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國產(chǎn)兒童動畫片對兒童的負面影響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產(chǎn)兒童動畫片對兒童的負面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國產(chǎn)兒童動畫片對兒童的負面影響

一、暴力合理化,把暴力當做獲得正義的正當途徑

在2005年-2014年所有廣電總局推薦的555部優(yōu)秀動畫片中,以正義戰(zhàn)勝邪惡為主題的動畫片共有134部,占總體的24.1%。①當邪惡降臨之時,正義之士會用什么方法驅(qū)趕邪惡迎接光明呢?從這134部動畫片中,筆者得出的答案是:以暴制暴?!逗缲埶{兔七俠傳》中動畫角色虹貓和藍兔鏟除黑心虎的方法基本就是暴力、打斗。有人對其前十集的打斗場面做過統(tǒng)計,每12分鐘一集的動畫片,打斗場面每集平均約有6分鐘。②由此可見,動畫角色虹貓藍兔獲得正義也是依靠暴力手段。如此密集的打斗場面,很難不讓兒童認可暴力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部動畫片于2006年在中央電視臺以及國內(nèi)800多個電視臺同步播出,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而當時原本108集的動畫片在央視播出到第89集時突然停播了。究其原因,是廣大兒童的家長強烈要求禁播。這部作品充斥了低級、暴力、臟話、恐嚇、欺騙以及威脅的內(nèi)容,認為一切問題都要靠暴力解決。③但暴力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更不是兒童應(yīng)當習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角色將動畫中的暴力符號化更易使兒童接受

人類文明產(chǎn)生最早的思想成果時,符號學研究的歷史就已經(jīng)開始。符號學總與“認知”、“意義”還有“意識”等聯(lián)系在一起。現(xiàn)代符號學源自索緒爾的現(xiàn)代語言符號學。能指和所指是其理論中的重要兩個概念。能指是內(nèi)容,即借用畫面、語言、聲音表達的內(nèi)容,是符號的形象。所指是主題,是表達抽象的概念,是符號代表的思想或者是觀念。一部動畫片中的能指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其所指是在理解能指的前提下,在大的文化環(huán)境中被人們理解,從而實現(xiàn)符號的意義。例如《喜羊羊與灰太狼》,這部作品中因其有許多暴力情節(jié)而在2014年的新聞聯(lián)播中被點名批評。而在2013年連云港就有三名兒童模仿動畫片中架火烤羊的情節(jié),致使其中兩名重度燒傷。有媒體報道稱:在動畫片全集中,灰太狼被平底鍋砸過9544次,被抓過1380此,喜羊羊被煮過839次,被電過1755次。④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暫且不論,在這部作品中暴力的場景過多,角色之間的暴力過多,灰太狼對羊群施暴的場面,紅太狼對灰太狼施暴的場面經(jīng)常出現(xiàn)。不要說是兒童,成年人在看到有些灰太狼被紅太狼砸的場景也覺得很搞笑,對這樣的角色以及情境也有深刻的印象。就像當時網(wǎng)絡(luò)上還有“嫁人當嫁灰太狼”的流行語。

三、國產(chǎn)動畫塑造的自損型善人角色并不能真正地引導(dǎo)兒童向善

中國的道德教育或者說整個價值觀的趨向都陷入了一種人我不對稱的境地。它提倡抑制自我或者是犧牲自我而把他人放在一個更優(yōu)先的地位上。我國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犧牲自己以成就他人。我們通常認為愛人是善,而愛己是惡。如果一個人堂而皇之的為自己謀利益,那么就會被他人不齒。其一,這種角色刻畫的善并不能被兒童所接受。眾所周知,自愛是個體愛護自己的生命,關(guān)心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是人類的本能,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前提。如果每個人都沒有要自己過得更好的意愿,那么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從何談起?退一步講,如果人類沒有這樣的自愛的本能,那又如何在生物進化的自然困境中生存下來?自愛是無法消滅的,自愛是愛自己,但其也是能夠愛別人的前提。既然自愛無法消滅,人類不可能做到不愛自己,那么動畫片中的角色對兒童進行消滅自愛的灌輸是不合理的,塑造的動畫角色損己利人,兒童無法理解為什么這會是善。其二,長期以來宣揚以他愛為善,以自愛為惡的觀念最終會導(dǎo)致人格的異化。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我們可以得出,人都是有正常的基本的需要的,而且重要的是這樣正常的需要是應(yīng)當被合理地滿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等,這些需要都是人類基本的、正常的需要。在這樣的基本的需要沒有被滿足時,人類是無法產(chǎn)生更高一級的需要。我們在教育兒童何為善或者是在宣揚善念的時候,不能忽略這些來自本能的自愛和來自本能的需要。如果人合理的需要沒有得到正當?shù)臐M足,長時間掩飾自愛的本能,往往最終會走向人的異化。真正的善,是正確地處理他愛與自愛之間的關(guān)系。馬克思講人的本質(zhì)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人與他人必然會發(fā)生種種關(guān)系,自愛是本能,而人總是在他人之中存在,人是無法離開他人,離開社會而單獨存在的。與他人發(fā)生關(guān)系也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自愛也是通過與他人的交往中實現(xiàn)的,要引導(dǎo)兒童將自愛轉(zhuǎn)移為他愛。

四、結(jié)語

動畫角色將暴力合理化讓兒童無法正確地區(qū)分善惡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暴力的符號化更加深了其對兒童日常生活的消極影響,強化了他們對暴力的認知。過度地宣揚他愛而抑自愛的觀念最終會導(dǎo)致人格的異化。如果兒童是觀看這樣的動畫片長大,那怎么可能身心健康的成長?動畫片一直被認為是教育兒童的工具,而動畫片確實在兒童的日常生活中行不教之教。社會、學校、家長都賦予了動畫片不一樣的功能,但是兒童心靈的善良與美好、人格的健全才是他們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元素。

作者:張兆錦 單位: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