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孤獨癥患兒的護理診斷范文

孤獨癥患兒的護理診斷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孤獨癥患兒的護理診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孤獨癥患兒的護理診斷

第1篇:孤獨癥患兒的護理診斷范文

關鍵詞:兒童孤獨癥障礙 ;臨床表現(xiàn);綜合康復;效果

兒童孤獨癥障礙又稱兒童自閉癥,是一種廣泛發(fā)育障礙性的疾病, 以社會交往障礙、言語障礙和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征,同時在智力,感知覺和情緒等方面也有相應特征[1]。2001年中國0~6歲殘疾兒童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孤獨癥發(fā)病率位居精神殘疾兒童致殘的前列[2]。我院于2004~2010年共收治31例兒童孤獨癥障礙患兒,通過實施護理和科學的康復訓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兒31例,年齡4~12歲,平均(5.1±2.2)歲。其中:男24例(77.4%),女7例(22.6%)。臨床表現(xiàn):社交障礙31例(100%),興趣狹窄27例(87.1%),行為刻板27例(87.1%),言語障礙25例(80.6%),智力缺陷與感知覺異常 22例(70%),異常行為18例(56.3%)。同時具備2種及以上癥狀者為29例(93.5%)。

2 孤獨癥障礙主要臨床表現(xiàn)

2.1社交障礙社交障礙是孤獨癥的核心癥狀,患兒表現(xiàn)為拒絕別人的接近或擁抱,對父母、家人無依戀感;對待他人反應冷談;缺乏與他人的目光對視,缺乏面部表情,不能用軀體語言或手勢來進行交往。

2.2興趣狹窄孤獨癥患兒與一般兒童的活動和興趣有明顯的差異,對一般兒童喜歡的玩具和游戲不感興趣,但對個別物品或活動依戀 喜歡固定的節(jié)目或重復某一簡單的動作。

2.3行為刻板某些患兒行為方式很刻板,會用同一種方式做事或玩,維持環(huán)境不變的愿望,不愿改變生活規(guī)律和環(huán)境中的細節(jié),稍有改變便感到不安和煩躁。

2.4言語障礙重者言語發(fā)育完全受阻,多數(shù)兒童不語或較少使用言語,少數(shù)兒童終身無語。言語運用能力損害,不會主動與人交談,不會提出話題,不能維持談話過程。常自言自語。不會用代詞或代詞運用顛倒。有的患兒非語言交流損害,不會使用點頭、搖頭或手勢。

2.5智力缺陷與感知覺異常孤獨癥患兒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社會適應能力明顯落后于同年人。但個別患兒,智力發(fā)育呈"島狀"特殊現(xiàn)象,表現(xiàn)對音樂、繪畫、計算和機械記憶有超常的能力[3]。多數(shù)孤獨癥兒童存在著感覺異常,如對某些聲音特別喜好或恐懼、有些則表現(xiàn)為對某些視覺圖像的喜好或恐懼。

2.6異常行為要表現(xiàn)為多動、愛發(fā)脾氣、攻擊、自傷行為等。

3 臨床護理及行為訓練方法

3.1創(chuàng)建良好的康復環(huán)境住院患兒對陌生環(huán)境常感到焦慮、恐懼、不安、出現(xiàn)退行、自卑等[4]。鑒于此特點,康復環(huán)境布置宜溫馨、簡潔,醫(yī)務人員應懷著極大的同情心,主動熱情地接觸患兒,多與患兒溝通及玩耍,盡量滿足患兒的愛好及生活習慣,盡快幫助患兒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減輕患兒的心理壓力。同時經(jīng)常帶患兒外出活動,增強與人群、社會的接觸,逐步改變患兒的孤僻性格,提高對社會適應能力。

3.2加強語言訓練語言障礙將影響患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提高其語言能力是使其今后獨立生活,適應社會活動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對其進行語言訓練,語言訓練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2.1 口型和發(fā)音訓練在訓練時要有口吐氣的動作,讓患兒很快學會模仿。

3.2.2 單詞及語言能力訓練先模仿說實物名稱,過渡到卡片,目的是使患兒除了認識文字外還會將文字與讀音結合起來。

3.2.3 讀說句子訓練句子開始要簡短,之后再逐漸延長,最后加一些禮貌和客套的詞。

3.2.4 朗讀文章及表達能力訓練對于已經(jīng)入學或認識一些文字的患兒,可讓他朗讀一些有簡單文字說明的畫書或配有一定圖解故事,然后請他復述故事并針對故事內容進行提問。

3.2.5 提高語言交往能力鼓勵母親與患兒多說話,反復訓練患兒,讓患兒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可讓患兒進行傳話訓練,使患兒能主動與他人建立關系,改善交往。

3.3 音樂療法音樂對淘冶孤獨癥兒童的性情有良好的作用,伴隨著輕柔的音樂,他們會拍手說兒歌、會對著鏡子跳舞、張開笑臉欣賞自己。在音樂陶冶下,他們的情緒也會穩(wěn)定下來,性情慢慢開朗起來,從而間接地為進行語言交往奠定基礎。

3.4 行為矯正療法在生活中多矯正不良行為,促進其社交行為,增強自信,激發(fā)好奇心。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發(fā)現(xiàn)患兒的優(yōu)點,及時表揚和獎勵。而對一些不良行為盡量淡漠它,避免多次批評,以起到強化該行為的目的。

3.5 對家長進行心理輔導在關心孤獨癥兒童的同時也應關注其家長。通過對家長的個別心理輔導、舉辦家長座談會、積極信息支持等策略,舒緩家長的自責、焦慮、絕望等消極情緒[5],激發(fā)他們對患兒付出更多的愛,并對兒童孤獨癥的治療與訓練有更深刻的理解,使之持之以恒,堅持對患兒進行治療。

4 結果

通過3~5個月的護理和綜合康復訓練,大部分患兒能主動去接觸醫(yī)護人員,本組中除2例癥狀無明顯改善外,其余29例患兒在社會適應能力、言語功能、自理生活能力、行為改善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進步,特別是患兒孤僻性格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5 討論

在孤獨癥的病因尚未探明的今天, 藥物治療和行為訓練是治療孤獨障礙的兩種最主要方法,二者各有偏重,但都無法根治孤獨癥。對于孤獨癥的治療,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三者共同努力,幫助孤獨癥兒童更好的社會適應和言語發(fā)育。①從社會角度來講,通過社會輿論讓全民正確認識孤獨癥,消除對孤獨癥患者的歧視,建立健全孤獨癥患兒早期干預訓練康復機構,大力培訓康復訓練專業(yè)隊伍,組建孤獨癥兒童父母參與互助小組,設立孤獨癥兒童救助機制,為孤獨癥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療環(huán)境,為孤獨癥的治療提供堅實有力的物質、技術基礎以及心理支撐。②從家庭角度來講,孤獨癥兒童的父母承受著不可想象的壓力,他們要正視患兒的情況,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立刻積極求醫(yī),相信通過積極的藥物治療和行為訓練可以幫助孩子獲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言語功能,積極引導孩子,鞏固干預訓練的效果。③從學校角度來講,設立專門的特殊學校,聘請專業(yè)人員進行引導教育,適當?shù)倪M行文化課和生活技能培訓,營造良好的班集體氛圍,培養(yǎng)孤獨癥兒童的言語表達能力、獨立生活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這無疑是對孤獨癥患者的家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要在現(xiàn)有的治療模式下,通過不斷地探索,逐漸提升兒童生活技能與交流能力。

兒童孤獨癥障礙目前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有足以覆蓋多數(shù)孤獨癥患者的"原發(fā)損害"因此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但綜合治療對多數(shù)患兒都有所幫助,其中少數(shù)可獲得明顯好轉[6]。為此,我們對治療兒童創(chuàng)建良好的環(huán)境,并有針對性的加強語言訓練、行為矯正治療、音樂療法及對兒童家長進行心理輔導,使31例患兒通過3~5個月的康復治療,其中的29例患兒在社會適應能力、言語功能、自理生活能力等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使治療有效率達到93.5%。尤其是孤僻性格得到明顯改善。

參考文獻:

[1]鄒小兵.發(fā)育行為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36-265.

[2]劉瑩.江西省75例孤獨癥兒童的現(xiàn)狀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7,89(11):49.

[3]李國瑞,余圣陶.自閉癥診斷與治療研究動向綜述[J].心理科學,2004,27(6):1449-1450 .

[4]謝美云.兒科住院患兒的心理反應及護理[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5,21(18):8-9.

第2篇:孤獨癥患兒的護理診斷范文

【關鍵詞】 孤獨癥;聽性腦干反應(ABR);聽神經(jīng)傳導通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06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2868-01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是一種終身性固定性具有異常行為為特征的全面精神發(fā)育障礙疾病,神經(jīng)放射學及神經(jīng)病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孤獨癥患兒存在小腦損害,其癥狀包括對聲音反應遲鈍或對聲音的超敏感性以及在背景噪聲下獲取有用的信息困難,這類患兒存在著社會交往、言語發(fā)育、生活自理能力缺陷,感知覺異常及一些問題行為等[1],所以會誤認為此類患兒較同齡正常兒童更易發(fā)生聽力障礙,可能是其言語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的原因之一。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共接診的36例孤獨癥患兒,通過一系列完整的聽力學測試,發(fā)現(xiàn)部分病例有不同于正常兒童的蝸后聽功能異常,現(xiàn)將研究結果如下:

36例孤獨癥患兒,其中男孩28例,女8例,年齡4-8歲,平均51±04歲。所有患兒均無耳病史,無家族遺傳病史及耳毒性藥物使用史,癥狀特點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手冊中有關孤獨癥的診斷標準:①發(fā)育速度和順序異常;②言語、語言認識和非語言流異常;③對任何一種感覺刺激的反應異常;④對人、物和事物聯(lián)系異常[2]。

12 測試方法 因孤獨癥患兒怪異的行為方式,很難配合行為測聽,故本研究僅使用客觀聽功能測試,36例患兒均完成了聲導抗、DPOAE、ABR、ASSR測試,測試儀器為GSI公司的TYMPstar中耳分析儀、GSIAudera腦干誘發(fā)電位儀和耳聲發(fā)射儀,測試在隔聲電屏蔽室進行,環(huán)境噪聲

2 結 果

21 36例患兒雙耳聲導抗均為A型曲線,雙側聲反射均可引出,DPOAE均可正常引出,ASSR各頻率均值≤25dBnHL。

22 聽性腦干反應結果(ABR) 36例患兒ABR反應閾均≤20dBnHL,其中30例患兒波形分化好,重復性好,各波潛伏期及峰間期無延長,6例ABR表現(xiàn)異常,其中2例Ⅰ-Ⅲ波峰間期延長,Ⅲ波波幅低;1例Ⅰ波潛伏期正常,Ⅱ波以后各波潛伏期均延長;3例Ⅰ波潛伏期正常,Ⅰ-Ⅲ波Ⅲ-Ⅴ波峰間期縮短。

病例1,男,5歲3月,ABR雙耳各波潛伏期均延長,Ⅰ-Ⅲ波峰間期延長,Ⅲ波波幅稍低,MRI排除了蝸后占位病變。

病例2,男,4歲9月,ABR雙耳Ⅲ、Ⅴ波潛伏期均延長,Ⅰ-Ⅲ波峰間期明顯延長,Ⅴ波波幅稍低,MRI排除了內聽道占位病變。

病例3,男,6歲2月,ABR雙耳Ⅰ波潛伏期正常,Ⅱ波以后各波潛伏期延長。

病例4,女,5歲10月,ABR左耳Ⅰ-Ⅲ波峰間期198ms,Ⅲ-Ⅴ波峰間期171ms,右耳Ⅰ-Ⅲ波峰間期202ms,Ⅲ-Ⅴ波峰間期174ms,各波峰間期明顯縮短。

病例5,男,6歲3月,ABR左耳Ⅰ-Ⅲ波峰間期205ms,Ⅲ-Ⅴ波峰間期177ms,右耳Ⅰ-Ⅲ波峰間期202ms,Ⅲ-Ⅴ波峰間期175ms,各波峰間期明顯縮短。

病例6,男,5歲8月,ABR左耳Ⅰ-Ⅲ波峰間期193ms,Ⅲ-Ⅴ波峰間期169ms,右耳Ⅰ-Ⅲ波峰間期189ms,Ⅲ-Ⅴ波峰間期169ms,各波峰間期明顯縮短。

3 討 論

孤獨癥患兒的聽覺神經(jīng)功能與正常兒童是否存在差異是目前神經(jīng)生物學關注的要點,關于孤獨癥患兒神經(jīng)結構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孤獨癥患兒生命早期存在腦過度生長現(xiàn)象以及廣泛分布式的神經(jīng)發(fā)展障[3],孤獨癥患兒文獻報道各不一致,個別患兒的ABR各波潛伏期延長而未見其他異常,因而認為孤獨癥患兒聽覺系統(tǒng)正常[4],也有作者認為研究結果顯示孤獨癥患兒ABRⅠ-Ⅴ波峰間期有明顯縮短的趨勢[5],本研究36例受試者中僅有6例ABR異常,且表現(xiàn)各不相同,但雙耳對稱性改變,提示聲音上行傳導通路的異常可能只是潛在的出生缺陷,或是在生命早期聽覺系統(tǒng)發(fā)育的過程中受到外因的刺激,而出現(xiàn)聲音上行傳導通路存在問題,其可能不僅影響了傳入神經(jīng)系統(tǒng),也影響了傳出神經(jīng)功能,故對孤獨癥患兒應常規(guī)行聽功能測試,并對其聽神經(jīng)中樞功能進行定期的檢測和隨訪,有望對孤獨癥患兒尋找出更多關于聽覺言語障礙的證據(jù)。

參考文獻

[1] 郭楚如,劉云珍,趙虎,等24例兒童孤獨癥行為干預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08,5:86

[2] 李雪榮,陳勁梅,主編孤獨癥診療學[M]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88-92

[3] 曹漱芹,方俊明孤獨癥生命早期腦過度生長現(xiàn)象及啟示[J]心理科學進展,2008,16:282

第3篇:孤獨癥患兒的護理診斷范文

【關鍵詞】兒童;患??;心理;開導;治療

心理開導是兒科患者治療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兒童在患病后其心理狀態(tài)會發(fā)生改變,但與成人相比其心理狀態(tài)又具有特殊性,這就要求兒科醫(yī)生在治療時應重視兒童的心理變化,注意方式方法,以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促進患兒的身心健康全面恢復。本文對我院兒童患病后的心理開導的方法及其效果進行了總結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我院兒科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80例兒童,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齡2-9歲,平均年齡(4.6±1.3)歲。

1.2 心理評估方法

采用兒童孤獨癥行為篩查量表(ABC)、韋氏智力測試(WPPSI)等方法對患兒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價。有6例患兒根據(jù)WHO 1992年制定的ICD-10標準被診斷為兒童孤獨癥[1]。

1.3 心理開導方法

根據(jù)患兒的心理特點,選擇恰當?shù)男睦黹_導方法,具體方法主要包括:(1)幫助患兒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介紹同室患兒的情況,以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與患兒交流,使患兒在入院時消除對醫(yī)院的陌生感和對醫(yī)生的敵對感。(2)針對患兒的性格特點選擇個體化的心理開導方法。(3)對抑郁自閉、有語言障礙的患兒應注意行為干預,多給予鼓勵和表揚,協(xié)助患兒與他人煎熬王,培養(yǎng)其自信心和勇氣。(4)做好家長的溝通協(xié)調工作,想起發(fā)放科普手冊,定期舉辦疾病相關知識的專題講座,使其能積極配合醫(yī)務人員,以便及時掌握患兒的心理變化,一起做好患兒的心理開導和心理支持。(5)鼓勵一些勇敢的兒童,使其為其他患兒作榜樣,帶動其他患兒的治療積極性。(6)對手術患兒及重癥急癥患兒,加強心理開導和關懷,幫助其認識到疾病的治愈可能,使患兒在較好的心理狀態(tài)下接受治療。(7)設計各種活動和游戲,促進患兒間的互動交流,幫助患兒適應生活環(huán)境的轉變。

2 結果

在心理開導前,患兒對治療的依從性較低,僅有36例患兒愿意主動接受治療?;純河胁煌潭鹊目謶帧⒐陋?、煩躁或自卑等心理。

經(jīng)心理開導,患兒的情緒和認知功能得到了恢復,6例孤獨癥患兒均得到了良好的康復,治療依從性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大多患兒均愿意配合治療,治療效果也得到了保障,身心健康得到了恢復?;純杭议L的滿意度達到了98.8%。

3 討論

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和醫(yī)學模式的改變,心理健康及心理干預的重要性也逐漸得到了重視[2]。心理開導是將語言學、社會學、醫(yī)學心理學結合在一起的一項技術,其目的在于通過各種心理開導方法,減少患兒的不良情緒。兒科的疾病種類較多,治療方法復雜。在治療過程中,患兒可出現(xiàn)陌生、孤獨、自卑、恐懼、不耐煩、暴躁等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這與遺傳因素、小腦機能障礙、免疫功能下降、代謝功能失調、家庭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都有一定的關系?;純旱倪@些不良心理會對疾病的治療及預后造成一定的影響[3]。兒童大多活潑好動,在其生病進入醫(yī)院后,其生活環(huán)境和周圍的人發(fā)生變化,患兒行為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約束,不能與其他兒童一起玩耍,因此容易產生孤獨心理和低落的情緒,久而久之就會對醫(yī)務人員產生不耐煩、甚至敵對的心理,不愿意按時服藥,治療的依從性降低。一些患兒在家受到父母長輩的過度寵愛,好勝心較強,生病后仍然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容忍身邊的兒童,稍感到不滿意則可能大吵大鬧,甚至攻擊他人。有的兒童已形成了一定的獨立自主意識和自我防衛(wèi)意識,希望得到家長和醫(yī)務人員的耐心解釋方才愿意接受治療。對這類年齡較大的兒童,醫(yī)務人員應采用平和的語言和態(tài)度與其交流,不刻意恐嚇或批評患兒,盡力維護其自尊心,使其能夠主動的認識到治療的好處,并積極配合治療。另外,有一些患兒天生性格孤僻,膽小怕事,不愿意與人接觸,尤其在患病后常表現(xiàn)為明顯的自我封閉和嚴重的自卑感。若患兒缺乏家長和親人的良好照顧陪伴,則無法與醫(yī)務人員無法有效溝通,很可能會拒絕配合治療。有的患兒長期使用激素治療后,體型發(fā)生改變,出現(xiàn)向心性肥胖、滿月臉等。在受到身邊的兒童嘲笑和諷刺后,會進一步的加重其自卑感,從而抵觸治療,加重了原有的病情。醫(yī)務人員在面對這些有自卑、恐懼心理的患兒時,應經(jīng)常到病房看望患兒,并鼓勵其同學家長多來探視。應善于細致的觀察患兒的面部表情,揣摩其心理變化,從心理上加以積極的疏導,給予鼓勵和安慰,并注意用語得當。可通過集體游戲等方式活躍氣氛,樹立其自信心,防止其產生孤獨感。

兒童心理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心理干預重在長期干預,要根據(jù)患兒在不同治療時期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全方位的心理開導。有的慢性疾患兒需要長期服藥或打針,往往會因害怕疼痛而不愿意配合醫(yī)務人員治療,醫(yī)務人員應明確的告知患兒用藥和打針對治療的好處,消除患兒的恐懼心理。在疾病治療的同時,可采用音樂療法,或給患兒講故事,目的在于放松患兒心情,使其轉移注意力。對白血病等重病患兒,醫(yī)務人員應常鼓勵患兒,幫助患兒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激勵其對生活的向往[4]。另外,患兒的心理狀態(tài)與其家長的態(tài)度及行為有著明顯的關系?,F(xiàn)在的兒童多為獨生子女,有的家長愛子心切,又缺乏相關的醫(yī)療衛(wèi)生知識,對醫(yī)護人員要求過高,在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容易與醫(yī)護人員爭執(zhí)。兒童往往以其父母長輩為模仿對象,會學著其家長的樣子故意吵鬧,干擾檢查和治療工作。醫(yī)務人員應充分理解家長急切為患兒治病的心情,盡可能滿足家長的要求,并做好家長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其能積極配合治療,一起做好患兒的心理開導工作。

綜上所述,醫(yī)務人員應學習并掌握患兒的心理開導方法,將其融會于兒科疾病的治療中[5]。通過恰當?shù)男睦黹_導,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得到提高,從而達到了促進患兒早日康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CD-10 classificationof 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Geneva:WHO,1992,252.

[2] 王建平.癌癥病人心理干預新進展[J].國外醫(yī)學腫瘤學分冊,2000,27:298-300.

[3] 唐延松,魏鈺書.兒童孤獨癥研究進展[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05,20(4):463-464.

第4篇:孤獨癥患兒的護理診斷范文

[關鍵詞] 功能性構音障礙;氣質;兒童;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6(a)-0139-03

兒童功能性構音障礙(functional articulation disorder,F(xiàn)AD)是臨床最常見的言語發(fā)育障礙,患兒無構音器官的形態(tài)及功能異常,智力正常,但在構音、語言發(fā)育方面存在障礙,病因尚未明確,國內外報道顯示功能性構音障礙可合并心理行為問題[1]。氣質是人的心理特性之一,是個人心理活動穩(wěn)定的動力特性,主要表現(xiàn)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穩(wěn)定性、靈活性及指向性[2],可成為影響兒童行為、情緒的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索FAD兒童的氣質特點,指導臨床言語康復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個體心理護理。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2月~2012年4月以吐字不清為主訴來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婦幼保健院發(fā)育行為兒科門診就診的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FAD的診斷依據(jù)日本聽力言語學會制定的功能性構音障礙診斷標準:構音器官的形態(tài)、功能無異常;有正常的聽力;語言發(fā)育已達4 歲水平以上;構音錯誤并呈固定狀態(tài)。同時排除智力落后、多動-注意力障礙(ADHD)、孤獨癥及運動功能異常。符合FAD診斷標準及排除標準者共66例,其中,男49例,女17例,年齡4~7歲,平均(5.69±1.24)歲。

1.2 內容及方法

1.2.1 FAD兒童構音障礙評估 使用《黃昭明-韓知娟詞表》,通過18項音位對比、36對最小音位對比和音位習得情況分析來測評患者構音情況。

1.2.2 FAD兒童氣質特點評估 根據(jù)托馬斯和切斯的氣質理論,由Mc Devitt SC和Carey WB制訂了從1個月~12歲的各年齡段兒童系列氣質量表,并已在國內進行了修訂和標準化。本研究所使用的是針對3~7歲兒童氣質量表,由張鳳等[3]修訂后適用我國使用。該量表由100項反映兒童日常行為模式的條目組成,每個條目評分分為6個等級,由兒童養(yǎng)育者進行選擇,計算總分。按總評分得到兒童氣質的活動水平、節(jié)律性、趨避性、適應性、反應閾限、反應強度、心境特點、分心程度、注意廣度和持久性9個維度,這9方面總的、一般的行為特征就構成了獨特的個人氣質。根據(jù)氣質9個方面的表現(xiàn),再將兒童分為3個氣質類型:①容易型。兒童各種日?;顒颖容^規(guī)律,對新環(huán)境、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容易接受,情緒一般比較積極、愉快。②困難型。兒童在飲食、睡眠等生理機能活動方面缺乏規(guī)律性,需要很長時間去適應新的變化,對各種新事物接受很慢,經(jīng)??摁[、煩躁、不易安撫。③發(fā)動緩慢型。兒童活動水平很低,行為反應弱,逃避新刺激、新事物,對環(huán)境和生活的變化適應緩慢,情緒消極、退縮、低落。另有不能劃到上述三種中的任何一種類型中兒童,其情緒、行為傾向和個人特點屬于這三種類型的中間型或過渡型,故總共分為發(fā)動緩慢性、麻煩型、平易型、中間偏麻煩型和中間偏平易型5種氣質類型。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全部數(shù)據(jù)錄入,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使用統(tǒng)計軟件包SPSS 19.0進行頻數(shù)統(tǒng)計、均值檢驗等處理。

2 結果

2.1 FAD兒童構音評價

66例患者構音器官檢查均無異常,語言發(fā)育均達到4歲或4歲以上,構音患者主要錯誤方式為歪曲、置換,主要的錯誤音為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根音、舌面音和舌尖音,輔音錯誤以[c]、[s]、[z]、[k]、[g]為多見。

2.2 FAD兒童氣質類型各維度分析

氣質類型分布顯示66例患兒分別為平易型33例(50.0%)、麻煩型8例(12.1%)、發(fā)動緩慢型5例(7.6%)、中間偏麻煩型14例(21.2%)和中間偏平易型6(9.1%)。表1顯示FAD兒童氣質9個維度得分,并與使用相同評定工具全國常模進行比較。t檢驗結果顯示,在節(jié)律性、適應性、反應強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和反應閾7個維度上,本研究兒童得分與全國常模[3]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功能性構音障礙兒童的氣質特點

本研究表明,功能性構音障礙兒童氣質類型以平易型為主,其次麻煩型和中間偏麻煩型占較大的比例。在氣質的節(jié)律性、適應性、反應強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和反應閾7個維度上,F(xiàn)AD兒童都與全國常模存在顯著或高度顯著差異。氣質是典型、穩(wěn)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具有明顯的天賦性,同時也受到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心理活動過程的速度和靈活性(如知覺的速度、思維的靈活度、注意的持久時間)、強度(情緒的強弱、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活動的指向性(傾向外部事物還是內部體驗),并且不依賴于活動的時間、條件、目的和內容而改變[2]。對患兒氣質維度比較結果進行分析可知:FAD兒童進行各種生理活動的規(guī)律性較差、對新情景、新刺激、或環(huán)境的常規(guī)改變的適應能力明顯不佳以及適應速度明顯較慢、對外界刺激一般作出的反應較為微弱、心境以消極、不愉快情緒為主、集中從事某項活動的時間、范圍等持久性明顯低下、注意力容易因外界無關刺激受到干擾、對外界生理和心理信息的感知較為敏感。人的氣質類型本無好壞之分,任何類型的氣質均有積極及消極兩方面的特點,但不同氣質特點可影響兒童的行為活動方式,造成迥然不同的情緒反應。本研究兒童總體上氣質維度消極方面特點較為突出,是在進行言語康復治療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3.2 功能性構音障礙兒童氣質與心理發(fā)育

FAD臨床表現(xiàn)為講話時吐字不清,某些字發(fā)音錯誤,常造成不同程度的交流困難,研究也發(fā)現(xiàn)本病同時存在各種心理發(fā)育問題,如國內外均有報道功能性構音障礙可能伴發(fā)一系列社會心理情緒問題,如注意缺陷、焦慮、自我評價低等[1],行為問題發(fā)生率某些高于正常兒童[4]。由此可見,除了言語障礙的矯治,F(xiàn)AD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育同樣值得重視。氣質作為心理發(fā)育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兼具穩(wěn)定性和可變性,是從新生兒時期就開始表現(xiàn)出的個性心理特征,在整個發(fā)育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具有在個體內部和個體之間的雙重組織、調節(jié)功能。對個體本身,氣質體現(xiàn)了對外界環(huán)境反應和在問題解決任務中的參與性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就個體之間,氣質則揭示出兒童在環(huán)境中影響他人、與他人相互作用、交往行為的個體差異。本研究揭示的FAD兒童氣質特點體現(xiàn)了患者生理特點與環(huán)境相關作用的結果,氣質特點中具有較多消極成分的兒童,由于口語交流表達不清,不被人理解,甚至受到周圍人的嘲弄和取笑,不愿多開口與人交流,加重了社交退縮。如果家長老師未加正確干預,有些兒童可能合并出現(xiàn)情緒行為問題,表現(xiàn)敏感脆弱、退縮,或易激惹、易攻擊;而如他人對兒童表達不清給予過分關注,又會加重兒童緊張情緒,怯于表達,與退縮相關的特征更被強化。通過直接及間接的作用,消極的氣質類型更容易成為行為問題的危險因素,當兒童某種消極的氣質特征較為突出,出現(xiàn)行為問題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如氣質中某些消極成分與本病的疾病特點互為作用,并在與家長、老師、同伴的互動中不斷加強這些消極部分,不但阻礙了兒童個性、情緒、行為的健康發(fā)展,還可能進一步阻礙了語言能力發(fā)育,對兒童心身發(fā)育和社會化過程帶來不利影響。

3.3 功能性構音障礙兒童言語康復的心理護理討論

綜上,建立在對兒童氣質特點的充分理解把握,是功能性構音障礙兒童言語康復中的心理護理的原則之一。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個體化護理:①臨床評估和觀察。醫(yī)生完成疾病的診斷后,協(xié)助醫(yī)生進行心理評估,與家長進行個人史訪談,了解患兒平時的行為情緒等方面的特點,指導家長填寫氣質問卷,客觀評估患兒的氣質特點。同時對患兒進行臨床評估,觀察患兒的言行舉止及與他人的交流方式,并與患兒簡單交談,綜合采集主客觀信息,完善心理護理的背景資料。②正確引導患兒。在前述臨床評估和觀察階段,與兒童建立的良好醫(yī)患關系,明確每名患兒的氣質類型和特點,針對其氣質特點進行心理護理。適應性和節(jié)律性比較差及反應閾較低的兒童,在陌生環(huán)境中容易出現(xiàn)焦慮、退縮、不配合,特別在前幾次訓練中,無法較好地配合訓練師的要求完成訓練動作。因此在訓練環(huán)境下應多關心兒童的情緒,通過傾聽患兒宣泄,允許患兒把壓抑的情緒盡可能流露出來,讓患兒感覺到護理人員在關心和理解他。在傾聽的過程中應適時地做出積極回饋,并帶動兒童情緒向積極方向的發(fā)展。構音障礙的言語康復有時候需要對某些錯誤發(fā)音反復糾正,持久性差的兒童可能很快不耐煩,干擾治療進程。要把重點放在兒童訓練的質量和效果上,訓練過程中可以允許兒童做短暫休息,但應通過鼓勵表揚堅持讓兒童完成每次訓練的任務。還可以在休息中進行1~2個小游戲,分散兒童對訓練的過度注意。對每次即將進行的新訓練項目,主動向患兒及家長解釋步驟方法。特別注意解釋的語言應通俗簡明,配合小兒各階段語言發(fā)展的特點,以保證患兒能完全理解,消除兒童的陌生緊張感,達到較好的配合。③家長認知行為指導。FAD患兒家長都經(jīng)歷過本病帶來的煩惱,特別是病情較為嚴重影響日常社交的兒童家長,急于糾正兒童發(fā)音,但由于沒有很好的認識兒童氣質特點,態(tài)度方法生硬,矯治不得要領,有的甚至會采取指責、逼迫、嘲笑、打罵等方式,不但不利于病情恢復,還可能使親子關系惡化,加劇了患者消極氣質特點,促使兒童出現(xiàn)叛逆、違拗、敵意,或退縮、自卑的情緒和行為問題。此外,在醫(yī)院有限的訓練時間是無法完全達到預期的訓練效果,每次訓練結束前訓練師都會布置相應的家庭作業(yè),因此,家庭中的訓練鞏固質量必須要得到保障。在完成氣質評估后,要在第一時間內將結果告知家長,并對專業(yè)內容進行耐心細致地講解,幫助家長理解和把握兒童的心理發(fā)育特點,準確認識病情。指導家長在家訓練時學會順應兒童的氣質特點,采取針對性策略。如對適應性差、心境偏消極的孩子要多鼓勵,多強調訓練中的進步,適當給予獎勵。對持久性和注意力都欠佳的孩子要將訓練任務適當分解,每次練習不宜過久,當孩子感覺疲勞時更換訓練任務,而不宜迫使孩子持續(xù)練習,可將不同內容交替進行。特別是可以把訓練和兒童感興趣的卡通片或游戲結合起來,增加患兒練習的興趣,不斷增加其自信心。④定期隨訪。患兒療程中每周固定時間來我院訓練,一般訓練初始1個月內,每周隨訪1次患兒的訓練進展,通常安排在該周最后1次治療結束后。以后每月隨訪1次,出院前進行總結。通過與訓練師和家長交談,重點了解患兒心理行為情緒狀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修正心理護理方案,確保取得個體化護理效果最大化。

言語康復矯治是目前對功能性構音障礙治療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通過對兒童及成人構音障礙評價的比較,發(fā)現(xiàn)二者平均錯誤音差異無顯著性[5],提示兒童階段的發(fā)音錯誤如果不及時糾正,會延續(xù)至成年。因此,及時和有效的言語康復訓練對此類患者較為關鍵,而在訓練中如能關注每個兒童特定的氣質特點,因材施教,充分體現(xiàn)心理護理的個體化,則既有益于構音障礙兒童達到更佳的言語訓練效果,同時也促進了患兒心身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Johnson CJ,Beitchman JH. Phonological disorder [M]//Sadock BJ,Sadock VA. Kaplan&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7 th ed. Baltimore: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0:2645-2650.

[2] 姜乾金.醫(y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73-84.

[3] 張鳳,姚凱南,楊玉鳳,等. 3~7歲兒童氣質量表(CPTS)全國城市常模的建立[J].中華兒童保健雜志,1998,6(4):261-271.

[4] 趙云靜,華天懿,趙亞茹,等.學齡前功能性構音障礙兒童行為問題的探討[J].中國兒童比較雜志,2006,14(2):125-12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