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倫理學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態(tài)美;生態(tài)真;生態(tài)善;生態(tài)審美
[中圖分類號]B8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3)03-0085-05
生態(tài)美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還時常面臨傳統(tǒng)美學的質疑,辯護者們在哲學基礎、研究對象、審美屬性、美學范式等層面尋求生態(tài)美學的立身之本,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顯然,生態(tài)美學是以生態(tài)學為基礎的美學,“生態(tài)美學不同于傳統(tǒng)美學的地方,就是它應當突出生態(tài)的最高原則這一定律,從而從生態(tài)的高度來評判美學活動,使得美學活動呈現出不同于傳統(tǒng)美學所描述的一種新的景象”。①事實上,生態(tài)美學已經開發(fā)出一個美的新類型——“生態(tài)美”(ecological beauty),它區(qū)別于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和技術美。我認為,弄清楚“生態(tài)美”的生成學理、理論內涵和美學特征,是促進“生態(tài)美學”學科獨立的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一、“生態(tài)”何以能“美”
簡言之,“生態(tài)美”即生態(tài)之美,但“生態(tài)”何以能“美”呢?又是何種意義上的“美”呢?
“生態(tài)學”一詞由德國生物學家??藸栕钤缣岢觯傅氖茄芯坑袡C體和它們的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后來者又提出“食物鏈”、“生態(tài)位”、“生態(tài)平衡”、“生物群落”、“生態(tài)圈”、“生態(tài)系統(tǒng)”等概念對之加以豐富和拓展,使得生態(tài)學發(fā)展成為一種新的有機世界觀:“它強調自然界相互作用過程是第一位的,所有的部分都與其他部分及整體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生態(tài)共同體的每一部分、每一小環(huán)境都與周圍生態(tài)系統(tǒng)處于動態(tài)聯系之中。處于任何一個特定的小環(huán)境的有機體,都影響和受影響于整個由有生命的和非生命環(huán)境組成的網?!雹倏梢?,生態(tài)學要強調的是生命之間、生命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協(xié)同和支持關系,奧斯丁就是在這里發(fā)現了生態(tài)之美。他說:“空氣、水、植物在生命維持的循環(huán)中相互協(xié)同,這本身就是美的,并創(chuàng)造著美?!睌U而言之,魚與海洋,電子與質子,水與火,上帝與人,人與人,只要它/他們之間存在著“誠摯的協(xié)同關系”,便是美的,因為“美是生命間繁榮關系的一種特征”,反之,則為“生態(tài)丑”:“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從最廣義的分析觀點看,當一些生命在維持其他生命的生存時,美則存在。當一些生命損害這種生存結構時,這些行為是丑的并且打擊了世界自身?!雹谒裕瑠W斯丁指出,生態(tài)學能科學地探索自然美中的各種關系,可稱為“地球之美的一門科學”。
由此可知,在奧斯丁那里,因為“生態(tài)”肯定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命之間、生命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協(xié)同和支持關系,所以便是“美”的。顯然,這里的“美”不同于過去的理念之美、形式之美、想象力和知解力的協(xié)和之美,而是一種生命協(xié)同之美,里面包含著健康、生機、進步、創(chuàng)造、和諧等內涵。但是,奧斯丁的這種說法與加拿大環(huán)境美學家卡爾松的“自然全美”論一樣,忽略了“人”在生態(tài)美中應有的地位,有學者對此批評道:自然不能獨自成為審美對象,必須依靠人的參與,“所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美既非純自然的美,也非人的‘移情’的美和‘人化’的美,而是人與自然須臾難離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與生態(tài)整體的美”。③況且,生態(tài)系統(tǒng)也不僅僅指人與自然的關聯,也應當包括人與社會的關聯,“現代生態(tài)學把世界看做是‘人—社會—自然’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它是各種生態(tài)因素,包括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各種因素,普遍聯系相互作用構成的有機整體”。④所以,“生態(tài)美包括自然生態(tài)美和人工生態(tài)美兩種形態(tài)”。⑤
中國的道家美學和西方海德格爾的存在論美學可以為生態(tài)美提供深層的學理依據。在道家那里,“美”不在形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老子》第十二章)而在“大道之美”、“自然之美”。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知北游》)從生態(tài)美學的角度來看,循“萬物之理”就是遵從“生態(tài)規(guī)律”或“生態(tài)秩序”,順應“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一的本然狀態(tài),老子也指出,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ā独献印返诙逭拢┻@種縱浪大化、本然自在、合乎天人的大境界就是“美”,也就是一種生態(tài)和諧之美。
與道家美學一樣,海德格爾的存在論美學也突破了一般美學理論的局限。他反對從客體的形式中發(fā)現美,也反對從主體的心靈里尋找美,在他看來,“美是作為無蔽的真理的一種現身方式”,是真理的顯現和發(fā)生。①而他說的“真理”指的是“存在之澄明”,所以,美乃“存在之美”,非常接近于道家,可稱之為“大道之美”或“宇宙大化之美”。海氏的存在美學顯然也內含著生態(tài)美的理路,因為“存在之美”去除了“人類中心主義”,凸顯了天、地、神、人相互依存、自由協(xié)調的生態(tài)整體美。當然,海德格爾的存在美中少不了“人”的那點靈明,這尤其體現在“世界”概念中。他認為,“世界”不是僵死的外在對象,植物和動物沒有“世界”,“只要誕生與死亡、祝福與褻瀆不斷地使我們進入存在,世界就始終是非對象性的東西,而我們人始終歸屬于它”。②人的生存與天空、大地、諸神產生的因緣(意義)關聯,正是存在美的重要內容,他對“農鞋”、“希臘神廟”、“壺”、“橋”的存在美的揭示一再說明了這一點。由此,我認為,如果說道家美學倡導了“自然生態(tài)美”,那么,海德格爾美學則可以為“人工生態(tài)美”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
綜上,“生態(tài)美”的“生態(tài)”指的是包括人在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中生命之間、生命與環(huán)境之間的協(xié)同和支持,它的“美”指的是生命協(xié)同之美、生態(tài)和諧之美、宇宙大化之美。
二、“生態(tài)真”、“生態(tài)善”與“生態(tài)美”
真善美的關系是中外美學史上的一個老問題,美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本質和內涵與真、善之間有著深層的關聯,對于生態(tài)美而言,它與“生態(tài)真”和“生態(tài)善”也有著密切的聯系。
“真”指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生態(tài)真”就是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運行和發(fā)展規(guī)律。真是美的基礎,同樣,生態(tài)真也是生態(tài)美的基礎,只有順應生態(tài)規(guī)律、合乎生態(tài)秩序,才會有生態(tài)美的產生。生態(tài)美應該是美的規(guī)律和生態(tài)規(guī)律的雙贏,實現的是美學價值與生態(tài)可持續(xù)性價值的統(tǒng)一,審美愉悅與生態(tài)健康之間的互補。奧斯丁的例子很能說明這個問題,他說,一池清澈的湖水在外觀上是美的,可是,一旦我們發(fā)現這個湖的清澈是由于酸雨污染而殺死了湖中所有生命造成的,并威脅著這一地區(qū)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時,那么,我們更愿意為恢復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而工作,去減低這個湖的視覺上的清澈程度,進而把活生生的美還給了這個湖。曼科夫斯卡婭也說:“如果說從藝術觀點來看,被石油污染的海洋可能是美的話,那么從生活的、生態(tài)的角度看,就無法證明它具有審美價值?!彼M而指出,生態(tài)美學的基本標準“是對自然的保護,對自然需求的保護,對動態(tài)生態(tài)平衡的支持。生態(tài)美學的基本原則是和諧與實用”。③國外許多生態(tài)美學家認為,真正的美感不僅來自大自然的表面美,而且也來自對自然功能規(guī)律的認識,來自大自然的過程美。甚至某些表面上是丑的自然現象,如雜亂的叢林、朽木、火災等,但只要能支撐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平衡,便依然體現為生態(tài)美??傊鷳B(tài)美必然包含了生態(tài)真的內涵,正如高博斯特所言:“生物的多樣性、生態(tài)的可持續(xù)性與審美欣賞之間的相互融合就是生態(tài)審美。”④
“善”即事物對于人的有益性,“生態(tài)善”指的則是事物或行為對于生態(tài)系統(tǒng)或生命共同體的有益性,“生態(tài)善”也就是“和諧的生態(tài)秩序或曰生態(tài)倫理”。⑤善是美的前提,美的必然是善的,是對人有用、有利、有益而無害的。同樣,生態(tài)善也是生態(tài)美的前提,生態(tài)美包含生態(tài)善的內在目的,總是以有利于生態(tài)和諧、生態(tài)健康為最高準則。奧斯丁說:“當我們從欣賞自然美中看到生命維持和個性時,就已使我們的體驗和環(huán)境倫理學相聯系的關系邁出了第一步。因為美創(chuàng)造了美的關系,美的體驗導致了倫理學?!雹倮麏W波德提出的正是這樣包含著生態(tài)倫理觀的生態(tài)美學觀:“當一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wěn)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時,就是錯誤的?!雹诙?,生態(tài)美質量的高低與生態(tài)善層次的高低有直接的對等關系,當生態(tài)善以優(yōu)化所屬群體與種類為目的時,獲得的是生態(tài)之小美;當生態(tài)善以優(yōu)化“人—社會—自然”大生態(tài)系統(tǒng)為目的時,獲得的乃是生態(tài)之大美。
總之,生態(tài)美不是孤立的、表面的美學現象和審美體驗,而包含了生態(tài)真的基礎和生態(tài)善的目的,因此,“人們對生態(tài)美的深刻感知就不能停留住外在的顏色、形態(tài)、對稱性等感性直觀形式方面,而要深入到包含著與生命存在緊密相關的生態(tài)規(guī)律和道德規(guī)范的內容中去,將真、善、美的知識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③
三、“生態(tài)美”的美學特征
如前所述,生態(tài)美指的是生命協(xié)同之美、生態(tài)和諧之美、宇宙大化之美。那么,與傳統(tǒng)美學所強調的藝術美相比,生態(tài)美到底有哪些獨有的美學特征呢?
第一,生態(tài)美更加關注生命活力之美。生態(tài)美的基礎是生態(tài),所謂“生態(tài)”,顧名思義即生命存在、發(fā)展和演化之狀態(tài),所以,關注鮮活的生命乃是生態(tài)美的首要特征。一朵紙花和一朵鮮花的美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因為鮮花是生氣灌注的,依存于空氣、陽光、水、大地、周圍的生物群落以及人的意義世界,處于不斷生長、不斷創(chuàng)化、姿態(tài)萬端的生命過程之中?!吧鷳B(tài)美是以生命過程的持續(xù)流動來維持的,因此,當我們贊美滿載豐收果實的農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闊牧場,樹木參天的莽莽森林等生態(tài)景觀時,引起我們強烈印象的首先是這些景觀充滿著活力的美,這些生態(tài)系統(tǒng)遵循著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的規(guī)律,保持著生命持續(xù)存在的條件?!雹鼙M管藝術美也不乏強調氣韻生動、生氣灌注之作,但是,它與生態(tài)美有以下幾點區(qū)別:(1)藝術美是藝術家構思和創(chuàng)作的結果,而生態(tài)美更主要地來自于自然造化。因此,藝術的審美客體是有選擇性的、有限的、有序的,而生態(tài)美的審美客體是無限多樣的、無中心視點的、無序的。(2)藝術并不關注所使用物質材料本身的價值,而關注它們所體現出的象征意義,生態(tài)美則關注處于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活性生物本身的生命之美。(3)藝術作品最終是固定了的、靜態(tài)的“物體”,而生態(tài)景觀永遠是變動不居、多姿多彩的動態(tài)的生命世界。
第二,生態(tài)美乃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和諧之美。生態(tài)美往往不是關注某一個或某一部分生物的生命美,而是關注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命之間、生命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支持、相互協(xié)同、互惠共生而展現出來的整體的美、有機的美,“如果說生命是本體論意義上的‘存在’,那么這種生命關聯和生命共感便是生態(tài)美的本體特性,它反映出整個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機整體”。⑤進而言之,生態(tài)和諧之美是以“生態(tài)整體主義”思想為基礎的,生態(tài)整體主義既要去除“人類中心主義”,又要去除“生物中心主義”,它強調的是“人—社會—自然”這個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和諧、穩(wěn)定、平衡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叭恕薄ⅰ吧鐣?、“自然”之所以美,其判斷標準就是是否有利于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和諧、穩(wěn)定和發(fā)展。具體而言,如果將生態(tài)整體母系統(tǒng)再劃分為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類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這兩個子系統(tǒng)的話,那么,“在生態(tài)整體的自然子系統(tǒng)里,保持和諧關系的主要方式是自然規(guī)律的調解;而在人類社會這個子系統(tǒng)里,則需要人類依據公平、正義等普適性原則協(xié)調人與人、種族與種族、性別與性別、國家與國家的關系”。①這也就是判斷自然生態(tài)美和人工生態(tài)美的最起碼的準則。藝術美也談和諧,但藝術和諧美主要指的是形式的協(xié)調、內容的勻稱、情感的節(jié)制和風格的中和之美,而生態(tài)和諧美顯然更關注藝術之外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在生命存在層面上的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大和諧。
一、初中生階段特征分析
(一)七年級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應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生理上,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fā)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特點,發(fā)揮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在教學方法的實踐與運用中,要注意把抽象、艱澀的知識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淺出的展現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同時,七年級學生剛升初中對于歷史學習沒有較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激發(fā)興趣的同時還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二)八年級學生正處于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處于求知欲望比較強烈的時期,這有利于我們很有效的組織教學,但也存在對學習歷史課的重視度不足,思維靈活性不夠,缺乏綜合、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少數學生學習仍然欠缺積極主動性,這還需要積極進行引導和調動。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
(三)九年級學生應該說大部分擺脫了初二的浮躁和沖動,對自己的人生應該有了定位,但是他們畢竟是孩子,正處于向成年人過渡階段,學習的耐力和韌性還是需要老師去積極的引導和培養(yǎng),學習缺乏動力和活力,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共進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能力和素質的不斷提高,促使他們的歷史學習能夠做到自我學習、自我檢測、自我總結、自我考查、自我探究。面臨中考,對九年級學生的要求更高,需要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針對初中生階段特征的教學法的實施
(一)針對七年級階段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的教學法
1、“學案”教學法:以“學案”為先導,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既要打破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核心的包辦教學模式,又要克服“開放式”教學中遇到的種種困難?!皩W案”倡導教師與學生并重,老師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學案”
從基礎知識結構的掌握、解題技能的培養(yǎng)到研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開發(fā),對學生學習進行系統(tǒng)的指導。學生借助“學案”自主學習,在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可以培養(yǎng)良好的歷史課前預習的學習習慣,為以后的歷史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的“學案”嘗試一般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1)知識結構、基本線索:包括學科整體知識結構、單元或章的知識結構、各節(jié)基本結構線索它是學科知識的基本框架。通過知識結構、線索分析使學生對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宏觀認識。(2)基本史實概念和觀點:基本史實概念的識記、理解和掌握是學好歷史的基礎。(3)運用能力訓練:運用能力訓練是檢驗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運用能力首先體現為對各種歷史問題的分析解答能力。(4)探究、反饋和討論:從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的角度看,提出新問題比解決舊問題更具深遠意義。
2、多媒體教學法:多媒體教學集聲、文、圖、像于一體,從視覺、聽覺、色彩、動感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教學水平和效果的提高。而且,這種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的使用,使學生更易于理解和記憶,比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更具吸引力。它色彩鮮明,畫面清晰,在激發(fā)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生產工具,年代久遠,城市的孩子不了解,教師講起來很費勁,學生最后還是似懂非懂。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其“動”起來,可一目了然,如曲轅犁、筒車等,從而解決了學生無法感知遙遠歷史事物的問題,對生產工具的改進促進經濟發(fā)展的觀點,形成了深刻的認識,克服了知識難點。
(二)針對八年級階段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法
1、“問題討論式”教學法:把教材中存在的疑難問題,由老師或者學生提出來后,再通過大家共同討論進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結合初中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及思維方式和思維需求,通過師生設問、師生解問、生生設問、生生解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還給學生思考時間,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和追求真知的愿望,用問題鏈的形式,把相關內容串聯起來,達到亂中理絲的目的,將大難點化解成一個個有內在聯系的小問題,通過討論方式,再輔之以教師適當啟發(fā)、引導,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從教學的方面講,這種新鮮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處于一種積極向上的亢奮狀態(tài),愿意調動自己的全部力量進行實踐。這樣做不但能克服學生的畏難心理,而且可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
2、歷史課的知識串聯法:所謂知識串聯法,就是抓住歷史線索。這線索猶如網之綱,綱舉目張,基本知識就會一網而盡。歷史知識一般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個基本要素構成,這是歷史課與其他課程的最大區(qū)別。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為歷史的基本線索,并以這些基本線索把相關歷史知識串聯起來,好像用線串珠子一樣。可見,歷史教學抓線索是非常重要的。八年級學生應具備一定的歸納歷史線索的能力,只有掌握了這一能力,才能為分析解決問題打下基礎,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對知識線索學習方法的傳授。
(三)針對九年級階段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的教學法
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往往是學校的特殊群體,這個特殊群體既有一般高校學生的共同特點,又有本身鮮明的個性特征。所有高校學生的共同特點表現在:對祖國的熱愛和擁護黨的政策;并且有較強的上進心,思想上活躍等。在認識到這兩者的共同特征的同時,還應該了解到那個特殊群體,即音樂專業(yè)學生鮮明的個性特征,在這里我就簡單談談音樂專業(yè)女生的個性特征。
1.注重外表形象,性格外向活潑。
尤其是在大學里,一說到音樂專業(yè)的女生,大家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學音樂專業(yè)的女生一定很漂亮、很有氣質,的確,愛美之心人人皆有,又何況是音樂專業(yè)的女生呢?在大學里,隨著年齡的成長,也更懂得修飾自己了,大多數音樂專業(yè)的女生每天都愛花費較多的時間去打扮自己,重視臉部簡單的生活妝和衣著,而且她們大都是“鏡子控”,只要走到有鏡子的地方都會美美地照一下鏡子,擺幾個動作,而且,在大學校園里,音樂專業(yè)的女生性格大都開朗、活潑、愛表現自己,并且有強烈的自信心,由于音樂專業(yè)的學生經常參加學校的藝術活動,因此在舞臺上的表演有十足的經驗,在日常生活中音樂專業(yè)學生的氣質顯得更加大方、得體,該群體在性格上要比其他專業(yè)的學生更加開朗,并且在每次學校的藝術活動上音樂專業(yè)學生的表演往往會更勝一籌。
2.追求自由,團隊意識較差。
音樂專業(yè)的女生往往追求自由,自我表現力很強烈,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中都融入一種個性化的色彩,尤其在自己的專業(yè)上都非常的自信,而且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特點,為此在創(chuàng)作上會出現有感染力的藝術作品。但往往她們在遇到問題,考慮問題時大多是從個人的利益、個人的才能展現等方面出發(fā)的,因此產生以自我為中心,以實現個人價值為取向的個人主義思想。例如:團隊精神很差,對集體能否獲得榮譽不在意,同時,追求自由,在平時隨意遲到、早退,甚至曠課等,違紀現象要比其他專業(yè)的學生嚴重。
3.重視專業(yè),但文化基礎較差。
音樂專業(yè)的學生上自己的專業(yè)課都非常認真、積極,并且有強烈的求知欲,導致在平時的自習中也會去練習和琢磨自己的專業(yè),包括同學之間在聊到學習時,討論的幾乎都是自己的專業(yè),她們互相糾正錯誤,互相吸取對方專業(yè)知識上的優(yōu)點,每天在藝術氛圍的熏陶中,逐漸對自己的音樂專業(yè)更有興趣,就在這興趣的驅動下,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在專業(yè)的學習上孜孜不倦,大多數音樂專業(yè)的學生認為只要把自己的專業(yè)學好,畢業(yè)后就不用發(fā)愁自己的就業(yè)問題,因而導致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在對待自己的專業(yè)課和文化課的態(tài)度明顯有所不同,學生往往都看重自己的專業(yè)課,從而忽視文化課的學習,在上文化課時缺勤比例嚴重,例如,大多數的音樂專業(yè)的女學生在上文化課時要么請病假,要么在上課時打扮自己、睡覺,等等,總之,認真上文化課的同學寥寥無幾,自己的心根本不在文化課上。由于長時間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導致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大多數文化課的底子都較差,尤其是英語課,每當上英語課時,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就像是在聽天書,幾乎聽不懂老師在說什么。這樣,她們整體素質和藝術修養(yǎng)難以提高,從而間接地影響到她們對藝術的領悟和表現。
二、音樂專業(yè)女學生的教育管理策略
音樂專業(yè)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所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征給老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如何能更好地教育并且指引她們揚長避短,成為學校管理者最為“頭疼”的問題,教育管理應該結合其專業(yè)的個性特點,來強化教育、管理等。以強化教育為主題,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為目標,不斷增強音樂專業(y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時代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1.確立強化教育、嚴格管理與以人為本相結合的教育思路。
在根據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進行嚴格管理的同時,教育者還要考慮到音樂專業(yè)這個特殊群體的個性特征,在嚴格教育的同時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路,從而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教育者在管理這個特殊群體時,同時一定要深入學生中間,盡可能地去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并且要尊重音樂專業(yè)學生的個性價值,最好不要僅僅采取嚴厲的管理去約束這些學生的行為,應當給予她們創(chuàng)作的時間和能施展才華的空間。在管理上應以疏導的方式,經常主動地與學生們有親和力的小范圍的交流,這樣比較容易抓住人心,同時在交流的時候去刻意地了解她們的個性特征和專業(yè)發(fā)展,并且能及時地給予她們提出建議,教育者應能很好地做學生們的引領者。
2.充分利用小課教學方式,更好地發(fā)揮教師教書育人的作用。
音樂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課大都是小課,一對一的教學形式,這樣學生會和自己的專業(yè)老師接觸比較多,由于專業(yè)課每周都有,學生和老師之間會經常溝通和交流,為了更好地傳授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老師總是能有意無意地了解到自己所帶學生的思想及平時的日常生活等情況,日積月累,師生之間很容易產生親近、融洽的師徒關系,老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起著很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專業(yè)老師更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專業(yè)素質和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努力做學生的的引領者,有效地培養(yǎng)和提高音樂專業(yè)大學生的整體素質。
3.重視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yǎng)。
根據音樂專業(yè)學生自身專業(yè)特長特點,教師應有意識地鼓勵和培養(yǎng)音樂專業(yè)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盡全力讓學生有興趣、有機會、有時間、有動力參加創(chuàng)新活動;在平時,學校給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們建立了專業(yè)的實訓基地,為學生參與創(chuàng)新能力鍛煉提供基本的保障;并且還會經常給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很多展現自己才藝的平臺,為了讓音樂專業(yè)的學生看到自己的閃光點,要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及成果作為學生綜合評定、獎助學金和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依據之一,這樣更能調動音樂專業(yè)學生的積極性,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多鼓勵音樂專業(yè)學生踴躍地去參加全國有影響力的表演,如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快樂女聲和去年很紅的中國好聲音等,使學生得到更多創(chuàng)新能力的鍛煉機會。
三、結語
關鍵詞:項目教學;學習理論;情境;工作任務
1986年,杜威針對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在其所創(chuàng)設的芝加哥實驗學校采用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法,其后由杜威的學生們對設計教學法進行了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設計教學法主要包括:“必須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實際的問題;必須是有日的有意義的單元活動;必須由學生負責計劃和實行;包括—種有始有終、可以增長經驗的活動,使學習通過沒計獲得主要的發(fā)展和良好的成長?!雹僭O計教學法強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決定學習內容,在自己設計、自己負責實行的單元活動中獲得有關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今許多關于項目教學的研究都把杜威及其學生的理論和實踐作為項目教學的起源。上世紀80年代以來.項目教學在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成為典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
在職業(yè)教育,項目教學是指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項目本身是以生產一件產品或提供一項服務為目的的任務。項目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將一個相對獨立的任務項目交予學生獨立完成,從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到完成后的評價,都由學生具體負責;通過一個個項目的實施,要使學生能夠了解和把握完成項目的每一環(huán)節(jié)的基本要求與整個過程的重點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咨詢、指導與解答疑難的作用。
一、項目教學的理論基礎
支持項目教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和情境學習理論。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外部信息本身沒有什么意義,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學習意義的獲得,是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應從問題開始而不是從結論開始,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進行學習,提倡學中做與做中學,而不是知識的套用,強調以任務為驅動并注意任務的整體性。建構主義要求學生面對認知復雜的真實世界的情境,并在復雜的真實情境中完成任務,要求學生主動去搜集和分析有關的信息資料,對所學的問題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要善于把當前學習內容盡量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并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思考。聯系和思考是意義建構的關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
項目教學,實質上就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探究性學習模式。項目教學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均強調活動建構性,強調應在合作中學習;在不斷解決疑難問題中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
(二)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
杜威針對“以課堂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育,提出實用主義教育理論,主要觀點包括:一是以經驗為中心。杜威認為:“知識不是由讀書或人解惑而得來的結論”、“一切知識來自于經驗?!彼凇督涷炁c教育》一書中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傳遞經驗的方式?!彼J為“為了實現教育的目的,不論對學習者個人來說,還是對社會來說,教育都必須以經驗為基礎——這些經驗往往是一些個人的實際的生活經驗?!倍且詢和癁橹行?。實用主義反對傳統(tǒng)教育忽視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的做法,主張教育應以兒童(或者一說受教育者)為起點。三是以活動為中心。杜威認為,崇尚書本的弊端是沒有給兒童提供主動學習的機會,只提供了被動學習的條件。他提出:“學校主要是一種社會組織。教育既然是一種社會過程,學校便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庇纱?,杜威提出“做中學”教育理論,主要包括五個要素;設置疑難情境,使兒童對學習活動有興趣;確定疑難在什么地方,讓兒童進行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推動每個步驟所含的結果;進行試驗、證實、駁斥或反證假設,通過實際應用,檢驗方法是否有效。這五個要素的實質是從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②
項目教學是以真實的或模擬的工作任務為基點,讓學生利用各種校內外的資源及自身的經驗,采取“做中學”的方式,通過完成工作任務來獲得知識與技能。項目教學強調現實、強調活動,與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是一致的。
(三)情境學習理論
情景學習理論有心理學傳統(tǒng)的情境學習理論和人類學傳統(tǒng)的情境學習理論兩個流派。心理學傳統(tǒng)的情境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情境化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在個體與情景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被建構的,而不是被客觀定義或主觀創(chuàng)造的?;谶@種知識觀,學習是不能跨越情境邊界的,學習在本質上是情境性的,情境決定了學習內容與性質。按照這種學習觀,建構知識與理解的關鍵是參與實踐。而項目教學的內容主要是來自工作世界的實踐任務,學生是在完成實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職業(yè)能力的發(fā)展。
人類學傳統(tǒng)的情境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萊夫在對手工業(yè)學徒的實地調研中發(fā)現了在學習過程中默會知識對新手的重要性,提出了情境學習的觀點,認為:“學習是情境性活動,沒有一種活動不是情境性的”,“學習是整體的不可分的社會實踐,是現實世界創(chuàng)造性社會實踐活動中完整的一部分?!边M而提出:“學習是實踐共同體中合法的邊緣性參與”。③按照萊夫和溫格爾的界定,實踐共同體意味著參與一種活動體系,參與者共同分享對他們所做的事情的理解,以及這對于他們的生活和共同體意味著什么。1998年溫格爾在其著作《實踐共同體:學習、意義和身份》中進一步對實踐共同體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他認為“實踐共同體包括了一系列個體共享的、相互明確的實踐和信念以及對長時間追求共同利益的理解,實踐共同體形成的關鍵是要與社會聯系——要通過共同體的參與在社會中給學習者一個合法的角色(活動中具有真實意義的身份)或真實任務?!昂戏ǖ倪吘壭詤⑴c”是一個整體概念,邊緣性.意味著多元化、多樣性,或多或少地參與其中,以及在實踐共同體中,參與的過程中所包括的一些方法。④萊夫提出“合法的邊緣性參與’’的目的是試圖以一種新的視野來審視學習。學習者不可避免地參與到實踐共同體中去,學習者沿著旁觀者、參與者到成熟實踐的示范者的軌跡前進——即從合法的邊緣性參與者逐步到共同體中的核心成員,從新手逐步到專家。
人類學家認為,“合法的邊緣性參與”本身不是一種教育形式,而是理解學習的方式,或者說,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就是學習。強調在實踐共同體中,通過合法的邊緣性參與獲得相應的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項目教學就是讓學生在真實的或模擬的工作世界中通過多元方式參與工作過程,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務,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在與師傅、同伴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從新手成長為專家,這與人類學傳統(tǒng)的情境學習理論是一致的。
二、項目教學的構成要素及基本特征
(一)項目教學的構成要素
項目教學主要由內容、活動、情境和結果四大要素構成。
1.內容
項目教學是以真實的工作世界為基礎挖掘課程資源,其主要內容來自于真實的工作情景中的典型的職業(yè)工作任務,而不是在學科知識的邏輯中建構課程內容。內容應該與企業(yè)實際生產過程或現實商業(yè)活動有直接的關系(如購材料,具體加工材料),學生有獨立進行計劃工作的機會,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可以自行組織、安排自己的學習行為,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
2.活動
項目教學的活動主要指學生采用一定的勞動工具和工作方法解決所面臨的工作任務所采取的探究行動。在項目教學中,學生不是在教室里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而是著重于實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顒佑腥缦绿攸c:一是活動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所完成的任務具有一定難度,不僅是已有知識、技能的應用,而且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在一定范圍內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解決過去從未遇到過的實際問題。通過解決問題提高自身的技術理論知識與技術實踐能力。二是活動具有建構性。在項目教學中,活動給學生提供發(fā)揮自身潛力的空間,學生在經歷中親身體驗知識的產生,并建構自身的知識。
3.情境
情境是指支持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可以是真實的工作環(huán)境,也可以是借助信息技術條件所形成的工作環(huán)境的再現。
情境有如下特點:一是情境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在項目教學中,根據項目主題,學生從信息的收集、方案的制定、項目的完成到成果的評估,主要采取小組的工作方式進行學習,為了最終完成項目作品,他們相互依賴、共同合作。二是情境有利于學生掌握技術實踐知識、工作過程知識。技術實踐知識與工作過程知識的情景性,決定了這類知識的掌握依賴于工作情景的再現。情境為學生職業(yè)能力的獲得提供了一種理想的環(huán)境,并能拓展學生的能力,為他們走向工作世界作好準備。
4.結果
結果是指在學習過程中或學習結束時,學生通過探究行動所學會的職業(yè)知識職業(yè)技能和職業(yè)態(tài)度等。如技術實踐知識、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
(二)項目教學的基本特征
項目教學與傳統(tǒng)的教學相比較有著自己的顯著特征,具體表現為:
1.教學內容以工作任務為依托
項目教學是圍繞教學任務或單元.設計出一個個學習環(huán)境及其活動,一個個項目、技術及其方法,它的一個重要價值,在于消除了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所造成的諸多弊端。在職業(yè)教育的項目教學中,組織教學內容通常以教學項目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而教學項目往往是從典型的職業(yè)工作任務中開發(fā)出來的,教學內容突破了傳統(tǒng)的學科界限,是以項目為核心,按照工作過程邏輯建構教學內容。
以典型的職業(yè)工作任務為依托建構學習內容,有效地解決了傳統(tǒng)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脫離,遠離工作世界的弊端。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通過項目或者是工作任務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典型的職業(yè)工作任務,學生可以概括性地了解,他所學的職業(yè)的主要工作內容是什么。同時學習者還可以了解到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在整個工作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能夠在一個整體性的工作情景中認識到.他們自己能夠勝任有價值的工作。
2.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
從實踐中看,項目教學中采用較多的是工作小組的學習方式,這不僅有益于學生特長的發(fā)揮,而且有助于每個學生的責任感和協(xié)作精神的形成,體驗到個人與集體共同成長的快樂。同時,項目教學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嘗試。在項目教學中,從信息的收集、計劃的制定、方案的選擇、目標的實施、信息的反饋到成果的評價,學生參與整個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成為活動中的主人。這樣學生既了解總體,又清楚每一具體環(huán)節(jié)的細節(jié)。
3.學習成果以多樣化為特征
項目教學創(chuàng)造了使學生充分發(fā)揮潛能的寬松環(huán)境,其學習成果主要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職業(yè)能力的提高。職業(yè)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的形成不僅僅是靠教師的教,而重要的是在職業(yè)實踐中形成的.這就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職業(yè)情景,通過以工作任務為依托的項目教學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或模擬的工作世界中。在項目教學中追求的不是學習成果的唯—正確性,因為評價解決問題方案的標準并不是“對”或“錯”,而是“好”或“更好”。在項目教學中,每個學生會根據自身的經驗,會給出不同的解決任務的方案與策略,因此,學習的成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樣化的。
三、項目教學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比,項目教學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將面臨許多新的問題與挑戰(zhàn),主要體現在:
(一)項目教學要求教師熟悉職業(yè)實踐
教師要具有職業(yè)經驗,了解企業(yè)的工作過程和經營過程,才能從整體聯系的視角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職業(yè)工作任務作為具有教育價值的項目。同時,由于項目教學是以典型的職業(yè)工作任務來組織教學內容。也就是說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通過典型的職業(yè)工作任務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只具有專業(yè)理論知識,而不熟悉職業(yè)實踐已經很難勝任教學工作。這就要求教師通過企業(yè)見習、實習等途徑了解企業(yè),積累工作經驗。
(二)項目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跨學科和團隊合作能力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都有自己的專業(yè),基本上是獨立完成教學工作,可以不和其他學科的教師有業(yè)務上的交往。但是項目教學涉及多學科教學內容,因此對絕大多數教師而言,很難獨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學工作。這一方面要求教師具有跨學科的能力,不僅要嫻熟本學科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還要了解相鄰學科、相關學科及跨學科的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具有團隊合作的能力,教師要從個體的工作方式走向合作,不同專業(yè)領域的教師聯合起來進行項目教學,這對教師來講,是工作方式的根本改變,他必須與同事建立聯系,關注其他專業(yè)領域的發(fā)展。
(三)項目教學要求教師具有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的能力
在項目教學中創(chuàng)設學習的資源和協(xié)作學習的環(huán)境是教師最主要的工作,這要求教師課前熟悉項目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并準備好項目開展過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有關知識;注意與其它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協(xié)調;介紹項目內容要講究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討論的熱情。
(四)項目教學要求教師對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
項目教學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項目的準備、實施與評價。每個階段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不同.教師在各個階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在準備階段,教師要向學生提供與完成教學項目相關的知識、信息與材料,指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他主要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在實施階段,教師主要是營造學習氛圍、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組織和引導教學過程,當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碰到困難時,他就給予具體的幫助,他更多的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在評價階段,教師在學生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對項目教學的目標、過程和效果進行反思;讓學生評價自己的積極參與的行為表現,總結自己的體驗;評價學生在項目教學中的獨立探究的能力與小組合作的精神,他主要是學生學習的評價者。
項目教學主張師生的雙向互動,認為整個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的積極熱情參與及投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自身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教師不再主要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咨詢者和評價者;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
注釋:
①
威廉.H??瞬踅ㄐ伦g.教學方法原理——教育漫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
②
楊榮米.中學化學教學中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的理論探索與實驗研究.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碩士論文③④J.萊夫,E.溫格著,王文靜譯.情境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參考文獻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改革的特點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具體指的是,從高職院校內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其未來可能會從事的相關職業(yè)為出發(fā)點來進行教學任務與目標的設計,并在整體設計過程當中始終都要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能力為重點,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讓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實現知識、理論以及實踐等方面的共同發(fā)展的一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偨Y來說,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具有以下四大突出性特點:
(一)實用性特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能力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能夠知榮辱、明是非、辨善惡與識美丑,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特點。
(二)實踐性特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的主要重點是對學生任務的驅動以及能力的訓練,它能夠有效促使學生將從課本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經驗,其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點。
(三)學生的主體性特點以及教師的主導性特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的教學理念與教學過程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一切教學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未來和學生的發(fā)展,深刻體現出了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的主體性以及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的主導性。
(四)科學性特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的教學效果評價是以項目完成的情況為考察標準,它將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的把握以及素質的提升等多方面都作為考察點,對教學效果進行全方位的考察,休現了教學評價的科學性。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改革的優(yōu)勢
之所以要進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實踐,是由于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三大問題:
(一)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教學內容上經常會出現嚴重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以及專業(yè)實際等的現象,而只是泛泛而談,憑空高呼口號,使得課程對學生來說毫無吸引力,學生也提不起興趣與熱情去主動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程。
(二)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教學方法上通常只是機械化地向學生施加高壓,課堂上缺乏應有的激情氛圍與熱情感染力,無法讓學生有效發(fā)揮出學習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
(三)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教學目標上只一味追求應試的高分,而往往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與能力的訓練,從而導致學生無法真正得到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其課教學也就喪失了應有的效果。
而實施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教學改革,可以很好地解決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所存在的問題,并且其具有相對突出的三大優(yōu)勢:(1)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能夠在教學內容上突出教學任務驅動的特點,并以項目為載體,將知識、理論與素質盡都歸納到教學目標之中,實現多種教學內容的融合與滲透;(2)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在教學方法上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無論是課程問題的發(fā)現、分析還是解決,都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性來完成的,而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引導者的身份來對學生進行監(jiān)督與適當啟發(fā);(3)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在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這些能力包括有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以及交流溝通能力等,因為能力的培養(yǎng)才是一切教學課程的最終目標,學生最終的學習效果也是通過其實際能力來體現出來的,而并非只是試卷上的成績。
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改革的設計
(一)明確目標。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改革的設計過程當中,教師首先要分解單元教學目標,比如按照知識的目標、能力的目標以及素質的目標來將單元教學內容逐一明確,并且還要盡量使目標能夠具體化;因為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的效果。
(二)項目選擇。項目教學的載體是項目,因此選擇的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在每一單元教學的項目選擇上都必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就是說項目選擇要典型,能夠統(tǒng)領整個教學過程;再者項目的選擇還有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能夠讓學生通過實踐來進行課堂內容的學習;另外項目的選擇還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充滿興趣,能夠在這些有趣的項目中學到相應的知識。
關鍵詞:正常大學生 初始沙盤 扎根理論 沙盤特征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initial sandplay in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Liu Fan, Ma Hong-xia, Huang Gang, Zhang Xiao-lei, Gu Ping, Xiu Lin-yi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as a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technology,sand-
play therapy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which theory was recognized by the majority of esearchers. Grounded theory i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good in many areas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the grounded theory with Sandplay theme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itial sandplay in normalcollege students,so as to work out a set of suitable for students of clinical assessment tools.
Keywords:normal college students;initial sandplay;Grounded theory ; Characteristics of initial sandplay
【中圖分類號】R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684-02
引言
大學生處于個體成長的關鍵期,是這個社會的特殊群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個群體展現著復雜而獨立的心理特點,也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編制一種適合該群體的心理健康測量具成為必需?沙盤游戲是一種治療工具,因其有效的助人功能,在心理學領域獨樹一幟,逐漸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心理治療技術之一[1]?自1990年開始,沙盤游戲開始應用于大學生,一些高校配備了沙盤游戲室,在此期間,國內很多高校的心理研究者開始關注和研究大學生的沙盤特征,尤其是伴隨著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沙盤更成為研究者關注的重點,這不僅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據,同時具有一定的治療意義,但由于臨床工作的局限性,正常大學生的沙盤特征卻很少有人研究,因此對于問題大學生來說始終是缺乏對照組的,本文通過對高校正常大學生初始沙盤的研究,進而總結出該群體的沙盤主題特征表,從而為有心理問題大學生的診斷提供了臨床依據?
1 沙盤游戲的起源與發(fā)展
1.1 沙盤游戲的起源
沙盤游戲又稱箱庭療法,它來源于榮格的心理分析技術,即認為若一個人把早年的精神創(chuàng)傷性事件暴露出來,這些精神創(chuàng)傷就會逐漸消釋?它是指是指在治療師的陪伴下 ,讓來訪者從玩具架上自由挑選玩具,在盛有細沙的特制箱子 (沙盤 )里 ,創(chuàng)造一幅圖畫,進行自我表現,然后根據來訪者對自己作品的解釋,讓治療師去探索來訪者作品的象征意義[2]?
1.2 沙盤游戲在教育領域的研究概況
沙盤游戲沙盤游戲最初在臨床上應用廣泛,既用于診斷,也用于治療,同時還是正常人的心理保健方法之一?最近十幾年,沙盤游戲才被引入學校,20世紀 90年代末 ,張日N教授?申荷永教授?高嵐教授開始進行相關研究,他們將沙盤游戲應用于兒童,并在沙盤前和沙盤后對兒童進行行為問卷調查,結果證明沙盤游戲在幼兒心理治療方面有很大的療效,從此研究學者認為沙盤游戲能夠在兒童中應用,對問題兒童的矯正有很好的效果?在梁信惠博士的帶領下,沙盤游戲在臺灣盛行,還創(chuàng)建了沙盤游戲治療協(xié)會,并提倡在小學建立沙盤游戲治療室?不久之后,很多心理學家將沙盤游戲與教育相結合,并將其用于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的心理輔導與治療,顯著的療效促使更多的人致力于沙盤療法的理論與應用研究[3]?之后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從臨床著手,如研究一些臨床個案從而編制量表,還有一些研究通過對有問題的群體如兒童多動癥?孤獨癥進行沙盤游戲,以探求不同群體的沙盤游戲特征?
1.3大學生沙盤游戲特征分析研究
大學生群體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因語言表達能力影響或者由于防御心理而不愿說出真實情況,這樣我們就無法通過語言來理解來訪者的行為以及對應的內在心理狀態(tài),而沙盤游戲這種心理方法,是不需要過多的語言的,在沙盤游戲過程中,來訪者有充分表達的空間,活動基本不受治療師的干預,因此在這種絕對安
作者簡介:劉凡,女,河北省無極縣,1989年7月出生,碩士,廣東醫(yī)學院,在讀研究生,兒童行為發(fā)育方向?
全的環(huán)境中,來訪者的內心世界會在沙盤之中表現出來,治療師根據沙盤游戲場景去分析來訪者的潛意識內容[4]?因此沙盤游戲可以找到有問題大學生的來源并進行矯正?因為大學生面對的巨大壓力,有很多來訪者并沒有嚴重的心理問題,只是伴隨著一些難以擺脫的困惑,對于這些群體,沙盤游戲同樣可以讓他們感到放松?宣泄?釋放,從而有效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完善人格等?
由于時展,大學生比其他群體對自身有有更嚴格的要求,當這種責任感超過本身的閾限時,往往會帶給大學生很多不良的心理體驗,如焦慮?抑郁等,因此有問題大學生人群比例逐年升高,這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近年來,沙盤游戲象征分析理論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認可,他們認為不同類型的沙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因此很多沙盤游戲學者開始對不同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群體進行研究,從而提取不同群體的沙盤特征,從而為臨床心理評估和治療提供參考?關于大學生初始沙盤研究,目前國內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心理癥狀陽性的群體,如伴隨焦慮?抑郁?強迫等癥狀的人群,國內一些相關研究表示:心理癥狀陽性組在沙具使用數量及種類?沙盤主題特征?沙盤實施過程等方面均有特征性表現[5.6.7.8.9],因此沙盤游戲在鑒別正常群體和異常人群方面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然而目前研究中,多數研究者只關注異常群體,正常大學生只是作為對照組,從未有過系統(tǒng)研究,在社會群體中,雖然有問題大學生比例逐漸增加,但正常人群仍占主導,因此探索正常大學生沙盤主題特征,更有助于完善沙盤游戲的臨床心理評估?
3.扎根理論的研究
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在20世紀60年代傳入我國,西方的研究學者認為這是一種基于經驗建立理論的方法,即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方法收集資料,通過歸納分析找到資料的核心概念,然后將這些概念聯系起來以形成理論[10]?扎根理論的本質是歸納法 ,旨在根據經驗資料構建理論,在研究開始之前研究者一般沒有理論假設 ,而是根據事先確定的研究目的,然后收集符合研究的臨床資料,并對其進行分析?歸類?概念化,進而將他們連接起來?扎根理論的具體研究方法包括確定研究問題--選取樣本--資料分析,首先確定研究問題,然后根據研究目的選取樣本,即扎根理論并不主張隨機抽樣,而是根據以往的經驗或將要被驗證的理論選取樣本,即選擇的樣本在實驗開始前就已經與理論具有相關性[11]?資料來源多種多樣,無嚴格限制,扎根理論的資料分析過程是一個不斷編碼的過程,即把一種把資料分解?重組概念,再以新的方式分解?再重組的循環(huán)操作過程,這個過程又叫做開放式編碼?關聯式編碼?核心式編碼?在扎根理論中就是要求研究者首先整理原始資料,并進行初步的分析,將其分成不同的概念類屬,然后通過觀察,去發(fā)現這些概念類屬之間的相互關系?經過逐層分析,可以形成一張所有概念類屬的關系網,最后在這張關系網上,可以找到一個與多有概念類屬都相關的類屬,能夠簡要介紹資料最重要方面,這就是核心類屬?另外,撰寫備忘錄也是資料分析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原始材料的記錄從而實現訪談資料的整合[12]?經過這一系列的過程,最后得出理論模型,獲得社會現象的本質特征?
4.基于扎根理論的沙盤研究
多年來,一提起科學研究,大家想到的大多是質性研究和實證研究,但由于心理科學的邊緣性,研究對象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影響心理現象的因素有很多都難以確定及量化,尤其對于沙盤游戲這種隨意性和主觀性比較大的心理治療方法,將來訪者的沙盤作品做量化研究更是難上加難?扎根理論讓參與者有一個自由表達自己感受的空間,并對這些感受進行分析,這恰好與沙盤游戲需要關注來訪者做沙盤的體驗不謀而合,應用扎根理論方法進行沙盤主題分析不是只側重于一些表面?可測量的部分,更可以將一些復雜的變化主題進行深入的分解?自1980年開始,扎根理論在心理領域有開始備受重視,很多學者將扎根理論用于研究影響某一事件的心理因素等方面,在沙盤游戲方面,程華等運用扎根理論方法對行為問題兒童進行研究,根據其沙盤主題特征構建了了沙盤主題編碼表,為行為問題兒童的臨床診斷和療效評估提供參考[13]?但其他方面的研究還是比較少的,因此將扎根理論應用于沙盤游戲,將扎根理論的編碼技術提取沙盤游戲主題特征有著值得期待的前景?
5.未來展望與不足
近年來,沙盤游戲療法技術的應用效果有目共睹,在心理學領域的地位也日漸升高,其適用人群也不再只局限于兒童,漸漸向成年人普及,同時也從患者轉向正常人,這也說明了沙盤游戲的應用價值得到了認可,但是沙盤游戲畢竟是一門主觀性的研究技術,仍有很多學者認為沙盤游戲的結論屬于主觀臆斷,雖然國內越來越多的人將沙盤游戲用于治療,但是沙盤游戲作為一種心理方法,卻很少人能夠從根本上了解它的理論和特點,因此沙盤游戲還需更多的研究,另外,沙盤游戲作為一種游戲治療,以前多用于兒童[14],應用于成人的研究成果較少,因此在日后的研究中,我們應通過更多的實證性研究方法去研究沙盤游戲在不同人群中的治療機制,從而使沙盤游戲在質化研究中的更勝一籌?
自從扎根理論引入我國后,在很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扎根理論是一種比較年輕的質性研究方法,在心理領域的發(fā)展的還不夠成熟[15],扎根理論雖然比較易學,但這種質性研究需要研究者自己提取編碼,不同的人可能對相同的信息得出不同的編碼,因此這就需要研究者不斷進行思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及視野以及嚴格執(zhí)行的操作步驟進行收集資料?編碼分析工作,另外多人同時編碼也成為我們日后研究的重點?
本研究將扎根理論與沙盤游戲相結合,不僅具有創(chuàng)新性,同時彌補了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不可兼得的不足,調和了實證主義和建構主義之間的矛盾,但這兩種方法均涉及較多的主觀因素,如在資料收集方面,扎根理論提倡理論抽樣的方式,但沙盤游戲作品易受環(huán)境影響,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教育背景或環(huán)境影響下可能完成相似的沙盤作品,因此運用扎根理論進行編碼得出的沙盤主題特征難免具有局限性,這些不足需要我們不斷去研究和改變?
參考文獻
[1] 張日N.北京:箱庭療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 168-182.
[2] 王萍,黃鋼.沙盤游戲應用于臨床心理評估的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心理學.2007,15(9):862-864.
[3] 申荷永,陳侃,高嵐.沙盤游戲治療的歷史與理論[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5:(2)124-128.
[4] 李艷月.沙盤游戲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M].考試周刊.2014.(72).
[5] 譚健烽,吳詩婧,郭歡等.有敵對癥狀大學生的初始沙盤特征[J].中國心理衛(wèi) 生雜志,2014,28(9) : 701-707.
[6] 譚健烽,申荷永,李鶴展.抑郁癥狀陽性人群的初始沙盤特征[J].心理科學,2012,35(4) : 999-1003.
[7] 譚健烽,申荷永,李鶴展.軀體化癥狀人群的初始沙盤特征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3) : 427-426.
[8] 譚健烽,申荷永.強迫癥狀人群的初始沙盤特征[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2010,24(10) : 757-761.
[9] 蔡成后,申荷永.沙盤游戲模具收集與主題分析[J] .社會心理科學,2005,(2)
[10] Gl enn A. Grounded t heory and sensi t i zi ng concept s[ J] . Int ernat i onal Journal of Qual i t at i ve M et hods,2006,5(3):2-9.
[11] 凱西?查馬茲,諾曼?鄧津,伊馮娜?林肯.鳳笑天,譯.扎根理論:客觀主義與建構主義方法[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544-574.
[12] 曾詞正,章小雷,張月.扎根理論及其在心理學中的應用,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6):105-107.
[13] 程華,章小雷,吳梅榮.基于扎根理論方法編制兒童初始沙盤主題特征編碼表 [ J] .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11,5(29):494-497.
關鍵詞 勝任特征 就業(yè)指導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1高校就業(yè)指導教育課程的現狀及問題
1.1 指導課程不夠系統(tǒng)化,缺乏相應的師資力量
當前的高校就業(yè)指導課程的授課教師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其中有專業(yè)就業(yè)指導中心的教師、輔導員和各學院的兼兩課的教師來進行課程講解。但高校的就業(yè)指導課程作為培養(yǎng)學生從學校走進社會的一個平臺,不應該僅僅只限于形式化的講解。必須要有專業(yè)的授課體系建設還要有專業(yè)的師資隊伍來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開展就業(yè)指導課程的老師要進行學生多元化及特定化的研究和理解,掌握學生各個階段的就業(yè)思想改變,從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yè)化角度來對畢業(yè)生進行專業(yè)化指導。
1.2理論與實踐沒有完全結合,實際的指導意義小
在高校的就業(yè)指導課堂上大多數以書本機械性講授為主,缺乏相應的實際案例操作。其中涉及的案例再現、情景假設和心理測試都應用較少,很少涉及學生的品德、思想和人格魅力等軟文化實力的教育。而軟文化教育越來越成為學生以后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所在。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勝任特征進行有效的個體研究和性格研究,就無法將就業(yè)指導課程開設的意義真正實踐到課堂教學中。
1.3 缺乏學生勝任力的分析和研究
即使在同一所高校,受到相同的教育,學生的工作能力和整體素質也是必然不一樣的。這就需要就業(yè)指導課程的教師依據學生自身的勝任特征來進行專業(yè)化的全方位個體分析,來實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在實際的工作環(huán)境中,總有優(yōu)秀的員工和普通型員工的區(qū)別。而現代大學生常常缺乏對自身的勝任特征的相應了解,就業(yè)指導老師對學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進行分析。綜合性地歸納總結出學生的職業(yè)奮斗目標,為學生的良好就業(yè)做出指導性意見。
2基于學生勝任特征下的高校就業(yè)指導課程研究建議
2.1 提升軟實力教育,加強學生勝任特征能力的正確引導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具有代表性的且與學生自身職業(yè)發(fā)展興趣相關的案例。在本校師生間尋找典型代表,并鼓勵學生依據各自的職業(yè)特性來進行職業(yè)選擇。就業(yè)指導課程的教師要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個性特征、優(yōu)勢不足以及未來職業(yè)發(fā)展傾向興趣。在此基礎上來加強自身對于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的方向確定。因此課程教育過程中要提供相應的職業(yè)心理測試。提供就業(yè)信息和就業(yè)大形勢下的所需職業(yè)能力。加強學生的品德誠信及人格魅力教育提升,對歷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情況以及用人單位所需的勝任力要求進行詳細講解,為學生找到屬于自己職業(yè)特性的職業(yè)發(fā)展方向。
2.2 加強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定位勝任特征
就業(yè)指導課程作為一項綜合能力應用型課程應該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針對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以及其自身所特有的勝任特征,結合就業(yè)指導教學的相關課程,來引入相關專業(yè)知識,促進學生對其感興趣的職業(yè)進行更好地學習了解和能力提升。就業(yè)指導教育課程還應該組織學生參觀相關的用人單位,開闊學生眼界,從而樹立正確的就業(yè)發(fā)展目標。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進行理性的職業(yè)選擇。很多畢業(yè)生不太了解自身的優(yōu)勢,因此要通過校內的就業(yè)指導課程的學習來深入接觸用人單位,使學生能夠提早了解自己對未來所要從事的行業(yè)的運行狀態(tài)及運行規(guī)則。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方向做出指導性的意見。
2.3 加強專業(yè)教師隊伍的建設,全面了解學生的職業(yè)特性
學校要引進就業(yè)指導方面的專業(yè)性教師,全面輔導學生的就業(yè)問題和職業(yè)方向的確定。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與就業(yè)指導不光是要讓學生具備相應的職業(yè)技巧和面試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其決策管理的職場發(fā)展能力。因此學校在聘請就業(yè)指導相關專業(yè)的教師時,要選擇職業(yè)人員和興趣相統(tǒng)一的老師。將具有相關知識,又有相應的社會實踐經驗,并且熱愛這一行業(yè)的教師來對學生進行分類性教育。建設具有方向性的專業(yè)化教師團隊,讓畢業(yè)生在課堂上通過相應的知識傳授獲得其真正想要學習到的東西,而不是僅僅照本宣科的填鴨式學習,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必要的了解和職業(yè)溝通。
3結語
學生勝任特征能力的研究概念的提出對于高校的就業(yè)指導教育課程體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的大學生就業(yè)勝任能力理論還沒有完善,但在高校的就業(yè)課堂體系研究上為教師如何依據學生自身的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加強課堂理論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高校的就業(yè)指導教育課程要充分了解了學生的自身勝任特征,并加以正確的引導,才能為學生的職業(yè)規(guī)劃提出真正的實踐方向。
參考文獻
[1] 孔夏萌.高校職業(yè)生涯教育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13.
[2] 盛玲麗.基于勝任特征的高校輔導員培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
關鍵詞:應用倫理學;基礎理論;問題;
作者簡介:王澤應(1956—),男,湖南祁東人,倫理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博士,從事倫理學基礎理論和應用倫理學研究。
應用倫理學是我們時代倫理學飛速發(fā)展并取得重大突破性成就的突出標志,是一門一開始就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參與度空前、至今仍熱度不減的倫理“顯學”。它因應現實生活中的大量實際道德問題而生,以解決當代道德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己任,具有面向道德生活實踐,應對道德生活挑戰(zhàn),化解道德生活風險,以具體而實際的研究成果豐富和深化理論倫理學和規(guī)范倫理學并促進其發(fā)展的獨特功能。作為與規(guī)范倫理學和理論倫理學相對而言的倫理學新興學科,應用倫理學既是倫理學的基本原理、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應用于現實道德問題并在實踐中驗證和發(fā)展規(guī)范倫理學的實踐倫理學學科,也是一門在理論準備不足時借用規(guī)范倫理學和理論倫理學理論,而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亦會形成自身基礎理論,從而從多方面活化、提升和促進倫理學發(fā)展的應用性倫理學學科。應用倫理學有自己的基礎理論問題,這些基礎理論問題隨著人們對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基本特征以及原則規(guī)范等的認識而不斷深化,隨著人們對應用倫理學功能、意義和社會作用的認識以及對具體應用倫理學分支學科研究的整合貫通而不斷拓展,當然也隨著人們對理論倫理學與應用倫理學、規(guī)范倫理學與應用倫理學等的關系的科學厘清和化分化合的關系論證而不斷清晰。
一、應用倫理學何以于當代出現
傳統(tǒng)的規(guī)范倫理學確實有置重道德實踐和“化理論為德性”的內容、特點和功能,但是這種置重道德實踐是包裹在道德形而上學的論證以及道德原則規(guī)范的建構之中的,是道德原則規(guī)范的社會化和個體化作用使然,因此,傳統(tǒng)規(guī)范倫理學的道德實踐大量地表現在社會道德教育和個體道德修養(yǎng)的實際進行,以及道德評價如何展開等方面,它沒有也很難有自己獨特的問題域和學科化研究任務,這就決定了應用倫理學不可能在傳統(tǒng)規(guī)范倫理學和理論倫理學內部產生。傳統(tǒng)規(guī)范倫理學內部所包含的道德實踐是傳統(tǒng)道德的現實化努力和生活化實踐,而不是也不可能是新的道德問題所引發(fā)的應對和解決之道。
應用倫理學的興起本質上是現代道德生活的挑戰(zhàn)特別是現代道德問題的井噴式爆發(fā)的需要使然,是倫理學自身發(fā)展特別是西方元倫理學或理論倫理學一味追求科學化、體系化發(fā)展而忽略道德實踐問題的內在必然。
應用倫理學之所以在現代特別是當代孕育與產生、發(fā)展,是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的,它是現代和當代道德生活之快速發(fā)展和深刻變革的產物,是現代經濟、政治、科技、文化之高速發(fā)展而問題不斷涌現要求人們不得不去認識和謀求解決之道的產物。經濟市場化、全球化以及經濟轉型升級導致的生產、交換、流通和消費問題特別是金融風險、經濟危機、誠信缺失像潮水般涌來,不僅影響或制約著人們的經濟生活,也逼迫人們去認識和應對??茖W技術的突飛猛進,產生了一系列全新的道德問題,如生命過程中的墮胎、器官移植與安樂死,基因克隆與人格尊嚴以及克隆人與自然人的關系對待,核技術開發(fā)及其對人類整體生命的威脅,星球探測、外層空間占領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太空廢棄物的處置,等等,在引發(fā)種種道德生活困惑、沖突的同時也急需人們想辦法去破譯其中的難題,尋找新的解決辦法。工業(yè)化、市場化特別是物質主義的泛濫,享樂主義的滋長,消費主義的盛行,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日趨惡化,人與自然的關系日趨緊張,也在驚醒人們的迷夢,使人們重新審度現代文明的發(fā)展弊端。文化的多元化引發(fā)價值沖突,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殖民主義甚囂塵上,使得文化建設的任務更加繁難曲折,充滿著諸多的挑戰(zhàn)。現代道德生活所出現的系列問題和提出的種種挑戰(zhàn),如同斯芬克斯之謎“要么回答我的問題,要么被我吃掉”一樣,人們實在談不上多大的選擇空間,確切地說是被強迫回答。這些全新的倫理道德挑戰(zhàn)和道德難題,催逼著人們去認識并去尋求解決的路徑和對策,而這在傳統(tǒng)倫理學已有知識譜系中是很難找到完整或直接的解決方案的,只能依據新的條件、形勢并從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路徑中去尋求新的解決,而且很難說是一勞永逸地解決,也許注定是邊認識邊解決,在認識中尋求解決,在尋求解決中提升和優(yōu)化認識。應用倫理學最初的理論準備明顯是不足的,如同一個即將做母親的孕婦總是在聽從醫(yī)生或其他已為人母的婦人的經驗中來獲得自己的認識,并且必須通過產后自己哺育才能深化怎樣做一個優(yōu)秀母親的個性體會,也才能談得上總結并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獨特經驗或理論。
應用倫理學之所以在現代特別是當代孕育與產生、發(fā)展,除了深刻的社會背景之外,也是與元倫理學的窮途末路和規(guī)范倫理學的現代復興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西方應用倫理學的產生與發(fā)展,體現了倫理學反思從單純的理論構造、規(guī)范論證過渡到關注實踐這樣一種歷史性的轉變,是英美哲學家不滿元倫理學研究路徑和研究范式,試圖另辟蹊徑求索倫理學發(fā)展新路的一個直接后果。元倫理學從狹義上講就是分析哲學在倫理學領域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不研究某一行為、某一規(guī)則及規(guī)則的標準在道德上的善惡內蘊,而僅僅關注道德陳述的語言形式及道德詞匯的意義,關注對道德概念與判斷的內涵與邏輯的分析,以為這樣就可以使倫理學成為一門嚴謹的科學。從摩爾等人開始的元倫理學,其主要特征就是強調對道德語言或語義邏輯的研究,旨在使倫理學科學化,忽視對現實道德問題的探討,結果使其研究領域越來越狹窄。意在使倫理學科學化的研究出發(fā)點經過倫理學概念、判斷和命題的分析導致了倫理學非科學的研究結論,直覺主義、情感主義和語言分析主義的相繼宣說不斷攻破科學主義的倫理學堡壘,不僅使倫理學陷入理論發(fā)展困境,更使得倫理學同社會生活的距離越來越遠,成為少數學人玩弄的學術游戲,受到許多關心現實道德問題人士的批評。最早意識到元倫理學弊端并對元倫理學發(fā)起猛烈批評的是英國哲學家威廉姆斯(BernardWilliams),他倡導了一種所謂“反理論”的運動,宗旨就是反對一切以建構抽象的普遍原則為目的的道德理論,將倫理學從邏輯分析的陷阱里解救出來。哈貝馬斯認為,西方元倫理學直覺主義混淆了“真實性”和“正當性”兩種不同的有效性要求,情感主義和規(guī)定主義從個體獨白的角度研究規(guī)范性陳述,它們都會導致道德上的懷疑主義。為了克服西方元倫理學這三個流派的缺陷,哈貝馬斯一方面提出規(guī)范性陳述具有“類似真理性”的主張,另一方面通過在商談中引入“普遍化原則”,說明規(guī)范陳述的非任意性和主體間性,并據此建構起一種“商談倫理學”。
羅爾斯于1971年出版的《正義論》,是應用倫理學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標志著英美哲學界開始把倫理視角轉向現實的道德生活,應對現實生活的道德挑戰(zhàn),解決現實的道德問題成為倫理學家的共識和自覺追求。其后,黑爾于1972年出版的《道德哲學的應用》以及彼得·辛格1979年出版的《實踐倫理學》推動了應用倫理學的形成。與此同時,各種由哲學家組成的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或研究機構也紛紛成立,逐漸成為英美大學哲學系從事倫理學研究的主要機構。在這樣的情況下,新一代倫理學家終于不再封閉于邏輯分析和語言分析的象牙塔中,他們開始以直面現實的態(tài)度去思考、關注現實的道德爭論,并在公共論壇中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于是,一種反叛分析倫理學和注重現實道德生活問題研究與實踐應對的倫理學出現了,此即是既不同于傳統(tǒng)規(guī)范倫理學,亦不同于一般理論倫理學的應用倫理學。
二、應用倫理學之應用涉及什么
應用倫理學之應用,可以在“應用的”和“被應用”亦即“倫理學的應用”和“應用的倫理學”等路徑中得到理解,有一個從借用、引用到創(chuàng)造性應用以及自主性應用的發(fā)展過程。依目前的認識而論,應用倫理學主要研究倫理道德在人類各個實踐領域中的具體應用,這是屬于應用倫理學理論自身還尚未建立起來的初級應用。當然,它不是一般的倫理學原理的簡單延伸和套用,而是倫理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相互交叉融合在應用中形成新的學科理論的過程。應用倫理學不同于理論倫理學的簡單應用或單純的理論倫理學原理的應用和推廣,而是對現實的道德沖突、道德悖論或道德難題的深度研究和尋求科學解決的過程,它致力于解答人類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如何指導實踐、解決實踐問題并在實踐中進一步發(fā)展、完善,研究如何使道德規(guī)范在現實的道德難題中發(fā)揮作用并得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
1.“應用”什么?
應用倫理學是在分析倫理學陷入末路和規(guī)范倫理學當代復興雙重作用下的產物,體現了試圖避免元倫理學困境和推進規(guī)范倫理學走向生活的雙重努力。應用倫理學“應用什么”?實際上涉及應用倫理學的理論原點、理論來源和可資利用的資源問題。在應用倫理學自身尚未鍛鑄出可以自行應用的理論武器之前,應用倫理學的應用明顯帶有“拿來主義”或“借雞生蛋”的性質,亦即對規(guī)范倫理學和理論倫理學理論的應用。其中,規(guī)范倫理學的目的論、義務論和德性論被人們認為是三種主要的應用理論。這種“拿來主義”或“借雞生蛋”式的應用大體有體系性的應用和部分性的應用兩種方式。以美國著名倫理學家蒂洛和羅爾斯等人的應用可謂體系性應用的代表。蒂洛的《倫理學與生活》開創(chuàng)了把人本主義倫理學理論體系應用于各個具體應用倫理領域的典范,系統(tǒng)論證了人本主義倫理學的生命價值、人道、公正諸原則在生命倫理學、企業(yè)倫理學、媒體倫理學、環(huán)境倫理學等領域中的應用。羅爾斯《正義論》一書把契約主義倫理學應用于社會的基本制度和人的目的—價值體系。部分的應用方式是一種就其具體情形而選擇不同理論的應用方式,亦即不是把一種理論應用于一切情境或問題,而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理論,如在企業(yè)倫理學問題上應用普遍功利主義理論,在關懷倫理學問題上應用德性主義理論,在生命倫理學問題上應用人本主義或宗教倫理學的生命價值理論,在不同人群的權利問題上應用羅爾斯的差別原則理論,等等。部分應用理論模式優(yōu)點在于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選擇性,缺點在于缺乏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也許在未來的應用中將有體系與部分的綜合創(chuàng)新論,亦即在堅持體系圓融性的同時凸顯具體的應對性,實現或如中國古代哲學所言的“經權合一”、“常變結合”。甘紹平研究員在《應用倫理學的論證方式》中介紹了功利主義、契約主義和德性論等應用理論的優(yōu)長偏弊,實質上主張一種綜合兼顧的應用理論。我們認為,應用倫理學應用什么可以采取這種綜合兼顧的理論,具體一點說需要在比較功利主義、義務論和德性論的適用對象和適用過程中作創(chuàng)造性的整合與轉化,亦即基礎層面的功利主義,核心層面的義務論以及提升層面的德性論,如同分配方式一樣,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注重德性特別是倫理關懷?;蛘哒f從功利主義出發(fā)引向義務論和德性論及關懷倫理,建構基于正義朝向仁義指向道義的價值系統(tǒng)。
這種“應用什么”的精神或理論武器在“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雙重檢測與反思中獲得不斷發(fā)展的生機,完全有可能成為應用倫理學理論創(chuàng)新的源頭活水,不僅提升應用倫理學的理論品質,還反過來為規(guī)范倫理學和理論倫理學提供理論營養(yǎng),促進和拉動規(guī)范倫理學和理論倫理學的革故鼎新。真正的應用倫理學決不能僅僅停留在簡單地應用傳統(tǒng)規(guī)范倫理學的理論和原則的基礎上,而應該積極尋求在應用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并形成應用倫理學自身的獨特理論或綜合性觀點。“雖然應用倫理學借鑒了道德價值論、道德義務論和元倫理學的洞見,但從事應用倫理學這一任務并不僅僅在于理解現存?zhèn)惱韺W理論的應用。毋寧說,它要試圖發(fā)現目前具有現實緊迫性的道德問題的可接受的解決辦法?!睉脗惱韺W在應用傳統(tǒng)規(guī)范倫理學理論和原則的同時也在修正、充實甚至創(chuàng)新著規(guī)范倫理學的理論和原則。它的形成和發(fā)展既源于傳統(tǒng)的規(guī)范倫理學,又有不同于傳統(tǒng)規(guī)范倫理學的一些特點,它大大拓展了倫理學的研究范圍與空間,并為規(guī)范倫理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和養(yǎng)料。
2.“應用”于什么?
應用倫理學“應用什么”本質上是在尋找和鍛造理論,應用倫理學“應用于什么”則是在為這種理論尋找應用范圍,確定應用對象,選定應用領域。涉及應用倫理學理論的適用性以及理論和領域的對接性等問題,亦如人們常說的“鞋子舒不舒服,只有穿鞋的人最有發(fā)言權”。一定的理論的生命力與價值只有同其適用的范圍相適應,同其應用的領域相契合才能顯現出來。應用倫理學的應用范圍、領域和情境具有檢測理論或原則的直接現實性,它也可以發(fā)現既有理論的不足或缺陷,也有可能修正、補充和完善理論,也有可能創(chuàng)新理論,這是一片待開墾的試驗田,是一片需要理論并且有可能創(chuàng)造新理論的場域或領地,它使理論和實踐處于互動的應用過程之中。研究對象則是各類具體而現實的道德問題,這些道德問題已經在人們的道德生活中產生了較大影響,要求理性的心靈去認識、揭示其中的奧秘(包括悖論與困惑,疑難與沖突)。研究范圍涉及具體的研究領域,這是隨著問題對人們道德生活的影響程度而不斷變化或拓展的,也是隨著理性的心靈之認識能力、認識水平而不斷變化或拓展的。
迄今為止的應用倫理學家們大多將應用倫理學的“應用于什么”歸結為三個方面:即同道德密切相關的行為實踐、可以作倫理評價和審視的各種社會制度以及在某一時間和地點發(fā)生的具有倫理意義的重特大事件。應用倫理學首先應用于同道德密切相關的行為實踐,即具有倫理意義和道德價值的那些行為,包含了個體與群體的道德行為,廣而言之,包含了那些具有善惡意義可以作善惡判斷與評價的行為。其次應用于可以作倫理評價和審視的各種社會制度,諸如市場準入與監(jiān)控制度、企業(yè)管理與決策制度、稅收或財產轉移制度、教育制度和醫(yī)療制度等。再次應用于某些具有倫理意義和道德價值的重特大事件。這些事件發(fā)生后每每產生一定的倫理學后果,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行為,并對人們的幸福生活或平靜生活產生影響。
就研究領域和研究范圍而論,應用倫理學應用于什么大體可以表現為四大關系領域,即人與自身關系領域,人與人關系領域,人與社會關系領域以及人與自然關系領域,涉及人如何處理同自身的關系問題,同他人的關系問題,同社會群體的關系問題,同自然萬物的關系問題,處理這些關系所形成的是自我道德、人際道德、社會道德和自然道德。也有在四大領域之上再加上人與神關系領域,進而將宗教道德或神學道德也視為應用倫理學研究領域的。將任何一種規(guī)范倫理學的理論應用于這幾大關系領域,肯定都會產生一些獨特而意想不到的問題,而“應用什么”和真的“應用于什么”也不可能是那么完全對接或恰到好處,除了二者有一個磨合或適應過程外,還涉及到“怎樣應用”的問題。
3.怎樣“應用”?
“怎樣應用”涉及應用倫理學的方法論和操作系統(tǒng)問題,實質是怎樣運用倫理學原理或原則去解決具體情景中的特殊道德問題。它涉及的實際上是應用倫理學的應用模式是什么。幾十年來應用倫理學在此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應用模式或方法:
工程模式。在西方應用倫理學中最流行的應用模式是所謂的“工程模式”,即直接應用倫理學原理、原則、觀點于現實的道德難題或道德悖論,或者說將理論倫理學的理論或規(guī)范倫理學的原則,按演繹法機械地應用到具體個別的道德生活事例,人們覺得工程師和應用科學家在按照這種模式應用知識,故“只要把自己表現成與其他科學、技術領域的專家差不多的哲學專家,就能夠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種既熟悉又受到尊重的形象”。這種模式對于一些相對比較簡單的事例或問題,有一定的效用或可行性。但是,它卻被認為是一種“懶漢哲學”,對于復雜而棘手的道德難題或道德悖論,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喪失了應用倫理學所應有的創(chuàng)造性,故受到麥金泰爾等倫理學家的批評。
判例模式。這是我國學者曹剛等人鑒于工程模式的缺陷所提出的一種新的應用倫理學模式,是一種與應用倫理學經驗主義學科特性相一致且能夠體現其創(chuàng)造性的應用模式。所謂“判例模式”是指通過一定的程序,在先前的與現實的道德事實的比較權衡中來解決道德困境,做出道德決策的過程。這種應用模式把原有的道德原則看作是從處理一個個具體的道德困境的規(guī)則中抽象出來的東西,把目前道德困境的事實與先前道德困境的事實相比較,并探尋以往判例中的規(guī)則是否可以用來解決目前的道德難題或悖論。這種模式不固守既定的道德原理或原則,而是依據經驗事實來檢測原理或原則,使其在應對目前道德難題中獲得新的發(fā)展。這種模式的依據是應用倫理學作為倫理學的當代形態(tài),不只是現有倫理學原理和道德原則的推演運用,它還試圖通過對道德難題的解決來實現對傳統(tǒng)倫理學理論和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突破和超越。
“反思平衡”方法。這是美國著名倫理學家羅爾斯為調和抽象倫理學理論與具體道德生活情景的沖突而提出的方法。所謂“反思的平衡”是一種確定道德觀念合理性的方法。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含義?!蔼M義的反思平衡”是一種通過反思實現道德原理與道德判斷的整合過程,亦即在把道德判斷與道德原理進行比較的同時,使二者趨于一致。“廣義的反思平衡”是原初狀態(tài)中公平的全體成員一致同意某些原則的過程。從總體上看,“廣義的反思平衡”促進了“生活、倫理、科學三者之間的聯合”,具有比“狹義的反思平衡”更大的現實合理性?!胺此计胶狻弊鳛閼脗惱韺W一種應用模式,類似于中國古代經權、常變之間的兼顧結合,它既反對過分強調倫理學原則的普遍性和絕對性,又反對過分強調道德生活情景的具體性和相對性,追求或向往的是一種倫理學理論原則和具體道德生活情景的平衡兼顧。
此外,價值評估的方法,調查研究的方法,以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也是應用倫理學“怎樣應用”所常用的方法。
由應用倫理學應用什么,應用于什么,怎樣應用三大板塊可以清晰地發(fā)現,應用倫理學如同傳統(tǒng)倫理學一樣也有自己的理論倫理學、規(guī)范倫理學和實踐倫理學,我們可以稱之為應用的理論倫理學,應用的規(guī)范倫理學和應用的實踐倫理學。目前,應用倫理學在經歷了早期的興奮和喜悅之后已進入到成長時的煩惱(或者可以稱之為青春的躁動),缺乏的是同實際結合的理性考慮,因此,應用的理論倫理學和應用的規(guī)范倫理學研究顯得尤其重要,這是應用倫理學走向成熟必須具有的一種精神稟賦和內在潛質。
三、應用倫理學是怎樣的一門倫理學科
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和基本特征也是應用倫理學的基礎理論問題。相當多的學者傾向于認為,應用倫理學既是一組學科群,又是倫理學學科體系中與元倫理學或理論倫理學、規(guī)范倫理學相提并論的一門新興學科。就前者而言,應用倫理學是在當代社會各種道德難題或道德悖論的促動下,由哲學、倫理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相互滲透、融合而形成的一組新興交叉、邊緣學科群,可區(qū)分為理論的應用倫理學、部門的應用倫理學或分支的應用倫理學、應用倫理學史學(含實踐史和思想史)以及作為方法技術的應用倫理學等。這一學科群目前不僅有五個學科交叉而成的學科如經濟倫理學、法律倫理學、教育倫理學、技術倫理學、生命倫理學等,而且已經有六個學科交叉融合而成的學科,如行政管理倫理學、教育經濟倫理學、網絡傳媒倫理學、生物醫(yī)學倫理學、生態(tài)經濟倫理學、教育技術倫理學等。當然,作為學科群意義上的應用倫理學并不是很多學科的簡單堆積和機械組合,它有自己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必然性和現實性,只有那種存在著大量道德難題或道德悖論的學科,又沒有辦法實現自身的突破迫切需要相關學科理論支撐,同時還能支撐相關學科的學科才有可能在相互需要的基礎上大體上很好地交叉融合并形成相對獨立的應用倫理學分支學科。就應用倫理學作為倫理學知識體系中與元倫理學或理論倫理學和規(guī)范倫理學相提并論的學科,它代表著倫理學理論向實際道德領域和問題的生活化和應用化,應用倫理學恢復了實踐的概念在倫理學討論中的應有地位,它使倫理學的討論從關注一般道德原則規(guī)范轉向實際的道德問題,從關注抽象理論的建構與追思轉向關注現實的道德價值之發(fā)揮和對人們道德生活的改造提升方面,它推動倫理學克服滿足于一般性的表達而不考慮是否可以應用的偏弊,凸顯了“實踐理性”和“化理論為德性”的功能。應用倫理學彰顯了倫理學學科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與活力,使其魅力四射,并成功地作用于現當代人們的道德生活和文明架構。應用倫理學不僅是溝通理論倫理學與人類現實道德生活的橋梁,而且是倫理學研究的必要而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推動理論倫理學和規(guī)范倫理學豐富、發(fā)展、更新的動力和源泉。
與理論倫理學注重理論論證和學理分析不同,應用倫理學注重理論和學理的實際應用。二者的研究對象、研究主旨和研究重點均有實質的不同。理論倫理學從總體上根本上研究道德一般或抽象道德,或者說道德形而上學原理,包含人類道德生活的本源、實質、功能、規(guī)律等,旨在回答“人為什么應當講道德”以及道德是如何起源的,又是如何發(fā)展的,道德的本質究竟是什么,人類的道德生活有沒有規(guī)律性,如果有,又是什么等問題,而很少關注道德如何發(fā)揮自身的作用,以及現實的道德建設等問題。應用倫理學則是理論倫理學的一種應用研究,研究的道德是一般道德的實際化、具體化、生活化,即如何讓抽象的道德走向實際的道德生活并在實際的道德生活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應用倫理學研究的道德是實際道德生活中的道德難題或道德悖論,是必須予以解決的道德問題。理論倫理學也要研究道德問題,但是這種道德問題也許是思維中或研究中存在的道德問題,而不常是實際道德生活中存在的道德難題或道德悖論。應用倫理學的問題一般來說并不是思維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而是實際存在的問題,是跟人們的生活與行為密切相關的不可回避、不能不解決的問題。如果說理論倫理學的問題具有抽象性、玄遠性和終極性,那么應用倫理學的問題則具有客觀性、現實性和具體性,是人類生活必須面對必須去實際應對的問題。
與規(guī)范倫理學注重原則制定、規(guī)范確證和道德秩序建構不同,應用倫理學更關注的是原則如何適應具體境況,如何實際發(fā)揮作用。如果說規(guī)范倫理學致力于確立人類生活的一般價值原則、基本行為準則,致力于構建人類價值體系的總體框架,而應用倫理學則基于這些原則和基本準則確立不同領域的具體價值原則和不同類型人群的具體行為準則,并將其同具體的道德行為實踐以及現代的道德生活難題聯系起來。與規(guī)范倫理學討論關注人們的道德生活方式及其道德態(tài)度、情感、愿望不同,應用倫理學更注意研究實際的道德生活境遇、道德需要和道德效益。應用倫理學看重一般道德原則和道德規(guī)則的實際應用,并在實際應用中發(fā)現既有道德原則規(guī)范的優(yōu)長缺失,作出實際的修正或補充,有的時候還是一種新的創(chuàng)造。
在關于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和本質特征這一問題上,我國倫理學界形成了“基本價值觀論”、“程序共識論”和“原則應用模式論”三種觀點。
在當代中國,各種倫理話語競相興起。在此背景下,考問儒家倫理話語能否有效地介入當代中國的倫理問題尤顯必要。本文將從思想內容、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三方面來考察儒家倫理話語的特征,并簡要說明其現實意義。
一
就思想內容看,儒家倫理話語主要圍繞倫理“體驗”而展開。“體”即身體力行,于“行中見知”,“驗”意味著對生活實踐的各種關系進行反思和評判?!墩撜Z》開篇說: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和“習”的對象主要指“禮”“禮”代表著社會共同體的價值,它以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形式,凝聚著先覺者的倫理體驗??梢哉f,第一個反問講的是自我的倫理體驗:“學”與“習”相長,可理解為自我與先覺者之間倫理體驗的交流,其目的在于實現價值自覺與共同體價值間的溝通。第二個反問講的是主體間倫理體驗的交流,它以面對面的方式進行,體驗活動的中心不再限于自我:“朋”即同類者,“有朋自遠方來”可以驗證“德不孤”,交流達“道”的方法以增進修養(yǎng)。故可“樂”?!皹贰迸c“悅”對舉?!皭偂笔恰皭傆诩骸保亲晕覀惱眢w驗產生的內心愉悅;“樂”則是“同樂”,隱含“人已和諧”的意思,其“樂”在于彼此心靈的相契、倫理體驗的分享。第三個反問則點出倫理體驗的根本目的在于尋求倫理之道,同時也說明自我體驗最終要落實為生命的境界:倫理無非“人倫之理”,求倫理之道就是要學做人。學做人是體驗切實之事,是“求于己”者,即,考慮如何將自我的善性展現出來、如何擔當對人事以至世界的責任,而不是基于自我對他人和世界的要求,故能“人不知而不慍”,由此展現自我的生命境界。
《論語》的通篇論說也都不離孔子及其弟子的倫理體驗。如《論語》中的“仁”、“義”、“禮”、“智”、“信”等倫理觀念,其意義大都緊扣具體的倫理體驗來講。后世儒家的論說亦如此。如王夫之在《思問錄》開篇即引《論語》首篇以為儒家宗旨,并評論說:“人性之善征矣。故以言征性善者,必及乎此而后得之”,而孟子所講的“四端”只是權宜之辭,“非所以征性善也”。當然這并非要否定孟子性善論的意義,而是說若真像孔子這樣體驗確實了,則無須僅用“四端”來規(guī)定“性善”,其一言一行無不透出“性善”。質而言之,王夫之強調的是“性善”要于倫理體驗中才能落實,儒家的學問是實踐之學、依切身體會而得。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也認為,“西洋哲學,文字雖精,仍是想象如此,未能證之于心,一無根據,還不能到宋學的地步,所以彼此立論,竟可各走極端的。這有理論無事實的學問,講習而外,一無可用了!”“那心像是在吾人的精神界,自己應該覺得的。所以,不能直觀自得,并非真正的哲理,治哲學不能直觀自得便不能進步”。他對西方哲學的看法雖不無偏激,但可反襯出儒家強調倫理體驗的立論宗旨,儒家學問的關切處也因此而見??傊?,倫理體驗是儒家倫理話語的中心內容,浸染其中的學者對此均有鮮明的自覺。
儒家將倫理體驗作為其話語所要表達的核心內容,實則強調了倫理學的實踐性質以及人的生命能力。當代倫理學在致思方向上多有分歧,但將道德理解為一種實踐理性則已成基本共識,這意味著倫理學的主要關注當在于考察人們的行為能力,特別是社會行為能力?;蛟S有人認為,當代西方的倫理學已相當哲學化,力求哲學反思介入的道德哲學似乎起著倫理學基礎理論的作用。然而,強調哲學反思與堅持以倫理體驗為基本內容并非兩種相背離的倫理學發(fā)展方向。如當代德國倫理學家施貝曼就認為,道德哲學應“以倫理體驗為前提”,進而才能在反思之時“將我們的體驗與知識融合起來”,“將作為它們的根基的更深刻的統(tǒng)一揭示出來”。可以說,儒家倫理話語的核心內容與當代對倫理學性質的理解是契合的。
二
儒家倫理話語主要有語錄、注經以及評述歷史和時事等表達方式,它們表現出某種“解釋學”的特征。這里所謂“解釋學”與現代西方的詮釋學有差異,可以通過簡要比較兩者以彰顯儒家倫理話語在表達方式上的特征。
第一,西方主流詮釋學認為,在一種有效的“問與答”中,對話者應持有平等的發(fā)言權。儒家語錄中的對話者之間則往往是一種等級關系,其表現是在“問與答”的形式中一般有一個主導方或者說思想權威,如《論語》中的孔子、《四書或問》中的朱子等。但深一層看,權威的合法性并不取決于社會地位或個人身份,而是取決于他的道德地位,即,是否在道德上為人們所認可,并被尊為道德“先覺”者。
在當代,“等級性”容易引想到依從權威、設立限制,似與“自由”、“平等”的理念相違。但應該看到,自由與平等并不意味著絕對排斥權威和限制。是否與“自由”、“平等”等價值相違,其關鍵在于限制是否必要、權威是否合理,從倫理學角度說也就是規(guī)范的合理性問題。由此來看儒家對話中的“等級關系”,它雖然突出了倫理權威和規(guī)范的作用,但同時也對限制是否必要以及權威的合理性問題保持著充分的敏感。因為如前所述,對話中權威的合法性是以道德合理性界定的,人們與其說是尊重權威本人,不如說是尊重社會共同體的價值,而后者正是社會倫理規(guī)范的一個主要來源??梢哉f,儒家對話的“等級性”強調的是倫理學的規(guī)范功能,不應理解為替?zhèn)鹘y(tǒng)的非理性權威做辯護。在此意義上,它與“自由”、“平等”可以相容。
另外,當代西方倫理學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是公共領域中倫理學的興起,如對話倫理學強調倫理對話各方的平等地位,羅爾斯在討論正義原則的形成時也做出參與制定原則的各方“道德上相互冷淡”的假設。它們體現了當代倫理學的一個趨向,即,從倫理學角度來討論“民主程序”的合理性。儒家倫理“等級性”的對話方式與這一趨向并不相悖:一方面,當代倫理學的這一趨向針對公共領域,著眼點是制度建構或文化對話方式的合理性等“宏觀”層面。相對于生活世界的實質性價值而言,倫理學的這一趨向具有形式化的特征。這些“形式化”的倫理學有一個共同的理論前提,即,基于合理多元主義的倫理學對話背景,這意味著承認各社會共同體持有雖不同卻各具合理性的價值。進一步說,其倫理蘊涵是,秩序建構必須建基于實質倫理學才有意義。另一方面,儒家倫理對話的“等級性”是一種實質性倫理學的表達方式。也就是說,儒家的基本關注面在于尊重社會共同體價值、重視對生活世界的價值體驗,而對話的“等級性”則與此相應。從當代倫理學的發(fā)展看。實質性倫理學與形式倫理學雖在方法上相異,就倫理學的整體而言兩者則互補。其中,無論是就社會共同體內部還是整個人類生活世界而言,確立實質性規(guī)范的指導地位都是基礎性的:在社會共同體內部,若僅專注于民主程序的倫理合理性而忽視實質性的倫理規(guī)范,則易陷入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由此來建構社會秩序只能愈益依賴理性的計算,公共生活的規(guī)范內容則將趨于“非倫理化”,而與倫理學的本義相背;從生活世界的角度說,‘倫理’展示的是生活世界的規(guī)范性”,僅停留于討論形式規(guī)則、概念的倫理學必將由于遠離生活世界而陷入空疏。綜合兩方面,可以說實質性倫理學與形式倫理學可以并行不悖,而儒家倫理的“等級性”對話仍然是一種適合當代形態(tài)的倫理學表達方式。
第二,儒家主要以“訓詁”方法“注經”,“訓詁”與西方的詮釋傳統(tǒng)有相當的差異。當代
致力于“中國詮釋學”研究的學者認為,西方的詮釋學具有明晰性、分析性和合邏輯性的特征。相比之下,“訓詁”所做的解釋具有直觀性和聯想性,另外還具有“忽略語法分析”、“解釋中常常只有結論而無分析過程”、“不解釋本義,只解釋引申義”、“注重解釋實踐而疏于理論體系的建構”等特征。
應該說,儒家“訓詁”與西方詮釋傳統(tǒng)間的差異,一方面與中西文字的性質不同相關:漢字以形聲結合為主,具有表意的特點;西文則是一種“代碼性”的語言,以表音為主。另一方面與思想傳統(tǒng)的差異相關,用牟宗三先生的話說就是在文化的開端表現其思想的“通孔”不同:中國文化由其通孔發(fā)展而來的主要課題是生命,中國人首重德性;西方文化在其通孔處的主要課題是自然界,首重知識。引申到本文論題來看,儒家“訓詁”注經的最終目的在于求“義理”,即闡發(fā)倫理思想;西方的詮釋傳統(tǒng)原屬于邏輯學的一部分,服務于求知。德性的問題操之在我,故講德性重簡易,意在引導,以生活化的語言為主;知識的問題重邏輯,長于分析。由此看,儒家“訓詁”的特征正說明儒家話語本質上是一種倫理語言。
第三,現代西方“詮釋哲學的形成與18世紀末產生的歷史意識密切相關”,且現代西方詮釋學一般認為,對文本的理解和解釋與處理歷史、現實和未來三者關系是分不開的。與之相比,儒家關注歷史的傳統(tǒng)更為深厚。歷史意識貫徹儒家學說從產生到發(fā)展的始終,以評述歷史和時事的方式來表達倫理思想集中體現了這一點。另一方面,評述歷史和時事的方式不僅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它與儒家倫理話語所表達的內容相一貫。在儒家看來,一種理想的倫理體驗在于對文化的歷史、現實和未來三者關系的切當把握,即,基于“過去不忘,未來必豫,當前無絲毫放過”(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卷一》)的自覺意識,通過文化的現實與歷史之間的協(xié)調,指向一種理想的倫理生活。
就當代倫理學所研究的問題看,一種缺乏歷史意識的倫理學不可能有效地發(fā)揮其功能。因為從根本上說倫理學關注的是與人類價值相關的問題,而人類價值的彰顯必須以歷史性為依托。換言之,倫理學的一個基本目的是提供價值解釋,而有效的價值解釋意味著要解釋歷史、立足現實而面向未來。
綜上所述,儒家倫理話語的表達方式在當代仍然具有生命力,這一結論總的說是依據它適合于發(fā)揮倫理學理論的基本功能而做出的。也就是說,倫理學理論的基本功能在于提供價值解釋和規(guī)范引導,儒家倫理話語的表達方式則能夠有效做到這一點。
三
儒家倫理話語蘊涵著有自身特質的思維方式,它根植于“意象”思維。儒家語境中的“意”與“象”本是兩個概念?!跋蟆庇小跋笳鳌绷x,表征具體的存在,可理解為儒家乃至中國文化中表意的符號;“意象”之“意”則指意義、價值,乃至有本體的意謂?!跋蟆钡墓δ茉谟诒M意,“意”與“象”之間有著“本體”與“方法”的關系。不同于西方傳統(tǒng)哲學中概念化、范疇化的本體,儒家的“本體”重在突出其“生命性”,本體的意義是在本體與方法一體化并且相互作用之中不斷生成的。因而合起來看,“意象”可以理解為將本體與方法視為一體為趣向來領悟價值的思維方式,可以從三方面來看“意象”思維在儒家倫理話語上的表現:
第一,“取象”,即“把最熟悉的事物典型化,使之具有普遍的意義”。從論述方法上說,“意象”往往以生活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它所追求的是“言近旨遠”、富有余味。如朱子講“致知格物”工夫:“物格知至后,雖有不善,亦是白地上黑點。物未格,知未至,縱有善,也只是黑地上白點”。白地、黑地、白點、黑點的隱喻親切自然,寥寥數語就將道德修養(yǎng)的“本末”、“終始”處講得清楚明白,且讓讀者依其理解之深淺、角度而做不同的發(fā)揮。
第二,就事論理。從本體角度看,“意象”意味著意義或價值總是以“境”(包括“心境”和“物境”)、“情”等為中介而展開。因此,儒家論述義理往往針對具體人事,具有“情境”性,而義理本身又是開放的,不拘于具體情境。可以說,儒家倫理話語的旨趣在于啟發(fā)和引導人們去思考和探索。如,對于某一觀念,孔子從不一勞永逸地下一個抽象的、規(guī)范的、形式化的、唯一的定義,而是隨機應答,即時、即地、即人地吐露心中的體悟或給予指點。
第三,畫龍點睛。儒家倫理注重思維的整體性。“象”本身只是具體而感性的事物,是個別、部分,如何從中引申出具有普遍意義(“義理”)的內容?可以借助現代哲學術語“在場”與“不在場”來解釋:“象”是“在場”的具體時空中的存在者,是可描述的,“義理”則是“不在場”的,不可“以言盡之”的。儒家將兩者聯結起來的方式是于“在場”(“象”)中尋找“不在場”(“義理”)的線索,點明這一線索即是指明通向意義領域的路徑??蓪ⅰ包c明線索”比作畫龍的點“睛”之筆。點了“睛”,龍的形象即鮮活起來;點明線索,就突出了“義理”,整個“意象”的意義就分明了。朱子在講到孔子論“仁”時說:“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說來說去,合來合去,合成一個大物事?!边@個“大物事”就是“仁”,它是“不在場”的,然而通過“在場”提供的“零零星星”的線索,“仁”的意義內容得以澄明,直至全體呈露。
以上三方面的特征可分別概括為三層意思:一是本體與方法之一體;二是現象即本體;三是突出“在場”與“不在場”的聯系以及由此而生成意義的方式。與此相應,儒家倫理話語所追求的境界是“通”和“貫”,而不在于邏輯的嚴密。用程頤評論《中庸》的話說,即是“放之則彌****,卷之則退藏于密”。也就是說,要做到收放自如,既明“大義”,又察“微言”;既能說明至高的“一以貫之”之理,又能以之應萬事而不謬。
“取象”、“就事論理”和“畫龍點睛”所表現的思維取向是注重直觀和綜合把握、力求引導和激發(fā)主體自身的體悟。這是一種典型的倫理思考方式??梢哉軐W為參照來說明。相較于哲學,倫理學追求的是意義的“真理”,意義的真理之生成離不開人們的道德直覺,因為道德真理總是要在一般意義上與人們的道德直覺相符,它來自生活,是以道德直覺為基礎的理論提煉,從道德直覺出發(fā)而進行理論抽象,由此倫理學應是貼近生活世界的學問,而不追求如哲學一般嚴密的邏輯。倫理命題主要使用非邏輯語言,且較多生活語言,由此來表達“真”。換言之,倫理命題包含了與人們道德直覺相符的考慮,含有主觀價值判斷的因素。由此可以說,儒家倫理話語所蘊涵的是一種典型的倫理學思維。
四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思想內容、表達方式還是思維方式上講,儒家倫理話語都適合于表達一般倫理學理論、思考生活世界的倫理問題。因而可以說,面對當代生活的倫理問題,儒家倫理的話語體系具有提供有效應答的潛力。以下簡要說明這一結論的意義。
首先,它說明儒家倫理的話語體系可以與現代倫理理論相容,而在近現代中國的反傳統(tǒng)主義者看來并非如此。在此意義上,前文的探討和結論回應了反傳統(tǒng)主義者對儒家倫理的批判,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對反傳統(tǒng)主義的批判方式做進弓步的檢討和反省。
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對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其影響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文化角度看,“反傳統(tǒng)”思潮的形成標志著對儒家文化發(fā)生了認同危機,它在20世紀初逐步占據了中國思想界的主導地位,至發(fā)展到。反傳統(tǒng)主義者對儒家倫理展開了激烈的批判,其特征可概括為三點:其一,它依照“現代”標準來質疑儒家傳統(tǒng)本身的合理性。反傳統(tǒng)主義者認為,
西方的自由、民主和科學代表著“現代”價值,雖然很難說他們明確地揭示了這些價值的具體內容,但他們確信,這些現代價值與儒家所代表的傳統(tǒng)價值相對立。因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意味著一種“非此即彼式”的抉擇:要進入現代社會,必先拋棄儒家傳統(tǒng)。其二,為實現中國的“現代化”,他們主張拋棄儒家的基本理念和構架而另辟新徑,即,將判定為“現代”的西方學說植入國內思想界,使之以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思想的面貌出現,并取代儒家思想的影響。其三,反傳統(tǒng)主義者的批判是顛覆性的,其效果是加速了儒家傳統(tǒng)在近現代衰弱的進程。反傳統(tǒng)主義者這種針對儒家的批判方式至少延續(xù)到上世紀70年代末,可以說這一方式本身也成為“傳統(tǒng)”,從而在許多中國人的心目中儒家倫理總是消極面居多:儒家往往與“落后”、“封建”和“保守”等詞聯系在一起,至多只是滿足“懷舊情緒”的古董。在當代中國,儒家的這一形象很難說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轉。這也是需要檢討反傳統(tǒng)主義者的批判方式的現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