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風景園林理論在盲人公園景觀中應用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風景園林理論在盲人公園景觀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風景園林理論在盲人公園景觀中應用

摘要:盲人公園是一個將光帶入盲人世界的設計,盲人在生理上的不足使其無法感知光的存在,為了努力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和諧美好,建設有益于提升視障群體生活質量與身心健康的盲人公園設計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結合國內(nèi)外盲人公園景觀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了風景園林理論盲人公園景觀中的應用。

關鍵詞:盲人公園;風景園林理論;無障礙設計;觸覺

引言

世界衛(wèi)生組織報告顯示,全球2.85億的視力殘疾(包括盲和低視力)患者中,約有8000萬集中在中國,我國為全球擁有視力殘疾患者最多的國家。其中,約有盲人700多萬,占世界盲人總數(shù)的18%。建設盲人公園的意義就是使在生理上有缺陷的人群能夠獲得與常人相當?shù)纳铙w驗。在其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盲人只能靠盲文感知世界,學習知識,身處的環(huán)境也相對隔絕。由于常年學習盲文,盲人對于觸覺和聽覺的感知是極其靈敏的,遠超于常人,充分利用其優(yōu)勢,在設計盲人公園時會有極大的幫助。

1盲人公園研究現(xiàn)狀

目前有關盲人公園的研究較少,主要在無障礙設施中體現(xiàn)。日本在盲道上的研究較為全面,同時對導盲犬助盲的行為也進行了規(guī)范。美國在1992年修訂的《美國殘疾人法案》也更全面地規(guī)范了殘疾人無障礙法律。國外在進行了長時間的實踐之后積累了大量的相關經(jīng)驗,公園中針對盲人的無障礙設計已經(jīng)具備了較高的水準專用設備。城市公園的無障礙設計理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緩坡、盲道、中性衛(wèi)生間等在公園中隨處可見。在我國,盲人公園的數(shù)量少之又少,且質量參差不齊,實用性差,針對殘疾人的無障礙設計開始較晚,北京于1985年開展了關于無障礙的設計研究。1986年,我國第一部關于殘疾人的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guī)范》頒布,3a后該規(guī)范頒布實施。伴隨著國家經(jīng)濟和文化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關于公園的無障礙設計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當下,國內(nèi)很多公園的規(guī)劃設計已經(jīng)將無障礙的理念貫穿始終,也出現(xiàn)了一些服務于盲人的主題公園[1]。

1.1國外案例

1.1.1德國萊比錫盲人公園。萊比錫盲人公園坐落于萊比錫市中心,面積約6.5hm2。公園遍布芳香植物,令人心曠神怡;此園多處空間都由不同程度大小的圓形擬合構成,園中栽植了具有粗糙樹皮的樹木,激發(fā)游客的觸覺感知,全園道路設計精妙,主路利用石頭鑲嵌邊緣,輔路使用礫石鋪裝,給人不同感受,方便盲人在道路中自由行走,不受盲杖的支配。公園內(nèi)設置石頭浮雕,使游園人更容易辨別方向。浮雕包括園區(qū)概況簡介、萊比錫市地圖和公園所在地的歷史。此外,公園中設有許多雕塑作品,不僅賞心悅目,還可以讓盲人通過觸摸的方式感受雕塑的故事。1.1.2美國貝蒂奧特盲人語音公園。貝蒂奧特盲人語音公園建于1992年,是美國克利夫蘭洛克·菲勒溫室公園的一個子園,專門服務有視力障礙的人群。與傳統(tǒng)的盲人學習不同的是,此園主要利用“聽覺”這一功能幫助盲人在園區(qū)中進行休閑活動,使盲人更直接地接受信息。整個公園遍布語音講解功能,幫助盲人更好地了解公園,通過耳朵就能感受到每一個景點的魅力。公園中海倫·凱勒的銅像最能打動人心,表達了她第一次感受到水流動的喜悅,老式的抽水機還保留有打水的功能,盲人游客可以在海倫·凱勒的銅像旁體驗水流的“神奇”。

1.2國內(nèi)案例

1.2.1中國香港白普利公園。公園座落在中國香港盲人輔導會的旁邊。花園設計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fā),植物配置以幽香為主。公園中使用有光滑質感的石頭,盲人觸摸時會有獨特的感受。園林中栽植了能夠引鳥的植物,雀鳥帶來的動聽歌聲給盲人從聽覺上帶來快樂。1.2.2上海辰山植物園盲人園。上海辰山植物園于2011年開始對外開放,其盲人園區(qū)是上海首個以盲人為服務對象的公共花園。該園區(qū)總占地面積達1965m2,花園主題為“一米陽光”,既代表了花園整體設計的米字結構,又表達了設計者希望花園如溫暖的陽光一般,給盲人帶來一絲溫暖。園中的設計從視覺、嗅覺、聽覺和觸覺入手,視覺從入園開始至整個道路系統(tǒng)的色彩材質、標識牌、扶手等都有涉及;辯音體驗區(qū)是一大特色,設置了聽覺游戲景觀,并在場地內(nèi)對植物做引鳥、引蟲的配置,入口不同區(qū)域設置語音提示,部分節(jié)點播放舒緩的音樂,使人放松愉悅;嗅覺體驗區(qū)貫穿全園,在游線中專門設置了香花香葉植物,一年四季皆有花香;觸覺體驗區(qū)分為葉觸摸區(qū)、枝條觸摸區(qū)、花果觸摸區(qū)和水生植物區(qū)。

2風景園林理論在盲人公園中的應用

風景園林從以生活居住為配套的花園庭院逐漸走向街道公園,以及大的綠地系統(tǒng)。從單純的休息娛樂空間到生態(tài)、環(huán)保,以及大規(guī)模的旅游度假,早已不再局限于幾塊小小的綠色場地,而是囊括了土地上戶外生活的全部。我國的風景園林歷史悠久,傳統(tǒng)風景園林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風格上都能夠彰顯出自身的特色,形成較為獨特的風景園林文化。風景園林建設的目的不僅僅是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物質要求與精神要求滿足,同時還要將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社會文化環(huán)境效益以及經(jīng)濟效益等發(fā)揮出來,實現(xiàn)人類與環(huán)境的和諧發(fā)展[2]。

2.1無障礙設計

無障礙設計的概念始見于1974年,是聯(lián)合國組織提出的設計新主張,指的是針對各種有障礙的人所進行的消除障礙的環(huán)境和產(chǎn)品設計[3]。2.1.1道路。在設計盲人公園道路時,首先要了解盲人的行走方式,盲人在外出時通常有人陪同,或依賴工具,道路布局首先要考慮地面平坦且道路連接簡單,同時要避免過于單調(diào)的路線,盡量減少設置冗長且無方向變化的道路,增加游線的趣味性,避免道路周圍或中間出現(xiàn)障礙物,妨礙盲人行走。道路寬度設置根據(jù)具體需要而定,寬度>0.8m時,盲人可以手持盲杖單獨通過;寬度>1.0m時,自駕輪椅可單獨通過;寬度>1.2m時,拄雙拐殘障人士可單獨通過,或盲人與陪同者一起通過;寬度>1.5m時,輪椅可正常轉向,他人與輪椅可以交錯通過道路;寬度>1.8m時,任何輪椅可以并排通行。道路坡度比應大于1∶12,同時要設置休息平臺,平臺前后要設置盲道,方便盲人識別前進方向。無障礙扶手設計時應考慮到不同身高的人群,設置上下2層高度不同,隨道路遍布全園,在特殊景點處可設置盲文提示盲人。盲道分為2類磚,提示磚和引導磚。盲道的起始點和終點都應設提示磚,告知盲人下一步應轉彎或是停止前行,盲道寬度>0.3m,在靠近障礙物0.25~0.5m之前設提示磚。盲道突出部分下邊緣應與人行道的其它磚塊平齊,行進盲道觸感面寬2.5cm,高5cm,采用磨砂材質[4]。2.1.2公共服務設施。公園的休息設施位置設置要合理,視障者通常在生理及心理方面或多或少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要考慮場地的私密性和空間的縱深感,縱深5~20m的小空間適合生理和心理亞健康的人群,縱深在20~30m的中等空間,對于心理亞健康人群和社交型亞健康人群較為合適,縱深空間達到30m以上的大空間,適合社交亞健康人群。座椅首先要保證舒適性,要同時擁有適宜的高度、靠背角度、座面寬度等,針對人性化設計理念,根據(jù)凱文林奇的理念,座椅高度在380~400mm最佳,寬度建議在400~450mm,同時應盡量設置靠背,角度在100°~110°最佳[5]??紤]到盲人出行使用盲杖,座椅兩側應設置懸掛鉤。座椅扶手上刻盲文,方便盲人使用。公共廁所應單獨設置殘障人士使用的衛(wèi)生間,門的寬度不得低于0.8m,內(nèi)部空間大于2m×2m,便于輪椅使用者旋轉進出,廁所內(nèi)部應設置扶手和緊急報警器。標識系統(tǒng)可以有效提高視障者游園的體驗感,在重要節(jié)點設置盲文標識和語音講解,盲文標識可以與欄桿相結合,欄桿上刻盲文科普,使盲人可以了解植物和場地信息,在核心區(qū)域設置語音講解,提升使用者的游園體驗。場地內(nèi)設置一些供游人玩樂的設施,由于視障者的人群類型多樣,要綜合考慮顏色和觸覺感知的設計。此類游樂設施可通過觸摸表面紋理圖案和增加聲音互動的形式從生理層面和心理層面輔助治愈視障者的心理。視障患者中有部分人群是可以看到顏色的,針對此類人群的色彩設計要盡量使用醒目、高飽和度的顏色。鋪裝材質應盡量多樣化,但不可在小面積內(nèi)采用過多材質,觸感材質路面和道路相結合。對于視障患者來說,具有誘目性的色彩更便于觀察,在色譜中高彩度的顏色誘目性較高,在色調(diào)方面,紅色誘目性高,藍色次之,綠色最小。互補色越相近,或者明度差越大可辯性的評價越高。使用對比強烈的色彩作為鋪裝或設施的配色,臺階的踏面上要增加顏色方便弱視者區(qū)分。

2.2植物

園林植物在公園設計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許多植物都能散發(fā)芳香物質,以此刺激和調(diào)節(jié)人體的相關機能,治愈人的心靈,從而達到康復保健的效果。國內(nèi)外都有運用芳香療法治愈人體的案例,薰衣草可以降低人的抑郁感;梅花的香氣使人體的肌電值降低;桂花香可以降低體溫,使人放松;珍珠梅釋放的物質對于人的情緒有一定刺激性,不利于人體安定,放松。在游園設計時要增加游人和此類能夠釋放自然香氣的植物的接觸效率,不規(guī)則的弧線型邊緣種植可以增加游人與植物的接觸效果,一些圍合空間可以增強香氣的聚集效果,提升特定場所的植物香氣濃度,增強吸收效果。延長香氣物質的作用時間,利用盆栽布置于路徑周圍,游客穿過時香氣吸附于衣物上,從而延長香氣的停留時間[6]。視障患者在觸覺方面較常人更加敏感,在園內(nèi)設置不同觸感的植物有利于游園者更好的體驗。盲童通過觸覺辨別物體大小的能力正確率達82.6%,而正常兒童僅有52.4%,盲人手指2點閾平均為1.02mm,最低只有0.7mm,而明眼人平均為1.97mm[7]。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挑選有特殊質感枝干的樹木,如擁有光滑樹干的櫻花、山桃等,樹干有深淺裂紋的木棉、國槐等,干皮會脫落的懸鈴木、紫薇等;也可搭配葉片形狀奇特的馬褂木、八角金盤,體積龐大的菖蒲、芭蕉和葉片質感奇特的羊蹄甲、蠟梅等植株。

2.3水景

水在風景園林中的應用是很常見的,由于其形態(tài)特殊,功能多樣,在不同場景中搭配不同的植物和設施能有不同的體驗。不同形式的水的聲音效果能給視障者帶來不一樣的聽覺感受,涓涓流水、飛流而下的瀑布、涌泉擊石的音效都能夠給景觀增添豐富的聽覺效果。水景的形態(tài)多樣,使游園者有不同的心境,平靜的湖面使人放松安靜,潺潺的流水讓人輕快歡樂,湍急的激流給人緊張刺激感。水的觸覺體驗因場景的不同而感受不同,手指輕觸緩緩的溪流,水是潔凈的,是讓人親近的。在平靜的湖面上欣賞時,一朵落花、陣陣微風都能使平靜的水面激起一層層漣漪,動靜瞬間同時存在于一景之中。當水在急促洶涌的流動時,與周邊物體強烈撞擊所產(chǎn)生的水滴、浪花濺在身上,濺在腿上,都能感到絲絲的清涼,不由自主的就想一同奔跑、跳躍。水在盲人公園的設計中可以起到分隔作用,避免單調(diào)的空間環(huán)境,延長了觀景游線和景觀層次。利用小水景點綴空間,使景觀靈動富有活力。

2.4空間

從空間功能和景觀特征將園林空間劃分為3類,即內(nèi)向空間、外向空間、向外空間。盲人雖然在視力上有殘缺,但其心靈不是封閉的,其也向往自由的生活,部分視障者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消極心態(tài),其情緒不穩(wěn)定,獨立性不強,體態(tài)語言發(fā)展緩慢,社交能力較弱,更喜歡待在較為私密的場所,即內(nèi)向空間;外向空間通常設在較為開闊的場地,給人群提供社交場所;向外空間則是用漏、透等方式連接內(nèi)外空間,亦可借景于園內(nèi)。內(nèi)外空間的延續(xù)采用“虛隔”的方式進行內(nèi)外區(qū)分。這種“虛”處理有效加強了內(nèi)外空間的視覺性滲透,并通過漸變的過渡空間,有效地將原本相互獨立的內(nèi)部空間和外部空間進行了交融。

3盲人公園設計原理

3.1安全感

盲人作為一類特殊的群體,出行時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阻礙,保證盲人在公園中的安全感是提高公園適用度最重要的一點。公園內(nèi)無障礙設施布置要考慮全面,從道路的曲折走向到坡度材質;公共設施不僅要體現(xiàn)人性化還要保證實用性,衛(wèi)生間要設置警報器,確保使用者的安全,以便不時之需,服務設施以及休息設施的倒角要圓滑防止傷害到盲人,游樂設施的設計也要充分考慮安全性。安全感是對盲人游園可能性的保證,也是建設盲人公園的意義所在。

3.2體驗感

體驗感的好壞是決定公園游客量的一大重點。為補償盲人在視覺方面的缺憾,增強盲人的游園體驗感,從觸覺、聽覺和嗅覺入手。植物組團多選用不同質感和香氣的搭配,結果類植物通常能夠吸引鳥、蟲,從而使園中增添了鳥鳴蟲鳴的歡快氣氛;無障礙扶手圍繞整個園區(qū)道路,并考慮不同年齡身高的盲人使用者,設置上下2層;座椅等設施不僅要選用合適的材質,還要增加便于盲杖靠放的位置。水景旁設體驗區(qū),流動的水使盲人放松同時刺激觸覺感受。舒適的體驗感會給盲人帶來無限欣慰,鼓勵其出門社交,緩解心理壓力,也能提高公園的使用率。

3.3尊重感

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尊重,盲人也不例外,其希望能夠得到平等的對待。設施上設置盲文介紹,便于盲人快速了解場景內(nèi)容,播放語音講解為盲人提供想象空間,并不是只有視覺才能體驗美麗的環(huán)境,有多種方式能夠讓盲人“看到”,這些都是尊重了盲人心理需要的體現(xiàn)??臻g的處理給盲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受,由于存在不同性格的人群,有人渴望社交,有人警戒社交,大小空間得到設置可以滿足多元化的盲人游客需要。通過空間環(huán)境的大小變化改善緩解盲人在情感釋放方面的訴求,并提升其社交欲望,打開心門,治愈心靈。

4總結

對殘障人士的關懷是國家精神文明素質的極大體現(xiàn),我國針對盲人公園和無障礙設施的措施正在逐步完善,但相關的研究較少,盲人公園只零星散布在大城市中,實用性不佳。盲人公園在設計時要從使用者角度出發(fā),就游覽公園便利安全方面,視障者需要在公園入口處配以盲文的公園概況介紹;利用高科技手段實時為盲人使用者定位并進行語音介紹;公園道路以曲線繞行的平路為主,減少臺階和彎路的道路設計等。對于公園的功能,在公園中增加音樂播放的場景;分片區(qū)種植有芳香氣味的植物;在公園設置適合視障者的跑步道等基本運動的設施等。隨著我國經(jīng)濟文化的不斷提高,景觀也將更精細化和人性化,在滿足正常人景觀需求的同時結合視障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要,使景觀能夠造福每一個公民。

參考文獻

[1]潘延龍.針對特殊人群—盲人的公園設計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4.

[2]楊輝.城市公園景觀中運用風景園林理論的實踐[J].產(chǎn)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2020,2(35):19-21.

[3]趙鵬,賈祝軍.醫(yī)院的無障礙設計探析[J].山西建筑,2011(01):101-103.

[4]郝峻峰.社會弱勢群體的景觀關懷[D].荊州:長江大學,2019.

[5]王華清.現(xiàn)代城市公園景觀設施人性化設計初探[D].雅安: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15.

[6]張高超,孫睦泓,吳亞妮.具有改善人體亞健康狀態(tài)功效的微型芳香康復花園設計建造及功效研究[J].中國園林,2016,32(06):94-99.

[7]胡新明,徐伶俐,胡曉濤.基于觸覺感知的視障兒童玩具開發(f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8,39(08):126-131.

作者:張心宇 李煜 單位:西南林業(yè)大學園林園藝學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