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唐代女俑服飾造像特點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唐代女俑服飾造像特點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唐代女俑服飾造像特點分析

【摘要】女俑本是用來隨葬的祭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展現(xiàn)出它自己獨特的時代特征,尤其以秦漢和唐代最有代表性。唐代是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女權(quán)得到被了極大的解放,從而使女俑服飾在此時形成了獨特的造像特點。唐代女俑服飾造像發(fā)展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溫婉可人的初唐、富貴華麗的盛唐與柳泣花啼的晚唐,不同的服飾造像特點都反映了一定的藝術(shù)真實性。

【關(guān)鍵詞】唐代;女俑服飾;造像特點

一、唐代以前及唐女俑服飾造像發(fā)展歷程

(一)唐代以前女俑服飾的造像發(fā)展歷程原始社會就有人物形狀的陶器出土。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我國社會性質(zhì)發(fā)生巨大變革的時期,喪葬習俗上出現(xiàn)用俑葬取代人殉,這時俑就以人或動物形象捏塑成陪葬品。戰(zhàn)國時期,女俑高不過十厘米,站立、黑發(fā)、高鼻、圓臉,面部施肉色彩繪無表情,雙目用白色勾繪,下穿長裙,裙以朱砂繪豎線,紅色上施白色圓點,長裙曳地,這時期的女俑造像還是比較原始的。秦漢時期,面部表情嚴肅,五官刻畫生動,頭發(fā)塑造簡練向后束起,后來雙髻系巾,袖口領(lǐng)口的衣褶表達到位,服裝上沒有過多紋樣裝飾,但不再呆板有卷袖等。魏晉時期,保留了漢代的一些造像風格,頭部有發(fā)簪修飾,表情和悅,仍有簡單衣褶。南北朝時期,吸收融合了各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藝術(shù)特點,頭戴紅色束發(fā)小冠,上穿圓領(lǐng)窄口白色長袖衫,外罩交領(lǐng)闊袖紅色短襦,袖口寬及膝處,上衣領(lǐng)口、袖口及下擺邊緣飾有紅色寬帶紋;腰帶多余部分于中間打結(jié),反折于左側(cè)腰間。下著闊腿的及地長褲,褲帶垂于腰前。女俑服飾造像變得豐富起來。南北朝后,有兩種形象,一種身材修長,秀美鳳目、發(fā)髻平闊、高聳如冠,身著窄袖長裙,裙腰高其胸口手持樂器或翩翩起舞。另一種姿容嫻靜端莊,身著垂足長裙,裙帶束于腹前或胸間。這時的女俑已經(jīng)有初唐女俑的雛形了。

(二)唐代女俑服飾造像發(fā)展環(huán)境初唐咸陽出土的陶塑俑流行彩繪紅陶,后期流行彩繪釉陶,直到唐高宗至盛唐流行三彩俑。初唐女俑的形象沿用的是之前隋代的陶塑俑藝術(shù)風格,體形修長、臉頰消瘦,服飾造像簡單無過多裝飾。從盛唐至中唐,陶塑俑中的女性形象變得更加豐滿,服飾造像變得豐富。安史之亂后國力衰弱,人們喪葬觀念發(fā)生了轉(zhuǎn)變,陶塑俑的種類與制作銳減,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五代十國。

二、唐代女俑服飾的造像特征

(一)初唐——溫婉可人的女陶俑女俑主要分為女坐俑、女立俑、騎馬俑、樂舞俑等。女立俑:這時期女立俑頭部占身體比例較大,頭與頸關(guān)系直板且僵硬,可很明顯看出肩和頭的拼接。頭梳半翻發(fā)髻,眼睛用陰刻線扣雕的方式呈現(xiàn),直鼻扁平與額頭沒有明顯轉(zhuǎn)折,五官平整,面部表情生動逼真,臉型渾圓,下巴耳朵塑造粗略,身穿束胸窄袖襦,長裙垂地,衣褶與衣帶均以印刻的方式表現(xiàn),神情莊重,體態(tài)高挑但動作較僵硬,但總體給人一種恬靜內(nèi)斂、小家碧玉的感覺。樂舞俑:此時的女俑開始有了進一步變化,面部變得飽滿圓潤,表情刻畫得更加細致,頭與脖子關(guān)系不再那么僵硬,比例適中。發(fā)髻樣式表現(xiàn)得也不那么含糊,長裙也變得富有層次感,漸漸體現(xiàn)出唐代女性的特征。初唐這個時期,女俑的服飾塑造還保留了隋朝女俑的大部分特點,整體纖瘦,面部刻畫還不是很豐富,著裝上除了衣裙的層次感豐富了一些,但整體變化不大。

(二)盛唐——高貴華美的女陶俑女俑造像種類上還是以仕女俑、樂舞俑、立俑等為主,在人物設(shè)色上三彩鉛釉逐漸成為主流,題材主要以宮廷、上層婦女為主。仕女俑:女俑頭梳雙高髻,面龐圓潤飽滿,頭側(cè)向左方,目視遠方,鼻子俊俏挺立,櫻桃小嘴微上翹。體態(tài)肥碩豐腴,雙手挽于胸前。身穿廣袖露胸繡花曳地長裙,羅裙輕薄順滑透凝脂,盡顯盛唐女子豐肌秀骨之美,雍容華貴之氣,將那個時代女性的豐腴塑造得傳神至極,貴而不俗、嬌而不媚??v觀中國仕女形象藝術(shù)史,唯盛唐女子最為豐滿腴麗、絢麗多姿、端莊大氣。貴婦俑:貴婦俑又稱為“肥婆俑”,是根據(jù)上層婦女特點來塑造的,頭梳單高發(fā)髻,在唐代,女性的發(fā)髻高度也是女性地位的體現(xiàn),嬌嫩雪白的肌膚,面龐圓潤飽滿透紅,柳眉清晰可見,朱唇微翹,好似在悉心傾聽,五官更加精致小巧,雙手置于胸前,玉指嬌嫩,給人一種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狀態(tài)。衣裙裝飾有精細的衣紋,光是看她們的服飾、神情就體現(xiàn)了大唐女子的雍容華貴,宛如是有血有肉的人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騎馬女俑:豐滿適宜,服飾華麗,腳踩馬靴,頭梳高髻,面施粉黛,臉部半遮半露,若隱若現(xiàn),神情嫻雅端莊給人一種達官貴人的樣子。陶馬雄健有力,體型豐肥,栩栩如生。這時期的女陶俑,大多服飾色彩豐富種類繁多,不再拘泥保守,多以輕紗、絲綢等來制作服裝。唐三彩女陶俑:女俑身穿藍綠色底黃色花的長袍到腳面,透出陶釉光澤。面部是盛唐時期的圓潤飽滿,面帶微笑,脈脈含情。頭梳單高發(fā)髻,雙手相疊放于身前,內(nèi)斂又不失可愛。

(三)晚唐——柳泣花啼的女陶俑隨葬的明器也受到晚唐動亂的影響,(下接第103頁)陶俑的數(shù)量減少,大不如盛唐時期,女俑服飾造像特點也有所變化。女俑頭梳著低垂發(fā)髻,上身長袖襦,下身穿及地長裙。頭微地,面龐豐滿,眼睛低垂,朱唇輕抿。雙手舉到胸前,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透露著淡淡的憂傷。女俑不再有先前盛唐時期的那種悠然自得,無論是發(fā)式還是服裝都給人一種松垮、萎靡不振的下垂感。

三、唐代女俑服飾造像反映了藝術(shù)真實性

(一)再現(xiàn)的真實性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唐朝,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繁盛的時期,恰恰是這樣一個環(huán)境也給女性帶來了極大的解放,走出閨房,去私塾學習、去任官,也可以離婚改嫁。有了這樣的支持,女孩子們大膽地嘗試起了穿男裝、胡服,在唐代以前是沒有女子敢公然穿男裝出門的。藝人們便以她們?yōu)樗{本,創(chuàng)作了女陶俑。說起女穿男裝唐朝就有這么兩位有影響力的女性,一個是武則天,一個是太平公主。史書上說武則天還在襁褓時,有天綱來到她家中見到武母,驚嘆道“夫人,必生貴子,日后必成大業(yè)”。武母便抱來穿男裝的武則天讓天綱看,天綱又驚嘆道“此郎乃貴人之極”。另一位便是太平公主,她曾在武后和高宗面前身穿男裝來提醒他們,自己該尋一個如意郎君。由此可見,在唐代無論是民間還是宮廷都是很盛行穿男裝的。此時就有男裝的女俑:身穿袍服是官宦男子穿的常服,配上這柳眉細眼、小嘴紅唇、微施粉黛的秀美女性,俊朗灑脫中盡顯俏麗。體現(xiàn)了唐代女子的那種自信,充滿活力的精神狀態(tài)。

(二)表現(xiàn)得真實藝術(shù)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早在部落時代,女系氏族時期,那時女陶俑的胸部和臀部就被夸張變大,來表達對生殖和哺乳的女性的崇敬。到了唐代,女陶俑一改秦漢、隋的消瘦,形體上變得豐腴、面部變得飽滿施粉、五官也變得生動、發(fā)飾也越來越高與夸張。服飾的色彩也豐富起來,款式也變得開放大膽,低胸短襦裙,半褲配短靴的胡服,身騎高馬的騎馬女等。比如,唐代女俑頭部處理圓潤飽滿的橢圓形,頭上造型各異的發(fā)髻,肩部處理成小坡肩不再像以往那樣寬瘦,整個身體造型從膝蓋往下向內(nèi)收,更加體現(xiàn)了唐代女子身形的圓潤厚重,到腳腕裙擺又展開露出腳尖,裙擺這樣的一收一緊就把唐代女性的特性展現(xiàn)出來了,給人一種健康自然美和一種滿滿的自信。唐代的女俑服飾造像哪怕是新時代的我們再看到也不免被他們身上透露出來的陽光美麗所吸引甚至感嘆,她們在那個年代活出了自我。這都是源于唐代這個獨特的時代帶給藝人們思想上“短暫的解放”。藝人們敢于把所見所聞體現(xiàn)在作品中,表達這個時代女性地位的重要性,也可以說是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

參考文獻:

[1]余撫危,張劍.唐三彩概述[J].中原文物,1994(1)61-64,100.

[2]韓建武.唐代女俑與盛唐氣象[J].文博,2005,(2):20-27.

[3]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4]馬曉琳.試論唐俑藝術(shù)語言[J].西北美術(shù),1997,(4):15-17.

作者:朱海寧 袁蓉 單位: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