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jīng)濟發(fā)展的問題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南方民族地區(qū)利用文化遺產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由于多種原因,不少南方民族地區(qū)在開發(fā)利用文化遺產時,缺乏動態(tài)的歷史眼光,不能正確分清精華與糟粕,導致選擇工作重點不恰當,對隱性文化遺產缺乏有效的保護措施,致使許多文化遺產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的潛能沒能變成現(xiàn)實。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對待文化遺產的態(tài)度不夠正確
就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功能而言,文化遺產是越獨特越有效,這使得許多人對文化遺產采取過分美化的態(tài)度。事實上,由于人類存在從落后走向先進的規(guī)律,作為歷史遺留物的文化遺產,固然存在永恒的先進東西,但也存在更多和現(xiàn)代文明比較已屬落后的內容,我們目前利用它來發(fā)展經(jīng)濟是出于現(xiàn)實功利的目的,并不是因為它是先進美好,所以對它們應該是外表上利用,內在是揚棄。如民族傳統(tǒng)體育多數(shù)項目是各自群體創(chuàng)造的,而且種類繁多,其中在1990年得到國家界定的就有977種。許多地區(qū)非常重視將自己民族獨有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整理出來,作為旅游服務項目掙錢,這是正確的,但要付出大代價將其全面發(fā)揚光大,就不見得正確。如從1982年以來,我國總共辦了八屆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其中一屆比賽和表演項目最多達132和188項,參賽人員最少的有863名,最多的達6771名,每次舉辦地都要花大筆公款修建運動場地,并進行豪華的文藝表演,這對整個社會基本上沒有意義。因為近代以后,人們已自然地踐行籃球、足球、體操等現(xiàn)代體育項目,擯棄了絕大多數(shù)的民族體育項目。那么,花費大筆錢財搞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比賽實屬浪費。
(二)對提升和保證文化遺產的現(xiàn)代文明質量方面做得不夠
文化遺產存在不少和現(xiàn)代文明不吻合的落后東西,為了保證文化遺產能給社會帶來最大的效益,同時又盡量減少其對社會的負面作用,必須提升和保證其現(xiàn)代文明質量。如某些民俗中的迷信內容對人們具有精神麻痹作用,像“命是三尺,難得一丈”之類;有的地方給旅游者展示古代造紙、染布等工藝時沒有解決污染問題;在壯族對歌中,還存在許多庸俗的罵人語句等,不加以修飾或清除處理,而按原版唱給游客聽,實在不雅;有的旅游景區(qū)的規(guī)劃美感不夠,民族風味食品,不注意飲食衛(wèi)生,土特產包裝不美觀等等,導致高端游客無處花錢。
(三)對文化遺產挖掘和利用程度不深
文化遺產可以分為二類,一類是非實際性的,如傳說之類,一類是實際性的,如史實之類。人類心理歷史的事實證明,非實際性內容對人的吸引力影響力遠不如實際性內容。如云南的茶馬古道,民間對沿途的自然景物存在許多傳說,許多地方熱衷于整理這些傳說作為導游詞,而對于茶馬古道史實卻整理得很少,史實對游客的吸引力無疑比傳說大得多,尤其是有重大歷史影響的人和事。如十一五期間,貴州省遵義市投入5.9億元,建設紅色旅游項目12個,2010年,全市接待紅色旅游游客721.5萬人次,總收入58.7億元,這樣大成就的取得,就是基于歷史事實對人們具有的心理影響力。同時,對非實際性文化遺產的挖掘和成功利用,往往也需與現(xiàn)實性的內容聯(lián)姻。劉三姐的傳說就是范例,首先劉三姐的傳說是建立在廣西壯族對歌的生活實際之上,這是和那些基本上沒有生活實際傳說的根本區(qū)別。其次是劉三姐傳說的成功,是經(jīng)過了諳熟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現(xiàn)代高水平人士的創(chuàng)造提升。1960年之前廣西就有大量的民間劇團用各個劇種編演關于劉三姐的戲曲,到了1960年,廣西區(qū)政府組織全區(qū)11個劇種,100多個劇團匯聚南寧,進行《劉三姐》戲曲匯演,而后從各縣市抽集文化專業(yè)人員集體編寫了劉三姐歌舞劇本進京演出,接著又進行了遍及24個省市500余場的全國巡演,再下來是由名導演拍成了電影《劉三姐》,將劉三姐的影響擴展到了全世界。到了2004年,又由大導演張藝謀創(chuàng)意和操作,制作了大型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將劉三姐的影響力推到又一個高峰,到2008年底,《印象·劉三姐》演出已超過2000場次,觀眾超過300萬人次,票房收入超6億元,2011年,《印象·劉三姐》演出方獲得的純利潤達9000萬元,背靠這臺演出的陽朔縣旅游和相關產業(yè)利潤有6億多元。經(jīng)過人們的如此努力,劉三姐的傳說為廣西贏得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
(四)對文化遺產存在嚴重隱性毀壞行為
對文化遺產的毀壞行為分為顯性和隱性二種,顯性毀壞行為的屬性前提是被毀壞的文化遺產的屬性和價值已為一般人所認識,隱性毀壞行為則指被毀壞的文化遺產的屬性以及潛在經(jīng)濟和其他價值尚不為一般人充分認識。近年來,由于文化遺產是當?shù)氐膶氋F財富已成社會共識,有關人員毀壞文化遺產謀私的行為收斂一些,但他們卻把更多心思用到了毀壞社會一般人尚不認識和沒注意到的文化遺產上,給文化遺產造成隱性毀壞。
二、南方民族地區(qū)利用文化遺產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對策
多年來,許多南方民族地區(qū)只注意探索具體的操作措施,不重視思想理論的爭鳴廓清,其實這是不容忽視的基礎,因為錯誤的戰(zhàn)略無法保證戰(zhàn)術的得當,在運用現(xiàn)代手段,以制度和政策來發(fā)揮人才積極性等方面,也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具體表現(xiàn)為:
(一)正確認識民族問題
近代以來,人類處理民族問題大致為二種模式,一種是自治模式,一種是融合模式。自治模式如前蘇聯(lián)和南斯拉夫,各個原主要以語言和文化為區(qū)分標準的民族盡量有盡可能多的自治權。采取融合模式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這些國家一律不允許民族自治,所有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一樣,原不同民族的人融合成為美國人、加拿大人等。事實證明,前一種做法容易導致社會分裂和動亂,后一種做法更能促進人人平等理念的強化,國家的凝聚力更強,所以近年來我國許多學者主張采取后一種做法。在歷史上,我國對不同民族采取融合政策也取得較好的效果,如中央政府往往對移居中原的非漢族人口,不實行身份有別的政策,于是原少數(shù)民族的所謂胡人混居到漢區(qū)后,往往都能順利地改為漢名,遵從當?shù)貪h人的風俗,很快就和漢人沒什么兩樣。最近一二百年來,全人類趨同于普世價值是世界的潮流,不同民族融為一體,應該是社會發(fā)展必然趨勢。南方民族地區(qū)具有做到這點的最好條件,因為南方民族地區(qū)居民一貫具有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彼此間不講究誰是什么民族,各民族間基本上是自由通婚等。用各種辦法使南方民族地區(qū)的人們認識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樹立了這種思想,南方民族地區(qū)的人們才能正確認識本地區(qū)遺產的先進性和落后性,才能正確對待民族政策,才能去掉依靠民族政策獲得不應該的外援的想法,立足在自己力量上奮發(fā)圖強,才能不過分強調自己的民族性而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特別是民族遺產。
(二)加強承載文化遺產物件的保護據(jù)
2011年底公布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我國已登記的766722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26.2%得不到較好保護,主要表現(xiàn)在:有些地方是保護一部分毀滅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特別是那些從毀掉文物中獲得較大利益的當事人,如毀掉老城區(qū)搞開發(fā)的房地產商。要加強文化遺產物件的保護,具體做法主要有:首先給社會培植正確的意識,由于這種意識屬人文社會科學,客觀上缺乏嚴謹性,要實現(xiàn)這種意識正確的唯一辦法是讓各種不同觀點廣泛傳播,引導公眾識別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謬誤,在思想上重視保護文化遺產。其次,盡量采取私有產權和公權互相制約的方式。許多文化遺產得不到很好保護的根本原因,在于產權屬公有不是私有,因而沒有人真正負責,所以要盡量強化私有產權。但產權私有也有一個嚴重弊端,就是容易出現(xiàn)損公肥私的情況,這可以用公權來制約。具體的操作辦法是,將能夠納入私有產權保護的文化遺產均強化私有權,如古宅,最好的辦法是由原宅子的主人擁有產權,但同時又用法規(guī)等制約他們只能將其用于特定的領域,如果有什么改動需要經(jīng)過政府的批準。山西祈縣的喬家大院,交還給喬氏家族后,他們一方面對其進行充分的利用,如籌資制作了質量精良的電視連續(xù)劇《喬家大院》,2006年在央視播出后,一天的游客猛升到了6萬多人,至今仍然強勁不衰;一方面在游客游覽中注意保護好地面以及其他物件,用版權私有鼓勵人們更積極地整理文學作品等抽象的文化遺產,如作者能依靠版權從后來的收益中獲得提成若干年等。
(三)加強文化遺產的整理
把文化遺產以文字、聲像圖像等出版物的形式記錄下來是當今保護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文化遺產整理出版的意義在于保存和保留民間文化,并且通過出版物向人們展示稍縱即逝的民間藝術。
1.出版圖書出版有益、有趣的文化遺產類大眾圖書,能提高社會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關注程度,增強保護意識。目前南方民族地區(qū)政府、民間組織和企業(yè)對文化不夠重視,許多民間作者潛心寫出這類書籍后,卻得不到政府或民間的專項資金扶持出版。在有的作者不惜自己墊資出版后,政府愿意花以億元計數(shù)的公費旅游公款吃喝,卻不肯開支幾萬元錢將其采購到各級圖書館保存,致使許多有價值的這類書籍隨著作者的去世而失傳,更重要的是大量潛在的優(yōu)秀作者不敢踐行這種善事。為此,南方民族地區(qū)政府應加強以下方面工作:第一,提高地方政府對文化保護的責任感,各級地方政府應改變以往的態(tài)度,增加資金投入到文化遺產出版事業(yè)。第二,加強對本地文化部門監(jiān)管,促使公職文化專業(yè)人員深入民間,通過筆錄、錄音、錄像等方式,將散存于民間的傳統(tǒng)文化記錄下來并加以整理后再結集出版,有利于在這項工作上做出成績。
2.圖像聲像作品隨著出版形式多元化,文化遺產的物質形態(tài)記錄決不僅有依靠圖書一種媒介方式解決,我們除了需要把文化遺產成果以圖書的形式加以出版,更需要利用音像、數(shù)字動畫等新技術、新載體來反映和再現(xiàn)文化遺產的動態(tài)過程。第一,重視拍攝紀錄片來傳承文化。紀錄片的特點是真實性強,能進行直接的理論闡述,比影視劇容易揭示隱藏在表面事實內的抽象內容和規(guī)律,影響相當大,還具有留給后代的史料價值。如云南制作多集紀錄片《茶馬古道》,其能反映的表面事實和抽象內容的數(shù)量和質量,是一般影視劇和短新聞無法相比的。紀錄片的另一個特點是質量和收視率的關系非常密切,如美國專門播放紀錄片的探索頻道,多年來一直有世界各地大量的觀眾付費觀看,目前是170多個國家14億多人,依靠如此巨大的觀眾購買量,探索頻道從1980年代成立到2006年,已積累了75000小時時長的片庫,我國從央視到省市電視臺許多優(yōu)質的紀錄片如《動物世界》等,都是向其購買來的,其紀錄片的一般價格一分鐘高達1萬美元。我國2007年紀錄片產量是12000分鐘,但由于質量平庸,賣價平均只有35元一分鐘,由于收視率較低,該欄目播放一般是安排在深夜等非黃金時段,有的電視臺甚至取消了紀錄片欄目。第二,想方設法實現(xiàn)文化遺產紀錄片的繁榮。我國和美國紀錄片質量存在如此大的差距,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國電視臺是民營,紀錄片是由民間制作,然后和電視臺進行市場買賣博弈。我國電視臺全是壟斷性的公營。我國電視臺由于公權壟斷,給紀錄片作者稿酬不高,導致目前電視臺原創(chuàng)紀實性節(jié)目非常缺乏,據(jù)中國廣播電視協(xié)會2005年估算,全國電視臺紀錄片播出缺口有4000多集,以一集平均45分鐘算,長度達180000分鐘之多。近年來,在央視和省視的擠壓下,許多城市電視臺只能實現(xiàn)5%-10%的收視份額,如果地方電視臺沒有本地獨有的異質內容,在各地一樣的同質內容上同央視省視硬碰,收視份額會更低,但制作本地內容的節(jié)目成本遠遠比紀錄片大,有的城市電視臺新聞部,因為需要人多,播出時長和勞動投入比率低,70%的經(jīng)費用來發(fā)人員工資和補助。如果民間給電視臺提供紀錄片,有的紀錄片只需一個作者,在集約即同時拍攝若干部紀錄片鏡頭的前提下,一年可以提供十幾到幾十部總時長達幾百幾千小時的紀錄片,而電視臺花費的稿費卻不多。為了吸引高水平人才投入這一工作,南方民族地區(qū)政府可以采取稿酬獎勵,即如果電視臺給的稿酬太低,政府將按規(guī)定予以補貼,確保紀錄片一旦被電視臺采納,作者會得到物有所值的報酬。實踐證明,這樣就可以促進大量紀錄片的涌現(xiàn)。為此,鼓勵作者們制作容易被電視臺采用播出的紀錄片,同時將這些紀錄片收藏到圖書館供互聯(lián)網(wǎng)播出,或制作成為光碟贈送給游客等。在保證有充足紀錄片的基礎上,既能依靠電視臺保證紀錄片的質量,又能保證文化遺產紀錄片得以傳播。
(四)加大保存民間傳統(tǒng)技藝的力度
南方民族地區(qū)有許多精湛的民間技藝,如織錦、石雕、木匠等,由于工效相對較低,現(xiàn)在已很少有青年人愿意學習掌握,所以存在失傳的危險。2009年,我國764個傳統(tǒng)工藝美術品種中,52.49%后繼乏人,或者是瀕臨停產或者已停產,而廣西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壯錦等女性代表性傳承人只有76人,這些技藝由于十分稀缺,現(xiàn)在給民族地區(qū)創(chuàng)造的經(jīng)濟價值已較大,而隨著歷史的推移和科技的發(fā)展,這些技藝將變得越來越稀缺,價值也將越來越大。為此,地方政府應該采取各種措施鼓勵學習民間傳統(tǒng)技藝并加以很好的保護,如用公權促使人們掌握這種技藝,給對傳授這種技藝的師徒給以財政補貼。廣西京族獨弦琴演奏技藝已瀕臨滅亡,由于得到了財政17萬元資助,到2011年已有200多名學生掌握了獨弦琴彈奏技藝。然后用考試的辦法準確識別技藝人才的級別,并參照職稱辦法按他們的級別給以相應的待遇。同時,注重運用現(xiàn)代先進科技紀錄技藝過程,特別注意用文字、圖片、視頻等記載好技藝大師和產品的相關信息,將一些技藝產品封存,留給后人得以發(fā)揚光大。
(五)用法律、制度來規(guī)范對文化遺產的管理
對文化遺產的規(guī)范管理有賴于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比如,采用公開招標的方式來開發(fā)、利用文化遺產。招標包括無題招標和有題招標兩種方式,無題招標即不確定選題,由民間自己選題,做出成品后,政府予以獎勵;有題招標即由政府選出課題,然后由民間競爭獲取。這些招標必須用制度確保公平性和科學性,如由外地公司請外地專家進行匿名評標,以多勝少,由人大作決議,嚴禁用長官意志代替評標結果。這些選題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可以是資料、小說、影視劇等。無論是無題招標還是有題招標,中標后,如果是書籍,由政府資助直接出版;如果是影視劇,政府可以進行二次招標,由民間影視劇制作公司承制,如果招不到符合條件的承制公司,政府就進行資助,采取倒招標的形式,即視有無公司接標的情況,逐步提高政府的財政補貼額,直到在一定上限內,有公司承接為止,如果超過了上限,可以暫時擱置起來,待條件成熟再招標。
作者:劉愛英 單位:廣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