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浙江高考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導語】2018年浙江高考語文考試已結束,
在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滋養(yǎng)下,代代浙江人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浙江故事,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浙江傳奇。作為浙江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
[注意]1、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2、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襲、套作。為方便大家及時獲取2018年高考試題、成績、分數(shù)線信息,
【導語】作文是語文考試的重中之重,怎么樣能寫出好的作文,特別是滿分作文呢?以下是
現(xiàn)今社會,基礎教育的普及早已使“有字之書”諳熟于每個人的心中,而網絡的大潮則將碎片化的知識和信息日富一日地帶到人們面前??梢哉f,“有字之書”中的知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從世界各地噴薄而出。另一方面,隨著現(xiàn)代一體化和泛娛樂化的興起,各種從所未見的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心理被寫在了如今的“無字之書”上。然而,一位哲人曾說“不知情權比知情權更加重要”,它可以讓高尚的心靈不被無用的言論所累。面對“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心靈之書”便格外重要。只有在“心靈之書”中讀得堅定,讀出信念,讀出亙古不變的普世價值,讀出道德律令和精神準則,才能拒絕動搖,讀到真實的自我與內心。否則,如尼爾·波茲曼所言“我們終將毀于自己所愛的東西?!倍R和社會閱歷同樣可以成為人的武裝,從書本和社會中剔除糟粕與流俗,才能達到心靈的上升。
同樣,偉大的心靈亦有益于個人對“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的理解??箲?zhàn)時曾有文人說自己當年讀宋人著作不知國破家亡之苦,只有到了抗戰(zhàn)時國家陷于危難,方得與宋人同情。赫爾曼·黑塞在談及讀書時,也說自己閱讀歌德的《親和力》時,由于誤讀了它而完全成了另一本書。由此可見,真正偉大的心靈會以知識和閱歷審視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擁有“讀書”更加聰慧的耳目。
誠然,無論哪一本書,多讀未必有益,精讀卻又怕陷入“牛角尖”的困局,然而這三“讀”互相作用,又互相反作用,以知識和社會閱歷豐富內心,升華的內心又從社會和書本中去除雜質,淘得真金,在不斷循環(huán)中臻于完美。從“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的所得,重讀“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的結晶。
如此一來,人生三讀,豈不快哉?
《傳承浙江精神》
作為浙江學子,我將以今之所學、日后之所學,為浙江之建設投入自己的力量,讓浙江精神代代相傳。
在浙江這塊物阜民豐的土地上,歷所形的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思想仍激勵著我們,并融入今日的浙江精神中,是浙江的瑰寶。
傳承浙江文化是我們的責任。茅盾盾、魯迅,那些文豪們畢其一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有力量的作品,我們又怎能不去接過這傳承文化的接力棒?我們要有對文化的信仰,并用這信仰支撐我們日后的學習。
今日浙江之企業(yè)也秉承著浙江精神。杭州娃哈哈有限公司,從一個校辦工廠到飲料巨頭,創(chuàng)始人宗慶后表示將會“主動迎接消費升級,飲料生產由安全向健康開拓,重點向中醫(yī)食療、生物工程突破”,這種干在實處、勇立潮頭的企業(yè)精神帶動了企業(yè)的發(fā)展,也是浙江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我們將來若是要創(chuàng)業(yè),也該如娃哈哈公司這般,將浙江精神賦于實踐中,承擔著對社會的責任。
浙江精神,早已融入浙江人的生活中。無論是個人或是企業(yè),抑或是立足于浙江這一大省,都需要我們?yōu)檎憬慕ㄔO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努力去改變小環(huán)境,就是在承擔對于浙江的責任。
近年來,我們能看到浙江的改變,“五水共治”讓浙江的河流變得清澈,“特色小鎮(zhèn)”的建設賦于浙江文化氣味,“世界互聯(lián)網大會”的召開拉近浙江與世界的距離。我為生為一名浙江人而感到自豪,也感慨于這些讓人欣喜的變化。浙江精神融入浙江的發(fā)展中,給我們帶來驚喜,也讓我們感受到責任。
梁啟超先生曾說過:“人須知負責任之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之樂趣?!倍覟檎憬磥?,又怎能不擔負起這個社會的責任?當傳承浙江精神的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中,我們又能書寫哪些關于我們的浙江傳奇?
而傳承浙江精神,還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加加強對于浙江的責任意識,不斷去關注浙江的近況。唯有如此,我們們才能自信地書寫我們的浙江故事。
讓浙江精神融于我們的血脈中。
《初心不改奔流到?!?/p>
有一條江,因其拐了兩彎,一折二折之下,便叫了之江;口耳相傳之后,便有了浙江。燕趙、齊魯、巴蜀、江東、隴西、嶺南、漠北……或山或水,或江或湖,成就了中華版圖。
而浙江,卻始終以一種進取的姿態(tài),刻畫著自已在中華大地上的維度。
97年前的這里,浩渺的煙波南湖之上,一群書生圍坐在船中,未沉迷于眼前如詩如畫的風景,卻醞釀著一場改天換地的風雷。
57年前的這里,一個名叫義烏的火車小站??奎c上,在“雞毛換糖”的此起彼伏聲中,卻孕育了日后一個叫物流的時代。
37年前的這里,甌江之畔,一場大火燒醒了諸多皮鞋小作坊的業(yè)主,明白了市場規(guī)則下質量和契約究竟意味著什么。
17年前的這里,一個顏值不高的小個子,正忙活著他與四十大盜的夢想。
7年前的這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fā)展理念,已悄然在百姓心里生根發(fā)芽,浸潤著血脈的生生不息……
而這之江的水,無論風云如何變幻,始終奔流不息!
山水烘托了人杰,人杰也燭亮了山水!一個人的堅持叫操守,一群人的堅持叫法則,若是再加上時間的演化和水土的滋養(yǎng),便成了文化!
“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足膚皸裂而不知。”大儒宋濂的話語,若投映到浙商“四千精神”的旅途,相必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身在夜郎家萬里,五云天北是神州”,陽明先生的詞作,若輔以船王包玉剛的言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那一彎之江水,依舊激蕩在你我的心頭,至今難忘。
于是,便有了李書福痛斥電動汽車“偽制造”的激昂;便有了馬云關于中美貿易爭端的鏗鏘;更不乏董卿“苔米花雖小,也學牡丹開”的情懷。
不知不覺,光陰輪轉。
紅船,一直停在那里,絡繹不絕的人群,用瞻仰的目光將它鏈接到了心中,化作信仰。當年換糖的老漢,早已鑄成了銅雕,成為城市的地標;溫商,作為浙商的一個支群,繼續(xù)著市場肌體“催化劑”的角色。
國人在接受互聯(lián)網思維的同時,更以欣賞的眼光致敬阿里巴巴,領跑者、創(chuàng)客、追夢人……順應“互聯(lián)網+”風起云涌的新趨勢,雨后春筍般冒出的“眾創(chuàng)空間”讓浙江年輕人如沐春風,如魚得水。
“兩山”理論踐行至今,政務生態(tài)優(yōu)化,自然生態(tài)改善,浙江這棵梧桐樹,何愁喚不來金鳳凰?只需看一看身邊的陽光、空氣和水,你就會豁然開朗。
也許是因為身處江南,那一灣之江水,更多的時候,以一種溫婉文靜的面目存在。
但作為其中的一滴,我深知她的澎湃,雖一折再折,卻初心不改,奔流到海!
《每個孤獨的人都渴望被需要》
每個孤獨的人,都渴望被需要。
我一直相信,人在極端環(huán)境下所爆發(fā)出來的求生欲,往往不是來源于「我還沒活夠,而是來于「還有人在等著我去照顧。看完《南極之戀》,我更加相信了這個道理。一個傻兮兮的沒有戶外生存經驗的土豪,憑什么能在南極經歷過各種磨難還能生存下來?就憑他有喜歡的人,就憑他被需要。
你也許覺得這是在開玩笑,那就當開玩笑吧,反正命運跟我們開過的玩笑也不少。如果你也曾孤獨過,你就會明白,「被需要的感覺是有多好。在無數(shù)個深夜,你曾拿起手機,想找喜歡的人說話,但你拿了又放,寫了又刪,發(fā)送又撤回,因為你怕。你怕一廂情愿。你怕你需要對方,但對方不需要你。
你是如此的怕打擾,以至于就連發(fā)一句“打擾了”,也覺得這句話本身也是一種打擾。你是一根蠟燭,愿意用生命為她燃燒。聽起來很美。但不湊巧的是,她的生活燈火通明,根本不需要被你這點微弱的燭光。孤獨,是燭光無處安放;相愛,是彼此燃燒照亮。每個孤獨的人,都渴望「被需要。在《無問西東》里,黃曉明抱著毀容的章子怡說了一大段情話,很多人被那段話所打動。但我印象更深的卻是黃曉明的另一句臺詞:「我有需要照顧的人。對一個人表達愛意,當然可以用千言萬語,但如果僅用這一句「我有需要照顧的人,也足夠了。
《南極之戀》里也有很多戳動人心的臺詞,這些臺詞也在詮釋什么是「被需要。比如男主富春對女主如意說的那句:「如意,我回來了。這句話太平淡,平淡到像櫻桃小丸子的那句「我回來了。但正是這句話,給人一種回家的感覺,家是很暖的地方,而在南極,恰巧需要這份暖。他每天出門尋找希望,后來才發(fā)現(xiàn),屋子里的她才是希望。所謂彼此牽掛,無非是外面的他想回家,里面的人在等他。
暮色四合,我獨身步入田野,三五把涼風夾雜些六月的愁悵與我擦肩而過。那不曾為誰逗留的,可是叫時間?
天空尚且彌留些彩霞不曾隱逸,腳步終于還是沒有融入到初夏的大雜燴中,我,懷著我的那顆不曾走出三月的心,迷失在行走著的路上?
腳印指引著我走向了詩的安魂場,剛想輕呤一首小詩,卻不料為三兩株竊竊私語的小草所驚嚇。它們,正相談正歡;它們,正期盼著后半夜與露珠的狂歡。而我呢?我的心,又在期盼些什么?
田野里,到處彌漫著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淡淡地,和著些許清涼,令我有種說不出來的無奈;抬眼望去,暮色里,那起伏不平的田野里,那養(yǎng)育一方百姓的黑黝黝的的泥土啊,你們,又將孕育怎樣的生命?
家,對了,身后應該還有家的影子,可從我的眼里看去,又是那般的模糊。唯獨那盞心燈,哪怕在風雨里,也應該不滅?
行走在消逝中,我,應該怎樣,安放,我的靈魂?
(二)
暮色四合,我獨身步入田野,三五把涼風夾雜些六月的感傷與我擦肩而過。那不曾為誰逗留的,應該叫時間。
天空尚且殘留些彩霞不曾藏匿,腳步終于還是沒有融入到初夏的交響樂中,我,懷著我的那顆走過五月的心,找尋在行走過的路上。
腳印指引著我走出了詞的失樂園,剛想輕呤一首短詞,卻不料為十來株喃喃細語的小草所靜寂。它們,正相談正歡;它們,正期盼著后半夜與露珠的擁抱。而我呢?我的心,也應該有它自己的棲息地。
田野里,到處彌漫著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淡淡地,和著些許清涼,令我有種說不出來的懶散;抬眼望去,暮色里,那起伏不平的田野里,那養(yǎng)育一方百姓的黑黝黝的泥土里啊,你們,又將孕育多姿的生命。
家,對了,身后肯定還有家的影子,沒有回轉達身去,卻感覺到它在我心里深深的烙印。那盞心燈,哪怕在風雨里,也可以不滅。
行走在消逝中,我,渴望這樣,安放,我的靈魂。
(三)
暮色四合,我獨身步入田野,三五把涼風夾雜些六月的歡暢與我擦肩而過。那不曾為誰逗留的,唯獨有時間!
天空尚且留戀些彩霞不曾安睡,腳步終于還是沒有融入到初夏的大合唱中,我,懷著我的那顆行走在六月的心,澎湃在涂滿希望的金色的道路上!
腳印指引著我走進了夢的歡樂谷,剛想微笑一個永恒,卻甘愿為滿目的幸福歌唱的小草所駐足。它們,正充滿理想;它們,正期盼著后半夜與露珠的親吻。而我呢?我的心,也一定會有它自己的棲息地!
田野里,到處彌漫著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淡淡地,和著些許清涼,令我有種說不出來的的愜意;抬眼望去,暮色里,那起伏不平的田野里,那養(yǎng)育一方百姓的黑黝黝的泥土啊,你們,又終將燦爛成五彩的生命之花!
他默默地說念著:“花謝了,葉落了,依依不舍,當我生命消逝的時候,我還能做什么?”他告訴自己,還是要樂觀的生活,就算生命消逝了,我依然可以驕傲的離開。半年前,當他得知自己白血病的時候,曾一度不想告訴母親,母親是他唯一的親人,他覺得這樣的打擊對于母親來說實在太大。但,終究他必須讓母親知道自己的病情。母親知道消息的那一刻,嚎啕大哭,他抱著母親說:“媽媽,不要哭泣?!蹦且荒晁?9歲。
因為庭的原因,初中畢業(yè)之后他就沒有再讀書,17歲的他,開始懂得生活的壓力,看著母親憔悴的臉龐,他開始承擔起一個男人的責任。雖然工資并不豐厚,但他很自豪,終于可以讓母親過上小康般的生活。
他懂得要給予母親什么,6歲那年,還只會哭泣的他失去了父親的溫暖,他不懂得那對于他意味著什么,只是躺在母親的懷里哭泣著。這十幾年來,母親有機會再嫁,但終究沒有選擇再嫁。漸漸地長大,他知道,這對于母親意味著什么。
躺在病床上的他,已經不會像一開始那樣胡思亂想。社會的力量讓他感覺到了從沒有過的溫暖。他對母親說:“媽媽,我是慶幸的,因為有那么多人來關注我。”是的,他是幸運的,來自社會的愛心援助,讓他對生命充滿了希望。
一張張匿名的捐款,一封封鼓勵的信件,讓他對于生的渴望,越來越強。他積極配合著化療,當頭發(fā)開始脫落的時候,他告訴母親:“媽媽說,我不丑,雖然沒了頭發(fā),但我依然陽光,頭發(fā)總會長出來的?!?/p>
匹配的骨髓移植沒有找到,這對于他來說是致命的。突然有一天,當他的狀態(tài)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他不在恐懼生命,他覺得,應該回報給社會什么。那晚,他躺在母親的懷里,靜靜地。母親像小時候般,撫摸著他的額頭,他覺得特別的溫暖。
他舍不得離開,因為母親,假若有一天他離去后,母親將孤獨一身,那是何等的凄涼。他開始寫著自己的遺囑:他想捐掉自己的眼角膜,他想將自己的身體用來醫(yī)院研究,他想將社會捐助的剩余的錢給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他將遺囑藏在了床頭底下。
編者按:作文是決勝高考語文的關鍵所在,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高分,其方法和策略是多種多樣的。曾有老師將考場作文經驗歸納為:“心中有自信,筆下出好字;手頭有材料,胸中有成式;不變應萬變,妙手著文章。”為了幫助同學們有針對性地加強作文訓練,我們特組織了這一組文章,希望能讓同學們的復習備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觀2006年18份高考試卷,作文可以說進入了戰(zhàn)國時代,呈現(xiàn)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一、命題形式的多樣性:話題作文漸行漸遠,命題作文異軍突起,材料作文已露崢嶸,復合作文浮出水面
2006年高考作文題異彩紛呈,徹底打破話題作文一統(tǒng)江山的局面,命題形式呈多樣化特點,其中話題作文7道,分是重慶、廣東、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卷。命題作文6道,分別是北京、上海、江蘇、天津、湖南、遼寧卷;材料作文5道,分別是全國卷Ⅱ、全國卷Ⅱ、全國卷Ⅲ、山東卷、湖北卷。話題作文所占比例大大縮小,由2004年之前的幾乎所有省市都采用(除北京卷),到2005年的一多半,再到2006年的三分之一,話題作文可謂漸行漸遠。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還有3份特別的高考作文卷,分別是重慶卷的一大一小的復合型作文題和浙江卷的二選一及福建卷的三選一的選擇性作文題。預計今后高考作文的命題形式還會延續(xù)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考生只有進行全方位的訓練方能適應。
二、文體的限制性:文體不限仍受熱捧,限制文體漸成趨勢
2006年高考作文,一改過去對文體不作限制的做法,文體的限制性大大加強。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明確規(guī)定文體,如湖南卷和天津卷就明確規(guī)定只能寫議論文;二是明確限制不得采用某種文體。2006年高考有7份作文卷對文體進行了限制,其中詩歌備受冷落,共有遼寧、北京、上海、重慶、浙江卷和全國卷1116份作文卷限制寫詩歌,而山東卷則限制寫散文。文體受限和不限文體的試卷平分秋色,預計今后的高考作文,會進一步強化文體色彩。
三、內容的豐富性:凸顯思辨能力,強調文化底蘊,注重情感抒發(fā),呈現(xiàn)地域色彩
1.凸顯思辨能力
2006年高考作文的一個最大特色就是強調思考,大部分題都具有哲理性,如安徽的“讀”,四川的“問”,江蘇的“人與路”,重慶的“走與停”,江西的“燕子減肥”等,考生在行文時,必須進行理性的思考,文章才會深刻,切忌只停留在話題的表層意義上就事論事。
2.強調文化底蘊
2006年高考作文題注重考查學生素養(yǎng)和底蘊,引導學生關注文化修養(yǎng)。全國卷Ⅱ的“讀書”,江蘇卷的“人與路”,天津卷的“愿景”,湖北卷的“與三有關的詞語或事物”,浙江卷的“生無所息/生有所息”,廣東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等,都有較深的文化韻味和較厚的文化底蘊。
3.注重情感抒發(fā)
盡量讓考生能淋漓盡致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如遼寧卷的“肩膀”,親情、友情、愛情,都可蘊涵其中,正反兩面都可來談,考場之中,盡可發(fā)揮。又如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題目有一個“我”,這是近年高中題目中不多見的,更適合寫成記敘、抒情類的文章,“我想握住你的手”應該是心靈和心靈的碰撞,有利于真情實感的表達。
4.呈現(xiàn)地域色彩
最典型的是北京卷的“北京的符號”,此題極富地方特色。要解讀北京的“符號”,需抓住一點去寫,要寫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中學課本人選的《胡同文化》可以說是解讀北京“符號”的典范文章。話題材料,其實已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的寫作思路。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發(fā)展前景、生活意識等都可以人文,可以寫實在的東西也可以寫精神的東西。預計作文題目的地域特色在今后的高考中將會有所加強。
四、啟示與商榷
1.閱讀是基礎,思考是靈魂
啟示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綜觀2006年高考18道作文試題,無不是以閱讀為基礎,尤其是浙江卷,如果不認真閱讀,恐怕連題意都弄不明白。還有諸如山東卷的寓言故事,全國卷I和廣東卷的提示材料等,無不要求考生具有較高的閱讀水平。
啟示二:思考是寫作的靈魂。綜觀18道試題,其中很多與哲學(如重慶卷的“走與停”)、藝術(廣東卷的“雕刻心中的天使”)、文學(福建卷的“戈多來了”)、人生(安徽卷的“讀”、四川卷的“問”)有關,既考查思維,又考查思想。所以同學們不僅要多讀書,還要多思考,這樣,自己的文章才會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2.觀照現(xiàn)實不夠,文體限制太死,題目難以理解,作文難度較大,話題陳舊落俗
商榷一:觀照現(xiàn)實不夠。提倡中學生要廣泛閱讀、深入思考當然是好事。但是,綜觀18道試題,引導考生去關注現(xiàn)實、關注生活的則太少太少,而強調思考的似乎多了些,畢竟考生不是哲學家。
商榷二:文體限制太死。強化文體固然不錯,但明確規(guī)定寫議論文,是不是限制了考生的水平發(fā)揮,對不擅長議論文的考生是否公平,值得探討。另外,限制寫散文,也有點令人匪夷所思。
商榷三:題目難以理解。個別作文題目有點玩文字游戲,如天津的“愿景”、湖南的“意氣”,似有故意為難考生之嫌。
商榷四:作文難度較大。大小結合的模式,在過去曾經很流行,但在最近的幾年被摒棄。重慶卷采用這種模式,似乎難度大了些,在很短的時間內,既要完成閱讀理解,還要寫兩篇作文,難度可想而知。另外,600字的大作文,似乎也寫不出什么名堂來,只能蜻蜓點水式地泛泛而談了,很難做到深刻和透徹。而浙江卷和福建卷的二選一或三選一的選擇性作文題,雖然給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余地,但是給閱卷的公平性帶來一定的影響,也給評卷標準的制定帶來一定困難,其可行性、科學性和合理性尚有待觀察。
一、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題趨勢總結
綜觀近五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可謂是守正出新、穩(wěn)中有變,還是有規(guī)律可以遵循的,大體表現(xiàn)為如下六點:
1.題型穩(wěn)定,“新材料作文”唱主角。
2.關注生活感知與情感。
新課程標準要求中學生積極地深入生活,正確地認識生活,及時地總結生活體驗,更深刻地認識社會,以期將來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高中生在社會生活中或親歷,或目睹,或耳聞,有著自己獨特的感悟與認知。所以,近年來有相當一部分的高考作文題在生活感知、關注情感方面有明顯的體現(xiàn)。
3.富有時代氣息。
4.弘揚社會正能量。
高考作文命題總體上體現(xiàn)出高考改革方向,弘揚時代精神,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創(chuàng)新能力等四個方面的考查,形成“一點四面”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材料立意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和主流文化導向,實現(xiàn)高考作文試題獨特的教育功能。
5.思辨色彩濃厚。
新課程標準提出,應培養(yǎng)學生“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認識。”因此,理性認識、思辨能力的考查是作文命題的一個重要目標。如,2011年上海卷的文題,直接給出兩句看似完全對立的銘文:“一切都會過去”與“一切都不會過去”。在這種對立中,需要考生思考“都會過去”的是什么,“都不會過去”的又是什么,為什么“都會過去”又“都不會過去”。在這種對立思考中,考生的認識深度與思辨能力得以更充分地展現(xiàn)。
6.文題具有啟發(fā)性。
近年高考作文題,多選取了富有暗示性與啟發(fā)性、較為彈性的材料,既為考生預留了較為寬廣的空間,便于考生多角度打開思路和多樣化立意,又能讓高者得其高、低者得其低,使不同層次的考生發(fā)揮出各自應有水平,從而很好地體現(xiàn)高考的區(qū)分和選拔功能。
二、高考作文命題趨勢展望
在前文對高考作文命題總結的基礎上,我們簡略地對高考作文命題趨勢做一梳理:
1.材料作文依然會占上風。
材料作文經過近幾年的發(fā)展、完善,人們對這種命題形式特點和功能的認識逐步深入,其考查效果獲得一致認同,因此,越來越多的考區(qū)采用這種命題形式。同時,材料作文更具開放性和啟發(fā)性,增加材料與生活的聯(lián)系點,引發(fā)更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便于做更廣泛的關于社會生活的邏輯引申,同時也為考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寫作空間,使考生的立意能力得到更好的考查。因而,在材料作文命題探索不斷取得積極進展的情況下,這一命題趨勢短時期內不會被逆轉。
2.思辨色彩依然不會減弱。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作文“發(fā)展等級”中對“深刻”這一項的陳述是:“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提示事物的內在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fā)性。”這一說明其實也就是強調了寫作文要有思辨色彩。注重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維,是近五年高考作文的“常態(tài)”。如2015年,四川卷的“老實與聰明”,湖北卷的“蓄積與噴涌”,浙江卷的“‘言為心聲’‘文如其人’”與“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格有可能是背離的”,像這種或體現(xiàn)思辨性,或為二元對立型的作文題目,將依然會是近年高考作文命題的趨向。如此文題,需要系統(tǒng)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思辨方式與辯證思維能力。
3.主流文化導向依然是風向標。
考生所寫的作文,思想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健康、積極,要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和主流文化導向,這不僅是考綱作出的要求,更是社會對每一個健康成長的青少年提出的要求。哪些內容能體現(xiàn)出主流文化的導向呢?比如,傳遞正能量的時代熱點、道德模范人物、國家倡導的價值取向等,都有可能會成為高考作文命題的風向標。
4.注重體驗依然是基調。
高考作文命題要貼近生活、“接地氣”,要能夠“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要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因而,注重體驗、引導考生關注生活與社會,將依然會是高考作文命題的基調。
三、高考作文備考方略
1.兩個關注。
一要關注生活,二要關注社會。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可以使他們感受生活,從生活中感悟出情感的珍貴,領悟到人生的哲理;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可以使他們發(fā)現(xiàn)社會中的真善美與假丑惡,使其明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另外,關注生活與社會,也是學生獲得寫作素材的最好途徑。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要走進生活,體驗生活,關注社會,感悟社會,激發(fā)寫作欲望,這樣才能寫出自我風采。
2.三個提升。
一要提升觀照力。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視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才叫眼光。在高考作文中,觀照力主要指審視文題的眼光和眼界。有眼光,才有審視的長度;有眼界,才有審視的寬度。
二要提升開掘力。角度決定觀念,“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在高考中,開掘力主要指開掘的角度和深度。展開多角度開掘,才能整體把握,從片面走向全面;展開深度開掘,才能由表及里,透過現(xiàn)象揭示本質。
三要提升思辨力。理性思辨代表思維的最佳視角,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決定著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在高考作文中,思辨力主要指統(tǒng)籌考慮、辯證分析的能力。只有統(tǒng)籌考慮,才能把握事物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只有辯證分析,才能把握事物矛盾的運動、發(fā)展、變化的內在規(guī)律。
3.三個強化。
一要強化審題意識。高考作文的第一個要求是“符合題意”,即指文章的主旨必須符合規(guī)定。所以教師指導學生學會審題,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關鍵的。
高考作文的命題歷經命題半命題作文、話題作文、材料作文三個階段,近年來,新材料作文的命題形式已成為眾多省份的首選。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作文樣式,這種命題形式從本質上講仍是材料作文,從表現(xiàn)形式上講,又與話題作文類似。它給定材料,但不給定話題,要求更為靈活,比如:過去的材料作文,總有最佳立意,而新材料作文可有多個立意,它提供的材料更為廣闊,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可以說是吸收了傳統(tǒng)意義上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的長處,是一種全新的作文形式。
2011年全國18套試卷中,幾乎是材料作文與命題作文二分天下。全國Ⅱ卷、新課標卷、北京卷、福建卷、湖南卷等8套試卷為材料作文;全國Ⅰ卷、四川卷、山東卷、湖北卷等8套試卷為命題作文,其中江蘇卷、浙江卷、廣東卷3卷為供材料命題作文;重慶卷、天津卷為話題作文。
2012年新材料作文呈現(xiàn)強勢發(fā)展態(tài)勢,除江蘇卷是命題作文(供材料)外,其余16套試卷為材料作文,其中湖南卷為圖文并排式材料作文。
2013年僅四川卷為命題作文,天津卷為半命題作文,其余考卷新材料作文一統(tǒng)天下。
從三年命題形式看,話題作文及命題作文已淡出,作文命題形式更趨向于人文回歸,更多地從考生實際出發(fā),給他們的寫作提供更大的發(fā)揮空間。使用課標卷的省份應更多關注新材料作文,師生在備考中應加強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寫作訓練,做到有備無患。
二、寫作要求的回歸
自新課改以來,高考作文在審題立意、構思、文體、字數(shù)、書寫等方面均有明顯變化。
從文體上看,2011年高考卷除福建、江西、湖南三套試卷明確要求寫記敘文或議論文外其他15套試卷在文體要求上無明顯要求;2012年除福建卷、安徽卷要求寫記敘文或議論文,江西卷明確規(guī)定寫記敘文,浙江卷、天津卷、江蘇卷、上海卷不能寫詩歌外其余11套卷均對文體無限制;2013年湖南、福建、江西三個省份明確要求寫記敘或議論文,其中福建卷還新增一條“符合文體要求”;上海、北京、江蘇、重慶、安徽、天津、山東七份試卷明確要求不要寫詩歌,其余省份對文體無明確要求。
審題立意構思上則表現(xiàn)為角度自選、明確立意、自擬標題、不套作不抄襲、不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范圍等幾個方面。
寫作要求中對文體的放寬體現(xiàn)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宗旨,但這并不意味著考生在寫作中可以隨心所欲。從高考閱卷教師反饋的信息看,考場作文應有文體意識,還是要走理性回歸路線,做到“言之成文”、“文”“質”并重。
三、命題內容的回歸
高考作文不只是選拔人才的標尺,也是一種社會輿論的導向。命題內容如何,直接體現(xiàn)出考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取向。近年來出現(xiàn)的高考新材料作文,從命題內容上看,體現(xiàn)了語文的外延即社會生活的大語文觀念。2011年到2013年,新材料作文堅持選材貼近時代、貼近社會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命題內容具有開放性,體現(xiàn)了新課程倡導的“多元文化”“多元解讀”“個性化學習”等新的學習理念,強調學生內在的人生思考,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思路。所選材料重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我,挖掘精神內涵,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命題內容從之前的“廣”、“空”、“單一”回歸到對現(xiàn)實生活的多角度觀察、理解、表現(xiàn),這將成為今后命題內容的重要方向。
不難看出,高考作文命題內容在走人文教育思路,這易引發(fā)學生對生活、社會、自我的積極思考。審題立意難度不大,但要寫出好文章也不易,這要求學生要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積淀。
四、命題預測
高考作文命題遵循“穩(wěn)中求變”的特點?!胺€(wěn)”就是立足《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變”就是在當前高考作文命題趨勢之下題型、內容和形式將有所變化。近年作文命題思路傾向于以人為本,關注考生自身、社會現(xiàn)實、情感、更為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诖耍?014年高考作文命題在形式和內容上看將會有繼承有突破。
1.新材料作文仍將是命題的主流方向,命題作文有出現(xiàn)可能,話題作文將淡出命題視線
從命題材料方面看,考生應關注能體現(xiàn)時代特征的素材,當然,以寓言、故事、詩歌為題材的材料不乏是材料作文命題的一個新方向。單一素材的分析仍將是主流,多個材料的比較閱讀也將會成為命題首選??忌趯忣}是時必須抓住材料的關鍵詞挖掘出材料的廣闊內涵,切不可草率下結論,做到審題要準,要審出新意。
2.命題將回歸教材,師生應關注教材中的寫作訓練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必修教材“表達交流”模塊中,每冊均有4個寫作訓練專題,共20個專題。每一個專題都有一個相對集中的寫作話題和寫法指導,必修1、必修2側重于記敘、描寫類文章,必修3、必修4側重于論述類文章,必修5則按照高考作文中“深刻、豐富、有文彩、有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等級目標設計,2011年和2012年不少省份的命題和人教新課標版必修教材中的寫作訓練在不同程度上有吻合現(xiàn)象(2011年、2012年高考作文相關內容筆者在《當代中學生報》上《2013年高考作文預測》一文中有論述),2013年新課標Ⅱ卷“同學之間、人際關系”的命題與必修3“學會寬容”這一專題不謀而合,從審題立意角度看,該專題中五個練習題以及網絡作文部分中“談‘共處’和說‘寬容’”的寫作練習與該次作文命題如出一轍。新課標Ⅰ卷作文“經驗與勇氣”與必修2中“直面挫折”部分中的寫作練習“探索與獻身”、必修4“確立自信”寫作訓練專題也是如出一轍。其余省份的考卷與人教版“表達交流”部分吻合的現(xiàn)象也極為常見。
2013年全國19套試卷有10套試卷與人教版必修教材中12個寫作訓練專題相吻合,可見命題內容的回歸教材,絕不是巧合,而是基于新課標“守正出新”的理念。
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題仍將充分體現(xiàn)“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的新課標精神,可以預見,高考作文命題必將緊扣教材,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以抒寫“人事情理”為中心??忌鷤儜攸c關注“表達交流”后的“寫作練習”題,爭取對每一個習題都有習作訓練??忌酝附滩模瑢滩闹谐霈F(xiàn)的話題應成竹在胸,在考場中初遇作文題時首先要回想一下,命題是否和教材中的寫作專題吻合,如有吻合現(xiàn)象則要學會遷移運用。
3.命題趨向
(1)以健全人格、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主線,關注和思考普通人的生存狀況。平凡人、平常事、平凡中的偉大將會成為全國卷和新課標卷等卷命題的一個重要方向。
(2)體現(xiàn)時代特征,緊跟時代脈搏。對微博上引起民眾強烈共鳴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的辯證思考將是命題的一個新亮點。
(3)做人與作文并重。成長、現(xiàn)實,價值取向和哲理思辨,傳統(tǒng)文化與新思想新文化之間的辯證關系會成為體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
(4)關注教材。人教新課標版必修1“人性光輝”專題;必修2“美的發(fā)現(xiàn)”專題;必修3“愛的奉獻”、“善待生命”專題;必修4“確立自信”、“解讀時間”專題;必修5“謳歌親情”專題將贏得眾家親睞。
4.熱點命題
勤儉節(jié)約、自信自強、和諧共生、正能量、生命價值、理想信念、平凡人生、責任、時間與價值
五、備考對策
1.教師及學生在高考備考中應更多關注教材,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地區(qū)應對“表達交流”中的“寫作訓練”內容進行分類強化訓練,做好素材積累、應用寫作的準備,從平常生活、時政熱點中去發(fā)現(xiàn)敏感話題并作針對性的寫作訓練。
2.強化提綱式作文訓練??蓮母呖颊骖}中選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優(yōu)秀作文命題以及熱點素材,以審題、立意、構思為突破口進行提綱式練習,達到“審題準”、“立意深”,“構思巧”、“主題新”的要求。
3.加強文體和語言表達訓練。從高考閱卷教師對作文批閱的信息反饋上看,文體規(guī)范將作為一項重要的指標,以衡量考生的寫作水平,故而備考時應全面掌握各種文體的特征,強化文體訓練,保證在考試中不被扣分。
語言表達是作文評分的又一重要依據(jù),很多同學喜歡華麗的文風,不考慮表達的需要隨意堆砌,硬性拼湊,導致主題不明。在平常的寫作訓練中應做到語言簡明、得體、連貫,有文采但不浮艷。
4.加強書寫訓練。2012年、2013年安徽卷、四川卷在寫作要求中均增加“書寫規(guī)范的漢字”一項,這或許會成為今后高考作文的一個新變化。
5.增強結構意識??紙鲎魑囊欢ㄒ匾曃恼聦哟蔚陌才牛瑥奈恼抡w看,6―9段應是最佳選擇。寫作開篇最好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因為開頭是考場作文的起點部分,也是最能吸引閱卷老師眼球之所在,所以要用簡要的語言,把自己對寫作主題的獨特看法,放在開頭。
【關鍵詞】高考作文 時事熱點 作文教學
繼2008年高考全國卷作文命題考汶川地震后全國人民抗震救災的時事熱點后,2011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再次直面熱點新聞,讓考生就有關中國崛起的新聞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這給中學語文教學一線的老師傳達了怎樣的信號?這會給今后的中學語文作文教學帶來觀念上怎樣的轉變呢?筆者就此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參考。
一、作文所給材料直指熱點,今后我們的作文教學更要直面生活
2011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作文命題所用材料是新聞性比較強的熱點材料??碱}出來后,有不少人感到出乎意料。對這種迎著熱點上的做法,雖不乏批評反對的聲音,但更多的是對這種做法的認同與支持。
究其原因,我想這與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頻頻觸及時事、新聞熱點不無關系。縱觀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我們感覺越來越直面生活實際,時代感、時事感越來越強,作文材料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些作文題客觀而又直接地提供一年來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重大事件,讓考生以此為題展開記敘和議論。通過多種角度、多種形式、多種手段,引導考生關注現(xiàn)實、思考現(xiàn)實和反映現(xiàn)實。
如果我們對恢復高考以來歷年的作文題做一下縱向對比,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其變化軌跡:由避開熱點到暗合熱點再到直指熱點,由讓考生反觀內省自身轉至讓考生關注社會、民族和國家。這個變化并不突然,這個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從古代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到當代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這些文論無一不告訴我們要關注身邊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事。我們今天培養(yǎng)和造就的人才決不是以前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科舉學子,而應該是“兩耳要聞窗外事,直面生活勤思辨”的時代新人!
這個變化既符合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觀,又與新課標的精神相吻合。新課程標準在“表達與交流”方面有這樣一些要求: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積累和運用寫作素材。
2011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作文命題并不意外,其命題思路和考點與往年的新課標語文試卷作文命題一脈相承,都是重在考查學生能否運用發(fā)散思維多向性、多層面地關注社會民生、感受現(xiàn)實生活。我們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要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引時代和生活的源頭活水進入課堂,并引導學生直面生活,關心時事,在生活中學語文,在對時事的感知中增長學識。
二、作文要求中有了“結合自身的體驗和認識”的提示與限定,今后我們的作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觀照自身成長,強調自我解讀
筆者也有意對歷年來的作文要求進行縱向對比。發(fā)現(xiàn)近幾年有不少省份高考作文命題要求上有了新的變化。和以前作文命題相比,近三年高考作文命題要求中有了更多的要求觀照自身的提示與限定。
先看2009年高考作文要求:重慶卷《我與故事》中有“你也許是故事的親歷者,也許是故事的聆聽者,也許是故事的評說者……你在故事中思考,在故事中成長”的提示,安徽卷中也有“上面的文字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感悟”的限定;浙江卷有“請你根據(jù)所表達的主旨,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與閱讀積累”的提示;2009年廣東卷也有“談談你生活中與常識有關的經歷或你對常識的看法”的要求。
再看2010年高考作文要求:全國卷Ⅱ有“人人都有自己的閱讀愛好,淺閱讀流行,閱讀就更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提示,山東卷也有“請根據(jù)閱讀后的感悟和聯(lián)想”的要求;湖北卷有“請根據(jù)你對以上材料的理解與體會”的提示;廣東卷有“請你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感受”的字眼;天津卷也有“請你結合自己的體驗和感悟”的限定。
最后看2011年高考作文要求:新課標全國卷限制“對于中國的這些變化,你有什么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湖南卷提醒“也許類似的變化曾經發(fā)生在你的身上或身邊,也許你對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重慶卷要求“請結合材料和自己的體驗與感悟”;浙江卷指明“人生的真諦不在復制別人的成功,而是認識自己,在合適的時間里做好該做的事”。
這些要求與限制是以往作文命題中不曾有的。由此不難看出,近三年高考作文命題都要求考生關心身邊的生活并積極參與、深入體驗,都側重展示考生的自我體驗與認識,都著重考查考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樣,學生作文對生活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有了自我解讀,對接觸知識既有“學”更有“識”,對自身實踐難題有了解決辦法與途徑。和過去我們深惡痛絕的寫作文時假大空、無病、缺乏真自我、言必稱希臘、動輒歷史文化名人的積弊相比,實在進步很多。
我想到“新概念作文”的主旨:“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讓學生真實、真切、真誠、真摯地關注、感受、體察生活,并使用屬于自己的充滿個性的語言,反對套話,反對千人一面、眾口一詞。多好!
高考作文命題理應引導學生客觀公正地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定位。如何引導學生自我定位,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是人們不容回避和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高考指揮棒如能讓考生自覺地把自己置身于社會之中,認識自己,反省自身,評判自己,從而對他們今后的成長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這遠勝于過去刻板而空洞的說教。
三、既要“直面生活”又要“觀照自身”的作文命題需要我們中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巧寫作文
如果說“直面生活”是作文取材方面的引領,“觀照自身”是作文要求方面的限定,那么接下來該解決的應是作文的構思問題了。
以上列舉的很多時事感強的作文題所涉及的多是一些大事件、大議題,學生雖不會在審題上出現(xiàn)偏差,卻是難以駕馭、不好出彩的。社會熱點性問題,主旨意向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如果不懂得小中見大、由微見著地選材、用材,不作深入探究、貪大求全、只流于表面,勢必會寫出浮夸式口號式作文、歌功頌德的“大光明”文章來。
以2011新課標全國卷作文為例,材料旨向明確,審題難度大大降低。但此題入手容易,要想有深度、有亮色卻不容易。也就是說,我們認為“有話可說”的試題,在考生看來未必如此。面對這道作文題,大多考生就像面對一個龐然大物,不知所措,如同老虎吃天,無處下爪?!叭速F直,文貴曲”,這是為人、為文之道。寫好這篇作文,不能像回答政治試題那樣,直截了當?shù)啬銌栁掖?,那樣就會落入大話連篇的泥淖,無法自拔。正確的策略是“大題小做”,即化大為小,以小見大。
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作文中教學給學生講清反映時事熱點、身邊大事類題材的作文寫作技巧,講清如何將個人的經歷和認識進行拔高和升華,并在日常作文教學中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立意的高低,往往決定著文章的成敗。立意高的文章,能夠以尺水見波瀾,反映社會生活,能讓人感覺到時展的步伐。但在我們同學的實際生活中,所接觸到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猶如和風,猶如細雨,猶如閑云,猶如輕煙,要用小弦拉出高調是何等困難!
其實,我們也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家里人不同時期的照片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每一個中國家庭的巨大變化,借助一個塑料袋的旅行經歷反映環(huán)保這一大主題,通過記敘大家給鄰家媳婦生的胖小子起名“奧成”(“奧運圓滿成功”之意)這件小事,表現(xiàn)了中國主辦奧運會對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產生的巨大影響……
我們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挖掘小事件中反映的大道理,賦予小人物經歷以普遍意義。以2008年寧夏海南卷作文題為例,可以將母女倆的三次愛鳥經歷進行推廣:由母女倆推廣到全人類,由愛鳥推廣到愛生命。再如2009年寧夏海南卷作文題,材料說的是當今社會善良落入不誠信的圈套的事件,我們也不能就事論事,而要上升到當今社會傳統(tǒng)美德能丟不能丟的高度來認識。這樣文章就有了“大我”,文章就有了閃光點。
優(yōu)秀的文章總是躍動時代脈搏,傳遞時代信息,表現(xiàn)時代精神。小中見大,不是簡單的結論和生硬的哲理,而是貴在從小事中折射出時代風貌。以小見大,須大中取小。所謂大中取小,就是從一個寬泛的范圍內選取某一個小方面。這里所選取的“小”,一定要能反映重大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