變等,可以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的家庭成員更少了,這必然會動搖家庭養(yǎng)老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老年人能夠獲得的贍養(yǎng)資源,使相當一部分老年人陷入勞動負擔沉重、經濟困難、照料缺失、精神孤獨等困難之中。
(二)政府支持相對太弱[3]
目前來看,政府對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支持主要表現為社會養(yǎng)老保障制度的實施、農村養(yǎng)老機構的建設以及農村文化建設。農村老年社會保障主要是以五保供養(yǎng)、最低生活保障、農村新型合作醫(yī)療、農村養(yǎng)老保險等為主的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這些保障政策的實施對于緩解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經濟困難、保障其基本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與城市相比還很不完善,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除了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外,各項保障政策對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覆蓋面還很小,并且保障水平非常低。而目前面向農村老年人的養(yǎng)老機構主要是政府供給的、救濟型的敬老院,面向的只是農村中的“五保戶”,很多農村老年弱勢群體并不具有入住資格,而且各項設施與服務與城鎮(zhèn)中的福利院、養(yǎng)老院相比較落后。再加上農村文化建議滯后,老人的精神需求很難通過公共文化活動來獲得滿足??梢哉f,我國政府為農村老年弱勢群體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相對于城市來說政府對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相對太弱。
(三)社區(qū)養(yǎng)老支持的缺位[3]、
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社區(qū)支持是建立在地緣和親緣關系基礎上的,主要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社區(qū)成員支持,即與老年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區(qū)的鄰居、朋友等提供的支持;二是社區(qū)組織支持,即具有組織化和制度化的村委會、老人協(xié)會等提供的支持。首先從社區(qū)成員的支持狀況來看,由于農村老年弱勢群體自身的消極求助心理、社區(qū)成員提供幫助的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村老年弱勢群體從社區(qū)成員處獲得的支持力度十分微弱。其次從社區(qū)組織的支持狀況來看,由于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級組織建設滯后和意識上的忽略等原因,使得我國目前多數村委會的職能非常有限,僅限于組織實施國家政策,在解決農村老年弱勢群體養(yǎng)老問題上的角色出現了缺位。而農村老年弱勢群體需求程度較高的老人協(xié)會由于其發(fā)展面臨著資金短缺等硬件支持障礙,其作用的發(fā)揮受到了嚴重限制,使得不少農村老年弱勢群體難以從中獲得精神滿足,只能從農村較為活躍的宗教組織中尋求精神依托。
(四)其他社會力量支持極少
在為農村老年弱勢群體提供社會支持方面,除了家庭、政府和社區(qū)外,其他一些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可以為農村老年弱勢群體提供多樣化的服務與幫助,以彌補家庭、政府以及社區(qū)支持的不足。但在城市發(fā)展較為普遍的慈善捐助、志愿服務、民辦服務機構等,在農村發(fā)展相對滯后,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導致城鄉(xiāng)社會化服務體系發(fā)展不平衡,使得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獲得其他社會支持極為有限,并不能彌補家庭、政府和社區(qū)支持的空白。
三、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建構的必要性
據統(tǒng)計農村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考慮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支持問題,勢必在不遠的將來難以應付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4]。與此同時,伴隨著工業(yè)化、城市化及現代化的發(fā)展,家庭趨于小型化、核心化及養(yǎng)老觀念的轉變等使得家庭養(yǎng)老的功能在不斷地弱化,家庭養(yǎng)老已不再適應當前社會發(fā)展的要求,不能滿足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養(yǎng)老需求;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農村養(yǎng)老保險的缺位,其他社會力量對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支持太少,使農村養(yǎng)老面臨風險,使農村老年弱勢群體對未來養(yǎng)老的預期不確定。這些都對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養(yǎng)老問題發(fā)出了挑戰(zhàn)。因此,在了解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的基礎上,探索建構合理的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的途徑,對于農村老年弱勢群體“老有所依、老有所養(yǎng)”、安度晚年、提高生活質量,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促進社會平穩(wěn)過渡到人口老齡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四、五位一體地建構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網絡
面對龐大的農村老年弱勢群體,要使他們的養(yǎng)老問題得以真正的解決,既不能單純依靠老年人的家庭,也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某一支持系統(tǒng),而是需要發(fā)揮家庭、社區(qū)、政府、社會和老年人自身的綜合力量,共同采取可持續(xù)的、有效的措施,五位一體地建構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網絡。
(一)以家庭支持為基礎
雖然近年來,在農村家庭支持的主體地位受到動搖,但家庭仍然是農村老年弱勢群體養(yǎng)老的核心。要以家庭支持為基礎來建構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網絡就要以家庭的支持和幫助作為解決養(yǎng)老問題的基本途徑,這就需要從兩個方面做起,即從經濟支持和孝老教育兩個方面做起。在農村子女應當盡可能地為父母提供經濟支持,定期給予父母生活補貼。此外在農村老年弱勢群體需要時應及時給予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經濟上的支持固然重要,傳統(tǒng)的孝老教育也必不可少,子女應該不斷增強自身尊老、敬老和孝順父母的意識,逐步增強家庭意識,強化家庭觀念,鞏固家庭養(yǎng)老的基礎,充分發(fā)揮中華民族尊老孝老的文化傳統(tǒng)美德,加深全民居家老人的理念。
(二)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隨著家庭養(yǎng)老功能的不斷弱化,政府應當在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養(yǎng)老中擔當著不可規(guī)避的責任。政府應當通過公共政策的制定、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來保障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生活需求,為其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除了要加快完善和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外,政府還應該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化養(yǎng)老服務機構,如建立門檻較低、設施完善、收費合理的養(yǎng)老院、敬老院等,使有需求的老年弱勢群體能夠入住。此外,政府還應當關注農村的經濟發(fā)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的文化建議。在經濟方面,政府應當通過財政扶持和政策扶持,大力發(fā)展縣域經濟,逐步改善小城鎮(zhèn)的投資環(huán)境,減少勞動力的外流,增加農村剩余(下轉第180頁)(上接第178頁)勞動力在家附近就業(yè)的機會,同時還要通過各種政策手段保障進城務工人員有穩(wěn)定的收入、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進而保證有足夠的勞動力,足夠的資金為老年弱勢群體提供生活、精神慰藉。在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完善農村的道路、飲水、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減少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日常生活和勞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安全隱患。而在文化方面,不僅在農村要配備完善的娛樂健身器材,還要扶持老人協(xié)會,推動農村社區(qū)開展豐富多彩的、健康的文化活動,豐富老年弱勢群體的精神生活。同時還要定期開展農村普法活動和“孝老”教育宣傳活動,提高對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意識和子女尊老、敬老和孝順父母的意識。
(三)以社區(qū)支持為依托
農村社區(qū)既是在血緣和地緣關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熟人社會,也是農村老年弱勢群體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社區(qū)對老年弱勢群體的關愛和支持尤為重要。包括村干部在內的社區(qū)成員應該提高對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關愛意識,在農村成立各種自愿組織,如成立幫工、照料和慰問小隊或團體等以充分發(fā)掘社區(qū)成員的潛力來為農村老年弱勢群體提供幫扶。對有集體經濟能力的社區(qū)要努力為特困老年弱勢群體提供現金、糧食等經濟援助,不斷完善社區(qū)的道路、飲水、灌溉等基礎設施,同時還應提供公共文化設施,并依托農村老年弱勢群體普遍歡迎的老人協(xié)會來組織下棋、打牌、傳統(tǒng)文藝表演等各種健康的公共文化活動。而對經濟條件較好的社區(qū)可以建立農村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機構,為生活難以自理的老年弱勢群體提供入住或上門照料服務。
(四)充分發(fā)揮社會各界的力量
除家庭、社區(qū)和政府外,其他一些社會機構、組織、團體、個人等也應采取一些措施來關懷農村老年弱勢群體。學術機構和媒體等通過研究、報道等方式來呼吁政府和社會重視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養(yǎng)老問題;非正式組織可以通過發(fā)展諸如提供小額信貸滿足老年人的付款需求、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老年人的自養(yǎng)能力等項目來援助農村老年弱勢群體;醫(yī)療機構可以在農村社區(qū)定期為老年人進行體檢,及時發(fā)現和治療老年人的各種疾病尤其是慢性??;對于其他社會志愿團體、企業(yè)、個人等可以通過捐助、慰問等方式加入到關愛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的行動中來。
(五)以老年弱勢群體的自助互助為原則[5]
社會支持的最終工作目標是協(xié)助農村老年弱勢群體建立起一個適合其個人的社會支持網,使他們有能力通過這個網絡實現自助。社會各界應當尊重、提倡和鼓勵農村老年弱勢群體實現自立自助,注重開發(fā)老年人力資源,充分發(fā)揮農村老年弱勢群體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使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由純養(yǎng)人口部分轉變?yōu)樽责B(yǎng)或作貢獻人口,如在農村實施老年勞務儲蓄,提倡低齡老年人在為高齡老年人提供自愿服務的同時,把其服務時間儲蓄起來,到自己年齡逐漸增大的時候便可支取同樣的服務。同時,社會和農村老年弱勢群休都應當轉變養(yǎng)老觀念,養(yǎng)老不能單純依靠家庭和社會,也應該發(fā)揮老年人自身的力量,從而建立一種新型的老年價值觀和養(yǎng)老文化。
參考文獻:
[1]東波,顏憲源,陶志剛,馬露霞,姚云云.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老年弱勢群體問題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1).
[2]周慶剛,董淑芬,李娟.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與社會和諧[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34-61.
[3]葉敬忠,賀聰志.寂寞夕陽:中國農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225-262.
[4]高靈芝.老年弱勢群體社會支持體系的分析與思考[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4(06).
關鍵詞 學業(yè)型弱勢群體 高校輔導員 教育對策 就業(yè)指導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Counselor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Academic Type Education
BIE Qianqian
(College of Art,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0)
Abstrac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an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college vulnerable group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Vulnerable groups, including school type, due to its weak position on the school so that they have experienced in the academic and psychological frustration and inferiority of the severely affected. College students school-based counselors should focus on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ulnerable groups, analyze the causes, educational measures proposed to change the weak position of vulnerable group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ful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ealthy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school-based vulnerable groups; college counselors;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career guidance
0 引言
在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弱勢群體”日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高校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轉向大眾化的形勢下,高校學生的弱勢群體問題日益突現。高校弱勢群體的形成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主要基于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因素。這些大學生在經濟上、心理上、身體上、學習上存在著單種或多重困難,引發(fā)他們焦慮、抑郁、自卑、社交退縮等負面影響。高校弱勢群體的存在給高校的管理和學生的成才形成了一定的壓力。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等工作的導師,要對大學生弱勢群體重視、發(fā)現和引導,針對高校弱勢群體的心理特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形成原因,建立健全大學生弱勢群體問題的干預機制,提出切實有效的教育對策。
1 高校弱勢群體
“弱勢群體”是相對于“強勢群體”而言的,是由于自然環(huán)境、經濟條件、體力腦力狀況、社會地位和文化程度的低下狀態(tài)而在社會中處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從廣義上講,高校弱勢群體是指由于心理、生理、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在學習、生活等方面處于不利地位的大學生群體。①
2 學業(yè)型弱勢群體及其心理分析
目前,高校教育雖不以“分數論成敗”,但用人單位在招聘人員時,對學生的在校成績的要求較嚴,仍是把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各種等級證書作為學生就業(yè)的重要資本和條件。從而導致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就業(yè)時成為弱勢的群體,我們可以稱之為學業(yè)型弱勢群體。
造成一些大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因素很多,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大學生學業(yè)成績不良的重要人為因素,包括學業(yè)需要不足、學習興趣不濃、學習動機不強、學習態(tài)度欠佳等。②在經過緊張的高考競爭,一部分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后,放松了對自己的學習要求,以玩樂、沉迷網絡來彌補高中生活的艱苦;有一部分學生由于高考志愿填報時目標不明確,或目標不專一,在選擇專業(yè)上,沒有認真考慮,甚至有的是家長代替選擇,隨意性很強,這就造成學習動機不強,學習興趣乏味;新環(huán)境人才薈萃,有些學生從高中時的“鶴立雞群”變成了大學中的“平庸之輩”,對他們來說各種評優(yōu)、評獎、擔任職務的可能性不大,從而導致學習動力不足,陷入被動學習中;還有一些學生是禁不住校園外多元化現實世界的誘惑或迫于家庭的生活壓力,急于掙錢,實現“價值”,而無法靜下心來學習。
這些非智力因素給學業(yè)型弱勢群體帶來的可能具有的心理問題有焦慮、抑郁、自卑或自負、意志力較弱等。學業(yè)成績不良的學生,有的會因為學業(yè)成績比別人差,懷疑自己的能力,看不清自己的人生目標,陷入自卑、自信心下降的抑郁狀態(tài);也有的學生走到了另一個極端,覺得自己更大的天賦在別的領域,不屑于自己專業(yè),總是沉浸于自己的想象,對自己沒有準確定位,從而陷入自負中;還有對考試結果的擔憂,對學業(yè)、就業(yè)影響的擔憂,都會使他們常處于焦慮、緊張不安之中。這不僅給學習帶來影響,而且還會損害身心健康,導致情緒障礙或精神疾病。同時,學業(yè)成績不良還帶了嚴重負面的后果:考試作弊、弄虛作假,甚至會導致在學生中出現更大范圍的誠信危機。
學業(yè)型弱勢群體的心理問題帶來的負面作用不但阻礙了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阻礙了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增加了育人難度,不利于學校管理和發(fā)展,給大學生就業(yè)帶來壓力,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
3 學業(yè)型弱勢群體的成因及教育對策
學業(yè)型弱勢群體的成因是復雜的,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有著顯著的差異,而且每個個體也有不同的心理特點,所以幫助手段也應該是綜合的。其中高年級學生中弱勢群體數量要高于低年級學生。這主要是由于隨著時間的增加,專業(yè)學習任務加重,難度加深,而在大一、大二沒有打好基礎的學生,他們很難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此外還要面臨各種技能考試,讓他們感覺壓力很大卻很無助。尤其這些弱勢群體到了畢業(yè)階段,專業(yè)技能差,動手能力弱,無法準確地對自己定位,對就業(yè)擔憂,導致這些大學生更加的彷徨和苦悶。
高校輔導員處于學生工作的第一線,負有管理、教育、服務的職能,是與大學生聯系和交流最直接、最經常、最全面、最豐富,因而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也是最廣泛、最深刻、最久遠、最積極的。③輔導員應重視高校弱勢群體,發(fā)現問題后積極引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改變他們面臨的不利客觀環(huán)境的同時,增強他們對社會、別人以及自己的責任感、使命感,明確學習目標和方向。提高這個群體的大學生自身應對學習困難和挫折的能力,引導他們改變自己的弱勢地位,借助學校關愛、國家救助、社會支持、家庭扶持,幫助他們走出低迷、無措的境地。
3.1 學業(yè)規(guī)劃、就業(yè)指導
很多學生在高中時期,認為考上大學是他們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和表現。進入大學以后,他們才發(fā)現人生坐標需要重新定位。針對這些問題,學業(yè)規(guī)劃和就業(yè)指導就顯得格外重要。
學業(yè)規(guī)劃,是指為了提高求學者的人生職業(yè)(事業(yè))發(fā)展效率,而對與之相關的學業(yè)所進行的籌劃和安排。大學生學業(yè)規(guī)劃,就是大學生根據自身情況,結合現有的條件和制約因素,為自己確立大學期間的學業(yè)目標,并為實現學業(yè)目標而確定行動方向、行動時間和行動方案。換言之,就是大學生通過解決學什么、怎么學、什么時候學等問題,以確保自身順利完成學業(yè),為成功實現就業(yè)或開辟事業(yè)打好基礎。④輔導員應該幫助學業(yè)型弱勢群體及早的設計自己的學業(yè)規(guī)劃,明確自己的學業(yè)目標。讓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思考,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這樣才有可能在將來激烈的競爭中把握住機會,獲得成功。
高校輔導員,在新生剛入學時,對學生進行專業(yè)目標宣傳教育,讓他們充分了解自己專業(yè)近期及長遠的培養(yǎng)目標。幫助學生建立學業(yè)管理,使學生通過對自己每天、每時每刻的學習計劃與安排,通過品德修養(yǎng)、智力開發(fā)、身體鍛煉及其他方面素質的全面提高,以確保其完成學業(yè)并能成長為適應社會經濟需要的合格人才。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幫助其確定人生階段性的學業(yè)目標、事業(yè)目標,督促其進展,進而以確保用最小的求學成本(時間、精力、資金等)獲得階段性職業(yè)目標所必需的素質和能力的過程,并多組織開展集體活動,發(fā)揮弱勢學生的潛能,增強其自信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找到合適機會,讓他淋漓盡致地發(fā)揮出來,讓學生找到自己光芒之處,在成功中獲得心理滿足,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對于臨近畢業(yè)的學業(yè)型弱勢群體,做好就業(yè)規(guī)劃,給學生更多實踐的機會,讓他們了解社會、了解人才市場需要,以便使學生能夠給自己準確定位,查找差距,并督促自身改進不足。在了解學生“弱勢”的同時,也了解他們的長處何在,及早地為他們做好就業(yè)規(guī)劃。加強學生群體擇業(yè)觀、就業(yè)觀的指導,幫助他們認清當前就業(yè)形勢,促進其就業(yè)時的心態(tài)調整,避免在就業(yè)時可能出現的不切實際的想法。
3.2 學風建設、心理干預
學業(yè)型弱勢群體整體的提高,不僅要有主觀努力,還要有客觀的外在條件。加強學風建設,會對生活在這個環(huán)境中的每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提高教育質量、促進人才培養(yǎng)具有直接推動作用。高校輔導員應重視課堂內外的緊密結合,營建溫馨上進的宿舍文化氛圍,樹立良好的班級學習風氣。組織學生定期開展各種學習競賽、科技競賽、學術研討等活動,營造學術氛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從而形成良好的學風,為取得好成績提供前提和基礎條件。
面對學業(yè)型弱勢群體的心理問題,高校輔導員應做好學生的心理預防和調整工作,結合弱勢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調整他們的情緒障礙,并適當地進行認知干預,努力維護和促進弱勢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同時,建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發(fā)現可能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協(xié)助高校其他部門建立起一條心理危機應急處理的綠色通道,預防己經出現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進一步發(fā)生激變。了解每個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以真誠、關注、尊重的態(tài)度認真聆聽學生心聲,運用詢問、鼓勵、釋意、支持等技巧正確而廣泛的獲取信息進而疏導。另外,還可以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活動,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把它們變成學生樂于接受并愿意置身其中的活動,并把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活動結合起來,做到心理健康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
4 結語
解決高校學生弱勢群體問題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會、高校、教師、學生各個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成效。高校學生弱勢群體的成因錯綜復雜,需要我們全社會,呼吁共同關愛大學生弱勢群體,完善一些救助大學生弱勢群體的構想、措施和建議,以改變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弱勢地位,促進他們健康和諧地發(fā)展。
注釋
① 魏虹,龔育.大學生弱勢群體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2011:84.
② 韓月山.大學生學習成績不良的非智力因素調查分析[J].文教資料,2009:210.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弱勢群體;信息服務
1. 弱勢群體的構成
弱勢群體是指在社會資源分配與配置過程中,于參與機會的缺乏與自身條件的缺憾而處于相對劣勢地位的特殊社會群體。弱勢群體是一個規(guī)模龐大、結構復雜、分布廣泛的群體。它包括以下五種人群:第一種是殘疾人。有聽力語言殘疾、智力殘疾、肢體殘疾、視力殘疾、精神殘疾。第二種是下崗、失業(yè)職工及進城農民工。第三種是農村低收入人群。第四種是老年人、未成年人和鰥寡無助人群。第五種是疾病、吸毒人群和監(jiān)獄服刑人員。在我國, “弱勢群體”概念的首次正式使用是在2002年的 《政府工作報告》服務。
2. 公共圖書館為弱勢群體開展信息服務的現實意義
2.1是圖書館的職能之一
圖書館是社會文化力的核心,擁有較全面、完備的信息資源、先進的服務手段和科學的管理措施。公共圖書館則是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機構,它肩負著保存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播知識信息、提供休閑娛樂等方面的職能。利用資源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自身職能,對弱勢群體進行知識援助和信息援助,使其增強生存能力獲得一技之長,成了公共圖書館與生俱來的、義不容辭的職責。它迫使圖書館對急需改變自身狀況的弱勢群體,進行信息指導和協(xié)作??梢哉f,開展對弱勢群體的信息服務也是圖書館實現自身價值的需要。
2.2是公共圖書館的平等理念的要求
平等是民主社會最基本的理念,也是圖書館與生俱來的理念。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表的《公共圖書館宣言》中明確寫道:“公共圖書館應當隨時都可以讓人到館,它的大門應當向社會上的一切成員自由地、平等地開放,而不管他們的種族、膚色、國籍、年齡、性別、宗教、語言、地位或教育程度”。著名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提出的現代圖書館五法則中第二條明確寫道:“書是供所有人使用的”??梢妼D書館而言,平等就是對所有的讀者特別是弱勢群體人格的尊重。它要求圖書館重視為弱勢群體的服務,真正成為大眾的圖書館。
2.3體現了公共圖書館的人文精神
“以人為本”是我國圖書館讀者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肖希明認為,以人為本的含義就是以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價值,追求人的發(fā)展,體現人文關懷,創(chuàng)造美與和諧。列寧所說的“一切為讀者,為一切讀者,滿足讀者對圖書館的需求”,已被確認為現代圖書館的服務宗旨。這其中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其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知識權利。換言之,關懷讀者每一種客觀的需要、合理的要求,傾聽讀者的意見和建議。對讀者特別是弱勢讀者給以特別的幫助和支持,為其提供知識服務和信息服務,增強其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2.4是圖書館保障信息公平的實踐
范并思認為,公共圖書館是一種現代社會特有的機構,對于現代社會的意義,則是建立了一種實現信息公平與信息保障的制度。只要公共圖書館能夠堅持基本的公共圖書館精神,社會成員就可能通過公共圖書館得到獲取信息機會的公平。而如果公共圖書館能進一步開展針對信息弱者的特殊服務,則它就從制度上實現了信息保障。因此,公共圖書館不僅僅是一個文化機構,它更是一種社會公平的制度,這種制度保證社會弱勢群體能夠得到和富人一樣的知識和信息服務。
2.5是新技術革命的要求
目前,就社會群體而言,在知識和信息的獲取上,不同收入、不同學歷及不同身體狀況的人群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通訊技術普及推廣以后,更是為甚。弱勢群體因為經濟上的貧困,無力購買電腦等上網設備,也無力支付上網費用。加之個人文化素質及信息獲取能力的差異,使他們不能同普通人一樣無障礙地獲取信息資源,成為信息貧困者。1994年修訂的《公共圖書館宣言》中將“促進信息的發(fā)展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提高”,作為公共圖書館的使命??梢姡瑸槿鮿萑后w服務是發(fā)現了新的信息技術障礙后對公共圖書館服務提出的新要求。
2.6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當前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的加速發(fā)展,弱勢群體成為一個規(guī)模龐大、結構復雜、分布廣泛的群體。他們的存在顯然與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題不相稱。解決弱勢群體問題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社會各界給予了廣泛的關注。圖書館也不例外,今年圖書服務活動周的主題就是:消除數字鴻溝,構建和諧社會。他們清醒地認識到,關注弱勢群體,提高其文化素質和信息獲取能力,增強其參與就業(yè)和再就業(yè)的能力,可預防減少道德問題和犯罪的發(fā)生,有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這也是圖書館為構建和諧社會理應做出的貢獻。
今后公共圖書館對信息弱勢群體的信息服務還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繼續(xù)努力。
首先,要呼吁政府加大對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投入力度,免費為信息弱勢群體服務。公共圖書館的經費是靠國家財政撥款,大部分的圖書館經費緊缺,要想免費為信息弱勢群體服務更是困難。因此經費的投入是重點。在美國,政府就批準發(fā)行了高達1.78億美元的債券,用于修繕28處圖書館分館和修建4處新的分館。從美國政府到社會公眾對信息弱勢群體的關注,值得我們借鑒。
第二,建立信息弱勢群體讀者檔案庫,以便充分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信息弱勢群體讀者檔案庫除了包括信息弱勢群體的實際情況,還應該包括他們的到館時間、所需信息的種類、所選擇的服務方式、滿意度等。建立信息弱勢群體讀者信息庫,以確定本地區(qū)信息弱勢群體的重點服務范圍,了解他們的信息需求。建設針對他們需求的信息數據庫,建立長期有效的信息服務機制,以便今后將服務更好地推行下去,提高圖書館的服務質量。
第三,公共圖書館應充分發(fā)揮人性化服務理念,設身處地地為信息弱勢群體著想。對一些殘疾人應當考慮到他們如何在圖書館便利地使用文獻資源,而不會受到身體缺陷的影響,因此在建筑設計上必須考慮到無障礙設施建設。揚州市圖書館新館設計時專門設計了殘疾人通道,以保證殘疾人等行動不便者充分享受社會為他們提供的無障礙環(huán)境。許多國家都有流動圖書館。在挪威有流動書船,在印度尼西亞用自行車和三輪車提供服務,在南非的一些地方,在沒有基礎設施的非正式住宅區(qū)也有各種形式的圖書館服務。這些經驗都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鑒的。
第四,為信息弱勢群體提供全方位的咨詢服務。在各閱覽室、借書處也應設立參考館員,詳細解答文獻咨詢問題。省級公共圖書館還應設置專業(yè)咨詢臺,由資深的專業(yè)圖書館員提供服務。弱勢群體大都信息閉塞,因此公共圖書館應向他們提供關于法律、國家政策、就業(yè)、健康等方方面面切關弱勢群體切身利益的資訊。也可以將一些讀者經常遇到的問題匯總印刷成各類說明詳盡的材料免費提供給讀者。
第五,強化社會繼續(xù)教育職能,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學習班、講座和培訓班。專題講座與報告會是知識傳遞與信息交流的有效方式,以專門的知識需求者為對象。圖書館可以根據信息弱勢群體最關心的問題,邀請工會、勞動、工商、法律、醫(yī)療等部門的專家專門為他們進行專題講座,對他們進行政策、就業(yè)、法律、健康醫(yī)療以及娛樂等方面的解答。還可以邀請私營、個體企業(yè)的老板介紹他們參與競爭、創(chuàng)業(yè)致富的經驗。
參考文獻:
[1]馮書泉.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解決弱勢群體問題.
關鍵詞:單親母親;困難;社會工作;幫助
中圖分類號:C9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2)12-0013-02
家庭是孕育生命的第一站,是帶給生命最簡單卻最美好的幸福的天堂,父母便是這天堂中呵護我們、愛惜我們的天使。但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天使也有折翼的時候。面對喪偶、離異等導致家庭破裂的因素,單親母親比起單親父親,或許承受了更多。來自生理、心理、社會的種種壓力,讓昔日美麗的天使媽媽不僅折斷了翅膀,更是徘徊在煎熬與痛苦的邊緣。本文就將針對單親母親的困難,利用社會工作科學的助人方法,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方面提出解決方法和建議。
一、單親家庭現狀
單親家庭包括四種形式。喪偶式單親家庭;離婚式單親家庭;未婚式單親家庭;分居式單親家庭。目前,對于全國單親家庭的數目統(tǒng)計尚沒有較新的數據,中國1982年的單親家庭率為12.59%,其中以分居式單親家庭為主(9.26%),喪偶式單親家庭次之(2.95%),離婚式單親家庭最低(0.38%);1990年單親家庭率為7.58%,其中仍以分居式單親家庭為主(5.28%),其次為喪偶式單親家庭(1.78%),離婚式單親家庭仍然最低(0.53%)。
單親家庭相對于正常家庭本身就有著很多的困難,更何況是單親母親支撐起的家??傮w來看,這些困難可以分為十大類:⑴經濟困難收入太低,入不敷出64%;⑵保障困難孩子未參加任何保險34%;⑶育子困難教育投資少46%;⑷就業(yè)困難年齡大,不好找工作62%;⑸再婚困難因為孩子問題62%;⑹養(yǎng)老困難家里有需要贍養(yǎng)(經濟資助)的老人58%;⑺生理心理疾患自己身體有病需要常年治療40%;⑻社會歧視,隨時感到親朋好友對單親母親的憐憫和同情85%;⑼升遷困難得不到機會100%;⑽家庭暴力離異一方經?;貋砑m纏自己和孩子90%。
二、社會工作微觀措施
社會工作中,所謂微觀就是指個案工作,即以一對一的方式,社工直接接觸案主,幫助案主解決困難,提升案主能力,促進案主與環(huán)境的相互適應。就單親母親而言,最適合方法應該是自助小組。但對于心理問題或者情緒困擾較為嚴重的、無法參與小組活動和討論、主動提出希望接受個案輔導的單親母親則比較適合個案工作。而針對單親母親來說,最合適的個案服務模式是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因為這種方法不但關注案主的生理問題、心理動機,更重視案主的社會因素。對于單親母親這種面對內心和社會雙重壓力的弱勢群體來說,社會工作者要定期與案主保持接觸,了解案主的情緒狀況,適時給予疏導,協(xié)助案主穩(wěn)定情緒。還應聯系民政、婦聯、公安等相關部門,了解相關政策法規(guī),整合資源以緩解案主的經濟壓力。
三、社會工作中觀措施
嚴格來講,小組工作應該屬于微觀社會工作,但是因為單親母親這一群體的特殊性,其自助小組勢必會依靠社區(qū)展開,因為只有這樣才較容易召集和管理案主。所以在這里,我把依托社區(qū)的單親母親自助小組定位于中觀社會工作。
社會支持理論認為社會支持是由社區(qū)、社會網絡和親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實際的工具性或表達性支持,每個人都擁有自己一定的社會支持網絡。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就越能夠較好地應對各種來自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能夠為單親母親提供幫助的社會支持網絡通??梢苑譃閮煞N: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包括工會、婦聯、社區(qū)組織等;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包括家人、親友、同事、鄰里等,當然,單親母親本身的相互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單親母親工作坊的建立就是幫助單親母親建立非正式和正式的支持網絡的載體,促進單親母親與支持系統(tǒng)的互動。
單親母親自助小組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單親母親尋找社會資源,結識更多的朋友,找回自信,達到適應社會、自我成長,同時動員社會力量,關注單親母親,在全社會形成關愛幫助單親母親的良好社會氛圍,通過各種形式給單親母親以支持和幫助。具體目標:(1)形成單親母親社會支持網絡;(2)開展對單親母親的關愛活動;(3)對單親母親給予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4)為單親母親提供溝通、交流和宣泄的機會;(5)在單親母親遇到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6)學習、研究和交流工作經驗。單親母親雖然往往不愿與人過多交往,但是在自助小組中,因為大家有著相似的經歷和感受,所以很容易引起共鳴。在這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氣氛中,小組動力可以發(fā)揮極大的作用,而一些單親母親的經驗也可以帶給其他組員最有效的建議和幫助。這也就是自助小組對于單親母親最大的優(yōu)勢。
四、社會工作宏觀措施
相對于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qū)工作,宏觀層面的社會工作側重于政策和行政的方向,也就是說把入手點提升到全社會的高度,此時的服務對象不再是個人或者十幾個人,而是把單親母親作為一個整體,針對該群體普遍面臨的困難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法。
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應從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角度來認識和加強家庭建設。應在正面引導的同時,關注離婚率升高、單親家庭增多現象,幫助有困難的家庭擺脫困境。輿論部門應大張旗鼓鞭撻婚姻家庭領域的消極現象,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以利于婚姻幸福、家庭美滿、社會和諧進步。
除婦聯、民政、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的支持、救助外,應利用民間和社會團體等非政府組織和非營利組織力量,大力發(fā)揮第三部門和社會志愿者的支持作用,建立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網絡,積極發(fā)展專門為弱勢群體特別是單親家庭、貧困母親提供支持、保護和服務的慈善機構,使其從個人的、分散的和不規(guī)范的方式向正式的、組織化的和規(guī)范化的方式轉變和發(fā)展,從而使支持弱勢群體特別是單親貧困家庭和貧困母親的慈善事業(yè)的宣傳、集資和實施工作更加合理、有效。
支持單親母親家庭的社會政策,應引入社會性別觀點,針對單親母親家庭面臨的主要困難,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采取以就業(yè)扶持為中心的相應政策和措施:一是再就業(yè)扶持政策和服務應向弱勢群體中的單親母親家庭傾斜,如在技能培訓、職業(yè)介紹、創(chuàng)業(yè)貸款、收費和稅收等方面,同等條件下應對撫養(yǎng)未成年子女的單親者有所傾斜;二是應考慮單親家庭的特殊困難,調整救助標準;三是制定針對單親貧困家庭的社會保障政策。在保險辦理、養(yǎng)老金發(fā)放、醫(yī)保條件、子女教育等方面對單親貧困家庭和貧困母親給予適當放寬。
加強精神扶貧是提高單親家庭母親素質和應對現實困難能力的首要任務。應大力倡導自愛、自尊、自強、自立精神,引導單親母親轉變觀念,自立自強。社區(qū)、婦聯等可多組織單親家庭成員的學習、交活動。有關部門應對單親母親的職業(yè)技能和勞動技能培訓,崗位求職等提供服務與方便。
可在城市成立單親貧困家庭或單親貧困母親協(xié)會,組織單親家庭參加社會活動,如輔導、講座、參觀、游覽等,增強單親家庭成員的生活信心和韌性;可以在社區(qū)成立“單親俱樂部”或“單親貧困母親俱樂部”,以關注成員精神和心理的撫慰為重點,倡導自助互助、同伴支持,整合有不同需求及不同服務資源的單親者及其他互助資源,共同為改善單親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做一些實事。
單親家庭的遞增,不僅使當事人面臨經濟和精神等方面的壓力,而且也程度不同地影響到孩子。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期,資源重新分配明顯地向年輕人、高學歷和高技能者傾斜。承載親職重負和社會世俗壓力的單親者尤其是單親母親家庭往往面臨福利水平下降、心理和社會適應困擾加劇等問題,這些人淪為弱勢群體或弱勢地位的可能性更大。對單親家庭的研究,在歐美國家一直是人口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其關注的焦點是從社會心理、社會支持角度給予該類家庭成員以公平的社會地位及待遇。但在我國,與此相關的問題并未引起學術界及有關職能部門的足夠重視,尤其是這方面的經驗研究比較缺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對這一弱勢群體的關注。
參考文獻:
[1]劉鴻雁.中國當代單親家庭問題研究[D].1996年6月
[2]]曾毅等.上海、陜西、河北三省市女性再婚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1993,3:1-6
[3]唐文軍.單親母親的處境與需要[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4]彭鳳萍.城市單親媽媽生活、就業(yè)狀況個案研究――以長沙市某社區(qū)為例[J].理論前沿,2009(03)
[5]陳桂蓉.單親家庭文化建設的缺損與修復[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04)
[6]李玲.單親母親家庭若干問題的研究與思考,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博士后論文集[D].2008
[7]徐安琪.單親弱勢群體的社會援助[J].社會學研究,2003(03)
在國際上,對陷入經濟困境、文化困境和身體狀況不佳等困境的兒童進行補償教育,已經成為普遍趨勢。在中國,也有相似的教育救濟概念提出。但是《教育》旬刊記者采訪了解到,在這項事業(yè)上,從概念到操作,都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完善。
現行教育救助系統(tǒng)不力
因自閉癥而被學校希望轉學的學生李孟,今后很可能繼續(xù)在深圳普通學校就讀。殘疾兒童和少年是我國教育弱勢群體主要人群。根據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普通學校應當接受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并為其學習、康復提供幫助?!钡菍嶋H上,很多普通學校并不具備接受殘疾兒童和少年入讀的辦學條件和能力。
2005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修訂殘疾評定標準時,明確將自閉癥患者首次列入了殘疾評定范圍。華東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長方俊明介紹說:“雖然自閉癥患兒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因為法律層面的規(guī)定多具原則性,可操作性不強,各地的執(zhí)行情況有很大的差異。在一些地方,普通學校拒絕自閉癥患兒入學的情況時有發(fā)生?!?/p>
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衛(wèi)生局與市殘聯聯合委托由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的評估機構組織專家評估組對深圳戶籍的殘疾兒童進行評估,通過教育評估的孩子,建議普通學校接收。然而,深圳自閉兒童很少接受評估,隨班就讀依然具有隨意性,學校對其是否適合隨班就讀也無法做出專業(yè)判斷,家校間的摩擦也會增加。
在深圳市召開的“推進建立特殊兒童隨班就讀支援體系研討會”上,有教師發(fā)言說,置身追求高升學率的教育環(huán)境中,教師日常工作的壓力很大,還要承擔對特殊兒童的超常付出,承受來自其他學生家長的壓力,況且普通學校教師對特殊兒童的教育并不專業(yè),這讓他們感到力不從心,十分苦惱。
方俊明說,在很多國家,不掌握一定的特教能力,就沒有當教師的資格,因為在發(fā)達國家,特殊教育學校很少,隨班就讀情況非常普遍。雖然學界曾多次呼吁在師范教育中開設特教必修課,但目前我國仍有很多師范院校沒有將其列為必修課。同時,各類特教專業(yè)人員的匱乏和專業(yè)水平不高,制約了特教資源的支持。
在方俊明看來,一方面普教人才培養(yǎng)要順應融合教育的趨勢;一方面,要建立起特教人才的資源中心,為融合教育提供支持。此外,教師編制問題、特教專業(yè)人員的待遇問題、特別資料輔助設備的配備以及環(huán)境改造等也都需要資金的支持。
民間組織是救助主體
深圳市民愛特殊兒童福利院院長謝頻曾經做過統(tǒng)計,深圳市14歲以下的特殊兒童約有2.5萬人,而深圳市殘聯公布的資料顯示,該市特殊需要兒童康復服務機構只有2 5家,來自教育系統(tǒng)的僅有1家。2萬多孩子中,只有少數能在專業(yè)機構的康復教育中成長,其他學生大都在普通學校就讀。這使得自閉癥孩子在普通學校中途輟學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2008年,廣州市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發(fā)起了“融愛行”隨班就讀支援計劃,培訓幫助特殊兒童走入普通學校的特教助理。該計劃發(fā)起人戴榕表示,家長聯名致信學校驅逐自閉癥學生并非孤例,“融愛行”計劃經常會遇到這種事情。由于缺少專業(yè)支持,學校在自閉癥兒童教育過程中實際上處于困境。山東省殘聯副主席、中國精神病協(xié)會孤獨癥委員會主任委員由仲通過微博評論說:“請不要埋怨那19位聯名阻止自閉癥孩子入學的家長和校方,只有很少數自閉癥孩子進入學校就讀,還有太多的自閉癥孩子是被鎖在家里甚至捆在家里的。”
壹基金“海洋天堂計劃”項目負責人劉會峰表示:“所有壓力都在家長和老師身上,沒有專業(yè)的支持系統(tǒng),沒有充分的社會認知,普通學校對自閉癥孩子的教育要落實真的很難,需要各方充分的溝通、理解和支持?!?/p>
上述人士或為民間志愿者,或為公益組織負責人,其職責均為公益性質,而非政府專門機構負責人。這是因為,他們代表了目前我國對教育弱勢群體進行救助的主要機構,而這些分散于民間的組織,其救助能力十分有限。
事實上,一些實驗性的補償教育活動,已經在某些學校零星地進行。
一個小學校長的補償教育實驗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平水鎮(zhèn)中心小學校長羅秋茍在本校發(fā)起了對留守兒童的“書信活動補償教育”。羅秋茍發(fā)現,農村小學學生多為留守兒童,越是落后山區(qū)比例愈大,他們的成長經歷中缺少親情關愛,缺少家庭教育。羅秋茍決定,對留守兒童進行補償性的家庭教育。
他選擇了一個五年級班進行試驗,試圖通過書信活動――“親情綠絲帶”書信活動,促使孩子與父母進行交流對話。
活動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學寫信。提前一周布置,要求學生通過電話,獲得父母打工的詳細地址、郵編。學校買來信封、郵票,指導學生寫信、寫信封――五年級兒童不是輕而易舉地就能成功寫信的。第二階段:就是學習寫信表達思想。這一段,主要指導三點:書信格式、內容表達、字跡訓練。第三階段:鞏固、熟練、激發(fā)興趣。當第二階段開始之際,要求每位同學寄出一封信或收到一封信,都必須登記,第一次收到的信不僅登記,還要在學生本人同意前提下,給老師看一看,其目的是調查了解家長對開展“親情綠絲帶”書信活動的反應。在這一階段,羅秋茍布置學生通過電話、書信與家長交流寫信的體會。效果非常好,學生的體會非常深刻、全面,一致認為寫信非常有意義,收到信非常激動。很多孩子因為取得小小成功而增強了自信心,大多數孩子提高了寫作興趣。尤其是補償了孩子親情教育,加強了寫作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們一個個懷著成功的喜悅,用質樸又孩子氣的語言,道出了真切的感受。羅秋茍總結認為:“活動加強了孩子和家長的心靈溝通,增強了親情,解開了常年見不到父母的心結。孩子們在轟動中變得活潑、開朗、敢說敢言了。”
不僅是學生與家長的感情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也加深了,孩子們普遍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并且掌握了書信溝通的技能,這會受用終身。
概念之惑:補償不是救濟
國際上通常把保證處于困境的兒童享受正當教育權利的行動稱為補償教育,有黑人兒童補償計劃、更高視野計劃、頭腦啟迪計劃、免費午餐計劃、殘疾兒童補償計劃等補償教育方案。這些方案基本都是政府主導的。
在中國,補償教育并不是通行的說法,相類似的說法是教育救濟。上海民法專家,被稱為“萬國名師”的萬國學校法學教師段波評論說,救濟和補償都是為了消除過去發(fā)生的不公平事實造成的錯誤而做出的救助行為,但二者有區(qū)別:補償的性質是法定的,補償者對被補償者的補償行為具有還債性質;救濟通常是慈善性質,施救者并不欠被救者什么。
對弱勢群體兒童給予補償教育還是教育救濟?對此,湖南師范大學教師孫中民撰文認為,教育救濟是基于道德訴求,今后有必要發(fā)展成為制度補償。
孫中民表示,我國當前的教育救助是一種基于道德訴求的濟貧式救助,責任主體界定不合理,項目雜亂,資金不足,救助方式不規(guī)范。教育救助的責任主體是政府部門, 民間組織還是學校,國家的有關文件缺乏明確界定。責任主體不明導致我國教育救助實施項目雜亂,不同部門實施不同的項目,相互之間缺少溝通聯系和統(tǒng)一規(guī)劃,救助資源缺乏有機整合,使救助體系整體效應難以發(fā)揮,造成社會救助資源分散,增加了救助成本,降低了救助效果。應該實現從臨時性救助到制度補償的轉變,從基本受教育權救助向綜合救助轉型,建立協(xié)調有序的救助管理體制。
改變“救急不救窮”現狀
中國有句俗話叫救急不救窮。本意是說一時有難的人容易救助,長期經濟困難群體很難救助。近年來,經濟困難群體子女的教育救助問題越來越受到政府重視,一些問題也隨之逐漸暴露出來。
2012年11月16日,5名失學流浪兒童被發(fā)現死于云南省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街頭垃圾箱內。這5名兒童(其中4人因超生沒有戶口)都是當地人,因各種原因全部輟學在家。孫中民認為,這5名兒童的遭遇是中國當前教育救助不力的典型代表,如果不失學,他們也就不會外出流浪,從而死在垃圾箱中。這也反映出我國教育弱勢群體的主要特征:家庭經濟貧困,父母離異,子女眾多,照顧不力。
論文摘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在計劃生育政策認真貫徹實施的中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在慢慢的削減,更多的卻是注重表面形式,為此,本文對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一、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的現狀可以歸結為一句話:總體趨勢是上升增強的,但同樣存在著感恩意識淡薄的現象。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鑒于經濟與文化之間的互聯關系,社會文明也在不斷的進步,作為社會文明象征的道德水平也在不斷的增強,如今中國提倡和諧社會,社會的感恩意識總的趨勢是不斷提高的。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群體,有著肩負國家責任的使命,在家庭學校社會的支持下一步步的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水平,這要感恩于我們的社會,感恩于我們的父母,這是一種責任。
但是,在看到令人喜悅的一面的同時,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現象依然在延續(xù)著,比如對家長的苛刻對待、對師長的辱罵現象、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漠視等,都是感恩意識淡薄的具體表現,為此,加強大學生感恩意識使之成為道德意識優(yōu)秀的青年勢在必行。
二、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問題及成因
1.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問題
(1)對家長的苛刻要求。隨著計劃生育的貫徹實施,現在大學生是獨生子女的居多,在家是皇帝公主的大學生們對家長要求苛刻現象及其普遍,在家與家長吵架已是家常便飯,在家不幫父母做家務或者給家里添麻煩的情況也很是正常,大手大腳的消費給家庭帶來了經濟負擔的也不少……在家長的庇護下的大學生是否有去感恩自己父母的的意識呢?我想并沒有多少大學生真的對家長說聲:“爸媽,您們辛苦了”!
(2)對學校師長的教誨說三道四,缺乏感恩。大學是知識的殿堂,對自己的導師的教育需要一種求知的渴望,對導師要有一種尊重的態(tài)度,但是,發(fā)生在我身邊的也存在著這些現象:上課時玩手機吃東西講話甚至更嚴重的是玩牌,講座時隨便離開,給老師貼上標簽給定所謂的外號來表達老師在同學們中的形象,閑聊時說老師的不是等等。這些都是對老師的不尊重,教師節(jié)送老師的花有的成為了傳統(tǒng),又有多少大學生真的對自己的導師說聲:“老師,您辛苦了”呢?
(3)對社會弱勢群體漠不關心,漠視生命。社會給大學生們充足的資源,社會給大學生們許多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對于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比如孤寡老人、街頭乞丐、殘疾人士又有多少人真正去關心的呢?那些去敬老院幫助老人的活動又有不少,我們從吸取的一大堆總結試問自己真的學到了不少了嗎?可為什么還是有娛樂弱勢群體的現象呢?就拿“犀利哥”事件來說,犀利哥成為網絡紅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們大學生網絡炒作,拿他做娛樂,作為高素質代表的大學生應該去思考怎樣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才能讓“犀利哥”這樣的人越來越少,而不是學“犀利哥”穿著“潮流”,畢竟像1024的英雄事跡又有多少呢?大學生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不關心就是一種對社會感恩意識淡薄的表現之一。
2.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成因
(1)自身價值觀原因。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道德觀念多樣化,再加上80后90后的大學生的自我獨特的個性特點,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們經常糾結于持什么樣的價值觀的問題,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應該是價值觀成熟的期間,對自己的價值觀有一個選擇的過程,為此會出現道德方面的一系列的問題,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知恩圖報,個人利益至高,缺少感恩的態(tài)度待人待事。 轉貼于
(2)家庭教育問題。正如上面提到的,大多數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里是以學生為中心,家長的一切期望只是學生的學習,除了學習,在家里可以擁有權力沒有義務,這是從小積累起來的,從現在的陪讀現象中可以看出家庭的中心教育的思想對今后學生在處理人跟事方面的不足,即家庭教育忽視了道德與感恩教育,使得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畸形。
(3)社會環(huán)境原因。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生活逐漸復雜化,物質方面的需求占主要的地位,人口流動頻繁,人際關系開始陌生,作為宣傳的媒介媒體關于感恩的報道雖然很多,但多數流于形式,社會整體上對感恩的宣傳關注并不高,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讓大學生“出淤泥而不染”擁有崇高的感恩精神是不切實際的。
三、大學生感恩意識培養(yǎng)對策
1.自身道德素質的增強
大學生要加強自身的價值觀的建立,加強自身的道德素質,在家感謝家長的一番心血,在校感謝師長的諄諄教導,在社會感謝社會給予我們無限的可能,要懂得感恩要學會感恩,積極的參加學校的互幫互助的活動,以一種尊重的姿態(tài)對待社會弱勢群體,要相信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感謝別人就是提高自己。
2.家庭教育
需要讓家長明白學生的成長學生的優(yōu)秀并不僅僅是一些數字來說明的,學生的道德教育的培養(yǎng)也是重要的。需要讓家長在關愛學生的同時給大學生以一種感恩的態(tài)度去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社會。需要家長自己做好榜樣,以身作則,讓學生們知道他人需要感恩,社會需要感恩。
3.學校關于感恩道德意識理論的培養(yǎng)
學校除了繼續(xù)《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育外,可以開設相關的感恩的課程,比如:心理學應該是每位大學生必修的科目,它會教會我們怎么與人相處怎樣處事?社會學也是重要課程之一,它教會我們怎樣看待社會,積極的主動的解決社會問題,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進程。另外,學校加強道德教育的測試水平,積極開展相關感恩的活動,不能僅注重表面形式,要讓每位同學參與其中,讓每位同學打心底的受到感觸才算是一次道德教育的成功。
4.社會提倡奉獻精神
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tǒng),“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百善孝為先”的古訓提醒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學會感恩,社會需要運用一些媒介比如廣播電視報紙等進一步的宣傳感恩故事宣傳感恩精神,加大關注力度,進一步的引導大學生感恩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的人格體現,是一種精神境界的追求。
參考文獻
[1]趙艷紅,范雯婧,鄭治.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的原因及對策[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關鍵詞]問卷數據 福州特奧會 城市軟實力 影響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9-0118-02
[DOI]CNKI:22-1010/C.20110914.1126.001
引言
第五屆全國特奧運動會在福州圓滿地落下了帷幕,但許多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因此我們對“特奧會對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影響及對策”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探討。通過做大量的市民問卷得出的數據來從中找出一些規(guī)律,并將數據所呈現給我們的一些主客觀認識進行闡述。在特奧會前后的一段時間,通過深入到街頭、公園等地采集了大家對于特奧會看法的各項指標,經過初步分析,主要根據大家對于特奧對提升城市軟實力進行討論。
一、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福州市民,以及包括特奧會期間服務賽事的特奧志愿者以及裁判員們。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根據這個課題設計了關于“特奧會對于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影響”的問卷。
2.數據分析法:運用數據處理軟件對問卷中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其中最主要的應用軟件為SPSS軟件,運用此軟件對數據進行頻數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數據處理
本文數據處理采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和EXCEL軟件進行處理,主要對整個問卷數據的頻率進行統(tǒng)計。
(二)特奧會的舉辦對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具體作用
本文重點統(tǒng)計了調查對象對于特奧會的舉辦對福州市軟實力提升作用的認識,一個大型活動的舉辦帶來的社會效應是多方面的(見表1)。在統(tǒng)計數據中,絕大多數調查對象對本屆特奧會對促進福州社會各方面的發(fā)展持肯定態(tài)度。作為本次特奧會的主體――廣大的特奧運動員,他們代表著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弱勢群體,在全國性的賽事中展示自己的風采,他們收獲的不僅僅是賽場上的榮譽,而且最重要的是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本屆特奧會是歷屆中國特奧會中規(guī)模最大、項目最全、亮點紛呈的一屆,辦成了體現人文關懷、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振奮精神的殘疾人體育盛會,讓特奧運動員體驗到了參與的快樂、運動的快樂、勝利的快樂和人生的快樂。
本次特奧會得到了國際特奧委員會的高度評價,參與人數、參與隊伍都創(chuàng)造了歷史。志愿者的出色工作、市民的高尚人格為特奧會增添了亮麗的色彩,這很好地提升了福州市城市形象。本屆特奧會構建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使普通民眾更進一步地了解了智障人士,使廣大市民對智障人士觀念得到轉變,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了殘健交流與融合,對福州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得到了延伸和擴展。
2004年的國家內部系統(tǒng)研究城市“十一五”核心問題的科研成果――《中國城市“十一五”核心問題研究報告》指出,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影響和決定一個城市、一個地區(qū)綜合競爭力和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因素很多,但城市軟實力至關重要。福州市應該繼承本次特奧會所帶來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改善智障人士的生存環(huán)境,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輿論,這樣才能提高殘健融合,這對福州進一步提升城市軟實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結論
特奧會貫徹落實政策法規(guī),從根本實質上對智障人士在生活、精神上的支持和關懷,這體現出了軟實力的內在動力和本質意義。特奧會讓智障人士在社會得到了生理、心理各個方面的康復。使他們充分展示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和存在的價值,生活充滿生機和活力,更加自信地融入到整個社會當中。福州特奧運動會其所展現出的發(fā)達的城市文化、高尚的城市精神豐富了福州城市精神的內涵,推進了城市的文化建設,進而為推進海西建設提供了動力。在福州舉辦的特奧運動會可以證明只要社會多一份理解、關愛和幫助,智障人士一樣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追求,溫馨的環(huán)境中更能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推動社會整體和諧發(fā)展。
特奧會在福州的成功舉辦使人們對特奧運動員產生了新的認識和改變,了解智障人士和對他們的存在給予幫助、同情、關懷給社會和智障人士所帶來的價值和意義,能夠明顯增強城市的民族凝聚力。特奧會作為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重要組成形式,對加強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而難得的機遇。
四、呼吁
通過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來采取相應的措施,促使人們去學習和體驗關于特奧會、特奧運動員,進而深入地接近智障人士,去幫助、關心和關懷廣大的智障人士。通過貫徹實施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來展現、發(fā)揚關愛殘疾人的精神,從而使這些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轉變?yōu)榫裆系闹С?、幫助,主動地幫助這些智障人士,最終使得他們更好地、完全地融入社會。
在未來的義務教育甚至各個階段的教學課程中,可以適宜地增加關于特奧會、關愛智障人士、特奧運動員各個方面的信息進行宣傳和教育,這樣可以使社會上的人們從小對智障人士有一種關愛、同情、理解和幫助,這樣便可以形成他們那種關愛殘疾人的精神,從而使智障人士在孩童印象中的形象發(fā)生改變,這樣便可以使得智障人士更加完美地融入到社會中來。
【參考文獻】
[1]黃漢升.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韓勃,江慶勇.軟實力:中國視角[M].人民出版社.
[3]馬仲良,王鴻春,黃亞玲.人文奧運研究[M].
[4]王超逸.軟實力與文化管理[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年.
[5]孔繁敏.奧林匹克文化研究[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年.
[6]王芬.構建和諧社會與體育改革發(fā)展[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7]第五屆全國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志愿者通用培訓教材.你的勇敢我的微笑[M].
[8]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北京青年研究會.志愿者形象及其社會影響[R].2009年.
The In fluence of the Fifth Special Olympics to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a City
CHEN Zhen Ka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Abstract:The launching of the Special Olympicsso that make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ttention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From the mid-to late prophase of Special Olympics, we and found that the disabled community is in vogue,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help and attention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our life and public place,the sunrise of life and public life of these vulnerable groups bave significantly more attention to helpwhich shows from the side that the impact of Special Olympics on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the impact of the city is enormous.
關鍵詞:留守兒童 學困生 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5.1
1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許多農村青年迫于生活壓力,加入“農民工”的隊伍。他們離開家鄉(xiāng)、老人和孩子,不斷地涌向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為孩子更好的生活而打拼。沒有父母的陪伴,往往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而得不到健康的成長,無論對留守兒童的身心還是教育都造成很大的影響。留守兒童作為我國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如何促進留守兒童健康發(fā)展和學困生正常轉化成為現在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2留守兒童的學困生轉化概述
針對留守兒童的情況進行大致分析,對其產生原因和轉化學困生的必要性進行闡述,為進一步探求我國留守兒童的發(fā)展問題和未來道路做努力。
2.1小學學困生產生的主要原因
學困生的產生是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往往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學困生一般缺乏正常的關愛和成長環(huán)境,因此導致他們對自己缺乏信心,甚至自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缺乏判斷力和毅力,在面對學習時選擇逃避和無所謂的態(tài)度。這些現象都源于學困生的性格和心理,不僅造成他們內心的畸形發(fā)展,同時對她們的成長也有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大多是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因此家庭因素對其影響很大,父母不能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對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不能給予建議,因此孩子脫離健康的成長軌道,偏離正常的教育理念,導致自身學困生的形成。
2.2留守兒童的學困生轉化的必要性
留守兒童缺乏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在發(fā)展迅速的社會大背景下,無法適應正常的教育和發(fā)展速度,無論對其健康還是未來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孩子的正常成長,離不開品德、思想和能力的共同教育和培養(yǎng),留守兒童作為弱勢群體,更應該得到社會的重視,留守兒童轉化學困生不僅能促進他們擁有和正常孩子一樣的教育環(huán)境,同時也彌補了他們內心的缺失,使他們逐漸往健康正確的方向發(fā)展。長此以往,我國的教育會更加平衡和快速發(fā)展,留守兒童的問題也會慢慢得到解決。
3小學留守兒童的學困生轉化的策略
針對小學留守兒童的嚴峻問題,我國教育非常重視并提出了許多解決策略,面對留守兒童心理、思想和教育等多方面,具體分析具體分析進行應對。
3.1尊重留守兒童注重其身心發(fā)展,以“感化”入手。
留守兒童屬于弱勢群體,對他們的幫助要從尊重其思想和心理著手,全方面的幫助其健康成長。留守兒童正處在身心都不成熟的階段,學校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增強他們的信心,培養(yǎng)師生情感,關心關愛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形成師生融洽和諧的關系。培養(yǎng)留守兒童懂得關心他人,重視感情,多和他人交流和溝通,從而得到自身的健康發(fā)展。
3.2調動課堂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習興趣。
良好的學習氛圍對教育尤其重要,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由于家庭因素等的缺少,他們更加需要良好的外界因素如良好的學習氛圍。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決定其學習主動性,因此營造一個積極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非常重要。小學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選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活躍氣氛,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是轉化留守兒童學困生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選擇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如播放視頻音樂或者讓學生分組互動學習交流學習的方式,通過豐富多彩的學習方式來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從而做到真正關心留守兒童的內心,關愛其成長,同時也有助于學困生的轉化。
3.3_展實踐活動焙養(yǎng)團結意識和集體意識。
留守兒童缺乏關愛同時也不會關愛他人,他們因為內心的自卑,缺乏集體意識和團結意識,在集體活動中不會與他人合作和互助。因此,開展集體實踐活動非常重要,可以使留守兒童在活動中增強信心,懂得互助,引發(fā)他們的團結意識。為留守兒童的全方面發(fā)展打下基礎,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在互相幫助的同時還能互相學習。
3.4注重互幫互助學習環(huán)境。
情感教育對留守兒童非常重要,留守兒童由于缺乏關愛,他們內心孤僻,不愿多與其他人接觸,長此以往更加導致他們與外界脫離。因此大環(huán)境和外界的互助學習不僅能幫助留守兒童更好的轉化學困生、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增強他們的團結意識,關心關愛他們的意識,使留守兒童在自身健康成長的同時學會關愛社會。
3.5關注留守孩子家庭情況,落實與家長的互動。
究其根本原因,造成留守兒童缺乏健康正常成長的還是家庭原因,因此要想將留守兒童轉化學困生,幫助他們健康長久的發(fā)展還是要從根本著手,與孩子的家長做好溝通和交流,讓留守兒童走出家庭,多了解外界的事物。根據每個留守兒童不同的情況定期與家長做好溝通,保持聯系,就學生的思想、心理和品德的教育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互相商量,通過老師的引導家長的督促,幫助留守兒童重建信心,端正他們的思想,避免外界的不良影響,幫助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和學習,盡量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
4總結
留守兒童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學困生的轉化問題也是我國教育不可忽視的部分。教育機構要做好規(guī)劃和目標,針對此問題以及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做出相應的對策,在增強他們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同時,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品德思想也同步發(fā)展。對待造成留守兒童教育缺失和身心不健康的社會、家庭等因素要仔細研究,從最重要的家庭因素著手,學校與家長要保持溝通,正確引導留守兒童走向正常的人生軌道,學會做人、做事,與他人合作共贏,學會關愛社會。用情感感化留守兒童的心靈,為他們建造堅固而美好的城墻,為他們健康快樂成長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張芬.留守兒童學困生轉化的有效方法探析.《新課程?小學》.2015年5期
關鍵詞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教育管理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fā)〔2016〕13號),《意見》指出,“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親情關愛和有效監(jiān)護,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極端行為,遭受意外傷害甚至不法侵害。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兒童健康成長,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各方高度關注,社會反響強烈。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為廣大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農村留守兒童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特殊群體,必將在長時間內存在。另一方面,作為受教育者的留守兒童,對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就目前來看,校園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問題凸顯,惡性事件經常見諸報端。調查顯示,由于體制不完善、政策缺失和資金不配套等原因,很多寄宿制學校的留守兒童教育關愛情況不容樂觀,不良狀況亟待改善。本研究選擇地處西部地區(qū)的重慶市石柱縣作為樣本,主要考慮到重慶市近年來高速發(fā)展,大城市大農村的特征不斷凸顯。而集革命老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偏遠山區(qū)、三峽庫區(qū)為一體的石柱縣是一個特殊縣份,是典型的農業(yè)大縣、工業(yè)弱縣,常年外出務工人員數量巨大。研究者通過對重慶市石柱縣99所中小學校的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重點對58所中小學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教育關愛情況進行深度調研和訪談,客觀上指出該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暴露的不足,從完善制度、出臺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改進建議,以期在關愛保護農村留守兒童的新形勢下對重慶市其他區(qū)域產生積極影響。
一、相關基礎數據分析
1.農村留守兒童基礎數據及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由于受到重慶市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地處渝東地區(qū)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常年外出務工人數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也逐年減少,總體占比呈現出下降趨勢。2009年前后,石柱縣結束了不通高速的歷史,2013年渝利鐵路全縣貫通并設有石柱縣站,交通的快捷一方面在吸引外部資金進入石柱開辦勞動密集型工廠,許多留守兒童的家長選擇在家門口務工;另一方面,交通的便利也使得一些常年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家長能夠不斷縮短外出時間,使留守兒童不至于常年留守。據2016年春季學期數據統(tǒng)計,該縣農村留守兒童總計16856人,其中寄宿制留守兒童8793人,占全縣留守兒童總數的52.17%,超過一半;留守女童8105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48.08%;隔代教養(yǎng)留守兒童12841人,占比76.18%,隔代教養(yǎng)為最主要的養(yǎng)護形式。從表2可以看出,寄宿制留守兒童、留守女童以及寄養(yǎng)狀態(tài)下留守兒童數量龐大,他們屬于弱勢群體中的特殊群體,需要加強關愛保護措施。其次,家庭貧困留守兒童3619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21.47%,應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開展教育扶貧工作的重點關注對象。此外,雖然石柱縣有較為成熟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1+4+X”模式,縣域內各個部門、學校、社會愛心企業(yè)等形成了合力,但是以家長、知心姐姐、“紅櫻桃”媽媽等為主要群體的留守兒童親情彌補隊伍仍顯不足,對口率僅為65.57%,缺口很大。從表3可以看出,在99所中小學校中,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及配備差距較大,整體來看,初中學校明顯優(yōu)于小學;部分項目成為中小學共同的弱項。建設較好的是食堂(餐廳),但也存在著食堂相關設備缺少的情況。在浴室建設上,小學較差,配備率不足40%,按照小學寄宿制學校34所來計算,配備率也沒有達到90%,而中小學浴室鍋爐供應不足、燃料缺乏、洗浴房間不足是一個普遍問題,無法滿足寄宿制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要求。在調查統(tǒng)計的四個項目中,最讓人揪心的是學生心理咨詢等方面的配備,全縣中小學校有資質的心理咨詢教師僅為4人,超過95%的學校沒有心理咨詢室或者由于缺乏專業(yè)教師而導致閑置。值得肯定的是,全縣各學校均為留守兒童提供了對外聯系的免費親情電話。2.寄宿制學?;A數據截止到2016年春季學期,石柱縣共有寄宿制學校58所,其中中學23所(高完中4所、單設中學1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民辦中學3所),小學3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58所寄宿制學校中,共有教學班級1001個,其中有寄宿制學生的班級868個,占比86.7%;58所學校共有在校生46034人,其中寄宿制學生27420人,占比59.57%,上文提到寄宿制留守兒童8793人,占全縣留守兒童總數的52.18%,在這里占寄宿學生總數的32.07%。依據有關規(guī)定,58所寄宿制學校共有46034名學生,應配備教職工人數為3683人,實際配備3342人,差配教師341人,少配備教職工接近10%。直接參與學生早晚自習輔導的教師數為2308人,共計承擔570600節(jié)自習課數,平均每人每學期承擔248節(jié)早晚自習課,以每節(jié)課最少40分鐘計算,共計增加165個小時的工作量,以每學期100天正常上課計算,寄宿制學校教師每天增加1.65個小時工作量。在承擔寄宿制學生管理服務工作人員中,其中臨聘人員114人,其他192人;在編人員1618人,學校領導崗位人員115人,其他21人(參見表4)
二、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存在的問題
1.硬件建設不足或不達標,無法滿足寄宿生基本需求調查顯示,部分學校學生寢室不標準,仍舊存在著“教室型寢室”“大通鋪”現象,三十甚至四十幾個人一個寢室,空間狹小、空氣污濁、無單獨的廁所或者離廁所距離較遠;在食堂問題上,部分學校食堂十分簡陋,不能夠遮風擋雨,沒有餐桌椅或餐桌椅少,師生吃飯或站或蹲,十分不便;在配套浴室的問題上,多數學校無法為學生提供正常的洗浴,主要受到洗浴場地不足、供水設備缺乏、燃料缺乏等問題影響。2.教職工編制緊缺,寄宿生管理工作繁雜,管理效果不盡如人意縣編辦在核定學校編制時,對有寄宿生的學校按照一定比例增加核定編制用于寄宿生管理,但由于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任務重,規(guī)模較小的學校幾乎沒有專人用于寄宿生管理,規(guī)模大的學校安排有1~2名教師兼職參與寄宿生管理。部分學校存在有留守兒童因家中無人,在雙休日、節(jié)假日不愿意回家,仍舊留宿學校且缺乏有效養(yǎng)護的情況。在編教職工兼職管理學校寄宿生,工作量非常繁重。執(zhí)行績效工資制度以來,八小時之外的工作無相關經費支持,由于沒有相關津補貼,時間較長后,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變差。在調研訪談中,許多寄宿制學校的教師對工作抱有很大成見,怨氣很大。3.臨聘人員素質不高,學校額外負擔重寄宿制學校一般都要聘請食堂及宿舍管理人員,這部分人員大都是農村留守婦女,其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對寄宿生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無法處理,管理工作較為粗放,寄宿生活枯燥乏味。另外,學校無任何經營性收入,所有支出全在辦公經費中,寄宿制學校臨聘人員多,其工資支出也多,學校普遍難以承受。而臨聘人員不在學校編制內,但又參與學校部分的學生管理工作,其政治地位和福利待遇不能與老師們相提并論,這一尷尬的處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工作熱情和責任心。4.寄宿制學校心理輔導教師缺乏,學生心理問題無處咨詢寄宿制學校是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概率較高的學校,學生之間朝夕相處,容易產生各種矛盾和糾葛,特別是強勢學生針對部分留守兒童、貧困兒童、單親及孤兒的打罵侮辱行為時常發(fā)生。由于石柱縣心理健康教師配備嚴重不足,以農村留守兒童為主體的心理弱勢群體日積月累形成的心理問題無處緩解,對他們的健康發(fā)展十分不利。
三、解決寄宿制學校管理問題的可行性建議
1.政府應盡快出臺相關政策,提供政策支持(1)出臺增配寄宿生管理人員政策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管理工作,建議按照每150人配備2名生活管理人員(150人以下按2名配備,考慮男女宿舍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其經費由財政按照本地最低工資水平劃撥;非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管理工作,建議下發(fā)收費文件允許學校部分收費。(2)出臺允許發(fā)放寄宿生管理津貼政策在職教師承擔寄宿生管理工作后,撥??顚S媒o承擔相關額外工作的教師發(fā)放相關津補貼,提高教師參與寄宿生管理工作的積極性,按照平均增加工作量數據測算結果每天1.65個小時計算(大約兩個課時),考慮學校實際情況,以超過基本課時補助為基準,可以考慮每天補貼5至15元。寄宿制學校班主任津貼從績效中單列,標準上浮,允許寄宿制學校在班主任額外工作量上給予適當補貼。在財務報銷制度上,從政策紀律層面將寄宿生管理、服務而產生的各種津補貼納入財務專項審計項目。(3)出臺校園欺凌事件相關政策法規(guī)農村留守兒童是校園中的弱勢群體,常常成為受欺負的對象。由于和他人朝夕相處,難免發(fā)生矛盾,寄宿制學校的農村留守兒童受欺凌的風險更大。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針對校園欺凌出臺專用政策法規(guī),加大對寄宿制學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完善對留守兒童的法律保護措施,加大對欺凌者的打擊力度,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2.政府應不斷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提供保障政府應完善寄宿制學校建設投入制度。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增加寄宿制學校的經費投入,加強對經費的專項統(tǒng)籌管理,防止部分學校過度重復建設,將資金合理分配到宿舍建設及改造、食堂建設及桌椅購置、浴室建設等基礎項目上來,以滿足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基本需求。在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助推下,合理規(guī)劃布局學校,逐步按需求完善相關設施的配備,增加留守兒童在校生活的舒適度。3.教育部門應完善工作措施,提升管理育人效果(1)嚴格把關,聘請高素質宿管人員。學校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嚴格把關,盡量聘請素質較高人員擔任宿舍管理人員,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各類文體活動,以豐富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讓寄宿制學生時刻感受到學校大集體的溫馨快樂。(2)責任明確,加強對寄宿制學生特別是寄宿制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允許的情況下,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對學校寄宿制管理人員、班主任教師、心理輔導教師的業(yè)務指導和工作監(jiān)督,確保寄宿制學校的各項政策落實到位,使寄宿制學生享受到益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Z].國發(fā)[2016]13號,2016年2月4日.
[2]陳景紅.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石柱模式[J].基礎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