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古代文學文化重塑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代文學文化重塑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古代文學文化重塑的重要性

一、文化的概念與中國古代文學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文化一詞最早見于《周易•賁卦》的《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碧煳氖顷庩柖獾慕诲e氤氳,反映的是季候變化;人文與天文相對應,是天道運化在人身上的顯現(xiàn),也是人依照天道進行教化的社會規(guī)則,即禮樂制度。在《周易》中,文明與文化并無本質區(qū)別,指的是“文”所顯現(xiàn)的內容或變化的結果,既包括精神層面,也包括制度層面和器物層面。嚴格來說,文化與文明是有區(qū)別的。在西方語境中,文化一詞最初由“培養(yǎng),自然的成長”類推為人類訓練的過程。這種含義與中國《周易》中的文化有些相似。工業(yè)革命興起,文化的意蘊發(fā)生了變化。英國文化學者雷蒙德•威廉斯在其著作《文化與社會》中將西方的“文化”概念界定在精神方面,特指語言、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哲學思想等,而文明則往往指物質成就,諸如科學技術成果、社會政治經(jīng)濟制度以及各種物質建設。中國當代學者張汝倫先生將文化解釋為“我們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其核心是“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和一些特殊的精神”。中國古代文學作為中國傳統(tǒng)精神的產(chǎn)品形式之一,是中華民族思想情感和道德標準的重要載體,學習、鑒賞古代文學作品,就是接近、探尋古代文化的過程。因而,古代文學不僅要重視文學特性的分析,更要透過文學本身,肩負起傳承文化的重任。就像曾經(jīng)有位學者說的:“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了文學性,我們將不會找到民族詩性的生產(chǎn)軌跡,而一個民族失去了文化血緣,它就不會再有未來的出路?!比欢?,時代一去不復返,在當下“信息海洋”的潮水和“文化大發(fā)展”的浮光掠影中,中國古代文學也已顯得尷尬和悖論。

二、中國文化的命運與古代文學的傳承問題

古代文學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與中國文化的命運息息相關。古代文學在當代文化重塑上的困境恰恰是文化危機的表征?,F(xiàn)代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為中心,注重激發(fā)受體的興趣。然而,興趣的培養(yǎng)不能只靠“戲說”形式的鋪染,而是要建立在價值認同的基礎上?,F(xiàn)代中國的年輕人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缺少的正是這種價值認同。中國文化經(jīng)歷了漫長歷史長河的積淀,形成了自己根深蒂固的特性。外來文化常常被消化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佛教被內化為禪宗。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無處不在,一部分人甚至認為中國最終的出路在于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和復制。在這種意識形態(tài)下,西方近現(xiàn)代的文化價值全面取代了中國原有文化的精神內涵。再加上改革開放后一次次商業(yè)文化的侵蝕和沖擊,中國文化已如奄奄一息的老人。當代年輕人,基本是在現(xiàn)代性的文化條件下長大,天然地容易傾向現(xiàn)代性的邏輯,會覺得與傳統(tǒng)中國文化精神格格不入,再加上深入中國人心的社會進化論的集體無意識,人們很容易用現(xiàn)代性的邏輯去改造和包裝中國文化。于是“反英雄主義”的思潮興起,顛覆權威、褻瀆神圣的“軾父”情結猖獗。同時,大眾文化又為這種潮流推波助瀾,顛覆快感與世俗趣味、感官刺激、享樂主義相映成趣。經(jīng)典被解構,圣賢被搞笑,真理不復存在,有的只是任意與狂放。古代文學作品的解讀,似乎成了“對牛彈琴”,或者說是一種不求深刻、只講形式的嘩眾取寵。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大眾分析能力、鑒賞能力培養(yǎng)及至人格境界的塑造,或只是一句空談。

三、古代文學與中國文化的重塑

張汝倫先生在《當代中國的文化命運》一文中,稱當下復興中國文化是天命。人類需要中國文化,是因為中國文化具有普適價值,張汝倫先生說這種普適性在“德性”,在“克己復禮的人生態(tài)度、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則和思想原則、義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與己達達人的淑世情懷、四海一家與天下太平的世界圖景”。這種“德性”便是責任,要擔當起這份責任,需要立足當代重新解讀和建構傳統(tǒng)文化的專家學者,也需要借助新型媒介再造傳統(tǒng)文化的開發(fā)和傳播人才,這是時代賦予中國古代文學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古代文學服務于當代文化重塑,必須從學習到傳播再到服務運用走出困境,進行標本兼治。

1.校正教育理念。由興趣到意志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學習者要積極建構他們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和課本傳遞給他們的信息。因此,學習者的興趣和意志力很重要。其中,興趣關聯(lián)娛樂,而意志指向勤奮。目前的教育理念強調興趣,為引起觀眾、聽眾、讀者、學生的興趣,不惜花大力氣追求漂亮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其主旨內容。在實際上,包括在校的本科學生在內的成年人,意志力的培養(yǎng)仍至關重要。從價值角度告知他們所學習、傳播內容的重要性,然后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去接受,去刻苦,應該是當下教育理念調整的方向。古代文學與傳統(tǒng)文化共存共榮,價值比興趣更重要。

2.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貧w元典傳統(tǒng)文化中,對社會和人類具有普適意義的精華部分,需要繼承,對由于時代變遷變得腐朽的部分,必須摒棄。只有這樣,社會和人類才能不斷完善。立足當代對精華和糟粕進行甄別,重塑中國文化的形象,是增強中國文化感召力的重要工作。當下信息泛濫,魚目混珠,網(wǎng)絡、影視,甚至主流媒體,歪曲元典思想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重塑傳統(tǒng),挖掘中國文化的普適價值,必須回歸元典。正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國文學史》總緒論中強調的那樣“:文學史著就應立足于文學本身……文學創(chuàng)作才是文學史的根本,文學理論、文學鑒賞,批評是文學史的輔助方面,文學傳媒是文學史的另一輔助面。文學本位就是指強調文學創(chuàng)作的中心位置和緊抓另外輔助的兩個方面?!币晕膶W為本位,就要以經(jīng)典作品為本位。借助網(wǎng)絡資源提供的線索,順藤摸瓜,查閱元典,是正確解讀傳統(tǒng)文化的良方。

3.立足傳播基礎。注重語言分析針對由于古文功底薄弱造成閱讀、傳播困難的情況,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時候,應該把漢語語言學與文學鑒賞相結合,增加語言分析的力度。一方面掃清閱讀障礙,另一方面又使文學風格、情感意蘊找到依托。例如,駢文中起伏跌宕的情感如何通過句式和語音來表現(xiàn);《左傳》描寫戰(zhàn)爭前的游說所體現(xiàn)的禮樂思想;用典對詩文典雅、簡約之風的作用;詩歌意象間的意脈邏輯與哲理及詩風的關聯(lián),等等。相對枯燥的語言與相對空泛的文學、文化互相補充,相長相生。另外,“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古訓是萬萬不可廢的,配合元典閱讀,強化背誦名篇、名段,加強寫作訓練,也是提高民族的文化綜合水平,促使當代中國文化重塑的良策。

4.重視服務實踐。加速成果轉化在古代文學服務于當代文化重塑中,現(xiàn)代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合理地運用,才能充分發(fā)揮它的價值。首先,要堅持把影視、網(wǎng)絡、多媒體作為傳播的輔助設施的原則,切不可拋開主旨內容而片面強調形式,造成喧賓奪主。其次,針對不同的接受對象要區(qū)別對待。對社會大眾,在娛樂過程中要正確解讀歷史文化,切不可一味“戲說”或講“野史”。在高校中,對理工學科可充分借助多媒體文學進行素質教育;對中文、新聞等人文學科來說,應強化分析、讀寫等基本能力的訓練,必要時輔以多媒體;對理論性較強的人文學科,鼓勵將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成果進行整合,及時創(chuàng)作出各種形式的文化產(chǎn)品,適應社會需要,這也是人文學科服務社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