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理教學中行知思想的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作為陶行知先生的三大教育主張,對當今教育界影響頗深。
一“、教學做合一”的思想
早在1927年陶先生在曉莊師范寅會演講中就提到“教學做合一”的思想,他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真學”。可見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傳統(tǒng)課堂是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而后讓學生進行反復的操練,通過熟能生巧練就出一個個“考試機器”,這種模式建構在“知是行之始”條件下,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首先在課堂中學生多處在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并未親身體會,不會有感而發(fā),也就談不上真正的理解,因此,老師經常會抱怨:“這條題目我講過,怎么還會錯呢?”可見這樣的課堂是教師的課堂,教師經常處在“唱獨角戲”的狀態(tài)。其次,并未與生活實際相連,產生不了共鳴,學習變成一件枯燥的事,想象對一件不是很感興趣的事,學生怎么會全身心的投入呢?這樣的課堂怎么會創(chuàng)造出高效率??梢姡覀儽仨氃谔岣哒n堂效率上下功夫,創(chuàng)造出高效率的新課堂。如何實現(xiàn)課堂模式的轉變呢?我認為首先,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樹立平等的觀念,耐心傾聽學生獨到的見解,接受學生新奇的想法,創(chuàng)造出平等、民主、和諧的地理課堂,在這里學生認為自己是課堂的主人,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為解決心中種種疑惑互相幫助。其次“,事”是教學做共同的中心,在地理教學中就是要將書本原理與生活實際相連,通過與學生共同討論生活中的現(xiàn)象,在討論中產生共鳴,再運用地理原理去分析現(xiàn)象,學生會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深感學有所用。如在《人口遷移》一節(jié),不是直接給出人口遷移的定義,而是讓學生說說自己聽說過,或者經歷過的人口遷移的事件。出乎意料的是學生能舉出很多他們認為是人口遷移的例子,如:
①英國的殖民擴張;
②修建三峽水庫涉及到的三峽移民;
③二戰(zhàn),猶太人逃亡世界各地;
④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
⑤“下南洋”;
⑥每年的“春運”;
⑦人口由農村遷往城市;
⑧非洲的“三角貿易”;
⑨“北漂一族”;再從所舉的案例中,正確篩選出哪些是人口遷移,并說說判斷理由,得出春運只是周期性的人口流動,從而讓學生自己得出人口遷移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跨行政區(qū);二是改變定居地。再讓學生從剛剛列舉的人口遷移的案例中分析導致遷移的原因。這樣的課堂是從學生的生活談起,教師只是進行各種問題的設計,由學生自己分析得出答案,教師沒有進行任何知識的灌輸。
二“、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杜威認為,沒有將學校教育與兒童現(xiàn)實生活經驗相結合是傳統(tǒng)教育的主要問題,他認為“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是最好的方式?!吧罱逃笔菍⒔虒W與生活實際相連,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生活是賦予問題的,也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發(fā)展。我提倡“用生活來教育”并不是對書本的丟棄,而是將兩者相結合,尋找出共鳴點。其實,只要我們用心觀察,身邊很多的現(xiàn)象都來自于地理知識,如:在《常見天氣系統(tǒng)》一節(jié),可結合南通2014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天氣變化圖,直接讀出過境前天氣狀況是晴暖,過境時是陰雨,過境后是晴冷,最終是單一的冷氣團獲勝,所以判定此次天氣變化是因為冷鋒天氣系統(tǒng)的影響。通過此表還可以讓學生感受晴天與陰天的晝夜溫差,結合《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的原理,白天,晴天大氣的削弱作用小,溫度高;夜晚,晴天,大氣逆輻射弱,保溫作用差,氣溫低,因此,晴天的晝夜溫差大于陰天。相信這樣的課堂學生必定處于積極活躍狀態(tài),《地理》在他們的印象里也就成為一門非?!皩嵱谩钡膶W科。陶行知強調,要將學生自治作為一件大事來做,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上來,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的潛力無限,他們能說出我所想不到的答案,也能做許多我認為他們所不能做的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跟著學生的思維方式走,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也就可以很輕松地發(fā)現(xiàn)題目做錯的根源,從而對癥下藥,也就不會出現(xiàn)講了一、二、三遍,學生還是照樣錯的問題了?!吧罴唇逃笔翘招兄逃碚摰暮诵摹.斀竦膶W校是新學校,在新教育理念的趨勢下,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為主的課堂,徹底轉變教師“一言堂”的現(xiàn)象,創(chuàng)造出適合學生、適合自己的新的課堂生態(tài)。使學生能夠快樂、健康、主動的熱愛地理學習;使地理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一種幸福,一個美好的過程;使地理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成為真正學有所用的學科。
作者:嚴培娟 單位: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