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小議唐代茶文化的進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議唐代茶文化的進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小議唐代茶文化的進展

唐代清明的政治、發(fā)達的交通,為茶的傳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市場條件?!白脏u、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2]”這是史書中對于飲茶普遍性的描述。此時的茶借助于發(fā)達的交通,迅速在北方傳播開來,走入尋常百姓家。而統(tǒng)治者的重視,更是加速了飲茶習俗的形成。太宗在位時期,極為重視茶葉的生產(chǎn),并提倡百姓飲茶。據(jù)史書記載,貞觀十五年(即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時,茶是陪嫁品之一?!安枞~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3]”這之后,藏人就開始飲茶。也正是因為邊境地區(qū)茶的引入,“茶馬交易”也逐漸興盛,即用茶葉、絲綢等物交換馬匹、玉石等物,一時間行人往來不絕。代宗朝時期,朝廷建立了專門的貢茶制度,委派專員督辦貢茶事宜。另外,朝廷還規(guī)定,凡是遇到舉行考試、修撰史書等較為隆重的活動,“宮人已下待茶湯”[4],對茶的重視顯而易見。到了德宗執(zhí)政時期,全國首次征收茶稅,茶葉生產(chǎn)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中唐時期,全國又刮起一股飲酒之風,耗費的糧食逐年增多,朝廷的負擔也隨之加重。為了節(jié)約糧食,朝廷大力提倡以茶代酒,鼓勵百姓種茶、采茶,使茶的普及又上了一個臺階。唐代時,我國已成為世界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中心,無論是我國使臣出訪國外,還是外國友人來訪中國,贈送茶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茶葉也隨之流傳到國外,并受到國外各界人士的喜愛。唐代名僧鑒真就曾多次應邀前去日本講學,同時日本的一些高僧也來到中國留學,專門學習茶藝。

佛教的繁榮推動了茶文化的發(fā)展

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在唐代大為盛行。寺院遍地可見,對茶的傳播及茶文化的最終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代的佛教寺院大多建立在風景宜人的地區(qū)。這些地方氣候適宜,土壤條件較好,很適合茶葉的種植。因此,在這些寺院的旁邊,往往有很多茶園。僧人在坐禪修行的過程中,必須排除一切雜念,而長時間的空腹打坐,使得他們十分需要一種提神醒腦的保健品。茶正具有這樣的作用,又近在身邊,自然成為僧人首選的飲品。在飲茶的過程中,僧人們潛心研究煮茶的技術(shù)、茶葉的品種、種植的方法等,極大的豐富了茶文化的內(nèi)涵?,F(xiàn)在流傳下來的很多名茶,都產(chǎn)自那時的寺院,如黃山云谷寺的黃山毛峰、杭州龍井寺的龍井、長興吉祥寺的紫筍等。另外,寺院還有專門燒水煮茶的僧人,待游客來時獻茶。還有高僧寫茶書、撰茶文,世界上第一部“茶葉百科全書”《茶經(jīng)》就出自名僧陸羽之手。從此茶與佛不相分離,即“茶佛一體”。明代詩人陸容曾這樣形容佛中有茶、茶中有佛:“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葷滿袈裟。[5]”僧人種茶、制茶、品茶之風的盛行,在飲茶習俗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全民皆飲茶

唐代茶文化的發(fā)展,與文人雅士的喜愛、頌揚也密不可分。唐代的文人士大夫有互相拜訪、互贈禮品的習慣。茶為他們平日所飲,自然也成了他們相互之間饋贈的佳品。唐詩中的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在收到友人贈送的好茶之后有感而發(fā)的杰作。唐代流傳下來的茶詩數(shù)量巨大,如李白的《答族叔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蕭員外寄新蜀茶》,劉禹錫的《嘗茶》,韋應物的《喜園中茶生》等。茶詩一體,茶與詩交相輝映,令茶文化又增添了一絲高雅的氣息。李白《答族叔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詩曰:“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舉世未之見,其名是難傳?!彗R燭無鹽,顧慚西子妍。朝坐有余興,長吟播諸天。[6]”白居易《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云:“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6]”李德裕《故人寄茶》曰:“半夜邀僧至,孤吟對竹烹。碧流霞腳碎,香泛乳花輕。[6]”文人墨客品茶題詩,詩中有茶,茶中有詩,意境深遠。這樣的茶詩題材廣泛,數(shù)不勝數(shù),茶文化的繁榮可見一斑。除了吟詩頌茶,唐代的文人們還喜好以茶會友,茶會、茶宴也開始廣為流傳,即為今日的茶話會。文人士大夫們在自家庭院沏一壺好茶,邀請好友一聚,或吟詩作畫,或暢談人生,或切磋棋藝,或欣賞歌舞,以茶相伴,樂活其中。詩人錢起曾作詩這樣形容茶話會:“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6]”飲茶在上流社會中較為常見,在普通百姓中也是十分普遍。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是人們?nèi)粘o嬍车闹匾M成部分。唐代的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備有茶葉。日本僧人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中,就有他本人多次在鄉(xiāng)間飲茶的記載。如書中記載其“到喬村王家吃茶”“到潘村潘家”“到南接村劉家,長設(shè)齋飯,供養(yǎng)師僧,不限多少。入宅不久,便供飯食,婦人出來慰客數(shù)遍,齋了吃茶。[7]”此時的農(nóng)村,茶已是人人家中必備的飲品。詩人岑參也禁不住作詩感嘆這種眾人皆飲茶的場面:“燃燈松林靜,煮茗柴門香。[8]”唐穆宗即位之初,鹽鐵使王播建議增加茶稅,李玨堅決反對,上疏曰:“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人之所資,遠近同俗,既蠲渴乏,難舍斯須。至于田閭之間,嗜好尤切。[9]”這里或許夸大了茶的重要性,但是有理有據(jù),應該是可信的。顯然,無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都有飲茶的習慣,茶的使用已是相當之廣。

《茶經(jīng)》的問世

唐人陸羽撰寫《茶經(jīng)》一書,標志著唐代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茶經(jīng)》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對茶的特性、品種、產(chǎn)地、功效、栽培技術(shù)、煎煮工藝、飲用方法等都做了具體而充分的描述,具有極高的價值及深刻的內(nèi)涵,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傍櫇u(陸羽字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籠統(tǒng)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2]”這段描寫顯示出《茶經(jīng)》對唐代民眾以及茶文化的影響。不得不說,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與《茶經(jīng)》是一塊里程碑,沒有他們,就沒有中國輝煌燦爛的茶文化。茶文化專家王玲先生在其《中國茶文化》一書中將《茶經(jīng)》的文化內(nèi)涵歸結(jié)如下:“第一,《茶經(jīng)》首次把飲茶當作一種藝術(shù)過程來看待,創(chuàng)造了烤茶、選水、煮茗、列具、品飲這一套中國茶藝。我們把它稱為‘茶藝’,不僅指技藝程式,而且因為它貫穿了一種美學意境和氛圍。第二,《茶經(jīng)》首次把‘精神’二字貫穿于茶事之中,強調(diào)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飲茶看作‘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yǎng)、鍛煉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第三,陸羽首次把我國儒、道、佛的思想文化于飲茶過程融為一體,首創(chuàng)中國茶道精神。這一點,在‘茶之器’中反映十分突出,無論一只爐,一只釜,皆深寓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10]”《茶經(jīng)》是我國茶文化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在我國茶文化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大大提升了茶文化的地位。(本文作者:尤聰 單位:上海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