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德育教育實效性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在當前大思政背景下,我國部分高職德育教育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弊端亟待解決,其中,應如何提高德育教育實效性便是高職德育教育者迫在眉睫的問題?;诖?,本文圍繞大思政背景下加強高職德育教育實效性展開深入研究,為其提供幾點具有針對性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思政教育高職德育教育
一、引言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全新推出,對我國高職德育教育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主要是改革德育教育模式,更新德育教育理念,提高德育教育實效性。因此,如何進一步實現(xiàn)大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當前德育教育者應著重考慮的問題。
二、大思政教育與高職德育教育實效性內(nèi)涵
(一)大思政教育內(nèi)涵
大思政教育與傳統(tǒng)高職德育教育不同,它要求高職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要以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為主要目的,要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強調“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和德育為先的工作理念。大思政教育強調高職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要確保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統(tǒng)一開展,要求德育教育師資隊伍要以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和穩(wěn)定型來構建。同時,傳統(tǒng)高職德育教育在開展過程中往往會將理論課與思政工作分開,不能將兩者有效結合在一起,使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容易出現(xiàn)“兩張皮”的現(xiàn)象。而大思政教育則是要求高職德育教育要與理論專業(yè)課教學有效融合,確保德育教育滲透到校園、課堂的各個角落,要以德育為先、學生為本,展開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由此可見,大思政教育與傳統(tǒng)高職德育教育相比,更符合德育教育開展的需求,以及對提高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育人要求。
(二)高職德育教育實效性內(nèi)涵
高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是德育教育者在開展德育教育活動時,對高職大學生所產(chǎn)生的影響效果以及對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還包括德育教育開展的效率。從這里可以看出,高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一共分為三點,分別為德育效率、德育效益、德育效果。而在大思政背景下高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則是以學生為本、德育為先,全員、全方位、全程開展德育教育工作。其一是要求高職德育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出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要以高職大學生為德育教育活動開展的核心,注重德育教育效果。其二是要求高職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要以促進大學生“成人成才”為主要教學目標,時刻關注德育教育的工作效率,規(guī)范高職大學生個人行為和思想理念。使高職德育教育工作能夠完全滲透、內(nèi)化到大學生的精神思想當中,促進大學生自身德育品質的提高。其三是要求高職德育教育者要從學生思想特點為基準,依據(jù)學生個性差異等方面合理選擇德育教育方式,充分挖掘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德育教育資源。要全面規(guī)劃高職理論專業(yè)課與德育課的統(tǒng)一,確保大學生從剛步入高職一直到步入社會都能夠獲得有效的德育教育,注重提高德育教育實效性。
三、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職德育教育實效性現(xiàn)狀
(一)高職德育教育獲得的成果
近年來,高職德育教育在開展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方面是我國大學生群體的思想素質得到持續(xù)提高,一方面是大學生群體堅定自身政治立場,另一方面則是大學生群體的道德素質在不斷提高。其一,因我國高職大學生在進入校園后,長期受德育教育所熏陶,使其自身的思想素質獲得有效提高。比如,在面對需要處理的一些人與社會關系的問題時,部分大學生所秉承的思想觀念是正當索取、積極奉獻,還有部分大學生所秉承的思想觀念則是努力為社會做出貢獻。由此可見,我國大學生的思想理念多數(shù)是呈積極向上趨勢的。其二,體現(xiàn)在我國多數(shù)大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高度認可的,并具備較高的愛國精神和政治熱情。比如在面對一些突發(fā)事件,如汶川大地震、新疆7.5事件時,大學生會堅定自己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時刻保持清醒的認知,并體現(xiàn)出為人民服務的主人翁精神。其三,體現(xiàn)在當前一些大學生群體會積極組織參與公益志愿活動,在日常生活中也時刻保持樂于助人的無私精神,保持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確保自身不會出現(xiàn)不良行為。
(二)高職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方面是德育教育方法陳舊,課堂主體地位不明確;另一方面是德育教育所獲得的教學效率與社會需求存在差距;第三方面則是德育教育效率與高職所期望的教育效率存在差距。究其原因,其一是部分高職在制定德育教育內(nèi)容和選擇德育教育方式時,因自身教育觀較傳統(tǒng)、保守,使其難以滿足新時期學生發(fā)展需求,并忽略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忽略學生發(fā)展訴求。其二,高職大學生因自身性格、情感、行為等方面的品德要素不統(tǒng)一,存在個性差異較大的現(xiàn)象,部分大學生會存在一些道德判斷模糊、道德認知模糊、道德選擇不統(tǒng)一的問題。其三,雖然部分高職著重強調德育教育的實效性,但卻并未真正重視德育教育效果,缺乏制定統(tǒng)一的領導規(guī)劃,也并未挖掘有效的德育教育資源去充實德育教育內(nèi)容,導致高職德育教育效率并不高。
四、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增強高職德育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一)落實德育教育主體
首先,高職德育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要樹立“以學生為本,以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將學生做為德育教育開展的主體,時刻關心學生發(fā)展,使高職大學生自身所具備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得以有效發(fā)揮。同時,大思政背景下高職德育教育的開展,必須要勇于打破常規(guī),重新構建和調整德育教育理念與德育教育方法。在此過程中,高職德育教育者可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在網(wǎng)絡中構建德育教育平臺,在此平臺中設置德育教育反饋網(wǎng)頁,鼓勵高職大學生到此網(wǎng)頁中進行匿名制、實名制留言,發(fā)表自己對德育教育模式的意見和建議。之后,高職德育教育者在根據(jù)學生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有效調整、改進,確保德育教育所采用的教育方式符合大學生發(fā)展需求以及受大學生歡迎。此外,高職德育教育者還應時刻關注大學生思想狀況及個性訴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確保高職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能與時代接軌,以此來實現(xiàn)德育教育工作滿足社會和大學生發(fā)展的雙向需求。
(二)踐行德育教育優(yōu)先
首先,相關高職應重視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重新構建和規(guī)劃德育教育領導機制,確保高職全員親自參與德育工作當中,進一步形成大思政教育理念中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領導的工作機制。同時,高職德育教育者在實際過程中要秉承“以學生為本、德育為先”的工作理念,要做到關注學生思想狀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理解學生發(fā)展訴求。其次,相關高職可通過加強對德育教育工作的資金投入力度,全面改進德育教育設備和德育教育條件,為大思政落實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有效手段支持。此外,相關高職應全面優(yōu)化德育教育環(huán)境,為學生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將德育教育理念逐一滲透到校園的各個角落中,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在此過程中,高職德育教育者可借助網(wǎng)絡教學平臺、校園板報、校園廣播等定期宣傳德育教育理念,以此來實現(xiàn)德育教育為先的工作理念。
五、結語
總而言之,基于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職德育教育實效性的提高,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關心學生實際發(fā)展訴求,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圍繞學生展開德育教育工作。同時,還應進一步踐行高職德育教育“以德育教育優(yōu)先”的工作理念,要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校園、教室的各個角落當中,并帶動高職全員參與德育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早一步實現(xiàn)高職德育教育實效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楊定2014《“大思政”教育視野下的大學生德育時效性分析》,《學理論》第16期。
張賓州2017《大思政視域下大學生德育管理改革思考》,《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6期。
周嘉鴻2017《“大思政”教育體系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的探究》,《科技經(jīng)濟導刊》第25期。
孫明麗、唐少勛2019《“大思政”格局下的吉林省涉農(nóng)高職大學生德育教育研究》,《吉林農(nóng)業(yè)》第12期。
作者:侯卿 單位:武威職業(y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