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范文

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

第1篇: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范文

1 板書藝術的基本要求

1.1 緊扣教材,突出重點。板書是教材思路的反映,必須緊扣教材,教師只有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設計出科學實用的板書。同時,每節(jié)課必定有其重點、難點,反映在板書上應該詳細一些,突出重點。

1.2 言簡意賅,精練簡潔。所謂言簡意賅、精練簡潔就是指板書的文字表述一定要少而精,文字簡潔明了,但板書所表達的意思卻豐富而又突出。有些教師的板書有時一節(jié)課寫上滿滿的一黑板,這樣不僅擠占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同時不能夠突出重點,往往會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板書必須體現(xiàn)言簡意賅、精練簡潔的原則。

例如,在教學初二思想政治《法律規(guī)定經濟制度》一節(jié)中,為了幫助學生透徹理解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板書:

在此板書中,簡潔、直觀地突出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中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內在聯(lián)系,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并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得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結論。

1.3 科學合理,層次分明。科學的板書還應該體現(xiàn)課程內容間的內在聯(lián)系,體現(xiàn)它的結構層次關系。如包含與被包含關系、主要與次要的關系、主體與分支的關系,通過板書,應該能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層次關系,更加有助于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分析的透徹化。

1.4 板書還要具有概括性。教學要能抓住知識要點,能從紛繁的知識內容中理出關鍵性提綱。教師要具備掌握提綱挈領的能力,并將這種能力教給學生,讓學生也能在全面理解的基礎上,概括出主要的關鍵性的東西,引導學生在“學會”的基礎上向“會學”的方向發(fā)展。反映在板書中,即具有概括性。教師應該能讓學生從概括性的板書中直觀地體會如何概括。尤其對于系統(tǒng)性的知識,概括得好,往往通過板書就能直觀地把全部主要內容體現(xiàn)出來,幫助學生將平時所學的零碎知識聚合為整,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從而達到駕馭知識的目的。

通過以上板書,首先可以讓學生直觀地從整體上把握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和意義,其次,可以讓學生明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即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再次,通過板書,學生也能夠具體明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一一公有制的內容、地位、作用和國家政策等。另外,通過板書我們還可以看山的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之問的內存聯(lián)系。

總之,從上述板書中可直觀地體現(xiàn)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各種相互關系,系統(tǒng)地體現(xiàn)了板書內容的層次性。

2 常用的板書形式

有些教師習慣于某一種或兩種板書形式,就無論在講什么內容時,都套用老格式的板書形式;甚至有些教師干脆就從來不用板書而進行空洞乏味的說教。殊不知,這樣做的后果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為了體現(xiàn)板書的科學性、藝術性、實用性,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靈活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形式,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完成教學目標。大體說來常用板書形式主有以下幾種:

2.1 提綱式。這是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板書形式。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教學大綱和教材的一些主要綱目作為講授的觀點,依照它們之問的內在聯(lián)系,分層次簡明扼要地寫在黑板上。其優(yōu)點是條理清楚,能加深學生對所學觀點的理解和記憶。其缺點是,由于多數(shù)教師經常使用這種板書形式,會使學生感到思想政治課枯燥無味,從而厭倦政治課,并逐漸失去學習政治的興趣。由于這種形式最為常用,這里不再舉例。

2.2 提問式。這種板書是根據(jù)教材內容以提問的方式設計而成的一種板書形式。這種板書體現(xiàn)出了所講授內容的主要過程,點明了回答問題的步驟。這種板書形式實際上是一種提問式的提綱式板書。它適用于教材難度不大的教學。

2.3 線索式。這是按照探求理論問題的途徑或事物發(fā)展的脈絡來設計的一種板書形式。這種板書把教材的內容順序、事物的發(fā)展變化的趨勢等用明確的線索聯(lián)系起來,便于學生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體系和結構,便于學生把握事情發(fā)展運動的趨勢和過程。這種板書不但系統(tǒng)完整,而且脈絡分明。例如,我在《私有制的產生和原始社會的解體》一節(jié)教學中,即采用這種形式板書:

生產力發(fā)展(根本原因)——工具的出現(xiàn)——效率的提高——勞動代替共同勞動——私有制代替公有制。

2.4 結構式。這是利用思想政治課教材內容豐富、結構分明的特點來設計的一種板書形式,為廣大政治課教師所喜愛。這種板書適用于知識結構比較繁瑣龐大、學生對其脈絡不易分清的教材內容。它能夠較好地揭示教材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有助于學生對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如上例《法律規(guī)定經濟制度》的板書形式)

第2篇: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范文

對此,政治教師要順應現(xiàn)實的教學需要,變革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積極地發(fā)現(xiàn)和研究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尋找和挖掘問題的突破口,打造高效的政治課堂。根據(jù)政治課的內容實際和教學要求,筆者認為應該著力堅持“五項意識”。

一、舍得意識

有人說:“計較眼前的人,會失去未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求教師必須在掌控教材的基礎上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大膽的取舍,在教材內容的處理上要做到主次分明。對于重難點教學內容,要求教師能夠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突破;對于一般了解、知道和簡單識記性的基礎知識,應該大膽放手給學生自主完成,教師不需要面面俱到、事事躬親。

如筆者在教學“新時代的勞動者”這一知識點時,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勞動的含義、地位,就業(yè)的作用、意義,正確的就業(yè)觀,勞動者的基本權利,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基本途徑”等基本內容。對于如何解決就業(yè)問題則引導學生從自身、企業(yè)、國家三個角度去討論、歸納總結。從實際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均能通過自主學習很容易地掌握本課的基本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合作討論學習,學生對“如何解決就業(yè)”這一重點也能夠理解和應用。

二、糾錯意識

眾所周知,人類的認識史仿佛是糾錯的歷史,一代一代地糾正著前人的錯誤。課堂教學也是如此,只有堅持糾錯意識,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接近學生的認識現(xiàn)狀。比如,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的區(qū)別、匯率變化對幣值的影響、四種投資理財方式的異同等知識均是教學難點,學生對此易混易錯。具體教學時,筆者的思路如下: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學習―歸納總結―成果呈現(xiàn)(圖表)―質疑糾錯―達成共識。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把易混易錯的知識點變得簡明、直觀,便于學生掌握。

三、思辨意識

所謂思辨意識,就是指主動思考和深度辨析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學生思辨意識即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在處理教學重點時不僅要求學生領悟教學內容: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還要強調:有哪些?它們之間有什么內在關系?等等。切實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能力,樹立學生全面地看問題的意識。對此,在教學中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思考情境,調動學生參與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設想、大膽創(chuàng)新。我們的教學就是應該在學生的思維碰撞中尋找突破口,幫助學生培養(yǎng)思辨意識,最終形成全面的大家一致認可的結論。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將會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對師生的發(fā)展都大有裨益。

以“企業(yè)的經營”為例,筆者在處理“公司經營成功的因素”這一教學重點時設置了以下情境。甲乙兩公司生產相同商品,甲公司經過市場調查研究,面向市場組織生產,追求新工藝,注重產品的質量,提高服務水平,正在強力打造“以誠信為企業(yè)經營理念,以回饋社會為公司理想”的企業(yè)文化。結果甲企業(yè)不斷兼并弱勢企業(yè),不斷做大做強,已成為一家知名的上市公司。乙公司設備陳舊,產品更新較慢總不能符合市場需求,公司員工工作熱情、積極性不高。雖然乙公司也加大了廣告宣傳,企圖挽救公司的命運但收效甚微。最終,乙公司舉步維艱,而等待它的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接受甲公司的條件,被甲公司兼并;要么自己向法院申請破產。以上兩家公司相反的境況能夠給學生思考造成巨大的反差對比。學生都能各抒己見,通俗的道理、理論化的表達、專業(yè)的視角層出不窮??傊?,學生在情境中、討論中,甚至在爭論中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想象、不斷地質疑、不斷地創(chuàng)新,最后他們在歸納總結時超出了筆者的想象,原來決定公司經營成功的因素是如此的豐富多彩、如此的復雜多變。同時學生從中深刻地體會到了誠信的重要意義。

四、限時記憶意識

記憶能力的培養(yǎng)是我們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教材中的相關理論、專業(yè)術語是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而得出的“一般性、普遍性”科學理論。教學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加強對知識的記憶是很有必要的,具體可以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中“互查”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背誦任務并能夠熟練地默寫。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我們都知道“理解的東西可以增強記憶,記住的東西可以加深理解”。具體教學中要求教師能給學生在記憶的方法和技巧方面給予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

在學生記憶重點知識時提倡“精要化”。如記憶“決定企業(yè)成功的因素”,可以將知識點概括為:戰(zhàn)略、創(chuàng)新、科技、管理、誠信、形象。學生記住要點后就很容易由“點”連“線”進而成“面”。

在學生記憶易混知識時提倡“直觀化”。如對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商品的價值量之間關系的準確記憶就可以采用直觀的圖示。

從上圖可知:個別勞動時間和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價值量無關;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總量無關;個別勞動時間與商品的價值總量成反比;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成正比;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成正比;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成反比。為了便于記憶可以進一步總結為:交叉則無關;外側成反比;內側成正比。

在學生記憶一些必須全面理解的重要知識時提倡“邏輯化”,即引導學生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邏輯順序去理解知識。比如“如何全面理解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學生則可從“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什么”“我國為什么要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如何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三個方面加以理解。這種記憶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所學知識,而且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規(guī)律,所以效果明顯。

理解與記憶是相互促進的,為此要求學生在課堂中限時記憶、強化記憶,這對其今后熟練地運用專業(yè)術語和基本理論去解決實際問題都是必要的,對提高課堂效率更是不言而喻的。

五、落實意識

第3篇: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范文

一、引人入勝的導入美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課堂導入能激發(fā)學生興趣,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習新知識、新概念作鼓動、引導和鋪墊。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使得一堂課從一開始便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很快進入良好的狀態(tài),從而產生美的感覺。教師應該善于利用這一規(guī)律,根據(jù)教學任務、內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需求,恰當?shù)卦O計一節(jié)課的開頭?;蜷_門見山,單刀直入;或復習舊知,提問導入;或故事游戲,興趣先導……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時,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在上課之前,我開始播放歌曲《走進新時代》,并和學生一起跟著唱。在歌曲結束時,我作了這樣的點評:這是一首大家比較熟悉的歌曲,歌曲主要歌頌了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那么我國在改革開放后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呢?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堅持并不斷完善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今天,我們就共同探討有關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方面的內容。這樣的導入雖然并不十分完美,但它畢竟激活了思品課堂,使學生的熱血在高昂的歌聲中沸騰起來,創(chuàng)設了“我要盡快了解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情境,讓學生感到了學習是一種美的享受。這樣的導入,給沉悶的思品課堂帶來了活力和美感,課堂氣氛趣味盎然,讓學生進入了“領悟知識輕松愉快,探究原因心甘情愿”的情境。

二、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我深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語言的表達能力、思維的邏輯性、駕馭語言的技巧都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效果。

在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要力爭寓教于樂,引人入勝,使學生感到聽課是一種美的享受。所以,政治教師應該是運用語言的大師,尤其是運用幽默語言的大師。比如有次課堂上幾個同學在說話,眼神暗示不起作用,我靈機一動說:“今天給大家留的作業(yè)是:午飯時邊吃飯邊唱歌,午睡時邊睡覺邊跳舞?!睂W生哈哈大笑。我問:“笑什么?”有學生說:“老師這作業(yè)是完不成的,不能邊吃邊唱,邊睡邊跳啊。”我接著說:“上課時說話、打瞌睡、搞小動作與吃飯時唱歌,睡覺時手舞足蹈道理是一樣的,都是不正常的。這說明干什么都有時間場所的要求?!边@幾個學生立即注意到自己的錯誤并且能繼續(xù)愉快地上好課,我也就能輕松自如地講下去了。

三、張弛有度的節(jié)奏美

課堂講授的節(jié)奏要有一定的章法,它存在于每一課時自始至終的漸變之中,符合一種有生氣的變化規(guī)律。正是通過這種規(guī)律性變化,才能體現(xiàn)出一種流動和流暢的美,使整個課堂教學節(jié)奏分明、充滿活力。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使課堂氣氛動靜結合,既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踴躍發(fā)言和熱烈討論,又要讓學生靜心聽課、深入思考。如果一節(jié)課一直處于動態(tài),則學生興奮過度,以致課堂失控;或自始至終靜寂,氣氛十分沉悶,抑制學生的思維,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教師要很好地把握時間節(jié)奏,既不要出現(xiàn)虎頭蛇尾、草草收場的局面,又不要緊鑼密鼓,不容學生有消化知識的時間。在課堂上,如果教師在講述一段時間后,留給學生一段爭議的時間,也許就可以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效果。

四、畫龍點睛的結束形式美

“頭好起,尾難落”。有良好的開端,成功的過程,但如果結尾草草收場,就會功虧一簣。因為布局合理、結構完美的課堂教學,不僅要有扣人心弦的“起調”,引人入勝的“主旋律”,還要有意味無窮的“終曲”,達到畫龍點睛、善始善終、渾然一體的美妙境界。

第4篇: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范文

所謂物權法定原則,亦稱物權法定主義,是指物權的種類與內容只能由法律來規(guī)定,不允許當事人自由創(chuàng)設。物權法定主義最早起源于羅馬法。近代大陸法系各國繼受羅馬法,無不在民法中采用物權法定主義,如日本、奧地利、荷蘭、韓國及中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典都以立法形式予以明定。

二、物權法定原則的內容

1.物權的種類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創(chuàng)設,即“類型強制”。 根據(jù)物權法定主義,當事人設定的物權必須符合現(xiàn)行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即“只允許當事人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物權秩序確定他們之間的關系”。如果法律無明文規(guī)定物權種類時,則不能解釋為法律允許當事人自由設定,只可解釋為法律禁止當事人創(chuàng)設此種物權,例如,設定不移轉占有的動產質權;約定租賃權為用益性質的他物權等,都因缺乏法律依據(jù),違反了物權種類法定的強制性規(guī)定而無效。

2.物權的內容法定,禁止當事人創(chuàng)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悖的物權,即“類型固定”。當事人不得逾越法律規(guī)定的物權內容的界限,改變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物權內容,如約定永久性地限制所有人對其所有物的處分權,亦即取消所有權中的處分權能。由于所有權是所有人對其所有物于法令限制范圍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除法律規(guī)定的限制外,無論設定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都不能對物權人處分權設定永久的期限限制,否則將使所有權有名無實。

3.物權的效力法定,當事人不得協(xié)議變更。 物權的效力是指法律賦予物權的強制性作用力,是合法行為發(fā)生物權法上效果的保障力。物權為絕對權、對世權,具有對抗一般人的效力,關涉國家、社會和第三人的利益,影響物權的流轉和交易安全。因此物權具有的排他、優(yōu)先及追及效力,都應當由法律明確規(guī)定,不容當事人通過協(xié)議隨意改變。例如,根據(jù)中國《擔保法》的規(guī)定,抵押權人有權就抵押物優(yōu)先受償,如果當事人通過協(xié)議設定不具有優(yōu)先受償性的抵押權,這種約定應歸于無效。

4.物權的公示方式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確定。關于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世界各國的通例為:動產公示以交付(占有)為原則,以登記為例外;不動產均以登記為公示方法。法律對物權變動時的公示方式均有明確規(guī)定,非以法定方式予以公示,物權的變動或者無效,或者不得對抗第三人,當事人不得協(xié)商不經公示的所有權轉移。例如,當事人在房屋買賣合同中,約定房屋不通過登記而發(fā)生所有權的轉移,這一約定,因為違反了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要件而無效。如果該房屋在未交付前又出賣給第三人,并且第三人已經辦理產權登記手續(xù),則第三人取得房屋所有權。

三、物權法定原則的存在意義

近現(xiàn)代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在采用物權法定原則上,盡管各自依據(j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如“在立法理由采用上,法國傾向于不得違背公序,著重保護近代物權不受侵害;而德國則注重于保護交易安全”,但基本上都基于以下理由:

(一)整理舊物權,適應社會需要的歷史產物 。物權法定原則源于羅馬法,但正式確立于近代資本主義民法。近代資產階級政權是在封建專制王權的廢墟上締造的,資產階級在制定民法并建立物權制度時,面臨著如何清理封建時代的舊物權及防止封建制物權復活的問題。封建時代的物權尤其是其土地所有權具有強烈的人身依附屬性,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源,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如果不對其予以清除,物權不能作為真正的產權存在,資本主義市場所要求的自由的所有權制度就不能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從根本上難以存在和發(fā)展。如法國大革命的首要任務是使所有權財產化、私人化、神圣化,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作為革命成果之一,便是在法律上明確規(guī)定了私人所有權神圣原則,《法國民法典》第544條對所有權下了著名的定義:“所有權是對于物所享有的絕對物限制的用益、處分的權利?!边@一規(guī)定的政治目的便在于鞏固所沒收的外逃貴族和教會財產的獲得者通過大革命而已經取得的權利,為物權法定原則奠定了基礎。 較之法國民法,德、日等國民法更為鮮明地確定了物權法定原則。

(二)物權絕對性、直接支配性的邏輯必然。物權與債權,為近代民法兩項并駕齊驅的財產權,根據(jù)其內在性質不同,物權采法定主義,債權采契約自由原則。物權與債權的區(qū)別在于其具有直接支配性與保護的絕對性,物權因系權利人直接支配標的物的權利,具有不可侵性,可以排除其他任何人對其行使權利的干涉。任何人侵害物權時,物權人得行使物上請求權,以排除他人的侵害并恢復物權應有的圓滿支配狀態(tài),故物權的保護具有絕對性,乃對世權、絕對權,具有極強的效力,得對抗一般之人,如許其以契約或習慣創(chuàng)設,則有害于公益。例如,當事人隨意創(chuàng)設一種法律沒有規(guī)定的擔保物權,如果一方對提供擔保的財產直接行使優(yōu)先受償權,則會嚴重損害其他人的利益。債權則不同,債權屬于請求權,具有相對性,只在締約當事人之間具有約束力。根據(jù)契約自由原則,當事人簽定的合同只要其內容不違背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公共利益,法律就承認其有效。因此,對于合同當事人來說,法律沒有必要干涉其私事,從而債權無須實行法定主義,而任當事人自由創(chuàng)設。

(三)便于物權公示,降低交易成本,確保交易安全的客觀需要。物權的作用在于確定財產的歸屬、支配和利用,因物權的效力所使然,物權的存在及變動不應僅僅存在于當事人的觀念中,物權的歸屬及內容,即物權的現(xiàn)狀如何,應有能從外部加以認識的表征,使物權關系據(jù)此得以透明。特別是在交易繁盛、物權變動頻繁的現(xiàn)今社會,要使交易便捷,就必須使其種類和內容為一切人所知曉,因此物權具有公示的必要。從立法技術言,物權只有法定才便于公示,因此可以說物權法定主義的產生,為物權變動的公示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由于物權內容明確,就易于確定權利移轉中的風險值,降低交易的締約成本,從而最終確保交易便捷與安全。

第5篇: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范文

改革需要共識。對于混合所有制,企業(yè)界看法差異巨大、非常缺乏共識、一些企業(yè)家持懷疑態(tài)度,有礙改革的推行。當年宋志平的“積極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的提法曾一石激起千層浪,他對混合所有制的本質有著自己的理解,而這對于各界深度認識混合所有制、形成共識無疑頗具啟發(fā)意義。

革命性提法

眾所周知,混合所有制本身并非新概念。宋志平認為,相較以往,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混合所有制的一些論述是革命性的,這是他理解混合所有制本質的基礎。

十四屆三中全會闡述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以股份制為特征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指出隨著產權流動和重組,財產混合所有的經濟單位越來越多,將會形成新的財產所有結構。十五大第一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經濟概念,闡述了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的關系。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國有大中型企業(yè)尤其是優(yōu)勢企業(yè),宜于實行股份制的,要通過規(guī)范上市、中外合資和企業(yè)互相參股等形式,改為股份制企業(yè),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十六大提出,除極少數(shù)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yè)外,積極推行股份制,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大力發(fā)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xiàn)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xiàn)形式。十七大提出,以現(xiàn)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xiàn)形式”。宋志平表示,“這次把發(fā)展混合所有制上升到了基本經濟制度的高度,是革命性的,為下一步國企改革和民企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旌纤兄剖菄蟾母锏闹餍桑@是不容懷疑的。大規(guī)模推行混合所有制將是一場迄今為止最深刻的變革,是國企改革深水區(qū)的一場攻堅戰(zhàn)?!?/p>

宋志平強調,要從國有經濟的實現(xiàn)形式來理解混合所有制:計劃經濟年代,國有經濟的實現(xiàn)形式是國有企業(yè);其后,兼有國有企業(yè)、混合所有制;十八屆三中全會則把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上升到了基本經濟制度的高度。他認為,國有經濟可以通過國有企業(yè)和混合所有制企業(yè)來實現(xiàn),國有企業(yè)布局在公益保障類領域;而混合所有制企業(yè)是國有經濟在競爭性領域的實現(xiàn)形式,目的是在這些領域,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中為國家贏得收益,一如新加坡淡馬錫。

所有者到位

具有“革命性”,那么,混合所有制和以往股份制的根本區(qū)別在哪里,其核心是什么?

“混合所有制的核心是所有者到位,并真正實行市場化運作?!彼沃酒奖硎荆耙酝蠹页Uf國企所有者缺位,因為負責國企投資管理的是所有者的代表,但實際上難以做到真正的所有者到位。但民企有真正的所有者,成立混合所有制企業(yè),企業(yè)的所有者就到位了,這是混合所有制的真諦所在。如果企業(yè)的所有者不到位,企業(yè)是搞不好的。”

他強調要給混合所有制企業(yè)去掉“帽子”, “過去搞股份制的改革不太成功,是因為只解決了從市場募集資金的問題,并沒有把市場機制真正引入企業(yè),還給企業(yè)戴著‘國有控股’的帽子,按國有企業(yè)的管理的老辦法‘參照執(zhí)行’,企業(yè)沒有煥發(fā)出應有的市場活力?,F(xiàn)在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yè)里,無論國有股份比例占多少,只要引入社會資本就應完全按照市場化的要求和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去管理和運作,不應該再戴上‘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yè)’的帽子,應給予完全市場化的身份,三中全會的決議里面也沒有寫什么國有控股所有制。企業(yè)完全依照《公司法》進行市場化運作,在市場競爭中和民企、外企擁有同等的地位,堅持公平原則,同臺競技,既不享受特殊的優(yōu)惠,也不被設任何額外的限制。國有企業(yè)、民營企業(yè)、混合所有制企業(yè)三足鼎立,混合所有制企業(yè)是到市場里打仗,去打仗就要脫掉‘黃馬褂’,公平競爭。”毫無疑問,“國有控股”按老辦法參照執(zhí)行的現(xiàn)象普遍,一個例子是,中國建材集團持股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46%,后者持股中國玻纖(600176)32%,即中國建材集團實際僅持股中國玻纖15%,但是對于國企的規(guī)定,中國玻纖都要參照執(zhí)行。而意欲完全市場化運作,意味著國資監(jiān)管需做重大調整,這無疑是個很大的難題。長期以來,國資監(jiān)管對企業(yè)監(jiān)管不足、監(jiān)管過度現(xiàn)象并存,嚴重損害了企業(yè)發(fā)展。

宋志平認為,積極發(fā)展混合所有制,必須繼續(xù)完善職業(yè)經理人制度。他稱,“公司治理、人事制度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發(fā)展混合所有制企業(yè)過程中都非常關鍵。市場經濟建立在現(xiàn)代公司治理的基礎上,獨立公司制度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只有實行規(guī)范的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下的公司,董事會才能生根。國資委這些年搞董事會試點解決了決策人員來源和機制問題,逐步建立起規(guī)范高效有序的公司治理結構,但只解決了企業(yè)市場化的一半問題。另一半就是解決執(zhí)行層的職業(yè)經理人問題,有待在混合所有制試點工作中進一步去完善。只有職業(yè)經理人制度建立起來,才能和董事會一起構成企業(yè)委托的一個完整的閉環(huán)?!?/p>

國民共進共贏

長期以來,國資在中國處于相對優(yōu)越、強勢地位。積極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的提法,引發(fā)一些人士特別是民營企業(yè)家的擔心,認為這會進一步加劇國進民退;有人呼吁民資控股,認為民資不控股就是送錢給國企玩。在宋志平看來,這是不理解混合所有制的本質所致。

“混合所有制強調的是不同所有制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不管是國有資本還是民營資本,都以發(fā)揮最大效率為最終目的。國有、民營都作為股東而存在,都在公司法下規(guī)范運作,各自的合法利益都神圣不可侵犯。”宋志平提出了一個混合所有制企業(yè)的公式:國企的實力+民企的活力=企業(yè)的競爭力。經濟學家厲以寧很贊同這個公式。中國建材已用事實證明了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的競爭力,以及國資、民資能共贏。而關于各種資本的融合,宋志平的理解是,混合所有制企業(yè)好比一杯茶水,水可能是國企的,茶葉可能是民企的,但變成茶水之后就沒辦法分開了,也沒必要去分。這顯然是一種包容思想。在問答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關于混合所有制中文化融合問題時,宋志平稱,“我所聯(lián)合重組的企業(yè)能夠接受這種包容的文化,能和中國建材真真正正實現(xiàn)國民共進,大家雙贏,一起結合起來不分彼此?!?/p>

當然,民資的擔心并不多余,現(xiàn)實中不乏國資欺壓民資的案例。宋志平坦言,“在推行過程中還是存在這樣那樣的疑慮,比如說經營決策話語權的問題,現(xiàn)在民營企業(yè)提出了經營話語權的要求,其實這也是我們改革的應有之義。我們希望民營企業(yè)進來以后能參與決策、共同經營,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所有者到位。但現(xiàn)實的問題是國有資產很大,民營資本相對較小,可以探索通過優(yōu)先股等方式,起到回避國有資產流失、引入市場機制、調動民營企業(yè)積極性的作用,真正發(fā)揮混合所有制的市場功能?!甭?lián)合重組進入中國建材的張毓強(中國玻纖總經理,民企振石集團董事長)認為,誰混合誰、占比例多少不是混合所有制最重要的問題,法人治理結構才是核心問題,即股東大會和董事會能否按照市場規(guī)則來履職。

優(yōu)先股被宋志平寄予厚望?!皟?yōu)先股是我們進入混合所有制的捷徑,能化解國有資產混合過程中的流失風險,同時可以解決國有股優(yōu)先獲得股息和保證國有股優(yōu)先權的問題,又能提高民營企業(yè)參與投資的積極性。”他表示,“要積極探索在混合所有制過程中實施國有優(yōu)先股的方式方法。一是國有企業(yè)改為混合所有制企業(yè)時,可以先將部分國有資本量化成優(yōu)先股,留下一部分作為普通股引入非公資本,這樣可以降低混合難度。二是國有投資可以以優(yōu)先股形式進入民營企業(yè),優(yōu)先獲得股息,不參與經營管理。三是有條件的國有企業(yè)也可以探索把國有資產全部量化為優(yōu)先股,交由企業(yè)管理團隊組成的員工持股的管理公司經營。這樣既可以減少賤賣國有資產的風險,也解決了員工持股資金來源不足的困境?!?/p>

第6篇: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物權法;物權法定原則;客觀必然性;具體內容;精神實質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18X(2007)05-0151-05

宗志翔(1964—),男,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學。(江西南昌330022)

物權法定原則是物權法最具特色、最為重要的基本原則之一。其貫穿于整個物權法的制度和規(guī)范之中,是構建一定社會物權制度的基礎,體現(xiàn)了物權法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實質。《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已由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于2007年3月16日通過并公布,將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該法首次將物權法定作為我國物權法的基本原則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因此,為使我國物權法對社會物權關系的規(guī)制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發(fā)揮,有必要對我國物權法的物權法定原則進行相應的研究和探討。

一、物權法定原則的淵源和理由

物權法定原則又稱物權法定主義,即物權的類型,各類物權的內容及創(chuàng)設方式等均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禁止任何人創(chuàng)設法律沒有規(guī)定的物權和不按法律有關物權內容及創(chuàng)設方式的規(guī)定創(chuàng)設法律已作規(guī)定的物權。換言之,按物權法定原則的要求,人們只有遵循法律有關物權類型、內容及創(chuàng)設方式之規(guī)定而實施法律行為時,才能創(chuàng)設物權;否則,其法律行為便不能產生創(chuàng)設物權的法律效果。

歷史上,關于物權的創(chuàng)設,曾有放任主義和法定主義兩種主張。放任主義允許當事人依自己的意志自由創(chuàng)設物權。法定主義則由法律明定物權之種類及內容等,不許當事人自由創(chuàng)設。在物權法定原則的淵源問題上,通說認為,物權法定原則起源于羅馬法,后為法國、德國、日本、奧地利、荷蘭民法及我國臺灣民法加以繼受。物權法定原則被公認為近代大陸法系國家物權法通行的一項基本原則。如《日本民法典》第175條(其物權編的第1條)規(guī)定:“物權,除本法及其他法律所規(guī)定者外,不得創(chuàng)設”;我國臺灣民法第757條亦規(guī)定:“物權除本法或其他法律有規(guī)定者外,不得創(chuàng)設”;《奧地利民法典》第308條也作了類似的規(guī)定;《德國民法典》雖然未明文規(guī)定物權法定原則,但民事判例,理論學說均持肯定態(tài)度。

關于大陸法系國家物權法在立法上明文規(guī)定或者在判例、理論上推崇物權法定原則的理由,學者認識不一,但卻大同小異。其中具代表性的觀點當屬日本學者椿壽夫及我國臺灣學者王澤鑒先生。椿壽夫提出了四點理由:其一,歷史原因。近代各國民法采取物權法定原則是整理十分復雜的封建土地關系,破除等級制、人身依附關系等對土地的束縛,賦予所有權獨立和自由屬性的需要;其二,技術原因。物權作為一種直接、排他控制客體物的權利,不應允許當事人自己創(chuàng)設,否則就會給人帶來不安,阻礙商品交換的正常發(fā)展;其三,公示制度的要求。如果允許當事人自由設立,則必然會增加公示的困難;其四,國家管理的需要。王澤鑒先生也提出了四點理由:第一,物權具有絕對性。物權有極強之效力,得對抗一般之人,若許其以契約或習慣設立,有害公益實甚,故不許創(chuàng)設。第二,物盡其用之經濟效用。物權與社會經濟具有密切聯(lián)系,任意創(chuàng)設,對所有權設種種之限制及負擔,影響物之利用。以法律規(guī)定其種類及內容,建立物權類型體系,有助于發(fā)揮物盡其用之經濟效益。第三,交易安全與便捷。物權具有對世效力,物權得喪變更,應力求透明。物權種類及內容法定,便于公示,可確保交易安全與便捷。第四,整理舊物權,適應社會需要。

國內學者也大多從物盡其用、交易安全、便于公示以及整理舊物權的角度來認識物權法定原則的合理性。

二、物權法定原則是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如前所述,學者對物權法奉行物權法定原則理由的闡述可謂詳盡、細致、合乎事理。但是,就我國《物權法》確立物權法定原則的理由而言,筆者認為,物權法定除上述理由外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國目前社會發(fā)展經濟的必然要求。

(一)物權法定是整理我國經濟生活中現(xiàn)有物權類型,構建和諧物權關系的客觀需要

在《物權法》頒布之前,囿于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水平我國一直沒有制定物權法。我國《民法通則》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也未采用“物權”這一概念,而使用了“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的概念,該規(guī)定既不全面,也不科學。相應地,由于我國經濟生活中既有物權種類殘缺不全,物權內容含糊不定,從而造成物權關系的矛盾和不協(xié)調。為適應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客觀要求,《物權法》才應運而生。物權法定原則通過對我國現(xiàn)實經濟生活物權種類和內容進行明確的界定,加強了對物權的確認和保護,有利于明晰物權關系,起到定紛止爭的作用,從而協(xié)調物權關系的矛盾,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穩(wěn)定。

(二)物權法定是維護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鞏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客觀需要

就物權的本質屬性而言,物權法定就是基本經濟利益的法定,或者說是基本經濟制度的法定。正因為物權從根本上反映的是社會的所有制關系,如果允許人們自由創(chuàng)設物權,勢必導致人們在物權問題上的紛爭。而人們在生產資料權屬問題上的紛爭,必然會影響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危及社會的經濟基礎。因此,我國《物權法》第3條明確規(guī)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边@實質上是以物權法定的方式,對我國社會基本經濟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確定,這無疑對于進一步鞏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此外,在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實行物權法定原則還有其特殊原因和意義:在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實行物權法定原則,有利于使代表國家行使國有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代表農村集體組織行使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人員依法為個人或集體創(chuàng)設用益物權;同時,也有利于依法維護公有生產資料的使用者或經營者的利益,充分發(fā)揮公有生產資料的社會經濟效益。

三、我國物權法定原則的具體內容

《物權法》第5條規(guī)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guī)定”。關于物權法定原則的內容,民法理論上的理解不盡相同。大陸法學者大多認為,物權法定包括物權種類和物權內容法定兩個方面。我國學者對此也認識不一,但大多數(shù)認為,除物權種類法定、物權內容法定之外還應當包括物權效力法定、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法定等方面的內容。筆者認為,我國《物權法》第5條雖然僅從物權的種類和內容兩方面對物權法定原則的內容作了原則性規(guī)定,但是通觀《物權法》的相關規(guī)定,就物權法定原則的具體內容而言,應當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即物權種類法定、物權內容法定、物權效力法定和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法定。

物權種類法定是指物權類型除法律有明確規(guī)定的外,不得創(chuàng)設。物權種類法定是物權法定原則的核心內容,建立完善的物權法體系,尤以物權種類的選擇為重要。一般地,各國物權法把物權分為完全物權(即所有權)和定限物權(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并分別予以規(guī)定。但不管完全物權或者定限物權。各國民法均就其諸具體物權形態(tài),逐條加以規(guī)定。從我國以往的法律規(guī)定來看,物權的種類主要包括:所有權、承包經營權、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采礦權、自然資源使用權、國有企業(yè)經營權、典權、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等。這種物權結構體系十分混亂,不利于發(fā)揮物權法的功能。我國《物權法》第二編至第五編通過重新整理物權種類,規(guī)定了如下物權種類:所有權(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業(yè)主的建筑物區(qū)分所有權、相鄰關系、共有)、用益物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擔保物權(抵押權、質權、留置權)。我國物權法對物權種類的這種規(guī)定,較為全面地涵蓋了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現(xiàn)有的物權類型,反映了對改革成果的確認和保護。較之以前我國民事財產關系的立法,《物權法》有了嶄新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例如,《物權法》第十一章共用了11個條文的篇幅,規(guī)定了土地承包經營權這個獨具特色的用益物權種類,肯定了這個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物權,既不同于傳統(tǒng)民法中的永佃權,也不同于其他國家中的用益權,是中國物權法的一個最具特色的用益物權。

物權內容法定,即物權權能的法定,是指物權主體的權利義務的內容由法律明確規(guī)定,禁止任何法定物權權能以外的新創(chuàng)設。物權內容法定,要求物權人在行使其物權時,必須嚴格遵守法定的物權權利的范圍;超出或違反法律對物權權能的規(guī)定,為權利濫用,為法律所不許。物權內容法定。首先是所有權權能法定。大陸法系國家對所有權的內容規(guī)定有所不同,有的采概括方式界定,如德國。有的采列舉方式界定,如日本。相形之下以列舉方式界定所有權權能,利于人們把握和理解,故為我國現(xiàn)行法律所采用。但各國關于所有權權能的規(guī)定不盡相同,如《日本民法典》第206條規(guī)定:所有權具有使用、收益及處分三項權能,而我國《物權法》第39條沿襲了《民法通則》第71條的規(guī)定,其規(guī)定:“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即所有權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項權能。所有權為完全物權,其法定內容最為全面,而定限物權的內容則以所有權內容為限。關于定限物權內容法定,法律規(guī)定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我國《物權法》對于用益物權采用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諸項權能的方式;而對于擔保物權則采用由法律規(guī)定權利人權利和義務人義務的內容方式確定。我國《物權法》對物權內容的這種規(guī)定方式保持了與我國既有法律規(guī)范的有機銜接,十分有利于人們對物權內容的把握。

物權效力法定是指物權的法定效力由法律明確規(guī)定,不得由當事人創(chuàng)設。物權效力是指物權基于其對物的支配性和排他性而產生的特殊法律效力,是物權權能進一步發(fā)揮作用的結果。物權因法律賦予直接支配性和排他性會產生不同的效力。各物權既有共同的效力,也分別有其自身特有的效力,但均以法律規(guī)定為限。物權的共同效力是各物權依法共同具有的法律上的強力。關于物權的共同效力,學者一般認為包括:優(yōu)先效力、追及效力和物上請求權效力。物權的特殊效力,一般在諸種物權中單獨規(guī)定,如抵押權、質權的物上代位性等。物權的上述法定效力,在我國《物權法》的相應規(guī)范和條款中均作了相應的具體規(guī)定。

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法定,是指法律明確規(guī)定物權變動時應當采用的公示方法,非以法定方法公示,物權變動行為無效或不得對抗第三人。由于物權的絕對性、對世性,物權變動直接影響相對人及第三人利益,關涉到社會經濟秩序和交易安全,客觀上要求物權變動應當采取一定方式公之于眾,使外人能清楚地認識物權變動的內容。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各國法律大多明確規(guī)定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嚴格物權變動形式。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法定,是法律對公示方法的選擇。從各國物權立法來看,物權的公示方法基本相同,即動產的公示方法以交付(占有)為原則,以登記為例外;不動產的公示方法為登記。這是現(xiàn)代各國物權立法的通例。從我國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來看,物權的公示方法與各國物權的公示方法是相同的。我國《物權法》在第二章第一節(jié)不動產登記和第二節(jié)動產交付中堅持了這種做法。因為這種公示方法既考慮到了物本身的特性對交易的影響,又考慮到了國家對有關財產通過登記進行管理的必要性。值得一提的是,《物權法》在不動產登記問題上,較原有規(guī)定有了較大的完善。例如,在物權法中,第一次明確規(guī)定對不動產進行統(tǒng)一登記,明確了登記機關的職責,登記機關失誤給權利人造成的損失要承擔賠償責任,新建立的異議登記和預告登記制度將更好地保護權利人利益,可以有效地遏制商品房預售中“一房兩賣”現(xiàn)象。

四、物權法定原則與財產自由

從表面上看,物權法定原則對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的限制和固定似乎使物權法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靈活性,抵制了新類型物權的出現(xiàn),從而限制了人們的財產自由,壓抑了人們的創(chuàng)造積極性,使他們不敢也不愿去創(chuàng)造新的東西,使物權法體系陷于僵化和封閉。

物權法實行物權法定原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任意創(chuàng)設物權的自由,從而使物權法具有了一定的強行性,這一點與不采法定主義、不具有強行性的債權法顯然有所區(qū)別。但是,物權法的強行性也不等同于基于直接的行政權力而導致的行政法的強行性。物權法要求人們在以法律行為創(chuàng)設物權時必須遵守法律有關物權種類、內容及創(chuàng)設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但是物權法并不強制人們創(chuàng)設這種物權而不創(chuàng)設那種物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各種物權范圍內,人們仍然有根據(jù)自己生產、生活的需要任意選擇創(chuàng)設某種物權的自由。同時,實行物權法定原則也沒有使物權法成為封閉的法律。物權法與債權法一樣,仍然是開放的法律。一方面,禁止個人創(chuàng)設法律沒有規(guī)定的物權,并不意味著物權法不能規(guī)定新的物權。恰恰相反,物權法可以根據(jù)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規(guī)定新的物權種類,發(fā)展物權體系,以滿足人們在物權創(chuàng)設問題上對自由的需要;另一方面,物權法也不限制人們以債的形式來調整相互間的財產占有關系,當人們不滿意現(xiàn)行任何物權形式時,它完全可以選擇債權形式來調整相互間的財產占有關系,如傳統(tǒng)的租賃形式、借用形式及其它創(chuàng)新的債權形式。以債權形式調整相互間的財產占有關系和以物權形式調整相互間的財產占有關系,二者之間的區(qū)別僅僅在于:以債權形式調整相互間的財產占有關系,其效力僅限于當事人雙方,即只能約束雙方當事人,不能對抗第三人;以物權形式調整相互間財產占有關系,其效力則不限于雙方當事人,它既可以約束當事人雙方,又可以對抗第三人。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實行物權法定原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任意創(chuàng)設物權的自由,但是在物權法定原則之下人們仍然享有較為充分的財產自由,究其精神實質而言,物權法定原則并不妨礙民法意思自治原則在物權法領域的貫徹??梢灶A見,我國《物權法》確立物權法定原則,必然有利于加強對物權的確認和保護,這無疑為物權人充分利用財產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它必將有利于和諧的物權關系的建立,極大地激發(fā)物權人創(chuàng)造財富、積累財富的熱情,對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和諧發(fā)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宗志翔

   [參考文獻] 

[1]王澤鑒.民法物權(第一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史尚寬.物權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孫憲忠.德國當代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孫憲忠.中國物權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 

[5]彭萬林.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6]王利明.物權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第7篇: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范文

材料一 2007-2011年我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yè)利潤率及進口鐵礦石價格

注:①行業(yè)集中度以鋼鐵行業(yè)前十大企-業(yè)粗鋼產量占行業(yè)總產量的比率來衡量;

②《鋼鐵工業(yè)“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的行業(yè)集中度指導目標為60%。

材料二 面對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國際市場需求減弱,我國鋼鐵業(yè)產能嚴重過剩,2011年,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簡稱工信部)了《鋼鐵工業(yè)“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規(guī)劃提出,到“十二五”末,鋼鐵工業(yè)結構調整要取得明顯進展,基本形成比較合理的生產力布局。規(guī)劃要求,鋼鐵企業(yè)要將產品升級放在首位,推動產業(yè)轉型;鋼鐵行業(yè)要通過兼并重組產能,調整區(qū)域內產業(yè)布局。

材料三 在我國鋼鐵行業(yè)進入微利時代的背景下,某國有大型鋼鐵企業(yè)投資數(shù)百億發(fā)展“非鋼”產業(yè),包括養(yǎng)豬、種菜等。對此,小林同學認為,企業(yè)應以追求利潤為目的,只要合法經營、能掙錢、養(yǎng)豬、種菜完全可以,其他的都不重要。但是也有同學持不同觀點。

運用《思想政治》的有關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1)根據(jù)材料一中的表和圖指出鋼鐵行業(yè)的現(xiàn)狀。

(2)結合材料一、二,運用政府職能和科學發(fā)展觀的有關知識,闡述工信部出臺《鋼鐵工業(yè)“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的道理。

(3)結合上述材料,運用公司經營和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有關知識評析材料三中小林同學的觀點。

一、審設問

實踐證明,同學們做圖表題時先審設問能最大限度地節(jié)省時間,帶著設問讀材料更能提高解題的針對性和指向性,特別是在圖表和材料較為復雜的情況下。圖表試題的設問通常由1-3個小問組成。第1問往往是圖或表分別(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經濟現(xiàn)象?第2問往往是圖、表之間有何內在聯(lián)系?第3問則要求考生談談對圖表所反映現(xiàn)象的認識,或根據(jù)材料設定其他問題,內容可能涉及到經濟、政治、哲學的有關知識。例題中第1問要求考生從材料一中的表、圖中提煉出我國“鋼鐵行業(yè)的現(xiàn)狀”,這一“現(xiàn)狀”直接關聯(lián)到第2、3問的回答。 二、讀圖表

1.讀標題。標題即圖表的表頭,它包含的有效信息往往是圖表的中心所在,對考生答題起到了提示、指引作用。例題中表的標題是“2007~2011年我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yè)利潤率及進口鐵礦石價格”,圖的標題是“2007~2011年我國鋼鐵產業(yè)粗鋼產量及行業(yè)集中度”,抓住這些標題及標題中相應的關鍵詞,就抓住了圖表的主旨。

2.讀細目。所謂細目就是圖表材料中所列的具體內容,一般由時間、項目、表現(xiàn)各個項目狀況的數(shù)據(jù)、構成坐標名稱、圖例名稱等構成。讀細目就要逐一研讀圖表中的具體內容,這些內容往往是答案表述中所使用的基本術語。如例題中表的項目是“重點鋼企利潤率”和“進口鐵礦石價格”,而看“圖”時則要抓住“粗鋼產量”、“行業(yè)集中率”這兩個關鍵詞及對應的圖例,防止張冠李戴。圖表中有的年份具有特殊意義,如“1978年”代表著改革開放的開始,“1992年”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行,“2001年”代表中國加入WTO,“2008年”則常常意味著世界金融危機。

3.讀表注。圖表下方的注是圖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對圖表的補充,又能對考生回答問題起到提示作用。一般而言,如果考生組織答案時沒有用到表注中的信息,這樣的答案往往是不完整的。例題中如果表注被考生忽略,或者不能從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就很難得出“與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的指導目標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這一答案要點。

三、找聯(lián)系

首先,在上述看標題、看細目及看表注的基礎上,從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的統(tǒng)一中把握圖表。一般說來,在比較過程中,“縱看找變化(進步或倒退;上升或下降;提高或降低、增加或減少等等),橫看找差距”。按照這一原則,明顯可以發(fā)現(xiàn)例題中2007~2011年我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yè)利潤率呈下降趨勢,同一時間段內進口鐵礦石價格則上升趨勢明顯。而縱向比較則可以結合表注看出我國鋼鐵行業(yè)與《鋼鐵工業(yè)“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的行業(yè)集中度指導目標存在一定的差距。找聯(lián)系時要注意不能就事論事,要堅持從數(shù)據(jù)到術語、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理論到實踐、從成績到問題等原則,上升到本質、制度或理論的高度。其答題模式通常是:“表面現(xiàn)象(即將圖表語言轉換成文字語言)+反映了或說明了+現(xiàn)象所包含的本質問題”。在答現(xiàn)象時還應該答出關鍵時間點或曲線的轉折點,這對于圖表的中心觀點有著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其次,圖表之間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主要包括四種情況:原因和結果的關系;一分為二的關系;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前后相繼的關系,其中又以前面兩種較為常見。

最后,各個設問之間也是有機聯(lián)系的。例題中第2問要求闡述工信部出臺《鋼鐵工業(yè)“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的道理,第3問要求評析材料三中小林同學的觀點,這些都是建立在第1問得出的我國鋼鐵行業(yè)存在“產能過?!?、“利潤下降”、“行業(yè)集中度不高”等基礎上的。如果偏離了這一點,后面兩問就答非所問了。事實上,有的時候,審讀后面的材料、設問,可以有助于對前面問題的理解、解答。

四、細作答

同學們在具體組織答案時,要盡可能做到三“聯(lián)系”:第一,聯(lián)系教材。要注意遷移、整合教材相應知識。如例題第2問要運用政府職能、科學發(fā)展觀等知識,第3問要整合“公司經營和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有關知識”。第二,聯(lián)系時政。圖表題都反應一定的時代背景,因此要注意把有關時政觀點體現(xiàn)在答案中。例題中材料二就有不少具有鮮明時代氣息的時政語言,可以適當“拿來”運用到答案中。第三,聯(lián)系材料。高考題都注重考核學生獲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所以答案中應該有從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

一份完整的答案應該由三種語言構成,教材語言即課本的觀點原理;材料語言即題目提供的材料;時政語言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答案沒有教材語言就缺乏理論依據(jù),缺少材料語言就會脫離實際,缺少時政語言就不能體現(xiàn)出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精神。如例題第2問,從政府職能方面看,主要是經濟職能中的經濟調節(jié)、市場監(jiān)管以及社會管理職能;從科學發(fā)展觀角度看,要注意分析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同時要整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破解產能過?!钡葧r政術語。第3問涉及知識面廣,對考生能力要求高,有較大的難度。小林的觀點,既要從公司的經營目的等方面肯定其合理性,又要從公司經營成功的關鍵(科技、管理和創(chuàng)新)、國有經濟的地位和作用等角度,結合“產品升級和產業(yè)轉型”、“做大更要做強”等時政術語,形成對小林同學觀點的完整認識。

【創(chuàng)新訓練】

材料一 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十年增速圖(數(shù)據(jù)來源:國家統(tǒng)計局)

注:2010年我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9109元和5919元。

材料二 黨的十提出,到2020#-,實現(xiàn)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黨首次明確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標。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經濟學道理?

(2)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經濟生活》知識,分析如何實現(xiàn)材料二中的居民收入倍增目標。

2.讀表,回答問題。江蘇省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指標體系數(shù)據(jù)(部分)

注:2012年11月9日上午,同志在參加十江蘇代表團討論時指出:經過10年的努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出了堅實步伐、取得了重大成就,為到2020年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結合圖表,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談談江蘇省政府在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上的應有擔當。

【參考答案】

1.(1)材料一反映了2002年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幅度,2007年以前,其增速遠高于城鄉(xiāng)居民收入的增長幅度,近年來增速有所回落。材料還反映出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速度總體高于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速度,2010年以來增速有所回落,說明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速度較快,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有所縮小。

第8篇: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會計信息質量特征;FASBIASC;比較;構建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指的是會計信息應該達到的標準,反應了公司等信息用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會計信息的質量在經濟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而由于各國具體情況的差異,使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規(guī)定也不盡相同。

這些年來,我國的許多學者也對我國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與國外的做了很多比較與研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內在關聯(lián)有一定的研究。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系統(tǒng)由約束條件,基礎質量,總體質質量和關鍵質量構成?!吨型鈺嬓畔①|量特征的比較》中提出:建立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使之取代《企業(yè)會計準則》;同時建立一個有內在聯(lián)系的多層次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可見,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其內在邏輯性不強,層次不夠清晰。本文主要通過比較中外會計質量信息特征的差異,并就如何構建我國的會計質量信息特征體系提出幾點建議。

1.中外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比較

1.1主要內容的比較

《關于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中認為,會計信息應當滿足四個方面特征,提出兩項有關可靠和相關信息的約束條件:及時性和效益大于成本。

我國財政部公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第二章提出了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包括:可靠性原則(如實反映、真實可靠和內容完整)、相關性原則、可理解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重要性原則、謹慎性原則和及時性原則。

1.2主要特征含義的比較

從以上可以看出,F(xiàn)ASB和IASC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內容雖然眾多,但與中國一樣,都含有幾項基本的特征——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下面便對它們一一進行比較:

相關性:FASB、IASC表述為會計信息能幫助信息的使用者對過去和未來的事情形成一種判斷,從而對經濟決策產生一定的影響。中國對相關性的要求為:會計核算要考慮信息用戶對會計信息需求的不同特點,確保他們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得到滿足,其主觀性性較強。

可靠性:FASB與IASC對可靠性的表述基本一致,并且,F(xiàn)ASB的可靠性還包括可檢驗性、中立性、如實反映;同樣,IASC的可靠性也包含了如實表達、實質重于形式、中立性、謹慎性、完整性的內涵。中國的可靠性是指會計信息所確認的經濟活動應當是客觀的、真實的,顯得過于籠統(tǒng),操作性不是很強。

2.產生差異的原因

2.1經濟制度與經濟環(huán)境的差異

首先,這是由我國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制度決定的。我們搞社會主義性質的市場經濟,國有企業(yè)在經濟中占主體地位,政府對經濟有較強的干預力度,而在會計的管理體制上,業(yè)主要實行“統(tǒng)一領導,分級管理”財政部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其對會計信息及其質量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

相反,在美國等主要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較少,實行自由貿易,資本市場發(fā)達,市場中有眾多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由此,也就造就了美國眾多的民間會計組織。

2.2會計目標的定位

會計質量特征是對會計目標的反映,有什么樣的會計目標,就有什么樣的會計質量特征。會計目標的差異決定了會計質量特征的差異。美國財務會計委員會對會計目標的定位采用決策有用觀的觀點。

3.如何構建我國的會計信息質量體系

通過以上對我國和FASB與IASC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比較,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筆者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我國的會計信息質量體系:

完善和改進基本經濟制度,促進我國的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經濟制度的成熟是會計制度成熟的基礎。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不夠發(fā)達,使得一些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不符市場的要求,這從客觀上要求我們要大力推進經濟制度的改革,促進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為我國建立完善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奠定基礎。

4.結論

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系統(tǒng)與其他國家和國際標準有一定的差異,較發(fā)達的會計體系已經形成了一個邏輯清晰的系統(tǒng)。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構建和完善我國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第一,改革經濟制度,促進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第二,制定明確的會計目標;第三,建立健全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的層次與邏輯;第四,規(guī)定約束條件。(作者單位:1. 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2.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肖敏.《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研究與比較》.財會天地,2010,(9).

[2]劉晶,胡百東.《國內外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比較研究》.商業(yè)經濟,2009,(1).

[3]張國梅.《關于構建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的幾點設想》.消費導刊,2009,(2).

第9篇: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范文

第一,指導學生課前做好預習和閱讀工作。

課前預習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教師要教給學生基本的預習方法,可以根據(jù)本課內容事前要求學生搜集相關的資料,同時仔細閱讀教材內容。閱讀時要注意幾點:(1)通讀全文,根據(jù)框題和小標題來把握整體知識,明確本課主要知識點。(2) 思想政治教材中設有好多諸如“讀一讀”,“議一議”等眾多小欄目,要求學生在閱讀完教材的基礎上先試著寫一寫自己的觀點。⑶仔細閱讀宋體字正文部分,對概念、意義、措施之類的內容要做出相應記號,同時結合書本楷體字理解正文內容,對有所疑問的知識可在書中相應位置做出記錄。

第二、激發(fā)學生自主探討的興趣和學習動機

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催化劑,當學生在新課的學習中注入了興趣,那學習將很容易由被動轉向自主模式。作為教師首先要深知該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在課前可以準備一些學生較能接受的教學手段,諸如多媒體,實驗器具等,課上通過播放影像和音樂,器具演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進而提出相關問題來導入新課,這樣便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平淡無奇的過渡效果要好。如在講解九年級“中華民族文化”時可以播放中華武術和京劇的片段,然后引導學生回答這是哪個國家常見的文化形式,再從京劇和武術的歷史引出中華文化的特點。通過播放北京奧運的會徽提問學生其有哪些組成部分,從而得出中西方文化的結合成為當前世界文化的主流。

第三、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

質疑精神是自主學習的必備條件。當一個學生能對一個問題,特別是常見問題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說明這個學生已經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了。但是任何的質疑都必須有一定的觀察經驗和理論基礎,需要學會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比如在講九年級“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時,有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提出了質疑,他發(fā)現(xiàn)在他周圍有很多私營企業(yè),為什么在國民經濟中占主體的卻是公有制經濟呢?對于這樣的問題教師不能簡單的只以書本知識加以解釋,更不能輕易否定學生,這樣只能打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影響其自主學習,教師需要用探討的態(tài)度和學生一起進行對比研究,通過大量的材料和數(shù)據(jù)來得出正確結論,使學生得以信服。

第四、組織課堂討論。

討論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學習模式,通過討論可以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優(yōu)點,各抒己見,進行觀點的交流和碰撞,產生不同的火花,讓每個參與討論的學生都能借此了解其他同學的想法,在觀點上得以完善的同時還提高了自己的表達能力??梢宰屆總€學生覺得課堂是屬于他們自己的課堂,學習是真正屬于自己的事。在討論的時候要做到以下幾點:

㈠討論前準備。討論的方式可靈活多樣,同桌、前后桌,或以小組、全班為單位均可。每組可以安排一位善于表達的學生以此帶動其他學生,不至于本組出現(xiàn)冷場的尷尬。㈡選擇議題。議題的選擇應符合課題的需要,學生的實際。如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考慮:1、在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出現(xiàn)分歧問題時;2、學生不易理解時;3、課題與現(xiàn)實生產,生活相互聯(lián)系時;4、知識點之間相近,容易混淆時;5、課題中的觀點與現(xiàn)實社會現(xiàn)象相互矛盾時。例如在講解“為什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時學生的理解上就有困難,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討論。通過列舉身邊的親身感受的事例來得出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才能實現(xiàn)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才能實現(xiàn)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㈢進行討論。討論中教師可以完全放開讓學生自由地表達觀點,讓不同觀點的學生展開爭論,拓寬思路,相互啟發(fā),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需注意的是在討論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踴躍發(fā)言,敢于說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對有獨特見解的同學,教師要給以肯定,表揚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觀察每組的討論情況,有目的的進行引導,激起學生的討論興趣,最后可以請每組派一名代表陳述本組的最終討論結果。㈣歸納總結。通過討論,學生對多數(shù)知識點已有初步明確的認識,但仍有一些內容還是比較模糊,成為繼續(xù)學習的障礙,如果這些地方學生通過爭論、思考,仍百思不得其解,此時就需要教師進行精講點撥,歸納總結。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結論選擇正反兩種觀點進行對比評價從而得出最終的結論。所以“組織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激烈爭論的同時會使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認識得到深化、鞏固、更正,進一步探求新知的過程。它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

第五,通過練習強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