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電視新聞攝像記者能動作用探討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視新聞攝像記者能動作用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電視新聞攝像記者能動作用探討

〔摘要〕電視新聞的真實感,受表現手法的制約,反過來說,因為電視新聞具體可視的典型形象來不得半點虛構,電視新聞的表現手法也受真實感限制。在這種被動之中采取“主動”行為,是電視新聞攝像的能動作用。在新聞現場主動發(fā)揮,將“挑”“等”“搶”和造型進行綜合運用的能力,是攝像在電視新聞拍攝中能動作用之所在。

〔關鍵詞〕電視新聞;新聞攝像;畫面造型

隨著電視新聞改革的不斷深入,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可視性有了極大的提高,越來越受到電視觀眾的歡迎。在電視新聞生產流程的各環(huán)節(jié)中,現場拍攝是極關鍵的一環(huán)。然而,有些時候這關鍵的一環(huán)卻恰巧是薄弱的一環(huán)。這個問題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攝像記者不能正確地發(fā)揮能動作用是主要原因之一。強調“自我表現”,對新聞主題進行干預和擺布,或者被動地跟隨社會生活原生態(tài)的表層現象,不能引導人們去發(fā)現生活中熟視無睹的存在,是攝像記者不能正確地發(fā)揮能動作用的兩種主要傾向。兩種傾向看似相反,實質卻是一個,就是沒有把握新聞思考和畫面思考緊密結合。電視節(jié)目主要分為記錄性、創(chuàng)作性兩大類,電視新聞和電視劇分別是記錄性節(jié)目和創(chuàng)作性節(jié)目的代表。為了說清什么是電視新聞攝像記者的能動作用,本文以電視劇為參照物,對電視新聞中攝像機與被攝體的關系,以及電視新聞的表現手法兩方面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電視新聞攝像中攝像機與被攝體的關系

攝像機既是攝像的眼睛,又是攝像的筆,攝像的能動作用必須經過攝像機與被攝體的關系來實現。(一)電視劇拍攝中攝像機與被攝體的關系。雖然電視劇的內容情節(jié)源于生活,但畢竟是編造、虛構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電視劇中展現的事件是主觀意識的產物,是假定意義上的“事件”。這種“事件”在虛構的時空里由演員在攝像機前表演,整個表演都要服從攝像機的拍攝,沒有攝像機的存在,一切毫無意義。這就決定了攝像機在電視劇的拍攝過程中是處于支配地位(當然,攝像機必須體現編導意志),被攝體(演員、道具、布景等)則處于被支配地位。這種主從關系決定了電視劇拍攝中攝像能動作用的主要方向是體現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二)電視新聞拍攝中攝像機與被攝體的關系。在電視新聞拍攝中,攝像機與被攝體的關系恰巧相反:攝像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被攝體是客觀生活事實,這些客觀事實的存在、發(fā)生、發(fā)展,并不取決于是否有攝像機的拍攝,你不拍,它也存在,也發(fā)生、發(fā)展。這一特性決定了攝像機在電視新聞拍攝中處于被動地位。攝像記者在電視新聞拍攝中能動作用的主要方向是體現紀實創(chuàng)作的需要。

二、電視新聞的表現手法

畫面是電視的基礎語言,電視劇和電視新聞的表現手法都在畫面上得到體現。攝像是畫面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攝像的能動作用也要經過表現手法來實現。(一)電視劇的表現手法。電視劇作為視聽藝術,允許虛構的時空和事實存在。在表現手法上,一方面主要依賴于發(fā)揮視聽結合、時空變化、鏡頭運動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從文學領域中吸取和借鑒豐富的表現手法,諸如象征、隱喻、夸張、對比、烘托等,將之變?yōu)樽陨淼谋憩F手法。例如象征手法,電視劇通過特定的聲畫形象,借此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觀念、思想和感情。電視劇《大林莽》就采用了視覺形象的象征手法,屏幕上出現的那個蒼茫、幽深的大林莽,不僅是屏幕實體,更是藝術象征,象征著自然、死亡、野蠻、愚昧。又如隱喻手法,電視劇將文學語言間接表現的隱喻,化為畫面語言直接展現的隱喻。將抽象的思想意念,化為觀眾可以直接接受的具體事物,比如電視劇《霧失樓臺》,運用造型隱喻的表現手法:團團飄來的濃霧,仰天長嘯的戰(zhàn)馬,黃土地上堅實的馬蹄印,隱喻著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和不懈的藝術追求。從這些例子中不難看出,電視劇如果失去表現手法上的文學性,將如白開水一樣無味,也就不成其為藝術品了。電視劇攝像師的能動作用也要在這一點上得到體現。(二)電視新聞的表現手法。電視新聞和紙媒新聞、廣播新聞一樣,遵循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將真實視為新聞的生命,這也是攝像機在電視新聞等紀實性節(jié)目中只能進行紀實性拍攝的原因所在。電視新聞的真實不僅要求事實真實,而且要求表現手法真實。新聞現場生活紀實的畫面形象是電視新聞傳播的基礎,電視新聞的這一形象化特點,要求主要表現手法上沒有絲毫的虛構,不但要遵循真實性原則,而且還要遵循真實感原則。真實性是客觀事實的真實,是客觀存在,是第一性的;真實感是電視新聞報道事實在人眼中的反映所形成的,是第二性的,它常常受記者表現手法的制約。表現手法真實,真實感就強烈,表現手法不真實,真實感就喪失。往往有一些新聞事實是真實的,但因表現手法不真實導致視聽形象感受上的失真。例如有一條報道鐵道春運改善服務的電視新聞,其中有這樣一組鏡頭:A,擁擠的車廂;B,列車員為無座旅客送“超員凳”;C,一名蹲在通道上的無座旅客,列車員入畫,把“超員凳”送給這位旅客。C鏡頭中,列車員準確無誤地進入攝像規(guī)定的空間,虛構的痕跡躍然屏上,攝像記者貌似先知先覺。這樣,一條事實完全真實的新聞因表現手法不真實而使觀眾產生了虛假的感覺。這條新聞,如果改用跟拍的手法(搖拍或移拍),鏡頭跟拍列車員直到接受“超員凳”的旅客進入畫面,也許會真實、自然得多。甚至還會產生一點懸念:列車員拿著凳子干什么?送給誰?直到受益的旅客在畫面中出現,觀眾才領會到列車員的一片熱心,新聞的內核也就得以體現。電視新聞具體、可視的典型形象通過畫面呈現給觀眾,使觀眾不用靠想象就能耳聞目睹,產生“親臨其境”之感。逼真、生動的形象畫面產生的真實感以及由此而生的強大感染力,是電視新聞之所以后來居上,成為影響力最大的大眾傳播媒介的根本原因。試想,如果那些具體、可視的典型形象沒有真實感,電視新聞還能得到觀眾的信任嗎?毫無疑問,它將因喪失真實感而喪失生命力,只能被觀眾所唾棄。電視新聞攝像記者的能動作用不能脫離表現手法上的真實感。

三、新聞現場的“挑”“等”“搶”

電視新聞的真實感,受表現手法的制約,反過來說,因為電視新聞具體可視的典型形象來不得半點虛構,電視新聞的表現手法也受真實感限制。在這種被動之中采取“主動”行為,也是電視新聞攝像的能動作用。具體表現在新聞現場經常使用的“挑”“等”“搶”等拍攝手法上。(一)“挑”。就是拍攝過程中通過在直接知覺中捕捉事物特征的意象思維,去精選那些最典型、最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突出觀眾未知、欲知、應知信息的畫面。拍新聞,首先是“發(fā)現”,沒有發(fā)現或不善于發(fā)現,只能被動地跟隨原生形態(tài)的表象,也就無從“挑”。從這個意義上說,攝像記者在新聞現場是能動地“挑”,能動性通過“挑”得以實現。如湖南某電視臺《晚間新聞》的一則批評報道《車禍的背后》,某縣上湖村村民湯雙喜駕車在外地交通肇事壓死兩人,棄車逃跑,躲藏一段時間后潛回上湖村老家。出事地交警聞訊后趕赴上湖村欲捉拿其歸案,但在上湖村村委會,當地村民都說該村沒有叫湯雙喜的人。當時,辦公桌上一張欠交農業(yè)稅的名單引起了攝像記者的注意,攝像機立即捕捉到了名單上“湯雙喜”這個名字。于是,不需任何解釋,毫無法制觀念、是非觀念的地方保護主義的嘴臉,便已印在觀眾心中。攝像記者在新聞現場對生活細節(jié)的挖掘,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挑”。拍新聞不能不注意細節(jié)。細節(jié)雖然是生活原生形態(tài)的記錄,卻是增加新聞力度的重要手段,在電視新聞畫面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好的細節(jié)是攝像記者把日常生活中那些人們熟視無睹的東西挖掘出來,置于特定的新聞背景下,展現給觀眾,讓觀眾實實在在地感受或感動,以增強電視新聞的真實感。攝像記者在新聞現場的能動性,也是通過對細節(jié)的挖掘體現出來的。湖南某電視臺《晚間新聞》一篇關于安仁縣春分節(jié)的報道中,節(jié)前的晚上安仁縣城居民家里住滿了借宿的山民,他們都是帶著草藥材特意來趕會的。鏡頭多次出現山民們在屋檐下、廳堂地上、閣樓上打開鋪蓋卷,或睡或坐,記者無意中看到一個山民的手掌上布滿了老繭而驚嘆,山民們則認為這一驚嘆有點大驚小怪,于是,一只又一只布滿老繭的手在攝像機前爭相亮相。這些細節(jié)自然地刻畫出山民們期望勤勞致富的純樸形象,表現了依靠農民發(fā)展農村經濟這一新聞主題。電視新聞中的細節(jié)是指新聞人物的形體動作、音容笑貌、手勢眼神、服飾裝束,新聞信息中自然環(huán)境中的風雨雷電、湖光山色、草土鳥獸蟲,人們的習俗、習慣、活動的場所,人們生活中的各種什物,都是推動新聞事實發(fā)展,以構成矛盾沖突,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作品主題的重要手段。(二)“等”?!暗取笔窃谡莆帐挛锇l(fā)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及個性特性的基礎上,等待客觀事物發(fā)展過程中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生動、真實的情節(jié)、畫面出現。“等”也是拍攝者為在最佳時機開拍而隨時伺機而動的狀態(tài)?!暗取睕Q不是盲目守株待兔,更不是被動地倉促應戰(zhàn),而是有備而來,胸有成竹。攝像記者在新聞現場的能動作用,也是在這種“等”中得到體現。湖南某電視臺《晚間新聞》一條長沙緝毒干警遠赴廣州抓捕毒販的報道,辦案人員到達廣州后,毒販聽到風聲,停止了販毒活動。辦案人員為了能將毒販和他的提供者一并抓住,人贓俱獲,整整埋伏了七天,記者和緝毒人員一起,也整整埋伏了七天,終于拍到了毒販接頭、緝毒人員沖上去將其抓獲、緝毒人員即將沖上去時的緊張表情等精彩畫面。這條新聞在湖南某電視臺播出后,又在中央電視臺再次播出?!暗取?,并不只是耐心和毅力的考驗,還是對攝像記者在長期拍攝實踐中形成的預見能力的檢驗。只有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掌握事物的活動規(guī)律,才能預見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才能“等”到典型的有說服力的新聞形象。湖南某電視臺《晚間新聞》的一則批評報道《要來的都來了,除了警察沒來》,報道某縣聚賭成風,經常上千人一起大肆賭博。記者趕到現場當天,沒有發(fā)現聚賭的現象。但是,從商店里等待出售的與聚賭有關的各種玩藝兒,從采訪對象閃爍其詞的話語,記者預計到賭博歪風不會無緣無故地停止,決定在該縣住下來等待。當夜和第二天白天均“平安無事”。第二天晚上十點,不出所料,在該縣一個小鄉(xiāng)鎮(zhèn)的空地上,出現了人聲鼎沸,燈光如熾的“盛況”,幾千人都在干著同一件事——聚賭。攝像記者偷偷地、盡情地拍下了自己需要的一切畫面。機遇只青睞那些有準備的人,好鏡頭也只有不怕“等”,善于“等”的記者才可能拍到。(三)“搶”。就是把稍縱即逝的典型鏡頭搶拍下來。客觀事物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發(fā)生、發(fā)展、消亡,不可逆轉。新聞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只能靠攝像記者不失時機地搶拍。《靜海寺零點敲響警世鐘》這則電視新聞是1997年6月30日晚至7月1日凌晨拍攝的,充分展示了作為當年《南京條約》簽約地的南京喜迎香港回歸的歡樂場面,借靜海寺零點響起的警世鐘表達了“百年國恥一朝雪洗”和“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新聞內涵。在零點時能否拍攝到敲鐘現場,決定這條電視新聞的成敗。當晚,在靜海寺安放警示鐘的天井內,不到二百平方米的場地上,參加儀式的各界人士和記者有一百多人。在如此狹小擁擠的空間內,要拍攝到稍縱即逝(零點時刻只有一秒鐘)的歷史時刻的典型鏡頭,其難度可想而知。面對這種情況,攝像記者想到的只有一個字:搶。這篇電視新聞的成功在于攝像記者當時搶占到了近處拍攝的最佳角度,拍攝到了足以表現事件特征的畫面。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報道的“搶”雖然擁擠,卻無危險,更無生命危險。還有一種有危險,乃至有生命危險的“搶”。如大堤決口、失火、暴風雨、臺風、地震以及發(fā)生綁架案、爆炸案等情況下的“搶”。能否“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對攝像記者的敬業(yè)精神、膽識和勇氣,更是極為嚴峻的挑戰(zhàn)。美國記者布朗在里根遇刺時搶拍到了現場實況,又是另一種類型的“搶”:突變發(fā)生、出乎意料、毫無精神準備,人人驚慌失措情況下的“搶”。這種“搶”,不但考驗膽識和勇氣,對反應力的強弱也是一種檢驗。這樣搶拍下來的鏡頭,往往談不上造型和角度,但極具新聞價值,往往成為現場感、真實感的畫面經典?!疤簟薄暗取薄皳尅辈皇侨f能的,例如在批評報道中遭到拒拍,還有何“挑”“等”“搶”可言?因此,拍攝批評報道等有特殊需要的新聞,有時還使用“偷拍”,拍攝自始至終在隱蔽狀態(tài)下進行。這不是本文的重點,提及則止。新聞受眾的心理具有隨意性,看什么,不看什么,全神貫注地看,還是心不在焉地看,與新聞價值的高低有極大的關系?!靶侣剝r值是指一個事實所包含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特殊素質或各種素質的總和。”“新聞價值是構成新聞的事實和材料本身具有的能夠滿足社會對新聞需要的素質。”①如果這種素質高,然而沒有得到充分的表現,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新聞價值就要受到影響。相反,如果這種素質雖然不是很高,但是得到充分表現并滿足社會需要,新聞價值就會得到提高?!疤簟薄暗取薄皳尅钡娜蝿蘸妥谥季褪鞘惯@種素質得到充分的表現,滿足社會的需求。攝像記者的能動作用必須在這方面體現出來。其主要特征是識別和判斷。新聞可分為事件性新聞和非事件性新聞。事件性新聞一般具有突發(fā)性,新聞價值要素很難預先估計,對新聞價值要素的表現也很難預先設計,這就要求攝像記者有長期職業(yè)修養(yǎng)的積累,有現場拍攝時作出瞬時習慣性反應的能力。非事件性新聞一般都有較詳細的新聞線索,對新聞要素可以預先估計,對新聞價值要素的表現也可以預先設計。攝像記者可以經過調查了解,對拍攝任務或事實加深理解,理解越深,感觸會越多,選擇的余地會越大,其拍攝結果也必然是新聞價值要素得到豐富的表現。值得指出的是,新聞雖然是新近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發(fā)展的事實報道,但這個“事實的報道”并不是純粹客觀的,而是經過了報道者的過濾和加工的,“挑”“等”“搶”也是一種過濾和加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攝像記者的能動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四、電視新聞畫面的造型

電視新聞攝像記者的能動作用應該也必須在畫面造型方面體現出來。(一)電視新聞審美價值的獲取,其深層原因,主要在與其內涵的真與善的力量所激發(fā)出的電視觀眾的審美想象的豐富性上,電視新聞的真實感本身就可以構成美與審美的因素,但也不排除畫面造型的作用。下面這個實例可以證明:電視記者在國慶節(jié)的時候到天安門采訪,為了表現“改革開放成績巨大,歡歡喜喜慶國慶”這一新聞內涵,攝像記者通過調整機位和變換焦距,將記者采訪放入這樣的典型環(huán)境中:周圍有鮮花和巨大模型,背景有國旗和天安門,天安門上的大紅宮燈清晰可見。這些景物都是現場存在的,所不同的是人的眼睛觀看這些景物是分散的,并不集中在一個視野里。攝像記者通過運用造型手段展現了國慶節(jié)天安門現場盛況的典型場面,加大了報道的感染力??梢栽O想,如果攝像記者不運用造型手段,只是將天安門廣場的原生形態(tài),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甚至將被攝物毫無規(guī)律散亂地“罩”在畫框內,使觀眾無法一下子抓到主要信息,這篇電視新聞報道將會是怎樣一付模樣——畫面只不過是生活原生形態(tài)的縮小,畫面產生的無序狀態(tài)會使觀眾產生厭倦心理。電視的真實感喪失了,感染力沒有了,新聞內涵因此得不到有效凸現。電視新聞排斥扮演、重拍、補拍、擺布,但是歡迎在保證真實感不受損害的前提下運用畫面造型,為電視新聞的美打下雄厚的基礎。(二)造型與“挑”“等”“搶”的綜合運用。如果說“挑”“等”“搶”是回答拍什么的問題,那么造型就是回答怎么拍的問題?!巴粯訓|西可以由于不同的拍攝角度構成完全不同的畫面,這就是電影所特有的最強有力的創(chuàng)造。”②在這一點上,電視與電影是相同的。在新聞現場,造型與“挑”“等”“搶”是相輔相成、同時進行的。許多電視新聞攝像都有這樣的體會,能把時刻發(fā)生的事件鏡頭抓拍到就是大勝利,至于造型根本無暇顧及。這種情況的存在,有時是客觀條件的限制。然而,很多時候,都是由于攝像記者頭腦中沒有造型意識,心中沒有靈感,不是處于“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而只是盲目倉促地拍攝。其實,抓拍和造型本身并不會強迫攝像記者做出在同一時間內在它們之間如何分配精力的選擇,在很多時候,攝像記者之所以在二者之間進行選擇而不是“都要”,主要原因在于本身的職業(yè)修養(yǎng)和創(chuàng)作追求即能動作用不夠。在新聞現場主動發(fā)揮,將“挑”“等”“搶”和造型進行綜合運用的能力,是攝像在電視新聞拍攝中能動作用之所在。

作者:郭士龍 單位:湖南廣播電視臺經視頻道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