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漢水襄陽民俗服飾藝術(shù)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漢水襄陽民俗服飾藝術(shù)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漢水襄陽民俗服飾藝術(shù)

摘要:

中國以“禮儀之邦”著稱,在歷史的進程中,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禮儀文化。襄陽,漢江流域中心城市,處于南北文化、東西文明交匯的漢水中段,具有中國農(nóng)耕文化的共同基質(zhì),民風(fēng)淳樸。因此,我們對襄陽民俗服飾藝術(shù)從民俗服飾禮儀;服飾禁忌的象征意義和服飾是民俗精神的載體三方面進行了探討研究。

關(guān)鍵詞:民俗服飾;服飾禮儀;民俗精神

襄陽,一個有著6000年文明史(雕龍碑遺址文化)和3000年左右的建城史,古楚國的發(fā)源地,漢江流域的核心城市,既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又受南方文化風(fēng)俗的深刻影響。而古老的習(xí)俗由人們一代一代的傳承,這種習(xí)俗已根深蒂固地融匯在人們的血液里。因此,我們對漢水襄陽服飾民俗藝術(shù)進行一次次的資料收集和實地走訪,探究。

一、民俗服飾的禮儀

人一生經(jīng)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階段,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在人生禮儀中,有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和喪禮四次重大禮儀產(chǎn)生四次換裝,每次換裝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內(nèi)容,體現(xiàn)著中國的禮儀倫常和崇宗敬祖觀念。對新生命的重視,體現(xiàn)在生子后隆重的慶賀習(xí)俗中。自古就有象征物懸掛于家門口寓意生子女的習(xí)俗,《禮記•內(nèi)則》記載:“子生,男子設(shè)弧于門左,女子設(shè)帨于門右?!薄盎 敝腹?,懸弓于門左是生男子的標(biāo)志,也是對他成長剛毅勇武的寄托。“帨”是指佩帶在身上的帕子,類似今天手絹,標(biāo)志著女子的柔弱。至今襄陽農(nóng)村保留著生孩子(娃子)門口掛紅布的習(xí)俗。傳宗接代、子孫繁衍是家族中的大事,誕生禮隆重?zé)狒[。嬰兒滿月時,襄陽人舉行“抓周禮”是一種對未來生命的美好期待并為嬰兒準(zhǔn)備新衣、狗頭帽、虎頭帽、虎頭鞋和虎紋肚兜、圍兜并準(zhǔn)備刻有“長命百歲”、“富貴吉祥”等字樣的百歲圈和百年鎖,戴在孩子(娃子)胸前;而窮人家孩子過周歲時媽媽親手用布仿面餅的形狀,中間挖個洞做口圍,俗稱“圍脖子”,戴在孩子的脖子上,以求長命百歲。小孩長大成人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女子15歲行綰發(fā)加笄禮,改變發(fā)式和服裝,佩戴特殊裝飾品,正是成年儀禮的重要標(biāo)志。明清以后,冠笄之禮漸不普遍?;榧薅Y儀甚繁,傳統(tǒng)婚禮的“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襄陽也逐漸演化為訂親、擇期、迎親幾個步驟。那天,新郎衣冠整齊,披紅掛彩;新娘戴鳳冠霞帔,頂頭蓋,紅襖羅裙,大紅繡鞋,一抹濃艷滿身喜慶如心中漫溢的幸福。霞帔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時才允許穿戴鳳冠霞帔?;橐鰞x禮中的鞋聘禮、“合髻”禮、男女同鞋(同“偕”),“鞋”的象征意義“和諧”、“提攜”,寓意家庭和諧美滿、升官發(fā)財。新郎進了新娘所在房間后,要先把藏著的鞋找到并幫她穿鞋,新娘的紅蓋頭、服飾紋樣“百子圖”等,既是婚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表達了驅(qū)邪求吉的民俗心理。儒家思想的重禮儀,孝行在民俗服飾喪葬儀禮中有突出表現(xiàn)。襄陽人“披麻戴孝”源于古代的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喪服制度。用白色或未漂白的粗麻布制成頭飾不緝邊,腰上系上一長寬的布,腳穿布鞋?,F(xiàn)在少見,基本上胳膊上戴黑色的袖,而死者則要沐浴、更新衣、化妝。

二、服飾禁忌的象征意義

服飾禁忌體現(xiàn)了古人對生命的敬重。據(jù)清熊伯龍的《無何集》:“毋反懸冠,為似死人服?!狈駝t意味著詛咒親人死亡。舊時,有人死后反戴帽子的習(xí)俗。舊時死者在穿戴前是由兒子反面穿上,再脫下正面穿在死者身上。忌將婦女、小孩衣服夜間晾置室外;忌小孩衣屋搭在高處;忌竹竿尾晾掛衣服,因這與喪事所舉旗幡相似......在服飾不僅在顏色、款式、穿戴上有許多禁忌,就連衣服的置放也有禁忌。存放衣服時忌男衣入在女衣下,恐壞了男人福氣。忌衣服穿在身上縫補或釘扣子,結(jié)婚時忌新娘鞋子放在男鞋之上,恐日后婦壓;忌衣服晾干后取下直接穿在身上,人就會變成“竹竿鬼”,而收下衣物折疊放一會兒,就沒什么事了......舊時新娘舉行婚禮時所穿的新衣,忌用兩塊布縫接,忌有口袋,避免將娘家的財氣及福分帶走和有再婚的想法。做壽衣時,衣服的袖子要長,須將手完全遮住。

三、服飾是民俗精神的載體

民俗服飾維系著群體或民族的文化心理。娛樂、渲泄、教化、約束著人的行為舉止。無論社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民俗事象與此前相差無幾,體現(xiàn)出對古老民俗的依賴與延續(xù)。穿天石,漢江襄陽獨有孔洞的一種小石頭,是早期的石頭配飾的形式,襄陽人古時賦予了豐富文化內(nèi)涵。襄陽古代特有的節(jié)日習(xí)俗——“穿天節(jié)”。源于古襄陽萬山才子鄭交甫遇漢水女神,贈佩珠定情的美好傳說。在萬山下的漢水之濱,美麗柔情的仙女相贈鄭交甫如雞卵大小的佩珠。鄭交甫激動得閉上了眼睛,可睜開眼,美麗的姑娘就不見了。他竟愛上了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他珍愛姑娘送給他的這顆佩珠,這佩珠就是“漢江穿心石”,于是每年的這一天,他都會來到相贈佩珠的地方,戴著這顆象征美好愛情,幸福吉祥的漢江穿心石佩,等待心愛姑娘。每年的正月二十一日這天,襄陽的人們蜂擁地來到萬山(地名),乘船沿漢江而下,在江邊聚會,沙灘上撿拾漢江中游獨有的帶孔洞的小石頭,后用絲線穿起來,佩戴在頭上、身上,以祈求吉祥幸福,青年男女也借此機會交往,它集郊游、采石、交友于一體,體現(xiàn)了襄陽古老的民俗文化,展現(xiàn)襄陽人追求美好愛情和幸福生活的精神風(fēng)貌。每年的春節(jié),襄陽都有放“孔明燈”祈福的風(fēng)俗??酌鳠?,又叫天燈,相傳由三國時諸葛孔明(諸葛亮)發(fā)明。當(dāng)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于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酌魉銣?zhǔn)風(fēng)向,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后果然脫險,于是后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總之,漢水襄陽服飾有著豐富的民俗意蘊,其歷史性、自發(fā)性、地域性、傳承性、變異性的特征,體現(xiàn)著特定的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服飾民俗文化貫穿著襄陽和華夏族人的整個生命過程。

作者:夏曉春 單位:湖北文理學(xué)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