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語言交際范文

語言交際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言交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語言交際

第1篇:語言交際范文

[關(guān)鍵詞] 非語言文化交際;手勢語;中國;日本

【中圖分類號】 H0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4-097-2

我們從出生開始,即使是沒有真正學會說話,也先學會肢體語言的表達。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時不需要語言也能表達情感。例如:把頭向后仰表示感到疑問、與人寒暄時握手、俄羅斯人擁抱時相互親吻臉頰以及日本人見面時行禮等等。所以除了語言,姿態(tài)和手勢這樣的非語言也在傳達著情感信息。

國外許多研究者在對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在交際中的作用進行研究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在某些情景中,百分之三十五的信息是由語言傳遞的,而其余百分之六十五的信息則是由非語言f方式傳遞的。更有學者提出“只有百分之七的情緒信息由語言傳達,其余百分之九十三要靠非語言手段來傳遞”的觀點。以上研究結(jié)果顯示,人們在人際交往中有50%以上的信息是由非語言手段來傳遞的。

一、關(guān)于非語言文化交際

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法,大致分為兩種。一是語言交流,二是通過姿態(tài)、舉止等非語言的交流。

人在交流時,是注重語言表達還是非語言表達呢?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研究實驗得出結(jié)果:非口頭傳達的比例占85%-95%之多,語言表達僅有5%-15%,因此非語言表達更受重視。另外,研究還表明如果推斷一個人的態(tài)度和性格,根據(jù)語言判斷僅為7%,剩余的93%里面,音量、語速占38%,表情、神態(tài)占55%。也就是“怎么說的”比“說了什么”更為重要。

在非語言文化交際中大致可分為兩個層面。伴隨語音的表達和不伴隨語音的表達。伴隨語音在日語中被稱為“パラ言”,或“周言”。所謂“パラ言”,指聲音的特征和語氣,具體表現(xiàn)為說話時聲音的高低,語調(diào)的抑揚,聲量的大小和語速變化等。另一方面,不伴隨語音(非語音)的動作手勢和面部表情的非語言交流,在日本一般地被認為是“身振り言”也就是姿態(tài)語言。 交流時, 面部表情固然很重要, 但只限于在近處。距離稍遠時,面部表情就不再有優(yōu)勢, 這時手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其實手的輔助功能遠遠大于其他身體部位, 因為手比較自由, 可以按人的意志行動, 并且能準確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所以,手勢語的優(yōu)勢與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二、關(guān)于手勢語

手勢語是體態(tài)語言之一,是人的喜怒哀樂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方式。使用手勢語時,由于動作幅度、速度等不同,表現(xiàn)的感情強弱也不同,另外,同一手勢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所表達的具體含義也有所不同。譬如,多數(shù)國家立起大拇指表示贊揚對方,但在日本表示男人“男(おとこ)”、主人“主人(しゅじん)”的意思。

(一)日本特有的手勢語

中國人在思考問題時一般用食指輕點太陽穴或者在附近劃圈,而在日本此動作表示笨蛋和頭腦不清醒的人。日本人在太陽穴處把手指的指尖并攏, 并一下子把手指向上移開,意思是保險絲燒斷時的火花四濺。日本人把兩手食指豎在太陽穴兩側(cè), 表示生氣、嫉妒、 還指“女房が怖い”(怕老婆)。例如日本的“サラリマン”(工薪階層)下班后如果在外面飲酒后要回家時, 就會做此動作向同事們告假, 暗指“ 再晚, 老婆要生氣了”。在日本,特別是上班高峰期會看到這樣的情景,一般是男士一邊說著“ちょっとすみません”(對不起)一邊將手掌伸出來, 在身前垂直下切 ,表示對不起、請讓一讓、借光的意思。將食指彎曲做出要鉤東西的樣子,是指悄悄地拿走別人的東西,用以表示小偷和偷竊行為。

右手握成拳頭,用拳頭的下側(cè)在左手的掌心上揉搓,意指阿諛奉承。這是模仿在石臼上碾芝麻的動作,用這個手勢暗指拍馬屁。

雙手食指從自己腦后兩側(cè)向上, 略向外傾斜著伸出,其余四指卷曲 , 代表某人生氣, 吃醋的意思。 用大拇指和食指做成一個不封口的圓圈,動一動手腕,表示飲酒。中年或老年日本男性喜歡用這個動作表示用「酒盅喝日本酒。最近隨著酒的種類的增加和飲酒方式的多樣化,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不再用這樣的手勢表示飲酒。不過,凡是日本人都懂得這個手勢的含義。立起拇指在日本表示「男性、丈夫和「男朋友, 豎起小指則指「女子、戀人J 「妻子。日本人還用伸展的手背貼另一側(cè)的臉頰來表示男性同性戀中像女的一方。另外日本人在頭上指尖相接用雙臂做出大的圈表示“很好”。受此文化的影響,圓圈的意義還被引申為“正確”,例如在日本學??荚囍校谡_的答案上畫 “”。在日本,一只手指或兩只手指放在臉頰上,被認為“裝可愛”且稍微帶有嘲笑的意思。其實這樣撒嬌扮可愛的動作在日本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這樣的舉止給人一種什么時候能 “大人のように”的感覺。人們常常以此做為一種成熟判斷的標準。

日本人在喊「萬歲時,總是伸直雙臂高舉至頭頂,并且連續(xù)重復三次。

(二)中國特有的手勢語

作為古老文明的發(fā)源地,中國也有很多獨特的手勢語,比如雙手抱拳前后搖晃表示恭賀新年,比賽時雙手抱拳向?qū)κ直硎揪匆庖约罢惺謺r手掌向下輕輕搖動手指等。

中國人日常生活中表示數(shù)字的手勢語很有特點,例如:立起大拇指和小指頭,表示“6”;把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指尖全部貼上,表示“7”;立起大拇指和食指,表示“8”;只是食指很輕地彎曲,其他手指緊握,表示“9”;用拳頭表示“10”。

中國人待客敬茶時,客人會將食指和中指彎曲,很輕地叩打桌子表示感謝。另外,對著別人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互相摩擦,是數(shù)鈔票的姿勢,表示的是“錢”。

(三)中日手勢語相通之處

在中國,把手放在額頭上意為遮光和眺望遠處,用日語表達為「小手をかざす。中國人雙手放在臉頰前合十,表示懇請、求饒、感謝。在日本,飯前飯后分別說「いただきます(我吃了)和“我吃好了”時也雙手合十表示感謝。右手掌橫放在脖頸處從左到右做切割狀表示被公司解雇, 開除的意思。拍手這個動作在中國和日本都表示鼓掌,另外也是影視作品中黑社會老大召喚手下的常用動作,在日本拍手喚人的習慣被叫做「手がる。還有在我們平時看的電視劇或小品中的主人公要準備搬石頭之類的重物時,會在手上吐些唾液,感覺更有力氣干活。日語中的表達為「手ぐすねく,現(xiàn)多引申為摩拳擦掌, 躍躍欲試的樣子。

另外在抗日劇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舉手投降「手を上げる是世界上通用的手勢語。

古代日本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在手勢語上也有體現(xiàn)。例如:中國手勢語中在面前合起雙手或者雙手伸出握住別人的手是在表示更深的謝意。日本表示“ありがとう”是面帶微笑在胸前合起雙手,行禮。

例如:“おいします(請求、拜托)”,中國和日本同樣是在胸前合起手,垂下頭。

“ダメ(不可以)”,在中國通常為雙手的食指交叉或者雙手在胸前交叉。在日本同樣是用雙手的食指交叉。其實這就是所謂的“×符號”變過來的。

(四)手勢相同意思不同

中日兩國在手勢語方面有相同之處也同樣有很大不同。同樣的手勢在不同的國家,意義也可能不同。例如:在中國贊揚別人時通常立起大拇指,意思為“好”,“做得很不錯”,“很棒”等。 在日本此動作的含意思卻是“男人”、“他”、“爸爸”。又比如手指彎曲在中國是指數(shù)字“9”。在日本則是指悄悄地拿走別人東西的小偷或偷竊行為,意思是“小偷”、“扒竊”、“偷”??梢娡瑯拥氖謩菰诓煌膰乙饬x不盡相同,我們在使用時應(yīng)盡量避免不必要的誤解。

三、中日手勢語各自的特征及原因

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的手勢語表現(xiàn)比較直觀,日本的手勢語表達比較含蓄 。原因在于手勢語與文化、文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中國是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是文化、文字開始的地方。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文字是由古老的象形文字發(fā)展而成,中國的手勢語從某方面來說與之有著共通性。反之,日本的假名,它是從其他的國家的文字借用而得出,所以日本的手勢語就相對混雜,又受日本文化的影響,表達就呈現(xiàn)出一種混雜性和含蓄性。

中國手勢語的有效值比日本低,日本的手勢語要比中國豐富。這是因為中國的疆域遼闊,又是多民族的國家,各地域文化差異很大,語言文字本不相同,如果再加上不太相通的手勢語,交流起來會更加含糊不清,所以每個地區(qū)手勢語的普及相對困難,各個地區(qū)的手勢語有著許多細微的不同。而日本在地域上比中國狹窄,受西方的影響較深,現(xiàn)代化程度較高,加之交通發(fā)達,手勢語的普及率也較高。并且,日本人對于細節(jié)觀察力強,具有委婉、細膩的國民性。因此,日本人大多不喜歡用言辭直接表達意思,而是常常借助手勢語和表情等非語言手段進行交流。這也更加促進了日本手勢語的豐富和普及。

總而言之,通過生活中的語言交際實踐可以看出, 手勢語是整個交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交際中, 不能只注意語言交際行為的正確性,而忽視非語言行為的文化差異及其影響, 那樣就會造成文化誤解及沖突。作為一名教師, 既要了解中日兩國非語言行為的差異并傳授給學生, 也要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并能有效地引入課堂,有助于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慶祥.中日非語言交際研究[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金山宣夫.『世界20カ國ノンババル事典[M].日本:研究社出版株式會社,1994.

[3]王勝波.日本人的手勢語言[J].日語知識,2004,(1) .

第2篇:語言交際范文

【關(guān)鍵詞】 非語言交際 身勢語 文化

語言作為社會交際工具,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的語言棱鏡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生活方式、思想觀點、宗教禮儀、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等。每種語言(包括身勢語和副語言)都負有“文化使命”,粘接著一層文化色彩。語言交際是人類進行交往的主要手段,但與此密切相連的非語言交際卻常常有著使前者相形見絀的交際功能。身勢語是表達一個人內(nèi)心世界的無聲而真實的語言,在非語言手段中最為引人注目。

身體語言在人際溝通中有著口頭語言無法替代的作用。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兩個人之間的面對面的溝通過程中,5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過無聲的身體語言來實現(xiàn)的。身勢語是國際性的,不同國家的人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借助身勢語能夠進行交際。曾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每天平均講話只占與人交往的時間的 10%,與人交往的時間都是在有意無意地進行著身體語言的溝通。有些時候,身體語言就足以表達所有的信息,語言反倒是多余的,只要人們彼此在對方的感覺范圍內(nèi),應(yīng)存在身體語言途徑的溝通,所謂的身勢語,就是指那些包括空間距離、目光注視、身體接觸、姿態(tài)動作、面部表情等在內(nèi)的非語言的身體信號。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已經(jīng)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與自己的習慣相反的信號,所以我們不能忽視文化約束力對身勢語的影響以及和環(huán)境差異所賦予身勢語的不同含義。

一、空間距離

當人們進行交際的時候,交際雙方在空間所處位置的距離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告訴我們交際雙方的關(guān)系、心理狀態(tài),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點。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任何一個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這個空間的大小會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環(huán)境、行業(yè)、不同個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談話時,對雙方保持多大距離有不同的看法。根據(jù)霍爾博士(美國人類學家)研究,歐美人生活中有四種距離表示不同情況:

(1) 親密接觸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談雙方關(guān)系密切,身體的距離從直接接觸到相距約 45 厘米之間,這種距離適于雙方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場合,比如說夫妻及情人之間。

(2) 私人距離 (personal distance 45-120 cm) 朋友、熟人或親戚之間往來一般以這個距離為宜。

(3) 禮貌距離 (social distance 120-360 cm) 用于處理非個人事物的場合中,如進行一般社交活動,或在辦公,辦理事情時。

(4) 一般距離 (public distance 360-750 cm) 適用于非正式的聚會,如在公共場所聽演出等。

從這四種分法可以看出,人類在不同的活動范圍中因關(guān)系的親密程度而有著或保持不同的距離。不同民族與文化構(gòu)成人們之間不同的空間區(qū)域,多數(shù)講英語的人在交談時不喜歡離得太近,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談會湊得很近,而對俄羅斯人來說意大利人交談是過于靠近,拉美人交談時幾乎貼身。更有趣的是英國人與意大利人交談時,意大利人不停的“進攻”,英國人不斷的“撤退”。實際上他們交談時都只不過是要占據(jù)對自己適當?shù)模晳T的實際距離。西方文化注重個個隱私,東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電梯,巴士或火車上,素不相識人的擁擠在一起,東方人可以容忍身體與身體接觸的那種擠,西方人無法容忍。在對個人空間的要求方面,中國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數(shù)亞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這是因為不同的文化習俗的緣故,西方人看中寬松的氛圍,崇尚個人自由和個人權(quán)利,而東方人的傳統(tǒng)文化根深蒂固。

空間的觀念是立體的,不僅包括領(lǐng)域的大小距離,包含領(lǐng)域的高度?!袄_距離”具有保持身份的威嚴的功能,而保持空間領(lǐng)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權(quán)利的一種方式。法庭、教堂、禮堂、會議廳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間距離來發(fā)揮這一功能,以表現(xiàn)優(yōu)越感與從屬關(guān)系。在中國,長輩和領(lǐng)導面朝南坐,在西方則坐在橢圓桌子頭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這些都說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空間的運用和安排都有著各自的模式,從而構(gòu)成無數(shù)文化差異,讓空間的使用具有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視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與交往對象保持目光接觸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學奧塔加在《人與眾人》一書中說:“每一次注釋都說出了注視者的心路歷程?!敝袊糯烧Z有“畫龍點睛”之說,人類男女之間有眉目傳情之舉。從莎士比亞的“仿佛他眼睛里鎖藏著整個靈魂”,到音樂搖滾的“不要說,你的眼睛已經(jīng)告訴了我”,都說明目光注視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徑,人的一切情緒、情感、和態(tài)度的變化,都可從眼睛里顯示出來。

幾乎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活動能夠和感情交流都依靠過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傳播實踐也體現(xiàn)在目光接觸的運用之中。兩個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時會用非常熱情的目光凝視對方,因為他們認為雙目是個人存在的鑰匙。如果從美國文化角度來看,這種目光是不適用于兩個男人之間的,這種長時間凝視常常是同性戀的亞文化群使用的非語言代碼的一部分。有教養(yǎng)的英國男子認為直接凝視與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種紳士風度,而瑞典人在交談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數(shù)多于英國人。法國人則特別欣賞一種鑒賞似的注視,這種眼光看人是就傳達了一種非語言信號:雖然我不認識你,但我從內(nèi)心底欣賞你的美,所以法國男子在公共場合對婦女士的凝視是人們公認的一種文化準則。日本人與人交談時的目光一般落在對方的頸部,而對方的臉部和雙眼要在自己眼簾的外緣,他們認為眼對眼是一種失禮的行為。中國人則對緊盯著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恥感"文化的影響,“非禮勿視”。而在西方這個世界文化的大熔爐里,人人都鍛煉得眼界開闊喜歡大大方方地表白自己,敢于毫不遮掩地宣泄情感,她們往往會因為異性受到自己的吸引力而感到受寵,但不若驚。目光的禮節(jié)、各種凝視行為及目光在交際中的功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義復雜,規(guī)定繁多,需要我們認真觀察,仔細比較,從而促進各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三、身體接觸

正像語言和姿勢可以傳遞人們的情感信息一樣,身體與他人的接觸在交際中也無時無刻不在傳遞信息。嬰兒在母親懷里被搖著拍著,等到后不僅能保持心理平靜,還能刺激協(xié)調(diào)運動器官──小腦,促使其發(fā)育,國外學者稱之為接觸教育(touch education)。人類學家把文化大致分為兩大類:接觸文化(touch culture)與非接觸文化(nontouch culture),阿拉伯人,南歐和西歐人、猶太人及拉丁語系的人屬于第一類,美國人、北歐人及東方人屬于第二類。從孩提時代到成人期,不同的文化交給我們不同的接觸方式,哪些部位該接觸,哪些不該接觸。這里著重談?wù)劚划斪饕环N社會習慣來進行的利益方面的身體接觸中的不同文化內(nèi)涵。

(一)握手

據(jù)某些專家的考證,握手是石器時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種遺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無惡意,就放下手中狩獵用的棍棒或石塊,讓對方摸摸掌心。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這些手勢逐步演變成兩手相握的形勢。手掌的張開表示向?qū)Ψ匠ㄩ_自己的勢力范圍,而手掌的接觸則表示合二為一。今天,在許多國家,握手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用的表示親熱和友好的禮節(jié)。但各國握手的習慣不大一樣。法國人做客走進房間或別離時都要與主人握手:而德國人只在進門時握一次手;有些非洲人在握手之后會將手指弄出輕輕的響聲,以表示自由;在美國,男人之間的握手是很用力的,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競賽。中國人一邊講“你好”一邊握手,對此沒有什么忌諱;俄羅斯人則不允許兩人隔著一道門或跨著門檻握手,以為這樣做是不吉利的。在西方,參加競選的政客會用右手,握住對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試圖讓接受者感到他的熱情真摯與誠實可靠,故被稱為“政治家的握手”。

有一位駐外人員敘述了這么一段經(jīng)歷:在巴基斯坦時,有一次請學生到使館看中文電影。一位剛結(jié)婚的學生把妻子也帶來了。老師見到后,主動與學生妻子握手,并且握的很緊,以示熱烈歡迎。第二天上課時,學生滿臉怒氣,拒絕回答該老師的提問。課后,另一個學生告訴老師說,這位學生認為老師主動逼他妻子握手,太失禮。原來按照巴基斯坦禮俗,男子對陌生女子不能主動握手,老師說出了自己的本意是表示客氣與友好后,才算消除了誤會??梢娢帐值母拍畛R蛭幕牟煌煌T谌祟惤浑H活動中,眼睛的信息傳遞是微妙的,而握手發(fā)出的信號卻是直截了當?shù)?。如果握肩膀和握胳膊時,實際上是進入了接受者的密切區(qū)域,只有在感情極為密切與融洽的人之間才受歡迎。在異性之間,如果女方不主動伸出手來,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如果伸左手與人相握,則是無禮的表現(xiàn)。握手的文化是如此豐富多彩,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嚴加區(qū)分,以避免文化沖撞和誤會。

(二)擁抱與親吻

不同的文化背景產(chǎn)生不同的禮貌和禮儀,其含義是約定俗成的。在西方許多發(fā)達國家,兩個女生見面時擁抱在一起是常見現(xiàn)象,夫妻久別重逢時擁抱親吻也非常自然;但阿拉伯人、俄國人、法國人、東歐人、地中海沿岸和有些拉丁美洲國家的人,兩個男人之間也會擁抱及親吻雙額。阿拉伯人甚至不停地嗅著對方身上散發(fā)出的氣息,對他們來說,好的氣味能令人精神為之一爽。緬甸人、蒙西人和分布在挪威、瑞典、芬蘭等國的拉普人會嗅著彼此的面頰表示問候。而在東亞及英語國家,男人之間一般只是握手表示歡迎,很少擁抱或親吻對方。在許多歐美人看來,政治家的親吻是“虛假”的代名詞。

擁抱親吻的這些差異充分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濃厚的社會文化意義,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深層的差異在身勢語這個表層上的具體表現(xiàn)。

(三)其他接觸

如前所述,有的民族崇尚接觸文化,而有的民族則信奉非接觸文化,不同的文化確定了它自己關(guān)于接觸的定義。出于宗教的崇拜和信仰,佛教徒認為活佛給他們施行的摸頂禮是崇高而神圣的;而在泰國,頭部可是千萬不能摸的,觸及頭部簡直就是一種罪過;此外,泰國僧侶在向上行走時特別忌諱被女性觸及,認為這樣就會使他的苦苦修煉前功盡棄。中國人喜愛一個小孩時會親切地撫摸她的頭部或摟摟抱抱,而對美國的孩子這樣做就會引起孩子媽媽的反感,盡管她知道這種動作并無惡意,但在他的文化中,這樣做被人認為是無禮的表現(xiàn)。在穆斯林國家,人們把關(guān)于觸摸的知識看作其文化整體的一部分,他們用右手進食或做愉快的事,用左手去觸摸別人則是一種社交的侮辱,因為左手是大小便時用的。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面子”重于一切。臉對女性來說無異于命根子。如果觸摸一個中國姑娘的臉,那可是犯了大忌。可見觸摸在身體不同部位的運用也要因地域及文化之不同而異。如果不加區(qū)別地統(tǒng)統(tǒng)采取親密性接觸,或是統(tǒng)統(tǒng)推行非接觸文化,這個世界就會亂成一團了。

四、姿態(tài)動作

有專家提出,人能發(fā)出多達50萬個不同的身體信號,只用“千姿百態(tài)”作比喻已顯得蒼白無力,任何想將它們分門別類的企圖也只能令人失望。所以我們只能從傳遞交際信息的常見姿勢中詮釋一些行為代碼與文化含義。

手勢在各國有不同的表達意義,不同的文化背景賦予了手勢不同的交際功能。中國人豎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壞”,這反映了一種“尊卑有等”、“長幼有序”的文化心態(tài);美國人將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車,將拇指朝下則表示“壞”;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卻表示“情人”。在美國,人們用揮手來表示再見;而在南美,人們見到這種動作時不但不會離去,反而會向你跑過來。在美國,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個圈,其余三個指頭分開向上伸直,則表示“OK”一詞;在日本,這種手勢則表示錢;在阿拉伯人中,這種動作常常伴以咬緊牙關(guān),一起表示深惡痛絕。用手指在太陽穴旁邊轉(zhuǎn)圈,中國人表示動腦筋,美國人和巴西人則表示發(fā)瘋。俄國人把手指放在喉嚨上表示吃飽了;日本人用此動作表示被“炒了魷魚"。美國人、日本人抿著嘴吃東西才算得體,而印第安人卻以張口大嚼為禮貌。假如一位美國人無意中把筷子直直的飯碗內(nèi),再把飯送給中國人吃時,中國人心里就可能會大為不快。因為按照中國的風俗,供死人時才把筷子飯碗里。美國人用手指著太陽穴表示手槍自殺,反映的是美國私人擁有槍支不足為奇的社會文化背景。日本人用手戳向肚子表示剖腹自殺,反映了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武道精神。在新幾內(nèi)亞,將手架在脖子上表示自殺;在中國,這種手勢表示被人砍頭,是古代刑法取去“首級”的遺風。

姿態(tài)動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勢和坐立習慣地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態(tài)。猶太人的手部動作遠比一般德國人的手部動作來的自由,所以二戰(zhàn)時期生活在德國境內(nèi)的猶太人要盡量控制自己的手部動作,以免暴露身份。白人中的年輕人步履輕捷,而年輕的黑人則步伐較慢,這與他們的社會環(huán)境不無關(guān)系。在東方人眼里,美國女子大膽而潑辣,因為他們的步子比東方女子大,腰板挺的更直。在西方人眼里,日本女子的蓮蓮碎步反映出他們的柔順和屈從心理。英國人將兩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觀或不準介入,恰似中國的“袖手旁觀”;美國人著重隨意與個性,常常大大咧咧的坐下來或者站著時一副松松散散的樣子,所以當某美籍外教上課時坐在課桌上,中國學生的驚訝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在德國等歐洲國家,生活方式比較規(guī)范,人們十分注重禮儀,懶散的樣子常被認為是粗俗和無禮的標記。不同文化在姿態(tài)動作上的這些微妙的差別常常容易導致交往失當,甚至會使交際完全中斷。了解這些差異并采取必要的補償手段,對于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互相理解,避免誤會,對于填平文化溝壑,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面部表情

人類的感情或欲望,在無意中形成身體行為的變化而表現(xiàn)出來,而利用面部做出的變化更是難計其數(shù)。相對目光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別對方心情、態(tài)度的線索。一切沒有經(jīng)過掩飾的肯定與否定、積極與消極、接納與拒絕等表情的事情發(fā)生,面部表情對于交際的重要性是眾所公認的,但表情中的多種文化內(nèi)涵卻難以估量。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從納粹黨徒投向猶太人身上那惡毒而陰毒的表情里,人們可以知道猶太人當時的悲慘命運;從過去的南非白人鄙視黑人的視線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南非黑人當時的社會地位。感情的表達是在文化背景中習得的,它們的表現(xiàn)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漢民族在貴客來到時,笑臉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國的印地安部族卻大哭來迎接客人的到來。在某些文化中,咂嘴唇是認可的表示;在中國文化中,表示有滋有味;在英國文化中,表示沒有滋味;在許多地中海國家,則是過分夸大痛苦和悲哀的標志。

微笑,是最有益于人際交往的面部表情。白居易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寫出了最微妙的表情效果。正如亞當斯所說的,“當你微笑的時候,別人會更喜歡你”。笑臉不只是快樂和友好的表示,也能傳遞道歉與諒解的信息。在公共汽車上因急剎車而踩了別人的腳,微笑就等于說“對不起”。與陌生人相遇或相撞理,露出微笑是為了向?qū)Ψ奖硎咀约簺]有敵意。服務(wù)行業(yè)的人臉上常帶著微笑則是歡迎和友善的表示。東方人比較含蓄,感情不容易外露,不象西方人、尤其是拉丁語系人身上那樣,可以看到七情六欲的展現(xiàn)。中國人習慣用面部來遮掩感情,而不是顯露感情。中國俗語“看臉色辦事”和“給人臉色難看”更將面部表情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察言觀色”與“to read ones'face”便成了跨文化交際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東西方身勢語的種種差異源于文化的差異,源于有著千變?nèi)f化的文化的民族性。而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還具有時代性和世界性。在實際交際中,人們必然會發(fā)現(xiàn),不但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非語言交際行為不同,即使同一國家和民族的人非語言交際行為也不是完全一樣的,甚至在同一地區(qū)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層次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之間也是千差萬別。

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清楚地認識非語言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文化和絕大多數(shù)非語言交際都是代代相傳和后天習得的,都是長期歷史和文化積淀而成的某一社會共同的習慣。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薩莫瓦 (Samova) 認為,文化與非語言交際密不可分,許多非語言行為都是文化習得的結(jié)果;人們的非語言行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所決定。因此了解非語言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至關(guān)重要。文化不同,交際規(guī)則也不盡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間交往時難免產(chǎn)生文化誤解和沖突。因此,跨文化交際成敗關(guān)鍵在于正確對待文化差異堅持不懈地排除文化優(yōu)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異的干擾,正確對人,正確對己,相互尊重,平等往來,不斷提高跨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的交際。

參考文獻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王福祥、吳汗櫻:《文化與語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胡文仲、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胡文仲、杜學增 :《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孟小云譯:《體態(tài)與交際》,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8;

第3篇:語言交際范文

來傳達一些重要信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交際也會有很

大的不同。本文主要談及了俄羅斯文化下的非語言交際。

關(guān)鍵詞:非語言交際,俄羅斯

正文: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不僅僅通過語言,很多情況下表情、手勢等也會傳達很多重要信息。有人認為人們的直接交際活動中,30%的信息通過語言來表達,而70%的信息則依靠非語言來傳達,更有人認為90%的信息是非語言信息。由于文化差異,個體差異,性別差異等因素,非語言交際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文化差異的效果更顯著。不同民族成員在相互接觸過程中會由于文化沖突影響交際甚至引發(fā)沖突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非語言交際形式,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達到更好的交流。筆者通過觀察俄羅斯語伴,并與其交流,了解了俄羅斯人的一些非語言表達習慣,通過本文作一小結(jié)。

中俄在禮節(jié)方面就存在很大的差異,雖然俄羅斯離中國很近,但兩個國家的文化大相徑庭。漢文化中的禮貌特征是尊重、謙遜、態(tài)度熱情和文雅。漢文化中的禮貌強調(diào)貶己尊人、稱呼恰當、出言文雅、說話力求雙方和諧一致,在德、言、行方面要盡量增大他人的益處。俄羅斯人則突出個體和個人價值,提倡個人的自信和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禮貌方式往往影響到彼此的交際,如果把漢文化中認為極禮貌、極客氣的詞語帶入俄語會話,雖然遵守了謙虛準則,但卻會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比如受到別人稱贊時,中國人大都先自貶一番,習慣用“哪里,還差得遠呢”,“不行,不行,哪里比得上您”等一類的謙詞做答。俄羅斯人對于這樣的言語行為會感到莫名奇妙,不知所云。俄羅斯人的豪爽與東方謙卑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兩種文化語言交際方面的巨大差異,非語言交際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非語言交際主要包括體態(tài)語、副語言和對時間與空間的利用。下面主要通過這幾方面來介紹俄羅斯人的非語言交際。

一、體態(tài)語是非語言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

1.眼神:由于俄羅斯人豪爽的性格,和東方謙卑的文化完全相反,他們在聽人講話是一般都會看著對方的眼睛,一方面表示在認真地聽對方講話,另一方面表示誠意,而且他們認為眼神會起到一定的交流作用。

2.手勢:“剪刀手”――眾所周知,這個在中國風靡,拍照必出現(xiàn)的手勢,在俄羅斯人眼中卻有不同的意義。俄羅斯人們很少使用這個手勢,因為它代表的是花花公子的意思,還代表了性解放,完全不同于中國人認為的勝利含義,暫時沒有人會把花花公子當做一種時尚。胡文仲先生《俄漢語言文化習俗探討(跨文化交際叢書)》的書中提到俄羅斯人的一種手勢,是手握拳,并將大拇指夾在食指和中指之間,表示對人的蔑視。但在與俄羅斯語伴交流中,她告訴我那只是小孩子才會用的手勢,并且使用頻率不高。所以關(guān)于文化還是切身體驗比較準確,不能一味地相信書本,當然書本知識也不容忽視,我們應(yīng)該把握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探討相關(guān)問題。

3.面部表情:我所接觸的俄羅斯人都很熱情開朗,面部表情很豐富,并且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在與他們討論某些有意思的話題時,他們都會通過豐富的面部表情來展示心里激動、好奇、開心、憤怒等感情。比如,我的語伴會模仿她購物時中國老板的表情和語氣,雖然她是個中年人,但說起故事時生動形象,完全像個小孩子。在談到某種動物時,她也會模仿,完全不會覺得不好意思。若在中國,可能就會有人說,這個人太沒形象了。

4.接觸:親友久別重逢或互相告別時,不論在家里或大庭廣眾之下,俄羅斯人有擁抱接吻的習慣。男人之間一般只擁抱,或者同時還挨一下或兩下(左右臉各一次)臉頰。婦女之間常常顯得更親熱些,互相接吻。長輩吻晚輩時一般吻臉頰,常常連吻三次,還常常吻額頭;晚輩吻長輩也一般吻臉頰,通常連吻二次。非親屬的男女之間接吻比較慎重,如果關(guān)系一般,男子頂多只輕吻女子臉頰。只有在復活節(jié)那天,在教堂內(nèi)外,人們可以跟遇見的任何人接吻,年輕的男子當然也可與姑娘們接吻。沙俄時代還流行男子吻女子的右手背,這種吻手禮現(xiàn)在只在少數(shù)隆重場合才偶爾可以見到。那時還吻被視為神圣崇高的人物的手、衣襟、甚至腳,現(xiàn)在有些虔誠的教徒對某些神父還如此。在接吻時,要切忌站在門外與主人行告別禮,這是我的親身體驗,俄羅斯人告訴我不能站在門外。

二、非語言交際還包括副語言、對時間與空間的利用。

1.副語言:俄羅斯人一般語速較快,但字字發(fā)音清晰完整。在公共場合說話音量適中,他們對于中國人的大聲講話行為感到十分奇怪,不能理解。

2.在時間方面,也會因為地域的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時間觀念,畢竟俄羅斯地域?qū)拸V,不同城市的生活節(jié)奏不同。但有一方面,他們很注重生活,聚會時間一般都較長,有持續(xù)兩天的聚會,朋友們會一直在一起慶祝生日等。和朋友約會時,不會像德國人那么嚴謹?shù)陌才艜r間,俄羅斯人更愿意在沒有時間限制的情況下與友人一起聊天喝茶。

3.空間:由于俄羅斯地廣人稀,很少有人群擁擠的情況,另外俄羅斯整體氣候寒冷,屬于“低接觸文化”。不喜歡人與人之間距離過近,語伴奧莉伽曾描述她在上海超市購物時的一個情景,會有中國人湊到她附近與她一起看一款商品,剛來中國的她十分不習慣,立刻退后一步,給彼此空間。與陌生人他們習慣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但與親朋好友之間就不會太在意。

三、結(jié)語:

以上只是俄羅斯人一小部分的非語言交際現(xiàn)象,要想全面的了解,還需要更

多的調(diào)查。跨文化交際學讓我們具有觀察的意識,今后會多留心,多記錄。

雖然文化的差異會造成交際困難,但正因為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才讓我們的生活富有繽紛的色彩。與不同文化的人接觸可以開闊視野,了解不一樣的文化。不同民族間的文化是可以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的。我們應(yīng)該本著“,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以誠相見”的原則,采取包容、尊重的態(tài)度而不是敵視對立的態(tài)度,盡力了解對方民族文化心理,以達到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第4篇:語言交際范文

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呢?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了要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品質(zhì),讓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的能力,形成語言運用能力。教師要精心設(shè)計教學方法,將英語課和活動課綜合,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習英語。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英語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語言使用才能,拓展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教育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和學習語言,改進語言輸入的方法,創(chuàng)造情境,重視英語語言的輸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重視模仿性的表達

學生學習語言應(yīng)重視模仿,模仿是學生學習的天性,英語課堂教學重視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方法,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認真進行模仿練習。教師要提高學生原有的認知能力和水平,積極采用讓學生接受的方式,給學生創(chuàng)造開口練習的機會,重視學生的認識過程,積極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教育學生學會模仿,思考各種形式的練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可以使用以下一些措施:

1.在新知識的呈現(xiàn)上更加富有趣味,教師要進行實物演示,經(jīng)過圖片輔助處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diào)動學生聽覺、視覺等感官的作用。

2.教師通過學生辨別、觀察和模仿,指導學生使用教育教學方式掌握英語語言,教育學生設(shè)計出多種教學操練方式。

3.教師要加大教學的密度和容量,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內(nèi)容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綜合性的練習活動,引導學生加強強化和鞏固作用。

4.教師要重視逐漸深入地提高練習的難度,減少機械性的練習,增加學生的練習質(zhì)量,并教育學生學會搶答、指認、猜謎等,通過舊知識的吸收和新知識的呈現(xiàn)和鞏固。

二、充分拓展演練的階段

教師進行練習,教育學生掌握知識,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敢于講話,消除啞巴和聾子英語的現(xiàn)象。教師要進行高密度的練習,指導學生進行演練,放手讓學生開展語言訓練,重視句型教學的練習,引導學生學會發(fā)散性的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展開想象,活躍學生思維,充分調(diào)動學生語言積累,運用正確合理的語言,并進行機械練習,樹立學習的信心,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愿望,通過設(shè)計學習話題,引導學生學會有話可說。

教師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和方式進行教學:

1.開展英語朗誦競賽。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鼓勵和宣傳,充分激勵學生發(fā)揮榜樣的作用,實現(xiàn)人人參與教學活動。

2.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活動,重視學生對單詞和句型的掌握,提高學生學習英語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英語創(chuàng)新能力,重視運用英語活動的機會,強化學生的理解,逐漸教育學生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

3.教師可以組織對話。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對話,將角色的語氣、神態(tài)和動作充分展現(xiàn)出來,引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和他評,穿插學生知識,拓展學生的思維,充分拓展空間,引導學生思考話題,進行簡單的對話,實現(xiàn)有意義的對話,讓學生在英語活動中,實現(xiàn)學習意義的傳遞,實現(xiàn)學生的語言交際才能。

三、熟練運用并交流

教師要教育學生形成量的積累,產(chǎn)生質(zhì)的飛躍,讓學生在真實語言環(huán)境中,鍛煉自己的交際能力,并靈活運用學習的語言知識,提高交際能力,重視英語語言輸出的能力,實現(xiàn)在教學狀態(tài)下的語言交流。

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語言交際環(huán)境,讓學生充分想象和思考,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實現(xiàn)自由地進行思想的碰撞,實現(xiàn)語言的交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語言模仿的對話,組織學生參與表演,再根據(jù)學生學習的需要,選擇調(diào)整的內(nèi)容,進行對話改編、創(chuàng)作和表演,教育學生更加投入地學習,實現(xiàn)練習方法的優(yōu)化,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重視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第5篇:語言交際范文

一、關(guān)于社會語言學

對于社會語言學,不同的學者認為其研究的內(nèi)容有所不同,學者布萊特(W.Bright,1966)認為社會語言學研究的重點應(yīng)該是語言的變異,他認為對語言的研究應(yīng)該要包含以下幾個內(nèi)容:第一,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身份,第二,會話發(fā)生的場景;第三,社會方言的歷時變化規(guī)律以及共時對比,第四,語言的變異情況;即語言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變異的時候,變異的方法主要有增詞、減詞等例如,英語中的“ice–breaker”其就是由“breaktheice”演變而來;第五,社會語言學的應(yīng)用范圍,其應(yīng)用的范圍可以說非常廣,存在各行各業(yè),各個階層。而學者祝畹瑾則認為,社會中的所有語言都有其地域特征,都會出現(xiàn)變異的現(xiàn)象,都有其基本的社會功能,交談的場景會影響交際者對語碼的選擇,而語碼的選擇則會影響交往人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社會中的各個階層會由于所處的立場的不同,其交際的話語會有所不同,而社會的發(fā)展、一個國家或者是地區(qū)的風俗文化、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會直接影響語言的變化形式和發(fā)展規(guī)律等??偠灾?,根據(jù)大量的國內(nèi)外學者的研究,在社會語言學的視角下,語言的發(fā)展規(guī)律、語言的功能等可以說是社會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

二、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培養(yǎng)策略

筆者認為,要尊從社會語言學中所總結(jié)的各種語言規(guī)律,提高英語語言的交際能力,可以采取的培養(yǎng)策略主要有:

(一)實施情景化教學社會語言學認為,會話一般都是發(fā)生在真是的交際場景中,也就是說語言的交際也必須要依賴于場景。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實施情景化教學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而實施情景化的教學的關(guān)鍵在在于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首選,真實的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應(yīng)該要與學生的社會生活相貼近,讓學生能夠模擬真實的社會情境來達到訓練和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目的,多媒體技術(shù)手段在教學中的應(yīng)用為教師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提供了重要的支撐,教師可以通過各種視頻、音頻、圖片等材料,將英語的單詞、單詞的意義、句子的語法規(guī)則放入到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中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更加生活化;其次,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yīng)該要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以“說”為主的上課方式,可以通過問答、對話、演講、討論、演講等方式來使學生獲取“活”的英語知識,使得教學的活動帶上交際的特點,讓學生能夠體驗真實的交際思維,掌握語言交際中獲取信息的能力;最后,要注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保持課堂的活躍氣氛。

(二)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在于教學,英語的教學在于提高學生應(yīng)用英語進行社會交流的能力,而要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實踐,教師應(yīng)該要為學生提供較多與英語交流有關(guān)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實踐中提升實際的應(yīng)用英語的能力。每個行業(yè)可以說只要存在對外的交往都會使用到英語,也正是因此產(chǎn)生很多的行業(yè)英語,比如酒店英語、旅游英語、貿(mào)易英語等,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所在以及專業(yè)的發(fā)展需要,為學生提供不同行業(yè)實習機會,真正實現(xiàn)英語的學習“社會化、生活化”,通過在社會實踐中反復的交流練習,達到提升英語交際能力的目標。

(三)注意強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社會語言學認為,任何一種語言都和其文化的特征以及文化的發(fā)展是息息相關(guān)的,文化會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語言的含義,對于文化的了解程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直接決定了學習者對該門語言的掌握程度以及應(yīng)用該種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就決定我國的學生要學好英語,提升應(yīng)用英語的能力,對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化有基本了解是必要的條件。例如,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認為,“狗”代表的是含義是“低三下四“”猥瑣”等,是帶有貶義的,也因此中國人常常用和“狗”有關(guān)的詞語來辱罵別人,比如“的”,“豬狗不如”,“狗眼看人低”“走狗”等,但是在西方的文化里,“狗”代表的更多的是“平等”,人與動物之間的平等,更多的褒義是贊揚。西方的很多諺語中都體現(xiàn)了一點,例如,西方人說,“Everydoghashisday.”,其意思為”凡人皆有得意的一天,”Dogdoesnoteatdog.意思為“同類不相殘,同室不操戈”,可見,在西方的文化里,某些時候,“狗”可以說是“人”的代名詞,它和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可見,如果沒有這種跨文化的意識,在應(yīng)用英語進行交際的過程中,無疑很容易鬧笑話,影響交際目的的實現(xiàn)。

三、結(jié)語

第6篇:語言交際范文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 非語言

一、概念

所謂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即交流雙方在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社會制度、禁忌、歷史、文化價值取向等條件下,為了在交際中達到配合或補充語言交際的目的而使用的恰當行為[1]??缥幕浑H學者Samovar說:“絕大多數(shù)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面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nèi)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它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保?]美國有研究還表明,在表達感情和態(tài)度時,語言只占交際行為的7%,而聲調(diào)和面部表情所傳遞的信息卻多達93%(Levin et al,1982)。因此,非語言交際是整個交際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首先,比如說話時同時做手勢,它在我們與外籍友人交流的時候可以代替語言;其次,運用音量和聲調(diào)的變化對語言交際產(chǎn)生調(diào)劑的作用,便是輔助語言交流的證明;第三,可以規(guī)范我們社會交往,調(diào)節(jié)語言交流的順序,如交談時該誰說話往往是由非語言性信號決定的;最后,通過聲調(diào)和態(tài)度可以傳達雙方的情感,表現(xiàn)我們對交談對象的態(tài)度。而這一切都說明了在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行為是起很重要的作用的。陳原先生說:“人類進行交際活動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當然是語言,但是交際工具決不只是語言,例如還依靠許多非語言的符號?!瓕嶋H上,社會交際常?;旌狭苏Z言與非語言這兩種工具?!比绻覀冊诳缥幕浑H中只強調(diào)語言行為的重要而忽視非語言行為的存在,便會引起理解的偏差,造成交際的失敗。

二、體態(tài)語

體態(tài)語是非語言語中最豐富的一種,體態(tài)語在成功的人際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運用體態(tài)語進行有效的語言交際活動是我們每個外語學習者所必須重視的。

1.略論

達爾文(C.Darwin)在1872年發(fā)表的《人類和動物的情感表達》一書中提出人類和動物的表情許多相似之處。而對體態(tài)語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當首推R.L.Birdwhistell。他于1952年出版了《體語學導論》一書。在該書中他創(chuàng)造了Kinesics(身勢學或體語學)一詞。它指的是研究體態(tài)語的學科?!俄f氏新大學詞典》對Kinesics下的定義是系統(tǒng)研究非語言身體動作(如臉紅、眼睛動作等)和交際之間關(guān)系的學科。L.Samovar er al說:“Kinesics就是對身勢動作進行的系統(tǒng)研究,通過研究將這些動作行為形式化和代碼化。”Birdwhistell認為體語學應(yīng)作為一個傳播體系,用研究語言同樣的辦法予以研究[3]。他把語言的結(jié)構(gòu)單位和動作的結(jié)構(gòu)單位作了有趣的類比,還創(chuàng)造了Kineme(身體語素)這個詞,作為身勢學研究中記錄身勢語的最小單位,將體態(tài)語變成語言一樣的代碼系統(tǒng),研究人體動作與交際間的關(guān)系。國內(nèi)研究中,最早將“體語”做為一個專門問題提出來進行研究的是陳道望先生。在《修辭學發(fā)凡》中,他將“體語”稱為“態(tài)勢語”,并指出,“‘態(tài)勢語’是用裝態(tài)作勢的動作,就是態(tài)勢,來做交流思想的工具”,“態(tài)勢共有三種:就是表情的、指點的和描畫的”。由此可見,國內(nèi)外的研究學者對于體態(tài)學都認為體態(tài)語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體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動作。

2.體語符號的文化差異

由于語言的障礙,跨文化交際對體語的依賴程度很高,而非語言行為在交際沒有特定的結(jié)構(gòu),所以在一種民族中表示某一特定意義的體語符號在另一民族中很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因此,只有了解其地域的差別,受傳統(tǒng)文化的制約,為哪一民族所特有,才能克服信息障礙,保證跨文化交際的暢通順暢。

(1)手部動作(gesture)

手部動作實際是身勢語(body language)的核心,手和手臂相互配合會產(chǎn)生多種姿態(tài),形成豐富的非語言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有著明顯的文化特征的差異。中國人用手掌側(cè)面做抹脖子表明殺頭或自殺,日本人用手模仿匕首刺向腹部的動作表示剖腹自殺,而在美國則是用一只手指指向太陽穴,表示用手槍自殺。食指和中指向上伸出張開,手心向外,無名指和小指自然向下彎曲與拇指相連,組成一個“V”字母,構(gòu)成“V”型手勢,在英美等國及非洲大多數(shù)地區(qū)用來表示勝利。它源于英語單詞victory首寫字母v。但是,如果做這一手勢時手心向內(nèi),在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則表示猥褻、侮辱人的意思[4]。西方人表示不明白,無可奉告,或無可奈何,常伸出雙手,掌心朝上,并聳聳肩;而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在傳統(tǒng)文化中根本沒有這個動作,一般以擺手表示。在一些青年人中流行的“OK”手勢,即以拇指和食指組成圓圈,在美國人眼里是表示順利、贊美、了不起;在我國表示“零”;在日本、韓國和緬甸表示“金錢”;法國人認為是指某個沒有價值的東西;在希臘等地中海沿岸國家中則認為這是個猥褻的動作,并常被用來影射同性戀;而在巴西,它是“引誘女人”或侮辱男人的意思。我國和一些國家用豎起大拇指表示稱贊和夸獎,但伊朗人稱好不豎大拇指,而澳大利亞人則認為豎起大拇指,尤其是橫向伸出大拇指是一種侮辱,有罵人的意思。

(2)目光接觸(eyes contact)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边@是因為人們在交際時通過目光接觸和眼神產(chǎn)生心靈溝通,表情達意,它所發(fā)出的信息符號是體語中最復雜的。目光交流也因民族文化不同而受約束。在美國,人們談話時目光直視對方。避開這種目光是拒絕給予信息的表示,他們甚至把一個不愿保持目光接觸的人視為不能信任的人,可疑的人。英語叫“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look you in the eye.”可在另一些國家里,避開那種直視對方的目光,是一種尊敬的表示,象波多黎各姑娘與成年人交談時總是把頭低下,不看對方的眼睛。尤其在東方文化中,女子是禁止注視男子的眼睛的。試圖保持目光接觸被認為是放肆的表現(xiàn)。中國人為了表示禮貌、尊敬或服從,往往避免一直直視對方,特別是女子習慣于目光下垂,其他人在上級或長輩面前也有此表現(xiàn)。所以在交往中,英語國家的人往往認為中國人回視時間過短而產(chǎn)生不解情緒,或認為他們看不起自己。而在法國,男子在公共場合凝視婦女卻是公認的文化習慣,不但不會招徠非議,或許還能博得女子一個感激的眼神或會意的微笑。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成年人不能盯著小孩的眼睛,并進行一番夸獎,否則,印度人會認為,這小孩的眼睛一定帶著邪惡的目光才能如此誘惑他人,然而在沙特阿拉伯恰恰相反,目光接觸和坦率的手勢非常重要,能促進交際。

(3)體距與觸摸(proxemics)

世界動物行為學諾貝爾獎學金獲得者康拉純?勞倫斯博士研究過,一切動物都有自己的勢力范圍、或空間或領(lǐng)地。人類個體在社會生活中也一樣,都有自己一定的空間位置,才覺得安全、舒適和自由,這完全是生存的本能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際者對于個人空間和人際距離的理解和使用也存在著跨文化的差異。人們對待體距的態(tài)度反映了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念、傳統(tǒng)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可以塑造不同的舉止行為。一般而言,阿拉伯人、拉丁美洲人、意大利人、希臘人站得比較進,英國人、美國人、瑞典人彼此站得較遠,并對阿拉伯人、非洲人和南美人近距離談話感到很不舒服。而中國人在異性間進行交際時,彼此的距離一般大于歐美人。美國人類學家霍爾教授在研究了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中產(chǎn)階級的空間范圍后認為,這些國家的人們在交際時,人際距離大致相同。大致可分為下面4類[5]:

1.親密體距(intimate distance):從身體碰觸到18英寸,用于情人或極親密者;

2.個人體距(personal distance):從1.5英尺至4英尺,用于朋友間的非正式接觸;

3.社交體距(social distance):從4至12英尺,用于事務(wù)性會晤、課堂及一般社交場合;

4.公眾體距(public distance)從12至25英尺,用于對公眾演講。

不同文化的上述四個距離可能發(fā)生變化,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交際效果。同一類交際距離的增大或縮小,可能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甚至雙方之間的懷疑、反感、厭惡、冷漠或喜愛、贊同、接受等正反饋與正反應(yīng)。在跨文化交際中,可以用“試探”和“觀察”的方法來了解對方的習慣的間隔距離,以調(diào)整彼此間的體距。

與體距緊密相連的是體觸(觸摸)。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情況下,談話時的觸摸會被認為是極端行為,不僅僅是違反了人家的文化規(guī)范,甚至會被認為是犯罪行為。在印度、印尼、阿拉伯國家等,不能用左手與他人接觸,也不能左手傳遞東西。在佛教國家里不能隨便摸小孩的頭,否則就認為不吉利。這與我們中國人恰恰相反[6]。

(4)沉默(silence)

沉默在非語言行為中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在東方文化中,對于沉默賦予了更多積極意義。中國人重視交談中沉默的作用,認為停頓和沉默有豐富的含義,既可表示無言的贊許,又可是無聲的抗議;既可以是欣然默認,也可以是保留己見;既可以是附和眾議的表示,也可以是決心已定的標志。而在北美國家,沉默具有陰郁、消極的含義。在交流過程中,中國人對令人發(fā)窘的問題就以沉默做答,而英美人則認為是侮辱別人,他們認為即使回答的內(nèi)容與問題毫不相干,或干脆給予否定回答,這也是一種禮貌,也比沉默強。這是因為沉默在西方文化中被賦予了消極意義[7]。

三、結(jié)論

以上對于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行為因素的闡述,特別是對于體態(tài)語的淺析都說明了非語言交際與言語交際系統(tǒng)一樣,都是一定社會文化的產(chǎn)物,是文化的差異造成了非言語行為的非對等性。那么隨著我國與世界交流的愈加頻繁,我們更應(yīng)該加緊學習多元的文化,除了能進行準確流利的語言溝通外,要取得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還必須使自己的非語言行為也能正確表達的自己的情感,成為相互溝通的橋梁

參考文獻:

[1]Brosnahan. L.《中國和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對比》,畢繼萬譯.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1:112-115.

[2]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4-56.

[3]陳原.社會語言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57-58.

[4]關(guān)世杰.跨文化交流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208-211.

[5]陳永培.龔少瑜.語言學文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32-34.

第7篇:語言交際范文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激發(fā)興趣

1.用英語上課,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

用英語上課能激發(fā)學生的聽說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青少年大都喜愛模仿學話,且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只要教師堅持運用英語講課,他們都能很快理解老師的語言,并且跟著模仿使用。這樣,課堂上學生沉浸在濃厚的英語氣氛里,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英語思維,并用英語進行交流。

2.用體態(tài)語表現(xiàn),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英語教學中,如果使用適當?shù)氖謩?、動作和表情,既可以避免用漢語解釋英語,又可以創(chuàng)設(shè)出一種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英語語感的語言環(huán)境。英語教學和語文教學一樣,重在反復讀,時刻練,從而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diào)基礎(chǔ)。課堂上教師做什么,學生就會做什么。因此,教師在課前要琢磨一系列手勢和動作,講課時,領(lǐng)著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講英語,學生也跟著一邊做一邊說,逐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動腦、動口、動手,表演各種動作,使他們自始至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中。這種做法不但可以使演的和看的全部進入角色,引起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且又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提高聽說能力。

二、愛護學生,重視情感

1.良好師生關(guān)系的建立

青少年學生的共同心理特點是:對哪個教師有感情,那么對這個教師所教的課程也會產(chǎn)生興趣。這是一種情感遷移的現(xiàn)象。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對他們要友好、尊重、理解、同情,只有滿足學生這些心理需要,師生才能在感情上產(chǎn)生共鳴,進而才能更好地合作。

2.創(chuàng)新良好的課堂氣氛

輕松的學習氣氛、積極的自我意識和有趣的語言環(huán)境能促使學習者去獲得最大限度的語言信息量。英語課堂上口頭活動量大,師生之間與學生之間英語交際頻繁,部分怕出錯、不敢開口的學生極為常見。此時,教師要調(diào)動其積極因素,保持和諧的課堂氣氛,誘導他們進入各自的角色,置身于情感逼真的英語交際中。如:跟錄音機讀,糾正和培養(yǎng)學生語音語調(diào),錄下發(fā)音較好的學生和較差的學生口語,使同學們自己對比,為學生下次更好地朗讀指明方向。學生結(jié)對讀,取長補短,相互學習,使學生有信心和勇氣開口說英語。

3.激發(fā)學生成功的動機

第8篇:語言交際范文

【關(guān)鍵詞】交際語言交流語言模式教學設(shè)計

交際語言教學法,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英國的應(yīng)用語言學家強調(diào)了語言教學的重點應(yīng)該放在語言交流的能力上,而不是過多地強調(diào)掌握語言結(jié)構(gòu)。當時,支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是克拉斯托福•加德林(ChristopherCandlin)和亨利•威德森(HenryWiddowson)。到了70年代中期,交際語言教學法的內(nèi)涵規(guī)模擴大了很多,不論是美國的,還是英國的交際法支持者,都把交際語言教學法看作是一種方式而不是一種方法。

一、交際語言教學法的主要觀點

交際語言教學法視交際語言能力為教學的目標。在語言學習中,交際是中心,上下文要素是中心,并且需要在廣泛的社會文化的上下文中去研究語言。強調(diào)語言學習需要通過交流,這不僅僅是一個活動問題,而且存在把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插入到語言學習中的問題,也是一個刺激語言系統(tǒng)本身發(fā)展的問題?!皩W習是為了使用英語”,即必須通過使用語言來學習語言。強調(diào)使用集體學習的方式,而不是個人,學生理解失敗的實際是大家共同的責任,既不是講話人的過失,也不是聽話者的錯誤。成功的交際是由于堅持不懈地使用語言而完成的。并且認為學習語言技能的四個步驟順序是聽、說、讀、寫,認為語言知識和交際技能是相互依賴的。

二、交際語言教學法的基本原則

1.交際原則

這個原則強調(diào)給學生提供以交際為目的而使用英語的機會的重要性,明顯地設(shè)法把這樣的活動,結(jié)合到語言教學廣泛的項目中去,進一步說明了語言學習需要通過交流。

2.作業(yè)原則

這個原則指的是在各種語言實踐活動中,用語言來貫徹執(zhí)行意思豐富的作業(yè),以促進學習。這個實踐活動,把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插入到語言教學中去,它能刺激語言系統(tǒng)本身的發(fā)展。

3.豐富意義原則

對學生來說,意義豐富的語言有利于學習。不斷地選擇、改變學習活動形式,是為了能把學生的活動和他們使用的意義豐富的詞匯聯(lián)結(jié)成正規(guī)的語言,而不僅僅是機械呆板的語言句型操練。

三、交際語言教學的基本要素

1.目標

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務(wù)一樣,交際語言教學大綱也有其目標指向。它以培養(yǎng)流利的口語和語意的理解能力為重點的目標,特別強調(diào)語言學習要通過實際交際,在使用中學習語言,課堂活動應(yīng)把集中設(shè)計的語言資料,通過完成任務(wù)(作業(yè))的媒介,來達到傳遞信息和分享信息的目標。

2.備課大綱

大綱的本質(zhì),一直是交際語言教學的中心。它所闡述的是學習外語時,需要使用外語的典型情況。如TalkingaboutTravelExperience、TalkingabouttheWeather,它們可能需要討論的話題;如Introduction、Education、Shopping,它們需要的語言功能;如Describingsomething、AskingaboutAdmissiontoaschool、AgreementandDisagreement,它們在語言交際中使用的概念:如時間、地點、方式,或者需要的詞匯和語法。大綱試圖說明的是使用什么樣的方法,在用外語交際時,才能達到一個理想的熟練程度。

3.教學活動形式

在交際法的教學活動中,和交際方式相一致的練習形式和活動的范圍是無限的。練習的目的是使學生在交際中能達到交際大綱的要求,并且建議把這樣的交際過程作為分享信息,討論意義和相互影響的有效方法。這樣的課程設(shè)計可以采取很多形式,如Groupdiscussion/debate,Pairwork,Games,Roleplay,Freetalk,Errorcorrection等。

4.教材

語言材料直接影響課堂反饋質(zhì)量和語言使用的方法,這說明教材在促進交際語言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把交際語言教學中使用的教材分為三種:①以課文為基礎(chǔ)的教材:有許多課本,是直接提供給交際語言教學法使用的。②以任務(wù)(作業(yè))為基礎(chǔ)的教材:指的是提供給各種各樣的游戲、角色扮演、模仿和以作業(yè)為基礎(chǔ)的交際活動所使用的材料。如練習手冊、提示卡片、活動卡片、實踐材料和小冊子。③以實物為基礎(chǔ)的教材:指的是“來自實際生活的材料”。如畫片、廣告、雜志、報紙或語言交際活動所使用的錄音和視聽材料。

5.教師和學生的角色

在交際語言教學中,教師的責任是組織課堂活動,進行語言交流,實踐語言模式。教師作為語言材料的組織者,同時教師本身就是語言材料,教師是課堂活動步驟的設(shè)計者和指導者,并能大量地提供合乎課堂實際的知識和技能,并具有實際教學、觀察學習和課堂組織的經(jīng)驗。學生作為一位談判者,躋身于學習過程和學習目的之間,活躍在小組或全班的活動中,直接影響課堂活動,充分發(fā)揮談判者的作用。學生應(yīng)盡可能多地貢獻出他們在課堂上所獲得的信息、知識和技能,學習是在一種相互依靠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

四、交際語言教學的教學設(shè)計

交際語言教學的教學設(shè)計直接關(guān)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及任務(wù)完成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對每位學生、活動內(nèi)容和過程都要有充分的了解。下面以Shopping(UnitFiveBookII中等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試用教材)為例來說明交際語言教學的基本步驟:

Step1

1.Exchangethegreetingwiththestudents(Ss).

2.Dailyreport.

3.Makecleartheteachingaims.

Step2Revision

Reviewsomesentencepatternsofshoppinglearntbefore.(Thispartisshownontheprojector.)

1)MayIhelpyou?/WhatcanIdoforyou?

2)Whatareyoulookingfor?

3)Howmuchisit?/Howmuchdoesitcost?/Howmuch?

4)Itcosts…

5)I’dliketobuy…

6)It’stooexpensive.

Step3Presentation

1.Thewholeclassreadthenewwordsandexpressionsonp.36inthetextbooks.

2.Listentothetapetwicewiththebooksclosed.TelltheSstopayattentiontothepronunciationandintonation.

3.Learnthecommunicationwordsinthedialogue.(HelptheSsfindthesentencesinthedialogue.)

1)I’mlookingforanewwatch.

2)Howmuchwouldyouliketospend?

3)Wouldyouliketotrythisoneon?

4)Itfitsnicely!Howmuchisit?

5)Thisoneisnormally$170butit’sonsalefor$120.

6)It’sagreatdeal.

4.TheSsreadthedialoguetogether.

Step4Practice

1.Readthedialogueinpairs,theningroups.

2.HelptheSsmakeaconversationwiththeteacher.(SaytotheSs:IfIamanassistant,youareacustomer,youwanttobuyapairofwhitegloves.Howwillyousay?)

T:CanIhelpyou?

Ss:I’mtryingtogetapairofwhitegloves.

T:Whatsizewouldyoulike?

Ss:Iwouldlikesizesix.

T:Thewhiteglovesareonthiscounter.Thisway,please!---Hereisasizesix.

Ss:Thankyou.MayItrythemon?

T:Sure.

Ss:Thanks.Theyfitmewell.Howmucharethey?

T:Theycostfivedollars.

Ss:Allright.I’lltakethem.

T:Pleasepayatthecashier’s.

Ss:OK.Bye!

T:Seeyounexttime.

Step5Roleplay

1.AskfiveSstocometothefront,andputonashortplayaccordingtothesituationgivenbelow:(Usingtheteachingtools:abag,amap,severalpens,severalerasersandsomeexercisebooks.)

Annieisanassistantinastore.Kate,Mary,JimandBillaregoingtobuysomeschoolthingsthere.NowAnnieisservingthem.(ThispartisshownontheProjector.)

2.TheSsputontheshortplayingroupsonebyone.

Step6Consolidation

MakeclearwhattheSshavelearntinthisperiod.(HelptheSstospeakout.)

Step7Homework

Makeanewdialogueinpairsafterclass,accordingtothesituationgivenbelow:Jennyisasalesgirlinadepartmentstore.Jackisgoingtobuyasweaterthere.AndJennyisservinghim.(Thispartisshownontheprojector.)

五、運用交際語言教學的幾點思考

1.每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教師在教學設(shè)計時,應(yīng)有意識地讓他們充分發(fā)揮各自的特長,并通過讓他們輪流示范表演的方式,成功扮演活動中的不同角色,進一步營造公平競爭的課堂教學氛圍,給學生創(chuàng)造均等的表現(xiàn)機會。既要注意培養(yǎng)尖子生,又要重視學困生的轉(zhuǎn)化。教師應(yīng)提醒小組中的成員信任這些學困生,當他們有一點的進步時,都應(yīng)加以肯定表揚,哪怕只是幾個“Good”、“Verygood”、“Welldone”等簡單的評價都會給學生內(nèi)心帶來一種強大的動力,激勵他們進步。

2.在交際語言教學法中,教學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過程,教師是這一過程的設(shè)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對學習目的、內(nèi)容、方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師一定要認真?zhèn)湔n,熟悉活動的內(nèi)容,熟悉教學對象,即“備對象”,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對象選擇合適的教學內(nèi)容。另外,每堂課結(jié)束后,要及時進行總結(jié),以進一步提高教學質(zhì)量。

3.教師進行教學設(shè)計時,在內(nèi)容編排和練習設(shè)計方面應(yīng)重視知識的銜接,教材應(yīng)盡可能貼近學生實際,并盡量反映學生的興趣和經(jīng)歷。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盡量用目標語表達自己,限制使用母語,應(yīng)盡量避免為了指出詞匯和語法錯誤而打斷學生的交流。并應(yīng)注意語意知識的深化和擴展,強化跨文化語言交際功能和語言應(yīng)用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培養(yǎng)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

交際語言教學法,注重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強調(diào)生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多邊互動,使學生在交際活動過程中,通過實踐、體驗、參與、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完成交際的目的,它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實踐空間,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參考文獻:

第9篇:語言交際范文

【摘 要】語言行為是交際的主導因素。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chǎn)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文章旨在探尋跨文化語言交際中產(chǎn)生文化沖突和誤會的可能性原因,為英語教學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提出建議。

關(guān)鍵詞 跨文化交際;語言行為;英語教學

一、跨文化語言交際

“跨文化交際”這一概念最初由愛德華·霍爾(Edward T. Hall)在其1959年出版的作品《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書中提出。霍爾在書中將“跨文化交際”定義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活動”,并為此后的跨文化交際學奠定了基礎(chǔ)。

人類交際有兩種渠道: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語言是交際的主體,處于主導地位,非語言暗示是語言的有力輔助工具。生活中,人們主要通過語言進行交際,但對交際有實際價值的信息卻是有限的,而非語言暗示則為交際的順利進行提供必要的交際情景以強化和補充語言手段。在某些方面,如準確、細膩地刻畫交際者的心理活動,形象、生動地描述事物的形狀、運動狀態(tài)等方面,語言行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將跨文化語言交際與英語教學聯(lián)系起來進行深入的討論。

二、跨文化語言交際失敗案例及原因分析

我們來看一組越南戰(zhàn)爭期間,一名越南傷員和美國醫(yī)護人員之間的對話。(Nurse指護士),Vietnam Soldier指越南傷員)。

Nurse: “Do you like your life here in America?”

Vietnam Soldier: “Oh yes.”

Nurse: “Did you take your medicine?”

Vietnam Soldier: “Yes. No.”

Nurse: “You did not take your medicine?”

Vietnam Soldier: “Yes. Yes.”

Nurse: “So you did not take it.”

Vietnam Soldier: “Yes. No.”

這位美國醫(yī)護人員一定非常困惑,不知道這個越南傷員到底吃沒吃藥。什么叫“Yes. No.”?這恰好就是由文化、語境不同而造成的交際失敗的例子。愛德華·霍爾(Edward T. Hall)在其作品《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中指出,文化具有語境性,即高語境和低語境。高語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指的是,在傳播時絕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質(zhì)語境中,或內(nèi)化在個人身上,極少存在于編碼清晰的被傳遞的訊息中;低語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s)正好相反。東方社會很多都是“高語境”社會,如:中國、日本。在上文的對話中,當醫(yī)護人員第一遍問傷員是否吃過藥了,病人回答說“Yes. No.”時,其真正意思是“Yes, I hear you. I’m following you. And no, I didn’t take the medicine”。當被第二遍問到是否已經(jīng)吃藥了,傷員回答“Yes. Yes.”時,其真正意思是“Yes, I hear you. Yes I didn’t take the medicine.” 最后一遍被問到“So you did not take it.”,傷員回答“Yes. No.”時,其真正意思是“Yes, I hear you. No I didn’t take the medicine”

當然,造成跨文化語言交際失敗的原因不僅僅只有語境問題,還有思維方式以及語言表達習慣的差異。

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是直線式的。在交流中直接接觸主題,想什么,說什么。東方人的思維模式是螺旋式的,說話時“繞彎子”,繞著主題外圍轉(zhuǎn)而不直接接觸主題。例如:一個美國人給一個中國人寫信,中國人看信時容易發(fā)火。因為美國人的信開門見山,將自己的要求、意見和建議放在最前面,不講客套話?;蛘咴谛诺淖詈蟛胖v些客套話,表達看法很不婉轉(zhuǎn)。而美國人看到中國人的信,也容易生氣。因為中國人往往在信的開頭,寫很多美國人認為是廢話的寒喧話,美國人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對方要說什么。這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給中西方跨文化交往也帶來了很大的障礙。

三、 英語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長期以來,我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diào)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知識,忽視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未能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從詞匯內(nèi)涵、社會風俗、價值體系各方面介紹英語國家的民族文化。要使文化教學取得效果和進展,教師可從從課本中挖掘并深化文化教學在現(xiàn)有的英語課程設(shè)置中,貫徹實施文化教學最可行的一條途徑就是充分利用、挖掘各個課程中的文化因素,把文化教學真正落到實處。以精讀課、泛讀為例。精讀課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為目標,從選取的材料中獲得豐富的文化信息。如:教育方式,家庭關(guān)系,價值觀念,文化,傳統(tǒng)等。泛讀課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許多的功能對話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方面,如問候、看病、度假、聚會、打電話等等,這些對話本身就為進行得體的交際提供了很好的典范,而且,通過一些真實的社交語境,學生可以更容易掌握一些詞的文化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Edward Twitchell Hall.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 N.Y. : Anchor Press, 1976.

[2]Dou, Weilin. Fundamental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Press, 200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