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群文職稱論文范文

群文職稱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群文職稱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群文職稱論文

第1篇:群文職稱論文范文

一、何謂團隊及團隊精神

所謂團隊就是一群人同心協(xié)力用群體的智慧結合成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實現(xiàn)共同的目標。實質上就是項目管理者的聯(lián)盟。

團隊精神是什么?集合大家的腦力共同創(chuàng)造一項智能財產其產生的群體智慧將遠遠高于個人智慧和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這種神奇的東西源自于潛在的人類心智潛能它被情感豐富而被技術束縛。一群人全心全意地貢獻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將產生巨大的力量。結合的創(chuàng)造力由于這一群人的互動關系彼此激蕩而更加復雜。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之下領導變成人際互動的“交響樂指揮”輔助并疏導各種微妙的人際溝通。溝通順暢能使思想在團隊中充分交流傳達并形成最佳效果,這就是“團隊精神”。

團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皥F隊精神”也越來越得到企業(yè)的認可和推崇。比如現(xiàn)在就流行一種團隊應聘的新方式。就是在企業(yè)招聘過程中,以一個組合、一個團隊來接受企業(yè)的招聘,承擔一個項目。利用集體的合力來完成工作。

二、高效團隊的要素及特征

團隊是由內部結構與外部環(huán)境構成的。

(一)團隊的內部結構團隊規(guī)模。

根據社會公平理論,每個人都會在自覺與不自覺中比較自己與他人的貢獻和收入的平衡問題。團隊成員的各種能力。包括:技能因素、個人成為團隊成員的條件。團隊角色。團隊由許多角色構成:隊長、評論員、執(zhí)行人、外聯(lián)負責人、協(xié)調人、出主意者、督察。這些角色各司其職,在自己的位置上為團隊的工作負責。

(二)團隊的外部環(huán)境

包括組織結構與權利機制。它們是:組織戰(zhàn)略;正式規(guī)范;組織文化;組織中人員的甄選、績效評估和獎勵體系;組織的環(huán)境。

(三)高效團隊的特征

有效的領導和工作開放的溝通。取長補短和相互信任與尊重。團隊成員是相互依賴和互動的,他們共同完成任務。共同目標。團本隊成員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評價標準來評價成功與否。高效的工作程序。團隊有責任和義務,并根據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對與之相關的產品和服務進行控制。持續(xù)地學習。

三、高效團隊的建設策略

首先是尊重。一切的前提是尊重,不懂得尊重人,一切都無從談起。這個尊重不是來自“人人生而平等”的一般概述,而是來自于堅信“只要是個人,就有比你自己強的地方,就有用”。這個尊重是有形的,是可以看得出來、感覺得到的,比如說,守時、守信、虛心聽取意見等。而最大、最可貴、最有效的尊重就是信任!這體現(xiàn)為對團隊成員的合理授權和委任。

其次是溝通。把情況了解上來,把影響施加下去。好的溝通就像一個靈敏有效的神經系統(tǒng),又像是機件運行的劑。溝通的手段多種多樣,比如,聊天、娛樂、文字記錄等。聊天也是工作。因為,那不是亂聊的,尤其在時機和話題的選擇上。目的是拉近距離,融洽氣氛,了解情況,施加影響。

第三是服務。這是團隊建設的核心內容。要盡可能地把自己是領導、有權發(fā)號施令的念頭壓下去,把監(jiān)督、控制等字眼壓下去。更多地想的是對這個團體的責任,目的是要把工作做好。工作最終要靠整個團隊,而不是某個人來完成。要立足于服務,給團隊成員創(chuàng)造出一個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換句話說,組織者的任務是把臺子搭好,讓團隊成員把戲唱好。不要擔心會被搶了風頭,不要吝嗇在上級面前肯定團隊成員的成績,更不要邀功于己,諉過于人。要讓團隊成員放手工作,“錯了,責任是我的,對了,功勞是你們的”這句話,不但要說,更要做。這里講的服務,既是工作上的,也是生活上的,都很重要,都要盡可能細致、周到。服務做好了,管理基本上也就到家了。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服務不等于遷就,應該有原則。

第四是協(xié)調和組織。也就是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實際上,作為一種具體的技能和工作內容,這是和尊重、溝通與服務連在一起的。把前幾項做好了,協(xié)調組織基本上就是個水到渠成的問題。有兩個需要注意的方面,一是要注意實際情況,因人就勢;二是要注意盡可能多地、合理地授權,管得越少越好。

第2篇:群文職稱論文范文

摘要金融市場的歷史和現(xiàn)實經驗表明資產價格泡沫的膨脹與過剩的流動性和正向的經濟預期有密切的關系。本文通過設置四組不同流動性條件、分紅條件的實驗室資本市場,利用實驗數據檢驗了流動性過剩和高分紅預期對資產價格泡沫膨脹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流動性過剩和高分紅預期是推動資產價格泡沫膨脹的兩大要素,但流動性因素對價格泡沫的影響更具有獨立性和主導性:無論分紅預期高還是低,流動性過剩都會帶來顯著的價格泡沫。此外,在流動性不足和低分紅預期的條件下市場會出現(xiàn)負泡沫。結合行為金融理論,我們認為價格泡沫的膨脹來源于交易者固有的認知偏差,流動性過剩為認知偏差轉化為市場定價偏差提供了條件,而高分紅預期可能會進一步激發(fā)過度樂觀這類認知偏差。

一、引言

從18世紀的南海公司泡沫,到2000年的網絡泡沫,到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資產價格泡沫的膨脹及其破滅一直是金融領域關注的主要問題。然而,資產價格泡沫通常是難以進行事前預測的,人們只有在泡沫破滅之后才認識到泡沫的存在。Kindle2berger(2000)曾對金融歷史上的泡沫事件進行總結,他指出這種大眾性的癲狂是不能預測的,但是兩種因素會使泡沫形成的可能性增大,第一種因素是正的經濟預期,第二種是放大的流動性?;仡?006年至2007年的中國股市,中國經濟持續(xù)增長和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給投資者帶來的樂觀預期成為股價上漲的動力,而經濟系統(tǒng)的流動性過剩將股價的膨脹進一步放大。流動性過剩不僅出現(xiàn)在2007年的中國,研究者認為當時出現(xiàn)了全球性的流動性過剩,而且這樣的流動性過剩很可能導致了美國、英國以及新興市場國家資本市場的過熱(Becker,2007;GieseandTuxen,2007)。2007年10月美國道瓊斯指數創(chuàng)下歷史最高收盤價———14164.93點;中國上證綜合指數也一舉突破了6000點大關。然而,在隨后爆發(fā)的金融危機中,市場銀根收緊、世界經濟增長下滑的預期使投資者信心受到沉重打擊,包括中國、美國股市在內的全球股市大幅回落。2009年,在寬松貨幣政策帶來的流動性和經濟復蘇預期的影響下,我國股票市場又開始走出低迷的局面。金融市場的動蕩再次證明了流動性條件、經濟預期與資產價格密切相關。

流動性對資產價格影響通常是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xiàn)的,第一是資產組合的途徑,流動性的變化意味著市場資金供需結構的變化,也意味著市場利率的變化,而利率的變化會影響資產的相對價格,引發(fā)投資者對資產組合的調整,從而影響資產價格;第二,流動性的變化通過利率、通貨膨脹率等宏觀經濟指標對實體經濟的運行產生影響,資產價格是對實體經濟運行情況的反應,當實體經濟發(fā)生變化時,資產價格也相應地發(fā)生變化。從投資者心理來看,經濟預期是對實體經濟發(fā)展前景的判斷,因此經濟預期對資產價格也存在密切的影響。傳統(tǒng)的金融學、貨幣學理論探究了流動性條件、經濟預期與資產價格之間的傳導機制,能夠解釋當流動性過剩、經濟預期高漲時資產價格合理上漲的部分,卻無法解釋資產價格中的泡沫成分,也就是資產價格對實體經濟決定的基礎價值的非理性偏離。實驗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的方法為我們認識資產價格泡沫提供了一個簡單而有效的途徑。

本文的研究旨在資產實驗中引入“流動性”與“預期”兩個因素,檢驗在高分紅預期和低分紅預期兩種不同的情況下,流動性水平對資產價格泡沫的影響;以及在高流動性和低流動性兩種不同的情況下,分紅預期對資產價格泡沫的影響,實驗設計的目的是使實驗市場價格泡沫的膨脹條件與現(xiàn)實更具有一致性。研究的意義在于分析流動性和預期對市場泡沫形成的影響機理,由此對貨幣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例如,如果實驗表明在高經濟預期的條件下,流動性是否過剩對資產泡沫沒有影響,那么當經濟預期高漲時,通過貨幣政策調節(jié)流動性是無法達到控制泡沫的目的的。

本文的結構包括六部分,第二部分是對文獻的簡單回顧,第三部分介紹理論假設和實驗設計,第四部分是實驗結果及其分析,第五部分是對實驗結果的行為金融學解釋,最后是結論和進一步的討論。

二、文獻回顧

對資產價格泡沫問題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至今仍然方興未艾。我們認為有關泡沫問題的理論研究大致是沿循著三個方向進行的①:第一是理性泡沫理論,理性泡沫的概念出現(xiàn)于20世紀70年代的理性預期理論之中,是在標準金融理論的框架內證明人的理也會產生泡沫。例如,Blanchard和Watson(1989),Diba和Grossman(1988)都是通過建立投資者最優(yōu)投資行為模型,證明了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框架內理性泡沫存在的可能性。第二是非理性泡沫理論,非理性泡沫理論認為泡沫產生的原因是某些交易者的非理,例如,DeLong等(1990)建立的噪聲交易模型中存在理性和噪聲兩種不同類型的交易者,解釋了為什么交易者不能或者不愿意通過交易把價格回歸到基礎價值。近年來,非理性泡沫理論更多地從研究個體心理決策過程出發(fā),用投資者學習過程、投資者情緒等因素來解釋泡沫問題,構成了新興的學科———行為金融學的主要內容之一。第三是泡沫產生的外部因素即市場環(huán)境理論,主要關注于市場結構、制度、文化、市場流動性、宏觀經濟預期等導致泡沫產生的因素。在這個領域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認為信息不對稱的市場結構是導致價格泡沫的一個重要原因。Allen和Gorton(1993)通過構建模型指出在不允許賣空的條件下,交易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將會導致泡沫的出現(xiàn)。目前,更多的研究是將第二和第三方面的理論結合起來,討論外部因素如何通過影響非理性投資者的行為從而導致市場的價格泡沫。例如,賓斯維杰(2003)指出在非理性決策的框架內,流動性或金融約束的放松對創(chuàng)造“可持續(xù)性泡沫經濟”提供了必要條件。Shiller(2001)則以美國新經濟為例,認為在“將來比過去更有前景”這樣的經濟預期下,非理性投資者的行為刺激了投機性泡沫的產生。

在資本市場泡沫理論不斷發(fā)展的同時,如何對理論進行檢驗得到了持續(xù)的探索。從20世紀80年代起實驗經濟學方法成為檢驗市場泡沫理論的一種重要工具,研究者已經進行了無數次有關資產價格泡沫的實驗。在這樣的實驗市場中實驗參與人通過聯(lián)網的計算機參加模擬的資產市場交易,參與人持有的資產在每個周期都可以得到分紅,分紅的大小是按照實驗者事先給定的分布概率隨機決定的,實驗的目的在于檢驗泡沫會在什么情況下產生(例如:Sunder,1995;Sonnemansetal.,2004;Hommesetal.,2005)。在這些研究中,Caginalp等(1998,2001)對流動性與資產價格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實驗結果表明現(xiàn)金充裕的市場證券價格顯著地高于現(xiàn)金匱乏的市場。Caginalp和Ilieva(2008)繼續(xù)采用類似的實驗設計方法,研究了實驗中的個體行為,他們把實驗參與人分成基于動量的交易者和基于基礎價值的交易者,實驗結果表明動量交易者現(xiàn)金的增加是資產泡沫膨脹的原因。在國內的研究中,高鴻楨和林嘉永(2005)利用實驗方法證明了信息不對稱可能引起市場操縱行為,從而導致價格泡沫的形成。金雪軍和楊曉蘭(2006)進行了流動性與資產價格泡沫之間關系的實驗檢驗,結論表明代表市場資金約束狀況的流動性價值與證券價格泡沫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關于經濟預期與資產價格泡沫之間的關系,Ackert等(2002)設計了一組實驗,包含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證券,它們的分紅預期期望值相同,但分紅預期的方差存在差異,方差大的證券稱為彩票式證券(有較小的概率獲得較大的收益),方差小的稱為標準式證券(有較大的概率獲得較小的收益)。實驗結果表明,即使這兩種證券具有相同的基礎價值,投資者愿意為彩票式證券支付更高的價格,彩票式證券的泡沫量和泡沫持續(xù)時間都超過標準證券。

真實資本市場歷史數據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上市公司高的分紅預期必然帶來更高的資產價格,然而這種高分紅預期會帶來更大的定價偏差,導致市場更多的價格泡沫嗎?在作者所了解的文獻中,現(xiàn)有的實驗研究尚沒有將這種因素納入對價格泡沫成因的考慮。有鑒于此,本文在經典的資本市場實驗研究框架下,同時在市場中引入了流動性因素和分紅預期因素,通過觀察真實交易者的決策行為,檢驗這兩種因素對交易者定價偏差的影響,分析價格泡沫形成的內在機理。

三、實驗設計

根據標準金融理論,在信息完全對稱和交易者完全理性的假設前提下,交易者能夠形成一致的預期,某個資產的均衡價格即基本價值,是其未來收益流的貼現(xiàn)值。若rt和dt分別表示t時的實際利率和資產的收入現(xiàn)金流(一般是指資產的紅利),那么t時基礎價值的計算公式是:由于資產持有人在未來可以獲得的分紅往往是不確定的,因此這里的dt是指證券的期望收益。在標準金融理論的框架內,假設投資者是風險中性的,資產價格將收斂于期望紅利決定的基礎價值,市場流動性的高低不會影響人們對資產價格的評價。然而,在真實的市場中,資產價格會出現(xiàn)偏離基礎價值的泡沫現(xiàn)象,資產價格的持續(xù)膨脹影響了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并可能影響金融市場運行的穩(wěn)定性?;贙indleberger(2000)對金融歷史上的泡沫事件進行的考察和總結,本文關注于兩類導致泡沫產生的因素:流動性與分紅預期,將利用實驗方法對這兩種因素在資產價格泡沫形成中的作用進行檢驗。

本文的實驗設計遵循經典的資產價格泡沫實驗(參加Smith等,1988)。實驗市場中,我們沒有考慮利率市場和實體經濟,流動性的變化不會影響資產的基本價值,僅會通過影響參與人的行為和心理來作用于資產價格。每次實驗都是一個獨立的市場,由5人組成,市場參與人全部來自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①。實驗過程應用了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開發(fā)的實驗經濟學計算機模擬系統(tǒng),實驗參與人在信息完全對稱的條件下通過聯(lián)網的計算機發(fā)出買賣證券的報價指令,實驗系統(tǒng)按照“雙向拍賣”的原則自動撮合成交。實驗開始時賦予每個參與人一定數量的初始現(xiàn)金和10個單位的資產,這些現(xiàn)金和資產都是虛擬的。每次實驗持續(xù)10個交易周期,每個周期持續(xù)3分鐘。每個周期結束時,資產可以獲得分紅。例如在實驗中,我們事先告訴參與人每單位的資產在每個交易周期結束時有80%的概率獲得50元虛擬貨幣(下文中我們直接用“元”來代表實驗虛擬貨幣的單位)的分紅,20%的概率獲得10元分紅,具體分紅的數額由計算機按照該概率分布隨機決定,并在交易周期結束時通過計算機告知每位參與人,同時將分紅計入參與人的賬戶中。市場的貼現(xiàn)率為零,交易者在各期因持有資產而獲得的分紅累計計入最后的總資產。在第10個交易周期結束,資產獲得分紅之后,資產的贖回價值為零。參與人的收益來源于兩方面,一是持有資產獲得的分紅,二是買賣資產的價差收益。實驗結束后參與人在實驗中獲得的虛擬收益按照一定比率折算成真實的貨幣報酬。根據實驗結果,最終平均每位參與人獲得的實際貨幣收入是14.64元人民幣,最高為38.94元人民幣。大部分實驗經濟學家把每小時報酬的平均水平設定在超過校園每小時平均工資的50%—100%(Friedman,Sunder,1994)。浙江大學學生勤工儉學的每小時報酬是10元,學生參加一次本文的實驗需要45分鐘左右,本文設計的激勵方案是基本有效的。

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我們設計了四組實驗設置(treatment),這四組實驗的流動性水平和預期分紅水平如表1所示,我們用HL和HE分別表示高流動性和高分紅預期的實驗條件,相應地,用LL和LE分別表示低流動性和低分紅預期。為了提高實驗數據的有效性,同樣的環(huán)境下每組實驗重復3次進行。

根據公式(1)我們可以計算出在不考慮貼現(xiàn)率且風險中性情況下每個交易周期資產的基礎價值。在高分紅預期條件下(實驗1和實驗2),第一周期可以獲得未來10次分紅,基礎價值為420元((50×80%+10×20%)×10);第二周期可以獲得未來的9次分紅,基礎價值為378元((50×80%+10×20%)×9),第十周期的基礎價值為42元。同理,在低分紅預期條件下(實驗3和實驗4),第一周期的基礎價值是180元,第二周期為162元,第十周期為18元??梢?基礎價值是一條隨著交易周期逐步遞減的折線。如果實驗市場的成交結果高于按紅利分布計算的基礎價值,我們就認為市場中存在泡沫,而且這種泡沫不是理性泡沫,因為我們設計的是一個有期限、參與人數目有限的證券市場①。高分紅預期組與低分紅預期組的資產雖然擁有不同水平的紅利期望值,但是紅利的分布方差,也就是資產的風險程度是相同的,由此可以排除風險偏好差異對兩組實驗結果的影響。

在真實的經濟體系中流動性過剩通常被定義為流通中的貨幣超過了經濟交易所需要的貨幣,一些研究者用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間的差額作為衡量流動性過剩的指標。在我們的實驗市場中,資產是唯一的交易對象,因而流動性被定義為參與人擁有的初始現(xiàn)金與市場中資產的價值之間的比較。在高流動性的實驗組中,每位交易者擁有的初始現(xiàn)金是其擁有的初始資產價值的2倍。實驗1中,每位交易者擁有初始現(xiàn)金8400元,其擁有的10個資產在第一周期的基礎價值之和為4200元(420×10);實驗3中,每位交易者擁有的初始現(xiàn)金為3600元,其擁有的所有資產在第一周期的基礎價值為1800元(180×10),這兩組實驗都被定義為流動性過剩組。相應的,實驗2每位交易者擁有現(xiàn)金2100元,實驗4每位交易者擁有現(xiàn)金900元,這兩組實驗被定義為流動性不足組。

資產價格泡沫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在文獻回顧部分我們對此進行了討論。我們設計的四組實驗排除了理性泡沫的存在,檢驗在兩個外部因素———流動性和分紅預期的影響下,投資者是否會出現(xiàn)非理,從而導致市場價格泡沫的出現(xiàn)。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我們將流動性和分紅預期作為處理變量,檢驗由于這兩個因素的變化對實驗結果產生的影響。除此之外,把其他可能對市場價格泡沫產生影響的外部因素,如信息結構、交易機制等作為常數,也就是在實驗過程中保持不變。由于其他市場環(huán)境是完全相同的,通過對實驗數據的計量檢驗,我們可以將四組實驗結果的差異歸結為流動性和分紅預期的差異。在錯綜復雜的真實市場中,我們往往難以將這兩個因素和其他因素區(qū)別開,這就是實驗研究在可控制性方面的優(yōu)勢。

四、實驗結果

在考察結果之前,我們先引入衡量實驗室資產價格泡沫程度的指標———每周期價格泡沫和累積價格泡沫。每周期價格泡沫計算方法為:

Pt指第t周期市場平均成交價格,P3t指第t周期的基礎價值。

累積價格泡沫是對每周期價格泡沫的加總,衡量了市場平均價格偏離基礎價值的總體規(guī)模,如果實驗持續(xù)n個交易周期,那么累積價格泡沫的計算方法為:

(一)實驗結果的總體描述

4組實驗每組重復進行了3次,我們共獲得了120個每周期價格泡沫數據和12次累積價格泡沫數據。12次實驗在每個交易周期的平均價格泡沫我們用圖1表示出來了,當泡沫為零時,表明成交價格等于理性預期的均衡價格,即資產的基礎價值。從圖中可以看到,在交易的前三個周期,資產的價格遠遠低于基礎價值,出現(xiàn)了顯著的負泡沫;從第四個交易周期起,資產價格泡沫開始膨脹,直至最后的交易周期,價格才收斂于理性預期的均衡價格水平。

表2列出了12個實驗市場的價格泡沫情況。表2顯示,雖然處于不同的流動性和分紅預期條件下,每個實驗市場都出現(xiàn)了正的價格泡沫現(xiàn)象,其中實驗1.1和實驗3.2在10個交易周期中有8個周期都出現(xiàn)了價格泡沫,而實驗4.3僅出現(xiàn)了一次。由于本文關注的重點是流動性和分紅預期對價格泡沫的影響,因此我們取實驗中價格泡沫比較頻繁的第4至第10個周期的數據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表2顯示第4至10周期累積價格泡沫的最大值出現(xiàn)在實驗1.2,最小值出現(xiàn)在實驗4.3。從平均水平看,流動性過剩且分紅預期高的第一組實驗的價格泡沫遠遠高于流動性不足且分紅預期低的第四組實驗。

圖2顯示了在不同的流動性水平(市場人均初始現(xiàn)金)和期望分紅條件下(每周期單位股票分紅的數學期望值)市場累積泡沫(第4至10周期)的大小,表明了高市場流動性和高期望分紅對價格泡沫的正向影響。我們將通過進一步的計量檢驗來分析這種正向影響。

(二)市場價格泡沫比較的非參數檢驗

在本文的實驗設計中,我們引入了流動性和預期兩個因素,將其對實驗市場價格泡沫的影響分別稱為流動性效應和預期效應。在計量分析中,我們以每次實驗4—10周期的價格泡沫作為研究對象,并且將流動性高低和分紅預期高低作為分組標志,用非參數檢驗的方法比較不同實驗條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首先,我們將12次實驗按流動性過剩和流動性不足分為兩組,兩組市場第4—10周期的累積價格泡沫平均值分別顯示在圖3。利用Mann-Whitney檢驗,對兩組市場(共12個市場)第4至第10周期價格泡沫的序列進行檢驗,可以得到z=-2.841,p=0.005(N1=42,N2=42)。在1%的顯著水平下,流動性過剩組的資產價格泡沫顯著地高于流動性不足組。

然后,我們按照分紅預期的高低,所有實驗市場可以分成高分紅預期和低分紅預期兩組,兩組市場第4—10周期的累積價格泡沫平均值分別顯示在圖4。利用Mann2Whit2ney檢驗,對兩組市場第4至第10周期各組價格泡沫的序列進行檢驗,可以得z=-2.979,p=0.003(N1=42,N2=42)。在1%的顯著水平下,兩組市場的資產價格泡沫有顯著差異。

接下來我們將對四組實驗數據進行兩兩比較,進一步考察流動性和分紅預期對價格泡沫的影響。表3列出了對四組實驗市場4—10各個周期價格泡沫進行兩兩比較,Mann-Whitney檢驗的結果。表3的分析結果進一步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流動性過剩和高分紅預期是資產價格泡沫膨脹的兩大重要因素。當流動性過剩和高分紅預期同時作用于市場時,市場的價格泡沫非常顯著,而在流動性不足和低分紅預期的情況下,市場價格有一定程度的低估。更為重要的是,當市場處于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高分紅預期比低分紅預期能帶來更多的市場泡沫;然而當市場處于流動性過剩時,無論分紅預期高還是低,市場價格泡沫程度沒有顯著差異。這表明流動性過剩對價格泡沫的影響是獨立于分紅預期的,而且具有主導型作用,只要市場存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即使市場分紅預期較低,仍然會出現(xiàn)價格泡沫膨脹的局面。

五、對實驗結果的行為金融學解釋

本文的實驗結果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流動性過剩和高分紅預期是推動資產價格泡沫膨脹的兩大要素;此外,無論分紅預期高還是低,流動性過剩都會帶來顯著的價格泡沫。在實驗室資本市場中,資產的分紅具有不確定性,實驗參與人面臨的是和真實市場類似的不確定性條件下的選擇問題。按照標準金融理論,實驗參與人具有完全的理性計算能力,市場價格將與資產的基礎價值保持一致。然而,實驗結果卻顯示在流動性過剩和高分紅預期的刺激作用下,出現(xiàn)了市場價格持續(xù)偏離基礎價值的泡沫現(xiàn)象。這表明實驗參與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在決策過程中存在錨定、過度交易、羊群行為等認知偏差,從而導致對資產價格的定價偏差,而高流動性為這種定價偏差的實現(xiàn)提供了條件,并在正反饋機制的作用下,進一步推動市場價格偏離基礎價值①。在這個過程中,高分紅預期的資產市場激發(fā)了參與人更多的樂觀情緒,相應地導致市場價格偏離基礎價值。具體而言,我們將實驗市場中的認知偏差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錨定效應

所謂錨定效應(anchoringeffect),是指當事人過于依賴舊信息,對新信息反應不足,以至于確定一個特定的初始值進行估計和調整,并將其作為決策的依據。在真實的資產市場中,大多數泡沫具有的典型特征是在最后一個階段到來前,價格和增值效應通常都會延續(xù)相當長時間,這使得投資者改變了預期,認為高價格是合理的。由資產定價偏差產生的錨定效應,反過來影響投資者對資產價值的判斷,產生進一步的認知與行為偏差,形成一種反饋機制。在我們設計的實驗市場中,由于對市場情況尚不熟悉,在交易周期的前幾個階段,市場價格顯著低于基礎價值。而在學習效應的作用下,參與人對資產的估值逐步收斂于基礎價值,此時的市場價格成為后面幾個交易周期的初始錨值,導致了價格泡沫的持續(xù)膨脹。以實驗1.2為例,圖5顯示了每個交易周期平均成交價格的走勢,市場價格在第3個交易周期已經非常接近基礎價值,但是從第4個交易周期開始,市場價格并沒有隨基礎價值的變化而充分調整,出現(xiàn)了持續(xù)的價格泡沫,直至最后的交易周期,價格從重新收斂到基礎價值。對高成交價格的錨定成為實驗室市場價格泡沫存在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二)過度交易

過度交易是投資者非理的典型表現(xiàn)之一。在后悔厭惡的心理偏差下,投資者總是擔心錯過了賺錢的機會,他們希望永遠持有倉位,隨時都準備進場。只要有錢,就會盡量運用。在實驗室資產市場中,資產是唯一可以進行交易的對象,充裕的初始現(xiàn)金激發(fā)了參與人更大的交易熱情。如圖6所示,我們統(tǒng)計了在四組不同的實驗條件下,每次實驗平均的成交量。流動性過剩的兩組實驗———實驗1和實驗3的成交量高于流動性不足的實驗2和實驗4。

(三)過度樂觀

Kahneman和Tversky(1979)曾經通過心理學實驗提出了前景理論,他們認為當人們面臨不確定性問題的選擇時,除了個人主觀認定的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之外,決策權重通常還會受到與事件相關的其他因素以及投資者情緒的影響。因此當投資者處于樂觀情緒時,很可能忽視利好的客觀概率,而是對利好進行高估,從而導致定價偏差。在高分紅預期的實驗市場中,每單位資產在每個交易周期獲得50元分紅的概率是80%,獲得20元分紅的概率是20%。這種高分紅預期很容易引發(fā)交易者的樂觀情緒,使其為分紅50元賦予更高的決策權重,相應地,資產的價格會偏離由客觀概率決定的基礎價值。

結合實驗結果和行為金融學原理,我們可以將實驗市場中價格泡沫的形成路徑簡單地用圖7表示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認知偏差是參與人固有的,流動性過剩為認知偏差轉化為定價偏差提供了條件,最終在正反饋機制的作用下引發(fā)了價格泡沫的持續(xù)膨脹。因此,無論分紅預期高還是低,流動性過剩都容易引發(fā)價格泡沫。高分紅預期很可能會激發(fā)過度樂觀這樣的認知偏差,若高分紅預期與流動性過剩同時存在,市場價格泡沫的程度會更為顯著。Kindleberger(2000)記載的人類歷史上著名的金融泡沫事件大多來源于流動性過剩和正向經濟預期的雙重作用,實驗室市場為此提供了證據。

六、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