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關(guān)于月亮的文章范文

關(guān)于月亮的文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guān)于月亮的文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guān)于月亮的文章

第1篇:關(guān)于月亮的文章范文

關(guān)鍵詞:月亮;隱喻;文學作品

      “月”文化在中國可謂歷史悠久,尤其是在汗牛充棟的古代文學作品中以“月亮”為題材、意境、背景的詩詞歌賦不可勝數(shù),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jīng)》里就有“明月皎兮,佼人僚兮”的優(yōu)美詩句,“月亮”在中國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作為想了解中國文化尤其是對古代文學作品感興趣的外國學生來說,了解“月亮”是十分必要的。這里所說對“月亮”的了解絕非僅限于外部的淺顯認知,而是透過表面了解“月亮”所代表的意象,即“月亮”的隱喻延伸。

所謂隱喻就是在傳統(tǒng)的概念中叫做暗喻的一種修辭方法,它跟明喻相對,① Lakoff和Johnson在其著作《Metaphor we live by》中從思維的認知方面又提出了隱喻的新概念。根據(jù)其理論,隱喻就是以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為基礎(chǔ),用已知的具體事物去感受未知的抽象事物,并對后者的抽象意義進行描述,是一種思維及認知的方式。②這種思維方式在體驗委婉的中國文化及文學作品時非常重要,若是不理解蓮花代表潔身自好,代表淡然閑遠,竹子代表氣節(jié)錚錚,便不能讀懂很多中國傳承至今的詩詞歌賦。中國自古的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隨處可見隱喻,隱喻烘托意境,意境帶人入詩,入詩才能體會到作者或是憂國憂民,或是思鄉(xiāng)情切,或是恬然自得的心境。中國人自小耳濡目染,對基本的隱喻都有大概的了解,但對于跨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很多事物所延伸出的中國文化是他們不了解和不理解的。本文就“月亮”這個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學作品中隨處可見且諸多所指的事物為對象進行分析,并以外國文化中的“月亮”作為對比,試圖歸納出“月亮”在中國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中的基本所指,為進行漢語國際推廣的老師在進行漢文化方面的教學時提供一些參考,更主要是為希望學好漢語,愿意接觸中國文學的外國學生能更好理解中國詩詞及其他文學作品提供一些幫助。

一 月亮的認知特點

隱喻是一種認知的思維方法,需要人的感官對于事物的體驗,只有對具體事物有客觀的感受才能體會其特點進而產(chǎn)生認知的拓展。我們要想理解“月亮”的隱喻性延伸,對“月亮”這個客觀事物的本身必須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月亮進行直觀感受:

首先,是月亮的形狀,月亮自初一至十五形態(tài)各異,總體分成滿月和缺月,滿月似盤,弦月如鉤。

其次,是月亮的顏色,月色皎潔、清冷,月光如水銀傾灑大地,相比于太陽的熱烈、陽剛、躁動,月亮更顯婉約、陰柔、寧靜。

然后,是與月亮的有關(guān)的自然現(xiàn)象,月亮由新月到滿月周而復始,不斷循環(huán)。月亮升降伴隨潮起潮落。

另外,還有月亮出現(xiàn)時環(huán)境,能看見月亮的時侯便很少看到星辰,月亮越是完滿,夜空越是清幽,就是所謂“月朗星稀”。

最后,是關(guān)于亮的神話故事,古老的中西歷史中都存在著人們對于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崇拜,所以在各自傳說中都有以月亮為依托的神祗。在中國,一般認為最早的月亮之神為女媧,她還主管生育和婚姻;此外,中國有“嫦娥奔月”的傳說,《淮南子·覽冥訓》云“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恒娥竊以奔月”。姮娥即嫦娥,后羿的妻子,這個傳說講述的大致是嫦娥偷吃西王母賜予其夫后羿的不死藥后飛升成仙,獨守廣寒宮,整日與玉兔相伴,與夫天地兩隔,悔不當初的故事。在西方,在具有代表性的希臘神話中月亮之神叫狄安娜,同時她又是狩獵之神、婦女之神,是女性純潔的化身。③另外有圓月之夜會致人癲狂的傳說,譬如吸血鬼與狼人的西方經(jīng)典故事中一種半人半狼的怪物在月圓時會陷入瘋狂,完全變成狼的形態(tài),四處為虐。

以上是我們能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關(guān)于“月亮”的體驗,古人感受亦如此。由此,他們便開始了自己感覺的映射,由對月亮最直觀的體驗展開隱喻性的延伸,歷經(jīng)千年,終于有了如今關(guān)于“月亮”的種種聯(lián)想,意境。下面我們就以上文所描述的有關(guān)“月亮”的直觀感受為基礎(chǔ)來體會這些延伸。

二 中國文化中關(guān)于“月”的隱喻

      1.以“月”喻離合

月亮的形狀時圓時缺。圓形在中國是完滿的形象;反之,殘缺就是不完美的情況。因此就出現(xiàn)月圓喻指相聚團圓;月缺喻指離別四散的延伸,如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在這一句中,作者以“月”的圓缺來類比人們之間的聚散,由此告訴其弟(該詞是為他們兄弟不能相聚而寬解其弟所作)大可不必把朋友親人間的相聚離散看的太重,這好比月亮總是圓少缺多,是本就難以避免的,這句之后又緊跟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月亮”的別稱,作者在此寬慰那些陷入離愁之人,即使跟所思之人不能相聚但起碼所賞明月是同一個,心靈是可以穿越群山阻隔走到一起的,這里作者更多了一些祝福和期望,由此也表達了自己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這兩句中“月亮”都是通過形狀特點而喻指離合的。

      2.以“月”喻思鄉(xiāng)

由于“月”隱喻了“離合”,所以觀月之人便觸景產(chǎn)生出期盼團圓之情尤其是與家人的相聚,所以月亮又隱喻了思鄉(xiāng)思聚之情。膾炙人口的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為抒寫思鄉(xiāng)之情的經(jīng)典之作,作者先眼見月光,接著一疑、一望、一思,在最后一句中直抒自己思鄉(xiāng)胸臆,把月亮和思鄉(xiāng)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同樣還有白居易的《望月有感》中的尾聯(lián)“共看明月應(yīng)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边@一聯(lián)寫到自己分處五地的家鄉(xiāng)骨肉,同看一輪明月產(chǎn)生出同樣一種感情即強烈的讓人垂淚的思鄉(xiāng)之情。此外,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以幻寫真,那天地間唯一的明月在任何地方看來本該沒有區(qū)別,但在詩人眼中卻生出了故鄉(xiāng)的月亮更加明亮的幻覺,若非思鄉(xiāng)到了情切之地,詩人何以能生出此種錯覺,杜甫以真實的筆 調(diào)去抒寫虛幻的感覺,更加襯托出作者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自此,望月而思鄉(xiāng)逐漸成為中國文人常有的思維映射,月亮隱喻思鄉(xiāng)也成為中國文化有并常見的一種范式。

      3.以“月”喻懷古

月亮自古至今由缺到圓,再由圓至缺,人世間的滄海桑田,興衰存亡都不能影響它一分一毫。與月亮亙古不變的永恒相比,人的生命便如白駒過隙,轉(zhuǎn)瞬即逝。古代先哲文人看到月亮的這種永恒,對比自己的生命,生出哀嘆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的懷古之情,“月亮”隱喻懷古之情便也逐漸成為中國文化中的重要一節(jié)。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這種情感的表現(xiàn)尤顯突出,其中這幾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斌w現(xiàn)出作者面對不變的、永恒的江月感慨人類多變的、有限的生命。江上明月年年如此循環(huán)往復,江上之人卻代代變化,詩人的思維從現(xiàn)實的月亮,回溯到從前,思考這月亮見證的歷史變遷,陡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惆悵,但是作者并非一味消極的抱怨,他站在歷史的高度,提出“人生代代無窮已”的觀點,“人類作為個體是短暫的,但作為整體卻是代代相傳無盡永恒的”,④這種永恒不同于月亮的“亙古不變”,是一種充滿多彩變化的永恒。詩人哀嘆卻不過分悲傷,惆悵卻又充滿豁達,這都體現(xiàn)出作者盡管苦于人生短暫卻愿意積極面對的樂觀態(tài)度。李白的《把酒問月》中也有異曲同工之處,“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边@三句與張若虛筆下的三句如出一轍,所表達的情感也基本類似,詩人們在浩瀚宇宙前,感到自身渺小,生命短暫,由此觸發(fā)人生苦短,不如豁達處之的態(tài)度變化。同樣是由“月亮”觸動的懷古之情,另外一些詩人表現(xiàn)感情時卻多顯悲傷與無奈,譬如李煜在《虞美人》中的上闋“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痹娙松矸菔悄咸婆f主,國滅被俘,身為亡國奴,再好的景色在詩人看來都是讓人心碎的,春花秋月這些本是人間美好的事物,詩人卻期盼它們能早點結(jié)束,在小樓之上獨自望月,更勾起詩人對故國的思念之情。又如李白《蘇臺覽古》中“至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和劉禹錫《石頭城》中“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詩人們眼中“月亮”依然是“舊時月”而人和事已非原來的樣子,懷古傷今之感油然而發(fā),這種懷古之意不同于前文張若虛等人最后表現(xiàn)出的那種豁達,他們更多的是一種單純的傷感和無奈。

      4.以“月”喻孤獨失意

再者,“月亮”在夜空之中沒有星辰陪伴,月光清冷,不由的讓人產(chǎn)生出一種孤獨感。再由“嫦娥奔月”的神話聯(lián)想到“月亮”之上是否真有那么一位嫦娥獨守廣寒,與玉兔為伴,跟桂樹結(jié)鄰。這些所見所聞讓詩人們尤其是郁郁不得志的才子產(chǎn)生孤獨、苦悶、懷才不遇的心情。所以,以“月亮”來隱喻孤獨失意,也成為中國文人常會用到的意境。在政治上有遠大抱負,卻總不得重用;懷揣理想,卻屢遭貶謫,這樣的詩人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以李白最具代表性。《月下獨酌》正是他抒發(fā)內(nèi)心孤獨、郁悶、不得賞識的一首經(jīng)典詩作,“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痹娙说谝痪浔憬淮洫氉脽o相親的情境,后面舉杯邀月,對影三人,伴月起舞,對月傾訴的場景讓我們更加的感受到詩人的孤獨無法排遣,現(xiàn)實不能得志,寄情于酒,結(jié)伴于月的這種雖然苦悶卻積極尋找解脫,雖然潦倒卻不失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正如他在《將進酒》中那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這一生歷經(jīng)抱負的破滅,仕途的失敗之后只能無奈于生不逢時,所以李白之詩多見兩種心境,要么是抒發(fā)自己的雄心壯志;要么是失意之后的這種孤獨苦悶,后一種詩就時常會見到“酒”和“月”這倆種代表性的言情之物。他的另一首詩《古朗月行》也抒發(fā)了類似感情,“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痹娭袑ο扇?、桂樹、白兔、蟾蜍的描寫都是以“嫦娥奔月”為背景的,以上的種種無不透露出一種孤寂,蒼涼之意,詩人以此表露自己的心情,最后一句則直抒胸臆“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崩畎资菓巡挪挥龅牡湫?,中國古代的文壇中這樣的才子不甚枚舉,也都常用“月”來烘托孤獨失意之氣氛,“月亮”和“酒”一旦出現(xiàn)我們便可以就此判斷此詩所托之志,所言之情了。

以上是在中國古詩中常見的關(guān)于“月亮”的隱喻所指。此外,“月亮”有時還代表虛幻、不可求的事物,例如《紅樓夢》中“一個是鏡中花,一個是水中月”的描寫,鏡花水月都是可見而不可及之物,以此來喻指了寶黛人生的虛幻和注定的悲劇。“月亮”在神話中是女媧主管的,她還是婚姻與生育之神,所以中國文化中“月亮”還能隱喻了姻緣、愛情,如一些中國歌曲中會有關(guān)于“月亮”與愛情的內(nèi)容。關(guān)于“月亮”在中國文化中的隱喻延伸還有很多方面,但總的來說無非就是思鄉(xiāng)、高潔、永恒、懷古、惜別、團圓、戀情等。在接觸到中國文化、文學時,若其中有“月”,則仔細甄別這幾種類型,是能夠理解作者的情懷,讀懂其背后真意的。

三 西方文化中關(guān)于“月亮”的一些隱喻

外國人在學習中國文化時,有時會以本國的文化、思維模式為基礎(chǔ)進行理解,然而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是有很大差異的。所以,外國人在學習某些中國文化時會出現(xiàn)偏誤就不足為奇了,就拿“月亮”來說,雖然千里共一輪明月,在外部認知上我們都是相同的,但中西方思維、文化不同有時就會造成主觀上理解的差異。譬如西方文化中就沒有因“月”而起的思鄉(xiāng)、懷古、傷離別、嘆人生的概念,西方人思維浪漫、樂觀,西方文人也不像中國古代文人那般總懷揣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他們筆下的“月亮”經(jīng)常會代表純潔、無暇、美麗、健康的女性,如莎士比亞在《奧賽羅》中寫到的關(guān)于主人公對妻子的一段評論“她的名譽曾像狄安娜的容顏一樣皎潔,現(xiàn)在已染上污垢, 像我的臉盤一樣黑了?!薄暗野材取奔词恰霸铝痢钡氖刈o神,在西方文化中狄安娜具有豐富的隱喻特征,“其中積極的隱喻意義是安靜、福祉、守護、愛人等;消極意象包括憂傷、孤獨、邪惡等,”⑤這些關(guān)于狄安娜的隱喻又反過來影響“月亮”在西方人心中的形象及所指,最后相互作用“月亮”與“狄安娜”逐漸合為了一體。因此我們通過莎士比亞的描述看到“狄安娜”容顏皎潔、靈魂純凈,莎翁心中“月”的圣潔的一面由此可見一斑。有時候除了這種具有贊美性質(zhì)的正面隱喻延伸,西方還會有一些在中國比較少見的關(guān)于“月亮”的貶斥型的負面隱喻,例如他們認為月亮總處于圓缺變化中,這喻指事情的不穩(wěn)定、多變化,類似于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蘇軾表現(xiàn)的是一種豁達、淡定的心態(tài),西方人則不然。莎翁的另一部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要對“月”發(fā)誓時朱麗葉上前阻攔,她說:“不要對著月亮起誓,它是變化無常的,每個月都有盈虧圓缺,你要是指著它起誓,你的愛情也許會變的和它一樣無常?!鄙探柚禧惾~之口道出對月亮總是處于陰晴多變 象征事物尤其是愛情不能長久、變化無常的不滿。由此觀之,西方人眼中的“月亮”有時并非如我們眼中看到的那般完美。此外,西方文化及傳說中認為月亮圓滿時會引人錯亂,致人癲狂,如在西方流傳的狼人與吸血鬼系列的傳說故事,狼人總在月圓之夜變身,變的無比瘋狂,吸血鬼也會與月亮盈虧有關(guān),此時的“月亮”則盡顯詭異與邪惡。。

由此,我們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漢文化之月與西方之月在隱喻上是有很大區(qū)別的。首先,中國文化里以“月”所喻的思鄉(xiāng)、孤獨、懷古這種中國文人特有的感傷之情在西方文化和文學作品里是看不到的。然后,中國文化中“月”多皎潔、多幽靜、多柔美,很少會看到有作品中出現(xiàn)月亮的反面描寫,對“月”而言,中國文人多是懷揣一種憐愛之心,相比之下西方文人對于月亮的態(tài)度都是自己內(nèi)心的寫照,心意滿足時月亮明媚四溢,被人辜負尤其是愛情方面受挫時,月亮在心中則盡是不足,月盈月虧都似乎昭示著他自己的悲劇。此外,對于月亮嬌柔之姿,中西方把它作為女性來看待的習慣總是一致的,中國稱其“嬋娟”,西方謂其“狄安娜”。

四 總結(jié)

本文以隱喻作為全篇分析問題的主線,首先對月亮的外部的客觀認知特點進行描述,在此基礎(chǔ)之上由各個外部特點分析其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所隱喻出的意境,包括盼聚惜別、思鄉(xiāng)懷古、孤寂愁苦、嘆人生苦短、哀物是人非的種種感情,最后以一些西方文化中關(guān)于“月亮”的隱喻內(nèi)涵作為對比觀其異同,以達到減少西方人在接觸中國文化及作品時因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誤讀的目的。文章主要以介紹、分析中國文學作品尤其是古代詩歌中“月亮”的隱喻延伸為目的,為漢語國際推廣的老師在文化教學時提供一個參考,并幫助那些開始接觸中國文學作品的外國學生去更好理解那些含有“月亮”的文章的用意。

      在二語教學中,跨文化的傳播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漢文化講究婉轉(zhuǎn)含蓄,多以物抒情,托物言志。文學作品中隨處可見關(guān)于“物”的隱喻,外國人在其本身的文化背景之下,要想學習和了解漢文化就需要對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諸如“梅蘭竹菊、風花雪月、名山大川”的所指、所喻做一個大概的了解。如此,才能充分體會中國文人背后的深意和情懷。才能讀懂華夏天空的那一輪明月。

注釋:

      1.參見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P9-P10.

      2.參見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P28-P30.

      3.參見張曉麗:從體驗哲學的角度看東西方文化特性,載《牡丹江大學報》,2011年第一期.

      4.參見高玉萍:論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意象的哲理因素,載《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三期.

      5.參見張曉麗:從體驗哲學的角度看東西方文化特性,載《牡丹江大學報》,2011年第一期.

參考文獻:

      張嬌、羅嬌.優(yōu)化思維與月亮隱喻.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7(00).

      高玉萍.論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意象的哲理因素.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6(3).

      王德春.日月意象與李白其人其詩.巢湖學院學報,2002(4).

第2篇:關(guān)于月亮的文章范文

關(guān)于中秋的600字文章篇【1】中秋節(jié)那天最重要的便是賞月了,只有在那一天月亮才是圓形的,當然吃月餅也少不了了,中秋節(jié)前幾日菜市場里排著龍一般的隊伍,買月餅有的是自己吃,有的則是給親朋好友吃,各式各樣,看的眼花繚亂,我們家也不例外,早早就買好了月餅,這一天,我們早早的來到了姥爺家、

我們一進門所有的家人全都來了,我先拜訪了姥爺,然后就坐下來幫忙幫餃子,邊忙變聞,真好吃啊,口水止不住的往下流,到了廚房,雞鴨魚肉……哇,我們姐妹幾個驚呆了,都在說“這和過大年有什么區(qū)別呢?”爽啊,我現(xiàn)在就等著飯菜好了,全家在討論姐姐結(jié)婚的事情,大姨夫開口了“這個車也好了,飯也定下了,這才藝弄些什么能搞搞氣氛呢?”我一聽大事不好,正準備開溜,沒想到姐姐一下子拽住我,唉,倒了大霉了,他們送了我一個才藝名額,我頓時靈機一動,看UFO,哈哈,逃過一大劫。

開飯了,桌子上擺滿了豐盛的菜肴,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地下跑的,中式,西式,整個一個滿漢全席啊,全部都到齊了,大家舉杯,共飲了一杯甜蜜的水,開吃了,我們幾個小孩子,眼睛齊刷刷地看著那一大盤螃蟹,心中倒數(shù):3.2.1所有的筷子將螃蟹一掃而光。弟弟又想和果啤了,我從小對任何酒味都特別過敏,所以就沒理他們,弟弟把一杯果啤放在我的面前還說要一口干,我卻毛不理睬他們,自己吃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哥哥幾個人嘀嘀咕咕了好一陣,過后,妹妹猛地過來掐住我的嘴,哥哥和弟弟將果啤往下灌,不到半杯我就暈了過去,他們喝了好多都沒有事,我憤怒到了極點。

我們家的中秋是不是既豐富又充實呢?

關(guān)于中秋的600字文章篇【2】八月十五,是我國古老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自古以來,多少文人雅士為中秋佳節(jié)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優(yōu)美詩篇,在這“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地意境中,抒發(fā)感嘆著“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別樣情懷。

然而在這,我并不是抒發(fā)離別愁緒,也不是感慨悲歡離合,而是要“嘆月餅”。

吃月餅一直以來都是中秋節(jié)里必不可少的一項。想一想,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香噴噴的月餅,甜滋滋的水果,望著天幕上皎潔的明月有說有笑,那是多么的幸福!然而現(xiàn)在的月餅卻吃出了另一番滋味。

以前的中秋節(jié),人們吃的是“意蘊”,而現(xiàn)在的月餅,吃的卻是“面子”。

走進超市和商店,眼前的月餅令人大吃一驚:豪華的外包裝令人目眩,金光閃閃,鍍上了一層“氣派”,鍍上了一層“面子;再看價格,呵,幾百到幾千元不等,有些更豪華的,價值過萬呢!待拆開一看,一樣的質(zhì)量,一樣的味道,相差的卻只是那一層層數(shù)不清的“紙盒子”。

這等“面子”老百姓可撐不起,倒是給“走后門”和“開后門”的人撐起了一條“捷徑”。比如我家對樓的某局局長,他可是收足了“面子”。中秋節(jié)這陣子,前來送禮的人絡(luò)繹不絕,各個都是小心翼翼的彎著腰進去,眉開眼笑地挺著胸出來,而且手中的月餅盒子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豪華。也不知這樣的月餅還有什么滋味,這樣的中秋節(jié)還有什么意思?

當然,月餅越做越上檔次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應(yīng)證。但中秋節(jié)里吃月餅嘗的是一家人團圓的喜慶,若把它當成是一種“辦事”的“工具”,那這個中秋節(jié)還有什么“意蘊”可言呢?

關(guān)于中秋的600字文章篇【3】中秋到了,對小孩們來說,最開心的就是吃月餅吧??蓪τ谖襾碚f,最留意的卻是那一輪月亮。

抬頭仰望星空,最顯眼的則是那一片漆黑。今晚的夜空,尋不到一顆星星,轉(zhuǎn)過頭來,發(fā)現(xiàn)的卻是那一輪明月。在這個黑暗無垠的夜空中,它是最亮的那一個;在今晚的夜空中,它成了主角,雖然沒有星星的伴舞,它仍然是最美的;在寥寥宇宙中,它用力的綻放自己的光輝,照亮大地和夜空,它不曾放棄,不同周圍的事物一樣,它不畏黑暗,它努力地嘗試用自己的光明去戰(zhàn)勝黑暗。想到這里,我便想起了自己,在學習中,自己常常是粗心大意,碰到難題就不愛思考,考試成績不夠優(yōu)秀,便會對自己失去信心。看著這輪明月,心想:我怎么能這么軟弱呢?我應(yīng)該要像明月那樣,不要懼怕眼前的黑暗,只要不斷努力,還怕發(fā)不了光嗎?我點了點頭,望著那一輪月亮說:多么明亮!

第3篇:關(guān)于月亮的文章范文

近大遠小看風景

劉磐幕

宋?許元信

山懸翠幕幾千丈,我疑山頂即天上。

捫蘿躡蹬到山巔,猶如平地上青天。

始知天高應(yīng)無極,幕阜蒼蒼一卷石。

洞庭八百古所傳,對此遙看一鏡圓。

當此再上三千丈,那知天下有山川。

《劉磐幕》這首詩的作者叫許元信,我們只知道他是宋朝人,其他信息就不知道了。在《全宋詩》中收錄了他的兩首詩,這是其中之一,另一首題為《幕阜山》,也就是本詩提到的“幕阜”。幕阜山,在湖南省平江縣南江鎮(zhèn)東面,海拔1 596米,為湘、鄂、贛三省邊界最高峰,風景秀麗。本詩題目說的“劉磐幕”中的劉磐是三國時代割據(jù)荊州的刺史劉表的侄子,他曾經(jīng)率軍攻打東吳,與吳軍將領(lǐng)建昌都尉太史慈在此對峙。后人把劉磐立營之地稱為“劉磐幕”,太史慈駐兵之處為“營幕坪”,“幕阜”之名也由此而來。

吐槽:其實“阜”就是山,估計后人忘了“阜”的意思,于是今天變成了“幕阜山”,幕山山。

作者覽勝訪古至幕阜山,登上山頂之后產(chǎn)生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想象。往上看,“天高應(yīng)無極”,往下看,龐大的幕阜山成了小小的“一卷石”,遠處方圓八百里的浩渺洞庭湖變成了“一鏡圓”。作者非常準確地描寫了視覺上“近大遠小”的幾何學規(guī)律。其實,這就是遙感技術(shù)的科學原理?。≡谔煳膶W上,同樣也適用幾何學規(guī)律,只不過由于天體離我們實在太遠,以至于看起來都太小了,遙遠的行星、恒星看起來都只是一個光點兒,只有太陽和月亮能夠看出圓面。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中秋無月既望月甚佳二首

宋?楊萬里

其一

中秋無月莫尤天,月入秋來夜夜妍。

且道今宵明月色,何曾減卻半分圓。

其二

月到中秋故故無,今宵月好莫渠孤。

舊傳月徑圓千里,影落金杯只粒珠。

同樣為宋朝人的楊萬里,名氣要比許元信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他號“誠齋”,是一代詩宗,光流傳下來的詩作就有4 200首,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古人云“文章憎命達”,可楊萬里詩文寫得好,官兒也做得順,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又受封廬陵郡開國侯。更難得的是,楊萬里寫的詩語言淺近明白,描寫景物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號稱“誠齋體”。我們最熟悉的一首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這兩首描寫中秋月色的詩詞同樣極具“誠齋體”的特點。在這一年的中秋節(jié),八月十五當天沒有見到月亮,第二天月色卻甚好。夏歷把每月初一稱為“朔”,十五稱“望”,十六稱“既望”,月相變化周期因此稱為“朔望月”。這首詩的題目讓我們不禁想到有句俗話叫作“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雖然按照日子來算,十五是夏歷一個月(29天或30天)的中間,但由于月亮最圓,也就是月亮、地球和太陽排成一條直線的時候,實際上大多數(shù)出現(xiàn)在十六。

“月入秋來夜夜妍”,秋季天高氣爽,空氣的透明度好,大氣層對光線的吸收也少,所以秋季的月光顯得格外皎潔,大概這也是為什么八月十五的月亮最適宜觀賞的原因了。所以楊萬里非?;磉_地說,十五沒有月亮也不要緊啊,“今宵月好莫渠孤”,今晚不要辜負它就好了。孤,通“辜”,渠,是方言“它”。

日月的大小

最后兩句詩非常罕見地談到了月亮的大?。骸芭f傳月徑圓千里,影落金杯只粒珠”,以前的傳說認為月亮有千里之大,但是落到酒杯里看起來小得像是一粒珠子。這句詩其實揭示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月亮的大小應(yīng)該怎么形容呢?

對于月亮的形容,常見的“玉盤”或“寶鏡”,如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辈贿^,如果我們真的拿一個盤子或拿個鏡子來跟月亮作對比的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月亮并沒有那么大。其實我們伸長手臂,一個手指頭就可以把月亮擋住了,普通大小的盤子或鏡子會比手指頭大十倍以上。可見這個說法略帶夸張,不過由于夜空里月亮最亮,我們感覺上會認為它挺大的。

在天文學上談?wù)撛铝恋囊暣笮∈怯脦缀谓嵌葋砻枋龅?。我們伸長手臂,小指寬度約等于一度,而月亮大小其實只有半度。張衡在《靈憲》里談到,(日、月)“其徑當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有現(xiàn)代學者認為應(yīng)該是730分之一),也是半度。可見天文觀測不能單憑印象去判斷,一定要借助科學儀器來測量。

第4篇:關(guān)于月亮的文章范文

一、 扣詞賞景入境

課文第2自然段,作者按照一定的觀察順序,描寫“我”在江輪甲板上見到的月夜美景,如詩如畫。教師要引導學生緊扣關(guān)鍵詞語,感受月夜的皎潔、靜謐、朦朧。如“月亮出來了,安詳?shù)赝聻⒅那遢x。”這句中的“安詳”一詞,將月亮的形象擬人化,讀來溫暖親切?!霸鹿鉃樗鼈冨兩狭艘粚鱼y色的花邊……”這句話中的一個“鍍”字,將月光灑落在江上的情態(tài),寫得自然妥帖?!傲鲃拥慕?,有千點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在跳動。”一句中的“跳動”一詞,更是把這月夜的靜謐襯托到了極致。就這樣,學生品著詞語,想象著畫面,賞著美景,自然而然進入文本所描繪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月夜之美、文字之美。

二、 找點尋序悟法

1. 尋找教學的切入點和寫話的關(guān)鍵點。課文不僅描寫月夜美景,還用了大量筆墨來描寫“小外甥”這個人物。對于這個人物,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筆者再次品讀課文發(fā)現(xiàn),“小外甥”這個人物才是本課的主要人物。他與五年級學生的年齡差不多,引導學生品析這個人物,容易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而且可以激發(fā)他們學生對月亮想象的欲望。因此,在第二課時教學時,筆者把整節(jié)課的教學切入點放在理解“小外甥是個什么樣的孩子”這個大問題上。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本課第4自然段中交代了“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圍繞這個特點,學生通過抓住文本中一些重點的語句和關(guān)鍵性詞語來感受這個人物形象。如小外甥和我比賽背詩“眼睛一眨就是一句”,感受到他的聰明好學?!坝置俺鲆粋€問題”“幾乎不假思索”“兩個烏黑的瞳仁里,各有一個亮晶晶的小月亮閃閃發(fā)光”等語句感受到他的愛幻想。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不僅打開了作者幻想的翅膀,也打開了學生們幻想的翅膀,為課后習題第4題的寫話訓練奠定了情感的基調(diào)。

課文后該練習題要求學生,圍繞“你覺得還可以把月亮比作什么?”寫一段話。讓學生掌握這寫話要點,還應(yīng)依托文本,從“小外甥”這個人物入手。對于月亮,“小外甥”把它想象成“天的眼睛”,這樣的想象是多么的奇特呀!經(jīng)過思考,學生發(fā)現(xiàn)“小外甥”關(guān)于月亮“閉眼、偷偷睜開、圓圓地睜大一次”的想象,其實就是在講述月亮每個月都要發(fā)生一次陰晴圓缺的自然現(xiàn)象,這樣的想象是多么的精妙呀!找到了“想象奇特而精妙” 的關(guān)鍵點,學生的想象就有了方向,寫話也有了趣味。他們有的把月亮想象成“每個月來地球給孩子們發(fā)放禮物的魔法師,禮物發(fā)完了又回去裝”;有的想象成“月亮就像頑皮的小姑娘,玩熱了就把身上的外套脫了,冷了又扯過云層披在自己的身上”……

第5篇:關(guān)于月亮的文章范文

一、創(chuàng)設(shè)趣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

小學生具有喜新、好奇、求趣的心理特點,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shè)出與教材相適應(yīng)的情境與氛圍,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

有位教師在《廬山的云霧》導入環(huán)節(jié)用多媒體出示廬山云霧美景:云霧籠罩在山頭,云霧纏繞在半山;云霧彌漫著山谷,云霧遮擋著山峰……

(生欣賞時目不轉(zhuǎn)睛,不時發(fā)出驚嘆聲。)

師:剛剛大家看到的是廬山云霧的美麗景色,誰來說說它的特點?

生1:廬山的云霧充滿了神奇色彩。

生2:我從屏幕上看到的廬山云霧好神秘呀!形態(tài)多種多樣,變化速度很快。

生3:在廬山游覽,伸手都能摸到這飄來的云霧,好像走進了仙境。

生4:廬山的云霧變幻無常,我真的好想去看看!

師:有位游客來到廬山,就被這千姿百態(tài)、瞬息萬變的云霧陶醉了,回來后用生動的筆觸寫了下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廬山的云霧》。

(生迫不及待地讀起課文來。)

從欣賞美景到暢談感受,學生一直處于學習的亢奮狀態(tài),盡管在描述廬山云霧特點時有些零碎甚或膚淺,但課文描繪的情境已入眼入心,極大地激發(fā)了繼續(xù)探究的興趣。

二、創(chuàng)設(shè)語境,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語言植根于文字之中,“咬文嚼字”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媒體對文字內(nèi)涵的直觀呈現(xiàn),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較鑒賞,揣摩其用詞的精當,真正領(lǐng)會語言文字的表達效果,不斷提高語言感受能力和鑒賞水平。

《廣玉蘭》一課文質(zhì)兼美,語言生動,用詞準確。如對廣玉蘭花瓣色彩與質(zhì)感的描述:“我無法用文字準確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說它純白吧,又似乎有一種淡淡的青綠色滲透出來;我也無法用文字準確形容那花瓣的質(zhì)感,說它玉琢冰雕吧,它又顯得那樣柔韌而有彈性。”我們看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師:讀了這段文字,大家一定想親眼目睹一番,就讓我們把目光先聚焦在廣玉蘭的花瓣上吧?。ǔ鍪径喾鶑V玉蘭盛開的圖片,最后定格于花瓣的特寫畫面。)

師:看了圖片,你覺得作者的形容是否貼切?

生1:乍一看,廣玉蘭的花瓣是白色的,如果不是讀了作者的描寫,真的很難發(fā)現(xiàn)上面那一點淡淡的青綠色。

生2:從“滲透”一詞中,我感受到這兩種顏色不是簡單的添加,而是融為一體的。

生3:我覺得用“玉琢冰雕”來形容廣玉蘭花的質(zhì)感已經(jīng)很貼切了。

生4:我不這么認為,“玉琢冰雕”讓人覺得花瓣很生硬。你看圖中的廣玉蘭花,除了潔凈,還能看出它很柔韌、富有彈性。

師:是呀,這段描述讓我們感受到廣玉蘭花瓣色彩與質(zhì)感真是妙不可言!

多媒體的介入,讓廣玉蘭花瓣變得栩栩如生,給了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他們的思維和想象隨之變化,對語言文字內(nèi)涵的理解得更加深入,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大大提高。

三、創(chuàng)設(shè)思境,催生學生語言表達

多媒體為學習提供了生動的表象,猶如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一些抽象內(nèi)容具體化,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一個個特定的氛圍中去感受,去想象,去表達。

《望月》一文的教學,教師把小外甥的話轉(zhuǎn)換成詩句的形式用多媒體出示:

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歡看我們的大地,所以一一/每一次閉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睜開,/每個月都要圓圓地睜大一次。

師:讀讀這首小詩,它寫出了什么?

生:月亮的形狀在不斷地變化。

師:讓我們來看看月亮在每個月當中所發(fā)生的奇妙變化。

(出示月亮由新月至圓月再到殘月的變化圖片,學生觀察。)

生:好奇妙的變化呀!我覺得月亮除了像眼睛,還像小船,像鐮刀,像圓盤……真是太多啦!

師:同學們不妨模仿小外甥的話創(chuàng)作一首關(guān)于月亮的小詩。

生1:月亮像什么?/像花瓣,盛開的花瓣。/這是一朵驕傲的花瓣。/它很喜歡炫耀自己的美麗,所以一一/每一次合上了,又――/忍不住大大地張開,/每個月都要大大地張開一次。

生2:月亮像什么?/像天使,天上的使者。/這是一個幽默風趣的天使。/他一會兒把自己變胖,/一會兒又把自己變瘦/每天――/都在變幻著自己的模樣。

上述教學片段圖文對照,相映成趣,學生很輕松地踏入文字意境之中,不知不覺產(chǎn)生創(chuàng)作的沖動,主動投入語言實踐,展開豐富的想象,大膽表達對生活的感受,課堂上不時閃爍出智慧的火花。

第6篇:關(guān)于月亮的文章范文

一、厚積:讓學生“腹有詩詞”

1.廣閱讀,多背誦。課內(nèi)應(yīng)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chǔ)上比較輕松愉快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如學完《送元二使安西》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齊讀、小組讀、賽讀等各種形式讓學生把短小精悍的古詩牢記于心。還應(yīng)引導學生多讀報刊和課外書籍,擴大閱讀面,同時注意閱讀材料的多樣化。

2.勤摘抄,常運用。讓學生做積累語言的有心人,在讀到好詞佳句、優(yōu)秀詩文時都要熟讀成誦,最好隨手摘抄下來,以加深印象和方便今后運用,同時鼓勵學生靈活運用積累所得。如借助課文內(nèi)容,設(shè)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景,讓學生活學活用。改作文時,我會讓他們在自己的作文中把一些引用得精彩的詞句畫出來,讓他們在學習小組中互相比一比誰用的好詞佳句多,誰把最近讀書中學到的東西運用到作文中去。評講作文時,我經(jīng)常把學生作文中引用得特別精彩的部分當作范例來讀,進行恰當?shù)脑u點,還讓小作者講講自己是從哪里學到的,讓其他學生真切地體驗到讀書摘抄積累的妙處。

二、暢寫:讓學生“傾吐心聲”

1.尋“美”——細致觀察。北師大版第七冊第二單元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眼中、心中的月亮。教學時,我靈活調(diào)整教材內(nèi)容,提前半個月布置學生對月亮進行跟蹤觀察,并查找有關(guān)月亮的資料。學生經(jīng)過細致觀察,寫出來的作文也富有童趣,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天空中出現(xiàn)了一彎新月,像眉毛,像鐮刀,像小朋友愛吃的香蕉……月亮的周圍還有一層銀色的光芒,真迷人呀!”“我跑到樓頂?shù)乃走?,月亮果然映照在水缸里,我隨手揀了幾顆小石子,扔進了水缸里,月亮就碎了,可過了一會兒,它又合起來了,真神奇呀!”……

2.拾“趣”——真實體驗。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之趣,從而激發(fā)起作文之趣,我經(jīng)常組織學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拾“趣”。如編排課本劇,開展小實驗,舉辦小競賽,搜集民風民俗、神話傳說等。教學作文《吹泡泡》時,我讓學生把吹泡泡的工具帶到課堂上,學生動手、動腦,眼中有物,胸中有情,筆下有文,其語言如詩性流淌:泡泡呀!你能帶我一起飛嗎?我要飛到北京,去看天安門;飛到埃及,去看金字塔;飛到法國,去看埃菲爾鐵塔……

三、言真:讓學生“放飛心靈”

“真情實感”是學生寫作文時的基本要求,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才可信、可讀、感人。因此,教師應(yīng)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激感,從而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學寫真話,抒真情的沖動和激情,即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和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美好愿望。指導學生寫作《我愛我家》時,一位教師這樣巧妙地設(shè)計:

師:猜一猜,這是誰的家?(老師拿出一張照片放在投影儀上。學生紛紛猜測。)這是老師的家。(學生瞪大了眼睛,有的“啊”了一聲,沒想到老師會把自己家的照片帶來。)

師(指著照片說):這孩子是我的女兒。那時一下班回家,剛按響門鈴,屋里的女兒就立即把身體往前傾。你們猜她想做什么?

生:她想把門打開,想早點見到你。她都快哭了!

師:那時她兩歲多一點,還不會開門呢。家是什么?對于老師來說,家是孩子的哭泣,家是親人的等待。(老師用手指著板書“我愛我家”,深情地說)我愛我家。就是這樣一個場景、一個瞬間,一直留在我的記憶中,足以表達老師對家人的牽掛。關(guān)于家,什么讓你們最難忘、最留戀、最喜歡?靜下心來想一想吧?。▽W生思考約2分鐘。)

生:我最喜歡家中爸爸媽媽那張寬大的床。一天晚上,趁爸爸上衛(wèi)生間的時間,我抱著枕頭,來到爸媽的床上躺下。爸爸來了,我假裝睡著。爸爸見我忽視他的到來,就狠狠地擠我。我便在爸爸腰上用勁抓一把,弄得他哈哈大笑起來。爸爸又使勁擠我。我就使出“絕招”……我愛我家!我家有張快樂的大床。

……

學生得到老師真誠的感染,個個深情地講述了自己對家的情感。其喜、怒、哀、樂的表達,是真摯的、動人的,筆下流淌的是真實、真切、真誠的語言。

四、怡情:讓學生“以心相許”

第7篇:關(guān)于月亮的文章范文

所謂“趣點作文”,就是通過可以挖掘、利用的“習作點”, 激起學生強烈的表達興趣,讓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主動的參與狀態(tài),尋習作方法,練習作能力,享習作快樂。

“趣點作文”中的“趣”和“點”是習作的關(guān)鍵。毋庸置疑,要激起學生的習作興趣,二者相輔相成,將“趣”與“點”有機融合,尋找并利用“習作的訓練點”就顯得尤為重要,長期以來,我著重從兩個方面對“趣點作文”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一、抓住文本中的“點”,興趣中練筆

小學語文教材作為當前主要的課程資源,編者根據(jù)課標精神,精心選入的篇篇課文寓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于一體,是多彩亮麗生活世界的無聲寫照。我運用“趣點”思想,靈活使用教材,對學生在學習文本別感興趣的插圖、句段,精典的課文、主題等緊抓不放并巧設(shè)練點,讓學生在“練點”中生趣,在“興趣”中練筆。

僅以北師大教材第七冊第二單元《明月》為例,我抓住此主題單元“留白”處生成新的“訓練點”,創(chuàng)造出新的學習資源,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本單元的三篇主題課文和開卷有益的幾篇文章涉及了“月”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學生感興趣的課文內(nèi)容及特點,設(shè)計相應(yīng)的語言表達練習。學完古詩《鳥鳴澗》《暮江吟》,讓學生盡情說說自己喜歡的月下景色;學完《月跡》讓學生無拘無束講述自己或聽到的別人與月亮間的故事;學完《飛向月球》,組織學生在班級“曬一曬”自己收集到的關(guān)于月亮的知識;語文天地中的“暢所欲言”與“筆下生花”說寫并軌,聯(lián)系緊密,我讓學生提前收集有關(guān)月亮的資料、詩歌、故事、科普小品等,然后組織“啊,月亮”的主題系列活動,第一環(huán)節(jié):寫月詩歌大比拼;第二環(huán)節(jié):月亮知識我知曉;第三環(huán)節(jié):月亮故事大家講。通過采取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興趣,學生在大量聽、說的基礎(chǔ)上,學生再也不會陷入“咬筆桿”的尷尬境地,甚至有許多學生“眼中的月亮”完全脫開了一般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因為產(chǎn)生了“趣”、找準了“點”,學生就有了自己的構(gòu)思與創(chuàng)意,天上的月亮一個樣,眼中的月亮各不同,從學生趣點練筆“眼中的月亮”中彰顯出了學生個性化的表達能力。

二、抓住生活中的“點”,興趣中習作

捕捉生活中的“點”進行趣味習作是我和我的學生們樂此不疲的事情。我曾經(jīng)抓住課堂上發(fā)生的偶發(fā)事件作為“點”,煽起學生創(chuàng)作激情,生成了非常成功的興趣練筆。

至今記得那天是我的語文早自習,我讓一個連續(xù)兩次未交作業(yè)的褚小博坐在座位上寫寫未做作業(yè)的原因。然后在全班開始采取“男女生讀書對擂賽”檢查讀書情況。輪到檢查男生讀書了,男生齊刷刷站了起來,我隨口問道:“還有男子漢沒站起來嗎?” “沒有了?!饼R刷刷回答的同時,幾個同學把臉轉(zhuǎn)向小博,發(fā)出了輕微的笑聲,緊接著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射向他,教室里笑聲一片。這一笑一看激怒了小博。他收拾書包就要往外沖。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場景,我能夠做的就是趕緊攔住了他的去路。我親切地對小博說:“同學笑笑你,你就不是男子漢了?越是這樣,你越應(yīng)該向同學、向老師證明你是一個寬宏大量的男子漢?,F(xiàn)在先回到你的座位上,好嗎?”他站著不動。我尋思,他肯定是放不下“面子”。我當即順勢向全班說道:“同學們,褚小博在等大家的掌聲呢!”雷鳴般的掌聲響起來。褚小博抬起淚眼看了看我,低著頭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下課了,我準備找小博交交心,我還沒去找他呢,他卻遞來了一張紙,上面寫著他兩次未做作業(yè)的原因和剛才的沖動之舉??粗⒆臃胃Z,我心里涌起陣陣熱潮。我把小博的話讀給全班同學聽,請同學們就剛才發(fā)生的事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同學們對“此事”可有興趣啦,一個接一個地發(fā)著言,有說不完的話語,道不完的看法。

目睹此景此情,我怦然心動:平時,我們在作文教學中不是有意都會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習作的情景,為學生創(chuàng)造習作材料嗎?這偶發(fā)事件可是難得的好素材。何不抓住難得之“點”對學生進行作文與做人的教育呢?我當即肯定了同學們的發(fā)言,環(huán)視著舉手的同學:“還有這么多同學想發(fā)言啦!既然大家對這個話題如此感興趣,有什么辦法能夠讓老師了解每個人對此事的見解呢?”同學們各抒己見:“開火車一個一個地說”“分組交流”“干脆寫下來”“……”幾個辦法一說出來,無需大家再討論再表決,52個孩子一致同意寫下來。趁著孩子們的興致高,我簡明扼要地談了談寫作的要求,并高興地宣布:“這次事件大家都身在其中,材料只有一個,但是老師希望看到的是別具一格的文章。根據(jù)你們所寫內(nèi)容我們將設(shè)立過程真實獎、評論公正獎、構(gòu)思獨特獎若干,你們覺得如何?”“好!”異口同聲的回答溢滿課堂。“趣”已激,“點”已明,學生開始快速動筆。結(jié)果,許多文章不僅清楚地敘述了這件事情的過程,還細致地描寫了老師、同學的表情、語言、動作,刻畫了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寫出了自己對此事的不同看法,做到了有詳有略、感情真摯。

第8篇:關(guān)于月亮的文章范文

中國著名十大上古神話女神

1.女媧

女媧這個有著媧皇、女陰別名的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女神,是創(chuàng)造人類社會建立婚姻制度、熔煉彩石補蒼天、留下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并摶土造人的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也是開世造物,被民間廣泛流傳并長久崇拜的創(chuàng)世神和始母神。

2.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這個在中國上古神話中是以掌管罰惡、預警災厲的長生女神的身份出現(xiàn)在神話中,也是有著西王母、西靈圣母、瑤池金母別名的古人神化的始祖女神,也有些人認為這個位居女仙之首的女神也是生育萬物的創(chuàng)世女神。

3.羲和

羲和這個來源于遠古神話的太陽女神與制定時歷的女神,是從最初的日母經(jīng)過不斷研發(fā)發(fā)展而來的太陽神話、天文史官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國最早的天文學家和歷法制定者,中國的太陽探測科學技術(shù)試驗衛(wèi)星還以羲和命名。

4.常羲

常羲又被稱為常儀,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生育月亮的女神,也是生了十二個月亮,與日御同為帝俊之妻,制定時歷,出自《山海經(jīng)》中的上古神話體系中的女神,生出的十二個月亮,也代表了一年十二個月。

5.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這個以玄鳥為象征的中國上古神話時代的女神,是以傳授兵法的女神為身份,并有著創(chuàng)兵法、主戰(zhàn)爭、誅妖魔、救危難成就,在民俗信仰中具有較為崇高顯赫的地位,常出現(xiàn)在中國各類古典小說中的上古女神。

6.嫦娥

嫦娥這個有著常娥、素娥別稱的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關(guān)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在商朝的卦書《歸藏》中記載著,完整故事則記載在《淮南子·覽冥訓》中,東漢時期則確定了嫦娥與羿的夫妻關(guān)系。

7.后土

后土這位有著共工氏之子身份的中國上古神話里的中央之神,是早期在左傳、禮記、淮南子等書籍中有著相關(guān)記載,性別尚未明確,在漢代后才開始確定為女神,掌陰陽育萬物的大地之母。

8.女魃

女魃這個有著天女這個身份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上古神女,也是在《山海經(jīng)》一書中有著相關(guān)記載,女魃幫助黃帝阻止大雨,最終幫助皇帝贏得戰(zhàn)爭的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旱神,并與旱魃之間存在著演變關(guān)系。

9.嫘

嫘又被稱為嫘祖、累祖,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是出生在西陵的西陵氏之女,軒轅皇帝的元妃,并因其發(fā)明了養(yǎng)蠶技術(shù),還被稱為嫘祖始蠶,并育有玄囂和昌意二子,在山海經(jīng)一書中還被寫作雷祖。

10.巫山神女

第9篇:關(guān)于月亮的文章范文

關(guān)鍵詞:地理;STSE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7-259-03

STSE(科學(Science)、技術(shù)(Technology)與社會(Society)環(huán)境(Environment)教育)作為科學教育的一種范式,強調(diào)科學、技術(shù)與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關(guān)系,重視科學技術(shù)在社會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發(fā)展中的應(yīng)用。STSE課程是當代科學、技術(shù)、社會和環(huán)境發(fā)展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一種非常有效的形式。

新世紀中國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強調(diào)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并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來達成教學目標,達到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宗旨。后現(xiàn)代課程觀和教學觀認為知識可以通過接受學習來獲得,而技能、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卻難以靠單純的講授傳輸來形成,它們只能在有效、具體和鮮活的特定教學情境活動中,通過不斷的親身體驗、內(nèi)化過程而形成。STSE是一個承載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的良好平臺,在學生熟悉的知識情境中,通過科學探究活動來建構(gòu)自己的科學知識體系。尋求加強科學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的聯(lián)系。

2004年起,我國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和各學科新課程標準及實驗教材的實施中,采用了必修和選修的模塊化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基礎(chǔ)性、結(jié)構(gòu)多樣性和選擇性的特點,將STSE的教學地位提高到新的高度,以高中地理必修一為案例來看如何通過STSE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一、“夜之圓舞”STSE高中地理課程實施目標

每個孩子對月亮都充滿了好奇和幻想,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也離不開對月球的探索,“月相觀測”是很好的的高中地理STSE課程。本活動課程以STSE的思想,統(tǒng)整天文、地理、語文、歷史、英語、物理、數(shù)學等學科,使學生在跨學科的學習及信息技術(shù)手段的運用中,在不同內(nèi)容和多種方法的相互交叉中、滲透和整合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科學素養(yǎng)。

“夜之圓舞”由核心問題“月相觀測”延伸出幾個單元活動,通過STSE教育,學生在遇到相關(guān)問題時,能夠以內(nèi)化的科學價值觀為基礎(chǔ),進一步尋找重要的信息、認知發(fā)現(xiàn)和評價,直到最后做出正確的決定。

1、課程學習目標

(1)科學素養(yǎng)的目標:

科學態(tài)度:

1、能傾聽別人的報告,并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2、養(yǎng)成遇到問題時,先試著確定問題性質(zhì),再加以實地處理的習慣。

3、善于提出問題,并且積極地去尋求答案。

4、對變化世界敏感,有尊重生命和環(huán)境的覺悟。

5、權(quán)衡、觀察和對觀察到的事實進行評價。

6、積極主動地接受經(jīng)證實的結(jié)論和重新考慮自己認識。

科學精神:

1、相信細心的觀察和多一層的詢問,常會有許多新發(fā)現(xiàn)。

2、由探討活動獲得發(fā)現(xiàn)和新的認知,培養(yǎng)出信心及樂趣。

3、能常自問“怎么做?”,遇事先自行思考解決的辦法。

4、養(yǎng)成主動參與工作的習慣,并樂于與他人合作。

5、養(yǎng)成運用相關(guān)器材、設(shè)備來完成自己構(gòu)想作品的習慣。

科學方法:

1、在進行科學研究時,應(yīng)當首先認識到問題的存在。

2、要把問題的非本質(zhì)方面找出來,加以剔除

3、要把你能夠找到的、同這個問題有關(guān)的全部數(shù)據(jù)都收集起來。

4、有了這些收集起來的數(shù)據(jù),就可以作出某種初步的概括,以便盡可能簡明地對它們加以說明,亦即用某種簡明扼要的語言或者某種數(shù)學關(guān)系式來加以概括。這也就是假設(shè)或假說。

2、九大基本能力的目標

(1)了解自我與發(fā)展?jié)撃?/p>

學生可藉由在探究問題時,個人提出什么的思考貢獻,來了解自我及發(fā)展?jié)撃堋?/p>

1在思考特質(zhì)方面:

了解在敘述觀測紀錄和結(jié)果的過程是否流暢;是否具有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

2在思考方式方面:

是否會積極加入學習活動,主動思索問題、提出意見,進而進行探索活動;是否能大膽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突破性的思維。

(2)欣賞表現(xiàn)與創(chuàng)新

大家的研究和設(shè)計,是否有足夠的創(chuàng)意?你欣賞這些創(chuàng)意的研究和設(shè)計嗎?

1欣賞自然之美:當學生觀測和記錄月亮時,同時也能引領(lǐng)他們欣賞體會大自然之美。

2學生將自己的月亮觀測資料轉(zhuǎn)錄在半球面天空模型上,大家互相欣賞。并可提出各種不同觀測方法和記錄方式。

(3)表達、溝通與分享

在本單元的每一學習階段中,大家不斷的動腦思考,同伴互動,共同建構(gòu)新知,因此充分學習到表達、溝通與分享的能力。

(4)尊重、關(guān)懷與團隊合作

本單元的分組共同合作,能表現(xiàn)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而對別組的研究發(fā)表,也能尊重與關(guān)懷,養(yǎng)成尊重、關(guān)懷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5)文化學習與國際瞭望

本單元經(jīng)由中秋節(jié)賞月以及日常生活中觀察月亮的經(jīng)驗切入主題,進而研討中國人過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并且在彈性課程的搜集數(shù)據(jù),進一步探討古今中外對月亮的幻想及文化特色。這些都是引導學生了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并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yǎng)互相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

(6)規(guī)劃、組織與實踐

在本單元各學習階段中,從情境的布置,到問題的發(fā)現(xiàn)、推論的產(chǎn)生、設(shè)計實驗的驗證,以及觀測紀錄結(jié)果的解釋,都給了學生規(guī)劃、組織與實踐的學習機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關(guān)熱門標簽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