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德育詩詞教育作用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德育詩詞教育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德育詩詞教育作用

一、探尋自然規(guī)律,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古代世界觀,最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崇尚自然,認為人也是自然中的一物,應該效法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屈原所謂“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杜甫所謂“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李白所謂“萬物興歇皆自然”。他們“大天而思之”,對于天地的博愛無私,自然的規(guī)律性,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都有極好的形容。詩人對于自然萬物往往懷有親切感,如把鷗鷺看作自己的同盟者,可以和月亮、星星,甚至一草一木對話,交流感情,“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自來自去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詩人愛好、親近自然,不論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日月山川,風雨雷電,都能觸發(fā)他們的靈感,引起許多關于宇宙、人生的思考,真可謂“思接混茫,探尋真秘”。

二、感悟人生真諦,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關于人生的思考中,生命的短暫和人生的價值,是古詩中常見的主題。自從孔夫子在河邊發(fā)出慨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古詩中便充斥了人生苦短的悲歌?!叭松粷M百,長懷千歲憂”,憂生之嗟總是與那動亂、專制的社會結合著的。李賀稱時間為“飛光”,他悲憫生命的短暫,給人間留下多少痛苦、遺憾,他用清醒的唯物觀面對“有生必有死”的這份無奈,并深刻地批評了秦皇漢武企求長生不死的妄誕。對于生死,陶淵明則采取“化遷”的思想來對待,他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人生于自然,死歸自然,是不用為生死憂心的。他在《形、影、神》詩中,更對這種自然觀作了精彩的闡發(fā)。在短暫的生命中,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是古詩中經(jīng)常提到的問題。最典型的,當然是文天祥的《正氣歌》。這首長詩以自然元氣說為根據(jù),歌頌了人間的浩然正氣,他認為他所堅守的不僅是對國家的忠貞,而且是這種亙古相傳的浩然正氣,人生有限,正氣永存,所以他能“鼎鑊甘如飴”,能夠從容就義。這是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啊!在人的一生中,會有種種不同的遭遇,也會有種種不同的心情,李商隱在其《錦瑟》一詩中,回顧一生凝聚成四種境界,那就是:莊生曉夢的曠達,杜鵑啼血的執(zhí)著,鮫人泣珠的悲涼,玉暖生煙的溫馨。這種種人生況味,得到了最凝練、最優(yōu)美的表達,足以啟人感悟發(fā)人深思。

三、接受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增強愛國主義情懷

從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開始,就有許多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作品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詩經(jīng)•無衣》)“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保ㄎ奶煜椤哆^零丁洋》)“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zhàn)爭地圖》)……此外,屈原《離騷》的理想主義、愛國精神,杜甫詩歌當中的憂國憂民的精神,陸游、辛棄疾詩歌中一心報國的悲憤疾呼,都是讓人過目難忘、記憶猶新的名篇佳作。這些詩詞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正義、為保家衛(wèi)國而拋頭顱、灑熱血。這種正氣、這種愛國精神,猶如黃鐘大呂之音,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響徹回蕩。學生欣賞和學習這些古典詩詞,就是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接受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的熏陶。

四、體會詩人的憂患意識,增強歷史責任感

古代詩歌中,詠史之作有相當?shù)姆至?。有些詩篇雖然沒有直接詠史,但也具有深重的歷史感,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并非詠史,但他念及的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古往今來都在撞擊他的心扉,歷史感是很厚、很重的。歷史可以提供給人們許多教訓。借古諷今便是歷代史傳得以保存、流傳的重要原因。白居易的《放言》詩,也許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但其中也提出了一個歷史人物如何評價的問題,賢如周公也可能蒙不白之冤;奸如王莽,偽善做假,一時競得時譽。如果不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誰能明白他們的真相呢?皮日休在《汴河懷古》詩中,提到對隋煬帝歷史功過的評價問題,對于動機與效果,究竟該如何評判?歷史上有許多謎,恐怕更有許多難知的心曲,劉克莊《新亭》一詩,對“清談誤國”提出質疑,袁枚的《馬嵬》一詩,則對《長恨歌》、《長生殿》歌唱李、楊愛情悲劇提出異議,他用《石壕吏》中被逼生離死別的老夫妻來作對比,簡直是“大煞風景”,但你卻不能不承認這才是歷史的真實,也許是最應該記載的歷史。

五、品味詩詞審美特質,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斯大林說:“作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和文學作品具有很明顯的審美特質,是美與善的完美結合,是作家與讀者心靈之間架起的一座美麗的橋梁。許多古代詩詞,在描寫自然風光、藝術作品或藝術活動中,都會有許多關于美學的思考。當然,這些不會是直接說出的,文學作品中的美學思想,常常是期待著被發(fā)現(xiàn)、探究。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色彩、聲音、大小、動靜、時間、空間構成了詩,構成了美,也可以說構成了整個心靈世界。又如蘇軾的“琴詩”,則繼嵇康《聲無哀樂論》之后,提出了有關音樂美學的重要問題。上好的樂器才能發(fā)出動聽的聲音,但有待人的手指去撥動,而手指本身又不會發(fā)聲,它必須依靠樂器等物質手段,但這一切的驅動者,總也離不開人的心靈。有一些題畫詩,或描寫書法、音樂、舞蹈的詩篇,用通感,想像等手段,給藝術創(chuàng)造涂上了奇幻的色彩,甚至突兀怪誕,以丑為美,給美學研究提供了許多啟示。

六、以詩明志,祛除卑賤淺薄,樹立遠大志向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唐•李白《行路難》)誦讀這些古典詩歌,我們分明感到,那志向高遠、憂國憂民,為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而勇往直前的形象,就屹立在我們面前,仰之彌高。我們要有意識、有能力運用古典詩歌材料,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將那些文字材料化為藝術形象;觸發(fā)學生的感悟力,讓這些藝術形象的豐碑矗立于學生的心靈。讓我們的學生從小志向高遠,切忌卑賤淺薄。志向高遠,才能擺脫小農(nóng)意識的束縛,崇尚科學追求進步;志向高遠,才能不做市井之徒,熱愛生活服務社會;志向高遠,才能驅除小職員心態(tài),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志向高遠,才能克服拘謹暮氣,大刀闊斧勇往直前。讓我們的學生長大后不患得患失,終日為油鹽醬醋而憂慮,而是“先天下之憂而憂”,憂國憂民;不汲汲于追求肉體的快樂,而是“后天下之樂而樂”。如果要“先天下之樂而樂”,那就是樂于助人,樂于奉獻,樂于創(chuàng)造,樂于為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而獻出一切。我們的學生無論是學習歷程中還是漫長的人生道路上,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與挫折,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讓他們懂得,即使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也要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只要具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任何困難都會在我們面前發(fā)抖。請相信,古詩詞閱讀材料能夠為我們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格發(fā)揮獨有的作用。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認為多方位、多角度把古詩詞融入教學過程之中,發(fā)掘其德育功效,引導學生深刻體會詩詞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tǒng)教育,塑造其高尚品質,鑄造其君子人格,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會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