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小議唐代茶文化的進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議唐代茶文化的進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小議唐代茶文化的進展

唐代清明的政治、發(fā)達的交通,為茶的傳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市場條件?!白脏u、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2]”這是史書中對于飲茶普遍性的描述。此時的茶借助于發(fā)達的交通,迅速在北方傳播開來,走入尋常百姓家。而統(tǒng)治者的重視,更是加速了飲茶習俗的形成。太宗在位時期,極為重視茶葉的生產(chǎn),并提倡百姓飲茶。據(jù)史書記載,貞觀十五年(即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時,茶是陪嫁品之一?!安枞~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3]”這之后,藏人就開始飲茶。也正是因為邊境地區(qū)茶的引入,“茶馬交易”也逐漸興盛,即用茶葉、絲綢等物交換馬匹、玉石等物,一時間行人往來不絕。代宗朝時期,朝廷建立了專門的貢茶制度,委派專員督辦貢茶事宜。另外,朝廷還規(guī)定,凡是遇到舉行考試、修撰史書等較為隆重的活動,“宮人已下待茶湯”[4],對茶的重視顯而易見。到了德宗執(zhí)政時期,全國首次征收茶稅,茶葉生產(chǎn)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中唐時期,全國又刮起一股飲酒之風,耗費的糧食逐年增多,朝廷的負擔也隨之加重。為了節(jié)約糧食,朝廷大力提倡以茶代酒,鼓勵百姓種茶、采茶,使茶的普及又上了一個臺階。唐代時,我國已成為世界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中心,無論是我國使臣出訪國外,還是外國友人來訪中國,贈送茶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茶葉也隨之流傳到國外,并受到國外各界人士的喜愛。唐代名僧鑒真就曾多次應邀前去日本講學,同時日本的一些高僧也來到中國留學,專門學習茶藝。

佛教的繁榮推動了茶文化的發(fā)展

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在唐代大為盛行。寺院遍地可見,對茶的傳播及茶文化的最終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代的佛教寺院大多建立在風景宜人的地區(qū)。這些地方氣候適宜,土壤條件較好,很適合茶葉的種植。因此,在這些寺院的旁邊,往往有很多茶園。僧人在坐禪修行的過程中,必須排除一切雜念,而長時間的空腹打坐,使得他們十分需要一種提神醒腦的保健品。茶正具有這樣的作用,又近在身邊,自然成為僧人首選的飲品。在飲茶的過程中,僧人們潛心研究煮茶的技術、茶葉的品種、種植的方法等,極大的豐富了茶文化的內(nèi)涵?,F(xiàn)在流傳下來的很多名茶,都產(chǎn)自那時的寺院,如黃山云谷寺的黃山毛峰、杭州龍井寺的龍井、長興吉祥寺的紫筍等。另外,寺院還有專門燒水煮茶的僧人,待游客來時獻茶。還有高僧寫茶書、撰茶文,世界上第一部“茶葉百科全書”《茶經(jīng)》就出自名僧陸羽之手。從此茶與佛不相分離,即“茶佛一體”。明代詩人陸容曾這樣形容佛中有茶、茶中有佛:“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葷滿袈裟。[5]”僧人種茶、制茶、品茶之風的盛行,在飲茶習俗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全民皆飲茶

唐代茶文化的發(fā)展,與文人雅士的喜愛、頌揚也密不可分。唐代的文人士大夫有互相拜訪、互贈禮品的習慣。茶為他們平日所飲,自然也成了他們相互之間饋贈的佳品。唐詩中的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在收到友人贈送的好茶之后有感而發(fā)的杰作。唐代流傳下來的茶詩數(shù)量巨大,如李白的《答族叔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蕭員外寄新蜀茶》,劉禹錫的《嘗茶》,韋應物的《喜園中茶生》等。茶詩一體,茶與詩交相輝映,令茶文化又增添了一絲高雅的氣息。李白《答族叔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詩曰:“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e世未之見,其名是難傳。……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朝坐有余興,長吟播諸天。[6]”白居易《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云:“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6]”李德?!豆嗜思牟琛吩唬骸鞍胍寡?,孤吟對竹烹。碧流霞腳碎,香泛乳花輕。[6]”文人墨客品茶題詩,詩中有茶,茶中有詩,意境深遠。這樣的茶詩題材廣泛,數(shù)不勝數(shù),茶文化的繁榮可見一斑。除了吟詩頌茶,唐代的文人們還喜好以茶會友,茶會、茶宴也開始廣為流傳,即為今日的茶話會。文人士大夫們在自家庭院沏一壺好茶,邀請好友一聚,或吟詩作畫,或暢談人生,或切磋棋藝,或欣賞歌舞,以茶相伴,樂活其中。詩人錢起曾作詩這樣形容茶話會:“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6]”飲茶在上流社會中較為常見,在普通百姓中也是十分普遍。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是人們?nèi)粘o嬍车闹匾M成部分。唐代的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備有茶葉。日本僧人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中,就有他本人多次在鄉(xiāng)間飲茶的記載。如書中記載其“到喬村王家吃茶”“到潘村潘家”“到南接村劉家,長設齋飯,供養(yǎng)師僧,不限多少。入宅不久,便供飯食,婦人出來慰客數(shù)遍,齋了吃茶。[7]”此時的農(nóng)村,茶已是人人家中必備的飲品。詩人岑參也禁不住作詩感嘆這種眾人皆飲茶的場面:“燃燈松林靜,煮茗柴門香。[8]”唐穆宗即位之初,鹽鐵使王播建議增加茶稅,李玨堅決反對,上疏曰:“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人之所資,遠近同俗,既蠲渴乏,難舍斯須。至于田閭之間,嗜好尤切。[9]”這里或許夸大了茶的重要性,但是有理有據(jù),應該是可信的。顯然,無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都有飲茶的習慣,茶的使用已是相當之廣。

《茶經(jīng)》的問世

唐人陸羽撰寫《茶經(jīng)》一書,標志著唐代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恫杞?jīng)》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對茶的特性、品種、產(chǎn)地、功效、栽培技術、煎煮工藝、飲用方法等都做了具體而充分的描述,具有極高的價值及深刻的內(nèi)涵,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傍櫇u(陸羽字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籠統(tǒng)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2]”這段描寫顯示出《茶經(jīng)》對唐代民眾以及茶文化的影響。不得不說,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與《茶經(jīng)》是一塊里程碑,沒有他們,就沒有中國輝煌燦爛的茶文化。茶文化專家王玲先生在其《中國茶文化》一書中將《茶經(jīng)》的文化內(nèi)涵歸結如下:“第一,《茶經(jīng)》首次把飲茶當作一種藝術過程來看待,創(chuàng)造了烤茶、選水、煮茗、列具、品飲這一套中國茶藝。我們把它稱為‘茶藝’,不僅指技藝程式,而且因為它貫穿了一種美學意境和氛圍。第二,《茶經(jīng)》首次把‘精神’二字貫穿于茶事之中,強調(diào)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飲茶看作‘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yǎng)、鍛煉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第三,陸羽首次把我國儒、道、佛的思想文化于飲茶過程融為一體,首創(chuàng)中國茶道精神。這一點,在‘茶之器’中反映十分突出,無論一只爐,一只釜,皆深寓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10]”《茶經(jīng)》是我國茶文化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在我國茶文化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大大提升了茶文化的地位。(本文作者:尤聰 單位:上海大學文學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