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研究文學對比意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研究文學對比意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研究文學對比意義

一、全球化與比較文學

全球化”(globalization)無疑是近年來西方學術界談論的一個熱門話題。1995年3月曾經(jīng)在荷蘭的烏德勒支大學舉行了題為“美國的文化帝國主義或全球化”的專題討論會。這個會議之后,世界范圍的有關全球化的討論更趨深入。全球化指的是地球的各個部分整合成一體的意思。廣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著重描述的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各種社會因素和關系在空間上不斷發(fā)展,人的行為方式、思想觀念以及社會力量的作用表現(xiàn)在洲際的特點。做為一個歷史的或歷時的過程,全球化的特征卻在與其共時性,具體而言,就是空間上的世界壓縮和地域聯(lián)結(jié)。由于地球上的人類以民族或國家為單位分別居住在各自的土地上,而且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狀況和發(fā)展過程。出于歷史上的原因,民族與國家之間曾經(jīng)長期閉關自守,但隨著歷史的變遷,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這種狀況必須而且已經(jīng)在改變。從一定程度上講,比較文學本身就是“全球化”的產(chǎn)物,它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都與全球化密切相關。在歐洲,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發(fā)展的初期,正是民族和民族文學的形成時期,文學的民族性極強。到19世紀8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人們的眼光打破了民族、國家和地域的界限而把世界看成是一個整體(陳,2)。這時全球化也開始誕生。全球化進程已有了相當大的發(fā)展,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文學有了較大的開展,國際間比較意識才真正成熟,各種以比較為特色的學科應運而生,比較文學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出現(xiàn)正是人們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學看成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的整體的時候。

二、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

(一)、全球化中的文學民族性

民族是一個人類學的種族概念,文學上的“民族”或文學的民族性則主要是某一地域民族的主體性顯示,是某一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立品格表現(xiàn)。在某種意義上,獨立性、主體性是民族價值和意義的一種標志。民族文學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分屬不同的文化體系,而不同文化體系的人們之間,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審美心里等方面,都有很大得的差異。不同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文學之間可以互相借鑒、互相吸收,但是她們之間的差異不可能消除,她們之間的矛盾也必然產(chǎn)生。其實,民族性并不僅僅意味著保持民族風俗習慣、民族生活方式等方面,而貼上“地域文化”的標簽,它更意味著保持民族自身的文化精神,保持民族文化精神的獨立性,也意味著站在現(xiàn)代性立場上反省民族的內(nèi)部精神,重新思考政治、歷史、制度與人的關系等等。“民族性”和“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性”、“后殖民主義”等話語一起構成了當代知識界思考東方文化政治的具有一體兩面性的課題,它涉及的不僅僅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思考的民族文化問題,還有在全球化語境中,各國如何進行政治選擇、文化選擇問題。在這一選擇中,政治、文化或者民族中的個體是如何顯示出民族性的。只不過,在背后卻是一個文學理念在支撐著,即學習西方大師和其中的文學理念,本土體驗只是一個背景性存在,提供可闡釋的素材,這都造成東方當代作家作品的面目模糊,很難有鮮明的特性,因此也就難以達到魯迅所說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學目標。

(二)、世界文學

作為一個重要概念,世界文學最先由德國大詩人歌德在1827年提出來的。一位年輕的學者愛克曼對歌德十分崇敬,他詳細記錄與歌德的談話,在歌德去世后與1835年發(fā)表《與歌德談話錄》,這是一本了解歌德作品和思想的重要著作。歌德是在讀過一本中國小說的之后,提出了世界文學的概念。張隆西指出:對歌德來說,中國小說當然是外國作品,而歌德對這部作品的態(tài)度包含了三種不同的反應:一是:清楚意識到外來文化的差異,可以產(chǎn)生一種新奇感;二是感到其中有許多可以溝通之處,于是心有親戚焉可以從中得到滿足;三是一種既相似又不同的中間狀態(tài)的感覺,而這最能夠影響讀者的感覺和行為,使之產(chǎn)生變化、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就是世界文學得以超越民族國家的界限而產(chǎn)生的條件。歌德還認為,在加強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人類社會精神財富的交流方面,世界文學比民族文學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眾所周知,文學的世界性具有多種涵義:一,它是對某種文學具有的世界所屬關系的描述,即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民族的精神產(chǎn)品成了世界的“公共財產(chǎn)”。二,它表明某種文學達到了為全世界各民族所認同和追求的深刻程度。曹雪芹、托爾斯泰、海明威等的作品之所以產(chǎn)生世界影響而為全人類所共有,20世紀歐美文學之所以成為世界文學的主流,主要是因為它們在對人的關懷上具有了相當?shù)钠帐佬?、深刻性,從而預設了一套普遍性的世界文學標準。

三、比較文學的意義

在當今世界上,西方的文學理論占有優(yōu)勢的地位。16世紀以來,隨著西方殖民主義勢力的向外擴張,西方的思想觀念和文化成果傳播到世界各地。它以雄厚的政治、經(jīng)濟的實力為后盾,很快在國際上取得優(yōu)勢地位。隨之而來的便是文化霸權主義。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主要是東方國家原有的傳統(tǒng)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壓制和破壞。而一種理論畢竟有它的局限性,不能說明全世界文學的特性。所以就需要人們放眼世界,從比較著手,克服原有理論的局限,探討全球性的文學規(guī)律,通過文化交流,對未來得的東西進行鑒別,揚長避短。前面已提到,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人類文學發(fā)展的歷史趨勢是從民族文學走向世界文學。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從理論上加以闡釋,明確提出文學發(fā)展的方向?qū)⑹菑脑S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走向世界的文學。世界文學使人們認識到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豐富,使人們能以在一個更廣闊的視野里,以更宏大的胸襟去欣賞不同文學傳統(tǒng)的杰作,去理解民族文化的要以和精華。但我們同時應該看到,全球化與文學民族性之間存在著矛盾。在全球化時代,資本的進一步擴張是消解文學傳統(tǒng)的根本原因。正是這樣,文學遭遇了兩難選擇:民族化和世界化。

為了張揚民族價值,文學必須強調(diào)民族特性,甚至這些特性越鮮明越好;為了讓其他民族所認同而產(chǎn)生世界影響,文學又必須模糊或放棄某些民族性的因素而面向一個更為廣闊的人類世界。正是這樣一種兩難選擇,使得我們長期以來困惑不解、無所適從。而文化交流的目的,一是促進民族文學,一是促進世界文學。文學應有差別,不能千篇一律。文學藝術的可貴之處在于它的個性。沒有個性,文學藝術編變得蒼白無力,便會走向衰落。民族之間存在種種差異,進行交流時不可避免遇到種種障礙??朔系K、打同交流的途徑是多樣的,為了通過文化交流更好地像他人學習,就必須對外來的東西進行鑒別,從中知道學習什么,揚棄什么。比較文學是其中最有效、最得力,因而也是最重要途徑之一。歷史向我們預示:從民族文學走向世界文學已是大勢所趨。

時代需要一種打破傳統(tǒng)界限,具有廣闊視野的文學研究。比較文學超越了語言和民族的界限,單一的文學語境被雙邊的、比較的視野所取代,對于更廣泛地理解各文學之間的關系有重要意義。民族文學是構成世界文學的原子,而比較文學則可以比喻成連接起這些單一的、孤立的原子的血液。(楊,2)比較文學是跨語言、跨民族、跨學科、跨文化的文學研究,是一門包容性強的學科。它以廣闊的人文視野,探討文學藝術活動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因此,當代的比較文學越來越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它利用跨學科、跨文化的特點積極地參與多邊文化的交流與對話,加強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動。就像楊乃喬所說:“未來的世界或許不是文化霸權主義者自以為一體的世界,也非文化孤立力圖實現(xiàn)的諸文化各自為政、互不相干的世界,而是比較文學所致力建構的獨特性與互補性共存、差異性與溝通性共存的多元化的世界,一個‘道并行,不相悖’的世界”(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