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外語教師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苛刻的準入門檻
德國職業(yè)教育教師培養(yǎng)的典型方式是分段接受學校教育與實踐教育,起點是接受了中等教育(例如高中教育)的畢業(yè)生。畢業(yè)生接受職業(yè)培訓或者至少6個月的實踐工作;第一階段是大學階段,進入大學學習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學制為4年;第二階段是預備實習階段,通過第一次國家考試后,進入為期兩年的實習期;第三階段是國家考試階段,一共有兩次國家考試,經過第二次國家考試,獲取教師資格證書。如此完成一個職教師資的培養(yǎng)過程,才有資格受聘擔任職教師資工作。大學學習階段:在高校培養(yǎng)職教師資一般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本科學習階段:入學者至少有26周的企業(yè)實習等工作經歷。二是碩士學習階段:碩士階段不再設置單獨的碩士學位考試,而是將第一次國家考試作為學位考試,通過了第一次國家考試也就意味著獲得了碩士文憑。預備實習階段:大學學習結束后即開始了教師的預備實習,預備實習為期兩年,主要在教師進修學院和職業(yè)學校進行。在教師進修學院主要進行師范專業(yè)課程學習,由教育學、專業(yè)教學等課程組成。在職業(yè)學校主要開展實習培訓,采用的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教學形式主要有三種:學生旁聽、有教師指導的授課、單獨授課。每周為8至12學時,其中學生每周應旁聽2學時。國家考試階段:第一次國家考試合格者取得見習教師資格方可進入預備見習階段。在教師的預備實習結束之前,新教師須通過第二次國家考試,即取得政府頒發(fā)的《教師資格證書》??荚嚨膬热莅ㄎ鍌€方面,即大學學習成績、論文、所學第一專業(yè)的試講、所學第二專業(yè)的試講、專題座談等。國家考試要求十分嚴格,對于以上五個方面,考生均須達到一定的標準,并且總成績也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否則視為不及格。據(jù)德國近年來的統(tǒng)計,有約20%的實習教師無法通過第二次國家教師資格考試。
2.嚴格的在職培訓
按照德國的法律規(guī)定,教師參加工作后必須接受師資培訓。每年每位教師有5個工作日可脫產帶薪參加繼續(xù)教育,每年至少有2周時間到企業(yè)實習。德國職業(yè)學校教師是分級分類接受培訓的,包括州、地區(qū)和學校三種層次的培訓。全州范圍內的進修由州文化部組織,每個課程培訓時間為一周左右,內容為通識培訓和企業(yè)鍛煉兩部分構成。地區(qū)性的進修是相鄰學校的聯(lián)合培訓,由區(qū)政府組織,每個課程時間為一至三天。學校組織的教師培訓則是缺什么補什么。值得一提的是德國非常重視對新入職教師的培訓。此外,高學位課程也為在職教師開設,目的是為他們提供進一步研修的機會。以柏林大學為例,教師可以在任何相關學院注冊博士、碩士學位課程。
二、德國職業(yè)教育教師培養(yǎng)特色
1.完善的培養(yǎng)培訓體系
從培養(yǎng)體系看,德國,職教教師是一種獨立的、專門化程度極強的職業(yè),已經形成了系統(tǒng)化的從本科到碩士,甚至是到博士生培養(yǎng)的專業(yè)設置。本科階段的學習更注重的是專業(yè)理論與專業(yè)實踐,而碩士階段的學習更注重的是一般教育理論與教學法的學習。大學階段的學習與兩年的預備實習階段、兩次國家考試相輔相成。整個流程下來學生既學到了相關的理論知識,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充分保證了預備教師已具備了作為一名職教師資所需的知識與能力,形成大批既懂專業(yè)知識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人才。從培訓體系看,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培養(yǎng)培訓渠道多樣化。如:有專門的職業(yè)教育教師培訓機構,職業(yè)教育學院、高等職業(yè)學校內部成立的教師培訓機構,職教教師聯(lián)合會,大學的教育系,學校與學校之間、企業(yè)與學校之間聯(lián)合的培訓機構等等。
2.高度重視專業(yè)教學法
在大學學習中,無論是本科階段還是碩士階段均設置了專業(yè)教學法模塊,在碩士階段學生還需進行專業(yè)實踐,目的是加強對專業(yè)教學法的理解及實踐運用能力。在教師的預備實習階段,實習教師需在教師進修學院學習高達140-280學時的專業(yè)教學法。通過專業(yè)教學法的學習,教師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將專業(yè)知識最好的傳授給學生,以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3.注重實踐能力綜合培養(yǎng)
在德國,學生若想進入大學學習職教師資專業(yè),必須具備至少26周的企業(yè)實習經驗。并且學生在大學期間也要完成為期26周的企業(yè)實習,這樣才有資格參加第二次國家考試。在為期兩年的預備實習階段,在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指導下,基于問題導向去嘗試進行授課。另外,德國政府對于愿意提供教師培訓的企業(yè)給予了許多政策上的支持,從而吸引了大批的企業(yè)參與到教師的在職培訓中來。
4.考試要求非常嚴格
寬進嚴出。在德國要想成為一名職業(yè)學校的教師,需要首先通過本科學位考試、然后先后通過兩次國家考試??荚囉煽荚囄瘑T會按照考試條例進行,委員會由大學教授、職業(yè)學校校長、企業(yè)專家及有關考試機構的代表組成??荚嚥辉倬窒抻诶碚撝R,同樣重視對考生實踐能力的考察??荚囆问降亩鄻有约翱荚囘^程的嚴格性充分保證了對考生的全面考察,能夠較準確、真實地反映出考生是否具備成為職教師資的能力資格。
5.強有效的法律支持
法律健全使德國職業(yè)教育界和企業(yè)界都有法可依。德國政府通過了一系列新的職業(yè)教育法案,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職業(yè)訓練法》、《聯(lián)邦職業(yè)教育保障法》,確保“雙元制”職業(yè)教育體系正常運行。另外德國對職業(yè)教師培訓也有明確的法規(guī)——《職業(yè)教育培訓師資規(guī)定》,還有370多種國家承認的培訓職業(yè)的培訓條例,對于職業(yè)教育教師的學歷資格、考核、繼續(xù)教育等方面都有具體而嚴格的法律規(guī)定。
三、德國職業(yè)教育教師的高地位
在德國,職業(yè)教育學校的教師都必須是大學畢業(yè)生。他們不但應當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豐富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以及教育和教學的實踐能力,而且應當處處為人師表。
1.公務員的身份
德國職業(yè)學校的教師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聯(lián)邦政府規(guī)定,教師是國家公職人員,與政府官員享有同等的社會地位,不受解雇的威脅,并享有免繳勞動保險費等權利。國家公職人員的工資分三類,中小學和職業(yè)學校教師的工資均在第一類中。在德國人眼中,教師職業(yè)是一種相當崇高的職業(yè)。教師職業(yè)受到青睞。每個教師都是國家公務員,只要不犯法就終身不會失業(yè)。
2.豐厚的薪酬待遇
德國職業(yè)學校的教師享有優(yōu)厚的工資待遇。無論與歐洲其他國家同行相比,還是同國內其他職業(yè)工作者相比,都是比較高的,并超過國內平均水平。職校教師的工資一般相當于工人工資的1.5至2倍,其中工作五年左右的理論課教師6470歐元/月,換算成人民幣約51760元/月(按照1:8匯率計算)。除基本工資外,教師的收入還包括地區(qū)補貼、婚姻子女補助、職務補貼和房租補貼等。考察表明,在德國當一名職業(yè)學校的教師,可謂是“上大學容易畢業(yè)難”,大學生從入校到畢業(yè),平均需要7年,4-5年能畢業(yè)的人很少。難度最大的是國家教師資格考試,這大約要花3年左右的時間,德國的制度設置杜絕了“走后門”的陋習,競爭和篩選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熱愛教育而又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成為教師,而一旦實現(xiàn)當教師的夢想時,年齡已經在30歲上下了,基于這樣的背景,教師職業(yè)備受尊重,教育界人才薈萃。
四、德國職業(yè)教育教師培養(yǎng)對我們的啟示
1.緊扣職業(yè)熱情主題,加強職業(yè)引導工作
在德國考察學習期間,不萊梅大學研究院的Hauschild教授向我們介紹了德國企業(yè)參與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的投入與產出成本測算和職業(yè)教育的定位。通過調查問卷研究職業(yè)熱情、企業(yè)熱情和道德熱情對職業(yè)定位的影響,經研究發(fā)現(xiàn)三者之間職業(yè)熱情影響最大。反觀職業(yè)教育現(xiàn)狀,如何提升學生對職業(yè)的歸宿感和認同感?如何提升職校教師的職業(yè)熱情?研究顯示教師的能力、素養(yǎng)直接決定了職業(yè)教育學生的選擇和定位是否長久、穩(wěn)定并充滿激情,而非全部受制于收入的多少來決定職業(yè)熱情的高低。教師的職業(yè)熱情從根本上影響學生的職業(yè)熱情和定位,通過培養(yǎng)教師的職業(yè)熱情和歸宿感,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職業(yè)熱情和歸宿?;诖?,建議學院從兩個方面,加強職業(yè)引導工作。一方面加強對在崗教師的職業(yè)引導工作,通過教育、培訓、實踐、考核、待遇、事業(yè)等多方途徑,制定教師的成長計劃,培養(yǎng)教師的愛崗敬業(yè)、愛校興校、為人師表的職業(yè)熱情、企業(yè)熱情和道德熱情。另一方面,在人才引進時,一定要考察教師的在職業(yè)引導上接受到的教育,加大對教師在職業(yè)熱情、企業(yè)熱情和道德熱情三方面的考核力度,認真分析其入職擔任教師崗位的工作動機,防止投機教師職業(yè)以及不具備為人師表素養(yǎng)的人員混入到教師隊伍中來,為教師隊伍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在人才引進上把好選人的第一道關。
2.緊扣實踐能力主題,加強學歷提升工作
基于學歷層次不高、年輕教師比重較大的現(xiàn)狀,學院要不斷提升教師的學歷層次。但是學歷提升的目的不應該僅僅是拿一個文憑,而應該將重點放在提高自身的專業(yè)實踐能力上。在教師學歷提升期間(例如攻讀碩士、博士學位),要對下企業(yè)實踐鍛煉提出具體的要求。在職稱評定時,要注重實踐能力的職稱評審制度建設。以往職業(yè)院校教師評職稱依據(jù)綜合性大學教師升職稱評等級標準實施,沒有體現(xiàn)職業(yè)教育的差異性。強化教師以專業(yè)實踐能力為導向之升職稱評等級,把“教師到一定的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服務的實踐成果”作為評職稱的依據(jù)之一。此外,學院引進企業(yè)專業(yè)技術人才要在職稱評審領域給予政策傾向。
3.緊扣產業(yè)園區(qū)主題,加強各類培訓工作
一是要加強新入職教師的師范素質和教師基本功培訓。德國的職業(yè)學校教師,都經過了為期兩年的預備實習。當前我們基本上是直接選用大學畢業(yè)生(碩士為主)來擔當職教專業(yè)課教師,因此,必須對新教師進行師范專業(yè)培訓和專業(yè)教學論方面的培訓。對新入職的教師采用集中培訓的方式,聘請校內外的專家進行師范技能的培訓,主要在教學方法、教學程序、教學理念等方面進行標準化的集中訓練,實踐一般為1-2周。培訓結束時要進行達標考核,并將考核的結果和年度考核、職稱晉升等掛鉤,存入個人業(yè)務檔案里。二是要加強雙師素質隊伍培訓。可以采取以下途徑:第一,選送新入職專業(yè)教師到園區(qū)合作企業(yè)進行1年的實習,熟悉生產流程、業(yè)務流程,掌握實訓設備的操作規(guī)程,提高其專業(yè)實踐能力,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第二,認真組織實施兩年一個周期的專業(yè)教師到園區(qū)企業(yè)、科研單位進行專業(yè)實踐。系部結合專業(yè)和師資實際情況,了解所從事專業(yè)目前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在教學中及時補充反映生產現(xiàn)場的新技術、新工藝;教師帶著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提高推廣和應用新技術開發(fā)的能力。第三,依托園區(qū)企業(yè)進行師資培訓。我們可以借助園區(qū)搭臺,主動積極地邀請企業(yè)參與到教師培訓中來。園區(qū)可以來協(xié)調企業(yè)和學校在整個職業(yè)教育的領域達成協(xié)作關系,保障雙方有充分的話語權,能夠明確雙方的責任與義務,解決具體問題。
4.緊扣國際接軌主題,加強國際項目合作工作
本文作者:張存霞作者單位:寧夏師范學院
厘清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的關系
寧夏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比較文學課程作為選修課是伴隨著第一屆本科專業(yè)的招生而開設的。從理論上講,外國文學是比較文學的基礎,比較文學是學好外國文學的理論指導。二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甚至相輔相成的。但又是兩門不同的課程,不能混為一談或顛倒主次。所以厘清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的關系也是促進外國文學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F(xiàn)在的狀況是學生還沒有徹底厘清兩門課的關系,感覺兩門課有交叉重復的內容,但又對比較文學中一些理論陌生,甚至不能和外國文學中的某些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只是就理論而學理論,不能將其作為分析指導外國文學有力的理論工具。這種模糊感在于根本沒有搞清兩門課的關系,沒有認識到學習兩門課程的意義。厘清二者的關系關鍵在于授課教師的正確引導及耐心解釋。在外國文學教學實踐中不可回避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就是時時會將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做比較,這恰好說明外國文學的教學要具備“比較”的視野,有比較才有區(qū)別,只有在比較中我們才能感受中國文學的古老和深邃,才能體會外國文學的經典和不朽。楊義先生曾說:“……想在世界文化對話上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不可脫離這種優(yōu)勢,要看出西方理論的所謂世界性是‘有缺陷的世界性’,也不可不依憑這種優(yōu)勢……回到自己的文化立足點,是為了認識‘我們是誰’,但是‘我們是誰’的認識,必須在與文化他者的異同比較中才能看得清楚,甚至必須借用文化他者的眼光才能激發(fā)我們的對話的欲望,啟發(fā)創(chuàng)造性學理的潛能?!保?]既然如此,“比較”的意識是一開始就伴隨于外國文學課程的,比較文學課程的開設自然有其必要性,是指導和引導學生“比較”思維的工具箱。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中一方面強調比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對兩門課的性質和關系做明確區(qū)別,對于學生易混淆的、理解不透的內容多做解釋?;谖覀儗W生基礎差,分析水平薄弱的現(xiàn)狀,教師的多引導和多解釋是絕對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甚至也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學習方向的關鍵?,F(xiàn)在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對外國文學課程興趣較濃厚了,也有相當學生決定考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碩士研究生,這說明教師的正確引導和教學思路方法的調整對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選擇方向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加強外國文學師資隊伍建設
寧夏師范學院外國文學教師隊伍薄弱,多年來基本上都是一兩個教師在支撐。由于學生多、班級多,教師周課時達14節(jié),甚至更多。這樣教師大部分時間、精力疲于應付上課,對教師個人和學生其實都有負面影響。所謂的教學團隊、學科帶頭人等幾乎不可能形成。沒有同行教師可以交流教學經驗、探討教學心得,都是教師一個人摸索,這樣的現(xiàn)狀勢必會導致一些不良后果。首先,一直都是一個人摸爬滾打,教師個人發(fā)展緩慢,有閉門造車之孤陋。其次,教學效果很受影響,教師多年的教學方法需更新,教學思路需拓展,專業(yè)知識也需提升,如不加強這些方面的打造,教師僅靠自己的老本,會越來越不適應學生的需求,也會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教師要抽出更多的時間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水平,這就要求至少要有一支較健全的教師隊伍,能抽出人力去學習和補充,而且還能使教學不受影響。最后,與學科建設大不相符。寧夏師范學院目前外國文學教師隊伍現(xiàn)狀還與學科建設尚有很大距離。教師只有2人,平均年齡30歲,均為碩士,最高職稱講師,這種低職稱、低學歷、人員少的現(xiàn)狀急需改變。只有不斷引進拔尖人才,提高教師的學歷學位,注重青年教師培訓,建設成形的外國文學教師梯隊,才能與學科的建設相同步,盡快使外國文學這門歷史悠久且較為重要的課程逐漸形成為重要學科。多年來人文學院也注意教師隊伍的建設,但從補充師資的過程看,引進拔尖人才和建設團隊還是比較困難。第一,外國文學方面的碩士、博士相對較搶手,畢業(yè)生大都流向條件較好的高校,對于地處偏僻、經濟不太發(fā)達的寧夏師范學院來講愿意來的的確不多。第二,學院自己培養(yǎng)打造。多年來人文學院也動員部分教師選擇外國文學方向,但許多教師不愿選擇,覺得它難以出成果,且容量大,需要花很大力氣才能勝任,因而大多教師都不愿承擔。所以目前人文學院外國文學專業(yè)的師資力量非常薄弱,急需補充。外國文學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對此問題的探索仍需不斷堅持,因為外國文學教學環(huán)境的良好與否,不僅能發(fā)揮其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的作用,而且也能凸顯它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的意義。
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只是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導致了學生在漢語學習上形成了聽得懂,但是卻不能說的“啞巴”漢語學習方式,使得課堂教學效率不高。這就需要轉變傳統(tǒng)的漢語教學方式,通過漢語的經典節(jié)目定期放映,諸如漢語歌曲、電視、電影等方式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還需要合理的教學計劃,讓學生能夠有計劃地實現(xiàn)漢語詞匯的積累和句型的掌握,進而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的流暢,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率的不斷提高。
2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方法
2.1借助認知教學法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所謂認知教學法,是根據(jù)認知心理學中的相關內容延伸和發(fā)展起來的,是根據(jù)人在認識事物和搜集整理信息能力,通過一定的強調與相應的訓練的方式,讓學生增加其對于漢語的語音、字形、語義等多種方面的反復認知和記憶,進而提高學生對于漢語的語法體系的熟悉度,通過靈活與綜合性的運用來實現(xiàn)學生的漢語掌握能力。例如,對于剛開始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來說,教師就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具體語言情況來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多種記憶方式,如聯(lián)想記憶法、偏旁記憶法等多種方式來進行記憶,同時還可以通過多種練習方式來幫助其進行生詞和語法知識的鞏固,進而掌握漢語知識的特點和規(guī)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2利用情景教學法的方式來實現(xiàn)課堂趣味性的提高
所謂的情景教學法,主要是通過對于日常生活的場景進行模擬,進而讓學生在更加逼真的環(huán)境中,通過模擬對話、模擬講解等手段來實現(xiàn)漢語的學習。情景教學法是現(xiàn)今教學過程中十分常用的一種教學法,被應用于各個領域,教材在編寫上也是將情景教學方式作為設計和考量的重要依據(jù)。這是將語言素材在特定的情境中應用,進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的使用環(huán)境和使用方法。例如,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講述購物的場景時就可以設置一個超市的環(huán)境,讓學生通過購物來實現(xiàn)詞匯、情景和句型的掌握,通過具體的語用背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興趣,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不斷提高。
2.3利用交際教學法的方式來實現(xiàn)教學效率的提高
交際教學法的通俗名稱為實踐教學法,是指教師來引導學生借助日常交際的方式來實現(xiàn)漢語詞匯的積累與豐富,同時還需要針對學生的發(fā)音缺陷來實現(xiàn)更加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進而使得學生的心理障礙得到克服,最終實現(xiàn)漢語水平的不斷提高。實踐教學法主要是針對一些已經具有一定的語言基礎的學生,并且能夠實現(xiàn)初級語言的掌握。實踐教學法主要是通過交際會話或者是通過完成任務的方式進行交際場景的實際性模擬,最終實現(xiàn)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和詞匯量的擴充。例如,教師在講解中國傳統(tǒng)禮儀的時候,就可以設置一個中華文化之夜的活動,讓學生穿著旗袍來進行中國禮儀文化的展示,鼓勵學生通過查資料、禮儀班學習等方式來實現(xiàn)中國文化禮儀的透徹性了解。
3結語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跨文化;語用失誤;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255(2011)03-0068-04
“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中發(fā)展了一種交流的語用模式,而語用學的基本觀點始于實用主義哲學意義的研究。20世紀30年代,將實用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相結合的代表人物莫里斯(C.Morris)在《符號理論基礎》中提出了語用學的概念。”可見語用學發(fā)展之初就很注重實用意義。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生常因文化差異而產生語用上的失誤,導致交際不暢;同時,老師也會因為對學生的母語文化缺少了解發(fā)生一些交際失誤。何自然先生認為“在言語交際中導致本人未能取得完滿交際效果的差錯統(tǒng)稱為語用失誤。”“語用失誤主要表現(xiàn)為說話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特定語言和文化的表達習慣?;蛘哒f話不合時宜等?!?/p>
筆者從自己的對外漢語實際教學經驗出發(fā),歸納梳理出了一些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常見語用失誤類型,如語音、詞匯、漢字、語法、日常套語、文化習俗、情感因素、體態(tài)語、話語方式等,試圖找出其產生原因并闡述規(guī)避失誤的辦法和教學建議。
一、語音
漢語語音的語用失誤一般有以下一些問題:聲韻母語音不準、聲調不準、兒化音、意群切分停頓節(jié)奏不當?shù)?。尤其是漢語有的一些發(fā)音、聲調、兒化及不實行分詞連寫等特點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難點,對這些難點的掌握不好造成了他們在交際中的語音語用失誤。如:一些初學者會在打招呼時說:“逆好(你好),我很搞信(高興)愣死你(認識你)?!彼麄円矔@樣的詞產生混淆:如“早點兒”(dianr早一點兒)與“早點”(dian早上吃的點心)。又如,一個韓國學生曾經問我:“老師,《恰同/學少年》這部電視劇的名字是什么意思?”這位高級班的學生在我告訴她正確的停頓后,立刻理解了這個短語的意思。
除了上述語音不準外,到高年級還涉及到語調、語速的問題。如,語調的不同區(qū)分了言語的功能類別,升降調的變化對應了疑問、陳述、命令句的表達。而語速的快慢恰當與否除了影響到交際的順利進行,還是反映語言使用者內心的情感的有效工具。所以在對外漢語課堂上,我們不僅要在零起點的語音密集教學階段注意學生的語音基礎的扎實程度,更要在后面的學習中分階段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音準確度和運用語音手段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詞匯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匯教學往往是一個重點教學內容。尤其是到了中、高級階段,因為詞匯而造成的語用失誤比比皆是,以至于有的老師直接將對外漢語課程上成了詞匯課。
的確,在絕大多數(shù)對外漢語的漢語教材上,都是一個漢語生詞后面跟一兩個英文單詞的解釋,所以出現(xiàn)了學生在遣詞造句時逐詞翻譯的現(xiàn)象。更糟糕的是,這種英文的解釋既不全面也不能說明這個漢語詞匯的用法,學生使用這些生詞的時候只能按母語的規(guī)則和習慣加以套用,形成母語的負遷移。同時,在詞匯層面,學生在學會一個詞后,對其近義詞的第二語言規(guī)則的過度泛化和類推現(xiàn)象也十分普遍,如:“他故意大聲說話,怎么注意(提醒)他,他也不聽?!边@是一位日本學生的造句。日語中的“注意”有“告誡、勸告、警告”之義,而漢語里“注意”則沒有這個意思,這就是典型的母語負遷移。
又如,對一些詞語的重疊形式的使用:“你們安安靜靜地說吧(你們說話小聲點),已經過了十二點了?!薄鞍舶察o靜”一詞使用不當,“安靜”和“安安靜靜”的區(qū)別沒有掌握?!鞍察o”可以重疊,但不能在祈使句中修飾“說”。
漢語詞匯的詞類劃分與其他語言相比很不明晰,有很多詞是“多棲明星”,這使得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詞匯的學習和使用中無所適從。他們往往需要特別費力地去記憶幾個相近詞語不同的詞性和用法。
而漢語有的四字詞、歇后語和慣用語,也常因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難倒了很多外國學生。如:又紅又專、泥菩薩過河、吃醋、走后門等。
在實際交際中,語用的失誤還會因學習者詞匯量的不足而導致交際不暢。所以我們倡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大對詞匯量的積累,特別是常用詞的積累與掌握。教師在課文講解時也應適時補充相關詞語的用法和與相近詞語的對比。
三、漢字
與其他字母體系的文字相比,漢字是特殊的方塊、形音意結合的符號系統(tǒng)。漢字的構成元素筆畫、部首,以及多維非線性的問架結構是漢語非母語的學習者所不熟悉的。特別是漢字在幾千年的演化中很多漢字的表意表音都在變化,這使得學習者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識記漢字的拐杖。下面是一個留學生的請假條中的一段:
老師,我門(們)和中國是有女子(友好)
國家,今天我門(們)的乓乒王求(乒乓球)
袋(代)表隊來,我想去飛幾長(飛機場)迎
接他們。
可以看出,學生存在對同音字詞混淆、筆畫字形書寫不規(guī)范、部首問架不合理等問題。如何有效地教學漢字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個難點,很多學者編寫的教材都做了很有益的嘗試。筆者認為對漢字普遍的畏難情緒和漢字難學的潛意識,都對絕大多數(shù)外國學生的漢字學習過程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也從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所以除了教法的研究外,對學生漢字學習的心理過程關注,也是值得重視的一環(huán)。
四、語法
漢語是典型的孤立語,沒有嚴格的詞形變化,但詞序、虛詞手段極為重要。這是外國學生所不熟悉的,尤其是虛詞的使用,因為自己的母語中往往沒有相對應的詞語,就不能體會其用法。如:他在揚州一直工作。(其實學生想表達的意思是:他一直在揚州工作。)“一直”應放到表示處所的介詞結構短語前面。若謂語表示的是某個動作的一直持續(xù),語序應該為“一直+在+處所+動詞”;當謂語表示的是某個狀態(tài)的持續(xù)(包括否定的動作狀態(tài)),語序應為:在+處所+一直+動詞。
對外國學習者來說,漢語的語法若從詞法和句法角度來看,因單詞的數(shù)量眾多,使詞法量變得較大;而句法規(guī)則則普遍反映較為簡單。這一方面反映了意合語言的靈活性,也反映出我國以語法為講授重點的傳統(tǒng)優(yōu)勢。
五、日常套語
日常生活中,每種語言都有與其文化相適應的日常交際套語,這種套語常和民族的文化心理相聯(lián)系,有著深深的民族烙印。如,在主動提供幫忙時,中國人會說:
――你明天搬家,我來幫你。
――那多不好意思,你明天還上班呢。
――沒事,我跟領導請個假說一聲就行了。
而日本人則會說:
――這幾天很忙,我是特意跟領導請了假,好不容易抽出空,特地來幫你的。
這兩者的差異反映了兩種文化心理的不同。日本人的“特意”文化,表達的是對朋友的重視心理;而中國人的謙遜、含蓄,則是在提供幫助時也不想造成朋友的心理負擔,所以故意輕描淡寫地進行表述。
再如,在打招呼時,中國人對“你好”的運用及對已知信息的重復,是西方學生所不易理解的?!澳愫谩痹谡嬲龑嶋H生活中的運用,在中西方是不完全對等的。在中國,親近熟悉的家人、朋友問幾乎很少用“你好”這么客套和生疏的招呼用語。更多的是用對已知信息的重復來替代招呼用語。如朋友間約好在某地見面,見面后通常的說法是‘你來啦?”而不是生硬的“你好!”又如鄰居在巷子偶遇,會問一聲“出去啊?”或者“吃過啦?”在西方,“你好”有著廣泛的使用性,甚至早上起床看到父母或在和戀人的電話中都常用。
明明已經到了約會地點,在等了,還問“你來啦?”明明已經知道別人就是要出門,還問“出去啊?”“吃沒吃過”問了也不是要請客的意思……這些日常套話常令西方學生不能理解,甚至誤解中國人不友善、沒有禮貌。
六、文化、習俗因素
文化習俗的影響深刻而廣泛地體現(xiàn)在語言交際的各個方面,對一種語言背后民族文化的感知極大地影響著對這種語言的學習成效。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尤其是初期的學生,其母語文化與漢文化接近的,學習速度較快、準確度較高。這提醒我們在教學中,除了重視語言的教學外還應幫助學生感知與語言因素緊密聯(lián)系的中國文化。
“示”這個漢字,是以象形的方法展示了古代中國的祭祀風俗。整個字體是一個祭祀神靈、祖先的靈石的形象,上面是放置祭祀用品的石頭,下面是支撐架子。小篆的書寫形式看得更加明顯。表示溝通神靈、祖先的意思。韓國在古代吸收了大量的中國文化,至今他們仍然還保留著與我們相同的祭祀風俗。韓國學生看到小篆的寫法和聽了老師簡單的講解后,就可以很快領悟這個字的意思。而歐美學生因為缺少文化背景的支撐則表示難以理解。
又如中國人對紅色有著特別的偏愛,甚至還有以“中國紅”來命名一種顏色,紅色是喜慶、熱鬧、高興的代表。外國學生則沒有這樣的文化感受,有的非洲國家對紅色甚至有相反的文化理解,在他們的文化里紅色代表憤怒、挑釁和戰(zhàn)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紅色的物品在送給非洲的學生時應該特別注意。
七、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對語言使用的影響最早由人本主義學派提出和重視。第二語言的習得和使用是一個復雜的生理和心理過程。這個過程中若可以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潛能,將會大大提升教學的質量。對教師來說重視情感因素,主要是創(chuàng)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塑造親近、可信任的教師形象,以激勵的語言引導和鼓勵學生去多表達。在放松的學習氛圍中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的情感屏蔽減到最小。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親近、信任的老師表達意愿較強,輕松的課堂氛圍使得學生的語流較為順暢,語音準確度也較高。反之,則參與性不強,或由于緊張出現(xiàn)走音、結巴、語序混亂等一系列問題;在課堂提問中,教師等待時間由兩三秒稍延長至四五秒,學生回答的話語長度也會相應加長,句子更加完整。
同時,教師與學生順暢的交流,也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加深情感因素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初級階段,學生的目的語掌握較少,主要靠老師用其母語與其交流溝通。這一時期,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外語水平,準確地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所遇到的困難。這也是建立學生對教師信任的重要途徑。
八、體態(tài)語
體態(tài)語又稱非語言交際手段。它起著輔助有聲語言表達的語言交際作用,甚至有時會超越有聲語言表達的效果,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之功效,所以在交際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此我們探討的則是因為文化差異的不同導致的體態(tài)語交際失誤。
例如在教學中,讓學生“思考一下、想一想再回答”是一個常用的教學用語。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中國教師會下意識地做出食指在太陽穴邊繞圈的動作,表示動腦筋、思考,幫助學生理解自己的教學指令。但恰恰是這一動作常常使學生困惑不解,因為這是很“中國化”的體態(tài)用語,在歐美、韓國等地表示的都是“瘋掉”了的意思。
再如在參加會議、課堂發(fā)言結束的時候,聽眾都會給發(fā)言者鼓掌以示精彩和感謝,而發(fā)言者也會一起鼓掌,表示對聽眾的感謝。對于這一潛在意義不清楚的歐美學生則會困惑于發(fā)言者怎么還自己給自己鼓掌?
和歐美國家不同,中國人在交談時眼神一般避免直視對方眼睛,以減輕雙方緊張不適的感覺。這一回避習慣卻容易讓剛來中國的歐美學生形成誤解,認為老師不夠坦誠、不重視他們。
在跨文化交往中,體態(tài)語造成的誤解很多。因為是以非語言形式出現(xiàn),往往在誤解形成后還不自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對體態(tài)語的好奇心,引導其對中國體態(tài)語的觀察和了解,這對他們日后在與中國人的交往中正確理解對方的意思、意圖有著重要作用。
九、話語方式
此處的話語方式,指的是一個語義用怎樣的形式將它表達出來。不同的表達方式對聽話人的接受理解程度是不同的。
論文摘要:目前外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語言、輕文化”的現(xiàn)象,改善這種局面的有效途徑是要加強文化教學。本文論述了文化差異對于外語教學所造成的障礙,并提出了三種文化導入模式。
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缺乏西方文化環(huán)境的配合,學生雖然掌握了一些語法知識、語法結構,但在實際交際能力上卻很缺乏。最重要的也是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把語言與文化有機的結合,使外語教學只是單純的培養(yǎng)了“純語言能力”。要改善這種局面,在語言教學中導入文化是刻不容緩的事。筆者根據(jù)其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三種文化導入模式。
一、 典故引入模式
英語中有很多固定搭配有其固定的意思,這很類似于中國的成語。這些看似簡單的習語卻很容易對學生的理解造成障礙。對于這樣的習語,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典故向學生引入其意思,一方面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在具體的語境下,加深了學生對習語的理解。例如“l(fā)eave no stone unturned.”,就決不是“把每塊石頭都翻遍”的意思。這是出自于一個歷史典故。波斯與希臘在公元前五世紀大戰(zhàn)于古希臘的普拉特亞城,波斯戰(zhàn)敗。事后,有傳言說波斯軍隊留下了大批珍寶。一個叫波利克雷茲的人東挖西掘,但一無所獲。失望之余,他跑到阿波羅神殿去問神。神諭:“l(fā)eave no stone unturned!”。波利克雷茲照做,果然找到了珍寶。此語現(xiàn)在被引申為“千方百計”、“不遺余力”、“不錯過任何機會”。
二、 實踐經驗積累模式
記得一位外國朋友問我,當他問中國學生“how are you?”,絕大部分學生的回答都是“fine, thank you! and you?”這使他非常的費解,難道他們都經歷了同樣的事情?感覺都一樣嗎?從此可以看出,我們的口語教學太過于模式化,缺乏靈活性。那么除了了解課本知識之外,還要通過實踐,即與英語國家的人接觸,從交往的過程來提高口語的交際能力,同時學習異國文化。中西之間打招呼的區(qū)別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中國人見面往往會說“吃了沒有?”,而西方人則很簡單,僅“hello!”或“how are you?”。中國人喜歡問一些在外國人看來是屬于隱私的問題,如“你的衣服在哪里買的?”,“多少錢?”等。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喜歡謙虛,總喜歡說“you are flattering me!”這會讓西方人摸不到頭腦,甚至懷疑自己的判斷力。僅這幾例日常用語,就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通過實踐,學生們既學會了如何與西方人交際,也了解了西方文化。這要比在教室里組織學生對話收效大的多,達到了雙重目的。
三、 對比分析模式
東方文化含蓄、婉約,而西方文化則是開放、外露。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習俗、價值取向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導入這類文化時,就要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差別,從而加深對異國文化的了解。以《大學英語·精讀》第一冊第三單元“the present”中的“marigold”(萬壽菊或金盞菊)為例,絕大多數(shù)學生特意為老太太的生日獻上一束“marigold”,以表示對她的關心,這與老太太女兒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照??墒牵袊鴮W生就會產生疑問:為什么要“marigold”,而不是“carnation”(康乃馨)?這里就涉及到西方文化源泉之一,即宗教文化方面的信息。眾所周知,carnation表“祝福”之意,而且是母親節(jié)的花卉。實際上,marigold意為“圣母瑪利亞的花”之意。據(jù)說古人以此花獻給因失去耶穌而悲傷的圣母瑪利亞。更重要的是marigold的花語是grief,而這不正是象征著老太太的凄涼晚景嗎?至此,學生對整個課文的悲涼基調就能很好的把握了。
綜上所述,文化是語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文化差異使不同的語言的使用者在交際中受到了限制,但這種差異并非不可逾越,我們在教授過程中應該把文化知識的傳授貫穿于語言的學習中。因而,這對語言教師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語言教師既要教規(guī)范的語言,又要教不同情況下的語言使用方式,因此必須兼顧語言的個體和社會性。語言教師除了教語言以外,也應該是外國文化的介紹者和教育改革的促進者。語言教師應對其職業(yè)進行思考,從而將語言教學置于更為廣闊的社會和教育環(huán)境中,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技巧,而且成為新型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參考文獻:
[1] claire kramsch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 h. g. widdowson.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所有有目的地對特定對象在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提高其認識水平和內在覺悟的活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與感悟、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質的教育活動[1]。隨著高校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的實施,傳統(tǒng)班級的概念己逐步淡化,宿舍已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一個主要場所,同學間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教育更為密切。大學生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利用特殊時期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鑄造優(yōu)良的思想品德。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學生宿舍管理工作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宿舍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推進宿舍區(qū)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落實,推進高校的宿舍管理工作。因此,大學生宿舍是高校不能忽視的一個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陣地。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寶貴的人才資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改革開放以來,高等學校認真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維護學校和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有利條件,也面臨嚴峻挑戰(zhàn)。一方面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xié)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由此可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極為重大而緊迫的戰(zhàn)略任務。
2服務外包模式下高校學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問題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深入推進,學生公寓普遍實行服務外包管理。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受到社會化因素的影響,學校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當前許多高校學生宿舍管理實行服務外包模式。可以說,對于高校學生宿舍的管理,服務承包單位的工作重心幾乎全部放在“管”即維持良好的宿舍秩序和服務工作上,因此在工作方法上幾乎是剛性地要求每個學生遵守宿舍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如住宿制度、衛(wèi)生制度、熄燈制度、安全制度、訪客制度、網絡管理制度和獎懲制度等。而對于“理”的教育引導十分蒼白,特別是對當代思想活躍、自我意識強、自尊心強的大學生,工作方法缺乏思想教育的柔性,僅憑制度性剛性約束反而容易制造對立情緒,同時宿舍是大學生身心最放松的地方,在這種“自由、放松”的領域,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庸俗、低級、不健康的內容及負面消極,如“臥談會”、“黑燈會”、“老鄉(xiāng)會”等,高校學生宿舍主流意識引導教育亟待加強。為防止學生思想認識步入歧途,這就需要學生宿舍管理者能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心理狀況,以發(fā)現(xiàn)問題,開展適宜的思想工作來化解不良情緒,消除隱患,預防不良事件的發(fā)生。但是,目前服務外包模式下的宿管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幾乎是空白。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主要原因是來自社會的服務承包單位主要負責學生宿舍生活的日常管理。雖然各高校都十分重視學生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學生輔導員、班主任、有關教師經常進入學生宿舍進行思想政治工作輔導,但是,由于學校在簽訂服務外包協(xié)議中經常忽略這個內容,以及服務承包單位思想政治工作意識談薄、宿管人員素質有限等因素影響,宿管人員工作局限于宿舍紀律管理及生活服務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基本沒有發(fā)揮出來,有的甚至起到相反的教育作用。
3對策
(1)學校在服務外包時要明確把學生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納入到服務內容中,使服務承包單位成為學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主體之一。這就要求學校細化學生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及量化考核指標,如學生宗教傾向、不良思想情緒、異常思想狀態(tài)發(fā)現(xiàn)率、教育成功率,以及學生的違紀率、文明宿舍評比、衛(wèi)生考核指標等,都有明確的約定。
(2)對服務承包單位關于宿管工作人員的選拔、思想政治教育業(yè)務培訓及思想教育工作的考核等有明確的檢查考核要求。宿管工作人員面對思想活躍的當代大學生,其本身不僅要思想品德端正,而且知識、能力要跟得上形勢發(fā)展要求,能與當代大學生有較多共同語言,溝通融洽;熟悉思想教育一般規(guī)律,了解大學生的現(xiàn)實思想狀態(tài),熟練掌握思想教育方法和技巧,能及時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因此,服務承包單位選拔宿管工作人員,學校在明確提出標準的前提下,要及時介入考核,工作中發(fā)現(xiàn)不合格的要及時提出更換要求。宿管工作人員思想政治教育業(yè)務培訓計劃要報備學校有關職能部門檢查考核。對學生宿舍思想教育,學校要督促服務承包單位拿出切實可行的宿管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獎懲辦法,切實把學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3)對宿管工作人員學生宿舍思想教育工作的管理要實行服務承包單位和學校學生管理職能部門、院系輔導員、班主任的雙重管理。學校從上到下要深刻認識到,雖然學生宿舍服務外包,但宿舍思想教育陣地不能丟棄,必須互相配合,進一步強化。宿管人員發(fā)現(xiàn)學生思想問題要及時向學校學生管理職能部門、院系輔導員、班主任反映,學生不良宗教傾向、不良思想情緒、異常思想狀態(tài)發(fā)現(xiàn)、教育成功率,以及學生的違紀情況、文明宿舍評比情況、衛(wèi)生檢查情況等考核必須雙管齊下,這樣才能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院系輔導員、班主任深入宿舍了解情況、開展學生宿舍思想教育工作的頻次可以委托宿管人員統(tǒng)計,學生對宿管工作人員的意見向院系輔導員、班主任反映,這樣才能相互監(jiān)督,互相促進。
1.美國。美國繼續(xù)教育與專業(yè)學院不需要參加入學考試,也沒有明確的入學資格要求,有讀書愿望者只要提交申請表、中學成績和個人聲明等材料,交納一定的學費和申請費就可以入學。美國社區(qū)學院的一部分功能也是向社會提供繼續(xù)教育,但需要參加學校組織的入學考試,該入學考試通常使用標準化測試來考察學生學習能力,一般是基本語言和計算能力,然后根據(jù)測試結果判斷學生有沒有做好學習的準備,決定錄取結果。美國成人學生可以在各類學校間自由轉學和升學,但學生參加課程考試非常嚴格,不及格無補考機會,只有再次注冊重學。美國成人高等教育的淘汰率很高,美國社區(qū)學院能堅持到畢業(yè)并獲得副學士學位的人數(shù)只占最初注冊的15%左右。
2.英國。英國的開放大學是有權授予學位的獨立自治大學。主要課程類型有學士學位課程、業(yè)余進修生單門課程、開放商業(yè)學校課程、職業(yè)性提高班、合約培訓、高級學位或全日制(或業(yè)余、或函授)或以研究為主的學習及社區(qū)教育。開放大學是實行“寬進嚴出”的典型代表,沒有統(tǒng)一的入學考試,凡年滿18周歲者均可申請入學,但有非常完善的質量保障措施,學生注冊時即被安排指導教師對其進行學業(yè)等的指導,每20名本科學生指派1位指導教師,指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并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負責。學生注冊入學后只是獲得了試讀的機會,3個月后學校通過寫論文、分析第一手材料的摘要、文章評論、工作日志、口頭發(fā)言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約有1/4的學生被淘汰,其余學生進行第二次注冊轉為正式學生。學校實行嚴格的學分制考核,課程成績由平時作業(yè)和考試兩部分組成,只有完成了作業(yè)并通過了考試才能獲得課程的學分。據(jù)統(tǒng)計,英國開放大學畢業(yè)的學生只占第二次注冊人數(shù)的50%左右。
3.法國。法國的成人高等教育主要在大學級技術學院,入學極其簡單,不需要考試,普通高中畢業(yè)生或技術高中畢業(yè)生遞交相關材料,經審查合格即可登記注冊入學,同時大學級技術學院也招收少數(shù)在職工人,一般情況下沒有什么學歷、年齡和資歷限制,學生采取半工半讀的方式學習3年。學校還組織夜校班、短訓班等向中級以上技術人員和企業(yè)管理人員提供進修性質的培訓。如巴黎國立技藝學院是法國一所重要的承擔工程繼續(xù)教育的學校,專門以在職的沒有相應正式文憑的工程技術人員為培養(yǎng)對象。另外,根據(jù)企業(yè)的需求,學院每年還舉辦多個為工程師和高級技術員開設的各類短訓班。
4.日本。日本高校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學生荒”后,才逐步開始將視野轉向成人。目前日本大學招收的新生中仍以全日制學生為主,但成人教育規(guī)模正在穩(wěn)步增長。招收成人學生主要是短期大學和專修學校,這些學校學制靈活,學習內容偏重于應用性,課程設計緊湊精煉,頗受成人歡迎。短期大學入學形式寬松,主要采用推薦制入學,無需入學考試,只要出示高中畢業(yè)證書或同等學歷證書、學校在校的成績單及高中學校的推薦信息,經審查合格即可免試入學。專修學校也提供很多高等教育課程,成人可根據(jù)需要自由修讀。另外,日本還有一種新型教育機構放送大學,通過廣播電視等遠程教育形式提供教育,不受年齡限制,只選一門課程無需入學考試,如選全部課程攻讀碩士學位則必須有本科文憑,并參加面試和口試的入學考試。
二、國外成人教育招生考試模式的啟示
從成人教育招生考試情況看,國外一般實行“開放入學”、“寬進嚴出”的政策。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及本科以下的學歷教育,沒有嚴格的入學資格要求,多數(shù)也不需要入學考試,考生只要提出書面申請,交納相關費用即可入學。而入學后的課程考核極為嚴格,強調學習過程的嚴格管理,包括畢業(yè)資格審查工作等,對不合格的學生實行淘汰制,對學生學習動力激發(fā)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1.注冊入學和自主招生
美國的社區(qū)學院、英國的開放大學、法國的大學級技術學院都實行寬進嚴出的政策,任何年齡層次的公民,只要有讀書的愿望,成人教育的大門就向他們敞開,為他們提供盡可能完善的學習條件,讓他們接受實用性教育。由于成人教育招生的對象是社會各行各業(yè)的成年人,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經歷,對學習也有著不同的需求,因此國外成人教育沒有全國統(tǒng)一成人高考這一做法,即使有些學校采取入學考試方式進行招生,也都是由學校自行組織入學考試,考試的內容不是數(shù)理化基礎,而是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的測試。國外成人教育招生考試的經驗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我國成人高等教育應當放下思想包袱,大膽地啟用注冊入學的招生模式,這一做法不僅可以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克服傳統(tǒng)考試入學制度弊端,而且還能夠有效解決成人高考生源不足的現(xiàn)實問題。同時,政府要放權給成人教育學校,讓他們根據(jù)區(qū)域產業(yè)特點、各校專業(yè)特點自行組織面試等形式的考核,既可以考察考生的興趣與特長,又能讓更多有求學欲望的學生圓了大學夢。當然,在實行注冊入學和自主招生的同時,成人教育的質量保障體系、教學督導制度等加強教育質量控制的手段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從而保證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2.寬進嚴出與質量保證
以英國開放大學為例,對于申請本科學歷的學生,沒有入學要求,但對教學質量的要求很高。學校雖采用遠程教育教學手段,但其保證質量的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對教學系統(tǒng)進行詳細設計與測試,確保遠程管理和遠程教學的順利運行;二是對所有課程進行精心設計,由教學管理部門進行驗收與檢查;三是課程的準確發(fā)送,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接收到學習的內容;四是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并給予全力支持;五是注重與學生的交流,讓學生充分表達思想;六是加強學生的評價。而我國成人教育的情況正好相反,20多年來一直沿用“嚴進寬出”的模式,這種模式容易使人陷入急功近利、混張文憑的怪圈,不利于學生學習與成長、不利于成人教育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因此,我國成人教育應當逐步向“寬進嚴出”轉變。這需要制定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和考核辦法,將培養(yǎng)方案中每一門課程的焦點應放在提高質量上,即學生究竟學到了什么、學到了多少。同時成人教育也要關注課程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評價的改革,不能與普通高校的學科體系趨同,而要向職業(yè)學校的應用性教學改革方向學習,大膽地改革成人教育課程與教學,培養(yǎng)更多、更具實用性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工程型人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最佳選擇。
3.職后培訓與學制靈活
從法國和日本的成人教育經驗看,學制靈活的短期培訓學校是開展在職人員繼續(xù)教育的主要基地。這類短期培訓學校入學形式寬松,一般不需要入學考試,學生可以半工半讀,或者在一個時間段內進行集中式學習。學習的內容可以是專業(yè)技術進修,也可以是學歷進修,學制可以是短時間的,如十天、三個月等,也可能是二年或三年等,完全由學生根據(jù)需要進行選擇。國外職后培訓與學制靈活的模式對我國成人教育發(fā)展的啟示:要大力發(fā)展成人教育,就需要對成人教育本身做頂層設計,建設豐富的成人教育資源。我國成人教育資源需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和建設,根據(jù)專業(yè)類別、學歷層次、通用技能、專題研究等建立課程體系,學制可長可短,在職人員可以根據(jù)自身工作需要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選擇短期培訓或長期的學歷培訓。
4.關注能力與水平測試
美國等一些發(fā)達國家的成人教育學校也有設置入學考試的,但這些學校的入學考試內容和方式與我國的成人教育考試差距很大,國外成人教育入學考試主要測試學生的關鍵能力。所謂“關鍵能力”是指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對于每個人的個人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都至關重要的能力。職業(yè)核心能力是成功就業(yè)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能力”,是當今世界發(fā)達國家、地區(qū)職業(yè)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fā)的熱點。德國教育界將“關鍵能力”劃分為四個方面,即自我或個人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以及專業(yè)能力。關鍵能力類似于我國的職業(yè)核心能力,是指人們職業(yè)生涯中除崗位專業(yè)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適用于各種職業(yè),適應崗位的不斷變換,是伴隨人終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稱之為“關鍵能力”,美國稱之為“基本能力”,在全美測評協(xié)會的技能測評體系中被稱為“軟技能”,香港稱之為“基礎技能”、“共同能力”等等。具備關鍵能力的人不僅可適應就業(yè)需要,很好地與他人相處;而且它是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可使人在迅速變化的環(huán)境中重新獲得新的職業(yè)技能和知識,更好地發(fā)展自己,適應更高層次職業(yè)和崗位的要求。我國的成人教育可以參考國外先進經驗,在入學考試時僅設置一些關鍵能力的測評,只接收具備學習能力的學生入學,對于那些還不具備學習能力的人可以開設關鍵能力提升班,為后期的升學、順利完成學業(yè)做準備。
三、結語
關鍵詞:文化詞匯 文化模式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1-0000-01
引言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必須重視漢語詞匯和漢文化的關系,必須對產生和使用漢語的文化背景知識加以聯(lián)系和闡述。漢語有許多語言現(xiàn)象和詞語的語義內涵,往往都直接或間接地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聯(lián)系。透過漢語的詞匯層,[1]可以窺見漢民族文化的狀況和詞匯的文化淵源。
一、中國文化模式及其價值觀
(一)中國文化模式的形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農業(yè)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社會結構,尊祖重情尚人倫。
1、中國文化在形式上形成了
(1)宗法性――家國同構,皇權與父權一體,理論與政治互滲;(2)官本位――官權是社會文化的核心,一切價值都轉換為官權價值才有價值;(3)泛權力化――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納入王權系統(tǒng)和等級位置中,都被賦予官權色彩。
2、在內容上表現(xiàn)出
(1)“天人合一”的思想。(2)宗法家庭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等文化。(3)忠君觀念、王權崇拜觀念、政治權威神圣化觀念,“王化”和倫理教化行為。
(二)中國文化模式的價值觀
漢文化的價值觀中,首先是對自我價值的壓抑,[2]由此體現(xiàn)出漢語詞匯的兩個特點:
第一是自謙詞匯特別豐富,例如可以替代“我”的詞語就多達十幾個,除“本人”外,都是自謙語,它們是:鄙人、不才、在下、小可、愚等。
第二是等級觀念,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長幼有序,親疏有別。長幼有序(父子、爺孫、舅甥、兄弟、姐妹、親疏、老幼、婆媳、叔侄、老少),尊卑有序(貴賤、君臣、師生、師徒、將士、官兵)。
2、男尊女卑?!胺蚱蕖?、“公婆”、“哥嫂”、“龍鳳”、“子女”都是男在前,女在后。
二、詞匯理解的障礙
文化模式的不同導致詞匯理解的障礙。“狗”一詞,學生僅知道它的母語對應詞是“狗”就不一定能準確理解它的文化內涵。[3]文化模式的不同會導致文化障礙的產生,這在語言的理解中也同樣存在。在漢語閱讀中,跨文化詞語障礙致漢語閱讀者由于文化背景與漢語的不同而對漢語語篇中某些文化內涵詞語產生理解困惑,并由此引起閱讀中的背離閱讀材料原意的理解上的錯誤和偏差。[4]
例如在英國east wind(東風)是一股從歐洲大陸北部吹來的寒風,類似于中國的西北風。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天的謳歌。所以當英國學生學起“等閑識得東風雨,萬紫千紅總是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些詩句時,就要告訴他們,“東風”就等于“春風”,中國的“東風”就等于英國的“西風”。
三、文化詞匯的分析
(一)何謂文化詞匯
文化詞匯是指特定文化范疇的詞匯,它是民族文化在語言詞匯中直接或間接的反映。[5]文化詞匯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文化詞匯本身載有明確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隱含著深層的民族文化的含義;二是它與民族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里文化有各種聯(lián)系,有的是該文化的直接反映,如漢語中的“紅、黃、白、黑”等顏色詞及“松、竹、梅”等象征詞語;有的和各種文化存在淵源關系,如來自文化典籍的詞語以及來自宗教的詞語。
(二)漢語文化詞匯系統(tǒng)
中國人重形象思維,而邏輯思維相對西方不是那么發(fā)達,反映在文學和日常生活中,象征、形象、類比的手法非常豐富。中國人重形象,實際上強調了思維中的表象作用,漢語通過比喻、類比、借喻等修辭手段來確立和規(guī)范詞的意義。漢語詞匯具有模糊性的特色和精于想象思維的模式。
(三) 漢語詞匯的構詞特點
漢語的復合詞不僅數(shù)量多,還有許多西方語言復合詞不具有的特性, 構成方式多樣化,語速之間的組合方式多樣化,構詞后的詞性也是多樣化:
聯(lián)合式:人民道路語言偏正式:冰涼草綠血紅
述賓式:滿意熱心冷眼述補式:年輕性急辛酸
附加式:老張老師初三重疊式:往往匆匆徐徐
從“構詞”方面來看,反映漢文化模式特征的詞語在構詞時或多或少融入了漢民族形象思維、辯證思維、整體思維及其他傳統(tǒng)文化特征,我們應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認識。
1、偏正式和主謂式詞語與漢民族形象思維。許多漢語詞語除具概念義外,還有鮮明的形象色彩,如“蛙泳、雪白、針眼”等詞語給人以真實具體感,這與漢民族形象思維特征相符。聯(lián)合詞語與辯證思維。有些由兩個意義相對相反的語素構成的聯(lián)合式詞語體現(xiàn)了漢民族辯證思維特征,如“好壞、大小、粗細、是非、黑白、悲歡”等在表述對客體的看法時顧及了矛盾的兩端,不偏不倚。
2、聯(lián)合式詞語與傳統(tǒng)觀念。一些以兩個意義相同、相近、相關的語素構成的聯(lián)合型詞語內部很講究排列順序,如“君臣、官兵、師徒、夫婦”等,其語序為官在前、民在后,尊在前、卑在后,長在前、幼在后,男在前、女在后,不能隨意顛倒,這是傳統(tǒng)的等級觀念、尊卑觀念的反映。
四、教學設計對文化詞語的取舍
(一)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透露的文化信息
1、漢語中所反映的諸如生活習俗、歷史典故,以及這些文化特點同學習者所在民族文化模式的比較,這是我們教授語言過程中必定要體現(xiàn)出來的。這些知識,大多在課堂內進行語言講授時隨機導入,并以講解的形式進行。2、中國人的習慣思維方式,嚴格的說,是漢語思維。3、聯(lián)想。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聯(lián)想含義。4、漢語學習的組織文化,學生學習外語的境地。
(二)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在實際的教學中,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形成和強化:第一,開設《中國概況》、《中外文化比較》、《跨文化交際》等課程。這將有利于解決文化學習與語言知識學習的沖突。第二,創(chuàng)設漢語教學課堂文化。包括:教室布置要有中國色彩,使學生感受到漢語的氣氛;二是師生關系是平等、互動和開放的關系。第三,在組織文化上,應該有組織地開展各項語言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校園韓語學習環(huán)境,從而使得學生在這一環(huán)境中獲得對文化的理解。
五、結語
以文化詞匯為研究對象,從價值觀、思維方式、文化心理和行為等方面來挖掘詞語的深層意義,可以看到漢文化模式的印記,通過觀察不同文化模式的相似和差異來構建對外漢語的詞匯教學理論。對比漢外兩種語言中詞語的文化內涵差異有助于語言學習,并能揭示出漢外文化間的普遍性和差異性。使得外國留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運用漢語進行交流。
參考文獻:
[1]錢穆.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J].中國文化,1991,8(4):93-96
[2]明恩溥.中國人的氣質[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188.
[3]Rod Eliss.第二語言習得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99:26
教材建設
土木工程專業(yè)英語的教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目前正式出版的土木工程專業(yè)英語教材比較少,而且比較老舊,不夠新穎。教材內容一般選擇一些國外原版材料中章節(jié)或者與專業(yè)相關的科普讀物。一般的形式是專業(yè)詞匯在閱讀材料后面列出,有對照的中英文,沒有其他的相關解釋,這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不能全面把握。有時同樣的單詞在不同的章節(jié)具有不同的中英文解釋,課本當中只是給出對照的中文意思,沒有其他的解釋,這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不夠生動具體。缺乏時效性、靈活性,編排方面又過于注重系統(tǒng)性和嚴肅性,這些對專業(yè)知識薄弱、英語水平有限的學生來說困難較大,容易產生畏難情緒,不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目前土木工程專業(yè)英語的教材情況,筆者認為可以考慮自編教材。應充分考慮本專業(yè)的應用特點和學生的英語水平,使英語知識與專業(yè)知識的實際應用相聯(lián)系;還要考慮內容的前沿性和專業(yè)課程的互補及匹配。在學生學習專業(yè)英語之前,他們對專業(yè)英語接觸較少,所以教材的內容要由淺入深,給學生緩沖的時間。同時還要介紹專業(yè)英語的文體特征,使學生對專業(yè)英語有一個較好的把握。另外專業(yè)英語的高頻詞匯和專業(yè)術語也要囊括進教材之中。文章內容要豐富全面,取材廣泛,讓學生接觸土木工程專業(yè)英語的方方面面。還要有和學生比較貼近的一些工程的英文介紹等等。既要有學科基礎知識、又要有前沿動態(tài)介紹、學術論文、招投標及施工案例等等。使學生對土木工程專業(yè)英語教材既感興趣,又能學到有用的知識。
改善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學生在學習土木工程英語時,自身也存在一些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不了解專業(yè)英語的目的和內涵,具有畏難情緒,不重視專業(yè)英語的學習,甚至抵觸專業(yè)英語課程,認為該課程的設置純粹是為了為難他們。所以怎樣改善這些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首先使學生明確專業(yè)英語的內涵。由于專業(yè)英語融合了專業(yè)知識和英語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單純的專業(yè)知識或單純的英語學習就已經比較困難,他們的融合會更加困難。誠然這是多數(shù)學生的想法,主要原因在于他們沒有明確專業(yè)英語的內涵,也沒有明確專業(yè)英語的目的和意義何在。專業(yè)英語主要是為了使學生能夠以英語為工具,獲得專業(yè)有所需要的信息,并為進一步提高英語水平打下較好的基礎。而且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專業(yè)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才能夠緊跟專業(yè)領域內的研究應用潮流。另外學生畢業(yè)后會不可避免地接觸大量以英語為載體的專業(yè)英文文獻資料,這也要求他們要能正確熟練的使用專業(yè)英語。再則,研究生學習階段要求學生必須緊跟專業(yè)發(fā)展的前沿,對英語文獻的閱讀能力要求非常高,而且研究生階段是不開設專業(yè)英語教學,所以土木工程專業(yè)學生在本科階段學習專業(yè)英語是非常必要的。對專業(yè)英語的有了正確認識,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積極性必然會有較大的改進。其次要使學生認識到對于專業(yè)英語的重要性,必須對專業(yè)英語課時的設置和時間段進行改善。課時較少,一般學校所開設的土木工程專業(yè)英語課程周課時只有兩節(jié),在這兩節(jié)課過程中,教師很難展開教學,內容講不完,教師只能加快進度,或者壓縮內容。這樣下來,學生猶如坐過山車,頭昏腦脹的兩節(jié)課下來之后,更沒有興趣可言。而且,專業(yè)英語的開設時間段比較靠前,一般在大三上個學期。這樣一來學生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儲備不足,專業(yè)英語知識的學習就會更難。所以鑒于上面所提到的問題,建議將學生的周課時設置為4節(jié),引起學生的重視,同時也保證了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專業(yè)英語的開設要在大三下學期和大四上學期,這樣學生就有了足夠的專業(yè)知識的儲備。最后要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學生學習專業(yè)英語積極性不高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感覺專業(yè)英語沒有什么用處。此種情況下,教師可以讓學生有機會多應用,比如給學生看會議視頻材料,當然是英文的行業(yè)會議,閱讀英語文獻、幫助寫作英文學術論文或材料等,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進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但目前多數(shù)老師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方法,以閱讀和翻譯為主,聽說和寫作訓練很少;教學手段以黑板為主,結合少量的ppt進行教學。目前單一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積極性難以調動,課堂氣氛沉悶。而且這種枯燥的教學模式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所以必須都這種教學方式進行改進,使學生成為中心,成為接受知識的主動參與者。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課堂是教學第一關,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做到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教師配合學生進行討論式教學。事先給學生分組,讓學生準備好要討論的主題內容。如,招投標合同、建筑施工圖、建筑設計書等,并提供與之相關的英文資料供學生課堂準備。課堂上,讓各組學生討論問題,老師進行總結,最終師生共同得到答案。課堂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技術來配合教學,將教學信息通過屏幕投放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得到信息。這種教學手段形象、生動、直觀、信息量大,使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受到更為感官的直接刺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能夠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狀態(tài)。從而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