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改造下的我國風土建筑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改造下的我國風土建筑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改造下的我國風土建筑論文

一、坡頂與合院的地理拼圖

中國傳統(tǒng)建筑最基本的特征是大屋頂,從文化地理的角度看,大屋頂在每個地方是不一樣的。從最陡到最緩,一直到水平,屋頂首先和等降水量線有關,最重要的一條線就是把游牧和農(nóng)耕分開來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長城就在這條線附近,差不多也把平屋頂和坡屋頂分開了,在其南邊是坡屋頂?shù)奶煜?,北邊基本以藏緬語族和阿爾泰語系民族的氈包和平屋頂為主。第二條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就是秦嶺和淮河,把南方和北方分開了,一般而言,南方屋頂坡度大于北方。直到華南地區(qū)1600毫米等降水量線,按理說屋頂應愈來愈陡,如云南西部的坡屋頂可達40度左右。但實際上在一些多雨潮濕地方屋頂反而平緩,如閩南沿海地區(qū)屋頂坡度大概只有17度左右,反過來京津冀地區(qū)一直到安徽北部這一南北狹長地帶,屋頂坡度也可達到40度左右。這說明了一個非常明晰的文化地理現(xiàn)象,即等降水量線和屋頂雖有一個大的對應趨勢,但也有相反的現(xiàn)象,如閩南沿海地區(qū)的屋頂坡度反比其他地方都緩,可能是為了減少風壓對屋頂?shù)钠茐男杂绊?,但又不能太緩,以防形成負壓性破壞。所以,采?7度~18度左右的平緩坡度,很可能是來自于環(huán)境選擇的民間經(jīng)驗。對此還有一種文化上的解讀,閩南及南方其他一些地方風土建筑的舒緩屋頂和懸山加披檐形式,與宋版《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梁建筑非常相似,從中可以看出這種中原的宋風在歷史上經(jīng)過文化的空間移動,在南方風土建筑中尚存的遺韻。還有就是合院的地理分布,從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合院形態(tài)大致與地理和氣候特征相對應,如晉系的狹長四合院,明顯有省地的盤算和抗風沙的功用;北京四合院代表了方正、大氣、納陽的北方四合院典型;南方合院與天井并存,通常小點兒的四水匯堂就是天井了,主要居中,也有所謂“邊井”,在院子和院墻之間,在浙東民居中常見。這主要是因為要遮陽通風,越往南庭院和天井越小,受環(huán)境、氣候的影響很大。單單對中國的合院進行類型學歸納,就會得出一個風土譜系的大致拼圖。

二、江南風土區(qū)系“三角”

近年來,我們把對漢族風土建筑研究的重點放在兩個區(qū)系,一個是北方晉系,另一個是江南系“三角”。就江南系“三角”來說,明清官匠史上的風土匠作來源中,江南的吳系和贛系是首選,對都城皇家建筑的影響深遠。在地理上同處于江南,為吳、贛左托右舉,從明中葉后發(fā)展起來的“徽幫”是后起之秀。對江左太湖流域吳系的“香山幫”及浙幫已有很成熟的研究,江右鄱陽湖流域贛系的建昌及廬陵等地望在唐宋時期達到巔峰,但后來衰微了,被江左的蘇浙和徽州超越,這里的匠作譜系的歷史淵源和地理特征究竟如何?與吳系和徽幫的關系又如何?這些問題還待深究。目前初步分析的結(jié)果是,在贛、吳和徽3個方言區(qū)之間,分別以徽饒古道—大鄣山和新安江—蘭江水系相連,歷史上似應存在著一個江南風土譜系的“三角”關聯(lián)域。而江右風土的一些特征具有顯著的地域原生性,如建筑隨多進院落的依次升高,后堂與前廳、廂房一高三低的“四水匯堂”,后廳檐口不遮前廳正脊并保有一線天的“過白”,木雕梁枋、青磚清水墻(空斗,內(nèi)填黏土)以及雷氏古宅中罕見的油灰地仗官式做法等,與江左的“香山幫”和“徽幫”既有相似之處,又有譜系間的較大差異。特別是鄱陽湖流域風土建筑中普遍存在的“過白”,會使人聯(lián)想到為什么風水的形勢宗產(chǎn)生于江西、雷發(fā)達入京前究竟來自哪一個匠作譜系、故宮里的“過白”講究來自哪里等問題。

三、地域風土的死與生

那么,風土建筑所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到底是什么,有何必要和可能存續(xù)下去?一般而言,大量性的風土建筑只有一小部分可像標本一樣原址、原貌得到保存,而大部分都需要改造或重建以適應現(xiàn)代生活。問題是如何選擇保存對象,確定保護范圍?如何選擇改造和重建的方式和方法?除了用新舊技術結(jié)合的方式重建住房,還可以依靠建造儀式。保存比較成功的是日本人,他們以自明的方式讓傳統(tǒng)及其載體延續(xù)下來,并活在當下。如“式年遷宮”的“造替”儀式,雖然是個極端的例子,但從日本社會普遍存在的傳統(tǒng)禮儀和風俗去看,就不覺得奇怪。這類殘存的建造儀式中國也有,如風土建筑中的匠作儀式在許多地方的造橋建屋中還保留著,在臺灣鄉(xiāng)間這些建造儀式甚至還很盛行。風土建筑的前途有4種模式,即標本保存的、活化再生的、新舊共生的和再造重塑的。其中,第一種內(nèi)外空間基本是像文物一樣原址、原貌對待;第二、第三種著眼于將歷史空間融入現(xiàn)代生活;第四種主要是利用歷史地望新造仿古觀光景區(qū)。當然,4種模式之間常常會有互涵,其中運用的層次和水平也正體現(xiàn)于此。近年來,我們做了幾處風土建筑保存和活化的實驗性項目,就是想激活傳統(tǒng)中一些有現(xiàn)代意義和價值的東西,因為一個地方可以在這些傳統(tǒng)空間和民俗中找回自己的歷史身份。以臺州海門老街保護工程為例,在臺州市中心的椒江區(qū)大部分都要拆舊建新的背景下,我們搶救下了一條長僅230米、平均寬度4米~5米的老街。這條老街是近代沿海開埠城市早期難得的活標本,就像19世紀中后期的上海南京路,靠江一段是西式立面為主,反向的另一段則以中式立面為主。老街修繕先從基礎設施做起,水電管線重新鋪設,主管道就在麻石板路下面,施工時撬起石板,完工后再原址放回。接著全面修繕臨街建筑,部分維修,部分落架大修,施工時裝飾構(gòu)件全部拆下,竣工前再原位置裝回。這條老街不但保存了下來,而且街邊的祠廟、海關、老字號商鋪、小吃、傳統(tǒng)工坊等都找了回來。這條老街甚至還成了巡行、婚慶等儀式的場所,成了當?shù)鼐用裼洃浿械募覉@。

四、新舊風土的共生

寧波也是一個已經(jīng)改造過的古城,老街區(qū)保留下來的很少了,其老城西南的月湖區(qū),歷史上曾是宋、明浙東學派設壇講學的地方,地望很高,但這個月湖旁的月湖西區(qū)老街坊近兩年發(fā)生了巨變。從兩張2009年和2011年航拍圖的比較中可以發(fā)現(xiàn),幾公頃的街區(qū)被拆得只剩下幾棟掛牌保護的房子。這個例子很典型,幾乎就是中國古城變遷的一個縮影。為什么要拆?因為要建地下停車場,不拆工程沒辦法進行。城市要往前走,還要保留具有農(nóng)耕時代特征的老街區(qū),并要適應現(xiàn)代城市生活,這就是一對很難調(diào)和的矛盾。我們一直在研究這類問題,最終還是接受了善后任務,把它重新恢復了。設計策略是新舊分開,舊的舊做法,新的新做法,但新中有舊、舊中帶新,有一定程度的互涵關系。對于復建,因拆舊后的木構(gòu)件大都還在,基本上有條件加以復原??拷謪^(qū)北面城市干道中山西路一側(cè)拆出3000平方米的一大塊空地,卻沒有必要復舊,因為那些拆掉的臨街房子都是當代建的,質(zhì)量并不高。那么,是空出一個城市小廣場,還是在其上建新房子(包括仿古和創(chuàng)新兩個選項),這是一個設計策略的選擇??盏啬厦媸潜A粝聛淼耐朗蟿e業(yè),院子東西向,深灰色的清水磚山墻做成馬頭墻和觀音兜的結(jié)合體,很特別,拆了北面的房子正好露出了它的形貌。我們先做了廣場方案,用兩側(cè)水平線輪廓的新建筑襯托屠氏別業(yè),與后者的折曲線形成了強烈的平仄對比,但新建筑的面層也做成清水磚墻,使二者在質(zhì)感和色澤上又達到一致。屠氏別業(yè)前做了一個可以倒映墻體的景觀水體,上面有一個活動舞臺,可以在這里演地方折子戲。這樣,老建筑就可以與城市直接對話了。另一個比選方案是建一座臨街博物館,把廣場變成內(nèi)庭院,并將屠氏別業(yè)納為博物館的一部分。這個選項空間利用效率高,臨街城市界面連續(xù),同樣與老建筑形成平仄對比關系。最終,全國專家評議會還是以一票之差選擇了前者,因為它把拆除這件壞事轉(zhuǎn)化成了好事,讓街區(qū)重新直面城市,并形成了新的場景氛圍,也就是讓街區(qū)又“活”過來了。??隍T樓老街的保護與再生項目也是一個典型例子。騎樓在大家印象中都是灰白色的。但我們團隊里的材料修復專家通過取樣實驗,發(fā)現(xiàn)歷史上的騎樓其實是彩色的,以蜃灰或石灰砂漿打底涂上礦物顏料,一樓一色。那么,到底要不要把它再現(xiàn)出來?這涉及到對“整舊如舊”的理解,爭論很大。項目團隊最終決定還是在中山路騎樓老街嘗試一下帶色面層,因為騎樓原本就是帶色的。竣工后的效果得到了全國專家和當?shù)乩习傩盏膹V泛認可,恢復了濃郁的民國老街味道。中山路的北端是面向海甸的長堤路,已多次改造過,只留下四棟老騎樓,因此,更新設計沒有仿造老騎樓形式,以避免新舊混淆、比肩爭風。我們選擇了新騎樓,空間類型是關聯(lián)的,但一看就是新建筑,在新舊對比的同時,有那么一些古韻若隱若現(xiàn),該項目完工后被稱為當?shù)氐摹靶峦鉃保?。正如唐朝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所言:“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我們一定要和著故舊的遺產(chǎn)一起往前走,不要把它們?nèi)我獠鸬艋蚋牡?,“與古為新”是中國古人的審美境界,也是西方文明走到今天殊途同歸的理念。

作者:常青 單位: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