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區(qū)方言與地域文化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nèi)容摘要:方言是局部地區(qū)人們所使用的語言,傳承著該地區(qū)的文化血脈。信陽市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豐富獨特的文化,使信陽的方言也具有獨特的趣味性。本文通過對信陽方言語音和詞匯的分析,探索信陽方言和當?shù)匚幕g的聯(lián)系。
漢語是一種多方言的語言,漢語方言的形成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不同地域的方言折射了該地區(qū)的地理、人文特征以及風俗文化。正如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說過:“語言忠實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而作為文化的載體,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過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每個地區(qū)的方言都是該地區(qū)地域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信陽方言作為這樣一種符號,反映的是信陽地區(qū)地域文化的特征。
一.信陽地區(qū)方言概況
信陽市位于河南省最南部,地跨淮河,位于中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交界線上,也就是說正位于中國南北方地理分界線上,素有“南方北國,北國江南”之稱。在行政區(qū)劃上,信陽市隸屬河南省管轄,它東連安徽、南接湖北,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漢之間的戰(zhàn)略重地,也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文化的過渡帶。[1]在這樣的過渡帶上,信陽市孕育了獨特的文化———“豫風楚韻”的地域文化,這也使信陽地區(qū)方言與河南省其他地區(qū)的方言大不相同。河南大部分屬于中原官話,這種方言內(nèi)部分歧較小,而到信陽,差別就很大。信陽方言受各種方言的影響,逐漸形成了江淮官話、西南官話、中原官話以及大量贛語詞匯和客家詞匯相結合的方言,成為了區(qū)別于中原官話的另一套方言體系??傮w來說,信陽方言可以分為三個小片:中原官話———信蚌片,西南官話———鄂北片、江淮官話———黃孝片。
二.信陽方言的形成原因
1.歷史文化的影響
信陽歷史悠久,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西周時期,信陽市是申伯的封邑。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攻陷楚國都城,楚王逃到信陽,并以此為都,從此楚文化便在信陽地區(qū)成長起來,但是信陽的楚文化并不像湖北地區(qū)是在當?shù)匚幕A上發(fā)展起來的,而是被“楚化”的,所以信陽文化同時也包含中原文化的特點。[2]多種文化的融合最終在這里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淮河文化。信陽深受楚文化的熏陶,在語言上也有所體現(xiàn),如今信陽方言語音仍能尋覓到“楚語”的影子。
2.自然條件的影響
信陽市位于亞熱帶與暖溫帶的交界線上,無論是溫度還是降水量上與河南其他地區(qū)都不相同,所以在種植糧食作物的選擇上也不相同,河南省大部分地區(qū)種植大麥,吃面食,而信陽地區(qū)種植水稻,一日三餐都是大米,這樣的飲食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會到語言。例如信陽方言中,“吃飯”指的就是“吃米飯”,所以說在以水稻種植業(yè)為主的信陽,米飯便指代了所有的主食。如果吃面條、吃饅頭就會具體說出該類食物的名稱。另外,信陽地區(qū)種植綠茶歷史悠久,信陽人民品茶、喝茶也是固有的生活習慣,在這種環(huán)境下,“茶”這一名稱在信陽方言中便代替了“水”,如“水燒開了”會說“茶開了”;將水壺里的開水倒入暖瓶中叫做“起茶”;客人來到家里,主人說倒杯茶的“茶”其實指的可能也是水。諸如此類,信陽地區(qū)獨特的生活習慣也就造就了信陽方言,而方言也恰恰反映了信陽地區(qū)與河南省其他地區(qū)自然條件的不同以及生活習慣的不同。
3.人口遷移的影響
據(jù)史料記載,明朝末期李自成攻陷光州(現(xiàn)在信陽地區(qū)的中東部),并進行屠城,清朝皇帝下令江西等地的百姓填之(時值湖廣、閩、贛填四川)。據(jù)《羅山縣志》載,光山、羅山一帶的不少人歷史上來自江西。[3]所以說,信陽地區(qū)現(xiàn)居民大多為江西南昌、九江及閩、粵、贛交界處客家人的后代,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帶去了贛語和客家語,與當時信陽本土方言相融合。在接下來的幾百年間,信陽一直作為河南的行政區(qū)劃,但是由于地緣原因,又與湖北、安徽往來密切,并且深受他們的影響,所以信陽方言是多地區(qū)方言交融同化的結果,正所謂“十里不同音”,信陽地區(qū)也正是如此,如信陽北部接近于中原官話,而南部接近于江淮官話。
三.方言語音與地域文化的關系
1.信陽方言與中原文化
信陽地區(qū)東北部的息縣與淮濱雖然在信陽市的管轄下,口音卻更接近于周口市與駐馬店市,同屬于中原官話。在語音方面,體現(xiàn)在古清、次濁入聲在息縣、淮濱方言歸陰平,古全濁入聲歸陽平。[4]息縣和淮濱都橫跨淮河,兩縣方言最重要的兩個共同特征是:一是古深臻攝今讀和曾梗攝今讀不混;二,古泥母[n]、來母[l]區(qū)分清楚。[5]即韻母前后鼻音區(qū)分清楚,聲母n與l區(qū)分清楚。而在信陽其他地區(qū),前后鼻音與聲母n、l都是相混淆,不作區(qū)分的。在這點上,位于信陽東北部的息縣和淮濱方言體現(xiàn)出中原官話的特點,信陽“豫風楚韻”文化特征中的“豫風”便在語音上展現(xiàn)出來了。
2.信陽方言與楚文化
因歷史原因,加之信陽地區(qū)與湖北省交界,受武漢輻射影響大,所以信陽方言也不可避免受到楚語的影響。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曾指出:這第二區(qū)(指黃岡、孝感一帶方言)可以算典型的楚語。[6]而信陽方言與本省其他地區(qū)方言相差甚遠卻與臨界的湖北省孝感、隨州方言接近,無論是語音還是語調(diào)上,都有重合的情況。例如,信陽保留了很多楚語古代漢語的特點,如聲母h、f不分,即將“花”說成“發(fā),”保留古代的疑母字,比普通話多一個聲母,如“你”讀作“嗯”聲母便為等等。信陽方言在語音語調(diào)上,深受湖北地區(qū)楚文化的影響,這也便是信陽具有“楚韻”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方言詞匯與地域文化的關系
李如龍先生說過“從70年代以來,我所進行的方言比較研究都證明了,方言的詞匯特征必須和語音特征一樣受到應有的重視?!彼哉f,方言詞匯也是考察該地區(qū)文化的一大樣本。獨特的文化背景,使得信陽方言詞匯也有其獨特的文化色彩。
1.親屬稱謂
爹:父親的兄弟稱為“爹”,根據(jù)年齡大小排名“老爹”、“二爹”等等。媽、娘:父親兄弟的妻子根據(jù)其丈夫在家排名,分別稱作“媽”與“娘”,比父親年長的伯伯的妻子一般稱為“老媽”,比父親小的叔叔的妻子叫作“娘”。在信陽方言的父系親屬稱謂中,與父親相關的親人的稱呼尤為親切,不是“爹”便是“媽”與“娘”。這是因為信陽人的家庭觀念是“結婚不分家”,即一家無論多少男孩,娶親生子都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所以父系親屬顯得尤為親密,便以“爹”、“媽”、“娘”這種稱呼親生父母的詞來稱呼父系親人。這種稱呼在母系親屬稱呼中是鮮有的。正反映了信陽地區(qū)濃濃的宗族觀念與家庭向心力,雖然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信陽人成婚后都會與父母兄弟分開居住,但語言卻一直流傳運用至今。
2.地名命名
地名的命名以及方言詞匯也是該區(qū)域環(huán)境的一種折射,許多方言地名都是當?shù)氐乩憝h(huán)境與歷史事件的忠實記錄者。信陽地區(qū)北部為江淮平原,平原地形容易形成大的人口集聚區(qū),所以北部地名多以“集”、“店”、“莊”來命名。信陽中南部地區(qū)為丘陵地形,地勢起伏。該地的方言詞匯恰好反映了它的地形面貌,例如羅山話中的“坡兒”,就是“地方”的意思,因位于丘陵地帶,地形多坡度,所以便用“坡兒”代替所有“地方”的意思。另外中南部地區(qū)水網(wǎng)密布、河渠縱橫、水田交錯,酷似江南風光,所以地名以“灣”、“洼”“沖”“堰”“橋”“塘”居多,這些地名也更偏向于南方地區(qū)的地名。信陽地區(qū)地名的命名不僅反映了該地區(qū)的地理面貌,同時也反映出信陽地區(qū)作為南北方文化過渡段的重要特征。
3.民俗活動
方言詞匯的價值并不局限于反映地域文化,有的還可以用來考證歷史。[7]信陽方言“喊魂”這一詞匯剛好反映了一種民俗現(xiàn)象。信陽在歷史上屬于楚地,楚人好巫,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招魂,《楚辭》中的《大招》和《招魂》都與招魂有關。[8]信陽也有喊魂的習俗,當孩子受到驚嚇時,大人們會扯著她的耳朵喊著說:“XX嚇莫回啊,XX嚇莫回啊,掂著耳朵回來了,掂著耳朵回來了”此處的XX是被嚇著的人的名字,喊在這里不是指大聲喊叫,而是強調(diào)“喊”的過程。在“喊”的過程中讓丟魂者(即受驚嚇者)內(nèi)心重歸平靜,從而達到“招魂”目的。從這一詞語中便考證了信陽地區(qū)的確受到楚文化的影響,這也是“楚韻”的一種體現(xiàn)。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信陽地區(qū)的方言正恰恰印證了這一點。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方言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我們應該保護方言文化,維護語言的多樣性。
參考資料
[1]信陽市情信陽市人民政府.2018-03-08
[2]李紹連.河南境內(nèi)楚文化的特點和分期[M].河南省考古學會:楚文化覓蹤.鄭州:中州書籍出版社,1986
[3]羅山縣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4]葉祖貴.信陽地區(qū)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
[5]葉祖貴.河南息縣、淮濱方言的歸屬[J].方言.2016,(3):331—334
[6]趙元任.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7]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8]李倩.楚辭、漢賦之巫技巫法綜探江漢論壇[J].2005,(12):10
作者:吳靜宇 肖莉莉 單位:遼東學院韓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