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現(xiàn)代詩三首范文

現(xiàn)代詩三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xiàn)代詩三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xiàn)代詩三首

第1篇:現(xiàn)代詩三首范文

媽媽帶我去放風箏

我高興得似乎發(fā)了瘋

我拉拉拉,我拽拽拽

我二次腳下生了風

我看看看,我等等等

仿佛親到了小星星

我和月亮

讓我陪她一起去環(huán)游世界

讓我看到她真實的內心

火星變得越來越大

月亮不再孤獨

這臺電腦非常的破

我每天都玩QQ飛車

我到底該怎么做

第2篇:現(xiàn)代詩三首范文

可是,相對于古典詩歌的大海,高中教材里的篇目仍屬滄海一粟;而有限的課時根本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對于詩歌學習的熱情,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閱讀鑒賞水平。所以,課外教學,就顯得非常必要;而課外教學設計,就更需要教師用點慧心才行。

一、設計要有文本拓展意識

特級教師霍懋征曾說過,一節(jié)好的古詩課至少要有另外十首以上的古詩展現(xiàn)。這個說法可能絕對了些,但他強調的文本拓展之意還是可取的。而這種拓展,最好是挖掘古詩詞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于課本、課堂學習的局限,而是要努力去擴展同一作家或同一題材或同一文化主題的相關詩歌。以人教版第三冊《杜甫詩三首》為例,一是可以將杜詩的不同風格的詩作推薦出來,全面把握杜甫的創(chuàng)作;二是可以將歷朝歷代吟詠王昭君的詩作歸集一起,知人論事,全面鑒賞“昭君出塞”這個題材的詩歌;三是以“懷才不遇”這個主題為核心,將古代文人的言志抒情之作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做一個巡展。

這樣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提高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在平時的教學中,文本拓展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通過大量的閱讀,讓古詩詞課外教學洋溢出鮮活的魅力。

二、設計要有藝術鏈接意識

與什么藝術鏈接呢?主要是與“音樂、繪畫、書法”鏈接。

朱光潛先生認為“詩歌是與舞蹈、音樂同源的”,這里音樂是首選。而古典詩歌“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方法,也要求在閱讀鑒賞時要有畫面感。那么,繪畫欣賞也有必要。誦讀詩歌,固然可以把握節(jié)奏,想象畫面,但如果有對音樂和繪畫的直接欣賞來參與印證,那就更好了。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音樂描寫和情境描寫都十分精彩,如果在課外,能將學生引導到對琵琶曲和古典繪畫的欣賞,那就擴大了學生的藝術視野。古往今來,許多畫家依據(jù)詩歌意境創(chuàng)作了大量文人畫,而有的詩歌本身就是題畫詩。當代有的流行音樂也開始關注古典詩歌,或者配樂譜曲,或者化用詩意,如,王菲的《但愿人長久》(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林志穎的《望海潮》、安雯的《月滿西樓》(李清照的《一剪梅》)、費玉清的《幾多愁》(李煜的《虞美人》)、周杰倫的一系列歌曲……這些都是學生所喜聞樂見的。

很多書法大家的筆下,往往援引古典詩歌的語料作為創(chuàng)作內容,那些楷行隸篆等各色書體所傳達出的神韻,是和詩歌的雅致相互輝映的。學生徜徉于此,既增強了古典詩歌學習的趣味性,也在藝術熏陶作用下使學生更加貼近文本,理解文本。

三、設計要有文學寫作意識

文學寫作,具體點說就是將古典詩歌改寫成散文、戲劇、現(xiàn)代詩歌甚至歌詞等其他文學樣式。古典詩歌言簡意豐,多有跳跌。所以必須經(jīng)過豐富的想象進行二次解讀,引導學生能用優(yōu)美流暢的現(xiàn)代漢語和多種手法來改寫成另一種文學樣式,這比進行詩歌翻譯高出不止一點。(詩歌是需要翻譯的嗎?同是張繼的《楓橋夜泊》,張曉風改寫成散文《不朽的失眠》,陳小奇改寫為歌詞《濤聲依舊》(和《巴山夜雨》《白云深處》合稱陳氏“鄉(xiāng)愁三部曲”),同樣也成為經(jīng)典。比如,李商隱的“馬嵬”,時空跨度之大,就是一副相對完整的劇本的骨架,學生可以發(fā)揮想象,據(jù)此寫出對話生動、情感真摯的劇作來。

第3篇:現(xiàn)代詩三首范文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倡導在各科中,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探究式學習。按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高中語文要"注重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fā)展"。"應用、審美、探究"成為高中語文新課程的主題詞,是新理念,也是新原則,同時包含著高中語文教學新的方法和策略。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辯證地處理學生自主與教師指導的關系,不僅強調學生要傾聽教師,更要強調教師要傾聽學生,珍視探究中學生的個人觀念、獨特感受和體驗,并引導學生積極反思。同時,要特別強調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聽、交流與合作。當然,不能認為探究式學習就是先進的、唯一的,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學習方式就是落后的、過時的、應該拋棄的。實際上,不同學習方式各有所長,相互之間應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不可偏廢。這里只就高中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問題作一些討論。

課程標準指出:"應繼續(xù)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要貫徹語文新課程關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理念,要認識具備探究問題的能力,一是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社會競爭和發(fā)展都需要思想敏銳、有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從學生接受教育的階段來看,高中學段注重培養(yǎng)探究能力具有必要和可能。二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需求。積極思考問題和探究問題,能有效地保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實踐證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隨著這一過程而不斷產(chǎn)生的思維成果是維持學習興趣的最佳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fā)現(xiàn)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通過探究過程中的合作和交流,獲取更高層次的學習效能:

(1)探究者在相互傾聽中,明白了對問題別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釋,同樣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有利于他們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

(2)在合作、相互表達與傾聽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顯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審視和監(jiān)控;

(3)在討論中,探究者之間相互質疑,可以更好地引發(fā)探究者的認知沖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認識;

(4)探究者之間交流、爭議、意見綜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靈感,促進彼此建構出新的假設和更深層的理解;

(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與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貢獻各自的經(jīng)驗和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從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單個探究者難以完成的復雜任務。三是語文教學的需求。讓探究的方式進入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使探究性學習成為語文教學的主要方式,使語文教學真正從"以知識為核心"轉變?yōu)?以創(chuàng)新能力為核心",可以從根本上克服高中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膚淺平庸之弊,促使語文教學追求卓越和優(yōu)秀,追求高品位。

二、培養(yǎng)探究能力的課堂教學特征

什么是探究性課堂教學?所謂探究性課堂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具體說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xiàn)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探究性課堂教學特別重視開發(fā)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在當前,探究性學習越來越為廣大的語文工作者、特別是一線語文教師所賞識,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有效的研究和探索。我們認為培養(yǎng)探究能力的高中語文課應具備以下這些特征:

1、"問題中心"特征。 問題與疑問是探究性學習的起點,是探究的對象和中心,也是探究性學習的一個基本特征。課堂上只需要學生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是偽問題,老師連珠炮式地發(fā)問,將過去的滿堂灌改成滿堂問,這也不是探究性學習。探究式的問題應該具有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作用,具備典型性、針對性、啟發(fā)性、趣味性等特征。一方面,高中語文探究性課堂教學,必須努力創(chuàng)設語文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語文問題情境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例如,在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師生先對"柳樹" 這個傳統(tǒng)意象進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諧音是"留",是中國文化中傳統(tǒng)的別離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別以表依戀與牽掛的習俗。教師又進一步提出: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還有沒有其它的意蘊?依據(jù)是什么?通過提供一系列語文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產(chǎn)生疑問,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另一方面,理想化的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在課堂上根據(jù)學生提問中的難點,隨機地將教學歸類、深化,或從中發(fā)現(xiàn)新的值得師生共同探究的新問題。例如,在學習《迢迢牽牛星》時,學生通過自讀發(fā)現(xiàn)了許多問題。學生提出:詩前兩句說"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意為織女星和牽牛星相隔遙遠,而為何后面又說"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如何理解這里遠和近的矛盾?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

2、自主性特征。探究性學習以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為目的。因此,高中語文探究性課堂教學,必須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學生自主性特征,"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其實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本觀念在教學中的反映,這是一種符合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先進思想。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時時以這種思想指導自己的每一堂課、每一個教學活動。在課堂上,圍繞教學目標,學生學習什么內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學習,大可以全由學生自己做主,老師只是以平等的身份,給學生做指導,或作為參與者提出個人的看法,學生不受老師的興趣、愛好、視野的限制。課外的語文活動也是如此,學生想研究《紅樓夢》的人物,有這一愛好的同學可以組成一組,開展研究。對本地方言有興趣的同學,又可組成一組,到各地收集素材,積累資料。老師要進行各種語文教學活動的開發(fā),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思考、分析、研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了,參與的程度和范圍加大了,就能充分體現(xiàn)教學中的學生自主性特征。

3、開放性特征。語文探究性學習呈開放學習態(tài)勢,包括學習形式的開放、學習空間的開放、學習內容的開放以及學習思維的開放。由于探究性學習形式的改變,學生必然會突破原有的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tài),學生定會在一種動態(tài)、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這種開放性,改變的還不僅僅是學習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學生可以到社會中去搜集民間故事,可以到街頭去搜集廣告牌的錯別字,可以到圖書館去查閱資料,研究自己喜歡探討的問題。可以到網(wǎng)絡上讀書,找自己需要的資料。教師在認真分析學生情況的基礎上,通過設計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最終成為知識的占有者。例如,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可讓學生閱讀課文后觀看電視劇《水滸》的相關內容,啟發(fā)和鼓勵學生進行比較分析思考。學生提出:電視劇里的一些故事情節(jié)和小說原著有所不同,比如小說原著中陸謙等人在林沖舊相識李小二店中密謀陷害林沖這一情節(jié),電視劇中進行了較大的改變,這一改變的理由是什么呢?這種改變與原著相比較藝術效果有了怎樣的不同?如果你是導演,你會怎樣進行改編?這一類問題鼓勵開放式的思維方式,沒有標準答案,不求整齊劃一,關鍵要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散思維等。通過從個人思考到小組討論,進而到全班辯論會等多種方法,學生提出了許多有益的看法,從而使每個人的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整個學習過程,學生思維活躍,充分體現(xiàn)了開放性的特征。

4、合作與交流特征。新課程標準重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融合。在語文課堂上的合作與交流,能使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進入新的層次,有利于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探究過程中需要學生們合作、解釋和各種協(xié)調一致的嘗試,這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和經(jīng)驗,可以幫助學生按照一定規(guī)則開展討論的藝術,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互助,等等。探究式課堂教學應把課堂討論作為教學常態(tài),以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引導學生利用多樣化的學習資源,達到合作解疑的目的。教師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在整個探究過程中,由于經(jīng)驗背景的差異,探究者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在探究者的共同體中,這種差異本身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語文教學引入探究式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合作、交流過程中加強語言的感受力,學會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文采)。教師還應引導學全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在實際生活中學會交流與合作,使交流合作從一種學習方式擴展成為學生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學生在探究性語文學習中既學習知識,提高能力,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從而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新課程改革目標。

5、能力培養(yǎng)特征。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高中語文探究性課堂教學,應根據(jù)學科特點和具體教學內容,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在設計研究某個問題的方案中,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在完成某個問題的研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實踐探索能力;在研究某個語文知識與科技、生產(chǎn)、生活的聯(lián)系的問題中,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研究問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沒有個性就沒有創(chuàng)新,探究式學習是著眼于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育方式,將極大地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為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打開了一扇窗口。語文教學,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學,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放在怎樣的高度都是不為過的,因此,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應以學生的能力發(fā)展為核心來組織教學活動。

6、信息技術整合特征。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程進行整合,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習動機,提供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理想環(huán)境,有力促進探究性學習的實現(xiàn)。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學生主動地獲取由教師匯編整理并放置在網(wǎng)絡上的相關資料以及其它的網(wǎng)絡資料,在獲得基本知識之后,在課堂教學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教師以平等的姿態(tài)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tǒng)的傳承型轉變?yōu)樘骄啃汀P畔⒓夹g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并與廣泛的社區(qū)相聯(lián)系的學習環(huán)境,可有效地改進對課程的教學,實現(xiàn)下述目標:①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協(xié)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②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獲取、選擇、傳送、加工和利用等信息素養(yǎng);③促進班級內外學校內外學生的合作交流,開闊學生的視野。無論采取何種手段,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用信息技術整合語文探究性學習,這是一個新趨勢,是對發(fā)展需求的適應。三、培養(yǎng)探究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

三、在問題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高效探究能力

1、展示問題情境,介紹探究程序和目標--學生回憶、收集與該問題情境有關的已有信息--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選擇最佳設想--對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系統(tǒng)闡釋,也就是把收集到的信息整合起來,并與解釋相聯(lián)系。

如教學蘇軾的《赤壁賦》時,要求學生探究:蘇軾的儒、道、佛思想在兩賦中的反映。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對孤鶴、道士的形象及作用會有不同的理解,或認為是道家思想的消極虛無,或認為是超然物外、隨緣任化的樂觀豁達。通過討論交流,老師的適度參與和點撥,聯(lián)系其他相關知識,學生都能對此形成自己的看法。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確認問題--師生共同探究--引導學生歸納概括--深化遷移。

如《師說》的教學,可以先組織學生探究韓愈的教師職能觀,再進一步深化遷移,探究當代的教師應該具有怎樣的職能。

3、向學生提出疑難情境--學生確認問題--思考解決問題存在的困難--探究解決困難的方法。

如學習《中國現(xiàn)代詩三首》(聞一多《發(fā)現(xiàn)》、艾青《北方》、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向學生提出,三首詩歌的主人公都是"我",抒發(fā)的都是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但是三個"我"的形象卻迥然不同,為什么?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會思考到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年代,詩人的經(jīng)歷、性情等因素,通過進一步探究,從而解決問題

語文教學的探究模式,視乎需要,都可以加上一個環(huán)節(jié):研究性論文的寫作,充分體現(xiàn)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

綜上所述,教師作為探究性課堂教學的導師,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教師要適應新課程環(huán)境下的新的教學秩序,在備課時"教案"與"學案"雙管齊下。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成敗。學生作為探究性課堂教學的主人,自然是根據(jù)教師提供的條件,明確探究的目標,思考探究的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敞開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內容,總結探究的結果。老師的教學過程也由原來的單向灌輸式轉變?yōu)閯討B(tài)生成的建構式,老師必須及時對教學進行反思,調整下一步的教學。由此可知,探究性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參與的活動,他們都將以導師和主人的雙重身份進人探究性課堂。在新課程環(huán)境下,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教材實際和社會生活實際,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走進新課程》叢書 2004年4月第一版 責任編輯 聶海龍)

2《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課教材教學設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一版 主編 何曉文 程紅兵)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