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xiàn)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xiàn)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xiàn)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xiàn)

第1篇: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xiàn)范文

思維模式的不同:中國思維模式是宏觀的,使中國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禮義廉恥,在平常的時候比較的含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注重禮節(jié)問題。西方善于微觀思考,嚴謹?shù)乃伎?,這是由于微觀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進入科學社會。一般崇尚開放思維,思維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注重一些利益性的問題,略帶個人主義。

中西之間的科學文化呈現(xiàn)的文明底色不同:科學文化誕生于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自由民對純粹知識、對“無用之用”學問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建立、發(fā)展與完善,為進一步追求建立嚴整自洽的邏輯體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維訓練?;浇探?jīng)院哲學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更是直接醞釀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近代科學以求真、實驗、證偽、定量等范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逐漸成為科學共同體的倫理規(guī)范和精神追求。此后,近代科學以具有強大解釋力、說服力的豐碩成果,生動彰顯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豐富內(nèi)涵。

家庭文化的不同:中國社會極為注重家庭概念,家國同構(gòu)可謂是其典型特征。中國更加重視家庭生活而缺少集體生活,在集體和個人之間有所選擇時候,往往以集體理念為重,同構(gòu)倫理來對社會進行相應(yīng)組織,也正是因為此,我們國家被稱為“倫理本位”社會。西方社會則更加推崇個性發(fā)展,堅持以個人作為發(fā)展的根基,國家的形成則更加注重契約的作用。西方人比東方人更為注重集體生活,但是對于家庭的概念則相對淡薄,通過宗教來對個人形成威懾、凝聚社會,來確保個人的獨立地位與自由權(quán)利,所以被稱為“個人本位”社會。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2篇: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xiàn)范文

(一)歷史傳統(tǒng)差異就

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xiàn)來說,歷史傳統(tǒng)的差異應(yīng)該是最為明顯的方面。由于民族及國家發(fā)展歷史進程的不同,在漫長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不同的文化群體及文化群體特征。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為文化及社會意識的主流,且在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儒家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較為深刻、深遠的作用和影響。以現(xiàn)世文化作為關(guān)鍵的、核心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出群體文化基本特征,并且通過多種協(xié)調(diào)倫理觀念及意識來實現(xiàn)文化及文化群體的自我認定,是我國文化發(fā)展的主要基調(diào)。就這一基調(diào)來說,可以從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俗語來觀察: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俗語的某些部分可以很好地反映我國文化發(fā)展的基調(diào)。比如“與人為善,吃虧是?!薄叭淌яR,焉知非?!钡?,都很深刻地揭示了我國文化的主流和基調(diào),很好地反映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語言內(nèi)涵的發(fā)展動向。西方文化則更為傾向于個人主義及個人英雄主義,宣揚人權(quán)至上,追求和實現(xiàn)自我的發(fā)展,將自我表現(xiàn)及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放在首位,極為重視對于獨立、自由的向往和歌頌。諸如英語文學作品中常用到的“individualism”一詞,我們將其譯為“個人主義”或是“個性主義”。外國著名文學作品《簡•愛》就是歌頌了一個個性獨立、向往和追逐愛情自由及尊嚴的女性,通過這一人物傳遞出西方文化的主流和趨勢。所以就中西文化的差異來說,歷史傳統(tǒng)上的差異,應(yīng)該是較為突出和明顯的一個方面。

(二)生活習慣差異除了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外

中西文化的差異還體現(xiàn)在生活、風俗習慣的差異上。中西方文化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是比較明顯的。諸如中國人見到熟人,會習慣說:“去哪兒了?”“吃過了嗎?”等類似的語句,但是傳遞出來的意思并不是真正要問對方打算去什么地方或是有沒有吃飯,而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問候語。然而在英語文學翻譯作品里可以看到,禮貌用語都是一些具有實際意義和真實性的語句,很少涉及到一些形式問候語。在英語文學翻譯中,經(jīng)常會遇到情景對話的環(huán)節(jié),在這些情景對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問候習慣與我國有明顯的差異,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要進行問候,便是直白簡單切合當時情景的表達。除問候習慣的不同之外,中西方禮貌習慣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國禮貌習慣的最大特征在于“卑己尊人”,包括孝道等,都是通過晚輩對長輩的謙恭來體現(xiàn)“禮貌”這一行為,并且將這種“謙讓、謙卑”的文化當成一種崇高的美德。當別人對我們發(fā)出贊嘆或是表揚的語句或語氣時,我們通常會進行自貶以示禮貌,這一禮貌習俗是中國的一大特殊文化現(xiàn)象。而西方的禮貌習慣與中國恰恰相反。一般情況下,一方對另一方進行夸贊,并且是符合對方實際情況的,受夸贊的一方通常都會接受這一贊美或是贊嘆,并對贊揚者說“謝謝你”,以此表示對對方肯定的感謝。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異,我們往往會認為西方人比較自信且不謙虛。而作為西方人來說,對于中國人對自己成就的貶低,也表示不理解,覺得中國人不太誠實或是誠懇。因此,對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習慣上存在的差異,需要進行更為深刻的探討和挖掘。

(三)思維方式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

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基于語言而逐步產(chǎn)生和形成的一種較為深層的特有機制,并且其具體表現(xiàn)是在語言形式之中。從英語文學翻譯作品來看,思維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之一。思維方式的差異是進一步造成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導致語言差異的重要誘因。從古代開始,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就主張?zhí)烊撕弦坏睦砟詈退枷?,看中人與天的和諧與統(tǒng)一。因此,相較于西方國家來說,我國的生存意識更為明顯,并且在形象思維方面更為突出;與此同時,我國思維方式中,還較為重視抽象思維的發(fā)展,對于實證研究及邏輯推論都比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這方面與我國文化有著根本區(qū)別,從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框架和邏輯順序就可以看出:其語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語言的組織、思維的方式、邏輯性以及思維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漢語里如果要對一個事物進行描述,通常都是從大至小,由表及里,從一般到特殊來完成。而英語在這一點上,恰好相反,具體地表現(xiàn)在漢英語句當中的時間、地點、人物、稱呼、位置、組織系統(tǒng)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當中。諸如在問句“你吃飯了沒有?”當中,我國文化所指的吃飯,可以是早飯、中飯,也可以是晚飯,人們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當中,則必須要具體到早中晚,逐一翻譯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響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呢?筆者著重從歷史社會根源、社會經(jīng)濟以及社會制度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歷史社會根源的不同

中國經(jīng)過了漫長的帝王世襲制度的封建時期,而在西方,很早就開始出現(xiàn)民主集中制的苗頭,并且在隨后的發(fā)展中不斷更迭交替,直到現(xiàn)在看到的資本主義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國國民的思想及意識形態(tài)其實沒有一個自由發(fā)展的空間,皇室及官員在引導著整個社會的潮流,從某個層面來說,在封建社會我國國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說的。而就西方國家來說,自文藝復興時期就逐步開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戰(zhàn)之路”,開啟了歐洲文化發(fā)展的新章程(中國在文藝復興時期也受到了影響,但是最終卻沒能在思想領(lǐng)域掀起如歐洲般的大波瀾)。繼文藝復興之后,歐洲文化精神領(lǐng)域似乎出現(xiàn)了新局面。

(二)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

除了歷史社會根源的作用和影響外,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自古以來,我國百姓就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人人都在為生計打算,我國的思想家、文學家們大多都是經(jīng)歷過許多的挫折與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尋味、萬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國家來說,由于社會較早步入工業(yè)時代,人們的勞動力價值得到了體現(xiàn)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滿足溫飽需求,加上西方國家對科技文化的重視,勞動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創(chuàng)作的機會。所以,西方文學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較貼近勞動人民的生活實際。而在這一點上,中國恰好相反。雖然中國古代也有一些貼近百姓生活實際的作品,但是大多數(shù)都是文人為宮廷所做,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三)文化個性的作用

文化個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要素之一。眾所周知,在社會主義制度之前,我國經(jīng)歷了漫長的封建制度時期,文化風格通常較為保守。從這一層面來說,社會制度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壓制了個人思想的發(fā)展,或者說是壓制了個性化的發(fā)展;而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是一種以資本流動為基礎(chǔ),較為重視財產(chǎn)和人權(quán)的社會體制,在這一體制中,比較重視公民的個人權(quán)利,賦予了國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動了社會文化多元化及多層次的發(fā)展。

三、差異視角下推動英語文學翻譯工作發(fā)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從很早就開始了,隨著全球化發(fā)展趨勢的不斷增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如何正視中西方文化差異,推動英語文學翻譯工作的有效進行,是文學翻譯界當今熱議的話題。

(一)通過差異化進行深度審視

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兩面性,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也不例外。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證文學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接受差異的基礎(chǔ)上,對自己進行深度審視,找到不足,謀求發(fā)展的主動權(quán)。我國的主流文化是中庸及和諧,但是在某些場合或是情景下,這一理念實際上是發(fā)揮不了作用的,鑒于此,可以借鑒西方國家近代更為科學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國的外事能力或是文化引導的能力。

(二)尋找共同點爭取主動權(quán),促進文學文化交流

第3篇: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xiàn)范文

【關(guān)鍵詞】中西方文化;文化差異;交際方式;產(chǎn)生影響

一、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背景

中國經(jīng)過了漫長的封建統(tǒng)治時期,在傳統(tǒng)的歷史過程中,儒家思想居主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發(fā)展。同時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人們崇尚自我貶抑,尊崇謙虛的交往方式,反對過分展現(xiàn)自我,其傳統(tǒng)文化主要突出群體性的特點,其待人接物上以尊重整體性為原則,反對個人意志凌駕群體之上。西方價值觀經(jīng)過文藝復興的等運動的改造下,主體呈現(xiàn)宣揚個人主義的特點,鼓勵人們表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西方崇尚英雄強者,大多認為社會是弱肉強食的,極大的體現(xiàn)了個人的體制特征,比如個人崇拜主義等等。這種個體特征是將個人凌駕于群體之上,與中方的文化存在實質(zhì)性的差異,文化差異帶來價值觀的差異,價值觀引導人們進行不同的社會交往活動[1]。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著相當?shù)奈幕町悺T谥袊饨ㄉ鐣v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jù)著根深蒂固的統(tǒng)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人向來以自我貶仰的思想作為處世經(jīng)典,接人待物,舉止言談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xiàn)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xiàn)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fā)展自己表現(xiàn)自我。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影響交際的主要表現(xiàn)方式

(一)日常交際的寒暄和打招呼

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形成一套約定成俗的交際規(guī)則,同時還受人們?nèi)粘I鐣顒臃绞降挠绊懚纬晒潭ǖ牧晳T。比如中國人在見面的過程中通常以 “你最近怎么樣?”或者“你吃飯了嗎?”作為常用的打招呼方式,并非實際對你最近生活以及是否吃飯表示關(guān)心。同時還會根據(jù)聊天人的工作背景以及年齡等進行相關(guān)的聊天話題,僅作寒暄使用。然而西方的價值觀不同,他們極其注重個人的隱私保護,如果你進行這種詢問式的問候,他們會認為自己的私人生活被監(jiān)視,會遭到西方人的方案,因此,在西方進行日常的打招呼時,需要避免提及與個人生活有關(guān)的事情。比如在見面過程中可以說:“Hello/How are you!”,還可以以天氣為話題進行交流,避免因為價值觀不同造成交際障礙。

(二)人們之間的相互稱呼

在西方家庭中,對于長輩可以直呼其名,而且沒有表現(xiàn)不尊重的意思。然而在中國,對于老人家必須用尊稱,還有對于比自己年長的人需要帶上一定的尊稱,以此來體現(xiàn)中國人的禮貌性。還有中國在稱呼他人姓名時常常帶上“小”字,以表達對于人的親切,然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不禮貌的交往行為,同時在西方國家,對于老人家可以統(tǒng)稱老人家以及姓名后帶上“老”字,表示其輩分高,然而,在西方,這種稱呼是含有貶抑的傾向,無論男女老少他們一律直呼其名。

(三)表達與接受情感

中國人由于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在交往中持有謙虛的態(tài)度,通常不能夠很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往往在表達方式上過于含蓄委婉,以表現(xiàn)自己的教養(yǎng)素質(zhì)。然而在西方國家,他們習慣于直接的贊美與表達,通過正面的表揚來表達自己的感,同時又能夠坦然的接受他們的贊美。中國人在接受贊美時常常委婉謙虛,不肯直接承認。比如當夸獎一個中國美女很漂亮的時候,中國人會回答“No,no,Where?”,然而西方人會直接說“Thank you.”

(四)分別的方式

中國人的另一大傳統(tǒng)是好客,因此在拜訪結(jié)束后會表現(xiàn)依依不舍的態(tài)度,并且強烈的要求多做停留,在送別的時候會將客人送到樓下,主人會對客人表示留戀并囑咐下次再來,其語言多樣化無法翻譯成英文,然而西方國家對于客人的拜訪結(jié)束利用一個手勢并且說“Goodbye”只要將客人送至家門口就可以表示主人的禮貌[2]。

三、分析其中西文化差異影響交際的原因

(一)價值觀的差異

由于不同的文化歷史,長久積淀下來的人文特征出現(xiàn)較大的差異化,主要表現(xiàn)在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價值差異上,中國的價值觀是強調(diào)個體讓位與群體,在群體利益下集中,忽視個體化的需求,然而西方主張個人主義的展現(xiàn),強調(diào)人權(quán)以及自由。因此,在社會交往中,會影響其待人處事的行為方式。

(二)世界觀的差異

世界觀的對于人們的思維方式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他關(guān)系著對于國際交際之間能否進行深刻的認識,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賦予人們自然與人的和諧統(tǒng)一。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崇尚將人與自然分立,主張人權(quán)的自由,不受束縛,所以其形成了求新求變的民族特性,而中國則形成了以和為貴的思維方式[3]。

(三)文化語言上的差異

語言上的不同是影響交際的一大因素,由于文化歷史構(gòu)成其語言的體系準則,語言上的差異還包括語音語義上的不同,其集中體現(xiàn)了社會習俗與生活價值觀。語言是歷史演變的最直接的體現(xiàn)?;诂F(xiàn)代各種語言的翻譯學習,語言障礙已經(jīng)不那么明顯,但是其中語言的歷史底蘊還存在較大的理解差異。比如漢語詞典中的“龍”與英語單詞存在不同的含義,在西方dragon是貶義的,象征兇神惡煞。然而在中文中,是圖騰的象征。

結(jié)束語

中西方由于文化差異造成思維、價值觀以及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其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準則。只有進行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才能更好的進行跨國際交流。

參考文獻:

[1]黃耘.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南方論刊,2010,03:111-112.

第4篇: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xiàn)范文

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當今社會,英語使用越來越廣泛,閱讀能力是高中生今后工作使用英語的主要技能,英語閱讀在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英語閱讀中,適當介紹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加強跨文化信息的了解,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知識面的積累,加深對世界各國文化的了解,還可以借此借鑒和吸收世界多種先進文化,提高文化素養(yǎng),同時保證了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的穩(wěn)步提高。

一、跨文化障礙的現(xiàn)象分析

(1)詞匯的文化差異。詞匯,作為語言組成的基本單位要素,在不同文化中,同樣的詞匯有時所傳達的內(nèi)涵和意義也是不同的。比如在漢語言文化中,經(jīng)常用“貓、狗”等詞匯形容人性不好的一面,比如“哈巴狗”“走狗”等;而在西方文化中,“cat、dog”更多地傳達的是一種贊揚和喜愛的感情。

(2)語法的文化差異。不同的文化帶來的思維方式必定有所不同,在英語中客觀事物更被重視,而漢語中則更看重主觀主體思維。因此,在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句式上就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更多地表現(xiàn)在主語是否被省略,語句組成中的主謂賓是否完整方面。

(3)語言結(jié)構(gòu)的文化差異。在英語各種句式語法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倒裝句,即結(jié)果在前,原因在后,將重要的事情、結(jié)果放在前面闡述,而相對而言其原因等則放在句尾;在我們傳統(tǒng)的漢語言中,則屬于恰恰相反,我們更習慣于由次要內(nèi)容引出主要內(nèi)容,由原因到結(jié)果,將發(fā)展情況徐徐闡述而出。

(4)宗教、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中國和西方在歷史發(fā)展長河中,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等,發(fā)展到今天所產(chǎn)生的差異較大。比如在方面,西方人對宗教的熱愛、對上帝的信仰已經(jīng)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偏向于佛教、佛祖等方面的口頭語及詞匯有時可能較多。由此產(chǎn)生的衍生詞匯和典故,則是更加博大精深,需要文化的積累。

二、如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介紹西方文化背景知識

(1)通過文化背景講解,對比不同文化差異。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除了必要的詞匯拓展講解、句子結(jié)構(gòu)分析之外,加入文化內(nèi)容的講解,介紹課文篇章中所涉及的各種文化背景因素、歷史發(fā)展,并對中英文化差異作出分析,使學生了解生活在不同社會背景中的人們的語言及其文化特征和文化習慣。結(jié)合所學閱讀內(nèi)容,引導學生多做一些相關(guān)方面文章的泛讀,增強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更可以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通過這種有意識的訓練,可以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探索興趣。

(2)利用試聽材料,增強語境及思維訓練。教師可以選用一些原版的介紹英美文化的或與英美文化相關(guān)的視聽材料,采取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直觀地給學生提供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等。比如美國熱播的校園輕喜劇《生活大爆炸》、反映美國軍人間深厚情誼的《兄弟連》。在聽到不同人在不同場合,就不同問題與不同人談話及處理事情的過程中,既進行了語言的實踐,又對照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擴展了學生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識,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對英美文化的探索興趣。

(3)延伸詞匯的內(nèi)涵,理解文化背后的意義。詞匯是語言的組成,同樣也是對文化影響中最為敏感和直觀的一個層面。不同詞匯的背后往往會隱含著很深的文化底蘊,在不了解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也不理解其外延所表達的意思的狀況之下,而僅僅把詞匯表面意思串聯(lián)起來,很多時候便會形成理解障礙。

第5篇: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xiàn)范文

關(guān)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3-0274-01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文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語言甚至能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的特點,歷史,風俗,習慣等。文化的傳播亦靠語言這個重要工具,所以要想學習一個民族的語言,應(yīng)該先從文化入手。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雖能夠?qū)τ⒄Z有一定的語言基礎(chǔ),但還不免因為對英美文化了解的不夠全面而導致語用錯誤。當學生對英美文化不了解時,他們就會從自己民族的角度考慮問題,先入為主地用漢語思維和語言習慣去表達英語,導致表達出來的完全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即中國式英語。這種現(xiàn)象給我們以啟示:要想使學生真正掌握英語,表達流暢地道,不光要單純地傳授語言點,語法,表達法,還要講解他們的由來,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和中國文化的差異。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運用英語,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高質(zhì)量的應(yīng)用型人才,使其適應(yīng)日益發(fā)展的社會需求。

一、中西方文化中問候語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的時候通常會問對方“吃了沒有”,“干什么去”,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親切,自然的溝通開始。但在西方這樣的問題會使對方感到摸不著頭腦,很奇怪你為什么會這樣問,使對方產(chǎn)生誤解,認為你干涉了他的個人隱私和自由,使對方無法接受。西方人見面的問候語通常會是關(guān)于天氣或旅游等問題。比如在大學英語口語考試中經(jīng)常聽到外教問學生最喜歡去哪里旅游,喜歡那里的什么等問題。那是因為西方人覺得這個話題比較輕松,隨意,但中國人可能認為這個沒必要去談?wù)摗?/p>

二、中西方文化中稱呼語的差異

中國表示稱呼的詞很多,關(guān)系的表達也很復雜。比如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女兒,兒子,姑,姨,舅,大爺,姑父,叔叔,舅媽,大娘等等表示輩分的詞,把對方的性別,關(guān)系表達的很詳細。而英語中通常只用一個詞就可以表示多個稱呼:例如用grandpa表示爺爺,姥爺;grandma表示奶奶或姥姥;用aunt表示姑,姨,舅媽等;用cousin表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用father-in-law表示公公或岳父;用mother-in-law表示婆婆或岳母。在漢語中我們可以在姓氏后面加“老師,經(jīng)理,主任,校長,院長,工程師”等詞作稱呼,表明身份。但英語中不可以把這樣表示身份,職業(yè)的詞直接和姓氏連用,你不能說“teacher Wang”,“manager Zhang”等等。

三、中西方文化中話題的差異

中國人喜歡談?wù)搶Ψ降哪挲g,收入,是否結(jié)婚等話題,認為這是關(guān)心的一種表現(xiàn)。然而英美國家卻不喜歡這樣的話題,覺得這是在窺探其個人隱私。所以在英語中對陌生女子的稱呼可以用Ms,而不能在不知道對方是否結(jié)婚的情況下冒昧的用Miss或Mrs,也不要隨便問人的工資是多少。再比如我們中國人在彼此很熟悉的情況下會比較關(guān)注對方的胖瘦,認為這樣也是一種關(guān)心。但英美國家的人對這樣的話題會感到你很不禮貌,使其尷尬,無法回答。所以在與外國人交流時,請不要談?wù)撋婕皩Ψ侥挲g,婚姻,工資,信仰等方面的話題,以避免造成誤解和尷尬。

四、中西方文化中禮儀的差異

你很少聽到在中國的家庭中家人會為表示感謝而對對方說“謝謝”,這樣會讓人感到關(guān)系疏遠,不那么習慣自然。而英美人卻無論什么場合,人物關(guān)系都可以使用“Thank you”,這是被他們所接受的一種禮節(jié)。在收到別人送的禮物時,西方人會當面拆開并表示謝意,表達自己很喜歡這個禮物。但中國人會認為當面拆開很不禮貌和難為情。在聽到他人對你的贊美之詞后,中國人會很謙虛地說“過獎了,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卻大方地接受并回答“Thank you”。

綜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細微或明顯的差異。如果學生對這些文化差異沒有一定的了解,必然會犯語用錯誤,交際起來不那么順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把中西方文化差異滲透到大學英語教學當中去。

五、在教學中引入文化信息和文化內(nèi)涵

在原來的外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詞匯,語法和句子的講解,只講解它們的自身含義和用法,并沒有將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內(nèi)涵講出來。這樣導致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必然記憶不深,實際應(yīng)用起來也很困難。教師在備課時應(yīng)該學量的西方文化,把詞匯,句子和文化聯(lián)系起來滲透給學生,還可以適度地增加關(guān)于西方文化的話題。比如在課文中遇到西方節(jié)日時,教師可以向?qū)W生介紹一些西方節(jié)日的歷史及慶祝方式,把中國的節(jié)日和西方的節(jié)日進行對比。中國有其特有的節(jié)日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等。西方也有其特有的節(jié)日如: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感恩節(jié),復活節(jié)等。而且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強,中國人也越來越喜歡過一些西方的節(jié)日如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樹立文化意識,了解西方文化背景。

六、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增加聽說練習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課堂上教師講授的內(nèi)容多,學生練習的內(nèi)容少,學生由于缺乏練習就容易出現(xiàn)語用錯誤。若要解決交流的實際問題,教師應(yīng)該放棄固有的教學模式,多給學生交流練習的機會,讓學生在聽,說的過程中體會西方國家語言的特色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行對比記憶。同時可以考慮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如電影,幻燈片,圖片等使學生能夠把教材與英美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交際禮儀等知識結(jié)合起來。通過觀看和對話練習使學生對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有更濃厚的興趣去了解,自然能夠耳濡目染。

總之,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教學的過程更應(yīng)該是文化了解的過程。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注重實際練習,才能提高學生的實際交流運用能力,準確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作者單位:吉林財經(jīng)大學信息經(jīng)濟學院

參考文獻:

[1]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1):94.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外語教學與研究, 1989.

第6篇: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xiàn)范文

關(guān)鍵詞:中西方文化 差異 教學 交際 能力

中學英語新課程標準對英語課程的任務(wù)里有這樣的描述: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事業(yè),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梢娏私馐澜绾椭形鞣轿幕牟町悓τ谟⒄Z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發(fā)展交際能力。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chǔ),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yīng)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

一、稱呼語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Lesson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現(xiàn)過“I’m sorry to trouble you,comrade.”的道歉語?!癱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就會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上課時的問候語往往是“Good morning,teacher!”也就相應(yīng)地把“李老師”稱為Teacher Li。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漢語有尊師的傳統(tǒng),“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李老師=Teacher Li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別扭。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二、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guān)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 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現(xiàn)在這種習慣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接受。)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和英語國家人的不同風格。

三、贊美及回答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nèi)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現(xiàn)等。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B:Thank you.而我們對于別人的贊美往往謙虛地說:“沒有,沒有。”,“哪里,哪里?!辈桓蚁残斡谏?,以防被人說驕傲。

四、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guān)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1Lesson 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it’s a secret!”為什么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guān)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國家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jiān)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五、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六、介紹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就會覺得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七、節(jié)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xiàn)在節(jié)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jié)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jié)),April Fool’s Day(愚人節(jié)),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jié))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jié))等。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體現(xiàn),如JEFC Book2 Unit3 Mid-autumn Day和Book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節(jié)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xiàn)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第7篇: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xiàn)范文

關(guān)鍵詞:中西;跨文化交際;障礙;對策;研究

近年來,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逐步加快,世界各國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活動變得越來越多,中西方之間的跨文化交際日益成為社會熱點。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差異勢必會給中西方跨文化交際活動帶來一定的障礙。因此,對中西方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形成的障礙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1.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常見的文化差異現(xiàn)象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進行交流與溝通而發(fā)生的相互作用。近年來,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際變得日益頻繁,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一些常見的文化差異現(xiàn)象。

1.1隱私方面的差異

中國人表示對別人的關(guān)心時往往會關(guān)切地問:"你今天好像氣色不太好,是不是不舒服呀?""你最近變瘦了,可要多注意身體呀!""好久不見,最近身體怎么樣呀?"等等之類的問候語,有時朋友之間還會彼此詢問對方的職業(yè)、婚姻狀況及收入等等。然而,在西方國家,見面寒暄時往往使用天氣狀況或者體育賽事等話題,談及對方的年齡、收入、家庭情況及身體健康等等都是侵犯個人隱私的不禮貌用語。

1.2 時間觀方面的差異

長期以來,中國人養(yǎng)成了隨便走親訪友的習慣,而且在時間上的支配上也是比較隨意的,有時往往不事先打招呼而直接去串門,尤其是熟人、朋友之間更是如此。然而,西方人的時間觀特別強,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會對時間做出精心計劃與安排,如果拜訪客戶或者友人,一般都會提前預約時間、地點,并按時赴約,爽約或者遲到是極為不禮貌的事情。

1.3客套語方面的差異

中國人非常注重謙虛,講求"卑己尊人",在得到別人的贊揚或者夸獎時往往會說:"沒什么,哪里,哪里""您太客氣了,這是我應(yīng)該做的"之類的謙遜語言,這是讓西方人極為不理解的地方。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當聽到類似的表揚或者贊美時,西方人只會說:"謝謝!",這會讓中國人覺得西方人不夠謙虛、過于自信。

1.4餐飲習俗方面的差異

熱情好客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交際場合或者宴請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總是會彼此之間互相敬煙敬酒,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會客套地說"多多包涵,飯菜一般,大家將就著用餐吧"等等之類的話,令西方人甚是費解。然而,西方人則認為客人吃什么吃多少應(yīng)該隨意與自便,用不著主人為其夾菜倒酒,否則會感到不適。

2.中西方跨文化交際障礙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背景文化的不同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背景文化,也會使中西方跨文化交際出現(xiàn)某些障礙。中國歷來推崇"中庸之道",即凡事折中,不過分凸顯個人力量,還要注重集體主義,凡事以集體為中心,然而,西方人提倡"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凡事講求創(chuàng)新,人人平等、自由,凸顯個人力量。中西方背景文化的不同將會造成中西方人們之間進行交流與溝通時形成某種障礙。

2.2價值觀念的不同

價值觀念的不同也為跨文化交際設(shè)下了重重障礙。中國人比較推崇謙虛禮讓,倡導相互支持和集體主義的原則,追求隨遇而安的生活;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他們更加注重個人價值至上的原則,崇尚個人奮斗、獨立性、自主性、自由發(fā)展、追求自我實現(xiàn),認為隨遇而安是懦弱、不思進取的表現(xiàn),與東方的文化價值觀念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

2.3思維方式的不同

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給中西方跨文化交際帶來了較大的障礙。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往往是直線式的,在交流、溝通過程中常常是想什么就說什么,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往往是間接螺旋式的,談?wù)撃硞€話題時總是"兜圈子、繞彎子",大量篇幅圍繞著主題而不直接切入正題,容易引起西方人感到不耐煩,甚至產(chǎn)生一些誤解,直接導致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2.4行為規(guī)范的不同

由于每個民族的行為規(guī)范都會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性,就會使中西方人們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產(chǎn)生一些不快與誤解。在中國文化中,有時可能會涉及到工資收入、婚姻狀況、等談?wù)撛掝},這時往往被當作示意關(guān)心的一種表現(xiàn);然而,由于中西方所依據(jù)的社會規(guī)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類似的話題在西方文化中卻構(gòu)成了對個人隱私的侵犯和不尊重,自然也會大大影響跨文化交流與溝通的效果。

3.消除中西方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對策研究

3.1 提高教師自身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儲備和跨文化交際素質(zhì)

作為知識傳播者的教師首先就是要注重自身跨文化交際知識的儲備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這樣才能夠在其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有清晰的認識,并且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計劃,豐富英語教學內(nèi)容,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文化知識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努力消除中西方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存在的障礙。教師可以通過閱讀一些反映西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等內(nèi)容的書籍、雜志,參加中西方學術(shù)交流活動等來增加自身的國外語言文化背景知識,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降低和消除存在于中西方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的語言障礙。

3.2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導入文化要素,樹立文化差異意識

在全球多元化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外語教學過程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語音、語法教學以及詞匯量的掌握和運用,而是要幫助學生樹立中西方文化差異意識,引導學生去接觸和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內(nèi)涵,為此外語教師需要在其教學過程中注重西方文化要素的導入,使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認識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之處。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語言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同時對于學生以后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具有非常大的幫助,正是由于前期對各國文化不同背景的了解,才能夠消除中西方跨文化交際時產(chǎn)生的障礙,實現(xiàn)交際溝通的順利進行。

3.3創(chuàng)設(shè)跨文化交際語境,培養(yǎng)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課堂教學語境的構(gòu)建對于提高語言課堂教學質(zhì)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以及課外學習活動中,要注重跨文化交際語境的創(chuàng)設(shè),借助語境條件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情景對話和交際溝通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言應(yīng)用水平,最終實現(xiàn)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要善于借助外部有利條件以及設(shè)施來輔助教學,比如說利用多媒體教學設(shè)備就可以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來幫助學生了解中方文化的差異,豐富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并實現(xiàn)真實場景的模擬構(gòu)建,加強語言應(yīng)用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訓練,降低或消除中西方跨文化交際障礙對學生語言學習的影響。

3.4開展第二課堂,建立多元化能力實踐環(huán)境

開展第二課堂可以有效地增加學生學習和接觸英語語言的機會,由于學生的多數(shù)時間遠離課堂教學環(huán)境,處在國語的母語環(huán)境中,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實踐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應(yīng)該建立多元化能力實踐環(huán)境,開展第二課堂的教學實踐是必要的教學手段。開展第二課堂就是要幫助學生沉浸在英語文化氛圍之中,同外語學習者或者使用者進行日常的交際與溝通,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更加詳細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進一步提高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對于學生自如地應(yīng)對跨文化交際是極為有利的。

4.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發(fā)展趨勢下,世界各國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的溝通與交流活動變得越來越頻繁,由于中西方在背景文化、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不同,造成了雙方在隱私問題、餐飲習俗、時間觀、客套語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也正是因為中西方文化具有許多不同的行為方式和習慣,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課堂授課過程中,要及時地向?qū)W生講解清楚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并積極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來消除中西方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障礙,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促使跨文化交際得以順暢地進行,更好地為我國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提供廣闊的發(fā)展平臺。

參考文獻:

[1]楊東煥.跨文化交際障礙產(chǎn)生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懷化學院學報,2011,(01).

第8篇: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xiàn)范文

不同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

就語言與文化的而言,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文化對語言學習的影響重大,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應(yīng)注意對文化淵源的了解。人類文化學和語言文化學認為:單純掌握一種外語的語言并不能與掌握目標語的人進行交際。古希臘神話和基督教思想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影響著西方文明的發(fā)展,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儒家思想也深深的影響著中國文化。中西方文化無論是在地域上還是在根源上,都有極大的不同,了解中西方方文化,廣泛涉獵中美文學作品,對語言學習者是十分必要的。

1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不同表現(xiàn)本文由收集整理

1.1 對待個人與集體、國家利益的異同

在西方文化中,與“自我”相關(guān)的觀念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無所不在。西方人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quán),崇尚自由、民主,講求個人利益高于一切,認為如果連個人利益都保證不了,更不能談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在處理各種糾紛與沖突時,他們以維護個人利益為根本,有利個性獨立發(fā)展;而中國人更看重集體利益,包括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他人利益,主張控制自己的私欲,反對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講究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受到的教育是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應(yīng)以集體利益為主,富于愛國和獻身精神。

1.2 考慮問題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人同源,卻有不同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人與人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形成了文化文明的差異,西方人偏重于邏輯思維能力,注重理性思維,他們更樂于從物質(zhì)世界著手,考慮事物之間的邏輯性、關(guān)聯(lián)性,探索和追求事物的本源。中國人喜歡站在生命的最高處思考問題,跳出現(xiàn)實,注重感性,強調(diào)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思考,在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靈魂與肉體之間的關(guān)系時都有著更深的思考,偏重于感性思維或抽象思維,探索事物喜歡從情感角度來進行,追求事物的發(fā)展及變化性。

1.3 風俗習慣的差異

中西方人的風俗習慣相差甚遠,比如從對顏色的好惡來看,中國人喜歡紅色,傳統(tǒng)的中國人把紅色視為“喜慶” “吉祥” “旺運”等的美好象征,在重大節(jié)日時穿上紅裝,掛上紅燈籠等,而白色、黑色被視為不祥的征兆,通常在對已經(jīng)過世人的葬禮上穿上黑或白色的衣服。恰恰相反西方人喜歡白和黑兩種顏色。在他們心中認為白色是純潔的象征,新娘在婚宴上穿上白色的婚紗,參加晚會時外國女性則穿上黑色的衣服,表正式,典雅,由此可見,中國人喜歡紅色,黃色,崇尚熱情,西方人喜歡白色,黑色,注重理性。又如在生活中西方人注重個人的生活質(zhì)量,注重對個人利益、個人隱私的保護;而中國人則更多時候會考慮到家人和朋友的處境,講求親情,友情。

此外,從造字方法上看,中國人以象形字為主;西方人以“盡量使人明白一個字的含義”為宗旨。這種目標上的差異分明表明中國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西方人注重內(nèi)在的實用性。從藝術(shù)角度上看,中國的水墨畫大開大闔,氣勢如虹,講求神似和意境;西方油畫注重寫實,講究的卻是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這種寫意和寫實的不同表現(xiàn)出東西方人個性發(fā)展的不同:情感與理智。從建筑風格來看,西方建筑以直為主,真沖去霄,線條感強,表現(xiàn)出對天空的向往;而東方建筑則以曲線為主,體現(xiàn)出對大地的眷戀,這種直與環(huán)的區(qū)別表現(xiàn)出西方人追求征服自然,銳意進取的性格,而東西認則是提倡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之道。

2 文化差異對英語語言學習的影響

文化賦予語言豐富的內(nèi)涵,文化的傳播促進語言的發(fā)展,在不同文化相互影響作用下語言中大量新詞匯和表達法的出現(xiàn)。接觸和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點,有利于對中西方語言的理解,學習,有利于弘揚我國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及更多的汲取西方文化精華,從而培養(yǎng)語言學習者的世界意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從詞匯學習來說,在西方文化中,與自我相關(guān)的觀念根深蒂固。在學習中我們就不可避免的學到很多與自我相關(guān)的詞匯如self-confidence(自信),self-image(自我形象),self-cultivation(自我修養(yǎng)),self-admiration(自我贊賞)等。我們受文化的影響,可能認為在西方社會中追求的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及與self相關(guān)的詞匯多為貶義詞,但在他們看來可能追求個性,獨立,自我是很重要的,因此對文化的前提了解就顯得更為重要。我們應(yīng)自覺意識到不規(guī)范語言產(chǎn)生的根源,增強使用規(guī)范語言的意識。

西方人重形合,漢語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重邏輯思維;而中國人重悟性,注重辯證思維。因此在學習語法過程中注重運用各種關(guān)聯(lián)手段以求句子的完整,組織嚴密,層次分明。如英語中前后分句必須主語是一致的,否則為錯誤的。相反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人注重理解,以辯證思維為主,故在漢語里這種情況則完全不必要。除此如表達語序的不同,英語由小到大,而漢語由大到小等。

此外西方人直率、熱情而東方人內(nèi)斂、自省,在學習的過程中應(yīng)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培養(yǎng)文化意識,嘗試更多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及產(chǎn)生的原因,要主動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去。

1、應(yīng)多涉獵西方文學,從英美小說、影片等外國藝術(shù)去了解西方人的思維定式,借以和我們中方文化進行對照,同時把將“價值觀”等多方面的差異自覺應(yīng)用到實踐中去。

2、生活中可以多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嘗試與外國朋友發(fā)e-mail等形式進行交流,溝通,以便更快捷的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還可以多參與英語晚會,英語角等形式的活動,創(chuàng)造機會加深文化知識的應(yīng)用。

第9篇: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xiàn)范文

關(guān)鍵詞:文化差異;旅游英語;翻譯

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的大力開展,使得我國與其他國家地區(qū)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旅游英語就是隨著各國之間的頻繁往來應(yīng)運而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我國與西方國家在思維以及表達方式上存在著很大差異。只有堅持旅游英語的跨文化意識,才能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語翻譯得到長遠的發(fā)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xiàn)

(一)文化背景及習俗的差異

由于長期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深遠影響,我國的文化大體上趨向于禮、智、仁、愛等方面,而西方文化則是源自歐洲文藝復興時的思想,因此其受基督教的影響較為深遠。

文化背景的差異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習俗,中西方的兩種語言也因此帶上了各自國家的風俗習慣與特點。由于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著差異,使得中西方人們對于同一種表達方式甚至是同一個詞的理解也不相同,這種中西方的差異性在待人接物、對待各種利益時表現(xiàn)明顯。

(二)社會制度的差異

社會歷史制度的差異往往是影響文化差異性的最主要因素,社會制度相似,文化間的差異就不大,社會制度差異很大,文化間的差異也就不能小。比如,在人權(quán)方面,中西方就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英國與美國對人權(quán)主義的理解和我國不同,因此,正義、自由、民主等一些人權(quán)方面的概念,都會因為彼此的立場不同而不同,這種社會制度的差異慢慢的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中西方在民主觀念、法律觀念、科學觀與價值觀方面與我國存在差異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旅游英語翻譯的具體影響

(一)由文化空缺導致的詞匯空缺

詞匯的空缺主要是因為原詞語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在翻譯語中沒有表現(xiàn)出來,也就是在對應(yīng)語言方面出現(xiàn)了偏差。詞匯空缺主要包括詞語的空缺或詞義的空缺兩種。比如,“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春節(jié)”等詞語,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都是我國獨有的,“春節(jié)”被翻譯過來就是Spring Festival,這種只按照字面意思的翻譯,就會忽略掉春節(jié)時期每家每戶放鞭炮、貼春聯(lián)以及包餃子等傳統(tǒng)的文化信息。還有,因此,文化上的空缺必然會影響翻譯時的詞匯偏差,進而不能準確的向外國游客傳達我國的文化信息。

(二)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

“中式英語”主要指的是混合起來的、既非漢語又非英語的一種語言文字,也可以被叫做“具有漢語特色的英語”。中式英語的常見表現(xiàn)是拼寫錯誤、語法不對以及帶有中文習慣。中式英語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的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由于不能擺脫母語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一種不符合英語語法的語言表述方法,這種中式英語一旦說出來,不但是本國人聽不明白,外國人也常常是不知所云。

三、旅游英語翻譯中的處理技巧

(一)增譯與減譯

在我國的很多旅游資料中,其中所涉及到的背景和內(nèi)容無法在英語中找到相對應(yīng)的概念,翻譯人員想要將這部分信息準確的傳達出去,就需要根據(jù)外國游客的實際理解力適當?shù)脑鲎g或者減譯。比如,向外國游客介紹詩人李白,可以適當?shù)膶畎椎纳矸?、功績和地位做出良好的補充,因此可以用“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來進行描述。這樣翻譯出來比較適合外國人的理解能力。還有,峨眉山的一塊石頭上有坡書寫的“云外流春”四個字。因為峨眉山的云層壯觀,水質(zhì)也較好,坡才將泉水比喻成云外流動的春天,這句話翻譯過來應(yīng)該是:To its left is a rock formerly engraved with four big Chinese characters“Yun Wai Liu Chun”written by Su Dong-po(1037-1101),the most versatile poe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這樣的翻譯有兩點好處,一是向外國游客清楚的介紹了坡,二是讓外國游客明白了“云外流春”這四個字的具體所指。

對于減譯來說,如果原文中包括的關(guān)于歷史考證或古地名的內(nèi)容過多的話,可以適當?shù)倪M行刪減,不然會使外國游客搞不清楚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

(二)直譯與意譯

對于旅游景點的名稱,可以采用直譯、意譯、直譯加音譯、直譯加意譯等方法翻譯出來,但不管采取哪一種辦法,都要求翻譯者擁有敏銳的跨文化意識,為中國文化的傳播指導正確的方向。比如,安徽黃山,翻譯過來是“Huangshan Mountain”或“Yellow Mountain”。但蘇州的“拙政園”就不能將其翻譯成“Zhuo Zheng Garden”,而是應(yīng)翻譯成“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對于我國行政區(qū)劃名稱的具體翻譯,基本上采用音譯的方法就可以。比如上海(Shanghai)、北京(Beijing)等。此外,對于外國游客比較熟悉的食物,像饅頭、宮保雞丁和麻婆豆腐等,采用音譯的方法也完全可以。因此,“海南”就只能翻譯成“Hainan”,而不能翻譯成“South of Sea”,如果使用完全音譯的方式翻譯這些名稱,還需要增加一些注釋以便于外國人能夠真正理解。此外,除夕之夜,我國人民在各自的家中吃著熱氣騰騰的餃子,而且餃子一定要在除夕晚上12點之前包好,等到“子時”吃,這是正好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的開始,吃餃子隱含著“更歲交子”的意思,因為“子”是指“子時”,“交”與“餃”諧音,因此,子時吃餃子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著未來的一年會幸福美滿。如果僅僅將吃餃子翻譯成“eat dumplings”,就無法傳達出餃子在我國的除夕之夜所特有的意義。為了化繁為簡,只取了餃子的拼音“jiaozi”,這一詞語目前已經(jīng)廣泛被外國人所接受。

(三)適時變通

從事旅游翻譯的人員一定要熟練掌握不同的翻譯技巧和方法,熟知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變則通,通則久。針對不同類型的外國游客要給與不同方式的講解和補充,并在具體翻譯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培養(yǎng)出良好的跨文化意識。

四、總結(jié)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得在具體的旅游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問題和不足,作為旅游英語翻譯者,一定要重視并掌握中西方的這種文化差異,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譯方式和技巧,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誤解,使得我國的旅游英語翻譯更加適應(yīng)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需要,進而將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廳高職高專院??蒲许椖俊昂邶埥÷糜尉皡^(qū)英文譯法規(guī)范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為12515114。

楊海晶(1980-- )大慶職業(yè)學院人文科學系商務(wù)英語教研室專任教師,講師,研究方向為商務(wù)英語教育。

參考文獻

[1]劉明巖,荊懷芳,孫潔.不同文化背景下旅游英語翻譯的探討[J].時代報告,2012(6).

[2]王濱.淺析跨文化交際下的旅游英語翻譯[J].中國商貿(mào),2012(1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