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公共健康促進城市設計教學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健康促進城市設計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公共健康促進城市設計教學研究

【摘要】文章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深入經典著作與實踐,獲取不同建筑師、規(guī)劃師應對健康挑戰(zhàn)的先驅性探索。設計過程中,利用相關技術指引與導則引導學生構建促進公共健康的基礎城市設計策略。盡管整個過程是教學團隊回應疫情的初次嘗試,但學生的狀態(tài)與呈現的設計結果令人滿意,教師亦有新的教學體會與思考,不失為一次回歸學科初心的有益探索。

【關鍵詞】公共健康;城市設計;教學探索

1緣起:

重大公共健康突發(fā)事件催生城市設計教學新視野一場席卷全球的疫情讓“公共健康”概念出現在國人面前,而公共健康并非醫(yī)療衛(wèi)生部門能夠完全解決,人居環(huán)境學科也應該有所擔當與作為。揚州大學建筑學專業(yè)在大四下學期開設了13周的城市設計專題。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初期,教學團隊開設了題為“基于公共健康的城市設計思維”的講座,學生們反響強烈,深刻感受到城市營建過程中公共健康的重要意義。教學團隊適時提出,基于公共健康促進城市設計教學,是對既有城市設計教育體系的有益補充。在案例分析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深入經典著作與實踐,獲取不同建筑師、規(guī)劃師應對健康挑戰(zhàn)的先驅性探索;設計過程中,利用相關技術指引與導則引導學生構建促進公共健康的基礎城市設計策略。

2案例解析:融入公共健康觀念的城市設計實踐

2.1為健康而設計的田園城市

霍華德122年前提出的“理想城”影響深遠,其原版著作值得學生們深入體會其精髓。通過研讀《明日的田園城市》發(fā)現,被認為是現代城市規(guī)劃鼻祖的霍華德所提出的這座“理想城”,本質上是為了健康地生活和工作而設計。導讀過程中,一方面要求學生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審視具體空間安排與其深層邏輯;另一方面,深入特定時間的社會背景,理解作者對工業(yè)革命的認識,以及他對公共健康的思考。

2.2以城市美學改善巴黎公共健康

19世紀中葉,巴黎市中心擁擠不堪,塞納河沿岸有數量眾多重污染環(huán)境的工業(yè),巴黎改造計劃的背景即在如此惡劣的城市環(huán)境中展開。該計劃拆除了大量舊建筑,開辟出數條林蔭大道;規(guī)范道路兩側建筑物的高度與形式,強調街景水平線的連續(xù)性;重視公共綠地建設,新規(guī)劃建設了數個大型公園,使之成為“城市之肺”;改造完成后,巴黎形成了單中心、放射狀交通網、主軸線與塞納河平行的城市格局。城市美學,實際上就是有關城市空間的藝術設計,包括城市中心干道、廣場、公共綠地、重要建筑物的布置。通過巴黎的改造案例告訴學生一個重要的城市設計原則———經過個別設計的公共建筑物畢竟有限,為了更為有效地運用這些建筑物,有必要集中地、有重點地美化一個地區(qū)的重要部分。在進行城市空間設計時,依據城市規(guī)模,應集中地、有重點地設計一條或幾條軸線干道,強調其與公共建筑、門戶地區(qū)的相互聯系。

2.3關注通風的香港城市設計導則

2003年香港SARS疫情爆發(fā),作為世界聞名的高密度城市,疫情對香港社會的危害遠比其他城市嚴重。此后香港政府開始重視城市建設中的通風問題,根據空氣流動的科學研究與評估成果制定了《城市設計指引》的“空間流通”專題(圖1)。借此案例,學生能夠獲取高密度城市為實現健康的通風環(huán)境,在城市總體布局與建筑群體不同層次可資借鑒的設計手法。

3策略構建:基于公共健康促進的城市設計方法

3.1采用小尺度街區(qū)與密路網模式

據調查,在街區(qū)連通程度更高且適宜步行的街區(qū)環(huán)境中,居民選擇步行作為出行方式的頻率更高。此次疫情也看到小尺度社區(qū)的優(yōu)勢———有效減低了傳播的風險與防疫的難度。學生在充分理解小尺度街區(qū)與密路網模式空間特征的基礎上,提出長、寬在100~130m左右街區(qū)單元模塊(圖2),其中設有社區(qū)組團綠化提供休憩交流空間,街角設置口袋空間形成居民活動節(jié)點,社區(qū)相關配套布置在底層裙房。在此基礎上建構的基礎空間單元成為居民就近參與公共活動最頻繁的空間,也是市民日?;顒拥牡谝蝗印?/p>

3.2設置多尺度通風廊道

通風廊道對于城市公共健康的積極影響是多方面的。相關研究已證實風道對城市熱島效應具有遏制作用;同時,通風廊道也有利于疏散街道峽谷與密集區(qū)域的污染物,防止污染的聚集?;诖?,有必要引導學生在城市規(guī)劃方案階段預留多尺度的通風廊道:就總體布局而言,以主要盛行風方向開辟通風廊道,并結合慢行系統(tǒng)延展廊道,使空氣能夠有效地流入場地,從而驅散熱氣、廢氣和微塵,以及改善局部地區(qū)的微氣候。就群體布局而言,建筑群的高度朝著盛行風的方向逐級降低,利用高度輪廓帶來的氣壓差異去引動氣流,讓風透入建筑群(圖3);采用梯級式的平臺設計,將氣流從上空引導至地面的行人路。減少平臺的上蓋面積,在地面提供更多休憩與空氣通道(圖4)。

3.3塑造界面、尺度友好的街道空間

友好的街道環(huán)境更有可能吸引居民進行步行或騎行等健康活動,目前的街道環(huán)境設計正在從工程性設計向整體空間環(huán)境設計轉變,從強調交通效能向促進街道與街區(qū)融合發(fā)展轉變(圖5)。教學過程中,為促進公共健康,結合街道環(huán)境在界面與尺度的主要控制要素(表1),引導學生進行街道空間的塑造。

3.4提供多層級的公共空間體系

高品質的公共空間有利于人們參與不同類型的戶外活動,從而促進居民的身心健康。設計過程中,引導學生解讀與應用凱文•林奇提出的,檢驗城市空間品質的基本指標———活力、感受、適宜性、可達性、管理?;诓煌某叨扰c功能需求,學生提出三個層次的公共空間體系。第一層級包括:中央綠色長廊—中央生態(tài)空間—中央商務區(qū)廣場;第二層次包括:線性濱水綠道—南部濱水公園。第三層次包括:鄰里開放空間通廊—鄰里公園(圖6)。

4結束語:

教學思考與展望通過本次的城市設計教學實踐探索,教師團隊形成了如下的思考與展望:(1)通過重讀經典理論與實踐的方式(而非追逐學術熱點),引導學生進行相關案例分析?;诠步】荡龠M的城市設計并非一個新的課題,不同時空需要結合差異化的健康訴求進行城市設計實踐。例如巴黎改建計劃以街道軸線-廣場為核心的城市美化,是為了驅逐貧民窟,改善巴黎中心區(qū)的衛(wèi)生環(huán)境。而香港城市設計導則的制定則源于高密度地區(qū)對傳染病疫情的憂慮。在這些經典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空間控制手段,已經成為今日城市設計的基本手法,而且,以重讀、再探經典的方式啟動設計,契合本科階段強調設計基本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2)通過成熟的,已經普遍運用的技術導則作為支撐,保證公共健康促進的城市設計策略構建。本次教學的難點是,在設計過程如何控制學生方案的走向。對此,教學團隊認為在引導學生提出某個相關策略時,需要技術方法的支撐。例如“設置多尺度通風廊道”方面,《香港城市設計指引》是一個可資借鑒的技術手冊;在“塑造友好的街道環(huán)境”方面,《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中的圖示化語言,能夠很好地被學生接受。相關技術導則或指引的運用,可控制學生方案在一個合理范圍內,不至于太過“天馬行空”。(3)在教學基本框架基礎上,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例如某學生從增強交通方式可達性的角度,提出促進公共健康的規(guī)劃設計策略(圖7),試圖將公共空間設置在地鐵、公交等主要線路周邊;進行站點布置時,將辦公和居住建筑的入口朝向公共交通站點,方便快速到達公共空間;加大公共交通和其他交通出行方式的接駁,在軌道站點附近布置公交樞紐站。(4)如今,口罩已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必備,不戴口罩出門似乎比不帶手機還不自在??梢哉f,人類的行為習慣被突如其來的重大健康事件徹底改變了。那么,城市設計觀念是否會隨之更新?當下14億中國人對公共健康議題的重視程度在歷史上都未曾有過,這種趨同的社會共識當然也會體現在城市設計觀念及其具體空間營建之中。通過這段時間的線上教學,從公共健康的角度出發(fā),教學團隊已初步構建了教學框架,但仍需要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以期在城市設計教育的維度回應“后疫情時代”的集體訴求。

參考文獻

[1]霍華德.明日的田園城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上海市規(guī)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上海市交通委員會,上海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6.

[3]李煜,朱文一.紐約城市公共健康空間設計導則及其對北京的啟示[J].世界建筑,2013(9):130-133.

[4]楊瑞,歐陽偉,田莉.城市規(guī)劃與公共衛(wèi)生的淵源、發(fā)展與演進[J].上海城市規(guī)劃,2018(3):79-85.

作者:許皓 張建新 李勝才 單位:揚州大學建筑科學與工程學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