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大學儒家思想教育啟發(f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儒家思想教育啟發(fā)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大學儒家思想教育啟發(fā)

1引言

2500多年前“,萬代師表”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創(chuàng)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人學校,開了儒家修身教育之先河,培養(yǎng)了無數為民請命的志士仁人.隨著時代的變革,大學誕生了,發(fā)展到如今,大學教學的目的、功能、手段和方法都與過去大有不同,在現代知識經濟體制下,大學教育究竟應該何去何從?我國古老的儒家教育哲學思想,又能否適應新時代的背景,為今日之大學教育點亮明燈?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2早期儒家教育哲學思想的主要特點

早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他們的教育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國教育史上的寶貴財富,它開創(chuàng)了道德方面的人格塑造、品德培養(yǎng)、毅力錘煉、情操追求等的先河,構建了一套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對教育的目標、內容、作用、原則和方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了中國古代教育哲學的中流砥柱,促成了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儒家教育哲學思想主要有以下特點.

2.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定勝天”說的都是人對自然規(guī)律能動的適應和控制“;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概括了我國古代教育的基本脈絡.天人關系以倫理為內容,孔子把人性與天道聯(lián)系起來,提出了“仁”的思想;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認為仁義和理智都是人性,每個人都有向善的天性和能力,教育就是要通過不斷的修煉發(fā)揮出人固有的善性“,何以異于人哉?堯舜與人同耳.”

2.2政教統(tǒng)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教育為政治服務,這是儒家教育哲學思想的一大特征.儒家重視“仁政”和“德治”,要施仁政,行德治,就必須“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使天下之民都能夠達到“明人倫”,自覺地約束自己.通過以“仁”為道德價值標準,政治上實行“仁政”,從孝悌出發(fā),對個體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具有高度的責任感,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3知行一致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教育并不是在言傳上傳授知識,實踐也是個好老師,一個正確的理解必須要經過一系列的實踐,實踐經歷得越多,人就越有智慧.所以孔子往往只是給出弟子一個簡單的論述,啟發(fā)弟子去思考、理解和消化,讓弟子通過自己單獨的實踐去提升自己.在以倫理為本位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踐行是主要特點之一.

3現代大學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大學教育模式的界定

大學教育模式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界定,首先是大學教育的目標,一般認為,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老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各大學也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社會的發(fā)展,使培養(yǎng)的人才具有本校特色;二是大學教育模式的功能在于培養(yǎng)人才,不同的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格、類型和特色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三是培養(yǎng)方式和手段,這主要是學生的知識結構、課程體系、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等;四是各環(huán)節(jié)操作具體規(guī)程.四者缺一不可.大學教育模式本身是開放的,模式中的大學生又具有極大的彈性,在同一模式下,我們既要要求這些大學生在某些方面擁有相同的特征,又要避免千人一面,鼓勵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3.2現代大學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建國以來,我們沿襲前蘇聯(lián)教育模式,本科教育中一直將專業(yè)教育放在首位,形成了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專業(yè)性的“三段式”培養(yǎng)模式.一是在大學教育模式目標上重德智體;第二,在大學教育模式的功能上重視知識而輕能力;第三,在人才培養(yǎng)的實現手段上,專業(yè)分工越來越細、越分越多,造成學生知識面也越來越狹窄;第四,在模式操作上重教輕學,灌輸多啟發(fā)少,導致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低.

4傳統(tǒng)的儒家教育哲學思想對現代大學教育模式的啟發(fā)

4.1推行“成人之教”,加強大學生的道德品質

4.1.1“成人之教“的理論基礎

子曰:“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孔子認為,教育的最高目標在于使人“成人”,所謂“成人之教”,就是要教會人如何做人、如何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主要的方法是“修身”,最終目的是“治國”“、平天下”.孔子還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他認為,禮樂的約束作用是做人應擁有的最起碼品質,離開了禮樂,不但不能成人,反而會喪失一些原有的品質;人具有了某種技能,僅僅是解決了“治學”的問題,并不能解決“成人”的問題.

4.1.2推行“成人之教”的現實意義

當前大學生道德品質確實的現象令人堪憂.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報道:許多大學生因為一點點小事發(fā)生口角,竟至于大動干戈,鬧出人命來;還有一些大學生承受不住來自學業(yè)、感情等的挫折和壓力,率性自殺.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弊病,一些有識之士認為,是因為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遺失,孔孟之道的不行.的確,現在的大學教育一味地偏重于對學生專業(yè)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教給學生一定的謀生手段,使學生學會“如何生”,卻不知“為何生”,忽視了對學生道德的培養(yǎng),這種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產生了極大的弊端.再加上大學重理輕文現象嚴重,許多對學生的人文意識淡薄,導致了許多高科技犯罪.建國以來,盡管開設了思想政治課,也只是流于形式,收不到應有的效果.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決不能急功近利,而要向著“成人之教”,要改變和完善我們的辦學理念,調整大學專業(yè)的結構,實行人文與科學的并重,使學生既能掌握生存本領,又領悟生存的價值.要切實培養(yǎng)“四有”新人,建立其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要體現大學以人為本的特點和終身教育的目標,在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要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起對未來崇高事業(yè)的信心和勇氣,使學生“成人”.

4.2實施“通人之教”,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4.2.1“通人之教”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

《史記》上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儒家所希望培養(yǎng)“通人”是能夠廣博通達、博古通今,又有所專的人“.六藝”的教育精神要先“博學之”,進而有所?!?周禮•保氏》上記載的“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日五禮,二日六樂,三日五射,四日五馭,五日六書,六日九數”,可算是我國最古老的“通人教育”.發(fā)展到現代,“六藝”教育的形式幾經變遷,但其教育的精神在不斷傳承.錢穆先生發(fā)揚了儒家“通人”教育的精神,認為現代大學教育“內容狹,為時暫,即獲最高學位亦僅為一專家,不為一通人.故其所教育……皆把人生意義地位約束了”“大師者,仍是通方之學,超乎各部專門之上而會通其全部之大義是也”,通人教育之“通”,并不是要追求無所不能,而是要融會貫通,能夠用開闊的、跨學科的視角思考問題,既具有博雅的精神,又是某一領域的專精人才,才能立足社會,有所作為,有所創(chuàng)新.儒家的“通人”教育精神到今天仍然煥發(fā)出旺盛的生命力,只有實施通識教育,才能使學生綜合全面地認知到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狀況,通過融會貫通的學習,促進智力、身心、品格方面的協(xié)調發(fā)展,理性選擇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形成合理的知識能力結構和寬厚的專業(yè)基礎,厚積而薄發(fā).儒家的“通人”教育為現代大學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和精神力量,我們應從先哲的教育思想中汲取營養(yǎng),形成辦學智慧,與時俱進,培養(yǎng)高素質的現代公民.

4.2.2“通人之教”的實踐和設想

2004年秋,繼復旦大學大批學生獲得轉系自由之后,北京大學宣布,該校今年招生將不設專業(yè).在這一系列變化后面,是中國高教界告別“蘇聯(lián)教育模式”,向“自由、通才”的教育模式轉型的第一步.到了這個層面,教育改革才真正深入到了本質.除此之外,大學還可以實行變單學科為雙學科或符合學科,雙學科即學生在校同時學習兩個學科的課程,兩科各占50%的學分,畢業(yè)后獲雙學位;復合學科即學生根據需要選擇多個學科的課程,學生可以主修其中一門學科,輔修另一門學科或多門學科,并允許學生變更各個學科課程所占的比例.

4.3重視自學之思和經世致用

4.3.1重視自學之思

儒家對學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思想和方法,孔子重視思,提出用“思”來提升內修的境界,使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孟子有類似的觀點,“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茍子認為:“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只有通過邊學邊思考的方式,才能達到學習的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哲學中的思不是抽象的思索,而是關注我們的內心.如果一個人學習但卻沒有用心,那他還不如不學.儒家教育哲學思想認為,真正的教育是一種自我學習,是要通過我們自己發(fā)現“道”.自學這樣的學習方式雖然古老,但卻十分有用,十分值得我們借鑒,我們應該大力發(fā)揚,許多的學者之所以成為一代名師,依靠的就是超強的自學能力.要徹底摒棄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和一味的灌輸原則,轉變教師的職能,對學生因材施教,通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啟發(fā)學生通過自己獨立的思考解決問題.

4.3.2知行結合與經世致用

儒家追求的“君子層面”,是在“學”與“行”的基礎上,對修身提出的更高要求:“君子”不僅要能夠知行合一、知行相資,更重要的是具有民族責任感,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早期儒家教育哲學思想強調“經世致用”,志在培養(yǎng)人“治國平天下”達到“學而優(yōu)則仕”的目的.教育的目的終歸是運用,“傳道”的目的在于運用“道”,只會說而不能做于事無濟.只有堅持知行結合和經世濟用的原則,才能培養(yǎng)出能擔當重任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5結語早期儒家的教育哲學思想既有深刻厚博的理論基礎,又不乏豐富具體的實踐經驗,是教育哲學領域里的一塊瑰寶,它創(chuàng)立了“有教無類”思想,使人人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解決了人為什么需要教育的問題———認識和提升自己,提出了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成人”“通人”和經世致用,重視人本身潛能的開發(fā)、德性的培養(yǎng)和實踐的作用,這些思想到現在仍然熠熠生輝,為我國現代大學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路.繼承早期的教育哲學思想的不是保守,也不是因循守舊,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教育.只有通過充分理解先哲們的智慧結晶,總結他們的改革經驗,才能使大學教育的作用最大化.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