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散文朗誦技巧范文

散文朗誦技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散文朗誦技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散文朗誦技巧

第1篇:散文朗誦技巧范文

關鍵詞: 多媒體 高職語文教學 重要性

多媒體教學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職語文教學的要求在一步步提高,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已經(jīng)成為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從語文教學的普遍實際出發(fā),多媒體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提高效率,事半功倍

縱觀幾年教學中多媒體手段的靈活使用,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優(yōu)化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達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功效,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普通話與口才訓練》課程(這是我校為提高高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開設的語文基礎課程之一)教學中,對于多媒體使用,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進行朗誦教學時的情景。按照常規(guī)模式,是先進行理論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掌握朗誦時常用的各種技巧及注意事項,然后進行訓練提高。但是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這種傳統(tǒng)的方法不僅提高朗誦能力的速度慢,而且提高程度不大,因此我改變了方式,在講授完朗誦的技巧之后,找來了一些朗誦名家的朗誦資料,利用多媒體手段,通過影音播放的形式,讓學生先感受其中使用的朗誦技巧,然后跟著朗誦,體會感悟朗誦技巧,最后進行訓練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的很好結合,比原來只是反復練習的方式效率提高了很多。事實證明,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僅改變了原來枯燥的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從教學效果上來看,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快,與原來的教學形成鮮明的對比,事半功倍。

2.開擴視野,提升智能

多媒體教學手段作為在現(xiàn)代教學中使用效率高、使用方式靈活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使得課堂教學知識量更加充實、教學效果反饋渠道更多。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合理地利用這一手段,就能起到擴充學生語文知識視野、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技能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進行朱自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一文教學時,我要求學生體會文中作者筆下荷塘周圍的情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教學總結發(fā)現(xiàn),以往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并不能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到作為一代文學家朱自清筆下淡淡的、憂郁的夜幕荷香月色圖,因此我轉換了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通過眾多的圖片、影像把這種情景直接形象化地展現(xiàn)出來,這對于學生理解作者月下獨處的感受有很大的幫助。又如在賞析第四段作者寫的荷葉動態(tài)之美時,我就利用視頻影像并配音樂的形式,把作者的描寫直觀形象化地展現(xiàn)出來:“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地面對那樣一片荷塘,帶著作者那樣一種獨特的心情來欣賞這幅荷塘美景。從教學效果看,學生理解了作者筆下景物的特征及淋漓盡致的描法,取得了傳統(tǒng)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

3.深化意境,豐富情感

語文教學在實施過程中,與其它學科教學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即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尤其是人文素養(yǎng),所以并不是學生學了怎么樣的實踐技能,而是在人文修養(yǎng)方面的提升。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學習一些名片名作時其獨特的意境感悟與情感培養(yǎng)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例如在賈平凹的散文《秦腔》一文的教學中,我就非常注重多媒體教學資源,利用其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意境感悟與情感培養(yǎng),使課堂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例如其中有這樣的文字:“八百里秦川大地,原來竟是:一扶黃褐的平原;遼闊的地平線上,一處一處用木椽夾打成一尺多寬墻的土屋,粗笨而莊重;沖天而起的白楊……”“去接觸一下秦人吧,活脫脫的一群秦始皇兵馬俑的復出:高個,濃眉,眼和眼間隔略遠,手和腳一樣粗大,上身又稍稍見長于下身。當他們背著沉重的三角形狀的犁鏵,趕著山包一樣團塊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著腦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臥的石磙子碌碡上吃著牛肉泡饃……”因為生活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等差異,無論是外地的學生,還是陜西的學生,對于作者賈平凹在作品中開始所描述的陜特的地理、人情風貌,理解起來感覺很抽象,甚至更多的都是不能理解的,這時我找來了大量的當年陜西的圖片資料,如“八百里秦川大地”、“一尺多寬墻的土屋”、“三角形狀的犁鏵”、“牛肉泡饃”等,使一些陌生而抽象的描述不再生硬含糊,讓學生融入秦川大地這樣的意境中,當然對于其中所蘊含的秦人的性格特點就自然了解了。

第2篇:散文朗誦技巧范文

關鍵詞感知內(nèi)容;投入感情;把握節(jié)奏

【中圖分類號】G633.3

現(xiàn)代詩歌節(jié)律明顯、抑揚頓挫、句式自由流暢,充分細致的、入情入理的朗讀是現(xiàn)代詩歌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那么、怎樣搞好現(xiàn)代詩歌朗讀教學呢?根據(jù)多年教學經(jīng)驗總結了四種方法。

一、細致感知詩文內(nèi)容,體味詩歌內(nèi)涵意境。

許多老師只是把朗讀當作初步感知課文的手段,一俟學生對課文有所體認,朗讀就不在注意引導了。其實,朗讀應該貫穿現(xiàn)代詩歌教學始終。初次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就先讓學生粗略地默讀課文,稍作準備,再來朗讀,在分析詩歌思想內(nèi)涵,表現(xiàn)手法之后,再鞏固朗讀,這樣一來,對學生體味詩歌內(nèi)涵意境很有幫助。

例如,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3課《星星變奏曲》,初讀詩歌,讓學生體驗變奏的旋律,在理解了作者時代背景之后,進一步朗讀詩歌,深刻體味詩中諸多意象,體味作者對光明、自由、美好的向往意愿,自我犧牲的精神境界。同時,體驗朦朧詩派的表現(xiàn)手法特點。課后的練習設置也是提示學生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完成,教師一定要指導點撥學生不要偷懶,生搬硬套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如《再別康橋》,寫的是離愁別緒,其情感基調(diào)定在一個“愁”字上,而且,這愁,不是哀愁,不是濃愁,而是輕淡的柔愁,愁中又帶有一絲對康橋美景的沉醉,帶有一絲對母校眷戀的深情。

二、積極投入感情朗讀,讀出詩外之意

如果說上述“感知課文內(nèi)容”屬于客觀認知、理性思考的話,那么投入情感應屬于感興、感性、感覺的體驗,詩歌朗讀教學本來就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的一種綜合性很強的思維活動。

情感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是溝通詩作、詩人、讀者、聽者之間的精神紐帶。如果抽掉了詩歌朗讀中的情感要素,朗讀將變得索然無味,聽眾的“賞聽”期待成為負值,也就沒有一點感染力。

在詩歌朗讀活動中投入的情感可細分幾個層面:一是對讀詩有神圣感,認為這是崇高的精神活動,先要沉靜下來,凈化一下心靈;二是對詩人有親近感,通過朗讀走近詩人,親聆謦,仰慕詩人心靈境界;三是對詩作產(chǎn)生共鳴,消除與詩作的情感隔閡、時代隔閡、空間隔閡。

例如,對戴望書《雨巷》“朦朧愛情”的體味,對徐志摩《再別康橋》的“綿綿別情”的感受,對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赤子之情”的體驗。朗讀之前,先要入情入境,滿含深情,情致高昂,必引人視聽、奪人心魄。此時,能使朗讀者和聆聽者均能領悟、品味詩外之意,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境地。

有這樣4首詩……可以共用一個“情”字來概括:《沁園春長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對丁香姑娘的朦朧愛情,《再別康橋》中對母校的綿綿別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對“母親”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情感“風景”可謂豐富多樣。

根據(jù)情感的需要,確立語速。詩歌誦讀的語速,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叭绻憩F(xiàn)的內(nèi)容是歡快的、激動的或緊張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平鋪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為宜?!北热?,《再別康橋》與《我愛這土地》的語速要慢一些。

三、仔細把握朗讀節(jié)奏,體驗詩歌的音韻美。

每一首詩歌,都有各自的節(jié)奏,韻律,朗朗上口,抑揚頓挫的朗讀,不但使人情感共鳴,事理共享。還能讓人體驗現(xiàn)代詩歌的音韻美。

朗讀的節(jié)奏包含哪些內(nèi)容?大致有語音高低、語調(diào)輕重、氣息強弱、節(jié)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語音高低,二是節(jié)奏快慢。把握好了這些,抑揚頓挫自然發(fā)生,詩歌朗讀的藝術效果也就自然發(fā)生。

例如,徐志摩詩《再別康橋》的平仄、音高抑揚頓挫的效果如下:

輕輕地我走了,

平平仄 仄

正如 我 輕輕地 來;

仄平 仄 平平平

第一句先平后仄,后一句先仄后平,中間平仄互襯,細味之,一種濃濃的留戀眷顧之情環(huán)繞在輕重高低的平聲仄語中。

再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語言節(jié)奏,讀來朗朗上口,余音繞梁: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其實詩歌語言的節(jié)奏說到底是詩歌情感節(jié)奏的表現(xiàn)形式,詩人心旌飄蕩,情動于中而言成于詩,詩語節(jié)奏映現(xiàn)著情感的節(jié)奏;朗讀者激情滿貯、不能自已而吐納珠玉之聲,詩語節(jié)奏渾然天成。

四、認真做好各種標記,輔助提高朗誦技巧

培養(yǎng)學生現(xiàn)代詩歌朗讀的技巧,可以將詩歌朗讀訓練直觀化,將訓練所得的方法、要領等外化于各種符號標記,這種最簡便的訓練方法,對學生來說也是最為有效的方法。

處理詩作文本的符號體系是簡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運用自如。下面用一些常見的符號舉例說明:

升調(diào)():誰主沉?。?(響亮地提出問題)

降調(diào)():冷漠,凄清,又惆悵。(情緒極為低落,壓抑著聲調(diào))

節(jié)奏( /): 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娓娓道來的語氣)

稍停( ):撐著油紙傘,獨自(“獨自”屬跨行,即與本行相隔而與下一行相連)

著重(.):一個丁香一樣的

感嘆( ! ):浪遏飛舟?!(名為置疑,實為堅決,加一感嘆號表斬釘截鐵之氣勢)

漸無(……):不帶走一片云彩?!ㄒ皇求w現(xiàn)徐詩輕柔風格,二是與“悄悄地”相應)

聲音的延續(xù)――: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呼喚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激之情)

第3篇:散文朗誦技巧范文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的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笨梢?,美需要在課堂上綻放。那么,如何讓美在語文課堂上綻放呢?我在這十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總結出如下幾點:

一、美源于美讀。

美讀體驗是感知課文的基礎。要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課文領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美。葉圣陶先生說:“所謂的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美讀的方法,所讀的若是白話文,就如喜劇演員讀臺詞的樣子。所讀的若是文言,就用讀文言的傳統(tǒng)的讀法,盡量發(fā)揮想象,揣摩作者當時的情感。沒讀的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了什么,更要能夠達到了解作者當時的情感,與作者的心靈相通。

孔子堪稱我國歷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吟誦專家和教育專家。孔子以后,歷代的文人師生都是用美讀的方法來欣賞和教學的。如唐代。不僅像韓愈這樣的大文豪平時‘口不絕六藝之文’,而且‘李杜詩篇萬口傳’。足見美讀在當時成了人們的普遍愛好,成為一種風尚,而且這種風尚流傳至今。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的語言是豐富的,優(yōu)美的,如【詩經(jīng)】 【楚辭】,先秦兩漢的散文,唐詩宋詞,唐宋散文,元曲和古代白話小說,以及現(xiàn)當代的文學巨匠的著名作品,都代表著語言藝術的高峰。那么,對于這樣的作品,我在教學別強調(diào)美讀時聲音的奇妙作用。讓學生逐漸隨著吟誦時聲音的抑揚頓挫、語速的疾徐變化、強調(diào)的婉轉曲折走進作品的意境之中,從而使學生充分領略古詩詞的意境之美。例如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游覽秋山的名作,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時,突出韻腳‘斜’字,用‘一因三用’法誦讀,音調(diào)由輕細轉為響亮,并配以舉目遠眺的神態(tài),很能使學生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讀第二句‘白云深處有人家’時,‘深處’的‘處’是去聲,落音較重,且作一頓,似乎是在提示聽賞者注意即將出現(xiàn)的畫面,引發(fā)學生現(xiàn)象‘白云深處’的景觀。然后以清晰而輕快的音吟出‘有人家’三個字。再整首詩的教學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聽覺、視覺、聯(lián)想和想象等功能,使他們在領略詩歌所描繪的圖畫美時自然而然的受到情緒的感染,陶醉于詩境之中。

我在講杜甫的名作【聞軍收河南河北】時曾作過一個這樣的試驗;先請學校朗誦團的一名學生用現(xiàn)代的方法朗誦一遍,然后我用傳統(tǒng)的方法作大聲吟誦,二者比較,那位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很高,朗誦技巧也很高,但相比之下,抑揚頓挫適度,疾徐輕重有致的吟誦更能充分的在現(xiàn)杜甫當年忽聞官軍收復失地后的那種驚喜欲狂的心態(tài)和表情,同時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合作。通過美讀,師生之間也實現(xiàn)了很好的互動。在不斷的美讀過程中,我們可以共同體會文章的音韻之美,情感之切,語言之美,手法之新,意蘊之美。

二、美源于鑒賞。

語文教育的意義不僅僅停留在教孩子某種知識或技能,會寫文章,會說話,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學習作者的文章理解其中的情趣,理解一個人對待一些問題的感受,思考的方式,表達的方式,一個人的情操等,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改變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學生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文本,對培養(yǎng)學生熱愛母語的情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道德修養(yǎng),都是受益匪淺的。

1、文本不同鑒賞內(nèi)容各有側重。

研讀詩歌和散文通常從意境入手,這方面是詩歌和散文教學中是審美的重點。教師首先應讓學生循著意境美這條線索,一步一步走進作者所描繪的圖畫中區(qū),得到美育教育。如杜甫的【登岳陽樓】的意境開闊宏麗,歷來為人稱道,這與詩人一縱一收的筆法很有關系,但主要還是有人的思想情感做基礎。由于杜甫愛國愛民的胸襟寬廣,才能與浩瀚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體,構成宏麗闊大的意境;李清照的‘燕字回時,月滿西樓’,則是一種凄美憂傷的意境;豪放派代表蘇軾的詩作中,為讀者創(chuàng)造出的更多的是一種豪邁曠達的審美意境等,進而取得審美的教學效果。

對于小說之類敘事性的文學作品的教學,教師應該領導學生從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這三要素去研究,品味人物形象的美,引導學生從作品展示的鮮明真實的生活畫面中,抓細節(jié),抓人物,讓學生腦中浮現(xiàn)出典型的環(huán)境和典型的性格,從而和作者引起思想情緒上的共鳴,如講【祝福】中的祥林嫂這個形象,教師可積極引導,再現(xiàn)那一時期,那一社會的典型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和評價與舊中國底層的勞動婦女的祥林嫂的形象,使學生在同情女主人公的同時,對封建制度、封建迷信對當時勞動者的戕害,報以極大的憎恨。要讓學生了解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都體現(xiàn)了作者的美育的目的,都具有明顯的愛恨傾向。

議論文的美,則在于他的文章結構和它所闡述的道理。閱讀議論文時,可以沿著作者的思路,看作者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怎樣把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起來的。

說明文則讓人感覺刻板,似乎沒有什么美育可言。但我們知道,高中語文課本中的說明文都是有一定的文學性的。

我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抓住各種文體的特點,發(fā)掘各種文體的特點,真正的將美育滲透并融入到語文教學中。

2、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美。

鑒賞教材美的語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方面。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是通過生動優(yōu)美,凝練的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人物情感的,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積極感受教材中語言的美。

如在講《荷塘月色》一文時,讓學生反復品讀文段,通過反復誦讀,學生能夠感悟朱自清筆下的“月下荷塘”的美景,由此而進入一種審美的境界。我們可以通過作者對大地山川,風物美景的描繪,理解作者對自然、人生的豐富感受和深刻思考。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悟鑒賞文本中的語言,最終達到使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初衷,作者的感情。

三、美源于課堂實踐。

在語文教學中,適時的啟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可以激發(fā)學生審美的創(chuàng)造性。再如,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讓學生閉上雙眼,發(fā)揮想象,想象自己漫步在月下荷塘邊,看那如水的月光瀉在葉子上,聞那微風送過的縷縷清香,感受那“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的朦朧美,體會那“如梵婀鈴上奏著的名曲”的光和影,聲和色的和諧美。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感受和想象,使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學生就能深刻的感受課文中一幅幅畫面的優(yōu)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多元的,獨道的教學方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之真正的愛上語文。在教《故都的秋》時,可預先讓學生各自談談他們對于秋天的不同感受,暢所欲言。也可找到一些關于秋的圖片,通過放幻燈片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不同,以便更好的解讀作品。

總之,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審美素材特別多。語文教學過程滲透美育的方法也很多。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的將美育任務滲透并融入到語文教學中,使教學本身給人以沒得‘享受’是學生真正有所收獲,有所啟發(fā),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造就學生高尚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