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胡姬與唐代酒文化探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胡姬與唐代酒文化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唐代酒文化略述

在唐代,尤其是唐代中后期,飲酒之風盛極一時,人們不僅一家一戶釀酒,自產(chǎn)自銷,置肆沽酒更是愈來愈多,劉禹錫就曾作詩,“長安百花時,風景宜輕薄,無人不沽酒,何處不聞樂”來贊美這一現(xiàn)象。唐以長安城中的酒業(yè)為最盛。據(jù)《開元天寶遺事》卷下“歇馬杯”條所載:“長安自昭應縣至都門,官道左右村店之民,當大路市酒,量錢數(shù)多少飲之?!痹陂L安城外尚且如此,在東、西兩市的商業(yè)區(qū)中,就不僅有大量的賣酒鋪面,還有許多酒樓。在《太平廣記》卷四四《穆將符》中,就有“長安東市酒肆姚生,與其友善”的記載;而在《太平廣記》卷一五七《李君》中,亦有“可西市鞦轡行頭坐”登樓飲酒的記載;類似記載在《太平廣記》一書中,還可見于衛(wèi)庭訓、虬髯等人的傳記中。種種傳記足以表明,東、西兩市的酒肆已經(jīng)成為唐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當時的酒肆并非純粹賣酒,亦兼營其他行當,也有部分商鋪兼營賣酒。在《太平廣記》卷三九《劉晏》中就有記載藥鋪中販酒的事例,劉晏“遂至一藥鋪,偶問,云:常有三四老人,紗帽拄杖來取酒,飲訖即去,或兼覓藥看,亦不多買,其亦非凡俗者”。藥鋪等其他商鋪亦沽酒,由此也可見唐代從事與酒有關工作的人員之多。除卻東、西市的商業(yè)區(qū),外郭城中的一些里坊也分布著一些酒肆,其中以常樂坊蝦蟆陵為最盛,“翠樓春酒蝦蟆陵,長安少年皆共矜”就是唐代僧人皎然對其的贊美。自城門去曲江的道路旁,亦是酒販云集之所,李白有詩曰:“何處可為別,長安青綺門。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在《資治通鑒》中也有記載:順宗永貞元年,求當權者王叔文、王伾辦事的人極多,“于是叔文及其黨十余家之門,晝夜車馬如市??秃蛞娛逦?、伾者,至宿其坊中餅肆、酒壚下,一人得千錢,乃容之”。而在貞元二年(786),長安缺糧,軍心不穩(wěn),“上憂之甚,會韓滉運米三萬斛至陜”,皇帝大喜,命太子“時禁中不釀,命于坊市取酒為樂”,可見酒肆在市坊之中亦有分布,且釀酒量較大。唐代幾乎各個階層的人都喜愛飲酒,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甚至包括僧人和尼姑,人們非常熱衷在節(jié)日或是一些特殊時節(jié)飲酒。說到唐代愛飲酒者,必提李白,余光中先生就稱贊其為“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還有三分嘯成劍氣,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也以《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直言不諱地評價自己為“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除了李白,白居易作詩也是離不開酒的,他在親友相聚吟詩作賦之前,“必為之先拂酒罍,次開詩篋”(《醉吟先生傳》,載董誥等:《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本,第6955頁)。唐代著名畫家王洽也是如此,性情豪放豁達,作畫之前必飲酒,“興酣之后,先已潑墨”(《太平廣記》卷二一三《王墨》)。唐人不僅好飲酒,而且酒資花費也極大。曾有一唐人名陽城,“每約二弟:‘吾所俸入,而可度月食米幾何,薪菜鹽幾錢,先具之,余送酒家,無留也?!鼻宜抑衅蛷脑诩抑袛嗉Z時,“以米易酒,醉臥于路”《新唐書•陽城傳》。李白在《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中,亦寫道“莫惜連船沽美酒,千金一擲買春芳”。在唐代人看來,飲酒不僅是一種風尚,也是一種治病的良方。白居易曾將酒與藥材相媲美,在《對酒》中寫下了“唯將綠醅酒,且替紫河車”。王轂在其《贈蒼溪王明府有文在手曰長生》中也寫道,“但以酒養(yǎng)氣,何言命在天”??梢娫谔拼丝磥恚m量飲酒是有助于身體健康的。但同樣,唐代人也認識到了飲酒過量會導致“中酒毒”,白居易就曾認為自己“眼昏久被書料理,肺渴多因酒損傷”(《對鏡偶吟贈張道士抱元》)。而要解酒毒,就要如唐人李建勛一般,“方為醫(yī)者勸,斷酒已經(jīng)旬”(《春日病中》)。飲酒之風的盛行,極大地推動了釀酒業(yè)的發(fā)展。在當時,一年四季均是釀酒時節(jié),人們通常以麥、黍、稻等作為原材料,輔之以酒曲釀造,一些西域美酒則以葡萄釀造。自周代起就有記載稱,人們用黑黍子和郁金香草釀造一種名為秬鬯的美酒,由于黑黍子為黍中上品,材料珍貴,主要供皇宮貴族飲用。以糧食釀的酒中以糯米酒為最特殊,白居易在等好友贈糯米酒后,寫下了《劉蘇州寄釀酒糯米……》這固然與白居易生活艱苦有關,但當時糯米難得,糯米酒的制作工序要求精良,用水考究,糯米酒自然也較為珍貴。但以麥、黍、稻釀的糧食酒雖珍貴,卻不易保存,這類酒大多質(zhì)地粘稠,“綠餳粘盞杓”、“醅濃盞底黏”,且若是擱的久了,難免如白居易般“酒甕全生醭,歌筵半委塵”(《臥疾來早晚》)。甚至如陸龜蒙一般“良常應不動移文,金醴從酸亦自醺”,直接變了味。

二、胡姬酒肆

唐代的酒肆繁盛,其中不免有來自西域的胡商所開的售賣西域美酒的酒肆,這些酒肆多是由來自西亞各國和波斯的胡人開設,主要分布在西市以及春明門到曲江的道路兩旁,售賣的有高昌(吐魯番)的葡萄酒,大食(波斯)的龍膏酒以及三勒漿。這些酒唐人的仿制并不成功,胡商主要還是要依靠進口以保持酒原汁原味,因而其價錢也遠高于本土的酒。胡商們還采取了與唐人不同的經(jīng)營方式,不是將酒肆設于鬧市之中,而是將酒肆設于城門口,方便送別的親友以酒訴情,離別餞行。除了酒與經(jīng)營方式和中原酒肆不同,這些胡商還會利用胡姬的異域風情幫助招攬客人,“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鏘鏘”(賀朝:《贈酒店胡姬》)成為長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胡姬因而也就有了“酒家胡”的別稱。但“酒家胡”這一別稱不僅寓意與漢人“酒家女”相對,也寓意著唐代飲酒時的一種助興工具———“酒胡子”,它類似于現(xiàn)在的不倒翁,在行酒令之前,轉(zhuǎn)動酒胡子,停止時指向誰則誰飲酒。唐人將其人格化為一勸酒之人,正符合胡姬在酒肆中的作用?!昂А钡姆Q謂最早見于古詩《羽林郎》中,“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依倚將軍勢,調(diào)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這些與中原人不同的西域女子,穿著傳統(tǒng)服飾,彈奏異域音樂,跳著曼妙舞蹈,無疑會吸引大批長安人為之駐13足,從而“為底胡姬酒,長來白鼻騧”(張祜:《白鼻騧》)。通過數(shù)量較多的唐代詩詞,我們可以大略勾勒出這些胡姬的面貌,她們“碧玉炅炅雙目瞳,黃金拳拳兩鬢紅”(李白:《上云樂》)。在酒肆門前,“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她們或許還會舞上一曲胡旋,“蓬斷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盤火輪炫。驪珠迸珥逐飛星,虹暈輕巾掣流電。潛鯨暗噏笡波海,回風亂舞當空霰?!?元稹:《胡旋女》)“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飖轉(zhuǎn)蓬舞。左旋右轉(zhuǎn)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白居易:《胡旋女》)相比于中原傳統(tǒng)的婉約型舞蹈與音樂,西域爽朗豪放的歡歌熱舞更能營造出一種熱鬧的飲酒氛圍,使飲酒者情緒高昂而熱烈,酒興大漲,賦予詩人創(chuàng)作的靈感。當時的豪門公子和達官貴人自是經(jīng)常光顧胡姬酒肆,“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但據(jù)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有學者大膽猜測,這些異域少女其實并不真正受長安人喜愛。目前關于胡姬形象的考古發(fā)現(xiàn)數(shù)量非常少,孫機先生就認為女子本身在西域文化中大多不受重視,而胡姬在唐人的眼中,可能不被視為是“良家婦女”,且根據(jù)男性胡人的面相判斷,胡姬的長相可能也并不符合唐人審美,如李賀就將她們描述為“鬈發(fā)胡兒眼睛綠”(《龍夜吟》)。因此,人們在社會心理上將她們定位為風塵冶艷之尤,遂使之難以在正式場合拋頭露面。(孫機:《絲路胡人外來風》序言,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在這些胡人酒肆中胡酒雖多,胡姬仍多以葡萄酒招攬顧客。葡萄酒在中國的出現(xiàn)與盛行主要始于唐代,一直被視為是極其珍貴的酒。唐前期滅掉的東、西突厥的領土中,包含著廣闊的盛產(chǎn)葡萄及葡萄酒的西域地區(qū),隨后通過擴大疆域和絲綢之路上的交往,葡萄酒在中國迎來了第一個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在唐代詩詞中,最為人所熟知的關于葡萄酒的詩詞,就是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葡萄酒自西域傳入,邊疆的將士們自然能更早更多地接觸到這種西域美酒。在當時,也有不少將軍將這味美多產(chǎn)的葡萄酒作為論功行賞的飲品。唐邊塞詩人們多以葡萄酒勾勒出守衛(wèi)邊疆的男兒慷慨激昂,欲啖胡虜肉,欲飲匈奴血的豪情。除了邊塞之人,長安城中的文人墨客、達官貴人都喜飲葡萄酒,葡萄酒也是唐代女子常飲之酒,且由于唐人仿制葡萄酒并不成功,人們熱切地追捧產(chǎn)自西域的優(yōu)質(zhì)葡萄酒。不少文獻都記載了唐明皇、楊貴妃、李白等人飲用葡萄酒的軼事,李白在吟詩時,須得“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對酒》)。唐明皇最喜玉環(huán)醉韻殘妝之美,“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曰:“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太真妃持頗黎七寶杯,酌西涼州蒲萄酒,笑領意甚厚。”這也引發(fā)了唐代女子紛紛在臉頰上涂兩塊如酒暈一般的紅胭脂,仿作暈醉。與胡姬、胡酒相配套的還有盛酒用的胡瓶。“胡瓶”,顧名思義就是從西亞中亞傳來的一種盛水器,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jīng)傳入中原地區(qū),并逐漸被本土化,在唐代,胡瓶大為盛行,取代了尊勺,成為酒具中較為重要的一種。胡瓶原本在西域主要是盛放飲料、乳品,并作為一種汲水器使用,在唐代,它之所以會成為酒具,楊瑾認為,是因為胡瓶造型上“大口,鴨嘴式流,細長頸,橢圓形腹,長曲柄,圈足或無足”(楊瑾:《說唐墓壁畫中的胡瓶》)。趙晶也認為這些胡瓶應是“鳥嘴狀口,鼓腹,單柄,圈足”(趙晶:《唐代胡瓶的考古發(fā)23現(xiàn)與綜合研究》)。這樣的造型,既有利于手執(zhí),又方便傾倒,足圓而穩(wěn)定,瓶身上的裝飾還具有濃厚的西域色彩,最適合由胡姬手執(zhí),盛放胡酒。(圖片來源:高啟安,《胡瓶傳入和唐人注酒方式的改變》,《絲綢之路研究輯刊》,第一輯,第83-84頁)這些胡姬酒肆多出現(xiàn)于盛唐、中唐及晚唐初期,在晚唐后期逐漸減少甚至消失,與唐代的中西交通形勢大致吻合。唐建國一直到657年滅西突厥,中西矛盾較大,唐疆域內(nèi)的胡商較少。開元盛世前后,中西溝通增多,中原地區(qū)“胡化”成為一種風尚,“酒家胡”開始大量進入中原。安史之亂后,由于唐王朝向回紇借兵,疆域內(nèi)回紇及“九姓胡”(多為粟特人)來往頻繁,“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這一時期的胡商勢力極大,“酒家胡”進入了全盛時期。9世紀下半葉,回紇解體,唐末經(jīng)濟、政治每況愈下,“酒家胡”也因此在中原地區(qū)逐漸銷聲匿跡。

作者:王婧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關文章閱讀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