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范文

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

第1篇: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范文

要上匯報課,我和指導師商量后,最終決定上《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選擇這樣一個題材,對我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zhàn),具體體現在:

1、這是一個戰(zhàn)爭題材,離孩子們的生活非常遙遠,如何在上課的過程中調動起孩子們的體驗,激發(fā)起他們對戰(zhàn)爭的痛恨,這是擺在我面前的非常棘手的問題。

2、這是一首呼喚和平的詩,它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揭示了戰(zhàn)爭給自然世界帶來的種種不安寧,發(fā)出對和平的呼喚。

[案例描述]

經歷了多次的修改教案、磨課的過程,我決定運用朗讀這把利刃,化解這些問題于無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我在設計中,堅持"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通過讀書有所感悟,通過感悟促進內化。本課教學設計中,閱讀形式多樣,注重學生個性化閱讀。通過自讀自悟,想象畫面,體會字里行間所蘊含著的感情,感悟作者對于戰(zhàn)爭的控訴、對于和平的期盼和對于戰(zhàn)火中的孩子的憐惜。下面我抓住幾個朗讀片段,來淺議我是如何處理教材的。

片段1:品讀詩文,享受春天

師 (板書:春天)孩子們,春天來得悄無聲息,不知不覺中,草兒綠了,枝條發(fā)芽了,遍地的鮮花開得燦爛多姿,在這樣美好的季節(jié)里,你覺得做什么事讓我們感到最快樂最享受呢·(板書:我們 享受)

生1 我喜歡在這樣的春天去野外走走,聞聞花香,和小蝴蝶們做游戲。

生2 我想去野外采許多鮮花帶回家。

生3 我覺得風吹在臉上的感覺是最快樂最享受的。

師 還有誰和我們一樣,也在盡情享受這春天這大自然的呢·(板書:和 一樣)讓我們一起走進一首詩歌。

(出示教師改編的一首小詩。)

師 自己讀讀這首小詩,讀通順,找找還有誰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享受大自然,又是怎樣享受的呢·指名說。相機板書:大海、沙漠、夜空、草地

生1 有海鷗,它們伸展著在蔚藍色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飛翔。

生2 有星星和月亮,在藍得發(fā)黑的夜空里說著悄悄話。

生2 蜥蜴和甲蟲在金黃色的沙漠里爬行。

……

師:是啊,大到天空中的星星和月亮,小到沙漠里的蜥蜴和甲蟲,都在大自然中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生活。讓我們面帶著微笑,一起懷著享受的心情讀這首小詩吧。

反思:課堂伊始,我先和孩子們聊聊春天,喚起他們對春天的美好印象,在這美好的感情基調下,再讀我根據詩歌改編的一首小詩,孩子們的表情美美的,眼睛里閃爍著幸福的光。

片斷2:讀出苦澀的畫面

師 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課文第1-4節(jié),仔細閱讀,邊讀邊在腦海里過電影,你的腦海當中仿佛出現了哪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你可以用橫線和波浪線分別把詩中有關的句子劃一劃,然后試著用自己的話講一講,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出示第1-4節(jié),學生自己讀)

師 看到同學們讀得那么投入,說明你們被這首詩深深打動了。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生1我仿佛看到了巡弋的戰(zhàn)艦和水雷不停地在蔚藍色的大海上穿梭,海鷗們驚慌地四處飛翔。

生2 我仿佛看到了金色的沙漠里駛進了轟隆隆的坦克和大炮,硝煙彌漫,蜥蜴和甲蟲們的快樂天地遭到毀滅。

生3 我仿佛看到了綠茵茵的草地上到處散落著地雷碎片,孩子們再也不敢來踢足球了。

……

(請生在說完后讀相應詩句,相機加以點評和進行朗讀指導)

師 剛才我們在字里行間看到了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把美好的一切都摧毀了,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真實的畫面。

(出示圖片)

師 大家都看到了,如果說大海、沙漠、夜空、草地所組成的就是我們的地球家園的話,那么戰(zhàn)爭會帶來什么呢·用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來形容你們自己的感受。

生1 戰(zhàn)爭帶來了可怕的災難

生2 驚慌失措

生3 死亡

……

(請生在說完后讀相應詩句,相機加以點評和進行朗讀指導)

師:是啊,我們所看到的一幅畫面里是蔚藍色的大海,金黃色的沙漠,藍得發(fā)黑的夜空,綠茵茵的草地,洋溢著無憂無慮,而另外一幅畫面里面卻是巡弋的戰(zhàn)艦和水雷,轟隆隆的坦克和大炮,頻頻發(fā)射的導彈,散落著的地雷碎片,充滿了死亡的氣息。這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詩人又是用哪些詞語把它們組合在一起的呢·仔細讀課文,找一找,拿出筆,在書本上作記號。

生:本來……可是……

(出示1-4節(jié)示紅,師引讀)

反思:我的朗讀指導是在學生充分的朗讀的基礎上,并且有了自己的獨特的體驗后進行的,針對學生的朗讀感悟、體驗,因勢利導,指導學生讀出感情,讀出形象,讀出畫面。根據學生實際對課文挖掘有一定深度,引導學生從簡單的幾句話中體悟到文本豐富的內涵。如此,學生朗讀入情入境,教師指導潤物無聲。

片段3:把詩歌"讀"在臉上

師 我們讀詩歌要用心去讀,要把自己放到詩歌中去與作者、與文中的人物進行對話。這篇詩歌你想怎樣讀呢·

師 孩子們不要急著讀,我們要善于先醞釀自己的感情,來,我們一起來醞釀一下。

師 好,老師看到了你們在醞釀感情。那么,孩子們能把詩歌"讀"在你們臉上嗎·讓老師從你們臉上"聽"到讀詩歌的聲音。

生 ……

師 老師發(fā)現你緊緊地皺起了眉頭,能告訴我你這種表現的原因嗎·

生 因為我覺得戰(zhàn)爭摧毀了很多人的生活,我感覺心里很沉重。

(指名分節(jié)讀課文,師趁機作朗讀點撥,后兩節(jié)可以師生合作)

第2篇: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長文短教;課堂;高效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活動的主陣地,也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學校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應首先從課堂教學上予以突破,所以提高課堂效率就成為首要任務。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呢?本人認為:長話短說,長文短教,可以讓課堂更高效。

縱觀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教師課前認真鉆研教材,翻閱各種參考資料,詳詳細細地備課;到了課堂上,“詳細而具體”地一一灌輸給學生,從基礎的生字、生詞、短語、句子,到課文段落大意的概括、中心思想的總結,再到重點片段的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的把握,直至寫作方法的學習運用……這一連串的教學過程使課堂變得沉重而拖沓。不但教師講得氣喘吁吁、口干舌燥,而且學生聽得云里霧里、昏昏欲睡。

難道語文課需要這樣去講嗎?筆者經過反復揣摩思索才發(fā)現,其實語文教材無非是一個范本。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上。我們應該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反思后,本學期我嘗試了“長文短教”,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節(jié)省了課堂時間

以往的語文課堂,我們總擔心學生學不會,所以,理解文本時,一句一句分析,一段一段講解,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讓學生回答,把文章解剖得支離破碎,教師累得筋疲力盡,學生聽進腦中的卻沒有多少,真有點瞎子點燈——白費蠟的感覺。如果碰到比較長的課文,就需要花費三個課時的時間,即使那樣,有時還覺得講不透,弄得教師講得累,學生學得累?!伴L文短教”利用導學案,讓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先自主解決基礎知識,課堂上只簡單地反饋預習情況,則抓住文章中心問題展開探究交流,解決本課最核心的問題。并在課后及時回憶、檢測、鞏固。這樣,長文短教,原來三課時的內容現在兩課時就能解決了,讓課堂更高效。

二、突出了課堂重點

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講的東西很多、很細,學生聽得時間長、內容多。反而因為內容太多,把握不住重點,什么都學了,但什么都沒學會,什么都沒有理解透徹。如今的“長文短教”讓文章的中心成為課堂的核心,不管是課內探究,還是拓展延伸,或是當堂檢測都以這一個核心為重點讓學生展開學習,進而圍繞這一核心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大自然的秘密》一課時,我將“引導學生理解‘當人自作聰明時,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這句話的意思”作為本課的重難點,也就是課堂的核心問題,并結合此核心,設計了探究問題:課文中,哪一句話體現了文章的中心?你對這句話如何理解?(1)“自作聰明”的近義詞可能是 (2)詞句在課文中的作用是: (3)這句話說明的道理是: 。這種教學設計只圍繞文章重點展開探究合作,學生可以就這一個問題暢所欲言、發(fā)散思維。這樣,重點突出了,課堂高效了。

三、激發(fā)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如今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有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和舞臺。而這種“長文短教”則避免了學生的盲目聽課,摒棄了傳統(tǒng)教學的被動接受,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圍繞重點問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自主參與讓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主動學習的欲望,愿意與人合作,共同學習,從而使課堂更高效。

四、活躍了學習氛圍

以往教學以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和學生默默無聞的聽課為課堂主旋律,結果導致了教師的主動灌輸和學生的被動接受,使得語文課堂變得沉悶而壓抑,失去了語文應有的文化氣息和氛圍。如今的高效課堂要求我們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真知。這種“長文短教”讓學生抓住重點、圍繞核心、暢所欲言、自由展示、共同解疑,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使課堂變得更高效。

五、開闊了學生思維

傳統(tǒng)教學強調教師的講解要詳細具體、清楚準確;而學生則是一味地認真聽、仔細記,把教師講的重難點都寫在書上,記在本上。但事實上,學生理解了多少,體會了多少,感悟了多少,這又有誰知道呢?學生的思維只局限在教師所講的范圍內,導致學生只會死記硬背,不會靈活運用、舉一反三。傳統(tǒng)教學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這種“長文短教”可以挖掘學生潛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拓展學生思維。

第3篇: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校本化;改編文本;整合練習;拓展閱讀;編寫教材

眾所周知,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的課程能否實現既定的教育目標,需要一線教師“自己創(chuàng)造和選擇出合乎教育目的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影響,并且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對教育影響做出改組或改造,如對教材內容的次序、結構進行調整和重新安排,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或是對已有的教學內容進行更新等等”。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教材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本著開放創(chuàng)新的精神,遵循母語教育規(guī)律,汲取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材的精華,借鑒建國以來小學語文教學的成功經驗,具有“新、實、簡、美”的四大特色。但再好的教材,由于城鄉(xiāng)差異的存在和教師、學生自身基本素質的不一,也無法適合各個層次學校和各個層面的學生需要。筆者嘗試以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教材為例,闡述一線小學語文教師參與教材校本化開發(fā)和使用的意義和途徑。

一、教材校本化開發(fā)與實施的意義

(一)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理論的價值在于指導實踐。經過十多年新課改的洗禮,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已深入人心,但落實卻不夠到位,從而導致不少“穿新鞋,走老路”的“假課改”現象。這就正如徐玉珍教授所說的:“教師們的教學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孤立開展的。每個教師不管上面的政策如何,一旦進入教室,關上門,這里便是他們的天地?!倍绻處熌軌蛑鲃拥貐⑴c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在國家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的指導之下,根據自身的特點、學校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的現狀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和實施新課程的主要載體——教材,則容易推進課程理論和實踐的融合,達到實施新課改的初衷。

(二)有利于提高國家課程的地方適應性和生命力

再好的教材客觀上也需要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的創(chuàng)造性的改造,以適應本地區(qū)、本學校的課程實際,從而提高國家課程的地方適應性和生命力。最典型的如各種現行教材的城市本位立場,農村學校使用這樣的教材,如果不對教材實施校本化改造,其適應性和生命力無疑大打折扣。另外,實施新課程成為國家意志后,行政的干預同樣也限制了國家層面的課程研制。當課程改革成為一個行政任務時,行政的規(guī)劃和管理既提高了改革的研究和工作的效率,同時也限制了課程研制的時間和深度。許多新概念、新思想、新舉措還沒有得到充分而廣泛的討論或考證和驗證,就不得不成為改革的文本和供學校學習的材料。毫無疑問,這樣的材料需要經受學校校本化開發(fā)才能賦予實踐的意義。

(三)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升教師的專業(yè)性

教材校本化開發(fā)與使用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倡導教師積極地對國家課程進行“二次開發(fā)”,使教師從被動的課程實施者轉變?yōu)榉e極的課程開發(fā)者,增進教師對學校課程乃至整個學校的歸屬感,讓教師真正從工作中獲得創(chuàng)造的快樂和成就感,成為有生命活力的專業(yè)人員。學校和課堂不僅是課程實施的場所,同時也是提高教師素質的場所。教師對既定的國家課程的目標、內容、組織形式等不斷進行反思,并加以改造,使其符合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可以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使其具有更強的批判反思能力,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升教師的專業(yè)性。

(四)有利于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

教材的校本化開發(fā)與使用是對國家、地方課程在學校層面的“再加工”,是課程校本化開發(fā)活動的重要內容。確切地說,國家課程校本化開發(fā)與實施就是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執(zhí)行國家課程,反映了課程實施的調適和創(chuàng)新取向。它是基于學校現有資源的校本化實施,是基于學校學情的校本化實施,因此,它帶有強烈的學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同時也有利于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如“和田十二創(chuàng)造技法”、大同中學的“知識論”課程、華東模范中學的“雙通道”辦學模式及課程設計、華東師大一附中的“環(huán)保課程”、北京十一中學的綜合實踐活動系列等課程的實施,不僅豐富和成就了課程本身,也使學校的辦學特色更加鮮明。

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校本化開發(fā)與使用的主要途徑

(一)根據語法規(guī)范,適度改編文本

課文系統(tǒng)是語文教材的主體內容,選文的質量直接決定著教材的質量。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的選文堅持文化性、時代性和審美性并重的價值取向,即寫人的務求真實可信,敘事的務求質樸平實,抒情的務求情真意切,描寫的務求賞心悅目,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受到美的熏陶。但由于蘇教版教材在選文時堅持“少搬多編”的原則,加之受時間因素的制約,有些選文不可避免地缺乏審美性和經典性,甚至還有些科學性的錯誤,此時適當改編,特別是引導學生參與改編,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又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例如,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課《小池塘》中有這樣一句話:“池塘里的水波一閃一閃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這句話如果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fā)現問題:前一分句的主語中心詞應是“水波”,后一分句的賓語中心詞應是“大眼睛”,如果縮句,整個句子應縮成“水波像大眼睛”,很顯然,這既不符合編者的原意,也不合語法規(guī)范。因此,筆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就將這句話改成:波光粼粼的池塘一閃一閃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再如,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9課《海倫·凱勒》中有這樣一句話:“她面對著的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聲“媽媽”,也不能傾訴心中的希望和要求。”這個句子實際上隱含了一個邏輯錯誤:因為“喊一聲‘媽媽’”和“傾訴心中的希望和要求”相比,“喊一聲‘媽媽’”要容易得多,不能“喊一聲‘媽媽’”更能體現命運對海倫的不公和殘酷,邏輯上更進一層,在句子中理應置于“傾訴心中的希望和要求”之后。在教學這個片段時,我沒有直接將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揣摩,去發(fā)現,去改編。事實證明,通過仔細研讀,反復揣摩,近半學生可以發(fā)現其中的邏輯錯誤,并改編出新句子。還有近半學生,或由于語言感知能力不強,或由于缺乏深入思考,與高質量的課堂生成擦肩而過,坐失了學習語言的良機。

(二)根據知識體系,適度整合練習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課后練習基礎性練習(尤其是基礎性字詞和誦讀練習)所占比重較大,在遵循了《語文課程標準》練習“少而精”的要求下,閱讀練習、讀寫結合練習在數量和形式等方面都略顯單薄。而《語文課程標準》(2012版)則對閱讀與寫作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痹谥懈吣甓危髮W生“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彩,體會其表達效果;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币鋵嵾@些具體的要求,離開具體的練習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適度整合課后練習,以落實課標的訓練要求。

例如,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0課《詹天佑》文后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

你對“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是怎樣理解的?仔細閱讀有關課文,畫個示意圖,給大家說一說。

這一練習縱深感和層次性都有所欠缺,對學生分析理解、概括歸納能力的培養(yǎng)稍顯不足。因此,在教學時,我有意回避課后這一問題,而將這一問題變換形式呈現在大屏幕上:

默讀課文,試畫一個示意圖,然后開展小組討論,說明詹天佑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兩條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再借助“人”字形線路的插圖,說說火車爬上陡坡的方法。

雖然這兩道練習比較相似,但這種提法,融合了課程標準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根據需要搜集信息”“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小組討論),鍛煉了學生搜集信息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再如,教完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3課《早》一課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

學習文中介紹三味書屋內部陳設的方法,有條理地介紹自己的教室或臥室。

這道題以課文的語言的輸入為基礎,有效地將觀察生活、運用方法和語言輸出結合起來,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三)根據教學進度,適時拓展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2012版)明確提出:“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因此,提高課外閱讀的質量,打通課內外的聯(lián)系顯得尤為重要。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教材都有配套的補充讀本,用好補充讀本,可以有效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但補充讀本有些選文與教材不夠貼近,與學生生活較遠,這時,適當補充一些與教材相關的閱讀材料不僅可以為學生學習課文提供豐富的背景知識儲備,而且能有效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學生課外閱讀的質量和品位。

例如,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22課《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前,我先向學生推薦了《豐碑》《馬背上的小》《草地夜行》《金色的魚鉤》等4篇課文和《七根火柴》這部小說供學生課外閱讀。學生讀完這些作品,獲得了關于、關于的一些初步知識,為理解文中殺騾子的決定提供了背景知識支持。學完這篇課文后,我又結合練習6“誦讀與欣賞”的要求,組織學生欣賞、學唱《組歌》,以進一步了解,學習語言,升華情感。

再如,學習了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9課《海倫·凱勒》后,我在班級開展了“師生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書知識競賽活動,有效地將學生的課外閱讀引向深入。

(四)根據課程標準,編著校本教材

課程實施過程是課程計劃于班級實踐情境在課程目標、內容、方法、組織模式諸方面的相互調整、改變與適應的過程。一項課程計劃付諸實施之后,可能會發(fā)生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方面,既定的課程計劃會發(fā)生變化,以適應各種具體的實踐情境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既有的課程實踐會發(fā)生變化,以適應課程變革計劃的要求。

新課程改革從規(guī)劃開始,就為學校開發(fā)和實施校本課程預留了空間。因此,學校根據課程標準,整合自身優(yōu)質資源,編著校本教材,既是實施新課程,增強新課程現實力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學校發(fā)展的需要。在鹽城,許多學校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例如,鹽城市馬溝小學從1994年開始,十幾年如一日,在學校開設寫字課,并先后編著了《寫字入門》《小荷才露尖尖角》等校本教材,學校的寫字特色日益彰顯,先后被評為“鹽城市(寫字育人)特色學?!薄爸袊鴷ǎ▽懽郑┨厣珜W?!保蔀楫數刿`行新課改的一面旗幟。

再如,鹽城市北龍港小學,充分挖掘當地民間豐厚的剪紙藝術積淀,編著了校本教材——《學剪紙》,傾力創(chuàng)建精致、高雅的剪紙文化,剪出了一片素質教育的新天地。2012年3月28日,中國教育電視臺一套“中國教育報道”欄目還以“江蘇鹽城:剪出素質教育新天地”為題報道了北龍港小學打造剪紙?zhí)厣⑼七M素質教育的新聞。

總之,新課改始終需要人們在不斷反思與總結中追求教育的真諦,回歸教育的本質。只有落實教材校本化開發(fā)與使用,才能賦予理想的課程以現實的力量,新課程改革之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參 考 文 獻]

[1]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