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我國最早的詩歌范文

我國最早的詩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我國最早的詩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國最早的詩歌

第1篇:我國最早的詩歌范文

知我者下一句接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意思是了解我的人,不用多做解釋,不了解我的人,解釋了也沒用。這句詩出自我國最早詩歌總集《詩經(jīng)》,在《王風》集中,題為《黍離》。

《王風·黍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一首詩。這是東周都城洛邑周邊地區(qū)的民歌,是一首有感于家國興亡的詩歌。此詩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諧,在空靈抽象的情境中傳遞出憫意情懷,蘊含著主人公綿綿不盡的故國之思和凄愴無已之情。全詩三章,每章十句,其主要特點是用重疊的字句,回還反復地吟唱,表現(xiàn)出主人公不勝憂郁之狀。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2篇:我國最早的詩歌范文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趙州橋、雕板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唐詩和杰出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書法和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quán)、著名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藝術(shù)寶庫莫高窟、唐朝樂舞。

通過與其他其他類型橋梁進行對比,分析趙州橋在設計上的巧妙之處,培養(yǎng)學生對比分析的能力。

隋唐時期,文學藝術(shù)獲得高度發(fā)展,尤其是詩歌、書法以及石窟藝術(shù)進入了我國的黃金時代,在我國及世界文學藝術(shù)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在文學藝術(shù)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感知,使學生體會到,他們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一是來自于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民間疾苦的關(guān)心。

教材分析

唐詩和杰出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詩歌的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中國有輝煌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望。隋唐時期,是古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黃金時代,不僅政治、經(jīng)濟上達到鼎盛時期,文化上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隋唐在建筑業(yè)取得的成就。

一、興盛的建筑業(yè)

出示《趙州橋圖》,學生回答橋的名稱、設計者、修建的時間。

1、隋朝李春設計建造趙州橋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位于今天河北趙縣的洨(xiao)河上,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的。

(出示圓拱橋和多孔橋圖)

學生對比三幅圖,講講趙州橋在設計上有什么巧妙之處?

①修橋的目的是為了方便交通,多孔橋不利于船只通行。趙州橋采用平拱橋的形式,既方便船只通行,又方便車馬、行人在橋上行走。

②趙州橋大拱兩端各有兩個小拱,既節(jié)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自身重量對橋基的壓力,遇到洪水,小拱還可起泄洪的作用,這樣就減弱激流對橋身的沖擊。

二、雕版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

我們的祖先從蓋章中得到啟示,發(fā)明了雕版印刷術(shù)。

由學生來描述雕版印刷術(shù)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塊木板上,讓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紙,輕輕一刷,字跡就印在紙上成了正字了。(通過圖片說明)

在隋唐時期,一些流通較大的書籍,如佛經(jīng)、日歷、詩集,已經(jīng)雕刻出版。

(出示《金剛經(jīng)》圖片)

這本在敦煌莫高窟發(fā)現(xiàn)的《金剛經(jīng)》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金剛經(jīng)》的卷首是一幅如來向他的弟子傳教的圖畫,畫面精美、清晰。從這幅圖可以說明當時雕版印刷術(shù)已經(jīng)很成熟了。在《金剛經(jīng)》末頁,標有確切的日期“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也就是公元868年5月11日?!督饎偨?jīng)》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并且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雕版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當時熟練的工匠,一天可印兩千張。這對我國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光耀千古的詩壇

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有兩千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詩人?

介紹唐詩的三個代表性人物。

1、李白

簡介李白并概括詩歌的特點:(可由學生介紹)李白,字太白。少年時喜好文學,熟讀百家書籍。青年時代游歷祖國名山大川,寫下許多優(yōu)秀的詩篇。四十歲時,經(jīng)推薦,被唐玄宗召到長安,作為文學侍從,參加政府文件的起草工作。后因政治黑暗,李白憤而離開朝廷,繼續(xù)游歷各地,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李白一生愛酒,許多優(yōu)秀的詩篇都是李白在酒席上寫成的,所以有李白“斗酒詩百篇”。李白存詩九百多首,他的詩有的歌唱祖國山川的壯麗,有的抒寫目睹國家浩劫的痛苦和恢復河山的壯志,有的表達他對人民命運的關(guān)心和同情。

從學生列舉的李白的詩歌中,總結(jié)李白詩歌的特點:豪邁奔放,想象豐富。

2、杜甫

簡介杜甫并概括詩歌的特點:杜甫,字子美。7歲開始寫詩,15歲時他的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的重視。20歲時,杜甫進行了10年的游歷生活,擴展了視野,豐富了見識。公元736年,杜甫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當時李林甫當權(quán),政治腐敗,杜甫不幸落榜。安史之亂時,杜甫全家走在難民的行列里,飽嘗戰(zhàn)亂之苦。杜甫存詩1400多首,他的詩記載了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反映了唐朝由強盛走向衰落的歷史時代,被人們稱為“詩史”。

從學生列舉的杜甫的詩歌中,總結(jié)杜甫詩歌的特點:反映社會現(xiàn)實。

3、白居易

簡介白居易并概括詩歌的特點:字樂天,五六開始作詩,他刻苦讀書,以致口舌生瘡。白居易年輕時,家里貧困,又逢戰(zhàn)亂,他長期流浪,對人民的疾苦有較深的了解,他的詩,通俗易懂。據(jù)說他寫詩,常常先念給老婆婆聽,修改到老婆婆聽懂為止。

從學生列舉的白居易的詩歌中,總結(jié)白居易詩歌的特點:通俗時易懂,反映社會現(xiàn)實。

四、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略講)

1、書法

隋唐時期,我國書法藝術(shù)達到了高峰。

回憶“書圣”——王羲之。

列舉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哪些大書法家及其代表作。

顔體顔真卿《多寶塔碑》

柳體柳宗元《玄秘塔碑》

通過《唐代書法》的錄像讓學生了解唐代書法取得的成就。

四、繪畫(略講)

隋唐時期,繪畫大放光彩。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畫家有哪兩位,他們的代表作是什么?

閻立本《步輦圖》

畫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吳道子的畫,神情生動,衣帶飄飄若飛,人稱“吳帶當風”,由于吳道子在繪畫上成就,被譽為“畫圣”。

通過《唐代繪畫》的錄像讓學生了解唐代繪畫取得的成就。

五、世界藝術(shù)寶庫莫高窟

石窟藝術(shù)在隋唐時期有了很大發(fā)展。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shù)寶庫之一。

通過觀看《莫高窟》的錄像和相關(guān)的圖片了解莫高窟在藝術(shù)上取得的成就。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

介紹《霓裳羽衣曲》

總結(jié):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

第3篇:我國最早的詩歌范文

關(guān)鍵詞:詩歌;審美;詩學;韻味;鑒賞

1引言

自古以來,中國古典詩歌以其深厚雋永的韻味、博大精深的思想內(nèi)涵、格調(diào)有致的詩歌形式而聞名世界。我國傳統(tǒng)的古典詩歌是一門語言凝練、內(nèi)涵深刻、韻味雋永的藝術(shù),而詩歌鑒賞則是詩歌的讀者或研究者真正地了解和把握詩歌的語言、內(nèi)涵、韻味的重要方式。自詩歌創(chuàng)作誕生之日起,就有了所謂的詩歌作品的鑒賞,詩歌鑒賞為讀者進一步領會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與審美特征提供了很好的機會。由此可見,分析和探討如何在詩歌鑒賞中把握和品味作品的獨特韻味,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具體的詩歌作品,進一步掌握恰當?shù)脑姼梃b賞的方法,從而真正體味到詩歌藝術(shù)的美。

2 詩歌鑒賞與詩歌韻味

2.1 詩歌鑒賞與詩歌韻味的基本內(nèi)涵

所謂的詩歌鑒賞指的是,詩歌的接受者或研究者采用一定的方法對詩歌作品的語言、形象、意境、藝術(shù)手法以及思想觀點等進行欣賞和剖析。而所謂的詩歌韻味則是指,詩歌作品里所蘊含的那種意境深邃、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shù)韻味,傳達的是詩歌作品獨特的審美特征。在我國傳統(tǒng)的詩歌藝術(shù)寶庫里,無論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氣勢磅礴,還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哀婉傷感,抑或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放蕩不羈,都蘊含了無窮無盡、悠遠雋永的濃厚韻味。

2.2 詩歌鑒賞與詩歌韻味的相互關(guān)系

在詩歌藝術(shù)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詩歌鑒賞和詩歌韻味兩者之間有著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這是因為,理解和把握詩歌韻味是詩歌鑒賞的重要目的之一,而讀者要想真正感悟詩歌的美,除了細細品讀之外,還需要掌握一定的鑒賞方法。我們通常所用到的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包括閱讀文本、聯(lián)想畫面以及體會情感,等等??偠灾阼b賞詩歌中深刻品味詩歌的濃厚韻味,就要展開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真正沉浸在詩歌的意境當中,在鑒賞中領悟詩歌的意蘊,感受詩歌作品的獨特韻味。

3 從具體作品的鑒賞看影響詩歌“韻味”的基本要素

3.1 詩歌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我們都知道,具體的詩歌作品往往都是某一詩人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現(xiàn)和傳達的是詩人思想情感。由此可見,豐富和真實的思想情感是詩歌作品的生命,同時也是詩歌作品韻味的源泉。由此可見,一部經(jīng)典的富含韻味的詩歌作品往往蘊含著詩人本人的理想信念、人生經(jīng)歷以及真情實感。而這這一切共同構(gòu)成了詩歌韻味的基本內(nèi)涵。由此可見,詩歌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是影響詩歌作品的韻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鑒賞詩歌作品,就要從體會詩人在作品中傳達的思想情感入手,體會蘊藏于詩歌深處的獨特韻味。例如,在杜甫《月夜》一詩:“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在這首詩里,詩人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構(gòu)思出妻兒想念自己的情景,巧妙地表達了自己對妻兒的思念之情,傳達出了詩人思念故土、思念親人的真情實感,讓讀者在品讀過程中禁不住為其中所蘊含的深厚的韻味而深深感染。

3.2 詩歌塑造的意象

一部獨具韻味的詩歌作品往往離不開富含韻味的詩歌意象。詩歌意象指的是融合了詩人的主觀情感和外在的客觀物象相的心中之象。在一部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中,意象有著烘托氛圍、制造意境、寄托感情的重要作用。因此,詩歌韻味的產(chǎn)生離不開集客觀場景和主觀感情于一體的詩歌意象。詩歌韻味依賴于具體意象而產(chǎn)生,是超越于具體意象之外,需要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才能感知的獨特的“詩味”。例如,李商隱的《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痹谶@首詩里,詩人描繪夕陽西下、風光無限的美好畫面。全詩緊緊圍繞“夕陽”這一意象,描寫了風光這般美好,無奈的是已經(jīng)接近黃昏,表達了人生無奈的主旨。細細吟誦全詩,可以品讀出詩歌所蘊含著淡淡的惆悵、哀婉的韻味,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3.3 詩歌創(chuàng)作所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

在我國詩歌發(fā)展史上,最早的詩歌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手法就是賦、比、興。一直以來,伴隨著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的不斷發(fā)展成熟,詩歌的表現(xiàn)方法越來越多元化,象征、擬人、夸張、復沓等多種手法不僅豐富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方式,同時這些表現(xiàn)手法使得詩歌作品所蘊含的韻味更加深刻、雋永、悠長,使讀者從中真正體會到詩歌藝術(shù)的無窮魅力。例如,王維的《終南山》一詩:“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奔氉x全詩不難發(fā)現(xiàn),無處不表現(xiàn)出詩人王維高超的詩歌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技巧。全詩構(gòu)思精巧,表現(xiàn)景物細膩、直觀,使得全詩產(chǎn)生了較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3.4 詩歌富含的音樂美

對于一部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而言,節(jié)拍和韻律是創(chuàng)作作品韻味的主要手法。節(jié)奏的長短起伏以及節(jié)拍的強弱大小,就是所謂的詩歌作品的音樂美。在一定意義上說,一部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必定是情、景、音的完美結(jié)合體。詩歌所蘊含的意境和韻味,只有通過用心反復的吟唱才能體會得到。無論是上下句平仄的協(xié)調(diào),還是抑揚頓挫的音調(diào),抑或是偶句的押韻,都是節(jié)奏和韻律,都是是詩歌音樂美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這種節(jié)奏和韻律經(jīng)過讀者的反復感知就構(gòu)成了詩歌的韻味。例如,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從節(jié)奏和韻律來分析這首詩歌可以發(fā)現(xiàn),這是首富含著詩歌獨特的音樂美的經(jīng)典作品。從“樓、悠、洲、愁”這幾字看出,這首詩押的是“ao”的韻。這一韻律讓讀者讀起來真正感受到音韻舒緩、意境悠、。與此同時,在這首詩里,“黃鶴”一次先后出現(xiàn)了三次,如“昔人已乘黃鶴立,此地空徐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包S鶴”這一個雙聲問的重復出現(xiàn),形成一種鮮明而強烈的節(jié)奏感,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在登上黃鶴樓之后而產(chǎn)生的思古之幽情,使得全詩滲透出一種令人回味的獨特韻味。

4結(jié)語

自古以來,中國古典詩歌以其深厚雋永的韻味、博大精深的思想內(nèi)涵、格調(diào)有致的詩歌形式而聞名世界。伴隨著詩歌的誕生而產(chǎn)生的詩歌鑒賞,為詩歌韻味的深刻領悟、詩歌思想內(nèi)涵的深入挖掘、詩歌形式的變革與進步,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詩歌鑒賞中的“韻味”鑒賞,為廣大讀者進一步感悟詩歌的審美內(nèi)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讀者在接受和鑒賞古典詩歌的過程當中,必須首先領悟有關(guān)詩歌韻味的詩學理論,并進一步掌握決定詩歌韻味的幾大要素,在此基礎上把握鑒賞詩歌韻味的主要方法,這樣才能正在體味詩歌的韻味,真正感知具體詩歌作品的審美特征。

參考文獻:

[1]吳建民,古代詩歌“韻味”論[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04):18-19

[2]鄔錫鑫,論韻味的內(nèi)涵及其形成因素和文化價值[J],中州學刊,2006(01):255-255

[3]徐正兵,古典詩歌鑒賞的美學方法論芻議[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0(02):69-70

[4]朱子輝,文學本位?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試論詩歌鑒賞的三個視角[J],語文學習, 2011(04):17-17

鄧麗婕 , 女 ,漢族,出生日期:1983.10.27

籍貫:甘肅肅南

學校:甘肅省廣播電視大學張掖市分校

第4篇:我國最早的詩歌范文

世界各國都有自己優(yōu)秀的民歌,如意大利民歌《重歸蘇蓮托》、德國民歌《小鳥飛來了》、奧地利民歌《野玫瑰》等。

三種唱法也都演唱民歌,如美聲唱法就演唱《重歸蘇蓮托》;通俗唱法本身,就以演唱流行歌曲見長,而“流行歌曲”之所以叫做“流行”(或曰“通俗”),就自然帶有一定的民間性,所以通俗唱法演唱民歌者,也屢見不鮮。

民歌,對于民族唱法來說,意義就更為重大。為此,本文結(jié)合筆者個人民族唱法的演唱實踐,就我國民歌的藝術(shù)成就問題發(fā)表幾點淺見,以求教于專家和同行。

一、悠久的歷史

我國民歌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了民歌,傳說伏羲時有“網(wǎng)罟之歌”、神農(nóng)時有“扶犁之歌”,都反映了民歌與勞動的密切關(guān)系。傳說大禹治水時,他的情人為他唱了一首情歌,歌詞只有一句:“候人猗兮……”這是我國最早的情歌和“南音”。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國風”,就是春秋時期各國的民歌;至戰(zhàn)國時代以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為代表創(chuàng)作的“楚辭”,也是當時楚國的民歌;漢樂府中的“相和歌”、“鐃歌”、“鼓吹歌”等,也是當時的各種民歌;唐代的詩歌,許多也是當時的民歌。如根據(jù)王維《送元二之安西》詩譜寫的一首琴歌《陽關(guān)三疊》,就流傳至今。大詩人李白也根據(jù)漢代樂府歌曲《關(guān)山月》的曲譜,填寫了歌詞《關(guān)山月》,其實是一首五言唐詩:“明月出關(guān)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睆奶扑沃撩髑宓摹吨裰υ~》,都是民歌。近代的《蘇武牧羊》,也是民歌。至于長期在各民族世代相傳的民歌,就更數(shù)不勝數(shù)了。

二、廣泛的影響

我國的民歌,對各藝術(shù)門類都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

首先是對曲藝音樂的影響。我國的演唱類曲藝,大多來源于民間音樂,尤以民歌為基礎。例如東北二人轉(zhuǎn)中的小調(diào),大都是東北民歌;山東琴書也是以山東民歌為音樂基礎的。

其次是對戲曲音樂的影響。我國共有各種地方戲曲340余種,其中絕大多數(shù)的唱腔來自于各地的民歌曲調(diào)。例如京劇的【南梆子】、【高撥子】、【四平調(diào)】等,都是民歌小調(diào);錫劇是以無錫一帶的民歌曲調(diào)“無錫東鄉(xiāng)調(diào)”為音樂基礎的;甬劇起源于寧波農(nóng)村的田頭山歌……

再次是對藝術(shù)歌曲的影響。我國有許多藝術(shù)歌曲,是受民歌音樂的影響的,例如宋祖英演唱的《愛我中華》、彭麗嬡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閻維文演唱的《白發(fā)親娘》等等,都有各地民歌音樂的素材。

同時是對歌劇音樂的影響。我國的民族歌劇有許多吸收了民歌的音樂素材,例如《劉胡蘭》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樂素材;《白毛女》吸收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樂素材;《劉三姐》以廣西壯族民歌音樂為基礎。

最后是對影視歌曲的影響。我國拍攝的電影、電視劇的許多主題歌、插曲、片頭曲、片尾曲,都明顯地受民歌的影響。例如郭蘭英演唱的《我的祖國》(影片《上甘嶺》插曲)和《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影片《紅日》插曲),就分別吸收了山西民歌與山東民歌沂蒙小調(diào)的音樂影響。

第5篇:我國最早的詩歌范文

每逢端午意深沉,千古賢才何處尋?

香草還生三戶地,湘流應識九歌心。

詩輝日月迷文士,名享春秋動古今。

文化巨人誰比擬,五湖四海不停吟。

秭歸志士墨留香,楚國名臣萬古芳。

一片忠心庸主誤,幾番良策壞人傷。

富民強國終成夢,悲地呼天欲斷腸。

流放難眠誰訴苦?汨羅江岸柳輕揚。

注,屈原(大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東周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華夏族[1]。出生于楚國丹陽[1-2],名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號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一生中寫過許多著名的愛國詩篇,后來由于楚王不接受他的愛國主張,致使國土淪喪,他滿懷憂憤之情,跳江自盡。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

第6篇:我國最早的詩歌范文

這天,我見到了百泉。

百泉位于焦作輝縣市西北2公里處的百泉游覽區(qū)。它是衛(wèi)河的源頭,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衛(wèi)風》篇中曾述于此。我從書中了解到,百泉湖面很大,達6.1萬平方米.最深處有3米,水溫常年恒溫在18攝時度左右。它還享有“西湖縮影”、“太行明珠”和“中原頤和園”等美稱。今天總算見到了百泉,果然不凡!

百泉,百泉,顧名思義,當然是湖面上有上百個泉眼。一個個泉眼大小不一,冒出的水泡也就不一樣了。有的水泡是一個一個的冒,第一個先冒出來,過了一會兒破了……有趣的是,冒出的水泡一個比一個大,頑皮極了!有的一串一串的冒,好像一串水晶葡萄從泉眼里冒出來,還發(fā)出“咕嚕咕?!钡穆曇?。

聽導游說,百泉之所以享有“中原頤和園”之美稱,是因為當時修建頤和園時,就是仿照百泉游覽區(qū)來修建的。聽了這些,我仔細望望遠處,好像真到了頤和園一樣。

不錯,百泉就是一顆璀璨的明珠,裝飾著中原大地。

第7篇:我國最早的詩歌范文

摘要:韓莎,生活于阿拉伯伊斯蘭前期,在阿拉伯古代文學史上占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們因她篤實的信仰和動人心弦的詩歌而敬仰之。李清照,我國北宋末年著名女詞人,備受當時和后代文人墨客的擊節(jié)嘆賞,堪稱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顆明星。韓莎和李清照都生活于文學氣息濃厚、社會動蕩的年代。通過鑒賞兩位女詩人的詩詞作品可感受到不一樣的女性風采和異國情懷。

關(guān)鍵詞:詩歌;李清照;韓莎

一、生平簡介

李清照(公元1084―1151),號易安居士,今山東省濟南人。大約活了六七十歲①。李清照經(jīng)歷了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動亂年代,因此她在不同時期寫下的詞作,其內(nèi)在情感亦有所不同。李清照一生詞作不斷,留有豐富的作品與后人。

李清照的詞作受到了很多著名詩人的大加贊賞。王灼②稱李清照“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婦人,當推文采第一。”清代王士禎在對宋詞進行整體概括時說:“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辛棄疾)稱首?!雹圻@一結(jié)論基本上獲得了后人的公認。

與中華民族一樣,阿拉伯民族也是一個詩歌的民族。在阿拉伯歷史上的蒙昧時期,阿拉伯人的文化生活是非常豐富的,在文學領域,以詩歌最具影響力。

阿拉伯蒙昧時期的懸詩是阿拉伯古典詩歌的瑰寶,流傳至今,后人視之為寶,其文學價值可想而知。而就在這樣的氛圍中出現(xiàn)了一位女詩人韓莎(公元575―645),④她是蒙昧時期最著名的詩人。實際上,韓莎是一位“跨代詩人”,她經(jīng)歷了蒙昧時期和伊斯蘭兩個時代,因此也有文學家將她列入伊斯蘭初期的詩人之列。蒙昧時期的詩歌題材主要有頌揚、矜夸、愛情、諷刺、哀悼、懺悔等。

二、李清照與韓莎詩作的才情與女性美

(一)、才氣之美。嚴羽曰:“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jié)?!雹菰娨仓挥芯邆淞诉@五個方面后,才可以作成一首好詩。

“嘗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报D―《如夢令》李清照的這首小詞,短短三十三字,一氣呵成;正如人的軀干,嬌小而矯健。讀起來朗朗上口,豪情逸興隨之而感。漢語言具有隱喻性的特征,即一字多意。這首詞字數(shù)雖少,可李清照在詞的字眼推敲上卻下了功夫,一詞一句便可包含許多重要的信息。李清照善于遣詞造句和字眼的推敲雕琢。這種詩詞功底是許多男詩人所不能及的。

“英國學者漢密爾頓?阿?基布說:‘阿拉伯文學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它的突如其來性。’即最早的阿拉伯文學形式――蒙昧時期的詩歌,它是以一種完整的藝術(shù)模式突然展現(xiàn)的,無論是它的形式,還是它的題材,乃至詩歌的格律都已十分規(guī)范。”

在韓莎的一些長詩和短詩的作品中,她的每首詩歌的每一句都會結(jié)尾于同一個阿拉伯語字母上。詩歌的平仄節(jié)律和末尾的押韻,更使得詩歌如悲痛的音樂一般,渲染至極,感人至深,真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對于她的詩歌,有人這樣評價到:“在她之前,沒有一位像她那樣杰出的女詩人;在她之后,再找不出比她更富情感的詩人。”以及,她為在戰(zhàn)場上犧牲的四個兒子所作的哀悼詩亦是一種歷史的記載,記錄的是一個時期的社會情況和人民的生活景象。因此,從這一方面來看,韓莎的詩具有著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

(二)、純潔之美。前面提到,“詩之五法”中的氣象和音節(jié);一首好詩,“氣象”要端莊,“音節(jié)”要明朗。即詩的意境要登得大雅之堂,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引導或是深受其感的回味。李清照善于以描寫景物和人物動作來襯托心中的情感。情與景完美結(jié)合,相互映照,生動易懂。

詩之九品中說到“長”、“飄逸”和“凄婉”;可以此來體會李清照的詞:浪漫瀟灑、悲哀凄切、回味綿長。

嚴羽曰:“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崩钋逭盏脑~工整押韻,以描繪自然景色來抒發(fā)心中情感。既令人為之動情,也不乏人們?yōu)橹a(chǎn)生肅穆敬仰之心??傊?,李清照的詞作中給人的是一種清新明朗的愉悅之感,鼓舞人心之氣勢和對美好的事物回味綿長。

如果以詩之九品中的“長”和“飄逸”來解讀李清照的詞的話。那么,韓莎的詩也可用其中的“悲壯”和“凄婉”來評價。如《哭兄弟》:“夜已深,回憶使我難眠,悲愁滿懷,憔悴病更添…周圍眾人,都在為親人哀泣,如若不然,我直欲命赴黃泉…兄弟!我發(fā)誓不會將你忘懷,縱然靈魂出竅,墳墓為我開綻…哦,我心悲痛,母心悲痛,莫非他晝夜將于孤墳相伴?”

在韓莎的詩中,善于描寫“悲傷”與“流淚”。與李清照不同的是,李清照常以自然景物來襯托情感;而韓莎則多以回憶往事或用比喻的手法來訴說自己心中的悲痛之情,向世人傳頌了一種人間真情。

(三)、剛強之美。無論是李清照,還是韓莎,詩詞是詩人們生活經(jīng)歷的寫照。這兩位女詩人一生命途多舛,經(jīng)歷了社會的不如意。她們將個人的命運與時代的脈搏結(jié)合起來,寫成了許多血淚凝成的詩詞。在她們的詩詞中,雖充滿了悲傷哀愁之感,卻看不到她們的頹廢與厭世之情,這是一種情感的升華。

三、結(jié)語

動亂的年代,生活閱歷的豐富可激發(fā)人們?nèi)ニ伎紗栴},李清照和韓莎同處動亂變遷的年代。因此,她們的才華與社會環(huán)境是有著一定的關(guān)系的。季羨林先生把世界文明分為了四大類: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的發(fā)展基甸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人民大眾的多愁善感致使文學形式多姿多彩;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使得文學成就熠熠生輝。

阿拉伯的古代文化與浩瀚的沙漠密不可分,這種生活造就了他們慷慨好客、豪俠仗義的民族性格。伊斯蘭的來臨,尋求知識的態(tài)勢更加活躍,豐富了阿拉伯民族的傳統(tǒng)沙漠文化,使得文學體裁多樣化,詩歌的發(fā)展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中。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文學素養(yǎng)。中阿詩學體系在表述方式上存在許多差異,強調(diào)差異并不意味著否認溝通與融合。如何溝通兩種文化的同異,在相互吸收,相互交流過程中實現(xiàn)不同文化的互補和互識。李清照和韓莎深受各自文化的影響,跨過兩種文化、語言和地域,尋求期間的共同點,了解文化的差異性,促進不同文化間的和諧交流。(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溫紹 錢學培,《李清照名篇賞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年。

[2]嚴羽 著,郭紹虞 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3]錢鐘書 著,《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4]北京語言文化大學,開羅艾因?夏姆斯大學 編譯,《阿拉伯古代詩文選》,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

注解:

①見徐培均 著:《李清照》,第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②宋朝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和音樂家。

③見徐培均 著:《李清照》,第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第8篇:我國最早的詩歌范文

古代詩歌的種類和形式多種多樣,通常包括詩、詞、曲三種形式,而根據(jù)載體的不同,還可將其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指的是在唐代以前形成的詩歌形式,比如古詩、漢樂府、楚辭等,對平仄和句數(shù)沒有嚴格要求,押韻即可,曹操的《觀滄?!肪褪墙?jīng)典之作;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反,對平仄、句數(shù)、押韻、字數(shù)等都有嚴格要求,這是在隋唐時期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其中絕句是四句,對平仄、韻律的要求非常嚴格,律詩為八句,超出八句的為長律或排律,講究對仗。作為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文學載體,古代詩歌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1古代詩歌最為基本的特點是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表現(xiàn)出了詩人寬廣的胸襟、對蕓蕓眾生的悲憫;“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現(xiàn)出了劉邦爭霸天下的雄心壯志;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將其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表達了出來。

1.2古代詩歌通過塑造典型的形象來反映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通過景物意境來表達思想感情,將情感充分蘊含到了藝術(shù)形象中,大大提升了詩歌的藝術(shù)境界,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比如在“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中,詩人杜甫就將自己憂國憂民的形象展現(xiàn)了出來,后人也是通過詩歌對他的愛國情感更加欽佩。

1.3古代詩歌對思想、內(nèi)容的表達通常以最少的語言實現(xiàn),并通過比喻、象征、通感、典故、雙關(guān)這些方式來引申含義,引起讀者深思和探究,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具有含蓄、精煉之美。

1.4古代詩歌語言的表達效果往往與內(nèi)容形象相聯(lián)系,不僅為主題服務,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為形象服務,使描寫的事物形象逼真、形神兼?zhèn)?,還為意境服務,通過營造出的意境來傳達作者內(nèi)心情感或精神境界。第五,在古代詩歌中有一些特殊結(jié)構(gòu)的詩常常會產(chǎn)生特殊的表達效果,比如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李清照《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疊詞的出現(xiàn)就進一步增強了語言的律感或起調(diào)作用,另外,意象名次羅列也能使作者描寫的特定鏡頭表現(xiàn)出特定意境。

2.現(xiàn)代文學的創(chuàng)新

現(xiàn)代文學與古代文學是相對應的,雖然現(xiàn)代文學是古代文學的創(chuàng)新和延續(xù),但其并不等同于古代文學?,F(xiàn)代文學興起于時期,其發(fā)展是隨著中國的變革和社會內(nèi)部性質(zhì)的轉(zhuǎn)變而不斷演變的,時代賦予了現(xiàn)代文學社會主義因素,這就明確了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方向,并由此促使了現(xiàn)代小說、散文詩歌、新詩、雜文等新文學題材的產(chǎn)生,而在抒情、描寫和敘述手段方面也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現(xiàn)代氣息,從而與世界文流更加一致,成為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在語言方面,新文學時期主張廢除文言文,而采用具有現(xiàn)代化的白話文,現(xiàn)代科學民主思想主要通過現(xiàn)代語言來表現(xiàn),白話文在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的應用大大減少了讀者的閱讀障礙。瞻觀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進程,其現(xiàn)代化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外國文學思想,通過對西方現(xiàn)代思想的吸收和內(nèi)化以及對古代傳統(tǒng)文學的反思,現(xiàn)代文學體現(xiàn)出了非常豐富和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與距當今時代較遠的古代詩歌不同,現(xiàn)代文學無論是在價值取向上還是在情感坐標上,都更容易引發(fā)當代讀者共鳴。然而,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不僅是吸收外來文學營養(yǎng)使之民族化的過程,還是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使之現(xiàn)代化的過程,這也就決定了古代詩歌在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中的地位之重。

3.古代詩歌在現(xiàn)代文學中的應用

3.1寫作方法的應用

在古代詩歌中,非常講究意象運用和虛實結(jié)合,通常會采用留白寫作手法,并注重情感抒發(fā),現(xiàn)代文學中的一些詩歌、散文作品的抒情方法對古代詩歌就有所借鑒。另外,比喻、擬人、通感、雙關(guān)等都是古代詩歌常用的寫作手法,這些修辭手法在現(xiàn)代文學中多有應用。通過深入了解古代詩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作品中無一不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同時講究起承轉(zhuǎn)合,這對于現(xiàn)代文學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為后人的寫作開啟了一條暢通之路。很多現(xiàn)代學者作品的形成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古代詩歌的影響,特別是現(xiàn)代詩歌、散文、歌詞這些抒發(fā)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載體,其所具備的豐富的內(nèi)容和文化內(nèi)涵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遐想和留戀,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古代詩歌的藝術(shù)水準和研究意義。中國作家譚亞新就通過一系列作品傳達著詩歌古代到現(xiàn)代、現(xiàn)實到聯(lián)想的寫作手法,使人們充分感受到了現(xiàn)代文學的語言、情感魅力。

3.2主題思想的應用

古代詩歌通常以簡短的語言來表達主題內(nèi)容,比如對事物的贊美之情、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對現(xiàn)實生活的抨擊等,從這些主題思想和內(nèi)容中能夠看出詩人厭惡什么、欣賞什么、向往什么,這對現(xiàn)代文學有著積極影響,很大一部分現(xiàn)代文學的境界是從古代詩歌中得來的,特別是富有愛國主義情懷的詩歌更是激勵著現(xiàn)代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衍生,拿魯迅、聞一多這些愛國文學家的作品來說,我們能從作品中感受到古代詩人比如屈原、杜甫、陸游等的詩歌中所表達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現(xiàn)代作家如汪曾祺、林清玄在進行寫作時就是抱著傳統(tǒng)的文人姿態(tài)。不得不承認,古代詩歌具有非常優(yōu)美的意境,承載著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讀者讀這些詩,不管是在心境上還是精神上都會產(chǎn)生一種滿足、舒緩和升華之感,現(xiàn)代文學中許多作品內(nèi)核是詩人的情懷,而那些韻律、形象和語言則只是詩人思想的外殼。以《詩經(jīng)》為例,這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創(chuàng)作方式主要以現(xiàn)實主義為主,在《詩經(jīng)》中,有很多反映當時勞苦人民生活狀態(tài)的作品,這對現(xiàn)代文學思想發(fā)展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魯迅的《阿Q正傳》就傳承了《詩經(jīng)》的現(xiàn)實主義流派。

3.3表現(xiàn)形式的應用

詩歌作為最初的文學形式,從古至今的文學積淀成為了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的巨大動力?!对娊?jīng)》是最早的寫實詩,《離騷》是最早的浪漫詩代表,而之后,以杜甫為代表的寫實派、以蘇軾和李白為代表的浪漫派都得到了發(fā)展。雖然近代推崇白話文,但是在很多新詩體的作品中我們?nèi)匀荒懿蹲降焦糯姼璧暮圹E,比如《嘗試集》中,就較多應用了舊體詩詞,《三弦》中,作者沈尹默則應用了古樂府,此外,魯迅、戴望舒等眾多作家的優(yōu)秀作品中也常常能看到舊體詩詞的影子。

3.4在文學發(fā)展上的應用

對于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造具有指導意義的還包括古代詩歌中所包含的“極致”的問題。首先,古代詩歌的“極致”反映著古代詩人、詞人對藝術(shù)的熱愛和追求,詩和文在古代都被視為正統(tǒng)文學,很多詩人將詩歌創(chuàng)造當做一生事業(yè),在追尋詩歌藝術(shù)的道路上,他們不惜歷盡磨難,不斷攀登,最為典型的就是唐代詩人王維,而在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的今天,一個作家要達到藝術(shù)的“極致”,就應苦心推敲,勇于追求。其次,任何一個詩人要達到藝術(shù)創(chuàng)作“極致”,都需要具備堅厚基礎,比如詩人的藝術(shù)文化素養(yǎng)、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對待詩歌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品格境界等,這些都決定著作品的格調(diào),決定著詩人的思想情感能否順利表達出來,作為現(xiàn)代文學學者,如果能夠站在人生和時代的高度進行創(chuàng)作,寫出高境界的作品就不再是一個難題。再次,現(xiàn)代文學領域應不斷推崇古代詩歌中的“極致”,這并不是說每個詩人、作家都要達到杜甫、李白、王維這些古代詩人的高度,而是強調(diào)現(xiàn)代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繼承,在繼承中弘揚,學會運用作品調(diào)節(jié)人們精神世界的沖突和矛盾,解決現(xiàn)代人所面臨的憂愁、苦悶、緊張、焦慮、孤獨情緒,以為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4.結(jié)語

第9篇:我國最早的詩歌范文

關(guān)鍵詞: 中國古典詩歌 英譯 簡史

人類文化由全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雖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但它們并非老死不相往來。即使在交通手段極不發(fā)達的遠古時代,也要越過大漠瀚海、崇山峻嶺,彼此交流、接觸、互相借鑒、互相學習,最終促進人類文化的共同繁榮發(fā)展。

一、《詩經(jīng)》英譯簡史

中國最早的詩歌由孔子收錄于《詩經(jīng)》,后來,《詩經(jīng)》又收錄于《五經(jīng)》。明天啟六年(1626年),法國耶穌會士金尼閣將《五經(jīng)》譯成拉丁文,在杭州刊印,成為漢語詩歌最早刊印的西文譯本。

《詩經(jīng)》英譯本的初稿完成于19世紀60年代,但直到1871年才以《中國經(jīng)典》第四卷出版。1891年,英國又出現(xiàn)了兩種《詩經(jīng)》譯本。傳教士詹寧斯所譯的《詩經(jīng)》在匯成大集前曾陸續(xù)刊登在香港的《中國評論》上。

二、其他中國古典詩歌的英譯簡史

1.中國古典詩歌翻譯在英國

18世紀的英國仍停留在“前漢學”階段,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介紹都是從間接翻譯開始的。比如《詩經(jīng)》的翻譯,就是英國漢學家從德語、法語版本翻譯過來的。

在英國,《楚辭》的翻譯始于帕爾克。1879年,香港出版的英文雜志《中國評論》第二卷發(fā)表了帕爾克譯的《離騷》,英文標題是《別離之憂》。其后,翟理思、理雅各等人也分別翻譯了部分《楚辭》詩篇。

從1909年到1973年,在英國出版、收有英譯唐詩的詩選集還有很多,現(xiàn)列舉如下:

(1)英國著名漢學家克蘭默·賓1909年于倫敦出版的《翠玉琵琶:中國古詩選》。

(2)馬瑟斯譯著的《清水園》,1920年于牛津出版。

(3)巴德譯著的《古今詩選》,1922年于倫敦出版。

(4)日本著名翻譯家小熏良的英譯本《李白詩集》,1922年在紐約出版,1923年重印。

(5)哈特譯著的《牡丹園》,1938年于倫敦出版。

(6)特里維廉編著的《中國詩選》1945年在倫敦出版。

(7)康拉德·波特·艾肯譯著的《李白的一封信及詩》,1955年于倫敦出版。

(8)威廉·阿克譯著的《道,隱士》,1952年出版于倫敦。

(9)謝利·布萊克譯著的《李白、杜甫及〈浮生六記〉》,1960年于倫敦出版。

(10)沃森譯著的《寒山詩百首》,1970年于倫敦出版。

另外,在宋詩翻譯方面,有羅納德·伊甘譯著的《歐陽修文學作品選》,格勞特·布雷德譯著的《范成大的黃金時代》,英國漢學家、翻譯家李昌潔的《坡詩集》。

2.中國古典詩歌翻譯在美國

美國翻譯中國古典詩詞的第一部結(jié)集是詩人埃茲拉·龐德的《華夏集》,1915年4月首版于倫敦,收錄詩歌14首,1916年9月以《袚除》為題重印,并增添了4首。龐德在出版《華夏集》之后,便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中文,并把包斯芒的法文版《大學》譯成英文,而后于1955年,他又翻譯出版了英文版《詩經(jīng)》。

繼龐德之后,美國女詩人艾米·洛威爾于1921年出版了英譯中國詩集《松花箋》;斯特布勒于1922年出版轉(zhuǎn)譯了葡萄牙文的《中國詩選》的《李太白詩選》;惠特爾轉(zhuǎn)譯了法文版的《玉書》的《中國抒情詩選》,于1923年在紐約出版。

3.中國古典詩歌翻譯在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漢學家鄧安佑于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在遠東地區(qū)作戰(zhàn)時開始對中國產(chǎn)生濃厚興趣,后來到牛津大學攻讀中國古代語言、歷史和哲學。1983年,他的著作《中國的王子——詩人曹植》由我國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此書共分五章:(1)亂世中的一位少年才子;(2)長于描寫城市和軍旅生活;(3)宮廷中爭奪繼承權(quán)的斗爭;(4)命運的轉(zhuǎn)折——離京與失勢;(5)挫折與玄想。書中還收有曹植的多首英譯詩歌,幾乎囊括了他所有最精華的詩篇,如《洛神賦》、《白馬篇》、《箜篌引》、《贈白馬王彪》等。

4.中國古典詩歌翻譯在新西蘭

新西蘭詩人、作家、翻譯家路易·艾黎于1927年來到中國,在中國普通勞動人民中生活了11年。他翻譯的中國古詩和現(xiàn)代詩共11部。趙樸初曾為艾黎英譯的《李白詩選》作序,他說:“完全擺脫了許多譯者對中國詩歌體裁與英國詩歌格調(diào)的拘泥,例如,絕句必須列為四行,律詩必須列為八行,雜言句法參差錯落之處也要設法進行相應的湊合等。艾黎先生干脆丟開這些,直接按照自己的特殊風格,用普通自然的口語,忠實地、委婉地,必要時可曲折地把原詩的意思表示出來。這樣,不僅避免了許多勞而無功的勉強牽合,并且可用另一種方式來表現(xiàn)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特色”。

5.中國古典詩歌翻譯在加拿大

1939年加拿大圣公會教士懷履光在多倫多出版了一本題為《中國竹畫:關(guān)于1785年的一套竹墨畫的研究》的書,里面收有他翻譯的李白的詩篇。然而,西方以譯詞而著稱的學者當推加拿大漢學家布呂昂特。1982年,于溫哥華與倫敦兩地,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譯著《南唐抒情詩人:馮延巳與李煜》。

三、結(jié)語

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因種種原因在過去的研究中一直被人們忽視,而隨著對自身之所以弱勢的反思,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到如今才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然而,古典詩歌因譯者功底和理論素養(yǎng)的種種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還有著不斷提升的空間。為此,我們應更注意把中國的古典詩歌譯介到國外,弘揚與傳播中國的文化,注重中國古典詩歌翻譯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方華文.20世紀中國翻譯史[M].西北大學出版社,2005.

[2]李偉.中國近代翻譯史[M].齊魯書社,2005.

[3]鄧安佑.曹植[M].新世紀出版社,1999.

[4]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