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綜合教育論文范文

綜合教育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綜合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綜合教育論文

第1篇:綜合教育論文范文

根據(jù)教育系統(tǒng)對中職語文教學的要求,新入學要求每屆學生上臺進行自我介紹。有的學生很大方、得體地跟學生作自我介紹,甚至妙趣橫生,表達得很流利;而有的學生上了臺則是憋紅了臉,一頭霧水,語無倫次,不知從何說起。這明顯是由于心理障礙影響造成的。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首先要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做到:不斷鼓勵,消除學生的畏懼感。通常給予學生更多的鍛煉機會,在交流中可以避免這種怯場的現(xiàn)象。中職語文教師在課堂中要采用心理輔導的手段,引導學生積極面對,控制好學生的情緒,不斷進行自我暗示,提升自信心,讓緊張的思想松弛下來,平靜之后,整理自己的思緒然后大膽說話。在鼓勵中,消除學生的畏懼感;營造寬松的交流環(huán)境。語文課堂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思維空間,才能大膽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語文教學內容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在合作和探究中創(chuàng)造更多的交流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2設置專門的口語訓練項目,增強口語交際的途徑

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可以從課堂的訓練中增進學生的交流機會。這就要求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說”的機會,另外在課外,延伸教學,設置更多的活動,總之,教師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將課堂內外相互結合。具體做到:第一,在閱讀部分,設置口語訓練。語文教學中,遇到深層次、藝術性較強的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進行默讀,體會文章的中心意思,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在默讀中讓學生思考、理解,培養(yǎng)學生提升口語的中心意思以及邏輯感。另一種方式是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總結語序、停頓以及讀文章的感情。還可以采用演講、辯論的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說話機會,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口語交際能力。第二,在作文部分,注重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訓練學生作文的方式可以采用口頭作文敘述,也可以采用相互探究想法的方式。在口頭作文中,教師利用課前幾分鐘,讓學生隨意闡述,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觀察以及對某一事件的看法,發(fā)表自己的感受,這樣為提高作文儲備了更豐富的知識儲備,同時調動了學生的口語能力。在探究作文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分組討論,根據(jù)事先設置好的題目,自己去尋找切入點,將各自的想法相互討論,形成可行的素材,在整理后形成書面作文。教師批改了作文之后,可以選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讓大家欣賞作者的思維,課堂上讓學生互相討論,這樣在提升學生思維意識的同時,提高了創(chuàng)造性能力,在口語表達中改善了交際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第三,提供豐富的教學模式,注重課外教學活動。為了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教學水平,加強其口語交際能力,還需要教師采用多形式的教學模式,增強教學手段,注重課外教學活動。例如可以組織一些演講比賽或者是辯論會等形式,教師在課外活動中,帶領學生做好活動規(guī)劃,積極引導、認真點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學會對語文進行深敲,增強對文字的斟酌和取舍。在恰當?shù)脑~句組合中,加強了對語文學習的語感培養(yǎng),深層次地改善了語文口語交際能力。

3注重方法、讓學生掌握口語交際的技巧

教師在正確的引導下,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口語技巧,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規(guī)范口語交際的技巧。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同時,一方面要加強訓練,另一方面要做好點評。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抱有嚴謹教學態(tài)度,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精辟總結,及時糾正,從多個角度分析,做好交際內容、表達方式、情感投入等技巧性的指導,讓學生在口語交際中不斷受益。

4總結

第2篇:綜合教育論文范文

綜合性學習雖然強調學生的重要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在綜合性學習的探索與開展階段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決定著該項改革能否順利進行,因此在綜合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們充分理解綜合性學習的意義,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還要充當綜合性學習教學過程中的管理者、實施者、引導者,充分認識師生之間的協(xié)作關系,使初中語文的綜合性學習工作順利開展。具體來講,對教師的要求如下:首先,教師應具有廣闊的知識面與淵博的學識,所掌握知識應涵蓋哲學、自然及人文科學、藝術、管理等很多方面,不僅具有新時代教師開放、包容的特點還應具備良好的管理能力,不僅能教授學生們基本的知識,還要引導其在書本領域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及在廣博的知識中摘取自己所需內容的能力。其次,教師們要具有開放性的思維,善于設置及利用具體的情境,培養(yǎng)學生們自主學習、團結合作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們拓展自己的思維角度,善于從不同的方面看待同一件事情,教師們還應積極指出學生們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并指導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及時改正,不包庇、不縱容,幫助學生提高其學習能力。此外,綜合性學習還要求教師們對當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師生交流為主,學生交流幾乎不存在的現(xiàn)象及學生們只重視解決問題卻不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的現(xiàn)狀進行反思,并采取措施主動走到學生中去,積極展開師生交流,兩個群體一起探索、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給學生以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時與學生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為綜合性學習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二、提高初中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效率的幾點意見

1.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習的能力,拓寬其知識面,培養(yǎng)其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及團隊合作意識,而上述多個目標的實現(xiàn)不可能依靠同一種教學方法來完成,因此要注意為實現(xiàn)不同的教學目標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也即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可以將其他學科的文章也應用到平時的閱讀訓練中,在拓寬學生們知識面的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其能力,又如對于平時的作業(yè)訓練答案,可多采用主觀答題的方式,不確定具體答案,以培養(yǎng)學生們的發(fā)散性思維。

2.豐富課堂資源,開拓學習領域

語文是我國學生們必須要學好的母語,因此,教師們在綜合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有效利用書本資源,還應充分發(fā)掘課外資源,在此基礎上將兩者充分整合,努力實施最優(yōu)的教學方案。比如教師們在平時的課程進行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入一些貼近生活實際的話題供學生們討論,以便活躍課堂氣氛;此外還可以利用圖書館或者網(wǎng)絡資源,豐富綜合性學習的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

3.鼓勵學生們積極實踐,培養(yǎng)其主動思考的能力

第3篇:綜合教育論文范文

實驗課程是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方式,物理教學更是離不開相應的實驗環(huán)節(jié)?,F(xiàn)實教學中,學生想通過實驗課程達到的預期效果卻不太理想,一方面在于實驗課時相對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學生處于辦學經費的限制難以建設出標準化實驗內,學生只能在一些簡陋的實驗內開展實驗,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畢業(yè)設計是有效鍛煉綜合能力的途徑,可是畢業(yè)階段學生面臨就業(yè)的壓力,難以集中精力、全心全意從事設計活動,學生這種鍛煉機會也受到了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2物理教學與學生綜合技能的培養(yǎng)

對學生而言,一些綜合技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慢慢的鍛煉中培養(yǎng)出來的。中職院校畢業(yè)生綜合技能的培養(yǎng),也主要依靠學校和教師的悉心教育、耐心指導和自身的練習。中職院校內,通過物理課程,學生可以培養(yǎng)出以下一些技能:

2.1綜合思維能力。綜合思維能力是一種拓展性思維,是對一種概念或模型進行的分析、研究、總結、演化、推理等行為的總和。綜合思維能力可以幫助一個人對某一問題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最終得出科學結論,很多偉大的科學家就是從一些簡單的現(xiàn)象中加以思考而得出了一些科學結論。中職院校物理課程中很多內容、公式、規(guī)律、結論都是一些科學家經過思考、推理、實驗等處的結論,都是真理,這些真理看起來很深奧、難懂,學生死記硬背難以提升學習效果,只有把這些理論具體化、簡易化,才能幫助學習理解和掌握,這些具體化、簡易化的過程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思維的過程,并且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2.2創(chuàng)造能力。眾多新視科技產品的研制過程,就是大量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經過不斷嘗試的產物,更是這些人員進行創(chuàng)新、挑戰(zhàn)的結果,這是科技發(fā)明的產生,是人類創(chuàng)造能力的體現(xiàn),人類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艱苦的學習和大量的嘗試,尤其是物理知識的學習。中職物理課程可以教會學生掌握一些事物的運行規(guī)律、電流電力的基本原理、電子元件的運行規(guī)則等,幫助學生利用這些知識進行科技創(chuàng)新,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造能力。

2.3實踐操作能力。對中職院校畢業(yè)生幫助最大、有助于他們順利就業(yè)的能力,就是實踐操作能力,用人單位看中的就是畢業(yè)生能直接進行業(yè)務操作,技能越熟練,越能受到社會的青睞,職業(yè)院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一直居高不下就是最好的例證。中職物理教學離不開大量的實驗課程,這些實驗時間就是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例如,他們可以拆開計算機、電視、收音機、手機等電子產品,了解內部構造,然后利用所學知識進行組裝,或者進行重新改裝,既得到了相應的鍛煉,還鞏固了所學知識,達到了相當不錯的效果。實驗課程不僅僅是簡單的拆卸與組裝,還有大量的課時內容和相關安排,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鍛煉,只要學生肯用心、全心投入,每個人的動手能力都會得以提升。

3物理課程中有助于學生綜合技能培養(yǎng)的授課方法

中職院校最重要的教學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技能,理工科專業(yè)更是如此。學校和授課教師應圍繞這一教學目標,革新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積極采用有助于學生綜合技能的培養(yǎng)的授課方法。

3.1實時互動教學,課堂上鼓勵學習參與。教師在講授理論理論知識的過程中,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掌握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物理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一些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組成小組自主探索問題,通過促使各小組自己想辦法解決,相互討論,動手實踐,查閱相關資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2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拓展學生思維能力。多媒體教學可以給人一種直觀的感覺,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抽象的模型和理論具體化,可以通過圖片的方式進行演示,這種技術的運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還會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漸積累各種視覺圖式,為形象思維的培養(yǎng)提供條件。物理教師積極運用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示意圖、失量圖、函數(shù)圖、路線圖、模型等教具,讓學生學會觀察具體形象,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識,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3.3運用啟發(fā)式方法指導實驗。中職物理實驗中許多儀器的設計簡單而巧妙,在教學中適當介紹實驗儀器的設計思想和巧妙構思使學生認識到看似簡單的事物,實含著深刻的物理思想。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時,運用啟發(fā)式方法來幫助學生培養(yǎng)科學的研究意識,指導學生參與實驗設計,向學生展示科學的實驗方法,打破學生的循規(guī)定向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第4篇:綜合教育論文范文

英、德、法等國的綜合實踐課程注重對工藝能力、家政技能的培養(yǎng),尤其是德國特別注重與職業(yè)教育的銜接;日本的相關課程則注重對生存力的訓練,使得學科本身不僅僅是一個教學過程,更是生活的預備訓練。國外的綜合課程從實踐出發(fā),在生活中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和素質,讓學生真正能夠體驗到社會所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使其生活適應能力得以增強。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我國基礎教育新課改的一大亮點,其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獲得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最終良好的個性品質?;趯饩C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理健康元素的探討,在此特提出以“分享-體驗-合作”為主要內容的SET理念,試圖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

1.分享(Sharism)分享主義是一種理念和動因,它通過分享內容和思想共同構建價值。學生通過在課堂中相互分享,給每個參與者帶來價值,達成“分享越多,得到越多”的目的,形成全員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使學生主動進行分享的前提是尊重學生的每一個想法,給予每個個體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在課程計劃的制定和實際的課程開展當中,要考慮到分享本身帶來的對被分享者的情緒的引導、思考的激發(fā)以及對團體動力的導向,要主動設置讓學生分享思路、分享心情、分享感悟的平臺,創(chuàng)設自主交流的情景和機會。

2.體驗(Experience)體驗是主題借助自身的閱歷來理解事物的過程。只有借助學生自身的體驗、感受和感悟,重視學生個體內在的心理歷程的影響,才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外在的心理知識內化為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將所學的陳述性的知識轉化為程序化的生活技能。只有借助體驗,才能促使學生去主動探究,不斷感悟與思考,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所以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要留給學生體驗和感悟的空間,讓學生記錄下自己對目標問題的思考及解決問題的心路歷程,并分享對今后的展望與希冀。

3.合作(Teamwork)合作主要指教師在設置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時候,要注重課程的基本組織是一個個團隊。因為個人的能力和特長各不相同,在解決具體問題時,以團隊合作與小組討論的模式,不僅能激發(fā)良性競爭,更可以促進溝通交流,進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小組成員的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得到訓練,而小組又可以在組員遇到困境時給予社會支持、情感支持,有利于學生社會適應和健全人格的發(fā)展。

三、對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啟示

第5篇:綜合教育論文范文

1.1對象

基層綜合醫(yī)院開展健康教育大講堂時在院的相關疾病患者及部分陪護人員、當日門診患者、其它人員。參與聽課人員的性別、年齡、職業(yè)、學歷等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首先,定期開展健康教育大講堂,通過電視游走字幕及報紙刊登講課時間、地點、內容、授課人,便于大家互相轉告,按時聽課,對門診患者、住院患者及其陪侍人員進行相關知識教育,每次講座前均發(fā)放問卷調查表及涉及講座內容的試卷,通過評分,觀察健康教育效果;其次,各相關科室根據(jù)當時本科的實際情況隨時安排小型講座或病例討論,營造濃厚的學習氣氛;有時采取有獎競答的方式,鼓勵大家踴躍發(fā)言,交流學習成果;還有時通過醫(yī)院院報或科室墻報宣講及發(fā)放宣傳資料等;此外,定期收集意見及建議,以利于此項活動更好的開展。

1.2.2基層綜合醫(yī)院健康教育內容常見病、多發(fā)病、慢性病的病因、臨床表現(xiàn)、治療方法,針對性的預防方法。

1.3統(tǒng)計方法

用數(shù)據(jù)庫軟件EpiData3.0進行問卷錄入,率的比較使用χ2檢驗。

2結果

(1)干預前后糖尿病患者知識評分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的基本知識、危害性知識、治療、檢查及并發(fā)癥預防知識知曉率均高于干預前。

(2)干預前后胃癌高發(fā)區(qū)居民知識評分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胃癌高發(fā)區(qū)居民對胃癌的基本知識、危害性知識、治療、檢查及并發(fā)癥預防知識知曉率均高于干預前。

(3)干預前后受眾健康教育不良生活方式改變情況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的“飲食控制、合理運動、控制體重、戒煙、限酒、情緒調節(jié)”行為形成率均高于干預前。

3討論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使社會人口老齡化,伴隨診斷技術的增多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各種常見病和慢性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糖尿病就是典型的病癥,我國糖尿病患者有3000多萬,患病率達2.0%~3.6%。為達到建立健康行為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應該使具有相同高危因素的健康高危人群或慢性病病人應用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方法,這樣可以提高其改正某些不良生活習慣和戰(zhàn)勝疾病的自我效能。我們的做法是:

①轉變觀念,積極參與。國人對于自身的預防保健并不重視,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認為醫(yī)生只做健康教育不看病、不開藥,根本不能滿足老百姓的需求,還有部分人諱疾忌醫(yī),所以,居民不愿參加健康教育的原因之一也是對于健康教育的理解及意識導致的。在做健康教育講座的同時,也將新的正確的理念灌輸給聽者,通過聽者再轉達給周圍居民,使他們轉變觀念,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

②因地制宜,豐富多彩。健康教育不能只拘泥于一種方式,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定期開展健康教育大講堂,通過電視游走字幕及報紙刊登講課時間、地點、內容、授課人,便于大家互相轉告,按時聽課;其次,各相關科室根據(jù)當時本科的實際情況隨時安排小型講座或討論,營造學習的濃厚氣氛;有時采取有獎競答的方式,鼓勵大家踴躍發(fā)言,交流學習成果,還有時發(fā)放宣傳資料、發(fā)放考試題等,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方式吸引了許多受眾前來參加。

③提出問題,病例分析。健康教育要緊密與群眾的需求相聯(lián)系。有時只一味地講授理論知識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的,而由受眾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針對性地給予具體分析,指導其預防及治療,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

第6篇:綜合教育論文范文

版畫是一種在版上進行創(chuàng)作的藝術,這種創(chuàng)作需要作者首先進行構思,然后創(chuàng)作畫稿,最后進行制版、印刷。版畫的教育功能和其他藝術形式比如油畫、水墨畫是不同的,制作版畫過程中的每一步對小學生的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美術教育中的版畫,特別是紙版畫,有著靈活的構圖、樸實的造型、大膽的用色等藝術特色,與小學生天真純樸的特點特別吻合,它以天真、爛漫、稚嫩、別開生面而又富于幻想的美術語言,反映出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小學版畫教學更易喚起孩子的繪畫靈感,發(fā)揮孩子的個性,讓他們進行大膽的構思,可以激發(fā)他們的繪畫創(chuàng)造力和繪畫表現(xiàn)力;而且版畫教學過程富有趣味,更能滿足小學生的愛玩的心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一邊動腦一邊動手的良好習慣,并且一幅完整的版畫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可以幫助孩子養(yǎng)成做事的意志力和條理性,提高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因此,小學版畫教學應該加強。

二、綜合版畫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應用

我國小學美術的版畫教育發(fā)展有著不平衡的特點。在課程標準的要求下,版畫課已經成為了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必修課之一,由此可見,版畫對小學美術教育的意義已經得到了肯定,很多地區(qū)的小學已經將綜合版畫作為小學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進版畫教育的發(fā)展,還組織學生進行版畫作品的交流等等,有著顯著的教學成果。但是,由于受到家長對版畫的不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不夠、材料不足等因素的制約,很多學校的綜合版畫教育并沒有達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僅僅是草草帶過甚至是忽略不講,這是不利于學生發(fā)展的。

三、綜合版畫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策略

1.因地制宜,注意材料準備的多樣性、靈活性。準備材料困難是難以推進版畫教學的原因之一。教學中油墨、滾筒等材料往往比較缺乏,學校可采用相似品替代、個人自制、集體購置等方法解決,以避免材料缺乏。比如油印中滾筒可由小布錘取而代之,摩拓用具可用學生的鋼筆殼或圓珠筆殼代替,油墨需要由老師統(tǒng)一準備,吹塑版畫用紙需要集體購置,硬紙板則可以從廢紙盒中選取。

2.因材施教,突出課堂教學的科學性。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教材橫向和縱向之間的聯(lián)系,承前啟后,避免版畫的制作難度突然大幅加大,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比如,某小學由于低年級的美術課程中沒有進行版畫教學,進入高年級開始學習《油印紙版畫》時,版畫讓學生感到突然,并且認為版畫人物是丑八怪,對版畫的用色也不理解,影響了教師版畫教學的進行。教學時要注意由單色向彩色再向套色的過渡,由剪貼彩紙畫向剪貼紙版畫底版的過渡,做到循序漸進。橫向聯(lián)系時注意結合過去的教材、學生學習過的內容鼓勵學生將學過的內容用版畫形式表現(xiàn),加強版畫實際操作。

第7篇:綜合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思維能力素質教育文化意識

當今社會是一個高科技時代,信息時代,也是知識經濟迅速發(fā)展的時代。而對新時代的挑戰(zhàn),外語教學必須全面適應這一發(fā)展的需要,適應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的需要,在教育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進行改革,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高科技時代要求更多高素質人才,所以外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具備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在外語教學中應從改變教育觀念著手,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以達到對學生高水平教學的目的。下面就是我對英語教學中的幾點思考:

一、英語教學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英語教學中要求學生會讀、寫、說,這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須具備的能力,但是只保留在這個層面上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語言是用來交流思想、交流文化、互通經濟的重要工具,這是它工具性的一面。語言還具有人文性,它是人們思想、感情、意愿的表現(xiàn)形式,所以英語教學中必須注重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語言思考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情感意識中的思維能力,要使學生習慣于用英語語言去思考一切問題,這就需要在英語教學中,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用英語語言的邏輯方法去考慮問題,讓學生擺脫母語中的那些固有的東西的束縛,切忌遇到事情先用漢語考慮成熟再翻譯成英語,要注重啟動英語語言機制,熟練掌握英語的語序及其特征,首先達到熟練應用,再進一步達到深入思考的程度。二是培養(yǎng)學生較高的人文素質,提高綜合能力。要讓學生懂得學習英語語言不僅作為一種交際工具,而更重要的是為了認識和了解西方世界,了解古老的英國的風土民情,了解發(fā)達美國的特征,使中國能更好的容入地球村。

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必須注重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因為,運用邏輯形式來進行的思維活動,其特點之一就是概括性,就是從具體的客觀事物中抽象出本質的特征和聯(lián)系。因此,加強英語訓練的邏輯性,注意把英語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多種聯(lián)系,從性質、類型、因果等方面的關系對練習形式和內容進行組織、概括,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形成以英語為外殼的思維定勢。

二、英語教學中應注意學生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教育界的一個重要實踐課題,與應式教育不同,它是以最大程度促進學生的提高與發(fā)展為目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注重開發(fā)個人的智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素質教育的素質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方面。在英語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必須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這是“教書育人”的教育原則。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把素質教育和能力的培養(yǎng)融進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成為高素質、高品位的人,也為學生走進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進行素質教育,首先要求高素質的教師,因此,作為英語教師必須很好地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質和綜合素質,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外語教師。

三、英語教學中應加強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表達符號,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是當今英語教學中值得重視的問題。在英語教學中,對語言的形式和結構等內在關系可以說已經相當重視,是教學的主要內容。但是,對于使用該語言是否得體,學生對語言的含義是否真正理解等問題。但是,對于使用該語言是否得體,學生對語言的含義是否真正理解等問題,在教學中涉及得甚少,這對學生真正學會英語是一個不小的障礙。筆者認為,在注重語言結構對比的同時,也應該注重東西方文化的對比,避免學生因東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引起的學習上的困難。正像西方人不懂得中國人為什么要磕頭,為什么要纏足一樣,中國人對西方人的感情及言談舉止、風土人情等文化現(xiàn)象也不理解,因此,在學習英語時不僅僅在句子結構和語序上不習慣,而且對整個西方文化都是陌生的,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那么學生學起英語來就只能是呆板地、生硬地、機械地掌握一些語法結構,然后再對照漢語一句死板地翻譯過來。這就難免出現(xiàn)詞不達意或所表達的意思不夠完整,甚至出大錯、鬧笑話。你想用英語來解釋或說明問題,就必須理解他們國家的文化習俗,他們的行為方式,用他們的思維方式來處理交際中的一切問題。不然你說的那就不是真正英語,而是漢語式的英語。因此要學好英語就必須了解與英語有密切關系的文化。也就是說,在學習英語時掌握該語言知識,只能保證造出正確的英語句子。而了解有關該語言的文化知識,則可以保證使用英語更加得體。文化是語言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分析詞匯的文化內涵和英語話語的不同特征,掃清其文化障礙,以達到理解英語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英語教學是學生吸取西方民族文化、國情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這不能簡單地把跨國文化教學等同于對英美語言材料中文化的解釋,因為這種解釋的重點側重于理解和掌握所學語言上,而忽視了那些構成語言理解障礙的文化問題,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yǎng)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人才。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讓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外族文化的能力。或跨文化的能力的形成并非只是一個簡單的文化知識傳授的學習的過程,或者只學習表面看到的部分,作為英語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調整心理層次,樹立對待民族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和信念,并不斷探索西方民族的文化內涵。因此存在于某個民族有的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不同的心理素質的文化,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現(xiàn)象,往往隱含在語言之中。因此,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應是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學英語就是要讓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同時,學會等值理解并熟悉一種新的民族文化,學得該語言蘊藏的精神財富,進而克服由于文化產生的交際障礙,培養(yǎng)出跨文化交際的人才,為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貢獻力量。

實踐證明:運用這樣的思路進行英語教學,不僅在聽說方面的能力大大增強了,同時也促進了讀寫能力的發(fā)展,使學生從以前被動的聽講者變?yōu)檎n堂的積極參與者,他們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與強化,從而增強了其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了學習能力,增加了創(chuàng)造意識也就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學生英語能力的方法很多。不管通過何種途徑,教師一定做到精講多練,挖掘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動作用,堅持培養(yǎng)學生綜合英語能力,教學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參考文獻:

[1]《解讀教育熱點》,中國人事出版社.

第8篇:綜合教育論文范文

食品環(huán)境學課堂討論教學效果隨著經濟、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綜合能力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目前,大學的教學思想、制度和方法基本還是沿襲原有的傳統(tǒng)運行機制,教學過程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也助長了坐在課堂只是為了得到“高出勤率”的不良風氣。以學生為主的討論式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強迫一些自律能力不強的學生用心學習,更能激發(fā)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培養(yǎng)他們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促進學生對專業(yè)課的掌握和對本專業(yè)的認識有重要意義。

經濟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使人們對食品安全關注度越來越高,食品環(huán)境學課程教學主要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對食品安全根源問題進行分析并尋找解決途徑。討論式教學就是通過以不同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針對授課內容進行討論,促進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食品環(huán)境學教學中,采用討論式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于食品安全領域各方面知識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促進學生自覺地將食品安全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進行辨證理解,為更好地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奠定基礎。

一、討論式教學在食品環(huán)境學中的應用

(一)討論主題

興趣是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原動力。在食品環(huán)境學教學中,采取討論式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和創(chuàng)新欲望。對發(fā)生在身邊的食品安全案例和重大的食品安全問題的討論,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能力。

要進行以討論為主的教學,就必須先要提出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在食品安全和環(huán)境關系基礎上提出來的。教師需要先對課程所涉及的主要危害食品安全的物質進行分類,然后按照大綱要求,將重點內容列為一系列問題,由學生根據(jù)所學專業(yè)知識和所查資料回答,最后在課堂討論。通過討論,學生的思維方式、方法和所查找資料就得到互補,從而得到更大的信息量。例如,談到重金屬污染對食品安全的影響,將目前主要影響食品安全的金屬物質都有哪些、這些污染物主要來源是什么、污染途徑主要有哪些、導致的危害涉及哪些方面、危害的結果是什么、可能的預防措施都有哪些等問題都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等學生通過討論將不同意見總結起來基本就能涉及課程要求的全部,由于回答問題不僅需要具有相關的知識,還需要較強的理論分析和思維條理化能力,使學生對食品與環(huán)境問題的理論和概念關注程度提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很大的鍛煉。

在講解食品原料與環(huán)境關系時,按照食品原料的性質,將它們分為農產品(分為大田作物、蔬菜、水果等)、畜產品(肉、蛋和奶)和水產品,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基礎知識選擇一對關系自由發(fā)揮。這樣每個人都會有發(fā)生在身邊的故事,根據(jù)自己對食品質量與安全的關注角度提出見解。由于每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都不盡相同,使得對待相同問題的態(tài)度和出發(fā)點也不同。答案在積極思考和爭議中形成、被接受被完善,最終就能將食品原料與環(huán)境關系中所涉及的問題各個層面顯露出來,使學生很容易了解到影響食品安全問題的各種環(huán)境要素。教師只需要將一些概念進行區(qū)分,將重要的理論加以闡述,將大家的討論結果總結并條理化,就能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所學內容。這種教學方式看上去比較費時間,但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非常好。

(二)討論形式

由于需要學生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在本課程的教學中,需要學生在上課前有所準備。準備什么、準備多少內容則根據(jù)具體內容而定。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種:

1.即時討論。就是教師邊上課邊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不需要學生提前做功課。例如,對于環(huán)境科學基礎等學生重來沒有接觸過的內容,教師需要一邊講授新概念,一邊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又能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和對周圍環(huán)境的認知程度。通過討論使學生對已經知道的環(huán)境學知識有了體系化的概念,同時又對一些新概念和理論有了認識,從而更好地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

2.課前制作PPT。對跟其他課程重復部分、以前已經有所接觸的內容,則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課前制作PPT,上課以學生為主進行講述和討論。例如,危害食品安全的重金屬主要有哪些、對人體的危害是什么、微生物污染狀況、食品中主要微生物污染等等問題,都可以讓學生站在講臺上講述,對于一個人不能完善的地方,則可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對于有不同意見的問題進行簡單討論,由教師最終給予最后結論。讓學生站在講臺上,既能激發(fā)他們的能動性,又能鍛煉他們利用專業(yè)知識總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全面考慮問題、抓問題重點起到一定的鍛煉。

3.課堂討論。對于新舊知識都涉及、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或者很難形成定論的問題以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將需要討論的內容提前一周以問題的形式告訴學生,以便學生查閱資料。上課時,將學生按照大致內容相同的原則進行分組,具有相同論點的同學互相補充完善本組的論述,對雙方有爭論的地方進行討論。教師在中間主要起協(xié)調和引導作用,在必要的地方提醒學生,以更好的理解、思考和解答問題。學生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往往考慮問題不是很全面,寄希望于國家政策的調整來徹底解決問題。教師應該將國家的經濟、科學技術和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影響告訴學生,以便于更好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例如,在討論食品中各種農藥和抗生素在農畜產品中的殘留污染問題時,學生討論結果普遍是利用國家法律限值超標產品進入市場,這個方案看是合理可行,那么具體如何實施就成為問題焦點,高額的檢測費用誰負責、國家需要投入多少人力和物力來解決這個問題、由于受到相鄰污染嚴重地域的影響而導致的矛盾如何解決等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那么這個結論還可行嗎?很多時候問題還暫時解決不了,但學生在查找資料和討論過程中能夠了解和接受很多相關知識,思考和解決問題全面性和理論知識的條理化能力都會得到提升,這有助于他們在以后學習和工作中更加全面地看待問題。

二、課堂討論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課堂討論教學就是將教學重點內容與食品安全主要問題結合起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提出問題并讓學生思考、總結、討論問題的形成原因和解決方法,有一些環(huán)節(jié)還需要注意和把握。

(一)問題討論形式的選擇

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食品環(huán)境學內容包括環(huán)境學、食品原材料作物的栽培、畜禽的養(yǎng)殖等較多非本專業(yè)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科,對于學生來講很多內容和概念接受起來也不太容易。對哪些問題需要進行討論,涉及的專業(yè)知識會有哪些,是設定課堂討論的前期工作。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對本課程所涉及的專業(yè)課知識熟悉,對涉及的邊緣學科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對教育對象有正確的認識,能夠了解學生在本課程以前的所學相關專業(yè)課內容、深淺和學生基本的掌握程度。使所提的問題讓學生憑所學到的知識,經過認真思考和翻閱資料都能形成自己的答案,這樣不僅能督促學生學習,還可以提高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知識的能力。盡可能地將安全問題的實例給大家,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讓學生明白很多的邊緣知識跟本專業(yè)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休戚相關。對那些內容實用哪種討論形式,教師必須有一個統(tǒng)籌安排,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課程的教學。

(二)問題的難易程度

教師在教學中提出的問題要圍繞所闡述的內容而展開,提出或者要討論的問題難易要適度、問題主題突出。需要探討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后有答案,太易和太難都不會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問題太難,學生不易解答,就會降低積極探索的愿望和興趣,問題過于簡單,無需思考就能作答,學生就會感到沒意思,削弱學習的愿望、興趣。需要討論的問題要以授課內容為中心且主題突出,學生圍繞主題討論或者論述見解,能鍛煉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條理化能力,在討論中能發(fā)現(xiàn)各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見解,增強接受程度。對于不同的答案或者見解,要肯定學生的積極思考并和有價值的探索,然后因勢利導的解釋錯誤原因。這樣既不會傷害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能幫助他們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學的知識。

(三)時間的把握

對于討論式教學,教師應在時間和內容上有所把握,以便按期完成教學任務。對每一次的討論都預先安排好時間計劃,如即時討論時確定好講解和問題討論的時間比例;對制作PPT則要規(guī)定好學生發(fā)言人數(shù)和時間,將不同答案和見解都展現(xiàn)出來,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重復。課堂討論問題一定要有中心內容,不能隨著問題的深入漫無目的的進行鏈式接力。教師應對討論時間適當限制,到計劃時間后就對答案進行條理化和最后的總結。在討論過程中即可以調動學習興趣,又有比較清楚的條理化答案,便于學生在后續(xù)學習或復習中記憶和回顧。食品安全性跟各種環(huán)境要素有著必然聯(lián)系,而環(huán)境要素又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在備課時提煉關鍵元素和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關于食品安全與環(huán)境之間的知識。

三、結論

將課堂討論的教學方法應用于食品環(huán)境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每個人不同程度的參與和發(fā)言,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上課只是為了“高出勤率”、“混個臉熟”等不良現(xiàn)象,更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和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條列化能力,為以后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具體問題打下良好基礎。討論式教學不僅適用于食品環(huán)境學課程,在其它的很多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yè)課學習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教學方式可以很大程度激發(fā)學生能動性,促進學習積極性,為培養(yǎng)高素質專業(yè)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伊長生.大學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與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0,(12).

\[2\]趙海波.高校畢業(yè)班“空巢”現(xiàn)象的調查與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0,(6).

第9篇:綜合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媒介;語文課程;教學策略

媒介素養(yǎng)教育是以培養(yǎng)人的媒介素養(yǎng)為目的的教育。

它旨在培養(yǎng)現(xiàn)代社會的公民具備正確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獲得正確媒介信息、信息產生的意義和獨立判斷信息價值的知識結構。通過這種教育,公民能辨別媒介傳播內容,監(jiān)察和改善傳媒,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fā)展,做個既有責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人。作為信息時代的一種教育實踐,媒介素養(yǎng)教育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已經開展了幾十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有著深遠的影響。多數(shù)國家將媒介素養(yǎng)教育與母語課程整合,既推進了母語課程的改革,也實現(xiàn)了媒介素養(yǎng)教育本身的目標,收到了雙贏的效果。但在國內,將語文教學與媒介素養(yǎng)教育整合的做法還不多,語文教學中即使有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因子,教學重心也主要落在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上。參照西方國家及臺灣地區(qū)的理論與實踐,筆者首先對國內媒介素養(yǎng)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必要性進行充分論證,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學階段國內媒介素養(yǎng)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策略。

一、媒介素養(yǎng)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語文課程發(fā)展的內在要求華東師范大學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課程觀應該是生成的、整合的、實踐的課程觀。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各門學科已不再是完全給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動態(tài)的和可再創(chuàng)造的;它也不是單一的、分化的內容體系,而是強調多學科的整合,強調跨文化的交流;它是開放的而非封閉的活動體系,教學活動應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包含:生活環(huán)境、生活經歷和生活方式等聯(lián)系起來,和實際的社會聯(lián)系起來,書本上的知識同實際生活中的感受緊密結合,由生活、社會到書本,再由書本到更加豐富的生活和社會。

事實上,如果要使學生具備在現(xiàn)實生活及將來生活工作中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語文課程就不能回避媒介素養(yǎng)教育。對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思辨性應變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和制作媒介訊息的能力,這些正是現(xiàn)代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語文課程如果故步自封,忽略學生媒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就不可能彌補傳統(tǒng)語文教育在學生現(xiàn)實語文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缺失。與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整合能使語文課程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著力于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彰顯語文課程的實用性。

(二)媒介素養(yǎng)是信息時代語文素養(yǎng)內涵的應有之義語文課程中的媒介素養(yǎng)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養(yǎng)這個總體概念在語文課程領域的延伸和拓展。當代西方語文課程中的“讀寫能力”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會讀文識字、口頭交流,語文課程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書面語言范疇,如何解讀視像符號,分析、評判媒介文本,如何針對特定受眾、通過媒介文本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意圖,這也成為語文課程組成部分。

媒介素養(yǎng)表現(xiàn)在語文課程中,是指以積極、批判、創(chuàng)造性的態(tài)度進行識讀(具體表現(xiàn)為獲取、分析以及評價印刷或電子媒體)和交流(具體表現(xiàn)為制作并印刷或電子媒體)的能力。

從課程標準看,目前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已經傾向于從如下6個維度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

語言表達形式語文基本能力、口頭語言、聆聽能力、說話能力、書面語言、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視像語言、媒介識讀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換而言之,一個具有現(xiàn)代語文素養(yǎng)的人,不僅要會聽、會說、會讀、會寫,還要會看,會制作。

二、媒介素養(yǎng)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策略

(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媒介素養(yǎng)教育開展的主陣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

在綜合性學習中,學生可以自主設計、選擇課題、自行組織學習小組開展學習活動。語文綜合性學習雖在學科框架內開展,但它常常超越書本知識的局限,要求學生從生活中、從書本中引出問題并生發(fā)開去,讓學生從知識世界(科學世界)回歸生活世界,進而在生活世界與知識世界之間自由徜徉。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主題、探究、表達”為單位組織課程編制模式,媒體素養(yǎng)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某些理念、教學方法不謀而合。媒體素養(yǎng)教育以媒體議題為切入點,教師培養(yǎng)學生對媒體的敏感度,并融入教學的思考策略,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學生主動的省思和認知,尊重學生的個別經驗與闡釋,在平等的論證過程中,澄清價值。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從學科關聯(lián)的角度設計媒介議題,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中開展多個專題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

(二)媒介素養(yǎng)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基本理念與教學方法國外幾十年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實踐已經形成了一些比較成熟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這些方法可以運用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在開展媒介素養(yǎng)教育,提升學生媒介素養(yǎng)的同時為語文教學提供借鑒。

1.基本理念:質疑與批判。媒介素養(yǎng)教育強調,要在媒介社會中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必須能夠區(qū)分各種形式的媒介,并了解如何對其進行最基本的詢問。隨著電視和網(wǎng)絡等媒體同時向公眾報道國際事件的趨勢日盛,人們需要知道如何查證信息,如何核實信息來源,并比較和對照同一信息的不同版本,從中發(fā)現(xiàn)偏見或政治控制的痕跡。對任何媒介信息我們都可以詢問以下五個基本問題:

(1)誰制造了這個信息?為什么要制造這個信息?

(2)它用了什么技術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3)它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價值和觀點?

(4)別人與我對于這條信息的理解會有多大的不同?

(5)什么樣的信息被剔除了?

如果將這一理念置于語文課程中,我們將會重新審視現(xiàn)有的教學內容。比如新聞體裁作品的教學,我們將不再停留在“標題、導語、主體、結語”等知識的灌輸上,而是要讓學生用批判性的眼光質疑這“構建的真實”。學生用新聞強調“用事實說話”,是否就意味著它是純客觀的?新聞中,事實與作者的觀點到底有怎樣的關系?不同主題類別的新聞,是否對應著一些特別的“讀法”?同一事實,往往有不同的報道,它們之間的差異何在,原因何在?新聞的價值和輿論導向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又通過哪些策略實現(xiàn)呢?此外,如何讓學生在浩如煙海的報刊中快速、準確地提取與處理有用的信息?如果讓學生自己來一則新聞,其目標受眾是哪類人,又將提取哪些事實,運用何種結構形態(tài),表達什么觀點,達到什么目的?

2.教學方法(1)近距離分析。所謂近距離分析就是組織學生在反復多次閱讀一個媒介文本(印刷或視聽)的過程中,圍繞一個特定主題,通過討論、提問等方式,深入剖析一種特定類型的媒介文本,師生共享“閱讀”過程的公開化。近距離分析能讓我們在轉瞬即逝的媒介體驗面前停下來,看清媒介信息是怎樣被建構的。任何媒介信息都可以用來近距離分析,但商業(yè)信息如新聞報道、廣告、照片、電影鏡頭等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它們簡短,有強有力的語言和圖片、音樂和聲音進行了合適包裝。

比如圍繞“廣告的意義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研究主題,我們可以從“視角”切入,讓學生近距離地分析文本。首先在播放這則電視廣告,讓學生意識到廣告圖像是通過鏡頭設置的一個特定的視角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我們在通過“鏡頭”觀看。然后再將畫面逐一分割,重新觀看這個影像敘事,以試著了解意義是如何形成的。在畫面的逐一解構中,讓學生明白:在一個圖像(或影像)的再現(xiàn)過程中,包括了:角色觀看,中介者(攝影機)觀看,觀眾觀看。觀眾的觀看是透過中介者進行的。中介者提供觀眾觀看的視點(距離,角度)。視點決定了觀看者的權力,欲望,認同。視點影響了我們對意義的想象和建構。

(2)媒介制作。媒介制作是指運用電影、電視、網(wǎng)絡等信息技術和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編寫報紙雜志、制作影片、電視節(jié)目或網(wǎng)頁、多媒體課件、錄制廣播等來敘述、表達、溝通信息、思想和觀點。比如讓學生嘗試影評創(chuàng)作并發(fā)送至個人博客;讓學生根據(jù)時報上的新聞題材創(chuàng)作政治漫畫;讓學生根據(jù)不同的受眾類型創(chuàng)作廣告詞。也可以鼓勵學生對現(xiàn)有的媒介產品修改、調換或加上諷刺和批判的解說詞。這些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開.媒介素養(yǎng)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黃偉.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與教學設計[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